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艾滋病工作总结

2022-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的流逝很快,我们在季节的变化中,也积累了众多工作佳绩。回首看不同阶段的工作,个人的业务水平也有着提升,为了更好的了解自身工作水平,可以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预防艾滋病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预防艾滋病工作总结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措施

管理措施

1.组织与管理

承担孕产期保健及提供助产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明确职责、任务和分工,以保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顺利进行。

2.人员培训

对所有开展孕产期保健及提供助产服务的相关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知识及服务技能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当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医疗保健机构管理、妇产科、婚前保健门诊的医生、护士,信息管理、检测等相关人员。

中央级专家技术指导组编写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采取集中和经常性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当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医疗保健机构管理、妇产科、婚前保健门诊的医生、护士,信息管理、检测等相关人员。

中央级专家技术指导组编写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采取集中和经常性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国家-省-地(市)-县的逐级培训,尽快改变及提高相关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技能,不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

3.规范实验室检测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的要求,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合格的检验人员,严格执行实验室操作常规和制度,根据孕产妇和婴儿的具体情况及机构的实验能力,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快速检测筛查及确认试验服务。尚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或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合作,建立有效、可行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流程。

4.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医疗保健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为住院分娩的孕产妇提供符合隔离、无菌操作与消毒要求的医疗环境,为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提供必要的隔离设施和助产服务,防止医源性感染。

建立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机制,发生职业暴露应及时通知主管领导,与当地的疾病控制(卫生防疫)机构取得联系,正确使用预防用药及接受流行病学监测。

5.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建立信息资料管理制度。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资料包括:婚前保健登记、孕产妇产前检查门诊登记、分娩登记、艾滋病检测结果报告单、保健手册、病历记录、个案登记卡、随访信息以及各类报表等。

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应遵照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要求,做好各类登记、记录,详细收集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信息,指定专人负责,建立严格保密的逐级上报体系。

6.监督指导与评估

建立国家、省、市(地)、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监督指导评估体系。市(地)、县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组织自查和监督指导评估工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半年对市、县进行监督指导一次,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国家级技术指导部门负责制定监督指导工作方案,每年组织有关人员到实施现场进行抽查和监督指导,定期督导省级工作的开展,对工作效果做出评价。

督导评估组要及时总结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经验,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撰写总结报告,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向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反馈。

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

广泛开展部门参与的健康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和承担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协同有关部门(妇联、计生、教育、共青团、文化、公安等)建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网络。运用多种媒体扩大健康教育的覆盖人群。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向孕产妇及家庭、婚前保健人群传递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知识及信息。提高服务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的能力。开发、制作健康教育材料,在产前门诊、孕妇学校、病房及产房、婚前保健门诊以及村卫生室、学校等多种场所进行分发及指导使用。

各相关机构要设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热线(或在预防艾滋病咨询热线中加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内容),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2.提供自愿咨询与检测服务

承担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为婚前保健人群及孕产妇,提供多种形式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前咨询,传递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进行危险行为评估;建议并动员婚前保健人群及孕产妇进行HIV抗体检测。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的要求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应用ELISA或快速检测试剂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试验,结果阴性者按照正常孕产妇进行常规保健;结果阳性者换另外一种检测试剂或检测方法再次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仍为阳性或不确定者,进行确认试验以明确感染状况。

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阳性者,提供检测后咨询,帮助其分析感染状况,由本人及其家属知情选择妊娠结局。为决定终止妊娠者提供流产服务,给予有效的避孕指导。对选择继续妊娠者,加强孕期保健,动员其住院分娩,以及时得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服务,同时建议其配偶接受相关的咨询和检测。

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阴性者,也要进行检测后咨询,特别是本人或配偶具有危险行为者,要提供有关艾滋病感染“窗口期”的信息。

对于已经临产的孕产妇,在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复测和确诊试验的情况下,应及时应用两种不同的快速试剂同时进行检测,两种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则视为阴性,正常分娩。任何一种试剂检测结果出现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反应或两种试剂均出现阳性反应,应暂时按照阳性结果处理,及时告知受检者并进行咨询,在知情同意原则下,采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产程中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如确诊结果为阴性,则及时终止已采取的干预措施。

3.预防应用抗病毒药物

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免费提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目前推荐使用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维乐命,NVP)联合用药]方案:即孕妇自妊娠28周开始服用AZT300千克,口服,每日2次,至临产;分娩过程中每3小时AZT300千克,口服,至分娩结束;孕产妇临产后加服NVP200千克;婴儿出生后72小时内一次性服用NVP2毫克/千克(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最多不超过6毫克(或混悬液0.6毫升);新生儿出生后服用AZT2毫克/千克,每6小时1次,如果母亲用药时间满4周或者4周以上,婴儿用药1周;如果孕妇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应持续6周。

在没有条件或在孕期/临产前没有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情况下,采用孕产妇临产后一次性服用NVP200毫升,婴儿出生后72小时内一次性服用NVP2毫克/千克体重(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体重)的预防用药方案。

4.艾滋病病毒感染孕妇的保健

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产前、产时及产后的常规保健和随访,开展咨询、心理支持和综合关怀服务。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在阴道分娩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产、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可能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危险的操作。

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择期剖宫产可降低母婴传播的机会。但由于剖宫产可能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目前尚不主张将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作为剖宫产指征。实施择期剖宫产术时应按照所选方案正确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产后应纳入当地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追踪管理。

5.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婴儿的保健

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及其婴儿的关爱,进行喂养指导、常规儿童保健,监测生长发育,预防营养不良,增强体质。

由于母乳喂养可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机会,因此,应在充分咨询的基础上,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权衡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利弊,对婴儿出生后的喂养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提倡实施人工喂养,尽量避免母乳喂养,绝对不要混合喂养。

婴儿应于12个月时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阴性则排除感染,纳入正常儿童保健。阳性者继续追踪随访,至18个月再次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阴性排除感染,纳入正常儿童保健;结果阳性婴儿转入当地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

按照正常计划免疫程序给予预防接种。如果婴儿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除不接种卡介苗外,应按照正常预防接种程序接种其他疫苗。

第2篇:社会工作在艾滋病预防中的介入:社会性别的视角

摘 要: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流动研究,以社会性别视角切入流动妇女研究,特别是在艾滋病进一步在流动人口中增多的趋势下,通过对甘肃省女性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一般状况与特殊性进行分析,将社会工作方法应用到艾滋病预防工作中,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传统救助工作的专业化等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也有助于将社会性别的理念结合到艾滋病防治的实践中,有效应对艾滋病对女性流动人口的威胁,拓展女性研究的理论视野。

关键词:社会性别;社会工作;流动人口;艾滋病

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社会变迁,从二元社会结构中凸现出来的人口流动成为学术界深入关注的现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被忽视的问题是研究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对农民工流动群体中的女性没有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大多数人(甚至包括许多决策精英和学术界人士),像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在集体无意识中(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把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文化现象与禁忌、耻辱、歧视、排斥相联系,拒绝正视,保持沉默。[1]在“现代”西方医学知识体系中,所有不能为现代生物学所解释的“非理性”内容,都被归入与正确的知识相对立的虚妄的“信仰”,在全球化的挟持下,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大都推崇把人在病患中的能动作用视做工具性行为、把医疗文化看作个人工具理性行为的积淀结果的功利主义理论,从而完全过滤掉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神话”或说是“魅”的精神内核。[2]从而将艾滋病认为是为精神的或心理的疾病,由医药专业人员用医疗器械和药品来治疗,[3]或者将道德、伦理的诸多判断加在艾滋病上面,使这一疾病成为“污名化”的社会问题。

需要注意到的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 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了一种介入艾滋病问题的重要力量, 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角色。这就需要将艾滋病预防工作放置在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建设特别是直接相关的社会工作干预中来评估,我国多年对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在总体思路上坚持综合防治的思路,力图通过多部门的动员和参与,起到群防群治的效果,但是工作理念和方法都停留在群众工作的初级阶段,社会工作介入明显不足。正是带着这种研究思路,本研究者通过中英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甘肃评估的发现,力图透过艾滋病这一世纪瘟疫对乡村女性及其流动人口的影响,对流动女性人群面对艾滋病的反应情景做一个相对深入和整全的观察,并通过社会工作这一专业性的理论与方法,为新时期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新的视野与策略。

一、项目简介与研究思路

自从1985年,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人后,艾滋病在我国也蔓延迅速,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广泛流行阶段(Generalized Epidemic)。截止2005年7月,甘肃省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已达217例,其中,2005年1-6月发现了57例,占所有感染者和病人的1/4。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天水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主要分布与高危人群而非普通人群。[4]到2010年10月底,甘肃省共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144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62例,死亡176例。2010年1月至10月,甘肃省共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16例,其中艾滋病病人63例,死亡32例。从全国范围来看,甘肃省艾滋病呈低流行状态,但形势仍然严峻,尤其是20-49岁的中青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分别占到总报告数的86.80%和84.25%。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0-2010)》提出了加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流行工作,同时提出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与援助,并借鉴国外成功的防治经验。为此,卫生部与英国国际发展部将合作实施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中英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国性病艾滋病防治领域中最大的双边合作项目。项目旨在遏止中国日益增长的艾滋病毒传播,提高中国对艾滋病的有效应对能力,即加强我国各级机构控制性病艾滋病传播计划的制定、管理、协调和实施能力;加强性病艾滋病的监测和控制;提高医疗机构性病艾滋病诊治服务质量;提高血液安全和管理的能力;对高危人群实施干预;探索并形成艾滋病关怀和护理的模式;帮助我国实现《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的目标。根据项目对政府艾滋病防治能力评估的要求,对项目的评估从产出(政府防治艾滋病的能力与服务)与影响(公众实际接受的服务与反应)两个维度,对甘肃省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艾滋病防治特殊人群(包括高危人群、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一般人群三个项目相关方抽取了共936个个体样本与102个组织样本组成的总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评估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地域、性别、流动人口状况等多种因素对艾滋病防治行动的影响。作为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将着重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出发,对艾滋病防治特殊人群(包括高危人群、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一般人群作专门的描述与研究,并着重探讨针对女性流动人口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的艾滋病防治。

二、艾滋病防治:人口流动与社会性别的视角

当代艾滋病的防治经验表明,人口的流动本身与艾滋病并无因果关系,人口流动与艾滋病病毒传播因素相结合,才进一步导致了艾滋病病毒的加速传播,在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中,世界范围内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实践表明,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日益增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中国由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流动人口和较低的艾滋病公共教育水平,甚至被国际界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易感人群”,艾滋病的预防的形势更为严峻。

流动人口与固定人口相比较,在艾滋病的防治过程中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艾滋病的认知状况普遍比较低;人口学特征是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程度偏低;未婚者约占50%;存在着旺盛的性需求;匮乏的艾滋病和性病预防知识,[5]进城打工者知道血液传播、性传播途径的分别是79%、84%;流动服务小姐知道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分别为73%-78%;从客观条件的角度看,进城民工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夹缝中,是一个走出农村而未被城市接纳的边缘人群,其卫生意识淡薄、居住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微、社会地位低下、业余文化活动贫乏、性知识和性健康水平低,直接导致性病、艾滋病发病的提高。一项对江苏省某市5892名返乡建筑工人的体检报告,性病检出率为4.34% ;暂住人口的性病检出率为6.41%,驾驶员为2.71%,而市区同年度性病发病率为28.80/10万。徐臣等对1517名村民进行外出流动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研究,结果有外出史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15.6%显著高于无外出史者的8.8%。山西省1995-1999年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66.7%为流动人口。[6]流动人口所具有的以上这些性质使他们不容易被监测,而且很难得到相关教育和治疗。“作为没有注册、没有档案的公民,他们只能半地下状态地生存在政府官员控制不到的地方。他们不仅受到艾滋病和其他疾病感染的威胁,而且,因为他们要么或在工地的工棚里,或住在城市的边缘,他们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而且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形式的预防教育和治疗。”[7]

将社会性别的原则贯彻到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中,可以发现,在流动人口这个弱势群体中,妇女更是作为一个双重弱势群体出现的,中国乡村外出流动人口中,由于女性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可供选择的职业偏少,因此,流入劳动力市场的女性处于相对不利的就业地位,职业竞争的不利成为这部分女性进入性工作领域的最直接推动力。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指出,HIV/AIDS的流行是一个社会性别问题。以社会性别分工模式为基础的社会性别差异、男女之间的权利不平衡、以及妇女的身体暴露,导致了妇女在艾滋病传播中比男性更为易感(王英,2003)。200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指出,在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感染者所占比例近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4年1-9月,女性感染者所占比例已高达41%。一年前,这个比例是35.6%,而在1998年,这个比例仅为15.3%。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的统计则表明,在我国每年的新发艾滋病感染者中,男性和女性感染比例,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5:1上升到目前的2:1甚至是局部地区的1:1,伴随于此,母婴传播危险性加大。[8]本项目针对甘肃省情况的调查发现,妇女的这种双重弱势特性,在艾滋病的传播中也同样体现出来。

在女性的易受感染者特性中,女性性工作者作为一个桥梁人群受到了更密切的关注,正如瓦塞特性病传播动力学理论所揭示:“在很大程度上,性病的传播是由涉及高危险行为的人和从事高危险传播的人来推动的。高危险传播者通常包括商业性性工作者和性工作者的顾客。这些人共同组成一个个庞大的、动态的感染和再感染场,这个场有无数个”桥梁和人口总体联结。一个人口总体中若无这样的动态感染场,单单因为存在一定数量的感染者,性病传播是无法持续的。”[9]吴尊友等在云南进行的多项调查表明,酒吧、发廊服务小姐分别有80%、83%承认提供性服务;服务小姐卖淫时及与男朋友发生性行为时使用避孕套的比例分别是41.3%、11.7%;[10]因此,作为项目的一个重要相关人群—收教所女性性工作者与娱乐场所的女性工作者,是本文最为关注的对象,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与口述访谈。

三、甘肃省HIV/AIDS状况的调查发现

从数量上看,甘肃省目前仍然处于艾滋病的低发病阶段,但是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逐年增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76%的感染者是通过血液感染,70%的为农民和无业者。在艾滋病流行影响因素中,吸毒、共用毒品注射器、性传播、预防知识普遍缺乏等占主要原因。[11]根据全省STD数占总人口数的0.15%和性成熟者中1%在近1个月有过危险性行为及全省有9例(估计实际人数100人),性途径的HIV感染者情况,目前该人群流行率为0.05%,这里假设到2010年增长为3%。由此,估计2003年经性途径HIV(流行率为0.08%),感染人数为200人。2005年为(流行率为0.30%)感染人数600人,2010年则可达到7000人。[12]本次基线调查发现,在甘肃省女性性工作者和女性高危人群中,存在着一些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特点,有待于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甘肃省女性感染者的比例逐年增加,男女性别比从1996年前的11.0:1增长为现在的3.4:1。

调查结果显示,在高危场所工作的性工作者和易感者对自己感染性病或艾滋病的机会认为非常大的占4.9%、比较大的占13.3%、不太大的占25.2%、不会的占35.0%、不清楚的占19.6%。其认识程度并不深,防范意识并不强。由于目前政策框架的限制,政府相关部门针对这些人群还没有开展什么实质的工作,所能做的除了低调宣传外,就是少部分地区在高危人群中推广使用安全套等防艾干预措施。这更加限制了这些高危人群对有效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获取。

根据调查数据,高危人群对其所在社区的防艾工作方面的知晓情况是:知道医疗救助的占21.0%,知道生活救助的占4.9%,知道教育咨询占的30.8%,知道综合干预占的1.4%,不清楚占的33.6%。

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于目前的制度设计中女性群体未受到特别的关注,针对女性的宣传工作存在缺陷,目前尚无专门的女性或妇女行动小组或行动计划。甘肃省各级妇联组织结合自己的工作,参与了各级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的活动,进行了大量的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等工作,但从总体上来看,对于女性的关注仍然很微弱,对于妇女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作用重视和发挥得远远不够。

从调查资料分析(见表2和表3)可看出性别与知晓程度的情况,在高危人群中知晓程度男女性别比大体相当(见表2),但是女性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比例占到28.8%,说明将近有1/3的受访者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近乎于无,而这一部分性工作者由于处于交易价格较低的工作场所,工作时间长,工作中接待客人的数量较大,接触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的渠道相对狭窄,为艾滋病的传播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在一般人群中,男性的知晓程度明显高于女性(见表3),但是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比例高达33.3%,随着艾滋病的传播逐渐呈现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扩展,加大面向一般民众的艾滋病宣传和干预,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同时,通过对性别的比较,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女性对于艾滋病的知晓程度明显低于男性,这说明一方面妇女在参加防治艾滋病工作方面的主动性不够,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一般人群中的艾滋病宣传工作中明显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妇女在防艾中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

总之,从人口流动和社会性别的角度综合评价甘肃省艾滋病预防的工作,可以发现,甘肃省艾滋病预防工作中存在着以下整体性的挑战。

(一)知识、态度与行为的三重偏差

虽然甘肃省艾滋病传播仍然以血液传播为主,但经性传播的感染者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已占到20%,且呈继续增长的态势,在社会中这部分进行高危性行为人群普遍存在。而从此次调查的情况来看,这部分高危人群的安全套使用率很低,由相关组织投放的安全套也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在收容教育所与公共娱乐场所的访谈普遍表明,从事高危性行为人群对艾滋病知识与预防措施缺乏基本了解,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另一个反常的现象是部分人群虽对艾滋病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防治与高危性行为却持相当消极的态度,其中收容教育所的性工作者,在收教前每天都有2-5次左右的性交易,她们也知道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然而在实际交易中部分交易并未使用安全套,且坚信自己绝对没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原因一部分在于侥幸的心理,但是更多的是目前的公共教育仅仅从表层解决了信息的知晓,并没有从实际的行为上起到深层干预的效果,使得相当一部分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具体防范行为处于一个真空状态。

(二)流动人口的挑战

省内目前大约有350万左右流动人口,这还不包括更多的流向南方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由于流出人口中单身占绝大多数,容易有高危行为,又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与知识,我们目前的艾滋病公共教育与防治基本上都是基于属地原则展开的,造成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游离于政府艾滋病防治的有效工作范围之外,从近年来的监测实践看,甘肃省已发现的217例感染者虽然也有个体户、学生及医务人员,但农民构成了绝对性的主体,而且大部分感染者是从流动性的一般检测中发现的,这表明艾滋病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本次基线调查更进一步发现,由于流出的女性文化水平低,对艾滋病的知识近乎空白,在进入性工作领域后,其服务对象大多是艾滋病知识同样缺乏的男性,艾滋病在这个群体一旦爆发,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艾滋病在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危险性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三)女性的脆弱性与易感性

调查发现,由于观念、文化程度、家庭劳动等因素的影响,在普通人群中,女性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防治措施、流行状况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男性;很多女性由于受社会文化对艾滋病“脏病”定义的影响,缺乏对艾滋病的了解,调查同时发现,由于男性外出务工所带来的艾滋病潜在被动感染的危险同样存在与乡村女性中,一个较好的方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流动,可以降低艾滋病的性传播概率。我们认为,女性的脆弱与易感特性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进入城市的农村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弱势地位成为一个迫使她们从事性工作的压力,相关知识和保护措施的缺乏使她们高度暴露在疾病面前;另一方面,目前农村的社会流动还基本以男性为主,男性在流动过程中高危性行为的发生,导致了艾滋病在家庭内部成员间传播的可能,导致女性成为最易感染人群。

四、社会工作的艾滋病预防介入:途径与思考

对于艾滋病问题,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门学科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医学看来,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缓解患者的痛苦,通过技术手段防止艾滋病的继续蔓延;法学则更为重视相关法律如艾滋病防治法的制定和完善,给予艾滋病患者以立法上的保护;心理学和社会学更多的将艾滋病问题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予艾滋病患者以心理支持、人文关怀和社会照顾。那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专业助人活动,社会工作又是如何看待艾滋病问题的呢?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艾滋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不仅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工作压力增大、收入减少与社会地位下降等负面影响,而且遭受着社会歧视与排斥。[14]需要更为系统的推动专业性的社会、心理援助与支持,并逐步实现相关人群的互助自助,使各种外部干预力量转换为内部性的支持与扶助,真正使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可持续化。

从甘肃省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最为紧迫的问题也在于缺乏懂得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全省各级防艾办都意识到目前除了资金以外,最急需的是懂专业、素质高的专业人员。而且目前的专业人员主要集中于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配置几乎是一个空白的领域。

(一)社会工作艾滋病预防介入的途径

国际上成熟的艾滋病预防工作经验表明,社会工作在艾滋病预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已经发展出一套成熟的体系与工作机制,从广义上讲,艾滋病问题的解决和预防需要政府、医疗机构、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力量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医疗机构需要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非营利组织则能够提供各种辅助支持;社会公众需要理性对待艾滋病患者。社会工作者作为其中的主体之一,强调从微观的具体问题即艾滋病患者的现实需要出发,为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提供各种人性化的助人服务,同时还致力于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从社会工作的形式来看,主要包括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几种形式。

1.个案社会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直接的、面对面的方式,帮助个人和家庭解决内心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经济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不断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15]当前艾滋病问题一般被视为高传染病甚至“超级绝症”,再加上对艾滋病问题的道德化批判,使患者逐渐形成自卑、恐惧、悲观、绝望等心理,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协助减轻心理负担,从而以理智的心态对待疾病。面对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主要体现为提供关于艾滋病预防的知识、方法,有些情况下还涉及到患者的社会报复心理,通过直接干预以促使患者抑制自身的不负责行为。社会工作者一般还面向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家庭提供服务,改变歧视和排斥观念,对患者家属进行基本医学常识辅导宣传教育,使其正确看待艾滋病患者,并给予患者一定的家庭关怀。

2.小组社会工作

相较于其他社会工作的对象,艾滋病人群具有极大的特殊性,表现为外来人员难以进入、融入,专业干预难以有效持续等等方面,小组社会工作对那些被社会剥夺了权利的群体特别有帮助。小组社会工作是通过有目的的团体活动,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及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从而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性目标的一种工作模式。[16]通过立足高危人群工作场所、艾滋病人群居住社区等建立艾滋病患者互助小组、艾滋病患者家属小组、志愿者小组等形式,通过社会工作者有组织的引导, 加强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使得艾滋病患者获得彼此的精神支持和鼓励, 增强自助意识和能力。同时,将艾滋病患者和医护人员、心理学者等组成治疗性团体,社会工作者通过扮演协调者的角色,推动团体内部工作与关系的协调与沟通。使艾滋病患者与病毒携带者社会工作能在自助互助、家庭支持、社区支持等方面建立起立体性的社会工作支持网络。

3.社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之间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协调,有效地连接正式与非正式资源,调动这些资源帮助艾滋病患者。如可以组织社区联合募捐活动,向社区中的个人、政府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争取救助资源,为艾滋病患者筹集医疗经费和生活物资,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17]社区社会工作在艾滋病介入中采取社区研究、社区联络、社区教育、社区资源调动,系统的研究社区中艾滋病问题的基本状况,通过整合资源,利用社区组织网络,发动地方性资源与知识,推动以社区为单元的艾滋病预防体系建立。

4.社会工作行政

社会工作行政是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它一方面将社会政策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运用在具体社会服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向政府提供社会政策的修订建议。[18]在艾滋病患者救助方面,社会工作行政的目标一方面是落实与艾滋病患者相关的社会政策,另一方面是不断总结社会服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实现更加完善的政策安排。[19]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社会工作介入到艾滋病预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特别是在针对女性性工作者进行社会工作介入与干预的过程中,注意在“板板茶”这一亚文化群体中特殊的互动形式与逻辑,正如刘谦针对四川A市低交易价格性工作者研究所发现的那样,“老板在通过商业话语和类家族的话语建构,‘板板茶’组织时,穿梭在两个版本的对话之中,受益于两种话语的共生而促进。商业中的老板的定价行为,促进了她在商业中的权威,而这种权威,有维系他(她)的定价;在家庭组织版话语权中,将小姐视为‘自家姐妹’塑造了老板的家长地位,而这种家长地位又有力的支持了她像家长一样规范小姐的行为。在两个组织版的话语关系上,经济话语上的强势支持了老板的家长作风,而家长的权威强化了老板在协调经济关系时的主导地位。”[20]避免使社会工作的介入也像现有的健康宣教一样成为“各说各话”的形式主义,这就需要在当下艾滋病预防实践与政策设计做出一定的理论思考。

(二)社会工作艾滋病预防介入的理论思考

尽管目前甘肃省艾滋病处于低发阶段,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着引发艾滋病大范围流行的社会和经济因素,因此艾滋病的防治要求建立适合当地文化传统和行之有效的模式,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1.公共制度重建与理念整合

由于我国目前公共制度设计的地域性归属,对因社会流动产生的新人群这一“第三元”缺乏适当的制度安排,导致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目前大概有1.2亿的农民工)游离在公共管理之外,而且这样一种制度缺失不仅仅停留在具体的制度层面,已经深深的渗入到治理理念,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水平,确定艾滋病和性病的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增加艾滋病和性病预防事业的投入,真正体现预防为主,坚持“大卫生观”是应有的政策选择。

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取消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公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问题。

2.以社会性别出发行动干预

有效降低艾滋病流行的技术干预措施,应该展开多学科的融合,充分调查行为、文化、制度、信息获取人群特征等个层次因素的影响。在对项目实施的评估中,除了对技术、环境、机构、经济/财政进行评估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社会因素的评估。这包括艾滋病与贫困,年龄、性别、民族等与艾滋病的易感性/危险性的关系,性别因素的影响等等。目前,我国一些在涉及安全性行为的项目活动中,特别注重发挥女性暗娼的作用,保证女性暗娼有机会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交流、研讨和评估等活动。[21]研究同时表明,以医院为基础的项目门诊运转顺利,能够较好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而在公共娱乐场所集中区单独建立的门诊难以维持运转。针对公共娱乐场所性服务小姐开展卫生保健服务不宜孤立进行,应提供综合性的卫生服务。[22]

3.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艾滋病介入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虽然是西方学术的舶来品,有着西化的色彩,但是经过长期的本土化过程之后,已经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即强烈的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学术取向,已经成了社会科学中实用性最强、应用范围最广的一门学科。在公共卫生和艾滋病的研究与干预中,社会学与社会工作虽然有短期的失语现象,但是其固有的学科特点和已经展开的学术活动注定了社会学与艾滋病的紧密结合。

社会因素分析对认识艾滋病危险的社会过程和差异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艾滋病防治项目在制定国家和省级对策时,充分考虑到性别平等、社区参与、脱贫等互相交叉问题,开展社会学方法的培训,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介入,在决策中考虑该方面的政策与建议。[23]社会学至少在四个方面发挥其影响,包括政策开发和机构能力建设、性病艾滋病预防与治疗、艾滋病社区关怀护理和社会群体亚文化改造。而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则如前所分析,至少可以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针对艾滋病预防中的特殊领域与要求,社会工作也有着极大的干预能力与空间。

总之,在面对艾滋病这一世纪瘟疫时,需要我们应用参与式和社会性别等在国际艾滋病防治实践中取得成效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更多的针对女性这一特殊人群,用社会性别敏感原则之道,开展有效的干预行动。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PlannedParenthoodFederation, Advocacy Guidefor HIV/AIDS”. 2001.

[2](美)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M].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

[3](美)克莱曼.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M].方莜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8.

[4]甘肃艾滋病感染者统计[EB/OL].www.99aids.com,2007-3-21.

[5]叶旭军.进城民工对性病/艾滋病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5).

[6]徐缓.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综述)[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2001,(6).

[7](美)季北慈.中国的艾滋病危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2).

[8]卫生部. 200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EB/OL].www.moh.gov.cn,2005-10-08.

[9]Wasserheit JN and Aral SO,The Dynamic Typology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ease Epidemics Implication for Prevention Strategies[J]. Journal of factious Diseases, 1996,174 (Supplem-ent2):201-213.

[10]吴尊友.我国部分医务人员HIV/AIDS知识调查[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7,(1).

[11]甘肃省艾滋病传播情况[OB/OL].www.china.org.cn.

[12]刘新凤.甘肃省艾滋病流行趋势分析和预测[J].卫生职业教育,2004,(17).

[13]甘肃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现状评估课题组,甘肃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现状评估报告(内部报告)[R].2005.

[14]翁乃群.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动力[J].社会学研究,2003,(5):84—94.

[15](美)法利,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6]尹保华,突发事件的社会工作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9,(7):93—95.

[17]钟莹,女性戒毒群体的社会支持状况与社会福利需求[J].河南社会科学,2007,(6):164—166.

[18]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9]向德平,李光勇.社会工作: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的新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10,(1):122-125.

[20]刘谦.面对艾滋风险的自律与文化:对低交易价格商业性行为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2

[21]李文星.社会学与中国艾滋病防治——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中的社会学介入[OB/OL].中国社会学网,2006-09-18.

[22]徐艳声.公共娱乐场所性服务小姐卫生保健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4.

[23]社会学与中国艾滋病防治 —— 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中的社会学介入[OB/OL].www.opo.cn,2006-12-18.

作者:金昱彤

第3篇:论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

【摘要】 为了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本文首先概述了师范和中学“防艾”教育现状:有活动但相当薄弱。然后提出加强“防艾”教育活动的途径:与道德教育、学科知识教学、健康教育、防吸毒教育、家庭教育、“防艾”国情教育和当地疫情的知晓教育相结合。在“防艾”知识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操作上,提出采取学科教学内容渗透、案例教学和叙事习题等教育模式。

【关键词】 预防艾滋病; 学校教育; 学校现状; “防艾”教育途径

On the reinforce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for AIDS prevention



XU Guangyong

Jingyang Institue of Primary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621709, China



【Key words】AIDS prevention; school education; status quo; education mode for AIDS education

当今世界,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生存、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公害。据《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进展》报告和中央电视台2006年11月22日晚7时的新闻联播传出的信息(来源于卫生部):我国现在已有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65万,其中2005年新增8万。截止到2006年10月31日,我国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183733例。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并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还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因此,我们应当高度警觉和重视,切实加强对艾滋病疫情的遏制。遏制艾滋病,预防是根本。预防艾滋病,“防艾”教育是关键。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报告显示,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艾滋病感染者为15~24岁人群。因此,加强对属于14~24岁人群的师范和中学学生的“防艾”教育,既是学校全面育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又是促使青少年学生在校时期和未来健康成长的需要。鉴于此,为了强化学校“防艾”教育,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必要先简析一下学校“防艾”教育的现状。

1 学校“防艾”教育现状

近几年随着师范和中学全面育人和终身教育理念认识逐步到位,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加强,预防艾滋病教育在师范和中学不同程度地开展。如:办宣传专栏、板报等。然而,据相关资料显示和调查研究得出的情况是:由于师范和中学教育特点,学生的年龄结构及艾滋病涉及“性”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既渴望知晓又显得神秘兮兮,使得学校的“防艾”教育成了“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主要表现是:(1)“防艾”意识淡薄。多数人认为艾滋病与自己远着呐;(2)教育形式单调。一般仅在世界艾滋病日作点宣传教育,其次,就是在生理卫生课上讲到一点,平时的教育活动一般不涉及;(3)教育方式显得乏味。如有的生理卫生课上讲到艾滋病知识内容时,多数老师都是略讲而过,让学生自己看书。一般不愿像其它课那样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呈现知识内容、优化教学过程;(4)教育人员单一。大多都是由校医来承担;(5)学生对艾滋病知识了解和掌握情况不很理想。下面为笔者在上《普通化学》课程教学中,对03级教育专业的数学与科学教育方向的36名学生,进行的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调查内容及结果如下表:(表1)

从上表可看出,该班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够理想,尤其是对一些常识性知识,如艾滋病的英文缩写及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程度不高。这与我国面临艾滋病蔓延的严峻形势对学校“防艾”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称的。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加强师范和中学的“防艾”教育,以提高实效。

2加强学校“防艾”教育的途径

“防艾”流行,预防教育是关键。“防艾”教育,学校是主阵地。如何加强学校这块主要阵地的教育工作,提高“防艾”的效益和效果?下面谈谈“防艾”的途径,亦即“五个相结合”。

2.1“防艾”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借助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平台和教育网络,抓住契机和着力点,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爱国主义、伦理道德、人生观与行为规范等教育活动和“防艾”教育结合起来。抓住艾滋病的知识、病情、特点和危害性,并利用正面和反面的教育案例开展活动,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和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审美意识和忠诚的爱情观,自觉地主动地“防艾”,远离艾滋病。表2为在学校德育活动中进行“防艾”教育的事例。

法纪和行为规范教育严格遵守《艾滋病防治条例》,自律自省,规范行为,防止“越轨”心理教育自我意识能力,控制情绪能力、移情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耐挫能力、乐观豁达性情的养成安全教育艾滋病的防治知识与技能、安全生活技能、性卫生与性安全技能由于艾滋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为性传播,加之引起人患上艾滋病的一些因素是无辜的和不触犯道德的(如接受乳汁、血液、伤口渗出液等传染源和贫困等社会问题),因此,在讲“防艾”教育时可涉及伦理道德问题,以充分利用我国的传统道德力量,来强化教育效果。而在讲如何对待艾滋病人上,应以非歧视、不冷淡、多关心的态度,这既符合防控艾滋病的实际,又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2.2“防艾”知识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在学校教育中,学科课程教学是育人工作的主渠道。抓住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能有力地提升“防艾”教育层面、深度和效果。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除了生理卫生等少数学科讲到一点,其余大多数学科课程均不涉及“防艾”。为了扫除学科“防艾”教育盲区,筑就夯实这块“防艾”教育主渠道,我们应当采取的教育模式可为:

2.2.1学科教学内容渗透抓住生物、生理卫生及化学等学科的知识点(如生物课中的生殖系统,化学课中的病毒分子)和相关的教学环节,并创设教育情景,将学生的心情和感官引入积极寻求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也学到了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强对病毒危害性的认识,激发自身产生远离艾滋病毒的“抗体”。

2.2.2案例教学案例,是一个有实际情景描述和问题背景,又有深刻道理的事例(故事)。在语文、思想品德和外语等学科教材中,将“防艾”知识和艾滋病患者的自白(自愿者的),以案例或文学作品等形式融入教材。老师在讲到这些相关课时,用严肃、悲切、庄重的语气讲授艾滋病患者的悲惨人生和不幸遭遇,借此感触、震撼和教诲学生,激发学生“防艾”的内驱力和自觉性。

2.2.3叙事习题以真实的“防艾”案例编成习题作业,根植于数学、化学、生物、音乐等教材中。让学生完成与艾滋病相关的习题:(1)分布和增减数目运算(数学类);(2)抗艾滋病药物的稀释方法和浓度计算(化学类);(3)练唱“防艾”歌曲(音乐类);(4)对比正常人与艾滋病人的某些生理结构的外观变化(生物、美术类)。学生在完成这些叙事习题(或图画)过程中,能深深触及学生的灵魂,使其受到深刻教育。

2.3“防艾”教育与健康教育及防吸毒教育相结合由于艾滋病危及人的健康与生命,艾滋病毒的传播与吸毒的相关度高,因此师范院校和中学已经将性教育、“防艾”教育和防吸毒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开展综合教育活动。为了加强教育工作环节和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模式和途径上应采取:(1)多媒体。将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络等媒体,相互整合起来开展教育;(2)多关联。包括人体健康与艾滋病、艾滋病与吸毒、吸毒与健康、吸毒与犯罪、道德与性乱等的关联度数问题。以系统论为指导促进“健康、‘防艾’和防吸毒”教育三者相结合效果的最优化;(3)多维度。从教的角度、学的角度、道德角度、法律角度、关爱与不歧视角度等维度来认识事情和选择教育方式,以期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如采取课堂内医生上课、课外放映录相资料、公共场所办宣教专栏、定期举办讲座及发放宣传单等方式,让学生知觉艾滋病、性病、毒品对人类社会、经济生产及个人家庭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危害,使其增强自省和防微杜渐的意识,自觉远离艾滋病和毒品,做“四有”新人。

2.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由于家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和亲和力,以及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期盼,将学校的“防艾”教育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有机、适度地结合起来,将会形成合力和产生良好的效果。为此,可设计出内容包括伦理、美德观念、为人处事、健康成长和艾滋病知识等方面的答题问卷,让学生父母辅导子女完成。这种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教育,既可促进学校“防艾”教育的实效提高,又能将学校的“防艾”教育成果辐射到家庭和社会去。实施这一教育方式应注意:因为艾滋病涉及“性”,所以问卷题目要科学、含蓄,以免引起学生家庭成员的反感和拒绝;可先在个别愿意配合的学生家庭进行,取得经验后再展开。

2.5艾滋病的国情教育与当地病情的知晓教育相结合在艾滋病的防治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活动中,应适时向学生告知我国防控艾滋病的进展情况,艾滋病人与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变化、分布和构成,以及感染原因、流行情况,对国家、民族、经济、社会、个人和家庭的危害度评价等。让真实的国情、数字和事例,唤起学生对称之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的艾滋病的高度关注以及对“防艾”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还要把当地市(县)的艾滋病疫情通报给学生。将当地艾滋病人(自愿者)的痛苦遭遇和悲惨人生案例让学生听(看)。使学生在同情和叹息气氛中受到深刻教育,触及灵魂深处。以消除调查中发现的大多数学生认为艾滋病与自己相距甚远的麻痹思想。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艾滋病与自己或远或近,全由自己“防艾”情况定。在教育方式上,要把握好危情教育的适度性,以免造成学生恐惧,产生心理障碍。要使学生知晓:艾滋病虽很凶,但可以预防,人类必将战胜它,消灭它!

参考文献

1方春荣. 师范专业学生开展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 中国健康教育,2006,21(6):449-451.

2何雪平. 健康教育处方对提高中专生艾滋病知识的效果评价[J]. 中国健康教育,2005,21(9):666-667.

3宗欣. 新增8万,我国65万人染艾[N]. 成都:华西都市报,2006-1-26.

[收稿日期:2006-12-03]

作者:胥光勇

第4篇:【预防艾滋病班会总结】预防艾滋病

活动总结

是最新发布的《【预防艾滋病班会总结】预防艾滋病活动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

预防艾滋病活动总结

马庄中心完小

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总结

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副标题是?全民参与,全力投入,全面预防?。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有效预防及遏制艾滋病的传播与危害,我校开展了各项有关艾滋病的宣传活

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宣传效果。

一、紧扣主题,精心组织

一、我校紧紧围绕宣传主题,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国家政策进行了集中宣传。

二、动员全校人员积极参与防治工作,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消除歧视,实现了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服务普及的目标。

三、本次活动通过开主题班会的方法,使此次艾滋病宣传日宣传活动总体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通过此次宣传活动的开展,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正视艾滋病,了解爱滋病的传播途径、发病机理和症状,以更好地遏制爱滋病的传播和蔓延;同时展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理解、关爱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的防治问题,范文TOP100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

病人营造良好的社会和生活环境。

二、周密安排,务求实效

通过此次宣传,使全校人员及广大群众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国家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关怀救治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

全院人员及群众参与艾滋病防治积极性以及自我防

护的意识,为推动我院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希望通过宣传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正视艾滋病。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发病机理和症状,以更好地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理解、关爱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营造良好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呼唤全社会共同关注艾滋病的防治问题。

马庄中心完小

2015年12月3日

《【预防艾滋病班会总结】预防艾滋病活动总结》是篇好范文参考,涉及到艾滋病、宣传、防治、感染者、病毒、病人、活动、了解等方面,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

第5篇:预防艾滋病总结

沈阳市第五十三中学开展高中学生反歧视和预防艾滋病宣传

活动工作总结

沈阳市第五十三中学

2009年3月10日

沈阳市第五十三中学开展高中学生反歧视

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工作总结

为配合开展沈阳市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工作,提高青少年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减少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我校在高中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和反歧视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我校在学校门口两侧悬挂了两幅醒目的“沈阳市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五十三中学预防艾滋病和反歧视宣传教育活动”大型条幅,并专门制作了两个关于艾滋病预防和关爱艾滋病病人的宣传版张贴在校内宣传板上,使每天进出的学生都能够看到宣传内容。

在教学楼内的正厅,我们摆放了由市教育局统一提供的10块宣传板,使学生在课间都可以观看,并了解有关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同时利用广播对学生进行教育。3月9日,我校举办了一次预防艾滋病和反歧视宣传教育讲座,由市教育局协助安排的沈阳市疾病防治中心的授课老师来给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演讲。

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懂得了关爱艾滋病病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沈阳市第五十三中学

2009年3月10日

第6篇:预防艾滋病总结

为做好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教师预防艾滋病意识及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能力,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理》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把预防艾滋病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体系,求真务实,认真抓好防艾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开展毒品宣传预防教育工作

积极响应县级有关部门的号召,把“防艾”教育列入幼儿园工作计划,列为德育工作计划中重要的一项,将“防艾”教育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

2、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

我园成立了“防艾”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王娟园长任组长,布海里且木书记为副组长;成员由各班班主任组成。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园长为幼儿园“防艾”预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统筹全校“防艾”工作,保障预防教育工作的落实;分管副组长对“防艾”工作十分关注,也十分熟悉,对幼儿园“防艾”氛围的布置,幼儿园如何开展此项工作都作具体规划;并督促检查评价班主任的工作。各班主任老师全面具体落实各项工作。领导组制定幼儿园“防艾”制度、措施和计划,指导教师开展“禁防艾”知识宣传,自我保护教育,并负责具体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二、从提高教师认识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一)通过教师大会,对教师开展讲座活动,提高教师的认识。

1.幼儿园利用教职工大会举办讲座活动,使教师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认知度大为提高。

2.多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教师预防毒品和艾滋病的意识

“防艾”关键在于预防,预防关键在于教育。我们针对教师的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切实做好超前预防工作。

幼儿园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渠道多,氛围浓。幼儿园教师通过阅读、浏览宣传资料,让教师亲自去参与教育活动,让教师自己去获取“艾滋病”的知识,切身去感受其危害,对预防艾滋病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的“防艾”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部分幼儿园结合幼儿园自身的特点开展了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无论在广度、深度和持久性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距,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存在误区,一些人知识匮乏,对防治艾滋病持无所谓态度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认为“艾滋病距离我们还很遥远,并不可怕”,另一些人则存有恐惧心理。

二、是幼儿园经费紧张,图书室防治艾滋病的相关资料及相关的报刊、杂志严重缺乏。

四、采取的措施和办法

针对在艾滋病防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资金,解决部分艾滋病防治教育的教材问题;二是积极向广大师生宣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相关政策,解除他们掉以轻心,麻痹大意的思想及恐惧心理;四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解决幼儿园艾滋病防治的图书问题,使幼儿园的图书室有一定数量的艾滋病防治的图书。

预防艾滋病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存在复杂的社会问题,有很

多工作要做,需要政府重视,需要全社会人的全力支持、共同努力、共同关心,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控制,有效预防。呼吁全社会人都来关心、支持预防艾滋病的保健工作。乌什县第二幼儿园将一如既往,始终把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幼儿园的一个工作重点来抓,让幼儿园这块净土永保干净。

乌什县第二幼儿园办公室

二0一三年十月

第7篇:预防艾滋病工作总结

2011年我校在中心校正确领导下,全体师生认真学习和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我校的师资优势和组织优势,以竭诚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旨,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教育引导全校学生用爱心筑起了一道抗击艾滋的青春长城,营造了“珍爱生命,远离艾滋,共享健康” 的学习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组建领导班子,建立长效机制

抓好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需要常抓不懈,只有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才能保证良好的运作和效果。为此,我们在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把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力求做到“三个到位”。

1、思想认识到位。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行为形成期,及时对他们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是搞好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基础。因此,作为培养下一代的专门机构——学校,在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制定了详细可行的宣传活动方案,把共筑抗击艾滋的青春长城系列宣传活动纳入各班主题活动中,并将宣传活动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防治知识普及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观相结合,使全体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力地促进了我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组织领导到位。我校成立了“预防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乔冬全任组长,岳万东为副组长,成员各班主任及代课老师组成,在各班成立了“预防艾滋病教育学习骨干小组”,制定了《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务求将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形成长效。

3、方法运用到位。在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参与性方法”对各班骨干小组成员进行了培训,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中为同学营造出尽可能开放活泼的空间。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同学,都拥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思考和行动的环境,尽可能尊重每一位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同学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与大家共同分享信息。在这样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使参与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得到相互转换,大家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分享成果,扩展了思维空间,丰富了生命内涵,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和活动效果。

二、拓宽预防艾滋病教育内容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必须明确我们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的各项具体内容:(1)艾滋病基本知识。(2)毒品的基本知识。(3)艾滋病的流行情况。(4)为什么要进行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其必要性何在;(5)关爱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拒绝不良行为与不良诱惑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相关的生活技能,等等。

三、精心组织“四项活动”

青少年学生是预防与宣传艾滋病的生力军,在学生中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精心策划、组织开展活动,努力营造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

1、把培训提高防艾教师作为学校防艾宣传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请校长对班主任、体育老师、生活老师和各班学习骨干进行了培训,从而保证对学生开展防艾教育的师资需要。

2、营造防艾宣传教育的氛围。为配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我校通过张贴预防艾滋病宣传海报,在学校设置室外固定宣传栏和室内宣传园地。全面推行听、说、看、写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促成师生的广泛参与,巩固、提高、扩大教育作用。

3、引入“同伴教育”策略,提高防艾教育效率。由于防艾教育的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无法满足防艾教育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吸收借鉴了内地学校的一个方法——同伴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让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教育,相互影响,相互帮助。 同伴之间,有着在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年龄层次、家庭背景、学习特点、生活环境、个人阅历、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方面中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相似之处,积极地利用同伴教育手段,必然有利于教育传播效果的改善以及传播覆盖面的迅速扩大。为此,我们对各班骨干学习小组成员进行集中培训,然后又让这些骨干回到各班中,对他们的同伴进行宣传教育,如此一来,既没有占用过多地课堂教学时间,又大大提高了宣传教育效果,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通过全校师生的努力,我校2012年的预防艾滋病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总结今年防艾工作的经验,更加努力工作,争取更大的成绩。

范村小学

2012.12

第8篇:预防艾滋病工作总结

伊宁市英阿亚提小学2010-2011全年预防艾滋病工作总结

负责人:扎衣达.艾力坎木

2010年12月30日

伊宁市英阿亚提小学2010-2011全年预防艾滋病

工作总结

艾滋病作为危害21世纪人类生存的一种传染病,由于其他传播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长期无症状的潜伏着,无治愈药物和无有效的疫苗等特殊性,决定了艾滋病的预防将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对艾滋病的控制措施主要是预防,因此在学校开展行之有效的预防艾滋病工作,将直接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关系国家的民族兴衰。今天我们28学校依据教育部《中小学生预防爱滋病专题教育大纲》,将预防艾滋病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当中,对我笑预防艾滋病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吧预防艾滋病和禁毒教育,健康教育等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制定具体有效的实施计划和工作目标,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我们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 领导重视,行动迅速

我校迅速成立有校长任组长的“28学校艾滋病预防工作领导小组”,并亲自负责制定我校预防艾滋病规划和行动方案。

二、 开展的具体工作情况

自此项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我校通过同伴教育、主题班会、绘画、读书活动、板报、宣传图片及多媒体技术,利用每年的艾滋病宣传日,开展专题讲座和专题活动,新学期开展对每位新生发放“预防艾滋病、预防艾滋病处方”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具体情况如下:

1、 高度重视预防艾滋病师资培训,把预防艾滋病师资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

2、 把艾滋病脂肪教育纳入健康课的内容、开齐课、开足课时、使学校的健康课开课率达100%。

3、 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在学生中的知晓率,三年级以上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

4、 制作了宣传展板,宣传栏向广大师生宣传预防艾滋病及远离毒品教育

5、 面向社会、走进社区,利用给家长一份信,告家长信等形式大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

6、 学校图书室配备了一定数量的预防艾滋病知识科普读物,确保此项工作由自发开展向自学学习转变。

7、 各班举行了主题班会、办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宣传防艾知识。

8、 校领导亲自督察防艾工作落实及进展情况。

三、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们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了防治艾滋病的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艾滋病防治世纪需求相比,无论在广度,深度和持久性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距,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部分师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人知识疲乏,对防治艾滋病持无所谓态度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认为“艾滋病距离我们还很遥远,并不可怕”,另一些人则存有恐惧心理。

2、 学校预防艾滋病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授课时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把握教材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全面培训提升。

3、 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配备的科普材料不足,种类稀少。

4、 缺乏宣传工具,宣传手段单一,学校仅仅靠图片、板报、广播、进行宣传,而随课本配方的光盘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5、 学校经费紧张,图书馆防治艾滋病的相关资料及相关的报刊,杂志严重缺乏。

6、 学校没有摄像机等设备,工作做了,但是图片资料却难以建档保存。

四、今后工作打算

1、充分落实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

2、高度重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把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

3、进一步加强与卫生、计划生育、共青团、科室宣传有关部门和机构协调配合,发挥多部门优势

2010年12月30日

第9篇:预防艾滋病班会总结

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护知识知晓率,在院领导的重视和院学生委员会的倡导下,我们2016级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班开展以“关注健康,防艾滋病”为主题、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同学们在活动中认真学习了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牢记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对艾滋病的认识又提高了一层次。在地球上,平均每分钟都有一个孩子死于艾滋病,有超过1500万的儿童因为艾滋病而失去父母。目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在全球居第十四位,更以每年百分之四十的速度递增。防治艾滋病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面对因艾滋酿成的一桩桩悲剧,我们不需要旁观者,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扭转这场恶性流行病的传播态势——团结全社会的力量,以我们所能做到的各种方式,共同抗击艾滋!

同时在活动中,我们也穿插了艾滋病防治知识抢答、知识竞猜等游戏环节,不仅活跃了现场气氛,也拓宽了艾滋病知识在我们当代大学生中的普及率。竞赛问题都比较贴近实际,能够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而尽自己的力量向周边宣传,拒绝毒品,抵制不良诱惑。

“关爱生命,珍惜健康;抵制诱惑,从我做起;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嘹亮的宣誓声在教室回荡,将此次活动推向了高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学们都愿意向周边及社会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关爱和支持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最后,同学们还建议学校以后多开展这类的公益教育活动,共同承担社会责任,携手并进。

上一篇:设计自己的人生下一篇:附条件买卖契约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