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水文地质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矿山水文地质(精选12篇)

矿山水文地质 篇1

1 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1.1 气态水

它是以气体状态存在于岩土空隙中的水蒸气。

1.2 吸着水

岩土颗粒表面具有电荷, 把水分子牢固地吸附在岩土颗粒表面上, 形成一层极薄的水膜。由于吸着水紧附于岩土颗粒表面的结合力最牢固, 也叫强结合水。吸着水具有极大的黏滞性与弹性, 不受重力作用, 也不能传递静水压力。

1.3 毛细水

即土体中受毛细管作用保持在自由水面以上的水。它通常分布在潜水面以上, 与潜水直接连通, 形成毛细水带。

1.4 重力水

它能传递静水压力, 有溶解能力, 易于流动, 泉水、井水和矿坑涌水都是重力水, 是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 透水层、含水层与隔水层

2.1 透水层

透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地下水的岩土层。其透水能力的大小可用渗透系数来衡量。渗透系数是指在各项同性介质中, 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渗透系数小于0.01m/昼夜的岩土层称为不透水层, 渗透系数介于0.01~1m/昼夜的称为半透水或弱透水层。

2.2 含水层

充满地下水的层状透水岩土层, 是地下水储存和运动的场所。

2.3 隔水层

重力水流不能透过的士层或岩层即隔水层。如黏土、亚黏土和致密完整的页岩、火成岩、变质岩等。由于隔水层的存在, 使上下两层含水层没有水力联系。所以, 在有多层不同水质和水量的含水层地区, 需要分层开采地下水时, 要确定隔水层的厚度和位置。在地下水位以下开采矿产时, 为避免含水层中地下水突入矿井, 要保持隔水层的完整。

3 地下水分类

3.1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类

3.1.1 上层滞水

一般认为, 上层滞水是指埋藏在离地表不深的饱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其特点是:分布范围小, 储量不丰富, 受气候影响大, 雨季获得补给, 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

3.1.2 潜水

潜水的特点是:没有压力, 只能从水位高的地方向水位低的地方流动;分布广, 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 水量和水位等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埋藏浅, 但易于受污染。

潜水有自由水面, 即潜水面。其形状与地形密切相关, 但潜水面坡度总是小于地面坡度。地表至潜水面间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至其底板隔水层顶面间的距离称为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面上任意一点的标高称为潜水位。

潜水面的形状可用等水位线图表示, 通过潜水位图可以判断地表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潜水等水位线一般是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曲面。

3.1.3 承压水

承压水的特点是:含水层具有承压水头, 水只能从水压高处向水压低的地方流动。分布较广, 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水量和水位等的变化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潜水埋藏较深。

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 在钻孔打到含水层时, 水便喷出地表, 形成自喷水流, 承压水即自流水。承压含水构造主要有自流盆地和自流斜地。含有一个或多个承压含水层的构造盆地称为自流盆地。自流盆地有三个组成部分: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补给区在盆地边缘位置较高的地区。由于上面没有隔水层, 水不具有承压性质, 这里的地下水是潜水。位置较低的边缘为排泄区, 往往有泉水出露。承压含水层之上有隔水层覆盖的区段为承压区。单斜含水层在下端因构造变动或岩性变化而使水流受阻, 便构成自流斜地。

承压水含水层的水面特征可用等水压线图来描述。按等水压线图可测定承压水的流向、水力坡度和每个点的承压水位, 判断承压含水层之间及其与潜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为矿井疏干降低承压水头提供依据。

3.2 根据岩土空隙的差异分类

3.2.1 孔隙水

孔隙水对煤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孔隙含水层厚度、沉积物颗粒大小及其与每层的相互关系。沉积物颗粒大而均匀, 则含水层孔隙大、透水性好、水量大、渗透速度快, 勘探建井时需要加大排水能力才能通过。颗粒细而均匀的砂层, 易形成流沙。

3.2.2 裂隙水

其一, 风化裂隙水。风化裂隙水一般为潜水。被后期沉积覆盖的古风化壳也可赋存承压水。风化裂隙水一般分布比较均匀, 水力联系较好, 但含水体的规模和水量都有限。

其二, 成岩裂隙水。成岩裂隙水赋存于各类成岩裂隙中。成岩裂隙是沉积岩固结脱水及岩浆岩冷凝收缩形成的裂隙。一般情况下, 成岩裂隙多为闭合, 不构成含水层。陆地喷溢的玄武岩裂隙发育且张开, 可构成良好的含水层。

其三, 构造裂隙水。构造裂隙水以分布不均匀、水力联系不好为特征。在钻孔、竖井及各种地下工程中, 构造裂隙水的涌水量、水位、水温与水质往往变化较大。这是由于构造裂隙的分布密度、方向性、张开性和延伸性极不均匀造成的。遇到裂隙网络时, 水量通常较大;触及大的裂隙导水通道, 水量可观。

3.3 岩溶水

岩溶水是储存在喀斯特岩层的溶洞或溶蚀裂隙中的重力水。如我国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 在煤系地层下伏的奥陶纪石灰岩中, 岩溶承压水十分丰富。岩溶水对矿区影响很大。

总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在于: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 水不断地运动和转化, 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水循环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不断改造地表形态。水循环在改善土壤的土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陆琰, 张礼中, 周小元.国内水文地质三维可视化现状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 (03) :31-32.

矿山水文地质 篇2

我国的资源问题日趋严重, 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探矿工程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矿山地质的具体应用中, 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如果不重视, 就容易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1 地质探矿工程的概念

地质探矿工程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方法, 该技术可以直接获取地下岩层的实物, 是一门有效的工程学科。地质探矿工程是为了探明地质中的隐伏矿体或者是为了探明某些特定的地质深度、形态、结构以及储量而取出实物资料进行探测的一种工程技术, 主要包括钻探工程、坑探工程以及探矿机械。

2 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发展情况

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和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矿山地质探矿工程技术是作用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 因此常常会产生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在我国,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人们对矿山的开采变得频繁。人们在开发利用矿山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 不可避免面临着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巨大影响, 如果处理不当, 还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引起地质灾害和污染周围的环境。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 并且不断地加大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资源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 在矿山地质探矿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很多的采矿人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 只是从眼前的利益出发, 一味地强调对矿山的探测而没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3 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矿山地质探矿技术缺乏, 尤其是探矿方式不合理

首先, 由于技术封锁以及我国现阶段在科学技术上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的地质探矿技术相对国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在我国比较熟悉的探矿方式主要有物探法、钻探法、坑探法和槽探法等。其中槽探法和钻探法在近几年的矿区勘探过程中使用较多。在矿山地质探矿过程中, 探矿的方式要根据具体的矿山地质来选择。但是很多的企业在进行地质探矿时, 更多的是用以往的地质探矿经验进行探测及选择探矿方式, 而没有认真的去根据矿山的地质情况来选取。这就很容易出现因使用探矿方式的不合理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在那些存在着比较多的旧作业区要特别注意, 由于当前的探矿技术的欠缺或者是探法的使用不当, 都会给作业带来安全问题。

3.2 缺乏专业化的作业队伍, 尤其是安全意识的薄落

对于矿山地质探矿工程来讲, 这是一项比较枯燥的作业模式。长时间以往, 相关人员在制定的环境作业下, 就会出现倦怠等现象, 对于安全意识就会放松警惕, 这不免就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探矿工程作业虽是一项熟练工种, 但是矿区环境存在复杂多变等现象, 所以在施工作业中, 必须培训他们的专业素质及安全意识, 避免事故的发生。

4 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全面掌握矿山地质的环境情况

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对于整个矿山地质探矿来讲,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选择探矿方式及地点前, 要对整个矿山的地质情况有所考察, 从地质条件上来看, 不同区域的矿山其所处的地质环境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一定要了解矿山的类型及矿层的内部构造。如矿脉的规模、数量、形态、产状、矿化等。在进行合理推断后, 依据有关信息可以恰当的选择探矿方式并加以研究。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不断提出, 对于矿山探矿而言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尤其是对环境保护等问题尤为突出, 在确保环境的前提下, 进行合理开发。

4.2 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安全对于探矿工程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作为一种特殊作业, 安全必须得到有效的贯彻于落实。一方面不仅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岗位技能培训, 另一方面还要贯彻他们的安全意识, 将安全问题重中之重, 不仅可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而且能够将自己保护好。

4.3 恰当选择探矿方式, 正确选择探矿地址

就目前而言, 我国探矿在进行方式选择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这将直接影响探矿的质量, 所以选择恰当的探矿方式是尤为重要的。在进行探矿方式选择前, 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选择。在此过程中要本着以科学探矿为原则, 了解当前探矿的所处环境, 针对不用探矿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矿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错误探矿选址, 更能减少因错误选址而带来的多种经济损失。

4.4 对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强化

安全管理在矿山地质探矿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施开采矿产资源前, 必须对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建立各种相关制度, 明确责任人的责任与义务, 从各个环节对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监督, 从根本上降低其安全隐患。例如, 可以成立有关小组, 对矿山相关责任人进行安全管理培训, 同时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 通过管理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 从而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有些危险因素在可控范围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只要在矿山地质探矿过程中将安全管理彻底贯彻落实, 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4.5 关注其他力量对探矿的影响

对于探矿工程而言, 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影响其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两点:第一, 政府主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政府作为主要力量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督促探矿工程相关人员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工程开采建设, 绝对不能违规操作, 否则要追究其相应地责任。第二, 开采责任人。作为开采探矿的主要责任人, 对于整个探矿工程的建设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 责任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探矿工程的顺利进行。

4.6 以政府主导明确工程各方的责任

矿山地质探矿作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 作为政府要在其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明确有关责任人的职责, 加强管理与监督, 避免因监督不力而出现的诸多问题。在矿山地质探矿中, 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依法施工,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探矿工程实际情况及周边环境, 在开采前一定要明确责任人, 贯彻生态探矿工程的意义, 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而利于探矿作业工程的开展。

5 结束语

中国地质状况从某种角度来讲, 相对比较复杂, 很多矿山都存在着各种安全问题, 文章主要是针对矿山地质勘查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总结, 并提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措施, 虽然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是整体来讲还应看到其存在的不足, 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及技术引进, 不断提高我国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技术水平,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更好地经济效益, 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兴飞.加强矿山安全生产的几点看法[J].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1 (12) .

[2]廖荣君.探矿工程在地质资源勘查研究中的作用[J].能源与节能, 2012 (11) .

[3]施忠华, 王俊荣.探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探讨[J].中国水运 (下半月刊) , 2012 (21) .

浅析地质矿山勘测问题 篇3

地质矿山勘测问题的存在将会大大影响地质矿山勘测的工作效率及质量。金矿工程开展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而地质矿山勘测问题便是其中的一类,以勘测技术的融入为例,目前大部分地质矿山勘测出现的问题辨识勘测技术未得到规范应用,其中涵盖了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以及卫星遥感技术等。在这些技术得不到充分应用的基础上,便会使在探索地球化学、物理方面引发异常状况。因此,为了规范地质矿山勘测,需在认清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相关规定,从而使地质矿山勘测整体工作更具规范性。从整体层面而言,对“地质矿山勘测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地质矿山勘测过程中相关性问题分析

对于金矿业来说,要想为后续开采等工作得到顺利进行,对地质矿山勘测工作加以完善显得极为重要。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地质矿山勘测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勘测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阻碍金矿业的发展。主要问题如下:

1.1工作目标不明确 对于地质矿山勘测来说,其效率要想得到有效提升,便需要具备明确的工作目标。但就现状而言,地质矿山勘测过程中且存在工作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一些地质矿山勘测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无规范、科学的工作中心作为保障依据。如此一来,勘测工作的建设费用便会大大增加,并且工作周期也难以如期完成,最终使该项工作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其二,金矿企业储备矿资源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未能意识到开发新矿的重要性。

1.2人力、物力资源较为匮乏 地质矿山勘测少不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融入,同时也必须借助现代化机械设备。但是,目前国内地质矿山勘测却表现为人力、物力资源匮乏。由于人力资源的匮乏,使得地质矿山勘测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队伍建设显得非常散漫。与此同时,由于机械设备投入不足,使得地质矿山勘测工作的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1.3勘测技术未得到规范应用 在地质矿山勘测过程中,主要需应用的技术涵盖了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以及卫星遥感技术等。但是,在实际地质矿山勘测过程中上述技术却未得到充分利用。并且,由于地质的复杂多变,以及一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地质矿山勘测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而以往的技术显然会引发一些缺陷,从中可知技术更新不及时也是地质矿山勘测过程中的重点问题。

1.4工作机制不完善 国内大多数地质矿山勘测均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成为此项工作的受益者及出资者。但是,目前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兴起,这样便使得此项工作的受益者与出资者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对于没有融资能力,且工作机制不完善的金矿业来说,便难以使地质矿山勘测工作顺利进行下去,从而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2.加强地质矿山勘测的有效策略探讨

结合上述分析,认识到国内大部分地质矿山勘测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了使地质矿山勘测得到有效强化,制定并落实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便显得极为重要。本人认为,需要从以下四大方面加以完善:

2.1对工作目标加以明确 对于地质矿山勘测来说,要想得到有效强化,其前提条件便是对工作目标加以明确。本人认为需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充分遵循地质矿山勘测的规律,明确中心任务,做好勘测工作数字化的实现。充分把握勘测工作的矛盾点,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其二,对市场进行调研,对矿山勘测的发展势态进行全面掌控,明确工作目标,使计划目标能够如期完成。

2.2加强人力、物力资源的管理 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力资源,均是地质矿山勘测需强化的内容。从物力方面融入,涵盖了地质矿山勘测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的机械设备及技术等。因此,出资者便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机械设备、相关技术的充分融入。同时,针对物力资源进行强化管理,制定并落实强化管理制度,从而为地质矿山勘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依据。在人力方面,需做好各层次人员的培养工作。加强企业员工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业务等方面的能力。并且,可以采取校企联合措施,为培养优质人才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依据。除此之外,还可以创建技术培训班,加强地质矿山勘测工作人员的勘测技术。同时,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以此为地质矿山勘测整体工作的强化奠定良机。

2.3充分应用勘测技术 对于地质矿山勘测工作而言,要想使其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对勘测技术充分利用显得极为重要。如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以及卫星遥感技术等,均需要充分利用。另外,对于勘测单位来说,需擅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勘测理论的全新构建奠定良机,并做好新勘测技术的研发工作。无论是勘测单位还是内部人员,均需要对新勘测技术的应用进行全面掌握,以此为地质矿山勘测所呈现的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为勘测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4构建系统化的工作机制 地质矿山勘测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取决于多个要素。其中,系统化工作机制的构建便属于一大重点要素。要想使系统化的工作机制得到全面构建,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其一,金矿企业需主动与政府密切合作,获取政府的支持,从而使地质矿山勘测的市场化进程得到有效加快,进一步使地质矿山勘测单位转化为市场化。其二,政府机构需对地质矿山勘测市场进行整顿,并使其得以规范。其三,对于地质矿山勘测单位来说,需对激励机制加以构建,以此使相关工作人员对待此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一旦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便能够使地质矿山勘测工作得到顺利进行,进而为地质矿山勘测工作的进步及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与金矿有关的地质矿山勘测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问题的存在将难以提升地质矿山勘测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因此,需要对工作目标加以明确、加强人力物力资源的管理、充分应用勘测技术以及构建系统化的工作机制。除此之外,本人认为,还需要加强对地质矿山勘测的基础研究,单位研究人员需致力于此项研究工作,注重效率及质量的提升,合理、科学地制定工作计划,并融入现代化地质矿山勘测技术。相信做好以上方面,地质矿山勘测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将能够得到全面提升,进一步为金矿采取及金矿业的发展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崇礼紫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简介

矿山地质专业实习周记 篇4

1 、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

太古代早期(约 3.5Ga),在冀东一带出现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以迁西群为 代表火山一沉积建造。太古代晚期(约 3.0Ga)地壳开始分异,形成以阜平群、 泰山群等为代表的孤立分散的小陆块。大约 2.5-2.6Ga,发生强烈的阜平运动, 分散的陆块粘合形成较大的刚性块体。

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使刚性板块进一 步扩大,奠定了华北板块的基本构造格架。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运动,使沉积区 褶皱隆起,形成了包括本区在内的统一的华北板块结晶基底。

2 、中新元古代裂堑演化阶段

吕梁运动后,华北板块进入相对稳定的盖层发育阶段,早期由于地壳较薄, 具有相当的活动性,广泛发育裂堑。接受了青白口系长山组、景儿峪组滨浅海沉 积。新元古代末期,本区整体上升成陆,在约 2 亿年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遭受 剥蚀夷平,缺失震旦系和早寒武世早期沉积,早寒武世中期本区再度下降接受沉 积,形成府君山组与景儿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3 、古生代稳定盖层发育阶段

古生代伊始,华北板块作为一个整体再度下降接受沉积。由早寒武世晚期至 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本区发育以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藻灰岩 为代表的动荡浅海环境沉积物。早奥陶世海侵进一步扩大,亮甲山期为本区 海侵时期,沉积巨厚的滨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从晚奥陶世开始,由于受加里东运 动影响,本区再次整体上升成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作用达 140Ma 之久,形成 了准平原化的地形地貌。中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本溪组和太原组 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晚石炭世末期地壳上升,使本区自早二叠世开始脱离海相 环境,逐步转入陆相沉积环境。中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本区处于气候潮湿、地势 低平、植物茂盛、沼泽广布的环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成煤期。

4 、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演化阶段

中新生代,本区构造演化进入了新的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特别是自晚三 叠世以来,地壳活动的动力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伴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 的俯仲作用,本区和整个中国东部一样,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

通过实习,走进了大自然,走进了实地,是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自然的 伟大,人的渺小,是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了更大的兴趣和好奇。是我们在书本上 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结合到了一起,对理论知识起到了加深巩固的作用。

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探讨 篇5

关键词:矿山环境,无序化开采,灾害防治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 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 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 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 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

早期的小规模开采活动多为露天开采, 造成开采区内地质环境破坏严重。一是破坏和占用了大量的植被和山体, 对当地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极大, 原本秀丽翠绿的青山, 变成无数光秃秃的岩壁、乱石堆。二是在矿坑周围有大量的废石废渣堆积, 与采坑杂乱分布,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 环境污染。三是开采遗留的高陡边坡受岩石破碎的影响, 在汛期雨水冲刷下, 切坡上部风化破碎的岩石多次发生小崩塌灾害。四是采坑积水形成的水面无防护措施, 造成时常有人在积水潭中溺水死亡, 严重威胁村民和牲畜的安全, 影响社会稳定。五是在高陡边坡周边有居民点, 一旦发生崩塌, 将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1 废弃矿山地质灾害的种类

废弃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 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和采空区塌陷、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坑内岩爆、采矿诱发地震、场库失稳、矿坑突水涌水、坑内溃沙涌泥、环境污染及地热等等。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废弃矿山经常发生的灾害。

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矿山采空区, 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 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 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 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 毁坏道路、水库, 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

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

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 (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 , 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由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开采, 开采边坡坡度陡, 高差大, 加之地层节理、裂隙发育, 多处形成不稳定的顺向坡和侧向坡, 还存在大量的鹰嘴崖。大部分开采边坡会出现落石 (单块或几块浮石的崩落) 的现象。

1.3 场库失稳

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 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1.4 环境污染

这是废弃矿山地质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 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 造成环境污染。矿山开采后, 矿区范围内及附近地区, 地表植被严重破坏, 地表千疮百孔, 原来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形成大片的未利用裸地。废弃采场大量裸露的固体废弃物刮风时节产生大量粉尘, 污染了大气, 降低了环境质量, 同时可能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另外废渣、松散堆积物、生活垃圾就坡堆放, 暴雨季节随水流失, 污染坡下的水源, 使坡下更多的耕地沙化。

2 废弃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 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 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1 重点防治区

合理设计边坡参数, 加强边坡监测, 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 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 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对于原有的灾害点, 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 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 作好挡墙设计, 设置拦渣坝, 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 严禁随意弃渣 (特别在公路沿线) 。设置监测点, 作好监测记录与分析工作, 确保在易于发生灾害地段防患于未然。对矿区进行统一规划, 计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 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2.2 次重点防治区

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 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 可能形成边坡失稳, 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 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 可能有滚石和飞石危害。。科学合理设计边坡参数, 并进行合理支护和加固, 边坡上方应设置排水沟, 做好地表挡排水措施。加强工地管理, 合理堆放弃渣, 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将弃渣场扒平覆土, 植树还林, 恢复植被。

2.3 一般防治区

区内无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项目建设, 主要可能因地表岩体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应严禁越界开采, 减少人为扰动, 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

3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设计的整体思路为:对高陡边坡, 根据地质条件, 分不同层高进行爆破;对于较低边坡, 直接进行整平;根据“宜水则水, 宜林则林, 宜地则地”的原则, 尽量留有水塘作为养护水源, , 在水塘周边建设护坡, 并在水塘周围种植树木, 复绿边坡, 在边坡树立警示牌;对于开采平台, 现状面积较大, 地形较复杂, 将其遗留山体进行爆破、整平复垦为建设用地。

治理应把握几个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村庄、重要交通干线等人类活动聚集地作为治理重点, 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

(2)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矿山废弃土地的综合利用价植, 宜林则林, 宜地则地, 使其与周围环境统一, 使得矿山和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3) 科学规划原则。根据当地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相关规划, , 结合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使得矿山治理规划最大限度地符合城市的规划。

(4) 利益协调原则。治理设计要兼顾各方利益, 在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山治理占用的耕地面积和损毁的林地面积。做好矿山治理过程中占用土地的赔偿工作, 使得矿山治理顺利进行。

(5) 节约资金原则。对于不同的治理方案, 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选择最易施工且资金最少的方案, 方案设计过程中, 对于施工中产生的土石方量, 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的部分经费用于抵消项目治理经费, 以达到投入最低的资金获得最大的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效益。

具体目标和任务如下:

(1) 因地制宜采用各类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 消除矿山地质灾害, 基本杜绝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使矿山处于相对完全和稳定状态。

(2) 将治理区被破坏的土地复垦, 改善矿区地质环境, 恢复土地利用, 土地复垦率达到84%以上。

(3) 开展植被恢复与重建, 使得矿区植被覆盖率达到10%以上。

(4) 实现水土侵蚀模数零增长, 恢复矿区自然生态环境并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重视, 开采结束后, 加大对矿区统一规划, 进行矿山复垦工作, 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将弃渣场扒平覆土、植树还林、恢复植被。并涌现出了一批新工艺:生物防治、工程防治。工程防治主要通过工程手段实现对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域进行防治。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 减少水土流失, 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 达到生态恢复与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4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4.1 监测任务

根据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山采坑特性、设计的治理工程特点等, 来确定监测任务如下:

(1) 各边坡建立变形监测点; (2) 在整个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监测并预报, 确保施工期间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4.2 设计原则

(1) 可靠性原则、多手段多层次和立体监测、关键部位重点监测和信息反馈原则; (2) 安全监测以爆破期间安全监测为主, 爆破监测是安全监测的重点; (3) 施工期间和运行期间安全监测互相结合、互相衔接。

4.3 监测工作内容

主要监测爆破工程后坡体整体稳定性, 爆破期间碎石飞溅情况, 其中重点监测爆破碎石飞溅。

4.4 监测方法

采取简易监测的方法和全站仪监测地表变形, 监测主要设计采用定期目测。定期目视观测露天采场边坡变化情况, 每次监测均应做好详细的现场记录, 必要时应照相或摄影。如发现异常迹象, 现场记录后应立即报告。定期利用全站仪监测地表变形情况, 每次监测均应做好详细的现场记录, 如发现异常迹象, 现场记录后应立即报告。监测频率为旱季一般每10天监测一次, 雨季每5天监测一次, 施工期间和遇久雨、暴雨等特殊情况, 各项监测应适当加密。

4.5 监测计划

防治工程施工期间的监测工作以建立监测系统、获取防治工程治理前及治理过程中的监测数据为目的, 实施目测监测与仪器监测相结合。如在施工过程中周边的坡体位移变化和施工期间大气降雨强度等。

4.6 监测工程量、监测时间

每个采坑设立1个边坡变形监测点, 大的采坑设立2~3个变形监测点, 安排兼职人员, 定期巡视并记录。

5 结束语

通过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 使治理区生态地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裸露山体重新披上绿装, 与周边的自然风貌融为一体, 恢复山体植被, 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通过矿山治理, 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治理区及周边土地获益、周边人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文环境及居住环境的改善, 以及投资环境的优化, 提供了间接经济效益。在矿山开采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谁开发谁保护, 谁闭坑谁复垦, 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加强对矿山环境的管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牵涉面广,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只有解决好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才能促进中国采矿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M].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7, 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5, 9.

[3]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M].中国地质出版社, 2000, 8.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篇6

1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矿山目前涉及较广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表崩塌、井下突水、深井岩爆等。

1.1 地表塌陷

地表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矿山开采到一定的程度, 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在采空区, 若保留的矿柱不足, 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 就会造成地面塌陷[2]。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 产状较平缓的矿区 (如煤矿) , 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若采空区不回填, 当矿层开采的范围扩大到某一时刻, 在地表就会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塌陷盆地。此外, 在岩溶分布区, 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但是, 由于采矿过程是十分复杂的, 并且涉及岩层的结构、构造、岩性、成分等许多因素, 因而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通用的采矿塌陷机理[3]。

1.2 井下突水

我国有许多矿山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很复杂, 采矿时对地下水必须进行疏干排水, 甚至要深降强排, 由此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 给矿山生产带来许多灾害。井下突水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 突发性强、规模大, 后果严重。井下突水主要由含水层引起, 在违规操作或者非正常开采条件下, 遇到积水巷道或采空区、溶洞、地下暗河等含水体, 容易引起隔离岩层失稳, 从而引起灾害。尤其是在水体下采矿, 应经过专门论证以及采取专门的防治措施。另外, 矿坑突水往往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存在软弱破碎带及断裂构造, 造成顶、底板的稳定性差[4]。

1.3 深井岩爆

在我国, 当硬岩矿山开采深度超过600m即公认为深部开采[5]。近年, 部分金属矿山进入1000m以下深部开采, 高应力条件下的硬岩层往往会发生地下岩爆。岩爆问题已是困扰采矿正常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 硬脆性围岩因开挖卸荷导致洞壁应力分异, 储存于岩体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 因而产生爆裂松脱、剥落、弹射甚至抛掷现象的一种动力失稳地质灾害。它可能造成施工人员伤亡、施工设备毁坏、施工进度延缓, 导致施工综合成本增加, 已成为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之一。如红透山铜矿目前开采已进入+900~+1100m深度在1999年发生的一次中等程度的岩爆, 导致近100m长的斜坡道一次性崩塌报废和部分采场停产[6]。

2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

矿山的开采、挖掘是直接在岩土圈进行的, 伴随着我国矿山开采强度的增大, 其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下面主要从技术方面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1 地表塌陷的防治

金属矿山采矿引起的地表沉降塌陷主要是由于采空区塌陷 (空场采矿法矿柱支撑系统崩溃造成采空区顶板垮冒, 崩落采矿法崩落顶板岩石形成覆盖岩层) 造成的。金属矿山矿体开采多属于非充分开采, 地质条件复杂多变, 地表沉降、塌陷多具有局部性、突然性、随机性, 规律性较差[7]。因此, 对采矿引起的地表沉降、塌陷, 国内外开展的研究工作都较少。对于煤矿山采空区塌陷的治理方法很多, 但较常用的方法是充填复垦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矿区附近的煤矸石、粉煤灰、露天矿剥离物等可供利用的充填材料充填采空塌陷地复田。这种方法多用于有足够的充填材料且充填材料无污染, 可经济有效防护治理的地区, 因其既解决了塌陷地复垦问题, 又解决了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问题, 所以经济效益最佳。

2.2 井下突水的防治

预防断裂出水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首先应当查明工作面断裂分布情况, 为预防断裂出水提供依据, 对于断裂处要加强支护, 重点监测, 防止滞后出水。水压是造成隔离岩层出水的重要因素, 通过降低水压来减少水压对于隔离岩层的“顶劈”作用, 预防出水。此外, 应当加强对矿井开采工作的管理, 严禁违规操作和非正常开采。

2.3 深井岩爆的防治

近年来, 国外一些经常发生岩爆的采矿大国在岩爆形成机理、预测预报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波兰在煤的冲向倾向性实验研究、冲击倾向性的井下测定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我国在岩爆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但是发展较快, 取得的成就也比较显著。例如, 冬瓜山的微震监测系统已调试成功。国内外在岩爆的现场控制上, 利用合理接排采掘顺序, 压力预注水防止岩爆, 卸压爆破, 改进施工方法以及合理的支护方式等措施[8]。然而, 对采矿引起的岩爆发生机理, 或者说采矿引起的能量集聚或消散过程、规律, 人们还远未掌握。因此, 在岩爆发生机理、条件、预测和控制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 还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岩爆做更深入地研究探索。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 随着国家建设对于矿产资源需求的增长, 矿山的数量也不断增长, 生产规模也日趋扩大。然而由于技术、管理、效益等原因, 使得在矿石开发中, 时有地质灾害发生。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不同的矿山地质灾害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诱发因素,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必需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摘要:矿山是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为强烈的场所之一。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所直接引起或诱发的灾害, 可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严重危害和破坏。本文概述了矿山地质灾害的几种主要类型, 并总结了其防治措施。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

[2]李艺, 李顺明, 庞春勇, 等.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勘查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7 (10) .

[3]赵永久.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勘查方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8, 19 (2) :104~107.

[4]郭维君, 等.矿山地质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J].金属矿山, 2010 (8) .

[5]郭立.深部硬岩岩爆倾向性动态预测模型及其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 2004, 1, 2.

[6]王永炜.矿山常见地质灾害与防治[J].煤, 2008, 17 (1) :63~64.

[7]刁心宏, 远洋, 张传信, 等.金属矿上地质灾害及其研究发展趋势[J].金属矿山, 2006 (6) .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 篇7

1 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开采依据地形条件、开采方式和采矿设计等实施开采, 它它区区别别于于一一般般工工程程建建设设, , 即即使使明明知知开开采采条条件件不不利利依依然然进进行行, , 这这大大大增加了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采场地质灾害、闭坑后采场灾害和废弃场灾害这三种类型, 不同的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和危害程度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

1.1 采场地质灾害

矿山开采主要分为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两种方式, 露天采场中主要存在崩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下开采主要存在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和矿井灾害 (瓦斯爆炸、突水、煤层自燃、塌方、冒顶) 等。由于经济条件的影响, 在矿山采矿设计中, 只要能保证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安全进行即可, 对矿山设计的边坡坡度较大, 其规模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变大, 这不仅会影响响地地应应力力的的自自然然平平衡衡, , 还还会会导导致致人人工工边边坡坡出出现现变变形形、、破破坏坏和和位位移移。。同时, 边坡在开采的过程中由于爆破的作用, 会出现裂缝, 并随着采矿工作的不断深入, 裂缝缝隙不断加大, 在暴雨、地震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 极易造成山体滑坡、塌陷等。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废渣滚石, 如遇到暴雨、地震等诱发因素的作用, 则极有可能形成泥石流。

在地下采场中, 主要存在地面变形灾害和矿井这两种灾害, 其中地面变形灾害主要包含塌陷、差异沉降和裂缝;矿井灾害主要包含瓦斯爆炸、突水、塌方等灾害。对于这两种灾害, 应坚持尽量避免, 提前预防, 制定治理方案的治理原则。而我国的矿山开采企业多为私企, 由于规模和资金的限制, 这些企业不可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投入大量的资金, 通常为了眼前利益, 只进行短效的治理, 且灾害治理技术尚不完善。工程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一定的治理效果, 但是人们通常不会考虑闭坑后的采场情况, 这遗留了许多安全隐患。

1.2 闭坑后采场地质灾害

由于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具有短效性且存在不可预见因素, 因此, 矿山闭坑后会遗留一定的安全隐患。露天开采闭坑后遗留的潜在灾害类型与采场地质灾害类型近似相同, 这主要是由露天开采后形成的高边坡引发的, 虽然在坑底用废石回填了一部分空间, 但是仍然遗留了高边坡, 特别是对于露采较深的情况, 高边坡在后续工作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存在着再次发生灾害的可能性。

露天采场闭坑后的灾害具有滞后性, 通常在开采过程中不发生, 即使发生也不完全, 尚未达到稳定状态, 待闭坑后突然发生或者继续发生。如果露天采场已经做好了土地复垦工作, 一旦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将会损坏复垦好的土地,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3 废弃场地质灾害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排土和弃渣均存放在废弃场, 由于从地下开采的大量的松散的废石是废弃场中主要的物质, 外加场地面积有限, 废石堆积的高度一般较高, 如果围挡措施不到位, 则极易在暴雨或者其他条件的作用下诱发地质灾害, 带来严重后果和巨大损失。其中, 崩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是废弃场中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为有效防治这些灾害, 可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在废弃场周边设置围栏和墙壁等, 采场闭坑后将废弃石渣回填至采空区, 以此来缩减废石的堆积高度。但是, 由于废弃渣石的回填的工作量较大, 加之地下开采的坑道中回填难度系数较大, 通常大多数采矿企业无法完成此项工作, 只能将废弃渣石遗留在废弃场, 这些都造成了诱发废弃场地质灾害的隐患, 增加了土地复垦的难度系数。

2 矿山土地复垦概述

2.1 土地复垦的定义和内容

我国对土地复垦进行了具体的定义, 是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 由于挖损、塌陷和压占等对土地造成一定的破坏, 为将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采取综合整治措施。由此可知, 土地复垦是指恢复因采矿削弱的土地生产力和破坏的经济利用价值, 经过改造使其满足社会、生态和经济要求, 并和周边环境和谐发展的活动。土地复垦不单纯是土地问题, 还是环境问题, 土地复垦的实质就是恢复被破坏的土地资源, 并重建生态平衡。生态重建是土地复垦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 在土地复垦和生态平衡重建中, 土地和环境的综合治理是中心内容, 生态平衡的恢复是理论支撑, 地貌重塑和土壤重构是基础保障, 而植被重建是重点。

2.2 土地复垦方式

我国土地复垦按照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 主要划分为工程复垦、生态复垦、生物复垦, 其中工程复垦是最重要的复垦技术, 它是指借助工程机械或者人工操作营造有利于人类生存或者动物、植物生长的环境, 为便于相关部门充分利用被采矿破坏的土地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 主要采用推置耕层表土、填充塌陷坑洞、建造排水网和道路等工艺措施;生态复垦是指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 针对矿区中不同地段采取相应的生态重建方案, 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并尽量让自然资源增值, 加快物质和能量转化进程, 有效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态复垦和工程复垦相比, 复垦时间更长;生物复垦是指依据待复垦区域中土地的用途, 采取相应的生物措施, 从而保证矿山生态平衡, 主要采取土壤施肥、优化耕种作业方式、择优选取农作物品种等工艺措施。

3 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现状

现阶段, 工程措施是我国较为常用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只考虑了如何保证矿山工程的安全运营, 忽略了矿山闭坑后的生态环境恢复、土地再利用和潜在灾害的防治问题。在我国的土地复垦工作中, 由于大部分工程中尚未进行可垦性方面的分析或者这种分析不到位, 导致土地复垦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使矿山开采和土地复垦同步进行的治理模式不能有效落实, 且复垦技术落后, 最终以失败告终或者效益较低。可垦性分析中一定要考虑土地稳定性和工程措施的实用性, 在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评价时, 一定要考虑到潜在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等问题。目前, 地质灾害和土地复垦工作的分离, 导致在这两项工作中运用的方法的合理性与经济性考虑并不周全。

4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策略

综上可知,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工作应相伴而行。土地复垦是指恢复因采矿而被破坏的土地生产力和生态平衡。首先, 在土地复垦规划的过程中, 应在考虑当地土地整体利用规划的基础上, 有效结合地质灾害评估结果, 充分利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全面、合理评价土地复垦工程的可垦性;然后, 综合土地复垦规划和土地复垦工程的可垦性评价报告, 设计出科学、可行的土地复垦方案, 应该注意, 地质灾害可能长期、持续存在, 且灾害可能在开采工作结束后发生, 因此, 应同步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复垦工作, 使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复垦相互补充, 最终实现矿山闭坑后生态重建的目的。

5 结语

矿山地质灾害, 不但会对生态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避免矿山地质灾害, 应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工作, 合理分析矿山用地, 不断改进土地复垦技术, 注重闭坑后采场和弃渣场的管理工作, 有效落实矿山开采和土地复垦同步进行的治理模式, 从而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宇, 张立新.绿色生态矿山建设与可持续发展[A].第十六届六省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238-240.

[2]杜青松, 武法东, 张志光, 等.煤矿类矿山公园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对策探讨——以唐山开滦为例[J].资源与产业, 2011, 13 (4) :127-132.

[3]唐维森, 刘伟君, 赵云峰, 等.试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J].低碳世界, 2014 (5) :129-130.

矿山水文地质 篇8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能力递进矿山水文地质教学实践

一、引言

《矿山水文地质》课程是高职矿山地质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旨在培养矿山水文地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在传统的教学中,以学科为本位,注重知识体系完整,这样就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重系统轻实效等弊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是传统授课模式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灌输,实践教学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就造成学生对水文地质课程理解不透彻,实践动手能力较弱。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高职教学。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职业教育首推“行为导向教学法”,其包含的项目教学法被广大职教工作者不断认识、应用和改造。本文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就《矿山水文地质》这门课程进行了项目化设计,实施过程和考核办法等进行了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二、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内涵及特点

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是以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为指引,教师以矿山水文地质岗位群为依托,分析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把企业的真實项目转化为教学的载体,归纳项目所对应的学科知识点,设计出若干个由易到难、螺旋递进式的教学项目,项目按照能力层次由“简单—具体—综合”进行安排,每个教学项目为一个工作过程,包含若干工作任务,以任务列表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岗位工作中的完整流程,共同搜集信息、制定计划、完成项目、成果展示以及评估总结,这样就实施了由知识点、技能点到单项能力再到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递进。

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活动的几个主要特点:1深入调研,结合职业岗位群特点,从实际工作项目中提炼出的教学项目与企业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2教学项目的设计是从具体项目到综合性项目,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是从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这种递进式的项目教学能够使学生从心理上由好奇到好学,从能力上由生疏到娴熟,从而达到锻炼学习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目的。3学生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过程中,通过对问题或任务的探索和深化,学会专业技能,掌握水文地质专业知识,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体,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成长。三、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一)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保证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根据对矿山企业和地质勘查单位的专业调研以及与行业专家的探讨,在对矿山水文地质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行业对矿山水文地质工作人员的要求,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并根据由浅入深、螺旋递进的原则对项目进行编排,具体内容见表1。

(二)教学的实施过程

学生自愿组成5~6人学习(或工作)小组, 教师下发按着教学设计方案制订的项目任务书后,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任务书的相关“线索”对项目进行充分的分析。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任务分工、方案确定以及协调合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独立查找资料,根据自己对任务书的理解去发现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方法。组长定时组织交流讨论,形成项目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案,组员间要相互配合协调完成任务。对于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积极探索学习,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成果结合考核方案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并进行交流讨论、成果展示和总结提高。

(三)评价方式的改革

为了实现课程的目标,也为了客观、全面、公平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水平和程度,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矿山水文地质》教学组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教学评价,即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 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表2)。

在11级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对学生的走访调查,学生评价较高,他们认为:动手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求知欲得到了更多的释放,更重要的是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知识的延展能力增强了。

四、 结束语

《矿山水文地质》能力递进项目教学通过对职业能力的分析,对知识点进行了重组,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递进的原则编排教学项目,组织教学。学生通过系列项目教学的参与和实践, 融理论知识点于实践, 在做中学、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能力的递进增长,这些核心能力将成为学生打开企业大门的关键“钥匙”,也提高了学生们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丽琴等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轻工业 2011年8月

[2]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8

[3]朴仁淑等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探析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 年10期

论文来源: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2年度基金项目(SZ123070)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篇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 号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已经2009 年2 月2 日国土资源部第4 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9 年5 月1 日起施行。

部长徐绍史

二○○九年三月二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 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的预防和治理恢复,适用本规定。

开采矿产资源涉及土地复垦的,依照国家有关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普及相关科学技术知识,推广 先进技术和方法,制定有关技术标准,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或者个人投资,对已关闭或者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进 行治理恢复。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违法行为都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规划

第八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评价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工作。

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本行政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 调查评价工作。

第九条国土资源部依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结果,编制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规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结合本行 政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结果,编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经国土资源部审核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市、县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 管部门规定。

第十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点工程;

(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十一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 质灾害防治规划等相协调。

第三章治理恢复

第十二条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 复方案,报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矿山基本情况;

(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三)矿山开采可能造成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估(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

(五)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

(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经费概算;

(七)缴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承诺书。

依照前款规定已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不再单独进行地质灾害危险 性评估。

第十三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和相关工作 业绩;

(二)具有经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业务培训且考 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四条采矿权申请人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或者编制的矿山地

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不符合要求的,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告知申请 人补正;逾期不补正的,不予受理其采矿权申请。

第十五条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六条采矿权人应当严格执行经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当与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同步进行。第十七条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由采矿权人负责治理恢复,治理恢 复费用列入生产成本。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责任人灭失的,由矿山所在地的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政府专项资金进行治理恢复。

国土资源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资金 补助。

第十八条采矿权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 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数额,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第十九条采矿权人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要求履行了矿山地质环境

治理恢复义务,经有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合格的,按义务履行情况返还相应额 度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及利息。

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或者未达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 方案要求,经验收不合格的,有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采矿权人限期履行矿山地 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

第二十条因矿区范围、矿种或者开采方式发生变更的,采矿权人应当按照变更后的标 准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第二十一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后,对具有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矿业遗迹,国家鼓励开发为矿山公园。

国家矿山公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申报,由国土资源部审 定并公布。

第二十二条国家矿山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国内独具特色的矿床成因类型且具有典型、稀有及科学价值的矿业遗迹;

(二)经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废弃矿山或者部分矿段;

(三)自然环境优美、矿业文化历史悠久;

(四)区位优越,科普基础设施完善,具备旅游潜在能力;

(五)土地权属清楚,矿山公园总体规划科学合理。

第二十三条矿山关闭前,采矿权人应当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采矿权人在申请办理闭坑手续时,应当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提交验收合格文件,经审 定后,返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逾期不履行治理恢复义务或者治理恢复仍达不到要求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使用该 采矿权人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组织治理,治理资金不足部分由采矿权人承 担。

第二十四条采矿权转让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义务同时转让。采矿权受 让人应当依照本规定,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义务。

第二十五条以槽探、坑探方式勘查矿产资源,探矿权人在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结束后未

申请采矿权的,应当采取相应的治理恢复措施,对其勘查矿产资源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进行回填、封闭,对形成的危岩、危坡等进行治理恢复,消除安全隐患。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恢复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相关责任人应当配合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提供必要的资料,如实反映情况。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监

测工作体系,健全监测网络,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指导、监督采矿权人开展矿山 地质环境监测。

采矿权人应当定期向矿山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矿山地质环境情况,如实提交监测资料。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汇总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资料报上一级国土资 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职责

时,有权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确立的治理恢复措施落实情况和矿山地质环境 监测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制止并依法查处。

第二十九条开采矿产资源等活动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突发事件的,有关责任人应当采取 应急措施,并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规定,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而未编制的,或者

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未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并经原审批机关批准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3 万元以下的罚款,颁发采矿许可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其采矿许可证年 检。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十三条规定,未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与治理恢复方案治理的,或者在矿山被批准关闭、闭坑前未完成治理恢复的,由县级以上国 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3 万元以下的罚款,5 年内不受理 其新的采矿权申请。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规定,未按期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存;逾期不缴存的,处3 万元以下的罚款。颁 发采矿许可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其采矿活动报告,不受理其采矿权延续 变更申请。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探矿权人未采取治理恢复措施的,由县级以

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3 万元以下的罚款,5 年内不 受理其新的探矿权、采矿权申请。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规定,扰乱、阻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侵占、损坏、损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设施或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 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处3 万元以下的罚款;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在矿山地质环境保

护与治理恢复监督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相关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 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规定实施前已建和在建矿山,采矿权人应当依照本规定编制矿山地质环

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原采矿许可证审批机关批准,并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 金。

矿山水文地质 篇10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 市场经济下的矿山开采不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结合, 造成了一系列因肆意开采、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开发技术落后等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会引发接连的矿业地质灾害, 给广大人民生活带来影响, 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 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1 引发塌陷危险

矿山开发活动还可以引发地质灾害, 使地面遭受塌陷危险。首先, 地面塌陷对道路和铁路的具有较大破坏作用。其次, 地面塌陷对桥涵的影响和破坏。随着采煤的塌陷, 受到影响的桥梁或涵洞由于下沉的速度较慢和随沉随治理的观念盛行没有得到及时重视, 将随着井田的进一步开发呈现大面积积水甚至全部变成水域的现象。再次, 地面塌陷对河流堤坝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最后, 地面塌陷对村庄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1.2 引发地质灾害

在矿山资源开发时, 能诱发很多地质灾害, 对人民的生命、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矿山开发, 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现象。矿业开采, 特别是露天矿业开采, 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开采使得坡体原有平衡被打破, 导致山体倾斜, 岩土变形, 直接诱发崩塌和滑坡;矿山开采中的矿渣随意堆放, 不及时处理, 给山体造成了超负荷, 导致滑坡现象;矿业开采中的残渣遇雨水等暴风雨天气, 形成泥石流。

1.3 地貌景观影响

主要表现在植被稀少, 石漠化严重, 水土流失等。石漠化在喀斯特脆弱地貌环境下, 因为人类的不合理开采矿业或过分强调经济活动等造成的土层植被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的岩石裸露景观。此种情况也在露天开采中容易出现, 由随意堆放的矿渣等构成, 破坏了生态环境。

1.4 土地资源影响

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主要体现在土地占用和地面塌陷上。土地占用主要是工业场地和矸石堆放占地。此外, 随着矿业开发活动的加剧, 对矿区土地资源的影响程度将持续, 受影响和破坏的土地范围增大, 矿业开采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地资源中, 对植物和环境造成了危害和污染。

1.5 水体环境影响

矿业开采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水源。由于矿业开采中的不妥善处理残渣和污水废水, 造成污水经雨水冲洗后流放到周围的农田、土地中, 再进一步污染农作物, 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此外, 有些矿业开采中直接排出废水污水, 渗入地表, 直接污染了地下水源和土地质量。含水层造成影响。此外, 矿业开采中对矿井的不合理开采容易影响到含水层水质水位等, 对于浅部含水层及民用井、煤系地层及上下覆含水层、地下水水位及水质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6 大气环境污染

采石场中, 尘土飞扬, 乱堆乱放的废石废渣经狂风一吹, 漫天飞舞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

1.7 噪音污染

矿业开采中, 机器声巨大, 振动分贝较高, 形成了噪音污染, 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2 如何恢复治理矿山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 矿山开采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也带来了不少环境问题。矿山环境的恶化是每一个矿业工作者和公民关心的问题。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恢复治理矿山环境, 并在以后进行矿山开采时, 注意保护环境, 合理开采, 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1 应根据情况, 合理分区

矿业工作者应根据矿产资源开发计划,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以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对矿山环境合理分区, 方便对症下药。首先, 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土地治理再利用为中心的原则。其次, 要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 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总体影响程度作出综合结论, 明确分清区内相似、区间相异情况, 进行环境分区。再次, 根据各个分区的不同情况和特点, 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例如:根据各片区的特点分成矿区南、北、中等区, 在此基础上, 进行对其进行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划分, 明确各片区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 分析其地质环境现状, 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2 针对症状, 改善矿区环境

针对不同分区的环境恶化形式和地理环境特征, 采取不同的改善矿区环境方式。

(1) 改善矿区生活质量, 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石头、泥土、灰尘等容易造成地质灾害, 给矿区人员或周围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对于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地区, 有效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2) 充分发挥覆土和矸石作用, 增加耕地面积和减少危害。矿山开采后, 容易形成大面积的塌陷现象, 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还对矿区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针对此现象,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将覆土重新回填进坑洼处, 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 还合理解决了覆土的安置情况。对采矿后产生的矸石等固体废物进行综合治理, 防止其造成的地质灾害影响, 又避免了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 (3) 及时修复因地面塌陷造成的交通道路、坝体沉陷、渗漏现象。矿山开采后, 容易造成交通堵塞, 坝体沉陷, 地下水层渗漏等现象, 对矿山周围的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 (4) 充分利用已有矿井排水处理工程, 发挥矿井排水、选矿排水等的有效作用。利用排水处理工程进行妥善排水, 并对生活废水集中处理, 保证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不受污染, 也是保护矿区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5) 绿化环境, 保护植被。矿山的开采不仅产生了较多的废石废渣, 造成了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现象, 不仅危害人类自身, 还破坏了植被, 破坏了生态环境。为此, 矿山工作者应该注意绿化环境, 加强植被修复和保护, 使得矿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功成于千秋万代。

2.3 治理与恢复并行, 有效保护矿区环境

我们除了对矿区环境进行治理, 还要对环境矿区环境进行保护和监督, 促使矿业开采继续为经济发展服务, 且不至于危害生态环境。

采取监测措施, 加强环境监督功能, 防止边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合理处理废石废渣合理, 选择好堆放位置, 使它不危害含水层和发生地质灾害。保护植被, 加强植树造林工程, 减少恶劣环境造成的地质灾害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例如, 建立塌陷区地面变形观测等, 完善矿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和预警体系。

参考文献

[1]景明, 方坤.浅谈矿山环境恢复治理[J].西部探矿工程, 2007 (9) .

矿山水文地质 篇11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矿产资源开采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社会提供必需的资源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会不同程度地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严重。矿产资源开发破坏污染土地总面积32万公顷,被破坏土地的恢复率仅为2.84%。主要城市近600个采石场造成主要城市及周边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大气污染。三峡库区部分小煤矿、建材矿山开采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较多的次生地质灾害。

2 废旧矿山地质存在的问题

矿山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薄弱,商业性勘查处于起步阶段,早期的调查成果尚需修测、修编及更新。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作成果精度低、参数少。三峡库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工作严重滞后,商业性勘查刚起,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矛盾突出,缺乏足够的后备资源基地,地勘资金严重不足,地勘队伍人才难以稳定。矿产资源管理较薄弱,矿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滞后,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矿产资源资产化、信息化管理尚未起步;矿业法规、政策、规划、标准不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执法力度较弱,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监督管理以罚代法现象较为普遍。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程度低,矿山开采中,采主弃副、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乱采滥挖现象较普遍。特别是众多的乡镇集体和个体矿山,开采方法原始,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生产安全条件差,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

多数矿山未考虑共、伴生矿产的回收,矿产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大多数矿山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许多矿产的采、选、冶生产能力失衡,产业链较短,产品结构单一。矿山主要集中在城乡及其周边地区,东部和边远地区的矿山建设明显滞后。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许多矿山企业重开发、轻生态环境保护。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低,由矿山开发活动触发、诱发、扩大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局部地区水源、大气、土地受到严重污染。

3 改造矿山地质的有效方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加强并超前进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高资源的可供性;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耗竭速度。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建立多元、安全、稳定的矿产品供给体系;实现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与商业性勘查分制运行,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一批新的成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开发优势矿产,提高矿产利用效率,实现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控制矿山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监测预防,加大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促进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矿产资源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建立以矿业权为核心的矿业生产要素市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执法监察力度。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控资源利用总量。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严格矿山闭坑工作的审查与管理,矿山闭坑应向市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含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闭坑报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实施后,经市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合格,方可退还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金和土地复垦保证金。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以景观生态学思想和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改变单纯的废弃矿山土地复垦的观点,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生态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重点闭坑矿山受破坏土地的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对现有生产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进行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制和责任过错追究机制。对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现有生产矿山,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达标的,予以限产或关闭。切实做到强化管理,定期监督检查,严格执法,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不欠新帐。鼓励采用先进的采、选、冶工艺,开发低废、无污染的矿山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矿山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各级地方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监督矿山企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在可能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建立监测网点,有效地预防次生地质灾害。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标准,矿山“三废”必须达标排放。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类型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重建示范工程,进行矿山土地整治与复垦、“三废”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履约金制度与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根据“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原则,鼓励矿山企业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对利用先进技术复垦、开发废弃矿坑和塌陷地的,可优先享受复垦土地的使用权,并依法享受开发荒地后一定时期内的免税;执行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工作做得好的矿山企业减收矿产资源税、优惠贷款、提高矿产资源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利润留成率等优惠政策。

4 保护矿山地质的策略

鼓励社会和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商业性勘查;鼓励在经济欠发达且具资源潜力的地区开展矿产资源勘查;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区周边和深部开展矿产资源勘查;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风景名胜区、重要地质遗迹和文物保护区等区域内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完善矿山“三率”考核体系,加大矿山“三率”监管力度。制止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乱采滥挖等破坏矿产资源的开采行为,采用合理的矿山开采系统、先进采矿方法、回采工艺以及先进的选冶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回收率。

摘要:“机器一开,财富就来;炮声一响,黄金万两”,这是矿山开采的一首“民谣”。在这个“民谣”的“鼓舞”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曾经残忍地剥开了大山的衣服,并“开膛破肚”,将岩层、山体无情地暴雨在太阳底下。那时,用这样的词汇来描绘无序开采矿山环境非常贴切,所以本文描述了废旧矿山的现状,提出了矿山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矿山地质有效改造的方法和今后矿山地质保护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残忍,无情,无序开采,废旧矿山,有效改造,地质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1]赵志根.不稳定地温场的有限差分模拟[J].安徽地质,2002(1).

浅谈矿山地质防治措施与灾害类型 篇12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礦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2.1一般防治区防治措施区内无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可能因地表岩体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应严禁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

2.2次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可能有滚石和飞石危害。科学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并进行合理支护和加固,边坡上方应设置排水沟,做好地表挡排水措施。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开采结束后,将弃渣场扒平覆土,植树还林,恢复植被。

2.3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

3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3.1岩土体变形灾害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采矿诱发地震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3.2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地热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3.3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矿坑突水涌水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坑内溃沙涌泥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上一篇:水资源形势下一篇:磷改性沸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