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论坛发言稿

2022-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言稿是一个人在发言前对自己需要讲话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你懂得如何撰写一份合格的发言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村官论坛发言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村官论坛发言稿

中国银行家(重庆)高峰论坛发言摘要

重庆市最年轻的直辖市,处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上,直辖以来,特别是代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的经济显示良好的发展活力,今年重庆GDP增速和投资结构都积极向好,尤其是随着渝新欧国际铁路上升国家的战略,搭建了快捷的物流通道,在重庆形成了三个枢纽,三个综合保税区的,三个三合一的开放平台,为重庆构建内陆开放高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庆打造的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枢纽中心,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金融的增长值占全市GDP的8.6%,居全国第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45%,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是多年来打造良好经济环境所取得的成果,这也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

十年以前重庆整个金融生态是非常非常混乱的,通过多年银行跟企业界的共同努力赢得了比较好的金融生态。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的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和科学发展示范窗口,五大功能定位,按照市委的要求,两江新区正在努力成为重庆改革发展的领头羊,2015年上半年两江新区的GDP增长13%,进出口增长是41.6%,各项经济指标都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速,近年来金融业也成为了两江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得以迅速增长,GDP占比达到11.5%,贷款余额占全市的1/3,金融要素在两江集聚,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进入试点。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发布的活动是第一次在西部举行。“应对挑战 转型创新”的主题集思广益,共谋合作,共谋发展。我相信随着中国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升级,一定会在新常态实体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演讲者系重庆市委常委、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

嘉宾演讲

侯云春:充分发挥银行在新常态下撬动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逐步的发育过程中。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机构作用尤其重要,防止金融发生风险、危机也特别重要。金融工作的很多领域,实际上是用宏观经济的视野来搞微观经济的操作,用长远的眼光做眼前的事情,用发展辩证的思维来辨别优劣强弱。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肩负着一个特别的使命——撬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2014年5月,习总书记提出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大家对于新常态的认识和感受都有一些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变化。

第一,对新常态的内涵认识越来越深刻。刚开始讲新常态,大家感到新常态也就是经济增速由过去三十多年的两位数的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实际上,经济增幅放缓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实际上的内涵是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要从过去的中低端提高到中高端。经济速度不放缓,就没有办法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结构得不到调整和提升,就是原来经济上的衰退。

第二,对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和困难感受得越来越真切。过去我们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都是两位数增长,最高的2007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2.41%。但在2014年降到个位数。现在带给我们的变化,是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面临的压力。2015年1~8月份财政支出增长13.5%,其中8月份支出25.9%;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下降了1%,其中7月份下降了2.6%,1~7月份整个全国国有企业的利润同比下降了2.3%。我们的苦日子、难日子、紧日子才刚刚开始,连财政部长也讲今后五年将会是痛苦的困难时期。

第三,对于新常态带给我们的机遇、前景方向看得越来越清晰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一要去杠杆、去泡沫,特别是房地产泡沫。全球新建的住房竣工面积一半在中国,尽管房地产市场从4月份以来有一些变化,房地产的销售回暖(房地产的住房销售额增长了13.4%,住房面积销售面积增长了6.1%)但这只是一种假象,其主要是在消化库存,不代表房地产真正调整到位出现回升。二要去过剩产能,传统的产业调整要到位。GDP相当一部分也是房地产“盖”出来的,老百姓手上的钱60%用来买房了,银行的钱60%用在房地产商的,产能60%是为房地产服务的。房地产的调整要求其他建筑行业要调整,这种调整过去多少年都是增量调整,这一次的调整不仅要动“增量”还要动“存量”,必须加快一部分企业产能的市场退出。三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新经济的发展壮大。这也是中国经济能够成功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非常重要的标志。可喜的现在各个行业的互联网+,新材料、新设备、新领域,特别是服务行业发展速度在加快。

在当前形势下,要做到稳增长、防风险、惠民生、促改革。

“稳增长”是一个基础,经济增速下滑过快容易使消费者、投资者失去信心,而且经济增长稳不住也能使风险集中暴露出来。“防风险”是一个前提,一旦发生风险,就会是金融风险,那个时候将一事无成,我们要守住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惠民生”是根本目的,是我们发展的动力。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不能再依靠出口拉动,尽管我国的出口份额在全球中还是在提高,但是增长速度大幅下滑。因此主要还得靠内需,靠满足民生各个方面的需求。“促改革”是关键,最根本的是调整结构。调结构实际上是指创造性的破坏,把资源要素从产出效率低的部门、企业释放出来转移到效率高的部门、企业、行业手里去,说到底是企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企业是市场主体,企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在优胜劣汰的基础上。我们国家问题不在于好的企业、优势企业找不到,而在于劣势企业、僵尸企业死不了、退不出。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能够使资源要素在市场上、在配置上决定作用的一个体制机制。

对于银行来说,在企业结构中肩负特殊的使命,银行是嫌贫爱富,催生催死,让有希望的、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企业产品快速成长起来,让那些不适合社会需要的、丧失了竞争优势的加快死亡的脚步。这就需要银行慧眼识珠,有特别高的鉴别能力,扶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因此,对于银行业提我的几点建议。

第一,在结构调整中要注意从全局,从新常态的要求去发现,去鉴别哪些企业应该积极扶持加快发展,哪些企业应该促进他们退出市场。

第二,大力支持企业的兼并重组。对于企业来讲,新常态对优势企业是机遇,因为可以实现低成本的扩大。企业可以兼并重组别人说明有本事,能够被别人看上的企业说明有价值,作为银行、金融机构应该支持加快这样企业的兼并重组过程。

第三,要特别注意防止金融风险。因为现代市场经济下,一旦发生经济危机最先表现的是在金融方面,这些年在金融领域积累了不少风险。稳健经营在任何时候都是银行业必须特别注意的,要把它放在第一位。

第四,银行业要发展一定要和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紧紧拥抱互联网。现在的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在我们国家引起热议。从根本上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是什么?就是公开、透明、信息对称、高效、低成本,本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来实现银行的转型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创新金融产品。之所以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特别热,这是因为金融领域特别是银行系统,改革开放还没有完全到位,没有形成充分的竞争。是互联网公司利用互联网对金融业的“插足”,使银行金融更加自觉、主动的运用互联网,使得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五,银行要进一步开发金融产品,搞好金融服务,让企业能够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银行和企业应建立共生共融的关系,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中国经济新常态赋于了银行业撬动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一个特殊使命,中国发展阶段的转变,中国结构的调整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祝福银行业,特别是有竞争力的银行在大规模调整中,在新常态下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优化企业的兼并重组,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演讲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王君:好的银行应该是受人尊敬的银行

中国经济正在面临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机遇,如果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有可能建成一个文明、和谐有创造、发达的国家,实现崛起的梦想,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梦想。

但是目前发生的情况,也让我们看到,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面临很多的挑战、很多的问题,从吃的食品安全,到空气呼吸,到所处的环境,以及资源能源的节约或者浪费,所有的方面都不能乐观,而且出了问题,也对世界的经济、稳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所有问题的背后,比如房地产产能过剩的问题,都能找到银行的影子。基本上所有的产能过剩行业、僵尸行业,背后都有银行在提供助推的作用。

所以把银行办成好银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首先,受人尊敬的银行不仅仅只是体量大。从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历史走出来,中国银行业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追逐规模市场份额,在这样的驱动下其实掩盖了很多问题,造成了很多扭曲。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些模糊地带、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战略定位存在问题,趋同现象仍然存在,差异化的竞争还没有真正形成,所处的金融环境还有很多非商业的因素在干扰。

其次,银行一定是知识性、学习型,形成完整、系统的培训体系。在中国的银行业很少能找到自成体系的培训做法,往往是做一个预算,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但是不能让员工形成结构合理的、和本行业务密切结合、和战略结合这样一套战略学习体系。要想成为受人尊敬的银行,银行首先要尊重自己、尊重员工。我们看的中国不仅仅是银行,企业也是如此,“命运+控制”的管理方法。这种体系的特点就使得员工不管是几千几万人,很难形成每个人都是受尊重、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维的个体,然而这些“个体”才是银行创新、风险管理、制造业绩的最根本的元素。如果不能形成体系,原本能实现的各个轮子都能驱动的情况很难实现。

第三,好银行要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办成绿色信贷的银行。但是在中国除了极个别的银行以外,绝大多数的银行还把“绿色信贷”视为一个口号、一个标签,作为公关企业形象提升的手段。在中国目前的阶段,如果不注意由银行信贷导致的环境影响、破坏,注定银行在未来要受到谴责。需要包括产品开发、人员培训和全体员工上下形成共识,凡是对社会环境、人民的福利造成不利影响的业务坚决不做。

最后,把银行办成受人尊重的银行,政府监管者要尊重银行、尊重银行家。绝大多数银行的高官还是把相当多的时间用来搞政府关系,跑监管部门。诚然,必要的沟通协调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也是银行家所拥有的素质。但是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政府公关上,不仅是时间资源浪费,银行也难以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未来形成好的银行体系和受尊重的银行,一定是一个尽可能脱离不必要的意识形态和政府的过度干预,允许银行收购兼并形成竞争力,这样就有希望未来的中长期有更多的好银行、受尊重的银行以及受尊敬的银行家出现。

(演讲者系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金融发展局原首席经济学家)

楼文龙:强化管理,转型创新,在服务“三农”和区域发展战略上取得新成效

作为一家国际性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要有自信,要有战略,要有前进的动力。关于风险防范,大家都在参照巴塞尔协议,从巴塞尔Ⅱ到巴塞尔Ⅲ。但是,我认为我们也要根据国情和市场行情,有些太先进的理念,可能于中国国情并不相符,会束缚手脚。现在中国银行业的规则制度不一定是越“先进”越好。中国的银行除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以外,基本上只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大部分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与国际大银行还有很大的差距,与他们适用同样的监管制度,这明显不公平。

但是我们还是应要有自信、有战略。我们的中国工商银行在世界上是很有名气的,这说明我们银行规则的适应性还是很强的,这要感谢央行和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在监管规则制定和引领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们中国的银行业包括中小银行都经历了考验,而且一家不倒,这就是监管引领的效果。

那么,农业银行到底是不是好银行,是一个什么样的银行,让我来一一道来。

中国经济正趋于增速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宏观经济与金融形势也是与时俱进的在变化,我们的市场也在与时俱进,一天不学习都不行。那么农业银行是怎么学习、怎么研究的呢?农业银行根据当前的新情况、新要求,按照中央对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国家队的定位与特色,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总的来看,就是集团协同、区域联动、整体推进、比学赶超、强化管理,加大经营转型和管理创新的力度,管理的创新可能比其他创新还要重要。

对农业银行的战略,介绍两点农业银行的做法。

首先,立足“三农”定位,创新联动支农模式。农行按照“三农”的定位,把握新“三农”、大“三农”的发展趋势,制定了“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的“三农”服务发展理念。我们分别围绕渠道联动、城乡联动、行司联动、内外联动和扶贫联动,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激发服务“三农”新动力。

怎样实现联动呢?我们认为没有渠道就没有服务“三农”的基础,农业银行把县域渠道打造好就是我们的基础。我们现在构建物理网点,摆放自助银行,安放“惠农通”工程设备和互联网建设,加强“四位一体”的渠道建设,力争使我们的农民兄弟和农村老百姓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尽管农民兄弟的收入、交易额度不大,农业银行一直坚持投入,一直坚持做好相关服务,这是农业银行商业化经营与社会责任的一个结合点。

城乡联动,我们通过客户、产品研发,通过城市业务反哺农村业务。我们通过激励考核和资源分配,把城市业务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支持给我们以“三农”服务为主的一些支行。

行司联动,通过我们的平台,推动信贷、租赁、基金、保险联动。最近我们与吉林省签订了一个农业机具租赁的10亿元合作协议,支持一些家庭农场、大型农场等,因为这些客户流动资金不够,也买不起,可以租我们的设备,通过租赁联动来支持“三农”。

内外联动,我们主要和政府开展银政、银企合作,探索了不少有效的模式。比如,甘肃的“双联贷”,政府财政参与组建担保公司,这种模式也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认可。还有内蒙的“强农富农贷”、江西的“财银惠农贷”等等,这些模式我们认为有利于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和中介优势,更有利于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协调优势和风险保障优势。

扶贫联动,我们把扶贫与县支行的竞争力建设相结合。有些县支行不愿意做的项目,风险大,效益低,做一单业务有时候成本都不一定收得回,但是农业银行总行出台政策给予补贴,尽量争取政策化与商业化相结合。

其次,服务国家区域战略。我们现在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如京津冀战略、长三角战略和粤港澳战略等,努力研究境外境内分支机构怎么联动。以长三角联动为例,我们成立了上海管理部,先从公司业务开始,包括自贸区业务,三省一市先联动起来,现在初步看效果不错。有些联动可以作为信息了解和加强管理的措施。另一方面是给他们提供包括自贸区业务在内的“一条龙”服务。农业银行接下来会在金融市场、资产管理、零售业务等条线加快推进,力争在上海做实“三大”,即大客户、大项目、大行业;做好“三化”,即市场化,国际化,综合化。探索全方位集团协同联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老百姓服务。

(演讲者系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

刘晓春:互联网金融的下一步发展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我想用佛学中的一个词来表达我的想法——“真空秒有”。互联网金融怎么做到“真空秒有”,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产品和服务。作为金融企业,银行的产品服务可以看成“有”。而互联网金融的关键在于产品的设计、服务的设计能不能起到真正的资源配置作用和资金流通的作用。互联网金额产品的根本还是要立足于金融的本质,而不仅仅是一些花拳绣腿。客户是到网上是来办金融业务的,不是来体验愉快的游戏,产品服务才是真正主要的东西。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产品来讲,要破除以一个产品打遍天下的迷思。互联网销售保险产品上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保险业务不仅仅是销售保险产品,在后面还有更多的保险产品的设计、精算,也包括销售以后保险的投资。这些产品服务怎么能够实现互联网化,不仅仅是通过销售业务来实现,要反互联网思维,回过头来要用一个网为一个企业,或者为一个企业群来做,而不是做一个平台让所有企业上来做。

第二,企业内部管理的互联网化。做互联网金融,从银行来讲,内部的整个管理都会互联网化,在这个基础上提供服务,提供产品,金融互联网产品的服务才是真正有效,真正能够效率和效益的。

第三,互联网金融的成本。我认为关于互联网金融低成本的问题是一个假面问题,在互联网网上传递信息是成本低的,但是要维护传递信息成本低的基础,我觉得成本是不能低的,特别是年轻人要搞互联网金融认为这是成本低的,一个企业无论是层级的也好,还是平面的也好都有组织体系,组织体系本身是需要成本的,这些成本、能源的安排上是在科技上还是在业务上也是成本,包括为了防止光能、电线被挖段也需要成本的投入,怎么保持互联网可持续的向前发展,成本考虑的,不能以为互联网金融是低成本的,怎么有效的配置成本?特别是配置人才,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十年前和支付宝的先生有一个对话,他管支付宝,我在农行管电子科技业务,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社会投入、管理中心投入越来越大,他当时有一个困惑,因为是搞科技的,科技代替人,为什么人越来越多?这是搞科技的一个误区,科技发展提高了效率的时候不等于人用得少了,人要做事要吃饭,科技的改变就业的方向、工作的方向变了。以前用现金的时候,一个月去一次把现金提出来,现在有了微信、信用卡支付的次数多了,但是银行来得少,对银行的客服要求多了,柜台的人员减少了,客户、科技人员增加了,这方面都要拓出原来想当然的想法,特别是在自身做互联网金融的时候。

第四,风险控制。互联网是一个公共品,不仅是经营的一个工具,对信息的扩散能力、渗透能力非常强,对金融领域也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扩散能力、渗透能力也是非常强的,两个结合起来优势扩散得很强,风险也会扩散得很快很强,互联网有运行、监管的风险,无论是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要有信心科学的严格监管,在科学严格监管的条件下来发展互联网金融。

如果能够做到这四个方面,我想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真空妙有。

(演讲者系浙商银行行长)

陈晓燕:依托转型创新应对挑战

中国的银行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在挑战中谋生存,在变革中求发展的,从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国际公众持股公司,从资本不足、不良贷款率高企到跻身国际先进银行之林,从以存贷汇等传统业务为主体到构建形成跨境跨市场的全功能业务平台,转型和创新一直是国内银行业发展变革的主要抓手。

今天,我们身处巨大的时代变局之中,挑战前所未有:首先,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提速意味着新旧经济形态和产业链条的更替,由此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不良贷款的上升,信用风险和资产质量管理承受压力;其次,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趋紧,银行在资本金标准、流动性管理及合规经营方面面临“严约束”,必须加速向提升经营效率的内涵式发展转型;第三,金融改革深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完成,以及直接融资市场的加速发展,将进一步挤压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最后,“大云平移”技术,即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根本性的改变了商品的流通与交易模式、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支付方式,互联网金融业态也从金融企业“触网”发展成为电子商务企业、通讯企业、互联网企业跨界等类金融、泛金融的形式,因而信息技术已不仅仅是银行业务处理的工具,更成为推动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模式再造的重要动力。

商业银行是配置金融资源的主要力量,在引领时代变革、创造社会财富和巩固国家金融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时代变局中,我们的挑战还来自于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从社会金融需求的满足,从新兴金融业态的稳健发展,到金融体系创新活力的充分释放,都离不开银行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前所未有之挑战,中国银行业只能以变应变,以改革突破瓶颈,以转型激发潜力,以创新驱动发展。我认为,新时期商业银行的创新转型有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风险管理转型和信贷管理创新双管齐下,实现发展质量的新提升。

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经历过改制前不良贷款率高达前两位数的痛楚,深知资产质量是业务发展的基石,是经营转型的前提。在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要稳定资产质量,需要双管齐下,固本清源。

“清源”是要把握新常态下业务发展的新规律、新特征,建立全周期、全流程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信贷风险与非信贷风险、表内与表外风险、融资与投资风险的统筹管理。

“固本”则是要立足于实体经济转型以及产业和区域格局变化,优化信贷投向,创新信贷管理模式。当前,国家正在努力创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小微经济正在成为经济体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和PPP融资模式的推广,一些优质的民营私营企业未来可能成为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商业银行支持“小”客户和非国企客户,不仅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分享经济转型红利的重要抓手。当然,在调整信贷投向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发低门槛、便捷化的线上业务渠道与低成本、标准化的产品服务,才能从长尾客户中发掘业务增长潜力、开拓盈利空间。

二是以国际化、综合化和信息化为突破口,实现业务的转型升级。

在国际化综合化方面,不仅要围绕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多层次金融市场创建的大格局,建立跨境、跨市场的业务网络,更重要的是找准最具发展潜力和联动效应、最能切合社会发展脉搏的业务条线和重点区域,例如,“一带一路”沿线的境外机构,可以在国家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中寻求业务发展机遇;又如,在居民财富结构调整和客户多元综合的资产运作管理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资产管理与服务类业务会成为未来银行业务体系的重要支柱,因此过去各资管条线分头发展的模式也要被全市场、全客户、全价值链的资产管理与服务平台所替代。

在信息化银行建设方面,则是要按照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整合创新、智慧管理和价值创造的原则,将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深度应用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依托平台化经营,建立开放、快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生态系统,推动服务模式升级;通过互联网信息获取与大数据技术运用,推动管理体系再造,实现由靠人力、靠条规、靠经验为主的管理方式向以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判断、精准化管控的新型管理方式转变。

三是以转变客户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机制为切入点,深层次推进经营改革创新。

改革和创新是转型的催化剂,也是转型的本质内容之一。未来银行的转型发展要依托改革创新突破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与转型相配套的改革创新要点很多,但我认为其中有两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客户和产品。首先,客户服务模式改革是基础工程。客户是商业银行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银行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如何更好服务于客户是转型必须解决的问题。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改革客户服务的契机,将来银行对客户的营销服务要打破传统封闭和单点式的模式,向开放式、社会化方向转变,积极通过线上平台互动社交功能运用和线下商圈建设,主动融入客户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关系圈,围绕客户需求改造业务与管理流程,增强对客户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实时定制服务能力,构建起银行与客户之间互利互惠、高度黏合的新型生态关系。其次,产品创新是重要引擎。伴随着经济金融和技术环境的变革,差异化、个性化金融消费需求将成为主流,标准化的产品、同质化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将成为决定银行业务转型成效的关键要素。未来是消费者主权时代,因此银行要彻底改变“以我为主”的产品创新导向,更加重视客户体验,增强客户在产品研发、投产、推广全流程中的参与度,适应新时期产品创新“短频快”的要求,积极建立“迭代式”等新型产品研发模式,全面提升产品的市场适应力和客户粘合力。

(演讲者系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总监)

杨涛:当前银行要思考四方面的关系

怎么衡量银行是不是好?有一方面是技术、制度方面的标准。

技术更多衡量银行在漫长的历史周期变化能不能成为长青树。比如日本在90年的时候按资产来算全球十大银行还有7家,在2000年的时候还有2家。在漫长的历史转变中,可以看到巨无霸很有可能消失在未来的长河中。制度上什么是好的银行?在当前金融经济格局下,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需要对银行部门有一个外部的机制,不能因为独一无二的话语权导致错误的决断。对于一家银行来说,从长期和短期来衡量,是短期利润为主,还是长期营造更长的生态呢,这需要外部的机制来评判。

在商业银行当前的发展背景,我认为有四方面的关系特别值得思考:

第一,银行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从宏观层面来讲,无论是直接经济还是间接经济,不可否认在未来宏观经济有很多矛盾值得思考,比如社会融资总额与银行信贷规模的偏离等等,这些问题表明宏观经济存在一些结构矛盾。从微观层面来讲,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更多是需要构建一个共赢生长的状态。我们在调研的时候,在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银行业积极的向企业放贷,一旦出现了风险和问题,商业银行首先肯定是抽贷,然后企业也开始耍赖,最终形成恶性的生态。

第二,综合经营与特色化经营的关系。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主要的国家对综合性经营进行反思,实际上体现在金融控股公司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的主要部门从人才部门也开始削减。从全球来看,很难简单判断总体趋势潮流是怎样的。从国家现在来看,多数的银行在法律层面上还没有落到实处。但是从现实层面上,大家直接和间接都在向综合性领域靠拢。我觉得中国的银行业并不一定需要跟着全球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体的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是很关键的。对于综合经营的大型机构来说,更重要的是跑马圈地,实现不同功能之间的布局协同。但是综合性经营也不一定就是整体向必然的一个趋势,是做大超市还是做小超市,是每个银行值得思考的。

第三,线上和线下的关系。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产生一个巨大的挑战,正是因为在经济周期下行的情况下银行年报不太好看,所以大家想更多的突出互联网金融的业绩。现有的各个上市银行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布局,实际上停留在一个跑马圈地的阶段。首先概念比较混乱,业务边界不太清晰。一个是功能渠道的替代,比如电子银行等等,或者大力发展移动支付,或者是线下的融资走到线上,或者间接进入P2P。未来银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更多的应考虑背后的技术以及可能带来的变化。当前时代带来影响的是信息技术,未来可能是物联网,都是为了围绕客户消费者的需求,打造一个大的平台。

第四,从商业银行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更多需要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驱动。主要是更好地面向当前金融体系中的短版,仍然是红海业务+蓝海业务。红海业务仍然是靠投资拉动,靠规模拉动,商业银行该怎么改善对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持是值得深思的。针对消费者的蓝海是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是便捷智能的支持,是面向消费者的金融,这些业务是目前中国金融业的短板。另一个针对小企业的蓝海不仅是资金支持,而且是对协同化的谋划和支持,我认为在这个领域,最容易实现银行金融,互联网跟产业的融合,未来能够融合到不同的产业链不同的环节中。

(演讲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

周立:创新驱动发展 变革拥抱未来

针对商业银行的转型创新,谈一谈以下两点内容。

首先,商业银行是一个传统古老的行业,但是商业银行的创新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银行的功能、社会角色在不断地演绎变化,从现代商业银行代表行英格兰银行算起,一开始从保管衍生出基础的传统业务,发展到现在银行已经成为提供丰富多彩的、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成为市场经济的中心。在这样的进程中,它的重要推手就是互联网。可以说商业银行的整个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需要一定的环境,所以时快时慢。中国银行业近几年的创新特别深刻、震撼、有影响力。从业人员在20世纪90年代离开银行五六年,再回到银行工作很快就能适应。但是现在的五年前离开再回来,你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应和陌生感,因为新的东西太多了,从经营理念到服务方式,到产品到整个战略,包括现在耳熟能详的结构化融资、P2P、ABS、产业基金等等,这些过去在中国银行业是很陌生的概念,这几年全出现了,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其次,商业银行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刻的变化,创新的动力是什么?我认为竞争是创新的重要驱动,监管是创新的重要保障,科技是创新的重要支撑。目前面临的竞争者,除了互联网金融的“搅局者”,包括十年前WTO引进了投资银行,在现在这样的市场上银行金融面临越来越大的困境,会出现必然的分化。这几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习主席也讲“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2015年是中国金融法律创新的一个重要年度,已经实现了基本上的利率市场化:可以自由定价了,取消了存贷率考核,改善了人民币弹性汇率的机制,存款的统计也发生了改变。监管部门对整个银行创新是鼓励和提倡的,一行三会从上到下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对为我们行业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环境。同时,也必须看到科技是重要支撑,没有科技手段的创新是没有层次的创新。在当前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时代,要改善客户的体验,提高客户的服务体验,这些科技手段必须是重要的载体。

(演讲者系平安银行行长助理)

王乃祥:地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其有效化解途径

银行业不良资产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银行业不良资产比例出现了上升势头。

1.不良贷款持续反弹。银监会披露数据显示,201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91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09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0%,较上季末上升0.11个百分点。

2.不良贷款双升成为常态。根据上市银行半年报,截至今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8841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1810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31%。此外,值得关注的是,16家上市银行还有高达1.9万亿元的关注类贷款。16家上市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余额已达1.6万亿元。

总的来看,我国银行的不良率总体还在2%以内,而国际上许多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突破了2%,比如大摩、花旗、富国、汇丰、法巴、巴克莱等,不良率都在3%以上。所以从国际范围内来看,我们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并不算高,而且我国银行的资产拨备覆盖率较高(行业均值为198.39%),完全有能力覆盖风险。

地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从不良贷款余额来看,自2011年四季度至2015年6月末三年半间,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上升230%和332%;从不良贷款率来看,2011年末至2015年6月末,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从0.80%、1.60%上升至1.37%、2.20%。

银监会表示要把遏制不良贷款的快速上升,作为当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监管层表示,既要及时处置存量不良贷款,积极防范新增不良,切实做好不良贷款的动态管理,又要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不良资产的有效化解途径

1.法律诉讼:传统的处置方式,是金融机构维护权利、实现回收的基本方式。各家银行、资产管理公司都普遍采用的处置方式,也是其他处置方式的基础。

2.债务重组:和债务人和当地政府的谈判,通过债务金额、期限等方面的重组,完成最终和解和处置。在政策和盈利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目前某些商业银行也在采取此种方式处置不良资产。

3.债务转让:通过价格折让的方式将不良资产快速处置给社会投资者。以价格换时间,通过让利给社会投资者,金融机构实现资产处置。

4.批量打包处置:按照财政部、银监会《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的规定,通过批量打包处置的方式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快速大量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缺点是处置价格较低。

5.引进国际资产:利用境外投资者的资金和客户资源优势,将不良资产转让给国际投资者。此种处置方式既能实现金融机构较大规模处置不良资产的需求,也能实现处置价格的市场化。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普遍采用。

6.资产证券化:通过资产证券化既可以实现不良资产快速出表,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未来回收。各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均已经采取该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同时越来越多的地方商业银行也在尝试采取该方式处置不良资产。

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的优势

针对不良资产的不同处置方式,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可以提供多种服务方式。

1.债务转让:北金所可以利用信息平台优势、投资者资源优势协助金融机构发现投资者,并可以通过为投资者提供融资集成服务帮助实现交易。

2.批量打包处置:北金所可以帮助各金融机构通过定向招投标的方式实现不良资产向资产管理公司的剥离处置。

3.债务重组:北金所可以通过向债务企业、当地政府提供融资集成服务的方式,帮助实现和解方案。

4.法律诉讼:北金所可以利用投资者资源优势,通过向司法处置程序推荐投资者的方式协助债权人实现最大回收。

5.引进国际资本参与处置:在取得政府批准、备案的前提下,北金所可以帮助金融机构通过国际招投标的方式实现引进国际资本参与不良资产处置。

6.资产证券化:北金所可以为各金融机构提供通过资产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的综合服务,并可以为私募证券化产品提供转让平台。

(演讲者系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董事长)

严盛炜:以第三方的角度看当前的中国银行业

从一个四大会计师的角度谈一下看法。安永跟内陆银行业最初的接触要追溯到1997年,第一家客户是外资银行的大陆分行。那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一样,一开始都没有内资银行客户,都是从外资银行分行开始。四大和内资银行开始相互接触的时候都非常谨慎,双方都有顾虑,一方面是担心风险高,另一方面是担心不了解国情,总而言之,担心无法完成审计,不能按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然而这都是过去了,现在,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众多的城商行都已经成为四大竞相追逐的优质客户。这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中国银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资产质量的提高和风险管理的提升,这一切很大程度改变了外人包括四大在内对中国银行业的看法。

安永每一年都会出具中国上市银行的报告。我们就基于上市银行这个整体看一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首先,2014年上市银行平均净利润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较2013年增加7.9%,这个增速比2013年的13%下降了5.1%。这主要是因为各银行都加大了贷款拨备的计提力度。如果不考虑资产减值损失对净利润的影响,2014年度21家上市银行资产减值前营业利润的增速为16.4%,较2013年的增速还提升了3.4个百分点。这说明银行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不是发展速度的问题,而是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一直不缺少速度。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不常用的数据看一下。2006年国内银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可以享受国民待遇,可以设立法人银行。那个时候国内很多银行担心“狼”来了,担心内资银行受不了外资银行的冲击。然而事实情况如何呢。2006年的时候,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份额大约为2.1%。而到了2014年,根据银监会的报告,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只有1.6%了,还不如开放前呢。是外资银行发展慢吗,不是,是中资银行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在这么快的增速下,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不能跟上成了银行的首要问题。2014年末,21家上市银行加权平均不良贷款率从2013年末的0.97%上升至1.21%。而这还不包括上市银行较上年多核销了人民币1,000多亿元的贷款,增幅达140%多。也就是说,如果考虑多核销的贷款,今年不良贷款率还不止所披露的1.21%。此外上市银行总体关注类贷款也比比2013年末增加了42.7%。而在外资银行这边,虽然不良率近年来也有较大幅度上升,但是2014年末的不良率还维持在0.8%,比上市银行要低很多。我认为,这其中和外资银行在国内的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也密切相关。去年甚至是前年开始,接触的许多外资银行中有不少就已经主动地限制贷款的发放规模,并加强贷前审核和贷后审查的要求,有一些甚至是开始只接受总行统一授权的集团客户,他们牺牲业务规模的增长而把更多精力放在控制信贷风险方面。换言之,和大多数中资银行都期望做“大”银行相比,外资银行更加看重于做一家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好”的银行。怎样从做“大”到做“好”可能是目前经济形势下国内银行可以思考的一个转型方面。

其次,银行业的另一个很大的变化是资产证券化的迅速发展。2014年,中国全年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人民币2,800多亿元,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2005年至2013年间试点发行量总和的3倍。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可以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机会,还有利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风险资产规模,提升资本充足率水平,同时也拓宽了融资渠道。这能够同时帮助银行解决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两方面的问题。然而即便以2014年的数字来看,资产证券化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4年底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量仅占到整个债券市场发行量的4.7%。相比之发达市场,例如美国2014年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量占到整个美国债券市场发行量的23.9%。这其中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2014年底及2015年初中国迎来了证券化市场备案制加央行注册制,证券化规模有望加速扩容,业务常规化发展,未来发起机构、产品类型、结构设计和交易场所也将进一步多元化发展。此外,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还有利于银行提升信贷资产定价能力,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银行应进一步提升产品设能力以及业务运作效率,抢占市场发展先机。如何结合政策和自身情况,充分利用资产证券化和其他金融市场产品从做“存量”银行到“流量”银行是当下银行需要研究的另一个转型的问题。

最后谈一下互联网金融。与其说是对银行业的冲击,不如说是它首先给人们带来的感受的变化是巨大的,的确改变了生活,现在有多少支付是通过手机而不是现金和银行卡,出门带手机不用带钱包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余额宝产品的出现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理财习惯。一谈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很多人想到的是渠道支付、社交媒体、大数据、云、还有诸如人脸识别等等的技术变革,而我今天想谈的是另一方面。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相较于传统银行业最大的优势是他们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管理结构。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定位首先是互联网企业然后再是金融,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看一家企业不是主要看它做什么而是看它怎么做,看它做事的思路。许多互联网企业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危机感。这不仅仅是行业中那些初创企业也包括龙头企业,这个行当的从业者都清楚,可以在短短一两年间估值翻个几十甚至上百倍,也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被人赶超甚至击败而退出市场。这决定了互联网企业的一个很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是“拼”。如果你接触过一些顶尖的互联网企业就会不难感受到,上至公司管理层下到普通员工,做事都非常“拼”,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因为不发展、不进步就意味着很快被击败被淘汰,这和传统银行业是不一样的。我有机会和一些互联网高层接触,你知道他们和你一起吃饭的时候最喜欢谈的是什么,除了经济形势和企业管理,是你有没有用过他们的最新产品,他们会直接手把手帮你在手机上下载他们最新推出的应用,教会你使用,然后下次见面就会问你用户体验怎样,谈到他们的产品总是是滔滔不绝而又如数家珍,而且每个人都是这样,真是汗啊。这就是互联网习惯。想想如果这样的企业要搞金融,要和他们竞争还真是有压力。其次是他们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我参加过一些他们的会议和讨论,最深刻的印像是高管和下级员工经常出现在同一个会议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议,级别相差很大的管理层就同一个问题直接讨论甚至争论,他们组织会议的宗旨是相关性,和级别无关,所以可能一般在不同级别开几个会议研究的事可能一个会就搞定了,因而有很多看似很困难的问题和想法都可以最终很快得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很多创新,包括余额宝等在传统银行业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不是缺乏技术和能力,而是管理结构和决策速度。就拿余额宝打个比方,从推出时获得巨大成功到现在很大程度上被银行同质产品削弱仅仅也就一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产品的黄金生命周期很短,如果内部研究和决策的时间一长,产品的价值就会大幅度下降。产品生命周期短,如何以最快速度推出新产品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特点。当然,互联网金融的企业相比银行业也有相对的不足之处,过度的危机感,一味的追求创新和速度会给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也会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埋下隐患。但是对银行业来说,怎样借鉴互联网的文化和管理体制中的优势和精华,而不是仅仅从技术手段和业务层面上实现互联网金融是转型中值得好好探索的另一个领域。

(演讲者系安永金融服务部合伙人)

张越: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今天我想在这很有限的时间里专注于两个问题:第一,互联网+时代,银行会变成什么样子?第二,互联网+时代,传统银行如何应变?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有三点想法:

第一点,您所熟知的很多金融产品将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出现,因为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以及跨界合作将带来银行产品的深度创新。

举个例子:这是澳大利亚CBA银行的一款房贷产品的APP。客户看见心仪的房子,用手机拍照。APP中的图片比对功能可以迅速识别这是什么小区,并给客户显示出这个小区的房屋价格、其它在售房子、历史交易价格、房屋所在区域的人口数据、收入水平、犯罪率等, 如果客户感兴趣,马上可以在APP上联系中介,并且可以在APP上预申请房屋贷款并预约银行的贷款经理。这样的房贷产品无疑将给客户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然而,这样的产品会需要银行以客户为中心在产品设计、运营流程、技术支撑方面做出深刻的改变。而且,这样一款产品将需要银行进行跨界合作:与房地产交易平台、房屋中介、技术创新公司(例如图片识别与比对)、政府机构等等。当然,这样一款产品要求银行能够做到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对接。

第二点,数据将贯彻银行价值链的各个主要环节。

您可能会问,我们银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天天跟数据打交道,这里有什么变化可言? 是的,银行业拥有海量数据。但是,数据的应用还存在相当大的潜力。 试问:

我们在用数据洞悉客户,做精准营销、客户细分和预防流失方面还有没有提升空间?

我们有没有用数据指导渠道和介质的建设,例如个性设计、功能优化和多渠道整合?

我们有没有充分地基于数据做产品与服务设计,例如产品创新、非金融增值服务和个性定价?

我们有没有充分发挥数据的力量进行风险控制,例如优化模型和算法、管理不良资产、识别欺诈异常?

我们有没有让数据支撑我们的运营交付,例如优化管理渠道、优化流程、提升产能?

“大数据”已经成为了热词,但究竟“大”在什么地方?我们认为,这个“大”是体现在当数据海量可获、处理技术日益精进的时候,数据能够以更快、更准、更低成本的方式支持银行业的转型与发展。这是银行业在“大数据”方面必须抓住的机遇。

第三点,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将充斥着跨界竞合。

银行业将成为更开放的行业,不仅是持牌机构,您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跨界竞争。这张图是我们全球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一个研究的总结论:在传统银行的各个业务领域, 在客户与银行互动的各个价值链环节,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与创新都在如雨后春笋版的涌现。未来,我们今天的银行业原住民将会与这些选手在各个角落竞争、合作。银行业将面临更高层次的重新大分工,生态、平台、跨界将是您会时时听到的关键词。

在讨论第二个问题之前,我们想先介绍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银行业务是异常复杂的,为讨论方便,我们把银行业中的所有活动简化为两个部分:

第一,业务模式,其中包含了客户、产品、渠道、区域,这是在回答一家银行“做什么”的问题。

第二,运营模式,其中包含流程、IT,体制机制、核心管理职能,这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在这个框架的指导之下,我们总结了波士顿咨询在全球45个国家的项目经验,发现有6件事是各个银行在转型的过程中都难以回避的。

1.重塑客户旅程,即客户与一家银行在完成一个业务时的互动方式与历程。

2.精简产品与服务组合,即清理货架,给客户真正最需要的,而不是所有他可能需要的。

3.“端到端”精益流程优化。传统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式的流程优化是“部门银行”现实之下的产物,但是,流程的繁冗浪费往往大量存在与环节之间与部门交接处,如果不能“端到端”地看问题,流程优化很容易事倍功半。

4.建设数字化与自动化运营大平台。 中国的银行业有百万级的柜员大军,此外各家银行的后台中心、呼叫中心等交付与服务单位还有为数众多的自有员工和外包人员,日复一日地完成这大量低价值的处理活动。而另一方面,客户的维护、服务、交叉销售等活动却因为人员不足而难以充分展开。中国银行业亟待进行人员结构的调整。互联网时代,建设以技术和数据为支撑的运营大平台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

5.体制机制改革以适应互联网时代。这是个“深水区”话题,却同时也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巨大“红利”所在。在一个精英聚集的行业中,一旦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得以释放,转型的车轮将滚滚向前。 互联网+时代需要灵活应变、扁平高效的组织。如何使一个强监管、重稳健的行业能够迎风起舞,这是海内外各家银行都正在积极攻坚的一个课题。

6.数据驱动的科学、精细化管理体系。中国人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要怎样才能想到呢?需要“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精细化的科学管理,而不是“拍脑袋”、“唯领导”。这就需要各家银行积极借力数据,并应用科学的方法建设管理体系。

这六大抓手是中国银行业转型难以回避的六大议题。但转型的路径又是怎样的呢?

过去,海内外银行业总体而言有两大业务模式:规模致胜 或者 体验致胜。 在过去的数年间,很多银行都想努力融合二者,想做到“既大又美”,但探索的道路异常艰难。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契机,因为技术带来了创新成本的大幅降低和创新速度的显著提升。规模与定制、成本与体验之间有了融合的可能。然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的传统银行面临一个转型的路径选择问题:是在母体内一点一点地完成深度的数字化、渐变式的完成转型,还是主要在体外创新,从而规避转型的障碍,以求轻装前进,以小搏大?

这个讨论,至今并没有一致的观点。纵览波士顿咨询在全球的项目经验,我们也看到了在不同路径之下的各种尝试。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我们更加相信,越来越多的银行,特别是大行,会更多的采取双线作战的模式,即母体的渐变式数字化与体外的阔步创新。为什么呢?中国银行业的转型面临的挑战与很多海外成熟市场不同:宏观经济的新常态、银行业的市场化压力与互联网的迅速商业化碰撞在了一起,这既激发出了雄厚的转型动力,也带来了巨大的转型压力。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新五年,势必艰巨,但也壮阔, 这是一场面向朝阳的转型。大潮从来都会带来机遇,我们坚信,中国的银行业在洗礼之后, 会更强大、更精彩。

(演讲者系波士顿咨询董事经理)

刘煜辉:当前是中国经济的战略决策时点

在国家经济遇到大的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能够逆势生长,确实不容易。

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着困难,全球看空中国经济的预期情况十分糟糕,这可能是过去十几年所罕见的,而且迟迟不能消散。这种预期来源于中国经济最近的一种让人看不懂的状态,2015年6~8月,整个中国的财经政策像中了魔一样,一副好牌,打一张错一张。最重要的表象就是中国股市的大幅波动。

资本市场这一波的上涨行情最终的确立,背后的原因是2014年中期中央确立了一个积极的股市政策,这个导向是很明显的。

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一个政策推动金融资源配置体制的转型。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但是依靠传统的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这一套间接金融体系,是不太可能把金融资源转移到中国经济未来要转型的所谓轻资产部门上去的。政府曾经也做过努力,包括从2014年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放松金融管制、推进金融自由化。目的是希望给现有的商业银行更多的金融自主权,希望他们能够更多地把金融资源分配到私企、服务业、高科技企业,能够实现金融配置的转型。但是由于没有整体改革框架的推进,也就是国企改革的缺失、财税改革的相对滞后,最后金融改革的单兵突进,出现了一个不太好的导向。集中反映就是在2012~2013年间变成一个影子银行的繁荣。当我们要去清理、把盖子揭开的时候,发现几十亿元的债务。更多的金融资源没有流向经济转型的方向,商业银行把更多的钱投向了平台和地产。

从这个角度去看,2015年3月12号周小川行长讲的,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实现所谓金融资源的转移、配置机制的转移,单靠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金融体制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是依靠抵押物的,而真正经济转型的方向恰恰最缺乏的就是抵押品,所以不可能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中获得资源。那要怎么办?所以政府设计出了一个积极的股市政策,利用资本市场的发展给未来要发展的、或者代表中国梦转型的部门,给它一个资本的估值,给商誉、前景、梦想一个资本的估值。有一个资本的估值以后,这些企业就有了市值的概念,实际上就是造了一个抵押品。这些上市公司或者估值的转型部门公司,就可以以市值、以资本市场造出的抵押品、股权,到传统商业银行体系获得资源,这就是股权抵押贷款。股权抵押贷款是从2013年之后开始繁荣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各种的金融工具,以股权为依托、为标的的各种金融创新和工具,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里的资源开始往转型的部门流动,从整体战略来讲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如果做得好,应该是非常合理的一个方向。在股市没有波动之前,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积极的效果,一个繁荣的产业资本的并购市场已经开始形成。2014年的时候,每个月发生企业之间的并购规模金融已经超过了2000亿元人民币,一年差不多有2.5万亿元的信用资源,实际上在要转型的公司部门已经开始进行资产资源的重构,这是悄然发生的很大的一个变化。特别是今年1~5月份,这个势头骤然升级,整个股权质押贷款做了大概8千亿元,这样就看到了这样的资源配置开始转型配置的良好效果出来了。

另一方面,就是打破传统的金融体系中非常顽固的体制弊端,所谓刚性兑付和道德风险的体制。对于中国的宏观决策者来讲,不太可能采取一个休克的疗法,不可能用一次性出清这种剧烈方式完成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那么我们怎么处理这么大的存量?想到的办法都是围绕资本市场做文章。通过快速提升整个经济的证券化率,逐步找到化解这样庞大的存量包袱的办法。这为下一步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的证券化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然而,从5月份开始,资本市场的状况整个脱离了运行轨道,形成了非常大的泡沫,由于各种政策的协调,整个财经决策体制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完全脱离之前所设想的,出错牌最后酿成了灾难性的过程。

制定战略的出发点没有问题的,但在具体执行中到底哪个环节失控,导致了泡沫的破裂。有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于杠杆的交易,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表象,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实体经济本身,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脱节真正的关键在于过去的两年多和三年多所争取的时间内,我们没有真正培育出一个实体经济中能够加杠杆的主体。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没有找到一个新的驱动力,我觉得这是问题最根本的症结。如果没有找到一个能够加杠杆的主体的话,意味着整个经济面临高收益、风险可控的资产供给的短缺。这是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急迫问题,商业银行面临的并不是存量不断溢出的不良贷款,而是经济中间找不到一个信用资源可以投上去的、可靠的、能够创造高收益的供给主体。

这个问题不是在今天发生的,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4万亿”时期,商业银行简单的把钱砸给地方平台,通过他们形成一条链条,维持了两年时间最后也破灭了,随着地产周期拐点的到来,再到后来会出现天大的窟窿,再把这样的模式复制到资金向资本市场转移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银行信用资源直接进入到不是产业资本和资本市场真正结合的产权并购领域,大量的资金通过各位拥抱资本市场创新的工具,涌入了金融资本市场的资本工具交易环节,资金最终并没有沉淀在希望的市场,而是进入到交易环节。整个交易量极具放大,最高的时候一天超过了2万亿元,这是人类股票交易市场的奇迹。最后大量的金融资源都在交易流转的环节,没有找到实体,这样制造出来的短期高收益市场只是一个幻觉,大量借钱给人炒股,这样制造出来的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幻觉。随着泡沫做大的时候,突然一下坍塌下来,进入今天的非常糟糕的状态。根本的原因还是金融一直无法回避的——货币的堰塞湖问题,在整个金融机构、市场之间来回转悠,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高收益市场紧缺,面对的而是一个市场接一个市场,在短期资金的追逐下变成一个又一个的泡沫。风险外溢性一定会传染到商业银行,因为损坏了整个中国最有活力的团队,造成了经济一波又一波衍生的影响,将深刻的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未来,包括甚至整个国家的安排计划。

中国经济现在的问题,从中长期来讲,中国经济的潜力非常大,因为中国得的病,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境和日本、欧洲完全不一样,因为他们的问题是经济社会文化、文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后面临增长的瓶颈。中国所面临的增长困境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是“内分泌失调”。中国政府要“割块肉”,要把利益、空间、机会让出来,让民资去投资、让富人不要移民。其实民营资本都很有钱,没有真正的债务负担,缺的就是政府诚意,一个是产权,一个是税费。

所以大家所面对的绝对是系统性风险。经过6~8月中国金融市场的大振荡以后,整个决策层也在反思、评估、调整。我希望他们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现在政府一定要释放出诚意,这样民资才能成为真正的、能够为中国经济不断地持续贡献高收益资产的主力军。只有这样,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才能得以实现。

还是那句话,今天是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其实从机遇的角度来讲,中国现在是三大战略在一个历史的窗口形成汇聚的局面,在全球经济体上非常罕见的。三大战略第一个是经济结构的转型;第二个是金融体系的改革的转型,从一个间接的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第三个是本币的国际化。三大战略机遇在历史上同一个时间窗口汇聚,机会非常好,要好好把握。

(演讲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实验室主任)

作者:凌月明

第2篇:在“星光奖”颁奖论坛上的发言

用主流价值观统领和把握政府奖的评价标准,是“星光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月30日,第23届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论坛在北京举行。我作为评委在大会上有一个发言,基本内容是:一、近年来电视文艺发展中的两个重要的政策背景。二、中国电视具有年度记忆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观摩和评价第23届“星光奖”的参评作品,有两个重要的政策背景是必须重视的:一是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二是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前者俗称“限娱令”,后者俗称“限晚令”。作为政府奖重要奖项的“星光奖”,用获奖作品体现制止电视的过度娱乐化问题是理所当然的,责无旁贷。评委会为更具文化含量的纪录片、文艺栏目、科普节目等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比如纪录片的获奖数量达到13部,而综艺节目的获奖数量不过5部,处于边缘地位的戏曲节目也有3部作品获奖。

在“限娱令”、“限唱令”、“限晚令”这“三限”中,“限晚令”是最成功、最到位的,就像高档烟酒不好卖,高档餐馆生意清淡,百姓和舆论没有不叫好的。它与党中央的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十一条禁令紧密相连,更与真正的民生紧密相连——百姓看病贵、看病难,房价居高不下,而晚会的豪华场面,特别是明星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出场费,能让百姓没意见、没看法吗?高档月饼少了,荧屏也清爽了,你听说百姓不满意了吗?电视的豪华风整治了十多年,这次可谓举重若轻,一剑封喉。“限晚令”是2013年8月发布的,其后的电视屏幕呈现已不在本届“星光奖”的评选范围,但这一通知的精神决定了评选的价值取向。比如卫视间曾经的跨年晚会大战,被舆论批评为烧钱大战,本次评选对跨年晚会采取了审慎的态度,最终获奖的只有《圆梦东方——2013东方卫视跨年盛典》。

用主流价值观统领和把握政府奖的评价标准,是“星光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选秀节目能入“星光奖”法眼实属不易,《中国好声音》做到了。纪录片能在收视方面更胜一筹,《舌尖上的中国》做到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电视的年度记忆之上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好声音》的横空出世,实际上是向审美和艺术的一次回归——唱功与音准。这档节目的代表性选手,比如平安、吴莫愁、吉克隽逸等,都不是俊男靓女型的歌手,但他们一路走向春晚,只有一个原因——歌唱得好。人们似乎真正明白了:电视的声乐节目、五花八门的收视秘笈不过浮云而已,能够打动人心的还是歌曲本身和演唱者的真诚、认真和投入。

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是我的老朋友,一次聚会时他送给我《中国好声音》的全部碟片,回来后我连跑带跳地看了一遍。你还别说,好声音就是好声音,有几场还真把我给唱哭了。中国电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但是,好看的节目不见得让你感动,而让你感动的节目一定好看,让我们记住:感动代表中国电视财富方位。

《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拿奖拿到手软,人们从艺术成就方面给予了许多积极的评价。“星光奖”也将其收入囊中,有这样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舌尖上的笑脸和主创者的十年磨一剑。

《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笑脸在今天的电视屏幕上很少见:那些凭自己的手艺和血汗讨生活的普通人,在面对镜头的时候都笑了——有点羞涩,有点天真,但又那么开怀,那么灿烂,那么有感染力。我们的屏幕上有太多选秀式的笑、相亲式的笑、求职式的笑,那些八颗牙的标准笑脸有勉强、有应酬、有讨好,看多了都觉得别扭。而“舌尖”上的笑脸发自内心,心平气和,透着一种乐天知命的安然和快乐。因此,就是这些普通人的笑脸,让人们找到了中国电视的稀缺资源。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作者:时统宇

第3篇:“语言文字大论坛”第7期发言摘录

召集人:李润新

主讲人:吕必松

2007年7月8日

汉语的系统特征分析

大家早上好!感谢各位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出席今天的大论坛。

我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是汉语的系统特征问题。汉语的系统特征是汉语语言学上的重大问题,讨论这样的重大问题对我来说有点自不量力。我这个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做行政工作的,理论研究只不过是业余爱好。当然,这个业余爱好也是行政工作的需要。我的行政工作偏重于第二语言教育和教学管理,又偏重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和教学管理,所以主要的研究领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和教学,对汉语本身谈不上有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要教好汉语,必须知道汉语是什么样的语言,跟其他语言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不认识汉语的本来面貌,汉语教育和教学的研究就难以向前发展。一个已逾古稀之年的老人还要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去研究自己本不熟悉的问题,而且还要研究这样的重大问题,说是自不量力也好,说是胆大妄为也好,都是因为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不得不继续往前走。人们普遍认为汉字和汉语难学,这已成了汉语学习的一大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世界各地汉语教育和教学事业的发展。汉字和汉语是不是真的难学?为什么觉得汉字和汉语难学?能不能使汉字和汉语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只有看清汉语的本来面貌,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我研究汉语的系统特征,就是为了认识汉语的本来面貌,以便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汉字和汉语是不是真的难学以及怎样使汉字和汉语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的问题。

零、语言系统和语言的系统特征

研究汉语的系统特征,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语言系统,什么是语言的系统特征。

概括地说,一种语言就是一种系统。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总系统,总系统下面还有语音系统、文字系统、语汇(词汇)系统、语法系统等子系统。(见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根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两千几百种语言,其中多数语言还没有文字,没有文字的语言当然就没有文字系统。但是文字随时可以创造,没有文字的语言在文字创造出来之前,其文字系统只是处于虚位状态。因此从总体上说,语言系统要包括文字系统。

一种语言的系统特征是指这种语言总系统的特征。总系统的特征是从各个子系统中抽象出来的,只有全面体现在各个子系统中的统一特征才能成为总系统的特征。特征体现区别性,一种语言的特征就是这种语言跟其他语言不同的方面。特征要通过比较才能揭示,一种语言的特征就是在跟其他语言的比较中揭示出来的。特征都是显性的,只有显性现象才能进行分析,才能用于比较。

我在学习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和研究汉语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证实了汉语的下列特点:

1.汉语是组合型语言。汉语的各级单位都是由小到大逐级组合生成的,组合生成是汉语的生命线,是汉语无限活力的源泉。

2.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是“字”。我们所说的“字”包括音节和汉字,不仅仅是指汉字。口头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是音节,书面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是汉字。组合的基本单位是指最小的组合单位,最小的组合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和最小的语法单位。

3.汉语组合的基本方法是“二合”。汉语各级单位的组合都遵循“1+1=1”的规则。“1+1=1”就是“合二为一”,简称“二合”。“二合”是汉语的天然生成机制。

以字为基本单位,按照二合机制进行组合生成,这样的特点贯穿在汉语的语音系统、汉字系统、语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之中,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是彰显的而不是隐含的,并且显示了与许多其他语言——例如印欧语系诸语言——的根本区别。这就足以证明:以字为基本单位的二合机制是汉语的系统特征。

下面对形成汉语系统特征的三大特点进行逐项分析。

一、汉语是组合型语言

我们认为,语言交际就是输出和输入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而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对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的分类、归类和命名。因此可以说,语言就是对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的分类、归类和命名。这里所说的“现象”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想象到的一切,人们认为存在过、存在着、可能出现和发生的一切。现象是无限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只有通过便于学习和使用的有限的手段去建立相应的概念并表现概念与概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才能使语言交际成为可能。(见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建立概念、表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有特定的手段,这个特定的手段就是用尽可能少的生成元素去进行组合,通过组合,生成字、词、句,充分满足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的需要。

(一)口头汉语的组合生成

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要把音节作为组合的基本单位。例如:

在上面的例子中,每一个音节都是用于组合的基本单位。连接线表示“1+1=1”的组合规则,组合规则也就是语法规则。

把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节总括起来,共有1333个。(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音节表》统计,包括轻声音节、零声母音节、零韵母音节)汉语口头交际使用的无限话语就是以这1333个音节为基本单位,一级一级地组合生成的。

汉语的音节是原本性的结构单位。所谓原本性,就是原本如此,并非人工合成所致。我们虽可从中分出声母、韵母和声调,不过这是用声学原理对汉语音节的语音结构进行分析的结果,并不能说明汉语的音节是以人工方式对三者的合成。就像一株植物,虽可指出它的根、茎、叶,但不能认为它是由根、茎、叶合成的。用声学原理对汉语音节的语音结构进行分析的结果,得出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6种调型。6种调型是指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轻声、半三声。轻声有的是变调,有的不是变调。“de、le、ne”等一大批轻声音节都是原调,是1333个音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半三声虽然是变调,对音节总数的构成也不产生影响,但它也有自己的调值,所以也是独立的调型,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由第三声变来的第二声与原调第二声调值相同,所以不是独立的调型。“一、不”的变调也不是独立的调型。从语音学的角度说,也仅仅是在语音学上,可以说汉语的1333个音节是由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5种调型(不包括半三声)组合生成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是音节的生成元素。通过由字到词到句的进一步组合,这1333个音节就能生成无限话语。

21个声母、35个韵母、5种调型能够生成1333个音节,1333个音节能够生成无限话语,充分满足口头交际的需要。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组合生成。

一会儿说汉语的音节是原本性的结构单位,一会儿又说它们是由声、韵、调组合生成的;既然是由声、韵、调组合生成的,明明是表音单位,又说它们是口头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即最小的语言单位和最小的语法单位。这样颠三倒四,是不是犯糊涂了?其实,上面的说法都是以语言事实为根据的,这个语言事实就是音节有语言音节和言语音节之分。我们说汉语的音节是由声、韵、调组合生成的,说的是语言音节;我们说汉语的音节是口头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即最小的语言单位和最小的语法单位,说的是言语音节。

我们知道,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与此相一致,语言音节是对言语音节的抽象。对言语音节的抽象只提取语音成分,所以语言音节只能是表音单位。我们说汉语共有1333个音节,这1333个音节就是从言语音节中抽象出来的,所以是语言音节即表音单位。言语音节是指言语中的音节,它们本来就存在于言语之中,在言语之中都处于组合状态。就汉语而言,处于组合状态的音节是口头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不但包含语音成分,而且还包含意义,是音义黏着的天然整体。这种音义黏着的天然整体是不可切

分的,自然是原本性的结构单位。

下面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音节,什么是言语音节。

在上面的例子中,yǔ和xià是两个不同的音节。如果单说yǔ,或者单说xià,我们不知道说的是什么yǔ、什么xià,因此也不知道用什么汉字写。这就是因为yǔ和xià都是语言音节,语言音节只表音,不表义。如果是在hànyǔ、xiàyǔ、xiàtiān中,我们就知道要写成“汉语、下雨、夏天”,因为在这几个组合中,yǔ和xià是言语音节,言语音节既表音,也表义。

既是表音单位,也是音义单位和用于组合的基本单位,说明汉语的音节具有双重身份。具有双重身份是汉语音节的一大特点。认识汉语音节的双重身份是理解汉语组合特点的关键之一,也是改进汉语教学的关键之一。1333个音节为什么能够生成无限话语?它们能够生成无限话语,就是因为它们不但是表音单位,而且也是音义单位和用于组合的基本单位。换句话说,具有双重身份是1333个音节能够生成无限话语的决定性因素。在汉语教学中,只有承认汉语的音节既是表音单位,也是音义单位和用于组合的基本单位,才能把音节教学跟话语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

(二)书面汉语的组合生成

用汉语进行书面交际要把汉字作为最小的组合单位。把上面关于口头汉语组合生成的例子换成汉字,就是下面的形式:

现代通用汉字共有7000个(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编《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语文出版社,1988),常用汉字大约3500个(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语文出版社,1988)。有些统计表明,2500个左右最常用汉字的覆盖率可以达到99%以上(见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也就是说,只要掌握了2500个左右最常用的汉字,阅读现代汉语文本就基本上没有文字障碍了。所谓基本上没有文字障碍,是说还会遇到个别没有学过的汉字,即使遇到个别没有学过的汉字,多半也可以通过字形和上下文猜到字义。

汉字形体的结构单位包括笔画、部件和整字,其中整字又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汉字形体的结构形式则可分为基本结构、复合结构和复杂结构。由笔画与笔画直接组合生成的是基本结构;由笔画与基本结构组合生成,或者由基本结构与基本结构组合生成的是复合结构;由基本结构与复合结构组合生成,或者由复合结构与复合结构组合生成的是复杂结构。独体字的形体结构有的属于由笔画与笔画直接组合生成的基本结构(例如“十、人、也”),有的属于由笔画与基本结构组合生成的复合结构(例如“个、么、与”);合体字的形体结构有的属于由基本结构与基本结构组合生成的复合结构(例如“什、他、吾”),有的属于由基本结构与复合结构、复合结构与复合结构组合生成的复杂结构(例如“你、语、树;常、窟、敲”)。大于笔画、小于整字的自由形式叫部件。由基本结构充任的是基本部件(例如“个、他”中的“人、亻”,“他”中的“也”,“么”中的“厶”),由复合结构充任的是复合部件(例如“你”中的“尔”,“语”中的“吾”,“树”中的“对”),由复杂结构充任的是复杂部件(例如“敲”中“高”)。“一”和“乙”虽然只有一个笔画,但因为是独立的汉字,也可以充当部件。大部分部件是成字部件(例如“十、人、也、尔、吾、对、穴、屈、高”),不成字部件(例如“忄、氵、阝、刂、艹、宀、厶、灬”)只有100个左右。关于部件的界定、部件的性质和特点、部件的称说、部件的教学,等等,涉及的问题较多,需要专门讨论。这里要说的是,无论是基本结构还是复合结构和复杂结构,无论是基本部件还是复合部件和复杂部件,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都是由笔画组合生成的。笔画是汉字的生成元素。我们对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的结果,得出笔画26个。其中基本笔画(书写时笔向基本不变的笔画)6个(点、横、竖、撇、捺、提),复合笔画(书写时笔向明显改变的笔画)20个。全部汉字就是由这26个笔画组合生成的。这26个笔画只有9个概念——点、横、竖、撇、捺、提、折、弯、钩。其中“点、横、竖、撇、捺、提”是基本笔画中的概念,“折(横折、竖折)、弯(弯钩)、钩(横钩、竖钩、弯钩)”是复合笔画中包含的新概念。这9个概念既是笔画形状的名称,也是笔画书写方法的名称。

26个笔画就能生成足够的汉字,不需要增加新的笔画;最多7000个汉字就能表达所有的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即使发现了新的自然元素,也不需要增加新的汉字;实际上只需要2500个左右最常用的汉字就能基本满足书面交际的需要。所有这些,靠的也是由小到大的逐级组合生成。

如果用西方语言学的观念看待汉字,就会认为我缺乏语言学常识,说的都是外行话。普通语言学教科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三要素,文字只不过是书写符号,并不属于语言要素。你说汉字是形音义单位,是书面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岂不是认为汉字也是语言要素?的确如此。正如石定果教授所说:“建立在印欧语系基础上的普通语言学,通常把文字排除在语言的要素之外,而只强调语音、词汇、语法,因为这些语言所使用的拼音文字只是单纯记录其音系的符号。但是就汉语而言,文字却存在特殊性。”“汉字也应视为汉语的要素之一。”(《会意汉字内部结构的复合程序》,《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1期)

一般认为,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记录语言。汉字记录汉语是记录作为音义单位的音节,因此含有与之相对应的音节所赋予的意义。这就使汉字与音节具有对应关系(不是对等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使汉字也具有双重身份:它们既是表形单位,也是形音义单位和书面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不仅如此,因为运用了相似原理和二合机制,汉字还具有直观表义的特点及易于理解和记忆的优势。

认识汉字的双重身份是理解书面汉语的组合特点及改进汉字和汉语教学的关键之一。数量有限的汉字为什么足以表示所有的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汉字既是书写符号即表形单位,也是形音义单位和书面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在汉语教学中,只要把汉字作为书面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而不是作为单纯的书写符号和词汇的附属品,就可以把汉字教学作为书面汉语教学的基础和基本组成部分,就可以提高汉字和汉语教学的效率。(见吕必松《汉语的特点和汉语教学路子》,《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说汉语的人习惯于把音节和汉字都叫做“字”。例如,“字正腔圆”中的“字”就是指音节,“字典、字画”中的“字”就是指汉字。把音节和汉字都叫做“字”,是因为音节和汉字具有同一性。吕叔湘先生说:“汉字、音节、语素形成三位一体的‘字’。”(吕叔湘《语文常谈》,《文字改革》1964-1965连载;北京三联书店,1980;《吕叔湘文集》第五卷,商务印书馆,1993)这里所说的“三位一体”就是指同一性。音节和汉字具有同一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它们都是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

(三)组合的生成作用

汉语由字到词,由字、词到基本句,由基本句到复合句、复杂句的组合,都是意义的组合。意思相关的字、词、句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互相组合。组合的主要作用是生成。例如:

(1)以归类方式给字义“增容”,同时避免字义的混淆。归类就是把相关的概念归入同一类,这也是组合。如“电”字最初是指“雷电”的电,后来出现了人工电,就用原来的“电”字代表,把这两种“电”归入同一类。这就是给“电”字的字义增容。增容后两种意思之所以不会发生混淆,是因为必要时可以用“闪电、发电”等组合加以区分。绝大多数音节和汉字都具有多义性,它们的多义性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是字义不断“增容”的结果。因为有“组合”这个法宝,字义“增容”才不会发生字义混淆。跟音节相比,汉字具有更大的区别性特征。如“向前看”和“向钱看”,“药材好”和“药才好”,就是通过“前”和“钱”、“材”和“才”的不同字形区别词义的。汉字具有更大的区别性特征是避免字义混淆的另一个法宝。

(2)利用旧概念生成新概念。还是以“电”字为例。随着人工电的出现,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器以及电和电器的生产和利用等,就用这个“电”字与意思相关的字进行组合,生成“电器、电线、电灯、电话、电筒(手电)、电脑、电影、电视、电邮、发电、停电、买电、火电、水电、核电……”这些包含“电”字的概念是陆续出现的,刚出现时都是新概念,这些新概念都是利用旧概念组合生成的。

(3)生成概念与概念之间不同的关系。组合时可以用不同的字序、词序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如:好人和人好,牛奶和奶牛,红枣和枣红,生产和产生,鸡生蛋和蛋生鸡,问老师和老师问,台上坐着主席团和主席团坐在台上……北京有一家医院叫“北京京北医院”,“北京”二字也可以通过变换字序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不同的关系。

由字到词,由字、词到基本句,由基本句到复合句和复杂句的组合生成,有扩展和组装两种方式。扩展是滚雪球式的,如:“北京,在北京,住在北京,也住在北京,他也住在北京……”“来,不来,也不来,他也不来……”“请他他也不来,去请他他也不来,都去请他他也不来,大家都去请他他也不来,叫大家都去请他他也不来,……”组装是搭积木式的,如,“吃早饭”可以整块用来组装成“不吃早饭,天天不吃早饭,她天天不吃早饭,她天天不吃早饭是为了减肥……”汉语的句子(基本句)由主体和述体(鲁川先生主张叫主位和述位)两个互相依存的语义单位组合生成。(见吕必松《汉语的特点和汉语教学路子》;吕必松《二合的生成机制和组合汉语》,《数字化汉语教学的研究与应用》,语文出版社,2006)主体和/或述体如果是大于“字”的单位,它们的组合就属于组装。如“她天天不吃早饭是为了减肥”就是由“她天天不吃早饭”和“是为了减肥”两个语义单位整块组装起来的。扩展和组装都是开放式的,理论上可以无限地扩展和组装下去。

上面的事实说明,汉语就是由极少的生成元素和基本单位由小到大一级一级地组合起来的。生成元素和基本单位基本上是封闭性的,组合却是开放式的,永无穷尽。通过组合,极少的生成元素和基本单位可以充分满足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的需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自然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无论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生事物,运用组合生成的机制都可以应对自如。这就说明组合生成是汉语的生命线,是汉语无限活力的源泉,也说明汉语是组合型语言。英语也有组合的特点,但英语的组合不是全面和一贯的。如英语的词虽然是由音节组合起来的,但音节是词内单位,而不是语内单位,跟作为语内单位的汉语的音节有本质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说英语的音节是英语组合的基本单位。英语组合的基本单位是词,但是英语的词要经过“加工”(鲁川语)才能进入组合,组合不是直接的。如“come”参与组合还要用“comes,came,coming”等不同的形式,“go”参与组合还要用“goes, went, gone, going” 等不同的形式。汉语字、词参与组合是直接的,不需要经过任何加工。英语的新词不都是利用旧概念组合生成的,这才会给人以“词汇爆炸”的感觉。所有这些都说明,英语虽然有组合的特点,但是很难说它是组合型语言。

二、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是“字”

上面谈到,口头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是音节,书面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是汉字,基本单位就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和最小的语法单位。因为音节和汉字都叫做“字”,所以可以说:汉语组合的基本单位是“字”。“字”以下的结构单位(音节的声、韵、调,汉字的笔画)是“字”的生成元素,“字”的生成元素也是组合单位,不过它们是字内组合单位,字内组合单位是字法单位,不是语言单位和语法单位。

上面关于“字”是汉语组合基本单位的说明,都是从交际的角度说的。如果从认知的角度说,“字”就是汉语的基本认知单元。下面举例说明。

(1)对文本的语义识别必须以汉字为基本单位。例如:

① 中国人 ② 外国人 ③ 有问题 ④ 没问题 ⑤ 吃三碗 ⑥ 吃了三碗

例①和例②的语义区别就在于例①的“中”和例②的“外”不同,例③和例④的语义区别就在于例③的“有”与例④的“没”不同,例⑤和例⑥的语义区别就在于例⑥多了一个“了”字。

(2)汉字的误用或余缺会造成阅读障碍。文本中如果写错一个汉字或者多写、漏写一个汉字,读者就无法理解或产生误解,或能发现错误所在。例如:

① 下语了 ② 向钱看 ③ 有朋友人 ④ 学习汉

例①中的“语”字,一眼就能看出是个别字。例②中的“钱”如果本义是“前”,就会引起误解。例③“有朋友人”不通,“人”字是多余的。例④“学习汉”谁也看不懂,因为“学习”与“汉”的组合语义不明。但可以看出一定有遗漏,至于漏写了什么,如果没有上下文的支持,也难以猜到,因为可以与“学习”组合的有“汉字、汉语、汉话、汉人、汉族、汉书”等等。

(3)儿童阅读的发展跟对汉字的熟悉程度有关。佟乐泉、张一清的研究证明,儿童阅读技能发展的头两个阶段是“点读”和“口读”。(见《儿童语言学习若干问题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第2期)“点读”就是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地点着读;“口读”就是读出声音来,不是读给别人听,而是读给自己听。

上面说的是汉字识别,汉字识别用于书面汉语。口头汉语有语音识别,语音识别首先是音节识别。音节识别不存在错别字的问题,但是有音调的问题。例如,如果把qǐng wèn(请问)说成qǐng wěn(请吻),把bù quē(不缺)说成bǔ quē(补缺),就会引起误解。口头表达要用逻辑重音突出信息焦点,要用语调表示情感语气,而逻辑重音和语调都必须以音节为载体。如果把nǐ xiǎng qù bɑ?(你想去吧?)说成nǐ xiǎng qu bɑ!(你想去吧!)也会引起误解。口头表达不能有音节的余缺,如果把qù túshūg uǎn(去图书馆)说成qù túshū(去图书),别人就听不懂。

以上情况都说明,“字”(音节和汉字)作为汉语的基本语言单位和基本语法单位跟作为汉语的基本认知单元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字”之所以能够成为基本语言单位和基本语法单位,就是因为字是汉语的基本认知单元。

汉语的组合以“字”(音节和汉字)为基本单位,是最清楚不过的语言事实。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汉语是以“字”为基本单位的语言,而不是以相当于英语word的“词”为基本单位的语言。为了从俗和称说的简便,我们也把“以‘字’(zi)为基本单位”简略为“字本位”(zi as the basic unit)。“本位”不是从外国语言学引进的概念,不必去考察外国人是不是说过,即使说过,也不必去考察他们所说的“本位”与我们所说的“本位”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字”是汉语(可能还有其他语言)特有的概念。它不同于英语的word(词),也不同于英语的morpheme(语素)和syllable(音节)。英语的word由morpheme构成,morpheme由syllable构成,word,morpheme,syllable是包容关系;汉语的“字”以音节和汉字为标记,“字”与音节和汉字是对应关系,字以上不存在相当于英语word的单位,字以下不存在相当于英语morpheme和syllable的单位。作为一级书写单位和组合的基本单位,汉字可以与书面英语的word相对应,但汉字还代表作为音义单位的音节,作为最小书写单位的笔画没有表音功能。而英语的word不代表音节,作为最小书写单位的字母有表音功能。这说明,汉字在整体上与书面英语的word又不相对应。赵元任先生在1975年说得很清楚:印欧系语言中word这一级单位“在汉语中没有确切的对应物”。(《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汉语中相当于英语word的“词”的概念是从西方语言学引进的。但是到底什么是“词”,尽管已经讨论了整整一个世纪,至今还是无法说清。为什么无法说清?吕叔湘先生指出:“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因为本来没有这样一种现成的东西。”(《语文常谈》)讨论本不存在的东西当然就无法说清。赵元任先生指出:“在说英语的人谈到word的大多数场合,说汉语的人说到的是‘字’。这样说绝不意味着‘字’的结构特性与英语的word相同,甚至连近于相同也谈不上。”(《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王力先生说得更加明确:“汉语基本上是以字为单位的,不是以词为单位的。”(《实用解字组词词典·序》,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这几位语言学大师积一生之研究心得,分别得出了同一个结论——西方语言学中word的概念对汉语不适用,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揭示“字”的“本位”性质对认识汉语的组合特点和开展组合汉语研究至关重要。现代“字本位”理论的首创者徐通锵先生指出:“基本结构单位是统率语言结构的‘纲’,纲举目张,所以‘词’‘字’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却与两个不同的‘纲’相联系,体现语言理论研究的不同走向。”(《“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2期)

一种语言的基本单位必然要成为这种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一直把套用英语word的“词”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把汉字作为单纯的书写符号和词汇的附属品而使其失去了书面汉语基本单位的性质。这正是造成汉字和汉语“难学”的直接原因。(见吕必松《汉语教学路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我们原则上赞成“字本位”理论,不但是对汉语的特点进行重新认识的结果,而且也是对汉语教学进行反思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原则上赞成“字本位”理论,是出于理论和实践的互相印证。

为了照顾称说的习惯,我们继续使用“词”的概念。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词”是“字组”(zi-group)的意思,是指大于“字”、小于“句”的语言单位和语法单位。(见吕必松《二合的生成机制和组合汉语》;吕必松、赵淑华、林英贝《组合汉语知识纲要》,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词”的内涵改变以后,“词汇”的概念就要跟着改变。吕叔湘先生说:“汉语里的‘词’的问题还是得解决,可是只有把它当作主要是语汇问题来处理,而不专门在语法特征上打主意,这才有比较容易解决的希望。”(《语文常谈》)什么是“语汇”?《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汇”的解释是:“一种语言的或一个人所用的词和短语的总和。”为什么把“词”作为语汇问题来处理就不是在语法特征上打主意?因为语汇既然是词和短语的总和,就是指词和短语的范围,词和短语的范围是就语言单位而言,而不是就语法单位而言。“字本位”中的“字”和“词”既是语言单位,也是语法单位。从语言单位的角度说,“字本位”中的“字”和“词”都可以包括在“语汇”之中。也就是说,对“字本位”理论来说,“语汇”就是“字”和“词”的总汇。因为通常所说的“语素”的概念已经包含在“字”的概念之中,所以“字本位”理论不再使用“语素”的概念。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表表示“字本位”中的“字、词、语汇”与“词本位”中相关概念的对应关系。

三、汉语组合的基本方法是“二合”

汉语各级单位的组合,包括音节、汉字的组合,词和句子的组合,基本上都是“二合”。“二合机制”全面体现在汉语的各个子系统之中,是汉语语言系统内部一致性的突出表现。“二合”是从组合的角度说的,如果从分析的角度说,就是“二分”。下面举例说明。

(1)音节的二合机制

从语音结构的角度说,汉语音节的生成元素是声母、韵母和声调。先由声母和韵母相组合,生成“声韵”,声韵是基本结构;再由声韵与声调相组合,生成音节,音节是复合结构。例如:

b+ɑ=bɑm+ɑ=mɑbā bá bǎ bà bɑmā má mǎ mà mɑ

汉语音节语音结构的组合,由声母和韵母到声韵(基本结构),由声韵和声调到音节(复合结构),都是二合。我们把零声母和零韵母音节看作“0+1”结构,“0+1”也算二合。

(2)汉字的二合机制

汉字形体结构的组合,包括由笔画到基本结构、由基本结构到复合结构和复杂结构的组合,也都是“1+1=1”。例如:

人:撇+捺(由笔画到基本结构)

个:人+竖(由基本结构和笔画到复合结构)

他:亻+也(由基本结构和基本结构到复合结构)

语:讠+吾

吾:五+口

(由基本结构和复合结构到复杂结构)

窟:穴+屈(由复合结构和复合结构到复杂结构)

有些汉字的形体结构不属于“1+1=1”,但是包含着“1+1=1”的“字理”。例如“美”字中间的“王”既不能归入上面的“丷”(倒八),也不能归入下面的“大”。但是字理告诉我们,美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甲骨文下面像人,上面像人的头饰(见曹先擢、苏培成主编《汉字形义分析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可见造字者是用人有头饰代表美。小篆上面是“羊”,下面是大,杨洪清、朱新兰编著的《现代说文解字字典·初级本》(群众出版社,1997)作为会意字解释为“大羊为美”。在汉语教学中,这两种解释都可以采用。又如,“班”字中间的“刀”既不能归入左边的“王”(玉),也不能归入右边的“王”。但是字理告诉我们,“班”是由“珏+刀”组合生成的,本义是用刀把两块玉切开(见《汉字形义分析字典》、《现代说文解字字典·初级本》)。

上面所说的“字理”,是指字义构成的理据。汉字的字义包括相似义和组合义。象形字(例如“金、木、水、火、土、日、月、人、六”)和指事字(例如“一、二、三、上、下、父、出”)的字形与它们所表现的对象的形状具有相似性,所以它们的字义属于相似义;会意字(例如“国、家、安、市、活、好、从、众”)和形声字(例如“城、功、清、冻、唱、歌、想”)的字义是由相似义组合生成的,所以它们的字义属于组合义。从字义结构的角度说,相似义是基本结构,组合义是复合结构。

(3)词的二合机制

我们把汉语的词分为基本词、复合词和复杂词三类。

由字与字直接组合生成的是基本词。例如:

上面的例子都说明,“词”(基本词、复合词、复杂词)不是原本性的,而是以字为基本单位逐级组合生成的。由字到基本词的组合,由字、基本词到复合词的组合,由字、基本词、复合词到复杂词的组合,都是“1+1=1”。

上面说的是词的形式结构。词的意义结构(词义结构),例如并列、修饰、限定、动受、述补、主述等,也都是“1+1=1”。

(4)句子的二合机制

我们把汉语的句子分为基本句、复合句和复杂句三类。这里仅介绍基本句的二合机制。

基本句由主体和述体两部分组成。主体和述体是两个互相依存的语义单位,主体代表谁或什么,述体说明主体做什么或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是汉语基本句的固定格式。在下面的例子中,竖线前面的是主体,竖线后面的是述体。

① 我们│是中国人。② 王先生│不在家。③ 大家│工作都很努力。

④ 他│身体不太好。⑤ 东面│有警察。⑥ 屋子里│没有人。

⑦ 一万年│太久。⑧ 他不去│没关系。⑨ 杯子│打破了。

(5)关于“0+1”结构、并列结构和外来词的结构

汉语中有零声母音节和零韵母音节,有零主体句子和零述体句子,“一、乙”两个汉字都只有一个笔画。我们把这些结构形式都叫做“0+1”结构。“0+1”也算“二合”,在汉语中具有普遍性。每一种语言都有节约性特点,“0+1”现象是汉语节约性特点的表现之一。

并列结构各组合成分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语义上没有亲疏之分。因此,组合成分为奇数的并列结构都不是“1+1=1”。例如:

教·科·文柴·米·油·盐·酱·醋·茶。

小河里有水,‖小河上有桥,‖小河边有树。(双竖线前后是分句)

音译外来词中字与字的组合不是意义的组合,所以也不属于“1+1=1”。例如:

意·大·利菲·律·宾澳·大·利·亚

外来词如果是意译的,也是“1+1=1”。例如:

音译外来词的缩略要遵循汉语的组合规则,缩略的外来词也体现二合机制。例如:

关于组合成分为奇数的并列结构复合词和音译外来词不体现“二合”规则的问题,潘文国教授对我说,“这两种情况的二合从意义上也许不能体现,但从韵律上还是能体现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韵律上是4+3(不可能读成3+4或3+1+3),而4又是2+2,3又是2+1,‘意大利、菲律宾’也是同样。”汉语的二合机制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说汉语者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也说明汉语是与天道相合的语言。“天道”就是自然法则。所谓“阴阳、天地、男女、生死、上下、左右、主从、胜负、矛盾、离合”,等等,都属于天道,无一不是“合二为一”和“一分为二”。

上面对汉语系统特征的分析,都来源于汉语的语言事实。我们认为,无论是研究汉语,还是研究汉语教学,都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从汉语的语言事实出发。因为汉语有自己的系统特征,所以如果从西方语言学的概念出发研究汉语和汉语教学,就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学习不同的语言确实有难易程度的差别。我个人认为,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需要理解、模仿和记忆的要素的多少及其难易程度的大小。学习亲属语言为什么相对容易?就是因为亲属语言之间相同和相近的要素较多,需要理解、模仿和记忆的要素较少,难度也较小。根据对汉语系统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学习汉语需要理解、模仿和记忆的要素极其有限,汉字更具有便于理解和记忆的优势。因此,只要不是跟亲属语言相比,都不能认为汉字和汉语难学。人们之所以觉得汉字和汉语难学,除了是因为跟亲属语言相比之外,还因为我们没有完全按照汉语的特点教授汉语。把词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把汉字作为单纯的书写符号和词汇的附属品而使其失去了书面汉语基本单位的性质,不能按照汉字的特点和优势教授汉字,是在汉语教学中背离汉语特点的突出表现。把“词”作为基本教学单位,实际上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用汉语拼音教语音,甚至把汉语拼音作为练习说话的工具,则是舍近求远。汉字是形音义结合体,又是书面汉语的基本单位,直接用汉字教语音利多弊少。(见吕必松、赵淑华、林英贝《组合汉语知识纲要》;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我个人认为,把“字”作为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以“字”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合生成教学,在常规汉语教学中直接用汉字教语音(语音过关以后再教《汉语拼音方案》,把《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给汉字注音的工具),是使汉字和汉语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汉语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这些,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刘庆俄

听了吕必松先生的报告很振奋,很受鼓舞。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开拓者和领头人,吕先生高屋建瓴地回顾了半个世纪对外汉语教学走过的道路,深入地分析了其中的得与失,正确地指出:最初借鉴外国语教学的做法,听说领先;后来发现听说与读写是有矛盾的,强调听说,容易造成读写落后,影响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怎样进行汉字教学?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受徐通锵先生“字本位”理论的启发,把汉字作为汉语的最基本单位,汉字教学的问题就解决了。我虽然不做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但与来华留学生有过接触,发现他们大多数听说能力比较好,而读写能力比较差,差到把写汉字看作一件很大的难事。我听说,近期以来,加强了汉字教学,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得到了解决。今天,吕先生把这一问题从学术的高度作了分析,自然让人振奋。我认为,这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进步,也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巨大贡献。它的意义,将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外交流的发展,日益显现出来。

但是我对“字本位”说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怀疑。我以为,文字虽然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虽然非常密切,但两者毕竟是不同范畴的事物:语言是声音符号系统,作用于听觉;文字是书写符号系统,作用于视觉。把汉字说成是“汉语中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岂不是混淆了基本概念?人们会问:汉语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而汉字只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在汉字产生以前的几十万年的时间里,汉语的最基本单位是什么?总不能说,那时汉语没有最基本单位吧?我们日常会话,汉语的最基本单位又是什么?总不能说,会话时汉语的最基本单位与书写时的最基本单位是不同的两个东西吧?也不能说,会话时汉语的最基本单位也是字吧?

不把汉字说成是汉语的最基本单位,是不是就不能强调汉字的重要性了呢?我想不是。汉字既然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大大扩大了汉语的交流范围,使它可以传至远方、遗之来时,这不已经说明汉字的重要性了吗?何况汉字还有跨越方言、贯穿古今、在字形上区别同音词和同音语素的重要功能呢?

为了加强汉字教学,是否就必须接受“字本位”的说法呢?我想也不是。远在汉、唐、清的时代,没有“字本位”的说法,文字学不是仍然取得了巨大发展,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以至被视为显学吗?在“字本位”产生以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不是一直把汉字教学作为重点课程吗?

接受了“字本位”的理论,是否就能解决汉字教学的主要问题了呢?我想也不是。重视了汉字教学,这是基础,是前提,但还不够,还要解决怎样进行汉字教学的问题。据我所知,现在的汉字教学,主要是讲字的形音义,而讲字形时主要讲笔画。讲字主要讲形音义,这是对的;但讲字形主要讲笔画,就很不够了。因为汉字并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符号,而是有很强规律性的符号体系。不仅一个字有很强的可解性(其中往往有很多文化内涵),而且一组字(主要是同部字)之间也有很强的规律性。汉字与汉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字形分析,去讲字音字义;通过字的形音义,去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增加他们对汉字的热爱,从而大大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

这早已不是人们的幻想,而是许多人的成功经验。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借鉴这些经验。

我的这些想法由来已久,一直得不到解决。第六期大论坛由李娟老师讲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很想来,但当时因病住院,未能来。现在借着讨论吕必松先生报告的机会,坦然提出,希望得到吕先生和诸位的指教。

徐德江

收到吕必松先生赠予的《组合汉语知识纲要》一书,我用5天时间,一气读完,并且,又反复翻阅。现在,语言文字的学术论著,能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实为难得。今天,又听到吕先生的演讲,受到的启发很多。

1.吕先生谦逊地表示,自己是语言文字教学的“外行”,所谈问题可能谬误。其实,对“内行”和“外行”必须全面分析。钱伟长先生提出汉字像阿拉伯数字一样,是表意性的符号,具有国际性。奉西方语言文字理论为圣经的“内行”“权威”认为这是荒谬的“外行话”。中国语言学界百年来始终走不出“跟着”西方语言理论“转”的怪圈,关键就是把西方语言理论这个“井”,视为“内行”。“坐井观天”,显然比不上在“井”(内行)外观天,对天的认识更正确。可见,钱伟长先生对表音符号和表意符号差别的认识,比拜倒在西方语言理论脚下的权威们更“内行”。吕必松先生现在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要比“坐井观天”的“内行”们的保守观点,对推动语言文字理论和语文教学理论的发展是更有意义的。

2.吕先生不仅明确主张“词”这个概念要运用,并且正确地指出,《马氏文通》是很重视“字”的。抛弃“字”而改用“词”,不是从《马氏文通》开始的。这与徐通锵先生的观点不同。吕先生的学风表明,“字本位”的学术观点是发展的,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3.吕先生谈到“字为本,合为用”。就文字(人们称“书面语言”)而论,“字为本”,就是“词汇为本”,“合为用”,就是“语法为用”。“合”就是“结合性”,就是语法。这是一切口说语言和文字语法的共性。从汉字的“字为本,合为用”,不仅准确地区分了汉字(书面语言)的词汇与语法的关系,由此,可看清口说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的区别,即口说词为本,合为用;进而我们可以认识到,一切文字,口说语言的词汇与语法的区别,皆如此。

4.吕先生说,语法关系和语气也是意义。这完全正确。从宏观角度看,词汇和语法,都是表示认识的,因而都是表示意义的。认识有相对的独立性认识和普遍联系性认识。词汇意义表示的是相对独立性的认识,而语法意义表示的是一种联系性的认识。因为联系性认识还可以用句子等表示,所以说,语法表示的意义,只是联系性认识的一部分。所以,从宏观上看,语法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也是表示意义的。语气的差别,表示了人的不同感情。思想、感情都是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感情比语法表达的意义更为具体。在学术研究中,应当是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二者不可分离。当前语言文字理论研究的弊端,主要是忽略了“综合”的倾向,也就是忽略了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极其严重。

5.拼音文字有没有“字”?“字母”是字?“单词”是“字”?至今搞不清楚。关于“音节”,“元音说”、

“紧张说”、“响度说”……莫衷一是。这表明,关于“字”和“音节”问题,是西方语言文字理论的软肋。

吕先生说:“音节是口头汉语的基本单位,汉字是书面汉语的基本单位。”这就正确地讲明了口说汉语的细胞是音节,汉字的细胞是字。事实上,这不只是汉语和汉字的细胞,即基本结构单位,这也是一切口说语言和文字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词”,就口说语言讲,有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就文字讲,有单字词和多字词。所以笼统地说“词”是语言文字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不准确的。说单音节词是口说语言细胞,单字词是文字的细胞,就符合实际了。

吕先生十分强调音节在口说语言及教学中的重大意义。徐通锵先生的著作中,对音节的作用,也有突出的论述。(吕必松插话:有人批评徐通锵关于音节作用的论述,于是徐通锵先生又退回去了。)我认为,对音节作用的论述,不但不应该退回,正相反,应该更深入地研究。正如吕先生所说,不能把“音节”只看成口说语言物质外壳——语音的结构单位。我赞成这个观点。因为人类语言的产生,可能是从“音节”产生开始的。所以,“音节”不只是语音的结构单位,也是口说语言的细胞。正像“字”的出现不只是“字形”结构单位的产生,同时也是文字(人们称“书面语言”)细胞的产生。

吕先生勇于突破旧的语言文字理论和语文教学的模式,极力开拓创新,探讨新路,哪怕是出现错误,也毫不顾忌,勇往直前,奋力拼搏,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吕先生著作和演讲中的亮点很多,受时间限制,不能全面论述。

鲁川

听了吕必松先生的讲演,收获很大。吕先生从“系统”的高度阐述汉语的“特征”,使我对汉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过去吕先生讲:汉语是一种“组合语言”。今天讲:汉语是一种“组合型语言”。增加的一个“型”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吕先生讲“组合汉语”时,有人说:“组合”是一切语言的“共性”,也可以说“组合英语”,也可以说“组合俄语”。吕先生所说的“组合”,既不是指一般的“组合”(combination),也不是指由索绪尔提出的跟“(纵向)聚合”(paradigmatic)相对的“(横向)组合”(syntagmatic)。

“(横向)组合”确实是任何语言都具有的“共性”,而吕必松先生所提出的“组合型”则指的是汉语的“个性”,即汉语的根本特点。下面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汉语是一种“装配型”语言,而英语不是“装配型”语言

在吕必松先生的启发下,我们考虑是否可把体现汉语根本特点的“组合型”称为“装配型”(assembly)。乍听起来,“装配”(assemble)带有明显的“机器制造”的味道,不像是语言学的术语。其实,作为一种比喻,把有交际功能的“语言”比喻为有实用功能的“机器”,把作为语言备用单位的“字词”比喻

为机器备用单位的“零件”,倒是很贴切的。于是,我们用机器制造厂的生产过程来比喻语言的生成过程。

以“装配”时是否进行“再加工”为标准,可以明显看出汉语和英语的不同。

汉语相当于分为“加工车间”和“装配车间”的机器制造厂。在这种工厂的“装配车间”里,对于“加工车间”送来的零件不进行任何“再加工”而直接“装配”为机器成品。如从“加工车间”送来了三个零件(字):“他、她、爱”。到了“装配车间”以后就不进行任何的“再加工”,仅仅根据“机器功能

(句子意义)”的要求而直接“装配”为句子:“她爱他。”

英语相当于分为“零件车间”和“成品车间”的机器制造厂。在这种工厂的“成品车间”里,对于“零件车间”送来的零件仍需根据“机器功能(句子意义)”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再加工”,然后才能组成机器成品。如从“零件车间”送来了三个零件(原形词):“he,she,love”。在“成品车间”要根据“机器功能(句子意义)”的要求进行必不可少的“再加工”,然后才能组成机器(句子)。具体地说,要根据“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的要求把“love”加工成“loves”, 根据“宾语要用宾格”的要求把“he”加工成

“him”,最后组成为句子:“She loves him.”

汉语有“装配时不再加工”的特性,可以称为“装配型”(assembly),而英语没有“装配时不再加工”的特性,不可称为“装配型”。于是,可以言之有据地说:汉语是一种“装配型”语言,而英语不是

“装配型”语言。一种“装配型”语言必须跟“非装配型”语言具有显著的区别特征。

二、作为“装配型”语言的汉语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汉语作为“装配型”语言(Chinese as an assembly language) 具有“一个根本特点——装配性”(assembility)和“两个基本要点——‘字’本位、理据‘序’”的显著特征:

(一) 装配单位的“字”本位

1.装配单位形式上的“单纯性”:表现为字音上的“单音节”和字形上的“方块形”。这样形式规整的“单纯性”的语言单位就像是一块一块的“砖头”,非常容易“砌”成像建筑物一样的“汉语”大厦。“实字”是砖头,“虚字”也是砖头。

2.装配单位意义上的“基元性”:表现为用“单音节”的“字”来表示“基元概念”,用“多音节”的“字组(多音节词)”来表示“复合概念”。这个装配结果导致了汉语语汇的“系统性”和“透明性”。汉语的元素都是“单音节字”,所构成“化合物”的名称特别简明。

3.装配单位结构上的“规整性”:表现为汉字的“单音节”只有四个“音位”(英语音节可有7个音位)。汉字的“方块形”方方正正(英语词形长短不齐)。所以“对联”是汉语独有的,既体现音乐上的“韵律美”,也体现美术上的“对称美”,更提供了“装配”上的方便。

4.装配单位历史上的“同源性”:表现为虽然说汉语的人口众多、方言各异,但是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两千年来汉字的发展维持着同一的字形,也加强了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而英语由于来源很多、词根迥异,所以对应于汉字“水”的英语词根有“water,hydr,aqua”等多种。

5.装配单位联想上的“意象性”:表现为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都跟客观世界有“象似性”。形声字一看“意符”就知道其“义类”:“虫”旁是“虫类”,“鱼”旁是“鱼类”。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上,从英语的元素名称上看,看到的是一百多个难以归类的元素。而从汉语的元素名称上看,看到的是明显分为四类的元素:有“钅”旁的都是“固体金属”(钠、钾、钙、镁);有“石”旁的都是“固体非金属”(碳、硼、硅、砷);有“氵(水)”旁的都是“液体”(溴、汞);有“气”头的都是“气体”(氢、氦、氧、氮、氯)。

6.装配单位数量上的“有限性”:表现为几千年来常用汉字始终保持为数千个。不管新时代的新知识如何爆炸,也不管英语的新词如何剧增,汉语只用有限的“字”装配成无限的“新词语”。

(二) 装配法则的理据“序”

1.装配过程上的“非加工性”: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没有名词的“性、数、格”和动词的“时态”等,所以装配的过程中就没有任何的“再加工”。只要语义上具有“合理性”,语用上具有“合适性”就可以装配在一起。这也提高了汉语的“易学习性”。

2.装配方法上的“易操作性”:汉语的语法主要依靠“序”,并且语法构造比较简单,如“一切修饰语都在中心语之前”,常规句中的语块按照自身的“语义固定预想度”排序,即“主体、缘由、时空、伴体、涉体在中枢谓词之前”,而在中枢谓词之后只有两个“语块”的“序位”,四种语块“量度、邻体、客体、系体”有选择地占据这两个“序位”。实用句中的语块按照语境中的“语用升降预想度”排序,即“语用预想度”的前推力把语块推向句首,“语用新颖度”的后推力把语块推向句尾。这种“意合”的装配方法易于操作,也易于学习。

3.装配原则上的“可推理性”:汉语语法的“序”基于汉族人认知心理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式”,即偏向于“整体感知、意象思维、类比推理”。特别注重语言对认知世界的“临摹性”(iconicity),即在“动象句”中临摹“动象主体运动的时序性”,在“静象句”中临摹“静象空间观察的时序性”。汉语造词和造句的装配原则是一致的,都可以用“预想论”做出认知心理学上的合理解释,因而可以按照“理据”推导出“排序”。这种“可推理性”更易于掌握,更易于学习。

4.装配技巧上的“极灵活性”:汉语没有“词类形态”,汉语的词大多是“多功能”的。所以汉字装配成词语时,只要意义上合理,装配顺序“极为灵活”。如:“黄金、金黄;白雪、雪白;好友、友好;证人、人证;流水、水流;远望、望远;快赶、赶快;下楼、楼下”。

5.装配成品上的“超系统性”:汉语由于偏重于“类比推理”,所以汉语的语汇不仅有一般语言的“系统性”而且具有比一般语言更高的“超系统性”。例如,汉字“车、船、机、仪、器、具”都可以构成“汽车、火车、电车、客车、货车……”等庞大的“字族”。但是英语没有这种“字族”。

6.装配效果上的“最丰富性”:以“有限”的汉字为出发点,汉字装配成词语,词语装配成句子,可充分表达“无限”的、十分“丰富”的内容。在信息时代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中,“有限”的汉字装配成的“无限”的词语完全胜任表达“无限”丰富的新知识。

语言的意义分为“本身意义”和“附加意义”。本身意义是“实体本身”的意义。“附加意义”是“实体”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所产生的“环境附加”的意义。人们对于“本身意义”的编码成为“实词(原形)”,对于“附加意义”的编码成为“虚词和形态”。英语表示“走”的本身意义是“go”,表示“过去时”的附加意义的形式是“V-ed”,并且是“不规则形态变化”,所以合在一起而成了“went”。给外语学习者增加了很大困难。汉语表示“走”的本身意义是“走”,表示“经历态”的附加意义的是“过”,二者就装配在一起从而成了“走过”。清清楚楚“两块砖”,明明白白“[我曾经]走过[这条路]”。使外国学习者又容易懂,又容易记。

汉语作为“装配型”语言,也要放在人类语言“共性”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要看到汉语和英语逐步互相借鉴、相互靠近。英语“前置定语”日益增多。汉语“要闻优先”也成为时尚。要从语言“个性”的研究提升到语言“共性”的高度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李朝霞

首先感谢北京语言大学的李润新教授邀请我来。作为一线教师,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专家,聆听你们的研究成果和分析,受益匪浅。以往我只是通过对外汉语研究方面的书了解吕必松教授的教学与研究,今天听到您的讲座,真是耳目一新,我和很多同行只是埋头教学,而今天感觉是抬头看天,一下子开阔了很多。你们的研究和分析将对我们的教学产生直接影响。就今天的感受谈以下几点:

一、 对于组合汉语和“字本位”的认识

现在大部分汉语教师已经注意到识字问题,2007年4月,北京、天津多所国际学校联合举办了 “首届汉字大赛”,有100多名来自国际学校的外国中小学生参加了比赛,大大推动了各个学校的识字教学。我个人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也认识到汉字教学的重要性,给学生增加了汉字部件和偏旁教学。但今天听了报告,才发现我的认识和理解是粗浅的,不系统的,我参与编写的教材,基本上也是随文识字,是词本位,在教学中有很多实际问题不好解决,比如,欧美学生的识字、写字问题,阅读的推动问题等。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了汉字教学的重要性,但始终没有解决基本字和怎么教的问题。

“字本位”问题使我找到了症结,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汉语教学的基本问题,厘清了思路,吕必松教授提出的组合汉语使汉语教学中的语序、语法变得更加明了、易懂。这对于我们的教学实际和以后编写汉语教材有指导意义。

关于汉语和汉字的优势,国外临床的实例表明:同在车祸中的脑损伤患者,母语为汉语的患者比母语是拼音文字的患者康复速度快,其原因就是因为,汉语是表意文字,图像性强,所以当患者看到汉字,脑中形音义刺激下的影像来得快,恢复记忆快。2005年4月,“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最新科研成果揭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障碍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独特的语言区。”“使用不同的文字,对于语言障碍的发生,影响不同。据统计,目前在讲中文的国家和地区,语言阅读障碍发病率为2%~7%;而在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和地区,发病率要高得多,为7%~15%。”(详见《中国人大脑有独特的语言区》一文)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不容忽视,其优越性正在被深入揭示。

二、 交流问题

一位在大学里教留学生汉语的老师听说我来自国际学校,以为我不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这让我很吃惊。我们应要知道,我们的同行有哪些?在做什么?他们所做的对于我们什么意义?仅仅了解自己是不够的,要看到各个方面的变化。

(一)教学对象越来越多层次和复杂化

多年前,学习汉语的主要是学习动机很强、目标明确的成人,大学里的留学生,现在还有国外的华人、海归派子弟、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士及其子弟、对中国有深厚感情的“亲华派”等等。国内外的汉语学习对象人数激增,层次多、需求复杂,教师队伍需要量大,对教师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二)目前对外汉语教材的情况是:两头强、中间弱

大学里的留学生的教材需求早,动手早,而且文化方面的补充材料也越来越丰富。随着来华外籍人士和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多,其子女对于汉语学习的需要也不再单一,幼小学生更多是通过自然的语境习得语言,加上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快地促成了各种系列且形式多样、活泼的幼小汉语教材。而中学生所需要的汉语教材还处于缺乏阶段,尤其是缺乏中高段。原因有二:一是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内容尤其是国际学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特点离我们还有一定距离;二是很多国际学校的中学部刚刚发展起来,课程的需要刚刚显露出来。从教法上看,这部分学生的教学仍是一块有待开垦之地。

(三)国际学校的汉语课程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大城市国际学校越来越多,学生数量增加非常快,而很多人对于国际学校是陌生的。忽略了对这部分教学对象的关注,我们的教学和研究会是一种缺失。

我以前也是教大学留学生汉语,北京许多高校都提供了优质、成熟、教法新颖的汉语课程。但是,当进入国际学校汉语教学系统后,我发现这是一片新天地。除了某些国家为自己的语言群体开办的专门学校外,一般的国际学校都开设汉语课程,但是,汉语只是他们的一门外语课,其他科目,如母语语言课、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商业等课程都按照其办学宗旨遵循某个国家的课程。

学生的汉语学习一般是分为母语和非母语两大组别,其中又根据学生的水平加以细化。母语我以为叫做“近母语”比较准确,来自“汉字文化圈”或者与汉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国家或地区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汉文化的影响或者父母有说中文的,在汉语学习中比欧美学生更有优势,但因为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使用的语言还是英语,英语甚至是其第一语言,称汉语为“近母语”更为恰当;而其他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或者第三、四种语言而被分入非母语学习组。所以说,汉语教学目前情况各异,远不是想象中的整齐划一,在教法上更非某家之言一统天下。交叉有,差异更大,大家需要了解和交流的方面很多。

我所在的国际学校采纳的是英国国家课程,从幼儿园到大学预科开设各科,中文和英文是被学校允许使用的教学语言,也就是常说的双语。但国际学校不只是学习两种语言课,学生们要学习各种课程,和我们国内的学校一样,十到十一年级的学生要参加国际中学会考证书课程(IGCSE)、十二和十三年级的学生要参加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IB)。现在,汉语也作为重要课程纳入了国际考试。

国际学校系统对汉语教师的挑战也很大,老师们在教材教法上都在摸索,因为是在国际教学环境中,受西方教学方法的直接影响,所以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教法,这部分教法上的成果和资源不容忽视。

三、责任感和我们的成长

听到来自澳大利亚的同行对于教学法的需求,我们有同感。对外汉语是一个新事物、新行业,并且在不断变化中。大家需要专家们给我们在教学法上更多的帮助,我想是对的,但是,把研究汉语基本问题和教学法的担子都给他们,似乎显得重了一些。

其实,每个从事过和正在一线教学的汉语教师是需要给自己一个定位的。正因为这一行业新,所以就没有现成的东西供我们使用,我们带着疑惑带着尝试和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因为广阔和未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能和机会,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专家而不只是教书匠。加之教师这个行业是和人打交道的,可学可调整的地方随时都有,真可谓“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建议教师,潜心钻研教学,积累教学的经验、成果,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多分享。问题总是会有的,你提出的问题可能会被他人解决,他人的研究成果也许会成为我们教学的帮助。今天,吕先生的讲座看似离具体的教学远,但是,教授汉语到一定阶段会发现是和教学和教材编写密切相关的,是引领性的。

最后提出一个教学点,就是关于文化和汉字教学问题。

对于文化的接纳、理解是对文字产生亲切感的前提。没有文化的东西是缺乏生命力的,人很难产生兴趣。国外的汉语教师在文化资源方面没有国内老师这么方便,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利用一些现成的资料给学生们提供立体的、可感的中国文化的氛围,对于汉语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就汉字本身来讲,字源、字形本身就很有趣、有文化内涵,所以,一线教师大有可为之地。一线教师要给自己责任并努力完成,我们就会有长进。

第4篇:我们是富有战斗力的益阳村官--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上的发言材料

我们是富有战斗力的益阳村官 ——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上的发言材料 益阳市从2008年至今共选聘576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目前在岗381名,平均年龄24.8岁,是一支有志向、有抱负、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队伍。几年来,我们立足本职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创业富民、奉献社会,益阳市大学生村官在全省乃至全国竖起响亮的益阳品牌,多次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组织人事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扶贫》杂志、《大学生村官报》、《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创新思维,服务农村不拘一格

在任职村,我们充分发挥知识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特点,利用新型手段服务农村工作。借助远程教育、QQ群、飞信平台等联系在村村民和外出务工人员,架起服务群众的新桥梁。 “凝聚力工程”开展以来,全市大学生“村官”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服务当地群众和社会发展。南县新颜村大学生“村官”黄婷发动该村党员与困难户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让有条件的党员给困难群众更多的资金帮扶与技术帮扶。安化县新桥村大学生“村官”周波结合专业知识,管理和维护该村远程教育设备,利用网络平台给老百姓提供帮助,为他们解决农业生产上碰到的难题,将服务群众、凝聚群众落到实处。

“微博问政,网络助选”,正成为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基层民主实践的重要途径。2011年3月24日,安化县肖家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正在进行,当该村大学生“村官”王强慷慨激昂地作参选演讲时,他的演讲照片、工作纲领正通过网络同步传送到新浪微博,各地网友通过微博图文观摩了其参选过程。桃江县石桥村大学生“村官”李豪斐为村上开通微博,让外界更好的了解该村,也让该村在外务工的人员及时的了解家乡的发展。

联村共建,塑造益阳市“村官联村,产业富民”的工作新品牌。依托清溪村“山乡巨变第一村”的品牌资源和平台,组建“青春1+1”村官工作团队,通过组织部门、农业部门整合涉农项目资源,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产业富民工作机制。高新区清溪村大学生“村官”莫超与大通湖区香稻村大学生“村官”陈熹柳进行产业对接,在香稻村建立优质香稻生产基地,利用清溪村的国家4A级景区的优势进行销售,有效提升了香稻村的致富速度。

村官农技指导员开展多种形式立足农村,服务农业。2011年7月5日,在赫山区中塘村超级杂交稻千亩示范片,大学生“村官”农技指导员冷翠云和同事们一起,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汇报株两优8

19、陆两优996的生长情况,成为全省超级稻种三产四现场观摩会的新鲜视点。自2008年以来,共有14名大学生“村官”担任农技指导员,为基层农技服务队伍注入了新生血液,他们利用手机飞信、“阳光培训”等新方式为农民朋友发物化补贴,送科技知识,指导村民增产创收。

从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到调节邻里矛盾纠纷;从村级产业规划建设,到参与土地权证换发;从村务党务公开,到惠农政策落实。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处处可见我们创新的身影。

带头致富,争做创业新标杆

创业是大学生“村官”引领群众发展致富、发挥到村任职作用最直接和最根本的途径,更是大学生“村官”锻炼成长与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紧密结合的有效方式。

资阳区流源桥村大学生“村官”赵元剑于2009开始创业,在团市委的帮扶下,于2010年成立了益阳市江南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共有864.8亩园林苗木培植基地、300余亩油茶基地、年出栏1500头牲猪饲养基地、鱼塘3万多平方米,以种植红豆杉、油茶、板栗,养殖业各种鱼类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垂钓池、农家土菜馆、娱乐烧烤园等高品质生态休闲农业。

沅江市余百新村大学生“村官”肖亮租用30余亩土地,投入120余万元,建成沅南养殖场。场内年循环上市四项品种鸡15万余羽,目前养殖场已与多个批发商、集贸市场等达成销售协议,未等上市就已经抢订一空。

桃江县九螺坊村大学生“村官”张浩创建精诚黑豚鼠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存栏种豚400对,优质草场4亩,今年有望留存优质皇竹草草种30亩。发展20户下属养殖农户,带动四十余人就业,出产优质商品肉豚2000只。

我市大学生“村官”将知识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个

性优势融入到农村创业中,即当好村支两委的助手,又敢于带头创业,带领广大群众走创业致富的道路,赢得群众的广泛信任和支持。

热心公益,让美德绵延大爱流动

在市委基层办、市红十字会和团市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大学生“村官”积极组建了益阳市红十字会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队,并围绕村官微公益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活动,凝聚起农村青少年的公益合力,给乡村带来了践行雷锋精神的阵阵春风。

2011年2月11日,为援助不幸罹患白血病的山东同事张广秀,我市4名大学生“村官”来到市中心血站采集点,志愿进行造血干细胞采样,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各级组织部门和主流媒体的赞赏和报道。7月19日,安化县大学生“村官”组织开展义务献血,该活动缓解了夏季用血压力,展现了村官风采,得到了市民的积极肯定。12月18日,来自各区县的23名大学生“村官”齐聚安化县梅城镇敬老院,开展“暖冬E行”为农村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共送去价值7870元的过冬物资。今年1月15日,银城大地雪花飘舞,福利院内暖意浓浓,我市11名大学生“村官”来到市儿童福利院和孩子们一起包饺子合度佳节,并为小朋友和福利院工作人员送去价值7600元的玩具和生活物资。

在2011年11月由中组部、农业部联合举办的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上,我市大学生“村官”编写的情景剧《家和万事兴》得到了李源潮部长、韩长赋部长的高度肯定。今年1月14日,通过大学生“村官”自编自导自演,再次将该情景剧,搬上益阳市

第三届网络春晚舞台,市委书记马勇、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智斌等领导亲自观看并给与了高度评价。目前该剧正筹化拍成微电影,计划通过新华微博、新浪微博等进行微直播和微访谈,旨在宣传“孝敬父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展现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面貌。

农民工子女,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带大,由于环境制约,普遍存在着孤僻、自卑、不合群等负面心理。由赫山区宝林冲村大学生“村官”丁凯发起的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蓝精灵之约”活动就此诞生,并得到各地大学生“村官”积极响应。“蓝精灵之约”是大学生“村官”和留守儿童达成的一个长期约定,一个月一次的固定课程,帮助每一个经历成长的留守孩子。”桃江县栗子山村大学生“村官”向艳为村上的留守儿童义务辅导功课。

我市安化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受区域地理条件限制,一些学生因家庭贫困而面临失学。为了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读书、读好书,“村官行动”之“圆梦大山”爱心助学活动在这里悄然开展。大学生“村官”利用节假日时间,走访调查贫困家庭,通过在安化百姓论坛开辟专栏,在各大微博及时更新贫困孩子的信息和资助情况,并与新华网新华微博、湖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等媒体合作,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全国各地爱心人士或单位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已有48名孩子被资助。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传承"人人为

我,我为人人"的雷锋精神,我市大学生“村官”发起,用10本雷锋全集换1所雷锋书屋的图书募集活动。《中国组织人事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扶贫》杂志、《大学生村官报》、《湖南日报》、益阳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该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来自吉林、西藏、海南、内蒙古等11个省市的网友参与捐书,得到了农业部新农村建设处、铁道部政治宣传部、团中央、新华网、农业出版社、北京市马昌营镇、益阳市红十字会等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已募集到各类图书9000余册,并已在赫山区谷林小学和安化县田心小学建起了雷锋书屋,还将计划在安化县冷市完小、城南完小等多处建立雷锋书屋。市委组织部部长彭爱华鼓励我们:“雷锋书屋体现党在基层的一种凝聚力,大学生“村官”应当在农村公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如团队成员所说,村官微公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益阳市大学生“村官”会将草根公益进行到底,力所能及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毛主席曾说,农村是个广阔的舞台,在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益阳市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在新农村这片养育我们又等待我们去创造的广阔天地里,我们决不辜负组织的重托、社会的期待、百姓的厚望,将用激情、智慧和力量谱写无怨无悔的青春之歌!

第5篇:演讲稿(村官论坛)

在农村奉献自我,在农村实现价值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首先要感谢市委组织部和团市委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舞台,让我有幸能在这里向各位领导和同仁汇报我的工作经历。

我叫汤**,2007年10月就任金坛经济开发区**村委会社长助理一职,村委会的工作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服务社会平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社会和谐,首先也需要发展。这是因为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提供物质前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开发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先行区、示范区,一直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来抓,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的同时,征地拆迁也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这也就成为村委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项工作中,我始终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内容。这个“人”,指的就是老百姓。

村里有拆迁任务时,我和工作组先去村里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各家各户情况,在和村民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他们关于拆迁要求,其中有些要求是不合政策的,把自己的期望值作为补偿标准,对于这些,通过我们细致耐心地做工作,冷静、妥善的处理,帮助拆迁户了解政策,提高认识,从而主动放弃原先的不合理要求。确实做通了大部分拆迁户的工作。但是拆迁工作并非如此简单,尤其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专门安排原村干部和村民坐下来一起协商,但往往是双方都不肯让步,谈判异常艰难,陷入了僵局。我体会到纯粹的行政命令在实际工作推进中,往往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只有站在老百姓的位置,想其所想,谋其所盼,解其所难,先从小问题开始解决,以点滴的实事取信于民,充分发挥我们在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反馈百姓的意愿,传达上级的意图,才能化解矛盾。逐渐地,一些不愿意拆迁的村民明白了,拆迁工作是政府站在新农村建设全局的角度上制定的,支持拆迁也是为自己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于是一些村民在满足其合理要求之后,就同意了搬迁。

在拆迁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落实政策,更要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因拆迁而引发的问题,有一位老人家,没有子女,因此把拆迁款分给了2个侄子,指望他们能够赡养终老,但事实却令他很伤心,他的2个侄子非但不赡养老人,还把老人赶出家门,老人夏天睡过马路,冬天睡过桥洞,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找到村委会,我们多次上门协调,却始终受到兄弟二人的冷言冷语,面对这样的情况,要解决这位老人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他的食宿问题,然后要解决他的医疗。经过多方联系,终于在民政部门给老人落实了一份看门的工作,这份工作包吃包住,还有一定的工资,这就解决了老人的食宿问题,其次还有老人今后的医疗,恰逢当时正在推广农村医疗保险,我们向两兄弟提出由他们为老人支付医疗保险,以后看病的钱再由他们平摊,由于我们的方法使兄弟俩既不用直接赡养老人,又可以用少量的钱解决医疗费用,还使他们摆脱不孝的恶名,于是这个方案得到他们的认可,在问题解决的那一天,不善言辞的老人不停地对我们说“谢谢,谢谢”,在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村干部,只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实事,就能赢得他们的心,在那一刻,我更能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在工作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以人为本,就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维护好每一个人的权利,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尽可能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只有了解了农村,才能了解中国大部分的现实问题,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我们应该志存高远,先在农村站住脚,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在为人民群众的真诚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谢谢大家!

第6篇:大学生“村官”论坛材料 扎根基层 放飞梦想

扎根基层 放飞梦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掐指算来担任大学生村干部已经有8个月了,在上任以来的几个月里,我积极调整心态,渐渐地适应了工作和生活环境,使自己很好地完成了由一名大学生到村官的角色转换,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基层工作中,自己各方面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意识得到增强,基层工作经验有所增加。我把我农村工作的经历和自己做的工作简单说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 农村基层工作中大学生村干部的优势

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的不断调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拥有的巨大发展空间和优惠政策条件也显现出来,但同时也面临着人力资源匮乏的现实。我们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有着特有的朝气、热情和活力,同时,还具有一些新鲜的理念能为基层工作增添活力。大学毕业生踏实肯干、热情公正,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在思维、理解、实践能力上,都具备明显的优势。从长远的角度看,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对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基层党支部战斗力、促进新农村建设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转变角色 融入环境

离开大学校园,进入社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我清醒地认识到角色的转换问题。明白自己已经不再是在校学生,而是走进农村,与农民亲密接触,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一名村官,是村中的一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学生只有深入到农村,实地考察,从实际出发,反复地调研,才能提出适合本村实际的创业金点子,才能做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事情。大学生到农村一线,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会到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和伟大,体会到人民群众的勤劳和年轻一代的责任。

加强自身建设是迈向成功的关键。我们没到农村工作前,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应该绰绰有余,可一到农村工作时才发现,虽然自己思维活跃、信息灵通,但很快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农村的法律法规、党风廉政建设等知识还十分匮乏;处理农村事务的经验明显不足,在调解农村纠纷、带领农民致富等方面还缺乏实战经验。因此,我们“村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必须真正了解农民,跟农民群众交朋友,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多了解中国的“三农”,不断学习各种农村工作的知识,学习老党员、老干部的工作技巧以及致富能手致富方法,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学习,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才能胜任农村复杂的工作。

三、新时代农村基层工作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要想做好农村工作,为农村发展、农民富裕贡献力量,就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置于百姓之中,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有益于自己开展工作,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2、要有一种耐得住寂寞的能力。“村官”之路,任重而道远,得和群众长期相处,急群众所急,服务群众,与群众心贴心,但凡在村里有群众基础,群众所信服的干部都是长期这样积累培养出来的。

3、要虚心向群众学习。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随时随地看到群众身上的亮点,并懂得学习它,这样才能集腋成裘。

4、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我们大学生“村官”有自己特有的长处,知识丰富,年纪轻,接受能力强,工作精力充沛,国家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掌握的更多,都为自己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5、要志存高远。在农村做“村官”,要有志向,有志气,要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农民致富带头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我们的才华和青春。

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善于发现机遇并付诸实施,利用我们理论知识扎实、思想开放、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干事创业的热情等优势,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为农村发展注

入新鲜血液,带去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推动科学技术在农村中的应用,发展现代农业。带着对老百姓最深厚的感情去干事创业,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建设新农村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真正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农村的美丽画卷刚刚打开,需要我们这代有知识、有责任的青年去书写。广袤的农村孕育着发展的机遇,去农村建功立业是时代的召唤,当“村官”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

第7篇: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第一次筹备会会议纪要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第一次筹备会会议纪要 会议时间:2014年3月11日上午9:00——12:00

会议地点:中国农业出版社

主持人:白益华

参会人员:沈泽江、白益华、刘增胜、唐运新、宋月红、柯文武、刘爱芳、徐挺、孟军、杨新能、胡跃高、陈广文、刘小奇、李义良、张建美、任旭东、邱星、葛梦阳、佟英

记录人:任旭东

一、会议内容

(一) 通报情况:顾秀莲副委员长对担任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以下简称“论坛”)组委会名誉主任的回复及春节前看望顾秀莲的情况,与花园村协商办会、《2014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学习“复信”精神征文以及论坛筹备的进展;

(二) 讨论研究举办论坛的相关问题;

(三) 讨论修改《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宣传册;

(四) 落实对参加论坛的领导的邀请。

二、会议讨论决定事项

(一) 总结论坛一至七届的亮点,发扬以往好的做法和经验,考虑本届论坛的举办背景,突破常态,突出亮点,要有特色和影响力,打造论

坛的升级版。

(二) 会议日期:初定6月21-24日,即21日报到,24日返程。待顾秀莲副委员长于5月份回复后,正式确定论坛开幕日期。

(三) 论坛主题为:当好大学生村官,建设美丽新村庄。

(四) 参会人数:大学生村官代表200人,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50人,总计250人。

(五) 表彰十名“村民贴心人”。

(六) 表彰学习“复信”精神优秀征文作者十人左右。

(七) 同意《2014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编写进程的安排。

(八) 修改《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宣传册。

(九) 参加论坛有关领导的邀请。顾秀莲副委员长和中国农业大学的领导由唐运新联系落实;农业部领导由刘爱芳联系落实;中组部党建研究会和团中央领导由白益华、陈广文、胡建党联系落实;浙江省及地方领导由村促会与花园村共同联系落实。

(十) 各主办、协办方均表示同意论坛的会议日程安排,将在会后认真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共同努力举办一届有亮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论坛。

三、发言概要

沈泽江(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

论坛须有亮点,主题响亮明确、与时俱进,打造论坛升级版,使之更具特色和影响力。

1. 从背景的角度:结合当前政治新背景,如习近平与张广秀、冼润霞等的互动。

2. 参会主体:一个是与村长论坛执委会同时开,老村官带新村官,新老两代优秀村官共话发展;一个是江苏南通三建集团作为公益主体参加论坛。

3. 从改革发展角度:大学生村官遇到了新的历史机遇:城镇化——人的城镇化;美丽乡村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布。

4. 从公益性角度:评选“村民贴心人”。

5. 从新经验来看:要在论坛上发现并推广可学习可复制的新经验。

6. 从成果的角度:要有新的声音,引起社会新的关注。进行新的对接:与所在省市的名村对接,与名人对接,与各行各业的导师对接。论坛应达成新的共识:具有可操作性,具有指导性,而非纯理论。

7. 刘增胜(中国农业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很赞同论坛的安排。目前,社会和政府都越来越关注大学生村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应思考我们的论坛和其他大学生村官活动的关系,而且要弄清楚我们到底是关注大学生的什么:是人还是事?现在归纳起来可以总结出我们的焦点是

在人上,是要通过论坛展示村官风采,树立标杆,引导方向和精神,同时向社会反应我们的成果。把焦点聚在人上,关注人的成长,并由大学生村官的行动来凝聚论坛主题。

唐运新(中国农业大学原副书记):

论坛已历八届,应该总结1-7届的亮点,进一步创新、推进,紧贴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来服务大学生村官。我们的工作还需要更加努力。 李义良(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研究所所长):

论坛应把焦点集中在人上,给人以精神的力量,注重对大学生村官的引领作用。求精求实,体现实干担当,青春无悔的精神。 刘爱芳(中国农业出版社项目中心主任):

《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宣传册应该更多的体现论坛的内涵,全面深入地展示我们的成果。同时,也要反映出我们论坛与大学生村官的密切关系和联系,各主、协办单位和支持单位的情况和信息也应该有所强调。

徐挺(江苏南通三建集团副总裁):

大学生村官论坛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关系着大学生村官和三农的发展。需要我们做的都会来支持,祝愿论坛越办越好

宋月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书记):

1. 关于主题及大学生村官的本质。“村官”的称谓在法律上不合适,他们的本质是村庄服务者,而非管理者。

2. “当好大学生村官”的标准是什么,大学生村官的事业方向、素质及能力如何与当地农村的需要对接、结合,使资源合理优化配置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 把大学生村官和农村的村两委结合起来,从实际和逻辑上进行考虑,就会发现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的过程只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阶段。自己成长的同时帮助农村,并在此间调整三观,使之成熟,再造。应培养大学生村官适合社会需要的能力,通过论坛来引导他们度过转型期和过渡状态。不仅引导他们服务农村,也引导个人成长。我们还将促成通过《要报》和《皮书》来支持论坛和大学生村官。

孟军(《农民日报》社《村官周刊》主编):

关于学习“复信”精神的征文正在进行当中,两会之后还要再继续征集,应该争取一些有质量的文章,使之成为论坛的亮点。 刘小奇(中国青年网战略部主任):

中国青年网联系着全国的青年,团的组织也有自己的组织系统。相信在“村民贴心人”的评选以及论坛宣传方面我们可以做出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邱星(《大学生村官报》记者):

中组部第二季度将召开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会议,届时或将会有新的精神,论坛筹备的过程中应该对此有所考虑。此外,论坛也应关注

YBC项目。

杨新能(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可以把大学生村官典型树立起来,引导这个群体当好大学生村官。建议我们为他们搭建一个产业交流平台。

胡跃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论坛要倾注大学生村官各方面能力的建设,对论坛进行结构性建设和制度性建设。将精华的内容:如征文、“村民贴心人”、《发展报告》、创业导师团等的内容长期进行。要和组织部门交流,同中青网、《大学生村官报》保持紧密联系。论坛也要会里和会外结合,通过参会代表带动起更广泛的大学生村官。

张建美(山西《村委主任》杂志社《大学生村官专刊》主编):

论坛的分组讨论,应找出共同的问题。可以通过案例提问题,通过案例解决问题,再经专家指点,可以使问题得到升华。现在的经验是往往地方突破在先,政策在后。江苏徐州和山西天镇县在培养和选拔大学生村官有些经验。《村委主任》杂志社很愿意为论坛做贡献。应注重挖掘更多实干型的村官。而且,经调查往届毕业生身份考取的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发挥作用更大。

白益华(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此次会议后,要去花园村通报情况并协商有关事项;要办好有关准备事项;根据筹备情况,再开第二次筹备会,确定论坛的有关事项。

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组委会办公室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一日

第8篇:教师论坛主持词与教师论坛发言稿

教师论坛主持词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第四期教师论坛!

引:作为教师,工作中我们每天遇到的都是些琐碎的小事,但老子告诫人们“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可见只有我们认真对待小事中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教育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从而丰润学生的灵魂,我们的工作也将会做得更完美。首先有请永巧老师跟我们一起分享她的教育案例。

1.永xx《在课堂上,注意每一个细节》

互动:倾听之余,请各位老师概括自己教学中的一个细节为永巧点赞。(我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对老师的指令要养成“马上开始”的习惯别拖拖拉拉)

结:的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多关注一些细节。因为我们的一些细微举动或者无意之语 ,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可以是波澜不惊的,也可能是刻骨铭心的。一点一滴的改变就是从细节上不断完善,通过行动来做得更好。 “细节让教育更美丽”!

引: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一句古诗或一句名言来概括,你会想到什么?

2. 玖xx老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互动:玖玲老师在你眼中,我们身边谁是最勤奋的人?在座的各位老师:你觉得作为一个勤奋的老师,勤奋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没有辛勤的劳动,没有努力的耕耘,就不会有丰富的收获。“天道酬勤”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引: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墙上,还有教室里到处都贴满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考考大家

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哪些?

周恩来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好总理,他身上就有完美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杨xx老师《 总理轶事 》

互动:喜凤老师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小故事介绍给大家?清大家评价一下喜凤讲的小故事.

引:眉目之间可以看出大家的评价让喜凤充满了正能量,我们尚且如此,孩子们又何尝不想听到老师表扬与鼓励。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当然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永恒话题,一起来听听于老师的高见:

4.于秀红老师:《 多元评价让学生快乐起来 》

互动:可以说于老师给我们做了一次系统的辅导,评什么?怎么评?哪位老师先说一下你的收获。?

结: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的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思维,希望随着不断的学习,在座的每位教师都能用多元化的评价让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

引: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效课堂脱颖而出。一时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高效课堂”这一名词振聋发聩,不得不叫人侧耳倾听、刮目相看。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在学生热闹的讨论形式背后隐藏着哪些不足与缺憾?

5. 付xx老师:《高效课堂是教师一生的追求》

互动:听了付娟老师的案例,我想请大家用一个填空题来反思:在我的课堂中,学生不专注是因为 。

结: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才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今天的教师论坛到此结束,最后请秀娟主任点评。 第 2 页 共 4 页

教师论坛发言稿范文

在学生眼中,我是一个很不一样的老师;在同事眼中,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我的心中有一个很大的教育梦,衡中给了我实现这个梦想的舞台,而读书是我实现这个梦想的翅膀。

读书,让我清静下来去思考。

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个生活习惯。我觉得读书既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享受。读书让我能在浮躁的社会、噪杂的环境中清静下来,去和智者交流。看弗洛依德《梦的解析》和《荣格心理学》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特殊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很长的故事。我不理解他们,是因为我不了解他们。XX年,我给学生调完桌后,班里面一个最老实的最憨厚的男生,跑过来找我说,老师你把我调到最后一排那个角落里吧,我保证下次考试进步一千名。我说为什么?他说我不想和某某做同桌,我受不了了。提起这个某某,我真的很头疼,这是他打跑的第三个同桌了,宿舍里也是怨声载道,老师们也很头疼,理化生三科加起来150分,在年级给老师的调查问卷上公然写化学老师太懒、语文老师太笨等等。是个典型的小刺猬,谁搭理她,她就扎谁。时间长了,班里除了我再没有人搭理她了。高三这一年,每次调研考试完,她都会情绪崩溃,每次情绪崩溃,她都会跑到我这里攻击所有的老师、同学,包括我。很多时候因为她,我要到晚上十一点才能回家。我做了她一年的倾听者,她告诉我初中的时候,班里的男生怎么样往她身上蹭,抱她。她向老师求助,老师说,“不可能!那个男生学习那么好,怎么可能看上你。”很简单的青春期的冲动和敏感,却让这一句类似羞辱的话,在她的心里埋下了阴影。她恨所有老师,所有的男生,认为人和人之间无非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她每次抱怨完,尤其是攻击完我以后,我都需要时间去平复自己的情绪,同时寻求解决方法。这时,我不得不求助弗洛伊德和荣格两位心理学大师,学习无条件的倾听、尊重和接纳。一年后,她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家长打电话说,刘老师,这么多年来,我们忽视了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感谢您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孩子。

读书,让我沉静下来去凝练。

XX年,我到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参观,看着价值连城的人类艺术的瑰宝,一脸茫然,只认识一幅画——梵高的向日葵。艺术,对于我这个农村走出来的人来说,太高,太远。XX年,在听完一节关于西方艺术的公开课之后,王新展老师说这课讲得是西方艺术,应该有点艺术美感。这句话,当时我不同意,我觉得讲的是阅读,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感这个东西,是不是太高远了,我们又不是美术老师。但这句话我记住了。我开始看学生的美术课本,买了一本《世界名画鉴赏》,翻看朱光潜的散文并开始系统的看bbc关于西方艺术的纪录片。XX年8月份,作为省骨干教师培训的内容,全省的英语教学精英来到衡中,听两节同课异构。我们的课文是西方艺术。这节课我讲了宗教画,讲了透视法,讲了文艺复兴,讲了印象派画作,最后我在屏幕上展开梵高的星月夜,浅浅的木吉他声响起,优美而又哀伤的歌词缓缓的进入每一个人的眼睛。音乐、美术、文字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共鸣、交融。参会的老师说,刘老师的这节课,就像一部电视剧一样,一环扣着一环,让人感到惊讶和精彩。我用两年的时间凝练了这一节课。

读书,让我安静下来去尝试。

翻看明朝历史的时候,我知道了一个人叫王守仁。十二岁时,王守仁跟父亲说:“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他父亲听完以后,啪的给了他一巴掌——让你狂。过了几天,王守仁跟父亲认错,然后说有了新的人生目标。这次他说的是“做圣贤!”他父亲听完,啪的又给了一巴掌,感觉这儿子太不靠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肯定要毁在他手里。而这个王守仁成了明朝第一牛人,从看林场的门卫一直做到了明朝的兵部尚书。以一己之力平定了江西叛乱,是明朝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说的,最终都做到了。XX年,我碰到了这么一件事。我的一个学生跑回家跟他父亲说:“爸 第 3 页 共 4 页 ,我要上北大。”他爸听完,啪的给了他一巴掌,说,“上北大,你能考上河大就不错了。”这孩子,周测到办公区翻答案,一年旷操,见了老师,拍拍老师肩膀说,你就是谁谁谁吧。可是,这和王守仁的经历多么的相似啊。我安静下来,尝试肯定了他,鼓励他,并且说,你可以从英语上突破,我帮你!这一年,他几乎次次考试英语都在140分以上。只是高考依然没有考上北大。

两年以后,他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说:“老师,我从澳大利亚回来看你了。”我说;“你不是上大学了吗?怎么跑澳大利亚去了。”他说,那个大学不好,我不想浪费时间,在北京学了半年的同声传译,然后申请到澳大利亚上大学。大学的排名在北大之上,第一年,国际注册会计师他过了十几门功课,学习上拿到了三个优秀,拿够四个就可以保送牛津、剑桥的研究生,也就是说剩下的三年他只需要再拿一个。社交上,他还是当地的青年大学生议员,和当地的主流政客商讨法律的制定。

所以,我经常庆幸自己读了明朝历史,读了王守仁的故事,否则,一个优秀的人才可能就被湮没了!

读书,让我平静下来去激发。

钱学森之问发人深省。这固然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教育人的伤口。我想,我既然能有机会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我为什么不能去培养出几个研究型的人才来。我是文科出身,而且是为了逃避物理和数学这些科学性学科才选择了文科。我该怎么去做?我买了一些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传记、中国功勋科学家的传记、《趣味数学》《生活中的化学》,并开始零星的翻看钱钟书、赵元任这些人文学科大家的东西。我发现这些科学家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自己用一辈子时间去寻找答案的问题。比如爱因斯坦在中学时期就提出了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相对论。我开始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超出想象的怪问题。因为善待学生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我开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我学会了说半句话,学会了课堂上安静一分钟,学会了让学生的几种思维碰撞。

因为读书,我的课堂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批判思维。

读书是我为自己的心开的一扇窗。XX年参加工作,五次考核,四次优秀,三次嘉奖,两届十佳青年教师希望之星,三个全国英语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班主任工作一年,模范班主任、高考明星教师。读书,让我在成长的路上,跟随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的灵魂,追寻我的教育梦想。

第9篇:大学生村官结业仪式村官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村官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作为学员代表在结业仪式上发言,时间转瞬即逝,为期三天的岗前培训就要结束了。从开班仪式到拓展训练,从礼仪讲解到才艺展示,从演讲比赛到宣讲会,这三天一幕幕精彩的画面将会成为我们的宝贵记忆,我想,大家此时应该和我一样感慨万千,有很多的话想说。千言万语汇成三个词:感谢、充实和奋斗。

感恩在心中。感谢各位领导的关心,感谢县村官办的筹备,正是有了这份关怀和期望,我们才能齐聚在这里,在优良的环境中、在周到的安排下进行培训;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和辛勤付出,正是有了这些深入浅出、生动实际的讲解,我们才能成长在这里,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知识;感谢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村官朋友,正是有了这份真诚,我们才能交流在这里,在短短几天里建立深厚的友谊。

充实在培训。这几天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巨大的,从全方位的课程安排,到每堂课丰富的信息量,我们在三天时间里高效地完成了培训计划。我们对延庆概况、产业发展情况及思路有了更细致的了解;我们对如何当好大学生村官进行交流讨论;我们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中懂得了更多公务礼仪;我们对基层组织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在才艺表演中展示自我;我们在一次次宣讲和讲座中分享经验。很难想象,我们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有了这样多的收获,我们每位学员就像我们的笔记本,来的时候还有很多空白和疑问,结业的时候已经满载着知识、经验和心得体会。我想,这份充实也会让我们更有能力担当重任,更有信心迎接挑战。

奋斗在今后。我们这几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在今后能够更好地在村官的岗位上工作。培训结业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还要继续谦虚认真地学习,在基层拜农民为师;我们还要继续积极快乐地生活,在岗位上互相鼓励;我们还要立志踏实努力地工作,在三年的时间里发挥作用、实现双赢。

各位村官朋友们,培训即将结束,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有很多想法,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基层奉献无悔青春,为自己创造精彩人生!

谢谢大家!

上一篇:酒店前厅部流程下一篇:招商专业知识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