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三上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11篇)

初三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若同时具备,则力做了功。

2、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3、功的公式:W=Fs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F表示力,对应的单位是牛(N);s表示距离,对应的单位是米(m)

4、功的单位:主单位:焦耳(J),1J=1N?1m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3.6x10J

5、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理想情况下:W机械=W人即:Fs=Gh

二、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力)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物体(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3、功率的公式:P=W/tP表示功率,对应的单位是瓦(w);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对应的单位是秒(S);

4、功率的单位:主单位:瓦(w)常用单位:千瓦(kw)换算:1kw=1000w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测量功率方法:(器材、步骤、表达式)

三、机械效率

1.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公式:η表示机械效率,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W总表示总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影响η滑轮因素:动滑轮和绳子的重力、摩擦力、被提高货物的重力。

物理知识在白炽灯泡上的11问 篇2

答:白炽灯泡主要由灯丝、玻璃壳体、灯头等几部分组成。灯泡中的金属材料都是导体,而玻璃壳体,灯头的塑料部分是绝缘体。

问题2:白炽灯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答:白炽灯泡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原理制成的。灯泡接上额定电压后,电流通过灯丝而被加热到白炽状态(2 000℃以上),因而发热发光。白炽灯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问题3:灯丝由什么材料制成?

答:灯丝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金属钨制成的。

问题4:选用钨作为灯丝,技术上需克服什么问题?

答:钨是一种金属元素,易氧化,且温度越高,氧化越快,为防止钨在高温下的氧化,灯泡都抽成真空。另外,钨还能产生升华和凝华现象。60W以上的灯泡充入氮、氩等惰性气体,可阻碍其在高温下的升华。

问题5:灯丝的“热”是怎样向外传递的?

答: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辐射。白炽灯的灯丝产生的热是通过辐射的方式向外传递的。为提高灯丝的温度,增大灯丝的热辐射量,提高发光效率,白炽灯的额定功率越大,灯丝绕成的螺旋也就越粗。

问题6:用久了的灯泡为什么会发黑变暗?

答:在技术上虽已采取了阻碍钨在高温下升华的措施,但事实上钨还能在高温下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热的钨蒸气遇冷后又凝华为固态晶体附在灯的内表面上,所以灯泡会发黑变暗。另外,升华和凝华的结果使得灯丝变细,由公式R=ρ l/S 可分析得到,灯丝电阻变大,而灯两端的电压不变,P=U2/R ,所以灯的功率变小,亮度变暗。

问题7:为什么灯泡总是在开灯的瞬间容易损坏?

答: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和温度有关。一般金属电阻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灯丝钨也同样如此。开灯的瞬间,灯丝温度低,电阻小,功率大,所以灯丝易出现过热而熔断。工作一段时间后,灯丝温度升高,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灯的电流和功率接近额定值,因而不容易损坏。一只“220V、40W”的白炽灯由公式R=U2/P计算得到的热态电阻是1 210Ω,而不工作的冷态电阻实测值约为100Ω。

问题8:断丝的灯泡再搭上,为什么比原来亮,且更容易损坏?

答:断丝的灯泡再搭上,灯丝的长度减小,电阻变小。工作电压不变,因而工作电流、功率都增大,亮度比原来亮。由于此时灯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因而灯丝过热更易熔断。

问题9:为什么白炽灯的外表面都是球形的曲面?

答:真空元件都有一个抗大气压强的问题。白炽灯的里面是真空,灯丝的热和光要透过玻璃向外辐射,玻璃不能很厚,因此,薄的凸形的玻璃曲面可以大大增强抵抗大气压的能力。

问题10:根据灯丝的长短和粗细,如何比较额定电压相同而额定功率不同的两只白炽灯泡?

答:照明电路中的白炽灯,额定电压都相同,根据公式P=U2/R和R=ρ l/S这两个公式可知道,灯丝粗长度短,灯丝电阻小,额定功率大。

问题11:白炽灯和日光灯都是常用的照明灯,主要有什么区别?

答:白炽灯属于热辐射光源,在电流通过钨丝发热发光的过程中,只有一小部分电能转变为光能,大部分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因此,白炽灯又称为“热灯”,这种灯的特点是发光效率低、寿命短,但制造简单、价格低,使用方便。

热机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3

1、热机的定义:凡是能够利用燃料燃烧时放出的能来做机械功的机器就叫做热机。

2、热机的分类:内燃机和外燃机;

3、热机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4、内燃机:柴油机和汽油机,通过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组成,由火花塞点火;

6、柴油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构造:进气门,排气门,喷油嘴,气缸,活塞,连杆,曲轴组成,压燃式点火;

7、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其余三个冲程利用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8、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公式:η=W有用/Q总=W有用/qm。

常见考法

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热机的四个冲程,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热机的效率。

误区提醒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典型例题】

一辆汽车的发动机输出功率为66.15kw,每小时耗(柴)油14kg,请计算发动机的效率(柴油的燃烧值为4.3×107J/kg)。

解析:

计算发动机的热效率可根据热机效率的定义,先求出发动机做的有用功和消耗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然后再求效率。

答案:

发动机每小时做的功

W=Pt=66150W×3600s=2.38×108J

完全燃烧14kg柴油放出的能量

Q总=4.3×107J/kg×14kg=6.02×108J

做有用功的能量Q有=W=2.38×108J

发动机的效率是39.5%。

导体和绝缘体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4

两种电荷:摩擦起电本领大,电子转移有变化;吸引排斥验电器,静电放电要注意

毛皮摩擦橡胶棒,棒上负电比较强;丝绸摩擦玻璃棒,丝负玻正等电量。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之间有电场,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互吸引。

电荷量及其单位: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是导体,不易导电是绝缘;铝铜经常做导线,自由电子能导电,橡胶自由电荷少,防止漏电和触电。

常见考法

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导体与绝缘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物体所带的电荷以及电荷量。

误区提醒

导体、绝缘体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因此都有大量的电荷存在。如果物体中自由电荷极多那就是导体,如果物体中自由电荷极少那就是绝缘体。因此,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条件变了可以转化。

【典型例题】

例析: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

A.没有电荷B.没有自由电荷

C.有大量自由电荷D.只有少量自由电荷

解析:

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住了而不能自由移动,只有极少量自由电荷,所以不容易导电。

答案:D

初三物理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篇5

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从各方面培养学习兴趣,对那些学困生,主动找他们了解原因,跟他们讲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和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督促他们,帮助他们,辅导他们。经过一个学期努力,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所进步。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学困生的辅导力度。对学困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从而自觉的把精力放到学习中。同时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

初三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6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安徽

出土的雕刻玉版 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人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2.哥白尼------日心说

伽俐略-------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并首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观点。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爱因思坦----相对论

普朗克和波尔-------量子力学

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

3.物理学是用来研究物质结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4.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法: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位置的改变

2.参照物-----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

3.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4.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要以研究问题方便为原则;不能选择研究对像本身作为参照物,否则它会永远静止;同一个物体所选的参照不同,它的运动状态不一定相同;物体被选作参照物,它就是静止的。

5.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秒(s),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时间的测量工具------表或者停表

6.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7.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当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比较速度的大小。

8.速度------物体运动一段路程与运动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9.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或者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10.速度的基本单位----m/s,常用单位---------km/h,1m/s=3.6km/h,1km/h=5/18 m/s

初三物理电路知识点 篇7

知识点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2、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为 正 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为 负 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得到电子的物体就带_负电荷_,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正电荷。

实质: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_转移_。

-→ 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5、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6.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①看能否吸引轻小物体;②用验电器。

知识点二.电路

1、电路定义: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通路。

2、三种电路:(1)通路;

(2)开路;

(3)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①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②用电器短路(部分电路短路):用电器(或部分电路)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该用电器(或部分电路)不能工作,没有电流通过该用电器(或部分电路)。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电路: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通路,切断任何一个元件整个电路均不工作,各个用电器相互影响,只需一个开关.

(2)并联电路:电路中电流有多条通路,各支路用电器独立工作相互不影响,干路上的开关控制总电路,各支路上的开关控制各个支路.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知识点三.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_正电荷_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和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电磁铁等);电流的 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5、电流的定义: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的量(电荷量( Q):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单位:库仑(C))。

(说明:电流只与电荷量、通电时间有关,与导线的粗细,即横截面积的大小无关。)

6、电流的公式:I=Q/t

(I表示电流,单位是: A ;Q表示:电荷量,单位是: C ;t表示时间,单位是: s )

7、单位:1、国际单位:安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8、测量工具:电流表,符号:

观察:量程、分度值、零刻度。

使用时规则: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 0~0.6 安, 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 0.02 安; ② ②0~3 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 安。

知识点四、电压

1、电压的作用: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的单位:国际单位:伏( V ) ; 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v=1000V 1V=1000 mV 1 mV=1000μV

(一节干电池1.5V ;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 ;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3、电压测量工具:电压表

(1)、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2)、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 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 0.1 伏; ②0~15 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 0.5 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 节干电池的电压 1.5 伏; 节铅蓄电池电压是 2 伏; ②1 ③家庭照明电压为 220 伏; 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 36 伏;⑤工业电压 380 伏。

初三物理知识点人教版 篇8

1、静电现象:

⑴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⑵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⑶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⑸要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可使用验电器;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⑹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2、电路

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的电的路径。

⑴各元件的作用: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电源:供电;开关:控制电路通断;导线:连接电路,形成电流的路径;

⑵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整个电路短路是指电源两端短接,这时整个电路电阻很小,电流很大,电路强烈发热,会损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做实验时,一定要避免短路;家庭用电时也要注意防止短路。

⑶画的电路图说明注意事项:⑴用统一规定的符号;⑵连线要横平竖直;⑶线路要简洁、整齐、美观。

⑷通路是指闭合开关接通电路,电流流过用电器,使用电器进行工作的状态。断路是指电路被切断,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

⑸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区别(识别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方法:⑴路径法⑵拆除法⑶支点法)

3、电流

电流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电流的大小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符号为I),国际单位是安培,符号为A。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⑴电流表的读数:一看量程,二算分度值,三读数。

⑵电流表的接法:①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②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不能超过其量程;④严禁将电流表与电源或用电器并联。(注意:①在不超过测量值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较小的量程测量,对于同一个电流表来说,量程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②在不能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先用的量程试触,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量程。)

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能量与做功

1、做功

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功的计算方法:

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

1J的物理意义:1N的力,使物体力的方向上通过1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J。

即:1J=1N×1m=1N?m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

摩擦力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是:与想要运动或已经运动的方向相反。

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压力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滑动摩擦。

鲁教版初三物理知识点 篇9

一、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及其存在的形式: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内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发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二、热机

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

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和飞轮转2圈,对外做一次功,有四个冲程。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6)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不同处

2、燃料的热值

(1)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目前人类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从化石燃料的燃烧中获得的内能,燃料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物体的化学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

(2)燃料的热值

①定义:l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②热值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读作焦耳每立方米。

③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人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3)在学习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②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l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度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③“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④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一定质量m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m,式中,q表示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kg;m表示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5若燃料是气体燃料,一定体积V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V。式中,q表示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m3;V表示燃料的体积,单位是m3;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三、热机的效率

1.物理学习中已经学习过机械效率、炉子效率等效率问题,所谓效率是指有效利用部分占总体中的比值。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做功的装置,用来做有用功的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

2.由于燃气的内能一部分被排出的废气带走,一部分由于机器散热而损失,还有一部分用来克服摩擦等机械损失,用于做有用功的部分在总体中的比例不可能达到IO0%,一般情况下:蒸汽机效率6%~15%,汽油机的效率20~30%,柴油机的效率30%~45%。

3.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人们在技术上不断改进,减小各种损耗,提高效率。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对这部分余热的利用是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热电站就是利用发电厂废气余热来供热,既供电,又供热,使燃料的各种利用率大大提高。

4、η=E有/Q×100%式中,E有为做有用功的能量;Q总为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5、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记住)

①改善燃烧环境,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②尽量减小各种热散失。

③减小各部件间的摩擦以减小因克服摩擦做功而消耗的能量。

④充分利用废气带走的能量,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九年级物理期中上册知识点

内能

1.内能是构成系统的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分子内部以及原子核内部各种形式能量的总和。

2.内能变化的途径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当外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内能增大,反之亦反。

(2)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一般见于气体和液体)以及热辐射。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必须有温度差。

杠杆

1.定义:在物理学中,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做杠杆(很多物体

可以抽象为硬棒)。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把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的连线作为力臂时,该力臂最长,与该力臂垂直的力就是最小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的平衡:杠杆处于静止状态。

3.杠杆的分类

⑴省力杠杆(即动力小于阻力):因为F1L2。省力杠杆虽然省力,但费距离,即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比阻力作用点大。

例:羊角锤、道钉撬、老虎钳、开瓶扳手、板车、抽水机手柄、手术剪刀、铁皮剪刀、修枝剪刀、指甲剪、汽车脚刹

⑵费力杠杆(即动力大于阻力):因为F1>F2,所以L1

例:火钳、钓鱼杆、筷子、镊子、船桨、裁衣剪刀、理发剪刀、铁锹、笤帚、起重机吊臂、肱二头肌、缝纫机蹋板

⑶等臂杠杆(即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因为F1=F2,所以L1=L2。等臂杠杆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例:天平、定滑轮。

物理教学心得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而仅凭课本中的定义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去理解,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同时也造成概念不清,给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教师抓住学生类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举出形象、生动、有趣的事例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既达到了物理教学的目的,又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物理概念很抽象,表述不具体,使学生难以理解。如电动势的概念,必修本的定义是:“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这种表述,没有说明电动势的实质———电动势是电源把其它形式能转化成电能的本领,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只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动势的大小。当电源接入电路时,随着外电路电阻的变化,电动势的大小保持不变,课本中整整用了一个课时,通过实验来说明电源的电动势不变,而此实验要用稀硫酸去做,不但有一定的危险,而且实验效果难以保证。自己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类比和说明。电动势是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就像木匠能把木材做成家俱,缝衣师傅把布料做成衣服一样,都具有一种本领。木匠的这种本领已经具备,做家俱以后就把这种本领表现出来,就像电源接入电路时,把电动势———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表现出来一样,未接入电路的电源,这种本领未表现出来,大小保持不变。再加上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电动势的概念。

又如在讲电场的概念时,为了得到某点电场的强弱,放入一个检验电荷,某一点电场的强弱与检验电荷电量的大小无关,这一点学生很难接受。在讲到此题时,我问学生:“同学们,外面有没有风?”大家急切地向外看,齐声回答:“有”。我再问他们:“你们看到的是风吗?”同学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很快回答说:“不是,是树叶在摆动”。“对。树叶是用来检验有无风及风向的物体。风的大小与有无树叶及树叶的大小无关”。这样使学生尽快明确了电荷是用来检验电场的,电场的强弱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与电荷的电量无关。

类比使许多难点得到突破,如用高度差类比电势差。用小石头与沙子类比单晶体与多晶体等。

形象类比,首先要形象,既形象又恰当,否则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把学生引入歧途。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备好类比事例,做到类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符合实际,这样才能真正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有哪些

理解重要概念

无论中考物理再怎么变,考察的绝大部分总会是基础知识。尤其是易错概念,比如:速度、密度、压强。很多同学觉得“速度就是快慢”“密度就是疏密”“压强就是松挤”,这种理解太感性,而且偏差很大。其实理解这三个概念,只要抓“单位”这个关键词就OK了。

速度: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

密度: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

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于是,速度可以形象地记忆成“一秒或一小时内行驶的一段路”;密度可以形象地记忆成“边长一厘米或一米的立方块物质的质量”;压强可以形象地记忆成“边长一米的正方形地砖受到的压力”。

善于观察

观察首先要广泛,全面。初中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这些同学往往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实物感较强,思路较宽,比较容易掌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

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知识小结 篇10

初三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小结)

一、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组成的,分子是很小的,直径约10-10m,通常物质中分子的数目是很多的,如一颗露珠中约有1021个水分子。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能够有力地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如花香等。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r(分子间的距离)=r0(分子的直径)时,引力与斥力相当;当rr0时,引力大于斥力(引力与斥力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r>10r0时,作用力消失。

二、内能与热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它反映了构成物体大量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我们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时所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热能或内能。内能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形式的能,内能有大小,其大小与温度的高低、物质的种类、质量的多少、状态与结构均有关系。

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外界对物体做功或向物体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或向外传热,物体的内能减少。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2、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叫热量,其单位为J(热量不能说“具有或含有”,只能说“转移或传递” “吸收或放出”)。

3、热值:质量为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其单位是J/kg,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某种燃料所放出的热量用“Q=mq”进行计算。

三、比热容:

1、物体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常用比热容来表示,即:质量为了1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C),其单位为:J/(kg℃)。

2、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用Q=CmΔt进行计算。

第二章 改变世界的热机(小结)

一、热机:将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热机。如蒸汽机、蒸汽轮机、内燃机、燃气轮机、空气喷气发动机、火箭等。

二、内燃机:

1、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从而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内燃机。常见内燃机有:汽油机和柴油机。

2、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内燃机都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活塞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组成一个工作循环,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动两周,做功一次。

3、汽柴油机的异同:①在构造上,它们都有气缸、活塞、曲轴、连杆、进排气门,但汽油机有火花塞和化油器;柴油机有喷油嘴和油泵;②在工作过程中,汽油机吸入的是空气和汽油的混合物,而柴油机吸入的是新鲜空气;压缩冲程结束时柴油机内的温度和压强都远高于汽油机(柴油机的效率高于汽油机);做功冲程开始时,汽油机靠火花塞点火(点燃式),柴油机靠喷油嘴喷油(压燃式)。

三、热机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份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出的热量之比叫热机效率,用公式η=Q有用/Q总。一般热机效率都不是很高,这是因为废气和冷却系统都要带走大量的热,热机效率的高低还与热机的种类有关,在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中,由于高温高压的蒸气和燃气都是通过喷嘴直接喷到带动轮子转动的叶片上,从而大大提高了热机效率。

对于内燃机,在使用过程中,要提高其热机效率,主要是通过:让燃料充分燃烧、保持良好的润滑和冷却系统适当的温度等方式来实现。

第三章 电与磁(小结)

一、磁现象:

1、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有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之分),磁体上磁性最强和部分叫磁极,一个磁体有且只有两个磁极:南极(S)和北极(N)。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2、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具有一条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而产生的;磁场有一定和形状和方向,人们规定:放入磁场中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场有强弱,其强弱用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进行描述。

3、磁感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形状和方向,人们常根据细铁屑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而画出的一条条假想的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磁体外部的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内部磁感线从S极到N极)。磁感线的性质:磁场中任意一点的磁感线的方向跟放在该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一致,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为不相交的闭合曲线。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钢磁化后能够保持磁性,叫硬磁性材料,铁磁化后不能保持磁性,叫软磁性材料。

二、电现象:

1、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物体带了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自然界中有且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物体是否带电或带什么电,可以通过验电器进行检验,它是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制成的。

摩擦起电并是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最常见的是带负电荷的电子从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转移到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上)。把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由于电荷的转移,使它们都不带电的过程,叫电荷的中和。

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用“Q”表示,单位是有:库仑(C)和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e),换算关系为:1C=6.25ⅹ1018e。

2、电场:跟磁场相似,带电体周围也存在着一种特殊物质,叫电场。它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产生电场力的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电场而产生的。

3、电荷的定向移动就形成电流,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但在绝大多数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跟实际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要得到持续的电流,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持续提供电荷的电源;二是要有电荷移动路径的电路。

4、电流具有能量,电流通过用电器能够做功,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

三、电与磁 1、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通过实验发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后来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①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形状是:以导线为中心抽心圆,方向可用右手直导线定则进行判定;②通电螺线管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其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方向可用右手螺线管定则进行判定。

2、物体产生磁性的原因:在组成物质原子中,核外电子绕核高速旋转,形成了环形电流,根据通电螺线管原理可知,每个原子都可看作是一个微型的小磁针,在大部分物体中,这些数目众多的小磁针指向紊乱,不显磁性,若在一定条件下,使它们指向一致,则物体就有了磁性。

第四章 认识电路(小结)

一、电路:

1、用导线将电源、开关、用电器等电路元件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2、电路有通路、断路、短路三种状态,连通的电路叫通路,断开了的电路叫断路,电流不经用电器而直接从电源的正极流回负极的电路叫短路。

3、采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二、电路的连接:

1、常见的电路:

①、把电路元件逐个依次首尾连接起来所形成的电路,叫串联,其特点是: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任意一个开关都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

②、把电路元件并列接在电路的两点间所形成的电路,叫并联,它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电流路径,干路开关可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各支路的通断;

③、由串并联电路组合而成的电路,叫组合电路;

④、由大量电子元件及相关线路集合而成,能完成某一固定任务的电路叫集成电路。

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步骤:先将电路元件基本上按电路图上的大致位置放置,将导线放在各元件之间,再从电源的某一极开始连接,开关处于断开位置,导线只能接在接线柱上且软导线应顺时针缠绕,导线一般不交叉,连接结束后,经检查无误,试触开关,检查连接是否正确。

3、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图:先分析实物电路,一般从电源的某一极开始,顺着电流路径,找出各元件的串并联情形,再采用规定的符号画出电路图,表示导线的线段一般要做到“横平竖直”,同时注意图案的分布和排列的美观性。

三、电路的创新设计:

1、为了使串联的节日小彩灯不会因某一个灯泡损坏而影响整串彩灯工作,可以将小彩灯先两个两个地并联,然后再串联起来接入电路。

2、在答题电路中,事先将问题与相应正确答案的触点用导线连好,在使用时,只有答题者接通正确答案的开关时,灯泡才会亮。

3、在病房呼叫电路中,床头开关与值班室中相应指示灯串联构成一条支路,所有病床支路并联后接入一个电铃,就会满足任意一个病人按下开关,护士就马上会知道的要求。

4、由光控开关与声控开关串联后接入楼梯电路中,可实现白天灯不亮,晚上有声响时灯亮的要求。

第五章 探究电流(小结)

一:电流:

1、电荷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电流,电流不仅有方向,而且有强弱,每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I)表示,其定义式为:I=Q/t,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基本单位是:安培(A)1A=1C/S,其它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换算关系为:1A=103 mA=106μA。

A,通常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

2、电流的测量:测量工具—电流表○(0-0.6A和0-3A),使用时:必须把电流表串联接入待测电路之中,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不允许测量超过其量程的电流,不允许不经用电器而直接将电流表接入电源(否则会因放电电流太大而烧毁电流表和电源)。一般在连接好以后要进行“试触”,以确定其量程及连接方法是否正确。

3、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I=I1=I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I1+I2。

二、电压:

1、电压是在电路中驱使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常用“U”表示,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基本单位是:伏特(V),其它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换算关系为:1KV=103V=106 mV =109μV。常见电源电压:1节干电池:1.5V;1节蓄电池:2V;照明电路:220V;动力线路:380V;对人体安全电压:36V以下。

V,常用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

2、电压的测量:测量工具—电压表○(0-3V和0-15V),使用时:必须把电压表并联接入待测电路两端,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不允许测量超过其量程的电流,可以直接将电压表接在电源的两极(此时测出的数值为电源电压)。一般在连接好以后也要进行“试触”,以确定其量程及连接方法是否正确。

3、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在串联电路中,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部份两端的电压之和U=U1=U2;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即:U=U1=U2。

三、电阻:

1、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常用“R”表示。电阻是导体的特性之一,任何导体在通常情况下都有电阻。电阻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欧姆(Ω),其它单位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换算关系为:1 MΩ=103 KΩ=106Ω。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表明: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L、横截面积S及导体本身的材料ρ和外界温度均有关系,其关系为:导体越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R=ρL/S),此外,绝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电阻器:电阻器是电子技术中常用的元件,它又分为定值电阻和可变电阻两大类,其中可变电阻的代表是:滑动变阻器,实验室常用的滑动变阻器为“四个(或三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使用时,一般按“一上一下”接线法接线,其规格为“ХΩХА”指的是:该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第六章 欧姆定律(小结)

一、欧姆定律:

1、大量实验表明: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一规律,最早是由德国科学家欧姆于1826年通过实验发现的,因此被称为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用公式表示为:I=U/R。

2、欧姆定律有着广泛的应用:①在同一电路、同一电阻或同一用电器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满足欧姆定律;②由I=U/R推出U=IR和R=U/I可用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计算,但在:U=IR和R=U/I中电压和电阻两个物理量与其余两个物理量之间不成正反比例关系;③在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为:I-A,U-V,R-Ω。

二、电阻的测量:

1、在实验室中我们常采用伏特表和安培表配合(伏安法)对电阻进行测量,其基本电路图如右图所示:

实际测量时的一般步骤:①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在连接过程中开关处于断开位置,滑片P置于阻值最大的一端;②经检查无误后,试触开关,观察读数,确定连接方法及量程选择是否正确;③闭合开关,观察并记录两表的示数;④移动滑片P,测出三组不同电压值与电流值;⑤根据所记录的数据,通过R=U/I算出未知电阻RX的值。

2、电阻的其它测量方法:①用一个已知电阻和一只安培表测电阻:将已知电阻与未知电阻并联,利用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的特点,进行两次测量(第一次测通过R已知的电流,从而可算出电压,第二次测出通过RX的电流,再利用R=U/I计算)就可完成;②用一个已知电阻与一只伏特表测电阻:将已知电阻与未知电阻串联,利用串联电路电流相等的特点,进行两次测量(第一次测R已知两端的电压,从而算出电流,第二次测出RX两端的电压,再利用R=U/I计算)就可完成。

以上两种方法,也可简记为: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电路图中缺哪只表,就在相同的位置处用已知电阻R0去更换,然后通过两次测量就可完成。

三、等效电阻:

1、用一个效果相同的简单电路来替代一个复杂的电路,这个简单的电路就叫那个复杂电路的等效电路,如用一个电阻来替代几个电阻,这一个电阻就叫那几个电阻的等效电阻。

2、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

①在串联电路中,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R串=R1+R2; ②在并联电路中,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即:1/R并=1/R1+1/R2(R并=R1R2/)。由于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线的长度,故总电阻大于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电阻并联相当于增大了导线的横截面积,故总电阻小于其中任何一个电阻。

3、串并联电路的分压和分流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电压的分配跟电阻成正比,即:U1:U2=R1:R2; 在并联电路中,电压相等,电流的分配跟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第七章 电功 电功率(小结)

一、电功:

1、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2、电功的大小:实验表明:电流做功的大小跟电流成正比,跟电压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W=UIt(此外,还可以通过W=I2Rt和W=U2t/R及W=Pt进行计算)。

3、电功的单位有:焦耳(J)和千瓦时(KWh),1 KWh=3.6Х106J 1J=1VAs。

4、电功的测量:日常生活中,常用电能表来对电功进行测量,电能表上两次读数差,就是该段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实验室也可利用伏安法及秒表对电流做功多少进行测量。

5、电流通过导体时,由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有一部份电能会转化为热能,这一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其大小计算公式为:Q=I2Rt,它是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首先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被称为焦耳定律。凡是要计算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都应该使用该公式进行计算。

二、电功率:

1、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叫电功率,常用“P”表示,它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电功率的大小,实验表明:电功率的大小与电流成正比,与电压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P=UI(此外,还可以通过P=I2R和P=U2/R及P=W/t进行计算)。

3、电功率的单位有:瓦特(W)、千瓦(KW)和兆瓦(MW),换算关系为:1MW=103KW=106W。

4、电功率的测量:实验室中常用伏安法对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进行测量,测量原理是P=UI;日常生活中也可利用电能表和秒表对电功率进行测量:先计算出电能表每转一圈电流做功的大小,然后测出电能表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再利用P=W/t就可测出用电器的功率。

三、灯泡的电功率:

1、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用“U额”表示,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额定功率,用“P额”表示,它们通常都被标在用电器的铭牌上。根据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可求出用电器的电阻值:R=U2额/P及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值:I=P额/U额。

2、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叫实际电压,用“U实”表示,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叫实际功率,用“P实”表示。实际功率会随实际电压的变化而高于或低于额定功率。

3、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之间的关系:P实/P额=U2实/U2额

即: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之比等于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的平方比。

4、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由于电流相等,电压的分配跟电阻成正比,故电功率的分配也与电阻成正比,即:电阻越大,电功率越大;

在并联电路中,由于电压相等,电流的分配跟电阻成反比,故电功率的分配也与电阻成反比,即:电阻越小,电功率越大。

初三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篇11

1、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势能,我们是如何判断的?

结论:机械能的存在可以凭肉眼判断,即它是一种外部形式的能量。

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体,说明它具有能量,就像各种燃料燃烧时产生热一样,这种能量的存在,你可以凭肉眼看到吗?

结论:一般凭肉眼是不能判断的,但可以通过其他感官发现,即它是一种内部形式的能量。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分子动能、势能与物体动能、势能的关系。阅读课文并讨论分子动能、势能与物体动能、势能之间的联系。:

2、内能与机械能的关系:

3、探究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1)完成演示实验P57“墨水扩散”并分析内能的变化情况。

(2)归纳结论:对于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3)提出疑问:内能增大,物体温度一定上升吗?

(提示学生,回忆六种物态变化吸热与放热的情况)

学生讨论并举例反驳:

a. 一杯热水与半杯热水相比,前者内能大于后者。

b.水沸腾时需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c. 一块0℃的冰刚熔化成水,温度仍是0℃,但内能增大了。

(4)教师小结:内能增大,物体温度不一定升高。因为内能大小是由温度、质量、体积、状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

4、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1)从生活实例引入:冬季,同学们常用热水焐手、焐脚,从热水吸收热量,使手脚暖和起来。这采用的是什么方式?——热传递

(2)学生阅读并分析P57图12-18,然后举出生活中其他例子:烧水、冬季夜间养鸡场彻夜点灯、晒太阳……

(3)师生小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5、热量及计算:(1)热量定义: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即变化的内能。(2)热量公式:Q = cm△t 析P58

6、“生活·物理·社会”

上一篇:洪涝灾害防御知识宣传下一篇:母亲节征文:心存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