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板书设计

2023-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理想的风筝板书设计

《风筝》板书设计

时间:

现在——过去(童年-长大-成年)——现在

倒叙:C——A——B——C 线索:实物明线:见风筝——忆风筝 ——议风筝

封建教育毒害在于“我”毫不留情的“虐杀”

科学思想:启蒙明理,自责自省

感情暗线:“我”:惊异和悲哀-嫌恶-没出息-可鄙-愤怒-傲然-不幸-(懊悔,失落,自责,自省)-沉重(6次)-(轻松-宽恕-宽松-)-悲哀

弟弟:最喜欢-惊呼-高兴-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绝望-惊异-毫不怪-忘却-毫无怨恨

封建教育毒害在于弟弟毫无反抗,甚至自以为错——麻木、愚昧

环境描写:北京的冬季(实写)——故乡记忆中春日的温和(虚写,以乐景写哀情)——北京的肃杀严冬(实写,严冬包括现实中的肃杀和心头的悲凉两层含义)

第2篇:《纸船与风筝》板书设计意图

首先,通过板书展示出小松鼠的家在山上,小熊的家在山脚下的小河旁,使学生明确两只小动物的家的位置,为下文松鼠使用纸船、小熊使用风筝来建立友谊作铺垫。然后,随着故事的发展,两只小动物经历了从高兴到难过再到幸福的情感变化。最后,通过小松鼠在纸船上的松果上写上“祝你快乐”以及小熊在风筝上写“祝你幸福”化解了“友谊危机”,让学生感知友谊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宝贵的友谊。

第3篇:理想的风筝(公开课)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

一、 回顾事例,复习导入

金坛这一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些人离不开事情,课文就写了关于刘老师的三件事。指名回答。(板书: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

二、精读课文第一个事例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写人的文章中,大多是以一件事来写人的,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三件事来写呢?又是怎样把事情写得生动细腻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近课文,先看第一个事例,自由读屏幕上的文字,想一想从这里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出示: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氏补天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 “„„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被摔到地上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

1师:为什么你觉得这里的笑是乐观的笑?(生:腿被截去了,当着同学的面说自己的腿)

师:他的这种乐观就表现在他面对残疾的态度上。他和一般的残疾人不同,能当着同学的面轻松地、幽默地开玩笑,这就是一种乐观。指读,读出乐观。

2师:在这里,作者在引用人物语言的时候一开始就用了一个标点,什么标点?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生:女娲造人的故事)为什么作者不把这些内容写进去呢?(生:体现不出刘老师乐观的态度)

师:所以我们以后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像作者这样精心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再次读课文,读出乐观,教师读提示语,学生读人物语言。

3师:这番话,在同学们的心里泛起了一阵涟漪,自己读读这段文字,看看同学们的心理有什么变化?出示:腾起笑声、泛起酸涩、增加尊敬。能不能把这三个词语读好?指读。齐读。

4师:同学们的心里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腾起笑声:同学们对刘老师开这个玩笑有准备吗?大家被他的乐观和幽默感染了,笑声非常大,所以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腾”字。

泛起酸涩:这份情感是慢慢的自然而然地从心里产生的,所以作者用了一个“泛”字。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这三个词语。

5把词放到句子中读。

6师:这份幽默的话语最终化作了同学们对刘老师的尊敬。这第一件事作者就是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还有同学们的感受把事情写地生动细腻,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面对残疾时的那一份乐观。

二、精读课文第二个事例

1.师: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二个事例,自己去读一读,看看刘老师在板书时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刘老师写板书的过程?(生:跳跃旋转)

2.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个跳跃旋转的过程写具体的?抓住了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离、转、写、转。一连用了六个动作,自己读读体会体会,从这些动作中还能体会到什么?(生:艰难)指导朗读。指读、齐读。

3.师:在这样一种艰难的背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生:顽强敬业)在这里作者不仅连续用了六个动作词,其中还用到了七个逗号,一个句号。这些句子就像电影中一个个特写的镜头,呈现了刘老师写板书的整个过程。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为之动容。齐读。

师:刘老师写板书的过程同样也牵动着同学们的心,所以作者说,齐读: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4师:这第一件是写的是刘老师面对残疾的态度,那么第二件事就是写刘老师什么的态度?(工作)

三、精读课文第三个事例。

1师:在这一件事中作者主要就是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感受把事情写得生动细腻,然而在作者印象中最难忘的还是和刘老师一起放风筝的事,在写这件事情的时候作者写得非常有层次,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的7-9自然段,看看在这个放风筝的事情上,作者一共写了哪几个画面?(做风筝、放风筝、看风筝、追风筝),在这四个画面中,作者有很多地方也是写得生动细腻的,呈现打动教师的词:绝不肯失去,在下面写上批注:勇敢挑战自我。

2.师: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写吗?接下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寻找打动你的细节,也许是心理、动作。神态语言、作者的感受,圈画下来。

3.分享见解

(1)做风筝:心灵手巧、享受生活。指读、齐读。 (2)看风筝:快乐满足

师:在这里作者写人物的动作,有谁抓住动作来谈一谈?看着风筝在空中自由地飞翔,我想他一定在想写什么。生交流。

师:所以这时候他脸上漾出的笑容还是一种怎样的笑?(满足、幸福)所以风筝还指谁?(他的学生)为什么?(很期待他的学生们个个都成才)所以这时候脸上漾出的笑还是一种怎样的笑?指读、齐读。

师:这里的笑就是有着这样丰富的内涵,他就像水面上荡起的一圈圈涟漪,从刘老师的心里浮了上来,从他的笑容上荡漾开来,所以作者在这用了一个什么字(漾),一个漾字写出了他心里的感受和笑容的甜美。指读。齐读。

(3)追风筝:

1.指名读刘老师的话,读出自信。齐读。 2.指名读动作,谈感受。齐读。 3.师:在这段语言和动作描写中作者用的句子都非常短,这些短剧就像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把刘老师身上的活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指读。齐读。

4师:这里他得意和满足的仅仅是因为他抓住了风筝吗?

5.师:回过头去看看在前两个实例中有刘老师觉得得意和满足的地方吗?齐读追风筝的场面。

6.师:最后作者还写了自己的感受,齐读。

7:师:联系前面两个感受,如果第一件事是表达尊敬,第二件事表达激动的话,那么第三件事这个时候作者完全被刘老师身上所散发出的生命活力所感染了,所震撼了。

8.如果第一件事是写刘老师面对残疾的态度,第二件事是写他面对工作的态度,那么第三件事就是写他面对(生:生活)的态度。

9.课文写这三个事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他的乐观敬业,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

四:设疑结束。

以后咱们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去选择材料,当然事例之间还有轻重之分,像这篇文章就是把放风筝作为重点,事例之间怎样过度,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刘老师 讲故事(面对残疾)尊敬

写板书(面对工作)激动

放风筝(面对生活)感染

乐观 敬业 热爱

第4篇:20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陈连霞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重点语句感悟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重点语句,感受刘老师对工作、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2、难点: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从而理解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三、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感悟“思念”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刘老师一起去放飞——(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

回想一下,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板书:谈腿疾 讲历史 放风筝)从前两件事中你觉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乐观幽默、敬业爱生)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饱含着他对刘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文中有一句话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你能读读吗?(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思念刘老师的乐观幽默,思念他对工作的投入、对学生的关爱,然而最让作者难以忘怀的还是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 品味语言,体验“思念” 1 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

(1)默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刘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画出相关语句,点出重点词语,把感受到的用简练的语言批注在旁边。 (3)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所画的语句。 2 学生自学,批注

师:已经学完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同桌交流。 3 集体交流:体会重点语句:

过渡:通过自学刘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与大家交流。 预设:

(1)刘老师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的人。(出示:课下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2)刘老师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淳朴、强烈的爱与追求的人。

第一处: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重点理解:

预设:谈“亲手”,体会出刘老师身体条件不利于奔跑,但是亲手去做,把自己当健康人看,展示自我。 师:谁也找的这句话,还有补充吗?

引导:他绝不肯放弃的是什么(欢乐)你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自己读

过渡:刘老师不仅要亲自去制作风筝,而且还要亲身去体验生活带给他的欢乐。刘老师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处:出示: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A、学生谈,抓故意体会(引导:谁也找的是故意这个词,还有其他感受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刘老师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这是对刘老师放风筝时动作的你描写,找找看还有吗。(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喊着) 再读这句话,用你的心去感受,看看从这些语句中还能感受到什么 师:除了高兴、顽强,还有别的体会吗?

(范读:从老师读当中你还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指导朗读:怎么读呢,自己读,谁来读,把你的感受带给大家

教师:整合出示放风筝的语句,读一读看看这三句话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亲手 ) 教师:从作风筝、放风筝到追线拐都是亲自去做,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师?

教师: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

教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去感受刘老师的幸福与快乐吧! 教师引读:(配乐)春天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舒展着自己的腰身。当没有大风,而且晴朗的日子(学生接读:制作风筝)虽然刘老师的腿不便于奔跑,然而(接读)刘老师不但要亲手放飞自己做的风筝,感受生活带给他的快乐,有时候还有意散开手,去追赶风筝,你看。 教师:刘老师仰望蓝天,看到翱翔盘旋的风筝,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这么艰难为什么还会如此的快乐,你觉得刘老师会想什么(想好后和同桌交流;汇报时说不到位结合课题以及从学生的角度引导) 过渡: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意思,你能读读吗

出示: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师: 这是我们从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中体会到的,他在其它方面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吗(对工作的投入,对学生的关爱都在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品味心声,升华“思念”

1教师: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正是刘老师的言行默默的影响着他的学生,苏叔阳就是其中的一位。(出示:苏叔阳的资料,指名读)苏叔阳 :当代著名作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文革期间,他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与迫害。93年厄运又一次降临到他身上,他患了肾癌。94年切除了左肾,2000年切除了左肺,后又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躺在病床上的苏叔阳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就这样,他一次次与病魔抗争,抗癌十几年中,他始终笑对人生,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他创造了人类战胜癌魔的奇迹。 问:透过这段文字我们深深的被感动了你觉得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与刘老师有什么关系?

2指导朗读,体会题意: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虽然苏叔阳历经磨难,但是他绝不会向命运低头,因为他的世界里永远有那些数不清的——理想的风筝。

师:刘老师让人感动,让人敬重——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自信!近30年了,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他无数次的呼唤:再次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齐读)

抒发真情,放飞“思念”

1、练笔表达:„„变红,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拿出你的笔,写一写:刘老师啊,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 学生交流

3 回题:让苏淑阳难以忘怀的仅仅是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吗。刘老师在学生的心田播撒下理想的种子,升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希望刘老师的风筝也能播散在同学们的心间。 板书设计:

20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深深的思念

讲历史

敬业爱生

放风筝

热爱生活

挑战自我

第5篇:《22.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

的外貌。请同学们默读描写刘老师外貌的部分,并说出刘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

(学生发言)

刘老师失去了一条腿,这是一件很伤感的事情,可刘老师是怎样面对这件事情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刘老师讲故事的部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名读)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

同学们笑,是因为——(刘老师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

刘老师以他乐观的生活态度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们的心中。

(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体会刘老师的顽强。

1.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感动了你?将它们圈画出来。(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

2.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让我们也来学刘老师转一转,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刘老师敬业、顽强的精神 板书 顽强)

3.指导第五自然段。

(三)在放风筝和追风筝中感受刘老师的乐观和顽强。

作者用课堂上的两个故事写出了刘老师的乐观与顽强,那课下的两个故事也应该写出刘老师的——乐观与顽强。 自由读第

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刘老师的乐观与顽强。

指导朗读:

(1)他的腿自然不利于奔跑,但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2)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3)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引导学生从“笑着、叫着、蹦跳着、喊着”去感受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四个故事来写刘老师了?——他们有内在的联系,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与顽强。

三、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你认为,作者记住的只是风筝吗? (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这就是刘老师心目中理想的风筝,所以说刘老师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的一只风筝。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苏叔阳(1938~至今)当代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1993年苏叔阳患癌症以来,仍顽强地生活、工作着,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抗癌17年,先后多次手术,苏叔阳72岁的年龄上仍然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

四、续写课文,升华情感。

作者不见刘老师已30年了,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作者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自信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学生展示) 总结下课。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讲故事 写板书 放风筝 追风筝

乐观 顽强

第6篇:《理想的风筝》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理念。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阅读教学,如何突出“听、说、读、写”扎实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也一直是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实施

正 文: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理念。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阅读教学,如何突出“听、说、读、写”扎实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也一直是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

《理想的风筝》一课,这是我们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中,我选用的课文,作为一堂参赛课,无论在自身上备课、课件制作、搜集资料上我都做了相当大的准备工作,同时对学生的准备、要求都花了一番心血,六年一期接这个班起,便开始训练他们语文各方面的能力,当然并不是因为赛课,更重要是的培训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如:预习应做到哪些,对于老师的提问得积极思考,朗读必须要做到感情的投入,语气的把握„„半年多来,对他(他)们的严格要求,孩子们的情况,我了如指掌。学生对我的课堂教学方式也相当熟悉。本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文本,用最朴实的语言和学生一起品味语文,让整个课堂充满了语文味,给学生及听课老师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也给自己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不禁感慨:“这日积月累的心血,效果还是有的!坚持吧!”但也一直在质问自己:“这样的课堂是理想中的课堂吗?”

一、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兴趣

用电教,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对环境进行选择加工,创设所需的教育情境,让他们在声像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柳枝染上的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草长莺飞”的美景图,把学生的思绪带进特定的春天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由春天引出诗《村居》,再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吟诵这优美的诗文,纸鸢——风筝,从字形到读音,欣赏各式各样的风筝,学生的心也随着那风筝展翅翱翔,从而引出苏叔阳《理想的风筝》。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感悟人物品质,体现自主、合作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有一条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理念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与此同时,还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理想的风筝》中,刘老师的三件事件中

(一)笑谈腿疾。

(二)课堂情景。

(三)放飞风筝。从中感悟刘老师的品质。在此段教学中,我引讲、精讲刘老师“笑谈腿疾”一事,体会刘老师幽默乐观、热爱生活,从中让学生悟出学习方法,抓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品析人物品质。等等。对于“课堂情景”片段学生做到自读自悟,自由发言进行分析讲说,从学生的发言中感受到他(她)们深刻认识了一个关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的刘老师。而“放飞风筝”片段采用四人一小给合作探究学习,当时学习气氛浓烈,各小组成员针对一些句子能够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刘老师挑战自我、热爱生命„„课堂教学效果极佳,收获颇丰。由此可见,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语文课堂教学会收到奇效。不过,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地贯彻实施。

三、投入情感教学,指导学生朗读

有效的朗读指导,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替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投入。如:指导学生朗读《理想的风筝》中“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引导学生抓住“更”,体会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更进一步加深了,抓住“腾起”“酸涩”体会文中孩子们的笑开始非常热烈,接着情感变化,“酸涩”也许是想起老师的不容易,于是文中孩子们悲伤、难过,变得“酸涩”,但刘老师这样了吗?没,还笑着给我们讲“女娲造人”的传说,从中体会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到最后孩子们对刘老师的更加尊敬。班上孩子们通过自读自悟,越读越来感情,这样以读代讲,感情得到深化,体验感悟教学自然生成,从他们的语气中感受到班上孩子们也非常尊敬文中的刘老师,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指导学生读出对刘老师的思念,从刘老师的典型事例中,感悟刘老师的品质所带给我们这样,让作者苏叔阳受益匪浅,刘老师的影响就这样陪伴着苏叔阳,在苏叔阳的心中,依然犹存着对刘老师的思念,生(读),孩子们发出内心地读出作者心底的那份思念。老师再进一步的引导,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苏叔阳思念老师的什么呢?再读,再出示有关刘老师对苏叔阳影响资料,老师的影响就这样陪伴着苏叔阳,以致于苏叔阳在大波折中依然顽强,苏叔阳思念谁?(刘老师)。正是刘老师的顽强、坚强、自信、乐观、幽默支撑苏叔阳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所以当春天来临时,当蓝天翱翔一只又一只风筝时,苏叔阳心中不由自主地又呼喊起来,生(读)。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更有感情,让我感到很震惊。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指导的技巧性融为一体”。它要求朗读指导要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酝酿、这种情境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的确如此。

四、读中悟、悟中说,学生乐于表达

吕淑相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新课程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言材料。通过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中所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悟和体验,从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目的,要此基础上再进行说的训练,如鱼得水。我在教《理想的风筝》中,注重给孩子们读的时间,让孩子们在读中悟,在悟中说。如: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指导学生读出对刘老师的思念,从而引出苏叔阳思念刘老师的什么?这样一位乐观、顽强、执著追求的老师,怎能不令学生深深地、深深地思念。学生说:“刘老师,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刘老师我将永远怀念您、敬爱您、赞美您!”有了课文的文字的依据,有了感情的朗读,有了心灵的震憾,孩子们倾诉的全是刘老师人格魅力,心中放飞的将是理想的风筝。听着孩子们的精彩发言,尽管有些词句还有待改进,但却表现孩子们已经掌握本课内容,同时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理想的风筝”的含义在此不进自明,也迎刃而解,呵呵,偷偷地我乐了!

五、立足文本资料,学生乐于作文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残疾教师的形象,刻画了他乐于助人、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著追求,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体会在心中的形象学习写人的方法很重要。教本课时,我让孩子们自由回顾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如:

(一)采用回忆式开头到景,由景到人。

(二)采用从不同方法的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品质。

(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描写。

(四)过渡自然。

(五)语言深情,感情真挚。孩子们归纳后,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想写的那个人。课后,孩子们一篇篇优秀的习作跃然纸上,《摇曳的铃铛》、《风中的松柏》等等,这样方法都收到不错的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一篇好的范文,每教一篇课文我都要求他们结合课文内容、写作方法,让孩子们写一写,或是写自己的感受,或是写人物评价,或是仿写,等等。这样写,有时在整体感知环节,有时在拓展延伸。

六、分享教材财富,促进学生成长 充分利用教材,教会学生怎样乐观的面对生活,面树困难、挫折。《理想的风筝》一文中,刘老师,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教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执著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应怎样面对困难,希望这些种子能在我们——孩子们身上生根、发芽。这是一笔财富,对苏叔阳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以及于苏叔阳能战胜困境走向成功。也希望刘老师的精神财富能在我们——孩子们身上得到体现,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经得住考验!

《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这样的一课下来,课堂上的精彩,背后的辛酸。我一直在追寻,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让我们合理利用已有的资源,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理想课堂,去普写理想的乐章,去分享实现理想中的快乐!

上一篇:医院科室总结下一篇:湖南岳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