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语文下册集体备课

2023-0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八年语文下册集体备课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摘 要:集体备课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流程,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完善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为提升集体备课的工作效率,增强集体备课质量,文章将通过多方面策略对提高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效率的措施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实效性

一、 引言

在新课标与素质教育的双重推动下,当前教育体系中不再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要教学目标了,教育方向及教学目标逐渐广泛且科学。语文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学科,以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语文写作能力等综合素养为主要教育方向。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教师以自身较强的专业性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秉承授人以渔的心态,将学习知识的能力及技巧教给学生,进而达到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集体备课即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拓展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 提升教师个体备课能力

集体备课并不是将教师聚集,共同商讨课程教学流程,而是在教师完整地设计出个案之后,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将各自的疑惑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更加完善、科学的方案展开教学,进而达到高效备课、高效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的个人备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此,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与探究,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及专业能力。以下将根据开展备课工作培训讲座和加强教师综合能力考核两方面措施,对提升教师个体备课能力进行分析。

(一)开展备课工作培训讲座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的方式十分丰富,其中学校定期开展备课工作培训讲座即是十分有效且合理的方式和培训途径。对此,学校应当注重培训讲座的专业性及实用性,当前教师工作中,为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教师工作压力较大,工作内容较多,因此培训讲座主要应以实用性及精确性为主,以此达到高效培训的效果。另外,除定期的备课工作培训之外,教师还应当以培训内容为核心,及时根据培训内容进行整理与沟通。或者在培训之后以集体会议的形式将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和想法一一进行解决。备课工作培训讲座以完善教学理念、详细了解学生特点、针对性地策划教学设计及训练习题、科学撰写教案为主要内容,注重主题切合实际并以生为本,使得教师的平均水平及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拥有良好的自我备课能力,是为集体备课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环节。因此,开展多元化且具有实用性、科学的备课工作培训讲座是促进提升教师综合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教师综合能力考核

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应做到首尾呼应,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水平,因此,综合能力考核是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为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综合能力考核应当以教学设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多方面进行开展。首先,针对教师个人备课能力中教案设计的环节进行考核。教案设计不仅要全面,更要保证教学环节更加完善且科学,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开展。其次,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理论知识考核,应当紧紧围绕以教材内容为核心,以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知识作为考核内容,加强教师理论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教学水平。另外,最为重要的部分即是实践操作的考核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主要展示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中,如何将备课的重点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操作进行突出?如何利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问题均是实践操作中的必要内容和环节,更是备课中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多方面学习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备课不仅要求教师出具完善的教学设计,更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进而将教学流程更加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提高集体备课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以教材内容为核心,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利用多样化的教学环节设计和完整的教学流程提升集体备课效率是十分重要的。以下将通过掌握教学目标、针对难点讨论、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强化深度拓展以及注重课后总结五方面,对提高集体备课效率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

(一)掌握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均应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因此准确掌握教学目标是集体备课中的重要环节。而集体备课的先行条件是教师的独立备课和个案设计,在既定的个案设计环节中,已经通过自身理解和资料查找等方式确定了课程教学目标,而集体备课环节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使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更加完善,进而达到提升教案质量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的集体备课中,其主要教学知识目标在于通过课文的阅读与教学,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生字进行认知与理解,积累具有新鲜感的词汇和语法。能力目标是通过课文内容的描述,以仿写的方式对校园内的场景进行描述。而情感目标则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画面,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生幸福的生活,并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自豪及赞美之情。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需要通过讨论进行解决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个案设计中,并不擅长准确地找出综合性教学目标,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教师可以逐渐通过其他教师的经验和互相的讨论提升自身专业水平,进而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因此,在集体备课中准确掌握教学目标是提升集体备课综合实效的重要环节,更是提升教师综合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针对难点讨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一直是集体备课中的重点讨论内容。针对难点突破问题,传统的教学体系中,语文教师常以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理解不够深刻,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弊端出现。集体备课的优势即在于共同讨论,通过集思广益搜集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对教学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教学。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习作教学《写观察日记》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过程描写观察日记。在此课的教学中,部分學生存在并不擅长观察或不善于描写植物的问题。因此,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即在于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写作手法对植物进行观察与描写。语文写作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长期的学习与积累,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得以成长。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描写植物的方法教给学生,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将语文写作的手法为学生进行积累。另外,在针对教学难点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对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兴趣较低,集体备课的讨论中应当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难点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设计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进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的发展与引导下,现代教育不再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开展,而是将传统教学体系中的弊端有效避免,同时利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发挥其优势,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在集体备课期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情况,提出相应的创新型教学方法。通过集体备课的讨论环节,将各自的教学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找出更加完善且科学的教学方式。创新型教学方式的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方式进行设计,比如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方式、实践活动方式等。依据学生兴趣设计教学方案,不仅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因此在集体备课期间的教学方法讨论中,应当秉承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兴趣与喜好,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完善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的优势即在于可以通过集体讨论不断完善教师个体设计的教案。在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多方面进行针对性突破之后,即可通过教师之间的讨论完善教学设计,使教案以更加完整且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方案呈现,以此保证教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五)强化深度拓展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常以教材内容为核心,缺乏延伸性教学,无法突出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集体备课就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可以积极吸取其他教师的优秀建议,以共同分享、共同提升为目的,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延伸,进而达到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比如,在生字认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根据教材内容中的生字延伸至组词和造句中,使学生在认知生字的基础上,达到深度理解字意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内容适当延伸至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阅读范围,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等多方面阅读途径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讨论更加完善的写作教学手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环节中均可运用延伸拓展教学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教师应当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时机,加强拓展教学的探讨,进而达到深度拓展教学的目的。

(六)注重课后总结

集体备课的完整流程应当包含课堂教学之后的总结及交流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及时总结各个教学环节,可将学生活跃度较高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进行记录,同时对教学效率较低的环节进行反思与总结。继而在集体备课中,将个人经验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通过互相讨论与分析,将教学设计中的优势加以延伸并运用至其他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将教学设计中的弊端和学生兴趣较低的环节通过总结与讨论,分析出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案,以此促进教师之间的共同进步与提升。因此,课后总结环节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在集体备课期间应当加强注重此环节的探讨,以此达到提升集体备课实效性的目的。

四、 结语

在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期间,应当在以生为本的原则下,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特点,通过集体备课的讨论和分析,确定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案。另外,需要在不断改善中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德敏.提高集体备课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策略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16,29(5):76-77.

[2]于新蕊,鄧淑凤,宋辉.采取多种形式集体备课 提高教学实效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6):29-30.

[3]赵存冀,吕士财.备课研究 增进集体备课实效性[J].中小学管理,2009(4):27-28.

作者简介:陈云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三小学。

作者:陈云霞

第2篇:对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模式的探索

摘要:集体备课是教师间合作研讨,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一种有效教研形式。是教师团队精神的体现,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集体备课的模式已经从传统的“传授式”、“说教式”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新形势下,多样的备课模式应运而生。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在改变,课堂在改变,教师也必须随之改变。而每天伴随教师的备课模式也应率先作出回应,本文就将针对小学语文集体备课的模式做以探讨。

关键词:模块型备课;探讨型备课;线上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一种互通有无的分享与促进,是民主研讨与集思广益的优秀成果,是不同教学风格的百花齐放,是以点带面的全面提升。集体备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研形式,已经得到学校及教师们的认可与高度重视。在新时代教学环境中,不断打造出适应发展的集体备课模式,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线教师们提升教学质量的迫切需求。摒弃个人优秀主义,不把集体备课局限于打造个体精品课堂,探索更多有益于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模式,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一、模块型备课,分工合作。

模块教学在近几年比较常见,以语文教学为例,把语文一个单元的知识点作为一个模块,串联起来进行讲解,而不是单元内一篇一篇的文章进行讲解。这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知识内在关联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能。

这种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们有更加深厚的知识储备与教学技能,以教材为主体拓展更多的引导方法。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三篇文章《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全部为红色历史题材,而略读课文《灯光》及单元写作也均为爱国主义教学题材。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教学线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开展本单元的模块教学备课工作。

这样将一本教材按教学主线分为不同的模块,在教学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模块备课,将自己所负责的模块内容,检索出更多拓展资料,扩充知识要点,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所有教师资源共享。

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首先可以让学生单元整体通读一遍,初步认识与感知模块的内容;其次,针对教学过程大家要集体研讨,抓重点课文进行典型示教;再次,强化关联,找出规律,以归纳类讲解的形式让学生快速掌握大纲的知识要点;最后,启发运用,让学生们自主阅读略读课文《灯光》及开展习作练习。自主动用练习部分,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检验,更是对教学成果的验收。

模块型备课,可以实现明晰教学主线,分解备课任务,共享教学资源,高效备课的同时,使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可能。

二、案例分析,打造探讨型备课。

教师的个人备课工作其实每天都在进行,个人的教学备课与集体备课有着紧密地联系。以往的教学工作中,集体备课大多是个人教学备课的集中,是单纯的以优秀课示范,老带新的形式等等,是一种传授型和说教型的传统备课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新教师,受教育的程度很高,教学思路活跃,教学设计新颖,对新教学模式的反应比较快。反而是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困扰与限制了他们的成长速度。学情分析,个体案例分析就显得尤其重要。

打造探讨型集体备课模式,就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分析,是新形势下的集体备课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在的家长都追求提前教学,很多学生把教材中的古诗词与文言文都已经超前背诵。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这种超前教学带来的影响是负面的,学生掌握不牢固、内容不理解、知识点不扎实,只是单纯记忆,没有自主阅读其他文言文的能力与技巧。相反,上课时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造成了课堂的无效性。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集体备课中大家可以一起想办法,如:找一些相关联的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将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的注释进行关联教学等。以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二则”为例,第一篇《学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中的“为”,与第二篇《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中的“为”,两个“为”的读音和意义是否相同呢?教师这样引导可以提升学生课堂活跃度与专注度,实现知识点的串联,再让学生读一些文言小文章,检验是否真正理解与学会知识点。

新形势下学生的情况在不断变化,针对出现的普遍与个体问题,都可以加以探讨,让普遍问题快速解决,让个别问题妥善安置。既不抹杀学生们的个性,更要实现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线上集体备课,共享课件,集思广益。

日常线下集体备课已经是各教研团队的常态化教研模式,利用網络的线上集体备课应该说还不是特别普遍。线上集体备课的模式,是日常线下集体备课的一种拓展与延伸,它具有不受时间、地点、范围限制的巨大优势,教师们可以分享课件、保留教学资料、学习优秀教学影像、扩大参会人员、自主探讨学习等。

以小学语文学科的集体备课为例,日常备课组的划分多是按照学校、年级为单位进行的。利用网络后,集体备课可以实现跨校区协作,听取区内、市内、省内优秀教师的课程。在课件制作方面,可以资源共享,根据内容检索出需要的课件资源,避免重复工作。当然,这种共享空间的利用并不是说让教师们坐享其成,而是一种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高效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的工作方法。教师会针对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再进行调整与改变,走出自己的教学之路。

线上集体备课,可以实现自由分享与交流,扩大交流人群,即便不同时在线,也能实现回放与平等发言,有助于教师汲取更多的经验与教学理念。

结束语:

集体备课,让教师在资源共享中高效备课;在教学反馈中提升实践经验;在交流与合作中快速成长。明确了教学目标与任务,优化了教学设计,避免了课堂的千人一面与枯燥乏味。多渠道、多形式的集体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需求,是群策群力合作的结果,更是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的工作体现,对于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白静静.让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在解惑中不断走向高效[J].考试周刊,2021(56):21-22.

[2]刘久娥.对集体备课的审视与模式开发思考[J]. 中学教学参考,2021(27):66-68.

作者:方幸乐

第3篇:一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总结

2016-2017学年上期集体备课活动总结

一年级语文组 白书英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备课形式。本学期我们一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认真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制定集体备课计划

开学初,我先对本学期教材、章节内容、课时分配及教学进度进行分析,合理分配每一位组员负责主备的任务,然后由集体备课组讨论通过。放假前,我主持由主备人主要发言,进行说课或提出一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其他组员阐述自己的不同意见,在异议处交流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此基础上主备人进行二次备课,形成共案,其他教师在共案的基础上形成“个性教案”,强调“一人为主,共同参与”。同时,认真做好集体备课的活动记录。

二、认真组织集体备课

(1)做到“三定”:定集体备课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教学进度。 (2)做到“三统一”:统一单元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

(3)注意搞好“六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

(4)钻透“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

(5)优化“两法”。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出发点是学生为主体。 (6)精选“两题”:即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集体备课时,对习题的选择,作业的量,确定必做习题后,再由各教师根据自己班级情况添加。

三、认真组织集体反思

每月月底,组织全体组员进行反思,针对每月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反思各自的教学情况,寻求解决的办法与措施。并做好每次反思记录。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虽然整个集体备课都能顺利的按照计划进行,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一年级包班,老师们很忙,所以每次集体反思的质量都不是很高,没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反思中,我尽量提前安排,让每次反思都能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本学期的集体备课工作在全体组员的努力下,圆满地结束了。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下学期让集备落实得更有效。

2017年1月

第4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课时备课

和乐中心学校

夏雨莲

教材内容及建议

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本组课文追纪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备受酷刑,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荣;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恩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恩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希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1 编选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基于本组课文的特点,本组课文的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本组教材不仅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2、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都比较远,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本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本组教学时间可安排12—14课时,两篇精读课文可安排4—5课时,略读课文可安排2—3课时;口语交际可安排1课时,习作可安排3课时(包括讲评),“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与“日各月累”合用1课时,“课外书屋”的1课时可以开展一次班组读书会,让学生交流阅读革命题材小说后的感想。

课时备课

2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感情直挚感人,语言朴实自然。

教学目标:

1、读读写写“书籍、含糊、尖锐、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匪徒、拘留、乱蓬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文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时代背景,正确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4、了解李大钊被捕前的事迹,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我们每天都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本组课文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去缅怀革命先辈。今天,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位英雄—李大钊。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解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河北乐亭县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下令通辑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 4 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了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牺牲时年仅38岁。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①将课文读通顺,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尝试理解词意。

②读后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注意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认真读读反映李大钊革命精神的句子,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想。

2、认读生字新词,提醒“胖”字的读音,“峻、舅”字的写法。交流词语“军阀、宪兵”的意思。

3、组织交流:①读完课文后,你觉得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②课文写了他什么事?③本文按时间的顺序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4、指名反馈,理清层次:2—7自然段(第一部分):写父亲被捕的经过。8—17自然段(第二部分):写父亲被捕的经过。18—29自然段(第三部分):写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30—32自然段(第四部分):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悲痛万分。(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 5 上、被害后)

四、品读课文,感受人物的形象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部分内容,重点读读这段中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2、组织交流如下句子:

①“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从中你能看出什么?(体会李大钊每天都早出晚归在外面为革命事业奔忙。)

②“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报到火炉里去。”

父亲为什么要将这些东西丢到火炉里? (体会当时局势的严重)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会到当时局势的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抓)

③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为什么平时慈祥,耐心回答我问题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①引导学生抓住“含糊”和“耐心”进行对比体会李 6 大钊对亲人的慈爱和对工作的认真严肃。②“含糊”感受局势的紧张。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书籍和文件落入敌人手晨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3、启发思考: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当时的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对此,李大钊持一种什么态度?他会离开北京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李大钊的话“不是常对你们说吗?„„我哪能离开呢?”

4、组织讨论: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李大钊怎样的精神? (体会:李大钊明白处境的危险,但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体现了他忠于革命,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感悟品质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大钊是一个革命者,他不顾局势的危险,不顾个人的安危,坚持留在北京进行革命工作,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他这种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李大钊被捕的经过和在法庭上与敌人做斗争的情景,由人物的语言,行动感受人物的精神。

2、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响应和作用。

3、体会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交流重点句,感悟李大钊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文回忆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被捕前”这一部分,通过对重点句子的交流,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李大钊言、行的句子,感悟他的伟大精神。

二、学习“被捕经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启发思考:这是一群怎么样的敌人?

(凶狠、残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抓住“像一群魔鬼”、“满脸横肉”等词体会)

3、引导谈话:面对如此凶狠、残暴的敌人,李大钊的表现怎么样?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品质?(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贯有的严峻的态度。他在敌人面前表现很镇定,临危不惧。)

在这里,李大钊的不慌不忙态度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内容也形成了对比?(启发学 8 生以“一拥而入”、“挤满”等词体会到敌人的兴师动众,而抓的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4、小结:这一段我们通过对比的学习,体会到了李大钊作为一个革命者在敌人面前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

三、学习“法庭上的斗争”

1、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现李大钊精神或品质的句子来。

2、交流品读句子:

①“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平静而慈祥的脸。”从“乱蓬蓬”、“没戴眼镜”你想到了什么?“平静”“慈祥”又说明了什么?

(启发学生体会到:李大钊虽然受到了折磨,但依旧坚强。“慈祥”体现了他对亲人的爱。)

②“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声、喊志,李大钊为什么仍那么安定、沉着?伟大的力量指什么?(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到: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革命工作;正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 9 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3、指导朗读句子②。

四、学习“被害之后。”体会首尾呼应的好处。

1、自由读最后一段。

2、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点拨:在得知父亲被害后,母亲和“我”仅仅是悲痛吗?“咬紧牙”说明什么?

(对亲人的怀念,对敌人的憎恨)

3、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4、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相关句子,体会好处。

五、总结谈话,升华感情。

学习了课文,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李大钊的崇高精神,他忠于革命事业,面对敌人坚贞不屈。同时,我们也感受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之情。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李大钊等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10 板书设计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永生难忘:1927年4月28日 前 被捕前:局势严峻、工作紧张被捕时:敌人凶恶法庭上:毫不畏惧被害后:沉痛怀念

父亲镇定机智坚定憎恨敌人11

后 呼应

第5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与课时备课

集体备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

二、教材编排目的: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三、教学目标:

1、会认 20个字,会写30个字,正确读写5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好句。

3、有感情地背诵、朗读古诗词。会默写前两首古诗。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5、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6、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7、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过程与方法:

1、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五、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法、观察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实物投影仪、电化多媒体。

七、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切入点:以“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教学创新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疑点:理解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所表达的情境。 教学练点:

1、 作文:美丽的乡村风光

2、 摘抄优美的语句,丰富自己的词汇。

3、 开展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

21 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也可以用书上的几幅插图代替)

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有一位叫做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

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三、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1.指明认读生字、生词。注意“饰”不要读成“shì”,“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guān”。

2.指名部分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

3.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四、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

特”的美吧。

五、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六、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七、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3.学生练写: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自由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回顾上节课自读课文时获得的收获,为交流做准备。

三、全班交流: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以第一节内容为例:

可以抓住两个教学点:

1.“别有风趣的装饰„„”

1)理解“别有风趣”、“装饰”的含义(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

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再请学生读一读,其它学生评读: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2.“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2)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3)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4)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同座听一听。

4.全班交流。

五、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六、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可在课内简单介绍一下著名诗人戴望舒)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3.小练笔: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呢?快拿起笔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屋前:瓜、藤、叶(别有风趣)

春天

院子里:花、竹、笋(朴素中带着华丽)

四处:鸡(悠闲自得)

小河:鸭(快乐游戏)

门前:吃晚饭(和谐自然)

夏天

瓜架上:纺织娘(快乐歌唱)

秋天 板书设计:

1、完成本课的练习册。

2、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教学反思】乡下,对有的孩子来书已经是略显陌生的存在,有的孩子对于农村的认知仅仅也就限于书中读到的那些,在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调查农村的风光。了解农村的故事会比较好一些。

22 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3、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关于异国风光的明信片或其他图片以及音像资料课件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词句

难点: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学习欲望。

师: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你知道是哪儿吗?对,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

齐读课题。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二、理解内容,感受美景。

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师:谁能评一下?(教师相机出示重难点词语和生词,提示朗读。)

2、师: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之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3、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句子。

生读。师相机引导学习相应自然段。(如先说到二自然段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牛多,牛的悠闲自在。)

师:这一段说了什么?大家也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条条运河间的绿草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牛多)作者是怎样准确描写这些牛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师板书。(牛多)

师:读读后面的句子,你还有何感受?(想象牛的神态和动作,理解作者拟人句的准确生动。)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待会儿咱们比赛比赛。

指名比赛,师生评价。

提出选择句子积累背诵的要求,练习背诵。

师小结:看来作者是通过写牛来描写荷兰的牧业。

4、大家注意到了吗?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师引导总结学法:初读——交流体会感受——想象、美读——赛读——选择性积累背诵

5、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

二、

三、四自然段。

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引导。

6、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

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

7、师: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试一试,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三、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 板书设计:

总述:水之国 花之国 牧场之国 牧场之国

分述: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

各种家畜 牧场夜晚

作业设计:

1、小组合作办一期异国风光的剪贴小报,并配以简短的说明,课外展览并分小组评比。

2、完成本课的练习册。

3、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教学反思】对于荷兰的风光,建议补充相关荷兰知识、风光的了解。

2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 箬 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

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鳜鱼肥 不须归 作业设计:

1、完成本课的练习册。

2、积累古诗及诗意。

【教学反思】补充相关古诗的学习。

热爱大自然

24 、麦哨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http://mp3.baidu.com/m?tn=baidump3&ct=134217728&lm=-1&word=%C4%C1%CD%AF%B6%CC%B5%D1,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

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引导学生感受到人们“欢快、柔美”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从孩子们欢快的神情,看到人们的欢快生活;从人们的欢快生活,联想到整个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设计:

孩子们割草

麦哨 丰收景象 无限向往 湖畔玩耍 作业设计:

1、 完成本课的练习册。

2、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 能表达清楚、思路清晰、内容详实地介绍乡村生活或景物

2. 能将自己的收获写成文,内容表达清楚,能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 学会写拟人句,体会拟人句的特点

4. 能背诵6句和乡村景物、生活有关的诗句

5. 充分准备展示资料,大胆展示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5课时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

(屏幕上出现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 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 轼)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王 驾)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

三、四课时 口语交际 习作 展示台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作业设计:完成本课的练习册。

第6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孙泉联小

谷少勇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31个词语,会读会认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单元教学建议】

(一)课前交流

学习本单元之前,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大自然,让学生陶醉其中,还要展示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有效利用和随意破坏而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已的感受。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也引发学生自已搜集有关材料的热情,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策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以达到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2、精读课文,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读读、画画、议议,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3、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积累优美语句。 【单元教学时间】

9《自然之道》 2课时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课时 11《蝙蝠和雷达》 2课时 12《大自然的启示》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3课时 机动课时 2——4课时

第7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31个词语,会读会认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单元教学建议】

(一)课前交流

学习本单元之前,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大自然,让学生陶醉其中,还要展示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有效利用和随意破坏而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已的感受。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也引发学生自已搜集有关材料的热情,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策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以达到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2、精读课文,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读读、画画、议议,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3、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积累优美语句。

【单元教学时间】

9《自然之道》 2课时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课时

11《蝙蝠和雷达》 2课时

12《大自然的启示》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3课时

机动课时 2——4课时

梁琼琼: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齐育辉: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二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邱优娥:

《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课后的“资料袋”简要介绍了近代新兴的学科──仿生学。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王玲霞:

《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

第8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整理人:滕晨辉

一、第一单元教学内容:

《文言文两则》通 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二、第一单元实化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引导抓住重点语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哲理,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三、每课实化教学目标及评价方法设计

1 文言文两则

原虚化目标为: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体会道理。

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评价方法设计:

(一)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2 匆匆

原虚化目标为: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

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画出文中描写时间稍纵即逝的句子,学习作者用比喻 排比 拟人的方法,仿写一段。 评价方法设计:

1 作者怎样写时间稍纵即逝的?画出有关句子,大家仿照写一写。

2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 桃花心木

原虚化目标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

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画出种树人怎样种树的句子和种树人说的话,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评价方法设计: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4* 顶碗少年

原虚化目标为: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

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透过对顶碗少年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其内心活动,透过对观众的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评价方法设计:

1、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惊险的 惊心动魄的„)

2、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他的表现怎样?找出相应的句子,体会少年心里在想什么?老者是怎样做的?少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假如你哪位老者,你会对少年说什么?

3、找出描写观众的句子读一读,把它们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5* 手指

原虚化目标为: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五个手指特点的句子,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评价方法设计:

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上一篇:小学安全教育班会教案下一篇:保电工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