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教学设计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放风筝》教学设计

《放风筝》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3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风筝、阳光明媚、体育场、各式各样、老鹰、仙鹤、线轴、拽着、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精致、宇宙”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具体的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

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

以古诗《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导入,揭题并简介风筝(适当。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公元前206─

公元220年)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传说公元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经过千余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起来的工艺设计,使风筝的扎制技术日臻精巧、合理而易于放飞。从唐朝(公元6118─907年)开始风筝由军用品转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饶有趣味的娱乐工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放风筝”这了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春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于在这个期间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放风筝便是此时一项流行的娱乐方式。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声驰空碧东风晓”,正是描绘出春天放飞风筝的热闹景象。风筝在中国,有北鸢、南鹞之分。传统样式有串型风筝(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种用丝绢制成的掌燕风筝,其形体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丰子恺漫画城市之春

风筝在中国广为流传,但风格各异;北京、天津、潍坊、南通所制风筝各领风骚。北京以“哈氏风筝”为代表,绘工华丽、扎架精巧,放飞空中,姿态优美,挂在墙上极富观赏性。天津以“风筝魏”最为著名,骨架不用线绑,全凭打眼扣榫,图案绘制汲取国画和杨柳青年画之精华,形成独特风格。潍坊风筝以其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地方色彩而名扬四海。胡敬珠、孙永春等艺人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长达数百米,曾获全国风筝比赛一等奖。而南通风筝以“板鹞”最具代表,筝体以大为胜,筝面装满哨口,扶摇九天,声震四方。风筝制作工艺考究,集扎、糊、绘、放于一体,具骨架结构、系线的位臵、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都有很讲究,否则就飞不高、飞不稳。风筝的题材丰富多彩,造型夸张,绘制精细,并充满着美好的理想与寄托,如蝴蝶、燕子表示春天的到来,荷花、鸳鸯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蝙蝠、仙鹤童子寓意福寿,龙与凤表示欢乐吉祥、国泰民安。风筝是吉祥物,它的发展都与各地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飞,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有的元宵节之后有长辈送晚辈风筝的习俗,表示赠予力量和福分。同时,儿童放风筝时,眼睛随着风筝在蓝天晴空下时远时近、或左或右地移动,是一种眼睛得到休养的好方法。古时就有小孩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说。可见,放风筝既能娱乐,又能健体。中国的风筝约在公元六世纪开始流传至亚、欧、美各国。现在,风筝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品,越发具有现代魅力,放风筝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中国从八十年代起,先后在潍坊、北京、南通举行过多次国际风筝会,它不仅云集了国内众多的风筝高手和爱好者积极参与,同时,也吸引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参加风筝表演和比赛。小小的风筝已经超越国界、种族、语言成为沟通人们情感和友谊的纽带。历代风筝诗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历代诗人曾写下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南宋大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诗不但生动地刻划了纸鸢的姿态,而且令人想见那放鸢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明代时,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就很普遍。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们争相娱乐。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曾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构成了一幅生活气息的画面。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描写儿童风筝放不上天,急待恕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清代一位诗人的《北京竹枝词》写道:“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

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扬州郑板桥《怀潍县》诗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首把风筝特征和神采写得有声有色,并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断线风筝为谜底更有情趣:“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在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构思精巧,绘声绘色,各呈妙趣。女诗人陈长生的《春是信笔》诗云:“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另一位女诗人骆绮兰的《春闺》诗曰:“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

二、观察图画,自学探究

1、指导按“从上到下、从景物到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自由发言。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2、重点讨论朗读“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一段,指导读出当时“我”高兴的心情。

3、自由朗读课文,谈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重点讨论课文中作者在描写体育场的欢快情景时都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在表现人物的心情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画出这些词语,集体讨论)

四、朗读比赛,体验感悟课文内容。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分组读;

4、师生比赛读。(根据情况再做安排)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体育场的欢乐景象和同学们放风筝时喜悦的心情。读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五、记忆生词

展开记忆生词比赛,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出自己记住的生词(每次四名,其他同学补充)。错误较多的重点指导,并要求同学更正。

六、小结

作者把放风筝时看到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生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学们应该学习这种写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认并默写生词。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二、朗读课文,思维拓展。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除了文中写到的风筝,还会有哪些风筝?为什么作者没把这些风筝全写进课文中?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一段,讨论:作者把那些没有生命的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为什么?你能做到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你搜集到的作者写风筝的文章都有哪些,同桌或小组共同交换阅读,争取读得流利有感情。

3、抄写并试背描写天空中各种各样风筝的句子。

4、抄写生词,巩固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

三、布臵作业

1、自制或买风筝,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去临淄区广场放风筝(注意指导放风筝的方法和对空中风筝的观察)。

《放风筝》教学设计 篇2

因此,教对于学来说,居主导地位。但教又是为了学生学,而且让学生学好。我们常说“教学相长”,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与学习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教,学生学实现的。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教”,更重要的表现在指导学生的“学”。

我国古代教育著作 《学记》 里早就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由此可见,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其中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过程已经决定了它的贯彻实施必须依托于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这种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

作为教师,除了要能够清楚地界定“教学”和“学习”的概念及其二者的关系,更要清楚地了解学习者。 在我的眼中,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他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教学中,我不断寻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评价策略。就可行的教学方法而言,我觉得应有以下几点: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 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 、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 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二是鼓励调动,主动探究。因为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三是激励上进,体验成功。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使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发挥达80%至90%,而缺乏激励则只能发挥其潜力的20%至30%。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这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用放风筝的方法去教学 篇3

因此,教对于学来说,居主导地位。但教又是为了学生学,而且让学生学好。我们常说“教学相长”,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与学习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教,学生学实现的。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教”,更重要的表现在指导学生的“学”。

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里早就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见,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其中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过程已经决定了它的贯彻实施必须依托于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这种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

作为教师,除了要能够清楚地界定“教学”和“学习”的概念及其二者的关系,更要清楚地了解学习者。在我的眼中,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他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教学中,我不断寻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评价策略。就可行的教学方法而言,我觉得应有以下几点: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二是鼓励调动,主动探究。因为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三是激励上进,体验成功。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使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发挥达80%至90%,而缺乏激励则只能发挥其潜力的20%至30%。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这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提升,教育实践的探索与反思,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让课堂互动富有鲜活的生命力,信赖学生,让师生对话充满民主与自信,依学而教,实现教法和学法的和谐提升。

参考文献:

【1】作者:孙杰《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收获与思考》,来源:《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年第02期。

【2】作者:夏天林《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考试周刊·文教论坛》2007年第1期。

【3】作者:朱伯公《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来源:《江苏教育报》20111121期。

《大家放风筝》教学设计2016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画图工具中两个常用的选取工具及图形操作方法:复制、移动、删除图片和改变图片大小。由于本课所讲的基本操作方法也适用于文件、文件夹的操作处理,所以在教学此课时,应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今后的文件、文件夹基本操作教学做以铺垫。

重点:掌握图形的复制和移动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画图技术中; 难点:选定工具的具体使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画图”软件里的一些基本绘图工具,如:铅笔、橡皮等,并能自己画出一些简单的图案来。学生很轻松的就能找到两个选取工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简单的总结出两个选取工具的异同,但对于选取工具的两种效果(透明效果、不透明效果)容易忽略,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提示。由于学生存在个性差异,个人喜好不同,所以在讲解移动、复制图片方法时不应提出统一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选择移动、复制图形的方法。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情感特点,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联的情境,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画图软件中的选取工具,复制和移动图块,学会简单的图片处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团结合作中,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学会独立使用工具,学会在实践、操作中使用软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和艺术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与探索能力,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锻炼学生,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观察能力、想象力、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准备

素材资源准备:准备一幅奥运会会标,几个已画好的图形如太阳、小树、葡萄架等。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出示奥运会会标)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标志吗?(学生回答)2008年夏季奥运会将在哪个国家举办?(学生回答:北京)

为了支持北京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提倡全社会都来发扬奥运精神——团结、拼搏、向上,我们班决定制作10面奥运会会标用于宣传工作。这10面旗将从我们今天画的最好的同学中选出。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关心身边事、天下事的好习惯]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复制、移动图片(1)师引导学生观察后说出,组成奥运会会标的五个圆形是正圆还是椭圆?利用椭圆工具如何画出正圆形? [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试着画出奥运会会标。

提问先画好的前几名同学,是怎样快速画出奥运会会标的。(此处分两种情况进行教学:一种情况,学生在回答时提出利用复制圆的方法来绘画,这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帮助他说出复制图形的基本步骤;第二种情况,学生没有答出复制圆的方法,这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学在教材中寻找简便方法。)

学生练习:由一个圆形复制出一个奥运会会标。

(2)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除了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复制图片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复制图片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意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编辑”菜单“复制”、“粘贴”命令也可复制图片。

让学生上机试着利用这种复制图片的方法再复制了一个奥运会会标。

(3)师总结复制图形的方法:①利用选取工具选中图形,选择选取工具中的透明效果;②按住CTRL键同时拖动鼠标即可复制出一个图形。或选择“编辑”菜单中“复制”选项,再点击“粘贴”选项。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复制图片的口诀:

手掌一拍拍,选定内容要先来。

手掌二拍拍,编辑点下复制来。

手掌三拍拍,鼠标点击空白来。

手掌四拍拍,编辑点下粘贴来。

通过多次朗读口诀,加强学生对复制图片操作的记忆。(4)指导学生学习移动图片的方法:(提问一名做出来的同学讲讲移动图片的方法,没做出来的同学跟着这名同学边说边做。)

(5)生生之间解答疑难:

①为什么拖出虚线框后,一拖动,不但移动不了图形,连刚才的虚线框也没了?

②当把会旗放到旗杆上时,虚框内其余的白色部分把旗杆给遮住了,怎么办呢?

(有疑难的学生提出问题,让有能力的学生作解答,生生互动,协作学习。)

学生总结移动图片的方法

2、删除图片

指导学生应如何删除不满意的奥运会会标(学生自己上机试着删除图片,请一名学生讲删除方法)

3、改变图片大小

指导学生如何来改变图片的大小呢?请同学们看教材32页“改变图片大小”一节,找出改变图片大小的方法,并上机练习改变图片的大小。

[培养学生自学计算机基本知识的能力]

(三)新知巩固,创新应用

目的:熟练灵活的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练习题的设计用丰富多样的图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学习,积极思考。通过有益有趣的习题,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图片操作的技巧,更快理解此课的重点、难点。通过自由创作题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充分展示具有个性的自我。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以学生为主,让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一——三幅自己最喜爱的作品,作者获得今天的“明日电脑之星”的称号。(实现师评向学生互评转变)

内容:

1、教材32页“练一练”,引导学生观察这串葡萄有什么特点?在画的时候有什么技巧?

让学生打开指定的文件,这里有预先画好的小树、太阳、葡萄架等,选择你喜欢的图案,复制到你的画中。

2、出示几幅已画好的图案,让学生通过复制图片、移动图片、改变图片大小等操作,把这些图案组成一幅画,并编成小故事讲给身边的同学听。[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 小结: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复制、移动出图案的?

3、(出示两幅图片:第一幅,小图形;第二幅,由小图形复制后拼成的汉字)师:这幅作品好看吗?你想不想,把自己的姓装饰得这么漂亮? 学生练习:设计出一个既美丽又简单的小图案,然后拼成自己的姓。

[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在复习本课知识的同时渗透了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有剩余时间安排补充练习:

生生评价(第一次):学生互相评价老师选出来的作品。提问“投票者”:你认为这幅作品设计的好在哪里呀?“投票者”发表意见

提问“被投票者”:那你是怎样做出这种效果的?“被投票者”介绍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评论他人作品,思考怎么设计和安排,才能使字既清晰又美观。

师:结合同学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你的作品。【找出几幅有特色的作品】

生生第二次评价[生生互评,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 师简要小结练习情况。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刚才设计的汉字装饰得更漂亮,如上底色、做花边等。师生根据本节课同学作品的创新程度、绘画技巧的熟练运用、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评定。选出全体同学最认可的一幅作品,打印到纸上,贴在班级的“露一手”板报上,作者获得“明日电脑之星”的光荣称号。

板书设计:

复制图形

移动:选定——框住图形——拖动

《放风筝》课文教学反思 篇5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开始新授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学生能很快地回答问题并理解第一自然段。在讲读时课文时,我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放风筝的过程。再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风筝多,学会按顺序看图。让学生读后找出能体现风筝多人多的词。如人可真不少,三个一群,俩个一伙有的有的等说明人多。各式各样、有……有等说明风筝多。按顺序观察图,排列出“蜻蜓“没飞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风筝。然后让学生默读第三段。标出句序。画一画我和哥哥放风筝时,动作的词语。在找出词语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进行。

在这个环节,学生不会寻找动词。哪些属于动词,生不理解。于是我让学生找一找“我”和哥哥在动的词语。在我的帮助下,学生能找出个别。再让学生进行演示,由于之前有放风筝的经验,学生在演示的.时候,其他学生读句子,演示的学生根据句式演示,比较到位。我再提问:那我们把放风筝的句子顺序换一下可以吗?我出示打乱顺序的第三自然段,请生读一读,演一演。学生就能明白:这不能换,换了顺序句子就读不通了。

《花儿也会放风筝》的教学反思 篇6

由于课文篇幅短小,我紧紧围绕教学要点,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我们放风筝时心情如何?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花儿又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

花儿是怎样放飞风筝的?

花儿还会放飞什么风筝?

学了本课,你最想说什么?

本课紧贴孩子生活,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孩子们学起来轻松自如。特别在思考“花儿是怎样放飞风筝的?”时,思维活跃:有的说花儿在用颜色,用香味,用花蜜,用花粉放飞风筝。他们都有自己合情合理地解释,展示了一幅孩子们眼中的世界,使我深受感动。同时课后反思,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两点:

一是一堂课必须有“舍”:要求孩子达到的学习目标有时很多,这也想让孩子掌握,那也想让孩子理解,往往搞得重点不突出。只有大胆地舍弃一些,坚持一课一得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是在“舍得”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将全文的学习有效地串连起来。本课我就紧紧围绕“风筝”设计了几个关键的问题,引导孩子开展有效的学习。

《风筝》教学实录(二) 篇7

师:葛老师先考考你们的基本功—— (板书“鸢”) 认识这个字吗?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读了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知道的。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就请你读读资料袋的内容。

师:资料袋向我们介绍了风筝的由来, 这里提到的“纸鸢”就是———风筝。

师:在这之前认识这个字吗?

生:我是从学过的古诗《风鸢图诗》里认识这个字的。

师:2000多年前,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风筝, 梦想着有一天能像鸟儿一样翱翔于蓝天, 后来放风筝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回忆往事的时候, 一只小小的风筝引出他的回忆, 因为在童年做风筝、放风筝就是他最大的快乐。你们喜欢放风筝吗?带着这份喜爱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轻声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师: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

生:8个自然段。

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这些词语的字音。哪一组先来, 读对了大家就和他一起读。

出示: (读) 精心、憧憬、希望;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

师:其实这三组词语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情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找到这些词并画出它们所在的句子, 读一读。看看它们都出现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第1组词在第2自然段。

师:读你画的句子, 你知道孩子们在做什么?

生:在做风筝。

生:第2组词在第3自然段。写孩子们放风筝。

生:第3组词在第4、5自然段。写孩子们找风筝。

师:这篇课文就是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记叙的。你们看, 抓住关键词语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段落大意,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细读深究, 体悟情感

师:接下来让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回课文, 默读课文, 细细品读我们画出的语句, 去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1. 做风筝。

生:“精心”说明作者很认真, 很用心, 怕做坏了。

师:能给“精心”换一个词吗? (用心、细心、专心) 把这些词放到句子中, 和“精心”比较, 哪一个更好?

生:“精心”是非常用心、细心, “用心”只是好好做而已。

师:带着这份精心读一读。

生:我知道“憧憬”是向往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这是好的学习习惯。

师:作者在做风筝时心里有什么希望?他在向往什么?

生:期盼风筝能够很漂亮, 心里很快乐。 (读)

生:能够快点和同伴一起玩。 (读)

师:此时作者边做边想, 越想心里越———

生:美, 开心, 高兴。 (读)

师:其实在这段中还有作者的憧憬和希望, 就隐藏在句子中, 把它找出来。

生:他们把名字写在风筝上, 希望自己能像风筝一样展翅高飞, 这是孩子的梦想。

师:读了这句话, 你们没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叫“幸福鸟”?

生:为什么什么都不像, 作者依然快活?

师:这是一篇节选, 老师找到了原文中的一段话, 大家读一读。

(出示:初春, 天还森冷森冷的, 大人们都干着他们的事了;我们这些孩子, 积了一个冬天烦闷, 就寻思着我们的快乐, 去做风筝了。)

师:你找到新的原因了吗?

生:一个冬天都没好好玩了, 憋一个冬天, 好容易可以放风筝了, 所以很快活。

生:大人都忙自己的事没有人管他们了, 他们自由了, 所以很快活。

2. 放风筝。

师:我们做风筝快活的同时, 心中充满了憧憬与希望, 那放风筝又如何呢?读读第2自然段你画的句子。

师:从哪里体会出孩子们特别快乐?

生:他们高兴得喊了起来。

师:喊什么了?

生:看我的风筝飞得多高!

师:从文字中我们体会到孩子们的快乐, 看看下面的插图, 你能发现他们的快乐吗?

生:孩子们手舞足蹈。

生:大声欢呼, 高兴得蹦起来了, 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师:是呀, 风筝飞上了天, 我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蓝天。孩子们这么喊, 这么跑, 他们整整玩了大半天, 都不知道累。为什么呀?

生:他们太快活了。

师:地上的孩子们为风筝而痴狂, 是快活的。天上的风筝是什么样的呢?

生:风筝越飞越高, 在空中翩翩飞舞。

师:“翩翩飞舞”不仅仅可以用来形容风筝, 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

生:用来形容落叶。

师:秋天到了, 秋风吹过, 树叶……

生:用来形容蝴蝶。

师:夏日里, 艳阳高照, 姹紫嫣红的花丛中, 蝴蝶……

生:用来形容雪花。

师:冬天来临了, 外面大雪纷飞, 雪花……

3. 找风筝。

师:风筝越飞越高, 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忽然吹来一阵风, 发生了什么样的意外?孩子们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风筝的线断了, 我们十分着急。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千呼万唤”, 作者喊了许多次。

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 你会喊些什么?

生:风筝快回来呀!

师:风筝飞走了, 孩子们不知喊了多少声, 不知唤了多少声, 声声都饱含情感, 这就是——

生:千呼万唤。

师:风筝飞走了, 我们又去找风筝, 找风筝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我们很伤心。

师:我们都哭了, 仅仅是为了一只风筝吗?

生:我们哭了, 是因为这风筝有我们的心血和汗水。

生:是因为这风筝有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师:还从哪看出我们的伤心?

生:从“垂头丧气”这个词, 我知道他们很失望。

师:能想象一下当时我们的样子吗?

生:我们耷拉着脑袋, 唉声叹气。

师:他们能找到风筝吗?

生:能找到, 因为他们找了很多地方。

师:你是想延续他们的快乐。

生:可能找不到了。

师:找不到了, 但是风筝永远留在了作者的心里。让我们一起读读做风筝、放风筝以及找风筝的句子, 再次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

四、总结板书, 结束全文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活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③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深入细节、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披文入情,复沓回环,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体会刘老师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①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②揣摩表达效果,习得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悟“思念”

⑴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近他的刘老师,跟他一起去放飞——(读题)用我们的朗读,让风筝飞得再高一点儿!⑵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板书)。⑶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件事来写(板书:选典型)?⑷选取这三件典型事例,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什么情感(思念之情)?⑸文中哪段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还能再深情一些吗?)

二、研读细节,体验“思念”

⑴过渡:作者为什么思念刘老师?他到底有什么可值得思念的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一起体验他这种绵延不绝的情感。⑵这三件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我们先来学习(根据学生选择决定)。⑶作者怎么写的?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⑷组织交流:预设一:研读“谈腿疾”,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谈腿疾”。②着重引导学生品悟“笑说”这一镜头。(板书:乐观幽默)③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品悟“笑声”“酸涩”“尊重”。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同时刘老师身体虽残疾,但乐观幽默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他学生的心里。也让他刻在我们的心里(齐读)。④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刘老师的外貌、语言、表情这些细节,抒发了当时微妙的情感变化(板书:写细节)。⑤是呀,刘老师以他的乐观开朗、幽默风趣折服了每一位学生,这么的好老师怎么会忘记呢?难怪作者会发自内心地呼唤——

预设二:研读“写板书”,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写板书”。②出示相关内容。体会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敬业顽强)?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来读出此中的艰难?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出此中的顽强?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又能来读出此中的执著?④他每转一次都会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你听懂这“心跳”里有什么吗?

如果说讲台是老师生命的舞台,那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是一次舞蹈,是学生心中最美的舞蹈。让他再一次在我们心中舞动(齐读)!⑤这每一次旋转都令人难忘、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情地呼唤——

预设三:研读“放风筝”,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放风筝”。 ②品味刘老师“甜蜜的笑”。刘老师到底想到了什么会笑得如此甜蜜呢?他可能想到些什么?③品味追赶风筝。他为什么“撒脱手”?他可能在想什么?从他的喊声中你听出了什么?自信地喊一声。看看此刻的刘老师,他还仅仅是在追风筝吗,他还在追什么?定格追赶的画面,铭记幸福的瞬间,记住最美的文字(齐读)。④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⑤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生活,让自己和学生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作者的心里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

三、品悟心声,升华“思念”

⑴思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近30年啊!出示第10节,我们一起来听听苏叔阳的真情告白。(板书:抒真情)轻声读,说说作者思念什么?⑵体会“圆木棍”的“功德无量”。⑶感悟“理想”。让我们再次体验作者的真情流露。(指名配乐朗读)听了你的深情朗读,我渐渐明白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是什么?⑷这样的刘老师让人敬重,让人难忘——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理想希望!所以,近30年了,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再次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齐读)。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⑴(板书:……)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另两处作用与它一样吗?⑵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思念刘老师?出示作者生平简介,自由读。出示作者名言: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⑶作者的言行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那就让我们大家记住苏叔阳,记住他的——理想的风筝,记住他的刘老师,让“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也像风筝一样,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放飞(在板书上简笔画一只蝴蝶风筝)。

五、习得方法,迁移“思念”

⑴回顾本节课的写作方法。⑵苏叔阳不见刘老师近30年,而你也肯定有多时不见的老师、朋友,他曾经陪伴你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趁你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用今天习得的方法,写一写你的老师、朋友,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选典型

写板书 敬业顽强 写细节

放风筝 热爱生活 抒真情

……

《放风筝》教学设计 篇9

【活动目标】

1.根据A段音乐欢快、B段音乐悠扬的特点,表现做、放风筝。

2.尝试与同伴合作放风筝,体验活动的快乐。

3.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4.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有做、放风筝的经验、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和幼儿一起回忆做、放风筝的情景。

二、随A段音乐“做风筝”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喜欢的风筝。

2.教师随音乐表演“剪扎风筝”。

3.提问: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剪几下?扎几下?

4.师幼一起随音乐“剪扎风筝”。

三、随B段音乐“放风筝”

1.观看动画,提问:风筝在天上是怎么飞的?

2.学小风筝飞一飞。

3.老师当放风筝的人,幼儿当风筝,师生共放风筝。

四、随AB段音乐做、放风筝,创编风筝造型

1.随AB段音乐做、放风筝。

2.观看课件,自选内容创编风筝造型。

3.师生合作做、放风筝。

五、改变放飞方向,合作放风筝

1.师生合作:幼儿当放风筝的人,老师当风筝合作表演。

2.生生合作:一人当放风筝的人,一人当风筝合作表演。

六、师生合作随音乐放飞巨龙风筝

老师当放风筝的人,幼儿合作当巨龙风筝,随音乐游戏。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风筝》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难点很多,亦可从不同角度理解,正适宜进行研究性学习。本课教学紧扣前后20年来作者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提出疑问,谈出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满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对象分析: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和方法:品味文章语言,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知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资料搜集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PPT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诵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约上亲朋好友一同去放风筝,尽情的玩耍、嬉笑,看别人放风筝时,我们同样会受到这种愉悦气氛的感染,依然会觉得快乐。(出示照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作者看到别人放风筝,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 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出示课题)

二、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鲁迅先生的《风筝》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恰逢旧历年正月初一。文章回忆的是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总想补过,为补过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

2、走进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还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中篇小说《阿Q正传》;还有其他杂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

1.请你来将这句话大声朗读: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的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

这是第几段的内容呢?(生答:第五段)

恩,很好,老师今天将以这段的这句话为切入点,将课文分成两部分进行讲解探讨,即二十年的事件分析与二十年后作者的自我反省。那么二十年前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让作者这么难以忘怀呢?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四自然段。思考:

(1)请简要概括这究竟是件什么事?

参考:我不让(阻止)小兄弟放风筝/我践踏小兄弟的风筝。

(2)小兄弟对待风筝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参考:最喜欢。

(3)我是如何对待小兄弟喜欢风筝的呢? 参考:嫌恶,认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4)有此种种行为和观念的描述,在你眼中“我”和小兄弟分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小兄弟:天真活泼,聪明,动手能力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要求十分严格的兄长,同时也是受旧观念旧思想影响和毒害的人。

2.而我在当时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这个缺点,直到二十年后才开始深刻的反省。快速浏览5-11自然段,思考:

(1)他是怎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

参考:他是偶尔看到一本关于讲述儿童的书,明白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作者的心情变得怎样?

参考:沉重

(3)其实作者也试图补救自己的过错,作者是如何补救的,结果怎样?

参考:措施1: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措施2: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结果:都失败,心情继续沉重。(4)祈求宽恕的心继续沉沦在悲哀和沉重中,因为儿时“对于精神的虐杀”注定已经无法弥补。请问作者所说关于“精神的虐杀”究竟指什么?

3.二十年后,作者每每想起“精神虐杀”的一幕,心情就难以平静。就变得悲哀和沉重。这不,在这“肃杀的严冬”里他又看到了北京的风筝,忆起了“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里那个关于风筝的故事,心情又变得“惊异和悲哀”。如果这一切都能重来,那该有多好呀!但历史不能改写,只能引以为鉴。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无疑是值得称赞的。那么我们呢,是不是也应该跟鲁迅先生学习,认真反省一下自己呢?(教师提示:可围绕“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小兄弟做风筝的行为以及“我”的做法等展开)

四.课堂练习设计

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找出奠定课文感情基调的词语是____________。2.请仔细体会第二自然段中写景的妙处及其作用。

五.课后作业设计

心灵对话 :哥哥(弟弟),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

(续写这段话,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我”

弟弟

“我”

弟弟

风筝

懊悔

遗忘

浅析潍坊风筝品牌形象再设计 篇11

关键词:风筝;品牌形象;再设计

品牌形象,指企业或其某个品牌在市场上、在社会公众心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它体现公众特别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与认知。①品牌,作为一个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标记符号,对于企业文化、质量、服务等方面的表现,是尤为重要的。因而,优质的品牌对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无论是企业当中生产的研发品牌产品,还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品品牌,突显自身特色的品牌形象设计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现代快消社会状况的飞速发展,有些传统工艺品牌的设计程度已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这是作为设计行业人士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本论文以潍坊风筝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潍坊风筝的历史渊源、潍坊风筝品牌的发展现状、潍坊风筝品牌形象再设计这几方面阐释。

1潍坊风筝的历史渊源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风筝,在我国作为民间工艺品,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从墨子发明“木鸢”,到汉代风筝更名为“纸鸢”,还是到五代时出现了带有声音的“风筝”,这在风筝史的谱写过程里是必不可少的。潍坊风筝作为我国五大风筝流派之一,从文字记载来看,已有2000多年历史。久经历史车轮,潍坊风筝已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我国风筝文化的优秀代表。特别是潍坊国际风筝节,更是集聚了国内外许许多多游客前来参观。在此,潍坊风筝根据风筝匠人的不同阅历和观赏制作角度,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大致分为:传统民间派别、传统意匠派别、现代创新派别。优秀的风筝艺人有:杨长岭、张效东、杨同科、杨万善等等。

2潍坊风筝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

在地域上的分布,潍坊目前的风筝厂主要集中在杨家埠。在潍坊市火车站附近也有几家,但是规模不如杨家埠风筝厂规模大且规范。在组织动态上,一般是较小的作坊式,雇佣风筝艺人进行风筝的扎制。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在风筝样式上,风筝的形式、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龙头蜈蚣成了每家风筝厂的必备品,有些风筝厂还设立游客专区,有兴趣的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染制风筝的过程。此外,还有风筝扑克,将各式各样的风筝印制在上面,人们在玩牌时可以普及风筝文化。室内装饰品的设立,将小型风筝装裱在特定的框架中,增加了室内装饰的美感。在风筝的包装形象上,几乎家家的风筝包装如出一辙,无新意。这将作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

3潍坊风筝品牌形象再设计

再设计,英文名RE-DESIGN.就是在原来的设计基础之上,重新认识我们生活周遭所现存的设计,重新提取精华,将已知的物体陌生化处理,从而产生一个明确的设计理念,从而探求设计的真正本质。

3.1对潍坊风筝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的迫切性

在潍坊杨家埠风筝厂的考察过程中发现,大大小小的风筝厂,一眼略去,几乎如出一辙,无识别,质量上参差不齐,借助名人效应的仿制品更是多的不胜枚举。在标志方面,只是简单的写着潍坊风筝,无设计感。在名片设计方面,随意,简单,缺乏平面构成中的和谐美和网格排版的规律美。在包装方面,几无差别,仿制蓝印花布的形式很多,无层次,主题宣传品牌名称不突出。在宣传册设计方面,没有重视版面设计的基本格式和法则,内容的介绍缺乏连贯性和层次美。在海报设计方面,几乎没有。在多媒体设计方面,只是构筑了潍坊风筝的发展过程,形式感和创意宣传点不够突出。对于电子商务中潍坊风筝的推广,宣传力度不够大。潍坊风筝作为文化产品,其本身的文化价值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但是怎样在深厚的风筝文化基础上挖掘其品牌的全新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使其娱乐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有益结合并发挥,优质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3.2对潍坊风筝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的方法

挖掘潍坊地区的特色文化代表,比如菊花、老城墙等等,融合标志设计的元素,在原有的“潍坊风筝”四个字上,进行文字图形化的设计创新,使其与南通风筝、阳江风筝、北京风筝、天津风筝有明显的区别,强调好潍坊风筝的独特文化品牌形象。

挖掘潍坊风筝的深层次文化内涵,通过包装彰显品牌故事,体现潍坊风筝品牌文化。从潍坊历史的根源上考察,结合中华纹样的吉祥寓意,赋予“潍坊风筝”深刻的历史解读,在结合宣传册的设计中,可以以信息可视化图表的形式解读潍坊风筝的发展历程,让人一目了然且富有趣味性。

易识别性设计。自古以来,北方酷爱红色、黄色,热情洋溢;南方酷爱灰色、冷色,清新雅致。我们可以结合这一大致特点,在突出标志的同时,设立形象设计的标准色,比如黄色和灰色、红色和黑色搭配,配以墨香韵笔的标志风格,突出潍坊风筝的文化韵味。

协调好文化、创意、设计三者。“创意的本质是创新,它是一切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是一种反应消费者在同一文化领域里具有相同价值观的文化,它属于一种建立在消费者生活方式基础上的社会流行文化。”②关于潍坊风筝品牌形象再设计,归根到底,应该是一种在文化基础上,对生活的设计。通过再设计,将风筝、城市、人很好的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再次展现潍坊风筝的新价值。

4小结

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展现企业文化、传播企业形象的有益媒介。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品牌形象正是体现产品本质、宣扬产品特色、突出产品卖点的最佳途径,这对推广产品营销策略有推波助澜之功效。因此,针对已有的潍坊风筝品牌形象设计原点基础,对潍坊风筝品牌形象再设计的挖掘,无疑是一次很好的设计创新,更是加强潍坊风筝品牌竞争力的有效策略。

注释:①http:∥baike.baidu.com/view/426339.htm.

②黄维.文化创意提升企业自主品牌力[J].艺术百家,2010,26(5):12-16.

参考文献:

[1]张士闪,耿波.中国艺术民俗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孙立荣.潍坊风筝[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徐艺乙.风筝史话[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

[4]李穗豫,陈玮.中国本土市场营销精选案例与分析[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上一篇:小学生国庆节见闻的周记下一篇:秀山上的春天小学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