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

编者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部署。为此,我们特开辟这个“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专栏,组织广西区委党校11位专家学者撰写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关问题,以期更好地帮助大家学习领会《决定》的深刻含义和精神实质。

新的理论,新的实践

副校长、教授 央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重要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深刻阐述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重点,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的部署。《决定》主题高远、目标明确、全面务实、重点突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成为中国现代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载入史册,必将化作极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首先,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因共产党开始了新的战略追求,开创了新的伟大实践。“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华,古今中外的先哲们在探索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进程中,都对“和谐”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和不懈的追求,主张在承认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和谐。但是,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把“和谐”作为一个党、国家和民族的统一行动纲领和共同奋斗目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付之以实践。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率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崭新课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并做出具体的部署,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集体非凡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执政能力,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又一次历史性的跨越,是党的战略任务和伟大实践的重大创新。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发展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文化教育、安全稳定及其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利因素。为此,十六届六中全会极具针对性地向全党突出强调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六个重点领域,即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这意味着党和国家战略重心的重大转变,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历史性飞跃,这一飞跃必将带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巨变。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和内涵的提出,是我党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新飞跃。阅读《决定》,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前所未有地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决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和谐利益,这是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决定》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次将“和谐”一词与富强、民丰、文明并列提出,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目标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决定》深刻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作为一种价值观它准确地把握了当前社会矛盾的症结和关键。《决定》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节和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从战略的高度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落到了实处。《决定》还提出了九大任务、六项原则以及许多具体目标,为我们展现了现阶段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诸多理论创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这些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意识形态领域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在社会实践中认真学习,深入研究。

“和谐”是个很高的目标,它的实现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我们虽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而进行地艰辛探索和证反两个方面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近30年来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丰硕成果和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以及我们有中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使我国拥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多种有利条件,社会实践的快速发展及其强烈呼唤也将促进这一伟大实践的步伐。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经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正是顺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动,因而我们的事业注定会成功。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刘小兵

社会公平的关键是政治的公正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在所有的社会公正中,政治的公正是最重要、最关键、最具决定性的核心因素。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政治文明的最高价值选择。政治公正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文明的程度,政治公正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公正、公平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政治基础。政治公正所解决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组织一时的生存与发展,而是一种长期、可持续的整个国家、社会的生态资源。这就决定了它需要一系列“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K期性”的制度的有力支撑。这里的“制度”就是指社会和国家的权力结构、权力秩序、权力运行机制,即政治制度。政治公正需要制度的关照,需要制度化解决的途径。政治公正是社会的平衡器和安全阀。政治的公正是由掌握若各级公共权力的官员来实现,因此,官员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治的品质,官员的道德修养直接地影响着政治的公正。每一位官员都应树立崇高的政治精神、政治责任感、正义感及敬业精神,使自身成为公平与正义的象征。当官员丧失了政治的公平和正义时,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受损,并使政治的不公正与经济的不公平陷入恶性循环。

政治公正的关键则是政治的民主

政治公正要从一种理念倡导变为生动的社会现实,官员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从政治公正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公正的政治,必然要从官员的主体因素为核心来加以思考并进

行制度卜的设计与调整。社会的不公正,许多时候不是一个技术瓶颈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道德问题。但要根本解决社会的不公正问题,却必须从制度和机制人手。政治不公有其制度性根源,要改变政治不公的现状,唯有通过公正的立法、建立能体现政治公正三的法律和制度,才能建立制度性公正。政治公正的核心问题,是对政治权力的合理配置、规范运作和有效制约。政治权力的运作(包括权力的分流、权利的分配、决策的制定、制度的设计、人力物力的配置、实施手段和目标的确定等方面)向更为利学和更为合理的形式发展。政治公正的核心应当是公开性、公正性,政治公正主要体现为行政的程序性、规范性。要实现社会的公正、政治的公正,就必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张家寿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给现阶段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州论上的指导。构建和谐社会足科学发展观在现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和谐社会不是…个永恒目标,它是在我国小康社会即将要完成的基础上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和谐社会把实现社会层面上的和谐作为其主要内容。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两者相互促进、互为条件。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离不升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在于发展。离开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经济上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升级,用市场的方法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群众基础。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完善市场信用机制和公平体制,依法治国,实现社会民丰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调整和完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协调群众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构建和谐社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管理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力建设和谐文化

文史教研部教授 陈学璞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决定》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谐文化的地位作用、根本理念和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作了充分的深刻的阐述。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思想为内涵特质、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进步文化。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经济社会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结果。

和谐文化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开放性、渗透性、民族性的特征。一是时代性,不同时代的和谐文化体现不同的时代精神,实现和谐的理念、原则、方法、步骤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色。二是继承性,和谐文化源远流K、传承文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儒道释等都蕴含着和谐精神的内核,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义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都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旅的成长历程。三是开放性,和谐文化是世界各国多种文明交流融汇的成果。心是渗透性,和谐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形态,而是渗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所有文化范畴之中、与一切门类的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五是民族性,和谐文化具有民族的和地域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映衬、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呈现了世界和谐文化的多姿多彩。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没有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就会失了正确方向、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和谐社会是产生和谐文化的物质基础,和谐文化来自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朱革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整套价值观念系统。所谓“核心”价值体系,有三层本质属性:一是主导性,它是我国和谐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起根本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系统。二是认同性,它是我国和谐社会具有广泛社会认同、达成普遍社会共识的价值观念系统。三是指导性,它对我国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突出表现在它具有四个基本功能:一是导向功能,亦称目标引导功能,即通过构建与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使全社会有基本明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引领全体公民努力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二是吸引功能,即通过构建与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提升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发社会活力,同心同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中整合功能,即通过构建与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整合社会价值理念及利益取向,最大限度地化解利益冲突及社会矛盾。四是评判功能,即通过构建与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达成社会共识的价值评估标准,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及其社会行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要着力完成四项任务:一是明确范畴及内容,构建范畴基础。必须确立和谐社会

核心价值体系的池畴系统。“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范畴,必须以是否促进社会和谐为轴心来构筑社会的价值取向体系。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还应当包括二十八字的基本范畴,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二是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打造思维基础。要树立求真务实、求同存异、求发展、求协调的思维方式,打造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思维基础。三是知荣明耻,巩固道德基础。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制度基础。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陶建平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科学普及等方面。近年我国政府在这些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让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了发展的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仍是突出的,公共服务的广度、力度和高度都不够:一、就广度而言,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不够广,相当多的人没能广泛地享受公共服务,甚至根本没能进入“服务区”,服务的公平性也就因之大打折扣。二、就力度而言,好些地方的公共服务因缺乏明确的制度分工、问责和财政支撑而软化,缺乏应有的力度和可持续性。对公共服务的监管也较为乏力。三、就高度而言,各方面公共服务的整体质量、水平有待提高,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真正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就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也都不可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就不可能达成。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完善民丰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覆盖面广、水平适度、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在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初级卫生保健、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保护贫弱者为重点,逐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共享成果的空间。

各级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丰体,要担负起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责任,扩大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尽快完成从管制型无限政府到责任型、法治型、服务型有限政府的第二次职能转变,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此,必须扭转单纯追求GDP而忽视公共服务的“政绩观”,把公共服务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中,建立以公共服务业绩为导向的干部人事制度;进一步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主要精力、财力集中到发展社会事业和扩大公共产品供给上来,加强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科技基础研究、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民生、公共产品领域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贺先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基本问题认识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是执政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路径选择。

第一,实现社会和谐,首先党内要和谐。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实现和保持党自身的团结和谐,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为完成党所肩负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而奋斗;我们党是具有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先进性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来体现,也通过党的形象和表率作用来体现,只有实现和保持党的团结和谐,才能对社会和谐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好地体现党的先进性。因此,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由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第二,增进党内和谐,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组织原则和制度,也是增强我们党的团结和活力的根本保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把发扬民主作为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于党的工作的各个方面。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领导班子内部议事规则和程序,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所有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提高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的自觉性,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保证党在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的巩固和统一。

第三,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是实现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党内的团结和谐,首先取决于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只有各级领导班子团结和谐,才能带动整个干部队仇的团结和谐,营造相互信任、和谐共事的良好氛围,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是否团结,干部队伍是否和谐,对当地的民心和社会风气影响极大。群众看干部,干部看班子。要通过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推进党内和谐,并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

法学教研部副教授 卢尚纯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论述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时,再次强调扩大公民的有序的政治参与,这说明党对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在进一步深化,党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决心在进一步加强。

所谓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是指一般公民以合法的形式,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参与政治生活和影响政治决策的过程。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具体体现。广泛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执政党民主执政的核心任务,就是推进公民政治参与适度发展。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政治文明归根到底是关于权力的来源与行使问题。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形成的标志。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应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与“人民行使一切权力”的高度统一。而衡量政治文明的标尺就是民主的具体制度的完善程度,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迈向最高程度政治文明的唯一途径。我国宪法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着力在以下两个方面下

功夫。第一,构建公民的政治参与制度体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制度包括三个层次: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一系列具体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工会制度、社情民情反映制度、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信访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行政公开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等等。

第二。保持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畅通。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提高选民的政治素质,增强政治责任感。完善民主评议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等评价、考核制度,加大人民群众评价的权重。只有把对领导干部的思想要求和制度保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畅通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卞谦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可供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借鉴和利用。从整体上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人合德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追求两个层面的和谐:一是人道层面的和谐。孔子讲“修已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等观念,都是在追求人道和谐的理想境界。二是人道与天道相协调层面的和谐。孔子认为理想的修养境界必须是人的行为与天道协调一致,因为天道的特点是“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因此人必须“乐天”,亦即顺从效法天道法则。《周易》则讲得更明白:“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即只有不违背天道规律,才能达到人与天地合德,天道与人道整体和谐。

二、执政天下为公。“公”在古代指的是为政公平,处事公道。《论语·尧日》在赞扬尧、舜、汤、周之政绩时说“公则悦”,意即为政公平百姓高兴。在勾画和谐社会理想时,儒家认为执政者应使广大社会成员老有归宿,壮有事干,幼得抚育,残有赡养,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各得其所。

三、人际讲信修睦。孔子把“信”看作人际关系和睦相处的基础。他说“民无信不立”,认为治国讲信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讲:“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致于败”,把讲信修睦提升到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四、社会关爱弱者。孔子主张:“泛爱众”,提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运用“推己及人”的方法超越一己之私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老有所终、残有所养,“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凡天下疲癃残疾、恂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赈济弱势群体,避免社会危机的发生。

五、国家协和万邦。《尚书·尧典》里“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是讲先王尧能重用有才德之士,以团结族人,又通过表彰百官中之贤者,使百官族姓的各个邦族都能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以和睦、亲善、协调、和谐作为处理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准则,“协和万邦”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想的典型表达式。

努力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到党校教学中去

教务处处长、教授 宁健

十六届六中全会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王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广大领导干部作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校作为教育培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培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合格干部。

要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在课程设置上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共有六个方面,涉及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必须发挥我校的学科优势,设立恰当的专题,讲深讲透相关的原理,让广大领导干部深刻领会并自觉运用。

二是在教学布局上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在这一布局中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首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中心的过程中,突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教育培训。其次,在加强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学科专业理论教育结合起来,突出与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社会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等理论教育。再次,在开阔世界眼光的过程中,着重分析和了解发达国家促进社会和谐的经验,如运用科技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政府调控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和利用。第四,在培养战略思维的过程中,重点是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养成识大体、顾大局、统筹兼顾的良好思维。第五,在增强党性修养过程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三是在教育培训模式上注重培养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和能力需要。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能力建设的新要求开展培训,把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和能力提升融为一体,大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由素质教育向素质和能力教育培训相结合的转变,促进领导干部本领和能力的提高。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部署,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六种本领,即: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创新和完善教育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和推进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等现代教育培训方法。  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营造宽松和谐的科研氛围

科研处处长、副教授 黄志恒

十六届六中令公通过的《决定》强调:“社会和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可以说,一个单位的和谐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因此,要使我校的科研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科研氛围。

首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精神,设置科研新课题。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来设置研究课题。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是党校的科研必须坚持的方针。因此,我们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精神,鼓励教研人员拓宽视野,积极关注社会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根据形势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来开展科研。目前,就是要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科研重点,特别是要围绕我区“十一五”时期建设“和谐广西”的需要来设置新课题。

其次,要调动教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科研的新活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发展,我校的教研队伍中,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的人员在增加,他们已成为我校科研的主力军和科研成果的主要创造者。但是,各个教研部门的发展还不平衡。在新形势下的科研工作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上述“三高”人员的优势,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又要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的方式,搭建教研人员合作交流的平台,让科研能力较强的与科研能力较弱的结对子、搞课题,在合作研究中共同提高、协调发展,使全校教研人员的积极性都能调动起来,科研活力都能激发出来。

第三,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宽松和谐的科研新机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特别是关于科研奖励和激励的制度,为推动我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科研是一项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在从事某一个课题的研究时,既有成功的希望,又有失败的可能。因此,我们在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就不仅要有奖励成功的制度,也要有宽容失败的措施,使成功者得到肯定,更上一层楼;使失败者得到鼓励,迈步从头越。这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教研人员,营造一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宽松和谐的氛围

责任编辑 谭焰 任浩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央 吉等

第2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问答(续四)

13.如何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反腐败体制机制和制度问题,一直是党内外议论比较多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反腐败成效的关键问题。大家的主要意见,一是现在的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二是查办案件受地方和部门牵涉太多,有些案件难以坚决查办,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决定》明确提出,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这是为了更好适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需要而提出的重大改革。

第一,要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1996年,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在党委领导下成立有纪检、法院、检察、监察、审计等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反腐败协调小组。之后,全国县级以上各级党委基本上都建立了反腐败协调小组,主要承担查办腐败案件的协调工作。但在实践中,反腐败协调小组往往不定期、不经常召开协调会议,形成的意见缺乏约束力和执行力,有的甚至只是沟通情况,组织协调反腐败的作用发挥得很不够。当前,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总的原则是更加充分地体现党的领导作用和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充实与反腐败工作紧密相关的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进一步明确应当履行的具体职责,形成健全规范有序的工作模式,以更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反腐败力量。

第二,要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决定》把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作为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决定》明确规定:“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掌握案件线索和查办腐败案件是反腐败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原来的习惯性程序中,不少地方纪委如果发现本地重大案件线索或者查办重大腐败案件,都必须向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报告,在得到首肯后才能进行初核或查处。这样就给压案不报和瞒案不查提供了可能和机会。如果案件线索处置和查办必须同时向上级纪委报告,那么就对同级党委主要领导形成制约,这样就有利于更深入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打击腐败犯罪。二是《决定》明确规定“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这是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领导的重要举措。纪委书记、副书记是一级纪委的主要领导,承担着一个单位纪律检查工作的主要领导责任。他们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有利于强化他们同上级纪委的沟通和联系,有利于他们更加负责地发挥职能作用,为各级纪委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更好行使党内监督权,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三,要强化纪委的派驻监督。根据党章规定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任务要求,《决定》提出:“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履行监督职责。”这是党内监督体制的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派驻。原来中央纪委主要在政府部门设置派驻机构,在党务部门除个别的以外没有设派驻机构。今后,按照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的原则,中央纪委向中央和国家机关都要派驻纪检机构。二是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派驻纪检组长继续担任驻在部门党组成员,只履行监督职责,不参与驻在部门业务分工,不从驻在部门产生。三是各项工作保障由驻在部门负责,工作经费应列入驻在部门预算。

第四,要强化纪委的巡视监督。《决定》提出:“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这也是党内监督体制的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全面覆盖。对所有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都应当进行巡视,以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二是抓好重点。要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这个中心进行,无论是谁,包括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地方党委书记的同志在内,都在巡视监督的范围之内。三是发现问题。要着力发现领导干部是否存在违纪违法、违反八项规定、违反政治纪律、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等问题,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促进问题解决,遏制腐败发生。

14.如何进一步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

民主的基础是公开,公开是监督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不断加强,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决定》强调,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扩大党内外民主,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当前,要不断完善并认真落实各项公开制度,不断拓展公开领域,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创新公开形式,形成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晒权”、“亮权”,切实养成在“放大镜、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杜绝暗箱操作和公器私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一,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和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前提是依法确权,关键是固化和公开流程。一是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要严格按照宪法、相关组织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各级各部门的权力进行审核确认,对超越法律法规范围的权力坚决依法予以取消,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权力坚决予以调整;要按照简政放权的精神,该削减的削减,该限制的限制,该下放的下放,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二是依法规范并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要遵循权力运行的一般规律,坚持减少层次、优化流程、提高效能、方便办事原则,依法公开省、市、县、乡政府及其行政首长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行政决策权、审批权、执法权等职责权限、法律依据、法定程序,制成表格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向社会公布,促使隐性权力公开化、显性权力规范化。

第二,加强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凡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群众普遍关注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容易发生腐败问题领域和环节的事项,都要做到及时公开,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一要加强党务公开。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深入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以党务公开带动和促进政务、司法、厂务、村(居)务以及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二要加强政务公开。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深化财政预算决算、部门预算决算、重大建设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等信息公开。三要加强各领域办事公开。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特别是教育、医疗、通信、电力等公共服务单位,都要结合行风治理,进一步深化公开工作。四要积极推行公开承诺、公开述职、民主评议、听证质询等制度,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办好政风行风热线,让群众参与,请群众评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

第三,实施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公开内容要突出重点,挤干水分,拎出干货,让群众听到最想听的、看到最想看的、了解到最想了解的。要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程序加以规范。要健全行政管理公开制度,对群众关心关切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征收征用等执法活动实施公开,促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要完善服务公开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保护、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事件、价格和收费等重点领域,都要及时发布权威、准确信息。决策是否落实,执行是否完毕和不走样,关键要看结果。结果不仅是判断群众利益是否得到保障的重要因素,也是判断权力行使是否得当的重要方面。所以,办事结果不公开,只是看决策、看过程,也难以保证结果的公正公平和实效性。要进一步强化结果公开,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办事结果公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第四,推进权力公开信息化建设。在网络时代推进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只有善用信息化手段,才能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特别是建设更加完善的电子监察系统。运用“制度加科技”手段,把风险防控的关键节点和要求内嵌到审批、监管等平台中,推动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使权力运行全程留痕,可视、可控、可查、可纠,压缩暗箱操作和权力滥用、私用的空间,让阳光照进权力行使的每一个角落。

15.怎样才能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而衡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最终成效,就是《决定》关于“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重要预期,这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阔步前进的宏大理想,也是需要全党全社会戮力同心共同奋斗的远大目标,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方式和途经。

第一,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关键是让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格局,是一种通俗说法,即指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均占少数,呈现类似橄榄“两头小中间大”的形态。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就是要让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由于劳动所得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首要环节,是中低收入者的基础性收入部分。《决定》根据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关于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占多数的要求,围绕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的系列改革思路,旨在初次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考虑到再分配也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而且必须更加注重公平,《决定》所重申的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将综合运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主要手段,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和公共资源占用及其收益分配机制,还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我们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重点向低收入者倾斜,既要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所得,也要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而且,我国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应当是制度完善、调控有效、比例合理、关系协调的格局。对此,《决定》再次强调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明确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基本政策导向,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必将为中等收入群体营造更好的发展壮大空间。

第二,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必须重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对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决定》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改革指导思想,我们要依法加强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实行国家依法征收征用补偿原则,依法规范和保障居民拥有使用权的房屋、土地和资源的转让行为,进一步健全保护公民财产权制度,为切实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为了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还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按照《决定》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新的方向,更好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要继续拓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多种渠道,主要包括: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落实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包括分红制度),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适度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保护存款人权益;强化投资理财渠道监管、规范交易方式、探索网络交易模式,丰富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基金产品;参与股份制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分红,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行企业员工持股;发展实业投资及租赁服务业,规范收藏品投资和房地产等市场。对此,各级政府应更加重视规范市场秩序和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健全法规、调整政策,加强对居民投资租赁行为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维持良性运行市场秩序,保护居民合法增收权益。同时,随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和新农村建设逐步深入,农民在拥有和运用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住房财产权等方面,以及在金融产品和实业等投资领域,都将有更多条件和机会来增加财产性收入,必将为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作出贡献。(石兰摘编)

第3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问答(续一)

4. 如何理解“三个进一步解放”?

《决定》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的目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目的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有利于一切生产要素活力充分释放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进一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第一,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和原动力。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发轫于35年前的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是一场强烈呼唤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伟大变革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全党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恢复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冲破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一些错误的、僵化的思想认识,为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可以说,没有全党的思想解放,我们党就不可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那种困难局面下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新时期;没有全党全社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不可能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因此,思想解放是最根本的解放,是一切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总开关。当今社会发展步伐加快,新科技新知识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全党全社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同时也需要通过全面改革进一步冲破各种思想观念的束缚,不断以思想解放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活水。

第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目的和归宿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的一切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我们的一切奋斗目标的实现,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乃至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之上。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得到极大发展,但就社会生产力水平来讲,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比重不大、布局不均衡,落后生产方式大量存在,社会整体生产效率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目的也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创造更好条件,而且最终也要体现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来。

第三,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没有社会活力的充分释放,解放思想就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动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会失去坚实的社会基础。社会主义要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靠的就是社会主义在实现人的解放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便利。全面深化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全面深化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活力充分激发的社会环境,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6.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是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战略任务来确定的。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决定》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战略目标基础上,进而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丰富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标的内涵和要求。

第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两者一脉相承、有机统一。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治理能力则是我们运用这些制度和体制机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有了好的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来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已经在全国执政64年,无论是在制度建设还是在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许多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充分说明我们党在制度建设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上的智慧和能力。但我们也要看到,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亟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特别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越来越多体现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既改革不适应实践要求的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

第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把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制度建设,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但在如何发挥好制度效能方面重视不够。很多制度都已建立起来,很多体制机制看起来也很完善,很多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就摆在那里,但就是落不到实处,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许多问题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一方面要求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要求推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的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实际效能。

第4篇: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抓党务

促业务

强服务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基层单位完成各项任务、促进单位全面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维护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孙村镇全力围绕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强基固本、深化拓展、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新的水平。

一、强基固本,打造规范党建。坚持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抓起,扎实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基层党组织。一是压实基层党建责任。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把从严治党要求向村(居)、社区、非公企业党组织延伸,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执行“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领导干部自觉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按照《发展党员细则》,从严从实做好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等工作。三是抓实支部规范建设。制定建设标准,统筹推进街道、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开展“先锋支部”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深化拓展,打造活力党建。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基层党建的首位,引导党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保持定力,激发活力。一是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切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基层、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楚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丰富内涵、总体布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二是认真锻炼年轻党员干部。把能力强、素质好、潜力大的年轻党员干部放到基层工作一线锻炼成长,开展“老带新”活动,提升干部责任担当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三是抓好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依托中分村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党员干部实地学习和重温党的创业史、奋斗史,坚定理想信念,改进工作作风。

三、严于律己,打造服务党建。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驰而不息改进作风,认真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实施细则精神的贯彻落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新问题新动向,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上向善,提高机关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纪律的执行力。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聚集主体责任,以“六大纪律”为准绳,坚持纪在法前,严肃审查、处分违纪党员。充分运用好执纪监督“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成为常态。对严重违纪有违必究、动辄则咎,强化纪律刚性约束。

第5篇:学习五中全会精神心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这是“十一五”时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尽管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

体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7.4、原煤为

31、钢铁为

27、氧化铝为

25、水泥为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从近年来部分地区频繁发生的“电荒”、“油荒”中,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未来,资源供给的制约越来越突出,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路子,否则,经济运行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不转变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带来自然灾害增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不转变增长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我国面临着被发达国家越拉越远的可能。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转变困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政策原因。在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具有很强的投资和发展冲动,不少地方热衷于扩大经济规模,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另外,投资体制和价格体系不合理,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都是导致我国经济粗放增长的重要原因。

“十一五”时期,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有利于经济集约型增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各级政府必须强化危机感紧迫感,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制定“十一五”区域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多种形式,引导企业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进行配套改革,增加资源消耗水平、环境质量等考核指标,引导地方政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协调推进投资、财税、金融和企业体制改革,完善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提高各种稀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要发展规模经济,推进结构调整。通过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重组改造,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要在土地、环境、技术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和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抑制乃至依法关闭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绿色工业和绿色消费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只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第6篇:学习XX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喜悦中时,中国共产党第XX中央委员会第X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厂里特别邀请省委党校的XX教授为我们作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专题讲座。X老师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自身的丰富阅历,在轻松却不失严肃的气氛中,用幽默却蕴含深刻道理的语言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解读课。

XX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几年前,一部《大国堀起》撩起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尘封已久的大国梦。而去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人民储蓄型的消费模式不再被耻笑,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宏观调控的经济模式值得学习。正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大会上,中国已然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向世界传达着强有力的声音,美国、日本、欧盟提出的方案,其前提都取决于:中方是否参与。就连美国导演也不能忽视中国的票房,正在火热上映的《2012》让中国人在剧中“担当重任”;而以往的某些国外电影,则需要删除对中国的负面描写才能在中国上映。现在,中国已力超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一步步向着世界强国的方向迈进,在世界舞台上占了不可或缺的一席。

同时,这一年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了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继续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XX全会提出了“四个着眼于”。正如X教授所说,“四个着眼于”是贯彻落实党的XX大做出的重大部署的“再推进”,是基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瞄准更远大目标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再出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相应地,全会也指出党执政面临的“四大考验”,警醒全党居安思危,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围绕党的XX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党委书记XX作了专题讲话,要求企业上下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XX全会精神的热潮,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形势、党建工作情况和企业当前工作重点,以XX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提高认识、巩固思想、明确目标,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XX厂长的讲话中,也要求XX要以学习XX全会精神为契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上级精神的贯彻落实,推动全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决定》还特别指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学风问题至关重要,关系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理论学习能不能取得成效,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一个好的学风;理论学习深入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所以,作为一名青年共产党员,我们不仅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更要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党员先进性,全力弘扬“愿学、勤学、真学、深学、善学”的学习风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努力做一名优秀青年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感召周围群众,响应党中央号召,引领社会思想风尚。

作为一名XX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XX人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恪尽职守;更要顺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困难面前,我们要坚定信念,以必胜的决心和昂扬的斗志保质量、重速度、注实效,保今年优绩、开明年辉煌。我们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全力创建“优秀XX”,共建和谐XX。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以史鉴今,不忘中华民族的昔日辉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激励我们自强不息、奋勇前进;不忘党和人民的筚路蓝缕,抓住发展机遇。我们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增进各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建设和谐社会,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大国崛起而竭尽绵薄!

第7篇:学习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以人为本 再创辉煌

-------雏议十二五我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路径

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吴文根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凡是顺应了人民发展需求的时代都是进步和发展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人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目标。任何与人民发展需求相背的举措无疑都是历史的倒退。

人类社会步入到现代社会,对人在发展中的核心位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马克思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世界各国也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引进和使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基于荣县特殊的区位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人为本更为迫切,具有更加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基点

(一)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机制体制等四项举措。就荣县而言,由于荣县是人力资源大县,劳务输出大县,农村人口净流出量大,为此笔者认为荣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重要的是在深化改革,推动农村发展机制体制上首先实现突破,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具体来说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促进农民工驻留城市,减少农村人口;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是推进农村地权改革,适度集中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四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的能力。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所载:据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87‰),全国6岁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数约占7.5%,小学文化人数约占31.17%,初中文化人数约占40.94%,高中文化人数约占13.69%,大专及以上文化人数约占6.7%。四川省的情况是:6岁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数约占9.73%,小学文化人数约占40.51%,初中文化人数约占35.35%,高中文化人数约占10.04%,大专及以上文化人数约占4.35%。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四川与全国相比,差距不言而喻。荣县统计局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据笔者估计,可能差距更大。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2001年的全国抽样调查(中国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97年,其中城镇居民的受教育年限为11.63年,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为8.28年,相差3.35年)结果推断,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更低。荣县约农村居民27万人脱离第一产业就地务工或外出务工,占农村劳动力38.52万人的70%。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为农村精英人才,由此可见,农村初中及以上人员基本上外出务工。要靠留下的文盲半文盲和仅有小学文化的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属艰难。

由此可见,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性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唯有以人为本,始终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不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其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其留居城市。

2、推进城镇化建设,建设30万人的宜居城市的需要 荣县十二五要建设三十万人口的宜居城市,农民工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农民工要从农民变为市民,最为重要的是,不可否认劳动者城乡素质差异较大,劳动者自身素质是从农民变市民的最大障碍。

我县农民工与全国情况相比较而言,素质较低,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据《2008中国农民工(蓝领)报告》抽样调查结果,2008务工人员学历结构表现为:小学及以下占3.76%,初中占26.33%,高中、职高以上45.45%,大专以上20.82%,本科以上3.64%。目前尚有42.9%的人在就业前没有参加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据劳务办2008年统计资料,在我县407278名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383863人,占90.02%,高中(含中专)35820人,占8.40%,大专5501人,占1.29%,大学以上1237人,占0.29% ;技能人才总数21187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2 %。差距不言而喻,自然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不得不在低端劳动力市场就业,不得不低工资、低保障,高风险、高流动,难以驻留城市。

3、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发展次高地,实现工业强县的需要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进入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按笔者的判断,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必将走梯度调整的路子,即中国制造——中西部制造,东部创造(总部经济、创新经济)——中国创造这样一条路子。荣县要实现工业强县的目标,就必须走发展振兴制造业的路子。在笔者看来,制造业发达的先决条件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一是充裕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另一方面,近年来西博会不仅吸引了东部发达地区参与西部建设,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有眼光的外国投资者进入西部。2009年第十届西博会四川签订投资促进项目1146个,总投资额4705.27亿元。西博会成了内陆城市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荣县作为祖国西部的小县城,要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的跨越发展和长期繁荣,就必须充分运用好西博会这一平台招商引资,才有可能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有所作为。那么,东部制造业内迁最为重要的考虑是什么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优质廉价的人力资本。

再者,发展状大本地制造企业,也是实现工业强县目标的重要抓手。本地制造企业的发展状大和长期驻留,要靠什么力量来推动呢?如前所述,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优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是重要基础条件。笔者认为,要发展状大本地企业,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当是一大批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管理人才。

正在建设的乐自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即将刷新荣县交通物流的历史,也必将为荣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物流网络。小井沟水库建设也必将极大的改善荣县的工业生产环境和县域生态环境。综上所述,当前尚制约着荣县承接东部产业,建设工业强县瓶颈在于人。工业经济时代主要需要两个群体的人力资源:一是高素质的工业劳动大军,二是一大批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管理人才。

要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业队伍,农民工是其主体。前已述及,他们的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化和驻留城市的需要,在此不赘述。至于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管理人才,据笔者所知尚无准确定义和专业的统计数据可资参考,然此类人才与产业的兴旺是密不可分的,十二五要实现工业强县目标,对这一类人员的需求迫切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 注重社会公正,保障人的基本需求是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

人穷则志短,人的需求,总是分层次的。从总体上讲,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才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对广大的农民而言,只有在他们基本的生活有保障,生老病死无后顾之忧之后,才会去追求更加有品质的生活,也才会有努力学习新技术、增长新见识,尝试发展现代农业的自发意识与行为。

农民工要从农民变市民,除了其自身素质低外,还面临诸多障碍:首先是社会分割带来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就业、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平等权益保障;其次是社会分割带来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卫生保健、居住、社区事务参与等方面享受不平等的公共服务等。

这些都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公平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

二、分层分类,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落实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建设人力资源强县

“路径”(path)在Photoshop中是使用贝赛尔曲线所构成的一段闭合或者开放的曲线段。贝赛尔的方法将函数无穷逼近同集合表示结合起来,使得设计师在计算机上绘制曲线就象使用常规作图工具一样得心应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它的解释是:路径(path),指个体在时空间活动的连续轨迹。

路径选择,指路由算法用以确定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的计量标准,如路径长度。现在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意指在既定客观条件下,突破瓶颈,发挥优势,以达到既定目标的选择行为。

荣县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短板何在,瓶颈何在呢?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结论。如上所述人才资源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也是最可依靠的,笔者认为荣县十二五及至今后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人的问题。因此,荣县十二五要继续推进工业强县、商贸活县、旅游靓县战略,抢抓机遇谋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路径,始终以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的创造力,保障人的需求为一切工作的根本着力点。

总体来看,当前制约荣县发展的人力资源因素主要体现在三类人员的培养上,一是新型农民的培养,二是工业劳动大军的培养,三是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三类人才的成才路径不一,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管理人才,要依靠密集的智力教育投入和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培育;新型农民和工业劳动大军要依靠过硬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来培育。下面分而述之。

(一)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新型劳动大军 劳动者权益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制度安排对人力资本保护的程度,例如劳动合同法肯定是有利于劳动者的,改善了制度环境;第二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的丰度即人力资本的总量和结构。在这两者中,人力资本的程度最终决定着劳动者的前途和命运。人力资本的提升比改善制度环境更为重要,正如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对穷人就没有意义,因为没有财产保护,所以要获得制度的保护首先要有人力资本。

当前,应从以下方面实现突破:

1、继续整合资源。进一步推动培训机构、资源、项目的整合,实行打捆安排。同时建立对部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包括建立对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的激励机制和建立部门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的考核和奖励制度。

2、切实加大投入,促进职业教育硬件建设上台阶。进一步加强项目争取和建设力度,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师资、场地、设备建设上台阶,扩大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能力。

3、优化师资教材配置,促进职业教育软件建设上台阶。进一步系统研究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下功夫,要强势配置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专业,配强配硬课程设置和教学师资,培养技能过硬的劳动力大军。

4、逐步建立绩效导向制度机制。建立绩效导向的培训补贴机制,切实为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机构造血功能提供财力保障。

5、充分发挥企业在培训员工中的重要作用。制定鼓励企业加强员工培训的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在培训员工方面的重要作用。

6、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制定鼓励社会机构开展培训的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全社区资源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7、夯实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建设。完善和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制订和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政策,制定和落实同农业院校合作规划,整合“农经网”、“农技110”等网络资源,搭建先进的科研和教育平台,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

(二)培引结合,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首先要加强本土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帮助他们学习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理念。复旦校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方为经世济国之才,笔者感悟:眼界远比知识重要,至少对企业家是如此。我县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要在着力加强先进管理方法传播的同时,大力开拓他们的眼界。为此必须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积极寻求同世界五百强、国内大型企业、省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有组织的组织大批企业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到这些地方短期学习和工作,学习各种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理念,增强创业本领,参加各种高层次的学习和论坛,以思想的火花激起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

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也是至关重要的。杂交才可能有良种,这是现代生物学颠扑不灭的真理。在当前荣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缺乏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才的情况下,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人才引进带动产业承接,通过承接产业和引进人才,培养和带动本土草鞋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针对企业不断扩大,管理愈加复杂的情况,政府可制定财政政策鼓励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通过制定恰当的财政政策来实现注重产业和人才一起引进的目标。通过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合作、交流与碰撞,促进本土经营管理人才成才。

(三)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全民创业环境

近年诸多专家在研究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时,常有农耕文明、农牧文明、海洋文明的区别之说。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似乎切中了企业家才能中不可度量的重要力量—创新和冒险和合作精神这一点。比如浙江省,其农转非人员中至少1/3是创业者,似乎所有奇迹的发生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的积淀。

荣县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县,农业是固定居住、各家三分地,种好了就行,远没有农牲业长期辗转和海洋业生死未卜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因此民间蕴藏的创新与合作精神相对可能会少一些。然而农业素以精耕细作著称,笔者认为若以此三文明来划分,民间却深蕴算计之智。

如果三文明的区分是从历史说的角度来解释深深蕴藏于民间的企业家才能的话,笔者认为制度说才是真正解释政府应当如何顺应社会,激发和培育企业家才能的学说。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选择中处理、组织以及利用信息时均存在着一定的心智能力上的局限,而“人的这种心智能力与辨识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旨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而形成的制度框架则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一个好的制度体系,只有尽可能减少人们环境辨识的成本,顺应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激发人的创造力,才有可能创造出蒸蒸日上的局面。从这个角度来总结浙江经验的话,可以说是浙江各级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初顺应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激发了蕴藏于其民间的创新、创业精神。也就是说制度对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

基于此,笔者认为,当前应当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和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注重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完整的助创业、奖创业、颂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土地、就业、宣传等政策体系推进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建设。

(四)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保障人的基本权益 市场无疑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像一杆点石成金的魔杖, 所到之处大量社会财富便迅速涌现出来。然而它又像一柄利刃, 能无情地割断人们与种种社会群体之间的伦理纽带, 把他们转化为在市场中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独立个体。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风险, 这使得那些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人越来越难以负担起照看自己和家庭的全部责任。当快速的市场转型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所有社会安全网时, 其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为此政府必须担当起保障人的基本权益的责任。

也正如前文所述,劳动者权益很重要的方面取决于制度安排对人力资本保护的程度。要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工真正在城市驻留下来,就必须切实打破城乡分割,尤其是基本的社会保障、居住权益、社区自治参与等方面切实做到城乡同权。当前应首先重点针对农民分层的情况,全面清理和消除农村精英人才进城的各种各样的障碍。

具体而言,十二五要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根据财力状况和人的分层状况,分步推进,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与公共福利均等化。

三、以干部队伍建设为抓手,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政府 就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经验而言,政府在推动地方分权和产权明晰方面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以突破常规的手段推动了整个经济改革的市场化进程,由此在整个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作用。甚至不少国内经济学家(者)认为中国县级政府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县级政府突破常规的手段使得市场得以在局部发育,然后以燎原之势,推动了中国市场化进程。

在笔者看来当前荣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设工业强县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县级政府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大有作为。为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改进人员甄选机制、干部使用机制、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拓宽视野选人、发挥长处用人、增长才干育人,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努力建设亲民、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效能型政府,以充分发展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第8篇:全会精神学习个人心得体会(一)

xx月xx日至xx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关注,纷纷表示要全面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响应党的号召,紧跟党的步伐,为“四个全面”的实现不懈奋斗。

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从严治党,会议对从严治党从理论战略层面走向制度保障、党内监督走向制度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党内监督走向制度化安排的重要节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的监督体系。全面从严治党的最终目标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反腐治本,这不仅仅体现了党的决心和勇气,更体现了党的智慧,从源头上根治腐败的发生,打造纯洁的组织生态,构建廉洁的政治环境。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体现了习总书记比较完整的治国治党理念,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召开,全面完善了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向所有党员明确了政治红线。我党拥有8800多万党员,是一个超大型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打铁必须自身硬”,应该看到,绝大多数党员是遵守党纪国法,勇于奉献的共产主义战士。但是,长期执政的经历和腐败思想的侵蚀,也使得一些人全面丧失了党员意识和党性原则,特别是没有政治底线,在各种场合不加思考的胡乱发声,甚至站到党的对立面,跟党唱反调,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对于这种只希望得到利益好处,完全没有政治信仰的人,希望通过制定严格的、可操作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加以规范和约束,甚至清除出党,以保证党的纯洁性。

个别党员,尤其是个别党员干部,认为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重新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会束缚住党组织和政府的手脚,影响到大家的工作干劲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其他各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其实这些都是个别人为了谋取私利和贪污腐化的说辞。只要我们全体党员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坚定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就会永远感觉得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不是在束缚我们的手脚,而是为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铺设坚实的道路,架构攀升的桥梁。

徒法不足以自行,除了有制度外,还要建设相关的机构,可从两个方面建设。一是党内机构,主要是党内监督机构的建设;二是党外机构的建设。建设党内监督机构,可以从党内部监督

党的运行,将腐败等违反法律和党章的事项扼杀在萌芽之中,起到事前监督和事后党内惩戒的作用。党外机构的建设则是借助社会力量监督党的运行。内部的监督或自我的监督会有使监督流于形式的危险,适当地引入党外监督,可以有效克服内部监督不力。党计划建设廉政公署,这也是外部监督的有效有段之一。无论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都应依法监督,最终实现依法治党,从严治党,促进党的不断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伊始,面对中外记者斩钉截铁的宣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征程。我们也确实看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经过一系列反腐的动作,国内政治环境大改进。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我暂时还没有力量做宏大的工作,但我以为,我虽渺小但不应因我的小就逃避建设祖国的责任。

活在当下的我们,也应该汲取十八届六中全会“从严治党”的精神,从严要求自己。我们应该积极地完善自我,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自己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应该时时刻刻地要求自己不能违反任何规则与法律。我们生活在法律约束的社会当中,也相应地享有着自由,应该认真学习听取党的会议,领会党的会议精神,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莫大的帮助,并且有助于我们关心国家大事,进而为党的发展添砖加瓦。 我们应该积极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维护好自身权益,运用好自己的权力,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对于此次十八届六中全会,我们应该给予高度关注,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参与其中。作为新生主力军的我们,只有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只有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有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才能成长为有担当的中国人。

我们或许无法浩浩荡荡的做一番大事业。但不代表我们可以无所作为。作为个人,我们无法从严治党,但我们可以从严治己。至少,当走出国门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低劣的言行,让自己的民族蒙羞。至少,当我们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时候,看到的是朝气蓬勃的脸庞而不是萎靡不振与灰心丧气。

全会精神学习个人心得体会(二)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与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重要会议,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会议。党建问题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会议总结了党建和执政经验,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新的党建要求,尤其以“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的表述,强调了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在警醒全党的同时,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首先,会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就是本次会议所提出的四个“着眼于”。“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四个“着眼于”为我们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指明了方向。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看点之一是中共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如何推进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十六大报告就提出来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可以说,推进党内民主发展的原则问题、理论问题已经解决,现在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和完善党内民主的问题。

其次,将反腐败作为今后党的建设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腐败是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它的危害不言而喻。腐败问题关乎国家命运,严重到一定程度必将导致亡党亡国,所以我党历来把反腐败当作一项长期任务。近年来我国的反腐败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反腐败的形势依然严峻。客观上看,当一个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时候,也是腐败高发的时期。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因此反腐败问题备受国人关注。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反腐倡廉与干部制度、党的作风问题放在一起提出,强调“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这体现了我党的整体、系统的反腐新思路。只有将反腐败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这样才会达到标本兼治,真正有效遏制腐败的效果。

另外,将加强党内民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推进民主政治,实现人民民主,首先要从党内民主做起。党内民主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千方百计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激活党员的主体意识,让全体党员成为党内民主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护党的集中统一”。这对进一步加强党内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则是新形势下对于党内民主建设和人民民主建设的新思路。

学习中,我们知道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各级组织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大学生“村官”一定要全面领会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工作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深入扎实地推进所在村党总支的建设,为农村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我作为一名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的使命感,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模范,协助村“两委”班子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是农村的“官”,我们就是百姓信任的亲人,我们更是最公平的监督者,为每个村民谋取最公平的待遇,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为最困难的群众争取帮助是我们肩上的职责。大学生“村官”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设的第一线,作为党在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生力量,应当发挥所长与优势为新农村的建设做出贡献。

全会精神学习个人心得体会(三)

在刚闭幕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全面从严治党无非是这次会议的主题。大会充分肯定了我党在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全面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党能否管好党,能否从严治党是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不可否认,现在我党面临严重考验,但是我党就是在挫折与考验中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壮!

从严治党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重新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党自成立以来,由起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八千多万人,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党找到了生存的依靠,即一切依靠群众。虽然现在我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充分考虑人民的需要,想民之所想、需民之所需,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在整个工作中。从严治党就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搞特殊、不搞特权,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特权不仅有损党的形象,而且会伤害群众的感情,久而久之,会失去民心,这完全背离了我党的宗旨,必须严格禁止。

从严治党就要求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服从组织决定,认真做好组织安排的工作,恪守职责不越距。从严治党就要求加强党内监督,同一切损害人民及国家利益、破坏党员干部形象的现在做斗争,尤其的同腐败做斗争。如果我党是一棵参天大树,腐败就是蛀虫,他严重阻碍了树的成长,并且有可能将树置于死地,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顽固性,坚决同任何形式的腐败作斗争。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从毛泽东同志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那刻起,我党就致力于建立一个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新中国,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硕果累累,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骄傲自满,我们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态度,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做好党的事业!

第9篇: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

在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季节,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人民欢呼雀跃,大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已成为我们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规定了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要达到总体目标,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会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全党的团结,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定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振兴中华,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作为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应把实际行动落实到“教书育人”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去,只有在各自的岗位上把本职工作干好,为培养更多的复合性的技能人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变得更为顺当。我作为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共产党员,应该把“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理解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才能打好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教师就要像陶行知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己任,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不断增强业务素质,认真进行教学研究,认真贯彻教学方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职高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帮助职高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为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输送合格的智能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石。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不管是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觉得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作为中心议题是绝对正确的,这无疑是我党一个正确且明智的决策,我们相信中国各方面都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我们共产党人坚信:中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上一篇:财务部门季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梅花的自创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