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总结代

2022-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物理实验总结代》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大学物理实验总结代

老年大学开设隔代教育课程的实验研究

【摘 要】老年人参与隔代教育是我国社会“新常态”,为祖辈提供隔代教育课程、提升他们的育儿素养成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新课题。基于实验性课程开发实践,对老年大学开设隔代教育课程的意义、概念和流程进行了反思性阐述。研究发现,面向祖辈的隔代教育课程有较强的现实需求,对于提升祖辈的隔代教育素养有积极作用,但也需要在兼顾祖辈群体的多层次的隔代教育需求、活化内容模块等方面继续改进。

【关键词】老年大学;隔代教育;课程开发

身心条件许可的老年人参与隔代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新常态”。《中国青年报》2015年11月30日报道,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情况普遍。《北京日报》2015年12月16日报道,中国老龄科研中心通过对全国城乡20 083位老人进行调查发现,城乡隔代抚养占比分别为71.95%和73.45%。

社会普遍认为,祖辈育儿经验已经过时,不适用于现在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于是为祖辈提供学习机会的呼声逐渐浮出水面。[1]在这种背景下,由各类机构筹办开设的面向老年人的隔代教育课程应运而生。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的隔代教育课程开发实验就是其中一例。自2015年筹划以来,四门系列课程实验已结束,本文以其中课程之三《科学育儿与隔代教育》为例,分析这一课程实验的过程和成效,探讨这类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一、意义认知与概念基础

隔代教育课程可以由多种社会机构开设,例如幼儿园、社区学校、开放大学、社会培训机构、社会公共福利机构等,每种机构开设课程的环境不同,课程生态也会有差异。对于老年大学投入这一工作,课程开发工作小组达成以下共识:

(一)意义认知

1.是对老年人隔代教育学习需求的自然回应

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則是符合老年人实际生活需求。[2]如上所述,我国老年人参与隔代教育已是常态,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伦理的框架下,不少老年人甚至认为隔代教育是一种家庭和社会责任。但与此不匹配的是,大多数老年人缺乏必要的现代育儿知识。笔者曾调查老年班级学员,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老年人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好好教育孙辈,需要并且愿意学习相关知识。现代社会中的育儿变得越来越复杂,已经不限于传统的吃饱穿暖等物质层面,更要在儿童的智力开发、心理发展、社会交往、情感培养等方面加以关注和投入,甚至很多年轻父母都大呼育儿不易。老年大学作为当前我国老年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关注这一社会需求并及时开发相应课程,是其作为社会教育和学习机构的基本职责。

2.是老年大学课程建设工作的自我革新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老年大学在数量上蓬勃发展,课程开发工作日趋稳定规范,但因社会变迁和老年人群体结构变化而更新和发展课程也成为不可回避的基本工作。最新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我国老年大学课程供需之间存在错位现象:老年人的实际学习需求依次为安全、健康和参与,但老年大学课程供给量从多至少分别是参与、健康、安全及其他。即使是在已有的参与类课程中,也是以艺术娱乐类为多,数量超过半数;照顾家人方面的课程只有4—5门,仅占所调查几百门课程的0.6%左右;大多数老年人的“认识汉字”和“学习照顾家人”(尤其是家里的体弱老人和孙辈)的迫切学习需求没有得到满足。[3]该研究启发我们:首先,老年大学课程的开发要适应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其次,老年大学课程的开发要在全面科学地理解积极老龄化的基础上审视教育课程总体框架,优化课程结构;尤其在参与这一维度上,要改变艺术娱乐类课程过多的现状,拓展与深化参与需求的内涵,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更精细化的学习项目。

3.是保障老年人社会教育和参与权利的直接体现

2015年4月,我国新修订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发挥老年人优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对社会成员的言传身教作用。”隔代教育是老年人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持续,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的直接体现。老年大学开设隔代教育课程,帮助老年人提高隔代教育知识和能力,就是对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的直接支持。

(二)概念基础

1.教育

教育具有多种形态,从不同维度可以做多种区分。把握隔代教育的教育形态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隔代教育,为老年人开发合适的隔代教育课程,如按照计划性、系统性、目的性,教育有正规、非正规、非正式之分。隔代教育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没有计划性、系统性,具有明显的生活化、非正式、偶然性、经验性等特点。按照实施的地点,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别。隔代教育多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但若在高校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工作中,隔代教育又属于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归属于社会教育系统。

2.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也叫隔代教养,通常指祖辈对孙辈的教养和实施影响的交往活动。从家庭教育的范围来说,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相对应,也可以叫做家庭隔代教育。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隔代教育,即隔代教育中的祖辈和孙辈可以外延到核心家庭以外甚至是社区、社会中的不同隔代群体,如一些高校实施的由退休老教师与大学生结对子帮扶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本实验研究的系列课程之一《口述与隔代教育》采用的就是这类概念。而《科学育儿与隔代教育》课程则主要采取了第一类概念。

就中国家庭来说,隔代教育还有混合的特点,即隔代教育总是与亲子教育、父母子女关系交织在一起。尤其在农村地区,大家庭、长者为上的传统观念保存更长久,隔代教育需要注意隔代与亲代之间的影响力或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否则很容易使孩子处于不一致的教育环境中。两代之间的影响力从根本上又受到庭成员关系结构及其交往质量的影响。因此,研究和开发我国隔代教育课程还需要关注到我国家庭文化的特点,特别注意到祖辈和父辈的影响力协调问题,最大程度地为孩子的教育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

3.课程

课程概念有很多种,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计划、课程即活动、课程即文本、课程即内容都是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由于本课程并不立意在课程开发技术方面做原理探讨,因此并没有设定固有的课程观。从实际开展情况来看,着重在课程计划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尤其是课程内容的开发,以促进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潜在的课程观实际上包含计划、内容的成分为多。

二、课程开发流程

(一)前期商讨

《科学育儿与隔代教育》课程开发前,研发团队进行了多次研讨,主要集中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学习对象的定位?学习人数的确定?第二,如何安排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学员需求,吸引老年学员持续参与?第三,如何尽可能地利用好华东师范大学在教育、心理、生物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服务本课程的建设?经过商讨最终决定,本课程的学习对象确定为家里有孙辈(0—6岁)即将需要教养或者正在教养的老年人,而且他们有学习育儿知识的愿望。学员规模定在20—30人之间为限,以保证必要的学习效果。在内容方面尽量贴近祖辈的学习需求,聘请大学相关学科研发师资,将高校学科优势融入本课程建设,为课程内容提供质量保障。

(二)案头研究

上述事项确定之后,进行课程方案的开发和设计。由于学员招募无法提前完成,无法做针对性的学习需求调查,因此,课程研发小组决定进行案头研究,先行对国内隔代教育课程开发的现状做初步分析。采用这一办法的原因是:第一,隔代教育是当前我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普遍性,类似课程方案具有横向的参考价值。第二,吸取其他机构隔代教育课程开发的经验有助于预防相关问题,提高工作效果。案头研究工作交由研发小组直接负责,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集国内隔代教育课程开发资料,开发时间、开发机构、学习内容、师资来源、效果与问题都是案头研究的要点。尤其在内容方面,除了分析已有隔代教育课程的纲要,还搜集和分析了国内目前比較流行的隔代教育书籍,辨析其基本内容,挖掘其参考价值。

(三)制定方案

1.课程目标

学习对象、孙辈年龄、学员规模一旦确定,根据案头研究的分析结果就基本可以确定本课程的目标。根据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框架,课程目标即是学员学习结束后应该达到的结果,通常以知识、技能、能力(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来表达。本课程目标保留了知识、技能要素,但把能力改成了观念。原由如下:第一,能力在中文的语境中非常容易与技能混淆,指的就是会做什么,可以纳入技能维度。第二,观念属于认知层面,但还有态度倾向的成分。本课程在案头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老年人参与隔代教育一开始其实有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而且社会上关于隔代教育也颇有观念争议。为此,研发小组认为,参与本课程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树立科学的隔代教育观念。

最终设定的课程目标如下:(1)知识:理解0—6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了解最新的科学育儿知识;了解隔代育儿的社会现状。(2)技能:掌握常见的科学育儿方法;学会与孙辈有效、快乐沟通的基本技能。(3)观念:明白隔代教育可以多赢;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当好孙辈教育的配角;理解隔代教育是一个系统。

2.内容开发

基于已定的课程目标,本课程设置和开发了如下八个单元模块:隔代教育概述;育儿的生理与营养基础;育儿的心理与社会基础;儿童脑科学;幼儿游戏;绘本阅读;育儿资源获取;课程小结。

概述主要为学员阐述教育、隔代教育、终身教育的基本观念,了解国内外隔代教育现状、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正确关系以及隔代教育的基本类型,目的在于让学员了解隔代教育的基本概念及现代教育观念与社会现实,形成一个框架性的认知,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隔代教育的非正规、非正式特点以及隔代教育作为配角的定位。第二到第四单元模块从生物、营养、心理、社会等多学科领域为学员提供0—6岁幼儿的生长和发育规律与特点,有助于学员对幼儿的身心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和把握。游戏和绘本阅读是0—6岁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有助于学员提升祖孙交往的针对性和深度,例如游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绘本的选择及其阅读引导。隔代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但随着社会对教育的不断关注,隔代教育事实上完全可以走出家庭的范围,从社会上获取众多的资源。因此,第七单元特别设计了育儿资源,从国家政策、新闻报纸、电视、公共机构、APP、网站、书籍等诸多方面为学员提供资源支持,使得学员可以借助社会资源获得隔代教育知识和技能。最后一次的总结课目的是系统回顾前期课程,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然后重点引导隔代育儿的经验交流,评估学习效果,为后期的二轮改进提供基础。

3.师资确定

课程目标和内容纲要确定之后,寻找师资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为了有效地利用华东师范大学在教育、心理、生物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利用各种人际资源寻找到合适的学科教师加盟,并联系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两位园长专门授课。由于其中1/3的学员是幼儿园小朋友家长,所以,幼儿园教师的加盟为课程的顺利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

4.单元课程开发

确定授课教师人选之后,课程负责人和老年大学校长需要重点把握每个单元的具体授课内容。这项工作的基本过程是:第一,把单元内容主题和具体要求告诉授课教师。第二,授课教师根据要求和自身专长细化课程内容,也就是二度开发单元课程。第三,课程负责人和老年大学校长提前一周审阅详细的单元课程计划,在单元课程计划的切题性和前后单元的衔接上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第四,授课教师酌情修改,确定最终的单元课程方案。

授课教师基本以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为主。总体上,尊重讲师们的主体安排,但会在上课前将前一次课的反响告知讲师,以提示他们做适当的教学安排。事实证明,这种课前沟通很有必要,许多大学教师日常面向大学生进行专业教学,面对老年人还需要在教学上做调整。如PPT的字体要偏大,颜色不要太多,黑白为好,播放速度要慢几拍;教师讲课的速度应放缓,重要内容需要2—3次重复强调;需要更多地加入讨论,但需要注意气氛的唤起和维持。

(四)课程营销

课程方案制定的同时,除了师资方面的联系,还需进行课程营销,即为此次新课做适当的宣传,以获得学员关注。同时,老年大学校长利用老干部读书会、退休支部等横向的老龄工作机会,拓宽营销平台,招到合适的学员,保障课程的顺利进行。

(五)课程实施

单元课程方案确定后,报名工作结束,讲师们即可按照预定的安排日期上课。主体的实施形式是讲授、答疑、案例、示范。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互动效率和加强实施过程中的联系,本课程设置了微信群进行线上互动,进行授课资料分享、课外资源动态预告、学员问题反馈、课堂管理等工作。课程负责人到教室随堂听课,拍摄课堂照片资料,关注学员上课表现,课间与学员交流,并配合主讲教师处理教学中的日常工作。

(六)学习评估

课程负责人提前设计好课程反馈表,在最后一次课上进行当堂指导式测试。对于一些学历不高的学员,由研究生助教和其他教师逐题解释,当场指导答题。

总体而言,所有学员认为隔代教育课程对自己教养孙辈有所帮助。在内容方面,收获成效按频次排序依次是幼儿游戏、绘本阅读、育儿资源、生理和营养、心理和社会、脑科学。由此可见,幼儿游戏、绘本阅读、育儿资源是最受欢迎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亲子教育来说,年龄相隔多年的祖辈对于现代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如游戏、绘本阅读知之甚少,因此急需补充育儿知识。至于育儿资源,主要是由于大部分老年学员属于“沪漂”,人生地不熟,因此对于育儿资源的需求也很强烈。评估所了解到的其他情况包括:绝大多数学员已经把所学应用到孙辈实际教育过程中,并有回家与子女分享课堂所学的经历;有继续参与隔代教育系列课程的兴趣;隔代教育课程对学习者的自身隔代教育经验也产生了新的认识,从成人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具有质变学习的倾向;大多数学员认同亲子教育应该占主导地位,祖辈尽量做好配角。

由此可见,面向祖辈的隔代教育课程产生了较好的初步效果。一方面,提升了祖辈的隔代教育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祖辈群体对过往育儿经验进行再度认知,促进作为成人群体的祖辈继续发展。

三、课程反思

(一)课程目标适切,但要注意学员学习需求的层次性

多数学员对课程表示满意,表明课程目标的设定比较合理,符合学员的学习需求,也确实对学员的育儿观念、知识、技能甚至是自己以往的育儿经验认知都产生了影响。如有的学员将所学回去和儿女交流,并应用在现实的育儿活动中,感觉受益匪浅。目标的良好把握主要在于前期案头研究工作的充分。尽管学员的需求、生活状态有具体差异,但是隔代教育作为中国当下的现实问题,其实还有很多的共同性,这些通过前期对各方面材料的研究可以获得判断。尽管如此,课程需求的层次性及其满足度仍有挑战。例如,大学教师背景的学员希望讲解更深入,希望有大数据的实证分析来验证某育儿观点。而学历较低的家长则希望听到更多的中国鲜活案例。这两种层次的学习需要在一次课堂上兼顾,成为教学上的挑战。

(二)课堂讲授系统,但教学过程还要嵌入更多的互动环节

课程实施是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方案落地的保障。本课程中,教师们的课程实施模式基本都是按照预定的内容大框架和单元课程计划进行系统讲授,保障了知识的完整性、逻辑性。但从课堂生态来看,严肃性有余,生动性不足,因此有学员希望增加课程讨论环节。事实上,课堂上讲师曾设计过一些互动环节,但学员当时在课堂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互动需要倾向。事后经过访谈分析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前期的课堂气氛调动不足,学员之间都是初次会面,相互之间不熟悉,缺乏安全感与信任感,所以学员们在课堂上基本处于观望状态,影响了课堂互动的效果。后续的课程设计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企业培训中的破冰策略,首先在每次课堂开始阶段(尤其是第一次课上)设计一些小活动或者小游戏,创设一个互知、互动的氛围,以助推后续课堂上学习讨论等互动性策略的使用。

(三)課程内容充实,但需要更丰富灵活的备用模块

目标的合理定位助推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多数学员表示内容比较丰富,有系统也有重点。但是在最后的反馈中,仍有学员希望课程内容再丰富一些,提出的建议主要有:希望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解隔代教育的问题;希望有更多的国内案例;希望有更多的基于大数据和实证的研究支撑。事后经访谈分析发现,这一点和学员主体是高校退休教师的背景有密切关系,提出建议的学员多是大学教授,或在大学图书馆工作,或本人开展科学研究。建议本身反映了部分学员退休前的职业特点,但他们的兴趣、建议是否适合纳入本课程目标,还需要结合课程目标、学员群体特点进行考虑。如大数据的支撑是否合适,这需要对教育情境性有一定的认识,即使在正规学校教育中,个性化、选择化也越来越成为趋势,因为教育不仅需要技术策略,更需要智慧和机智。学员的需要是核心,对于合理的学员建议,可以通过二次案头研究或者是小范围的课前访谈,辨识出需求量比较大且对于祖辈隔代教育确实重要的学习领域或主题,开发出系列模块化的课程供学员选择。 随着国家对家庭教育的日渐重视,在我国隔代教育现实背景下,面向祖辈的隔代教育课程或者项目开发必然受到新的关注。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隔代教育课程开发可以在理念、开发流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在地实验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汪依桃,陈雪斌.老人参与隔代教养的积极功能及其优化策略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18):223—224.

[2]岳瑛.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077—4079.

[3]许竞,李雅慧.我国老年教育供给与中高龄人群学习需求匹配状况调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6):39—46+92.

作者:朱敏

第2篇:学分制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经验与总结

摘 要: 推行完全学分制是近20年来我国高校实行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作者结合其所在学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从学分制实行以来的效果出发,对实施学分制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对学分制的稳妥推进提出了改进方法。

关键词: 学分制 《大学物理实验》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是近20年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国不少高校顺应教学改革的大潮,都在试推行学分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量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在指导性教学规定范围内,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来衡量其学习总量,取得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或获得学位的标准,采取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1]。我校也在逐步推行完全学分制。本人对学分制在我校《大学物理实验》实施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进行思考,针对暴露出的一些缺点,提出了在实施学分制时应考虑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学分制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实施方法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2],[3],尤其是“一校两区、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的出现,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校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推进学分制是当前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开设的具体方法:开学初,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将本学期所有实验课的实验名称、开课时间、地点在校园网上公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兴趣、爱好等)在网上选课。并且同一时间段内选同一实验人数不得超过实验室的容量,同一时间段内选某一实验低于规定人数,则本实验在该时间段内不能开出。然后由实验中心派教师指导实验。实验室设有教师信箱和学生班级信箱,便于教师及时收发实验报告,每次实验成绩由指导教师在校园网上登出。

二、学分制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实施的优点

学分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我国当前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以江苏大学《大学物理实验》为例,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体现了许多优点。

1.对教师来说,可以挂牌上课,增强竞争意识,教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在《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选课,而且每次实验面对的是不同教师,那么必然对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评价,这样必将促进教师不断采用更为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分制能够在高等教育中稳步推行。

2.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

学生在选课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所学专业选择实验。比如“声速测量实验”和“激光全息实验”[4]这些实用性较强或科技含量高的实验,选课的人数就比较多。由于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做到课前主动预习,课上积极配合老师,并且能提出一些问题和比较有创建的想法,课下认真总结,使学生由原来的“为成绩而学习”转变为现在的“为求知而学习”。

3.学生可以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实行学分制之前,实验内容和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不同班级《大学物理》学习进度不一样,很容易出现学“光学内容”,而做“热学实验”的不协调现象。而实行完全学分制以后,不但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而且可以使实验和理论学习的步调相一致,使实验作为理论的必要补充,那么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使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4.提高教学效率。

指导老师在一到两周内,指导同一个实验,对仪器的构造、使用方法和经常出现的故障一清二楚,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便于学生成绩管理。

指导教师将每次实验成绩登在校园网上, 每学期结束后,各个学生的总成绩和平均成绩由系统自动算出,避免了一系列的繁琐工作,同时学生也能及时知道自己的实验成绩。

三、学分制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实施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模式大体上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两种,纵观当前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情况,同时结合学分制在我校《大学物理实验》中实施的情况,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教学计划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易得到保证。

学分制为学生自主选课和学习进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由于许多大学生自主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差,加上对学分制的理解片面,会出现“盲目选课”现象。这势必导致学生的学习“趋易避难,避实就虚”的现象,从而降低学习质量,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学分制会给教学秩序带来一定冲击。

由于部分学生对学分制片面地理解为只要取得一定的学分就可毕业,而且对物理实验缺乏实质性的认识,进而会出现迟到、早退和旷课现象,甚至有替代者,教师也不能及时发现,倘若学生自觉性较差,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3.由于学生自主选课,教师每次课都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因此上次实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老师不能及时给学生指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稳妥地推进学分制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对学分制的理解。

自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学生的素质也在相对地下降,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想蒙混过关,实行学分制后,他们不是为了知识而学习,而是单单只为了修够学分而学习,这种想法为目前高校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对学分制的理解,逐渐消除学生错误的想法,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盲目选课”的现象,实验室可以根据内容的搭配,把所有实验有机结合成几个模块,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只能按模块选择,而不能任意选择单个实验,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2.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目前,在普通高校中,是在整个学校内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但是往往比较偏重于对理论教学的上课情况进行评价,而对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各种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评价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因为这部分实践教学对学生来讲是难得的宝贵财富,能进一步丰富枯燥的理论知识,所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和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进行整合。

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也是无法替代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优于信息管理系统。例如在学生进行教学意见反馈时,面对面的交流和发言更能体现教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要求,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充分地交流,这是网络教学反馈无法获得与衡量的。因此,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这些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应该予以适当的保留并发扬其优势,与信息管理手段相互补充、整合,达到教学管理的最优化。

以上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推行完全学分制的优缺点做了总结。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逐步积累经验,克服学分制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当然,推行学分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其中良好的学校内部条件和协调的外部社会条件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既需要专门工作人员具有对学分制的深刻认识和研究,又需要他们精于管理,对教学工作有较高的造诣,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纷繁庞杂的日常事物变得井然有序。

参考文献:

[1]周小海,曹树国.学分制教务管理工作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4):99-101.

[2]彭云.对学分制条件下教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文教资料,2007.1,(中旬刊):15-16.

[3]陈希.关于学分制下高校教务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0.10,(下旬刊):175-177.

[4]许伯强,王纪俊,曹国荣等.大学物理实验[M].江苏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第1版).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工程类创新人才物理(含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资助项目。

作者:卢立中 许伯强 王纪俊

第3篇:谈初中物理“自学\实验\讨论\总结”四环节教学法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型教育。为了配合素质教育,本人在课堂上尝试采用了“自学、试验、讨论、总结”四环节教学实验法。具体做法是:

一、自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学成为自觉行动。

1、下发阅读提纲。在课前下发阅读提纲,课堂上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思维引向对已知的、有趣的物理现象的分析。

2、自拟内容提纲。学生养成阅读课本的习惯后,可让学生阅读教材,列出内容提纲,不完善的地方学生相互补充,并在教师指导下取得一致意见。确定了重点、难点、学生可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师的指导也有所侧重。

二、实验

在自学基础上,教师要创造实验环境,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为了使“动手”贯穿于初中物理教学全过程,具体做法是:

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

(1)进行教材中的演示方案,使学生实验随堂进行。如在讲“压强”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师生共同动手制作“压强小桌”,并分组操作,边探究,边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教学效果甚好。

(2)采用随手可得的器材做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你身边,它并非高深莫测。如在讲“大气压”一节时,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取一只笔帽,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把笔帽粘在嘴上?”从而引出了大气压的存在。

(3)把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并进实验,教师边讲,学生边操作,解决出现的问题,澄清模糊认识。如讲“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时,教师演示与学生同步进行;讲大气压测定时教师先演示,然后学生再进行实验。

2、把学生的实验观察引伸到课后校外。

(1)课后让学生做一些实验观察。如讲沸腾吸热时,课前布置学生回家用手摸一下沸腾的水壶底。教师刚一布置,有的学生就“妈呀”一声,似乎他的手已经被烫着了。而实践纠正了他的错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有关热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使学生树立了“想象”并不等于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

(2)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制教具、学具。如自制量筒、指南针、滑动变阻器等,使学生都得到观察、操作的机会。

三、讨论

讨论是教改的中心环节。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对易混淆的概念、知识点要有充分的认识,设计讨论题时要进行充分的估计。如在讲“热平衡”方程Q=cm△t时提出讨论题:△t是初温还是末温?△t、t、t0三者之间有何关系?于是,学生明确了吸热、放热与温度变化有关,而与初温、末温无关。

2、把握方向。讨论中可适当加入一些启发性、引导性的语言,掌握进程,不走弯路。如在讲“电磁感应”一节时,启发学生:当改变导体切割方向时电流方向怎样变化?若改变磁感线方向呢?若两者同时改变呢?步步深入,启而不发,含而不露,给学生留下了讨论的空间。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使设计的讨论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惯性现象”一节时设计讨论题:杯上放硬纸板,板上放鸡蛋,快速抽出硬纸板,鸡蛋会怎么样呢?学生讨论后,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在讨论中增强了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

四、总结

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是信息评价归类的过程,以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总结时除了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外,教师还要通过信息反馈,指出物理学习中易混淆的问题,确定学生问题讨论中的最佳答案,解决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共性问题。

总之,要鼓励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让学生做概括性的小结,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写出专题小论文,使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作者:王 立

第4篇:大学物理实验总结 代[小编推荐]

大学物理实验总结论文

1实验总结

经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实践,从总体上看涉及的面比较广:

电学实验——直流电桥及其应用。这两个实验都涉及到了电路的设计连接,是基本的电学实验内容之一,这对于以往的单一学习理论知识来学,实验的补充恰到好处的深化了对课本的理解。

电磁学实验——模拟法测绘静电场。这个实验都是对抽象意义上的磁学物理量的测量,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和电场线都只是靠强制记忆的。但是这些实验的引入很好的解决了我对于这个抽象物理量的了解,尤其是电场线的加深理解,尽管这是个认为杜撰的非物理事实,但是它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对于研究物理也是很直观的。

物理量的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电热法测量油品比热容。这些实验主要是惊醒一些物理上定义的量的测量,它们都有个共同点就是通过间接测量的到的,这就要求为我们对一些推理公式的了解,了解原理,通过理论的推导公式,将难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转化,间接测量出来。

原理验证:动量守恒定量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光学: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的研究与应用。 仪器方面:数字滤波器的原理与应用。

2动量守恒定量的验证实验举例

设两滑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碰撞前的速度分别为v10和v20,相碰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1v10 + m2v20 = m1v1 + m2v

2 (1) 令P0=m1v10+m2v20, P=m1v1+m2v2,有

△p = P - P0 = 0

(2)

ρ = |△p / P0 ×100%| = 0

(3) s = [Σ(ρi-ρ平均)2 /(N-1)]1/2

测出两滑块的质量和碰撞前后的速度,就可验证碰撞过程中动量是否守恒。 实验分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两种情况进行。

1 1.1弹性碰撞

在两滑块的相碰端装上缓冲弹簧,于是它们相碰可视为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两滑块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11112222

(4) m1v10m2v20m1v1m2v22222由(1)和(4)可得

v1(m1m2)v102m2v20m1m2(m1m2)v202m1v10v2m1m2

(5)

令m2在碰撞前静止,即v200,上式可简化为

v1(m1m2)v10m1m22m1v10v2m1m2

(6) (1)若两个滑块质量相等,m1 = m2 = m,则v1 = 0,v2 =v10 ,即两个滑块将彼此交换速度。

(2)若两相撞的物体质量不相等,m1m2,m1m2,二者相碰后m1将反向运动,速度为负值。如果m2m1,则v1v10,v20,实验时,可让一滑块(m1)和导轨有缓冲弹簧(m2)的一头相撞。

(3)若两个滑块质量不相等,m1m2,两滑块相碰后,二者沿相同的速度方向(与v10方向相同)运动。

1.2 完全非弹性碰撞

将两滑块上的缓冲弹簧取掉。在滑块的相碰端装上尼龙搭扣。相碰后尼龙搭扣将两滑块扣在一起,具有同一运动速度,即v1 = v2 = v,令v20 = 0,则(1)式可以简化为

m1v10 = (m1 + m2)v

(7) 得

vm1v10

(8) m1m2当m1m2时,v

1 v10,即两滑块扣在一起后,质量增加一倍,速度为原来的一半。

22 本实验就是通过验证(2)、(3)、(4)公式的正确性来验证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总结:

(一)、实验中暴露的问题:

(1)、实验书的读懂并不代表会做实验。

我们做实验主要依据的就是实验教程,实验教程编写的很详细,即使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实验课题也能通过研读实验教材来了解实验的具体原理,操作及注意事项。但是,事实上读懂了实验教材并不意味着能做好实验,这应该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差异。往往实验教材读的很熟,可是当面对实验仪器时会发现依旧是手慢脚乱,难以应付。

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动手能力的欠缺,虽然理论学习的很出色,但是在实践上却很笨拙。这可能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有关,我们过分的强调理论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操作这一块,因此常常会有人说:西方国家的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比中国学生强很多,但在理论考试上却使中国学生的天下。我想我们既然发现了这一点不足,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从教育的体制抓起,不要一味的重视理论,这样只能培养纸上谈兵的学生。

(2)、操作实验仪器的时候不敢独立进行,总是先观看别人,再自己模仿。

这是我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大问题。每次实验的时候总是不敢自己先做,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进行操作。我想这应该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是对自己动手能力没信心的表现。

所以我所要做的就是放开自己,按照实验仪器的操作要求主动独立完成实验内容。不要总是畏首畏尾,敢于尝试。这是我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的。

(3)、尽管已经做了十几个实验,但是在实验数据的处理,误差的分析,相关指标的计算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e.g.不确定度,各种误差,明显有偏差的数据的处理等)。

这需要我在以前的基础上自己系统的总结一下自己到底毛病出在哪里,同时要将实验教程上提供的数据处理的方式方法系统的复习一遍,加深印象,巩固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实验数据的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对数学工具的一次实际应用的复习。

(4)、开始的时候总是借学长的实验报告参考,但是发现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抄袭现象,后来逐渐淡化的这种想法。我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坚决杜绝这种间接抄袭的现象。

(5)、选实验的时候不必听学长们说哪个简单哪个难,要按照自己的兴趣、 3 意愿去选择。只要记住实验设置了就一定能做,而且别人能做好,你也一定能做好。

(二)、知识掌握:

实验课程结束了,整个过程我学到了诸多方面的新知识技能。学会了数据的基本处理、Excel的常用功能使用,常用仪器的使用技能(千分尺,螺旋测微计等),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三)、个人感悟:

在日常的学习生说中要培养个人的兴趣;学习心态的端正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佳路径之一;不要被文献的长篇幅文字所吓倒,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懂就问;学会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四)、学科建议:

对于学生的报告不要只注重书面,要注重其内在的含金量,书面好的实验报告也许只是字迹工整的表现。

对于不按照统一老师要求处理数据的学生不能直接否定,要从差异中寻找闪光点。也许有时候学生的处理方式更合理。

第5篇:大学物理实验总结

二级物理实验小结

这个学期我们一共做了十六个实验,相对于上学期的一级物理实验,明显难度大了很多。每次实验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次动手操作,更是一次次对物理实验的探索。每次实验前我都仔细的阅读课本,了解实验原理,记住实验步骤,每次我都是抱着一颗好奇心去实验室,认真仔细的做实验,把自己的数据记录好,下课后立即整理实验报告,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回顾这一学期的物理实验,并对这一学期的在二级物理物理实验中的收获与不足做个总结。

首先,做实验之前必须预习好,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能够在老师还没讲解之前就能知道这个实验的整个流程。在预习中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上课的时候重点注意听老师对你这不懂的地方的讲解。其次在做实验的时候要事实就是,注意实验的原始数据的记录,不能对数据的修改,更不能伪造数据。再之,做实验的时候尽量自己一个人做,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要以为和几个同学一起做就能偷懒,这是绝对不行的。当然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是一些不会的步骤,可以喝同学一起讨论或者是询问老师。最后做完试验后能够做一个反思回顾,试验中哪些方面是非常好的,哪些步骤是可以改善的,寻找一些实验的共同点。

在十几个实验中,基本上每个实验都有实验数据误差的处理,所以自己感觉在数据误差方面进步了不少。还有就是不确定度。所谓测量不确定度,是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测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实际上是对测量的真值在某个量值范围的一个评定。表征测量结果具有分散性的一个参数。不确定度分为两类,A类评定不确定度△A 统计方法得到的。这类不确定度被认为是服从正态分布规律。ASx(xx)ii1k2k1,B类是指用非统计方法求出或评定的不确定度

对B类不确定度的估计作简化处理,只讨论因仪器不准对应的不确定度。仪器不准确的程度主要用仪器误差来表示 ,即: 合成不确定度

22A2BSX2仪B仪 ,

这一学期的物理实验,我真的收获了不少。我觉自己对物理的兴趣加大了。物理是基于实验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可以说很多物理中的伟大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也是通过实验验证的。 就这样,一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结束了,我认识到了科学实验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同时也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我在试验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与缺陷,比如有时碰到一些复杂的实验,自己缺乏足够的耐心,容易变得手忙脚乱,这是我在以后的实验中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希望自己能够在一次次的实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做实验能力。

以下是我对我们实验的一些建议。首先我认为我们一个学期的实验有点过多了,希望减少实验的量。其次我希望我们的实验室平时能够固定点时间在那值班,有时候我们可能一节实验课不能完成,或者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就是我希望我们的实验是可以从课本上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来做,因为每个人的兴趣都不一样。我还希望老师能够建个专门的实验QQ群,专门用来讨论实验问题。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

姓名李亮亮

班级物理师范(4)班

学号 2012213917

第6篇:大学物理实验总结

转眼又一个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结束了,经过一年大学物理实验学习,我学到了许多原理和知识,在大学物理实验课即将结束之时,我对在这一年来的学习进行下总结,总结这一年来的收获。

通过物理实验的学习,我认识到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许多理论直接来自于实验。我们学理科的同学,尤其要重视实验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过物理实验这门课的学习,我们接触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诸多物理学的实验。从中学会了许多数据处理方法,如列表,作图,逐差法等。用比较法对天平,电桥,旋光仪等方面进行了应用;用补偿法主要在对电桥的学习中进行了应用;用转换法在霍尔传感器等方面进行了应用;用干涉法在牛顿环仪,迈克耳逊干涉仪等方面进行了应用;以及认识及操作了很多的实验仪器,如导热系数测定仪、全息实验仪、光电效应实验仪等。这些都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

物理实验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简单,要想做好一个物理实验,容不得半点马虎。大学物理实验正是这样一门培养我们耐心、恒心和信心的课,每次实验,相应实验教室黑板上都贴了实验的一些原理和公式,虽然这对我们实验有很大帮助,但对于实验的一些细节问题及此次实验在实际生活中的拓展讨论还是必须要老师来授业解惑。在这里我想谢谢各位老师的指点和照顾,谢谢老师们的教诲,尤其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次全息照相实验,我们实验结束自己并没有看到拍到的像,所以找了其他同学的底片作为的代替,被老师看出来了,后来拿自己的底片给老师看时,老师说我们底片上是有像的,只是不清楚而已,老师严厉的批评我们,叫我们以后不要弄虚作假,我真的从心底感谢这位老师,我会谨遵教诲的,这堂实验课我不仅学会了实验,更重要的是学会要怎样做人。

大学物理实验是我进入大学以来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通过一年的学习与了解,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大学实验的方法与要求,更重要的是,在自己亲自尝试与接触各种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了解到要作为一个合格的实验者,必须具备很多综合素质:

1、科学的严谨性;

2、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3、对知识的探索性。实验教会了我许多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是我今后学习和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当然对于这门课程,我也有一些想法,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按照已经设计好的路子走下来的,变化也不怎么大,如果这门课程可以变成一门开放的课程就更好了,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自己去查阅资料,自己去想办法做好一个实验,或者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些理论,这样的话这门课将会变得更加有吸引力,而且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的明显。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从中获益匪浅,同时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在实验课上学到的, 将发挥到其它中去,也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完善;在此间发现的不足,将努力改善,通过学习、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

最后衷心的感谢老师们对我的帮助,谢谢你们的付出和教诲。

第7篇: 大学物理实验总结

——090602232 王康

转眼间大学一年的实验课程已然结束。在这一年的实验学习中,有过成功的喜悦,有过失败的痛楚。在实验中,我不但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我的动手能力,更学到了合作的重要,与我同组的同学分工,一起努力,协作完成实验,这才是实验赋予我最宝贵的能力。

下面我对牛顿环一实验做做具体的总结。

牛顿环实验是用于检测透镜的曲率及其质量;测量光波波长;精确地测量微小长度、厚度和角度;检测物体表面的粗糙度和平整度的。在工业上被广泛运用。

其仪器分别为:1.牛顿环。2.读数显微镜。3.钠光灯。

将一曲率相当大的平凸玻璃透镜放在一平面玻璃的上面,则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厚度随时间变化的空气隙。空气隙的一条等厚干涉条纹是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环。该干涉条纹最早被牛顿发现,所以称为牛顿环。

读数显微镜是将显微镜和螺旋测微装置组合起来,用于测量长度的精密仪器。主要用来测量微小的或不能用夹持仪器测量的对象,如毛细管的内径、狭缝宽度、干涉条纹宽度等。

钠光灯是一种气体放电灯。在放电管内充有金属钠和氩气。开启电源的瞬间,氩气放电发出粉红色的光。氩气放电后金属钠被蒸发并放出黄色的光。

【实验步骤】

⑴ 在显微镜视场中找到牛顿环 ① 照明——点亮钠灯,移动读数显微镜装置,使光线射向显微镜物镜下方45°的反射玻璃片上。镜筒下方放置牛顿环装置。仔细调节45°的反射玻璃片,以及读数显微镜与钠灯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得钠灯射来的光线能够垂直地反射到牛顿环装置上。这时,由牛顿环装置反射回来的光能够回到显微镜物镜的镜筒中。

② 调节目镜——使目镜在镜筒内转动,直至十字叉丝成像清晰。并使其中的一根叉丝与镜筒移动方向平行。

③ 调焦——等厚干涉条纹定域在空气隙上表面附近,故在观察时,显微镜必须对准此面调焦。旋转调焦手轮,先使显微镜筒接近牛顿环仪。然后自下而上地移动,与此同时,在目镜中观察,找到牛顿环的像,并消除它和叉丝间的误差。

④ 对准——找到并对准牛顿环中心。一般只要将显微镜调焦到凸面上方后,将显微镜筒对准顶点,牛顿环纹即跃然而出。如果不够清楚,则再重新细微调焦,直到条纹最清楚且与叉丝间无视差为止。

⑵ 测定牛顿环直径

① 调整显微镜的十字叉丝交点与牛顿环中心大致重合。

② 转动测微鼓轮,使显微镜架移动。借助牛顿环,再仔细观察十字叉丝是否一条与镜架移动方向垂直,另一条与镜架移动方向平行。做到这一点以后,移动显微镜框架时,牛顿环不会上下错动。如果不符,则适当转动目镜,使之达到上述状态。再观察显微镜中十字叉丝交点能否超过牛顿环的13条暗圈(两边都要超过),以便顺利完成下面的测量任务。

③ 在测量各干涉环的直径时,只可沿同一个方向旋转鼓轮,不能进进退退,以避免测微螺距间隙引起的空回误差。

实验多是如此,需要我们细心地操作,勤快地思考,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从实验中得到的知识并非实验本身那么简单,实验更让我享受的是它带给我的过程,它使我的动手能力,对事物的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以不变应万变。我认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学到这门课程教我们的精髓,它不仅是教我们如何做实验,更是教我们如何做事。当然,这一学年的实验并不只是我一个人完成的,更多的是与我同组合作的伙伴,我们培养出了相当大的默契,这也是制胜的关键所在。当然,老师们的讲解也是与实验成功密不可分的,每当我被一两个问题所阻挡的时候,老师们的话无疑是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让我们从迷途中折回来,这就使得我们的思绪如雨后春笋般狂涌而出,迷茫不在,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阳光大道。

回顾几个实验,我获益良多。首先,它们调高了我的实验能力;其次,它们增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再则,它们更深化了我的团队意识和团队配合能力。我想这才是我在实验中真正学到的东西。

第8篇:大学物理实验总结

经过十二周的时间,我已经做完了十二个普通物理实验,包括四个光学实验、四个力学实验、四个电学实验,它们都是验证性的实验,我从中确实收获了许多,包括理论知识方面的,也包括动手能力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动手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每一个实验我都认真的做好实验预习报告,清楚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但是实验就是实验,做好预习并不能就解决实际中的一切问题,就像在做动态磁滞回线的测量时,自己的的磁滞回线与别人的刚好反向,找了好半天都没有找到原因,然后一问老师原来是忘了将反相按上来,但是不做预习,或许你连出现了问题时你都发现不了,因此,我认真地做好每一次预习报告。

做实验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一种科学的态度。确实自己在实验中也收获了它们,通过预习大致懂得了实验原理,熟悉了它的实验方法,并且也知道了在实验中动手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在实验过程中,遇到该类问题时就从各类注意事项中去查找,并从操作步骤去检查自己的个人错误,做完实验后,自己又进一步加强了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最后写实验报告时,在吃透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科学处理,得出在误差范围内的验证,我也学会了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方法,并且课后的思考题和老师留给的思考题,进一步扩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了我们从一个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全面提高我们的能力,这就是物理实验课程要求我们得到的,自己也确实得到了。

实验都需要一种科学的态度,通过大学物理实验的操作,和各位老师的细心指导和讲解,培养了我们一种科学的态度,对我们以后的各类实验都受益无穷,因为我们从这门课程和老师您们那不仅学到的不仅是与“鱼”,更是一种可迁移的“渔”,因此,感谢三位老师的谆谆教导。

实验是一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课程,在这个与各种仪器打交道的海洋,只有勇于挑战并且掌握了实验方法怀着科学的态度去探索,才能有所证明和发现,我坚信自己在以后都会用老师教给我的方法去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并从中收获能力的提升。

第9篇:大学物理实验总结

大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在这一年的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让我学会了很多。在大学物理实验课即将结束之时,我对在这一年来的学习进行了总结。

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学习,让我收获多多。但在这中间,我也发现了我存在的很多不足。我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当有些实验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时我还不能从容应对;我的探索方式还有待改善,当面对一些复杂的实验时我还不能很快很好的完成;我的数据处理能力还得提高,当眼前摆着一大堆复杂数据时我处理的方式及能力还不足,不能用最佳的处理手段使实验误差减小到最小程度…但是通过学习也改变了自己很多实验的很多矛盾,以下是我学习和实验的一些方法吧!!

老师要求我们提前实验预习。估计是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实验,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所以需要认真地预习。首先是根据实验题目复习所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实验教材的相关内容,弄清楚实验的总体过程,了解实验目的,基本原理,仪器的正确操作步骤,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可能对仪器造成损坏的事项。然后写预习报告,包括目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数据表格等。这里应注意,数据表格与操作步骤密切相关,数据表格的排列顺序应与操作步骤的顺序相一致。这样可以随时观察和分析数据的规律性。开始我们不注意预习报告里的数据表格,将数据随便记录,结果整理数据时出现混乱和错误,尤其是数据比较多的时候。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或实验原理中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问老师,只有把实验中所有的地方都弄通弄透彻,才能把实验做的更好。实验教会了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的实验习惯。

我们做实验是在双周周周一的下午,首先实验辅导老师会对实验进行讲解,老师的讲解很重要,一定要认真地听。因为老师会讲一些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这会帮我们解决很多麻烦,可以避免很多错误。老实讲解完实验有关的事情后,还会给我们再详细的对实验仪器的使用进行讲解,在对基本实验的装置了解之后,我们对自己动手实验就不会有一种很陌生的感觉了,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很有利,我们可以很投入和很成功的完成实验。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地方是操作的要点,什么可能导致失败。并且物理实验本就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仪器的操作要求来操作,所有仪器要调整到正确的位置和稳定的状态。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故障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理论上的现象不符,应及时请老师来指导。读数一定要按照正确的读数方法并且一定要细心。在实验操作完成后,应认真地处理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是对实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探索、验证物理规律的第一手资料。在系统误差一定的情况下,实验数据处理得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偶然误差的大小。实验完毕,实验数据须经教师审阅、签字,再将仪器整理好。

实验报告是实验成果的文字报告,是实验过程的总结。我们是在做完实验的下次上课前交报告,这样的好处是我们不会为了写报告手忙脚乱而且还会很好的帮我们能复习一下实验内容。实验报告对我们整个大学期间的物理实验都是很重要的一步,这也是检测我们学生学到什么的重要一步,并且也是考察我们数据处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实验报告我每次都很认真地对待,很认真地去完成。只有将实验报告完成了,才表示本次实验已经完成了。

回顾整个实验的过程,总的来说收获还是很多的。最直接的收获是提高了实验中的基本操作能力,并对各种常见仪器有了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操作。但感到更重要的收获是培养了自己对实验的兴趣。总之,大学物理实验课让我收获颇

丰,同时也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在实验课上学得的,我将发挥到其它中去,也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完善;在此间发现的不足,我将努力改善,通过学习、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克服那些不应成为学习、获得知识的障碍。

上一篇: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下一篇:数学七年级期中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