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

2022-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矿业活动对矿山及其周围的地质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 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与占用等。当前, 要想减少和消除闭坑和废弃矿山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 就需要实施工程消除地质灾害及隐患;充分利用矿山内的弃石弃土和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改善土壤种植植物作物等方式修复生态环境, 实现复绿复垦。而生产矿山和在建矿山需要边开发边进行恢复治理, 在矿业活动过程减少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

1、制定治理方案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将保护和建设措施相互结合到一起

在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 开发矿区矿产资源的关键在于同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大力规范矿业开发活动, 减少因不合理开采而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并从实际出发, 引进科学合理的方式, 保障修复治理工作的效果。

1.2 遵循安全和生产相互统一的基本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详细的了解对生命生产造成威胁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及隐患, 然后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来消除安全问题。

1.3 遵循继承和创新的基本原则

需要借鉴矿山有效的恢复治理措施, 同时引进先进的治理技术方法, 并根据治理工程的施工环境及后期处理情况对管理方式和技术进行应用, 以此加快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进程。

2、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分析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与占用三类为主, 此外还存在水土环境污染和含水层影响与破坏的问题。

2.1 地质灾害

露天开采矿山的开采边坡容易存在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下开采矿山采空区可能存在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开采边坡基本都存在基岩裸露和坡度较陡的问题;这些为崩塌等地质灾害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

2.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针对于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 各种类型的露天废弃矿山分布较为密集;山体植被破坏, 岩石裸露, 造成大面积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并且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均存在季节性分配不均的情况, 容易受到较严重的雨水冲刷、渗透等现象的影响;容易使岩体的风化程度的增加, 同时也会加剧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

2.3 土地资源破坏与占用

因矿业开发而修建的工业广场、宿舍办公楼及排土场等矿业功能区会对原有的耕地、林地、园地及其他类型的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及占用, 使原本就紧张的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矿业活动产生的弃石、弃土除了少部分被利用外, 大部分固体废物未得到利用, 处于就近堆放的状态;也占用了不少土地资源。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我国逐渐加大了对现存闭坑矿山和废弃矿山恢复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政策, 开展一部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 现有的修复治理速度、程度与矿山地质环境遭受的破坏的速度、程度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 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采用不同的恢复治理措施, 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 加大恢复治理力度, 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程。并对恢复治理成效较好的矿山进行研究分析, 不仅可以为未治理和治理不到位的闭坑和废弃矿山提供治理经验, 还能为生产和在建矿山实施边开发边治理提供方向和思路。

3.1 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适用于存在地质灾害及隐患的矿山, 可以从减少物质来源、减弱动力条件和限制位移三方面入手。减少物质来源手段包括削坡减载, 清除危岩体等。减弱动力条件的手段包括修建截排水沟, 灌浆加固等。限制位移手段包括修建护坡、锚固及锚索, 进行软基加固等。

3.2 生态修复

复绿复垦生态修复适用于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矿山。平面破坏和土质边坡较容易恢复, 土质边坡需要挂网喷淋, 降低灰尘对空气的影响, 有助于草本植物生长固定;坡面破坏及岩质边坡较难恢复, 应当根据矿山地势特征, 移植种植生命力较强的绿色植物。

3.3 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适用于交通位置良好的典型矿山。地质现象典型的矿山可以改造成地质公园, 存在大面积矿坑水的矿山可以改造成湖泊公园等。同时还可以对废弃矿山的楼房厂房和暂时就近堆放的弃石、弃土进行利用, 变废为宝;让现有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避免土地资源浪费。

3.4 自然恢复

自然恢复适用于开采规模较小, 开采幅度较轻和交通不便且远离城镇居民区的矿山。其本身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轻, 且在停止矿业活动后地质环境问题有减轻趋势, 不需要专项治理, 自然恢复即可。

4、矿山的治理目标

(1) 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 保障威胁对象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时, 首先需详细地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危害程度和边坡的稳定性, 然后遵循安全的边坡标准实施恢复工程, 满足治理要求。

(2)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完善区域景观格局。需要修复和绿化土地, 提升土壤的活性, 恢复改善该区域的植被体系, 使矿山环境的景观效果最大化, 达到复绿复垦的要求。

5、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没有对矿山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或不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开采, 使得矿山存在着诸多的地质环境问题, 如矿山地质灾害及隐患威胁人身财产安全, 矿业活动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生态环境, 弃石弃土和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等。针对不同地质环境问题, 应采取相应的恢复治理措施;并要求生产和在建矿山边开发边治理, 以减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

摘要:我国诸多区域均存在尚未治理和治理不到位的矿山, 其造成地质环境影响尚未得到有效消除。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性恢复治理工作仍有必要, 而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有利于针对具体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恢复治理方案。本文对制定治理方案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 重点探究了针对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矿山恢复治理措施。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花.浅议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与保护[J/OL].世界有色金属, 2018 (21) :221+223.

[2] 李波.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模式分析[J/OL].世界有色金属, 2018 (21) :222-223.

[3] 李耀娟, 王斌.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模式的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 2018 (20) :297-298.

上一篇:借助电子类竞赛,促进高职电工电子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下一篇:新形势下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