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共8篇)

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 篇1

单选类型试题:

1)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的何种细胞

A.红细胞

B.白细胞

C.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

2)以下哪种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A.共用餐饮具,共同进餐

B.同性性行为

C.共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

D.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

3)艾滋病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什么系统

A.免疫系统

B.神经系统

C.消化系统

D.血液系统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哪些职责:

A.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B.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

C.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

D.以上都包括

5)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会通过什么途径将病毒传染给婴儿?

A.妊娠、分娩、亲吻

B.哺乳、亲吻、妊娠

C.妊娠、分娩、哺乳

D.搂抱、亲吻、呼吸

6)《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自何时起施行:

A.1998年10月1日

B.1999年10月1日

C.2000年10月1日

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浙江西南地区范围内衢州地区选择江山市、龙游县、开化县、常山县、柯城区和衢江区, 金华地区选择东阳市、浦江县和武义县, 丽水地区选择龙泉、缙云县和遂昌县。各县区人民医院为必选医院, 共12所, 各县区人民医院的全部公共卫生防疫人员及随机抽取的临床医生8~10名、护士8~10名、检验医生4~5名。每县区各抽取乡镇卫生院4所, 共96所, 各卫生院抽取临床医生4~5名、护士3名、检验医生1~2名、公共卫生防疫人员2名。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根据艾滋病相关法律文件设计调查表。问题有:①关于艾滋病自愿检测制度;②艾滋病感染者随访管理机构;③关于艾滋病疫情状态;④《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实施时间;⑤对孕产妇进行艾滋病检测的知情同意及检测费用收取问题;⑥《条例》对于设立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的规定;⑦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如何正确告知;⑧粘膜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 正确的处理方式;⑨艾滋病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正确处理;⑩筛查结果阳性者, 医院的处理方式;每一问题设3~4个备选答案 (均为单选) 。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员到各医院进行现场调查, 在医院协助下直接发放调查表格, 30分钟内收回。共发放调查表1 400份, 收回有效答卷1 382份 (有效率99%) 。实际收回调查表结构如下:乡镇卫生院1 056名, 县区医院326名。医生548名 (其中卫生院440名) 、护士408名 (其中卫生院288名) 、检验医生188名 (其中卫生院136名) 、公共卫生防疫人员228名 (其中卫生院192名) 。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 两组之间数据比较采用卡方 (χ2) 检验。

注:与卫生院比, *P<0.05, **P<0.01。

2 结果

2.1 乡镇卫生院与县区医院医务人员AIDS相关法律知识水平

卫生院艾滋病的法律认正确率47.9%, 县医院52.1%, 卫生院在问题②⑤⑨上, 正确率低于县医院 (P<0.05) , 见表1。

2.2 不同岗位医务人员AIDS相关法律知识水平

防疫人员在问题①②⑦⑧⑨, 认知水平高于其他医务人员 (P<0.05) 。卫生院防疫人员在问题⑤⑥⑧⑨, 认知水平低于县医院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HIV/AIDS和人权国际指针》提出禁止将与HIV有关的个人信息未经授权地公开。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都坚持HIV的自愿检测原则, 注重对当事人知情同意权[3]。我国艾滋病相关法律规定同样提出, 必须依法进行告知和报告, 并严格数据保护和保密[4], 对于HIV感染者的检测、报告、防护等, 医务人员包括防疫人员是否按照法律规范操作至关重要。

3.1 乡镇卫生院与县区医院医务人员AIDS相关法律知识认知差异

本调查发现, 乡镇卫生院艾滋病的法律知识平均正确率为47.9%, 县级医院52.1%, 乡镇卫生院在孕产妇HIV检测知情同意及收费、皮肤职业暴露处理等问题, 认知水平低于县医院 (P<0.05) 。调查结果与柔克明[5]抽样调查结果相似。笔者的调查结果虽然高于张兴华等[6]报道的35.34%和康殿民等[7] 报道的27.1%的认知水平, 但正确率仍然明显偏低, 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告知, 正确率低于35%。对于两次筛查结果阳性的人员, 医院正确处理方式正确率低于40%。只有不到20%的人能正确回答《条例》实施时间。只有31%的人正确了解我国目前艾滋病疫情状态, 这可能同基层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信息不畅、培训经费不足等有关。郭金玲[8]报道基层医务人员缺乏系统的HIV感染/艾滋病 (AIDS) 防治技术知识培训。研究提示,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 各项艾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 (包括艾滋病防治经费) 执行情况有待进一步督导和改善[9]。

3.2 不同岗位间医务人员AIDS相关法律知识认知差异

康殿民等[7]调查发现, 防疫人员高于医疗与护理人员。本调查发现, 防疫人员与其他医务人员认知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在艾滋病自愿检测制度、随访管理机构、确诊感染者告之、皮肤及粘膜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五个方面, 防疫人员认知水平高于其他医务人员 (P<0.05) , 不过总体认知水平仍较低 (53.8%) , 说明防疫人员优势并不明显。调查同时发现, 卫生院防疫人员在在对孕产妇进行HIV检测, 是否经孕产妇本人同意及收取检测费问题、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设立、皮肤及粘膜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问题上, 认知水平低于县医院同类人员 (P<0.05) 。卫生院其他医务人员在艾滋病自愿检测制度、随访管理机构、皮肤职业暴露的处理等上, 认知水平低于县医院同类人员 (P<0.05) 。基层医院医务人员 (包括防疫人员) AIDS相关法律知识水平为平均51.2%, 总体偏低, 与孙维权[9]报道相似。

调查提示, 浙江西南地区基层医院防疫人员艾滋病相关法律认知水平仍较低, 乡镇卫生院更为明显。社区卫生服务是最接近群众的卫生服务方式, 我省乡镇医务人员包括防疫人员常定向定期住村服务, 已被群众认识、接受和认可[10] , 他们与社区的密切联系为AIDS预防控制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1], 而目前基层医院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淡漠[12], 对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服务 (包括健康教育) 理论掌握不够[13]。根据以上特点, 建议进一步加强基层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 进一步强化对防疫人员的培训, 落实基层医院HIV感染/艾滋病 (AIDS) 防治工作人员报酬待遇、防治经费[9], 以有利于我国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及及艾滋病法律文件的规范实施。

摘要:目的:了解浙江西南地区基层医院防疫人员艾滋病相关法律知识掌握现况, 指导政府培训教育。方法:分县区随机抽样乡镇卫生院共96所及各县区医院12所, 各医院随机抽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 问卷调查其艾滋病相关法律认知情况。结果:防疫人员在HIV自愿检测、感染者的告知及职业暴露的处理等问题, 认知水平高于其他医务人员 (P<0.05) 。卫生院防疫人员在孕妇HIV检测知情同意及收费、职业暴露处理等问题, 认知水平低于县医院 (P<0.05) 。基层医院医务人员 (含防疫人员) AIDS相关法律知识水平总体不高 (平均51.2%) 。结论:浙江西南地区基层医院防疫人员艾滋病相关法律认知水平仍较低, 建议强化对基层医院防疫人员艾滋病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

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 篇3

(会宁县中川乡卫生院甘肃会宁730700)【摘要】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相关的知识、行为,为在校外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自编结构式问卷调查121名校外青少年,所得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中有36.36%的人承认自己有过性行为经历,艾滋病知晓率为47.11%,接受过10条艾滋病核心信息宣传教育者人数为零。结论 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严重不足,感染风险较高,在控制艾滋病工作中应特别关注校外青少年人群。 【关键词】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ural areas out-of-school youth AIDS related knowledge, behavior, as in the out-of-school youth AIDS education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Methods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 using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121 schools, youth, income data by using Excel to establish database analysis. Results of survey of36.36% admitted having had sex experience, AIDS awareness rate was 47.11%, accepts the10core of AIDS informati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he number zero. 【中图分类号】R2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63-01 艾滋病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之一。由于校外青少年过早离开学校,无法得到正常的教育,也缺少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支持,缺乏对不良行为和诱惑的鉴别抵抗[1],容易发生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由于农村校外青少年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具备一般流动人群的特点,周围环境复杂,缺乏有益的娱乐活动,加之他們收入低,年龄偏小,使其成为防治艾滋病的边缘人群,很难获得医疗救助和社会支持[2,3]。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乡农村15~24岁不在校读书的青少年内符合条件的所有对象进行调查,共计调查校外青少年121人。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户籍等),艾滋病相关认知,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获得的艾滋病预防相关服务等。1.3 资料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经统一编码,所得数据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分析。2结果2.1 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0.14±2.34岁;男性108人,女性13人,男女之比为13.84:1;婚姻状况未婚占91.74%,已婚占8.26%;文化程度文盲占6.61%,小学占56.20%,初中占30.58%,高中或中专占6.61%。2.2 未上学原因分析 对学习不感兴趣而辍学者占52.07%(63/121),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没有继续上学者占27.27%(33/121),因家庭经济困难、劳动负担重及其它原因离开学校者占20.66%(25/121)。2.3 艾滋病防治知识 121名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7.11%,正确回答率最高为"与AIDS病人或感染者公用针具会不会感染HIV"达88.43%,最低为"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HIV"仅达27.27% (见表1)。表1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2.4 性行为发生情况 调查对象中有36.36%的人承认自己有过性行为经历,首次发生性行为年龄大多在13~24岁之间,性伴以恋爱男/女朋友为主(81.82%),其次是配偶(11.36%)、临时性伴(2.27%)、同性性伴(2.27%)。最近一年与配偶或同居异性朋友发生性行为者占54.55%,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者占22.73%,发生商业性行为者占6.82%。2.5 安全套使用情况 在有性行为的调查对象中,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者占43.18%(19/44)。最近一年与配偶或同居异性朋友发生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者占34.62%,有时使用者占42.31%,每次都用者占15.38%。最近一年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均未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有时使用者为40.00%(4/10)。最近一年有3名调查对象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均未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有1名调查对象最近一年发生过同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2.6 干预服务接受情况 最近一年调查对象接受的主要干预服务为免费艾滋病性病宣传材料,其次依次为同伴教育活动、咨询检测服务、安全套发放、艾滋病培训和性病检查治疗(见表2)。表2 预防艾滋病干预服务接受情况2.7知识信息来源 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信息的来源依次为电视(80.17%)、免费宣传材料(40.50%)、书籍(38.02%)、报刊(33.89%)、朋友(25.62%)、医生(23.67%)、广播(19.83%)、宣传广告栏(19.01%)和咨询服务(5.79%)。3 讨论调查发现,仅有9.92%的农村校外青少年能全部正确回答UNGASS指标中的5个问题。这与联合国大会要求的"到2005年,青少年能正确回答5道题的人数达到90%"相差甚远[4]。用<行动计划>知晓率评估指标(8项问题中回答对任意6项为知晓)统计,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7.11%,距甘肃省要求2010年校外青少年和流动人口达到70%的目标相距甚远[4]。安全套正确使用是预防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有效措施。在调查对象中,首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人数占43.18%,说明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比较淡薄。校外青少年作为青少年人群中特定的一部分,在性生理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较早地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处在性观念与生活方式改变的社会环境,,应该加大对这一人群的宣传力度和教育程度。此次调查对象均为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7.11%,接受过青春期、生殖健康等方面知识教育的人仅占35.54%,接受过艾滋病10条核心信息宣传的人数为零。有67.77%的调查对象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外出务工,日常接触最多的人是工作同伴,因此,发展同伴教育志愿者,由他们来实施针对校外青少年同伴教育活动是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对抗艾滋病最好的疫苗,在校外青少年中应该针对青少年对艾滋病认识的误区开展工作,提供服务,使得校外青少年这一群体成为抗击艾滋病的主力军,而不是高危人群。参考文献[1]石晓燕,余小鸣,段春明,等.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只是 态度及危险行为调查.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1):52-54.[2]乔晓春,郭晓黎,张丽芬,等.山西省HIV感染者中流动人口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5):265-267.[3]刘传新,苏生利,傅继华,等.山东省HIV感染者流动人口感染现状调查[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1):28-30.[4]罗春燕,彭宁宁,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三)-吸烟、饮酒与易成银药物使用情况[J].中国校医,2003,17(2):104-107.[5]甘肃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甘肃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

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 篇4

2.指定保密意识及责任心强的专职人员负责信息管理工作。3.加强信息的收集、报告、审核、管理及质量控制,确保信息 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对信息数据的分析、利用及管理能力。

4.省妇幼保健中心每年汇总上报我省本预防艾滋病、梅毒 和乙肝母婴传播信息分析报告,并上报国家妇幼保健中心。

5.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月报表和个案登 记卡留存备案。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信息数据 的收集和上报制度

1.本制度依据。。制定,适用于全省所有开展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咨询检测和治疗的医疗保健机构。

2.所有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咨询检测和治疗的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

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记录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咨询信息的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时保健等相关登记,在相关门诊、住院部、检验科建立检测、咨询登记本和阳性孕产妇专用登记本。

2.按照《关于做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信息管理工作通知》的要求,定期收集、整理和汇总相关检测、咨询信息,并于每月定期报至县级妇幼保健机构。

3.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汇总后完成“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和“预防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并逐级上报,于每月定期报至省妇幼保健中心。

4.对全省所有医疗保健机构检测发现艾滋病感染确诊孕产妇/婚检妇女和梅毒感染、乙肝阳性确诊孕产妇后,须于24小时内电话报辖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逐级上报至省妇幼保健中心,并于5日内填写并上报个案登记卡。

5.工作月报表和个案登记卡通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网络报告。

6.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信息要符合逻辑、完整、准确、及时。纸

质报表用蓝色或黑色签字笔,字迹清楚,填报人应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7.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做好项目各种信息数据、表卡的留存、保密工作,不得向社会公开。

艾滋病和梅毒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制度

一、本制度依据。。制定,适用于全省所有。机构

一、艾滋病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

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艾滋病阳性孕产妇应加强孕产期保健及随访服务,包括采取安全性行为指导、营养指导、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及其他相关感染症状和体征的监测、安全助产等服务。

2.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满1、3、6、9、12和18月龄时分别对其进行随访,提供常规保健、生长发育监测、感染状况监测、预防营养不良指导、免疫接种等服务,并详细记录随访的相关信息。

3.负责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随访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儿童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时间和技术要求采集血样,登记相关信息后,及时将血样转送至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进行诊断,得到检测结果后及时将结果反馈到各血样本送检单位。

4.如确定儿童为感染艾滋病,及时转介婴儿至儿童抗病毒治疗服务机构。如报告“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阴性”,婴儿按照未感染儿童处理,继续提供常规儿童保健随访服务。

5.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未进行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

或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阴性者,应当于12月龄、18月龄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以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

二、梅毒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

1.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在梅毒阳性孕妇治疗期间,应每月进行随访,包括梅毒血清学检测、孕产妇保健等服务。

2.对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满3、6、9、12和18月龄时分别对其进行随访,提供梅毒相关检测直至明确其梅毒感染状态,并记录相关信息。

3.对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且滴度高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或暗视野显微镜检测到梅毒螺旋体,或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阳性的儿童诊断为先天梅毒。

4.对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阴性或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滴度低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的儿童进行随访,对随访过程中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且有临床症状的儿童,或者随访至18月龄时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仍持续阳性的儿童亦诊断为先天梅毒。

5.对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给予规范的治疗(治疗方案见附件7),并上报先天梅毒感染的信息。

6.对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滴度低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但有先天梅毒临床症状的儿童,应当先给予规范的治疗并随访,18月龄时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者诊断为先天梅毒,上报先天梅毒感染的信息。

三、乙肝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随访

1.抽查

2.定期人群抗体调查

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免费干预制度

一、本制度依据。。制定,适用于全省所有。机构

一、艾滋病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干预

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免费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2.在提供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前,应当对孕产妇进行艾滋病症状观察、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检测,并对孕产妇的感染状况进行评估,确定临床分期,结合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检测结果,选择适宜的抗病毒用药方案。

3.对于处于艾滋病临床Ⅰ期或Ⅱ期,免疫功能相对较好,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mm3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建议采用预防性抗病毒用药方案;对于处于艾滋病临床Ⅲ期或Ⅳ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mm3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建议采用治疗性抗病毒用药方案。

4.在应用抗病毒药物前和用药过程中,应当为感染孕产妇及所生

儿童提供持续的免费咨询指导及相关检测,提高用药依从性;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测,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

5.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对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

6.婴儿抗病毒治疗应在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开始服用。

二、梅毒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干预

1.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梅毒感染孕妇免费提供规范(全程、足量)的治疗,以治疗孕妇的梅毒感染和减少梅毒母婴传播。

2.对于孕早期发现的梅毒感染孕妇,应当在孕早期与孕晚期各提供1个疗程的抗梅毒治疗;对于孕中、晚期发现的感染孕妇,应当立刻给予2个疗程的抗梅毒治疗,2个治疗疗程之间需间隔4周以上(最少间隔2周),第2个疗程应当在孕晚期进行。

3.对临产时发现的梅毒感染产妇也应当立即给予治疗。4.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对孕期未接受规范性治疗,包括孕期未接受全程、足量的青霉素治疗,接受非青霉素方案治疗或在分娩前1个月内才进行抗梅毒治疗的孕产妇所生儿童进行预防性治疗;

5.对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滴度不高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且没有临床表现的儿童也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三、乙肝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干预

1.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医务人员应当详细了解其肝炎病史及治疗情况,密切监测肝脏功能,给予科学的营养支持和指导。

2.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

为其免费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国际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24小时内及1月龄和6月龄儿童的三次乙肝疫苗接种。

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制度

承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遵照普遍性防护原则,落实各项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

1.建立安全的医疗环境:诊室和产房内由里向外,应分别划分 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每区应有最够的操作空间。诊室内应有流动水吸收,每日进行消毒、清扫。产房内刷手处与器械清洗处应分开,应有无菌物品存放柜。

2.住院期间的消毒隔离:病人使用的清洁用具、便池每日用2% 漂白粉澄清消毒液消毒1次;病人使用的体温计、血压计及听筒,每次使用后消毒;餐具、水杯病人专用,每日煮沸消毒一次;传单、枕头和衣服应装入防水口袋或塑料袋内,外加“有传染性”的布袋消毒;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地板等外环境,应及时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3.分娩时的消毒隔离: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在待产 和分娩时,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对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地面、人员和手进行消毒。要特别注意采取消毒隔离措施。

4.治疗操作时的消毒隔离:凡是可能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如负压吸引器吸管和引流瓶,应先于瓶内放置足够量消毒液,彻底清洗,再作消毒灭菌;尽可能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5.医务人员手的清洁:在接触和处理每一位病人或标本、污物 后,应认真洗手或换用清洁手套后再接触下一位病人。

6.各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防护及应急处理机制,并与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联系。

7.发生职业暴露后,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

8.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进行暴露情况的报告和登记,及时采集暴露案例的信息,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相应的预防性药物及进行流行病学监测。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保密制度

为了促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开展,减少阳性孕产妇的心理负担,制定此保密制定。

1.与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有关的所有资料均应严格保密,包括产前咨询、门诊登记、送检单、检测记录的报告、报告单的发放等。

2.阳性孕产妇所有咨询资料由专人、专室、专柜保管,任何无关人员不得查阅资料。

3.医务人员应满足服务对象对保密性的需求,向孕产妇详细说明服务各个环节的保密原则和具体措施。

4.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阳性孕产妇及其家属。

5.产科接诊医师、实验室所有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保护咨询者隐私权。

6.在咨询过程中,应遵循保密原则,采取一对

一、面对面的服务形式,保密地为阳性孕产妇提供检测结果的咨询服务。不得将咨询者姓名、地址、工作单位、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具体身份的信息情况向外界公布或传播。

7.艾滋病感染状况是否告知家人,要征得阳性孕产妇同意,并与其讨论如何保密和可能遇到的来自丈夫、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歧视。

8.收集、整理、统计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阳性孕产妇的的电脑应由专人、专机管理,并设密码。数据的传递过程中要注意保密,防止信息外泄。

9.对违反保密制度,造成不良后果者,医院将追究当事者责任。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相关检测制度

一、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要结合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主动为所有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检测与咨询服务。

二、在孕产妇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时,同时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相关检测,尽早明确感染状况,尽早为感染孕产妇提供干预措施。

1.为孕产妇提供规范的艾滋病抗体筛查,及时对艾滋病筛查结果阳性者进行艾滋病确认试验。

2.为孕产妇提供梅毒血清学检测,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有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两类。采用其中一类试验对首次就诊的孕产妇进行梅毒筛查,对筛查结果阳性者,需用另一类试验进行复检,如果两种试验均为阳性,确定其为梅毒感染。

3.为孕产妇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有条件的机构要为检测

结果阳性者提供乙肝病毒病原体血清学(乙肝两对半)检测。

尤其要确保临产孕产妇尽早获得艾滋病抗体筛查,以及时为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

三、要确保临产时才寻求助产服务的孕产妇及时获得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与咨询,并获得干预服务。

1.临产时寻求助产服务的孕产妇同时用两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生产的快速检测试剂进行HIV抗体筛查试验,两种结果均为阴性报“HIV抗体阴性”,如为一阴一阳或两种均阳性,尽早进行确认试验,及时获得检测结果,并知情同意选择干预措施。

相关安全法律法规 篇5

1.安全第一的含义。“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树立以人为本,做到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产。当安全工作与其他活动发生冲突与矛盾时,其他活动要服从安全,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财产损失为代价换取发展和效益。

2.预防为主的含义。预防为主是对安全第一思想的深化,从安全生产管理这门学科发展的历程看,我们经历了事后控制到事前预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前提条件。含义是建立起预教、预测、预报、预警等预防体系,以隐患排查治理和建设本质安全为目标,实现事故的预先防范体制。虽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还不可能完全杜绝事故发生,但只要思想重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运用安全原理和方法,预防措施得当,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3.综合治理的含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会酿成事故,且事故后带来的破坏性越来越大。将“综合治理”纳入安全生产方针,标志着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秉承“安全发展”的理念,从遵循和适应安全生产的规律出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人管、法管、技防等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舆论的监督作用,从责任、制度、培训等多方面着力,形成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的格局。综合治理是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最有效的手段。

三都关系。安全第一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统帅和灵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安全思想的意识。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根本途径,只要把安全放在建立事故隐患预防体系上,才能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综合治理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才能真正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到实处。

第二节《安全生产法》

《安全生产法》共7章97条,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内容简略归纳如下。

(1)三大目标《安全生产法》的第一条,开宗明义地确立了通过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措施,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需要实现如下基本的三大目标:保障生命安全,保护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由此确立了安全(生产)所具有的保护生命安全的意义、保障财产安全的价值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功能。

(2)五方运行机制(五方结构)在《安全生产法》的总则中,规定了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总体运行机制,包括如下五个方面:①政府监管与指导(通过立法、执法、监管等手段);②企业实施与保障(落实预防、应急救援和事后处理等措施);③员工权益与自律(8项权益和3项义务后面讲);④社会监督与参与(公民、工会、舆论和社区监督);中⑤介支持与服务(通过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等方式)。

(3)两结合监管体制《安全生产法》明确了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这种体制是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比如公安消防、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专项监管相结合的体制。

(4)七项基本法律制度《安全生产法》确定了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法律制度。分别为: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②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③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制度;④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⑤安全中介服务制度;⑥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⑦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制度。

(5)四个责任对象《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对我国安全生产具有责任的各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政府责任方;②生产经营单位责任方;③从业人员责任方;④中介机构责任方。

(7)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六项责任

《安全生产法》特别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作了专门的确定。确定如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报告并如实反映生产安全事故。

(8)从业人员八大权利《安全生产法》明确的从业人员的八项权利是:①知情权,即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②建议权,即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③批评权、检举权、控告权,即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④拒绝权,即有权拒绝违章作业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⑤紧急避险权,即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⑥依法向本单位提出要求赔偿的权利;⑦获得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⑧获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9)从业人员的三项义务《安全生产法》明确了从业人员的三项义务:①自律遵规的义务,即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②自觉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的义务,要求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③危险报告义务,即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时,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10)四种监督方式

《安全生产法》以法定的方式,明确规定了我国安全生产的多种监督方式。①工会民主监督②社会舆论监督,即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单位有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③公众举报监督,即任何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个人做出违反安全生产法规的行为时,公众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或者举报;④社区报告监督,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有权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11)处罚方式《安全生产法》明确了相应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对生产经营单位有责令限期改正、停产停业整顿、经济罚款、责令停止建设、关闭企业、吊销其有关证照、连带赔偿等处罚;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有行政处分、个人经济罚款、限期不得担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降职、撤职、处十五日以下拘留等处罚;对从业人员有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的处罚。无论任何人,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节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自2002年3月15日施行。它的适用范围是在我国境内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危险化学品指的是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比如煤气)、易燃液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剂、有毒品和腐蚀品等。

第四节 《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施行。它主要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财产安全。本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都应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虚报、瞒报、漏报。同时荻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第五节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查治理暂行规定》,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首先要明白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能及时整改排除的。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大,要停产停业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排除的隐患。

它要求单位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15日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向安监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还要求单位负责人签字。对重大事故则要求及时报告,内容包括:

保密条款相关法律法规 篇6

一、《劳动法》

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百零二条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二十四条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第二十五条 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三、《合同法》

第六十条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第九十二条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第三百四十七条技术秘密转让合同的让与人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技术资料,进行技术指导,保证技术的实用性、可靠性,承担保密义务。

第三百四十八条技术秘密转让合同的受让人应当按照约定使用技术,支付使用费,承担保密义务。

第三百四十九条技术转让合同的让与人应当保证自己是所提供的技术的合法拥有者,并保证所提供的技术完整、无误、有效,能够达到约定的目标。

第三百五十条技术转让合同的受让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范围和期限,对让与人提供的技术中尚未公开的秘密部分,承担保密义务。

第三百五十一条让与人未按照约定转让技术的,应当返还部分或者全部使用费,并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实施专利或者使用技术秘密超越约定的范围的,违反约定擅自许可第三人实施该项专利或者使用该项技术秘密的,应当停止违约行为,承担违约责任;违反约定的保密义务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三百五十二条受让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使用费的,应当补交使用费并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不补交使用费或者支付违约金的,应当停止实施专利或者使用技术秘密,交还技术资料,承担违约责任;实施专利或者使用技术秘密超越约定的范围的,未经让与人同意擅自许可第三人实施该专利或者使用该技术秘密的,应当停止违约行为,承担违约责任;违反约定的保密义务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四、《保密法》

2010年10月1日施行

第三条 国家秘密受法律保护。

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第四条 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以下简称保密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

第九条 下列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泄露后可能损害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的安全和利益的,应当确定为国家秘密:

(一)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二)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三)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秘密事项;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

(五)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六)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

(七)经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其他秘密事项。政党的秘密事项中符合前款规定的,属于国家秘密。第十二条 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为定密责任人,负责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工作。

机关、单位确定、变更和解除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秘密,应当由承办人提出具体意见,经定密责任人审核批准。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三十年,机密级不超过二十年,秘密级不超过十年。

机关、单位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具体的保密期限、解密时间或者解密条件。

机关、单位对在决定和处理有关事项工作过程中确定需要保密的事项,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公开的,正式公布时即视为解密。

第二十一条 国家秘密载体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维修和销毁,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在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设施、设备中保存,并指定专人管理;未经原定密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不得复制和摘抄;收发、传递和外出携带,应当指定人员负责,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第二十四条 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

(二)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

(三)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

(四)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

(五)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

第二十五条 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国家秘密载体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

(二)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

(三)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

(四)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

(五)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第二十六条 禁止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

禁止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

禁止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

第三十条 机关、单位对外交往与合作中需要提供国家秘密事项,或者任用、聘用的境外人员因工作需要知悉国家秘密的,应当报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与对方签订保密协议。

第三十二条 机关、单位应当将涉及绝密级或者较多机密级、秘密级国家秘密的机构确定为保密要害部门,将集中制作、存放、保管国家秘密载体的专门场所确定为保密要害部位,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配备、使用必要的技术防护设施、设备。

第三十四条 从事国家秘密载体制作、复制、维修、销毁,涉密信息系统集成,或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等涉及国家秘密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经过保密审查,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机关、单位委托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前款规定的业务,应当与其签订保密协议,提出保密要求,采取保密措施。

第三十五条 在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以下简称涉密人员),按照涉密程度分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任用、聘用涉密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查。涉密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品行,具有胜任涉密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

涉密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三十六条 涉密人员上岗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掌握保密知识技能,签订保密承诺书,严格遵守保密规章制度,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第三十七条 涉密人员出境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有关机关认为涉密人员出境将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批准出境。

第三十八条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第三十九条 机关、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涉密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涉密人员的权利、岗位责任和要求,对涉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公民发现国家秘密已经泄露或者可能泄露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机关、单位。机关、单位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作出处理,并及时向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十七条 机关、单位对违反保密规定的人员不依法给予处分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议纠正,对拒不纠正的,提请其上一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该机关、单位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理。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的;

(二)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的;

(三)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的;

(四)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或者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的;

(五)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的;

(六)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的;

(七)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的;

(八)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的;

(九)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

(十)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

(十一)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的;

(十二)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

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9月中旬, 笔者对徐州市内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和徐州医学院大一新生采取随机抽样, 抽取500人, 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各半, 作为调查对象, 进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不记名问卷调查。

1.2 方法

设计艾滋病知识调查表[2]。如果回答正确, 每道题得1分, 回答错误或者“不知道”只能得0分。在各高校随机抽取20个班级, 在班长的配合下统一发放并收回。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单题缺失的问卷不计入该题百分比计算的分母。其中, 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主要依据问卷中生源地填写内容划分。

2 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徐州市3所大学被调查的大一新生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还不够高, 尤其是农村生源更低。见表1。

3 讨论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之一, 通过学校向学生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 要结合学生的生源特点和他们生活环境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学生遇到问题也要及时与教师交流[2]。但是, 此次调查中发现农村生源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明显低于城镇生源, 说明徐州市农村中学的学校教育在宣传艾滋病知识方面尚未高度重视。农村地区信息量相对较少、信息传递速度较慢、信息获取途径较单一, 更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快速有效的教育平台, 对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的相关教育, 教育的内容要以生活技能为基础,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当地存在的实际问题[3]。

大学生是思维与性活跃的群体, 他们接受新事物比较快而且又容易冲动, 因而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高风险人群。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应使每个学生都知道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4]。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徐州市3所大学大一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待于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农村生源。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上与其他传染病, 特别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相混淆。遏制艾滋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本次徐州市3所大学被调查的大一新生的艾滋病知识调查结果提示, 在大一新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艾滋病不仅是学校范围内的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控制艾滋病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 开展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是最好的预防措施之一[5,6]。要想更好地遏制艾滋病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全市艾滋病监测、控制、治疗、传染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公安部门应该加大打击黄、赌、毒活动的力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该做好艾滋病监测工作, 尤其是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医疗机构应该加强自愿免费咨询检测室的建设[6]。

参考文献

[1]翟萍.艾滋病咨询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0) :4855.

[2]廖巍, 曾欣, 杨斌, 等.海南省7所中学初一学生艾滋病知识和生活技能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1) :3-5.

[3]曹广华, 支玉红, 刘莉红, 等.艾滋病高发农村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7:107-109.

[4]罗艳琳, 莫馥源.我校名71女同学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0) :181-182.

[5]吴明胜, 王华东, 周虎, 等.安徽省项目地区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行为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9, 13 (4) :438-441.

完善暂行法规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 篇8

关键词:暂行法规;长期执行;法律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03-02

近几年国家对于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虽然对于这样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不可谓不全面,但是由于很多原因,总会有某些个“死角”是容易被忽视。国家对于暂行法规的清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大量的早已应该废止而仍在发挥作用的暂行法规并没有得到清理。虽然暂行法规在实践中有积极的法律效果,但也有缺陷与不足。暂行法规被长期执行的现实下,隐藏着诸多不良后果,研究这些不良后果产生的原因并对此积极寻找解决之道对于我国法制建设、健全存在着重大的意义。

一、暂行法规的界定

暂行法规主要包括了暂行条例、暂行规定和暂行办法。

《现代汉语词典》中“暂”,时间短(与“久”相对),也有暂时的意思,“暂行”属形容词,暂时实行的(法令规章)之意。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者“暂行规定”,而相关部门的部委主要制定“暂行办法”。当然,由国务院制定的“暂行条例”、“暂行规定”的效力层级最高,与法律有着同等地位。但是我们不可忘记暂行法规的施行是应该有其时间限制的,其效力不是永久的。

二、暂行法规的实施背景

制定工作的滞后性与立法者“立法不自信”[1],使暂行法规的出现成为必然。

一方面,暂行法规的存在,主要旨在解决现实管理的问题,但囿于法律制定条件的限制,国家在某个特定阶段或时期,不宜制定正式法规来管理某项社会经济活动,而以暂行法规代为规范。《立法法》规定,拥有国家立法权的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立法程序复杂,对于现实社会特定时期遇到的情况需要及时有效的法律文件来规范,这是当前立法所不能满足的,暂行法规在这个时候就起到重要作用[2]。

另一方面,法令需要行政机关有效的执行,将法令推行使之发生一定的效果,而这种效果被反馈回立法者,成为立法者立法的依据,根据反馈的信息立法者对法令进行修改、废止等方式,在保障人民利益前提下不断完善立法工作。那么如果行政机关不能有效地执行法律文件,也必将导致人们对行政命令持怀疑态度,最终也是对立法的失去信心。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只有让法律抵达人心,只有在全社会高度弘扬法治精神,法治方能“形神兼具”。法律如果被怀疑即使制定了法律也是枉然,最终制定暂行法规就成了这些后果的最佳掩盖方式。

三、暂行法规的实施困境

(一)暂行法规与立法的冲突

暂行法规在短时期内,对妥善处理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暂行条例的缺陷逐渐凸显出来,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暂行法规与诸多法律相冲突的问题。例如关于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1987年出台的《国有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就与上位法在规定上不一致。1987年的《国有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争议适用问题、仲裁员回避事宜、处理劳动争议工作人员接受依法处理问题方面存在着诸多不相符之处。由此看来,暂行法规的不完整、不规范的劣根性应当值得高度重视。

(二)暂时法规的不完整性和不规范性

随着世易时移某些暂行法规适用范围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这是暂行法规不完整性和不规范性必然导致的结果。从法理角度讲,法的价值是法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托·伍·威尔逊说过这样一句话,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意思就是说,社会习惯和思想造就了法律,法律应该是要随着他们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现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那些明显跟不上发展脚步的暂行法规只有两条路走,要么停下脚步及时修整,要么提前退休,这是社会的选择,我们就应该服从。

(三)暂行法规的相关规定不明确、不具体

执法者能力不足以及缺少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某些执法人员沉迷于权力,使暂行法规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并且暂行法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和调查处理程序规定不够明确、具体,这也是暂行法规一顽疾,不利于相关部门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和调查事故责任。这就无疑是给了他们一张“免死金牌”,在工作中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可以以“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为由来规避责任。在这种缺少监督、制约的情况下势必会有“权力滥用”的隐患出现,如果执法人员对群众利益造成损害,人民又该拿什么来对抗这张“免死金牌”,这也将是今后在完善暂行法规的时候需重点考虑的方面之一。

四、完善暂行法规实施与监督的法律建议

战国著名法学家韩非子曾言:法与时转则治,法与时宜则有功。意思是,法制要随社会发展而变通,则天下太平;法制与社会发展相适宜,法制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同理,如果制定的法律文件不能与时俱进,又怎么充分体现其制定的意义。再看我们的暂行法规,已明显“老掉牙”了,也已成为实现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绊脚石”,最终必将被社会淘汰。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总结过去与着眼未来的基础上对暂行法规做出全面的整顿。

(一)及时修改、清理、补充

在社会经济和国家政策、法律的发展条件下,对那些已不适应社会现实和国家政策环境,更与包括宪法在内的诸多法律存在着冲突的暂行法规进行及时修改、清理和补充是很有必要的。“对有效法律的违背,如果是法律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那是一种有损法律严肃性的悲哀。如此法律,会导致‘有法不可依,有法难依。同样,如果法律本身失去了执行的意义,这样的法律就已自然死亡”[3]。中国从“立法时代”步入“修法时代”[4]是其必然结果,当然,“修法”也必须坚持适度原则,用先哲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法律所以见效,全靠民众服从。而遵守法律的习性须经长期的培养,如果轻易地对这种或那种法律做这样或那样的废改,民众守法的习性必然削减,而法律的威信也就跟着削弱了。”法律朝令夕改,生活其间的人们就会无所适从,法律也会丧失其规范作用。我相信,这会对暂行法规的清理工作开一个好头,也将会是让我国法制建设走向一个新的台阶的良好契机。

(二)加强对立法源头的规范,建立相对完善的暂行法规备案审查制度

从发展眼光来看,如果只是不断地对旧法进行清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从源头上对立法进行规范,建立暂行法规备案审查制度。对于此项,我们已有了一个好的榜样,那就是近年来国家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但是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来完善我们的暂行法规备案审查制度。鉴于此,我们在制定和完善暂行法规备案审查制度的时候更要注意汲取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经验、教训。在这些基础之上,我们建立相对完善的暂行法规备案审查制度就不再是梦了[5]。

(三)加强有关职能部门行政能力,明确职能,严格实施相关人员问责制

暂行法规“长期执行”的根源是,相关职能部门对其长期“充耳不闻”,不能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偷懒”和“立法惰性”[6]的倾向。要根除这一现象,相关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加强自身行政能力建设势在必行。就目前而言,对许多行政机关不作为,国家还尚没有问责的先例,由此而导致的是相关部门“长期执行”“暂行法规”,并且在这个有利于小群体的利益驱使下,相关部门就更不可能有动力来修改、清理这些明显对受害人显失公平的暂行法规。所以,在暂行法规中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审查处理程序,并制定对相关人员执法不严、行政不作为事件进行有力的惩治办法迫在眉睫。“就我国当前的市场主体法而言,由于立法的时间和立法的背景不同,导致这些主体法在当前的应用中存在缺憾,这是必然的,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让这些带着历史痕迹或时代痕迹的缺憾长期延续,我们需要不断审视,不断地把这些法律放置在当前时代的田野中来,审视这些法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而不断地加以修正和清理。只有这样,我们的法律才会长久的鲜活,才会为市场经济起到促进作用。”[3]

五、结语

立法的初衷是以公权力来维护人民合法的权益,无论是法律还是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又没有及时作废,最终将损害法律的威信、不能达到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目的,法律也将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你们乐于立法,但更乐于破坏它们。如同海边玩耍的孩子,孜孜不倦地搭建沙塔,再笑着将它们推倒。”黎巴嫩大文豪纪伯伦的这一短章,值得每一位立法者以此共勉。

参考文献:

[1]马少华.立法的不自信和行政的自信[N].北京青年报,2007-07-02.

[2]李立.对暂行条例暂行规定不能一刀切[N].法制日报,2007-04-12.

[3]杨积堂.论《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存与废[J].河北法学,2012,(6).

[4]王琳.从“立法时代”步入“修法时代”[N].北京青年报,2007-06-30.

[5]卢建华.我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地方立法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EB/OL].青海省政府法制网,2012-11-28.

上一篇:友谊的500字作文下一篇:关于小学生零花钱使用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