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学习心得教师(精选6篇)
12月3日,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学迎来了交大的一名退休老教授——胡奈赛老师,她讲述了”西迁精神”和背后的故事。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进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18,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与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初期最富名誉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出发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学校的一向传统。
西安,古称长安,建都距今已余年,历经十三朝光阴淬炼,蕴藉周秦汉唐精华。汉朝的太学、唐朝的国子监,均发轫于长安,隋朝在此开启的科举制度,更是影响了中国13的文明进程。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范围工业建设需要。接中央唆使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开工。1956年7月和8月,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仪式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至1957年,全校大部份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展开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
胡奈赛老师还讲述了一些其他老师的故事。
钟兆琳,搬迁时,本来周恩来总理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卧病在床,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新校,但他积极报名,第一批到了西安。
胡全贵,为交大的绿化付出了终生血汗,在他退休那天,他走遍校园,最后抱着他亲手种下的梧桐树,失声痛哭。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份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受命担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他和张鸿、陈大燮、钟兆琳等许多教授专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国家调剂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周恩来总理亲身关怀,付出极大血汗。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作出巨大努力。西部人民大众满腔热情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学校精心擘划,教授带头西迁。开发大西北成为全校共同心声,多少人情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乃至不惜卖掉上海的住房,义无返顾。在迁校和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开辟奋进,艰辛备尝,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艰巨险阻勇于克服,充分体现交大人崇高风范。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筑成西迁精神丰碑,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发。
交通大学在迁校进程中及扎根西部办学近六十载岁月里,传承良好学风教风,发扬艰苦奋斗品格,践行宏扬“延安精神”,铸就了以“胸怀大局,忘我奉献,宏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交大和陕西高等教育界独有的“西迁精神”。
交大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忘我奉献,宏扬传统,艰苦创业”16个字。
我们要好好学习“西迁精神”,宏扬”西迁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任务,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气力。
感悟“西迁精神”【二】
十一月22日上午九点我们来到小鸟巢报告厅观看“‘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会”直播。这次报告会是从南昌大学转播过来,虽然有点卡顿,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和其他同学看视频的热情,会上的“西迁人”老前辈的各种无私奉献西北建设的事迹让我们在座的同学都深感震撼。“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84岁的“西迁人”胡奈赛教授,用与她“年龄不符”的洪亮歌声将数百余师生带回新中国解放初期那段岁月,作为一名西安交通大学已退休的教授,胡奈赛用真情讲述了她一生扎根黄土地的情缘。
跟随她的讲话,我觉得我眼前已经出现了她回到了那个一群年轻人,写着诗、唱着歌,手里拿着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乘车证,踏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的画面。会上她说还常有人问她,你们当时西迁太亏了,后悔吗?“我们为祖国的大西北,奉献了一所重点大学,不后悔,这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习近平主席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那么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学生党员、这个时代的建设者更应该发挥作用,承接老一辈的使命,勇于担当!
感悟“西迁精神”【三】
今天下午两节课后我们在报告厅听了关于西迁精神的优秀代表人物的感人业绩,更加了解了西迁精神的内涵。
62年前,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令,老一辈交大人背负着祖国跟人民期望,告别繁华的上海,义无返顾的踏上开往西北的列车,践行――“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精神,使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动,对他们产生由衷的敬佩。西迁精神内涵是“胸怀大局,忘我奉献,宏扬传统,艰苦创业”。西迁精神现在依然适用于我们。
翻看“西迁”的始末,了解“西迁精神”的由来,不由对62年前,数千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令,告别繁华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的最可爱、可敬之人肃然起敬。
“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有担当。西安交大“西迁”不单单是一次空间的转移,也是响应党的号令为建设祖国西部而忘我奉献的壮丽凯歌。学习他们坚决拥戴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令,爱党报国的使命担当,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始终把人民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胸怀人民,胸怀祖国,有担当,有抱负,将一腔热血散布在祖国最“干涸”大地上。
学“西迁精神”,忘我奉献树标杆。西安交大的全部教职工,无一例外的把建设西部、建设祖国作为终生寻求,扎根西安,献身大西北。热工先驱陈大燮、数学家张鸿等等,一批批西迁人都在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燃烧自己。
“西迁精神”在当时是一代人的集体选择。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各类人材们表现出来的对事业、理想的酷爱,和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令我深受感动。“西迁精神”鼓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起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感。作为一位基层普通党员,我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西迁精神”只是无数为国家繁华富强奋斗的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还有许多同西迁人一样用尽了全部生命肩负起建设祖国,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的使命,我们立志要学习“西迁精神”,扎根基层,高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肩负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伟大成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向老一辈西迁的革命先辈们致敬。
感悟“西迁精神”【四】
今天我聆听了西安交大“西迁”精神的报告会,心潮澎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倍受感动与鼓舞。
胡老前辈娓娓道来了西安交大西迁的历史背景和一位位老教授们的光荣事迹。在国家的召唤下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西迁的路,他们或举家西迁或孤身一人扎根于西部,不畏惧西部条件的困苦,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光辉的岁月,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动容,令人震撼,他们是西部最伟大的建设者,最崇高的建设者。他们这种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奋斗的精神正一代代的传承,激励着儿女们继续留守西部,激励着青年人奋斗西部,西迁精神连接着西安交大的历史和未来。
我印象深刻的是胡老前辈说的这一句“党让我们去哪,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老前辈们对国家,对党的奉献精神,只因党的一声号召,交通大学全体师生毅然西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决议,党的方针指向哪,我们就走到哪;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里。他们的爱国情怀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提倡。
感悟“西迁精神”【五】
今天在小鸟巢观看了“西迁人”,对西迁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西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16个字。是当今中国知识青年应该学习和践行的思想,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学识甚至于生命的知识分子,用自己丰厚的人生履历向我们展示了优秀人才爱国情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代代西迁人砥砺奋斗的精神内涵,江西南昌一样是革命老区,红色土地上充斥的是属于中国人的血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始终坚定“听党指挥跟党走”的政治方向,一以贯之地服从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始终坚守爱国奋斗的精神品格,为国担当实干,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利益之后,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始终秉持艰苦创业的意志品质,坚守初心、开拓创新,撸起袖子加油干。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传统。高校作为传播现代文明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其内涵深刻,意义深远,把握住了中
原崛起、河南振兴所应秉持的核心精神,是中原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把弘扬“三平精神”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对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涵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师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既有历史的继承性,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教育教学对象与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师德在具有师德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其内涵应更加丰富,不仅包括教育教学道德,而且包括教师的政治方向、综合知识、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和人际关系等,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
2 加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基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教师的师德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是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推动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是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制定强国政策的保障。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初步实现了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向转变。其规模的扩张导致大批青年教师走向教学一线。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作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队伍中的生力军,其师德的好坏,对高校科学发展的前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各校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3 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3.1 政治责任意识淡化、理想信念不坚定
部分教师在教育方向和性质上认识模糊,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高校是培养社主义合格人才的地方,忽视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不关心政治理论问题,在重大理论问题上认识不清。对党的教育事业缺乏社会主义主人翁的精神,对担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缺乏自觉性,甚至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
3.2 敬业精神欠缺
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特殊性,缺乏为教育奉献的精神,不能正确处理本职工作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把教书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或者副业,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未能真正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不钻研教学内容,不关注教学效果,不注重教学创新,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3.3 师爱缺乏
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有些教师只愿做“经师”,满足于课堂的知识传授,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和学生交流,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不能正确解答和引导。
3.4 行为失范
教师的内在品质、外在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一些教师存在着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不以身作则,教风浮躁、学术造假、言语粗俗、不公正对待学生等等行为失范的情况。
4 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4.1 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致使教师的行
为不可避免地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诱使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流行,导致错误的价值取向的产生。
4.2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大规模扩招造成了师资严重短缺,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导致一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下降。
4.3 高校师德建设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制约机制和操作规范,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过于注重对教学、科研绩效的评价,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缺乏硬指标。学校在用人机制上没有打破旧的条条框框,未能使教师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师德建设方式、方法滞后。
5 深入学习“三平”精神,加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此为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师德修养的目标,也是学校师德建设的方向。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处理好“平凡”与“伟大”、“平静”与“激情”、“所得”与“奉献”的关系,“三平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5.1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把“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而神圣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内化为自己职业和人生的信念。通过组织学习马列著作、党政领导人的文选及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举办专题讲座及培训班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积极改造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青年教师明确教师的神圣职责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提高思想素质、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戒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理解日常工作的平凡与琐碎,领悟教育事业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增强从教的光荣感和使命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最平凡的人生,质朴的平凡中透现一种深刻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教师要甘于平凡,只有甘于平凡才能坚守教育事业,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把无私奉献、拼搏奋斗、教书育人作为自身一生的追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强职业自豪感,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平凡中放歌,使自己的才华在教书育人中发挥最大价值。
5.2 热爱教育、爱生如子“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祖国是献
身教育的强大动力和基础,而献身教育又是热爱祖国的集中表现和实际行动。一个好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有饱满的热情和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激情,永无止境的积极追求,以育人为乐,以奉献为乐;爱教育事业,最终的落脚点在爱学生,应胸怀一颗爱心,以对学生充满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生如已,教生如子,待生如友”,永远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爱传递给每个学生。
5.3 坚持平常中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个体在自身和社会自我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是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其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对教师而言,是师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师德的外在表现。教师要在平常之中履行责任,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干好自己的工作,把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技术的教育当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5.4 完善激励、竞争、考核机制
学校管理者应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完善激励机制。评选表彰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系列活动,树立典型,大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广大教师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始终存在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以激活教师的进取心,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教育事业面临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教育工作的新实际,促其不断充实自己。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2005】1号)中,明确提出要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通过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包括明确考核目的内容、选择考核方式、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评价反馈机制等,将师德与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遣进修和评优奖励等挂钩,为青年教师提供公开、平等竞争的机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规范,充分地发挥法规的约束力,为师德建设成长创造良好空间。
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需要相应的内涵建设来支撑,师德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三平精神”不仅是新形势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南针,更是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激励和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按照卢展工书记等领导提出的要求,以“三平精神”为标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教育事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以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摘要:青年教师作为教育的新生力量,承载着高校的未来,具备良好的师德是其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关键。本文从学习“三平”精神的角度,分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其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三平精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
参考文献
[1]刘柏清.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85-86.
[2]郑其婷.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6-128.
[3]秦雄志.浅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242-243.
[4]林玲.师德建设: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任务[J].长治学院学报,2010,(4):58-60.
[5]李朝霞.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7):209.
摘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下,在习总书记号召全党、干部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同时,教师队伍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将焦裕禄精神内化成我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是我们这个时代教师队伍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教师队伍;焦裕禄精神
从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看,公仆精神是本质,奋斗精神是精髓,求实精神是灵魂,大无畏精神是重要内容,奉献精神是鲜明特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已然成为教师的专属,教师总是“润物细无声”般滋养着祖国的希望,他们在默默奉献和科学求实的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给予的尊敬。然而曾几何时,腐败却悄悄爬上了教师的头衔,虐童事件也一次次伤痛着家长和社会的心,“稂莠不锄,嘉禾不茂”,改造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这需要用更过硬的素质、更扎实的作风、更自信的制度来武装教师队伍,特此强调也需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一、焦裕禄精神 也是普通教师的一面镜子
焦裕禄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的思想源泉。作为教师,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公仆情怀实际上就是要有浓厚的服务意识,没有服务意识、高高在上,何以教好学生、培养人才。基于此,我们不该用焦裕禄的公仆情怀照照我们自己吗?
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加深对焦裕禄精神的理解。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焦裕禄虽说体现的是干部精神,但也是我们教师队伍学习的代表。焦裕禄很普通,“常常开襟解怀,卷着裤管,朴朴实实地在群众中间工作、劳动”。对照教师,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自己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理论水平。在学校的管理中,要心中装着全体师生,转变工作作风,自觉践行好干部的标准,不断增强和提升服务师生的意识,教师心目中应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教师队伍一直以来都能够从严治学,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规范着自己,以先进典型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例如悬崖小学烛照深山的支教老师李桂林、陆建芬,为留守儿童办学的女大学生张瑞敏这一八零后教育接班人,还有14年坚守换来无数残疾孩子未来的仲威平,为彝族孩子插上梦想翅膀的药噶,更有20年来坚守农村教育教学一线,2014年3月17日因过度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2岁的张伟同志生前是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9日在郑州接见张伟同志家属时指出,张伟同志是新时期“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他们是千万教师队伍中的代表。
二、焦裕禄精神 也是普通教师的一把标尺
焦裕禄精神是我党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一面伟大旗帜,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焦裕禄精神,最重要的是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过程中,全国教育战线要以张伟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献身教育、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言传身教等师德风范,学习他甘于清贫、淡泊名利、严于律己、一心为公的优良作风,学习他开拓進取、勤于钻研、求真务实、迎难而上的投身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精神。时代性蕴含着历史发展的新趋势,体现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化的新格局,凝聚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新信息,展示着社会前进的新情况。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才,因此,教育必须超越时代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处在这样一个“今天”的党员教师,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与理论修养,对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队伍必须“严以修身”、“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做人要实”,武装自身,教师要手握戒尺,依法执教,不做违背教师道德规范的事情,践行“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苦乐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从根本上打击养尊处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现象。
三、洗洗澡
为什么焦裕禄同志铸就了焦裕禄精神?为什么他能把宗旨意识贯注到工作、事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转化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自觉行动?关键就在于他对自己处处要求严、始终苛求实。从“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到“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再到“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严与实乃是焦裕禄同志一生最为厚重的底色。当组织上安排焦裕禄同志到环境、条件较差的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他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要求条件,而是积极主动地投入了工作,很快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为了尽快改变兰考的贫困落后面貌,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吃苦在前,积极带领兰考人民,同内涝、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作斗争,一直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焦裕禄同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是要经常反思,及时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求真务实,明确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把握忠诚、爱民的本质,真抓实干、求实创新,把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争创一流业绩,争当人民满意的教师。努力把学校素质教育做实做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这就要求因此如何勇敢地面对压力,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教师的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有好的师德是远远不够的。怎样提高教师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呢?永远吸引学生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正人先正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朱镕基同志曾说过“为人比为学更重要”。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具有美好心灵,健全人格,教师就必须从正己开始,一切以自己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好教师还应当学识渊博,教学精湛,他永远都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社会的人文的科学的新鲜知识,为自己“充电”,改变老化的知识结构。要像焦裕禄一样善于向身边的专家学习.
四、治治病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大兴服务群众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知难而进之风、敬业奉献之风。作为教师脱离实际,夸夸其谈,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何以教好学生。既然如此,我们不该学学焦裕禄的求实精神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奋斗精神更是作为一名教师不可或缺的,教书育人是一种复杂的艰苦劳动,既需要我们付出大量脑力劳动,也需要消耗体力,任何的浅尝辄止、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都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艰苦奋斗、奋发向上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学高为范、身正为师,教师是什么样的道德情操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焦裕禄高尚的道德情操难道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学习的吗?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普通教师们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尽职尽责就是对焦裕禄精神的最好诠释
是要增强创新意识,工作争先创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更新观念;工作中勤于思考;多发现问题,多想办法,多出路子;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结合我校的课改工作,正处在学习“24字模式”的关键阶段,部分老师对小组评价这块有畏难情绪,感觉费时费力,收效还不够明显。这时学校领导加大了教研力度,奋力克服难关,带头上好示范课,从而引领全体教师把课改深入进行下去。
现在的关键是,用好焦裕禄精神这面镜子,照出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严上要求、向实处着力,做到查找问题触及思想、触动灵魂,解决问题不遮不掩、动真碰硬,才能确保活动全过程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取得实绩、获得实效。作为教师也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自觉严格要求,坚持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做到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干事,树好自身形象。作为党员要做到: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决不犹疑、决不含糊、决不动摇。二是要坚定宗旨意识,始终与群众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做群众的贴心人,做群众的主心骨。三是要坚定发展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干事创业热情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开拓进取与尊重规律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前工作与着眼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精神文化的传播者,加强自身素质首当其冲。看得见的是操守行為,看不见的是精神信仰,学习焦裕禄精神将作为矛来攻克新时代的享乐、奢靡的盾,让教师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代人的教育离不开一代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能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深入查摆自己在理想信念、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服务群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知难而进、敬业奉献“五大作风”,鲜明地、具体地、生动地转化为各个教师的实际行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明确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把握忠诚、爱民的本质,真抓实干、求实创新,把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争创一流业绩,那我们离一个完美教师还远吗?我们国家的教育大业还愁不会兴旺发达吗?
【参考文献】
[1]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单玉华,焦裕禄公仆意识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3]李国良,学习孔繁森无私奉献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J],河北供销与科技,1995(06)
[4]吕镇中,对照焦裕禄找差距[J],中国农垦,1966(03)
[5]霍静廉、霍小霞,毛泽东是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A],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蔡子丽,自强不息精神的缘起与演进[J],科技创业月刊,2014(08)
[7]周萌、吴翔、高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社科纵横;2012(03)
[8]陈鲁民,用自强不息精神抗震救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06)
西安交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定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不忘初心,再铸西迁精神之魂。西迁精神是新时代交大人奋斗的动力,西安交大人要发扬西迁精神,以奋斗的姿态,做好本职工作,建好创新港,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西迁人身上体现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爱国奉献和劳动创造精神。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和尊敬。新一代的交大人不能辜负这个美好的时代,应该学习西迁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西部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全部力量。
作为当代交大学子,我们不仅是西迁精神的继承者,更是新内涵的创造者。传承西迁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是青年人共同的历史责任,我们当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崇高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响应国家号召,投入新的时代洪流!
“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这是学校的办学定位,也是我们交大学子一往无前的目标,我们将传承西迁精神,努力学习,对祖国、对母校永葆一颗赤子之心,用自己的才干来回报社会。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为交大学子,一定要把西迁精神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创造更大的业绩、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西迁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新时代西迁精神新传人要高扬四面旗帜,用不懈的拼搏奋斗,让西迁精神闪耀新时代的新光芒!离退休党委书记、离退休工作处处长申丹表示,西迁精神是学校迈入新时代的不竭动力,爱国奉献是知识分子的永恒信念,全力实现“双一流”和中国西部创新港建设目标已成为所有交大人的共同追求!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西迁精神”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在那样的年代中,依然能够坚持这种教育精神,心怀天下,为祖国的事业无私奉献,是一种大智慧,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观。
今天我们学习“西迁精神”就是要学习交大人关键时刻为国担当、为国奉献的精神。把个人的得失放到身后,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这个国家命运之中,把对祖国的热爱、对时代的热忱,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同心协力砥砺奋进;高举英雄主义旗帜,将人生的勇气凝聚在克服任何艰难险阻上;高举乐观主义旗帜,跟着党走,去迎接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明天。
“西迁精神”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发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感,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国家的宁静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许多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成为了义无反顾的逆行者,正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逆行者们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精神,我们交上了令全国人民满意的答卷。
胸有爱国情怀,干有强国之力。西安交大为国家、民族而生,也将永远把党和国家的发展作为奋斗目标。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西安交大厚重的治学精神、坚实的创新步伐、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作为预备党员的我,应该立志学习“西迁精神”,努力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坚定不移跟党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总结
60多年前,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应党中央的号召,交通大学主体由上海西迁至西安。交大1400多名教工克服重重困难,离开故土来到西安,从此扎根西部,开创了西安交大的壮丽诗篇。
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会批准,将“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作为西安交大一员,被62年前交大师生全力响应国家号召,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克服种种困难,义无反顾迁往大西北,建设祖国的大西北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西迁彰显了交大师生“爱国爱校、顾全大局,明大理、识大体,一心为国、不计得失的家国情怀。”他们的精神像一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一代交大人爱国、奋斗、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要传承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爱国、爱校、爱院、爱岗、敬业,以实际行动诠释西迁精神。
今日听取了“西迁精神”宣讲报告,对西迁精神有了更加明确、深刻的体会。报告会上胡奈赛教授介绍了老一辈交大教授的事迹:钟兆琳教授安顿好病重的妻子,率先垂范、带头西迁;陈学俊教授上缴上海的房产,携带家人来到西安。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表现出老一代交大人热爱祖国、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交大人,感觉备受鼓舞,心潮澎湃,应将老一代教授西迁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时刻对照检验自己,激励自己不断前进。西迁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个交大人必须继承及发扬的优秀品质。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以西迁精神鞭策自己不断前进。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祖国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师生们义无反顾登上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仅一年多,新校园从麦田中拔地而起。此后,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投身西部建设者达10万人之众。
那时候搬迁过程异常艰苦,但是师生们都努力克服了。他们一边搬迁、一边上课,做到搬迁学习两不误。当然类似交大这样的迁徙故事绝非个例。“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年一代人的集体选择。为“备战备荒”,数以千万计的建设者奔赴“三线”地区,内地工业产值的比重显著上升;为开垦戍边,百万“知青”向人迹罕至的东北荒原进发,“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为研发“两弹一星”,一大批科技精英隐姓埋名扎根茫茫戈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于石破天惊蘑菇云冲天而起……军人、农民、知识青年、科学家,他们的身份或许不同,但都投身时代洪流,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书写了那段中国人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祖国大地的沧桑巨变印证着建设者的丰功伟绩,亦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纪念馆。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利益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其实是一种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鉴照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时代的如火热忱,永远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辉。虽然,西迁故事距今已远,但西迁精神绝不能丢。
眺望前路,让我们传承好“西迁精神”,将个人的奋斗步伐深深刻印在国家发展历程之中,建功立业、再创荣光!
教师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感想范文
通过学习西迁精神,我们了解到了当年交大西迁时的一些情况,也意识到这次西迁对于整个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大影响。
半个世纪前,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从发达的上海来到了落后的西安,并在这里修建校园,安装器材,扎根于此地。从此以后,西安交通大学一直在为国家的梦想,民族的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中间,交大老一辈经历了太多的困难和磨炼,可以说现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成就都是他们老一辈的付出换来的。当年西迁时的老前辈,他们在极其恶略的环境下,花费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校区的搬迁,并顺利开学迎新。他们的这种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令我们每个人感动。虽然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们的精神永存。
传承好西迁精神,口号,文献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很难让人真切的体会到西迁的精神内核与实际困难程度。因此,拿上一张印有“公鸡”图案的中国地图,我们开起了大脑风暴。从上海到西安,路程遥远,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太多。我们从小处细处着手,讨论关于西迁的细节,例如准备的物资,校址的选定等等。从这些讨论中,我们能够实际地体会西迁之不易。“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西迁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这一点。所有的一切从零开始,这中间的种种不易难以述尽。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体会到西迁精神的真正意义与内核。让今后的西迁精神传承变得更加有现实意义与基础。
交大西迁现在已经成为过去留给现在的一点佳话,但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我们更需要老一辈交大人的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我们要在西迁精神的带领下,为交大争光,为祖国复兴做出贡献。
西迁精神的感悟
通过昨天的组织生活会,我认识到了原来身边有这么多的有情怀的人:放弃上海优越生活的西迁老教授;为感谢交大的资助,放弃清华、美国大企业抛来的橄榄枝的管晓宏院士;为了追逐自己的医学梦,毅然选择临床医学研究生,并承诺学成归来服务交大的金伟秋。他们的事迹令人动容,值得学习,我们也应该叩问自己的内心,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怀,或者说是否能在更好的选择面前,坚定这份情怀,有勇气选择这份情怀。
西迁精神不能只是口头之谈,作为交大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努力将其践行到行动中去,向西迁老前辈看齐,向优秀校友标正,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交大学子的殷切希望和号召,回报社会,为祖国做出自己应该有的一份贡献。
把国家使命扛在肩上,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投入到伟大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
如今,又将是一次西迁的征程,在中国西部创新港的建设中,更加需要相关的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做出努力与奉献,交大正在蓬勃发展,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更应向老一辈看齐,“爱国没有选择项,奋斗永远都是进行时”。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发挥作用,如何丰富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如何在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专业需求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的克服困难,是新时代西迁新征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关于西迁精神的感悟
秦岭一片白云飘,关中平原真富饶,周秦汉唐是古都,工业重镇在今朝”,读西迁老教授陈学俊当年眺望秦岭写下的《迁校有感》中的这两句,一片荒凉的西安,必定无比坎坷的前路,但满腔的爱国热血与使命感责任感,让当年迁来的教师学生对于迁校建设大西北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迁校后西迁来的中青年教师前赴后继地投身学校学科的建设,电子信息类学科群的组建就是当年蒋大宗、万百五等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通过自己手动搭建实验平台、潜心备课、出版教材来逐步筹建的。在这片原本一片荒芜的西北土地上,他们不惧怕从零开始,而是因为把国家使命扛在了肩上,用他们崇尚科学、爱岗敬业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培养需要的人才、让国家更加强大。“西迁精神”,被一代代优秀的交大人坚守传承,培养出了更多的爱国优秀人才,西迁精神血脉传递。
西迁精神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交大人奉献报国、开拓创新的永恒精神财富,是交大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西迁先辈们牺牲了个人的前途和家庭的团聚,绘就了激励着着无数交大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壮丽诗篇。61年过去了,交大学子们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谨记西迁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品格。
在这个伟大而又瞬息万变的时代,身为新一代的交大学子我们要有西迁先辈们一样的敢于担当和奉献的精神;要敢于拼搏,不畏艰难,向西迁先辈们学习拼搏的精神;要善于学习,立足当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在行进中不断丰富和考量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思辨之我、踏实之我、坚韧之我;更要深入了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习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西迁精神”。
作为一名交大人,我在这些优秀杰出的先辈们、老师和同学们带给我的感动和激励中学习,我深知要学习的不只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学科精神,更是支撑所有优秀交大人坚定投身学科事业的西迁精神。
教师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感想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就像一剂强心针、一颗定心丸,我相信只要我们稳定军心,各方携手,坚定信心,我们一定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总书记在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的讲话催人奋进,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新时代有新机遇,就需要我们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和全国青年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功绩。
总书记提出的“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其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作为共青团干部、作为高校教师,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立足学校发展定位、服务校院中心工作,弘扬西理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培养一批批优秀的西理青年。
对辅导员工作而言,我深知作为青年学子的大家长,肩上担负着呵护学生成长的重要使命。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领路者,一方面,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躬先表率、身体力行地弘扬传递西迁精神,让更多青年学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对于先辈们这种精神,我非常敬佩,西迁时代虽然过去了,但是这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永不过时。不论是从国家大局,还是单位企业,甚至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西迁精神都非常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毕业生辅导员,眼下正是大学生春季招聘的黄金时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们更要把学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就业动向,整合就业资源,确保实现“一生一策”的精准施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要认真习“西迁精神”中各位先辈们对事业、理想的热爱,以及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学习本领建设祖国。我们将始终鼓励学生坚定就业信心,相信“中国力量”,树立“中国信念”,同时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早日就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始终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做好大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有一种初心,穿越历史云烟,却日久弥新,永产生机;有一件往事,已随历史远去,却行迹留痕,永久怀念;有一种精神,经用时代风雨,却日臻厚醇,永放光芒;有一种气力,穿透历史时空,却百折不挠,永久向前。
在那个时期发展却又弥漫着战争后的硝烟的中国,他们一群人迈着生气稳实的步伐,唱着欢快而又激人上进的歌曲,来到了祖国的西北部。他们不畏艰辛,艰苦奋斗,乃至于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致力于祖国西北开发。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情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份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有这样一名巨人,被誉为“中国机电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面对上海的无穷繁华,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返顾。他们都是如此使人敬佩的人,弘扬发展西迁精神。
如今我们国家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梦,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屈辱,扬起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华的风帆。雅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当代史,就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主题的汹涌澎湃的奋斗史,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能突起?正是由于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动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中华振兴而坚挺的脊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艰巨险阻的考验下奋勇向前。
建国早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材。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材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程,响应党的号令,情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资生活条件,拖家带口,决然毅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骚乱,任何风风雨雨曲折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良好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材培养范围进一步扩大。迁校最初间,输送人材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出现出许多人材。在当时那个条件艰苦的大西北,他们照旧奋勇前行动祖国出一份力,并衍生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西迁精神!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在何处,都要珍重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
当前,国内外情势正在产生深入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大家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起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伟大成功。在工作实际中,我们要胸怀国家大局,以集体全局为重,忘我奉献,乐于奉献;在工作中要坚定崇高的人生信心,寻求完善的精神境地,不为物资利益所奴役。宏扬传统,艰苦奋斗。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没有国的富强,哪来家的安康。我们要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那些为我们坚强挺起的脊梁。
“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忘我奉献;宏扬传统,艰苦创业”。翻看西迁的始末,了解西迁精神的由来,不由对62年前,数千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令,告别繁华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的最可爱、可敬之人肃然起敬。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将自己的年华蹉跎。但是幸福却也是创造出来的!没有这些可敬之人,没有党中央的领导,何来本日之繁华兴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大西北,向科学进军”!他们当时喊出那坚定的口号,并也创造出来了幸福。
我们更应学习这类忘我的伟大精神,为祖国建设出一份薄弱的力气!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雄伟蓝图。古人曾说:知而不行,是不知也。因此我们要立足工作生活实际,认真践行熠熠闪光“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繁华富强而孳孳以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12月3日,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学迎来了交大的一名退休老教授——胡奈赛老师,她讲述了”西迁精神”和背后的故事。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进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18,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与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初期最富名誉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出发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学校的一向传统。
西安,古称长安,建都距今已余年,历经十三朝光阴淬炼,蕴藉周秦汉唐精华。汉朝的太学、唐朝的国子监,均发轫于长安,隋朝在此开启的科举制度,更是影响了中国13的文明进程。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范围工业建设需要。接中央唆使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开工。1956年7月和8月,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仪式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至1957年,全校大部份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展开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
胡奈赛老师还讲述了一些其他老师的故事。
钟兆琳,搬迁时,本来周恩来总理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卧病在床,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新校,但他积极报名,第一批到了西安。
胡全贵,为交大的绿化付出了终生血汗,在他退休那天,他走遍校园,最后抱着他亲手种下的梧桐树,失声痛哭。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份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受命担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他和张鸿、陈大燮、钟兆琳等许多教授专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国家调剂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周恩来总理亲身关怀,付出极大血汗。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作出巨大努力。西部人民大众满腔热情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学校精心擘划,教授带头西迁。开发大西北成为全校共同心声,多少人情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乃至不惜卖掉上海的住房,义无返顾。在迁校和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开辟奋进,艰辛备尝,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艰巨险阻勇于克服,充分体现交大人崇高风范。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筑成西迁精神丰碑,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发。
交通大学在迁校进程中及扎根西部办学近六十载岁月里,传承良好学风教风,发扬艰苦奋斗品格,践行宏扬“延安精神”,铸就了以“胸怀大局,忘我奉献,宏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交大和陕西高等教育界独有的“西迁精神”。
交大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忘我奉献,宏扬传统,艰苦创业”16个字。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绘制了西部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1956年,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工厂、科研院所坚决拥护和执行党中央关于西迁的决定,义无反顾地奔向大西北,积极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在60余年的奋斗征程中,一代又一代“西迁人”用实际行动彰显出“爱国、报国、兴国”的情怀,诠释了“爱国就要奋斗,奋斗为了爱国”的真理,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指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传承好西迁精神,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秉持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主动扛起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以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家国情怀,并强调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需要在知识分子中弘扬这种传统、激发这种情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个人的理想和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要强化“立德树人”导向,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以西迁前辈为榜样,积极投身于教育工作中,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坚持“四个服务”办学方向,着力培育学生奉献报国的使命意识与家国情怀,引导他们争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优秀青年。要进一步强化“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办学定位,继续牢牢扎根西部大地,输出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熔铸一流文化。
——永葆爱国奋斗的精神品格,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爱国之志转为报国之行,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懈奋斗,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旗帜,汇聚发展共识,凝聚发展力量。要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契机,努力探索一流大学新形态、塑造立德树人新构架、构筑科教融合新高地、创新国际合作新模式、打造一流学科新格局。要加快形成一流的办学理念、教师队伍、研究平台、文化环境,促进学校早日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国学大师李苦禅曾讲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无论是古代的匡衡凿壁借光、苏秦悬梁刺股,还是近代的毛泽东枕书而眠、周恩来书不离身,再到今天的习近平仔细品读、李克强引经据典……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个发人深省的典故,无不说明,凡成大事者必精于读、勤于学,进而成为读书学习的典范。
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课题,要求党员干部抓学习、提素质、增能力。各级积极响应号召,掀起了读书学习新热潮。
读书是基础,学习是关键,发展才是目标。我们要在实现中国梦中有所作为,就要自觉围绕“促发展”这个目标认真读书、努力学习;就要抓住“强素质”这个关键,学技能、学本领,促进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就要按照“作表率”这个要求,以打造最讲党性、最重品行、最作表率的书香机关为主线,用心用力,止于至善。
莫言正是凭着“藏书为读”的精神,学习不止,笔耕不辍,为祖国捧回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再一次用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学习,才能使我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使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只有不懈学习,才能使我们的思维保持活跃;也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使我们的专业更专、业务更精、能力更强,才能真正“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当前读书学习的范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广,载体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活,我们要提高读书学习的成效,就要有选择地读、有重点地学,自觉把读书学习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把读书学习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
冰心曾经勉励年轻人:“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积极争做学习型干部,做到目标更高、要求更严、效果更好,自觉用“读书”这面镜子去照思想上的“病”,用“学习”这把尺子去量能力上的“短”,用“发展”这本帐去查工作上的“虚”,有针对性地补好课、充好电,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学长克短,真正使自己在工作中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围着桌子转。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教师】推荐阅读:
优秀学生学习弘扬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11-18
教师学习奔跑精神心得体会06-21
教师学习女排精神心得体会1200字07-09
高校教师学习焦裕禄同志精神心得10-09
教师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的心得体会09-08
教师学习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09-08
学习十九大精神学习心得10-06
学习雷锋精神心得06-27
振奋精神学习心得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