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精选15篇)

以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1

想象着往年的春节,雪就像一堆一堆的棉花绽放在屋外,我总会忍不住冲出家门,一下子冲进雪堆里面,太爽太好玩了。晶莹剔透的雪可调皮了,和我们玩堆雪人,打雪仗的游戏,有的时候还可以再雪地里“作画”,我们总感觉不到冷,可是今年的春节,看到白色的一切,听到疫情的新闻,总不禁让人打起寒颤。

疫情的爆发,口罩就变成了急需用品。有的人早早做好了准备,有的人却想买都买不到了,现在连门都都踏不出了。别看这一个小小的白色的口罩,在这次疫情中,它可帮了我们不少忙呢!它帮我们隔离了空气中的细菌病毒,让我们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白衣天使也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争分夺秒地抢救着病人们,他们要保护每一个生命,同时也要保护好她们自己。可是,有些白衣天使在这场毫无硝烟的战场上英勇牺牲了,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却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正像国歌中唱的那样,白衣天使们用他们的血肉筑起了我们新的“万里长城”,他们的勇敢、坚强、保家卫国,就是这个春节最美的颜色。

以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2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以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3

关键词:记事本;中职学生;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036-02

一、前言

培养高素质的中职人才,重在培养和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参与,自省自知到自管自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可分为个体取向和群体取向,本研究主要针对个体取向,即个体对自己进行管理,是一种自我调控、自我约束的行为。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指中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国家的教育目的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应对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基于问题解决,重在实践应用,希望探索以记事本为媒介引导学生个体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了方便取样,在本校选取四个班级,其中,2个为实验班,2个为控制班。

(二)研究工具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调查问卷》,此问卷为张瑜写毕业论文编制,共38个项目。

三、实验研究的实施

(一)实验设计方案

记事本相对于其它媒介有很多优点:一是面积小,携带方便;二是可随时随地记录、分享;三是每天手写这个动作可将想法和情感凝结到文字中;四是每天翻阅记事本,可以有效地将目标融入潜意识中,并促使实现。本研究希望能充分利用记事本,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省慎独的目的。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每天的具体目标,如上课准时等,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对当天是否完成任务进行打卡仪式,实现自我监控;对当天表现进行评价,实现自我体验、自我评价。

(二)实验实施

利用一学期开展记事本圆梦计划,通过心理活动课让学生了解梦想的重要性,点燃学生的梦想,鼓励学生追逐自己的梦想;每个学生发一本记事本,要求他们在封面写上“某某的圆梦记事本”字样,在第一页写上自己最想实现的梦想;要求学生以“自我计划—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这样的模式每天填写,每周进行小结一次,并且上交。

教师每周坚持对学生的圆梦记事本进行反馈。在实施过程需注意以下问题:教师应该真诚、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建立信任安全的关系;能接纳学生的反复,要适时的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继续追逐梦想;学生遇到困难,积极与其沟通。

四、结果与分析

(一)定量分析

1.控制班与实验班前测比较

实验前控制班与实验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水平无显著差异。

2.对照组与实验班后测比较

实验实施3个月后,将对照班与实验班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t=-0.344,p=0.065,结果差异达到边缘性显著。

3.实验组前后测比较

将实验班实验前后的结果比较,t=-0.074,p=0.046(P<0.05),差异达到显著。

(二)定性分析

1.学生圆梦记事本分析

学生很用心地经营自己的圆梦记事本,喜欢在上面设计各种图案。简单归纳,学生的梦想分为几类:一类是空大的,如“我要环游世界”“做大老板”;一类是与职业相关的,如“开一间甜品店”、“做舞蹈教练”、“做一名出色的设计师”;一类是与当时事情有关的,如“学好会计基础”“数学不挂科”,一类是没有梦想的。针对前三种类型,按照“终极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小目标”的原则进行分类指导,对于第四种,则接纳他们,以鼓励为主,鼓励他们把当下的事情认真做好。

学生在第一页写的自我激励的名言让人激动澎湃,如“不想被淘汰只有不断向上努力。”“谁都是凡人,只要有梦想,有坚持,一定会成功。”等。

2.个人自我评价分析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谈谈对于使用圆梦记事本的感受,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能更好的管理自己。如他们写道“还不错,有计划有行动,把自己一天的计划都规划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不会无所作为。”“虽然刚开始填的时候,会觉得无聊,可是写多了之后,就会发现写这个本子可以约束自己的一些行为,让我们可以完善自己的缺点,而且我们的时间也过得很充实。”“圆梦记事本可以给自己一个目标,让每一天都朝着目标前进,让一整天都变得有趣”“自从写了圆梦记事本之后,我感觉自己每天的生活更加充实了,而且目标离梦想,越来越近了,圆梦记事本,梦想的起点。”等等。学生逐渐爱上使用圆梦记事本了,并且在行为上有了很好的改变。

3.班级总体情况表现

两个实验班在实验开始时,每周均有个别学生迟到,个别学生喜欢上课睡觉玩手机等情况,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阻碍梦想实现的因素,学生有意识在圆梦记事本上注意时间管理,克服惰性,抵制诱惑等。到实验后期,发现班级每周迟到的人数减少了,学生操行分也高了。班主任也反映实验颇有成效,尤其是住宿学生,晚修以前都没事干,现在都在用心填写圆梦记事本。

五、讨论

(一)圆梦记事本的目标导向作用

大部分学生入学时的专业选择是听命于家长的安排,遵照老师的建议,亦或是自己的一时兴趣,对所学专业本身并不了解,缺乏必要的职业发展目标,缺乏合理的自我设计与规划,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圆梦记事本身就是一个目标导向的作用,调节着人的行为,把行为引向一定的方向。通过激发学生的目标,从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了大方向的指导,学生才会从日常生活中规划职业,约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通过记事本进行自我设计,对未来有了明确的规划,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的发展有清晰的定位。同时,也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圆梦记事本的自我激励作用

学生在第一页写上自己最喜欢的激励自己的话,其实也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有研究表明,学生每天都朗诵励志名言警句,会逐渐内化,让自己也变得积极向上。而同样的道理,学生每天填写圆梦记事本,必会每天都看到,自己也会坚定自己实现梦现的决心。

(三)圆梦记事本的自我计划培养作用

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多来自老师的要求和家长的期望,而源于自身的内在发展需求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强烈。他们缺乏自我计划、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记事本,不管是为了圆梦,还是为了应付填写,都必须对第二天进行计划,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做事情有了一定的计划。定期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生活状态,还可以为学生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协调提供参考。

以记事本为媒介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圆梦记事本的自我检查及反思作用

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虽有部分中职学生在学期前为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但是能按照计划执行,并定期检查学习效果的学生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对制定好的计划只能做到部分执行,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三分钟热度制定了计划,并不予以执行。

通过圆梦记事本,学生可以及时检查到自己是否执行计划,并且可以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通过自我评价,达到反思效果,尤其是每周的小结,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而找到与阶段性目标的差距,从而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加强自我约束,以期在最短时间内弥补不足。

六、总结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与控制班在实验后差异达到边缘性显著,而实验班实验前后差异达到显著,同时,通过学生的个人评价及班级总体评价,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故通过学生通过使用圆梦记事本,可以达到了自我计划、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婵,李文辉.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罗兰芬.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调查研究[J].科技风,2009(8).

[3]蒙俊健.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管理,2012(11).

[4]张瑜.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

以贝壳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4

大海听到了贝壳和沙粒的对话,就涌起波浪,将贝壳卷到海里。贝壳刚好落在海底一块礁石上,它感到很舒适,心想:总算离开了沙粒那个讨厌鬼了。贝壳在辽阔的大海里,除了看到碧蓝的海水和礁石外,什么也没有。几天后,它感到寂寞和孤独,不由想起了它的好朋友——沙粒。它自言自语地说:“我真后悔啊!当初要是不责怪沙粒,不离开沙粒的话,现在就不会过上这么寂寞,这么痛苦的日子了。”贝壳懊悔地自责着。这时它已经不再那么美丽了,因为它缺少了沙粒的磨擦,它变得粗糙了。大海听到贝壳的话后,又把它送回到了沙滩上。贝壳回到了沙滩上,它红着脸对沙粒说:“对不起,沙粒,是我错怪了你,请你原谅我。”沙粒说:“没关系的,让我们重新做好朋友吧。”贝壳听了,眼里不时涌出感动的泪水。从此,贝壳和沙粒又和好了。是的,无论一个人的外表有多美,如果有一颗骄傲的心,就会失去身边很多朋友;一个人外貌虽然有点丑,如果它的心灵美,就代表他是个善良正直的人,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

专家点评:

以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5

纵使人生都是如此神秘,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当你或罢不小心,或罢很谨慎,你也会被糊弄,会被重视。生活,本来就是在无时无刻挑战着人的耐性。如果你勇敢向前总会成功,若原步不移则更值得被唾弃。

“过去”已被“现在”远远的抛弃,那么任性,那么倔强,但谁不把“过去”好好埋在心底,因为过去了,便不会再来了,烟消云散,谁能把“过去”紧抓着,不让它逃跑,可谁都没资格,它太快,它被“时间”管着,也许它也身不由己。谁都想把那些美好捕捉起来,但我总觉得那太乏味,它都已经是过去了,再不放就更没意义了。

未来总是遥不可及,谁都天真的想过未来怎样才是美,最终经历过后才懂得想象会被现实无情的淹没,没有拼搏哪来美好,哪会有你想要的让你去得到。既然“未来”是有得选择的,那就该从现在开始去为之点缀更美的新的东西。

从小老师就教“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当你把握了一寸光阴,即后你也就得到了寸金般珍贵的财富。“今天不走,明天要跑”,若“今天”停滞不前,“明天”将跑得更累,而或跑得再快也得不到失去了的东西。“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若一个人总是口水直流的享受着“现在”的美,“明天”眼泪再怎么淹熄心中的悔意都没用了。

很多很多名言警句都在告诫我们,“现在”多么值得被珍惜,很多时候你努力把握好经历着的点滴,那得到的东西肯定会比你从几年经历的事情中汲取的东西来的更丰富。人都得昂首挺胸向前走,若你走的安安分分,而努力记取每一个沿途的`风景,则你走的很光彩;而若你走的懒散无力,两眼放空,则是那么的没资格去经历。

诚然,是人都会累,挫败,无奈,彷徨,徘徊,谁都有过,谁都会怕被“现在”抛弃。

“过去”你想珍惜已来不及,“未来”还有距离,即罢我们都要好好去用生命诠释一切,诠释那些我们认为能把未来绘的更美的“现在”。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积攒每一点每一滴。

因为,我们在经历着。

以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6

步入21世纪以后, “全球化”成为人类社会的热点话题。国与国之间, 中西方之间通过各种媒介有了频繁而深入的沟通、交流与了解。在中国, 可以看到圣诞节前后越来越多的家庭门口放装饰华丽的圣诞树;走在大街上, 商铺无论大小, 都在橱窗上贴上了圣诞老人的图片, 挂上了彩灯, 并用各种色彩喷上了“Merry Christmas!”等, 以此来吸引顾客, 促进销售, 成为一种特殊的节日文化文氛围, 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文化促销方式。而在西方, 老外们也在春节当天去当地的中国城观看华人过春节, 并且还融入其中, 参与互动。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加入到了中西文化研究的行列之中。其中,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则是当今文化研究领域中不可避免的话题, 由此也产生了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讨论。

那么, 作为文化研究领域里的一员, 我们在中西文化研究中该如何平衡非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去看待文化的多样性?本文以圣诞节与春节为例分析了中西节日文化的异同, 希望在同时能引起人们对文化包容性的思考。

1. 圣诞节与春节的相同之处

首先, 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圣诞节和春节都是人们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它们代表着家庭的团聚。在中国, 过春节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在西方也是如此, 全家人坐在圣诞树下共进圣诞美餐, 如火鸡、烤鹅等。

其次, 在庆祝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 如:中国人过年要通过贴窗花、对联, 挂灯笼等来渲染节日气氛;而西方人也会装饰圣诞树, 挂彩灯, 装饰窗户等来庆祝他们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

此外, 互赠礼物也是中西方人们在这两大节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人走亲访友, 带去节日的礼物, 西方人亦是如此, 他们也会给家人或亲友送去卡片或对方喜欢的礼物。

2. 圣诞节与春节的文化差异

2.1 二者在起源和习俗方面的差异

(1) 起源的差异: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记载, 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 由圣灵降孕玛利亚而取肉身成人, 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1]“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 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

在中国, 每年的农历新年, 即正月初一是春节, 民间俗称“过年”。据史籍记载, 春节在唐虞时叫“载”, 夏代叫“岁”, 商代叫“祀”, 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 谷子一年一热, 所以春节一年一次, 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 当时每逢腊尽春来, 先民便杀猪宰羊, 祭祀神鬼与祖灵, 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免去灾祸。[8]

(2) 习俗的差异:西方人过圣诞节, 有圣诞老人、圣诞树, 人们还唱圣诞歌:《平安夜》、《听, 天使报佳音》、《铃铛儿响叮当》;人们互赠圣诞卡、吃火鸡或烤鹅等。在中国, 过年时家家户户会贴对联和福字, 放烟花爆竹, 吃饺子, 守岁, 发压岁钱, 还有扭秧歌、踩高跷等室外活动。

2.2 二者在宗教信仰背景下的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是一神论宗教, 它认为上帝是统治宇宙万物的绝对的、唯一的神”。[2]在西方, 宗教贯穿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督教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影响深远。“上帝观念不但是维系西方基本价值观的巨大力量, 更是连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强力纽带。”[3]圣诞节便是基督教徒纪念其救世主耶稣诞生的日子。

中国的宗教文化呈多元化特点, 信仰者也是不同宗教的膜拜者, 有对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的膜拜, 有对道教的三清、四御、八仙等的膜拜, 也有对儒家的三皇、五帝, 尧、舜、禹等的膜拜。中国的春节虽然也有一些宗教信仰的印记, 如在家摆祭坛或神像、灵位去祭神、祭祖等, 或去寺庙祭神等, 但这些是以多种信仰方式为基础的, 具有纷繁复杂的特点, 而这些宗教信仰并不像西方的圣诞节人们去教堂祷告那样具备普遍性, 同时, 人们崇拜诸神的主要目的是祈福、保平安。

因此, 不论是膜拜对象还是庆祝目的、过节方式方面, 这两大节日都充分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不同。

2.3 二者在民族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人在思维模式方面与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的哲学体系讲究“天人合一”, 即自然界和人是一个整体;还有心物一体论, 即心理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一个整体, 不能完全分开。“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天道本质的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4]。这种思想使中国人以膜拜上天或诸神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和感恩, 因此中国的节日与节气相关。春节便是来源于春分这个节气, 意在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无灾无祸。

而西方人则是二元对立或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 他们认为人和自然是相对立的, 二者必须取其一, “不是人战胜自然, 就是人成为自然的奴隶”。西方人更是要将心与物分开, 二者取其一。[5]西方人的节日基本与自然没多大关系, 相反, 西方的文化都表现出控制和征服自然的欲望。西方人信奉的是唯一的神——上帝, 上帝是创世者, 是救世主, 而不是自然。因此, 西方的节日与上帝有关, 圣诞节便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更是感恩上帝恩赐的节日。圣诞老人便是上帝的使者, 所到之处遍洒恩宠。正如《圣经》上所说, “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 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的一切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 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 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 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 如蔬菜一样。”[6]

3. 中西文化交往中的度

在中西文化的交往中, 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 即:是全盘吸收外来文化还是拒绝外来文化的“入侵”?这种文化交流之间到底须有墙还是无墙?

在《庄子·山木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棵树因外表丑陋而没被砍掉。还有一只鹅因不会叫而被杀了吃。于是, 庄子的弟子问道:‘那棵树因为没有用而被保存了下来, 这只鹅因为不会叫而被杀了吃 (都没有用) ,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庄子答道:‘我们最好处于才与不才之间, 这样才能保存自己。’”[7]

由此看出, 当中西文化相遇时, 我们既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 又不能失去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经典传统:正所谓游走于有墙与无墙之间。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 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 一些西方节日也在中国悄悄盛行起来, 圣诞节便是其中备受欢迎的节日之一。但不论是商业目的还是追赶潮流, 这种节日的仿效, 会不会导致中国人过分崇洋媚外?我们又如何实事求是地看待并分析这种文化现象?我们如何在这种追捧之中保持我们的文化优势, 且不让我们的文化遭受冷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在看到这种节日追捧带来的经济效益时, 我们也更应该看到它的不足之处。

因此, 要保持我们本土文化的优势, 首先就要在不违背传统的前提下将我们的传统个性化、新鲜化、娱乐化以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同时,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文本的制作以及历史的再现, 也是从意识形态上扭转这个文化天平的关键。当然, 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西化的事物, 而应该考虑到如何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既不丢失中华文明的传统, 又不失对西方文化的尊重。

结语

当文化交流达到一定程度时, 文化反思也是非常必要的。意识到文化交流中何为可取, 何为不可取, 对一个国家的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极其深远。因此, 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 我们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但并不是将二者分出优劣;我们要知己知彼, 客观评价, 但并不是在只知己、略知彼的基础上对非我的文化妄加评论并抬高自我贬低他者;同时, 在中西文化比较中,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文化差异, 以实事求是的、运动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交流以提高我们的“文化分辨率”,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宽容、融合、和谐的文化交流氛围。

参考文献

[1]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205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4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5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11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4

[6]《圣经.创世纪》1:29-30

[7]乐黛云.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14

以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7

他满头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了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和我在一起”读着读着,我的声音不由得哽住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教室里一片寂静,片刻的沉寂之后,突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以后,同学们不再小看我,因我在班上不爱数学、英语,经常和数学、英语老师对着干,故意捣乱,那些老师不喜欢我,经常训我。但是从那节语文挂牌课后,我不再捣蛋,开始认真上每节课。

渐渐地,我发现老师们开始喜欢我了,尤其在上音乐课时,老师总是让我领唱或独唱。因为,我总是比其他同学学得快,音调也准。音乐老师说:“你在音乐方面有些特长,可以向这方面发展,但是你现在还小,家庭条件不允许,你去专学音乐,一点基础都没有,又不会识乐谱,还是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面多听一听歌碟、录音带等。”音乐老师的话打动了我,从此,我把零花钱攒起来买歌碟、买录音带,自己学着唱,立志要在音乐方面有所发展。

后来,在一次“感恩的心”的主题队会上,我演唱了《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获得了热烈的掌声。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为了学唱这首歌,班主任在电脑上教一句,我唱一句,但总是跑调,把我急得满头大汗,老师看透了我的心思,把歌下载到我的随身听里,让我反复的练习。回到家里,我一进门就开始学,歌碟中唱一句,我跟唱一句,多次的训练,总是慢慢悟到;唱歌时,安心静,感情投入,记住歌词,专理解唱歌的主题,从而一次比一次准了,尤其是唱到了《烛光里的妈妈》中的“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你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噢,烛光里的妈妈,你的腰身倦的不再挺拔,妈妈相信我,儿子自有自己的报答”,我都感动的留下了眼泪。

该我表演了。台下的班主任向我微微点头,我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终于我真情投入的演唱,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告诉了妈妈。妈妈高兴地笑了,并高兴地说道:“孩子,你长大了。

我虽然不识字,但我听出对妈妈的汇报,我虽然是卖菜的生意人,但我满足了,就算我手上有再多血口,能听到‘壮壮’的歌声,我的手就不痛了,就想一个劲儿的赚钱,给我的歌星买光碟,买音响,培养这个未来的明星,让你以后在艺术界有出息……”音乐给了我巨大的力量,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从此,不论是哪门功课我都决心认真的去学。因为,老师和妈妈都告诉我,只有学好文化知识后,才能为学好音乐打下牢固的基础。经过努力,最令我头痛的数学,在期末考试中也取得了良好的的成绩,我的初中数学老师也感到一大惊喜,还特别在班上表扬了我:“现在的段壮壮,再不是过去的段壮壮”当场,同学们一边鼓掌,一边喊:“段壮壮,fighting!”从那以后,我有零花钱就买我喜欢的歌碟,同时也得到家人的支持,妈妈给我买了一台音响,在空暇时间练习唱歌。

以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8

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外婆是个十分节约的人。她的老手表数字模糊不清,老是要看错。而且不太准。可外婆睡觉的时候还把它放在枕边。虽然外婆记性很差,但是每次出去的时候都不会忘记把它随身携带。我还是用压岁钱给外婆买一个方便的手表吧!

我来到一家钟店。想:“外婆年老了,看起东西来都模模糊糊的。给外婆选一个数字大一点,防水、耐用,又很轻巧的 手表。让外婆看起来更加方便、快捷。再也不会看错。

以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9

央视春晚不仅仅是一台晚会,更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平台。春晚的每一个节目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着国家主流意识,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反映社会热点事件。歌舞类节目对主流意识的传播是比较隐秘的,所以受众解读较为困难。语言类节目因为其幽默的语言、新奇的故事性更容易被受众解读,传播效果更为显著。所以,春晚小品经典台词的构建,绝不是一种简单地叙述表达,它能体现叙述主题、表达叙述主题,它的流行也不是偶然事件,它有着必然的流行趋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耳目一新的表达方式

新的总比旧的好,那些突破了惯常的思维定式,采用了陌生化的表达方式的语词,更加容易流行。在小品《放心吧》中,“我上知天文地理,下晓鸡毛蒜皮。”巧妙地利用了受众固有思维,无意却又坚定的打破了常规搭配,从认知和语言上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体验。在固有思维下,受众的认知是这样的:我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在常规的搭配中,鸡毛蒜皮和天文地理是一对完全不搭边的词语,一个略带贬义、一个稍显褒义,一个用来描写琐事、一个用来描写伟人。然而就是这样两个完全不搭边的词语,竟然无缝地契合在了一起,下晓的地理可以上知,鸡毛蒜皮摇身一变成了形容一个人渊博的必要条件。这样颠倒的语言逻辑和强烈的语义冲击,使得一个并不严谨的语句被受众欣然接受。

(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比喻的精彩运用。例如,“我们俩的差别就是馒头和窝头,我老缺这么个心眼”,在这里,把差别比作馒头和窝头,“馒头”和“窝头”只有一字之差,且两者效用一样。不同之处在于馒头实心,窝头缺心。表演者聪明运用二者之差,在差别指出来的同时,又具有讽刺性,明示意义为我缺心眼,而暗示意义却是一种对社会的深深疲惫。

夸张的大胆运用。在小品《放心吧》中,“你就是人比黄花瘦没有几两肉,皮比城墙厚子弹都打不透。”人比黄花瘦和皮比城墙厚本就是一句俗语,且本身就是夸张的表达手法,而在这里,表演者又用更为口语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且夸张程度更大,“人比黄花瘦,有多瘦呢?没有几两肉。皮比城墙厚,有多厚呢?子弹都打不透”。表演者的改变使夸张变得有解释了,受众仿佛能感受到了到瘦的可怜,厚的可憎。

反转的成功运用。在《快乐老爸》中,“二孩,元月一号已经实行了,我想要……估计已经不行了。”在这句经典台词中,最成功之处在于我想要……估计已经不行了。“我想要”是一种对愿望最直接的表达,后面省略号表示停顿,而停顿之后来了一个大的转折,表演者用幽默的语句表达估计已经不行了的无奈结果。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人欢喜有人怨,喜的是可以理直气壮地喊出我想要了,怨的是已经无法实现了。倘若再早个几年呢,是不是就不怨了呢?所以此处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幽默风趣,惹人大笑,更深的意义实为表达二胎政策顺应民意。

(三)语境的特殊表达

衡量话语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是话语与语境是否适切,适切于语境的话语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而喜剧小品语言不像生活中的语言一样顺从于语境。语言对语境的背离在小品语言中却是制造“包袱”提升作品深度的幽默手段。

上下文语境的对比映衬。在《是谁呢》中,在具体语境中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起因是科长郭冬临和妻子黄杨意外发现卡上多了5万元,二人在拜访对象中一一试探。在和第一个怀疑者刘亚津对话时指出:“谁要因为办事再给送礼、送钱,你就一个字:打。”在对腐败打击之余,又借助语境开始发挥教化功能,说到“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试探第二个怀疑对象关晓彤时,她对腐败的嫌恶表达明确:“我一直把你当榜样,没想到你是一只苍蝇”。小品到最后则是最为常见的主流意识的表达,郭冬临对马天宇说道:“我是因为你有梦想才支持你,我不图回报的。”纵观其经典台词,我们不难发现,它在特殊语境下具有特殊涵义。

二、小品节目中的传播学理论运用

(一)符合主流意识

春晚经典台词不是大众传播媒介,但其强大的影响力不低于大众传播媒介。小品主题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现实。各类主题的经典台词关注不同的议程,反映不同的议程,同时也建构不同的议程。在2016年春晚小品中有很多反映国家政策的经典台词。例如,《快乐老爸》中冯巩开场就说道:“难忘的2015啊,真是喜事连连啊,首先说贫困户,精准帮贫深入家庭了;农民工孩子上学可以进城了,身份证丢了补办当地就灵了,要二孩,元月一号已经实行了,我想要……估计已经不行了。”还有《是谁呢》中“这腐败怎么有点变态啊”,都通过这样的媒介形式构建了贯彻国家政策的议题,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人能够接受的形式,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达到议程设置的功能。

(二)立足受众

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思考央视春晚经典台词的流行,我们可以发现受众在对经典台词的接收中,有权利对自己喜好的台词给予更多关注。受众对经典台词有需求心理,受众在收看小品节目后会产生两种结果:一部分人认为他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在观看节目之后没有满足预先的需求。当需求得到满足后,语言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传播面更广;若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受众会寻找其他方式来满足。因此,经典台词的顺利传播应以受众需求作为导向。

摘要: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节目的台词在具备幽默风趣感的同时,更是暗含国家主流价值观,响应国家政策,反映社会大事。所以,每年的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都是受众一大关注点,其题材的选择、台词的建构都与国家意识形态有关。本文主要对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节目的题材和经典台词进行传播语义分析,通过文本分析法探析央视春晚小品节目题材选择和台词建构的意义。

关键词:央视春晚,小品,主题,台词

参考文献

[1]谢旭升.喜剧小品语言幽默艺术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张菁.央视春晚小品的政府形象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5.

[3]谢旭慧.从小品台词到社会流行语[J].当代传播,2011(02):57-58.

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 篇10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也叫门对,对联,春贴等,抒发了我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春节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

在贴春联的同时,也要在门上,墙壁上贴各种各样的“福”字。“福”字指好运,运气,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好运已到,每到贴春联时,我就特别开心。但贴春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总是将春联贴的歪歪扭扭,于是我就让妈妈贴,自己在一旁指挥。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晚上。随着一声“吃年夜饭啦!”一桌丰盛的饭菜便陆续上了餐桌。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互相祝福着,吃着充满暖意的年夜饭,一家人都其乐融融的。年夜饭可丰盛啦!有鱼,肉,虾,螃蟹,还有各种各样的蔬菜和冷菜……大家都吃得开心极了!一遍又一遍地举杯庆祝着。在最后,长辈们还给了小孩子压岁钱,虽然我们小孩子嘴上说着不要,心里那份高兴劲儿简直无法形容。

吃完年夜饭,我们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可精彩了,有动听的歌曲,令人捧腹大笑的小品……在新年倒计时开始时,大家都十分兴奋,一起跟着数,“10”,“9”,“8”……当数到“0”,新年的钟声敲响了。一朵朵烟花在黑色的夜幕下绽放,好像一朵朵艳丽多姿的鲜花,在短时间内绽放和枯萎。但它们盛开的瞬间,却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绚丽和震撼。

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 篇11

心情不好的时候,出去走走,听听歌,或是干脆放下手中的工作睡上一大觉,哪怕是睡到神浑颠倒,忘忽所以,这样连同把一切的不愉快也都睡掉了,或者买几件新衣服,脱去旧的心情,开始新的一天。这是我自己常用的方法,还是比较管用的。我不太鼓励心情不好的时候大吃一顿,因为明明自己的心情已经很不好了,如果再大吃一顿的话,会影响消化,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善待自己的同时,也是爱自己的表现啊!

每一个人,要首先爱自己,才能更值得别人去爱,更好的被别人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说我是多么多么的爱别人,那别人他能爱好吗?到头来,只怕自己爱的遍体鳞伤吧。所以,先把自己爱好,再去爱别人,爱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需要感悟。盲目的爱,只是对爱肤浅的认识,不仅对自己不好,甚至你的爱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人活着,难免会遇到很多的不顺心,很多的不如意。没有办法,因为这就是生活,而不是童话。现实中的人们,可以喜欢看童话,憧憬着童话,但看过,憧憬过之后,我们还要回归现实,创造现实中的美好。生活的妙处之一,我想就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去改造去创造,允许我们努力,没有什么超自然力的东西束缚着我们,往往束缚我们的是自己,总是找一些借口,一些托词,如果你向生活找借口,那生活反过来也会毫不留情的向你要借口,到那时,就不要怪好的运气没有给你,好的机遇没有光临,因为你找了借口啊!

生活想起来真的是很复杂,有太多的事情填充了我们的大脑,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思虑。其实,有的时候,顺其自然很好,有些事情生活本身就可以自动明朗化,并不需要我们做太多的假设与选择。过多的思考有的时候就演变成了思虑,有些事情就会变的很麻烦。但有的时候,生活真的又很简单,细想想,有什么大不了的啊?累的时候,给自己一片天地,把思绪从繁杂中抽离,好好的静静心,不一定非得想些什么,哪怕是使自己的脑子空白几个小时然后再回归,你就会发现,自己心情会格外的坦荡,又会以更加宽容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

人活着,无论物质上的穷与富,都是身外之物。生活穷了,只是穿的不好一点,吃的不好一点,住的不好一点;生活富了,也不外乎是穿了名牌,吃了绿色进口,住了上下楼梯。如果精神上不积极,活的不健康快乐,那又有什么用呢?

自己很喜欢在大街上观察每一个路过的人,他们有的珠光宝器,却是紧皱着眉头或是糜烂的讲着电话……说实话,每天放学都会在市场的门口,看见一些骑人力车,卖糖葫芦的人们,你看他们身上穿着破棉袄,甚至很埋汰很埋汰,脸冻的通红通红的,但他们也是乐呵呵的,蹬起三轮儿来好有劲儿啊!不光是身体的力量,我能感受的到他们对生活的力量,这种力量没有丝毫的抱怨与颓废,全是信心与希望。所以,每次看到他们,我的心里总会很高兴,不由得笑出来。我喜欢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这种快乐,多少钱也买不来。

钱,究竟是个怎样的东西?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一旦有了钱就变了味儿,很多事一旦跟钱扯上关系就变了质?钱,会使一个人无视亲情,出卖朋友,走上歧途……它是一个坏东西吗?可后来,我觉得钱既不是什么好东西也不是什么坏东西,它就是钱,是一种货币,履行着流通职能,支付职能等人们赋予它的职能,它最本分,最尽职。关键在于我们人自己,在于我们的人心,总是会有一些人,崇尚奢靡,过度的`嫉妒,每个人喜欢钱的具体原因不同,对钱的重视程度不同,但我觉得,钱这个东西,有固然好,没有就不要勉强,积极的,健康的,快乐的生活每一天,才是最最重要的。爱好自己,爱好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有些事情,有些人,真的不是可以用钱去收买,用钱去补偿的。收买人心?不太管用吧!钱只是用来买有形的东西的,人心,是一种感情,一种缘分,一种情谊,怎么可以,怎么能够用钱可以买到的呢?

生命在旋转,播种一颗爱心,收获一片希望的庄园。

以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12

一、辩论型节目的选题分析

辩论型节目通常是具有很高的互动性, 以现场辩论和观众发言为主体的节目形态, 泰州电视台《唇枪舌剑》节目每期邀请数名嘉宾围绕某个话题进行针锋相对的探讨争辩, 节目以嘉宾点评的方式结束, 对辩论话题进行剖析, 给出切合实际的结论或方向。

《唇枪舌剑》选题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为议题型, 如“学生玩电脑游戏的利与弊”、“剩男剩女是否该降低择偶标准”、“六一儿童节家长是否要放假”等;一为新闻事件型, 针对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 就新闻中所蕴含的争议焦点进行辩论, 如“烟花爆竹该限放还是禁放”、“公考之门该不该对应届生关闭”等。这些话题的选取具有以下特点: (一) 新闻时效性, 作为子栏目的《唇枪舌剑》对《直播生活》的民生类新闻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和进一步的深挖; (二) 受众参与性, 是对新闻事件的思辨, 而不是对学术以及逻辑的思辨; (三) 通过辩论, 新闻事件再次被解构, 新闻争议点被逐步放大, 从而使受众从新的层面接近新闻真实; (四) 力求选题多样, 吸引不同层次受众观看、参与。

二、辩论型节目的话题选择

1. 贴近民众日常生活

民生新闻的“三贴近”原则, 对辩论型电视节目同样适用。民众关注的, 喜爱的, 生活中的大事小事, 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2009年6月, 泰州交警部门为了治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向行驶等问题, 开始在市区几个主要路口采取拉绳子措施。此举一出, 立刻引起泰州市民的热议, 《唇枪舌剑》随即录制了一档节目“治理交通问题, 交通拉绳是否合理”, 邀请市民代表及交警代表进行辩论、讨论。现场嘉宾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说出自己所代表群体的想法, 在现场参与的社区群众及大学生也积极参与讨论。节目给了交警和市民一个沟通的平台, 之后, 交警部门取消了拉绳子的做法, 改变了执法方式。

此类辩题还有“东城河游泳是堵还是疏”、“无物管小区的保洁工作长效管理能否执行到位, 难在哪儿”、“流动摊贩是否应该存在”, 这些话题都是民众所关注的, 通过辩论使大家达到一定的共识。

2. 不能过于琐碎

民生类节目摒弃了传统新闻的那种“高高在上、冰冷生硬”的报道方式, 采用平等的视角来报道新闻, 以此赢得老百姓的关注。不过, 很多民生节目选题狭隘, 把大量精力放在关注邻里争端、夫妻矛盾等琐碎问题上, 而忽略了大民生。

《唇枪舌剑》节目把民生放在第一位, 尽量做受众感兴趣又不太琐碎的话题。但有时还是难免小众化, 比如“西班牙PK荷兰, 谁能夺冠”这样一个话题, 只限于爱好欧洲足球的群体, 容易造成主流收视群体的流失。

3. 国家大政策的地方性解读

地方台与中央级、省级媒体相比, 资源少, 起点低, 只能从本土出发, 结合本土实际做节目, 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做法。例如2011年5月22日《唇枪舌剑》的“楼市拐点是否出现”这个话题, 从国家发布房价控制措施以及“北上广”等大城市房价下跌说起, 在嘉宾的辩论以及专家的分析下, 观众对泰州房价的总体状况以及今后走势, 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这是大选题地方性解读的例子, 回避了地方台对解读类似政策的不足, 将国家级政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

三、创造性地选取辩论话题

信息时代, 新闻信息呈几何形态增长, 但真正受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不多。热点新闻容易“撞车”, 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辩论型电视节目的选题当中。辩论型电视节目时长往往在30分钟以上, 容易引起观众的收视疲劳。要想抓住观众, 每一期节目的选题至关重要。好的话题应当具有以下特性:

1. 公共性

电视是大众媒介, 其所关注的一定是大众所关注的, 辩题的选择同样也应该具有大众性。上到国家大事, 如“中国该不该废除死刑”, 下到居民关心的事, 如“是否赞同送老年人进养老院”, 都应该涉及。

2. 争议性

辩论型电视节目最忌辩题不温不火, 或者观点一边倒, 辩题的选择要具有可辩性。要达到这些, 选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话题争议是否大。否则, 容易使辩论观点变得牵强附会, 产生歧义, 偏离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和缓解群众情绪的目的, 适得其反。

3. 前瞻性和预见性

比如“六一节家长是否应该放假”、“打麻将该不该有所限制”等选题, 由于其所具有的前瞻性, 对观众来说具有新鲜性以及现实意义, 容易引起观众的思考。

4. 多样性

高中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 篇13

春节是个团圆节,对中国人来说,承载着太多的东西。绵延至今,年俗早就成了一种无须解释的文化,融入人们的血脉。即便背井离乡多年,亦是魂牵梦萦。严格地说,“过年”其实是个时间段。一般从小年开始,一首“过年谣”就把到除夕要做的事情安排好了:扫房、沐浴、准备食物……忙忙碌碌迎接新年。

迎接新年的第一个重头戏,大概要数除夕,又叫“年三十儿”“年三十夜”。人们贴年画、春联和福字,有的还要贴上窗花。年夜饭是除夕夜最热闹愉快的时刻。老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到零点,爆竹声中一岁除,旧的一年就算热热闹闹地被送走了,又一年的岁月凝固为生命中的记忆。吃罢年夜饭,照例需要守岁。大人围桌闲坐,孩子们提着灯笼跑出屋外,把铺在院里或路边的芝麻秸踩得声声作响,这叫“踩岁”,借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寓意,期待一年更比一年好。

而从初一到初七,每天又都有讲究。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踩着一地鞭炮纸屑残渣,正月初一照例是要去给各家各户的亲戚们“拜年”。人们穿起新衣,预备好茶点糖果,款待客人。丰子恺在《过年》写道,“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初二到初六,几乎都是新年休息、玩乐的时光。且不说庙会上的食品和玩具,单是各式各样的表演就能让孩子们看花了眼。

“人日”(正月初七)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子。有的地方,会拿纸剪一个小人,贴在卧室帐子上。再讲究一些,就煮“七菜羹”吃,据说在随后的日子能够诸事顺遂。有趣的是,在初一到初七的时间段里,民俗里单单出现了一个“破五”,也就是正月初五。整个年节都这么过日子,显然不太现实。所以,民俗里很快出现了“破五”,规定此日一到,农历新年前些天的禁忌皆可打破。“破五”要过得很有仪式感:“送穷”、迎接财神。人们清晨早早起床,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要边放边往门外走,表示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赶出去。而“破五”一到,也就意味着过年活动的第一阶段基本结束了。

古时,物质生活不丰富,忙碌一年到头,未必人人都能过一个圆满如意的春节。但新年又总要有点盼头,所以,老百姓规定了许多年俗禁忌,希望一年有个好的开始。然而,过年,回家团聚才是不变的习俗。无论年俗如何变化,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团圆节。而想想我们的祖先在农耕时代延续下来的这些年俗或“老理儿”,有些当然含有迷信色彩,必须“扬弃”。但是,其中饱含的文化风俗,有不少还值得传承,那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

以春节为话题作文 篇14

远处传来阵阵鞭炮声,让我想起了《元日》这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俗话说得好:”大人盼栽田,娃娃盼过年。“虽然大年未到,可年的气氛都已经无处不在了。

我接下去玩的是地陀螺,我还第一次玩这种烟花。点燃导火线,只见那地陀螺在飞速打转,火花在地陀螺周围形成了光环。不愧是陀螺,一边转还一边变着颜色,先是红色,渐渐变成了黄色,最后变成 绿色。整个变化让人觉得很自然,先是中间发生变化,接着散开来,最后直到边缘,过了几秒钟,中间又开始新一轮变化。

以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15

对于广播新闻性谈话节目而言 , 话题的选择是决定节目质量的关键。话题, 也就是谈话的题材, 它是广播谈话节目的生命线, 一个高品味的谈话题材, 应体现文化层面的和谐, 同时具有普遍性、贴近性和思辨性。在新闻性谈话节目中, “选题为王”是大家普遍接受的看法, 选题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及收听率。广播新闻性谈话节目中, 针对同一新闻热点, 从哪个角度去说, 话题怎么设计, 是决定新闻性谈话节目成功与否的前提。

当前很多谈话类节目的弊端, 在于不去琢磨观众究竟需要什么。广播新闻性谈话节目第一要交待新闻事件, 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事;第二是介绍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信息, 告诉听众这件事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第三就是通过对话题角度的选择, 引导听众理性思考、科学对待这件事。在第一和第二项中, 网络等新媒体都比广播来得快, 细节挖掘也更深入。当广播新闻性谈话节目开始评述一件事的时候, 大部分关心此事的听众已经从网上获取了相当了资源, 并搜索出许多评论, 对新闻事件的新鲜感有所降低。此时, 广播节目主持人就得用更多的心思, 精心选择话题、组织观点, 以思想交锋见长, 在论题中找亮点, 调动听众参与的积极性。

时效性是广播新闻谈话节目选题的第一要求, 当新闻事件发生时, 人们需要了解事件的真相, 希望听到各方面的相关看法, 尤其希望得到来自政府权威部门或专家的表态与判断, 以及专业的解读和背景资料。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为了最大限度上实现新闻的传播价值, 各类新闻机构正在传播技术领域进行不断的探索, 包括向智能手机推广各种新闻推送软件等。虽然这些手段可以在第一时间让听众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但听众接受的信息是被动的, 而作为参与者介入对话, 成为信息的间接传播者, 表达自己的想法, 充分享受话语权, 这是广播新闻性谈话所拥有的独到优势。那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 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 近期的热点事件, 都可以成为直播室中访谈的话题。笔者主持的《经广今日谈》节目, 在政策发布、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播出的“单独两孩生育政策调整”、“从习连套餐看陕西美食文化推广”等新闻话题, 既是热点和焦点, 又与民生息息相关, 满足了听众对信息的需要, 容易引起听众的兴趣。

开放性是选择新闻话题时又一重要原则, 听众围绕这一话题产生不同观点, 人人有话说, 如“应不应该组织小学生春游”?这个话题, 是为了安全因素全面禁止, 还是出于锻炼孩子的目的坚持组织?听众产生了热烈的争论, 整档节目好听, 耐听, 引人思考。话题选择的开放性是广播新闻节目互动性的前提, 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 嘉宾和听众的互动, 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 相互激发智慧, 引导话题深入。主持人应当注意不要预设观点, 也不要过份霸占话语权, 应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嘉宾和听众感觉到话题的深入, 但又不觉得被牵制, 如同风与帆的关系一样, 化生硬的引导为自然而然。

多重维度的分析解读是广播新闻性谈话节目话题进行中, 吸引听众、拓展听众思考空间的有效手段。前不久的某娱乐明星出轨事件引起舆论界的沸沸扬扬, 这其中有各个方面的声音:关于娱乐报道中记者的操守, 关于婚姻的忠诚, 关于名人隐私权的争议等等。而笔者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除了常规介绍这一热点事件的新闻事实以外, 选择的评述角度是:“如何应对婚姻中随时发生的应激事件”?应激事件是指生活中突发, 容易引起巨大心理变化的社会事件。在婚姻这个问题上, 婚外恋被媒体曝光, 全国人民都在围观一个明星对家庭的背叛, 对婚姻的不忠。而对于这个明星家庭中的成员来说, 这就是一次重大的应激事件。此类事件处理不好, 甚至会影响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进而影响人的一生。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婚姻中遭遇婚外恋, 但是遇到类似应激事件, 无疑冷静和理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当不少媒体带着偷窥成功的狂欢对这一出轨明星口诛笔伐的时候, “经广今日谈”通过对同一新闻事件解读角度的选择, 为听众提供了更具积极性的思考角度, 引导听众冷静思考。在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 与众不同的观点, 不停留在事件的表面看待问题, 也许是广播新闻节目吸引听众的一个有益尝试。

正解处理话题选择的急与缓也是广播新闻性谈话节目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些话题的内容安排刻不容缓, 时不我待, 如:本市宣布取缔露天烧烤的消息公布的当天, 节目中就安排了专题讨论, 市民们为维持城市清洁文明的举措叫好, 也为失去“吃烤肉”这一盛夏晚间消暑纳凉的情趣而担心, 节目中邀请到权威机构答复听众提问, 现场气氛热烈。2013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名单在4月9日晚间公布, 10号早间的节目中就围绕本市入围的一项考古发现做了一组专题, 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但另外一部分新闻, 我们却急不得, 不能凑热闹。尤其在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的自媒体时代, 每天都在接触和处理大量信息, 其中有真有假, 甚至有恶搞, 微博微信中接触的一些信息源更是真假莫辩。如果只追求跟进的速度, 在最后的事实面前就会贻笑大方。所以, 选择话题时一定要注意急与缓的关系, 观点力求客观, 全面, 真实。让事情沉淀一下, 真相就会自己浮出水面。比如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浑水煮面”事件, 可谓一波三折, 8月4日央广之声记者李腾飞报道了云南龙头镇龙全中学救灾部队用浑水煮面的新闻。但是, 5日晚上, 环球网微博却称, “环球时报记者5日就此向前方救灾部队求证时得知这是一则假新闻。一名前方救灾部队的负责任表示, 前方救灾部队携带有净水设备, 不会胡乱饮用不卫生的水。”6日早上, 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则发微博称, 李腾飞报道的新闻是真的, 并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地震救灾进入关键时刻, 出现这样的争论, 实在不合时宜。但是, 从微博的质疑、兴奋和各种无理由的谩骂中, 不难看出今天中国微博舆论场中的众声喧哗与良莠难分。其实, 只要带着善意和理性, 对比下两家的报道就会知道, 这里面存在误会的可能性更大。看清事实不难, 难的是如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这样的误会。在共同的灾难面前, 首要的还是救灾、救人, 帮助当地的灾民度过这次地震。而我们的广播新闻谈话节目, 如果在新闻事件本身尚不明朗, 新闻来源有待考证的情况下就介入评论, 不但非常容易因为事实不清而观点错误, 而且也很有可能太早下结论而让节目失去公信力。

上一篇:工地安全员述职报告下一篇:调整心态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