父亲的佳作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父亲的佳作(共12篇)

父亲的佳作 篇1

在我的生活中,也看到过无数的眼神,但给我深刻印象的,却只有父亲的眼神。父亲的相貌并不出众,还有点难看,一头短发,不怎么挺的鼻子,厚厚的嘴唇,黝黑的皮肤。可他为人正直,不会见利忘义。

我的家境并不是很好的,母亲在家打扫、做饭、洗衣;父亲在招商场运货,招商场关了门以后再去骑三轮车,所以经常看不见我的父亲。经常不吃早饭,使他得了肾结石,以致本来不富裕的家庭更苦了。

我小时候学习上有困难,爸爸总会在第一时间回来教我,每每看到他那慈爱的眼神,我总是感到心里会踏实许多。可由于我的年级越来越高,父亲也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了。现在看到父亲的那种想教,可又无能为力的表情,使我感到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学校,这是对父亲唯一的报答了。

父亲帮助我的,不只是在学习方面,还有平时的各方面,如做人。

父亲常说咱家是穷,可也要有骨气,衣可以保暖不就行了,食物吃得饱也就可以了,社会本就是不公平的,有钱在社会上就好立足,没钱就只有这样过,所以你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过好日子。在父亲教导我的时候,那种眼神让我感到此时的话,被谁反驳,都是罪过。

父亲虽不打我,可也不会迁就我,对我向来以德服人,不会让我失去信心。有一次,我去学电子琴,学了几堂课,没什么进度。母亲说我不用功,钱都扔下水了。

爸爸听到了走过来,瞪了母亲一眼,又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说不是我不努力,是我这方面没有天分,做什么事都要天分的。莫扎特,四岁学琴,仅用了一年就可作曲,有人一辈子也没成功,这就是天分。

父亲的佳作 篇2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 音乐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但它们却因为一种东西的存在, 而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那就是歌词。歌词既具有音乐的属性, 又兼具文学的属性。歌词使音乐与文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成为有声的歌曲, 并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唤醒和熏陶着欣赏者的情感和审美体验。歌词中所包含的艺术气息, 也就是歌词作者艺术感觉的表达和体现。因此, 我们可以说, 一首歌词佳作来自于作者美好的艺术感觉。

1. 艺术感觉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 视、听、触、味、嗅是一个健全的人必不可少的五大感觉。但, 想要做一个好的歌词作家, 只有这五大感觉还不够, 还必须要具备“第六感觉”——艺术感觉。艺术感觉是一种独有的能力, 是艺术家感情的表达, 也是艺术家对观念、事物感知和体验的一种综合能力。

艺术感觉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感觉, 它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是变形的、夸张的, 有时甚至是荒诞不经的;它超越了对客观事物的普通的真实感受, 使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较之其本原形态更为丰富、深刻、复杂、精细、凝练, 更为生动和细腻, 达到一种艺术的真实, 让人深受感染, 回味无穷。例如:“哦, 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葡萄根儿扎在沃土/长长的蔓儿在心头缠绕”;“太阳, 太阳/像一把金梭/月亮, 月亮/像一把银梭”等等, 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词句, 就是极富艺术感觉得句子, 长久以来深深打动过万千观众与读者的心扉, 使人们弥久难忘。

显然, 这些句子都不是对客观事物作平铺直叙的描绘, 而是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融入其中了。在实际生活中, 思念故乡的儿子不可能是向妈妈微笑的一朵浪花;葡萄的长蔓儿也不可能在人的心头缠绕;太阳和月亮这两颗大星球更不会小得如同织布的梭子。可是我们明知是假, 却欣然接受了作者对客观事物所作的这些“虚假”的描绘, 甚至被这些“假象”所感动。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艺术感觉使然。

2. 艺术感觉的来源

艺术感觉来源于歌词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与随时的灵感暴发, 也是歌词作者经过长期的文学、艺术学习与累积的产物。歌词的一大特征, 就是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文学是人内心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 歌词作者具有独特的内心思维和微妙情感体验。将这种独特的内心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 使之成为歌词, 是歌词作者的能力所在。而歌词作者通过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 使自身的艺术感觉不断升华, 又能够帮助其更加形象而生动的进行文学描述, 赋予歌词更高的艺术表现力, 认人回味无穷、久久难忘。

艺术感觉和普通感觉不同, 它源于普通感觉又高于普通感觉, 是把普通感觉经过“深加工”、“热处理”, 使它和生活原型相比, 既相似又不相似, 如同雾气折射成彩虹, 米谷酿成了美酒, 从而更富有艺术色彩和浪漫气息。一个高明的歌词作家, 必须善于把一般人都能感受到的普通感觉升华为艺术感觉。比如, 一般人看夕阳是夕阳, 而歌词作家却把夕阳看成是“白天结出的甜果”, 以犒劳那些奋力拼搏的人们;一般人看新月是新月, 歌词作家却把新月看成是“一弯银镰/在收获已经成熟的爱情”, 一般人看朔风只是刺骨的寒风, 歌词作家却把朔风看成是“一位巧手的姑娘/把冬云绞成了晶莹的雪花”……只有这样, 他的词作才会散发出艺术的光彩,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一个歌词作家的感受和一般人完全一样, 青山便是青山, 绿水还是绿水, 天是蓝的, 星是亮的, 他的歌词就会如同白开水一般, 淡而无味。那么, 这样的“白开水”人人都会制造, 人们还需要歌词作家干什么呢?

3. 艺术感觉的挖掘与培养

奥地利的音乐美学家爱德华·汉斯力克认为:“诗歌、绘画、雕刻都能够从我们周围自然界中汲取永不枯竭的素材。艺术家受某一件自然美事物的激发, 这件自然美的事物便可成为艺术家的创作素材。”歌词创作也是如此。歌词作者在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汲取创作素材, 通过歌词将这种自然感情加以表达, 是作者对生活感受的过程, 也是作者真实感情流露的过程, 同时, 这一过程也就是歌词作者艺术感觉的发挥过程。如歌词“池塘边的柳树上, 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知了能叫出夏天吗?不能!但这种生动而形象的比喻, 却让人们一下子就联想到了盛夏的炎热, 和那种挥散不去的童年印象。这不正是艺术感觉淋漓尽致发挥的深刻体现吗?

人的艺术感觉有可能是天生的, 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天份, 但是这种天份需要后天的磨砺与挖掘。如果听之任之, 这种天分总有一天会被埋没和消耗殆尽。就像是钻石, 如果不经过后天的打磨, 永发不出璀璨的光芒。歌词作者也不过如此, 现实中我们看到过多少一闪而过的流星, 有些歌词作者只能在一段时间发挥其天赋, 而有些歌词作者却能够一生才华横溢。艺术感觉的培养和挖掘需要歌词作者不断的后天努力, 这种努力可能体现在不断的艺术追求上, 也可能体现在持续的文学修练上。同时, 还离不开歌词作者对生活、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无论是抒情的还是激情的歌曲, 都需要作者用真实的情感来抒写, 也需要作者用美好的艺术感觉来激发。歌词作者只有本着一贯的热情, 懂得如何去挖掘与培养自身的艺术感觉, 才能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歌词佳作。

4. 结论

在文学界, 歌词作家不像诗人、小说家那样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 除了不应有的偏见之外, 我认为更重要的, 是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的大量词作确实是太“白”了。像前面所列举的具有艺术感觉的句子, 在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中比比皆是, 可在我们浩如烟海的词作里, 却是凤毛麟角。我认为, 这是歌词界的许多作者还没有意识到艺术感觉得功效, 不注重歌词的文学性, 而过份地依赖音乐旋律的缘故。如果我们多注意、多研究艺术感觉, 在创作实践中努力捕捉艺术感觉得话, 我相信高质量的歌词一定会越来越多, 词作家在文学界的地位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雷丽.论歌词的艺术美[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29卷第1期.107~109

“骗”出来的“佳作” 篇3

劝说老爷爷

有一天,我和妈妈去莫城玩。我看见一位老爷爷在卖青蛙。我走到老爷爷旁边,说:“您好。”老爷爷对我说:“你好啊,小朋友,你是来买青蛙的吗?”我说:“不是的,我是来劝您的,因为青蛙是有益动物。”

老爷爷听了,就把青蛙放了。

唉,这样的学生叫我怎么教呢?

第二天上午又是作文课了,我能想象一进课堂,准能看到李长海一副哭丧着的脸。我何不想个特别的办法呢?

以下是我与李长海的第一次对话。

师:长海,你作文基础差一点,所以作文有点跟不上。

李:我最怕作文。

师:既然你最怕作文,那从明天开始,你就不要写了。

李:真的?

师:真的!不过不是真的一点儿也不写,同学一周写一篇作文,你一周里每天写一句话,能做到吗?

李:只要不写作文,一天写一句话,这个毛毛雨啦!

师:好,一言为定!明天的作文课,你只管做你的事,比如做做作业、看看课外书等等。

李:好,马老师,遵命!

下周一一早,李长海交给我他的“特别作业”,上面写了五句话:“今天马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我的‘一句话本’。”“可水羊肉店里的羊肉面真好吃啊!”“哇塞,李煜同学已经全部读完了学校规定的课外阅读必读书目,我必须要加油哦。”……

我在五句话的后面批了一个大大的“优秀”。

以下是我与李长海的第二次对话——

师:长海,你的五句话写得很通顺,错别字也少了,老师看了很高兴。不过,从本周开始,老师给你加一点要求,就是每天写两句话,好吗?

李:只要不写作文,每天两句话,这个毛毛雨啦!

师:好,下周再把你的作业交给我。

李:一言为定!

下周一一早,李长海的作业本端端正正地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打开本子,五天的十句话呈现在我的眼前:“今天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小河边玩。河边长满了嫩绿的小草。”“王静怡的舞跳得真美。她跳完舞,我们热烈地鼓起掌来。”……我又在十句话的后面批了一个大大的“优秀”。

以下是我与李长海的第三次对话——

师:长海,看到你写话的进步,老师非常高兴。我想从本周开始改变一下写话的方法,就是每周写三次话,每次写三四句,能做到吗?

李:只要不写作文,这个毛毛雨啦!

又是周一一早,李长海的作业本端端正正地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打开本子,只见字迹比以前清秀多了,语句通顺,内容具体:“铁树铁锈色的茎干上,整整齐齐地布满了鱼鳞状的斑块,手摸上去很坚硬,我想扳一片下来看看,可两指捏住了斑块用力拉,斑块一点儿也没有松动,手指反倒被斑块的尖头扎了一下,很疼的。”“芦叶绿得有点发黑了。采一叶下来闻闻,清香扑鼻,这清香有点像晒干的新稻柴和晒干的狗尾草的混合香,任何高明的化学家也化合不出来。撕一缕芦叶,放进嘴里嚼嚼,起先有点苦,继而转为微甜了,再嚼就越发甜润了,怪不得用这种芦叶包裹的粽子,即使不蘸白糖,吃着也是甜糯的呢!”……

很快,一个学期结束了,李长海也在“只要不写作文,这个毛毛雨啦”里渐渐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这真是一件我始料不及的事情!我把他的一篇日记加上题目后,推荐给了上海的《快乐学习报》,很快发表了。

爷爷的好习惯

我的爷爷今年已经70岁了。他虽年至古稀,两鬓斑白,但从不服老。你看他走起路来腰板直,脚步快。如果看他的背影,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退休十多年的老汉。

爷爷虽然上了年纪,但他还是很爱学习。每天都要把他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一记就是两三页,他已经写了八九本硬面抄了。每天中午、下午,都能见到爷爷在认真学习。有时奶奶叫他吃饭都听不见。我感到很奇怪,便问爷爷:“您这么大年纪还用学习?”爷爷笑了笑,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活到老,学到老,学到70还嫌少。”

爷爷还很爱运动。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起床,然后在阳台上做健身操。有时爷爷还要出去买菜。我对爷爷说:“爷爷,您要注意身体啊!”爷爷却说:“没事,生命在于运动嘛!”

爷爷还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我犯错误的时候,大家都不理我,只有爷爷还耐心地对我说:“这样做不对,以后要改正。”每次我和爷爷出门时,爷爷都要给我买一些好吃的,他一心希望我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爷爷是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以下是我与李长海的第N次对话——

师:长海,你的日记是越写越好了。

李:我喜欢写日记,一天不写就全身难受。

师:希望你把这个好习惯一直坚持下去。

李:好的。马老师,以后你让我也和同学们一样写作文吧。

师:傻孩子,其实你这个学期里是一直在写作文,总量反而比其他同学还多呢。只是你写作文与其他同学的形式有一点不同而已。

李:噢,原来日记也是作文。

师:对,而且是最好的作文练习。

(作者单位: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

小雪节气的散文佳作 篇4

北方有小雪,淡妆若伊人。

习惯了大雪的北方人是不会在意这场小雪的。淡淡的,柔柔的,悄无声息,甚至不留痕迹,粗狼殆尽,缠绵有余。

真正的北方雪,如若鹅毛般纷沓而至,犹如柳絮般飘飘洒洒。漫天遍野茫茫一片,从天而降无边无际。落在衣上,聚在头上,随手掸去,不等掸掉,又落一层。抬脚迈去,嘎吱作响,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

而这场雪太柔弱了。袅娜地在空中飘舞着,有的还没落在固定物上,就淡化了踪迹。即使落在路上,也是轻轻的,而且是淡淡的一层,仿佛积的雪厚些,会把道路压痛一样。一脚踏上去,鞋底把薄薄的雪毫不客气地粘走,于是道路又恢复了本来的颜色。

鲜红的彩钢房顶染上一层淡淡的白雪,竟有白里透红的感觉,羞的如少女的脸庞。那习惯了蓝天下的舞弄的炊烟,却不知现在灰黄天际的背景下,已幻化成类白的形状袅袅地升起,又散尽。

喜鹊兀自在枝头雀跃,倏地又跃到大树上去,临近巢穴,他伫立枝头,淡然地梳理自己的羽毛,这场小雪不足以让它担忧,只有大雪才难以觅食。

泡一杯普洱,剔透的茶杯里依然是明澈的琥珀色,水汽氤氲。虽然看不见晴日里杯壁上的天光云影共科研成果徊,但淡若薄雪的心情未必不会滋生一种别样的景致。

亦或冲上一杯咖啡,让浓浓的味道萦绕房间,但无论怎么浓郁的香气也印染不了淡若薄雪的心境。

岁月如歌主题的佳作 篇5

就算没有挡风的翅膀,也要倔强地飞翔。——题记

一千多个日夜,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在这里,我们曾经一起欢笑过、失望过、沉沦过„„

回首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那个中秋节的夜晚,我们一起吃着月饼,听着一位同学唱着一首诉说我们心情的歌曲《水调歌头》。

虽然家人不在身边,但是却觉得手中的月饼特别甜,那是因为我们都把身边的人当作了真正的家人,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很怀念那时候的我的我们,是那么天真,那么幸福,希望我们可以永远都天真、幸福。

难忘

还记得那星期日,我们一起参加《共托明天的太阳》的活动。

那一天,所有的老师、家长,还有学生,大家都放开心胸,尽情地玩游戏,从“丢橙子”到“奥运火炬传递”,都让我们找回了童年时的快乐。

这个活动让我们彼此更加懂得感恩,更加理解彼此。

展望

六月过后,我们就要踏上各自的征途,走上各自不同的人生之路。

成长就像是一块眼泪浸湿了的蓝白格子手帕,湿润而哀伤,只要一滴有温度的眼泪,就可以晕染出一片成熟的痕迹。

终于,我们在温暖的蓝白格子的守护下成长了。就算逆着风,就算没有过挡风的翅膀,我们也要倔强地飞翔。

青春悄绽放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

回首过去,时光已过三载,我们历经酸甜苦辣。细数这三年,有喜有悲,或乐或愁,也早已如过眼云烟,随风而云了。

岁月如割

像断了的线,消失在人海茫茫中,一头系着我,一头系着你们——我同窗三年的朋友。岁月割断了我们之间的联系。大家即将各奔东西。但我们不会忘记这曾经留下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痕迹,是那样的刻骨铭心。

经过时间的淬炼,一把把“刀胚”已初露锋芒,一颗颗“种子”已长成幼苗。我们在这一千多个日夜中也褪去了青涩,渐渐成熟,或许这刀还不够锋利,或许这苗还不够强壮,但我相信,岁月将是最好的催化剂,在我们的身上留下一段段刻骨线条,引领着我们成长。

岁月如歌

悠扬的歌调,细腻的歌词,这是一着属于我们的歌,一首青春造就的歌。一个个悦耳的音符旋转着、飞舞着,时而曲折跌宕,时而激情昂扬,时而高昂,时而喑哑,在我们的耳边回荡着,回荡着。演绎着青春的风采,诠释着岁月的绚烂。

当我们听着这首歌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然后不断地沉沦、沉沦„„

岁月如鸽

即将离开这菁菁校园,结束初中课程,纵然有几多情愁,但时间是不会特地为谁而停下脚步的。所以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向前看。

让我们挣脱世俗的束缚,放飞思想,任它自由翱翔。只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创造更精彩的生活。展望未来,前路布满荆棘,也有鸟语花香。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完善自己,用最坚强的、最好的心态,去战胜困难,寻找那片蓝天。

草样年华

随着时间静静的流淌,一些东西只能在记忆中,就像是秋天的树叶一样,随着风儿飘散。但是就是这些已然散去的树叶,有时突然因为一些来自心底的触动,而又清晰的浮现在我的面前,仿佛是昨天,那触动的不是别的,而是我如草一般的年华。

初一,狗尾巴草

记得刚上初中时,我就已和老妈约法三章绝不吃零食。于是,当某天,我正在被贪吃零食瘾备受煎熬,某一位老同学主动请我吃零食。在零食和信用之间,我思考了一阵,选择了前者。回到家,老妈瞥见我“你吃零食了。”我听得十分清楚,这句不是问号,而是肯定句。我脸袋一嗡。吓,她咋知道的。她不懂事实的把手伸向我,我头一缩“干„干嘛?”“哼,脸上这是什么?”我伸手一摸,一下子囧了,竟然有饼干碎屑黏在脸上。我脸上挂不住了,闪身躲进了房间。初二,含羞草

上中学第二年,我突然发现有一样我原本不知道的东西——小说。于是,那会我开始偷偷的在桌堂里看书。或是打着手电筒记下那一幕幕情节。又于是,某天在宿舍中,我看着书中情节刀光剑影.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时,突然杀出一只手,迅速的抽走了我手中的书。“干嘛?”我一下之怒了,以为是那个室友的恶作剧,一抬眼发现是值班的阿姨,吓得我的小心肝扑通,扑通的跳,差点没把我从床上摔下来。只见阿姨眉一挤,眼一瞪道:“要拿回书,明天写份检讨过来!”于是飘然而去。我不顾室友的一哄而笑,郁闷得倒在床上“哎,我咋这么衰!” 初三——飞燕草

转眼到了初三,套用某位智者的话说:“小考是家常便饭,月考是豪门盛宴,中考是满汉全席。”于是乎,我们的命运是“吃撑”,坐稳,抬头,深呼吸,啊!好紧张啊,心跳加速,每分钟翻倍,我不断向上帝祷告:“上帝啊,请保佑我这个无知的孩子吧,阿门。”真希望试卷不要太难,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卷子飘而至,我长长的吁了口气。Oh,my god这种“饭”还真难咽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三年转瞬即逝,这三年中有年少的懵懂,快乐的回忆,辛苦的奋斗。当我某天在回忆起我的这段草样年时。希望能够清楚的记得那些陪伴我成长的人和事。

最后送上的是勿忘草,因为它花语便是:请不要将我忘记。请不要将我忘记„„.为那逝去的年华而歌

破晓和月牙在交替,一天的时间又从指尖溜走了。——题记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转眼,我们就将应对中考了。回首,我们走过了多少岁月,尝到了多少辛酸和甘甜。如今,我们却将分别。

那时,你似乎胆小,似乎特别没有安全感,无时无刻地都要抓住一个人,牢牢地,仿佛一下子就会失去依靠。

身为同桌的我,自然就成了你理所当然的依靠,与你同进同出。但或许是我的性格有些偏激。郁闷的时候喜清静,就想把自己埋在作业堆中,扎上一会儿。可是你却又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所以我开始从心里疏远你,表面上与你不冷不热。

渐渐地,你们之间的话也少了,你去哪儿都很少要我作陪。等我终于想到我们曾经的快乐,你已走远,我又变成了一只单飞的鸟,孤独将我包围。

我认清了,之所以我只有屈指可数的朋友,是因为我的性格。OK,我努力地改,努力去体谅周围的人,尽量少发火,努力找回我们的友谊。

我迁就你。下课后,陪你在外面散心;体育课,我们一起去上课;吃饭时,我们手拉手„„

那次,去交数学作业,忙得天昏地暗,我却很开心,谢谢你,回到我身边,重新牵起我的手。终于不用再来两趟交作业。

还记得卞之琳的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如今,你不仅装饰了我的梦,更点亮了我的生活。再回首,我们走过太多,让我们为那逝去的年华而歌!

岁月如歌

还记得,2007年的那个夏天,我告别了小学,带着父母的期望,走进了中学,踏上了这条对我的人生有特殊意义的道路。这一切犹在昨天,但起点却已变成了终点。

回首逝去的日子,这个充满活力的校园里,有我的快乐。有我的满足,也有我的悲伤。这个校园见证了我这三年来所有的酸甜苦辣。

从相遇到相识,我跟班集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曾经一起欢乐过,当我们一起玩游戏时;我们曾经一起满足过,当我们班数学测试位居年级第一时;我们也曾经一起遗憾过,当输了篮球比赛时。很多感动,犹在昨天;很多快乐,却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感叹时光匆匆,无论有多不舍,总留不住时光往前进的脚印。

依稀记得,那个月圆之夜,那个中秋节,那个第一次不在家里度过的中秋节。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吃着手中的月饼,其乐融融。望着天空中的元月,心中感触万千。是啊,就算不在父母身边,跟同学们一起过,也是很快乐的事,这些人会陪着你走过三年的岁月啊。

也记得,一个贪玩的同学讲教室里的钟打破了。当老师问是谁打破时,全班同学都鸦雀无声了,既使很多人都看到了,此刻却没人站起来说。没有谁告诉过我们不要说,但我们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沉默。没有为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选择逃避。在那些轻狂任性的岁月里我们也许干了很多错事,很多让老师,家长头疼的事。但他们都选择了原谅。感谢他们的谅解,岁月走过了一天又一天,我们也长大了,懂事了。

档案与民生的文章「佳作」 篇6

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发表重要讲话,字字铿锵有力,句句饱含深情,道出了我们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共筑最深层次、最核心的“中国梦”,强国的梦。

谈论起梦想,我们总是把自己现在的成功追述成曾经的梦想。因为很多人认为,变成现实的梦想说出来很励志,而成为泡影的梦想说出来就是笑话;成功了的梦想需要艰苦卓绝的奋斗,失败了的梦想无非是一场梦游。

我站在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会场的主席台上那一刻,我感到我的“档案梦”实现了。虽然谈不上“艰苦卓绝的奋斗”,但至少也可以说是“汗水与泪水相伴”。

我很幸福,因为我从事着自己钟爱的职业,有人注重结果,有人重视过程,但在我心底,从事档案工作,无论是过程与结果都精彩。我认为,梦想不是虚无的,在每个人心中都是具体的,小到一件事情,大到人生规划,只要内心有规划,便有实现的可能。梦想需要脚踏实地,异想天开,不接地气,梦想就会幻灭。

我认为,实现每一个计划、每一个小任务就向”梦想“又走近了一步,一个个小喜悦的积累,在我取得了副研究馆员资格之后,陪伴我向更艰难梦想的次次攀登,这是实实在在的。我完成了自己安排的每个阶段性任务也取得了少许成就,比如,论文《女性在档案工作创新中的价值》被《山西档案》4期发表的同时参加了华北地区第六次档案学会学术讨论会;《山西档案》2期《触摸历史的原声带让“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同年第6期《档案管理工作应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忠实记录者》;《从档案编研看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参加了10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被评为优秀论文。

,在华北地区第五次档案学会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论文《档案工作必须关注民生这一时代主题》被选出在大会上交流,会后同行们纷纷前来拷贝我在会上的电子版报告,这是同行对我的肯定。同时,在论文中提到并在会场展示的一本《太原老城》,让北京市档案局科教处买走了,着实没有想到。这个过程应该是学术会议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同年,论文被山西省档案学会评为第八次档案优秀成果二等奖。

无论是《女性在档案工作创新中的价值》,还是《触摸历史的原声带让“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每一段文字的确定,每一篇文章的诞生,都与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4月17日,经太原市委批准,以太原日报社为主体,正式组建成立了太原日报报业集团,成为中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示范单位。”自集团成立以来,接待外省来访及考察38批次。按常规,接待工作原是归在文书类保存的卷宗,但由于收集内容的丰富使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把它列为长期30年保管期限了,因为在这一卷里,有接待方案、座谈记录、汇报材料,还有实物类别的报纸、照片、光盘,反映了集团的精神面貌,以及接待水平,集团档案有了企业文化的品相。“这是《从档案编研看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文章中的一段描述。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我以为档案是有灵性,会变化的。当然这种变化不是档案卷宗本身,而是档案管理人员在不断的深入工作中在认知上产生的质变。这种变化益受的不仅是档案工作,还有档案管理者本人。

201月《太原日报》创刊暨太原日报社成立60周年,众多老领导、老报人及老朋友们捧读着社史,翻看着画册,一种亲切感写在他们的脸上,“这张照片我可真没见过呢!”,“那段背景文字描述的非常详细……”在系列活动中,录制了纪录片,举办了座谈会,策划了晚会,出版了《太原日报社社史》、《一枝一叶总关情》、《报春》(画册)等书籍和特刊。做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为之感动,虽然没有参加全部活动,但让我自豪的是我尽力为这个活动做了幕后工作,储备的大量档案以其真实性、原始性、权威性吸引着来宾,从而使社庆活动的每个情节、每一条枝蔓都有档案的精华渗透其中,每一项活动,每一篇讲话稿,每一张图片,都有档案史料在做支撑。档案史料和社庆相融合,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太原日报社60年来的前世今生。《从档案编研看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这一篇文章就是在社庆结束后开始撰写的。

当档案软件条目一条一条的追加;照片档案的图片说明按要求一点点录入,向市委市政府及各单位提供利用的同时,我是自信、自豪的,因为一摞摞资料已经经历了档案的蝉变,她有了明晰的条目和便于检索的路径。

我不要做“默默无闻”的档案人,我要做“雄鸡一唱天下白”的雄鸡。因为现实中,档案需要宣传,档案工作才能有声色。我不想让我的“档案梦”只是简单、重复的情节,我要让我的“档案梦”完整、绵延、有韵味。

佳作评点案例 篇7

有所畏惧

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 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无所畏惧”, 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 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 加之年轻气盛, 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 身上的锐气消减, 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 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 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自古以来, 圣人们就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生在世, 就需有所敬畏。就是说, 要秉持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操守, 知道哪些事情该做, 哪些事情不该做。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荀子则认为:“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 小心则畏义而节”;“小人则不然, 大心则慢而暴, 小心则淫而倾。”他们不但指明了敬畏的对象, 而且把有无敬畏精神视为“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由此可见, 有所敬畏对于人们在世上安身立命的重要程度。

有所畏惧能够使人严于律己、谨慎为官、堂堂做人。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 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 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 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 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怎说无知?”从此, “四知”便传为佳话, 流传至今。

南宋高宗时的进士王十朋, 在46岁那年才中举当官。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不欺室”, 并将《书不欺室》诗作为座右铭。诗曰:“室明室暗两何疑, 方寸长存不可欺。勿谓天高鬼神远, 要须先畏自家知。”正因为他“畏鬼神”、“畏自家”, 为官十几年, 倾心尽力为百姓造福, 被当地百姓视为清官、好官、为民之官而念念不忘。

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 而且会栽得很惨。《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 汉灵帝驾崩, 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 又是辅政大臣, 可谓权倾天下。这时, 有人提醒他宦官张让、段珪等人 (即“十常侍”) 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 说:“吾掌天下之权, 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 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经验证明, 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 往往是失败;相反, 倒是有所敬畏、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 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 需要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 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 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 不能同日而语。

《有所畏惧》是一篇见解独特、视野广阔、立意深刻高远的议论佳作, 仔细咀嚼, 有几点值得借鉴:

一、广泛联系见深意。古往今来, 大无畏的精神历来为正人君子、仁人志士所推崇, 而“畏惧”则是懦弱、胆小鬼的代名词。本文毫不讳言于此, 旗帜鲜明地提出“人当有所畏惧”的观点, 可谓推陈出新, 另辟蹊径, 令人耳目一新。紧接着, 作者将有所畏惧同古之圣人、同安身立命结合起来, 表现出更深层的人生思考;并自然地联系到“有所畏惧能够使人严于律己、谨慎为官、堂堂做人”的为人为官之道。并警醒为官者要为清官、好官、为民之官, 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可见一斑。当然, 作者并未止于此, 而是由此提升到敬畏自然、敬重百姓, 敬重客观规律的高度, 足见其立意之高深, 见解之深刻。

二、旁征博引显厚重。作者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广阔的阅读视野, 论述道理旁征博引, 信手拈来;诸多故事, 如话家常, 娓娓道来, 让读者于厚重中领略出几分议论的分量。

成长中的佳作 篇8

大家好!

我们前后经历了八道作文题目,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作文大赛。下面我就从题目入手,来和大家谈谈这次大赛。

初赛题是“刚刚开始”和“我看______”,一道是自选文体,一道是议论文体。到了复赛现场作文的时候,一下子出现了四道作文题。虽然题目较多,但命题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题目,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最后的现场决赛是两道题,一道是“从______到______”,一道是“那一刻,我突然长大”。

首先,我要跟大家说一说,这两道题该怎么去审读。

“那一刻,我突然长大”,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题:往大处说,它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示一个选手观察、感受、表现和创造生活的能力;仅从写作技能和技巧的角度来说,它能够比拼出一个选手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谋篇布局能力、选择材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篇文章要想写好,比的是什么呢?比成长,比经历,比思想,比智慧。所以这是一道非常好的题目,能够体现出一个选手的综合语言素养。

仅仅从审题的角度来说,这道题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很重要。“那一刻”,因为是一刻,所以强调的是时间的短暂性、突发性,空间和场景的相对集中性。因此,这个题目的写作,必须把“那一刻”写得饱满、丰富、细腻,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富有意义。“那一刻”虽然很短暂,但你必须写得很细致、很具体。“那一刻”虽然是个瞬间,但你必须得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更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那一刻”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呈现,“那一刻”之所以让你有突然长大的感觉,背后包含的是你的人生和你的思想变化的一个过程。没有这个变化的过程,你怎么会突然长大?因此,要让这个瞬间在写作的过程中变慢、拉长。

再说“长大”这个词语,它本身就要求你记录生活、经历、思想。长大,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成长、成人,它更应该是心理的、认知的、精神层面的,甚至包括灵魂层面的成长和成熟。长大,客观上是一种必然,但同时又是一种偶然,而且必然常常寄寓在偶然当中,体现出一种成长的哲学。不经意间,一次意外,没有任何预期,你已经成长了。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成长也伴随着快乐或者痛苦,“痛并快乐着”概括了成长这一个过程。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对于成长的一些哲学思考,或者说没有自己关于成长的那一份体验或感受,要想写好这篇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之,“长大”前面还有一个词语——“突然”,突然就是偶然性的东西,因此,一定要把偶然性的东西写足。

这个题目中的“我”是一个人称代词,但请注意,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要关注生活,而且要从关注自己开始。关注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直接参与、经历的人和事,这样的写作才有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写出来才能感人。

因此,这个题目体现了我们这次命题的意图:写作需要关注生活。关注什么生活?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并从关注自己的生活开始。

第二个题目,“从______到______”。这个题目一出来,我就联想到《从奴隶到将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地方,但是本质上却有关联。所以这道题的好处是向每一位同学全方位地放开了写作的空间,基本没有什么限制。你自己熟悉什么就补充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补充什么。这道题就相当于“无题”,或者说自由命题,所以它完全体现了我们语文课程标准上所讲的:写作就是要为儿童提供更多、更广阔,便于施展的写作空间;不要束缚、限制儿童的写作。但就是这样一道几乎完全开放的题目,因为是比赛,还是有高下之分。首先,“从______到______”这个题目要体现出一个转换的过程,如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到现实,从今天到明天,空间的、时间的、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生的转换和变化,都可以涵盖在其中,但必须体现出一个变化、发展、推进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必须有“情绪”。第二,写这个题目要有一定的意蕴,要有一定的思想内容。

因为题目限制越少,写作的挥洒空间就越大,于是我们的选手在选择这个题目之后,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现场作文精彩纷呈。

两道题目是两个风格,两种思路,也体现了命题者的价值取向。

下面,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本次竞赛当中的优秀作文。好多作文实在是太精彩了!直到现在,我还沉浸在看到这些文章的激动之中。

首先分享一下写“那一刻,我突然长大”这个题目的好文章。例如,有一位同学写自己考试考得不好,因此和父亲之间产生了矛盾。他们有观念上的冲突,爸爸平时从来不看她的努力,只是看她的分数和成绩。但有一次,她读书、学习太辛苦而导致身体“上火”了,爸爸去给她买罗汉果,用罗汉果泡茶给她喝。一开始,她因为做作业困倦,趴在桌上睡着了,不知道这杯茶是谁泡的,还以为肯定是爱她的母亲泡的。后来,她偶然间从门缝里听到爸爸妈妈的对话:原来罗汉果是爸爸骑自行车去买的,骑车时,爸爸还不小心撞到了电线杆上,把腿都磕得淤青……那一刻,她非常感动,在感动的那一刻,她开始长大。但她没有直接说“我长大了”,而是准备了云南白药送给爸爸,并笑着对爸爸说:“茶泡得很好喝……”读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感动。小作者在文中说:“爸爸笑了。”其实,我们读者也笑了。这个语言,这个行动,这个微笑,就表明她懂事了、明理了、成熟了,长大了。这位同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直白地写上:“那一刻,我长大了;我懂得回报爸爸妈妈了;我知道爸爸妈妈还是爱我的;我需要感恩……”

再如,一个同学写道:一个午后,她发现爸爸的那张脸瘦多了,只剩下皮包着骨头。然后写爸爸的皱纹深了、多了;最后写爸爸的头发,青丝中有了白发。这位同学浓墨重彩地把那一刻的观察写足,然后就在望着父亲的那一刻,她读懂了父亲,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这种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的表达,这种带有独到的情感和认知的文章,是多么感人!

当然,更加精彩的、更令人叫绝的,让现场八位评委都激动不已的,是题目为“从______到______”的一些文章。比如有一篇名为《从忧伤到感动》的文章,小作者写春天百花争艳,但是有一盆花很独特,那是一盆色彩黯淡的昙花。小作者把它搬回家,在她精心地呵护下,本来已经枯萎的昙花盛开了;而当初小作者自己被医生误诊为白血病的那个阴影,最终也随着昙花热烈地开放而消失了。文章将昙花的经历和自己人生的一段经历相联系,笑中含泪,泪中含笑。

最让我触动的是一篇名为《从花谢到花影》的文章,作者是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的浦宇晴同学。文章的笔力非常老到、富有张力,情感深沉。读完后,感觉内心有一团火在燃烧。我最大的感受是:谁关注生活,谁就有精彩的文章;谁对生活有十二分的情,谁的写作就有十二分的成功。

总之,从整体上来说,“从______到______”这个题目诞生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如《从太阳到星星》《从繁忙到静守》《从小到大》……

这些文章,用严华银老师的话说:不仅文章质量好、语言表达好,字也写得好。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大家都用电脑,这些同学能把字写好,也是很可嘉的!

最后说一下这次比赛留给我的几点思考。

第一,我再一次相信:没有独特的生活,就没有独树一帜的写作;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拥抱,也就难有赛场佳作的迷人;没有对生活的沉淀与思考,也就没有文章的丰满与意蕴。这是大赛留给我的最深刻的思考。当然,有的老师和同学可能觉得这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们就是没做好这一点,所以虽然是老生常谈,我还是要谈。写作的功夫在哪里?在写作之外。诗人陆游曾对他儿子讲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你要想写好文章,功夫往往在文章之外。没有生活力,没有思考力,没有阅读力,没有创新力,要想写好作文是很难的。

第二,要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多写作。写作要写,不写不行。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我以为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即多读、多写、多积累。

第三,我提一点期望,期望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不要频频使用关键词,不要动不动就写一个题记或后记,这是形式主义的写作。既然你认为题记和后记那两句话是精彩的,为什么不放在文章里呢?为什么非要把它们放到文章之外去呢?也不要在文章中动不动就用大、小标题。一篇文章才600字,篇幅很有限,再放几个小标题,文章就显得支离破碎。

还有一点我要特别提出:有的参赛选手,书写的格式不对,标点符号也有用错的,请同学们以后留意一下这方面。

总之,这次的比赛,就像决赛题目所说的那样:那一刻,我突然长大。虽然这道题有一点成人的味道,有一点我们不能慢慢等、希望你们赶快长大的味道,这是这道题的缺点;但是,通过这次比赛,通过这次在南京我们的相聚,我相信同学们至少在写作上肯定会有一种感觉——我突然长大了。

三年级寒冷的冬天作文「佳作」 篇9

“风,这么大的风啊!”我躲在被窝里都不想起来了。

“今天降温了,零下7度,外面都有冰冻了。”我扒在窗前,只见树枝被风吹得乱摆,有的枯枝禁不住这寒风的袭击,“喀嚓”一声断了。树上还残留的一些稀疏的枯叶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一阵风刮来,这些树叶一小团一小团地滚到墙角,,像怕冷的`孩子缩成一团。

上学的路上,妈妈把我裹得严严实实的,可我还是觉得寒风刺骨。大街上的人们围着厚厚的围巾,戴着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那些在车站等车的人们为了驱寒竟也原地小跑起来,还不停地搓着手。

到了学校,操场上都是人,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绳,大家都在做热身运动呢!

写第二课堂的佳作 篇10

西湖边,荷花开得正艳,我们闻着阵阵荷花的清香,来到“浙江省博物馆”。

先参观了良渚挖掘出来的玉器:有玉珠,玉玦,玉镯……妈妈说玉是很坚硬的东西。可是我们看到的古代人能够在这么细小的东西上,刻上那么漂亮的花纹,而且每一件玉器都打磨的那么圆滑,甚至同类的东西大小都差不多,真厉害呀!

又参观了印章展,里面放着很多很多的印章,有战国,三国,晋朝等等很多很多朝代的印章,这些印上的字很怪,妈妈说有的是隶书,有的是小篆,还有战国时期各个国家自己的`文字,反正这些字歪歪扭扭的我也看不懂事什么。我看到这些印章上很多都刻着动物,最多的是龟,特别是一块大将军印竟然是亮闪闪的黄金龟,看了挺好玩的,问妈妈,妈妈也不知道为什么大都数刻着的都是龟。她说可能是古代觉得“龟寿延年”的意思吧,我还是没弄懂。

还参观了瓷器馆:里面有最原始的瓷器和后来比较好的上了釉的青瓷,青瓷还闪着光泽,上面还装饰很多漂亮的东西:有房子,十二生肖,鸽子,小鱼,真漂亮!

手上的工作 笔下的佳作 篇11

笔下的佳作来自手上的工作。笔者作为一名教研员,审阅教师论文的机会很多,遗憾的是,每次都发现不少抄袭、下载的论文。为什么要抄袭呢?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几乎每天都从事着同样的事情:备课、上课、改作业……或许,有人认为这太平淡了,没什么可写,其实,处处留心皆文章。“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就是教育日志;对“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加以记录就是教育叙事;“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对已有的解决问题决策作出评价”就是好的教育案例;“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就是教育反思……可见,记录我们日常教学的所做、所思皆成笔下佳作!

天底下的论文,哪个不是来源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思考?哪篇不是作者专心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后的欣喜回报?

新瓶装旧酒、旧瓶装新酒。大部分教育教学问题都被前人“咀嚼”得成了“渣”,但是我们不妨新瓶装旧酒和旧瓶装新酒,把成果来个“创新表达”。笔者在2003年第2期《考试》(中考版)杂志上发表了《分母有理化的十种技巧》一文,而2004年第1期的《初中数学教与学》就刊登了内容极为相似、题为《二次根式“瘦身”十二法》的文章。又如,笔者在2009年第1-2期《中小学数学》(初中版)杂志上发表了《改一改,更精彩》一文,内容是讨论中考数学试题问题,而2009年第5期《中小学数学》(小学版)也刊登了题为《改一改,更精彩》一文,其内容却是讨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两篇文章的标题完全相同,内容却完全不同。总之,到处可以看到成功地进行“新瓶装旧酒、旧瓶装新酒”的写作例子。

我们的教师和教研员应该让“手上忙工作,笔下成佳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教育人生的一种幸福。(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教研室)■□本栏责任编辑罗贤良

挑战权威,为名篇佳作“会诊” 篇12

“老师, 我觉得贾祖璋用词谈不上严谨。”听了这话, 我心里一沉, 随口便问:“何以见得?”

“老师, 您看‘荔枝大小, 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 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这一句, ‘十多克’和‘二十多克’都是约数, 是不能用‘到’进行连接的。用‘二十克左右’描述通常情况下荔枝的重量, 更为准确也更为简练。下文作者对‘重达四五十克’‘重达六十克’的荔枝都作了交代, 也足可以说明特殊荔枝的重量。”

你还别说, 他说的真有道理。简直是一语中的!平时, 我们出于对享誉国内外名家的敬畏, 很少对多年来一直占据语文课堂主导地位的名篇佳作提出质疑。作为学生, 敢于挑战作为“大家”的权威, 敢于质疑作为“学术”权威的老师, 本身就精神可嘉, 值得鼓励。我没有因为他冒犯了我的“师道尊严”而恼怒, 反而非常欣喜地肯定了他的观点。

“言之有理!不错。”在让他坐下的同时, 我又因势利导, “那除此之外, 课本上还有没有用词不够确切的地方?同学们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同学们迅速地查找课本, 经过短暂的沉默, 课代表文孜站了起来。

“老师, 还有。”

“‘所谓“膜如紫绡”, 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 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这一句, 从定义内涵来看, 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 应该是‘ (白色薄) 膜’。从句子结构上推断, 下文的‘它’应指代上文被释义的词‘膜如紫绡’, 如果被释义词是‘膜如紫绡’, 将其代入句中, 疏漏之处一目了然。因而, “所谓‘膜如紫绡’”, 应改为, 所谓‘膜’, 语意便明确了。”

“不错, 分析得有道理。”此时, 对于这些初生牛犊我真的需要刮目相看了, 后生可畏呀!自己以前备课怎么就忽略了这些细节呢?

“分析得真是太好了!请坐。”这一下, 虽然被学生将了一军, 但我和同学们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只是出于时间考虑, 我作了总结性陈述:“看来这些名篇佳作还真存有一些问题, 今天同学们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也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 对我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触动。是的, 我们不能迷信权威, 只有不断地向权威挑战, 时代才能进步, 社会才能发展。不过, 我们今天不允许在这个问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大家看这样好不好, 课后, 同学们可以再找一下我们学过的其他名家的作品, 为他们的名篇佳作‘会诊’一下, 看看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如果有的话, 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下一堂课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会诊课”如期举行。没想到, 同学们一呼百应, 回去后认真阅读了一些名篇佳作, 我也经过了精心准备, 还真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选取《南州六月荔枝丹》《风景谈》和《包身工》三篇文章, 摘录分析整理如下。

1. 因为荔枝不耐贮藏, 古代宫

廷想吃荔枝, 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运送长安或洛阳, 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 就干过这样的事。 (《南州六月荔枝丹》)

“从句意来看, 唐明皇‘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运送’荔枝, 不是‘为了宠幸杨贵妃’, 而正是因为宠幸杨贵妃, 此举意在取悦于杨贵妃。因而‘为了’应改成‘因为’, 或将‘宠幸’改为‘取悦’或‘讨好’更符合文意。”

2.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

夜, 天是那样的蓝, 几乎透明似的, 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 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 宛如人头上的怒发…… (《风景谈》)

“怒发冲冠”只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是人们想象中的事。用抽象的“怒发”来比喻具体的“谷子”, 不符合比喻的原则, 因而不妥。

3. 夕阳在山, 干坼的黄土正吐

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 河水汤汤急流, 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 (《风景谈》)

本句有两处值得商榷。一、“正”是进行时态, “吐出”是完成事态, 为协调一致, “吐出”可改为“吐着”。二、“汤汤”课后注释为“大水急流的样子”, 意思与“急流”相近, 可删掉其中之一, 显得精练。

4.……但是试想一想, 如果

在一个下雨天, 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 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 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 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个跌撞…… (《风景谈》)

文中“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 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一句, 成分残缺。“你”“经过”在句中分别充当主语、谓语, 这一点毫无疑问。但下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 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很明显只是一个修饰成分, 不能充当句子宾语。整个句子缺少一个明确的说明对象, 即句子的中心语。联系上下文, 原句可改为“但是试想一下, 如果在一个下雨天, 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 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的山涧……”

5. 如果在公园时你一眼瞥见, 首先第一会是“这里有一对恋人”…… (《风景谈》)

“首先”“第一”意思一样, 重复运用显得啰嗦, 应去掉其中的一个。

6. 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 在泥地上, 石家具上, 一抹一抹的金黄色。 (《风景谈》)

我们分析本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得知:句子的主干是“太阳光……落下来, ……金黄色”前半句“太阳光落下来”句意明确, 后半句“太阳光”和“金黄色”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成分, 句意不明确。原句可改为“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 在泥地上, 石家具上, 留下一抹一抹的金黄色。”也可以改为“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泥地上, 石家具上, 一抹一抹的金黄色。”

7. 总之, 这里有特别的氛

围, 但并不奇怪。人们来这里, 只为恢复工作后的疲劳…… (《风景谈》)

“人们来这里, 只为恢复工作后的疲劳”一句意为“恢复”“疲劳”, 显然有悖情理, 可改为“人们来这里, 只为在工作疲劳之后得到休息。”

8. 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的纱,

编成袜子的一根根的线, 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可是从原棉制成这种纱线的过程, 就不想穿衣服那样的愉快了。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 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 (《包身工》)

短短的一段文字, 有两处较为明显的错误。其一, “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应是“衣服”和“袜子”, 而这一句的主语却是“纱”和“线”, “衣服”“袜子”作了定语。显然, 将未成形的纱和线穿在身上有悖生活情理, 句中的定语和中心语应换个位置, 原句应改为“一缕缕的纱织成的衣服, 一根根的线编成的袜子, 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其二, 从短语“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来看, 定语“纱厂工人”应是中心语“威胁”的施事者。但联系下文“音响、尘埃和湿气”来看, 这“三大威胁”不可能是“纱厂工人”造成的, 而应是外界因素对“纱厂工人”的侵害。因此, 原句应改为“纱厂工人遭受的三大威胁, 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

9. 这种“文明的惩罚”, 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

“继续”和“持续”虽都有“不间断”的意思, 但“继续”为副词, “持续”为动词, 因而原句的“继续”改为“持续”更为恰当。原句可改为:“这种‘文明的惩罚’, 有时候会叫你持续两个小时以上。”

如期举行的这堂专门为名篇佳作“会诊”的课, 在我的精心指导下, 在同学们的认真探索中, 我们不仅再次赏析了名篇佳作, 而且针对它们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修正,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看来, 我们还真不应该满足于手头现有的资料, 躺在故纸堆上做学问, 搞教学。墨守成规, 必然会落于思维定势的窠臼, 束缚自己的创造力。不要迷信权威, 敢于向权威挑战, 不仅是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具备的一种能力, 而且是教师自身应该具备的一种实力。

上一篇:街道办、社区干部入党申请书下一篇:假如我是学生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