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与点评(共8篇)
精点丰学情思共生 一《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与点评
执教/张敬义 点评/滕衍平
一、课前谈话,学法引领
师:同学们,对于咱们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大家一定掌握了很多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比如:不动笔墨一
生:不读书。
师: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要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留下圈画、思考的痕迹。还有:读万卷书――
生:行万里路。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突出了读书与实践的重要性。既要读有字的课本,更要学会读无字的课本,有时我们也可以说,读万卷书不如――
生:行万里路。
师:行万里路,不如――
生:读万卷书。(众笑)
师:(板书:不如阅人无数)知道什么意思吗?读书很重要,实践也很重要,从别人的身上学习更重要。同学们,我们不妨把刚才的这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自由练习)
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师:同学们,阅人就是读人,从他人身上获得人生的启迪!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刘老师,并和他一起去放飞一只只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生:(齐)理想的风筝。
【点评】“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前张老师与学生的谈话,自然、朴素、有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一方面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另一方面给予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回顾与引领。
二、整体回顾,循“情”而入
师:作家苏叔阳写作本文的时候,不见刘老师已近30年了,但是作者却永远怀念自己的刘老师,他在文中说――(师生齐读)
出示: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呀,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当作者拿起笔来,要把对老师的无尽思念写下来的时候,当年的一幕幕不禁又浮现在眼前。那么,让作者难以忘却的又是哪些事呢?
(指名说、教师适时板书:
谈丢腿
写板书
放风筝)
【点评】从整体入手,师生共同进入作者的写作时态,和作者一起回想,一起感动,一起入文,师生共同遵循这条情感路线走进课文。
三、精选内容,悉心指导
1.谈丢腿,一“笑”见神韵。
师:一位普普通通有腿疾的教师,几件平平凡凡的小事,却撼动着作家苏叔阳的心。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谈丢腿”这件事上。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想一想: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边读边想,圈画出最让你怦然心动的语句来。
(学生轻声读文,思考,圈画。)
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发现?
生:“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刘老师非常乐观。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其他同学也针对这段文字谈一谈。
生:本来丢了一条腿是不幸的,可他却能“笑”着说出来,可见他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
师:一个“笑”字有魅力,平常表情见精神!
生:我读出了他的智慧,他的腿丢了,深怕学生伤感。他把自己的不幸变成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把同学们逗乐了。
师:有见地!一次“笑”谈,给同学们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
生: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
生: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重。
师:再读一读课文中的这段描写,写笑声用了一个“腾”字,写酸涩的感受用了一个“泛”字,这有什么不同吗?
生:“腾”起了笑声,说明刘老师刚才的话太有趣了,大家都被逗乐了,更看得出来他很乐观。“泛”字说明同学们笑过之后,觉得这么好的刘老师腿残疾了是多么的不幸,心里难过。
生:同学们理解刘老师,同情刘老师,内心深处敬佩刘老师。
生:“腾”字写出了笑声来得突然,道出了场面的热闹,而“泛”则是慢慢地,想一想之后的,是发自心底的感受!我觉得很准确。
师:爱之深,痛之切。一个“笑”(板书)字很有神韵,我们可以读出刘老师是那么的坚强,那么的乐观,那么的充满智慧,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更给我们带来了酸楚,增添了我们对刘老师的尊敬。真是一语打翻“五味瓶”,语言文字就是这么神奇,让我们用心地读一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读文,师指名读。)
【点评】谈丢腿,一“笑”见神韵。问题指向言语的表达,切中关键,且把刘老师的言笑与同学们的表现勾连起来,让学生沉入“一语打翻‘五味瓶”’的文字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感受到师生情谊的深厚。
2.写板书,一“转”扣心弦。
师:刚才刘老师的一个表情、一串话语,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感受,那么“写板书”这件事中打动我们的又是什么呢?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刘老师是如何写板书的?圈画出有关的文字,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转……”我读出了刘老师爱教育事业,爱学生,宁愿自己受苦。
生:刘老师认为自己和别人一样是健全的人,他用一个健全人的行动面对自己的工作,身残志不残。
师:理解得深!说得好!同学们,这段话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字?
生:转。
师:课文中用了几个“转”字?
生:五个。
师:课文中说刘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他用圆木撑地,跳跃板书,难不难?(生异口同声:难!)可他逢到写板书时,仍要――
(投影出示,师生齐读。)
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师:刘老师已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人呀!他只靠着自己的一条右腿,一天要站上好几个小时。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累不累?(生异口同声:累!)可他逢到写板书时,仍要――
(再次投影出示上面的文字,师生动情齐读。)
师:刘老师这看似平常的一个动作牵动着同学们的心。他的每一次旋转,都会引起同学们激动的心跳。如果你就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此时你最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此时你最想对刘老师说的话。
(学生挥笔疾书,教师指名表达。)
师:同学们,读书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还要往文字的背后想,你们觉得支撑刘老师的仅仅是根圆木棍吗?
生:支撑他的是理想、抱负、乐观、志向。
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认真负责。
生:对学生的热爱。
【点评】读书如登山,渐入佳境,品味语言也是如此。张老师引导学生捕捉了一个“转”字,将刘老师与常人进行比较,在“难”与“累”的体察中,学生自然感受到同学们心跳的内涵,感受到“撑”的深层意义。
3.放风筝,一“喊”抒真情。
师:从刘老师的一个表情和一串话语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坚强与乐观;从刘老师的一连串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赤诚。看似平常的文字,倾注了作者几多心血;而同学们经过一番用心揣摩,细细咀嚼,于文字的细微处听到了惊雷。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收获的读书,高品质的读书。下面,就请同学们走进“放风筝”部分,走进课文第八至九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圈画出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圈画,批注。)
师:我们来分享彼此的阅读收获,好吗?
生:“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刘老师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是他却不愿意失去快乐,可见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师:没错!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刘老师放风筝的时候为什么要故意撒脱手呢?还有,当风筝飞跑时,他为什么不让我们管,而要自己去追呢?他可是个腿有残疾的人呀!
师:读书贵在有疑,你能提出这个问题太了不起啦!请同学们都来想一想。
生:这能看出来他是在向命运挑战,甚至要做一些正常人都没法做的事情。
生:第8自然段说他不像一个老人,而像个少年。第9自然段这样写更能看出他有着孩子一样的`精神与活力。
师:读书贵在上挂下联。
生:这样的刘老师既像老师,更像朋友,像一个大朋友,更值得尊敬。
生:从“笑着”我读出了他的乐观,从“叫着”我读出了他的忘情,从“蹦跳着”我读出了他忘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
生: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很细致。
师:会学习!你不仅关注文章写了什么,还关注了表达方法。还有吗?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从他的语言我读出他很自信、顽强。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老师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
生:他把自己看成了一个正常人。
生:不,他比正常人做得好,他超越了正常人。
师:刘老师不向命运低头,你是刘老师的知音!这里,我们分明感受到刘老师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残疾。刘老师这一喊,喊出了――
生:得意和满足。
生: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师:刘老师用他那残疾之躯和实际行动,对自己的学生施加了影响。30年过去了,苏叔阳最不能忘记的是刘老师的这一“喊”。至今还历历在目,真可谓刻骨铭心呢!所以作者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同学们齐读――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呀,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理想的风筝”到底是什么呢?
生:理想的风筝就是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他要超越正常人,像风筝一样在蓝天上翱翔。
师:正确。同学们再思考,刘老师为什么要带领他的学生放飞风筝?
生:他想让自己的学生也像风筝一样在蓝天上飞翔。
师:是呀!刘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他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好老师,他乐观、他敬业,他不向命运低头,他在言传身教,他在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影响着他的学生。
【点评】在“谈丢腿”“写板书”学习的过程中,张老师注重了一个“导”字,“点”在语言上,“拨”在关键处,学生“意”“文”兼得。在教学“放风筝”这一环节里,张老师又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问题与困惑,然后展开对文本的深入对话与交流。
四、整体感悟,“情”“思”共生
师:30年过去了,苏叔阳从刘老师身上读出了做人的道理。自由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把“他”换成“您”,这种思念的情感就会更浓了。
(生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其实苏叔阳自己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文革期间,他由一个大学教授,一下跌落成了一个伞场的工人。1994年4月,他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10月,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但是他和他的刘老师一样仍然坚强而乐观地生活着,写作着。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永远有一只只飞翔的风筝。他在六卷本《苏叔阳文选》的总序中说:
(出示)
“不管我多么衰弱,
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
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
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师:读了上面的诗行,我们知道,刘老师放飞的理想风筝在一直鼓舞着苏叔阳,刘老师凭借着自己的不屈精神与人格魅力,在作者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颗颗乐观的种子、坚强的种子。
师:“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为什么作家苏叔阳在这样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老师?为什么拿起笔来,开头没有直接写回忆的三个故事,而是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请同学们思考这些问题,下节课交流。
【点评】公开课的教学有许多结尾的方式,张老师此处的结尾将学生再次引入了情感和思维的高峰体验阶段。阅读教学切忌上满,切忌把所有的问号变成句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保持一直思考的状态才是最好的。因为有了前面对课文的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并不突兀,学生一定会领略到顿悟的美妙。
【总评】“精点丰学”是张敬义老师“教学品质观”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鲜明特征,其要义是教师精心点拨、精妙点拨,学生潜心学习、会心学习;其要领是“读”占鳌头,以读见悟;其目标指向为经历一番“丰富的安静”,达成全体的“情思共生”。就本课而言,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遵循一般规律,充分地读悟。明代的胡宪仲说:“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口耳之赘而旋忘之。”读书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重要途径,读书也是学生表达感悟和见解的有效栽体。本节课上,张老师留出了大量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为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张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自由读,理解读、探究读、想象读,这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可谓做到了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提高。
2.选择简约内容,精巧地点拨。张敬义老师善于在教学中抓住主要矛盾,精选内容,精巧点拨,以简驭繁,以少胜多。这篇课文篇幅长、内容丰、信息量大。张老师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到“谈丢腿”“写板书”“放风筝”三处细节描写,继而层层刺笋,引导学生聚焦一“笑”、一“转”、一“喊”,激发学生认真敞亮地思、热烈地说、动情地读,使教学渐入佳境。在这种点拨下,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是层次渐进的,是立体的,是扎根的。从词语的品味到对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课文的语言魅力得到了充分的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领悟。
3.追求情思共生,快乐地学习。有品质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收获情趣和理趣,做到“情”“思”并重才是语文品质教学的诉求。该课教学从开始就立足于循着作者的情感思路走进课文,和作者一起感动,一起回忆,在课文的学习中师生共同被刘老师的一言一行所感动,被他那坚强、乐观的精神所感染,植入作者心田的“理想的风筝”就是那不屈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种子也同样播撒在了我们的心田。正是有了“思”的参与,学生才读得更加兴致勃勃,才有了内心真实的感动;正是有了“情”“思”的交织,学生的读书感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才有了持久的动力和张力。
(滕衍平系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教师)
课前板书:22.理想的风筝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和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
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投影:女娲造人甩泥巴腾起一片笑声泛起酸涩的感情
健壮的右腿圆木撑地急速地一转一阵激动的心跳
手持线拐扶摇直上一蹦一跳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结合课文片段读读这三组词语, 说说透过这三组词语你想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词, 想象画面。
师:读书就要口中读出感觉, 眼前读出画面, 心中读出情感。透过这三组词语你想到了哪三个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刘老师正拄着他的圆木棍站在讲台前, 靠着健壮的右腿为学生们上课、写板书呢!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生:健壮的右腿、圆木撑地、急速地一转、一阵激动的心跳。
师:我们把这个画面概括为——
生:写板书!
师:你还透过哪些词语读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通过“女娲造人、甩泥巴、腾起一片笑声、泛起酸涩的感情”这组词我想到了刘老师和同学们谈腿疾的画面。
生:透过“手持线拐、扶摇直上、一蹦一跳、得意和满足的神气”这组词, 我想到了刘老师在学校的操场上一蹦一跳地放风筝的情景。
板书: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师:读词不仅要读准字音, 还要读出词语本身所包含的情感, 从这三组词语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生:我觉得文中的“我”很思念刘老师!
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 (动情地读三组词)
师:学着他的样子, 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三个画面, 读出同学们对刘老师的尊敬与思念!
生:齐读。
师:文中有一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知道是哪句吗?
生: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投影: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更是思念疯长的季节。下面,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春天, 走进作者苏叔阳的情感空间, 感受他对刘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品析细节, 感悟“思念”
投影:自由读课文4~9自然段, 想一想:刘老师的哪些细节触动了你的心灵?在相关语句旁写上批注, 再用心读一读。
生:按要求自由朗读课文4~9自然段。
师:听刘老师讲课是轻松的, 更是快乐的!听——
片段一:品“谈腿疾”——“笑”, 悟刘老师的乐观开朗。
投影: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 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 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 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 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 只是有的人, 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 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爆发出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师:配乐范读。
交流:文中有几处“笑”?从中你分别读出了什么?
生:这段话中有两处笑, 分别是刘老师的笑和学生们的笑。
师:我们知道笑有多种含义, 从刘老师的笑和学生们的笑声中你分别读出了什么?
生:刘老师的笑让我觉得刘老师很幽默, 同时也很乐观。
师:说得具体些。
生:因为即使腿残疾了, 他还为同学们讲故事, 还开玩笑似的说自己的腿是被女娲甩掉的!
师:这是一位多么幽默、多么乐观开朗的老师啊! (板书:乐观开朗) 这样的刘老师真让同学们——
生:敬佩!
生:难忘!
生:思念!
生:尊敬!
师:同学们这么喜欢刘老师, 为什么还在刘老师谈腿疾的时候笑呢?
生:学生笑是被刘老师讲的笑话逗笑的, 并不是笑刘老师的腿疾!
生:作者已经说了“但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同学们看到刘老师的腿疾心里是很难过的, 所以说是“酸涩的感情”。
师:你很会读书, 读书就要这样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有更深刻的感受!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同学们对刘老师的那份情吗?
生: (有感情地齐读) 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师:刘老师以他乐观开朗的人格魅力默默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这么好的老师谁会忘记?谁能忘记?作者不由自主地呼唤——
投影: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生 (齐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为了生动刻画刘老师写板书这一细节, 作者又具体地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个动作?看清要求, 读第五自然段。
片段二:品“写板书”——“转”, 悟刘老师的自强不息。
投影:轻声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为了生动刻画刘老师写板书这一细节, 作者具体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个动作?圈出相关词语, 小组交流。
生:按要求轻声读。
师:很多时候, 如果能抓住关键词进行朗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刘老师写板书时的哪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
师:说说原因。
生:首先是第一个动作“撑地”, 我觉得这个动作要耗费很大的力气, 刘老师还要在“撑地”以后“离地”, 并且要“急速地一转”才能面朝黑板写板书。
生: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我们四肢健全的人这样转来又转去都会觉得很累, 而刘老师就凭借他那根圆木棍一天不知要转上多少圈。他肯定很累!
师 (深情) :你们都是善良而又体贴的孩子!是的, 刘老师的确非常累、非常辛苦, 抓住这几个关键词读读看。
投影: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 他用圆木棍撑地, 右腿离地, 身体急速地一转, 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 又以拐杖为圆心, 再转向讲台。
生: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再转向讲台。
生 (齐读) :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再转向讲台。
师:为了一次板书, 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作为刘老师的学生, 特别是作者苏叔阳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 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 都引起学生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投影: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 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 都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引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画线的句子?还有谁读?……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样的旋转说明了刘老师的顽强与执著。 (板书:顽强执著) 因此, 作者会发自肺腑地呼唤——
投影: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生 (齐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放飞风筝是为了感受自由、感受快乐, 作者苏叔阳为何不亲自放飞风筝, 而偏偏对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情有独钟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天空, 看看刘老师放飞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片段三:品“放风筝”——“笑”, 悟刘老师热爱生命的品质。
投影:默读课文7~9自然段, 找出具体描写刘老师放飞风筝的语句。
生:默读, 小组交流。
师: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吧!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
投影: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 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 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 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 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常常站在他旁边, 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 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 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投影:有一次, 他故意撒脱手, 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 拄着拐杖, 蹦跳着去追赶绳端, 喊着:“你们不要管, 我自己来!”终于, 他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端, 脸上现出得意和幸福的神气……
师:包俊辉, 请你读读这两段话, 注意读好关键词!其余同学思考下面的问题。
生读, 其余生思考:这两段话采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觉得刘老师的“笑”是什么样的笑?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品味刘老师的“笑”。)
生:这两段话主要描写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生:也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 就是作者的心理活动。
师:结合相关语句说得具体些!
生:“他喊声‘起’, 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他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笑着、叫着, 拄着拐杖, 蹦跳着去追赶绳端, 喊着:‘你们不要管, 我自己来!’终于, 他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端, 脸上现出得意和幸福的神气。”这里既有动作描写, 也有语言和神态描写。
生:“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 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 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前半句是对刘老师神态的描写, 后半句是对作者自己的心理描写。
师:从这些细节的描写中, 你觉得刘老师的笑是怎样的“笑”?
生:发自内心的笑。
生:甜蜜的、开心的笑!
生:满足的笑!
生:幸福的笑!
生:挑战自我, 战胜自我的笑!
……
师:说得真好!这是忘记自己年龄的笑, 这是坦然面对坎坷的笑, 这更是——对生活充满无限激情、无限热爱的笑! (板书:热爱生活)
师:刘老师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 还有他的——
生:理想和追求!
师:瞧!这金黄的连翘花不正如刘老师的生命一样——
生:充满活力。
生:积极向上。
投影 (补充作者简介) :哭和叹息都赶不走病痛, 不如笑对疾病。心宽一寸, 病退一尺……没病就过健康人的生活, 得了病就不要学健康人, 要按照病人应该做的做就对了, 把病人应该过的生活当成是正常的, 别老跟自己过不去。
虽然先后两次得了癌症, 但15年来, 他凭着乐观向上、顽强执著、热爱生活的人生信念, 依然坚持写作, 为我们创作了优秀文学作品。
师:刘老师以自己的乐观、顽强与执著为他的学生们树立了榜样。他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一颗颗——
生:理想的种子!
师:这样的老师谁又能忘怀呢?作者又一次深情地呼唤——
投影: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生 (齐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体味心声, 升华“思念”
师:30年!不!50年!100年都还不够!读——
投影: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 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 放飞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 将陪伴着我的心, 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生:配乐齐读。
四、拓展延伸, 放飞“思念”
师:思念是一种情感, 更是一种缘分。能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也是一种缘分。那就像作者写刘老师一样, 也写写你们眼前的我吧!
生:练笔。
师:随机点评。
师: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继续学习第23课——(学生齐读课题)这个好听的童话故事,就从一个春天的早晨开始。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鸟从窝里探出了小脑袋,(贴小鸟图)睁着圆溜溜的小眼睛,这儿看看,那儿瞧瞧,突然她看到——(贴小树图),现在,你就是这只可爱的小鸟了,心里有没有什么疑问呀?
生:这棵树怎么和别的树不一样,还会走路?
师:对不了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这就叫“好奇”。谁能用好奇的语气,帮小鸟来问一问小树呢? (生读)
师:(出示句子“当然可以,来吧!”)哪棵会走路的树来回答可爱的小鸟呢?(指名学生读,读出了小树的热情、友好)
师:老师想请两位小朋友分别来读小鸟和小树的对话。(提示学生关注问号和感叹号,读出小鸟和小树不同的心情。)
师: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点红),才把小鸟送回家。(板书:送回家)现在,他们已经成了一对——好朋友。
【点评】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色彩艳丽的贴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同学们带入清新和谐的情境。再引导学生关注对话中的问号和感叹号,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文字的精彩,从读中真正领略小鸟和“小树”相识时“小树”的热情。
二、 引导想象,感悟相处时的快乐
师:那从这以后,小树和小鸟这对好朋友又是如何相处的呢?(出示句子: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段话里有一个生字宝宝,(出示:陪)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那这棵树是怎样陪小鸟的?
生:天天来陪小鸟。
师:它们去了许多地方。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到小鸟和小树去过的地方看看呀!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句子:这棵树陪着小鸟来到 ,看到 。)
生:这棵树陪着小鸟来到河边,看到成群的小鱼在水果嬉戏。
生:这棵树陪着小鸟来到金色的沙滩上,看到各式各样的贝壳。
师:小朋友的想象真丰富,把我们带到了美好的地方。现在,能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好这段话吗?(生读)
师:有这棵树陪伴的日子,小鸟多快乐呀,(板书:小鸟)又长了许多见识,也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板书:友情深厚)
【点评】如何让学生体会小鸟与“这棵树”相处时的快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天天陪”,体会他们的形影不离。再利用文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学生的想象、情感体验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向深入。
三、 角色朗读,品味重逢时的激动
师:因为这棵树,第二年春天小鸟又飞回来了。它遇到了谁?
生:小驯鹿。
师: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出示第一次对话)自己读小鸟和小驯鹿的第一次对话,边读边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
师:小朋友们,听了小鸟和小驯鹿的第一次对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们也交上了朋友。
生:小驯鹿爸爸没有忘记这只小鸟。
师:你从哪个地方感受到的?
生:从“你大概就是我爸爸常常提起的那只小鸟吧?”感受到了。
师:当天空飘起雪花的时候,小驯鹿爸爸对小驯鹿说些什么?
生:冬天到了,我的朋友小鸟安全到达南方了吗?
师:春天,当看到鸟儿在枝头唱歌的时候,小驯鹿爸爸对小驯鹿说些什么呢?
生:其他鸟儿都回来了,我的好朋友小鸟也回来了吗?
师:小鸟和小驯鹿爸爸虽然分开了,但互相挂念着对方,真是——友情深厚。
师:小驯鹿爸爸一直想念着小鸟,那小鸟也想小驯鹿爸爸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你也是一棵会走路的树吗?”这句话中的“也”字看出来的。
师:你们感受到了吗?小鸟是什么心情?(提示学生关注标点符号和提示语)
生:小鸟很兴奋。
生:小鸟很激动。
师:小鸟很激动,那小驯鹿为什么也激动呢?
生:小驯鹿很激动是因为他见到了爸爸的老朋友。
【点评】语文课堂教学以读为本。精致课堂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并努力生成精彩的教学细节。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抓住“也”字,让学生读出小鸟对驯鹿的思念;扣住“常常”一词,体会驯鹿对好朋友的牵挂;就连感叹号中蕴涵的小鹿激动的心情也让学生悉心体会。学生感受到了文本细读的魅力。
四、 续讲故事,延续真诚的友情
师:故事还没有讲完呢!小驯鹿让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先从小驯鹿讲起,谁先来讲讲小驯鹿的故事?(出示:小驯鹿一到家门口,_______地叫起来:“_______!”)
生:小驯鹿一到家门口就大声地叫起来:“爸爸,爸爸,你看谁来了?”
师:驯鹿爸爸一定听到小驯鹿的话了,他看到了老朋友小鸟,会怎么说呢?(出示:驯鹿爸爸从屋里走出来,看到老朋友小鸟,_______地说:“_______。”)
生:驯鹿爸爸从屋里走出来,看到老朋友小鸟,高兴地说:“我的老朋友小鸟,你总算回来了,我好想你呀!”
生:驯鹿爸爸从屋里走出来,看到老朋友小鸟,激动地说:“我的好朋友,你冬天过得怎么样?”
师:这位驯鹿爸爸一见面就不忘关心一下老朋友。你们之间真是友情深厚呀!
师:小鸟听到了驯鹿爸爸的话了,她一定也有许多的话要对驯鹿爸爸说,谁来讲一讲小鸟的话?(出示:小鸟_______地说:“_______!”)
生:小鸟高兴地说:“驯鹿爸爸,你在这里过得好吗?我在南方也很想念你的!”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编出这么精彩的故事,真令老师佩服。
【点评】这一教学片段,有意识地结合文本对话较多的特点,把续编故事的训练重点,降低为着重以人物对话的形式,来续讲老朋友重逢后的情景。为了降低二年级学生编话的难度,教师特意出示相应的句式,以便学生的情感流畅地表达。通过想象延续这份情,让学生自始至终被这份情浓浓地“围”着。这既是对课文内容学习的有效巩固,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迁移,可以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真正理解文本。
五、 指导书写生字
师:课文学完了,现在又到我们的写字时间了。这节课我们写两个生字朋友。先来看“送”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先写里面的“关”,再写外面的走之底。
生:“关”的一捺要变成点。
师:看到“陪”你会想到哪个字?
生:“赔着笑脸”的“赔”。
师:是的,把赔着笑脸的“赔”,左边的贝字旁换成双挂耳,就是陪伴的“陪”。(生练写、展示评价)
【点评】这一环节,写字教学注重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由观察字形入手,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部件之间的结构关系,再寻找形近字进行辨析,积累书写的经验,掌握汉字书写的规律,大大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
让心灵舒展任想象飞翔一《冬天来喽》习作教学实录与点评
执教/张敬义 点评/潘慈奎
一、课前谈话
师:课前走在你们学校的行知长廊上,我看到一首诗“人有两个宝――”
生:(接背)“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能会创造。”
师:背得好,动手又动脑,才能会创造!如果给“两宝”再加“一宝”,你会加什么宝?
生:我会加“腿”,因为有腿才能行走。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腿行遍天下。
生:我会加“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师:眼明才会心亮,你是个聪慧的孩子。
生:我加“嘴巴”,因为有嘴巴才能提问,才能表达。
师:好口才,妙语连珠,你是个勤学好问的孩子。
师:老师另起炉灶,想再加一宝,古人说人有三宝:精、气、神(师边说边抬头挺胸),其实就是“精神”,让我们抖擞精神(学生也随之抬头挺胸,坐直了身子),开始上课,好吗?
【点评】课前谈话从学生们身边熟知的诗句聊起,学生有话可说,教师赏识激励,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融洽了师生关系。不仅为学生习作表达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可信赖的环境,而且调整了学生们的精神状态,迅速进入习作课堂。
二、引入课题
师:今天写什么作文呢?
生:(齐读)冬天来喽!(读出欢快)
师:说到冬天,我想到一则谜语,大家猜猜看。(出示)
有些花儿真奇怪,
没枝没叶没人栽。
北风吹来花儿开,
大地房顶全变白。
生:(抢答)雪花。
第一乐章踏雪寻“美”
师:雪是冬天最美的记忆,就让我们随着雪花的开放开始冬天的“第一乐章”。(出示下雪图片)请用一句话说说这是什么样的世界?
生1:嗬,好大的雪啊!这是一个雪花纷飞的世界。
生2:嗬,好大的雪啊!这是一个雪花飞舞的世界。
生3:嗬,好大的雪啊!这是一个漫天飞雪的世界。
生4:嗬,好大的雪啊!这是一个纷纷扬扬的世界。
师:说得真精彩,概括得准确精练。请接着欣赏。(出示雪景图片)
生:下雪啦,这是一个白色的世界。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近处的松林郁郁葱葱,脚下是厚厚的积雪。
师:后面的话要围绕“这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来说。
生:下雪啦,这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盖上了厚厚的雪,近处的大树上落满了雪,脚下的土地盖上了雪白的地毯。
师:山上盖着雪,树上落着雪,可不可以说成“山披上了……树穿上了……”
生1:下雪啦,这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远处的群山披上了雪白的大衣,近处的大树穿上了雪白的外套,脚下的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生2:下雪啦,这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远处的群山披上了巨大的风衣,显得更加挺拔,近处的大树穿上了雪绒外套,亭亭玉立更加迷人,脚下铺着厚厚的地毯,走上去,软绵绵的,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更加舒服。
生3:下雪啦,这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远处的山披上了巨大的风衣,灰色的山顶就像一顶大绒帽,近处的大树穿上了外套,树枝上的雪条就像玉石雕成的,脚下铺着厚厚的.积雪,走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师:描绘得真有意境,请你再说一遍。
(生说略)
【点评】降低难度,分层设练,在语言范式的指引下,学生们从概括地说一句话到先总后分地说一段话,说得轻松,说得快乐,说得精彩,说中有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的指导如“四两拨千斤”,特别是及时传递两个拟人化动词“披”“穿”,点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新鲜感和创造力,他们的想象立刻丰富起来,语言也变得灵动、精彩起来。
第二乐章 瞧这一家子
(出示图片和文字:天放晴
师:放开想象,这一家人一开始在干什么,接着呢?
生:天放晴了,这一家人在堆雪人。爸爸、妈妈滚雪球,他们滚出大雪球做身体,又滚个小雪球当脑袋。女儿也拿着铲子来帮忙,不停地铲着雪。妈妈给雪人戴上了帽子,爸爸给雪人戴了一个大项链。
师:再观察具体些,什么样的帽子?什么样的项链?
生:妈妈给雪人戴上了金光闪闪的帽子,爸爸给雪人戴上了五颜六色的纸项链。
师:真好,很多同学都有堆雪人的经历,把你自己的经历说出来,你们就是这“快乐的一家子”。
生1:天放晴了,一家人在堆雪人。爸爸力气大,他负责滚雪球,心灵手巧的妈妈搞设计,找来用光了的油漆桶、彩纸和彩带。女儿也拿着铲子来帮忙,又是堆又是铲。雪人的身体堆好了,全家人又一起把小雪球抬上去,小雪人大功告成了。
师:“小雪人”还没大功告成,应当说“雪人雏形”大功告成。想想看,他们又是怎样对雪人进行打扮的呢?仔细观察图画,都来尝试着说一说,
生2:妈妈用黑色的弹珠作眼睛,胡萝卜作鼻子,揉好的橡皮泥作嘴巴。最后爸爸给雪人系上五颜六色的彩带当项链,妈妈将金光闪闪的油漆桶戴在雪人头人。雪人公主完成了。
生3:还有,那红纸作底、黄纸剪成的五角星,贴在雪人的身上就像裙子上的图案。
师:连起来说一说,一定更生动。
(生说略)
【点评】看图说话是件很枯燥的事,但张老师的话“把你自己的经历说出来,你们就是这‘快乐的一家子”’一出口,看图说话就变成了“讲自己的故事”,学生的生活经历被唤醒了,他们表达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看图说话成了一件幸福的事儿。
第三乐章 都是____惹的祸
(出示孙悟空用雪球掷八戒的图)
师:看着这幅图,很多同学乐了。想想看,八戒为什么又挨打了?究竟是什么惹的祸?请将你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生纷纷写:贪吃、贪睡、贪小便宜、贪色等。)
师:小孩子暂时不去评论八戒的“贪色”。(说着擦去,师生大笑。)
师:由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你联想到冬天的什么故事?
生:我联想到八戒偷吃红薯的故事。
生:我联想到八戒因为贪睡,师父被妖精抓走的故事。
师:这些故事多是电视中看到的,能不能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猪八戒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想想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糗事”,把主角一换就有了。
生:猪八戒化斋时,他想逗街上的孩子玩,把人家孩子吓哭了。
生:八戒贪图小便宜,结果上当受骗了。
生:猪八戒偷懒,师父让他去巡山,他没走多远就偷偷地睡觉去了。
师:故事要想吸引人,就要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写清人物之间的对话,写下来一定是非常吸引人的好故事、好文章。
【点评】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人物和饶有兴趣的图片引入课堂,会使他们倍感轻松幽默。他们会自由地放飞想象之翅,天马行空,调用影视作品、阅读积累、生活经历自发去“探究”图画背后的故事。教师虽然展示的仅仅是一幅图,但是学生创造的是富有想象力的故事。
第四乐章 妙笔生花
师:写,是件快乐的事情!
(出示:1.可以选择一个镜头进行描写。2.注意细节,突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关注内心感受。3.将各个环节连贯起来试试看。)
师:第三个提示,就是可以连起来写成电视剧的脚本。限时10分钟,不会写的字可以用圆圈代替。
(学生习作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点评。)
师:开始交流。
(生读,师评。)
生1:
冬天来喽
许毛慧
北风呼呼地吹着,天空飘起了洁白的雪。瞧!那美丽的雪花落在了山峰上,给山披上了一件雪白的绒毯。“叮咚,叮咚”,小溪的流水顺着山岩流淌,雪花随着北风飘进了小溪,小溪立刻结了一层冰,光滑透亮,顿时安静下来了。(师评:“雪白的绒毯”比喻形象!)
哈,雪停了!这一家子都出来堆雪人了。女儿站在一旁,像个司令员指挥着爸爸妈妈堆雪人。(师评:“一把手”的形象被刻画出来了!)出力的活儿总是爸爸来做。(建议:将“爸爸来做”改为“爸爸的”。)看!爸爸先堆了个大雪球当身子,又堆了个小雪球当脑袋。妈妈也没有闲着,她先给雪人戴了一顶金光闪闪的帽子,又找了两颗黑弹珠当雪人的眼睛,插了一个胡萝卜给雪人当鼻子,还把揉好的红色橡皮泥当雪人的嘴巴。一个栩栩如生的雪人就诞生了。
三
不好了,不好了,打起来啦!“呆子!找打,看老孙今天不揍扁你!”悟空生气地说。“猴哥,你就再饶老猪一次吧!…饶你,那你化的斋呢?”“我……我化的斋让……让俺老猪吃光了。”“什么?十几个馒头全吃光了?”“这也不能全赖我呀,谁让俺老猪饭量大呢!”“你还有理,看俺老孙今天不打扁你!”说完,悟空将一个大大的雪球向八戒砸去,八戒哪经得起悟空的多发“子弹”,边跑边向孙悟空求饶:“猴哥,你就饶了我吧,下次我不敢了。”要不是唐僧劝止,猪八戒早就变成“雪猪”了。(师评:八戒挨打,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楚,打得痛快!这篇作文可以称之为三集电视连续剧。)
生2:
都是偷懒惹的祸
王雨 晴
话说一个大雪纷飞的中午(师评:开篇便有吴承恩的“范儿”。),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经一个破庙休息。师父发话了:“为师现在腹中有些饥饿,悟空,八戒,你们去别处找些吃的吧!”悟空正想招呼八戒呢,就听到八戒在小声嘀咕:“每次都是我去,为啥不让沙僧去啊?”(师评:“嘀咕”一词活化了八戒不情愿的心态。)悟空揪住八戒的那扇大耳朵,取笑说:“呆子快走,别磨磨叽叽的!”八戒不情愿地跟悟空走出庙门。“这荒山野岭的,除了到处飘扬的雪花,会动的也只有咱哥俩了,到哪儿去找吃的?”(师评:对话精彩,人物语言鲜活!)晃到了半路上,一肚子牢骚的八戒看到路旁卧着的一块大石头(师建议:将“卧着的一块大石头”换成“有一个草垛”。),八戒当下有了主意。
悟空担心师父饿着,一个筋斗翻过去找来了热腾腾的大馒头,却不见了八戒。急忙转身寻找,却发现皮毛厚实的八戒正在草垛里呼呼大睡呢!悟空眼珠一转,起了戏弄这呆子的念头。“啪”,八戒的一只眼睛被什么东西给狠狠地封住了,疼痛难忍,八戒只得丢下梦中那满桌子的山珍海味,连口水也顾不得擦,翻身坐起。(师评:活化了一副馋相!)“哪个不长眼的,敢欺负你猪爷爷!”“啪啪”,又是两个不明飞行物直击八戒面门,那力道比上次更狠。两眼被封的八戒,顿时找不到北。(师评:“找不到北”,活用流行语。妙!)他正想破口大骂,没想到嘴刚张开,一个冰凉的东西便乘机而人,钻进肚子里。紧接着,一阵狂轰滥炸,无数个雪球弹在八戒身上“爆炸”。一时间,被打得晕头转向的八戒狼狈极了。他好不容易扒拉开眼睛,看到悟空横眉瞪眼地立在面前……(师评:打得过瘾,可惜没有写完。接着写,这篇小说能发表。)
【点评】“妙笔生花”环节安排得精妙:有习作要求,有时间历练,有机会展示,有妙语点评……“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有道理!
【总评】张敬义老师曾说:儿童习作就是儿童生活习作,习作教学应该让孩子喜欢习作,有内容(生活)可作,并在课堂中收获习作方法。《冬天来喽》这堂习作指导课很好地体现了他的习作教学理念。
一、唤醒积累,丰盈学生习作之水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们的生活积累是他们习作的巨大宝库。本堂课上,张老师采取了以下策略唤醒学生们的“休眠”记忆。
1.以图为媒,唤醒生活。“雪”是冬天的记忆,雪后的风景是怎样的?如果这个问题让成人回答,他们大多可能语无伦次。一幅迷人的雪景图唤醒了沉睡的记忆:“T雪啦,这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远处的群山披上了巨大的风衣,显得更加挺拔,近处的大树穿上了雪绒外套,亭亭玉立更加迷人,脚下铺着厚厚的地毯,走上去,软绵绵的,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样的描述多么生动,真是踏雪寻“美”!
2.描绘图画,嫁接生活。描绘图画中的故事是一件很伤脑细胞的事,尤其是描述“堆雪人”这件事,要讲清堆雪人的过程并恰当地运用许多动词,更是难上加难。张老师用一句话就将难题破解了:“把你自己的经历说出来,你们就是这‘快乐的一家子’。”看图说话变成了“讲述学生们自己的故事”。这种嫁接的策略,有效地架设了生活与习作的桥梁,让学生们感到表达有方法,习作并不难。
3.激发想象,创造生活。悟空和八戒是学生们熟知的人物,八戒的懒惰和贪吃已经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当他们看到“八戒挨揍图”时,禁不住乐了。张老师没有让学生描述八戒是如何被打的,而是将学生们的思维引向探究“图片背后的故事”――八戒为什么挨揍?学生们的想象顿时飞扬起来,电视中看到的八戒故事、生活中的“糗事”统统入围。张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下想象的脚步,而是积极地鼓励他们写出与电视中不一样的故事,并能够细致地描摹故事中的对话。这样的习作是超越“现实”的创造,是学生们“想象的生活”,甚至可能是“未来的生活”。
二、呵护兴趣,激活学生情感之波
1.课前谈话,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有人说:当代社会的焦躁情绪表现在教育上,就是急功近利。儿童习作中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大多都是“强迫”的产物。儿童习作应是心语的自然流露,是无忌的童言。课前的师生交流中,张老师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总是不吝赞赏,学生们在认可中感受到言说的自由和成功,他们融入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不用再为猜测教师的答案而冥思苦想、投其所好,这就使“真表达、真习作”成为可能。
2.聆听评价,让学生快乐参与。爱学生就让他快乐生活,这堂课上,学生们无疑是非常快乐的。猜谜语小菜一碟;描述图画如攀登高峰,由简入难,步步登高;看图片“八戒挨揍”嘻嘻哈哈,让想象信马由缰。无论学生说得怎样,张老师总是耐心地聆听着、评价着、引导着。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快乐地看图,快乐地言说,快乐地习作,快乐地进步。
三、教给方法,开掘学生习作之渠
1.察之有序。勤于观察和善于观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在习作中,张老师指导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运用比较,捕捉特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印象,从而使得学生观察有序,表达同样有顺序。
2.导之得法。一些教师总为如何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而烦恼,如何把语言写生动,毫无疑问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这堂课上,张老师采取了下述指导方法:一是以听导说,让学生畅所欲言,相机传授表达技巧,培养口头表述能力,不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口头描述的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片段。二是以图导思,引导学生沿着图片,向生活开掘,启发合理想象,培养思维和想象能力。
总之,这是一堂儿童喜欢的,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让心灵舒展、任想象飞翔的好课。
《望月》(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点评
师:同学们,我们来聊聊你们的语文老师,好吗?虽然我和你们的孙老师接触不到半个小时,但是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有一双美丽而多情的大眼睛;她,有温柔而动听的声音;她,更有一颗细腻而充满爱的心灵!我不知道语文老师在你们的眼里、心中是个什么样的?
生:在我的眼里她很严厉,她要求做的事,我从不敢马虎。
师:严师出高徒啊!
生:老师做事非常仔细,我作业本上只要有一点错误,她都能发现。
师:一丝不苟的老师。
生:老师对我们非常好,下课还和我们一起跳绳、做游戏呢!
师:拥有一颗童心的老师,是你们最爱的老师吧?
……
(点评:由学生身边老师娓娓谈起,和学生自然拉近了情感距离。借班上课,很有必要。)
一、读“月”——轻拨银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是的,同一个老师,在我们每个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人格魅力,就像同样一轮明月,在每个人的眼里也是千姿百态,情趣万千。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随着散文作家赵丽宏先生在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一同来到江轮的甲板上,一同《望月》去。(生读题,声音较高昂)
师:从你们的声音里,我仿佛看到早晨八、九点钟喷薄而出的太阳。月亮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轻柔的,像母亲的手在抚摸着我的脸颊。
生:皎洁的、清澈的、明亮的,像山间的泉水。
生:清幽的、安静的。
师:能读出这些感觉吗?(生再读题)
师:这才是月亮的感觉,月亮的声音啊!
(点评:从读题开始就调好了入境的弦,定好感觉的调。让学生从对“太阳”与“月亮”不同的感受中去读出一片静谧温柔的月色。)。
二、望“月”——随“月”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望月去,去望那皎洁的月光,去感受轻柔朦胧的月色。(出示月下江景画面)
师:你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一轮明月挂在深蓝的天空,四周特别宁静。
师:静得怎样?
生:静得都能听到水的流动声。
师:水流夜更静,鸟鸣山更幽啊!
生:我看见了水面上闪烁的银色光斑,一跳一跳的,像星星,又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钻石。
师:你的想象力异常丰富,老师仿佛也看见了一群小星星在水面上跳舞呢!
生:我隐隐约约地看见山啊、树啊的影子,他们好像在沉思。
师:是啊!这宁静的夜晚,山川树木也在思考着什么。
生:我感觉这月光好像化妆师,给大自然画上了银色的淡妆。
生:我感觉月光好像服装设计师,给大自然穿上了银色的婚纱。
生:我感觉月光好像演奏大师,奏出了一曲优雅的音乐。
师:你听到什么了吗?想想都演奏了哪些音乐?
生:《二泉映月》。
师:真聪明!
生:《月光曲》《春江花月夜》《摇篮曲》。
师:想听听这些曲子吗?(伴随着画面,《月光曲》响起)
(点评:学生在充满情致的语言中,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几分钟后,让学生充分述说所见所感,这样,不仅拓宽了情境,使之变得丰润,而且也让学生在述说与想象中充分感知了大自然的美,由对月景美的爱移情到对大自然的爱,为学生走进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作了厚实的铺垫。)
师:在我们的眼里,月光是化妆师、是服装设计师、是音乐大师,那么在作者的眼里,它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让我们走进他美妙的文字,去感受他月夜里的情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动心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多读两遍,说说你从文字当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文,边读边画,教师走进学生和他们轻声探讨。)
生:我从“江两岸……花边”感觉到月色朦朦胧胧,美极了!
师:还有哪位同学体会到这种美?你来读读。
(生读“江两岸……花边”)
师:是呀,同学们,月光的美是一种朦朦胧胧的美,让我们一起感受这朦朦胧胧的美。(播放课件)我们坐在了江轮上,江轮缓缓地向前驶着,看,江两岸……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树林和山峰。
生:我看到了芦荡,还有小草。
师:看得清楚吗?
生:看不清楚。
师:对啊,正因为看不清楚,所以作者才说是“黑色剪影”。船继续缓缓地向前驶着,你们觉得是船在动呢,还是黑色的剪影在动呢?
生:我觉得是黑色的剪影在动。
师:是呀,这种感觉也是朦朦胧胧的,这时皎洁的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就更是朦朦胧胧的了。再请一位同学把这种朦朦胧胧的美读给大家听。(生再读)
师:读得真好,月光的美还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生:我觉得月光的美还是一种纯洁的美。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从“月光洒落在……跳动”这句上感受到的。
师:你觉得这种美怎么样啊?
生:我觉得这种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好的,月光的美还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生:是一种安详和谐的美。
师:你又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是啊,你们瞧。月亮多么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安详地望着我们。让我们也来读好这安详的、晶莹的、朦胧的月光美。谁来试试,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第2小节)
师:你们喜欢这优美的月光吗?
生:喜欢。
师:你们觉得在这宁静的夜晚,来欣赏这安详、晶莹、朦胧的月光,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用怎样的感情去读呢?
生:我觉得要用安详的感情去读。
师:语速要怎样?
生:慢一点,轻一点。
师:你再来读。
(生再读第2小节)
师:(相机指导)语速慢一点儿,轻一点儿。有进步了。(再次指名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片独特的月光,一片独特的风景。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尽情地读吧!(出示文字月景图、音乐响起)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段,执教者透过文字与画面,带领学生进入不同的世界,让言语的创造力着意扩大。用智慧和真情感染学生,用尊重和赞美激励他们的言语个性,留给他们一片自由挥洒语言的蓝色星空,使学生的言语生命在课堂上尽显童真与灵性,为他们健康成长打上绚丽的生命底色,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不断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师:老师被月光陶醉了,更被你们的朗读陶醉了!知道吗,月亮也把一个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男孩叫醒了,听听,他在说什么?他想做什么?自由读读3-12自然段吧!
生:小男孩说“是月亮把我叫醒了”,月亮怎么能把人叫醒呢?可见他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小男孩。
师:他把月亮也当人了!谁呢?
生:大概是他妈妈吧!我们家就是我妈妈经常叫醒我的。
生:这小男孩聪明好学,他想和他舅舅背诗。他舅舅可是一个大作家,他都敢和舅舅比赛,了不起。
师:要是你敢不敢?
生:有点不敢,不过是自己的舅舅,也无所谓。
师:他们都背了哪些诗呢?把它们找出来,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学生自由读诗句)
师:从你们热情的朗读声中,我听到了许多节奏优美的诗句。(出示文中诗句)
你们发现了吗,每一句诗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说说,你从哪一句诗里发现了什么样的月亮?(指名说)
生: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诗句中发现那是像白玉盘一样的月亮。
师:看出李白小的时候非常天真、有趣。
生: 我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句中读出诗人对他家人的思念。
师:知道这首诗写给谁的吗?
生:是他的弟弟吧。
师:思念却不得相见,诗人把酒问青天,青天能回答吗?
生:不能。
师: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思亲的泪!
生:我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看到诗人望着水中的明月,也 师:孤独之极,只有月儿相伴啊!
生:我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读出了诗人的愁,愁得都睡不着觉了。
师:你是落寞诗人的知己啊!忧愁的夜晚,孤独的诗人。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读出月儿的美,月儿的趣,更要读出月儿的忧,月儿的愁。(指名读)
师:这么美的月色,这么多情的诗句,我们能背下来吗?(学生自由寻找合作伙伴,练习背诵)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背诗,你是?你是?开始吧。(指名分角色背诵)
师:啊!月美,诗美,你们的声音美,你们蕴藏在声音里的情感更美!
师: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看谁的诗最多,看谁的月最美,看谁的情感最丰富。(男女生赛诗)
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女: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女: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点评:“月圆是诗,月缺是梦,”古往今来,月成为多少文人墨客抒发离别情绪,抒发才情志向的寄托。她是诗意的,是文化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王老师不愧有“才女” 之雅称,精到的点评,无不是对学生的激励,教师的才情感染了学生,引导学生在诗句的长河里尽情挥洒、尽情徜徉。师生一道追寻有月的诗,一道追寻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怀。)
师:月儿,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多愁的,而在小外甥的眼里是什么样儿的呢?请你们仔细读读吧,你觉得他的幻想有趣吗?(出示小外甥说的话,学生自读自悟)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生:我觉得小外甥的话真是奇思妙想。人们一般把月亮比作小船、圆盘,他却把它比作眼睛,新奇、有趣。
生:我从小男孩的话里感觉到我们地球的可爱,连月亮都羡慕呢!
师: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
生:我感觉月亮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趁他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跑出来玩耍。
师:你好像在说一个身边的童话故事呀!我们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能说出来吗?能绘声绘色地说出来吗?能像说一个身边的童话故事那样说出来吗?
师:从你的声音里,我听出了什么叫绘声,从你的表情里,我知道什么叫绘色!
师:听一听,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听出了什么?(出示把小外甥的话改变句式的诗歌)
(多媒体出示文字)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 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
圆圆地
睁大一次
……
生:非常好听,像一首诗。
师:其实只要把小外甥的话稍微调整一下句式就是一首诗,一首趣味盎然的、充满幻想的童话诗。让我们也来试着读读吧!读出另外一种感觉来。(学生齐读)
师:老师这里也带来了两首有趣的、想象丰富的月亮诗,咱们来欣赏欣赏。(出示两首诗歌,指名学生朗诵)
师:听着这些奇妙有趣的诗歌,老师也浮想联翩,诗性大发呢:
月亮啊
你是什么
你是母亲安详的笑容
把我的身心沐浴
你是技艺高超的音乐大师
《二泉映月》《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一曲曲诞生
你是心灵手巧的服装设计师
看
花草树木披上了银色的斗篷,群山穿上了镀有银色花边的舞裙。
(点评: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仔细地品味、赏析,从而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体会小外甥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几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调动了学生的认识、想象和情感,含英咀华,细细揣摩、体味,从而读出情趣、读出韵致,读出孩子对月亮创造性的思想。至此,课堂气氛进入了高潮,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得以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又是那么的自然、随意,不着痕迹,师生共同沐浴在诗的海洋中。)
三、想“月”——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师:月亮在你的眼里是不是也变了,变成了——请同学们拿出纸笔,用一句话、一首诗、一篇童话写出自己对月亮的遐想。(学生在自己精心制作的小卡片上用心地写着)
生:月亮是妈妈的甜美笑容,在我受到挫折时,为我抹去伤心的泪水;在我取得好成绩时,又是灿烂的鲜花。
师:多好的比喻啊!妈妈的爱无时不在!
生:月亮是奶奶做的又圆又大的甜饼,咬一口,香香的,脆脆的……
师:是奶奶的大甜饼让你长得这么壮实。(众生笑)
生:月亮像个魔术师,一会儿变成香蕉,一会儿变成眉毛,一会儿又变成个大玉盘。
师:一月之内就变化多端哪!
生:月亮是扇幻想之门,只要你打开它,你就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所有东西!
师:太神奇了。
师:老师还想说,月亮还是一枚邮票,只要想念远方的亲人、朋友了,就把它贴在天空,亲人、朋友都能看见它!是吗?
……
师:真是“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明月千里寄情思。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爱,带着自己的诗,带着自己的幻想一同去望月、去登山、去看海,把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谱成一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壮丽诗篇吧!
(点评:儿童是极富于想象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景,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因此,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一次小练笔,是很有必要的。从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奇思妙想中我们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一、导入 大家记得你们小学学过的一篇文章?贾平凹的风筝,那还记得作者贾平凹和他的伙伴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吗?放风筝
对他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放风筝,作风筝。确实,说起风筝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了,大家都喜欢放风筝吗?放风筝时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大家的发言看来,风筝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梦想和快乐。但是,却有这样的一个人,当他看到别人放风筝时,却只觉得惊异和悲哀,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到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风筝》。风筝这篇文章是文学大师鲁迅写的
二、作者简介
我们知道鲁迅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他真名是叫什么?周树人,对,原名周樟寿。鲁迅是他的笔名,那大家知道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文章是什么吗?
没错,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鲁迅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可是后来他的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入狱后,在加上他又年幼丧父,那么家境也因此败落下来,而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这种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和母亲一起分担生活的负担,这也使他过早的结束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于她的年幼的弟弟妹妹而言,长兄如父,这就意味着他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就像今天我们讲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他和弟弟之间事,那这篇文章选自诗集《野草》,那在简单地了解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后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检查字词
相信大家回去都有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我等下会请一位同学上来给一些词注音。
苦心孤诣 嫌恶 什物 ....虐待 笑柄 瑟缩 ...(刚刚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希望大家回去之后,继续巩固,复习这些词汇。
四、课文分段
一、引出回忆(1-2)
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
嫌恶
风筝
三、中年悔悟(5-11)
悔悟、补过
四、现实(12)
悲哀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部分:
1、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季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心情如何? 生:惊异和悲哀
悲哀很好理解,惊异,也就是惊讶,诧异。可是我们想就算一个人不喜欢风筝那也不至于看到风筝就感到惊讶悲哀对不对?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感觉呢?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因为通常放风筝应该是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但是在北京居然在冬季放风筝,所以会让作者有点惊讶。
对,因为在作者的记忆里,故乡放风筝是在春二月,但是现在北京是什么季节啊? 生:冬季。
而且地上还有积雪。所以作者才觉得惊异。那作者又为什么感到悲哀呢? 生:因为他想起了想到了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2、是回忆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所以感到悲哀,那你能不能把这个精神虐杀的一幕,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下?
生:就是小时候他的小兄弟特别喜欢放风筝,但他却觉得放风筝是没出息,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后,很生气,然后把小兄弟的风筝破坏了。能不能在简单点呢?谁做了什么事? 生:我把小兄弟的风筝破坏了。
3、我破坏了小兄弟风筝。这就是**说的“精神的虐杀”。那我们刚刚分析字词的时候讲过了,“虐杀”什么意思啊? 生:虐待人致死,拆开来看虐待、抹杀、、好,那当年,我又是如何对我的小兄弟进行虐杀的呢? 我们接着来看第二部分。
1、在第二段的开头部分我们可以很明显的额看出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 生:弟弟----喜欢。“我”-----嫌恶。
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尊崇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孩子的要求 所以我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玩艺,但弟弟却非常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找出来读一读。
生:“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动作、神态的描写
这里对人物的描写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呀?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小兄弟非常痴迷渴望风筝对吧。
2、那文中的我又是怎样对我的小兄弟进行虐杀的呢?大家用笔画出来 生:“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对,你看,即刻这两个字,他全完没有给小兄弟任何挽留的余地,没有片刻的考虑,就毁坏了他辛苦制作风筝。而且这里面有几个动词。那几个? 生:伸手,折断,掷,踏。
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我的行为怎样啊? 生:暴力、3、行为十分暴力,面对哥哥的这种行为,弟弟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生:绝望
无助、绝望。绝望这个词我们经常看到,你们觉得绝望应该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同学愿意说说?
生:应该是对一件很想做的事情失去了信心。可以这样理解。所以说这对一个孩子而言是多么残忍,虽然文中哥哥傲然走出没有留心弟弟,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弟弟的反应。也许是暗自啜泣,那么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中的我作为一个精神虐杀者,毁坏的仅仅是弟弟的风筝吗? 生:不是,还有希望。
毁灭的是希望,甚至是弟弟当时的童心。
刚刚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脉络,将这篇文章分为几部分?
请一位同学来回顾一下,一、引出回忆(1-2)
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
嫌恶
风筝
三、中年悔悟(5-11)
悔悟、补过
四、现实(12)
悲哀
但当时我却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管的对。觉得完全的胜利。但是在二十年后呢?作者还这样觉得吗?那接着我们继续来看文中第三部分内容。
1、事隔二十余年后,“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读到这本书,作者应庆幸才对,为何说是不幸?这里的“惩罚”是什么意思?;%7C
生:鲁迅先生读了这本书,接受了新思想,才明白自己原来做错了,他感到对不起弟弟,很后悔,所以说是不幸。PM.生:他内心愧疚,不能原谅自己,所以是自己内心受到惩罚。“u*”t 生:鲁迅先生内心受到良心的谴责。(他怎么会说出的?)<0
师:同学们已经深入到先生的内心,谈得很透彻!鲁迅先生认识到儿童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当年粗暴阻止弟弟有益的活动,是把成人的世界强加在儿童身上,摧残了儿童的天性,这个儿童还是他的同胞弟弟,所以十分痛心,对弟弟怀着深深的忏悔
那说明这时候作者已经幡然醒悟,后悔当初所做的一切,对吧。那这时候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沉重
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大家想想看铅块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很重,而在这里作者将铅块比喻成铅块,说明他当时应该是十分后悔的。
那么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是不是就让它错下去?我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 生:去讨他的宽恕。
一开始就想到这个方法吗? 生:一开始是想送他风筝
想送他风筝,重拾童年乐趣,但大家觉得有可能吗? 生:没有
对,因为他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所以我只能去讨他的宽恕,希望弟弟能告诉我:他不怪我。那么我成功了吗? 生:没有。为什么?
生:因为他已经全然忘却
师:这就引出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按常例来讲,如果双方有了误解或摩擦,一方忘却,另一方正可以轻松下来,可鲁迅先生的心情为什么反而更沉重更悲哀?u`4 生:弟弟忘却,不能给哥哥补过的机会,所以哥哥心情沉重。生:他不能补过,只能在悲哀中度过。生:二十年来,他的内心一直很愧疚。
师:大家觉得此时我是希望弟弟记得这件事还是忘了。(讨论)师:你们都是从亲情上理解的。(到此时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探到文章的意蕴)如果这件残酷的事发生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会忘吗?
我们知道因为以前我用错误的方法把弟弟的童心扼杀了,那如果弟弟已经全然忘记的话,那是不是意味着弟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被我影响了,精神已经麻木了,那他会不会也会成为新一代的精神虐杀者呢?想到这里我是不是应该感到更加的沉重啊,第四部分分析
所以接下来写到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啊?看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段。生:悲哀 只是悲哀吗?
生:无可把握的悲哀。
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无可把握?
我们先一起把文章的最后一段有感情的齐读一下。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那其实这寒威冷气实际上是指什么? 生:心中的哀伤。
弟弟作为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记,处在一种麻木状态,那大家试想一下,在当时的社会多不多人像弟弟一样? 生:多
对,当我想到这么多的都像弟弟一样孩子,这种情况我有没有办法挽回呢? 所以,作者才说这是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是一种无奈。
我想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大家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而不是鲁迅所处的那个沉闷的社会。相对而言,至少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新课伊始,我就以满怀深情的语调营造浓浓的怀念氛围,说:“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亲人、朋友的支持和关爱。如果要你写一个对你影响最大的人,你会写谁呢?”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引导其说原因。让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人,既是对学生已有生活经历的唤醒与提取,也为后来寻找作者对刘老师念念不忘的原因埋下伏笔。在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畅所欲言之时,我用幻灯出示苏叔阳的照片,介绍引入:“苏叔阳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在离开母校三十年后写了一篇怀念恩师的文章——《理想的风筝》。本课中的刘老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苏叔阳三十年后还对他念念不忘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生在开课之初对本课目标有所了解,学习更具指向性、针对性。
第二环节:自主汇报,了解预习情况。基于小学生有表现欲望的心理,开课初我先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安排了自主汇报活动:认读生字词、汇报预习收获和提出读书疑问。既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引领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可谓一举多得。但是“对话”不是空洞之语,我们的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让学生漫无边际的汇报层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能够从众多的文字信息中把握主要信息,读懂重点之所在,由此转入下一环节。
师:请坐。同学们,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 生:没有。
师: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
[点击多媒体课件,师生欣赏黄河壶口瀑布影音片段。老师结合画面内容配以影视同期声: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它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点击课件,出示光未然、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乐章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着)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既然是一部音乐作品,是一首著名的歌曲,那咱们就先来听歌,好不好?] 生:好!
[点击课件,播放歌曲《黄河颂》。老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在歌声当中体会歌词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 [三峡桥夫点评:借助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象,配以背景解说,以音、画、文的综合让学生直观体验黄河之景,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又把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文本解读的有力支撑,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优化配置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师:听了歌,同学们在歌声中体会到了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请你说说。[三峡桥夫点评:听歌之后即让学生说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个问题提得有点“拗脑”。若换成说说听歌之后的感受,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发表意见?提问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真正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它直接导引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文本,并引发、实现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对话。问题的设计要切合作家与文本,切合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合课堂教学推进过程的实际,有利于发散同时又聚合学生的思维。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要通过深入文本、解读内容之后才能悟出的,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就直接进入文本内核去谈感情,可能有点“浮躁”吧!] 生1:歌曲表现了作者赞美黄河、歌咏黄河的一种感情。师:歌咏黄河,赞美黄河。好,请你说说。生2:我觉得它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怀。
师:爱国情怀。很好,也就是说,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那就是— 生:颂!
师:哦,对!黄河颂,(对)黄河的颂歌。那它到底歌颂了黄河的什么呢?咱们来读课文,看歌词。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
[学生翻开课文] 师: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会发现诗人在歌词之前还给它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呀? 生(齐):朗诵词。
师:哦,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师(诵读):啊,朋友„„
师: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好,请你说说。生3:我认为这一段朗诵词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它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师:哦?铺垫,它还可以概括内容。怎么概括内容呢?请你说。[三峡桥夫点评:怎么概括内容呢?这个问题学生3还没有表述完自己的观点,老师就让另外一个学生来发表意见。在我看来,应当让这个学生充分表述其观点,以免伤了他的“心”。另外,值得商榷的是:对朗诵词教学的处理,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地预习课文,他们能不能“思考”出朗诵词在整个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4:我觉得是起到的一个总起和提示的作用。师:你能否具体说一下?
生4:总起,它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歌词它主要是赞颂黄河。师:哦,是要赞颂黄河的。
生4:提示,在这个朗诵词的“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就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它主要是要讲黄河英雄的气魄。
师:哦,要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还有没有?
生4:还有,它表现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师:也就是说还要赞美黄河的精神。哦,是这样来提示后文的。很好,请坐。那也就是说,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我们后面的歌词了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 生:民族精神 师: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很好,那这样,我们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同时,老师希望,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上同学们应当在读的时候怎样呀? 生:加强语气。
师:对,加强语气。很好,准备,“啊,朋友!”预备,起![生齐读朗诵词] [三峡桥夫点评:精彩!学生4对朗诵词所起作用的分析是那么地精辟明晰!她的这一分析是她深入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结果,是她与文本、与教师展示对话的结果,是她灵动思考的表现。老师对两位学生的发言做了及时地总结,并巧妙地把学生的思考引入到读诗的方法上来,使“授之以渔”的工作显于无形。这样的对话才是阅读教学中真正的对话!] 师:唱出我们的赞歌。所以,歌词自然而然地升华。那我们来看歌词。同学们可以浏览一下,你认为哪些诗句集中体现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浏览一下!好,请你说。
[三峡桥夫点评:浏览,大略地看,是一种粗读。读,是要花一定时间的,老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看完,老师就让学生发表意见,太仓促了些,有点“马未走却已观花”的感觉。] 生5:我认为,从那个“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这表现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
生5:因为它里面有“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师:这就是在描绘黄河的什么? 生5:气势磅礴。
师:气势磅礴,对吧!写到了黄河之水、黄河的流向、走向,很好。请坐。那既然是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我想,我们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不可以用声音来表现这种气魄呢?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有没有同学?好,请你!生6(诵读):我站在高山之巅„„劈成南北两面!
师:嗯!读得很用心,很动情!那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我们要把它读出来,就要用声音把气势表现出来,你们认为在哪些词句上,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它读好?好,还是请你说!
生7:我觉得应该在动词上面把情感投入进去。师:动词上面?这些动词都是在描绘什么? 生7:描绘黄河流的时候那种动态。师:那种动态,很好!请坐!那具体来说说!咱们?哪些动词?我们怎么来读?有没有体会?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学生自读] 师:好,我来想请同学说一说,哪些词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把它读好!好,请你说!生8:有“奔向东南”的“奔”。师:奔向东南,要读出什么感觉? 生8:读出——
师:这种黄河水是什么状态呀!生8:流动的。
师:流动的,而且是怎么流? 生8:飞速地。
师:飞速地流,一泻千里地流。让我们读的时候,这个“奔”字,这一句诗就应当读出,读得怎么呀? 生:要快一点。
师:哦,对了,要读得快一点,是吧!好,你来试一下!生8(快速地):奔向东南!师:奔向东南,要用力!“奔”字要读好,还有哪个字呢?好,你接着说!生8:还有“掀起万丈狂澜”的“掀”。师:“掀起万丈狂澜”的“掀”,怎么读呢?
生8(高声地):掀起万丈狂澜!师:哦!“掀”是一个? 生:动词。
师:动词,而且掀的状态是掀起了万丈狂澜,表现了水势的什么? 生:高。
师:浩大!所以,我们的声音也应当随之高亢起(来)!好,我们一起来试一下怎样?惊涛澎湃—— 生(齐):掀起万丈狂澜!师:很好,请坐!还有没有?好,请你说。生9:我认为还有“望黄河滚滚”的“望”。师:“望”要读好。
生9:应该拖长一点。因为作者是站在高山上面。
师:作者站在高山上面来看。望远,看到的黄河是什么景象啊? 生:非常地磅礴。
师:哦,非常地磅礴。所以,我们的声音也应当的,应当怎样?适当地延长一点,体现一种高远的感觉。来,试一下这一句。我站在高山之巅—— 师生(齐):望黄河滚滚。
师:很好!望黄河滚滚。很好,还有没有关键词?请你说。生10:我认为“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句应该稍微读重一点。因为黄河是曲向流程的,在这里应把它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师:太好了。这句表现的是黄河的什么状态呀!生:宛转?
师:九曲连环。那么声音也应当随之变得有起伏的变化。是不是?来,试一下。浊流宛转—— 生(齐):结成九曲连环。
师:很好。看来,我们要读好课文,读好诗篇,一定要读好什么?(生:关键词)关键词、句,很好,我们一起来把这节诗读一读。注意,读好关键词。“我站在”预备,起!生(齐):我站在„„劈成南北两面。师:嗯,劈成,劈应当是什么感觉? 生:用力,干脆。
师:呵,对!干脆!劈成南北两面!对吧!把中原大地劈成—— 师生(齐):南北两面。[三峡桥夫点评:如何读出诗之情?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在这里,老师对学生的意见给予了充分地尊重,对话也体现出平等原则。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奔”、“掀”、“望”、“劈”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是学生与老师、文本及文本作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与文本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和语用经验的传递,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师:很好!这就是黄河的气魄!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所以见到黄河这样的一种气魄,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喷勃(音,笔者注)而出。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对吧!好,我们来看看最能体现诗人赞颂之情的有哪些诗句?你发现没有?好,请你说。生11:有“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句赞颂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师:哦,历史的贡献。那最能够浓缩他情感的,你们认为,在情感的浓缩上最有作用的(诗句)是?好,你说!
生12:我认为,应该是“啊,黄河!” 师:“啊,黄河!”饱含着诗人的深情。而且,诗人一连串用了三个“啊,黄河!”那这样的诗句我们怎么把它读好呢?我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尝试。怎么把诗人赞颂黄河之情的诗句读好,回想一下刚才我们用到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来把三段“啊,黄河!”尝试着读好,等一会儿来交流。而且老师想提醒大家,三句“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呀?
生:不是。师:先读一下再说,为什么?好,开始![生自由读] 师:好,同学们。我问一下,有没有体会到三句“啊,黄河!”是不是一样的处理呀!好,请你说!
生13:我认为不是的。“啊,黄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描写黄河对中国的—— 师:哪里?
生13:是第一个“啊,黄河!”。师:第一个“啊,黄河!”对吧? 生13:第二个“啊,黄河!”它是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描写、抒发对黄河的情感。所以,读得要比第一个稍微带点感情一些。而第三个则是写的黄河的泽被众生,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所以,读时感情要最浓厚的。应该把第三个“啊,黄河!”读得非常地、好像是非常地敬佩似的。
师:感情到这里达到了一种巅峰、高潮,对吧。我们在这里,感情就要处理地非常地到位,好!她发表了她的观点,还有没有同学来阐释一下你的感觉。好,请你说!生14:我认为三个“啊,黄河!”也不能读成一样地感情,因为第一个“啊,黄河!”这里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既然是摇篮,我们就应该读得深情一点。师:深情一些,对吧? 生14:第二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既然是一个巨人,我们就应该读得更加坚定。
师:像个巨人!哦!
生14:第三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就应该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使感情达到顶峰。师:赞美之情达到了顶峰。那,我想请同学,三个同学来试一试。刚才我们同学们体会了„„你,能不能来三个同学把这三段读出来?第一段“啊,黄河!”谁来读?好,请你!第二段“啊,黄河!”谁来读?好,请你读。第三段呢?“啊,黄河!”好,请你读。那这样,我们来听一听,他们能不能读出变化。
生15: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16: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生17: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师:怎么样?挺不错的。请坐,三个同学。我们可以看到,三节“啊,黄河!”语气在逐渐地增强,我们感情也在逐渐地加深。很好,我们一起来一遍,好不好?注意!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它的变化!“啊,黄河!”预备,起!生(齐):啊,黄河!„„
[三峡桥夫点评:诗歌教学,读为首要。师生对三节“啊,黄河!”内容的学习正是通过读——这一首要的语用行为来实施:有整体感知式地读,有选点突破式地读,有老师、学生个体的范读,有学生间的合作读,有师生赏读,有学生个人悟读„„读出了诗之韵、读出了诗之情、读出了诗之美。其间,学生的参与也是积极地、主动地、有效地。我们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诗意地解读着文本。他们个性化地理解(发言、朗读等)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学生对在读诗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应如何把握其情感所做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他们在读诗时对情感的把握也是十分到位的!这就是新课标指导下的新式课堂给我们展现出来的灵动教学!] 师:太好了。同学们的朗诵可以登台表演了。那也就是说,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在朗诵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的经验:要读好诗歌,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好,请你说!生18:我认为要读好诗歌,首先要理解它,然后仔细地品味它,才能读好!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对吧!很好,这是一条好经验!还有没有,请你说。生19:我觉得要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师:哦。还要揣摩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感情怎么样啊?放进去,对吧!很好,请你说。
生20:还要抓住文中的关键的动词、形容词或者是介词。
师:关键的词,无论它是哪种类型的词?什么的词叫关键词呢?(就是)最能够体现它的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看来,同学们还是很善于学习呀!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来读,还要读好关键词句。这样呢,我们就能够把诗篇读出情感,读出韵味。那我想问一个问题。问大家,我们平时在朗诵诗歌的时候,为了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除了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要读好关键词,要理解,要投入情感,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好,请你说。
[三峡桥夫点评: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十分必要。老师与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总结得来的,而不是老师生搬到课堂灌输给学生让其接受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的作用将是何等地巨大!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生21:我们可以在后面布置背景。
师:在朗诵的后面布置背景,这样可以?也就是说,把我们的什么呀?把朗诵诗歌的环境布置好,这是一个好主意!好,后面那位女生!对,就是你!生22:还可以在朗诵时配上音乐。
师:噢?还可以配上音乐!音乐可以让我们的朗诵更有什么呀?对,气氛!好,你来说!生23:还可以分角色朗读。
师:还可以分角色来读,把诗歌的韵味层次都读出来。是吧,还有没有?好,你来说。生24:还可以做手势。
师:还可以做手势,就是要干什么呀?是不是自由乱做呢?应当随着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对吧!还可以加入动作,表情,增加手势。哎呀,同学们的方法还挺多的。那咱们这样,你们来试一下。等会儿,我们来看一看哪些同学能把我们刚才所运用到的方法运用好!自己来组合,咱们现场组合,你认为要分角色跟同学、同伴互助的,这时候我们就组合。然后,我们等会儿就请同学来表演。好,开始!(学生自由组合,开展小组学习)
[三峡桥夫点评:小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体现合作学习的一种方法,是可以使用的,但关键是这种学习一定要给小组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但从课堂上的表象来看,学生还未来得及分角色读完一遍就早早收场,以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种做样子式的小组合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师:同学们刚才都在找自己的同伴,小组一块进行了合作。咱们来看一看。你觉得„„(哪个小组)想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好,你们这组先来,好不好?你们是怎么组合的? 生:我们是分角色朗读的。师:好,分角色朗读。请!(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毕。)
师:怎么样啊?(学生鼓掌)那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合作的经验。那这样,全班来一次大合作,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来分一下角色。老师来读朗诵词。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前面的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那一段。谁愿意来?(学生举手,老师点了其中一位)请你来,好不好?对,你!女同学,咱们来读第一节“啊,黄河!”男同学,咱们一起来读第二节“啊,黄河!”剩下的部分,咱们一起读。注意读好关键词,读出情感。黄河颂,光„„ 生25:我站在高山之巅„„ 生(女齐):啊,黄河!„„ 生(男齐):啊,黄河!„„ 生(齐):啊,黄河!„„
[三峡桥夫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围绕“在诗歌朗诵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这一问题展开。从课堂上学生所提出的运用“手段”来看,能用于课堂当堂操作的(局限于课堂教学时空范围的),可能仅有分角色朗读了。而分角色朗读是读法中的一种,给朗读配乐、布景、加入肢体动作甚至伴舞等才是别样的手段呢。] 师:很好,我们今后在朗诵诗歌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我们今天这堂课上同学们总结出来的读诗的方法。这就是《黄河颂》。它只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那同学们想了解更多的《黄河大合唱》的内容吗? 生:想!
[三峡桥夫点评: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种聚会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教学应把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学习场中去,使后继性学习成为不断衍生的生命活动。在这里,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掌握学习方法,走出课堂去学语文,了解更多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是在告诉学生学习的这些道理。老师这样“抛砖”,学生自然便会引得“玉”来。] 师:那咱们今天的课呢,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去了解《黄河大合唱》,去真正地感受到黄河的气魄。当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读诗、了解《黄河大合唱》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学着给它每一段歌词都加上一点朗诵词,以增强我们的读书效果。呵,那怎么加朗诵词,朗诵词有什么作用,还记不记得?
[三峡桥夫点评:对《黄河颂》的学习,在方法性知识的迁移方面,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添加朗诵词不失为一种好的设计,这样做又可能应了部分专家所批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了就要用”,使语文教学有功利化的趋向。但我看来,这种训练是必须而且对路的。我是同意吕渭源先生观点的,知识可以分为知识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对于知识性知识,课堂学习侧重于积累;而对于方法性知识,课堂学习侧重于历练。积累的知识不一定当堂就用,当属学以致用;而方法技巧性知识则要通过历练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了就要用,当堂训练十分有必要。仿写是方法性知识,可以“学了就要用”,所以,华老师要求学生现场创作朗诵词,这是很对路的。] 生:记得。师:那咱们今天就来个现场创作。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章——《保卫黄河》。同学们来听一听,来一个即兴创作,看同学们能不能马上给它填上朗诵词。如有会唱的同学,因为这首歌非常熟悉,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点击课件,播放《保卫黄河》。师提醒:边听边感受,想一想如何创作朗诵词。]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来,好,后面那位男同学,你先来说。
生26:五千年来,你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我们会象你一样尽情地咆哮!师(笑):我们象你一样尽情地咆哮。他是这样来理解保卫黄河的,有个性!好,你来!生27:啊,朋友!黄河正在怒吼!它正以它英雄的气魄在咆哮!它跃过昆仑山脉,流过黄土高原。它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师:嗯,她(的朗诵词)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歌词里头的一些重点给它引用、引录出来,对吧!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好,你说!
生28:日本现在正在侵略中国,现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让我们用歌声来鼓舞人们去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师:嗯,他(的朗诵词)也有一个特点。点明了这首歌词,它要„„创作的当时的一个背景。面对日寇的入侵,我们怎么拿起刀枪来保卫黄河,保卫祖国。好,请你来说!生29:起来吧,每一个华夏子民。中国正处在亡国的危急时刻,让我们提起武器,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我们的母亲河,保卫全中国!
师:嗯,感情抒发得很自然。非常不错啊,同学们的创作!看来呢,我们在写朗诵词的时候,要把歌词本身的内容理解,还要能够提炼出精华的内容,把我们的情感放进去。不错!我们来看看原作的朗诵词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不好? 生(齐):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象猪羊般任人宰割?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三峡桥夫点评:学习从模仿开始,仿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仿写有什么要求,如何仿写朗诵词,在仿写时应注意些什么„„这些,老师在对学生的仿写结果进行评价时,坚持了正面引导,这样做好!] 师:很好。那我们今天这堂课,既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同时也在学习当中体会到了我们读诗的什么呀?(生:方法。)哦,方法。而且还现场创作了一段朗诵词。我想,我们的语文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对黄河的关注也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母亲河,《母亲河,黄河》。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开展广泛地课外阅读,真正地走进黄河。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三峡桥夫点评: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学生应把在课堂上学得的语文知识和语用经验运用到对社会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去,与阅读教学联系十分紧密的综合性学习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语文学习场,我们做老师的,就要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交际场里去学语文,用语文。华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总结又成为学生新的学习的开始,这样处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体现出前卫的教学思想。] [吴云总评:美国有一位名叫威廉•亚瑟•沃德的学者把教师分为四种类型。他认为,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华清老师当属于“卓越的教师”。整节课,她没有采用平庸的说教,没有停留在解惑与示范上,而是立足于开启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开展了一次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而且侧重于“授之以渔”的文本聚会。她对课程资源的灵活调用、与学生、文本之间开展的多元对话以及她那亲切的教态、圆润的声音,高超的教学驾驭技巧,我学之难就。但统观整个教学流程,我还是心生几点疑惑:一是受预设的束缚及时空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参见前面点评);二是部分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太强,刻意地把学生引向预设的领域,使教学流程过于紧凑、拘谨;三是课堂上没有看到学生动笔,须知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是要引起每位教师高度重视的;四是师生的口语用语过于随意化,语用行为的优化意识不是很强;五是“提问权”被老师牢牢握在手中,学生只在解决问题而少有问题提出,学生是被引领着去“主动”地诠释老师的提问。如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在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互动提问、互动置疑、互动解读,则是教学之对话的最佳状态。] 注:本课堂实录出自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和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联合制作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光盘,执教者为宜昌市第十中学语文老师华清。点评,仅为笔者个人意见,并没有与执教者本人面对面交流。言辞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学者及执教者本人批评、指正。
【《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与点评】推荐阅读:
六下《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1-03
《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阅读10-22
风筝与线的初中作文10-20
理想与人生演讲稿与理想与信念的演讲稿10-16
线与风筝作文500字07-13
二年级语文纸船与风筝11-05
《风筝》 教学设计06-05
关于风筝与线作文1400字05-26
九年级学生作文:风筝与线09-24
我的专业理想与规划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