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一本好书

2022-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过一本好书

认识当代西方世界的一本好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原是冷战时期西方阵营组建的一个军事、政治组织,是与苏联、东欧集团建立的华沙条约组织相对抗的工具。冷战结束后,东欧集团瓦解,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北约的命运如何也成为国际舆论频频询问的话题。

德国人曾经说过,北约的目的是把俄国人排除在外,把美国人留在欧洲,把德国人压在下面。换句话说,北约曾经有着多重目的,不仅是防着苏东集团要“埋葬资本主义”的企图;还要防着德国的再度崛起,担心德国再次成为欧洲不稳定的根源;还要为美国人统治世界最富裕的地区提供一个借口(二战前的一个半世纪里欧洲一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也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那么,冷战结束了,北约的存在还有理由吗?

《透视新北约》一书的作者高华通过分析冷战后北约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向东扩张,参与南斯拉夫解体后的科索沃战争,参与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等,说明北约为冷战后的存在找到了诸多的理由。

北约原是联结北大西洋两岸国家与地区的纽带,跟中国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中国人关心北约,也是因为它是两极世界时重要的集团工具。但是从冷战结束后,北约却与中国扯上了关系。特别是北约卷入了巴尔干战争后,在向前南斯拉夫发动的空袭攻势中,轰炸了贝尔格莱德中国驻南斯拉夫共和国的大使馆。尽管驾驶轰炸机的飞行员是美国的,炸弹也是美国的,但美国却找了各种不太着调的理由来说明,此举纯属误炸,绝非故意。因为是北约的军事行动,时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只好代表北约前往北京,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赔礼道歉。

美国人靠着北约不仅让统一后的德国仍然在西方阵营里屈尊下位,还让德国去替美国“擦屁股”,这件事可让人们对冷战后北约的特殊作用有了新的认识。高华在书中对美欧争夺北约主导权做了深入的分析,说明北约虽然仍是西方集团(北美和欧洲)的重要政治工具,但美国与西欧大国在北约内部的分歧不断,在北约的诸多活动中都能看到它们在争夺影响力的迹象。

北约仍然是西方与俄罗斯打交道的场所,为此北约和俄罗斯建立了和平伙伴关系。北约也是西方国家与联合国打交道的工具,美国就想利用北约来逼迫联合国接受它鼓吹的“新干涉主义”,并让北约成为联合国实行“新干涉主义”的军事臂膀。北约还想成为世界其他地区“集体安全”的样板,比如美国就想在东亚建立“亚洲版”的北约,它的矛头指向哪里一眼即明,所以日本就很感兴趣。然而,美国利用北约这种机制虽然建立了它对欧洲的某种程度上的“控制”,但未来北约在欧洲的发展趋势也未必是美国控制得了的。那么,美国想利用北约进一步加强它对世界的控制能力的美梦是否也只是一厢情愿呢?高华在《透视新北约》一书中试图给这些问题一个答案,读者可以根据她的答案做出自己的判断。

应该说,高华的《透视新北约》是她多年研究北约组织的一部力作。通过这本书,中国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北约集团、认识冷战后美国与欧洲这些西方国家的力量在结盟中的变迁与重组。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海娜)

作者:丁一凡

第2篇:一本让我受益良多的好书

摘要:本文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对由赵宋光等人编著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一书进行评述,旨在通过对其“多重视角、独创性、本土化、实证研究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五个特点的归纳总结,使读者本身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深化,并从本书内容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中得到诸多启示。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特点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其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逐步成为众多音乐教育研究者的热门领域。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从最初由邹敏、铁明所著的《音乐教育心理学》(连载于《音乐教育》1937年第5卷第1、2、3、4、5、6期),到近十年内出版的章姚姚《音乐教育心理学》(妇女出版社1998年出版)和由曹理、何工合著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其研究内容也随着人们对音乐教育心理学认知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入。2003年4月出版的由星海音乐学院教授赵宋光先生主编,罗小平、黄虹、何平为副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加以补充和创新,正如赵宋光先生自己所说:“本书具有溯源寻本、以史代论,理论思索与感性积淀相结合,强调实践性、注重本土化研究、提倡实证研究等特点。”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使我对此前并不熟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在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上得到了诸多启示。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不一样”的编写者

最初让我对这本书感到“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的编写者。它是由主编、副主编和撰写者共计七人这样一个团队合力而成的,并且这七人来自多个不同的学科。就拿主编赵宋光先生来说,从我之前所见过的文章来看,主要是以研究乐律学和音乐美学方面为主。通过相关信息的搜索与整理,对于赵宋光先生的简介大致是这样的:赵宋光(1931-),男,星海音乐学院教授,他是我国著名哲学家、音乐理论家,其研究范围包括哲学、律学、音乐美学、传统音乐、音乐教育、水利工程、数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他的主要成果有论著《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关于民族调式和声的一些理论问题》、《关于和声的民族特点问题》、《论音乐的形象性》、《数在音乐表现手段中的意义》、《论美育的功能》、《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奥秘》、《数学教学方法新探》、《天球十八视域》、《黄河河套双主槽绿化工程刍议》等。先生的治学领域已经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其知识之广博,思维之灵活,结构之缜密,实在令人惊叹。再观我们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它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结构组成是以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有机综合,而不是多门学科的简单叠加,所以说我们不能够从单纯的音乐或心理学的角度去学习并理解这门学科,而应该全面扩充自己的认知水平,以多重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在这一点上,本书的编写者们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二、开拓者的勇气和精神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它的独创性。就拿第一大部分“绪论与学科构建于发展篇”中所重点谈到的中西方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来说,这对于我们今后研究音乐教育心理学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关于心理学的著作并不少见,但是,由于资料及其零散、繁琐且缺少科学依据,因此以往每次谈到此类话题便是廖寥几字。而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一百多页纸的篇幅把中西方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编者们并不是把资料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梳理,而是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做出分析和评价。尽管它没有史论专著的详细具体,尽管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美,但是它带领我们走出了音乐教育心理学史论研究的第一步,为后人的补充和深入提供了理论帮助。值得一提的是,编者们在谈论到中古、近古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时候,除了对《乐记》等音乐美学名著和嵇康、阮籍等文人音乐家进行分析之外,更是把琴乐(古琴)教学心理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古琴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作用绝不亚于钢琴对于西方近代音乐史所做出的贡献”(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因为古琴是最能够体现中国文人精神的乐器,琴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在封建社会音乐教育体制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对当代音乐教学也仍具有现实意义。如唐代琴家陈康士强调学习过程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音乐学习心理思想,薛易简的“多则不精,精则不多”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等。从另一个角度讲,编写者也希望通过对琴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能够将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三、强调本土音乐文化

编者们在谈论到中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时提出,“应立足本土,以我为主融合古今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精粹,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进行系统研究。这一方面是要加强学科建设,迅速组织专业研究队伍,形成群体合力的优化组合。另一方面是要积极挖掘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精华,吸取外国音乐教育心理学优秀的研究成果。以中国音乐教育具体情况为据,总结出中国音乐教育活动的心理规律”。在本书中,则多处体现这一特点,除了刚刚提到的研究“古琴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之外,编者们在“关于节奏、节拍感知相关的音乐教学手段”中提出了一种由赵宋光先生新创的节奏念声方案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节奏”的特征。它是在我国传统记谱法中“锣鼓经”这一特殊品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锣鼓经”中的“象声字词”选取若干,运用了念声的方法,并设计了它们的用法规格。这样一来,原本枯燥、机械、单一的打拍子,念节奏,用“冬、代、大、拉”等九个音节进行念唱,就像在演奏打击乐器一样,这样生动有趣的节奏练习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且简单易行,对于儿童音乐教育,是值得推广的。这套方案用的是中国常用打击乐器发音的象声字词,符合中国人的发音习惯。赵宋光先生倡导把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运用于现代以西方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且使得它们能够得以保护和传承。

四、大量的实证材料研究

提倡用实证研究材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编者们亲自从事问卷调查和分析来研究人对音乐的感受及其发展的特点、规律。如:为了研究音乐的熟悉性与人的反应之间的关系的测试所总结出的“倒U曲线理论”。编者们在1998年9月2日至10月21日期间,在星海音乐学院95级各专业的本科生(共约70人)中进行的一项(分若干次完成)关于重复与喜欢程度关系的测试。在被测试的六首乐曲的片段中,有其中五首的问卷统计结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印证了“倒U曲线理论”,并且经过深入研究得出单纯重复、重复间隔时间的长短,社会环境因素及历史积淀等具体因素与音乐反应之间的关系。编者们在“音乐反应研究与音乐审美

意识的建构”这一章中,通过先后7个测试对音乐情绪的和谐性、音乐的熟悉性、音乐的复杂性与人的反应的比较研究来揭示音乐反应规律并把它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以解决问题。在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中往往是以思辨分析为主,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实践的实证研究。许多文章以一定的个人经验积累为前提,通过推论得出结论,或从固有的思想、理论和经验模式出发。到音乐教育实际中去例证。其结果由于不能深入研究音乐教育实践,缺乏对音乐教育活动特征和规律的深刻揭示而致使音乐教育研究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因而,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要求掌握书中的内容,更要学会怎样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

整本书是以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相互交融为价值主线的。一方面通过对音乐教育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来帮助广大音乐教师提高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编者们以他们自身的音乐教学实践所总结出的科学方法来指导教师们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编者们在第十章《教师艺术审美经验的全面积累》中提出,教师首先应具备的是丰富广博,既有专门化的,又有尽可能全面的艺术审美经验和宏远的美育意识,以此帮助学生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深入地感受音乐。全面理解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建立起更为丰富的,也互相关联的总体艺术素养。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要积累多方面的艺术审美经验,除了对音乐音响经验进行积累之外,还要丰富我们的艺术想象力。通过音乐以外的各种艺术参照体。多种视角地认识音乐的目的。编者们把音乐艺术形态(曲式、主题、句法与气息、节奏与节拍、音色、织体与绘画、摄影、建筑、小说、戏剧等艺术形态做一种通感的比较讨论。旨在揭示不同艺术形态有着一种内在的同构性,而教师要进行全面的艺术审美经验的积累。就需要把握这种同构性。实现触类旁通的艺术感悟。这一方面对于音乐教师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用多视角的思想方法来看待音乐表现形式,其意义都是相当深远的。

拥有一本好书相当于拥有了一位好的老师,整本书读下来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对音乐教育心理学有了一个全新而系统的认识。它必将对我进行音乐教育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当然,对一本书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书的数量与读书的次数上,还要在读书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拓展,真正地实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作者:杨 薇

第3篇:无痕德育,让每个生命都成为一本好书

著名作家南航先生曾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男人是汉书,老人是史书,军人是兵书……,让我们用心血为墨写好自己,因为我们的印数都只一册,因此每个人都是绝无仅有的孤本珍籍!”

书,林林总总,形色各异,内涵不一;人,亦如此。在实验小学教育者的眼中,每个孩子也都是一本写满真诚、善良和纯净的童话书,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故事。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读懂孩子这本书,还要想尽办法去挖掘其埋藏在底层的物质,竭尽所能为学生生命之书的书写增厚添色。

2013年,受国外学校评价中的“代币制”的启发,以奖章激励体系为原型,学校全面推行“争章兑换”的学生评价方式。小到“走路靠右行”、“餐盘不剩饭”,大到“体育竞技”、“创新发明”等,每一处细节教育都被设定了相应的奖章,变“一尺量”为“五项全能”, 设计了“文明美”、“学习美”、“健康美”、“实践美”、“才艺美”五大类数十种小奖章,教师根据情况奖励不同的奖章鼓励学生,学生每集齐10张奖章后,便可得到学校的“兑换章”,凭章进入“shopping屋”兑换心仪的奖品。这一评价体系的设立,有效的克服了以往评价“三分钟热度”、“学生持续动力不足”的困难。

一、“shopping”屋,让学生于“无痕”中“习惯成自然”。

“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如果说在小学阶段,最难的教育是什么?十人中有九人会回答“习惯养成教育”。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限制,养成教育属于“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即便想尽办法设立“红领巾监督岗”、“每日通报”,可学生依然是“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尤其因为年龄特点,想让学生把刚刚培养成形的习惯加以保持,对他们而言更是“难如登天”。“shopping”屋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我们借助“shopping屋兑换章”对学生的吸引,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好的习惯,以“奖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9月份学校将训练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为作为习惯养成重点,就会格外发放一批“走路美”的小奖章,还有诸如“节约章”、“美字章”、“美言章”等,都以“shopping屋”为“能量站”,吸引学生为了积攒足够的奖章,去努力、去不断的重复规定习惯。化被动为主动,化强迫训练为主动执行,在一个又一个21天的重复中,习惯逐渐被变成了一种“自然”。

二、“shopping”屋,让学生于“无痕”中提升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虽然情感可以由众多的主题活动去渗透、引领、培养,可如何让情感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让学生由学校外在控制的情感点燃变成自身的渴求?我们将这份情感的吸引点放在了“shopping屋”的奖品设置上。

比如我们认为“爱祖国,首先要认识自己的祖国”,所以“shopping屋”里特意为学生准备了“中国地图”这一奖品,其意义在于通过学生的动手拼摆,自然而然的了解祖国的疆域,认识自己的祖国;还有“护卫舰”等3D拼图,学生在动手拼搭中,了解国防科技,引发创新意识;奖品“绿色植物小盆栽”,让学生亲近绿色、爱惜绿色。同时,为了鼓励学生主动接受这种“无痕”的教育,学校还特别推出“凡是作品拼搭、种植等动手操作成功者,‘shopping屋’半价回收”的政策,在这一“政策”的鼓动下,许多学生主动的加入到“动手大军”中,爱国主义等情感教育于“无痕”中内化于心。

三、“shopping”屋,于“无痕”中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校最美的特色。

步入shopping屋,你会发现一处不一样的区域设置,那就是“作品风景线”即学生作品专区。很久以来我们就发现,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书法、文学等特长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创作了大批诸如国画、书法、自编书等优秀作品,可这些优秀作品的生命力似乎只局限在完成的那一刻,作品一旦完成,它所承載的教育使命也随之终止,最终的去处要么是被学生拿回家,要么是放在学校展室。如何改变这些学生作品的结局?让它们在精彩自己的同时,也能够让他人受益?学校大胆创新,将学生作品引进“shopping”屋,将其摆上货架,成为可供学生兑换的商品。从“作品”到“商品”,一字之差,却激发了学生巨大的热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境界,也是愿景。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这“无痕”的德育教育中,让学生在“知书达礼、美行成习”的氛围里,启蒙思想,解锁心灵,“做最美的自己”;我们将倾心施教,用智慧,同学生一起与美丽相约,为成长助力,让每个生命都能成为一本独具魅力的、最美的书卷!

作者:宋丽

第4篇:读过一本好书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论青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奥斯特洛夫斯基》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读书杂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鲁迅全集》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行知:《八位顾问》

●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培根论说文集》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来---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尔基:《文学书简》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对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音。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唯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程颐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刘白羽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托马斯·卡莱尔

●各种蠢事,在每天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雨果

第5篇:我读过的一本好书

《狼图腾》读后感

我在一次无意中发现姜戎的《狼图腾》的,刚开始只是被他的名字所吸引,想看一看。慢慢的我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一种值得我们大家反省的道理。

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被这本书给深深的吸引了,那些文字把我带进了广袤额仑草原.让我和那里的人,那里的狼,那里的一切亲密接触.于是平生第一次为了一本书而足足站了半天,不觉得累,也不觉得饥渴,全神贯注,象是着了魔.最终还是一个电话把我从书里拉了回来。却是越读越不忍心看下去.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因为狼的命运.

第6篇:我曾读过一本很不错的书

我曾读过一本很不错的书。这本书知识面很广,是一本很有趣的科普书,它叫《时间揭秘》。以前,一听到“时间”这一个词,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复杂、神秘、可怕、无穷这几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词汇,但自从读了《时间揭秘》这本书后,我渐渐地发现,时间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并且它还十分有趣。

这本书的作者把时间描写成一个洋葱头,我们都知道,洋葱头不但会使你的口气不清新,还会让你泪流成行。恰好,时间也像洋葱头一样,要一层一层的剥开,才能解开一些神秘的事实。当你距离黑洞太近时会发生什么状况?狡猾的苍蝇究竟是怎样计算时间的?为什么说你岁数越大时间过和就越快?找出是谁因为试图改变日历而被残忍地杀害;自己动手制作一台疯狂闹钟;准备好来一次超时空的惊险旅行;书上还告诉我们,光是全宇宙最快的东西,如果你能走得跟光一样快,那你的重量会比整个宇宙还大„„《时间揭秘》将带你穿越时空和空间,走得更远更远,去探索至今最为奇妙的时间学,为你揭开时间背后玄妙而恐怖的真相。书的最后一页说道:时间的秘密就是时间仍是一个谜!

生活中,到处都是科学的影子,到处都有时间的足迹,只要你时时、事事、处处都留下心观察,你就一定能发现时间学潜在的奥秘。

那一年夏天,我坐在自己的床上,望着床头的闹钟出了神,便问妈妈:“妈妈,时间是什么样的?”“复杂的,混乱的。”妈妈只是草草地回答道。可是时间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时间?时间有没有必要存在呢?这几个奇怪的问题在我的脑海中徘徊着,挥之不去,而我却一直没有办法解答它们。但自从妈妈给我买了《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后,我逐渐明白了:原来呀,时间就是我们人类看不到的宇宙中的物质的流动,时间同时也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起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实际上,时间并非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人类对于运动现象进行抽象时的思维产物,是一种抽象概念,换句话说,时间存不存在并不重要,它只是人类用来解释这个世界的一个思维工具罢了。后来,我在上三年级的时候,通过这本书,我又知道了许多更加深奥的道理,从而使我不再对“时间”这个词感到困惑,感到迷茫,还让我从此以后对未知的时间学产生了无限的好奇与兴趣。

这不是可怕的科学,而是有趣的科学!这是一部令无数儿童和家长着迷的系列丛书,希望你有空的时候也能仔细地看看,追寻科学中那无穷的奥秘„„

“爸爸,爸爸,我们去哪里呀,有我在就天不怕地不怕。”“宝贝,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你拼命发芽,我白了头发,一起写下一撇一捺。”我相信,这首歌曾感动了千千万万人。。我长这么大,从来没那么深刻地感受父爱,看了《爸爸去哪儿》后,我的心被融化,被那浓浓的父爱深深的感动了。

节目内容主要讲了五个孩子离开妈妈,跟爸爸一起过72小时的生活情况。这72小时内,五位很少带孩子的明星爸爸,必须面临着自己寻找食材做饭,在小山村里住宿以及孩子们的无理取闹这种种困难,可他们都一一克服了。当我看到几位明星爸爸悉心照顾自己的孩子时,我的眼泪不由得流了一地。他们深夜的温馨谈话触动了我的心弦。子们的回答虽然都很天真,但是字里行间都显现出了浓浓的爱。在一点都不熟悉做家务的爸爸们做出那一道道饭菜的时候,虽然不好吃,但孩子们还是硬撑着,一边吃一边说:“爸爸做的饭菜是全世界最好吃的。”记得有一次天亮生日。Cinday趴在田亮耳边说:“祝爸爸生日快乐。”田亮感动的含着热泪盈眶。这五个孩子中,有调皮的,有爱哭的,有懂事的,有天真的,有可爱的,他们的性格特点都各不相同,但每个人对爸爸的爱却是一样的,都那么真,那么深。“宝贝,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是啊,在我心目中爸爸就像一棵大树,我们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如果没有您拼命扎根吸取水分、营养,我们就一定会枯萎随之被风吹下或掉下,便没有了以前的绿。父爱其实很简单,它像白酒,辛辣而热烈,让人醉在其中;它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容易让人为之振奋;它像茶,平淡而亲切,让人自然清新;它像篝火,给人温暖去却令人生畏,容易激奋自己。他们也许不能像母亲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可是这些父亲们却承担起了“避风港”的职责,为了我们的幸福而日夜辛苦着,爸爸们这么辛苦,可我们还是总是在惹他生气。我们不但爱妈妈,还要更爱爸爸。“你拼命发芽我白了头发,一起写下一撇一捺„„”是啊,我们会长大,可是爸爸们会越来越老,我们应该趁着这个最好的光阴,努力的去报答他们,让他们晚年能得到更多的欣慰。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就算有天掉光了牙,我也可以带你去火辣辣。”

看了《爸爸去哪儿》我明白了做爸爸的艰辛,他们说不出来的困难,我也学会了不再娇生惯养,自己独立生活,不依赖别人,我要在这里对一直默默无闻的爸爸说声:“谢谢。”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曲折离奇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稀奇古怪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作者吴承恩。主要讲述唐僧和三个徒弟千辛万苦地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这本书以天马行空的绮丽想象向人们展示了师徒四人在茫茫的西行取经路上所遭遇的种种艰难险阻,并将这些千难万险幻化为险象环生的各种灾难,一场场与妖魔鬼怪之间斗智斗力的较量,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书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各具特色,有诚实善良、一心向佛的唐僧,聪明机警、善恶分明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爱耍小聪明的猪八戒,踏实可靠、寡言少语的沙僧。小说情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特别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等,既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也是我爱不释手的故事。

唐僧师徒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坚韧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对我触动很大。以前我虽然有当科学家的远大理想,但是不能吃苦耐劳,做事经常拖拖拉拉、半途而废,一味贪图享受,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一定改掉做事虎头蛇尾的错误做法,努力发扬坚韧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做好每一件事,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一往无前地奋勇迈进! 暑假里,我读了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

这本书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个个具特色的可爱人物的形象:如爱打抱不平的孙悟空,贪吃懒惰的猪八戒,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神力无边的如来佛祖,善良的唐僧。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顽皮勇敢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孙悟空是花果山上的一块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可以说是石猴,从小行动敏捷,心机灵巧。从须菩提祖师那里学来了高超的本领,从龙宫得到了如意金箍棒和盔甲,太白金星劝说玉皇大帝让孙悟空上天当官。玉皇大帝就按照孙悟空的意思封他做了“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天上偷吃了仙桃、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五百年后,唐僧将它从五指山下救了出来,让它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修成正果。

勇敢的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他没有一点怨言,一心一意,忠心耿耿的保护师傅,为师傅斩妖除魔,最终孙悟空师徒取得了真经。

玉皇大帝三番四次的原谅孙悟空的过错,纵容他当官,是因为玉皇大帝向往和平,他有一颗慈爱的心。孙悟空受玉皇大帝宽容,不但不知恩不报,还大闹天宫,被压在五指山底下受惩罚是应该的。五百年后,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时一心一意,忠心耿耿,再也没有撒野,孙悟空这种知错就改的品质和精神非常让我敬佩。 西游记文学评论

西游记文学评论

——对“齐天大圣”孙悟空的人物赏析

说起《西游记》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小的时候就看过电视剧《西游记》 ,可以说这是伴随着我们80后90初长大的一部电视剧。从小我就很喜欢看西游,

喜欢那个善良勇敢,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喜欢那一个又一个的惊险故事。长大后我读了 《西游记》的原著,对西游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西游记》是 “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

《西游记》

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 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 想象面前惊叹不已。《西游记》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 第二部分写唐僧身世及取经缘由。 第三部分写孙悟空皈依佛门,

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捉怪,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成了“正果”。

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 记》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西游中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也是个性最鲜明的就是孙悟空了。孙悟空是《西游记》中 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 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孙悟空 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嫉恶如仇、敢于反抗,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斗 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

先看孙悟空的诞生,“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 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风化一石猴,五官俱全,四肢皆备 „„”他的出场似乎就已经为他以后的不凡埋下了伏笔。

孙悟空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物。一部《西游记》的情节发展史就是孙悟空形象性格的形 成史、发展史。作品是围绕着孙悟空如何战胜各种妖魔鬼怪险阻艰难来结构全文的。在众多 人中,孙悟空也是最惹人喜爱的。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的孙悟空,访师求道,学得了超常本 领,而后闯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入地府撕生死簿,闹天宫推翻了金銮宝殿,这个天真烂漫 的孙悟空的身上有着独特的个性。

第7篇:读一本好书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它给人知识、力量,它指导人怎样去生活。 书,是修筑一个美好心灵最主要的灵魂。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采集各种各样的花,才能酿出最甜美的蜂蜜。但是,如果采到有毒的花,那样只会危害自己。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确,从书中,我们得到许多许多。从书中,我知道了“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知道了“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知道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不仅这样,书还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勤奋学习、团结友爱……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给书以极高的评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尔基也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难道不是吗?古今中外,大多数名人都非常喜欢读书,像我国的毛泽东主席、大诗人杜甫以及列宁、雨果等这些在国内外都赫赫有名的伟人不都爱读书吗?正是因为他们酷爱读书,所以在他们以后的伟人生涯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同学们,好书能影响我们的一生,让我们一起读对我们有益处的书吧!

第8篇:读一本好书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读一本好书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它给人知识、力量,它指导人怎样去生活。 书,是修筑一个美好心灵最主要的灵魂。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采集各种各样的花,才能酿出最甜美的蜂蜜。但是,如果采到有毒的花,那样只会危害自己。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确,从书中,我们得到许多许多。从书中,我知道了“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知道了“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知道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不仅这样,书还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勤奋学习、团结友爱……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给书以极高的评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尔基也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难道不是吗?古今中外,大多数名人都非常喜欢读书,像我国的毛泽东主席、大诗人杜甫以及列宁、雨果等这些在国内外都赫赫有名的伟人不都爱读书吗?正是因为他们酷爱读书,所以在他们以后的伟人生涯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同学们,好书能影响我们的一生,让我们一起读对我们有益处的书吧!

第9篇:读一本好书

读一本好书——《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

我一直都很喜欢读书,求学时如此,工作后亦是如此。虽然工作后没那么多时间,但还是忙来偷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上一两本好书。前段时间读了英国小说家笛福的一部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还颇有感悟,不妨与大家共享。

书中的故事还要从1632年说起。那一年,在约克市一个上流社会,出生了一个小男孩——鲁宾逊,他从小对航海非常痴迷,生性喜欢探险。尽管他航海的梦想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他还是在19岁那一年毅然离开了家,开始了他的航海生涯。第一次出海,他遇上了可怕的风浪,挣扎中得以求生,灾难挡不住他对航海的迷恋,继而有了他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航海。不幸的是第四次航海他再一次遭遇了海难,他独自一人被巨浪送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岛上,从此,鲁宾逊自己动手,创造出了一片他自己的天地。他先是造房子,防止受到野兽或野人的袭击,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他制作了很多器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破船上翻找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只装了被老鼠偷吃的只剩下谷壳的布袋,令他没想到是:差不多一个月后,在鲁宾逊把那些谷壳都抖掉的地方,长出了一些绿油油的嫩苗,慢慢的长出了麦子,如此一来,他再也不用整天为没有食物发愁。再后来,他也养了一些牲畜、救助了一个野人,给其起名叫星期五……鲁宾逊在这个孤岛上一共生活了二十八年有余,中间不知遇到了

多少困难,但他都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他们,创造了奇迹。最后他如愿以偿,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乡。

这本书除了故事精彩离奇外,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数鲁宾逊的性格。他敢于冒险,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决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孤独智慧的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面对人生困境,鲁宾逊的所作,显示了一个男子汉的坚毅、勇敢,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人们勇于创造和开拓的精神。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的故事之时,一个个问号不由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果我是鲁宾逊…… 如果我是他,当船在暴风雨中失事的时候,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继续远航吗?如果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重燃生的希望吗? 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类开宴会时,我会像他那样勇敢地站起来,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同他们搏斗吗?

当这一个个疑问叩击我的心灵时,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我们确实需要具备鲁滨逊那勇敢、执着、坚毅的精神,因为,我们的人生路还很长,我们要有更高的人生追求,我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没有谁能保证自己一生的生活和工作

一帆风顺……鲁滨逊教会了我们该如何做人!

“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现在我是很相信的了。这444页的文字彰显了鲁宾逊的自信、自立、自强、不屈不挠、不甘平庸;展现了他的聪慧、勇敢、坚毅。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本书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版本:第(2009年9月1日)

1版

上一篇:上海交大学生实习报告下一篇:商务礼仪培训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