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做大做强

2023-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完美做大做强

做大做强

如何做大做强企业

房地产企业是竞争比较激烈的一种行业,从我们现在的实际角度出发。首先我们是国有房地产企业,我们有着强而有利的社会地位和条件。其次国有房地产企业,是一个让人可以依赖的企业。再次我们有着延长集团公司以及延长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强大后盾。除了这些先决的条件外,我们还需要优越的技术、人才、设备等条件。

比如:

1、 一个好的决策团队。

想要一个好决策团队,就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掌握信息就好比掌握了一把有利武器。首先我们必须以政府部门战略目标为基础打好坚实的基础,其次我们需求大量其它信息。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房地产企业生命中重要一部分。

2、 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起点的规范,详细明确部门的权限和权力,详细明确了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可以使得工作的效率大大的提高。这也是一个好的企业所必备的基础。

3、现代化的专业技术人员。

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各类技术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专业素质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是必备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必备是企业的基础,只有将基础夯实企业才有可能真的变大变强。

4、现代化的设备及其工程软件。

21世纪10年代是数字的年代,从最常见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外,如:

预算有广联达软件、财务有电算化软件、工程技术outCAD制图软件、生产运行MES系统软件、市场营销有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等现代化的软件。对于一个想做大做强的房地产企业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现代化软件。

5、熟悉业务流程。做大做强企业熟悉流程也是必备的,比如房地产开部分流程: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立项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法律程序:

1、选定项目,签定合作意向书 ;

2、初步确定开发方案 ;

3、申报规划要点;

4、申报、审批项目建议书;

5、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6、申报、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相关税费:

1、可行性研究费;

2、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执照费;

三、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市政配套等等一系列的流程。

以上所述就是我个人对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些想法,感谢领导的阅读,并做出指导。

第2篇:宝钢必须做大做强

——访宝钢股份公司董事长谢企华女士本报记者西方

昨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CEO论坛“资本市场与企业发展”研讨会上,记者有幸采访了宝钢股份公司董事长谢企华女士。

谢企华董事长说,当前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作为钢铁业下游的汽车、住宅、造船、装备制造等新的高增长行业正在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主导力量,市场普遍认为,到2010年,我国的钢材消费量将可能突破3亿吨大关,到那时中国的钢铁产量将占世界产量的1/3。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必须清醒看到钢铁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国内钢铁市场需求旺盛和国际钢铁市场产能严重过剩,国际钢铁业整合已成潮流,无论国际国内,钢铁上下游的集中度远高于钢铁上,集中度过低已成为我国钢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障碍,伴随下游行业国际跨国公司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强化,大用户对钢铁企业在质量、价格、交货期、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等等,中国钢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启示我们:“宝钢必须做大做强”。

如何把宝钢股份做大做强,谢世华董事长认为,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是关键。宝钢股份自2000 年改制上市以来,收购了成长起来的宝钢集团三期优质资产,在实现规模扩张、品种结构优化和持续降本增效的基础上,2002 年以来经济效益的增长尤其突出。近几年来,宝钢股份的主要产品主导了国内板材精品市场,如轿车用钢、家电用钢,高级管线钢的市场份额占到50%左右。

不断超越自我,向世界一流钢铁企业进军,是宝钢股份做大做强的又一关键点。谢企华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宝钢就已提出实现“三高”(质量、效率、效益)、“一流”(队伍、作风、技术、管理、产品)的战略目标,宝钢股份成立后,明确提出了“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发展宝钢的优势,宝钢股份正在投资建设 1800汽轮,宽厚板等重大项目,形成中国最大的钢铁精品基地,形成汽车板、家电用钢、高级管线钢、造船用钢、高标建筑用钢、电工钢等新一代主导产品。

谢企华说,长期以来,宝钢一直把浦项、新日铁等世界一流的著名钢铁企业作为赶超的标杆。2000年前宝钢系统开展了向世界一流进军的对标管理,将此作为增强国际综合竞争力,实现高远抱负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宝钢股份建立了专门的对标工作小组,坚持常年不断地密切跟踪了解企业竞争对手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的进步,形成了系统的对标方法,建立了与国际钢铁行业接轨的核心技术经济指标对标体系,并学习应用先进企业指标控制的新方法。通过对标,鉴别、分享、利用知识,形成了一种推动学习创新的先进管理文化。通过对标,公司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设备功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高炉的硅含量、高炉利用系数、焦比、煤比、工序能耗等指标目前已列在世界一流水平范围。宝钢股份在完成由生产管理阶段向经营管理阶段的跨越后,进行全面的面向用户、面向流程的创新活动,制定和实施六年经营规划,构建起战略管理功能,正在进行由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向以竞争力管理为中心的战略管理阶段新的跨越。

第3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西山产业强镇

——在建委产业建园流动现场会上的发言

xx镇党委、政府

(2009年10月1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开展栽果建园和道路绿化工作,既是贯彻落实二轮突破西山规划的具体体现,又是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和保障。xx镇做为西部山区的产业大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主导产业开发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主导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镇现有花椒320万株,折合4.2万亩,优质苹果5000亩,核桃4924亩。

今年以来,我镇坚持“壮大规模,示范引导,提升品质,做大做强”的思路,围绕打造西部山区产业大镇、产业强镇的目标不动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走非均衡发展道路。今年春季全镇共新栽补植花椒5360亩,

1苹果680亩,核桃1200亩,其中新建百亩以上花椒示范园3个,新建百亩以上核桃示范园3个。栽植五角枫、塔柏、杨树、冬青、小叶女贞、雪松、白皮松12923 株,绿化道路3条,7公里,广场绿化7处。西明村投资8万元,高标准绿化通村主干道3公里,成为我镇道路绿化新亮点。

一是抓规划,因地制宜促发展。镇党委、政府根据我镇的产业发展现状,制订了全镇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是:稳定花椒面积,逐步增加核桃、苹果面积,花椒、核桃、苹果产业发展的比例为5:3:2,产业发展十二五总目标:到2015年全镇花椒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苹果面积达到1.2万亩,核桃面积达到1.5万亩,粮食面积减少到7000亩,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80以上%。

同时指导各村因地制宜,提出了各自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方向,统一了认识,形成了共识。目前,全镇14村,村村都明确了主导产业,其中青川、姚花沟以发展苹果为主,宁里巴、西明、西冯、太安、姬家沟、东一村以发展花椒为主,三寺、放马沟村重点发展核桃,

山明村以发展核桃、肉牛为主。今年各村在主导产业发展上都能注重更新发展理念,树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注重将合作社的发展和利用农民进城、外出务工的有利机遇,引导群众土地流转做为今后发展的重点,为以后规模化、合作社化经营打基础。

二是抓宣传,增强发展意识。面对去年花椒遭受冰雪冻害后部分花椒树死亡,严重影响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实际情况,镇党委政府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一步坚定了今后发展花椒核桃苹果产业的思路。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农户给群众讲政策,对比算账,引导群众进一步增强发展产业的信心和积极性,,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栽果建园,弥补灾害损失,全力打造产业强镇。

三是抓示范,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今年在示范园建设中我镇突出政策引导,在栽果建园中优先发展连片示范园。实行项目政策向示范园倾斜,将建委提供的苗木优先向示范园供应,将退耕还林政策优先满足示范园。对能发动起群众,有利于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园优先扶植;对村干部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的示范园重点扶植。

通过政策激励,今年各村建设示范园的热情高涨,目前已建成百亩以上各类示范园6个。在抓好示范园建设的同时注重培养产业大户,充分发挥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周边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四是抓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我们以示范园、大户为重点,大力推广高效实用栽培、无害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技术,今春共组织技术人员到各村开展苹果、花椒、核桃技术培训6期,培训群众700人次。引导群众及时修剪清理去年冻害果园,开展施肥、喷药、除草和病虫害综合防治,逐步增加果园投入,提高管理和作务水平,确保受冻果树恢复长势,增强抵御灾害能力,逐步恢复产量。

虽然我镇在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也存在产业园管理整体水平不高、产业缺乏自己品牌、销售的还是初级产品等问题,我们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将逐步解决。下一步我们重点抓好: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们将通过召开会议,宣传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产业发展意识,充分

认识开展建园和道路绿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镇上下一条心,全力开展好秋季产业建园和道路绿化工作,全面完成任务。

二、进一步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我们将安排专人,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全面分解建园任务,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栽植、统一技术指导,确保“栽得下,管的好,能成活”,使我镇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在建园和道路绿化工作中,为确保建园质量和进度,我们将成立督促检查组,巡回各村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栽植不规范、不按规划栽植等问题,确保建园进度和质量。

我们将借今天会议的强劲东风,努力向兄弟乡镇学习,认真总结,狠抓落实,把秋季建园和道路绿化工作做好,使全镇产业发展和环境美化更上一层楼。

谢谢!

第4篇: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2008年,在中华道教文化的圣地、太极武术源地和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脚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和湖北武当太极湖集团共同拉开了武当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新区建设的序幕。两年过去了,中国内陆一个全新的武当太极湖文化旅游新区和文化产业聚集区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并日益成为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强大动力。

“武当山难题”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普遍性。由于受中部地区欠发达、鄂西北交通落后等硬环境的限制,武当山地方政府一直难以从根本上突破遗产文化旅游需求的“井喷”式增长与武当山遗产资源承载有限的矛盾、世界级遗产资源品质与“门票经济”的矛盾、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欠发达地区文化“惠民富民”之间的矛盾。21世纪的头十年,寻求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转型,突破“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困境成为包括武当山特区在内的中西部地方政府的重要课题。鄂西地区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景观奇特壮观,生物资源丰富多彩,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建筑设施气象万千,是皇天后土“恩赐”给中华民族的“精致礼物”,创造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越环境。但鄂西地区同时集老、少、山、边、库区为一体,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速度与优良的资源禀赋不相匹配。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力图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激发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探索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快速发展道路,推动实现湖北东西部区域相对均衡发展。正是在这一大的战略背景下,武当·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作为鄂西圈域重大支撑项目被历史性地推上了21世纪中国的前台,我们通过招商引资而来的民营太极湖集团公司正承载着这一光荣的的历史使命。

武当·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成为鄂西圈发展的新引擎。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将建成文化考察、生态体验、休闲养生产业链,以及论坛、影视、演艺、会展、出版、体育等一系列具有规模优势和太极文化特色的产业项目集群,大幅度提高大武当的接待能力。大武当地区能够借助于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和武当山世界遗产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实现对鄂西圈和中部文化产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太极湖将通过与长江三峡、神农架文化旅游规划的对接,形成鄂西圈域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同时借助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平台,积极推进武当太极湖与西安、武汉的市场联动,与“北京故宫、河南少林”的战略连接,将有效地推动鄂西北、湖北省以及豫陕周边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将以其要素载体功能,推进文化旅游和养生项目的空间聚合,从而带动鄂西北社会的开放、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提升,成为“十二五”时期鄂西圈域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在文化遗产价值链的延伸处实现综合价值创新。在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全球视野下,人类文化遗产被重新纳入到一个价值发现过程,民族文化遗产不再仅仅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精神价值存在,而是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具有了“价值增量效应”,被赋予了产业价值、品牌价值和社会价值。由遗产资源支撑的休闲旅游、文化考察、会展、演艺、出版、“乐活”养生以及文化传播、文化富民等价值,都是文化遗产的“溢出价值”,表现为一种价值增量的积累过程。这种价值的积累形成了文化遗产的特色价值链。由文化遗产

的精神价值、品牌价值延伸出来的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了遗产价值链条的下游环节,体现为遗产资源对于区域综合协调发展的“乘数效应”。根据我国经济学家刘世锦等人的研究,全国文化遗产行业投入与产出比是1∶8.1。尽管受到中部区位、交通和资源承载力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投入与产出比仍然达到1∶6。调查表明,到2012年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基本建成,预计吸引投资近200亿元;预计到2013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中长期达到1000万人次,将占鄂西圈总旅游人次的1/20,并跻身于全球“千万人次级旅游景区”俱乐部。太极文化品质和亚洲最大人工湖的生态环境,将借助于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平台转化为大武当旅游文化能力、休闲养生文化产品和区域社会发展推力。太极湖等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培植了区域现代经济的文化产业板块,创造了推动区域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力量,同时也塑造了区域和城市的文化经济地理,营造了有利于文化创意、投资、消费的社会文化氛围。

探索创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道路。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民族文化遗产和优质生态资源的品牌影响力与产业效益之间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北京故宫、湖北武当山、山东泰山、云南丽江等既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的文化品牌,更是地方的稀缺性经济资源,在发展区域文化旅游、拉动产业链、促进就业、涵养税源、营造文化形象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从设计理念上超越了工业化“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探索确立区域经济文化的内生发展模式。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始终遵循“道法自然”、遗产保护与生态建设优先的基本理念,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主体与客体”“利用与被利用”“控制与被控制”的传统关系模式,确立了当代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

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协调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理性的回归与重建。与建立在对土地、矿产、生态资源等物质资源要素消耗上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不同,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更关注文化、生态、信息、技术和教育培训等智力资源要素的作用。太极湖集团从规划设计之初即聘请了全球一流的设计团队,集中了全世界文化、规划、旅游和演艺产业领域一流的专业智慧,从宏观战略层面上将遗产保护观、环境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和社会效益观纳入区域社会综合价值核算体系,借助于“无烟”生产和绿色消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模式贯通“文化—生态—旅游”三大行业。借助于旅游产业发展平台,整合分散在生态、文物、文化和其他行业中的文化、知识、信息和产业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的资源配置功能,突破文化、文物和旅游等体制分割障碍,创新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融资体制和利益机制,实践内生增长方式的全新内涵,带动经济基础落后而文化资源丰富的鄂西北地区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和效率发展。

我们的深切感受是,通过项目拉动,龙头带动,市场引导,企业主导,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充分利用民营资本,利用增量、盘活存量,使资源效益最大化,切实突破和解决政府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从而给力于区域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协调有序科学发展,形成千舸争流、生机无限的发展态势。

第5篇: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人民日报记者在广东与专家学者的交流探讨

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 李林宝

2013-4-28 6:00:38来源:《 人民日报 》( 2013年04月28日 05 版)对话人:

人民日报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 李林宝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蒋述卓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

广州大学现代产业学院院长张仁寿

成功之路

规划政策引领,集聚发展筑基,科技创新带动,体制改革保障

记者: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请各位专家谈一下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和亮点。

张仁寿: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从大的方面讲有4点:一是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先后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等;二是着力打造文化会展、交易和投融资三大平台,完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四是落实和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强化政策保障。

蒋述卓: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例如,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将所属的出版社、企

业和杂志社全部划转省出版集团公司主管主办,并下放部分行政许可权;全省广电系统实现机构分设、管办分离。2009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广州、深圳、惠州、肇庆、陆丰等市县成立专门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其余一些市县也在积极筹备成立相关机构。

向晓梅: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创新性。广东不断拓展文化产业新领域,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动漫制作等发展势头强劲,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二是融合性。新兴文化产业同传统文化产业融为一体,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集聚性。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完善会展交易平台,文化产业集群化特征明显。四是引领性。努力发挥文化产业对文化消费的引领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升级之困

长远规划不够,集约程度不高,布局不尽合理,市场发育不全

记者: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对此,应增强忧患意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转型升级。

蒋述卓:是的。随着形势的变化与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些文化产业园区一直不能固定下来,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二是文化企业税负较重。一些职能部门认为文化产业是非常赚钱的行业,对文化企业的税收过高。三是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这方面的问题广东注意到了,并且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给好剧本支持40万元,但这还远远不够。

向晓梅:当前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完全适应”:一是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文化产品种类、内容和生产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适应;二是文化企业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还不够,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不完全适应;三是文化产业经营单

位规模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大型骨干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不多,缺乏“走出去”的雄厚实力,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不完全适应。

张仁寿: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广东文化产业,可以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家底不清。广东文化企业名录库调查虽已完成,但调查方式还比较落后。二是缺乏绩效评估。广东从2009年开始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2亿元,现在已将近10亿元,但专项资金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到底有多大,现在还没有科学评估。三是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很合理。应充分调研、核查,构建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四是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尽管成立了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但相对缺乏好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产品作支撑。

应对之策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法规政策,深化区域合作,培养高端人才

记者:各位专家刚才提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仅广东存在,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大家有哪些好的对策和建议?

蒋述卓: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大法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文化产业规划与现实之间应更紧密结合。例如,应制定长期性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使入驻企业能安心发展、做大做强,从而使园区提高层次,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对文化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文化企业起步阶段,应通过不征税或少征税来扶持其发展。三是加大对文化创意人才的支持力度。重视文化创意人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加大对音乐人才、动漫制作人才等文化创意人才的资助力度。

向晓梅: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应在推动创新、扶持新生业态方面加大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带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延伸文化产业链,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对广东来说,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加强粤港澳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推进广东与香港的合作和错位发展,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深港创意产业带”,推动广深佛创意产品制造业升级换代;建立促进文化人才流动及合作的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引进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

张仁寿:两位的建议都很好。除了这些,我认为还应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首先,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研究。应通过加强研究,了解全国及本地区文化产品生产、制造、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发展状况。其次,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研究。一些地方对文化产业进行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这不利于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应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文化管理体制的研究,进一步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再次,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处于缺失状态,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尽快出台保障和促进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法律法规。最后,加强文化产品传播方式研究。目前,我国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等大都停留在传统传播方式基础上,技术创新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为此,应进一步培养国际视野,加大研究力度,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进一步创新我国文化产品传播方式。

第6篇:做大做强城市情况汇报

做大做强城市,培育赶超发展的助推器

——区做大做强城市情况汇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十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更好地实施城市建设赶超型发展战略,推动我区城市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探索出一条大步追赶周边、迅速摆脱落后的具有临川特色的赶超型发展之路,加快富民兴区进程,现将我区如何做

大做强城市汇报如下:

一、临川区近年城市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临川区结合本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先后提出了以“一招三化”、“1386”、“12316”、“六项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做好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盘活城市资产,广辟融资渠道,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现代化精品城市为目标,以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为突破口,使城市各项建设稳步推进。上顿渡城区建成区面积已由2002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5.11平方公里,人口达11.23万,绿化覆盖率达27.8,道路面积35.1万平方米,城市化率达33.54。经过努力,目前我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上了新台阶。我区聘请深圳城规院编制了临川区分区规划,确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制定了实施战略和措施,为城市各项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新突破。通过多方融资,启动建设了河滨大道、罗家巷、宾馆路、中医院路、临川新城两条主干道,五条支干道等道路建设,对建设西路进行了改造,并配套建设了给水、原创:http:///雨水和污水管网工程,拉开了中心城区的框架,使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展,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公用事业有了新发展。启动建设了临川区3万立方米/日给水工程,一期水源工程、二期净水厂工程基本完工,正在进行设备调试,今年5月底将建成供水,能够满足市民正常生活需求,有效地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4、住宅小区建设水平有了新提高。开发建设了玉茗花苑安居工程、临川新城、盛世文昌、龙津购物广场等一批高档精品住宅小区,使临川区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为社区建设及管理提供了保障。

5、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有新进展。新剪子口、临川大道、玉茗路进行了绿化改造,新建了河滨广场、河滨景观工程、文化广场等绿地,城区主次干道全部安装了路灯,亮化了城区。

二、存在不足

尽管如此,我区在城市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城市建设纵深发展不足,城市功能薄弱,现代化设施水平较低;

二是城市建设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精品;

三是市容市貌不整洁,以街为市、占道经营较严重;

四是绿化、美化、亮化档次不高,景点亮化不突出;

五是城市管理效能不高,规划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到位,乱搭乱建,违章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是广大市民反映的热点和焦点,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投融资渠道单一,导至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临川的城市发展,所以尽快做大做强城市,培育抚州赶超发展的助动器是我区当前和今后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三、十一五城建工作目标

按照“一河两岸三线四区“的构想,抓好上顿渡宜黄河两岸的规划建设,搞好上顿渡旧城改造二期工程、河西开发工程、重点抓好抚八线、抚临大道、临崇线的规划;分步推进上顿渡旧城区、行政新区(文化教育)、商业物流区和居民住宅区的建设,迅速拉开城市框架,建成后面积增加到1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万,绿化覆盖率达32,道路面积45万平方米,把临川建成全省闻名的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

四、我区做大做强城市的措施和办法

为了做大做强城市,我们区坚持以打造精品的标准建设城市,从优化环境的高度管理城市,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经营城市,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发挥城市规划在经营城市中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城市规划坚持市场经济观念,把城市作为一种资源,把城建作为一种产业,科学谋划,整体运作。从我区实际出发,利用规划引导、调控和促进城区健康发展;运用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一方面可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城市功能,拉大城市框架;另一方面,促进城市品位提高,最大限度地提升规划区域的城市资源价值,从而促进城市建设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围绕争创全省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的目标,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市场运作、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对接抚州城区,

上一篇:历年高考英语短文改错下一篇:公务用车定点维修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