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精神心得体会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贯彻党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学习贯彻党精神心得体会 篇1

在报告中,我们看到了祖国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看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看到了民主法治的不断进步,也看到了科学技术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作为一名电影学院在校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对我而言并不陌生。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她从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国家经济水平的飞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个产业的发展,其中就包括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就拿跟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影视行业来说,近年来,中国电影无论是从数量和产量上都大幅增长,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影视创作和制作之中来。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人民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精神文化的极大需求和渴望。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当今的中国电影,不仅在数量上迅速增长,在质量上也有着很大的进步。中国电影的类型越来越丰富,中国电影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向国际靠拢,中国观众的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我们作为影视相关专业的学生,在看到中国影视产业、文化产业一片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时,更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敏锐的察觉其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中国电影、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献策献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除了报告本身的内容,本次会议中对党章的修改,也很好的体现了“新”这个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党章作为我党前进的规范和指导,本身就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而这一次修改党章,正充分说明了我党充分贯彻了“创新”、“发展”的思想和精神。面对新的党章、新的规范,我们积极分子更应该时刻以党员的规范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学校和院系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和同学、老师交流,充分贯彻和领悟的精髓和思想,将的精神充分发挥到支部建设的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尊师重道,团结同学,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党章的内容转换为实际行动。

学习贯彻党精神心得体会 篇2

一、特色道路梦

梦不同, 圆梦的道路亦不同。“特色道路梦”是“中国梦”的正确方向。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 我们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是一项极其宏大的系统工程。伟大的实践、宏大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推进, 有赖于各种要素的风云际会。在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管的是“所当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管的是“所以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 管的是“从应然走向实然”, 解决的是让事业从理念走向实然, 从理论变为行动的保障问题。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数十年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 “道路”与“理论体系”为我们绘就了美好蓝图, 有了“制度”则可谓渐入佳境。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 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一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路, 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 实现自己的发展, 建设自己的社会。它始终注意经济社会发展由人民群众主导、由人民群众决定, 始终注意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能为人民群众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一条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害的中华民族深深懂得和谐与和平的宝贵, 决不会再走西方列强殖民侵略、霸权扩张的老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你赢我输的发展, 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越发展,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 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中国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不是偶然获得的, 更不是侥幸得来的, 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取得的。连续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 13亿人口的总体小康,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表现, 在一系列大事、难事、喜事方面的作为, 等等, 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经过90多年艰辛探索和30多年成功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确立, 我们在未来发展的征程上将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

二、人才强国梦

“人才强国梦”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当前的两个重大战略任务。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握“发展”这个根本, 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与人才这个关键, 在当今中国更是如此;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五个统筹”的实现, 从根本上说都要走科技与人才之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与人才强国战略结合起来。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是建立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要转型的基础之上的。在过去的经济增长历程中, 我国主要是依靠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才资源存量的释放, 以及对国外投资的充分利用来获得经济的高速成长和发展, 要实现的目标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完成国家和社会的原始资本积累。到目前为止, 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我国经济逐步开始进入第二个战略机遇期。在前一个发展阶段之中, 我们虽然完成了基本的体制改革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在两个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我国的产业结构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 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提升;另一方面, 由于单一地追求GDP增长, 使经济与社会的非均衡性加剧, 人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因此,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 不能再完全沿袭旧的方式, 而需要开拓新的道路。即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模式中, 我国必须在巩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 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将继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人的发展能力、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4]。这意味着从根本上要求我国必须将人力资源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将“人才强国”作为基本国策, 实现“人才强国梦”。“人才强国梦”的实现, 要经过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才大国的转变, 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变, 从人才强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三个战略阶段。真正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必须达到以下标准:人才的总量、素质与结构符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人才优势, 能够以人才优势弥补我国由于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上的相对紧缺所造成的劣势;拥有若干支适应国际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较高职业素质、创新能力与敬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能够有效地支撑党和国家各项关键事业的发展;人力资本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投资中的比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并与物质资本投资之间获得科学的平衡与互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建设与衔接配套的教育体系, 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 使人得到持续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人才的价值能够通过市场得到合理的回报, 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有效转化为人的才能与贡献, 并获得超过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人性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得到有效实现, 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与人文环境, 形成具有国际人才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 中国人才市场融入国际人才市场, 并实现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成为具有国际人才吸纳、聚集、培育开发能力的世界人才中心之一。

三、科学发展梦

“科学发展梦”是“中国梦”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对近现代中华儿女来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仅是一句豪言壮语, 而是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 这就是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 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实现“科学发展梦”, 实现“中国梦”, 当务之急, 就是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就是领导干部所具备的在想问题、促发展、作决策、抓落实时, 如何以人民的福祉为根本宿归、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处理好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发展成果的关系, 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包含了哪些内容呢?从现实看, 至少包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理解能力、坚持靠民发展和自觉为民发展的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善于统筹发展的能力、勇于创新发展的能力、善于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及保证安全发展的能力等。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我们全党在当前和今后的重要执政使命[5]。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同志强调,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重点。这表明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高低, 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健康发展, 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事关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意义重大。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存在的各种困难, 才能出政绩, 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实现了科学发展, 才能真正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才能做出优质的政绩, 人民群众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实惠。在新的历史关口, 领导科学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当前和今后党必须担负的执政使命, 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眼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实际的举措和具体实践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 着眼推进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 统筹好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检验着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反映着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本领, 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因此, 必须把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能力培养的重点和根本要求。从现实来看, 一个地区发展得好与不好, 发展得快与不快, 发展的质量高与不高, 与那个地区的领导干部是否具备较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直接关系。哪个地方扎实抓好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 哪个地方就会呈现出一心一意谋划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哪个地方放松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 就会造成经济滑坡、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全面、发展不可持续,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严重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娄底市第四次党代会在科学发展、加速赶赴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幸福娄底的发展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面对各种新的变化, 作为娄底的领导干部, 必须把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落实到推动幸福娄底建设的实践中, 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坚定实施“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 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坚持“两型”引领、工业主导、开放带动、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努力开创娄底科学发展、幸福娄底新局面。过去的五年, 娄底人民全力推动娄底科学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发展基础有效夯实, 城乡面貌大为改善, 生态环保明显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是娄底市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得益于娄底市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的提升, 有利于娄底市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梦”的实现[6]。

四、文化繁荣梦

“文化繁荣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引擎。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 是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也是政治、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更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 文化要素作为一种“软实力”, 已经上升到了关系国家实力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地位, 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越发展, 文化越需要及时跟上。文化的发展, 能够倡导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为社会变革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思想舆论条件和氛围。同时, 还能创立一种紧贴时代的社会发展理论, 指引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历史告诉我们, 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拨乱反正,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也正是基于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新时期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前者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后者回答了“发展什么”和“怎么发展”的问题。从这一点也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结果。可见, 文化在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具有先导作用。

实现“文化繁荣梦”, 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集聚正能量。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在统一全民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导作用, 关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打造民族自信与开放胸襟,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体体现在引导帮助社会成员认同和归属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理解和支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自觉坚持和拥护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并把这种价值体系认同和支持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动力, 在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 尤其是主流文化, 都能够通过语言和其他载体传播、传承, 变成社会意识和客观精神, 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对每个社会成员产生无形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文化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综合国力中, 生产力起着基础性作用, 在生产力构成中, 劳动者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信息时代, 社会经济领域的技术和知识含量迅速提高, 劳动者素质以及一般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文化的兴盛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和精神动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强盛,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恩格斯评价说,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 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7]。对当前中国来说, 决定国民素质高低、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我国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因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必须弘扬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实现“文化繁荣梦”、全面小康而奋斗。

五、民主法治梦

“民主法治梦”是“中国梦”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是邓小平十分重视的事业,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新时期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社会, 民主法治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和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其中, 民主法治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特征, 内涵深刻, 意义深远。“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传统理念。而今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主题, 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理想。“和谐”不仅代表着安康、富足, 更意味社会安宁有序、社会正义和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就“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而言, 和谐是法的价值追求目标, 法所具有的和谐价值, 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处于相互协调, 互相促进的状态。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通过民主法治建设这一根本途径进行。

民主法治梦的基本理念就是用制度约束规范公权力。法治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划定国家权力的范围并为其设定一套理性的运行规则和机制, 一切国家权力的运行都必须置于法律预设的控制之下;对权力予以有效的防范和制约是保证个人权利不受政府权力肆意侵犯的制度性前提, 是人权保障的最有效武器。我们知道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人权和自由, 人权和自由只有在公权力、私权利的边界清晰时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而法治的功能之一恰恰就是界定权利和权力的边界, 所以, 没有法治的保障就不可能有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梦”的关键点主要是:第一, 高层领导的政治决断和信心。只要政治家有倡导和推行法治的决心和信念, 能够厉行法治、自我限权、带头守法, 法治中国建设就有希望。第二, 重点规范约束公权力, 将其纳入法治轨道, 特别是要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对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权力加以严格的约束, 尽快制定《重大决策程序条例》, 健全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 防止决策机关规避程序法滥用决策权。同时, 应当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党务、政务、司法、公共事务的信息公开, 充分利用公众的监督热情和新兴媒体的便利, 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失控。第三, 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建议确立以法治为重要指标体系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以保证法律的实施。地方政府领导干得好不好, 关键要看他是不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只有建立以法治作为重要指标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法律的实施才会有保障, 法治的“中国梦”才会顺畅实现[8]。总之, 民主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又是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民主法治的支持, 需要以民主法治为基础, 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实现“民主法治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六、科技创新梦

“科技创新梦”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随着大工业的继续发展, 创造现实的财富已经不再依靠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 而是……决定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 把科学技术同生产力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并且放在人类社会的大系统中考察, 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9]。在新的世纪里, 谁在高技术产业化深度、广度和速度的竞争中领先, 谁就拥有未来世界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科学技术的迅猛快速发展, 无疑将促进人类向更文明的时代进步, 但是它的现状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乐观。在全球范围内, 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资本主义西方和社会主义东方存在着极为突出的发展不平衡;即便在一个国家之内, 也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呈现出这样那样的非平衡。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 中国要取得在21世纪的主动权, 要达到和赶超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高科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现在世界的发展, 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 中国不能安于落后, 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因为你不参与, 不加入发展的行列, 差距越来越大……”而这一切的目的, 就是“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建国以来, 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 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 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经验表明, 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抓住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不断汲取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是否具备一个契合科技革命潮流的发展战略和正确路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都纷纷制定自己国家走向21世纪, 抢占制高点的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或政策。按其提出的时间顺序, 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发展, 主要包括高科技研究、高技术产业化开展和高技术应用扩散三个层次, 从整体上说, 就是高技术产业化向广度拓展, 向深度开掘, 抢夺市场, 谋求高经济效益。世界各国都将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的重点从提高国威转向增强综合国力, 都将在21世纪的战略制高点落实到对高技术产业化广度、深度和速度的领先争夺上[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追求的目标。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表明, 只有紧紧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压力,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前, 我国实现“科技创新梦”, 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第一, 实施自主科技创新战略, 加大科技投入, 鼓励和引导内资企业推出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 提高科技创新的“基数”。只有通过加大研发费用投入, 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它们才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 改善专利申请结构, 增强创新能力。第二, 国家要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 国家一方面要在财税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 产业发展战略应该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把能否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核心, 树立科技创新在企业和产业中的主导地位。第三, 完善产、学、研体制,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全面提高技术创新“乘数”, 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 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充分利用我国的“后发优势”和“大国优势”,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提升我国各行业网络化程度,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网络效应, 提升联接经济性引致的乘数效应[11]。

七、生态文明梦

“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 生态文明, 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 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 进而指引我国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2]。”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 在进入工业化以后的相当长时期里, 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是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来推动的。早已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都经历了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发展阶段,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都发生在这些国家。人们对这种增长模式、发展道路、发展理论进行了反思, 提出了质疑。另外, 战争、陆路危险化学品运输泄露、航运石油泄露等也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 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 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 资源消耗惊人, 环境污染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 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对生态破坏极大。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 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 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 重新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 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 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任务, 是对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经济社会要发展, 就必须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之路。不管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保护, 还是从资源的节约利用, 抑或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可持续性来讲, 都应当而且必须走这条路。把生态保护提高到生态文明的高度, 是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上的飞跃。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思想认识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当前, 实现“生态文明梦”, 我们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即:加强公众生态知识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树立构建绿色家庭观;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树立绿色政绩观。二是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即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三是扶持生态文明科技。即践行科技发展的生态文明原则, 扶持和推广生态技术创新, 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 构建完备的生态科技法律体系。四是构建生态文明制度。即建立统筹城乡生态一体化机制, 建立统一协调、高效运行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制, 制定内涵丰富、切实可行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统筹区域规划、合理安排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生态监管体制机制。五是强化生态文明行为。即建立绿色消费模式, 建立绿色生产模式, 把住生态修复关。

八、人生出彩梦

“人生出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人生出彩梦”的实现, 必须促进“成才梦”、“家庭梦”、“干事梦”的实现。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要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实现自己的“成才梦”。圆一个“成才梦”, 务必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一要坚定理想信念, 二要练就过硬本领, 三要勇于创新创造, 四要矢志艰苦奋斗, 五要锤炼高尚品格。俗话说,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这讲的就是要建设一个幸福家庭, 圆一个和谐家庭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社会如大海, 家庭像港湾, 夫妻是港湾的守护者。家, 是躲风避雨的港湾, 有了幸福的家, 才会有好的心情, 才会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因素, 也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之一, 建设和谐家庭对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我们自古就有家国之说, 所谓“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等等, 都说明温馨家庭、和谐家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现实中, 我们应遵循人口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制定我国人口发展规划,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确保人口结构均衡、性别比均衡发展, 为青年男女圆“和谐家庭梦”、“幸福家庭梦”创造一个好的前提条件, 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好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讲过, 不干, 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同样道理, 不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能停留在梦中。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成家立业, 都是讲要干事创业, 圆一个“干事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圆梦的征程中, 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 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这会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不再管用、不再能用, 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热情, 突破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利益固化的藩篱, 消除阻碍“中国梦”实现的不正当行为, 为“中国梦”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成就你我, 干出一番事业。总之, 只有把个人梦想与国家理想相互衔接起来, 把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的发展才能迸发巨大活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强大动力。今天,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为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摘要:“中国梦”是多层次的, 动态的。既包括每个中国人的梦, 又包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这两个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是辩证的统一。笔者心中的“中国梦”, 至少包括“特色道路梦、人才强国梦、科学发展梦、文化繁荣梦、民主法治梦、科技创新梦、生态文明梦、人生出彩梦”这八个梦。“特色道路梦”是“中国梦”的正确方向, “人才强国梦”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梦”是“中国梦”的关键环节, “文化繁荣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引擎, “民主法治梦”是“中国梦”的政治保障, “科技创新梦”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人生出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中国梦,特色道路梦,人才强国梦,科学发展梦,文化繁荣梦,人生出彩梦

参考文献

[1] .林坚.实现“中国梦”需要总体设计[N].嘹望新闻周刊, 2013-4-15

[2] .辛鸣.十八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 2

[3] .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理论导报, 2013, 1

[4] .彭剑锋, 朱兴东.论“人才强国”的科学内涵及其系统推进[J].中国人才, 2004, 1

[5] .李伟.党政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研究[D].中央党校, 2010, 5

[6] .杨平.建设幸福娄底更加需要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J].学理论, 2012, 8

[7] .湘浏.文艺复兴:开辟欧洲巨人时代的运动[J].炎黄春秋, 2001, 5

[8] .马怀德, 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N].学习时报, 2013-3-4

[9] .王焕丽, 王军.新科技革命冲击下社会主义中国的路径选择[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1

[10] .吴焕新.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四维”本质特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11] .纪玉山, 吴勇民.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与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 5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篇3

会议首先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从各个方面回顾改革开放近30年城市发展的成绩、问题以及经验,提出今后的方向和创新的任务。第二,梳理现阶段、今后时期城市经济的主要问题,提出城市经济重大问题和下一个阶段的重点研究课题。第三,建立新时期城市经济理论体系和推进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的成绩、问题,今后的方向和创新的任务

周道炯: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历程,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情况下城市面临的问题。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1980年代末,随着乡镇企业的起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村工业化模式以及“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与此相适应,我国在该时期采取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小城市人口占全國城市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大城市人口比重逐年下降。进入19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资金积累、居民收入都步入快速成长的轨道,1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在城市扩张和内部空间重组的双重作用下,郊区化现象日益明显,也造成了城市无序蔓延、耕地流失等问题,加剧了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2000年以来,在经济高速增长这一共同的动力机制下,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一些普遍症状:城市形态演化剧烈,空间聚集与扩散并存,水平扩展与垂直扩展并存;城市建设失控,生态压力巨大,水资源严重短缺,三分之二以上城市缺水,三分之一城市严重缺水,城市环境品质下降;城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较低的资源和能源效率、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许多城市在大规模旧城改造中,历史风貌和传统肌理遭到破坏;城市识别感不强,城市形象“千城一面”;城乡和区域收入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对城市经济理论研究必然提出新的任务和挑战,进入一个新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时期。我们有必要对30年城市的发展和理论的前进进行认真的回顾,做出科学的总结,展望未来的发展,接受新的挑战,完成新的任务。

王茂林:

在探讨城市理论创新问题的时候,我想专门讲一个问题,我们政府工作怎样创新?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真正使我们的政府成为一个服务型,成为一个承担公共政策的政府。

第一个问题,首先是对政府的定位,到底这个政府是干什么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政府就是一个生产型的政府,或者说生产经营型政府。政府的80-90%的精力都在直接引导经济。政府去引导经济对我们发展中的国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真正的政府责任没有体现。我认为政府首先是一个公共职能的政府,五个金光灿灿的大字,确定了政府工作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第二个问题,政府怎么管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建一个背一个包袱。煤气、液化气、自来水、污水厂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交给市场运作。要制定产业政策,包括产业布局这种全面的规划,为了实现你的规划,就是我们的政府,通过产业政策,通过经济杠杆,通过中介机构,逐步地把我们各级政府,特别是发改委这种直接审批的项目,除了涉及到国家安全、国家重大的民生项目以外,一般的项目都可以是备案制。用经济杠杆限制它,这个项目是政府支持的,从税收、贷款各个方面优惠;这个项目是不支持的,不要给贷款,从税收方面进行限制,用经济杠杆来约束。光用行政命令管不行,现在私人资本占有相当比重,人家不听你的,你就用经济杠杆来对付。这样经济是不是就管不好呢?我看不见得,经济杠杆很好。

李京文:

我们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特点。第一,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接近世界水平,城市也比较多。我们现在已经有600多个城市,2万多个建制镇,而且这里面也有一些比较大的,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第二个特点是我们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很大,这些情况跟我们的区域政策也很有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也出现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城市发展在这个阶段很快,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资源和我们环境的承载力,很多城市的资源很紧张,环境污染非常厉害,水资源、土地资源都浪费得很厉害,这是出现的一个很重大的问题。第二,由于城市化过程,我们的城市人口在大城市之间,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很大,也反映出我们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需要,除了不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以外,这些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以后,他们也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一些服务,如居住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虽然表面上城市化水平提高了,但是实际上城市的发展是重数量,轻质量,重表面,轻内涵。表面上是城市,实际上很多城市本身还一半是农村,一半是城乡交错,没有完全发挥城市的作用,没有达到辐射或者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所以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的经济发展问题还是要搞清楚,而且政府的任务不仅仅是经营,政府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决我们老百姓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上面,城市安全、食品安全、健康问题、教育问题等等。城市的经济发展,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现在的城市化虽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的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多,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逐步地为我们的城市健康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朱铁臻:

我最近到了广东,广州佛山顺德区下面的一个小城镇让我非常受启发,就是它没有像样的生产行业,它没有森林,也没有木材加工厂,但是它是中国最大的家具市场。这里不生产家具,但是却是全国最大的家具市场;它不生产钢铁,它是全国比较大的钢材市场;它没有化工,但是它却有全国比较大的塑料产品市场。

这说明什么问题?就说明当今我们城镇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眼光不能仅仅盯住就是一个产业发展或者就是一个工业发展,而必须重视到我们整个三次产业的有机协调。尤其是现在我们的现代服务产业,怎么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么一个小镇,十万人,一年能够给国家创造的税收是多少?是13个亿。所以可以看出来我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我们未来经济中,它占的地位,它起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我们要根据十七大的精神,要有一些新的思路,有一些新的思考。最近我承担了一个小课题,是研究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国家有什么特色的问题?

未来的城市发展,非物资产品的生产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少,服务型的产品生产比例会越来越大。城市的发展不能总盯着搞工业、搞生产,这是我们十七大报告里面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城市的发展要把现代服务业放在一个比较突出的地位,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我们知识经济到来的情况下,要重视我们的知识、智慧、创意,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杨重光:

从城市经济来讲,目前城市经济当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比如说城市土地经济问题,城市房地产发展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投融资的问题,城市交通的问题,城市金融的问题,城市生态建设的问题,城市区域规划等等问题。作为现代的市场经济和现代的城市经济,确实要非常强调城市金融,因为城市金融或资本对城市经济的方方面面的控制力是越来越强。现在发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开发商大量囤积土地,使住房的价格急剧升高,与我们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金融的调控水平非常有关系。所以今后城市的领导不能把握金融,驾驭金融,那么这个城市经济就很难得到健康正常的发展。所以对于金融的研究非常重要,我们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有金融的专家,我想应该在这方面显示出自身的一个特色,能够把金融问题研究得更好一些,也是为城市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倪鹏飞:

过去城市化的发展很有经验,但是根据研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总的来说不是很成功的。有一个数字,我们去年研究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非常吃惊的现象,现在全球城市化人口当中有1/3是处于贫困的状态,在发展中国家的这个比例更大。在这种情况之下,从全球的角度说城市化成功,在发达国家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发展中国家目前不能说是成功的。中国过去的城市化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我们研究发现和全球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差不多。一个是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无业贫民,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许多国家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脱节,也就是说城市发展并不是通过产业带动来实现,大量城市的人口没有就业。

另外,从聚集的情况来看,我们说的载体和聚集的关系来看,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大量的城市土地资源存在着浪费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新的道路。

钮德明:

从80年代搞大规划,这几年又搞区域规划,我深深感觉到京津冀这块地方后劲很大。从自然资源来说,这个地区有平原、山地、海洋、草原;從经济形态来说,有游牧经济、农耕经济、工业经济,还有后工业经济;从空间来说,长三角、珠三角发展余地空间狭小,环渤海天津、北京地区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利用;从人力资本来说,北京,天津、河北非常有优势。所以说总体优势,从长远来看,京津冀地区不要觉得一直落后在后面。我感觉主要障碍还是体制,并且有很多中央单位都集中在这里,这样一个交织的情况下,要把体制问题随着改革深入解决,自然它的后劲就发挥了。

梁本凡:

当前新型城市化道路要解决问题。一个是城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已经进城的农民工怎么进行他们身份的转变、待遇转变、素质转变。第二个,城市化是跟产业结合的,城市的产业要实现升级转型。京津冀这个地方,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城市化发展阶段的高度分离,北京已经达到了后工业化时代,河北工业化指数还是40%多,而且在北京和京津冀周围存在很大的贫困带,所以产业化的二元结构不是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是产业化的二元结构,要实现无缝对接和协调发展。第三个,现在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特大城市很富有,中小城市很困难,所以我觉得城市的公共财政支出理论创新应该提出来。公共财政用之于民,以民为本,以民为先,城市的财政支出理论应该有一个统筹协调的问题。

陈世嘉:

上海要加快“四个率先”、“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就是说,我们想把城市经济先进的东西推广给全国各省市、各部门领导决策,为全国服务。在改革开放中,上海这方面做的是很突出的。历史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推进的深度越深,上海这个城市的张力越大。现在上海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机遇,新的发展必须以服务全国为平台,更多地思考上海如何进一步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在进行综合开发改革试点那一天就开始克服全能型政府的弊端,打造公共服务体系。

今后时期城市经济关注的重大问题和重点研究课题

杨重光:

现在很多同志都提到了我们要走新型城市化的道路,我想这个提法是很科学的,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我们由工业化提出新型工业化,因为城市化是工业化推动的,既然是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动力,同样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推动的也是一个新型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已经提出来了,有一些机构也都在做研究,但是我想仅仅是一个研究的起点。新型城市化和我们传统城市化究竟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不同?新在哪里?是值得很好思考的。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几个关系需要加以考虑:

第一,我们的城市化是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化,还是市场主导型的?

第二,我们的城市化是产业促进的还是规划带动的?按照城市的发展规律来讲,经济发展了,产业发展了,城市就发展了。但是我们很多城市可能都是自上而下,先抓规划,规划多少就是多少,有的土地规划出来了,但是没有切实地来进行建设,使土地浪费。

第三,是一元化的城市化,还是多元化的城市化。有的人提出来城市化就是农民进城,特别是大城市,除了这个好像就没有城市化的道路可走了?我们的城市化是一元化的城市化还是多元化的城市化?我想是多元化的城市化,既可以是大城市也可以是小城镇,这样的例子很多,江苏的华西村、广东的一些农村,现在成为地地道道的城市,只是体制上还有一些区别。

第四,是产业带动型的还是社会协调型?从形态上城市是一个孤岛,还是城市与区域共进的?

第五,是集中型的城市化还是分散型的城市化?我想我们既要搞集中型的城市化,也要搞分散型的城市化,太大了该分散就分散。在城市化当中,要考虑城市化的时代特点,要考虑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要考虑城市化的国情和具体的情况,所以城市化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要走出一个新型城市化的道路,这个道路走起来也是很艰难的,这和我们原来的城市化是有一些差别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小小的拐点。

张锋:

现在从城市化出现的问题来看,应该说还是非常突出的,尽管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跟城市化的进程很快,应该说成绩还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非常突出的。就拿我们苏南来讲,基本上是全面实现小康了,但是太湖蓝藻的事件已经颠覆了这个概念,这是我们很有必要地来研究这些,这个课题也很大,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些工作。

一个是对江苏走过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认真的梳理,对于江苏要走的城市化道路要深入地研究探讨。我们江苏在发展小城镇上有很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光是大中小并不是找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对于我们沿海地区来讲,我们国家的区域太大了,不应该是只有一个统一模式,应该有各种特色模式。从我们江苏的情况来看,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再走原来自下而上的,而是要走协调大中小发展,多元化协调发展的节约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像江苏土地资源短缺得很,应该走一个节约化的城市发展道路,把生态的发展,生态的建设,有机地和城市化发展结合起来。

倪鹏飞: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这里面有几个方面应该强调,一个是要集中聚集,或者是说要紧凑型城市。因为中国的人口条件因素决定的,必须走集中聚集这条道路。第二个,必须通过产业来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和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但是必须先有产业发展,才有城市发展。现在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就把城市建设搞得非常好,城市建设它能控制,许多地方的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都是搞房地产,通过这些把所谓的GDP上来了。再一个,我们的农民工的问题,就是迁而不转。总的来说,城镇化从农民变成市民了,无论是就业还是社保,都要有一个转换,包括文化方面的转换。再一个就是城乡双赢,中央也强调得非常多,各地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一定要探索走出一条城乡双赢,而不是城乡双输的道路,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依靠市场,一个是政府的转移支付。

李树琮:

如何研究探讨行政区划改革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问题,我觉得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所指的区域经济,应该是经济区域的区域经济,这才是真正的区域经济,但是根据我们国家的现实来看,我们所研究的区域经济,实际上只是城镇区域的区域经济,市场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陈光庭:

城乡一体化是什么概念?是城乡一样化了吗?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大家都说现在我们进入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实际上我们的城市化有很多虚假的东西,我们虚假的城市化东西不少。城乡一体化,实际上是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郊区,城市发展中把二元体制解决了。过去有人反对提出“离土不离乡”,让农民到城市中生活,那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农民也没有在城市过多消费。所以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这个特色并不是把农村并到城市里去。

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不要有民族的文化?实际上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几乎都是那种走西化的道路,我们在建设新农村也好,建设城市也好,如何表现民族文化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我觉得城市特色的危机没有解决,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是不是城市现代化就只有高楼才能表现?我们中国的城市特色到底是什么?中国的民族文化如何在城市建设中表现出来?十七大报告中对文化问题提了很多,号召我们要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所以我觉得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来提高发扬民族文化,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王圣学: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发展,我感觉城市经济理论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还是以大城市为中心,或者以城市为中心,怎样处理好城市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关系。其中一个就是大都市圈的概念,城市群的概念,现在比较有共识的就是沿海三大城市群。现在各地都提出很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包括河南提出的中原城市群,西安大都市圈等等。目前各个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很大,像中部郑州提出郑汴一体化的问题。由于西部大开发,陕西这边最近也在搞一个城市群的问题,搞一些讨论和调研。如何继续发挥大城市的中心作用,处理好城市和区域的城市经济关系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的一个重点。

建立新时期城市经济理论体系和推进城市经济学科建设

张巨功:

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作了全面系统阐述,这是对我们党29年来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结和升华。报告还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表述显示出,未来在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思想理论成果,都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学会推进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创新也必将坚持这个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首次提出“人均GDP翻两番”,这深刻反映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新目标充分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表明我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有了深化和拓展,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加顺应民意。过去我们一直把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来写,在十七大报告中单独列出来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民生正成为我们党的工作重点。所以可以说,今后城市经济改革实践和创新应该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

杨重光:

从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理论体系上来讲,要解决城市发展的理论问题。城市发展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城市究竟怎么发展?依靠什么来发展?它的模式是什么?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根据30年的经验,我们现有的城市发展,从理论上来讲,有几个方面:跃进式的发展、外力促进理论、内生自然增长理论、科技创新理论、区域带动发展理论、项目带动发展理论、产业集群聚集理论、地方新农村建设推动理论、模仿效法型理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根据中国的特色,自主创新发展,这种发展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国内国际的环境,也要根据地区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发展。所以城市经济理论本身就是一门学科,根据过去30年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推进今后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在发展当中创造、促进城市经济学科的建设。其他还有一些理论,比如说城市产业理论,城市就业理论,城市财政分配理论,城市现代化建设理论、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城市市场体系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我们从学会建设和体系建设方面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目前研究的还很不够,今后的研究任务还是非常重的。特别是搞学术建设的老师,今后给学生们讲城市经济建设,旧的版本可以参考,但是要有新的版本,要适合我们的时代特色以及适合我们中国国情的中国城市经济学,所以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应该更下工夫来探讨这些问题。

李树琮:

我们这个学科发展应该谋求与区域经济研究相结合的路子。因为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是姊妹学科,谁离不开谁,研究区域必定研究城市,因为城市是区域中心,研究城市必定研究区域。而根据现在的实际来看,很多的城市就是区域,有城市,有地级市,有县级市,有诸多小城镇。有很多区域经济研究的问题,在城市经济的理论研究中都有体现。比如大都市圈,京津冀或者环渤海,大都市圈实际上是城市经济的研究范畴,也是区域经济研究的范畴。但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问题都是属于大都市圈,不是那样的情况。

龙永枢在座谈会总结发言中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处在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和怎样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任务,做了精辟的论述,深刻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历代核心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这个报告,是我们学会研究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向。我们要把报告的基本精神和内容,结合中国城市经济实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次“城市经济理论创新和体系建设座谈会”就是要我们进一步担负起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的任务,梳理出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组织好研究队伍,分别拿出研究成果。

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明确的阐述,并提出了切实的战略性要求。每个城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城市发展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城市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质的飞跃。城市建设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结合本市实际,为实现小康建设目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继续努力。

总的说来,十七大精神指导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概括成为几点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设,只有好,才有快。第二个转变,是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挥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仅有30%,而发达国家达到70%。同时我国的科技依赖程度超过50%, 而发达国家不过5%。从50%到5%的转变对我们经济发展来说,任重道远。第三个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十七大中具体提出要求三个转变:一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有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转变。例如,我们外贸依存度达到60%左右,而美国和日本仅仅18%,和20%。据有关测算,我国在以单位GDP产出能耗作为表征的能源利用效率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之大。若以日本为1,则意大利为1.33,法国 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高达11.5。这三个转变的文章,也是我们要努力研究的。第四个转变,是从单纯生产型城市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我国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切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节能节减排是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终选择。第五个转变,是经济发展评价标准从实现GDP总量提高向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转变。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目标的根本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最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扭转收入分配向两极分化的趋势。第六个转变,是建立一个向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解决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消费价格上涨和资产价格和高位攀升,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起码要求。

学习党的精神心得 篇4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行21世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些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的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换,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以胡主席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

回顾历史,征途坎坷崎岖。90多年来,党的几代领导人不畏艰难险阻,呕心沥血,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变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报告总结回顾了十年来各个方面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间,我国经济总量实现由第六位到第二位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光明美好的发展前景。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 篇5

我们手术室麻醉科在科主任曾洪友和护士长李波的主持下全科认真学习交流了党的第十九报告,为下一步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和相关工作出了全面的安排。

曾洪友主任是我们科室的老党员他对十九大报告学习和认识比我们更有深度更有体会。曾主任表示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对我们科室的党员同志来讲,就是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护士长李波认为,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论断直抵人心,让大家进一步明确了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全科医务人员要将十九大报告精神贯穿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担当,务实拼搏,推动科室和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新时代健康卫生工作的纲领。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我深受鼓舞。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报告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这体现了对健康公平的关注,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要一个不少、一个不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国民健康水平才能得到同步提高。全面取消以药养医,让医生护士心无旁骛、治病救人,也让治病救人的价值理念得到真正回归。既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医疗支付不增加,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本质,又要让医务工作者的劳务价值和职业尊荣得到充分体现。报告中每一个章节、每一句话,都能映射到我们医院的工作中来。报告中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也同样要把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作为奋斗目标。

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令大家倍感振奋。“作为全国一千多万医疗行业的从业者之一,我高兴地看到健康中国战略被写入报告中,‘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的重托,让我们感到了使命的神圣,责任的重大。医卫系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要全心全意为患者、为人民健康服务。当前,医疗服务也要实现“三个转变”:由服务于患者向服务于人民健康转变;从关注疾病向关注健康转变;从注重治疗疾病向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作出更大贡献。

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现在群众更关注‘看好病’‘不得病’等问题,关键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作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我们要做好培训基层医生和提升基层医疗能力的工作,做到小病不出村、轻病到乡镇、常见多发病到县医院、大病到三级医院的分级诊疗模式。我们医院将大力实施医联体工程通过开展疑难危重患者转诊绿色通道、联盟内快速远程会诊、搭建医师学术交流平台、强化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专家专科对口技术帮扶和设备设施支持助力群众少得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们科室要在做好基层进修医务人员的带教培养工作,同时作好准备到基层对口支援帮扶的工作,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既符合国情,也符合民意。我们中医药工作者要在十九大报告精神引领下创新工作,把中医药、民族医药进一步提升,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学习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党的十九大为新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学习贯彻党精神心得体会 篇6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是党和人民长期教育培养的结果,是党组织的高度信任,理所应当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为民造福。所以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心中装着群众。做到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急,与人民群众结成唇齿相依的“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不搞“面子工程”、“帽子工程”、“政绩工程”,不盲目追求发展而损害群众的利益,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工作、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尤其是在对待权力、地位、利益上,要有清醒的头脑、平和的心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一是要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要警惕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功名利禄、金钱美色的引诱面前立场坚定,心澄如水,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二是要讲原则。切实管好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亲属,处理好原则与人情的关系,增强责任意识,不被各种各样的关系网束缚,坚决反对只讲人情不讲原则,只讲关系不讲党性的庸俗作风。三是要守纪律。严格遵守党章、准则以及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觉做到“四个管住”:即管住自己的头,做到头脑清醒,是非分明;管住自己的嘴,做到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该说的坚决不说;管住自己的手,做到不该拿的坚决不拿;管住自己的腿,做到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

坚强的党性,不仅仅体现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它更是我们党永葆先进的活力、拒腐防变的约束力、推动发展的源动力。共产党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常怀律已之心,常排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才能不断坚定政治理想,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才能持续推动各项事业又好。

学习贯彻党精神心得体会 篇7

1 《建议》的三大亮点和意义

1.1 亮点一:“五大发展”理念

《建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 也是指导“十三五”规划编制核心。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显示了中央的意图和决心。要突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难题, 必须创新, 别无他途。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途径。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中西部、东北区域间、城乡间、产业间、两个文明间是不平衡的, 必须让城乡一体、区域协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的空间。绿色发展迫在眉睫, 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将成为关键词;开放发展决不能停步, 经济全球化让中国和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没有开放, 就没有发展。共享发展,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 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它确实是党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部署。

1.2 亮点二:“六个坚持”的原则

“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必须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把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就要求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就是要加快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 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持续动力;坚持依法治国就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法治国家、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 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就必须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推动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坚持党的领导, 就必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确保我国发展的航船沿着正确的航道破浪前进。“六个坚持”的发展原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

1.3 亮点三:“一个全面”与“五个方面”的目标

“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众所周知,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大前提, “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 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按照“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 这次《建议》又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一是提出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五个方面”的目标符合国情、贴近百姓, 突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短板问题。

2 《建议》对于产业发展的指导和重大影响

我国产业经济能否获得大发展和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来看, 中国经济体量占全球13%, 美国大概占22%, 加起来超过30%。但是从每年经济增量看, 中国占全球经济增量的30%, 美国还是占22%。所以这两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速确实广为关注。各方面不同的看法都有, 悲观的看法预测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 比较乐观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还可以达到8%。在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一到三季度保持6.9%的增速, 一直在合理区间。而且中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有利的一面。尤其是对于我国建材业发展影响很大。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需引起高度关注:

(1)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中国目标对于提振处于下滑态势的我国建材市场意义非凡。《建议》确定了在“十三五”期间依然要保持中高速的增长, 为建材工业与市场吹了暖风。国内外有人怀疑能否中高速的增长?其实, 不容置疑!中国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从我们自己看, 我们区域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 新型城镇化孕育着巨大市场需求, 而且创新驱动的作用日益增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有13 亿人口、9 亿劳动力、7 000 多万市场主体, 所以中国经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所以我们有决心也有条件保持中高速增长。还有, 现在全球有两个大的拉动力, 一是美国经济、二是中国经济。刚才说每年经济增量, 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加在一起达到50%以上, 这两个作用都很大。发达经济体现在开始出现了分化发展, 美国很快, 欧洲和日本内生动力依然不强, 还是比较疲弱的。新兴经济体分化发展, 结构性改革比较主动的国家, 可能经济基本面会好一些, 结构调整比较慢、结构性改革力度不够的国家, 可能相对比较困难。世界经济的发展会形成一种对冲作用, 在一定时间里会维持缓慢增长的态势。中国能够实现中高速发展, 说明我们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再说, 从全球来看,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这一点没有改变。而且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如果我们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要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 同时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还有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 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 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 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城镇化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人的城镇化。2014 年我们国家城镇常住人口7.49亿, 城镇化率54.77%, 这是指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到2020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山东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秦庆武认为, 如果一个中等城市, 一个农民进城, 其城市配套的成本就达到50 万元/人, 大城市要超过100 万元/人。这样的话, 就会有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由此也将带来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增长, 其中最先受益的自然会是用于改善城市居住设施条件的建材等行业。许多机构在这一消息发布后纷纷调高了建材行业的估值,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一位人士认为, 城镇化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受此拉动影响, 建材和建筑部品行业无疑会有所复苏。

(2) 协调发展将为建材消费提供新机遇。针对我国在协调发展方面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中西部、东北区域间是不平衡的;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不匹配。《建议》提出了“十三五”期间要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 继续推动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的空间, 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的后劲。这为建材工业与市场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经营环境。一方面, 从培育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的角度看, 由于自然、经济、地理、资源等各种因素, 决定了我们的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我们国家地域广阔, 陆地面积960 万km2, 海洋面积300 万km2, 协调发展空间很大, 区域的协调发展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空间。东部、中部、西部加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区域发展上已经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战略, 还有“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比较完整地构成了我们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还有最南边沿着珠江和西江流域, 由东向西发展的泛珠合作, 也就是珠三角, 通过珠江、西江流域带动“9+2”的泛珠三角发展, 这对区域协调发展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实施上述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西部地区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 为向西南开放创造很好的条件;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 所以要发挥好产业连接和发展的优势;东部地区主要是制度创新、转型发展和陆海统筹;东北老工业基地依然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三大战略中的“一带一路”, 要实施“五通”。现在我们测算“一带一路”沿途相关国家65 个,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国家响应“一带一路”战略, 纷纷要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还有京津冀协同发展, 考虑通过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来带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与此相配合的还有环渤海的发展战略。最后是长江经济带, 要推动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沿江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长江生态保护。所有这些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建材行业的支撑, 必然会刺激这些区域在建材方面的消费, 为扩大建材消费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还有我国消费的潜力非常大, 包括医疗、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等, 这些都需要投资建设, 都需要建材产品。还有要推动共享发展。“十三五”期间,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五中全会提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我国贫困人口共有7 017 万人。从区域来讲, 有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有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正在研究怎样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使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这样, 到2020 年基本实现7 000 万人的脱贫。在这个过程中, 将加强扶贫开发投入, 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农村建材市场的需求。我国农村建材市场扩大的关键在于人们收入的提高, 人们有了钱, 才会增加对房子的投资, 才能更好地增加建材的购买。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 13 亿人口中有9 亿在农村定居, 建设住房对建材需求可谓大矣。但我国农民对建材的购买力有多大?这取决于农民的收入!目前, 我国农民的收入有两部分, 一是种地的收入, 二是打工的收入, 其中, 近几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其纯收入中约占40%。目前, 有1.5 亿农民到城市打工, 农民收入增长很快, 有了钱干什么, 修建房屋, 建房就要买建材。还有农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环境治理等, 表明党中央要在加强贫困地区民生状况的改善方面有较大的动作。这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拉动了建材需求。农民收入增加了, 手里有了钱, 就舍得买建材, 加大对住房的投入, 这样就有利于改善建材市场供求关系, 也直接促进了农村建材市场的繁荣。

(3) 我国建材工业面临着绿色、创新等的挑战空前。“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 第一位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发展, 但我国建材行业创新能力、自主技术和知名品牌缺乏, 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十三五”时期, 我国建材行业必须把创新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来抓。“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 其中一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 肯定要采取很多措施。如中法两国发表了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 中法将加强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我国要做的事情, 第一个措施是低碳发展, 第二个措施是节约高效利用资源, 强化一些约束性指标管理, 从总量和强度两方面来控制。第三个措施是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进行管理, 确定水耗、能耗、地耗的一些标准, 同时开展水权、碳排放权的交易。这对于我国建材工业提出了绿色化的挑战。现今我国雾霾现象比较严重。2014 年161 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率并不高。水资源的污染, 在国控断面上污染的情况还是比较突出的, 土壤的污染, 特别是耕地。所以水、大气、土地的污染,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还有建材产业发展不平衡, 东中西部、东北区域间不平衡等问题亟待解决。此外, 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受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当然, 最关键的是市场。而市场也是由多个要素所构成, 但就市场内部来看, 最主要的还是供求关系, 当然还有市场外部环境等因素,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会对建材工业发展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今年以来,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建材工业发展的环境不尽人意, 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回升微弱, 产品价格继续下跌, 导致建材利润下降幅度继续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5 年1~9 月全国水泥产量17.2 亿t, 同比下降4.7%。2015 年1~9 月全国平板玻璃产量5.7 亿重量箱, 同比下降7.5%。“十三五”时期, 国际经济形势将更为错综复杂、充满变数, 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 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 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所有这些, 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国内方面, 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 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 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 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等等。

学习贯彻党精神心得体会 篇8

会上,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国家安监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毅中传达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国家安监总局党组成员、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赵铁锤传达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精神;国家安监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德学传达了党的十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说明。

国家安监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显政主持大会,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华山,总局党组成员、中纪委驻总局纪检组组长赵岸青,国家煤矿安监局副局长王树鹤、彭建勋出席了会议。

会上,李毅中代表总局党组讲述了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初步体会,并结合全国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今后五个方面的工作要求:

一是要坚持安全发展,完善丰富安全生产理论。要认清安全发展的艰巨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慎言成绩、不轻言好转。要站在时代高度,研究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切实推动安全发展。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安全生产理论。

二是要健全安全生产的保障体系,构建长效机制。要法律法规体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自学守法的社会氛围。健全政策措施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的补偿机制。健全安全监管监察体系,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科学方式和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协调,更好地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健全目标指标体系,要抓紧研究制定2010年实现安全生产明显好转、2020年实现根本性好转的主要标志和具体指标。

三是要持续深入排查治理隐患,深化煤矿、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攻坚。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要从企业、政府两个层面建立隐患排查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做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经常化,要把防范严重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继续狠抓煤矿安全这个重中之重,把煤矿瓦斯治理推向煤层气抽采利用的新阶段,建立小煤矿正常的淘汰退出机制,坚决关闭非法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规范整合技改,推动调整结构优化,加快实现煤炭工业的现代化、规模化。持续深入开展工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

四是要贯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安全生产深层问题,提升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水平。要把安全生产纳入国家、地方、行业和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实现。加快调整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安全生产的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对重点行业的指导,督促各类企业加强安全基础管理。

五是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实现安全生产况持续稳定好转。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安全生产为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又必须调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在全党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参与和广泛监督的基础上。要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责任制,对企业要开展安全诚信评价,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实行“一岗双责”,把安全生产纳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业绩考核。

上一篇:月度经营分析会议制度下一篇:在镇十一届人代会二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