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日益成为社会,学校难题[1]。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问题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探讨了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其次指出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必要性 现状问题建议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家长的呵护、老师的照顾中,与他人的交往、与社会的接触是有限的,从而使一些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不深刻、理解不全面,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附从性,容易与现实脱节。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逐步摆脱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扶贫济困、环境保护、文化宣传、医疗服务、社会调查等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领,以一种理智的、成熟的视角感受社会的进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精神。

2.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一代,他们的总体素质比较好。但由于改革开放特殊的社会环境、自身的原因等因素,他們也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有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差,不会合理地照顾自己,更不用说照顾他人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使很大一部分青年大学生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物质匮乏的影子,怎么会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观念呢?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一些小问题就不知所措,更有甚者采取比较消极的措施,逃课、轻生时有发生。而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感受,从直接经验中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

3.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多是群体性的活动,需要学生甚至教师的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完成。它强调“团队精神”,讲求团结协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今天的实践活动,也许明天就是其生活的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克服学校生活的单调性。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展示才华,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摆正个人在客观世界中的位置。广大青年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注重虚心向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不仅受到了教育,还增加了锻炼,增长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拓展了自身素质,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1.社会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许多高校已经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领域、规模、水平。当前,暑期社会实践大多是由高校的团委组织进行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报名参加。从整体来看,由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规模比较小,大多高校不够重视,高校教师参与指导的规模和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难以保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也难以使暑期社会实践成为一项有组织、有要求、有考核、有奖励的实践教学活动。

2.对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视不够

首先,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社会对暑期社会实践还未认同,这直接制约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挫伤了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其次,从高校整体来看,很多高校对暑期社会实践也不够重视,它们只是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课外活动来实施。正因为社会和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不够,所以才导致高校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作用的片面认识。

3.形式和内容单一

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有一定创新,但从整个大范围来看,组织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发挥高校系统专业集中、优势互补、智力资源充足的特点,并没有出现具有社会广泛赞誉的“品牌项目”和“精品项目”。社会调查和科技文化服务,如“三下乡”社会实践,参观革命老区,访谈、调查社会现象等,缺乏纵向发展的改革创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收获有限。社会实践的内容都是形势政策宣讲、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科技支农、支教扫盲、生产劳动等,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创新,与大学生的专业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

4.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健全

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是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然而很多高校都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样的状况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很多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临时性很大,没有形成“田野式”的社会调查。一部分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单位的。这样的暑期社会实践不利于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训技能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建议

1.加强和完善社会实践体系

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体系。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把它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对于已经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该把社会实践作为评定学分的一个内容。如果只有教学实习学分而无社会实践学分就会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果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就能使学生转变为主动性的社会实践。这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就能充分得到发挥。

2.加强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视力度

巩固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争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广泛动员整个社会力量来促进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要端正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认识,切实把这一活动重视起来,加大对它们的宣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认识,以促进其更健康地发展。对于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改革,我们必须坚持走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科学化、活动社会化的改革路线,建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适合其能力培养和自主发展的全新舞台。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使整个高校的社会实践模式的运作更有生命力。

3.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

一是鼓励学生自主设置社会实践项目。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把握社会热点与大学生兴趣点的共同之处,发挥众人之长,对社会实践的项目进行全校公开评估,在对师生进行评估以后,对其中有创新点的“精品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对创新点不够,思路老套,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不大,实际操作有困难的项目予以取消。通过这个民主的筛选机制,确保一批有创造力和高参与度的项目能脱颖而出,从起初就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实施的有效性。二是打破传统的以院系为单位的实践模式,组建优势互补的实践团队。大学生在评选出来的社会实践项目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这样团队能吸引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参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更有利于实践内容的创新和实践效果的提高。三是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在企业中锻炼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含量,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磨炼创业意志,完善创业途径,将受教育与作贡献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从而保持实践活动旺盛的生命力。

4.加强暑假社会实践的基地化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要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行不通的,也只有实现社会实践的稳定性才能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从而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把高校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源动员起来,与企业和地方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探索实现社会实践基地与生产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就业实践基地一体化的道路。

总之,大学生实践应从单向型转向复合型,提高科技含量,体现服务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我们要使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既受教育又长才干,更作贡献。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马 增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疫情防控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云支教”调研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日益成为社会,学校难题[1]。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本着公益和志愿者精神去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带来一点关爱,但受疫情影响,以往的线下支教变成了线上支教,“云支教”是当今疫情防控局势下支教活动最合适的选择,本论文以“携手公益开化行”暑期社会实践团为例,对疫情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云支教”进行调研分析[2]。

关键词:大学生;短期支教;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疫情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走进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实践当中可以了解社会和国情、增长见识、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3]。

宁波财经学院“携手公益开化行”暑期社会实践团19余名大学生在衢州市村头镇中心学校线上连通,此前宁波财经学院“携手公益开化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已连续九年赴开化县村头镇开展公益支教、垃圾分类等公益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年受疫情影响,配合开化县当地疫情防控“不得聚集”的要求,实践团队不得不改变形式,“云支教”是一次全新的、大胆的尝试,实践团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不断解决问题,一步步完善和提高“云支教”的质量。

按照教学计划,实践团队开展了“破冰行动”、“假期安全”、“国防教育”、“心理健康”、“粘土”等一系列课程,实践队员首次改变学生的身份,以教师的身份亲身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还增强了实践团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团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成果问题接踵而至。

1大学生短期云支教的优点

1.1从支教安全方面看

在传统的支教活动中,大学生支教一般会选择偏远落后的乡村或山区地方[4],这些地方交通不便,道路崎岖,医疗水平较低,大学生初到当地不了解当地的情况,安全问题上会有一定的风险。在疫情期间,大规模聚集更是会造成巨大的隐患,因此开展互联网+支教的“云支教”打破空间限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实践团的人身安全。

1.2从影响角度去看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无疑是一次大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他们可以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并且被支教的地区大多是贫困山区,那里的信息相对落后,小朋友的知识面存在一定的落伍。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为先进的知识,可以为支教地区带来当时流行的知识,小朋友们面对新奇的事物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小朋友兴趣的培养。在支教结束后,实践团会对本次支教活动进行宣传,并且刊登在各大新闻媒体上进行报道,这样一来会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贫困、落后的地方,让更多人去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社会的队伍当中去。

2大学生云短期支教的弊端

2.1从教学过程上看

“云支教”虽然打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保障了安全问题,但同时也存在弊端。“云支教”使学生和老师之间隔着一块屏幕,在互动和交流上上产生了极大的不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曾出现老师授课时学生纪律混乱,授课老师即便是在屏幕前制止此行为但也无济于事,这给教学带来极大的破坏。

2.2从教学经验上看

假如不是师范专业,一般的大学生缺少教学经验,支教也可能是他们第一次的教学经历。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保证教学质量[5],这使受教的学生既没有收获到良好的教育,同时也浪费了时间,这给大学生短期支教带來了负面影响,甚至是引起网上舆论的压力。

2.3从教学内容上看

受教学生的受益与否跟教学内容有很大的联系。大学生在当地往往传播的是更为先进的知识,这可能会对当地的传统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力,这种先进的知识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6],但同时也会降低传统教学内容的兴趣。暑期社会实践是一次短期的支教,并不能长久的给当地带来持续的教育,这使支教活动一结束,学生们就得重归传统教学,在受新的先进知识刺激下,学生很难再认真地听课,这使支教地区的学生心理落差难以弥补。

3给短期云支教的几方面建议

3.1加强支教活动的准备工作

由于支教大学生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并且对支教地区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线上的支教也一定程度地阻碍了支教地区与实践团队的沟通,会对本次支教任务产生很大的不便。我认为在开展支教活动前,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对支教活动的人员进行筛选,将一些真正敢吃苦敢奉献的学生纳入到支教队伍当中来。之后要对支教的大学生进行一系列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培训,如有必要可聘请专业的老师或者机构来进行指导。最后就是考察实地,充分地了解当地的情况指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应该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针对支教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合理化、兴趣化的教学内容。反之,教学内容若过于先进或过于成熟对受教的当地学生并不是一件好事,故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加以抉择和考虑。在准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调试好各自的设备,确保当日开播时设备正常,避免由于设备原因浪费宝贵的时间。

3.2合理安排教师或志愿者,加强沟通

“云支教”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沟通互动困难。在本次施教过程中,由于支教地现场缺少老师的管控,导致一些互动环节引发尬场,甚至是教室内纪律混乱,孩子自顾自地玩耍,老师无奈地讲给自己听。经过反馈,第二天的支教安排了几位志愿者老师,在课堂纪律方面一改前一日的混乱,在互动方面也做得很好,这给实践团的成果展示带来积极影响。

3.3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

支教是一个极具公益性质志愿者活动,无论是教学内容、支教成果都要有效地继承下去,让下一班的实践团吸取我们的经验争取做得更好更出色。而参与支教的大学生更要意识到支教是一个锻炼自己、奉献社会的公益事业,如果以评奖评优为起点去做这个实践活动,那么支教并无意义,故大学生要加强思想上的素养,端正心态,以奉献社会的目标投入到支教当中去。

【参考文献】

[1]徐成利. 浅谈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J]. 中外交流.

[2]潘慧杰,乔丽萍.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短期支教调研分析——以\"携手公益开化行\"实践团为例[J]. 魅力中国,2019(38):295.

[3]贾琳梓.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华章,2013,000(010):130.

[4]刘正丽. 浅析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利弊[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000(004):15-15.

[5]卢春香. 远程教育\"3L\"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反思[J]. 教育与职业,2007(2):159-160. DOI:10.3969/j.issn.1004-3985.2007.02.082.

[6]首珩,张翠英,罗伟. 对构建高职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05(8):18-19. DOI:10.3969/j.issn.1672-5727.2005.08.010.

作者:赵章政 黄君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基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彝区乡村振兴有效路径探究

【摘  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由于自身的、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面臨着种种难题,所以,立足少数民族区域自然条件、资源优势、民俗风情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民族区域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很有意义,而青年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也应该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少数民族;青年学生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基层党建,才能筑牢乡村振兴的稳固基石,才能打造民族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百年华诞东风浩荡,激励着青年大学生扬帆启新程。本文基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提出以党建引领提振民族文化传承,以电商VR双轨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探索民族区域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乡村振兴的概念和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彝区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通过走访观察和实地调研,不难发现,产业基础薄弱、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是制约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此,民族地区乡村要以创业带动产业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三、彝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探究

(一)加强党建引领,红色文化聚合力

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其中,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我们应坚定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1. 依托红色基因传承,加强基层党建引领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承,深度挖掘其红色资源,加强红色基因的传承很有必要。本次大学生暑期实践队通过参观地方党史厅,接受红色教育,认识彝区红色资源,并整理成册,将红色基因传承宣讲带入乡村,引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共鸣,很有成效。

2.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去了解彝区乡村地区的党史宣传教育情况,结果发现77%的村民队党史没有认知,同时也发现了彝区部分乡村对党建不够重视。通过当地先进人物事迹精神内涵的宣传弘扬,为广大农民群众确立标杆、树立榜样;用彝语和普通话为村民们带来十二种精神演讲、英雄人物事迹演讲并集体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设计党史宣传教育海报,党员活动室,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等方式,切实把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和农民精神家园建设好、使用好,走好文化兴村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彝族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注活力

1.以保护传承为目的,挖掘彝族文化丰富内涵

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载体多样,表现在建筑风貌、服饰饮食、口头传说、传统技艺、宗教历法、节庆习俗等方面。虽然经历了一次次外来文化猛烈的冲击,但直到今天,语言文字、历法、节日、居住、民俗、医药等传统文化仍有保留并不断传承发展。所以我们应以保护传承为目的,积极探索能够推动彝区发展的彝族文化,探索出能够助力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路径,并将文化资源产品化和旅游化开发。

2.以文化主题唤醒为核心,激发彝族文化内在驱动力

文化传承的内源性动力来自文化持有者的主动参与,如此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比如彝区的彝绣产业、牟定的左脚舞等非遗传承都应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去构建少数民族群体参与机制,形成对本民族特色文化维护的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的目的。

3.以新媒体、新技术传播为手段,拓展彝族文化宣传路径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对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动态采集、鲜活呈现;创建民族文化由外在感知到内核保护、由形式传播到精神传承的多层次、多元化宣传教育方式。彝族是一个拥有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拥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语言与文字,加强对彝族文化的宣传路径,帮助彝族文化走进大众视野,走向世界。

4.以学校、家庭教育为依托,提升少彝族文化传承实效性

学校和家庭是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发挥效力的最佳场域。通过与彝区乡村小学教师座谈、走入家庭闲谈,了解彝族特色文化进课堂、进家庭的现状,去探索更多传承的路径大有可为。

(三)产业特色凝练 脱贫致富有支柱

1.聚焦彝区特色产业 调研产业振兴现状

实践队走进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了解当地彝区的产业振兴现状,探讨适宜彝区乡村发展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其他衍生特色产业;走进乡村,与村长座谈并入户发放调查问卷,实践队发现该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滞后。从科学的角度献言献策,提出“抓好产业选择培育+抓好质量管控+抓好品牌建设”的三抓建议,得到了村长的肯定。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必须牢牢牵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2.激发乡村创业活力 发挥农村电商实效

利用电商专业知识,结合实践过程中掌握的彝族文化,挖掘特色产业产品可宣传的亮点和特色,通过电商直播不仅能够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也能够帮助村民认识到电商不仅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而且还能助推乡村振兴。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盘活乡村各类资源

盘活、激活、放活乡村各类资产资源,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融合发展,有效打通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创业,不断提高其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意愿,真正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J]. 刘亚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01)

[2]民族经济在云南[M].马丽娟.民族出版社.2002.87、89

[3]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及优化路径.向燕君、郭夏坤.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2019(09)

作者:赵辉 焦红

上一篇:财务危机与货币政策论文下一篇: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