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文章的写法

2023-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写人记事文章的写法

写人记事类作文中的问题与对策

【提 要】学会写作写人记事类文章,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初中写人记事类文章教学中,存在切入点单一、缺少细节描写、缺少抒情点睛之笔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客观原因。作文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循序渐渐,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探究解决学生常见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生 作文 写人记事 问题 对策

初中作文教学中,记叙文是重点,而针对写人记事类记叙文的训练则是重中之重。学生乐于写这一类作文,但在写的过程中容易老生常谈,没有新意,产生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几个常见问题,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初中生写人记事类作文中的常见问题

經过小学六年的写话、习作训练,初中生对写人记事类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并不陌生,提起笔来一般不会面临无话可说的境地。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小学阶段平铺直叙的写作习惯,在作文训练中容易出现诸多问题。

(一)切入点单一,抓不住人物特点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是写人的基本切入点,也是抓住人物特点的基础。大多数初中生能够选取一两个切入点,但切入点单一、没有抓住主要特点是其在写人记事类作文中的常见问题。

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是最受学生喜爱的切入点,能够直观地展现人物特点。看似简单的描写,实则很容易泛泛地描写,抓不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来写。例如学生作文中的外貌描写:“一个圆脸的女士,长长的卷发,一双眼睛格外明亮,那饱满的嘴唇,大概是平时练出来的。”该学生的外貌描写很大众化,没有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自然很难分辨出所写之人是谁。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点,若不细心观察,不可能写得传神。语言描写往往是听到什么,写什么,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后期加工,口语化、直叙式较常见,且喜欢加入省略号,写半句话。例如有的学生习惯性在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中加入“吧、些、来、呢”等词,这些词并没有体现生活化,反而显得整句话拖沓。写半句话就加省略号的学生比比皆是,说明在选择人物语言时思虑不周,造成表意不明确。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对观察的细致程度与主观感受有一定要求,而这些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和性格特征。学生在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常纠结于动词的选用,动词选用不恰当、重复使用的现象多见。动作与神态是动态的,在生活中很难捕捉,尤其是连贯的一系列动作,很难恰到好处的用言语去展现。有的学生会在看过的文章里找寻范本,模仿里面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如果没有经过加工,能明显看出模仿的痕迹。例如学生模仿《藤野先生》的描写:“老师挟着一叠整齐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较快的语速向学生介绍自己。”该生用了“挟”这个动词,是用胳膊夹着的意思,夹着一叠书,还要整齐,有一定难度,不太符合生活常理。仿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在写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不能生搬硬套。心理描写需要学生能够揣摩人物在不同情境下产生的不同心理,并作出合理的推测,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定要求。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写第一人称的心理描写,不敢尝试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

(二)缺细节描写,未突出人物个性

初中生在写人记事类作文中,还没有完全摆脱小学时“流水账式”记录,难以聚焦细节,形成特写式镜头。细节之处能够凸显人物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像。写人离不了具体事件的叙述,讲一件事容易,想要让人记住这件事,就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学生在写人物时,选择的对象多是身边最熟悉的人,可供选择的事件很多,但一到写作时,喜欢老生常谈,人云亦云,来来回回写那几件事。写老师多写第一次见面、当面批改作业、开家长会、发成绩单等事件;写家长多写下雨送伞、工作辛苦、家人生病等事件;写同学多写闹矛盾、运动会等事件。于是出现一种普遍现象,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在学生作文里却少见新鲜事。学生靠搜索记忆来作文,还原事件的细节之处不足,整个事件平铺直叙、详略不得当,毫无新意。由此可见,学生缺少对周围生活的观察与感知,捕捉不到生活中的细节,未突出人物个性。

(三)少抒情点睛,没展现人物精神

初中生在写作之前目标不明确,着眼于人物的描写、事件的叙述,却不明白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文中的抒情点睛之笔,能让读者看到人物的精神品质,以及作者的真挚情感。

学生在写人记事类作文中会精心设计题目,题目是文眼,但在写作时,全然忘记自己的初衷,并没有点明主题。例如在写老师的作文中,学生喜欢设计“指引方向的人”“生命中的灯塔”“三头六臂的园丁”等有抒情意味的题目,却在写作中自始至终不点题,缺少抒情点睛之笔。学生在作文里为了抒发情感,会过度渲染,写假大空的话。写老师常用排比句,将老师比作春蚕、蜡烛、园丁、灯塔等,人人都写,且写得大同小异,自然表现不出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精神品质是人物的灵魂之所在,不同角度的描写、细节的展现能够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恰到好处地抒情是情感的升华。

二、针对写人记事类作文中的问题分析原因

作文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过程,针对学生写人记事类作文中的常见问题,要全面客观地分析。

(一)学生主观原因

学生主观上缺少对写作过程的关注,且没有耐心从多角度观察体悟生活,造成写人不传神,记事不细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材料、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反观学生的作文实践过程,缺少许多必要的环节。学生多是为了完成任务,提笔就写记忆中所熟知的人物和事件,写作具有随意性,往往不做修改。

搜集材料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悟息息相关。学生喜欢写熟悉的人和事,见得多,很容易忽略生活中的细节,抓不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和事件的多角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事物进行主动的知觉,也是学习写作头等重要的基本功。学生的观察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机械反映,而是有目的、有预期地看。大多数学生对生活缺乏有效的观察,对诸多可写的素材视而不见,陷入无话可写的窘境。构思立意和列纲起草是写作前的准备环节,学生习惯于在头脑中形成大概的思路,边写边想,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会依据某种流行的写作模式谋篇布局,最常见的是在文中加入题记,加入小标题,不管其是否契合主题,先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学生作文中常出现句与句之间缺少必要联系,段与段之间缺少过渡句的现象,尤其体现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写人物要以具体事件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学生就罗列事件,却不会筛选,导致角度单一,人物立不起来,若非老师提醒,很少有学生主动去修改加工。学生个人能力有限,没有掌握修改的技巧,不知从何入手。找不出自己的问题,写作能力便很难提升。

(二)教师客观原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针对作文教学制定了学段目标、实施建议,但缺少细致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效果也良莠不齐。部编本教材投入使用的时间较短,教材的编排、教学理念的变革、教材内容的增删等都会对教学产生较大影响。教师刚接触到新教材,一开始很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作文教学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是实践的主体,需要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由于写作教学没有细致明确的目标,盲目追求量的累积,而沒有质的飞跃。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一般会针对作文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指导,个体问题很容易被搁置一旁。教师在作文教学设计中倘若没有充分掌握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水平设计教学环节,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常用批改范文的方式,范文多是班级里的优秀作文,师生共同修改,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而有的问题并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仅仅只是找出一部分学生的共性问题。长此以往,写得好的同学进步较大,中下层次的学生仍是原地踏步或进步缓慢。

部编本教材有诸多创新,例如调整了写作专题顺序,增加了许多语法修辞知识,微调了写作训练的难度等。各专题的中心目标成螺旋式上升,同样是写人记事,七年级(上)有专题“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七年级(下)有专题“抓住细节”“写出人物的精神”。编者关注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教学设计也应循序渐进。由于教材投入使用的时间短,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依然用旧的知识在教,教的过程中没有将语法修辞知识渗透进去,致使无法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现有的教材里作文专题缺少部分记叙文的要点,例如“详略”“记叙顺序”“人与事件的关系”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补充这些要点。

三、针对常见问题提出对策

作文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循序渐渐,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探究解决学生常见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挖掘课文的写作教学资源

每篇课文都是写作教学的范本,课文中可用于作文教学的精彩片段比比皆是,跟课文学写作,品味经典作品的语言美,借鉴写作技法,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渗透语法修辞知识,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修辞手法。

部编本教材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积累的好习惯。课后的积累拓展涉及课外阅读积累、小作文训练,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有所思,一课一得。阅读与写作专题相关联,课文可以直接作为作文教学的范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写作、生活三者之间的联系。名著导读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并通过专题探究帮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对于写人记事类作文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作文课上,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作文训练,运用片段练习,教学生如何多角度切入,怎样抓住细节。这样的训练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学生易于接受。。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学生想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要虚心学习优秀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以往学生只知道所写语句要符合日常言语规范,却不知道缘由,很容易错用。例如学生喜欢在作文中运用排比修辞,很少有学生注意到排比的各项之间有时也有先后、大小、轻重等区别,这时就要按逻辑排序。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语法修辞知识,能让学还是能少出错,增强表达效果。

(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言语练习

单一的作文训练难免让学生产生畏难抵触心理,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言语练习,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作文中的常见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微写作”是时代的产物,将它与语文作文教学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微写作”短小精悍,形式自由灵活,加强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例如利用微博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更多的读者参与到作文评改中,帮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由灵活的写作形式,学生能积累写作素材,完善写作思路,明确写作目标,为“大作文”打好基础。鼓励学生模仿手边的精彩片段,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写作技法。适当加入口头作文、课堂练笔,让学生即兴发挥,抓住头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学会坦率而自然的表达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乃希2010《初中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王家伦、陈宇2017《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四大系统的显著进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第8期。

中国教育科学院编201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垚,宝鸡文理学院2016级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研究生;孟改正,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信地址:721013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陈垚 孟改正

第2篇:写人记事作文写法

关于写人记事作文的几种方法

好多同学一提起写作文,就怕。怕归怕,到最后为了完成任务,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搜肠刮肚,七拼八凑地搞出一篇文章来。这样写出的文章,大多不会受到读者的青睐。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文章呢?比如写人记事的文章。我想以《我的老师》为题,谈几点意见。

一、题材要新

写老师,就要写你熟悉的,给你印象深的老师。有些同学一写老师,不是写辛勤的园丁、经常熬夜、备课或者批改作业,就是写怎样去关心生病的他。如果大家都这样写,就不新鲜了,就落俗套了。只有新颖生动的题材,才有利于表现新鲜活泼的思想。比如,老师怎样发现人才,怎样帮助学生自学成才,怎样把班集体搞得生气勃勃,怎样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怎样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等等,这些题材同学们作文时很少涉及,但它富有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写作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去发掘,去思索。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只有热爱老师,才能发掘老师的心灵美。

二、人物要有性格

男老师和女老师各有特点,年轻的老师和老教师脾气爱好也不相同。即使同是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是性格各异。写作的时候,不能千人一面。有些同学常常用“白发苍苍”、“满脸皱纹”、“步履蹒珊”来形容老教师的外貌和行动,人去亦云,千篇一律。文学作品写人的目的,是要感人和树人,就是说,文章要靠人的形象去感染、打动和影响读者。见事不见人的文章,总是缺乏感染力的。有的文学作品所以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就是因为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水浒》中的一些名将,初次见了宋江,都说:“久闻大名”,惟有李逵见他时却说:“你就是黑宋江!”这就是李逵的性格。同是写老师,鲁迅先生笔下的藤野先生和都德《最后一课》里的韩麦尔老师,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性格也就显出了差异。所以,要写好人物的性格,就要注意观察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会从外表、举动、语言以及生活习惯上去更多地掌握人物的性格,学会从表到里去探索人物的心灵,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特色,有深度。

三、细节要准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一两个生动具体的细节,就不可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刻的影响。同学们写文章,大多题材雷同,人物雷同,甚至文章的情节和构思也雷同。有的空洞议论,有的架空抒情,缺乏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他们不懂得用事实说话比什么都重要的道理。细节是艺术形象的生命。王安石在《咏石榴》中有一句名言:“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写文章选择细节不在多,而在精。描写时候,要细致而不琐碎。同学们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如果能细心观察,深入挖掘,,精心选择一两个生动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风采,一定会受到读者的喜爱。

第3篇:

上一篇:儒林外史的讽刺下一篇:高端旅游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