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论坛的演讲稿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班主任论坛的演讲稿(推荐8篇)

小学班主任论坛的演讲稿 篇1

慈母的关怀

冉茂春

从毕业到工作,这是我从教的第四个年头,也是我当班主任的第三个年头。要说在这么多有经验的前辈面前谈工作经验,我真的感到惶恐,只能说是和前辈们一起探讨一下班级的管理心得!

我现在所在的三年级一班,是我从一年级开始接手的,从最初的34人到现在的29人,短短两年时间,班集体成员一直在改变,有孩子离开,也有新的成员加入,但是不变的是我们之间已经建立起的感情与默契。现在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和孩子们相处的一些点点滴滴:

一、以“严”治班

(一)明确班级管理制度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易动和不受约束是他们的典型特点,所以在每学期的开学初,我就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班级行为规范准则、班干部职责、操行评比细则。制定了这些行为准则,就有利于规范孩子们的日常行为,这也是管理好一个班级的先决条件。

(二)把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制定好了相应的制度,就要在工作中把这些制度落到实处,不然就成了“纸上谈兵。”所以,在制定了规则之后,我就在班上选出了相应的监督人员,让他们和班干部一起共同落实这些行

为准则。

(三)公平民主的评价手段

在孩子们的心里,都希望老师能公平民主的对待他们。所以我们班的班干部或成绩好的孩子犯错后,我从来不偏袒,该批评时也绝不手软。后进生做得好的地方,我也同样不会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

二、用“心”管理

班主任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因为每天都要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巧心”和“耐心”。

(一)设立“特色班干部”

我们班除了基本的班干部成员以外,还专门设立了图书管理员、饮水机管理员、灯长及台长等。经过这样的分工和细化,班上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开展。

1、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看书,因此图书柜经常被翻得乱七八糟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选了黄道兰担任负责人,虽然她性格内向、成绩也不是很好,但勤快而心细。果不其然,在她的安排和监督下,图书柜变得整齐多了。

2、饮水机管理员;主要负责饮水机的清洁及换水工作,大家都推选了“大力士”周国华担任这个职务。虽然他平时做什么事都很拖拉,但自从当了这个“官”以后,大家都发现他变积极了,再也不用担心无人换水的问题了。

3、灯长;主要负责监督教室的电灯及门窗的开关工作,敖

虹苹是个较为心细的姑娘,有了她的管理,就能让孩子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4、台长;主要负责讲台和黑板的清洁工作。以前,孩子们总是互相推诿,没有搞好这块的清洁,现在在刘艺娜的带领下,我们班的讲台干净和整洁了许多。

(二)实行“小组连带制”

最让班主任伤脑筋的问题莫过于遇到懒惰、不爱完成作业的学生。这个问题在我们班显得尤为突出。比如周国华、刘春涛、刘勇,这几个人在我们班相当“出名”,因为每次没有完成作业的人中都有他们几个。在一二年级时,我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仍是没有让他们改掉这个坏习惯,每天下午我都要亲自留在教室监督他们完成作业,时间一久,让我颇感疲惫。在本学期开学初,我尝试把他们几个分别编入到不同的小组中,并且规定只有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完成作业后才能回家,这就是“小组连带制”。这样一来,我的“一双眼睛”就变成了小组成员中的“无数双眼睛”,有了他们的监督,这几个“大懒棍”都慢慢有了改变,现在我再也不用守着他们完成作业了。

(三)捕捉“闪光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这是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别人看来,后进学生,不求

上进,没有任何优点,我不那么认为。谁说他们没有优点?我们班的冉雪梅很勤快,每次打扫卫生时都非常积极;周国华拾金不昧,捡到一百元钱后主动交给了老师;赵迎利虽然内向,但很有绘画天赋;刘春涛对人很有礼貌,每次遇到老师都积极的打招呼……这些都是发现出来的,也是表扬出来的。

三、以“情”动人

在每位孩子的心里,都希望有一位和蔼可亲的“班妈妈”,我除了在纪律方面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外,在课余生活中,我很注重与孩子们的交流。比如有时候孩子们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我忍不住当面批评了他们,但事后我会马上找他们谈心,希望藉此抚平他们的心灵创伤。有时候我也主动到教室里,和孩子们畅谈,他们这时候总喜欢围坐在我的周围,争着和我说最近班上发生的一些趣事。有时候,我也会亲自到孩子们的家里,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交流,了解孩子们在家的学习情况,这也在无形之中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四、思考与感悟

在接近三年的时间里,在和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我们有欢笑、有眼泪、有烦恼、有幸福。但他们留给我的则是更多的思考与感动。记得有一次,为了了解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我就让他们写下老师做得不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最想对老师说的话。第二天,本子收上来了,当我一本本的翻开之后,不禁一阵唏嘘感叹。孩子们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老师能够温柔

小学班主任论坛的演讲稿 篇2

一、研究意识的觉醒

长久以来,中小学班主任忙于学校各项事务,而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对班主任研究尚未形成群体投入的研究态势,致使班主任研究相对滞后。在本次论坛上,代表们发出了加强研究力度、聚焦研究领域、形成研究成果的心声。

1. 情境意识的增强

代表们普遍意识到中西对话的必要性。曾访学美国的学者,分享了美国中学导师制的实践图景、理论脉络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但有学者则提出要关注欧美国家学者和教师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制度,不能过度美化西方的教育体系;而来自美国的学者则以其亲身体验和认识,倡导尊重中国的班主任制,加强科学研究,促成本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对话。

在中国情境中,也形成了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对话。来自香港的学者介绍了有关公民学习的研究成果,大陆学者则在学生班级的微观政治学研究、班级治理等主题下分享了成果,由此形成良好的互动,并启示我们增强对不同地域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特殊性的理解。

加强历史研究,也是本次论坛所涉及的主题。有学者延续第一届论坛的主题,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前班主任工作的多维影响,认为以管代教、管理主义盛行的缘由之一,在于中国社会文化历史传统中儿童缺失应有的地位;有代表详细分析了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的发展史,呈现其历史发展的脉络;还有学者在个体生命史研究的立意下,呈现了50年前班主任工作对一群小学生的终身影响。

有学者强调,班主任研究不能缺失当代意识,要增强研究的时代性,尤其是加强对当代学生特点与成长需要的系统研究。有代表指出,班主任正承受着诸多重负,心理健康状态堪忧;但也有代表指出,要结合时代问题,包括教育系统改革与教师群体的发展特征来理解,不应把问题过度夸大和简单化,更不应离开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境来分析问题。

2. 研究需要的感知

班主任一直存在并发展着,为什么需要研究?本次论坛分享了研究者们的认识与理解。

一是实践变革的需要。有代表分享了班主任研修的发展历程,也有代表以图片形式呈现了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情境,还有代表呈现了某初中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由“一”而“多”的变革经验,突出了当前实践改革对理论研究的呼唤。这些内容初步揭示了当前班主任实践变革对于班主任专业发展、校内制度建设、培养培训研究的迫切需要。参与本次论坛的中小学校长提出:如何才能让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中小学班主任的行为?如何理解班主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高校研究人员是中小学班主任的指导者还是服务者?这些问题都呈现出实践改革对于专题研究或系统研究的需要。

二是政策更新的需要。有代表呼吁,当前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压力大、生存状态堪忧,迫切需要政策更新;也有代表分享了相关调研体验,指出当前班主任承受着时间之重、责任之重、琐事之重、工作量之重、人际之重、期望之重等,迫切需要研究班主任的准入制、薪金报酬、责任与义务、管理制度、工作量、评价制度等政策问题。

三是教育学发展的需要。有学者从教育学知识的创生、积淀与发展出发,提出了班主任的教育资源观更新问题。有代表分享了对中小学班主任、科研人员进行知识管理的主题,倡导在研究共同体中明晰知识论基础,强调要重视“知识”中具体个人的视角,重视从个人知识到组织知识,重视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的互动与转换,重视从知识存储到知识创造的转变。研究者进一步讨论了建构知识分享与创造的多元策略,提出要营造知识分享与创造的可能条件,探索班主任发展共同体中相关主体的知识角色分工。

3. 研究成果的表达

有代表指出,班主任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归纳的基础上,而是需要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需要有实践与理论的深度对话。与会的相关杂志编辑呼吁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应充分考虑中小学班主任的实际需要,能积极作为,参与到班主任工作变革之中,形成更多接地气的研究成果。为此,代表们就班主任研究成果的理论形态、政策形态和实践形态进行了交流,强调要敏感于班主任研究领域中的理论创建,主动提交相关决策咨询报告,通过工作坊、工作室、沙龙、研修、高校课程等建设,促成研究成果的形成、推广与发展。

二、研究范式的形成

本次论坛直接聚焦方法论主题,代表们的发言和成果分享也大量涉及方法论主题。相对于当前较多的经验总结、故事叙述等形态,这一聚焦将极大提升中国班主任研究的境界。

1. 研究立场的清晰

研究有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气质,有着对理解实践、改变实践的追求,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在本次论坛上,代表们特别强调了班主任研究中的育人取向和理性取向。

育人取向直接与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有关。有代表延续第一届论坛的内容,聚焦学生发展主题,倡导从管理主义向育人思想转变。有学者明确提出“让教育重返班级”,认为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子系统和儿童学习生活的场所,其存在的首要价值是对儿童施以引导和教育,班级的教育性是班级的首要属性。有学者提出要关注“班级管理”的专业品质,并与“学科教学”形成对照发展的关系。有代表认为,班级日常生活并不全是单调与琐碎的日常事务,应是矛盾与生命力共存,是具有丰富教育性的日常活动。有代表分析了当前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建设主体的替代包办问题,即主题选择方面的依附上级、自我缺失,内容选材倾向假大空,建设形式追求高大上等,提出要重新认识班级物质文化的本质属性和育人价值。有代表提出,班级管理组织建设必须要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有代表聚焦班主任的发展,提出“实践+反思+重构”是一种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还有代表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了某地区骨干班主任的培训工作,指出专业生活重建是班主任发展的可能路径。

理性取向则直接与研究者的班主任研究有关。与会代表都基于自己的研究实践,通过调查、个案研究、数据分析、经验总结等,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相关发言和专题论文主题明确、论证清晰,代表间的交流民主、开放、务实而富有生产性。与会代表对相关研究视角与方法的讨论,更为这份理性增添了内涵。

2. 研究视角的拓展

有研究者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视角出发,挖掘出班主任工作中教育资源观的主题,在班主任研究背景下具体化,形成了与教育基本理论、教学理论研究的对话状态。这一视角往往以对班主任工作之教育性的认可为前提,强调对学生发展的研究、教育过程的理解和变革过程的思考。

有研究者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班级教育,分析班级日常生活,认为班级存在着外在和内在的权力关系,呈现出纷繁复杂而又具体而微的权力生态。其有关学校中的教育权与管理权的阐述、有关家庭权力的介入、有关学生在校权利的特殊性等论点,拓展了班级研究的理论视野,有助于认识班级组织及教育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

有代表从管理学研究的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了目前我国小学班级管理组织模式的现状,并就多年一贯制、学年学期轮换制、值月班长制、值日班长制、全员参与制等类型做了分析,指出在班级管理组织的设置上存在管理主义倾向,在学生干部的安排上存在随意性、民主选举的规则不稳定与不明确等问题,进而指出了改革方向。

有代表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强调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者认为,帮助青少年适应社会、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是社会和教育的基本责任。鉴于当前中学生因适应不良而时常出现危机事件的现状,研究者和实践者要关注班级层面对学生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促成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有代表从哲学的视角出发,认为要关注班主任发展、研究中的若干本原问题。如对研究的理解、对班主任作为研究者身份与追求的自我意识、对研究内容特殊性的思考、对研究思维的清晰、对研究风险与收获的理解等。

有研究者用“对话理论”促成班主任职后培训质量的提升,认为要建立主体间性的“我一你”关系,使单向权力关系走向双向权力关系,促成孤独的教学者走向共同体成员,实现面向精神的开放和彼此的接纳。研究者进一步讨论了叙事分享式策略、圆桌对话式策略、工作坊式对话策略等内容。

3. 研究方法的多元

一是量化研究。来自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借助相关工具,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在实证研究背景下,研究者对儿童公民学习的影响因素,熟手教师和准教师的内隐学生观,中小学班级氛围、班主任情感素质对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的影响等主题,借助多层线性分析等方法开展分析,形成了相关研究成果,如,有代表分享了以量化研究的方式所做的对小学优秀班主任核心能力的研究。代表们还就香港、美国等地的数据库建设及在中国大陆建立相关研究数据库的思路与策略问题开展了讨论,这进一步表明,以“基于数据的研究”的意识已经在论坛中得到提升,该类研究方法的应用,将为班主任研究领域增添新的活力。

二是质性研究。有代表认为,结合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可以开展相关质性研究,具体分析某些常见的学生问题,探讨班主任如何帮助学生。有研究者通过对近百名中小学班主任的访谈研究,形成了对当前班主任工作生活质量的新认识。也有代表分享了其对某班级学生的回溯研究,对一群50多年前的小学生、现在已经是60岁开外的老人进行了系统研究,呈现出班主任对这一个班级学生的生命影响。还有论坛代表提出评述研究、个案研究等具体方法。

除上述两大类研究方法之外,有论坛代表提出一个“实地研究”的概念,指的是研究者深入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情境中,在以半天、一天为单位的时段内,深入观察、了解、体验班主任的工作,从而对其工作实践等获得更清晰的理解。

有代表阐述了改革实验研究的特殊性,认为研究者正在开展着的改革实验研究,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持续的、合作的、动态生成式的、生态型的改革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关注研究对真实世界的改变、理论的创生和研究主体的自我发展。

4. 思维方式的更新

理解当前复杂的班主任工作状态与发展环境,必然需要依靠一定的思维方式。在本次论坛上,思维方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得到提升。

有代表从内源性教育变革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班级日常生活变革的前提假设、理论视角、思维方式、分析框架等问题。明确提出班级日常生活变革需要复杂思维,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偶然性、矛盾与冲突,厘清班级变革中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积极与消级、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有代表提出要借助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思维方式,如整体思维、生成思维、关系思维等,将班级中的个体与班级的联系看作相互支持、相互成全的关系,从而把握班级管理的双层教育目标。

有代表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认为它是一个复杂系统;但已有研究大都依据还原论思想,对班级文化中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构成要素做分门别类的研究。研究者认为班级文化应全息渗透于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凭借,文化建设需要整体布局、有机推进,从而形成班级自行组织的、各文化要素之间横向融贯的、纵向发展阶段循环递归的、确定的文化方向与不确定的突发事件处理实现弥合的文化建设脉络。

三、研究生态的建设

1. 理论工作者联合体的形成

有论坛代表指出,各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可以联合起来,有节奏、有结构地开展研究性合作,促成班主任研究主题的凸显和成果的形成。有代表指出,班级生活变革包括价值取向变革、组织形态变革、生态环境变革、运行机制变革等内容。有研究者指出,让教育回归班级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目标回归班级、班级管理应有教育性、教师教育观和儿童观的改进、班主任面对不良的教育生态环境时教育信心的建立和对既定日常教育生活的超越、班主任由班级管理到班级领导的转变、建立共生的班级生态环境等。有学者倡议,要整体策划圆桌论坛的主题,实现整体、有序推进,这事实上提出了班主任研究的内容结构问题。相关代表还就农村班主任发展、班主任培训与培养、班主任政策研究等,展开了具体讨论。

与上述研究内容或主题相关的,还有研究主体系统、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等需要整体策划、不断清晰、动态发展等问题。

2. 理论工作者与中小学班主任关系的清晰

在论坛中,有代表指出,理论工作者与班主任的关系是复杂的,有相互指导、相互服务、共同创生新理论与新实践的关系形态,而当务之急是促成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代表以自己开展的工作坊研究为例,突出了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生存方式与思维方式对于中小学班主任的积极影响。有研究人员从班主任研修的视角,分享了高校介入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促成其专业觉醒的重要意义。也有代表指出,当前的出版社与学术期刊的选材、发表机制都存在局限性,呼吁有更多理论研究者介入其中,提升实践研究的品质,形成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的状态。

3. 班主任研究群落的形成

郭凡生精彩演讲引爆主题论坛 篇3

2012年,中国美业市场依旧火热,可是也有大批企业黯淡离场,更何况今日的火热与辉煌能持续多久在企业家心中都是未知数,是机会还是泡沫?百年老店的大潮是否已然来临,众人居安思危、众说纷纭。毋庸置疑的是,这场改革之争已然开场,不进则退,我们别无选择。那么,就让我们听听这位成功的企业家、演讲家的真知灼见吧。

(以下是慧聪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先生的部分精彩发言整理)

股权共享 股改天下

一、企业家与家族企业

各位企业家朋友,让我们在开始股权共享、股改天下的话题之前,先客观地认识这一变革的成事者——只是国家请的经理人,公司并不是他的。

企业家实际领导着企业的运营,拥有股权并控制企业,股权收益大大高于工资收益。企业家拥有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这就是企业家精神,也是股权共享的起点。

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讨论,在中国已经持续了很久。有人称企业家精神为慈善,其实不然。企业是由员工、股东和用户三方面的人组成,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地方就是以同样的投入产出得更多。雇佣员工、股东出资、用户购买,这三方面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边的边长是投入,围住的面积是产出。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因此企业家若能合理地处理好员工、股东、用户三方的关系,产出就会最大。

再看我们领导的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从法律角度看多数属于有限责任公司,而我们领导的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中,与家族血脉关系相连的财产继承关系,形成了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管理基础。家族企业的财产和利益清晰,可以自己管理,也可委托管理,有权随时更换管理层,只在法理上按血脉关系传承。家族企业必须全面承担企业在财富、声誉方面的损益。以血脉为主的财产传承特征使亲情成为家族企业中实施有效管理的特殊财富,因此家族企业真正实现了产权人格化。

欧洲上市公司中,法国和德国家族企业比例高于64%,马来西亚则高达67%,其他国家也都接近50%。海外华人的成功企业90%以上是家族企业。在大陆,有99.9%以上的私营民企都属于家族企业。举例来说,国外著名的家族企业有沃尔玛、麦当劳、可口可乐、福特、丰田、杜邦、 微软和摩托罗拉等;国内则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长江基建、希望集团、东方电子、华为、方太、万向、格兰仕、网易、盛大、国美、百度、搜狐、当当、携程、Q Q、TO M和慧聪网等。

美国的家族企业创造了78%的新增就业、50%以上的GDP,并雇佣了50%以上的劳动力。国内的家族企业对中国同样贡献巨大。国家对家族企业的投入不到 10%,但是家族企业却创造出了70%以上的GDP、60%的税收,解决了80%的人才就业问题。但在中国,家族企业的概念大多等同于“剥削、贪婪、压榨”等词,企业家们也长久面临着不被社会正确认识的压力。其实,无论如何,家族企业才是中国经济的主力与核心。

二、家族企业发展的死循环

中国企业的客户和数量在全世界来说都算多的,规模却是最小的。为什么企业做不大、做不强、一大就出问题,像爱多、三株、德隆等企业一样相继崩盘?为什么我们缺少资本、技术、强势品牌?为什么企业无法成就规模,持续经营成为百年老店?为什么骨干员工频繁跳槽或者自己创业,无能者留在企业里出工不出力?

中国有1000万个家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年,就是说每年都有超过300万个家族企业战死商场。企业家们都在总结,为什么会出现诸如人才流失、盲目多元化、战略不清晰、执行力不强等问题。其实,这些基本上可以归结为管理问题,是最难解决的。第一,企业效率低,靠低效率抓得出高效率吗?抓不出来。第二,管理有问题,有问题的管理能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吗?解决不了。第三,公司的员工不行,不行的员工能为你创造价值吗?来到这里,我们似乎落入了一个死循环。

归根到底,家族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是管理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在我们的企业里有激励制度,包括企业的产权制度、工资制度、奖金制度、劳保福利制度以及管理制度,解决财富生产的效率。激励制度主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制度主要是使激励制度调动起的干劲科学化、高效率。

管理制度对激励制度有明显的依附性。没有合理的激励制度,再好的管理制度也没有意义,但仅有好的激励制度,管理制度不科学,企业也很难成功。如今,家族企业的制度问题主要体现在激励制度相对落后,从而使管理制度的提升效果甚差。在此我特别强调,变革激励制度在先,提升管理制度在后,要真正做到商者有其股。管理和薪酬的方式一定会落在股权共享上,利润大了跟我分,利润没有,咱们都不拿,只有这样,才能把外人变成亲人。

三、慧聪变法:从小到大的股改历程

在此,我以慧聪为例,简述股改的过程。1983年,我开始了股份制调查的思想创业,1988年形成了专著形式的学术创业。从1990年开始,我就带着理论下海,真实创业。慧聪的劳动股份制是怎样的呢?我们的企业章程规定,公司分红70%,股东分红30%,70%的分红叫劳动分红,每年都把70%的分红分给那些劳苦功高又没有钱出资办企业的员工。这个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很让人震惊,不但老板不愿意这样干,员工自己也不愿意,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止步,第二年、第三年照样以劳七资三的模式分钱,当这个制度执行了3年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制度和员工共同追求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在第三年,慧聪成为了中国商务信息服务商的老大,并连续18年稳坐头把交椅。

挣钱容易花钱难,利润翻番主要靠分钱的制度保证。1998年10月,公司进行了身股基础上的银股改造,让100多位员工成为股东。现在有的公司越做越大,不断把公司往里包,慧聪则是越做越小,我们拆除了四五个公司,拆出来的公司都按这样的制度创业,吸引的风险投资已经超过了1亿。去年,我把慧聪网里的市场研究院买了下来。做纸媒时,研究院和纸媒体是分离的,赶上独立性特别强的互联网,我就花了6000万买下来。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研究院的院长加上骨干团队成为第一大股东,我是第二大股东。1年后,公司股价涨了5倍,风险投资和PE追着我们。这就是制度的力量,一个伟大的制度会诞生伟大的公司。试想一下,若是没有私人企业注册的制度,会有我们的今天吗?慧聪的成长,更主要的是依赖于这种制度。

十几年前,我在北大讲课,最后张维迎院长总结说:“慧聪股改的制度如果在郭凡生以后就没有了,那只是一个企业家的风格;如果这种制度延续下去,那就是一次了不起的制度革命。”

四、股权共享:普惠天下的伟大制度

不管是包产到户还是国企改制,那是中央下文件做成的事情,而股改天下是不需要中央下文件的,企业家只要齐心协力,主动引领就够了。股权贡献制度对大企业有用,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是从恢复性改革向引领性改革的质变,不仅在高科技行业可行,各行各业都适应。

1.连锁KTV的股改效果

某量贩式KTV连锁公司创办于2002年,股改前员工达813人,共有13家连锁店。2011年公司的收入为1.05亿元,利润2760万元。经过股改,2012年上半年,该公司业绩提升得十分明显:门店的利润净增额是987万元,店长的收入是4.2万元。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化娱乐型企业的改制。总体裁了10%的人,但是有一家店裁了40%的人,利润上升了60%。在座的企业家要明白,公司的管理人员裁掉三分之一,一点问题都没有,问题是你裁不动,但股改之后不一样了。

2.名之城美业集团的股改效果

昆明的名之成美业集团成立于2000年,经营美容美发业务。第一任董事长花费11年时间才创立了5家店,营业额1800万元,利润280万元,开店速度非常缓慢。经过董事长女儿的股改,公司出资65%,团队出资35%,可以享受45%的分红权,若亏损,公司承担80%,出资团队20%。仅一年半的时间,新开门店数量达到20家,无一家亏损,全部盈利,实现营业额3800万元,净利润近800万元。原因很简单,她让员工把连锁店当成自己的创业机会,充分调动了员工的责任感。新的分公司投资总额以50万为基数;集团组建新的分公司时,鼓励员工(新开分公司经理)出资10万元,占有20%的股份;公司做出承诺:分公司一旦盈利将赠与经理10%的股份;分公司亏损期间,经理只拿基本工资;分公司盈利后将实行身股分红,将采用功劳身股和超额身股相结合的分红方式。

3.某大型医药企业的股改效果

广东一家大型医药企业,制造、研发兼顾,主要针对销售体系进行股改。该药企主要有A、B两个产品。A产品共分43个销售地区,参与股改地区的地区为35个,8个地区未参与股改。2012年上半年,股改地区增长29.5%,未股改地区增长12.7%。股改地区增速是未股改地区的2.3倍。B产品股改的更保守,28个销售地区中,参与股改的只有16个地区。2012年上半年,股改地区增长39.3%,未股改地区增长- 4.2%。股改地区增速继续提高,未股改地区则由增长转为下降。这样的股改案例还有很多,股改天下,股权共享,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努力的方向。只有传承企业才能传承财富,只有传承财富才能传承企业文化,当传承企业文化、传承企业财富一起进行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让自己的企业基业常青。

五、现场互动,提问&解答

能够与郭凡生这样的大师级人物面对面交流,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现场很多观众在主题论坛最后设置的互动环节都跃跃欲试,包括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秘书长许景权、广州樊文花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樊文花、联邦纯美湾谭邦军等。

以下,是记者汇总和摘要的部分嘉宾问题和郭凡生老师的解答。

Q1:我的公司经营产品销售,共有50多名员工。我曾效法郭老师的课程,将48%的股份用做经理分红,但结果却出现了预料外的情况。经理中有辛勤工作,也有消极怠工的,分红指标一样,难免会让那些工作尽力的经理心里不平衡。另外,目前公司还面临团队不稳定、人员流动比较严重的困境。

A:你肯定是将股改落地的方法用错了,这就一定会出问题,当中肯定还有很多细节因素导致失败,我们需要会后详细讨论。员工不稳定绝大部分因素不是个人问题,比如恋爱、结婚,肯定还是工资令他们不满意。

Q2:郭老师,我原本有两家不大的店,总共20来名员工,现在关闭了一家,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做股改?

A:如果是这种情况,老板必须亲力亲为制定店长分红计划,将盈利所得的30%~40%用来分红,让员工不只拿工资与奖金,还要让他们有分红权。像刚才讲的KTV案例,员工的工资拿到4.1万元,半年分红就有17万元,员工肯定会关心公司的利润增长,因此努力将费用和成本降低。以目前的情况,你作为老板一定不能缺位。

Q3:郭老师好,我来自上海亚太国际,股改的话,财务要对员工公开吗?

A:不公开。就算你把财务公开,员工会相信吗?重要的是老板肯分钱,员工能拿到钱。股改的效果在两三年后才能显现,届时,信任公司的员工就会留下。

Q4:我是做美容行业互联网的,进行深股改制后,明显感觉经营轻松很多,未来我该继续深股吗?

A:互联网行业全是股权共享制的,光做深股不做银股不行。我建议,深股2年后,转为银股。

Q5:我有8家美容院,老店盈利,新开的店处在投资期,出现断层的情况怎么解决?

A:使用员工创业制度,你的问题就能解决。新建一家店需要投100万元,投入20万的员工可得30%的银股,公司盈利后再得10%的深股。当老店进行2年深股后,一定要用银股改造,这也是套现和收买人心的机会。

Q6:我有一个很小的民营企业,面临着招聘大批80后、90后人才的问题,特别是90后,大多没有信仰,对金钱没有欲望,对时尚潮流很感兴趣,对于这些人怎么更好地管理?

A :分钱的方式是个问题,是种艺术,要让他们感觉自己的收入是跟随公司成长而增的。对80后、90后这样一批人的管理方式肯定与60后、70后的人不同,但只要公司的制度正确,相信他们一样能把工作做好。

郭凡生

慧聪集团(HK8292)董事局主席

中国知识经济的倡导人和先行者

著名企业家

郭凡生先生,1955年出生,经历过上山下乡、当兵;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经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从商之前,郭凡生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经济学与改革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1984年提出“反梯度理论”,发表分析中国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学术报告,形成专著《贫困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西部理论”,成为中国西部问题研究的学术带头人。1985年发表《股份制——中国企业改革的唯一思路》一文,在学术界引起理论交锋,是当时国内理论界公认的、较有突出科研成就的年轻学者。扎实的经济学理论水平与体制和政策研究的成果,为其日后建立慧聪业务系统与公司体制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班主任论坛演讲稿 篇4

在座各位领导们,主任们,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学校能组织这次活动,让我们来交流学习,这对我们来说是次提高和成长。本次班主任论坛谈我将和大家共同探讨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教养。

俗话说:“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人受益匪浅,相反,恶劣的行为习惯则会让人受害终生。在平时日常对学生的管理和了解中,学生有各种小问题,比如说,学生会无意识的乱扔垃圾,张口便是脏话,有的女生也是。还有随地吐痰,乱扔粉笔头,在教室和宿舍大声说话影响别人,和别人说话时总带有命令和不满的语气等等。这些问题虽小,但足以长期的影响一个班级的班风班纪。我曾感到万般的无奈和力不从心。每当看到学生的这些行为习惯时,我每次都会怒火中烧,尽我所能的狠狠批评他们一顿,然后自己长舒一口气。有时候甚至脑海中会蹦出真没有教养的话,但总会被理智所忍。教养如同人的修养一样,是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词典上说‘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优良品质和习惯”。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教养有着直接且紧密的关系。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教养都是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塑造的。如此说来,我们老师也有着一方责任。对学生不良习惯仅仅严厉批评之后,效果如何呢?当然是不见成效。甚至会带来学生的抵触情绪。我们班的赵仕豪同学就是这样的典型。上学期他犯了所有他能犯的错误,每次都是不知改进。在我各种批评下,他变本加厉的违反纪律。面对这样的困惑,这学期我改变了以往的批评,取而代之的是内心适当的的宽容。“水至清则无鱼,师至察则无徒。”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他的错误,除了批评,还应善意的告诉他具体的应该怎么办。现在,他也几乎不再违纪了,我没有了上课都不想多看他两眼的情绪。

作为班主任们,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学生从平庸转化为聪颖是多么的艰苦,想让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有突破性的进步实在太难了。尽管我们抱着“不放弃,不抛弃”的信念而辛勤耕耘着,但是收获不会很丰盛,作为班主任们,我们每个老师的心都是柔软的,我们何曾愿意放弃过每一个学生。所谓大爱无言,用在我们班主任的身上再妥帖不过了,即使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用凌厉的语气,严肃的态度来教育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多数时候我们还是宽容了他们的错误,认真开导,以理服人,用真诚的语言呼唤学生心灵的回归。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力量,当我们用宽容征服学生的时候,其实我们也给学生演绎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真正的内涵。

我想,关于赵仕豪同学初步的变化只是我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开端,这只是小小的一步。

班主任工作论坛演讲稿 篇5

———养成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新县三中

吴玉斌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八年级的班主任。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养成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大家都知道,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完的债务。管得住自己,你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中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习惯,将受益终身!那么作为一个班主任,作为学生性格形成阶段的领路者,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工作中关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方面的一点感悟,跟各位领导和同仁分享下: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学初,我发现班上的学生,虽然是八年级了,但在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学习方法上都是一塌糊涂。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效果也就事倍功半了。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捉起:

1、早读习惯。我发现学生每天早上早早坐到教室,但很少有人自觉读书,总是需要老师来了以后不停的督促、提醒。针对这一情况,我先从班上选出了魏卓涵,李松,宋泽和陶彩宁四名责任心强、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的同学,将他们两

人一组搭配起来,每天轮一组,一人领读,一人组织纪律,早晨一到校就组织同学进入早读,并配合“争星评比台”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半个学期以来,大部分同学到校后都能在领读小组的组织下自觉进入早读,这样有效利用了早读,也让学生养成了珍惜时间的习惯,在期中考试中各门学科都取得了很明显的进步,尤其是英语,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自觉预习的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但班上的大部分学生没有这样的好习惯。我就给学生规定,上新课前,所有人必须把将要学习的课文提前预习,每个人要把自己的问题带进课堂。可是规定归规定,学生的主动性还是很差的,比如杨欢,赵小雷,霍元甲,张铁民等同学就不能按要求去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把学生分为五个大组,每组安排一个监督组长,每天晚上放学后由组长组织在教室里预习新课,这样做后,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逐渐养成,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听课的效率,使听课更具有针对性。

3、专心上课的习惯。我班的杨哲,聂卫校还有王康同学脑子都很聪明,但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究其原因,我发现他们都有个共性,就是课堂上喜欢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他们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找到了,因为他们没有抓住学习的关键时间段---课堂。于是在课堂上,我总是轮流站在他们旁边讲课,并时不时的让他们起来发言,逐渐地他们的小动作也少了,课堂上也能认真听课了,并能积极回答问题,在这次期中考试中,王康的生物在全班排第三名,看到他站在领奖台上,甭提有多兴奋。其实课堂上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

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那么,学习也就轻松很多,事半功倍了。

4、敢于提问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也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但有些同学只是能碰到问题,但不会提出问题,更不会去解决问题。发现这个问题后,我要求班上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次上课前都把预习后遇到的大家都处理不了的问题总结在一起,带着问题进课堂,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对善于提问的学生,对能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学生均提出表扬。

5、自留作业的习惯。我一直以来都让学生养成每天上完新课完成相应的练习的习惯,但每周二我班都没有英语课,这样整个一天学生都不接触英语,我就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留相应的作业,但总有一二十个学生不能按我的要求去做,为了让学生养成自留作业的习惯,我就每周三早上检查前一天的练习,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去做,但虽然偶尔还有一两个学生偷懒,但经过我提醒后都能补上,后来我换成抽查的方式,每天都抽查不同的学生,这样学生摸不清我会检查谁的,他们都乖乖的按时完成,就这样学生渐渐形成了自留作业的习惯。经过一系列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班的学习氛围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在期中考试中,我所带的英语科成绩在与兄弟学校的连评中也名列前茅。

二、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的卫生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学习师生素质高低的综合反映。但由于同学们还存在不良的卫生

习惯,经常给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带来不良的影响。班上每天早晚各打扫一次卫生,但我们的教室,清洁区在打扫后时间不长,就又垃圾满地。经过观察我发现,同学们随手扔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已经形成了习惯,吃过的食品包装纸、塑料袋、果皮、口香糖随地随手乱扔。针对这一情况,我利用班会、晨会对同学们进行了多次专题教育,并安排值日生对我们的教室,清洁区进行“包片监控”,找到“肇事者”,对扔垃圾的“肇事者”进行制裁-----让扔垃圾的同学负责打扫他弄脏的卫生区域,并负责监控该区域,直到有下一个“肇事者”出现。同时我号召同学们主动去捡拾垃圾,不要随地乱扔垃圾,并且我以身作则,带头捡拾。刚开始,学生的自觉性还不是很强,只有在我的督促下才能够捡拾,于是我采用言传身教的方法,每次我去教室经过我班清洁区时,都会把路上的垃圾捡拾起来放到教室后的垃圾筐,学生看到我这样做,他们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连老师都能弯腰捡拾垃圾,他们也就主动加入捡拾垃圾的行列,我还及时对积极捡拾垃圾的同学进行表扬。每次看到同学们主动弯腰捡拾地上的垃圾,我感觉很欣慰,日复一日,这种习惯逐渐养成,我班的卫生比刚开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班的教室、清洁区卫生经常受到学校的表扬。因此,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十分重要,同学们不仅自己讲究卫生,还人人争当卫生监督员,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终身锻炼身体习惯。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敏感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时期。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如锻炼的意识仅仅是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即自由“玩”的基础上,对学习体育基

本技术与知识很被动甚至是抵触情绪。致使学生身体体质严重下降,有的是大胖子,有的是豆芽菜,碰到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就要请假去打吊针,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鉴于这种情况,我跟我班的体育教师进行商谈后,决定从体育课和课后大活动入手,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自主健身的习惯。教授学生喜爱和适合学生身体发展的健身项目,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和健身的积极性。根据学校配发体育器材和学生年龄、性别特点,教授学生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皮筋、跳绳、广播体操、活动性游戏等传统体育项目。并进行分类:女生主要是跳皮筋、跳绳、乒乓球;男生主攻篮球、羽毛球;集体做广播、活动性游戏体操。除了体育课进行锻炼外,课间10分钟,大课间活动(40分钟)我们都充分利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利用课间大活动时间,组织了班级女子跳绳比赛和男子羽毛球比赛,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让他们的性格更加开朗。在学校组织的队列队形比赛中,通过全体学生的积极备战,荣获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更是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而且还避免了很多的矛盾的产生。我班有一名学生叫文航,刚开学时可以说是整日游手好闲,上课不认真听讲,各科作业都不写,开学第一周就打了两次架,而且还在管制刀具检查中查出一把水果刀,严重影响了班集体的荣誉,令我很头疼。后来经过我观察,我发现这个学生很喜欢打乒乓球,刚好学校也给各班配发了乒乓球拍,我就让他管理乒乓球拍,并让他组织学生们课间轮流打乒乓球,他可以做教练给那些不会打乒乓球的同学指导,他忙了,打架的事情也消失匿迹了,自从他当了我们班的乒乓球教练

后,我班的课间活动学生再也不趴在栏杆上无所事事,你追我打了,而是进入激烈的乒乓球决战中,看来这体育锻炼确实带来了让我意想不到的好处,促进了学生健身习惯的养成,也促进了健康心理的养成,最终也会形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生命重于泰山!作为老师,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每一年,有关学校的各类伤亡事故时有发生:食物中毒、溺水、火灾、车祸等,有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校还发生了较严重的治安事件,师生安全受到威胁。安全隐患层出不穷,安全威胁防不胜防...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消除威胁、维护生命。以人为本,必须从珍视生命开始;关爱生命,必须从安全教育抓起。确保学生“高高兴兴上学来,安安全全回家去”。关于安全习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1、利用主题班会、每天早上的晨会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教育-----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活动安全、应急避险等等。

2、组织同学进行交通法规的学习,消防安全知识问答,观看灭火器的使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应急避险演练。

3、在课间活动中,要求学生不能追逐撵打,在楼道、楼梯等容易拥挤的地方防挤压、防踩踏。

4、经常检查学生的随身物品,禁止管制刀具进入校园、进入教室。安插班上认真负责的同学当自己的“眼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对学生可能存在的矛盾纠纷,及时排查,及时化解。对有矛盾的同学进行开导,防止事态扩大。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为人、做事成功的基础。作为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引导者。我愿意多帮学生培养好的习惯,我想,好的习惯多了,坏的习惯自然就少了。希望这些好习惯能陪伴他

们一生,影响他们一生,给我的学生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带来帮助,成就他们美好的人生。

班主任就是高飞雁群中的头雁,在带领群雁飞过千山万水,顺利到达目的地中领航、引路。以上是我个人此段时间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李 娟

2012.11.26

班主任工作论坛发言稿

李 娟

班主任论坛主持词-班主任演讲稿 篇6

尊敬的全体班主任:

大家下午好!

为了进一步提高班主任业务素质,强化班级管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分享班主任的宝贵经验,借鉴学习同行的治班方法,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之目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二期班主任工作论坛。

老师们,“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的话。如今这段经典的文字,已成为教育界人士普遍认同的教育名言。

教育行家习惯于把“爱孩子当作合格教师的底线”,也就是说,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合格,除了看其是否拥有一定的学历和能力外,重要的是看这个教师是否有“爱孩子”的心。如果一个教师连起码的“爱孩子”的心都没有,那么可以说,这个教师就不具备“合格教师”的条件,甚至严格地讲,这个不爱孩子的“教师”是不适合做教师的。

教育就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的一门科学。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研究社会,也要研究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教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更何况,教育是超前性的投资,有滞后性的效应。教师除了要具备教育的责任感外,还应具备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要在育人岗位上站得高、看得远。这样,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今天的孩子生长在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感叹:孩子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富翁”,另一方面又是精神生活的“乞丐”。许多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该满足的都满足了,可就是不好好学习。面对现状,我们最为缺少的是另一种思考:现在的孩子心里面在想什么?他们的心灵深处究竟需要什么?作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则是一件大事。”可见,我们光有爱孩子的心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懂得怎样去爱,尤其是要讲究“爱”的方法。

众所周知,孩子们每天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是班主任,班主任几乎成了孩子形影不离的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的学生。一个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而不是学生的“敌人”;一个班集体,要成为学生心中的“乐园”,而不是学生心中的“地狱”。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因素在于这个班主任是否具有人格魅力,这个班是否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小学班主任论坛的演讲稿 篇7

今年我即将82岁了,最近搬回清华园居住。我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在清华园长大,于60多年以后,又回到了故园,有感写了一首五言古诗《归根》:“昔负千寻质, 高临九仞峰。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回归几个月,感想良多。今天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几点感触和反思。

首先,最近到过的几个大城市:北京、 上海和广州,都在急速变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气氛。清华园中添了许多新楼。学生数目自抗战前的800多人增加到今天的20000多人。海淀新开的书城里新版旧版的书美不胜收,看书的学生十分拥挤,都是新气象。

有机会去了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 这是巴金倡议修建的,收藏甚丰,并有13座塑像。我特别喜欢巴金的雕像和鲁迅的雕像。

李学勤教授带我去参观了东二环的保利博物馆,小而极精美,展示方法是绝对的第一流。他们近年来收购了许多流失海外的青铜器与雕塑,这是极有远见、极有长远意义的措施。他们非常重要的一件收藏是所展示的遂公盨,其中铭文中的“德” 字出现了六次。这90多字的铭文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差不多3000年前的铭文,而开头即说“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为上古史提供了宝贵的新材料。

我还有机会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李白》和中国国家话剧院在北师大演出的《哥本哈根》。后者是前几年在伦敦和纽约都曾轰动一时的话剧,讲的是1941年海森堡去哥本哈根访问玻尔的故事。那是一次历史性的访问,涉及能不能和应该不应该造原子弹的历史性大问题。

这样学术性的话剧有那么多年轻人与大学生去看,给了我中华民族已迈入文艺复兴时代的感受。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经过了戏剧性的转变。回想1898年中国几乎被列强瓜分了: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 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1900年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惨剧。 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成立了伪满洲国。记得那个时候我在清华园里的成志小学念书,在五年级,韩老师给了我们一些小册子,关于日本人在东三省的暴行。 1937年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兵在北京近郊做“军事演习”,准备将华北变成另一个伪满洲国。那个时候我刚刚读完高中一年级。

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很多人有十分悲观的看法。 王国维先生是国学大师,1927年在颐和园投水自杀。他的遗书开头四句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记得我和我小学的同学们常常去诵读在清华园中他的纪念碑的碑文,我们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自杀。

1938年秋天清华大学搬到昆明,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 因为当时没有足够多的校舍,所以文法学院搬到蒙自,陈寅恪先生在蒙自写了下面一首诗:“景物居然似故京,荷花海子忆升平。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他当时显然以为像北宋南迁一样没有再回到故京的希望。

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情是什么呢?也许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我所写的一段话是有代表性的:“1997年7月1日凌晨零时,我有幸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回归盛典。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音乐声中冉冉上升,想到父亲如果能目睹这历史性的、象征中华民族复兴的仪式,一定比我还要激动。他出生于1896年,即101年前,马关条约、庚子赔款的年代,出生在残破贫穷、被列强欺侮、实质上已被瓜分了的祖国。他们那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目睹洋人在租界中的专横,忍受了“二十一条款”“五卅惨案”“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说不完的外人欺凌,出国后尝尽了种族歧视的滋味,他们是多么盼望有一天能看到站了起来的富强的祖国,能看到大英帝国落旗退兵,能看到中国国旗骄傲地向世界宣称:这是中国的土地。这一天,1997年7月1日,正是他们一生梦寐以求的一天。”

今天在世的中国人必须了解我们是多么幸运,能生活在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的大时代。毛主席的这一句名言的意义,就可以了解。

我认为再过100年,如果讨论20世纪最重要的、对人类历史有最长远影响的史实的话,将不是两次世界大战,将不是希特勒的兴起与灭亡,也将不是苏联之崛起与解体,而是在此世纪中:一是人类利用科技大大增强了生产力,二是中华民族的 “站起来了”。

1947年,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出版了一本书,叫作《审判文化》,其中曾讨论美国与苏联以外会不会有第三个强国。他说:“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第三个强国?不在欧洲,也不在英联邦,当然也不在中国或印度,因为虽然这两国都有悠久文化、众多人口、广大土地、丰饶资源,但是这两个大国极不可能在未来关键性的历史年代里发挥出他们的内在潜力。”汤因比错了。因为他在1947年没有看到中华民族的潜力,也没有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潜力。当然,这不能怪他,因为这两种潜力当时是不容易看出来的。可是今天,知道后来50多年的历史以后,我们必须要问,这些巨大的,汤因比没有看到的潜力的来源是什么?

我不是研究历史、政治、经济或社会学的。可是我曾在中国居住过20多年,在美国居住过50多年,今天我以外行的身份来大胆提出我觉得这些巨大潜力的内在来源。任何一位在中国和在西方都长久住过的人都会感受到二者有极大的本质的不同,住得愈长久,对此不同的深度就愈多了解。我认为此不同的根源必已萌生于四五千年以前人类开始聚族而居的时代,从那时代起中国文化就走了人本的道路,而西方文化就走了神本的道路。几千年来, 这两种不同方向的道路就逐渐制度化而演变出来众多的语言、观念、社会、经济、政治、风俗等等各方面的文化差异。

至于朋友之间的关系,“义”字是西方极少有的观念。而在《水浒传》《三国演义》 《今古奇观》等中国小说中“义”字是极重要的、贯穿民间的、中心的观念。

近年来,许多书籍与文章讨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可是我觉得其中一个要素是:“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国人本精神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后来发展成“理在心中”,要用人文规律来“格”自然现象, 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而在神本文化中, 神与自然本是一体,所以神本文化发展出客观分析自然的活动,这些活动最后引导出了现代科学的萌生。

至于“利”与“德”,孟子见梁惠王时就曾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关于“德”,保利博物馆就特别指出遂公盨上的铭文,98个字中,“德”字就出现了6次。 那是差不多3 000年前的历史文献,表示出一个民族的深层价值观有极长久的溯源。

注重德与注重利的社会有基本的分别,是长期居住中国和居住美国的人都体会得到的。要看出二者的不同,只需观察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中国小孩子一般听话、勤而静、能忍耐,而美国小孩子一般不听话、好动、急求满足。能忍耐的文化才能有韧性,有韧性的民族才能承受巨大的、全民的、政策性的转变。我们如果比较一下毛泽东于20世纪20年代的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描述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改革开放伊始的中国现状,和今天提倡的“与时俱进”的国策,就会了解到中华文化有多么大的韧性,也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多么有利用此韧性的组织能力。 别的文化,如印度文化;别的政治体制,如巴西的“民主”,都没有中国文化的韧性,也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所以他们都不能在一穷二白的时代发展出“两弹一星”,都不能在20年内创造出经济起飞,都不能使城镇居民文盲率降到5%以下,都不能在20年之内迁移两亿农民到城镇工作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换言之,他们都还没有找到脱贫的道路。

前面我曾说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有长远影响的史实一是科技促进人类生产力之猛增,二是中华民族的崛起。那么,21世纪的最重要史实将会是什么?1996年哈佛大学的亨廷顿教授曾写过一本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曾引起广泛的讨论,其中有一些精辟的见解, 但是我认为他过分注意文化的冲突,而忽视了经济因素。

到了21世纪下半叶,全世界各种资源都将短缺,以能源为最。我认为那时左右世界格局的最主要因素将是资源的争夺, 这是今天已经可以看得十分清楚的总趋势。资源的分布是区域性的,所以,资源争夺成主要因素的世界会产生“地理政治”主导的形势。那时极可能出现全世界分成三大地区对峙的局面:美洲、欧盟与可能产生的北亚盟,如果这种局面产生,在北亚盟中占主导地位的必将是中国。

即使北亚盟不产生,中国变成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也是必然的。假如有人问我,中国现在面临许多问题:有三农问题、 贪污问题、外交问题、贫富不均问题、环保问题,等等。你怎么对前途的发展如此乐观?我的回答很简单,虽然我的乐观态度确有感情成分在里面,可是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这些众多的问题,比起过去100年中华民族所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小得太多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也能够帮助中华民族解决目前这些复杂的问题。

1971年夏天,我在离开祖国26年以后,第一次来新中国参观访问。在那次去过的地方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长城。长城的连续性和韧性,使得我在回到美国以后, 在一次演讲中讲了这样的一段话:“长城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它象征着中国历史的悠久,它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坚韧。它表现出了几千年来无数中国人民的胼手胝足,以及他们的辛劳为人类所作出的优异贡献。 它象征着历史上中国一统的观念:尽管中国历经盛衰兴亡,尽管中国有如此大的地域和多种的方言,尽管中国有过多次内战和朝代的更换,但是贯穿历史的只有一个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 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合则盛, 分则衰。”

小学班主任论坛的演讲稿 篇8

一、 拥有扎实的文化底蕴

巢宗祺:提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我想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原来有一位叶老先生,他把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概括起来叫“一一三”。就是一口普通话,一手漂亮字,三百篇诗文。这话是上世纪60年代说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另外,除了300篇文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还需要语言的、文字的、文学的等方面的一些专业素养。

王云峰:一笔好字,一口流利清晰的普通话,这些都是基本素养,但更多的还是技能性的素养。掌握这些技能对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来说,是必须的;但仅有这些又是不够的。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化基础。说教师要熟读背诵三百篇优秀诗文,强调的是要给教师打下一个比较好的文化底子,这非常对!我非常赞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靠记背又是不够。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有必要的积累,更要注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爱书、读书、藏书的习惯。要在读书中品味汉民族语言独特的韵味,在读书中感悟思想的光辉,在读书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在读书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他对言语的品味、感受和把握,是通过他的教学直接传达给孩子的。在孩子语言的启蒙阶段,给他一个扎实的文化基础尤其重要。因此,教师语文素养的整体水平对语文教学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是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为教师打下一个良好的文化底子,自觉培育良好的读书习惯。

雷实:我们可以把这三百篇诗文理解成一个最基本的文化积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在很多方面有这些“三百”。如文学方面,像《论语》、《孟子》应该通读、《庄子》、《左传》等经典需要部分选读,也得有个两三百;还有童话,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研究儿童文学。除了读够两三百篇儿童文学作品之外,语文老师还需读些科技、艺术类的文章,这里也有一个基本的两三百。此外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东西也要有一定的积累。我特别建议语文老师,要把近现代有过的一些教育改革实验了解一下。比如我们过去的多种识字方法的一些实验,还有二三十年代在我国开展过的种种改革实验.我们现在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些教学方法,在二三十年代,有些曾经实验过,例如斯霞老师在《我的教学生涯》一书中,记述她开展“设计教学法”实验,领着小学二年级学生研究当时的南京,与我们的“综合性活动”十分相似。当然,我们现在的理念更先进了,内容更丰富了。了解历史,我们会更理智些,改革也会更坚定。

方智范:在小学课堂中,我经常看到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活跃的一些现象。一些比较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跟学生有一种很好的亲和力,形象也好,普通话又标准,具备了非常好的自身条件。但他(她)对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方式有误解,认为多用多媒体,或者是唱唱、跳跳、做做游戏就是新课程的课堂。他们把很多的精力花在自我形象设计上,去刻意地向节目主持人靠拢,而没有把工夫花在像读书、扩大视野、注重积累这些方面。我觉得小学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具有的是书卷气,要有情趣和品位。当然我不否定,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能够唱歌、跳舞,与同学做游戏,自我形象设计好等等是很好的条件,但是光有这些不行,特别如果把课堂教学引导到展现自我风采,而不是用自己的比较高的语文素养去带领学生,带领我们的下一代去培养这种比较好的语文素养,那就成问题了。课程改革提倡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课堂上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有很多来自于学生,或者是他提出的疑问,或者是他的别解,你如何去判断他哪些理解是有道理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引导去点拨纠正的,哪些是可以适当提升的?这里边就在于你老师的素养。如果说你心中有底气,你的视野宽,你的方法多,我想你就基本上能够把那种看似消极的教学因素转化成有用的教学资源。所以我觉得,说来说去,我们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是最重要的。

巢宗祺:我以前的一个语文老师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评论家。课上往往他看问题的眼光能使我们一下子提升许多,那是被自然而然地提升起来的。老师本人的底气对学生,是在发生着不知不觉的影响,那是内涵的影响。

二、 带着问题去读书

方智范: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工作负担很重,家庭还有拖累,很多还要做班主任,一些老师会提出,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看书呢?我想应该说什么书都很重要,就当前课程改革的实践进程来说,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去读书。小学语文老师一般来说,他不需要专门去搞理论研究,或者专门在中文专业的哪一个专业方向上进行很深的探索。但是语文教学涉及面广,对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知识、能力、理论包括思想方法,他的底蕴素养,是一种全面的要求。面对这种挑战,我建议老师们针对一些需要思考、需要探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选读一些书。有一些可以精读,有一些可以泛读,养成平日随便翻翻的习惯,获得一个基本的读书量和一个读书的面,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所以我提倡带着问题读书,提倡养成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这样当你碰到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你会忽然联系到自己曾经看过的哪本书、哪件事、哪个观点。我希望老师们能够采取多种方法读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王云峰:结合实际工作去读书是很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去发现问题,通过有目的的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再运用获得的新知识解决问题,这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专业成长的一条途径。前两年,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一位老师和顺义天竺中心小学的老师围绕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做了一个教学改革的研究。大学的老师在实验中发现,发现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汉字的理解不够,建议老师们对点儿文字学的书,还给老师们开了书目。刚开始,老师们觉得汉字很枯燥,要读那些文字学的书很没意思。后来在工作中逐渐发现,有一点文字功底对教学字非常有好处。比如教孩子认识春天的“春”字。《说文解字》里讲,春是草木萌生之态。看那个篆字,就是一个地平线,有出头的小草,有刚刚冒丫的草,于是大家理解了,在春阳抚育下,草刚刚发芽的那个状态、那个季节就叫春。老师对这个字有一个领悟,读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瞧去,田野里、园子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他就很容易感受到所谓“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后来他们在上课时就自觉地选用了一些甲骨文、篆字,把这些字的图片通过多媒体给孩子展示,教学效果很好。在那两年与教师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对我说,开始对汉字没感觉,现在快成了汉字迷了,特别喜欢去读解释汉字的书。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读书学习,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对汉字的理解深入了,对汉字的领悟更深了,对母语的情感也就更深厚了。老师对汉语言文字有了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就会比较自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关注孩子们在读什么,跟孩子一起读书,这对老师来说也是提升他对新知识的理解,扩展他的视野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对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雷实:语文老师要把读书当做一种享受。有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曾经跟我说,他暑假要下决心把《论语》读完。我说那很苦的,他说他要下决心读一次。读了一个暑假,写了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我相信这个老师的这个暑假,在他一辈子回忆当中,会感觉到非常的有意义。当语文老师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之后,他就不感觉到是外在的你要我读书,而是变成自己需要读书了。当然这里我呼吁各级领导要给老师一些读书的时间。没有时间读书,没有闲暇,就没有创造。语文老师读书,终究因为语文是你的职业,是你的吃饭的根本,所以不但要读,还要动点笔墨,写点札记,因为你的赖以生存的职业是要利用你的语文素养去教育培养后一代人的语文素养。

三、 做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巢宗祺: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语文老师在读书当中,在生活当中,应该要培养一些生活的情趣。

雷实:语文老师要把生活当成一种具有审美意味的享受。有的老师会唱歌,会画画,有一两种爱好,这种生活状态就是是很好的,除此,可能对小学语文老师来说还另有重要意义。有一次某小学招新老师,我们的一些本科生去报考,结果一个都没有留下。为什么?很多学生读到高中,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也不会打球,只会做试卷,应聘要求展示才艺时,一个都不行。这件事给大学生带来一点震撼。所以老师们要会一些才艺,有点自己的爱好,这样他跟学生在一起,就会觉得生活很有乐趣,学生会更热爱老师。

巢宗祺:前两年华东师范大学制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时,我就提出,每一个学生至少要有一种业余爱好,要把它纳入我们的专业素养中来考虑。一个人如果说他没有这么一种爱好,这个人会变得很乏味。书法、绘画,比如说是弹弹琴,唱唱歌,哪怕你是养养花等都可以。

方智范:教师拥有多种的兴趣爱好,就奠定了他有诗意化的人生。

四、 关注每一个细节

巢宗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还认为特别重要的,是要对孩子有爱心。你的爱心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细节上。有的时候,你的一个不经意的举措,一句对孩子的回答都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辈子。

我小时候就是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父亲跟我的老师说这孩子喜欢看看书,家里的那些书,对他已经不合适了。于是老师在安排班里借书的时候,那一次让我站在第一个,第一个借书,也就是由我先挑书。周围的同学看到老师这么对你好,让你第一个挑,大家都围着你,这个时候自己找到了很好的感觉。从此,跟那位老师非常的配合,上那个老师的课一点不调皮。老师他自己可能根本是不会把这事当成一回事,但他的一个很小的举动,却影响了我今后的发展。

王云峰:这是一个很细心的老师,又能因势利导,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机会使孩子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激励孩子成长。

上一篇:推拿按摩学习心得下一篇:高二上册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