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全会精神的讲话

2022-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省委全会精神的讲话

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学习提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和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回顾总结了中央政治局一年来的工作,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当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对统一全党思想,激发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必将起到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0月27至28日,省委召开了十届十二次全会。这次全会,是我省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省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会充分肯定了省委十届十次全会以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全面总结了一年多来取得的重大成绩和宝贵经验,对推动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全面部署。省委书记栗战书同志在全会上作的两次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措施和任务要求,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我省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理论上有新概括、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对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好、把握好《意见》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是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一、关于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

党的十七大尤其是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根据省委“靠改革创新、建文化强省、促历史跨越”的总体思路,加快文化建设步伐,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就,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多满足,为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切实抓好理论武装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扎实推进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重点,抓好全省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质,推动跨越发展。建设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党委(党组)中心组的网络学习平台,为提升中心组学习成效创造了良好条件。打造理论学习品牌。连续6年推出“余心声”署名政论文章24篇,以清新活泼的语言生动阐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理论问题;先后推出“中国·贵州生态文明大讲坛”、“甲秀视线讲坛”,共举办专题报告50多期。精心组织主题宣讲。组建省、地、县三级宣讲团(组),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季”活动和“社科理论下基层”活动。加大应用对策研究。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今年我省共有81项课题获得国家立项,获资助经费近1200万,创历史纪录。

第二,在舆论引导方面。坚持服务中心、把握正确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做深做活主题宣传。全面、及时、准确地做好中央和省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部署的宣传报道工作;围绕“两加一推”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重大战略,围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等重大主题,开展深入宣传和持续报道,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使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进一步深入人心。整合省内主流媒体,推出了《论道》、《中国农民工》、《百姓关注》等有较大影响力的电视品牌节目,组织了“西部行”、“泛珠东盟·新南行记”等一批大型跨省采访报道,推出了李春燕、朱吕同、阿里木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和冷洞村抗旱等先进事迹。聚焦重大会议和重大活动。去年以来,我们利用全国“两会”、贵州与央企投资发展恳谈会、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等重大活动时机,集中开展新闻宣传报道和媒体推介,在宣传规模、报道深度、传播效果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强化突发性事件舆论引导。近年来,我们及时有效地做好抗击特大雪凝灾害、特大旱灾、特大地质灾害等宣传报道,及时有效地做好瓮安“6·28”,安顺“7·26”,黔西“8·11”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网络宣传管理工作水平。

第三,在精神文明创建方面。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坚持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在农家”已成为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推出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典型,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全省创建活动覆盖8600多个行政村,受益群众800万人。推进“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省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明显變化,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群众对居住地城市的市容卫生总体环境满意率从2006年的70%上升到2010年的88%。推进“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2008年以来,我们着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省政务服务、窗口行业服务和旅游接待环境都有了明显改善,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公众对综合环境满意度从2008年初的72%上升到2010年的84%。此外,连续三年在全省中小学生中开展的“祖国好·家乡美”主题活动,连续两年实施的“千校万师”骨干培训工程,均取得了可喜成效。“和谐贵州·三关爱”、“绿丝带”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深入,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四,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实施一批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在内的文化惠民工程。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6.55%和91.32%;完成了10.38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建设任务;建成农民文化家园1331个、农家书屋7161个;推动33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着力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我们按照

“党政推动、市场运作、媒体搭台、文化唱戏”的方式,坚持创新性、开放性和实效性的要求,从2005年以来,连续七年举办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系列大赛,共有省内外40万人(次)报名参赛,组织各类比赛共8000余场。从“多彩贵州”系列主题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作品,在三届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上取得了“两银三铜”、一届央视舞蹈大赛上取得了“一金一银”、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上取得了“五金四银四铜”的优异成绩,做到了在各类全国性文艺大赛中不缺席不缺奖。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分别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北京、上海、深圳、台湾等地巡演,被文化部列为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备选节目。积极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我们采取“党政推动、市场运作、以奖代补、优胜劣汰”的运作机制,激发了文艺创作生产活力。近年来,先后创作了20多部体现贵州特色的影视作品,打造了近10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演艺剧目,有两部电视剧获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内各大院线又上映了贵州制作、反映贵州主题的三部电影《幸存日》、《云下的日子》和《炫舞天鹅》。近期还将有《奢香夫人》、《战地黄花》、《风雨梵净山》三部电视连续剧在央视和多家省级卫视播出。贵州文艺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影视剧的异军凸起,增强了贵州人的文化自信,在国内形成有一定影响的“贵州现象”,充分证明了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可以并完全能够在文化上实现跨越发展。

第五,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结合贵州实际,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富有成效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三个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制定了国土、税务、工商、金融等相关配套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目前已在电视台的跨区域整合、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出版发行跨区域整合、文化企业集团化建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五个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全省297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和221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中,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的分别为253家、184家,剩余的44家、37家正在抓紧组织实施改革。文化产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贵州省广电网络公司数字电视用户已超过270万户,贵州家有购物集团公司去年实现销售额12亿元;新华文轩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贵州最大的书城;遵义杂技团常年在国外商演,省演出公司整合省内文化艺术精品资源,陆续在国内大中城市进行巡演等,打造了6年的《多彩贵州风》与旅游市场结合,今年以来场场爆满,全年演出收入预计将突破4000万元。2010年我省文化产业收入321.65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2.44%,今年可望有较快增长。

第六,在对外宣传方面。按照构建“党政推动、政企联合、多位一体、聚合发力”的大外宣格局,充分利用各类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多彩贵州”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提升为重点,推出一批外宣精品,大力开展经贸外宣和文化旅游外宣。坚持“走出去”推介多彩贵州。连续多年由省委省政府领导率队,赴发达地区和境外开展“多彩贵州”系列大型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组织开展2010“台湾·感知多彩贵州”、“世博·感知多彩贵州”、世博会“贵州活动周”、“世界感知多彩贵州”等国内外推广系列活动,不断扩大贵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请进来”宣传多彩贵州。精心组织策划主题外宣活动,连续3年举办“多彩贵州踏春行”、“沿着歌声走贵州”大型采访报道活动;扎实做好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中国(贵州)茶叶博览会、“两赛一会”、“三赛一展”、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亚洲青年动漫大赛等重大文化会展赛事。此外,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及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2007年至今共举办各类新闻发布会100多场,尤其是今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同人大贵州代表团专场记者会、5月在香港召开的贵州·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媒体推介会两场新闻发布活动,均引起热烈舆论反响。

我省文化建设取得的上述重要成就,营造了有利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提高了全省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扩大了对外影响,树立了贵州对外新形象,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强了贵州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团结奋斗的结果。

二、关于充分认识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全会通过的《意见》,深入分析了我省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集中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1、深刻认识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熱切愿望。文化建设已成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进行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精神的丰富、需求的满足,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也建不成全面小康社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未来5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综合观

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推作用,充分挖掘和弘扬贵州优秀的多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干部群众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形成推动贵州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关系文化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关系人心向背和国家长治久安,也关系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面临既要“赶”又要“转”双重任务,我们的跨越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方位的跨越。文化不崛起不跨越,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崛起、不可能跨越。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到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确保实现8000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我们要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省份,贵州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生互容、自强不息,创造出绚丽的多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内陆山区省份,我省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也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多样性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还有地域特色极为突出的史前文明、夜郎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以及对中国革命产生重要影响的红色长征文化、对贵州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三线建设文化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宜人的气候、珍贵的地质遗址、繁多的生物种类,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所有这些,都为贵州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独特的产品内容素材和创意基础元素,是我们推动贵州文化发展繁荣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充分挖掘和弘扬贵州优秀的多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干部群众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进一步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繁荣,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干部群众整体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引领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生命力强不强,创造力高不高,凝聚力大不大,起决定因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一篇好的理论文章,一台好的文艺节目,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观念支撑、舆论支撑,以及创新持续力支撑。近年来“多彩贵州”系列文化活动,对贵州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整合、提升和充分展示,多方面地对贵州整体形象进行塑造和诠释,成功地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貴州元素融汇、提炼在一起,并在贵州文化的对外推广中不断丰富“多彩贵州”内涵,使之成长为一个响亮的区域文化品牌,凝聚了贵州人的文化共识,增强了广大群众对贵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自豪感,提振了全省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信心和决心。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贵州一些同志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信,对加快发展也信心不足,不是“夜郎自大”,相反是夜郎自小、夜郎自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贵州尤其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提炼贵州文化自觉自信的因子,摒弃和改造落后文化,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大力弘扬贵州时代精神,坚定广大干部群众理想信念,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凝聚起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强大力量。

3、深刻认识文化产业是战略性、导向性、长远性的新兴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进人“十二五”时期,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是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选择方向。从世界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看,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导向性、长远性的新兴产业,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在逐年大幅度攀升,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湖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成为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生活服务,又为生产服务。因此,抓住了文化产业,就抓住了调整结构的突破口。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从目前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关系上来看,很多产业都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文化产业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领域表现得特别突出。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之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而我们提供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相比之下还太少。因此,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是人民群众生活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增加消费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就抓住了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带动创业。文化产业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知识产权,不需要更多厂房和土地就能够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文化创意是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解决更多的人就业特别是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利于带动其他领域、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更多的人就业创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对欠发达地区更有意义。文化产业与一个地区原来的工业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关系不大,不需要提供配套元器件和复杂的工艺性协作,只要引进优秀人才,有好的创意,就能发展。中两

部地区普遍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善于在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上率先突破,就能把文化资源变成现实财富,促进本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而文化产业的一大特点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受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不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最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抓住了文化产业,就抓住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合以上这些优势和特点,完全可以说文化产业是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不仅能够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文化条件,而且能够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我省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促进跨越”,就要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产业相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4、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省份,全省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种类仅次于云南、新疆,居全国第三位;少数民族人口1255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36.11%,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四位。千百年来,贵州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由于贵州地处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各种民族文化既保持独有特色,又相互影响、和谐共处,形成了共生共荣的“文化千岛”景观。贵州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历史与现状决定了要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必须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交流促了解、以了解促理解、以理解促尊重、以尊重促团结、以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通过推动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共生的局面,使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推动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同省内其他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全面提升国民文明素质,这是党和国家事业代代相传、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要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进一步发挥文化建设在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提升公民素养的作用,为建成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步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增长的全面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5、深刻认识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提高贵州文化竞争力、树立贵州良好新形象。文化是软实力,更是发展的硬实力。当今各省综合实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不断扩大和增强本地区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地区形象,对于促进地区综合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省文化建设步伐加快,贵州文化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升,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我省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经过认真讨论,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文化改革发展重视不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备,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不够;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決,文化产业特色不突出,整体实力不强;文艺精品力作不多,文化人才缺乏等等。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增强贵州文化软实力,树立贵州良好形象,迫切需要大力推动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对我省文化建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冷静审视,进一步提高对新的形势下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大意义的认识,深入挖掘提炼文化资源,努力实现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同步繁荣、文化基础工作与文化体制改革同步推进、文化市场主体与文化品牌同步壮大,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贵州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喜爱贵州,进一步树立贵州开放、自信、团结、奋进的新形象,建设平安、和谐、幸福的新贵州。

上述认识,是省委深入分析进入新世纪后我省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要求。这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一是我们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竞相发展带来的挑战。从国际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既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的冲出和挑战,面临着既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又要守住国内文化阵地的双重任务。特别要看到,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我们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会受到国际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围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国际敌对势力也认识到,单纯依靠硬实力遏制中国越来越不可能,从而加大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千方百计干扰和遏制我国发展,总之,我们同国际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文化的特殊作用在于能够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地征服对方,而这种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往往能够起到政治、经济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尤以美国为代表,充分利用其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优势,多方式、多手段地加大对别国进行文化渗透、思想控制,在多角度、多层面上展开文化渗透的入侵。西方学者伯努瓦指出:“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即资本主义卖的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当前,美国的文化产品早已超越其表面价值,成为美国大规模输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工具。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流行歌曲等娱乐业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出,迫使别国人民“无意识”地认同和

接受美国文化,甚至怀疑和动摇本民族的文化及价值观。而我们自己的创意跟不上,我们的制作跟不上,我们的动漫发展水平还较低,没有竞争力,这些都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展开文化渗透提供了广阔空间,如美国的动漫就用我们中国的资源——《功夫熊猫》、《花木兰》,把中国的文化元素变成他们的文化品牌。这种状况长期下去,国外的文化产品必然会大量涌入,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如果我们不加快改革发展,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就有既守不住也打不出去的危险。同外的局势必然影响到国内,必然影响到贵州,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和忧患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感,担当起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不断增强贵州文化国际影响力,积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从国内形势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文化赖以存在的体制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与市场的接轨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既可提高文化资源配置的质量、效益和速度,拓展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空间,又对现有的文化生产和管理体制带来巨大冲击。当前,国内的文化产业竞相发展,各地区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不少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朝阳行业和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积极贡献。十六大以来,同内许多省份都深刻认识到,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在千方百计推动文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24个省份,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或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这使得新一轮区域竞相发展的态势,开始由经济领域延伸至文化领域。据统计,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2008年、2009年问,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其消耗少、污染低、容纳就业多、附加值高等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4年的2.1%增加到2.5%以上。中央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后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西部,各地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纷纷提出“文化强省”、“文化立市”,使我国的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加速发展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最近,北京市提炼出了“北京精神”,提出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首都文化企业,打造首都文化航母,使其与首都地位更加相称;广西提出,要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云南与文化部就加快推进云南桥头堡文化建设,助力云南文化强省建设签署合作协议,加速推进桥头堡文化建设;重庆提出要让文化发展引领全国,一枝独秀,使文化崛起成为一种模式;四川下决心要建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西部文化强省等等。

实践证明,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相对滞后,竞争力还不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竞相发展的共同挑战,面对新任务,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大胆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不断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积极推进我省文化跨越发展。

二是面对文化与经济、科技等加速融合发展新趋势带来的挑战。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竞争。进入21世纪,文化与经济、科技等加速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新趋势。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來越大,“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特征日趋明显。当代世界各国在制定其新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时,都将文化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研究和考察,作为最根本的立国之本来进行部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日本、欧盟等纷纷提出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采取硬措施推动软实力不断壮大。10年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年产值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其中以视听音像产品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美国重要的经济来源,其出口额已超过航空航天工业而居第一位。2001年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8.3%,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支柱产业。韩国也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定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推进。文化产品是高端产品,文化消费是高端消费,文化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正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经济社会中的硬实力也在不断显现,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应对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的挑战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省文化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效益上都有较大差距,在全国处于较落后地位。我们要突出贵州特色和优势,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鉴赏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既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为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对我们有效占领新兴文化阵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加快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现在已有4亿多网民,将近7亿的手机用户,网络媒体,尤其是手机媒体发展迅猛,一个微博就几千万、上亿的用户。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通过微博,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传遍全世界。能不能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使主流文化占据新媒体阵地和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不能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关系到我国文化产品能不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造福人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与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我们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是面对贵州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带来的挑战。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如果达到3000美元的

时候,居民的消费就进入了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的时期。现在我们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200美元,居民的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一个“井喷”的态势,消费能力大大增强,鉴赏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贵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尽管还很低,但也达到了1800美元,跨过温饱、迈入了小康阶段。人们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精神文化层次上的需求显得更为强烈。随着我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战略及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需求必将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这一系列新变化,必将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盼,不仅要在物质上提高幸福指数,而且要在精神层面提高幸福指数。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担当起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更好地发挥文化助推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作用,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关于全面把握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努力推动贵州文化跨越发展

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的《意见》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論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实现文化跨越发展。”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结合贵州实际,推动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基本建立文化产品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市场要素繁荣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法规体系,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基本建立创意理念不断涌现、科技手段广泛运用的文化创新体系,贵州文化凝聚力、竞争力、创新力、辐射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文化人才体系,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努力实现贵州文化跨越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促进文化跨越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一要深刻认识到,它符合中央要求。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贵州,殷切希望贵州能早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今年年初,李长春同志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贵州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出了殷切希望。7月,刘云山同志考察贵州,对贵州文化建设和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贵州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中实现文化跨越发展。实现贵州历史性跨越,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方位的跨越。没有文化的跨越发展,历史性跨越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实现。文化跨越发展,既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期盼,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全会《意见》着眼中央领导的要求及我省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把远景规划和阶段性谋划结合起来,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推动我省文化跨越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打下坚实基础的奋斗目标。二要深刻认识到,它符合贵州实际。促进贵州文化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是与我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相匹配、与我省“两加一推”主基调相适应、与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相承接,是一个既贯彻中央要求又符合我省省情,既体现人民愿望又催人奋进的奋斗目标。三要深刻认识到,它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事物发展总是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建设文化强省也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一步一步向前推进,通过实现阶段性目标,促进文化跨越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意见》提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两手抓”,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实际,是新形势下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重点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即实施省级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项目,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和村村有文化室建设项目,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项目,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项目,村村有农家书屋项目,优秀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重点实施好“六个一批”,即完成一批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划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项目,创作生产一批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力作,培养和集聚一批文化产业“尖子人才”,组建一批文化中介机构,搭建一批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无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目标,要重点实施好九大文化改革发展工程,即:一是实施文明素质工程,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干部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和

文明程度;二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三是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多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四是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丰富群众文艺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五是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壮大文化产业实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六是实施文化科技工程,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七是实施文化融合工程,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提高附加值;八是实施文化传播工程,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贵州文化影响力;九是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意见》要求,在实现奋斗目标、实施文化过程中,必须突出和彰显贵州文化的特质、特点、特色,正确把握五个重要关系:一是正确把握民族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关系。民族共性文化寓于各民族个性文化之中,各民族个性文化体现并承载着民族共性文化,两者共同构成贵州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基础。既要发展科学、进步、和谐的共性文化,又要彰显独特、多样、优秀的个性文化,形成共性得到传承、个性得到张扬、共生共存共荣的文化发展格局。二是正确把握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通俗文化植根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中,是高雅文化的创作、发展基础;高雅文化是对通俗文化的提炼与升华。既要创作生产通俗易懂、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产品,又要积极支持创作生产格调高雅、艺术精湛、有思想深度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三是正确把握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血脉和根基,当代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創新。既要对传统文化坚持扬弃的原则,辩证取舍、科学开发,又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新的内容,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文化。四是正确把握整体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贵州整体文化实力增强有赖于各区域文化发展壮大,区域文化发展要有利于整体文化发展。既要坚持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形成贵州文化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又要依托各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夯实贵州整体文化发展基础。五是正确把握贵州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贵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文化要永葆活力,必须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既要坚守和发展自己的优秀文化,又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在同外来优秀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贵州文化。

全会关于“两手抓”、“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六个一批”、“九大文化改革发展工程”、“五个重要关系”的要求,紧扣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涵盖了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领域,是加强文化建设必须抓好的基础。我们必须按照这些安排部署,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我省文化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绩。

四、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意见》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七项重点任务。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夯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二是发展先进文化思想,弘扬贵州时代精神;三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更好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四是激发创新活力,创作生产更多文艺精品力作;五是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形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六是深化文化改革开放,构建促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七是建设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意见》重点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明确主要任务,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夯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和主导,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意见》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将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篇。《意见》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围绕这项任务,《意见》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抓好理论凝心工作,深化拓展理论下基层等活动,使党的创新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提升党员干部群众及青年学生的理论素质。二是在全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拓展精神文明创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搞好道德模范评选学习活动;大力培育诚信文化,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李长春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目前“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件尚不成熟,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省委这次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就是对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探索,主要目的是立足贵州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进一步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使之具体化、为群众所掌握,成为全省不同社会阶层的共同精神追求。具体来讲,爱国是民族自我认同的心理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贵州来说,要切实把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维护国家发展大局上,同时,要体现在建设家乡上,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行动、转化为艰苦奋斗的作风、转化为开拓创新的激情,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推动贵州早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我省经济基础薄弱,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除了苦干实干,没有任何其他捷径可走。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敬业精神,教育和引导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与

标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最佳的发展环境和特殊的发展资源。贵州正处于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没有一个好的诚信环境,谁会来投资?没有一个好的诚信环境,恐怕连基本的秩序都难以维持。要大力推进诚信贵州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以信立德、以义求利、以善修身,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友爱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情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基础。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人口数量多,大杂居、小聚居,“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始终倡导一种多民族大家庭团结友愛的社会氛围十分重要。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友爱,以互助互爱为纽带,努力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公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贵州、平安贵州、幸福贵州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深入研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大课题,加强具有贵州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群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创新能力,加强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四是大力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壮大主流媒体,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加强媒体规范管理,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高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二,发展先进文化思想,弘扬贵州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综合体现,引领着时代进步潮流。以“开放创新、团结奋进”为核心的贵州时代精神是贵州当代文化之“魂”,是对贵州各族人民在改革建设伟大实践中精神风貌和品质的高度提炼。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弘扬贵州时代精神贯穿始终。《意见》要求,要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挖掘提炼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适应现代要求、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意识,弘扬贵州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围绕这项任务,《意见》从深入挖掘贵州优秀文化资源、积极培育贵州先进文化意识和大力弘扬贵州时代精神3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深入挖掘贵州优秀文化资源。《意见》要求,要深入挖掘提炼史前文明、夜郎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沙滩文化以及对中国革命产生重要影响的红色长征文化、对贵州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三线建设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提炼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原生态文化等资源,大力推动贵州优秀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和宣传代表贵州先进文化形象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人文景观、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二是积极培育贵州先进文化意识。《意见》要求,要继承和发展贵州优秀文化传统,切实改变自大自卑心理,树立自信自强意识;改变固步自封状态,树立开放融合理念;改变畏难等靠惰性,树立艰苦创业精神,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意识,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三是大力弘扬贵州时代精神。《意见》要求,要进一步传承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三线建设精神、大关精神及在抗旱中彰显的贵州精神,培育和弘扬“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使之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和思想道德建设方方面面,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为形,使之成为全省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成为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强大助推动力。这次省委全会提出的以“开放创新、团结奋进”为核心的贵州时代精神,源于实践,贴近实际,体现群众意愿,是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是对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大关精神以及在抗旱中形成的贵州精神的继承,又顺应时代发展赋予的新的内涵,是贵州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实质就是要以开放增活力、以创新求突破、以团结聚力量、以奋进促跨越,大力培育和弘扬贵州时代精神。今后五年是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贵州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重要时期。全省上下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大力弘扬贵州时代精神,奏响贵州时代乐章的“最强音”,吹响贵州跨越发展的“冲锋号”,全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弘扬贵州时代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就是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以世界眼光、开放意识做好工作,让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让创新创业的热情充分迸发出来,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就是要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谋划工作,汲取群众的智慧改进工作,千方百计排民忧、解民难、帮民富、惠民生;就是要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努力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长期奋斗、不懈奋斗,不甘落后、奋力攀高、加力赶超,以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更好地推进发展、造福于民。

第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这些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的公共文化事业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我省还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还不相适应。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服务。为更好的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意见》要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民性”的要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基础设施,完善服务网络,建立保障机制,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现文化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开发。

围绕这项任务,《意见》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大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施省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八大工程。二是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加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营维护、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鼓励

各类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支持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各级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建设,推行并完善社会免费开放服务。三是加快建设现代传播体系。支持各级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新媒体,扩大覆盖面。加强“贵州省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发挥省内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效运行。四是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我省红色文化遗址、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工矿遗址保护和文化传承;实施全省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建立多彩贵州文化线路保护和利用体系;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积极申报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一批少数民族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一批少数民族博物馆。

第四,激发创新活力,创作生产更多文艺精品力作。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基础工作是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这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总体上是正确的,文化创作生产呈现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景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相比,文化创作生产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还不多。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引导,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为此,《意见》特别强调,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创作生产更多具有贵州特色、贵州风格、贵州气派的优秀作品,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为发展鼓劲、为跨越抒情。

要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创作生产更多文艺精品力作,就必须抓好“打造文学艺术精品、培育民族文艺品牌、丰富群众文艺活动、完善激励机制”4个方面的工作。关于打造文学艺术精品。《意见》提出,要认真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文艺精品并在全国高端平台展示;建设文艺创作基地,吸引国内外文艺名家到贵州创作生产;培育骨干影视企业,努力打造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好片好剧;大力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重点演艺集团公司,加强地方特色舞台剧目创作生产;实施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原创振兴计划”,努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关于培育民族文艺品牌。《意见》提出,要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优秀艺术品种;办好全省民族文艺会演,办好具有鲜明民族文艺特色的节庆活动;开展“民族艺术之乡”评选,建设民族艺术文化地标;支持开办民族文艺传习所,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艺教育,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引入课堂教学;支持优秀民族文艺团体出国出境演出。关于丰富群众文艺活动。《意见》要求,要继续办好“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推进各级各类艺术团体开展“送欢乐下基層”,鼓励和支持机关、校园、企业、农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积极举办优秀文化产品展演、展播、展映、展销、展览等活动,满足城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多地开辟渠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进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关于完善激励机制。《意见》从评价体系、文艺评奖等几个方面强调要完善激励机制,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实现群众口碑、专家意见和市场检验相统一,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积极支持各文艺门类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参评全国性文艺奖项,组织开展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贵州省文艺奖、“新长征”职工文艺奖等评选;各文艺门类可设立奖项,鼓励更多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继续实施贵州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展示奖励,不断加大奖励力度。

第五,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形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从国外、国内的情况看,文化产业都发展得很快,我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呈现出很多亮点,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效益上都有较大差距,在全国处于较落后地位。为了进一步做强、做大我省特色文化产业,《意见》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工程、文化科技工程和文化融合工程。重点实施好“六个一批”,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提供重要支撑。

围绕这项任务,《意见》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市场体系和政策保障”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构建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布局。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贵州多民族文化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区域文化、生态文化相结合的总体产业格局;各区域要突出核心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合作,促进联动发展。二是形成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结构。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多民族文化内容创意为核心,以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为重点,以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为载体,“十二五”时期,加快建设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和规划建设一批市县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着力扶持培育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着力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着力促进多民族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延长文化产业链,开发文化衍生品,提升文化附加值。三是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大贵州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发展壮大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发展骨干企业和中小微型文化企业,积极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形成一批经纪、代理、评估、鉴定、咨询、策划、研发、法律服务、产权交易等文化产业中介机构和投融资平台;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流通组织,形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渠道;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群,以文化提升产品价值,以品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地方补贴等方式,引导广大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四是提供文化产业政策保障。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第六,深化文化改革开放,构建促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这些年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改革开放;今后文化发展要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归根到底还要靠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意见》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实施文化传播工程,促进贵州文化“走出去”,大力释放和促进文化生产力,提高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要深化文化改革开放,构建促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意见》围绕“深化完善三改革、建立健全一机制”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意见》提出,一是深化完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二是深化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和完善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文化事业单位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公益性产品和服务的评估考核,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组建公益性文化事业基金会,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政策许可行业。三是深化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探索运用资产监管、政策法规、行业自律、经济奖惩等多种方式实施管理,建成管人与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坚持主管主办制度,组建和完善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四是建立健全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构建和完善宣传、文化、旅游、农业、经贸、体育等部门“党政推动、政企联合、多位一体、聚合发力”的大外宣格局,充分利用各类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多彩贵州”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提升为重点,推出一批外宣精品,大力开展经贸外宣和文化旅游外宣。创新贵州文化“走出去”体制机制,建立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贸易协调机制,重点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出口企业和产业基地,扶持具有贵州特色和竞争力的影视动漫、出版物、民族歌舞、少儿杂技、民族民间工艺品参与文化交流与對外贸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招商引资带动文化开放,以文化交流促进经贸合作。

第七,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意见》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坚持党管文化、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支锐意创新、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队伍。

围绕这项任务,《意见》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要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新闻媒体主要负责人由组织选拔任用,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领导人员实行组织选配与市场选聘相结合,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文化干部管理体制。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党组织建设,重视文化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二是加强文化工作拔尖人才和高素质专业队伍建设。加大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力度,实行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发挥贵州省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基地作用,实施“文化产业金黔人才培养工程”,加大省内高校培养文化人才力度,实现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人员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方面同等对待。三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市县党委要健全宣传部门的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落实公共文化机构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设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并落实基本津贴,采取“县聘乡管村用”方式配备工作人员,加强对民间文化人才队伍的教育引导、培养培训、管理服务,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培养和激励机制,扶持基层尤其是农村业余文化人才建设,培育和支持文化志愿者参与基层文化工作。四是加强文化工作者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健全完善文化工作者挂职锻炼、调研采风、民情体察制度,逐步实行文化工作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文化工作高层次和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分配形式。设立贵州省文化荣誉制度,对推动文化跨越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者及重大文化成果进行表彰奖励。

第八,加强组织领导,为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意见》提出,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合力推动的工作局面。

围绕这项任务,《意见》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不断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各级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三是进一步加强文化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有关文化建设的法规或政府规章,制定出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文化法制宣传,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四是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政府部门要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积极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支持各级人大、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此次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与推进全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努力增强贵州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同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弘扬贵州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大力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同抓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李华

作者: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

第2篇:省委孙书记在中共福建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

孙春兰在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由我简单传达一下孙书记在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

7月17日-7月18日,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在福州召开。会议的主要精神集中在省委书记孙春兰和代省长苏树林的讲话中。

代表省委常委会讲话。

她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着眼于进一步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为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规划》明确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主线,科学把握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既是党中央对海西建设以往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福建新时期发展的更高要求;既是对海西建设的支持鼓励,也是福建干部群众的责任使命。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贯彻实施《规划》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准确把握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凝心聚力、扎实工作,推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省人民的殷切期望。

孙书记强调,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规划》,

1 加快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要以“三群”联动发展为突破,发挥港口优势,加快壮大临港先进制造业;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港城联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港口的内引外联作用,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带动产业群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我省综合实力。要坚持高端定位、集约发展,珍惜和用好土地、森林、岸线等宝贵资源,促进“三群”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同步提升。特别是要立足我省丰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争取通过5年努力,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真正成为我省支柱产业。

二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县域特色经济;实施大城关战略,做大做优做美县域城关,培育特色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研究建立促进山海协作运作机制,增强山海协作实效,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要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把握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趋势,集中力量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在吸引外资项目上有大突破;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构建整合,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布局,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上有大提升;完善海西20城市战略合作联盟合作机制,在推动区域合作上有新进展;牢固树立“环境是

2 对外开放第一竞争力”的观念,打造与国际贸易规则相适应的法制、政务和市场环境,在营造开放环境上有大成效,真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格局。

四要突出对台先行先试,促进两岸产业发展规划衔接、落实ECFA协议、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在对台经贸合作上有新突破;建立双向互动机制、塑造交流交往品牌、扩大往来规模,在闽台交流交往上有新成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研究和实践“五个共同”,在平潭开放开发上有新进展,努力增创两岸交流合作新优势,加快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五要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探索经验、增创优势,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

六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确保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开支稳定增加、比重不断提高,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样化、建设和运营市场化,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重点发展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事业;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内陆山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 孙书记要求,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以党建促发展、促跨越,以党建凝人心、聚人气,进一步营造先行先试的氛围,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进一步弘扬真抓实干的作风,进一步加大宣传凝聚合力,动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心无旁骛、真抓实干,切实把《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7月18日,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在福州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决定》和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作出《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11月召开第九次省党代会。会议还票决了11名重要干部。

孙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联系实际,注重实效,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这次全会精神、实施海西《规划》结合起来,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和农村开展宣讲活动,营造持久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为推动我省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就做好下半年工作,孙书记强调,一要做好保障和改善

4 民生工作。千方百计确保“3个12%”目标实现,重视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等增收渠道;重视解决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强粮油肉蛋菜的生产和调运,强化流通环节的服务和监管,确保供求平稳;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保质保量地完成中央下达的建设任务。二要切实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增强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效,高度重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三要继续扎实做好换届工作。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干部选拔上来;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干部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加强党性党纪警示教育,严肃换届纪律,加强监督检查,营造良好风气。要通过换届,引导干部切实改进作风,切实把精力放在抓发展上来,促进“十二五”目标任务和五大战役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特别要注意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件一件抓好落实,既谋一时又谋万世,既谋一域又谋全局,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既量力而行,更尽力而为,把事情办好办实。

孙书记要求,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

5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优异的工作业绩,迎接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第3篇:省委书记张宝顺在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

中共安徽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于11月17日至19日在

合肥举行。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听取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省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若干意见,认真总结我省“十一五”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对我省“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会议由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张宝顺代表省委常委会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发表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三运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递补倪虹为八届省委委员,投票表决了部分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王明方等出席。

全会指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战略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全会充分肯定了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以来常委会的工

作。一致认为,省委常委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宏观形势,全力抢抓战略机遇,丰富完善政策措施,切

实加大工作力度,克服了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多重冲击,战胜了持续低温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全省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保持了各项工作的连续性,开创了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新局面。

全会在深入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后强调指出,未来五年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宏观政策总体有利,产业转移机遇前所未有,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完全可能站上更高发展平台。我们必须切实肩负起历史的责任,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把潜在机遇和有利因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让“黄金机遇期”成为“黄金发展期”,推动安徽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长时期的发展。

全会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基本要求是:坚持“双轮驱动”,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促进城市人口与产业同步扩张;坚持转型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优化需求结构,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方面有机统一;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东向发展,全面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坚持和谐发展,着力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臵,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环境和条件,提出今后5年主要目标任务: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力争到2015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完成这一目标任务,要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三农”现代化进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科教兴皖

和人才强省,加快建设创新型安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会强调,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妥善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要自觉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更加注重教育疏导,更加注重依法办事,更加注重形成工作合力,更加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群众工作实效。要抓好制度建设和落实,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要加强对基层群众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群众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基层群众工作机制,努力创造群众工作生动局面。

全会强调,年内只剩40多天时间,当务之急是按照中

央和省委部署,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要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精心组织冬季农业生产,下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狠抓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加大民生工程推进力度,突出抓好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十一五”圆满收官,“十二五”良好开局。

全会强调,“十二五”规划已经确定,蓝图变成现实,关键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转型不犹疑,敢闯敢干不争论,奋力赶超不懈怠,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发展的大跨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努力营造大开放大合作的良好环境;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始终保持敢于负责的精神状态,切实增进领导班子团结,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把学沈浩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抓手,把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摆在重要位臵,大力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体系,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省委委员、省委候补委员;不是省委委员、省委候补委员的党员省级领导同志;省辖市市长,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党员副秘书长,省纪委常委,省直各单位党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各大学和省委管理的企业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代表和专家学者,共约400人参加会议。

第4篇:省委孙书记在中共福建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

中共福建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主要精神

一、省委孙书记在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 7月17日,中共福建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在福州召开。省委孙书记代表省委常委会讲话。她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着眼于进一步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为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规划》明确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主线,科学把握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既是党中央对海西建设以往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福建新时期发展的更高要求;既是对海西建设的支持鼓励,也是福建干部群众的责任使命。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贯彻实施《规划》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准确把握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凝心聚力、扎实工作,推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省人民的殷切期望。

孙书记强调,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规划》,加快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要以“三群”联动发展为突破,发挥港口优势,加快壮大临港先进制造业;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1 加强港城联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港口的内引外联作用,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带动产业群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我省综合实力。要坚持高端定位、集约发展,珍惜和用好土地、森林、岸线等宝贵资源,促进“三群”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同步提升。特别是要立足我省丰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争取通过5年努力,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真正成为我省支柱产业。

二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县域特色经济;实施大城关战略,做大做优做美县域城关,培育特色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研究建立促进山海协作运作机制,增强山海协作实效,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要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把握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趋势,集中力量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在吸引外资项目上有大突破;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构建整合,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布局,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上有大提升;完善海西20城市战略合作联盟合作机制,在推动区域合作上有新进展;牢固树立“环境是对外开放第一竞争力”的观念,打造与国际贸易规则相适应的法制、政务和市场环境,在营造开放环境上有大成效,真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格局。

四要突出对台先行先试,促进两岸产业发展规划衔接、

2 落实ECFA协议、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在对台经贸合作上有新突破;建立双向互动机制、塑造交流交往品牌、扩大往来规模,在闽台交流交往上有新成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研究和实践“五个共同”,在平潭开放开发上有新进展,努力增创两岸交流合作新优势,加快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五要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探索经验、增创优势,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

六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确保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开支稳定增加、比重不断提高,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样化、建设和运营市场化,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重点发展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事业;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内陆山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孙书记要求,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以党建促发展、促跨越,以党建凝人心、聚人气,进一步营造先行先试的氛围,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进一步弘扬真抓实干的作风,进一步加大宣传

3 凝聚合力,动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心无旁骛、真抓实干,切实把《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省委孙书记在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体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精神

7月18日,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在福州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决定》和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作出《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11月召开第九次省党代会。会议还票决了11名重要干部。省委孙书记主持会议。

审议中大家一致认为,全会以贯彻《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为主题,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我省的新要求、新期待,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福建发展的实际。大家一致认为,省委对当前福建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分析和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思想基础、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态势强劲,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充满信心决心。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的部署上来,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劲头去推动《规划》的落实,努力把福建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不断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4 孙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联系实际,注重实效,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这次全会精神、实施海西《规划》结合起来,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和农村开展宣讲活动,营造持久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为推动我省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就做好下半年工作,孙书记强调,一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千方百计确保“3个12%”目标实现,重视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等增收渠道;重视解决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强粮油肉蛋菜的生产和调运,强化流通环节的服务和监管,确保供求平稳;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保质保量地完成中央下达的建设任务。二要切实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增强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效,高度重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三要继续扎实做好换届工作。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干部选拔上来;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细致做好思

5 想政治工作,引导干部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加强党性党纪警示教育,严肃换届纪律,加强监督检查,营造良好风气。要通过换届,引导干部切实改进作风,切实把精力放在抓发展上来,促进“十二五”目标任务和五大战役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特别要注意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件一件抓好落实,既谋一时又谋万世,既谋一域又谋全局,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既量力而行,更尽力而为,把事情办好办实。

孙书记要求,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优异的工作业绩,迎接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三、省政府苏省长在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体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精神

苏省长在讲话中强调,这次全会作出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全面部署,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孙春兰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会部署,强化分工责任,强化协调衔接,强化检查评估,强化创新推动,凝心聚力,乘势而上,把海西《规划》实施的具体工作抓好抓实。

苏省长指出,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质量提升、民生改善、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先行先试、争取政策、对接项目、出台举措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6 当前以及下半年的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们要以贯彻好这次全会精神为动力,坚定加快转变的决心和跨越发展的信心,继续突出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发展这个重点,抓住项目和企业这个关键,紧扣生财、聚财、用财这个脉络,有效组织好全省的经济运行。一要抓好五大战役的攻坚和接续,加快战役实施进度,做好项目接续准备,打造精品工程。二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转型升级,支持企业解决好资金问题,加强电力供应保障,抓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不失时机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三要切实加强市场调控、稳定物价,抓好供应,管好流通,稳定房市,有效联动。

苏省长要求,各级各部门在项目工作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敞开胸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要放下架子、真诚接待;要讲究方式、有效公关。他强调,要严格落实公共安全“一岗双责”,抓好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确保安全稳定。

第5篇:关于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的情况汇报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关于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的情况汇报

我局按照“*****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主动抓好贯彻落实,现将我局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和领会省委全会精神实质。按照上级的通知要求,我局在8月1日分别召开了党组会、党员大会和全局职工大会,由上而下的传达学习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党组书记局长江涛主持会议并传达学习了省委张学忠书记和省长张中伟的重要讲话精神,并采取座谈和大会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会议精神的学习理解。通过传达学习,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一致认为,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必将引领全省各项建设事业全面推进。会上江局长结合我局实际,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指出要切实关心群众生活,重视抓好防汛救灾和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深化矿业秩序整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并要求全局党员干部和职工要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坚决完成2005目标任务,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

二是要突出本职业务工作,搞好规划保障,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省委张学忠书记强调指出,“要积极妥善做好土地征用、搬迁安置工作;要坚持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不动摇”。这对我们国土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资源管理、利用和保护提出非常明确的具体要求,作为国土部门应该严格按照省委精神,研究解决“保护”、“保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依法妥善做好土地征用、搬迁安置等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改变“重征轻安”现象,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要始终坚持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不动摇,抵制和打击土地征用中的不良现象;深入整治矿业秩序,重点打击矿采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对清理出的问题及时进行严肃处理,努力建立公正、健康、有序的***区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加强汛期巡查,严格值班制度,及时上报地灾信息,做到思想不懈怠、标准不降低、工作不松劲,务求取得实效;要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坚定不移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三是强化“四种意识”,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能力素质。我们要严格按照省委要求,坚持以强化“四种意识”为指针,在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素质和加强内部管理上狠下功夫。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严格按照省委要求,深入扎实的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行业风气,并参照国土资源部行政为民十项措施,制定行政为民便民措施,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继续推行和完善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全力查找行业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要加强教育培训,开展以先进性教育为主题的党课教育和业务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工作素质。三要加强廉政教育,促进廉洁自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将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具体任务分解到领导干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头上,层层落实责任,并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坚持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增强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能力。

3

第6篇:关于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的情况汇报

我局按照“*****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主动抓好贯彻落实,现将我局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和领会省委全会精神实质。按照上级的通知要求,我局在8月1日分别召开了党组会、党员大会和全局职工大会,由上而下的传达学习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党组书记局长江涛主持会议并传达学习了省委张学忠书记和省长张中伟的重要讲话精神,并采取座谈和大会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会议精神的学习理解。通过传达学习,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一致认为,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必将引领全省各项建设事业全面推进。会上江局长结合我局实际,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指出要切实关心群众生活,重视抓好防汛救灾和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深化矿业秩序整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并要求全局党员干部和职工要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坚决完成2005目标任务,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

二是要突出本职业务工作,搞好规划保障,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省委张学忠书记强调指出,“要积极妥善做好土地征用、搬迁安置工作;要坚持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不动摇”。这对我们国土资源管理、利用和保护提出非常明确的具体要求,作为国土部门应该严格按照省委精神,研究解决“保护”、“保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依法妥善做好土地征用、搬迁安置等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改变“重征轻安”现象,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要始终坚持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不动摇,抵制和打击土地征用中的不良现象;深入整治矿业秩序,重点打击矿采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对清理出的问题及时进行严肃处理,努力建立公正、健康、有序的***区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加强汛期巡查,严格值班制度,及时上报地灾信息,做到思想不懈怠、标准不降低、工作不松劲,务求取得实效;要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坚定不移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三是强化“四种意识”,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能力素质。我们要严格按照省委要求,坚持以强化“四种意识”为指针,在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素质和加强内部管理上狠下功夫。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严格按照省委要求,深入扎实的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行业风气,并参照国土资源部行政为民十项措施,制定行政为民便民措施,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继续推行和完善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全力查找行业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要加强教育培训,开展以先进性教育为主题的党课教育和业务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工作素质。三要加强廉政教育,促进廉洁自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将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具体任务分解到领导干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头上,层层落实责任,并坚持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增强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能力。

第7篇:在省纪委全会上省委书记的讲话

在省纪委九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

(2012年1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省纪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今年我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陈伦同志还要代表省纪委作工作报告,这个报告省委常委会已经进行了审议,我完全赞成。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和任务,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一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化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的全局性进一步增强。加强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我省“十二五”规划、统筹推进“三化”、实施“三动”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找准反腐倡廉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吉林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二是以人为本、执纪为民,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切实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加大检查治理和查办案件力度,认真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

的突出问题、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工作的系统性进一步增强。着眼于坚决惩治腐败,重点查办了一批涉案人员职级高、涉案金额大、影响恶劣的案件;着眼于有效预防腐败,重点抓好以改革限权、依法确权、科学配权、阳光示权、全程控权为主要内容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推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3+1”模式等制度建设;着眼于以重点领域推进带动全局工作开展,以关键环节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提升,惩防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四是深化改革、完善措施,工作的创新性进一步增强。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积极创新理念思路、工作内容、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有效破解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各项任务落实,提高了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总的看,在过去的一年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保障和促进作用,省委对省纪委和全省纪检监察系统的工作是满意的。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依然严重,一些腐败案件涉案金额大、社会影响恶劣;党员干部作风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少数党员干部责任意识不强、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比较突出,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和不正之风仍然比较严重;腐败问题与多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体制机制改革尚未突破使治理腐败的难度加大;反腐倡廉在工作思路、制度措施、方式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和加强。这些问题表明,目前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八大和省十次党代会,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前不久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对今年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注重协调,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不断开创振兴发展的新局面。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深刻把握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党面临“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反腐倡廉建设“三个并存”和“两个依然”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不渝跟党走,坚定不移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对国家和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落实、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等方面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抓好“八路安居”工程、“暖房子”工程和其它民生实事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开展对支持西藏、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和省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绩效管理监察,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下大力气纠正和解决突出问题。

二要认真搞好换届,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去年我们圆满完成了县(市、区)和乡(镇)换届,市(州)党委换届即将结束,今年省委和市(州)人大、政府、政协要进行换届。要切实加强对换届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执行换届相关政策,统筹谋划、强化责任、强力推进各项具体工作,善始善终地把换届工作做好。要严肃换届纪律,匡正换届风气,对违反换届纪律、破坏换届风气的行为要保持高压态势,坚持露头就打,从快查处、从严惩治。针对领导班子换届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引导和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新任职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大力弘扬紧密联系实际、务实重行、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优良作风,严格执行《廉政准则》等廉洁自律规定,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形象。

三要加快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继续落实好中央《工作规划》和我省《实施办法》,认真研究谋划下一个五年工作,加快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惩防体系。去年以来,省纪委围绕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提出要改革限权、依法确权、科学配权、阳光示权、全程控权,这个思路很好、办法很新,抓住了预防腐败工作的核心和关键,也符合我省实际,这项工作抓好了,既是监督关口的前移,也是对干部的一种保护。要认真抓下去,力争在具体操作层面取得实际效果。同时,按照中央的要求部署,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健全制度为重点、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人民满意为标准,逐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长效机制。

四要继续解决好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力度,继续抓好专项治理工作,着力在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高度重视、认真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切实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治理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问题,纠正和查处侵害群众合法权益行为,建立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规范基层执法行为,推进基层便民服务,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完成这些重点任务,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全面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政治责任。要把反腐倡廉纳入党委政府总体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树立廉洁意识,管住自己、当好表率,又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本地本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负总责。班子成员要真正落实“一岗双责”,认真履行对分管范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责任。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结合起来,科学分解责任,严格绩效考核,严肃责任追究。

二、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抓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总体要求、工作重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于推动全面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吉林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是有效化解长期执政带来的各种风险、积极应对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适应改革开放和外部环境考验的现实需要。从本质上讲,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是一致的,先进性是纯洁性的基础,纯洁性是先进性的体现。实践证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不断保持纯洁性,才能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

才能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当前,我省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党的队伍总体上是纯洁、团结而有战斗力的,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但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当前在实际工作尤其是基层工作和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损害党的纯洁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的理想信念不坚定、作风不正、原则性不强、为政不廉等不符合纯洁性要求的问题,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仅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也削弱了一些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下大气力加以解决。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四个结合”,即坚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相结合、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和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为我们在新的形势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信仰坚定、忠诚可靠,艰苦奋斗、拒腐防变,克已奉公、服务人民。

(一)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严格教育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基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要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引导广大党

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发扬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清廉形象。我经常提醒大家,什么人可以交什么人不可以交,什么饭可以吃什么饭不可以吃,什么地方可以去什么地方不可以去,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心里始终要有一盏“红绿灯”。各级党组织对党员干部身上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醒,“总算账”才能避免“算总账”,这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要加强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切实加强组织管理。严格管理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关键。要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严格的组织管理,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团结巩固,充分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要完善党员管理机制。把好党员入口关,严格按照党章规定标准和程序发展党员,重视党员质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努力把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加强党员日常管理,提高党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好干部选任关。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位,从履行岗位职责中、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从关键时刻表现中、从对待个

人名利中考察干部,把那些党性强、能干事、群众拥护的优秀干部,把那些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思路好、能力强、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汇聚到吉林振兴发展的事业中来。要把好考核评价关。建立健全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和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不合格党员要按照党章和有关制度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作出组织调整。

(三)切实加强党内监督。严格监督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坚持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相统一,加强普通党员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加强党员干部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成员对主要领导同志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深化党务公开,规范用权行为,防止权力滥用。要加强巡视监督。深化对各市(州)以及省直部门的巡视,加大对县(市、区)的巡视力度,积极开展对省属高校的巡视,延伸开展对县属乡镇的巡视,强化巡视成果运用,切实解决少数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涣散、廉洁自律松懈等问题。要加强舆论监督。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有效引导舆论监督,加强对新闻单位和新兴媒体的管理,既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方便群众监督,又要防止恶意炒作社会问题,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打造新形势下各级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舆论阵地。

(四)切实加强党的纪律。严明纪律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有力保证。要加强纪律建设。健全完善党纪条规相关配套制度,推动各项制度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纪可依。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及时把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规章制度,促进各项制度科学管用。要严格执行纪律规定。深入开展党纪条规知识学习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纪律意识,切实形成按章办事、遵章守纪的行为习惯,把各项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加强纪律执行的监督检查,搞好日常评价考核,切实把各项纪律规定,特别是党的政治纪律、组织人事工作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要严肃查处违反纪律行为特别是各类腐败案件。严格违反纪律的责任追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坚决改变一些地方执行纪律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状况,使党的纪律真正成为统一的纪律、自觉的纪律、铁的纪律。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不管发生在何时何地,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绝不手软。健全及时揭露腐败机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加强案件剖析和案件通报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中吸取教育、引以为戒。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学习纪律、带头执行纪律、带头维护纪律,切实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形成严格执行纪律、自觉维护纪律的良好风气。

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体现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认真领会精神

实质,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增强党的凝聚力,就是要强化党的意识、强化宗旨意识、强化大局意识,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努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领导事业的坚强核心、广大党员成为推动发展的先锋模范。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提升推动发展、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努力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信任和真心支持。增强干部的执行力,就是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做到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碰硬,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群众,自觉肩负起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重任,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推动各项工作实现大的突破。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就是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制度创新,严格制度执行,切实把各项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根本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关键是与时俱进、推动创新、改进作风、真抓实干,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凝聚智慧力量、赢得群众信任、推动事业发展,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奋斗目标。

三、纪律检查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坚决维护党的纯洁性 长期以来,全省纪律检查机关和纪律检查干部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忠实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

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我省广大纪律检查干部不愧是一支顾全大局、服务群众、秉公执纪、忠诚可靠的队伍。新形势下,纪律检查机关和纪律检查干部肩负着加强反腐倡廉、维护党的纯洁性的重大使命,必须带头落实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在维护党的纯洁性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教育、监督、惩治、保护等职能作用,推动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要结合实际,加强对党员干部维护党纪、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要提高查办案件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坚决清除腐败分子,维护党的队伍纯洁。要建立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及时受理党员控告和申诉,保障党员各项民主权利正确行使和不受侵犯。要经常开展相关制度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纠正在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纯洁现象。

广大纪律检查干部要坚持以身作则,在保持党的纯洁性方面作出表率。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理论学习,坚定政治立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始终坚持依法履职、忠诚履职、全面履职,始终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接受监督,不断提高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要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把那些党性好、能力强、作风正、威信高的干部选拔进各级纪律检查机关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

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纪检干部队伍中来。要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严格教育、管理、监督,引导和督促广大纪检干部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恪尽职守、秉公执纪的职业操守,永葆忠诚卫士本色。各级党委要支持纪律检查工作,关心爱护纪检干部,为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创造条件。

借这个机会,我再强调一下过好“年关”的问题。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近日,省纪委专门召开会议,就春节期间和今后一个时期狠刹收送钱卡歪风作出部署。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委关于廉洁从政和厉行节约的规定,大兴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之风,坚决杜绝挥霍浪费,坚决制止送钱、送物、送购物卡等,真正做到带头树立良好形象、带头营造良好风气、带头过好“年关”。

同志们,做好今年反腐倡廉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局面,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代表省委给各位并通过你们给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拜个早年,祝大家春节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谢谢大家!

上一篇:酒店办公室岗位职责下一篇:我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