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绪论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绪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技能训练衔接性的分析

摘要:根据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行动的定向、行动的模仿和行动的熟练,探讨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过程的衔接性问题,指出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重复性、渐进性和整合性都体现了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必须遵循一定的衔接性。同时总结了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内容的衔接性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技能;操作要求;教材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技能训练是完成各类化学实验的基础。在九年级化学启蒙教育阶段,需要适当进行化学实验技能的规范训练,而且技能训练需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即由教材演示逐步转向学生亲自操作,由单一操作转向综合操作。如果能使学生完成上述一系列转向,进而激发灵感,缜密分析,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那么化学实验训练就完成了更深层次的衔接。

1 九年级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与培养过程

1.1 九年级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基本的实验技能”分为两类:一类是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等;第二类是相对比较综合的实验操作过程,包括某些气体的制取等。根据《课标》,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表1所示要求[1]。

《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对“初步”的解释是:开始阶段的;不成熟的;不完善的。对“学习”的解释是: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②效法,仿效。对“学会”的解释是:学习并能运用,即在学习基础之上的应用[2]。由此可见,学会的前提是学习。学习和学会的前面都有一个限定词“初步”,这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内容的基础性。

化学实验技能属于操作领域的学习水平描述。不同的目标水平的学习要求不同[3]:

(1)初步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进行实验操作。该层次的操作,学生主要表现为模仿。其规范性与协调性较差,有的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2)初步学会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进行操作。该层次的操作水平,表现为学生动作基本规范、协调,基本能做到会拿、会接、会调、会测等。

由表1看出,对于较为简单的实验操作或化学实验最基础的实验技能要求比较高,如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对于一些较高层次但属于化学实验必备的实验技能同样要求比较高,如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对这些实验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记忆,要求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情境时能够顺利地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理解,要求学生通过积极地同化作用,认识事物的共同本质[4]。对于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要求会降低一些,如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1.2 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过程

化学实验技能属于操作领域的动作技能,培养过程有其阶段性。它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生疏到熟练、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此可将实验技能分为三个相互联系,要求上又逐级递增的阶段。

(1)行动的定向——基本技能练习阶段。行动的定向,指通过对行动方式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印象的过程。具体到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中的定向,则是指在教材中让学生明确各项操作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

(2)行动的模仿——技能综合练习阶段。行动的模仿,是按已知知识进行仿效。在化学实验技能训练中,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栏目进行仿效,在充分体会规范操作的科学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转变成规范的动作。

(3)行动的熟练——应用操作技能阶段。行动的熟练,就是指形成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广泛适应性和动作的完善化与自动化。这一阶段的训练,《课标》并没有刻意强调。

2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衔接性的具体体现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安排在九年级,教材的编写、组织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应该由简到繁、从易到难,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在初中化学学习初期,学生的化学知识比较欠缺,所以教材应从操作简单、形象直观的实验切入。那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安排是否合理呢?是否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层次性和衔接性?接下来将对此做一个系统性的分析:

结合表1总结的《课标》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整理了实验技能在教材上、下册出现的次数(见表2、表3)。

由表2看出,九年级教材上、下册在“初步学会”这方面,上册出现的操作82%在下册中继续强化。而且上、下册在编排上指导思想一致,即常规操作优先反复训练。由表3看出,对于“初步学习”,上、下册教材同样呈现出一致性与衔接性,如过滤、蒸发等在两册教材中均有出现。总的来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技能部分的编写与《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而且教材上、下册也呈现出高度的连贯性。按照实验技能掌握的三个阶段判断,教材实验安排上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生疏到熟练、由简单到复杂,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

2.1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重复性体现衔接性

化学实验的操作主要通过手的活动来完成,俗话说熟能生巧,同一实验技能只有在学生重复或循序练习若干次后才能逐渐由生疏到熟练。例如,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教材上先详细介绍了取用固体药品的两种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使学生对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从理论上有一个最初的认识。接着在过氧化氢的分解、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碳粉还原氧化铜等一系列实验中都涉及到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使得学生对这一操作不断重复和循序练习,最后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从实验技能掌握的三个阶段判断,表2、表3中实验操作重复的次数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这是九年级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

但是,从表2、表3的统计中,也可发现一些欠妥之处。其一,教材在有些基本操作的训练上偏少。如“试管夹夹持试管的操作”在教材中只呈现两次,训练使用试管夹的重复性不够,容易造成学生手持试管夹的短柄进行加热的错误操作。其二,重复是学习新事物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重复中也要做必要的强调。如量液的操作在教材中共呈现两次,对注意事项也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不能加热量筒、不能用量筒作反应容器并未强调,这样可能导致学生不自觉地将量筒作为试管使用的错误操作。

重复不能没有任何创新,完全一模一样的重复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所学知识与技能,教材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例如,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在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时,呈现两幅相似的装置图,使学生很自然地寻找两者的异同,更加深入地思考反应原理,灵活学习蒸馏装置;又如,上册教材中第七单元在介绍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时,所呈现的两幅插图反应装置一模一样,而气体收集装置略有不同,一个是排水法,另一个是排空气法,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制取氢气的装置,还巩固复习了气体的收集原理与方法。

2.2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渐进性体现衔接性

根据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定向——模仿——熟练。学生首先需要观察体验,形成最初的动作印象,然后才能形成模仿,进而形成熟练操作。教材在演示实验时,对初次接触的仪器作介绍或进行操作示范,同时也安排学生实验,目的都是让学生能逐渐亲自动手操作,由此可见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一脉相承的。教材演示实验的同时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亲身探究与实践,教材又通过各种活动设计几十个小实验,为学生实验技能训练提供较多的机会。在开篇出现化学最经典、最基础的演示操作——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固体药品、酒精灯的规范使用等,让学生有一个定向认识。之后,学生开始模仿练习,按教材上的栏目仿效操作试管加热、练习量筒读数、学习连接仪器等;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多种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充分训练。然后,学生再在实验室制取气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熟练应用基本实验技能;这些实验操作都是需要整体思考的,要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所以,九年级化学教材中从演示到练习再到综合,这种渐进式的实验技能训练模式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

2.3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整合性体现衔接性

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是一系列基本操作的有机整合。学生仅熟悉化学仪器,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还远达不到会做化学实验的水平。如果仅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固定装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不会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所以,培养学生协调、组合多个单独操作,完成某一综合实验十分必要。表4、表5统计了九年级化学教材上、下册中,基本操作在单独训练与综合实验中出现的次数。

由表4、表5看到,基本操作在综合实验中的训练强度较大,从内容到数量,都高于单独实验,这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课标》明确细化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包括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等,《课标》中要求“安排和组织学生亲自操作完成”这8个实验。在教材中,这8个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共17种,包括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试剂取用、试管加热、酒精灯使用、气体收集、过滤等。与表2、表3统计出的教材中出现的19种基本操作相比,这17种基本操作都出现在8个综合实验中,覆盖率约为90%,可见在综合性实验中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再横向比较表4与表5的综合实验,九年级下册的难度加大了,出现了液体的配制以及过滤、蒸发,这都是较高难度的实验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九年级的化学教材编排在体现综合性的基础上,也表现出循序渐进的科学思想。《课标》明确的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不等同于基本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尤其是前6个实验需要学生协调、组合多个基本操作才能完成。如“气体的制备”需要学生组装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称量、加热、气体收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涉及称量、溶解、加热、过滤。通过相对比较完整的实验操作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合多个操作,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综合实验。

3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的一系列分析,发现教材中的技能训练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在技能训练安排上体现重复性、渐进性与整合性,充分体现了对于学生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主动从教材中获得启示,将实验技能形成过程看成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地从学习到学会乃至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过程。在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个体操作方法的练习,又要强化基本操作的有机衔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实验操作技能,才能更确切地认识科学探究及其探究内容、探究方法与操作技能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中华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1:181,1399,1398.

[3]马建峰.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9.

[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0~121.

作者:郑景景 王喜贵

第2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说课教案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等.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又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内能是更为抽象的概念,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内能及其改变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能量的守恒及转化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本节知识的学习渗透了通过直接感知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事实的方法:如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推测物体内能的变化;通过棉花的燃烧推测空气内能的增加;通过水蒸气液化推测水蒸气对外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等.科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本节知识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1.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过程与方法]

(1)用类比方法让学生建立内能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1.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分析,确立了以下的重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2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的建立过程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强、好动、要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演示实验、体验探究、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并渗透一定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而且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这为学生学习本课打下了知识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 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本节课准备综合应用实验演示、学生探究体验、对话、讲授和讨论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的生生合作探究、师生对话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观察思考,分析、概括、类比机械能的概念,得出内能的概念;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并进一步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现象来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些指导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

4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4.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烧开水时壶盖跳起来的图片,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新课,再通过提问:“推动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热水蒸气产生的能量叫什么能? ”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的理念.

4.2 新课教学

4.2.1 内能的概念

多媒体展示图片: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相互作用的弹簧具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势能吗?

说明:通过学生已有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的概念.把比较抽象的“内能”的概念,变得形象而具体.

多媒体总结: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多媒体展示图片:炙热的铁水和冰山.问:它们都具有内能吗?引导学生通过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得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4.2.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

(1)等质量的两杯水,温度分别为20 ℃、50 ℃ ,它们的内能一样大吗?

(2)温度相同的一杯水与一池水,内能一样大吗?

(3)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内能不变,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内能[HJ1.3mm]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熔化过程要吸热等,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温度、状态等.[JP]

说明: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的知识.本设计通过问题支架,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4.2.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4.2.4 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学生体验活动:寒冷的冬天如何让你的双手变暖和?

物理从生活中来,通过创设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这样才能架设好“学校学习”和“日常学习”的桥梁,做好两者间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如下改变物体内能的作法:(1)把手放在火旁边;(2)双手来回搓手;(3)把手放进热水中;(4)把手放在热水袋上;(5)对手哈气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改变内能的大小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1)、(3)、(4)、(5)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2)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热传递

学生思考讨论:

①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能量是怎么转移的?

②转移过程中能量的形式有没有改变?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

[TP4CW27.TIF,BP#]

讲授:① 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

②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单位:焦耳(J).

③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④热传递实质是内能的转移,能量的形式没有改变.

热传递是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概念,且学生比较熟悉生活中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事例,从热传递引入热量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如:

①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②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③夏天把饮料放进冰箱,饮料温度降低.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2)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 ——做功

演示实验1:压缩空气点火仪

演示1:玻璃筒内不放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

引导学生思考:玻璃筒内有什么?(空气)活塞向下压缩,活塞是否对空气做功? (有) 空气的内能如何改变?怎么知道空气内能发生了改变?(空气的温度发生变化)不用温度计能否知道空气温度的变化?(在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化“不可见”为“可见” )

说明:通过宏观的现象,推知微观的物理变化是物理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法,利用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2: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图1).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压动活塞时,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②能量如何转变?

③棉花燃烧的原因?

④增大空气内能的方法?

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3:空气膨胀对外做功

演示:在饮料瓶中放少量水,塞上活塞,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图2)

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引导:

①塞子为什么会飞出去?

②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③能量如何转变?

④瓶内白气怎么回事?

⑤瓶内水蒸气的内能如何变化?什么原因?

总结: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总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

4.3 新课小结

多媒体展示任务:写出《内能》的概念图.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4 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温室效应的资料,了解与温室效应相关的知识,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写一篇关于温室效应的小论文.

5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程的整体设计上,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例如:①内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引导学生类比已有知识“机械能”,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知识;②提供“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2)较好地贯彻了物理课程的理念——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①内能概念的引入:煮水时壶盖被推开;②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怎样使双手变暖的小活动;③列举生活中利用和阻碍热传递的例子;

(3)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例如:①演示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变“不可见”为“可见”,让学生领悟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②学生归纳总结,制作概念图.

当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教育是长远的,学习是终生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启发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等问题仍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作者:潘华青

第3篇:人教标准实验版历史与社会科目九年级全一册《改革开放的时代》教学设计

第一 课前系统部分

一、【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把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课堂设计强调学习问题情景的设置与建构。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营造问题情景,让学生感知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引出探究的问题,开展探究。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汲取信息,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辨别提取、组合归类,交流讨论,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学习。

二、【教材分析】

1. 课程标准: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从九年级第一单元的主题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从时间上看,教材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划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后两个时期的标志。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国防建设、民族团结、科技文化,然而限于篇幅,教材仅选取了对学生来说最重要、最必需的内容。具体而言,教材从经济建设、统一大业和外交事业等几个方面展示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与中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的年代”──课文开篇点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发展经济、实行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是这一政策的必然产物。二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三、【学情分析】

一方面,九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过渡特点,对于鲜活生动的感性事物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思想也比较敏感,自尊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快速反应。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分析、概括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部分初中学生的电脑知识较丰富,能熟练地上网查找资料及制作幻灯片,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可起学习骨干的作用。

另一方面,本课涉及到的一些重点概念比较抽象,例如“马克思主义路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等,不易于理解、掌握;某些知识的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会提供给学生一些字、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创设与之适合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史实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了解邓小平确定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感受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1)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实施讨论,已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制作课件,利用交流、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知动结合,积极参加历史与社会学习,充分体现师生平等原则。

(4)通过调查和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变,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通过分析讨论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党的战略决策方针的正确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为民族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五、【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改革开放的成就。

2. 教学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

2. 视频、材料结合: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贴近历史的情境,感受历史、感悟历史。

3. 合作学习法:对于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实现优势互补,降低耗时低效,提高课堂效率。

七、【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组”、“对内改革组”、“对外开放组”和“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组”。通过上网或者看相关书籍、报纸等查阅资料,制作ppt,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

2.老师的教学准备:音像、图片、文字等资料。具体有:歌曲《春天的故事》、十一届三中全会资料及图片、小岗村改革开放资料及图片、视频资料、广东和福建等沿海地区图、中国沿海经济开发地区示意图、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照片、深圳改革开放30年变迁视频等。

3.教学用具的准备:多媒体平台,讲学稿。

第二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张图片,分别是以邓小平为封面人物的1979年1月1日的时代周刊、深圳莲花山邓小平像、位于深南中路路边的邓小平巨幅画像。

老师提问:综合这三幅图,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结论?

引导学生回答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深圳特区”等关键字词。从而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组”成果ppt展示。

①图片信息:1977年 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恢复了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

②图片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③图片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概况:时间、名称、内容、意义等。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a、“重新确立”的意思是指我国在1958—1976年间的失误与挫折是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路线。b、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泽东。c、文革期间的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三次巨变:如右图所示。

④图片信息:改革开放的具体方法。老师补充说明解释:对内称改革,对外称开放。提示学生对比曾经学过的历史上中外有名的改革。

通过这一小组的展示,学生可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概况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可以从思想上引起对改革开放的重视。

★环节二:“对内改革组”成果ppt展示

①图片信息:用图片和文字资料从农村、城市两方面来阐述对内改革对当时中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

农村:改革前是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吃“大锅饭”、“一大二公”,损害农民利益,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的普遍现象,从根本上导致农业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到改革前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当时全国有大约2.5亿人吃不饱肚子,温饱问题严重。

城市:改革前公有制经济成分占据整个的国民经济,市场归国家统一调配,工厂与农村一样实行统一管理,分配吃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工人吃企业的大锅饭。工人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的情况很普遍,“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针对物质产品匮乏的现象,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下发《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生活在中国的每一个城镇居民,都必须凭所在城镇的户口领取购粮证和粮票等。政府将粮票、布匹、食盐、食糖、燃煤等一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资都列入定量供应的行列,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废除。

②图片信息: 农村的改革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户农民代表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这份红手印包干书后来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分重要文件,被认为是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小岗村也一跃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

a.小岗村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最主要原因:穷则思变!(穷的原因:历史原因、制度原因、气候原因等综合因素)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的是劳动方式和分配方式,没有改变的是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经营权,所有权仍属于集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的变革和调整?

(1)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变。

(2)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3)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化程度更高。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变。

③图片信息: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初的形式是这样的,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目前是种植出的所有粮食都是农民自己的,而且国家还按照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和亩数给予相应的补贴。

④图片信息:从凤阳农民踊跃卖余粮的图片和农业生产的数据可以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⑤图片信息:总结农村改革。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8-12/09/content_10476278.htm“安徽凤阳小岗村的30年变迁”视频欣赏

⑥图片信息:总结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老师补充说明: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什么叫主体地位?

★环节三:“对外开放组”成果ppt展示

①图片信息:对外开放的概括总结。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

a.从宏观上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两大步:一是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和优惠措施。二是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此后,这些经济特区相继兴建。

b.目前全省都开放的经济特区是海南省。目前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市。

c.强调对比现在的主动开放与旧民主革命时期的被迫开放的不同,引导学生对综合国力的认知。

d.http://v.ku6.com/show/jGy5ZHC1rQi5I7mb.html

“深圳特区三十年”视频欣赏

②图片信息: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示意图。显示我国对外开放地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老师补充说明: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做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时期。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

★环节四:“改革前后对比”成果ppt展示

主要从衣、食、住、行和休闲方面去对比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发所带来的变化。图片略。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通过改革前后不同的对比,联系右图:1978—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改革开放的影响或作用。

①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提高(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

②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达到了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三、总结新课

老师提问: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得到了什么感悟和启发?

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进程。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附板书设计:改革开放的时代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影响

二、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

三、开放:经济特区、全方位、WTO

四、改革开放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略)

五、拓展新课

重点是与深圳本地历史的结合。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启示和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作者:刘云

第4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绪论教案

绪论教案 【教师】:本学期我将担任同学们的化学老师,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一门课,不知道同学们对这门新开设的学科有什么样的问题或想法?或者说你想通过化学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

板书学生的问题

【教师】黑板上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对化学的学习以及研究得到解决的。当然有一些比较棘手等问题目前还是没办法解决的,这要留给以后的人们也就是你们去思考解决。 今天,同学们提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答案。所以学化学其实是很有用的,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之前呢?我们先来解决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化学是什么? 【教师】什么是化学呢? 展示ppt 原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那我们又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呢? 展示PPT 【教师】其实在之前的问题中,我们就已经知道了学化学的目的。那就是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化学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可是大家知不知道很多实际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图片。 展示PPT 【教师】其实同学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触了很多有关化学的问题,比如蛋糕、冰淇淋、包子、酒等食品的制作,再比如洗衣粉、锅、烟花等的制作都离不开化学知识。除此之外,一些生活问题的发生或者解决也是离不开化学的。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些图片还有视频,来了解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播放视频

【教师】除了这些播放的视频之外,其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的污染,这都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想要解决问题,就要对化学有深入的了解。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的原因了。 因为化学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且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前面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物质,比如洗衣粉,陶瓷等的制造都与化学有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东西的制造都是离不开化学的。所以学化学是很有用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知道剑,烟花等物品的制造原理是什么,如果你将来选择了化学专业,那你将可以知道更多,比如女孩子可以知道怎么样制作唇膏,面膜,粉底,指甲油等化妆品,男生将可以学到怎么样制作鞭炮,刀剑,发蜡等。

第5篇:九年级化学常见化学式(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常用化学式

氢气H2;氮气N2;氧气O2;氯气Cl2;碘I2;红磷 P; 金刚石C; 硫磺S;锌Zn;铜Cu;铝Al;铁Fe;水H2O; 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 二氧化氮NO2;五氧化二磷P2O5;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硫SO2; 三氧化硫SO3;二氧化锰MnO2;氧化铜CuO;氧化亚铁FeO;

(三)氧化(二)铁Fe2O3;四氧化三铁Fe3O4;氧化钙CaO;氧化钡BaO;

(三)氧化(二)铝Al2O3;氧化镁MgO;氧化钠Na2O;氧化钾K2O; 氧化锌ZnO;氧化汞HgO;氧化钡BaO;氯化钡BaCl2; 氧化铝AlCl3;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铁FeCl3;氯化银AgCl; 氯化氢HCl;氯化钾KCl;氯化钠(食盐) NaCl;氯化铜CuCl2; 氯化镁MgCl2;氯化钙CaCl2;氯化锌ZnCl2;硫化氢H2S; 硫化锌ZnS;硫化钠Na2S;硫酸镁MgSO4;硫酸亚铁FeSO4; 硫酸铁Fe2(SO4)3;硫酸钠Na2SO4;硫酸铝Al2(SO4)3;硫酸锌ZnSO4; 硫酸H2SO4;硫酸钾K2SO4;硫酸钙CaSO4;硫酸钡BaSO4; 硫酸铜CuSO4;碳酸锌ZnCO3;碳酸钾K2CO3;碳酸钡BaCO3; 碳酸H2CO3;碳酸钠Na2CO3;碳酸镁MgCO3;碳酸钙CaCO3; 氢氧化亚铁Fe(OH)2;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镁Mg(OH)2; 氢氧化铜Cu(OH)2;氢氧化钡Ba(OH)2;氢氧化钙Ca(OH)2; 氢氧化铝Al(OH)3;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铁Fe(OH)3; 氢氧化锌Zn(OH)2;氨水NH3·H2O;硝酸HNO3; 硝酸钙Ca(NO3)2;硝酸镁Mg(NO3)2;硝酸钠NaNO3; 硝酸银AgNO3;硝酸钾KNO3;硝酸铜Cu(NO3)2; 硝酸铝Al(NO3)3;硝酸锌Zn(NO3)2;硝酸铁Fe(NO3)3; 硝酸亚铁Fe(NO3)2;硝酸钡Ba(NO3)2;碳酸铵(NH4)2CO3; 硝酸铵NH4NO3;氯化铵NH4Cl;硫酸铵(NH4)2SO4;氨气NH3; 碳酸氢铵NH4HCO3;碳酸氢钠NaHCO3;氯酸钾KClO3;锰酸钾K2MnO4 高锰酸钾 KMnO4;亚硝酸钠NaNO2;胆矾CuSO4·5H2O;甲烷CH4 乙醇C2H5OH;乙酸(醋酸)CH3COOH;尿素CO(NH2)2;

第6篇: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式

化学式教学习题

(一)写出下列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 CO2 Cu H2 He

(二)符号H、2H、H

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三)用化学式填空

(1)3个氮分子 (2)2个镁离子 (3)氖原子 (4)2个钙原子

(5)4个氢原子 (6)氢元素 (7)氧气 (8)五氧化二磷

(四)甲醛(化学式为CH2O)是室内装潢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甲醛是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的

C.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氢气分子、氧原子构成的 D.甲醛由一个碳元素、二个氢元素、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五)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氧化镁 MgO2 B.氧化钠 Na2O C.硫酸锌 ZnSO4 D.氢氧化铜 Cu(OH)2

第7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目录

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

2.氧气

3. 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1.分子和原子

2. 原子的结构

3. 元素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1. 爱护水资源

2. 水的净化

3. 水的组成

4.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1. 质量守恒定律

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1. 金刚石和石墨

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1.燃烧和灭火

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下册: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1. 金属材料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九单元 溶液

1.溶液的形成

2. 溶解度

3. 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十单元 酸和碱

1. 溶液的酸碱性

2.常见的酸和碱

3.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1. 生活中常见的盐

2.化学肥料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3. 有机合成材料

第8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目录

上册: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课题3 元素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课题2 水的净化 课题3 水的组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和石墨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下册: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活动5 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水溶液的配制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溶液的酸碱性 课题2 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3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题2 化学肥料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第9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汇总

化学方程式汇总

(1)化合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 铁在氧气中燃烧:

3. 铝在空气中燃烧:4.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8.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9.二氧化碳溶解于水:10.生石灰溶于水: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2.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3.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3)分解反应:

1.制氧气的三个方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

加热氯酸钾:

加热高锰酸钾:

2.碳酸不稳定而分解:

3.高温煅烧石灰石:碳酸氢钙受热分解: 加热分解氧化汞:

(4)几个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1.氢气还原氧化铜:

2.木炭还原氧化铜:

3.焦炭还原氧化铁: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5)金属单质 +酸 (反应)

1.锌和稀硫酸2.铝和稀硫酸

3.铁和稀硫酸4.铁和稀盐酸

(6)金属单质 + 盐(反应)

1.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2.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7)金属氧化物 +酸 (反应)

1.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

2.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

(8)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碱 (不是复分解反应)

1.苛性钠在空气中变质:

2.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3.澄清的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9)酸 + 碱 (反应)

1.盐酸和烧碱起反应:

2.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

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10)酸 + 盐 (反应)

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3.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

(11)碱 + 盐 (反应)

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

2.氢氧化钠与氯化铁:

3.氢氧化钠与氯化镁:

4.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

5.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

(12)盐 + 盐 (反应)

1.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2.硫酸钠和氯化钡:

上一篇:述职报告2019国企下一篇:砥砺奋进的五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