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与治疗效果

2022-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3月—2011年3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患儿进行研究,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平均分布为(19.0±3.6)d。所有患者的诊断依据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条例进行确诊后入组治疗,同时排除心脏、肝肾等先天重要器官疾病患儿入组。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消癜冲剂进行治疗,同时按照新生儿的年龄和体重不同分别给药,3次/d,1包/次,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效果。观察组用β受体阻滞剂对新生儿进行治疗,1次/d,治疗1个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血小板功能的活化。

1.3 疗效评定方法

治愈: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经过检测凝血指标FIB与PLT均3次以上为阴性。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经检查FIB与PLT均3次明显改善,一个高倍视野中尿红细胞不低于6个。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但是FIB与PLT检测无明显改善;无效为临床症状没有改善,且血液检查未改善,甚至有加重的现象。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与描述,计量资料统计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研究人群治疗1个疗效分析表明,观察组治愈93.02%,显效率为6.98%,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为61.54%,显效率为38.4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P<0.05。

研究新生儿治疗前后凝血指标FIB与PLT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人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显示观察组FIB与PLT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FIB与O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为多原因引起的疾病,治疗以皮质激素为常用药物。由于该药长期服用常带来明显的副作用。β受体阻滞剂,从药理作用而言,当急行给药时由于负性肌力作用可抑制心功能,而长期治疗(≥1个月)时,作用与急行效应相反,可改善内源性心肌功能,并减少心室容积。该组100例患儿血小板减少可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均比较理想,β受体阻滞剂治疗血小板减少并改善生存预后,其作用机制可能有:(1)阻滞或削弱收缩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激素释放的大量儿茶胺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延缓心肌细胞凋亡;(2)β受体上调,恢复交感神经系统对心力衰竭的支持作用及对正性肌力药物的敏感性[1];(3)阻断RAS系统活性,从而使外周血管扩张、减轻钠水潴留、降低心脏后负荷;(4)抑制心率、降低氧耗;(5)增加心肌修复过程中能量;(6)提高室颤发生的阀值,降低猝死率;(7)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右压力和血管阻力,提高射血分数,抑制心肌重构。多组大规模临床实验已证实,对于收缩心力衰竭新生儿,在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病死率,但要对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控制。

免疫学观点认为可能与免疫性同种抗体相排斥有关。由于人体血小板中含有较多HLA-Ⅰ抗体,增加了人体对外源性血小板的排斥。故而在进行血小板输注过程不应盲目进行,应充分进行血小板配型和血小板提纯。该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滤过白细胞的血小板进行输注时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未滤过的血小板输注,应加强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进行临床分析,并且就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 将血小板减少的新生儿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消癜冲剂进行治疗,同时按照新生儿的年龄和体重不同分别给药;观察组加用β受体阻滞剂对新生儿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血小板功能的活化。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疗效分析表明,观察组治愈93.02%,显效率为6.98%,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为61.54%,显效率为38.4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对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有着很大的帮助,但要对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敬兰,曹金霓.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与防治[J].中国输血杂志,1994,7(4):217.

[2] 骆群,刘景汉.数学引起的免疫排斥、耐受与抑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2):152.

上一篇:“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下一篇:钻井电器设备管理的标准化与用电安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