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共12篇)

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 篇1

1 概述

地下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具有时间长、范围大的特点, 并可能引起地质灾害。地下开采是形成地质灾害的外因;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形成地质灾害的内因。在地下开采过程中, 因开采而形成的采空区极易引发地表塌陷, 使地形、地貌产生变化, 从而造成地质灾害。因此, 采空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地质环境的破坏中尤为严重。

2 采空区的影响因素

影响矿山开采出现采空区塌陷危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1) 采空区的体积和连续开采。一般而言, 采空区的体积越大, 岩体的稳定性越差;采空区连续开采的程度越高, 地压活动越明显。 (2) 开采深度。开采深度越大, 地压增加越明显。上覆岩层的重力与地压成正比, 如果存在构造影响, 则水平应力会大于垂直应力。 (3) 地下水。一方面, 地下水对岩体结构面起着溶蚀、软化和泥化的作用, 降低了弱面的强度;另一方面, 在裂隙水压的作用下, 裂隙表面的摩擦阻力会较少, 岩体的抗剪强度会降低。因此, 矿山地压往往发生在每年的冬季解冻期和雨季。 (4) 时间。一般来说, 在具备了其他可引发应力集中现象的条件下, 时间便成为了重要的可变因素。 (5) 结构弱面。虽然大型连续结构弱面可起到避免发生大范围破坏的作用, 但是, 其对采空区塌陷的发生和发展也起到了加速作用。 (6) 开采技术。采矿方法、矿块的回采顺序、矿柱的结构参数和回采工艺等均对地压有着重要的影响。 (7) 岩石性质。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晶程度和矿物颗粒之间的连结特征等均会对地压产生影响。

3 采空区的发展

采空区的发展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发生和缓慢发展阶段。在该阶段, 采空区发展缓慢, 发展时间从几个月至几十年不等。该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围岩发生岩音、采场顶板局部冒落、矿柱压坏、金矿巷道变形或破坏。 (2) 加速发展、岩石移动或崩塌阶段。在该阶段, 巷道和围岩变形明显, 岩音剧烈, 巷道、矿柱和夹墙产生压坏、倒塌现象, 并发生大面积的地压活动, 导致岩层移动, 采场巷道倒塌, 地表下沉开裂形成台阶。 (3) 衰减稳定阶段。在大面积的地压活动结束后, 采场和巷道的变形或破坏趋于缓和, 岩围应力趋于平衡状态。

随着开采工作的进行, 地压活动可能再次发生, 并重复上述发展过程。因此, 地下开采会引发诸多地质环境问题。比如在开采过程中, 不仅可能会引发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还可能会引发地面沉降、水环境恶化和土壤荒漠化等灾害, 这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4 地下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

4.1 岩体应力被改变

地下采矿会使地层岩体内的原始自然应力场发生改变, 但应力会不断重新分布, 直至形成新的平衡状态。在开采过程中, 开挖空间的顶部和上盘会形成减压区域, 压应力被拉应力代替, 使周边的岩石遭到破坏, 进而导致采空区附近的岩体产生地层移动或变形。在此情况下, 极易发生岩石跨落、断裂、隆升、裂隙、离层、滑移和弯曲等一系列破坏现象, 最终引发矿井灾害。

4.2 岩层被破坏

因岩层原始应力的平衡状态被破坏, 导致其发生位移、变形和断裂现象。在此过程中, 采空区周边岩层的破坏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 (1) 冒落。冒落是岩层移动中最强烈的形式, 一般只在采空区的直接顶板岩层中发生。如果岩层破碎剧烈且向地表延伸, 则地表会产生移动变形破坏, 进而造成土体崩落、滑移和地表开裂。 (2) 岩石下滑。如果采空区的倾角较大, 则其上方跨落的岩石就会下滑至采空区, 导致采空区上部的空间增大, 下部空间减小, 进而使上部岩层的移动加剧, 下部岩层的移动减弱, 最终导致地表产生变形、开裂等现象。 (3) 弯曲。这是岩层的主要移动形式。在地下开采工程开始后, 由直接顶板开始, 岩层整体会沿着层面的法线方向出现弯曲现象。

4.3 地表移动

当岩层移动趋于稳定后, 在其采空区上方会因地表塌陷而形成下沉型的盆地, 且盆地范围大于开采面积。这不仅会改变地表的原始地质形态、生态环境系统和地形、地貌, 还会使地面的标高和水平位置发生变化, 严重情况下还将形成巨大的塌陷坑, 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形成水土流失, 并引发滑坡、裂缝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5 实例分析

以山西某矿井为例, 进一步分析地下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

5.1 矿井概况

2008年, 该矿井因矿山整顿而被关停, 且整顿时填埋了其竖井井筒。

5.2 影响分析

5.2.1 地质灾害现状

2013-04-02, 该矿井采空区顶柱塌陷, 塌陷面积约300 m2, 预计塌陷渣量为1.8×104~2.0×104 m3。因受到挤压, 采空区中的积水冲开了原先填埋的竖井口, 预计涌出水量达2.5×104~3×104 m3。积水冲毁山路约1 000 m, 过水耕地面积约0.27 hm2, 未造成人员伤亡。

5.2.2 含水层

该矿井位于红山沟掌, 该区域内没有河流, 也没有重要的水源地, 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型裂隙水和构造型裂隙水。浅层的孔隙水受地面降水的影响较大, 受地下开采的影响较小。因此, 矿区及其周边主要含水层的水位下降不明显。

5.2.3 地形、地貌

该矿井的矿体出露地表, 开采初期为小规模民采, 虽然破坏了原始的地形、地貌, 但破坏程度较小。

5.2.4 采空区情况

2008年, 该矿井的竖井井筒被回填, 其采空区的顶柱、间柱和积水情况不明。

5.3 事故原因

该矿井所属矿山的地质灾害表现为采空区顶柱坍塌。自2008年矿井被填埋后, 其采空区积水严重, 原本破碎的围岩因长期受到水的侵蚀, 导致采空区顶板松软, 不堪重负, 加之地温回升, 采空区顶部的废渣和覆盖层被解冻, 致使顶板受到的压力不断增大, 最终发生塌陷。此外, 因采空区顶板塌陷, 导致矿井积水突水, 积水与地面沟谷中堆积的废碴形成泥石流, 进而冲毁农田、道路。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地下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且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不一。如何在正常开采的前提下, 提高地下采矿作业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 是目前相关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国志, 崔志强.地下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分析——以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煤矿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9) .

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 篇2

1 矿山环境地质

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必定会引发环境地质问题亦或是加剧环境地质问题, 这是不可避免的, 只能说不同矿山的环境地质问题有数量多少、程度大小之分。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表现形式以及严重程度与矿山开发的矿产资源类型 (比如煤矿、卤水盐矿、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石材等) 、矿产资源的开采方式 (比如露天开采、井工开采等) 、开矿区域的地质环境情况 (比如平原地形、丘陵地形、盆地地形、高原地形、戈壁沙漠地形等) 、开矿规模、开矿时间以及开矿强度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文章就以矿山经营活动导致的结果, 将环境地质问题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地质灾害三类:

1.1 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矿山水资源污染 (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 、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有害气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这些环境污染的出现是矿山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未对“三废”进行正确的处理所致, 比如将铜、氰化物、锌、铅、六价铬、COD、苯等有毒有害物质直击排入水系统或直接倾倒在矿山周围等。

1.2 生态破坏主要有地形地貌改变、土壤流失、植被破坏、水系统失去平衡 (地表水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等) 、人文景观破坏、遗迹破坏、土地沙化等。造成生态破坏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将尾矿、冶炼废渣、废石、贫矿等物质长期堆放于矿山周围的林地资源、土地资源上, 进而导致土地、林地资源被破坏;采矿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河流断流等;在风景旅游区、城镇周围露天采矿, 会导致景观遗址被采矿行为破坏等。

1.3 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地面陷落、地面沉降、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致使地质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矿山开采强度过大, 导致矿区地质环境的应力失去平衡, 进而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强度远远比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更为剧烈。相比于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这类危害速度较缓慢的问题来说, 地质灾害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矿山企业以及矿山生产人员的财产和生命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 我国矿山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 保证矿山企业生产的安全性。文章就针对矿山主要的地质灾害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2 矿山地质灾害

对于矿山地质灾害来说, 其影响因素关键是矿山企业剧烈的开采活动。采矿, 顾名思义就是将埋于地下的矿产资源采伐出来。基于矿产资源开采的本质, 必定会引起矿山地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进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现今, 我国矿山分布广, 矿山规模大, 开采方式较为粗放, 这些都使得矿山周围存在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目前, 会给矿山企业以及矿山生产人员带来严重损失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几类:

2.1 崩塌

崩塌多指矿山区域坡度较大的斜坡上的土壤、尾矿以及岩石等物质因为承受不住重力的影响, 而脱离其原来的位置, 进而引发崩塌、滚落等现象。导致矿山崩塌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是矿坑设计和尾矿堆积不合理。崩塌带来的影响极大, 常会致使地表建筑物、公路、铁路等设施被破坏或被掩埋, 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因崩塌导致的交通运输中断, 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另外, 如果崩塌堆积物过多还会导致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若是在河面较宽的地方, 崩塌还会导致河流性质发生变化, 致使河道改流等。

2.2 滑坡、泥石流

滑坡是指矿山地区较高斜坡上的土壤、碎石等物质承受不住雨水的冲刷或是受地震等地质活动的影响, 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呈整体状向斜坡下方移动或是呈分散状向斜坡下方流动。泥石流是指经过强降雨以后, 大量的地表径流携带着土壤、碎石、岩块等物质快速从山坡上流至山坡下, 并在低洼处堆积起来的现象。泥石流和滑坡所带来的影响极大, 如果发现不及时, 必定会给矿山企业以及矿山生产人员带来严重的损失, 严重情况下甚至会产生灭绝性的灾难。比如掩埋厂房、掩埋工人住房、冲毁公路等。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时间段不同, 其影响大小也不一样, 白天比夜晚的损失要小很多。

2.3 地面陷落

地面陷落是指地面突然陷落, 出现陷坑或是大型洞口。致使这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有很多, 可能是因为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表岩石以及地表土体向下陷落, 也可能是因为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未做好支撑措施, 导致地面坍塌。地面陷落具有突发性质, 如果突然出现在居民密集地带, 亦或是经济生产场所, 会给矿山企业以及矿山生产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威胁。严重的地面陷落, 不仅会破坏地表的各种基础设施, 同时还会威胁到周边地质环境的稳定性。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矿山开采的强度越来越大, 开采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难免会在开矿的过程中引发一系列矿山地质灾害。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 矿山企业必须要对其诱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预防, 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在出现地质灾害以后, 矿山企业必须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处理, 尽最大努力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强, 朱锟, 张静, 等.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治理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2 (8) :184-185.

[2]周学珍.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以陕西神府煤矿区为例[J].能源环境保护, 2013, 27 (1) :52-55.

[3]曹运江, 宋伟, 冯少真, 等.贵州广致煤矿矿山环境影响范围与程度界定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5 (3) :36-41.

[4]夏凡, 宋洪伟, 杨学亮, 等.武安团城铁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及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0, 21 (2) :64-67..

[5]丁丽, 朱谷昌, 王娟, 等.IKONOS影像在矿山环境遥感监测中的应用—以白银煤矿区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 33 (1) :37-41.

浅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 篇3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却忽略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导致了水源、土壤的污染、破坏了自然景观和植被。我国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应该注重对矿山开采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整顿。要深入研究浅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对改善地质环境和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浅析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

1.1开采浅析矿山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煤歼,石粉尘和易挥发性的气体等污染物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其中煤歼石给大气带来的污染最为严重,煤歼石不仅给当地的水土带来危害煤歼石自燃、爆炸等现象很容易发生,而且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直接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不可理的开采对水资源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的、在开采过程中堆积了大量的废渣,在降雨时废弃物中大量的重金属的酸水和一些微量元素顺着雨水流入地下水,对地下水源和地表水造成危害极其严重。与此同时浅析矿山的抽排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区域水均衡遭破坏,地下水资源枯竭,地表井泉干涸,直接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因为不科学的开采再加上以前矿山管理不够规范,相对较薄弱,至使当地居民乱采乱挖,长期开采作业,使地表土壤、植被大面积毁坏,失去植被生长的天然基础,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且面积大,治理难度大。所开采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废石,如卵石、砂砾,覆盖植被,影响植物生长,挤占了耕地或草场,同时矿山开采产生的废石、尾矿含有害元素,经过风化淋滤使有害元素转移到土壤中,造成了土壤质量下降和农作物的污染。

1.2开采浅析矿山所引发的地质问题

浅析矿山开发中矿石、煤矸石以及废碴的大量堆积,地面塌陷及大规模山体开挖与工业广场建设等,大量占用和破坏了土地资源。与此同时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可以诱发山体崩塌、泥石流、地面坍塌、滑坡等灾害的发生,因为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的不合理造成了地下采空,或者对地表的开采影响斜坡的稳定造成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煤矿带来的地质危害最为恶劣。所开采的区域一般为林地与耕地,矿山废渣堆积、工业广场,裸露采面不仅影响景观,并且对区内居民生活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在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原始的地形地貌,矿坑分布较散乱,大小及深浅不一,大部分积水,给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及放牧带来严重不便和生命危害,据调查访问经常有人畜掉进矿坑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及生命威胁。采矿活动中弃碴与矿石堆积、边坡开挖等不仅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毁坏了原有森林植被,也影响了区域景观和道路周边环境。大量的这些未治理的地质环境灾害的问题,在人工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发展为更加严重的地质环境灾害,存在增加人员安全和财产损失的风险,同时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此外,地质灾害防治保证金制度不完善,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经费不足,难以落实到位。

2.浅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

2.1保护环境的措施

我国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恢复状况,将我国制备恢复率、土地复垦、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地下水的污染治理列入了生态环境恢复的指标当中。对于矿山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应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机制建设,首先应在明确开发的前提下制定保防污染等治理问题,其次应明确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应根据其可恢复力度进行相应补偿等问题的落实工作,为实现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同时也可以由企业负担治理资金,政府可以辅助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人们对环境治理的投资,通过投资谁就拥有使用权的原则来解决资金不足的状况。应对河道局部淤塞处进行清理,由于河流改道河水冲刷岸出现滑塌处修建护堤或进行清理恢复其原有水流方向。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滑坡体,应在滑坡体后缘修建截排水沟以减少滑床的地表水入渗量,在滑坡体上修建排水渠以排除滑坡体上的地表水,在滑坡体前缘修建挡土墙,在滑坡体上缩方减载并打抗滑桩。针对阶地的垦复采取采场栽种小叶榕与杜鹃,同时在岩壁上下栽种常青藤,实现乔灌结合绿化,攀援植物遮挡效果。在居民区与农田附近修建浆砌石护堤加固,城区堤后设置绿化休闲带,既提高了防洪,又打造出休闲场所。

2.2保護地质的措施

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生活速度的不断加速使得对矿产资消耗也是与日俱增,因此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首先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矿山地质环境的监管有法可依。其次是针对其破坏方式及分布情况,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原则,将该矿区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两个区域,对于不同的防治区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针对矿山废弃工业广场、矿渣堆及塌陷破坏的土地,进行坡地梯级整治与浆砌石护坎支挡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整形平整后,覆耕植土,修建排灌设施,从而恢复土地资源。针对矿坑及尾矿废石堆对地形地貌的破坏,采用推坑覆平的方法,对矿坑进行填埋,对尾矿废石堆进行推平。而对于天池煤矿区 的矿山疏干影响破坏土地,宜采取水田改旱田,改变耕种条件与栽种作物 配合乡镇规划等需要,最终选种耐旱的花椒树,配套修建蓄水池及生产道路。对于无法耕种土地退耕还林,利用治理工程产生的土地,采取表层客土,种植水保涵养林等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成立矿山地质保护基金会,通过对矿产产品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或者通过征收资源税、补偿税、占地费用谁、排污费等形式,在或者可以从国家财政公公财政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基金会,来解决对矿山环境保护这方面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面对着不同的地质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保护和恢复。

3.结语

由于人来的过度开发和不妥善的治理使得浅析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不断的恶化,这样不仅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同时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人类的生命财产都受到了损失,也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浅析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主要有地形地貌、人文景观、土地资源、地下水环境等造成的严重破坏,同时加剧和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矛盾日渐突出,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

【参考文献】

[1]石忠林.景观生态学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大科技,2012.

[2]金奇慕.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J].科技与生活,2012.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 号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已经2009 年2 月2 日国土资源部第4 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9 年5 月1 日起施行。

部长徐绍史

二○○九年三月二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 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的预防和治理恢复,适用本规定。

开采矿产资源涉及土地复垦的,依照国家有关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普及相关科学技术知识,推广 先进技术和方法,制定有关技术标准,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或者个人投资,对已关闭或者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进 行治理恢复。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违法行为都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规划

第八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评价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工作。

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本行政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 调查评价工作。

第九条国土资源部依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结果,编制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规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结合本行 政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结果,编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经国土资源部审核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市、县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 管部门规定。

第十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点工程;

(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十一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 质灾害防治规划等相协调。

第三章治理恢复

第十二条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 复方案,报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矿山基本情况;

(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三)矿山开采可能造成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估(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

(五)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

(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经费概算;

(七)缴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承诺书。

依照前款规定已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不再单独进行地质灾害危险 性评估。

第十三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和相关工作 业绩;

(二)具有经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业务培训且考 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四条采矿权申请人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或者编制的矿山地

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不符合要求的,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告知申请 人补正;逾期不补正的,不予受理其采矿权申请。

第十五条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六条采矿权人应当严格执行经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当与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同步进行。第十七条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由采矿权人负责治理恢复,治理恢 复费用列入生产成本。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责任人灭失的,由矿山所在地的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政府专项资金进行治理恢复。

国土资源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资金 补助。

第十八条采矿权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 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数额,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第十九条采矿权人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要求履行了矿山地质环境

治理恢复义务,经有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合格的,按义务履行情况返还相应额 度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及利息。

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或者未达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 方案要求,经验收不合格的,有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采矿权人限期履行矿山地 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

第二十条因矿区范围、矿种或者开采方式发生变更的,采矿权人应当按照变更后的标 准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第二十一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后,对具有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矿业遗迹,国家鼓励开发为矿山公园。

国家矿山公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申报,由国土资源部审 定并公布。

第二十二条国家矿山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国内独具特色的矿床成因类型且具有典型、稀有及科学价值的矿业遗迹;

(二)经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废弃矿山或者部分矿段;

(三)自然环境优美、矿业文化历史悠久;

(四)区位优越,科普基础设施完善,具备旅游潜在能力;

(五)土地权属清楚,矿山公园总体规划科学合理。

第二十三条矿山关闭前,采矿权人应当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采矿权人在申请办理闭坑手续时,应当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提交验收合格文件,经审 定后,返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逾期不履行治理恢复义务或者治理恢复仍达不到要求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使用该 采矿权人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组织治理,治理资金不足部分由采矿权人承 担。

第二十四条采矿权转让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义务同时转让。采矿权受 让人应当依照本规定,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义务。

第二十五条以槽探、坑探方式勘查矿产资源,探矿权人在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结束后未

申请采矿权的,应当采取相应的治理恢复措施,对其勘查矿产资源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进行回填、封闭,对形成的危岩、危坡等进行治理恢复,消除安全隐患。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恢复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相关责任人应当配合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提供必要的资料,如实反映情况。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监

测工作体系,健全监测网络,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指导、监督采矿权人开展矿山 地质环境监测。

采矿权人应当定期向矿山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矿山地质环境情况,如实提交监测资料。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汇总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资料报上一级国土资 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职责

时,有权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确立的治理恢复措施落实情况和矿山地质环境 监测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制止并依法查处。

第二十九条开采矿产资源等活动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突发事件的,有关责任人应当采取 应急措施,并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规定,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而未编制的,或者

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未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并经原审批机关批准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3 万元以下的罚款,颁发采矿许可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其采矿许可证年 检。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十三条规定,未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与治理恢复方案治理的,或者在矿山被批准关闭、闭坑前未完成治理恢复的,由县级以上国 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3 万元以下的罚款,5 年内不受理 其新的采矿权申请。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规定,未按期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存;逾期不缴存的,处3 万元以下的罚款。颁 发采矿许可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其采矿活动报告,不受理其采矿权延续 变更申请。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探矿权人未采取治理恢复措施的,由县级以

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3 万元以下的罚款,5 年内不 受理其新的探矿权、采矿权申请。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规定,扰乱、阻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侵占、损坏、损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设施或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 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处3 万元以下的罚款;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在矿山地质环境保

护与治理恢复监督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相关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 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规定实施前已建和在建矿山,采矿权人应当依照本规定编制矿山地质环

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原采矿许可证审批机关批准,并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 金。

矿山地质环境严峻形势及应对策略 篇5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刺激着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 然而长期的矿山生产后, 不可避免的对矿山原有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植被生态等造成较大的影响, 使矿山地区的地质生态环境发生变异[1]。

我国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业国家之一。其中, 在我国已经发现的矿产就有173种, 达到开发利用价值的矿产达到了153种, 拥有各类矿山企业多达15万个, 从业人员多达200万人。伴随着改革开放和资源的大开发, 形成了许多因矿而兴的矿业城市。仅辽宁省就有鞍山、本溪、阜新、抚顺、葫芦岛等多个矿业城市。矿产资源的开发, 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大量开采矿产资源,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现象十分严重, 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长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忽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长期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走上了先破坏后恢复再破坏再恢复的死胡同。由于,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作通常会降低采矿权人的收益, 加之法规不完善、监管的缺位及矿山环境地质研究的不到位等, 导致中国矿山普遍存在较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进展缓慢, 效果不明显。直接造成各种不同的地质环境问题始终伴随着我国矿业的发展, 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中部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几十年内无法得到有效的恢复治理。由于矿业活动的特定寿命周期, 矿业活动结束后恢复环境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 在矿业活动过程中, 要求矿山企业必须始终重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为给子孙留下一片青山和绿水, 为矿山地质环境及时并且有效恢复创造必要条件。

2 目前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严峻形势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形势严峻, 问题较多, 重点突出。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2.1 矿山开发土地资源破坏损毁严重

据统计, 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采、开发及建设过程中, 通过挖损、塌陷、压占等行为破坏的土地面积达到了165.8×104hm2, 占我国耕地面的10%还要多并以每年2×104hm2的速度增加。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始终是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而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则是重中之重。但是我们不幸的看到, 在人均只有1.4亩耕地面积的我国, 矿产资源开发所破坏的土地绝大部分是农业用地。

矿产资源开发, 除了直接破坏土地资源外, 通过污染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等间接行为造成大量优质土地资源被污染, 无法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而荒废, 大量农民离开生活多年的土地, 造成巨大的浪费。

2.2 矿产资源开极易诱发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开发, 通过废弃物堆积、地表挖掘、爆破、地下采矿、疏排地下水等活动, 可诱发地震、边坡失稳、崩塌、地裂缝、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区塌陷、水土流失及因植被破坏引起土壤沙漠化等多种地质灾害现象。

统计资料显示, 截止2005年底, 全国因矿山开采活动共引发地质灾害12379起, 死亡4251人,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1.6亿元, 其中地面塌陷4500多处、地裂缝3000多处、崩塌1000多处。全国因采矿活动形成的采空区面积约80.96×104hm2, 引发地面塌陷面积35.22×104hm2。

2.3 矿产资源开发的排弃物对地下水的污染

随着经济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用水量持续上升。我国人口众多, 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的河川径流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 属于水资源匮乏国家之一。与此同时,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中排放的各种矿坑水、选矿废水、冶炼废水大量超标排放, 更有甚者未经任何处理任意排放。这些废水通常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及各种对动植物、人类有毒有害物质。一部分废水经过渗透, 污染地下水源, 对当地居民造成潜在的长期的伤害。此外, 矿产资源开发还会对生态系统、大气等造成不同程度危害。

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如资源、能源的开发、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活动。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使人类目前的建设和创造能力极大地加强,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以空前的速度急速发展, 并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灾难。当代主要工程活动主要包括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交通工程、城镇和工业建筑土木工程等。每类工程活动又有自己的特点。如矿业工程的特点则大多为深部开发, 经常出现深采和高边坡等一系列问题, 带来地下和地表条件的各种变化, 从而产生环境影响。每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方式强度是不同的, 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3.2 法律法规不健全, 执法力量薄弱

法律制度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关键。法律制度不完善, 就会造成监管困难、资金保障不到位等系列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从联邦到州 (省) 的完整体系, 并针对矿产资源的不同类型形成了从金属矿产、油气、煤矿、铀矿到石料等不同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立法较为详尽、明确、可操作性强[3]。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 人们逐渐意识到地质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才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基本完善的地质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领域执法面临执法部门多, 执法力量分散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工程技术人员匮乏, 工程技术水平落后

矿山开采技术落后, 开采中对围岩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采用落后的“崩塌法”、“放大炮”等开采技术造成地面塌陷, 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4]。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一大批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由于长期的对矿山地质工作的重视不够, 致使我国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矿区地质复垦技术长期薄弱, 造成历史欠账过多。对矿山地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工程技术人员断档严重, 青黄不接, 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修复工作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 也制约了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的技术突破。

4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

4.1 集中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一方面, 大型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对周边居民造成严重影响, 极易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 大型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治理困难大。据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学术交流会》透露, 自2014年开始,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投入重点和方向发生重大改变———由过去支持多而散、经费少的小项目, 转向支持重大项目, 抓大放小, 集中力量解决重大的地质环境污染问题, 使我国地质环境治理更加科学, 中央地方的分工更加明确, 职权更加明晰。

4.2 系统的、全面对遗留问题进行修复

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 其中硼矿、铁矿和金刚石位居全国第一, 海城及大石桥的菱镁矿更是世界闻名, 滑石和玉石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共有各类矿山企业8493座, 大部分都没有恢复植被, 有的甚至变成了荒山秃岭。特别是现在仍有一些开山采矿企业, 经营管理粗放, 随意滥采滥伐, 破坏森林资源, 破坏山体植被, 导致山体滑坡。2009年, 辽宁省提出“大干四年, 绿化辽宁”的奋斗目标, 全面开展对矿山地质治理遗留问题的治理工作。力争使在5~10年间使森立林覆盖率由35%提高到40%以上、林木绿化率由38%提高到45%以上。目前该工程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3 组建专业治理公司, 培养环境治理人才

一方面, 组建矿区专业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咨询公司和专业治理工程公司, 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专业公司替代矿山企业进行专业的矿山地质恢复治理, 提高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矿山地质恢复收益与企业利益挂钩。另一方面,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的科学研究,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矿山环境保护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4.4 拓宽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来源渠道

长期以来, 我国秉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收益”原则。一方面明确了责任主体和资金来源, 一方面对于社会闲散资金的进入提出了法律保障。推行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拍卖制度, 由治理企业自筹一部分, 矿山企业出一部分, 政府补贴一部分, 矿山治理企业享受治理所带来的收益。

4.5 加大环境立法工作, 强化执法检查

组建专门的监督检查执法力量, 赋予更高的执法权力, 对地质环境违法成高压态势, 基本杜绝不敢违法、不愿违法、不能违法的局面。对一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不到位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 提高其违法成本。

4.6 生产企业加大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采用新技术, 加大中小矿山的兼并重组, 降低对地质环境影响。由于我中小矿山的疏于管理, 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 大多无环保措施, 加剧破坏矿区环境[5]。矿山企业应以高技术、高科技为先导, 走以预防为主的矿业开发之路, 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 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6]。

4.7 改变矿产资源粗放开发局面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的局面, 归根到底是矿产资源开发手段粗放, 技术落后。加大科研开发投入,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矿山开采技术, 突破瓶颈, 彻底扭转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局面。

5 结语

矿业的长期快速发展, 为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同时, 也造成了大量的地质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仍将长期的存在, 并不能一朝一夕得到根本解决。目前, 矿山环境在治理方面任然存在着资金、技术和制度等困境。要摆脱矿山环境治理的困境, 必须从困境入手, 改变思想观念, 进一步拓展投融资渠道, 建立长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鼓励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开发及应用, 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同时, 完善制度设计, 提高法律约束力, 以加快和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艺耀.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认识及建议[J].工程建筑, 2013, (6) :329.

[2]徐友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现状及展望[J].地质通报, 2008, 2 (8) :1237.

[3]万亚辉, 沈越.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J].北方环境, 2011, 23 (7) :38.

[4]曾玉清, 李贵任.湖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及变化趋势[J].国土资源导刊, 2009, (4) :51-55.

[5]林芳, 郭守权.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J].矿山天地, 2011, (10) :213.

浅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篇6

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虽然矿山资源开采利用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但实践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矿山资源开采中的水资源破坏问题

矿山资源开发过程中, 矿山地质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尤其是地下水位通常会随之降低, 甚至出现严重的干枯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实际采矿过程中会消耗掉大量的水, 同时还可能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在该种情况下, 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 可能会导致地下水位出现严重的不平衡问题, 原本较为稳定的地下水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或影响, 最终导致矿山地下水干枯、甚至部分河道已经出现严重的断流现象。在此过程中, 因生产开采时会产生大量的重金属, 当前融入地下水系统后, 会导致地下水遭受严重的污染。

1.2 地面出现严重的沉陷、塌方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矿山内部会形成很多的采空区,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 采空区的面积也会随之不断的增大;当其内部岩层大面积的裸露时, 会出现严重的弯曲断裂现象, 以至于采空区岩层、地表间会形成连续性变形与弯曲, 进而出现较为严重的塌方现象。一般而言, 地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时,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即地面塌陷会导致大面积的严重积水现象, 而且耕地面积也会随之减少, 甚至出现绝产、地表农耕地大量沉陷等问题。

1.3 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中的固定废弃物处理问题

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 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 造成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开采过程中, 通常会伴随着很多的废渣产生, 比如煤矸石、尾矿等废弃物, 因其长期堆积和存放, 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大量的耕地与基本农田本占用, 一旦遇到阴雨天气、废弃物中的重金属酸水等, 会随着雨水逐渐渗透到土壤中, 造成严重的危害。

2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认为要想加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 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2.1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体系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过程中, 应当加强思想重视, 并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环境保护防治体系。实践中可以看到, 当前国内矿产资源的分布存在着严重不均匀现象, 矿山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环境破坏与保护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标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但应当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体系, 并在此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做好三废防治的同时, 还要加强管理与控制, 明确和细化生态环保指标与要求, 在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 应当进行综合管理, 全面分析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使环境保护措施有的放矢。

2.2 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 加大执法力度

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过程中, 应当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级环保与污染防治机制, 立足当前国内矿山地质资源与环境问题, 不断创新思想和理念, 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作而言, 应当制定环节质量等级管理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等级标准和要求, 实践中定期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等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定, 并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信息。同时, 还要不断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加强动态的巡查与监管, 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和环境信息。对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环保机制执行情况, 进行重点检查和全面落实;对环境恢复整治、土地复垦质量、进度以及效果, 进行全面的检查, 以确保其满足规范要求。

2.3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做好监管工作

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 应当加强对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指导思想, 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监督与管理。实践中, 还要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 对矿山环境污染问题严格监管, 坚决杜绝矿山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同时, 全部的新建、改建以及扩建矿山企业,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均应当依法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恢复工作, 在此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三同时机制之要求, 明确开发中的环保目标, 最大限度地落实各项环保与整治恢复措施, 以确保环保设施与矿山主体工程设计、施工以及投产的同步性。

2.4 健全和完善环境整治技术标准和规范

针对当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认为在现有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基础上, 应当充分发挥农、林、地矿以及生物和环保等部门的作用, 在环境整治技术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同时, 结合具体情况, 不断完善各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技术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变矿业权人在进行恢复治理时随意性很强, 管理者进行督查无标准判定恢复治理是否达到要求的现状。

3 结语

总而言之,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涉及到的问题非常的多, 应当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从思想、制度以及技术等方面进行努力, 以确保我国矿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跃文, 燕淘金, 王辉.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保护的新思路[J].西部探矿工程, 2010 (07) .

[2]黄霞, 齐冉.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评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1 (01) .

[3]张兴, 王凌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矿业, 2011 (08) .

[4]申健, 李巧刚, 刘晓晓, 等.北京市在生产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J].资源与产业, 2012 (02) .

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 篇7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矿业大国, 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但与国外及先进地区相比,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 突出表现在资金、技术、制度3大困境[2]。

1.1 资金困境

资金不足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最大瓶颈。目前,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和省地勘资金的投入, 地方政府只投入少量配套资金, 还没有形成分级负责的投入机制, 资金投入渠道不畅。

1.1.1 历史遗留环境问题无资金保障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 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保护和恢复治理制度, 政府没有收取专用资金, 采矿企业也没有在成本提留治理的费用, 使矿山特别是老矿山遗留下沉重的地质环境包袱[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历史欠账太多, 而恢复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投入的经费巨大, 治理压力巨大。

1.1.2 采矿企业没有专项治理资金

我国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刚刚起步, 而且标准低, 远远没有达到恢复治理费用的标准, 对采矿企业基本没有约束力。另外, 由于没有专门用于保护与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资金, 这也导致矿山地质环境被破坏后, 矿山企业没有或缺少资金进行治理。

1.1.3 政府财政资金渠道不畅

由于受地方财政的限制, 地方政府基本没有关闭和废弃矿山治理资金预算, 除非出现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特大灾害, 政府不得已才被动投入资金进行治理。另外, 地方政府没有专项治理费用预算, 保证金额外的定期利息不属于市、县政府支配,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为公益性项目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地勘资金主要掌握在国家和省, 且申请困难, 这些都影响到地方政府地质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1.1.4 社会资金投入渠道不畅

2009年, 国土资源部出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其中第六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或者个人投资, 对已关闭或者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由于没有出台细化可操作的配套政策, 且投入风险大, 收益不高, 因此社会资金参与关闭露采矿山治理极少。

1.2 技术困境

开发利用技术落后是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因[2]。另外, 我国缺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专业队伍和人才也是环境整治进度缓慢和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

1.2.1 开发利用技术落后

在计划经济时代, 地方政府为所谓的经济指标, 许可了众多乡镇及个体矿山企业, 这些小企业经济实力差、生产规模比较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再加上盲目开采, 矿产资源利用率过低, 很难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另外, 我国大型矿山企业也没有采用分层台阶式开采、山体内部式、充填式开采、房柱式开采等先进工艺生产, 也造成矿区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

1.2.2 矿山环境监测落后

煤、铁、石膏等地下开采矿山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极大, 主要体现在地面沉降诱发地质灾害和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 此类问题专业性较强。由于监管单位和矿山企业本身都没有专业设备和人才, 矿山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评价体系建设往往流于形式, 更不可能准确预测地下采空区和特大型坑矿可能出现的重大地质灾害。有时, 即使委托地质勘探专业队伍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监理工作, 但是大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实施矿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1.2.3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技术落后

矿山环境治理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技术研究, 如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改进矿山环境破坏的治理技术, 研究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退化机理与修复技术, 与地上景观相关的物种选择、配置和种植等方面的技术等。目前, 我国的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 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研究机构, 目前已有200多个研究单位、近两万人从事这项工作, 但仍不能满足环保工作的需要[3], 地方更是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地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一般采取土地复垦、消除地灾隐患和削坡覆绿等办法, 而不采取土地复垦、矿山资质灾害、地下水污染、矿区含水层和矿区地貌景观综合治理方法。有些地方急功近利, 在采矿企业还有资源开采, 没有闭坑、甚至没有稳沉的情况下就实施土地复垦, 出现复垦又塌陷破坏的情况。有些治理项目不对污染地下水进行物理、化学处理, 不对含水层顶底板进行防渗处理, 就简单复垦和治理, 致使原有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涌现。

1.3 制度困境

法律制度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关键。法律制度不完善, 就会造成监管困难、资金保障不到位等系列问题。

1.3.1 法律分散不具体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涉及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部门法, 涉及土地复垦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部门条例, 但是这些法律过于分散不具体, 没有针对性。

1.3.2 权责不统一

当前我国的矿山治理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有关矿山环境治理的部门之间出现职能交叉现象, 这就导致了各部门都把责任推向其他部门, 出现了“职能互推”的严重后果[4]。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环境执法管理涉及到多个执法部门, 相互责任不清, 在具体执行和管理上存在推诿扯皮、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1.3.3 法律约束力不强

我国法律没有赋予国土部门强制执行权, 由于缺少强力司法机构支持和其他职能部门配合, 在采矿企业不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时,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无力采取有效措施促使采矿权人及时治理, 造成矿山闭坑时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工程不了了之。

1.3.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法律效力不高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是部门规定, 没有上升为国家法律和法规, 权威性不足。另外, 有些规定不够全面和细致, 如没有明确政府专项资金的来源;对采矿权人不申请办理闭坑手续, 不履行恢复治理义务或恢复治理仍达不到要求的, 处罚力度就偏小;对采矿权人不定期报告矿山地质环境情况, 不如实提交监测资料的, 就没有处罚条款。

1.3.5 责任主体不明确

我国法律规定的原则是“谁破坏、谁治理”, 那么这些责任主体——排放污染、环境破坏的企业, 就应该是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人。但是, 大部分企业目前已没了踪影。按照公司法, 已经倒闭、破产的公司已经在法律上消灭了责任主体, 没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只会成为一纸空文, 这些企业遗留下来的环境责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承担。究竟谁来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买单?是中央政府, 还是地方政府, 急需明确。

1.3.6 保证金制度不合理

2009年5月1日, 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规定:采矿权人应当在办理采矿许可证时缴存保证金, 保证金的缴存数额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至此, 保证金制度建设才全面到位。由于保证金制度刚刚起步, 为了顺利推进, 各地在调研的基础上, 确定了能让企业承担得起的最低水平[5], 恢复保证金远远没有达到恢复治理费用的标准。由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出台晚、标准低、收缴困难, 不足以制约采矿企业, 就导致采矿企业恢复治理缺乏主动性, 拒不进行恢复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1.3.7 分类分级管理

目前, 所有煤矿、铁矿、盐矿、石膏矿、矿泉水及大型采石企业采矿许可证均由部省发放。按照这种监管制度, 部省发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认定收缴,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审查备案在发证机关。因此, 地方在对上述企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情况进行监管时, 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手段[6]。

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对策

要摆脱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就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成熟的案例, 把好的理念、好的做法充分吸收, 并付诸实践、对症下药, 这样才能彻底把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做好。

2.1 拓展投融资渠道, 建立长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1.1 要建立分级投入机制

对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恢复治理保证金收取前的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要建立国家、省、市、县分级投入机制, 国家和省要拿大头。同时, 国家要对资源枯竭城市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2.1.2 要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

进行矿山治理恢复, 解决“老账”问题, 就得拓展资金渠道。一是建立矿山恢复治理基金, 从矿产资源采矿权价款和补偿费中拿出一定比例, 集中农发资金、农重金, 地方财政从矿山土地出让金中预留一定比例;二是征收矿业可持续发展金, 标准不低于采矿权价款的5%, 此项资金计入企业成本;三是提高恢复治理保证金标准, 由地方政府征收, 利息也由地方政府支配。

2.1.3 要创新投融资体制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 很有必要引入市场机制, 创新投融资体制[7]。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 明确投资主体条件、实施单位、监管流程、验收标准、收益分配和优惠政策等, 如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给予投资者一定年期内拥有被恢复治理土地的利用权;如可以实施修复式开采整治, 以开采余量资源的收入作为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 并可免交矿产资源补偿费用。

2.2 鼓励新技术应用, 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

2.2.1 严格准入条件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 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将地质环境资源消耗费用、地质灾害损失费用、污染损失费用与矿山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并作为是否颁发采矿许可证的重要指标。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 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 避免或减少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 谁保护;谁污染, 谁治理;谁破坏, 谁恢复”的原则,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

2.2.2 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

鼓励采矿企业矿山加大对开采技术的研究投入, 鼓励企业采取国内外已取得明显效果的露采矿山台阶式开采、灰岩内部开采技术, 地下矿山充填式开采、房柱式开采等新技术的应用。对因采用新技术增加的成本, 建议由市、县财政予以补贴, 切实保护地质环境。

2.2.3 组建专业治理公司

国家组建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专业公司, 一方面, 替代矿山企业进行矿山地质恢复治理, 资金从采矿企业缴纳的恢复治理保证金、政府征收的可持续发展金中支付, 不足部分从矿山恢复治理基金和恢复治理保证金利息中拨付;另一方面,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的科学研究,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2.2.4 编制技术规程

国家和省组织高校、科研单位技术力量和国外专家, 编制《矿山环境监测指南》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技术规程》, 以指导环境监测和恢复治理工作。

2.2.5 培养专业人才

重点培训地质勘探专业队伍和矿山企业的技术人员, 以便使矿山企业和地质勘探专业队伍能正常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及时发现矿山开采形成的地质环境问题。

2.3 完善制度设计, 提高法律约束力

2.3.1 制定出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8]

借鉴发达国家矿山环境治理的经验, 需强化立法形式管理矿山环境治理的思路, 主要包括:尽快出台完善的矿山环境治理规程标准和在法规中体现对矿山环境治理科技创新的鼓励[9]。应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整合《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相关内容, 制定《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 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收益”上升为法律原则。建立矿山环境审查评价制度、矿山环境许可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和矿业可持续发展金制度。要落实各项制度, 制定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等级标准, 部省要定期开展等级评定, 并向社会发布评定结果;恢复治理保证金由矿山所在地地方政府征收, 利息可由地方政府支配;矿业可持续发展金按比例由地方政府留存;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 充分调动矿山企业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立法权的省市也可以出台《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进一步细化以上规定和标准。

2.3.2 明确责任主体

首先, 中央政府应承担环境遗留问题的主体责任。因为, 资源低价是中央控制的, 财政税收最终收归中央,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中央政府的宏观布局所导致的, 另外, 也只有国家财政能承担得起。具体建议是:中央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财政支持;应从宏观上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应提供更多的环境治理的技术支持;应完善与资源相关立法, 重点进行矿产资源税费体制的改革, 为矿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建立生态区域补偿制度, 重点扶持资源枯竭城市[6]。

其次, 地方政府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环境治理责任。虽然资源型城市的地方政府已步入财政困境, 无力承担所有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 但是, 为避免引发更多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加快城市产业转型,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进行环境治理。具体建议是:要制定和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多方筹集资金, 分期分批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 排查隐患点、危险点, 并落实防控措施;要对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实施动态监测。另外, 对于虽有责任人, 但因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治理费用的的原国有矿山企业, 要积极协调上级配套资金, 协助企业共同治理。

第三, 现有矿山企业要履行环境保护和治理责任。对于生产矿山和新建矿山, 要遵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实行边开采、边治理, 确保新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治理。

2.3.3 创新监管模式

一是进行联合执法。积极发挥国土、环保、林业、农业、水利、计划、财政等职能部门的作用, 做到分工负责, 协同作战, 齐抓共管。要形成政府推动, 国土、环保监督, 矿山企业负责, 社会各界参与, 全方位治理整顿的良好管理体制。二是进行全过程管理。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贯穿勘察、基建、生产、闭坑等矿业活动的始终, 改变过去的末端治理为及时治理[10]。三是开展动态巡查。重点检查落实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制度、环境监测体系、保护方案执行情况、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进度、质量和效果。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的的采矿企业实行限期整改、停产整顿和关闭的措施。四是实行信息化管理。积极建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促进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确保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动态掌握矿山信息, 分析矿山现状, 加强宏观管理和正确决策。

2.3.4 改变土地利用方式

一是把矿山治理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 充分发挥土地与矿产管理合一的优势, 以废弃矿山治理推进土地开发, 在消除废弃矿山安全隐患并进行绿化后, 把平整后的土地作为工业、农业或房地产开发用地, 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筹措资金。二是矿山治理与矿山公园、地质公园建设相结合, 发展矿山旅游经济, 提升环境恢复治理经济价值[6]。

3 结论

中国矿业的快速发展, 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物质保障的同时, 也累积了大量的地质环境问题。目前, 矿山环境在治理方面存在着资金、技术和制度3大困境。要摆脱矿山环境治理的困境, 必须从这3个困境入手, 拓展投融资渠道, 建立长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鼓励新技术应用, 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同时, 完善制度设计, 提高法律约束力, 以加快和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摘要:我国已迈入矿产资源消耗快速增长时期, 在矿产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物质保障的同时, 生态环境形势却异常严峻, 矿山生产引起的次生地质灾害频发, 矿山恢复治理工作也陷入困境之中, 环境整治进度缓慢, 甚至出现停顿状态。文章分析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研究了制定突破现有困境的对策和政策。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志宏.县域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J].国土资源导刊, 2007 (6) :67-69.

[2]马茁卉, 范振林.矿山地质环境面临的问题及防治对策[J].西部资源, 2010 (4) :9-11.

[3]王树义, 郭少青.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治理之政府责任研究[EB/OL].中国法学会网站, 2012-06-04.

[4]吴学伟.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及对策[J].能源与环境, 2010 (15) :147.

[5]王素平.推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的若干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9 (5) :118-120.

[6]柳希雷.徐州市城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制度思考[J].淮海规划, 2013 (2) :16-20.

[7]何卫平.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对策建议[J].国土资源导刊, 2011 (6) :72-73.

[8]曹小林.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综合探讨[J].能源与环境, 2012 (23) :147.

[9]李虹.加拿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程与实证研究[J].西部兴源走出国门, 2008 (3) :49-50.

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 篇8

关键词:老坡锰矿;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

引言

老坡锰矿区位于德保县城南东部足荣乡的老坡-孟棉村一带。地处摩天岭复式向斜北西翼,含矿层产于下三叠统北泗组中段含锰灰岩及锰质硅质泥岩中,为锰帽型氧化锰矿石。矿床规模达中型。

矿山自1996年开采至2014年,大大小小采矿点达20多个,先后建设5个采区共17个露天采场进行开采生产,均为露天机械开采。随着采矿工作的延续,部分矿体受地质、环境等因素影响而闭坑,目前剩下7个采场仍在开采中。

1.矿山地质环境

1.1矿区自然地理条件

矿区为中低山陡坡地形,山峦巅连起伏,局部为岩溶地貌。山脉呈南西西~北东东向延伸,山地坡度在20~60°不等;海拔最高为鸡冠山主峰905.00m,一般为490~720m,最低点老坡河下段415.00m,最大相对高差为490m,一般高差为100~200m。区内植被发育,覆盖广泛。残坡积层一般厚1~3米,局部大于3米。

矿区除最大的主干沟谷老坡河有常年的地表径流外;支沟多为旱沟,山坡及坡下地表出露的渗水泉点甚少,山间沟谷水流量受雨季控制,雨季有水(流量为28升/秒),均向老坡河排泄。

本区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8~21℃,最高37℃,最低-2.6℃。年平均降水量为1461.4mm;年降水的分配具有明显的季候性特征,五~八月为雨季,十一月至次年三月为旱季。地表水多受采矿及人畜活动的污染,不能直接饮用;地下泉水露头较多,饮用水可解决。

1.2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下、中三叠统、第四系。自下而上为:

(一)下三叠统马脚岭组:下部为灰色中层状泥质灰岩夹中~厚层状灰岩及深灰色厚层状~块状含燧石灰岩夹深灰色薄~中层状含硅质灰岩;中部浅色~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灰色中层状泥质灰岩,局部夹黄灰色薄层状泥灰岩;上部灰色层状含硅质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浅灰~灰色中层状状扁豆状泥质灰岩,顶部常相变为灰~深灰色块状~角砾状白云质灰岩。

(二)下三叠统北四组:为矿区之含锰岩系,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下部为灰黄色薄~中层状泥岩夹少量薄层硅质岩、偶夹锰土条带。上部为黄绿色,灰黄色,(风化后呈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状含锰质泥岩、锰质泥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局部相变为含锰硅质岩或硅质泥岩。第二段:下部岩石以普遍含锰为特征,含锰矿5层,矿层间的夹层含锰(1

(三)中三叠统百蓬组下段底部长石英砂岩,局部相变为凝灰质砂岩,下部为灰绿、黄绿色中层状泥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黄绿色、黄褐色薄~中层状粉砂质泥岩互层;上部灰绿色、黄绿色中~厚层状长石质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泥岩。

(四)第四系,矿区内第四系主要有洪冲积层和坡残积层。洪冲积层发育于小河两侧阶地及河漫滩,为砂土、砾石层。面积较小,厚度极不稳定。坡残积层主要发育于碎屑岩、钙质泥岩分布地区,为棕色、棕灰色、黄褐色含岩石碎块、碎石的粘土、亚粘土或亚砂土。锰矿层及其附近常含较多的锰矿碎块,可作为找矿的标志。

1.3构造-褶皱与断裂

矿区为摩天岭复向斜北西翼之次级构造。总体主构造线呈北西走向,与北东向构造反复接合,形成向西凸出的弧形褶皱;同时,次级褶皱发育,并叠加北西向、北东东向和北东向断裂,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区内褶皱宏观上受北西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的复合控制。矿区的主体褶皱为岜意屯背斜,背斜西翼,由于构造叠加,产生了多个次级褶皱,有领屯背斜、果福背斜等,形成了不同级次的次褶皱组。褶皱组主要有果福褶皱组、华屯褶皱组、朴素倾伏向斜。在上述褶皱的翼部,常发育有不同方向的裙饰褶皱。

区内断裂发育,有北西向、北东向和北东东向三组。其中北西向和北东东向形成较早,稍晚于褶皱期;北东东向断裂组,切断北西向断裂组,但为北东向断裂所截切。北东向断裂形成最晚,对氧化锰矿层的形成或破坏起到很重要的控制作用。

2.矿山地质灾害

一、灾害类型及其危害性

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矿山开采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冒顶片帮、深部岩爆、采空区垮塌和地表塌陷、井下突水、崩塌滑坡、地下水破坏、矿震、环境污染等。其崩塌、滑坡、(人造)泥石流是本矿区常见或可能诱发的主要地质灾害灾种,它具有突发性强、分布范围广和一定的隐蔽性等特点。它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阻断交通道路、摧毁村庄矿山、淹没山地农田土地和水利工程设施等。

二、灾害的成因及相关因素

地质灾害的成因跟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自然因素包括地质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植被条件等;人为因素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

2.1 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结构面整体下滑的动力地貌现象。滑坡是矿山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之一。滑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貌及地质条件:滑坡主要出现在松散沉积层。松散沉积物,尤其是粘土及黄土浸水后,粘聚力骤降,大大增加其可滑性。基岩区的滑坡和软弱岩层有关,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一,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发育。高陡的山坡或陡崖,使斜坡上部的软弱面形成临空状态,上部土体或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产生滑坡。

(2)气候条件及其他条件:持续的强降雨,活跃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地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2.2 崩塌

崩塌是较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动力地貌现象。崩塌现象的发生在矿山较为普遍,有土体崩塌和岩质崩塌(也称落石),规模较大小不一。崩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貌及地质条件:地貌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一定的坡度和高差是崩塌发生的基本条件。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坡地,当坡度超过它的休止角时可能出现崩塌,根据坡度和高差的不同出现崩塌情况不同。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当坡度较大,一般大于50度,高差大于50米时,才可能发生崩塌。结构致密又无裂隙的完整基岩,在坡度很陡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崩塌。反之,结构疏松、破碎的岩石易发生崩塌。

(2)气候条件:在岩石风化强烈地区,风化层较厚,悬崖陡坡容易出现崩塌。暴雨、连日阴雨等也是崩塌的触发因素,岩体和土体中水分的大量渗入,增加了荷载,同时还影响岩土体内部结构,导致崩塌发生。

(3)人为因素:主要为不规范矿山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及水采方式开采矿石形成的人造成洪流极易冲蚀河岸、土体等,都导至崩塌的发生。

1996-2007年间,本矿区在人工采矿过程中,安全意识薄弱,盲目挖掘,至使边坡角度过陡而导致崩塌多起,造成1人死亡,轻伤12人的事故;自2007年至今,以机械采掘(兼水采)为主,因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因素而导致的大、小崩塌现象不记其数,造成死亡1人,轻伤6人及掩埋设备事故。

2.3(人造)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洪流。泥石流一旦发生,其造成的损失较大。泥石流的成因三项必要条件:特定的地形和坡度、丰富的疏松土石供给以及集中的水源补充。然而这些条件又受控于地质环境气候、植被等各种因素及其组合状况。

该矿区易诱发泥石流地段主要分布在朴素矿段的朴素屯、那腰屯及其北西向的朴素屯旱河一带。该地段特点:河道狭窄,两岸河谷有多个采矿点及排土场、堆渣场,呈递级的简陋尾矿坝。河道北岸及上游地层为松散的砂土、砾石层,厚3-60米。

图片2-1. 朴素屯尾矿坝与堆渣场一角.

(照片说明:沿朴素屯旱河河谷拦截而成的简易尾矿坝,距村庄最近处仅50m,采矿点离村庄300m。冲沟从两村庄中间穿过,向东面的老坡河排泄。)

引起或诱发(人造)泥石流主要因素是:排土场、堆渣场边坡失稳,或者尾矿坝垮塌(溃坝);露天采矿场边坡失稳、洪流冲蚀引起的边坡失稳、及水采方式开采矿石形成的人造成洪流等,提供丰富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水源补充。如在雨季的强降雨,加简陋的尾矿坝,易引发的场库失稳导致尾矿坝溃决继而形成(人造)泥石流。如:2012年①号尾矿坝溃决形成(人造)泥石流,其大量的废泥污水涌向老坡河,造成淹埋沿岸农田、冲垮沿岸矿山设施、冲垮桥梁1座、污染下游人畜饮水。

3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根据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对该区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3.1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3.2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人造)泥石流的产生。特别是在朴素屯、那腰屯及其北西向的朴屯旱河一带易诱发泥石流地段更要加强监测,对该区的尾矿坝进行加固,防止(人造)泥石流的发生。建议在那腰屯小山包的北西方向400米的河道拐弯处进行人工河流改道,以消除或降低(人造)泥石流发生,以保障谷口处的村屯、学校的生命财产安全。

3.3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

3.4建议加强矿山复垦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4结束语

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广西锰矿资源,新编《广西地质矿产志》

[2].《浅谈广西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分析及其防治措施》黄纯粹、农 良,2007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探讨论文 篇9

我们国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无论做什么事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我们在对矿区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保证矿区不要遭受到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保证矿区的安全,同时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3.2注重效益,分批开采

在进行矿产开采的时候要注重生态效益,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对待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要根据矿山的环境对矿产进行分批开采,有时我们由于资金不足,就要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分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3.3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法

在采取矿山治理工程措施的同时还要注意和生态所示之间的配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治理措施只要配合的合理,就可以根治矿山的地质灾害,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矿山环境治理方案。

4 矿山治理的益处

4.1 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效益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工程在治理前 ,矿区支离破碎 、千疮百孔 、矿渣和和采坑四处可见,但是经过精心的治理以后,把开采完的旷坑土方回填了,进行了复垦,变成了平整的土地,我们就可也发展种植业了,坡度平缓的可利用耕地和树林,老百姓在平整好的耕地上种上了可以生长的作物,使土地价值比原来增高了好几倍。就拿树苗来说, 随着苗木的逐渐成长,后,一棵树的市场价值是非常高的,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为保护环境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4.2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非常重要的社会效益

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可以消除了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 使矿山周边生态环境逐步修复,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在矿区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解决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减少了社会的经济负担,同时经过治理可以建设人造景区,吸引大量的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减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就减轻了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促进我国的矿产行业可持续发展。

结语

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 篇10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矿产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 矿业在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性资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矿山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 必将出现矿产资源逐渐枯竭的现象。

1 益阳市矿产资源概况

益阳市矿产资源丰富, 截止2008年已发现各类矿产53种, 已查明有一定资源储量的23种, 分别占全国和全省发现矿种的30.99%、41.95%。目前已发现矿产地的矿区数为193处, 其中勘探区18个, 占总量的9%, 详查区20个, 占总量的10%, 普查区57个, 占总量的30%, 预查区98个, 占总量的51%;按矿种累加, 有各类矿产地213处, 其中已探明大型矿床2处, 中型矿床12处, 小型矿床39处。陶粒页岩、石煤、钒、锑、钨等矿产保有储量居全省前列。

2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形态特征

2.1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根据本次实地野外调查、资料搜集以及室内资料的整理分析, 市内产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矿山地质灾害, 包括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地面变形、地裂缝、矿坑突水;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 包括地面变形对土地的破坏、露采场、废石场及矿山工程建设占用土地资源;影响及破坏地下水系统, 包括水资源枯竭、水漏失、井泉干涸等;矿山废水、废渣环境污染:

(1) 矿山地质灾害:全市有18座矿山发生了地质灾害25处, 其中崩塌1处、泥石流1条、地面塌陷7处、地面沉陷12处、地裂缝4条。影响范围达41.31hm2, 直接经济损失2123万元。 (2) 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全市该地质环境问题较为普遍, 基本上每个矿山都或多或少存在占用破坏土地的情况。本次统计, 共计占用破坏土地资源累计968.86hm2。按矿类来计, 建材非金属矿山最为严重, 建材非金属矿山累计占用破坏土地774.37hm2, 占总破坏土地的80.51%;按破坏方式来计, 以露采场破坏占用土地最为严重, 累计破坏土地551.12hm2, 占总破坏土地的57.3%。 (3) 影响及破坏地下水资源:该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岩溶发育、地下水活跃的矿区内, 如清塘镇煤矿区、灰山港镇石灰岩矿区。造成水井、泉水干涸, 当地居民喝水困难。矿山企业不得不给矿区修建了自来水工程, 解决了居民生活用水问题。 (4) 水土污染:全市存在水土污染的矿山有92座, 存在严重污染的矿山有35座, 污染中等的矿山5座, 污染较轻的矿山有52座。全市总的污染面积47.66公顷, 污染水体线性长度24.69km。

2.2 形态特征

益阳矿山地面变形具有以下三种形态: (1) 地面沉陷:矿山采空区地面沉陷总的形态是地表形成一个凹陷盆地 (常称之为岩移盆地) , 并在盆地内伴生地面开裂、陷坑、塌陷槽。 (2)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分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特征更为明显, 塌陷带内集中或分散性的分布着一些塌陷坑, 其塌坑一般具较规则形态, 平面多呈圆形、椭圆形, 少数长条形, 剖面多呈盆状、筒状、坛状、蝶形状、锥状;单个塌陷坑直径一般1~8m, 可见深度介于1~7m之间;采空塌陷往往变形范围广, 塌陷带一般不是很明显, 往往有居民住房的地方才有所反映。根据本次调查统计, 发生地面塌陷的矿山主要分布清塘镇煤矿区内的矿山、灰山港镇石灰岩矿区内的矿山, 低洼谷地中岩溶塌陷坑分布较多, 局部呈串珠状, 塌陷坑直径最大的达到8m, 深达7m。采空塌陷地面变形在煤矿区内突出, 如清塘镇煤矿区、梅城镇煤矿区等矿区内房屋开裂极为严重。 (3) 地裂缝:采矿引起的地裂缝一般呈不规则的折线、曲线或弧形展布, 在群采、大规模开采矿区, 地裂缝较常见, 往往是采空地面变形的前期征兆, 以采空岩石移动盆地边缘地带最为发育。在一些群采密集矿区内, 由于开采强度较大 (上下重复开采, 破坏原有保安煤柱) , 开采深度浅, 地裂缝规模较大, 如安化县皮井煤矿区中的地裂缝, 长50m, 宽1m。

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方法对策

3.1 采空区治理恢复工程方法与措施

开采过程中采用掘进废石不出坑的方式对采坑进行充填, 剩余工作量在采矿结束后采用全尾砂及河沙充填, 具体方案如下:在回风斜井附近建一座充电站, 矿房回采结束后对采空区进行充填, 利用倒运矿石车把全尾砂返运至充填站, 浓缩尾砂由搅拌机搅拌, 达到质量浓度65%左右的尾矿浆后, 由充填料浆输送管道输送至井下充填。

3.2 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破坏的防治

矿区内塌陷范围, 应严格按照《土地复垦方案》的规划进行整平整治, 最大限度地恢复和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依据矿区地处低缓丘陵、以农业为主的特点, 确立矿区土地恢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因地制宜, 在环境上最优、经济上可行。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相一致, 并以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为中心, 以保护耕地为重点,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3.3 含水层破坏的防治

采矿废水应循环利用, 生活污水, 机械油污等难于利用, 排放可能造成污染的部分, 应集中收集, 达标排放, 避免矿区及周围水环境质量受到影响。矿区内的工业垃圾要进行集中堆放, 及时拉走处理, 防止二次污染。

3.4 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矿山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应用, 特别是要加大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和尾矿、矿渣等开发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产开发研究工作, 。这样既可减少环境地质问题, 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 增加科技投入,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产业化。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新技术, 进行矿区生态重建科技示范工程研究, 加大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力度。同时, 要努力学习各国矿山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提高和改善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技术, 促进矿山环境污染的利用和防治。

3.5 为矿山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矿山环境治理往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只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才能有效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 要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妥善解决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资金问题。对于生产矿山和新建矿山, 遵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 谁受益”的原则, 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和有关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各地政府要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 调动矿山企业及社会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积极性;鼓励社会捐助, 积极争取国际资助, 加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资金投入;还可以将矿山环境治理纳入市场机制之中, 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来促进矿山环境的治理。从制度上解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矿山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瓶颈问题。并积极推进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的产业化运作机制。

3.6 资源化利用矿业废弃物

由于受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仍然很低, 大量共生、伴生矿物组分成为矿业废料, 开发利用价值极大。资源化利用矿业废弃物不仅可以解决由废弃物引起的一系列矿业环境问题, 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矿业废弃物主要有尾矿资源和冶炼炉渣, 可用作建筑材料原料、矿井充填料、造田复垦等整体利用, 也可综合利用尾矿的各种有价成分, 可研发高附加值、多功能材料等, 在农业上可根据成分不同用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 使矿业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 提高社会与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矿业发展。

4 结束语

矿山发展面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需求、环境承载力容量有限、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压力, 随着矿山地质环境监管体系与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相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将全面深入, 实现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的工作局面, 将有力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胜元.贵州矿山地质环境[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2.

[2]张兴, 王凌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矿业, 2011, 20 (8) :52~55.

[3]李华, 干飞, 冯春涛.矿业开发新形势下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安全应对策略[J].现代矿业, 2010, 3:5~9.

[4]《益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00~2010年) .益阳市人民政府, 2002, 12.

[5]《益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00~2010年) .益阳市人民政府, 2002, 12.

[6]《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范》 (DB43/T304-2006)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7]《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 (第3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8]杨顺泉, 李佐海, 等.湖南地质灾害.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9]《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范》 (DB43/T304-2006)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10]《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 (第3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 篇11

项目区位于北京至丹东铁路干线的沈阳至丹东之间, 有沈丹公路从区内通过, 行政区划属辽宁省凤城市凤山乡二台子村。该项目的实施注重矿山环境治理及植被恢复, 在治理方法不断探索的同时要保证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科学合理解决矿山环境存在的问题, 恢复被矿山采矿生产活动严重破坏的土地和生态环境, 改善自然景观、小区域环境。该项目的实施, 将有效改善矿山周围及附近农村的生态环境;扩大土地资源, 提高矿山土地利用价值;改善附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并打造出一个多功能、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矿山生态园区, 进而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项目区生境与植物立地条件分析

项目区内目前生态环境现状较为恶劣。三十四年的矿山开采活动, 排弃了大量的岩渣, 造成项目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给当地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基岩裸露、乱石成堆、高低不平、植被覆盖率几乎为零, 区内植被立地条件较差, 恢复治理有一定难度。

2 工程地质稳定性及地质灾害条件分析

项目区内不稳定斜坡较多, 其中包括露天开采形成的近50m高的采坑边坡, 边坡角度局部近直立, 存在比较严重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露天采场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生产、清扫、安全平台, 因此除存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外, 在夏季降雨比较集时具有较大的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在山顶及山坡上部堆积的排岩场零乱无序比较松散遇到连续降雨随时都有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可能;地下采空区可能造成地表塌 (沉) 陷灾害。

3 项目区的气候条件分析

凤城市的气候资源比较丰富, 气候条件利多弊少, 雨热同季, 能够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和热量条件。全年雨量多集中在夏季, 约占全年总量的63.3%。这一时期也正是各种植物和农作物需水量最大的时期, 供需一致, 水利用率高。

热量条件, 最热时出现在夏季。6~8月份平均气温20℃以上, 正是各种植物和农作物所需热量盛期。夏雨充沛且比较稳定和温度适宜的气候特点是凤城地区植物生长生产的最优越条件。

从光、热资源看, 光能资源充足, 热量资源丰富, 完全可以满足本地区适生植物生长、生产的需求。

但在项目区内, 绿化工程的前期, 必须布置适当的灌溉工程, 以确保植物有更高的成活率及正常生长。

4 项目工程所需客土土源条件

项目区现状条件十分恶劣, 部分地表被硼泥覆盖, 不适合植物生长, 为了保证栽植植物的成活和正常生长, 在土地平整后, 必须对项目区进行客土, 以补充项目区的土壤, 达到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层, 因此需要大量客土。

就本项目而言, 在凤城市凤凰城区二台子村有一处良好的土源, 储量较丰富, 完全可以满足该区所需客土量, 土源处土质良好, 符合国家标准, 可作为本项目的客土, 但须购买。本项目申报单位——凤城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已与凤城市凤凰城区二台子村民委员会达成土方购买协议, 二台子村向矿山提供本次环境治理工程所需土方, 并且按照工期要求, 把土方运到工程现场, 以保证施工需要。

5 灌溉水源条件

项目区所在区域气候的基本特征是春季风大少雨, 而新栽植的乔、灌木第一年到第三年能否保证灌溉是其成活的关键, 而这一点完全能够保证。

项目区的灌溉水源主要抽取流经项目区南侧的二道河河水, 同时在项目区内打一口机井, 用于初春季节河流枯水期植物的灌溉。因此需设计修建蓄水池储存水源, 且需建泵站和连接管线将水引入蓄水池, 再将蓄水池中的水引入灌溉区。

结论

针对凤城矿区的情况, 应全面收集本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各类相关资料, 研究本治理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特点, 以最新、最先进的治理方法和手段为指导, 综合分析治理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特征、分布范围, 结合区内地质环境条件等信息圈定治理工程的几个重点工作区, 作为部署野外调查的工作依据, 包括以下几点:

(1) 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 在治理区内开展矿山现状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2) 划分出不同的治理工程区, 对不同的治理工程区采用分层次、分精度、分重点的调查方法, 突出治理工程重点和主体。

(3) 根据野外地质环境调查结果进行内业分析整理, 根据各分区的不同特点, 结合本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特征, 确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法和手段, 完善具体的治理工程布置及相关的配套工程设施的设计。

(4) 根据治理工程布置及工程量结合有关文件、规范, 对工程投资进行概预算。

(5) 在内业分析整理结果、治理工程布置及工程概预算的基础上, 编制并提交治理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TB10012-2001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1.

[2]TB10038-2001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1.

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 篇12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对策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是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笔者根据我省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提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对策建议,供参考。

1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1.1 矿山地质灾害

包括地面变形(地面塌陷、地面不均匀沉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矿坑突水,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区)7328个矿山中,有1110个矿山因矿业活动引发了地面塌陷、不均匀沉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和矿坑突水灾害1563处,占调查矿山总数的15.14%,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7.26亿元。

1.2 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

几乎每一个矿山不同程度地存在占用破坏土地资源问题,全省因矿业开发占用、破坏的土地面积达20811.45公顷,占矿山用地面积的7.51%,平均每座矿山占用破坏土地面积为2.84公顷。

1.3 影响及破坏地下水系统

我省矿坑年均抽排地下水总量72466.83 万m3,造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范围达1004.72 km2,占全省矿山总面积的36.28%。单个矿区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范围一般10~20km2不等,最大219.9km2(宁乡县煤炭坝矿区)。地下水位下降深度一般为数十米至200m,最大下降深度达600m(宁乡县煤炭坝矿区)。截至2008年底,全省因采矿共造成896个村190万人和26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并造成近1000公顷水田变成旱地、1700余处井泉干枯。

1.4 矿山废水、废渣及对水土环境的污染

全省矿山废水年产出72466.83万m3,年排放 66375.72万m3;矿山废渣年产出6709.95万t,年排放5047.51万t,累计积存量61067.91万t。全省有1561个矿山环境污染中等—严重,污染地表河流及溪沟1138.44km,污染土地面积8152.86公顷。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对策建议

2.1 完善我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体系

目前我省已颁布了《湖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范》、《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理暂行办法》、《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办法(试行)》等与矿山环境保护相关的规章、规范和管理办法,全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为更有力保护矿山环境,可在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2.2严格矿业开发的准入条件

要严格执行《湖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20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应通过规划调控矿业权投放的规模和总量,调整矿业产业布局,促进矿业向生态效益型经营发展,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依法严格新建矿山项目审批,要认真执行规划确定的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

2.3转变和改进管理方式

在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各级国土资源地质环境管理部门机构和管理人员、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一是实行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等级管理:制定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等级标准,定期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并向社会发布评定结果。二是进行全过程管理: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贯穿勘查、基建、生产、闭坑等矿业活动的始终,改变过去的末端治理为及时治理。

2.4 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动态巡查,及时掌握矿山地质环境信息,及时发现问题。重点检查落实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的执行情况,检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的进度、质量和效果是否符合经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及土地复垦方案的要求。对未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进行保护和治理并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的矿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责令采矿权人限期恢复治理;逾期不进行恢复治理或治理不达标的,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并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

2.5 编制实施《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在本次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十二五”期间《湖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编制《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目标、指标及保障措施,实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和保障矿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2.6 继续实行并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

在备用金收存过程中普遍存在采矿权人缴存意识不强,矿山企业困难不能足额缴存、地方政府出面申请减缴等现象。主要原因是收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采矿权人不缴存备用金怎么办,现有的法律无约束和处罚条款。所以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不缴存备用金的约束和处罚条款,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的收存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2.7 完善并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湖南省自2003年起开始实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这一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要纠正以往在审批时,多侧重于从地质专业角度对开采技术方案是否可行进行审查的做法,要将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经济损益评价作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进行考虑。立足于矿山资源特点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将地质环境资源消耗费用、地质灾害损失费用、污染损失费用三项费用之和与矿山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之和相比,并考虑现时进行开采矿产资源的机会成本,评价其投资效益和防灾降损的合理性,并作为是否颁发采矿许可证的一个重要指标。

2.8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制度

根据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制度,推进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建立健全以矿山企业监测为主,省、市、县联合监测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为动态分析评价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定期发布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年度报告提供依据。

2.9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

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研究矿业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的机理,研究适合于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实用技术和方法,研究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三废”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研究如何运用“3S”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建立起广泛的技术网络,提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有关信息和技术数据,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化水平的提高。

2.10 进一步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标准

在以往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矿、农业、林业、环保、生物等多学科专家的作用,融合相关学科技术方法并进行优化创新,切合湖南实际,完善《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技术标准》,改变矿业权人在进行恢复治理时随意性很强,管理者进行督查无标准判定恢复治理是否达到要求的现状;要统筹规划土地复垦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2.11 拓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渠道

目前,我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投入总量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实际需要相比,差距甚远。因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恢复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给予投资者一定年限内拥有对被恢复治理土地的利用权,并降低或免除有关收费。

参考文献

上一篇:lwip协议栈的移植下一篇:电子商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