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产业结构分析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各国的电信业都被认为是自然垄断的。和电力、铁路、自来水等产业一样,人们认为在电信产业如果允许多家企业竞争,会导致大量的无效投资,产生多余的线缆、管道、电源等相关设备,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当然,“电信业是自然垄断的”这一理论的形成,也经历了一段时期,才被确定下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信产业结构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信产业结构分析论文 篇1:

美国IBM公司利用联盟战略进入市场的经验总结

摘要:当前企业面临的全球竞争愈发激烈,不少企业通过结成战略联盟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本文重点研究IBM公司在华联盟动因、战略实施方法以及经验。本文通过研究IBM公司在华战略联盟的成功经验,论述当前经济背景下,跨国企业战略联盟的重要性以及联盟伙伴的选取方法。

关键词:竞争力 战略联盟 IBM公司

文献标识码:A

1

IBM在华联盟战略实施的背景

1.1 中国IT产业结构分析

(1)中国处于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新阶段。工业化是一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已发展成为具备一定工业生产实力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踏上一个新阶梯。对产业结构、全要素贡献率和人均收入进行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处在工业化加速阶段末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由量转质,当前应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提升整体竞争力。

(2)产业结构升级以科技进步为核心。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技术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最突出的技术群,现阶段国家之间综合实力比拼在于创新的速度、信息产业的规模。信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其作为主导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信息产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的结构升级。

(3)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把信息产业作为突破口。第一,信息产业是中国跨世纪发展主导的产业;第二,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带动经济增长的倍增效应。据统计,一般在改造传统产业中信息技术的投入产出比为1:4,有个别甚至可以达到1:10以上;第三,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变动。

当前中国处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期,结构梯度转换模式与跨梯度转换模式是产业结构转换的两种模式。率先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进程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沿着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信息产业的结构梯度转换发展。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后起者优势”实现跨梯度转换模式的经济成长。后者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借助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中国可以采用跨梯度转换模式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缩短中国信息化的进程。

IBM基于对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期的理解,制定了在华发展的战略:IBM不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供应商,更是中国的合作伙伴。IBM公司走的是与中国共同发展的道路。

1.2 IBM在华联盟的动因

(1)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在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待征,信息产业是具有这种特征的典型产业。信息产业初期成本较高如开发、设计等,完成初期研发后其产业扩张的规模经济会使成本持续下降,从而使收益增加。如研发一个新程序,要花6000万美元的成本。研发之后每复制一份,就相当于研发成本降低一半,单位成本随着初始6000万美元成本被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不断降低。而且除非市场达到饱和,否则规模限制的问题不存在。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规模收益递增会扩大规模要求,增强产业集中度,缺乏规模的企业很难生存。IBM是世界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扩大规模经济、提高全球范围的市场占有率必将会是其发展的重要目标。

(2)利用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迅速占领市场。在华市场没有打开的情况下,IBM公司如果靠其独资在中国发展,会因为对在华市场的不理解和没有成熟的业务必须关系网络而产业高昂代价,并且短期内很难产生较大收益。在此前提下IBM可以选择在华有较高知名度以及成熟销售网络的企业进行合作,同时推广IBM的品牌和技术。IBM在1994年把中国长城集团作为在华投资第一个战略合作伙伴,生产并销售IBM品牌PC机,借机进入中国市场。

(3)利用合作伙伴应用开发优势,降低开发成本,减少风险。IBM在IT产业链中的定位是设备制造商,IBM更多的是提供平台技术,除(比如PC等少数产品)外,产品被購买后用户须进行二次的开发,用户在产品生成应用系统后才能使用。进入中国市场后IBM面临着与合作伙伴联盟开发应用还是自己开发应用的问题。如果选择自己开发应用,则IBM公司会面临来自需求、技术和竞争对手的各种风险。IBM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上最终选择与中国本土软件应用开发商联盟开发应用软件。

2 IBM在华战略联盟模式分析

IBM在华联盟战略模式可以分为合资企业、研究开发合作合作伙伴、合作经营三种。

2.1 合资企业

利用另一方成熟的销售渠道或先进的技术通常是企业战略联盟的目的之一。企业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络、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销售队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跨国公司进入新市场、没有足够的销售力量时,与销售渠道完善的企业联盟不仅可以获得销售渠道,还可以共享市场和顾客的忠诚度。

IBM与长城集团双方合资成立深圳海量存储产品有限公司、深圳长科国际电子有限公司以及长城国际信息产品有限公司,IBM公司与长城集团的合作属于合资模式。合资企业进行电子板卡、硬盘磁头、PC机的生产,IBM利用长城集团在华相对成熟的销售网络,快速进入并占领中国市场。与此同时长城集团则通过与IBM合作提升自己的研发水平和生产技术。

2.2 研究开发的合作伙伴

研究开发合作伙伴即两个或多个企业共同研究开发某技术或产品。一旦开发完成合作联盟即解体,研究开发成果归联盟各方共同拥有。IBM与中国的各个应用开发集成商的联盟就是这一种模式,包括IBM与东大阿派合作开发面向电信行业的电信计费系统、与中联合作开发面向金融行业的银行业务系统等都属于这一种模式。研发合作联盟开发完成后把应用系统销售给客户,完成销售后IBM公司就能通过出售产品获利,同时通过应用软件的销售应用开发集成商获得业务增值。

2.3 合作经营

合作伙伴通过协议的方式合作生产某一产品或销售称合作经营,合作经营不涉及股权。比如,IBM公司与中国各高校合作创建各种计算机软件中心就属于合作经营。IBM公司与各大高校的合作,其目的是助力中国栽培技术人才,进一步利用高校研发力量研发新的产品,而不是简单的销售自己的产品。过去十几年间IBM公司在这一方面斥巨资,仅仅新技术捐赠投入一项就达到数千万美元。因此IBM的在中国与教育界的合作经营是为了在华培养精通IBM产品和技术的后备力量,为IBM公司在中国的后续深耕提供生力军。

3 IBM在华联盟战略的成功实施

3.1合作伙伴的情报收集和分析

在整个组织战略联盟的过程里,对潜在的合作伙伴作全面的了解,进而选择合格的合作伙伴是成功的关键。IBM公司利用先进的竞争情报系统扩大合作对象选择范围,通过竞争情报系统发现潜在的合作对象;利用竞争情报系统确定在目标、组织结构、文化、战略等各方面是否具有兼容性,与目标公司在能力、资源上是否存在互补;了解合作的项目是合作伙伴的边缘业务还是核心业务,并因此判断对方退出联盟的难易程度和联盟的持久性。

3.2 使用3C原则,选取战略伙伴

(1)运用兼容性原则选合作伙伴。通过对潜在伙伴的情报收集和分析,IBM公司开始选择联盟对象。IBM公司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严格遵循兼容性原则,其对合作伙伴选择会考虑以下几点:企业发展战略的兼容性,市场销售角度的兼容性、公司文化的兼容性,合作伙伴能力和规模上面的兼容性。只有这四种条件都符合的情况下,IBM公司才会考虑与其进行联盟。

(2)运用能力原则选合作伙伴。大部分联盟组建者都会要求合作伙伴具有对联盟投入互补性资源的能力。联盟组建者可能会有使它们不能达到自己的商业目标的弱点,所以组建者会偏向于寻找可以帮助自己克服弱点的企业合作。

IBM公司在与长城的合作就是一个优势互补的成功案例。IBM公司利用长城集团广泛完善的销售渠道,而长城集团则看重了IBM先进的制造技术、工艺和高超的管理,双方运用各自优势成立合资公司,生产并销售PC,获得“双赢”。

(3)用投入原则选择合作伙伴。跨国公司会通过测试来确认对方与你一样有积极的投入意识以最终确定与潜在的合作者组建联盟。测试的标准有两个,第一是确定联盟伙伴退出的难度,合作的一方把联盟纳入他们全球战略,并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而其联盟的另一方却突然想要退出,从而使积极合作的一方陷入进退维谷的情况是联盟面临的危险之一;第二是联盟的业务是否属于联盟对象的核心业务范围,假如拟合作的业务范围对联盟伙伴的核心业务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那么合作伙伴就有可能不会向合资公司投入充足的资源和时间。

3.3 IBM保持伙伴关系的经验

(1)处理不对称的关系。作为信息产业中的龙头企业,IBM的企业规模、知名度及综合实力等各方面与中国的本地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IBM通过明确彼此的责任和期望,使合作的双方分工明确,并充分承认联盟伙伴的价值,使对方充分投入。

另外,IBM公司作为产业巨人一般同时与多个合作伙伴在不同的细分市场合作,这样可以防止市场被蚕食。如IBM分别在不同行业与不同应用集成商协作开发针对行业的应用解决的方案。这种细化合作伙伴的做法同时也淡化了IBM与联盟伙伴的不对称性。

(2)信任。IBM把信任当作成功联盟和发展稳定的关键性因素,互相信任的合作双方总会有办法解决低利润、利益冲突等困难。IBM公司与各个应用集成开发商之间的合作,如IBM公司与中联、东大阿派等联盟进行合作的领域是合作伙伴的核心业务,在合作一段时间后,IBM完全可以组织自己的研发力量进行应用开发和销售,将合作伙伴的开发经验、客户关系为己所用并将其弃置一旁。但IBM公司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为联盟伙伴著想,始终坚持自己设备制造商的定位,把应用开发的业务领域留给合作的伙伴。这种做法获得了联盟伙伴的长期信任,于是各应用集成商为客户提供方案时的首选平台一定是IBM所提供的。

参考文献

[1] Czinkota,M.R,“International Business”[M].TheDrvden Press,1992.

[2](美)雷费克·卡尔潘,全球企业战略联盟——模式与案例[M].吴刚,(美)李海容,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3]陈耀.联盟优势 21世纪企业竞争新形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作者:王潇锋

电信产业结构分析论文 篇2:

从美国电信业看电信产业自然垄断属性的演化

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各国的电信业都被认为是自然垄断的。和电力、铁路、自来水等产业一样,人们认为在电信产业如果允许多家企业竞争,会导致大量的无效投资,产生多余的线缆、管道、电源等相关设备,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当然,“电信业是自然垄断的”这一理论的形成,也经历了一段时期,才被确定下来。本文以美国电信业为例,对电信业自然垄断论的形成过程及这一时期电信市场的基本特征进行简要分析,以验证其是否符合自然垄断的条件。

关键词:自然垄断;市场需求;美国电信

一、电信业自然垄断的产生

美国作为电话的诞生之地,至到今天,依然是世界上电信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许多世界级的电信企业,不论是电信制造业,还是电信运营业,都对世界电信市场的发展具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1876年,美国人亚历山大·贝尔获得了电话的发明专利权,次年便成立了贝尔电话公司。从1877年至1893年的16年间,贝尔公司在美国专利法的保护下垄断经营电话业务,并且拥有自己的设备制造商——西电公司。显然,这个时期美国的电信业并不是自然垄断,而是一种专利垄断。到1892年,全美电话网上连接的电话从1878年的11000部增长到266431部,年平均增长率接近22%,贝尔公司从中获取了丰富的垄断利润。1893年贝尔公司的电话专利到期,大量公司加入到电话业务的竞争中,最高峰时全美有6000家左右的电话公司。贝尔公司损失了大部分的市场,并于1899年被其原来的长途电话子公司AT&T所兼并。这一事实进一步说明,贝尔公司这种依靠法律保护所形成的垄断地位是暂时的,不是自然垄断。

1902年,刚刚兼并贝尔公司的AT&T拥有美国55%的电话市场,其它数千家公司占有余下的45%。此后,AT&T开始有计划地兼并其它电话公司,并提出“一种政策、一个系统、普遍服务”的目标。最终,AT&T利用自己通达全美的长途电话网络,巧妙地运用网间接续和交叉补贴两种手段,成功地确立了自己在美国电信业的独家垄断地位。

网间接续,是指非AT&T公司用户的电话,无法拨入AT&T的网络内,这样一来就使得许多地方电话公司的用户,可以呼叫的范围仅限于本地区,电话的使用价值相比AT&T公司的用户大大下降。交叉补贴,是指AT&T公司利用长途电话的高额收费创造的巨额利润对市话进行补贴,使得AT&T公司的市话可以低于成本运行,从而其市话资费要比其它公司的低得多。质量和价格的巨大反差,使其它电话公司无法同AT&T竞争,其结果是:要么倒闭,要么被AT&T兼并。到1913年,全美仅剩1500多家电话公司,总计占美国5%的长途电话市场,15%的本地电话市场,完全无法与AT&T公司相提并论,从1913年开始直到1984年,AT&T牢牢占据着美国电信市场绝对霸主地位达七十年之久。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即微波、卫星、光纤等技术出现(对AT&T的长途有线传输网形成替代效应)之前,AT&T的网络在提供长途、市话、传真等电信业务方面,均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相对于这个时期的任何竞争者而言,AT&T都具有明显的成本和质量优势,从而使得新企业进入电信业与其竞争是无效的。所以,这段时期美国电信业符合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可以认为是自然垄断的。因此,尽管1913年和1949年美国司法部两次对AT&T提起反垄断诉讼,其结果也只是AT&T以有限的让步换取政府对其垄断地位的承认。

AT&T所赖以成功实现垄断的两大手段:网间接续和交叉补贴,也契合当时电信产业的两大经济特性:网络外部性和规模经济性。网间接续政策的成功,是利用了网络外部性所产生的效用优势;交叉补贴政策的成功,则是利用了规模经济性所产生的成本优势。所以,在1984年以前的这段时期内,不仅是美国,世界各国的电信业都采取垄断和垂直一体化结构,都对电信业的价格和市场准入实行严格规制,通常的做法是授权某家企业垄断电信业的全部生产或服务,并由政府规制来维持这家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以美国为例,根据1934年颁布的《通信法》,美国电信业的规制体制得以建立。依法成立的聯邦通信委员会(FCC)负责监督和管理州际通信业务以及国际通信业务,各州的公益事业委员会(PUCs)负责管理州内通信业务,各规制机构主要通过进入规制和价格规制对电信业进行管理。AT&T被置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规制之下,接受政府定价并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

二、电信业自然垄断属性受到质疑

如前所述,电信业在各国曾长期被视作为自然垄断产业,其依据是电信业的规模经济性和网络经济性。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信需求的快速增长使电信业的自然垄断特性出现了弱化。微波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光纤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形成了对传统电信技术的替代,而且大大降低了提供电信服务所需的固定资本规模及投资的沉淀性,为新企业的进入创造了技术条件,同时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电信市场需求的增长,电信市场需求的扩大为在同一业务领域内容纳多个电信企业创造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电信业是否还具有自然垄断性提出了质疑。

第一,技术进步大大削弱了电信业的自然垄断特性。 随着环境的变化,把电信产业的所有环节统统视为自然垄断的传统观点,已经不能反映电信产业的时代特性。原因在于,技术变革等因素可能改变传统理论认定的自然垄断产业某些环节的垄断基础,产生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的混合产业结构,即产业的某些环节适合于竞争而其他环节适合于由几个生产者独占。对这类混合产业结构必需改革规制框架,适时将竞争性业务从垄断性业务中剥离出来,并防止仍居于垄断环节的厂商将其垄断势力延伸到该产业的其他环节。20世纪80年代以后,构建电信网络所依赖的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采用新的电信技术,用较少的投资和时间就可以建成技术更先进容量更大的全新概念的网络,基于这样一个网络可以使新电信公司站在更高的技术地位开展更新的业务,具备更强大的竞争优势。电信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传输技术的进步、交换技术的进步以及智能技术的进步,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电信网络的建设及运营成本,从而削弱了电信产业的规模经济性,使新公司进入电信业成为可能。

第二,电信市场需求扩张的动力。Viscusi、Vernon和Harrington对美国电信产业的实证分析表明,如果市场需求曲线能够向上移动到足够的程度,可能会使自然垄断产业不再具备自然垄断的特征,因为需求的大幅度增加会提高社会最优产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全世界电信市场迅速增长,这种增长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用户数量增长;②电信业务的增长,传统的语音业务基本稳定,新兴的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迅猛增长。传统的电话公司要想继续在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上保持垄断地位就必须彻底改造原有的网络,建设新的数据光通信IP 网络,这就等于和新兴公司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③业务量的增长,1995年全世界电信业务收入5960亿美元,2001年就增长到101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9%;④通信覆盖区域的增长,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类活动的全球化,电信市场的地理范围也逐渐扩大,已从一个国家扩大到整个世界。

总而言之,电信业的市场结构是随着电信技术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电信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具有很强的自然垄断性,电信业市场是一个垄断性市场,随着技术的进步,电信业的自然垄断性逐渐削弱,竞争变为一种可能,进而形成竞争性市场。此外,电信业的市场结构还受市场需求的影响,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三、美国电信业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电信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电信业自然垄断的属性已大大削弱,许多电信业务已不再具有从前人们所认为的自然垄断性质,人们要求放开电信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以“成本次可加”和“可竞争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新自然垄断理论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其更加放松的政策主张的指导之下,以美国为首的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电信产业纷纷掀起了以“放松规制、引入竞争”为基本特征的电信改革,从而在世界范围出现了所谓的“电信改革浪潮”。

電信改革的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84年左右,以1984年美国地方法庭的最终判决修正案判决分拆AT&T为发端,随后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始进行修改电信法、将原国有垄断电信运营商私有化、开放市场及设立独立管制机构等一系列活动。这些变革,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对电信业自然垄断性质的否定。电信改革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96年左右,以美国颁布新《电信法》为标志,彻底否定电信业的自然垄断性质,宣布在所有电信业务领域引入竞争,尤其是在本地电话市场上,新进入者可以采用自建网络、租用地方贝尔公司的UNE(非绑定网络元素)和转售地方贝尔公司话务量等三种方式参与市话竞争。同时,有线电视、互联网语音业务提供商(VOIP)也可以不受管制的经营电话业务。本文以美国电信业为例,简述这两次电信改革浪潮的内容及结果。

1984年,AT&T解体。解体前AT&T直接经营长途业务,通过24个子公司经营本地业务。解体后,AT&T长话部与西电公司组成新的AT&T,经营长途业务,不允许进入市话领域。原AT&T的本地子公司组成7个小贝尔,经营本地业务,不允许进入长话领域。MCI与SPRINT加入长途电话市场,成为AT&T的竞争者。本地业务仍垄断经营,其理由是:⑴保证区域间资费水平的平衡;⑵实现普通服务需要采用交叉补贴的方式;⑶确保网络的及时更新和扩容。

1996年美国新《电信法》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本地市场的竞争。因为,长话市场引入竞争以后,AT&T的市场份额已经从1984年的68.3%下降到1999年的37.1%,同时,长话资费也在逐年稳定地下降。但本地电话资费却不断上涨,相比之下,本地业务已经成为低成本、高收益的业务,却还接受长话补贴。所以,人们要求开放开本地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 此外,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后,电信技术的进步对本地网垄断及三网分开管制模式提出的挑战也催促着新电信法的诞生。终于,经过5年的酝酿,1996年2月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亲笔签署了新电信法,并宣称“我们要创建一个开放的市场,在这里竞争和创新将与光速同行”。

美国1996年新电信法的宗旨在于:鼓励竞争,鼓励各部门融合发展,进一步开放电信市场,放宽对外资及外商进入美国电信市场的限制,鼓励美国公司进入外国市场。鉴于此,美国1996年新电信法进行了两大实质性改革:首先,开放本地电话市场,允许各小贝尔公司和一些长途电话公司相互进入对方的市场;其次,打破电信、信息及有线电视业的界限,推进通信信息业的融合。在新电信法的指导下,FCC不再限制电信业和有线电视业之间以及长途电话和地方市话之间业务的相互进入,以此来保持电信业潜在的可进入性,形成有效的潜在竞争压力。对于国际电信运营商对美国电信市场的渗透,FCC也不再持排斥态度,从而对本国运营商形成更大的压力。这标志着美国电信业进入全面竞争的时代。

美国电信业沿着“基本由AT&T垄断,存在和AT&T相联的独立市话公司→长话引入竞争(1984年AT&T分解),市话区域垄断→1996年对通信法进行重大修改,允许长话、市话及有线电视等公司业务交叉,全面竞争、鼓励合并。”的路径变革体制,产生了一个可以在数字上直接观察到的结果:美国电信业成本的日益降低以及电信业务量的显著扩大。到2000年,美国电信业的所有业务领域都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运营商在提供服务,从经营者的数量上看,已经具有比较充分的竞争;从业务收入上看,除本地电话业务,原有经营者还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外,在其它业务领域中,没有一家运营商能够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

作者:陈传明 王锋

电信产业结构分析论文 篇3:

WTO后过渡期电信业巿场开放的艰难选择

伴随2005年新年钟声的敲响,中国在入世3年后进入了WTO后过渡期,电信业是作为服务贸易领域受到格外重视的重要产业,也迎来了深度开放的考验。入世三年来电信业以不俗的业绩,保持了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尤其在2002-2003年全球电信业低迷中一枝独秀,至今发展成电信用户和网络规模全球第一,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三年中,中国严格履行入世的承诺,开放了增值电信业务市场,到2004年12月11日准时在京、沪、穗开放了基础电信业务市场。但是面对中国巨大市场的诱惑,并末出现外商投资的热潮,这为WTO后过渡期电信业深度开放的前景蒙上了迷离的色彩。

外商(或外资):中国电信业投资环境令人担忧

据“中国电信业投融资国际论坛首届年会”上透露的信息,截至2004年11月,仅有18家企业向我国通信主管部门提出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业务的申请,均为投向国内电信增值业务领域。这18家企业中,目前获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外商投资经营电信业务审定意见书》的申请有4份,获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申请有2家,分别是韩国sK与中国联通合资的联通时科和中信21世纪旗下的鸿联九五。面对入世后就开放的电信增值业务和刚刚开放的基础电信业务市场,为何外商大都静观其变,至今仅有2家合资公司在增值电信领域充当“先头兵”的角色,普华永道环球风险管理总裁Hoffman直言不讳地表明:外商不是对中国市场没有兴趣,而是中国电信业的投资环境不是很欢迎大规模的投资者。他认为,中国在电信业很关键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方面缺乏明确清楚的界定(比如互联互通,网络及业务的批发价格等),这对国外投资者有很大影响,如果法律法规环境不能完善,外商投资是决不会进来的。

外商投资中国电信业迟疑的原因还有外商对合作模式的担心。正常的合资,与国内大运营商很难处理好合作关系,而选择其他运营商或sP合作,既没有网络资源的保障,也很难得到合理的批发价格,最明显的例证是AOL与联想合作,它作了投资,但现在看不到任何发展的迹象。走投资上市公司股票之路,外商仅能获取红利的收益,而没有经营的控制权,这样被动的局面也是外商大规模投资的禁忌。

外商认为中国电信业投资环境不完善的根源是,很多人(包括政府、国内大运营商和民众)认为,深度开放电信市场不但会损害现有运营商的利益,也有损国家的产业安全。但是,在中国电信市场开放中,原来的运营商会在新技术、新能力、新的管理方面得到很大提高,也会得到市场的回报。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资料,加入WTO《基础电信协议》的成员已由最初的69个增加到90个,这些成员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外开放国内电信市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成员因加入WTO开放电信业务市场,而使国民经济或电信行业蒙受巨大打击和损失。这也可以作为外商要求中国对电信市场深度开放的佐证。

政府:法律法规基本到位

更关注国家安全和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政府的主管部门非常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已经并将继续严格按照入世的承诺,不断开放中国的电信市场。入世三年来,中国已形成以6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和11000多家电信增值业务运营商为主体的,不同规模、不同业务、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电信市场格局。信息产业部也肯定地告之,中国从三个层次上初步建立了公平、公正、有效的法律法规环境,第一层次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暂行规定》;第二层次是我国入世承诺及以后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安排的一系列规定;第三层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和正在国务院法制办组织下抓紧审议的《电信法》。尽管如何使中国电信市场从垄断、半垄断平稳过渡到开放市场的具体范围、限制、许可等还在制定中,但它己不是影响外商进入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障碍。为了确保国家主权和信息安全,中国不会像欧美等国在基础电信领域引入几十甚至上百家竞争者,也不会将控制权交到外商手中。

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都对包括基础电信运营商在内的中央大企业提出了方向指南。从中国建设电信强国的目标来看,目前的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电信市场多年积累下来的布局和结构问题、社会普遍服务问题、企业创新能力问题尚末得到根本解决。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排头兵,作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和支柱, 基础电信运营商在支撑、引导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努力保持基础电信运营商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是做强做大企业的经济问题,而且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大政治问题。所以,WTO后过渡期的电信市场开放,一定是在确保国有控股的大运营商处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持续发展,要把握好电信市场准入尺度和程序,尽量减少对电信行业的震动,不会允许外商操控中国电信市场的话语权和发展走向。

电信运营商:做大做强“走出去”是主旋律

中国的基础电信运营商肩负实现电信强国的重任,把做大做强企业作为当前和末来的主要目标。但是,即使几年内都荣登世界500强的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除在用户和网络规模上名列前茅外,其他如业务收入、净利润、EVA(资本成本后的经济增加值)、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电信运营商,见表1。

根据美国<(Amerjca s Network)>发布的2003年全球电信运营商排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净利润排行榜上分别位居第4、6和19位,但在考虑成本后的经济增加值(EVA)指标排行榜上,三家中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仅列第18位、第27位和第34位。

要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国内电信运营商首先要巩固和发展国内市场,而要保持高速持续发展必须有资金支持,国内电信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一方面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很快,通信网络设备进入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期,电信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在用户持续增长、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也必须投入比以往更多的资金来促进发展,而由于取消初装费、附加费及增量不增收,使电信企业资金更为紧张。为获得资金支持,国内4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无一例外的走上市融资的道路,也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化的空间,见表2。

到目前为止,中国4大电信运营商都是通过股票融资和发行少量债券来满足发展的资金需求,尚无通过合资或股权置换壮大实力的举措。

中国4大电信运营商确定了成为世界级现代电信企业的目标,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走出国门,实行海外扩张,通过有效的并购、重组,与国外先进电信运营商同台竞技,提升中国电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与世界名列前茅的沃达丰、德国电信、法国电信等相比,它们实施跨国经营,控制或参股大量海外电信公司,海外收入利润占有相当比重(2003年沃达丰海外收入占84%,德国电信海外收入占61%),中国电信运营商差距十分巨大,当务之急是“走出去”,在外部市场寻求新的突破。

WT0后过渡期电信市场开放前景存疑

中国巨大的电信市场吸引力令外商十分急切想踏入其中,但外商一想在合资中享有控股权,二想在基础电信领域,特别是3G市场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三想中国政府最好仿效美欧等国,限制已有主要运营商占有资源,向外商倾斜,形成多家竞争的局面。中国政府遵守加入WTO承诺已为世界共知,在WTO后过渡期电信市场开放依然会信守承诺。到2007年电信市场全面开放的三年时间内,尽管电信法会颁布实施,政府监管也会逐步完善,但是中国不会走美国1998年国会修改电信法而在本地和长途电话市场引入上百家竞争者的道路,仍会坚持在适度竞争下的开放原则;同时,也不会将主要电信运营商的控制权旁落外商手中,所以外商想要突破49%的控股权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中国主要电信运营商在牢牢控制国内市场的同时,把进军海外市场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尽管海外融资仍会大行其道,但并末把以合资形式的“引进来”列入重要议程。

综上分析,在WTO后过渡期电信市场开放的目标和实施上,外商、政府、国内运营商存在较大的分野,使WTO后过渡期电信市场开放在三者的博弈中艰难选择。

作者:何廷润

上一篇:摄影活动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毕业登记表自我鉴定(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