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工学与价值工程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儿童在获益的同时也受到负面的干扰,由于该用户群体的特殊性,新时代背景下的玩教具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儿童读者对学习的渴求,还要让儿童在玩耍的同时有效提高自身鉴赏、创造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地感知身边的事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性工学与价值工程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感性工学与价值工程论文 篇1:

基于感性工学与价值工程的家具设计评价

以价值工程为基础建构家具设计评价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特别是功能指标因子的选取,其次就是对这些指标因子的测评换算。对于功能指标因子的测评换算,我们可以借用感性工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解决,这样一来,整个评价体系的建构就相对轻松,最后我们再以价值工程拓展出评价模型。

构建家具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评价的角度不一样、评价的方法不一样、评价的措施不一样都将导致千差万别的结论。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是评价工作的核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后面结论的得出。从理论上讲,指标因子选取的数量越多,评价越显得全面,得出的结论也越客观,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指标数量的增大,评价工作的实施和计算也将变得愈发复杂和庞大,工作量急剧上升,事实上,任何一种评价方法不可能穷尽所有指标的来实施,因此,指标因子在数量和質量的平衡上就显得非常重要。

整个评价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之所以划分为4个层次是基于如下考虑:层次增多,工作量变得庞大;层次再少,则难以较好反映体系内部的各种逻辑关系,4个层次是相对折中的选择。具体而言:第一层为目标层,即家具设计最终的价值指数;第二层为项目层,即进行价值评价所必须的组成项目,即功能与成本;第三层为维度层,即具体从哪些角度度来选取评价因子,或者说评价因子由哪些准则来决定;第四层为指标层,即各种具体的评价因子。总体而言,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第四层指标层的建立最为重要,也最具探索性。

家具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功能目标评价指标构成分析

对于第四层功能目标评价指标的建立,应该在市场调研、征求专业人士的意见以及融合产业链七大环节相关人员的基础上,并融合家具设计知识来确定。第四层的指标因子是紧密围绕第三层的“维度”来细化的,这层指标因子所体现的内容应全面涵盖上一层概念,除此之外,每个指标因子都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内涵上互不重叠,并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具体操作程序是:首先征求专家、家具设计生产相关人士预设尽可能多的指标因子,然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和筛选。比如在物质性功能的“使用”维度上。预先设置了使用的合目的性、方便性、多功能性、舒适性、空间利用性、安全性、安装简便性、民族性等等,最后通过调研统计得出,前面六个因素得到最多的认同和看重,整个指标因子的建立如表1所示。

2.成本目标评价指标构成分析

家具的成本是企业为开发生产家具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总的来说,家具成本指标的建立远比功能指标的建立来得简便,这是因为家具成本本身已是一种量化了的数值,省去了许多像功能测评一样的数值采集与转换工作,只要把各种成本要素分析透彻,整理清楚,我们就可以轻松的建立起成本指标体系。对于家具成本指标的建立,我们主要依据家具产品生命周期及整个生产环节来进行,也就是说,家具产品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等环节共涉及到的成本耗费分别是开发成本、原料成本、制造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共计五个部分。开发成本、原料成本、制造成本是企业为前期生产所垫付的直接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成本是企业为后期销售活动所垫付的间接成本。我们把五个部分的成本进一步细化整理便得到了指标层,如表1所示。

基于感性工学与价值工程的家具设计评价实施

1.基于感性工学的功能系数的确定

感性工学的基本含义是借助工程技术手段或技术经济学手段把人的各种感觉属性进行定量化处理,以获得能够进行数学计算的可能。因此,对于家具功能系数的确定,特别是精神性功能系数的确定,我们需要借助技术经济学的手段来进行,基本思路是:先进行指标权重评定,然后进行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最后是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和评价。

(1)指标权重的方法确定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类:主观赋值法、客观赋值法、结合赋值法。主观赋值是根据人们的主观喜好、主观感觉来评判各指标权重;客观赋值就是依据产品各指标技术参数中的标准数据直接计算各指标权重,两者相互结合使用就是结合赋值法。由于家具产品不像像机电产品那样具有各种技术参数,因此家具评价难以像机电产品评价那样可以直接借助技术参数进行客观化赋值,现代家具产品融入了更多的审美上、精神上的主观因素,因此,采用主观赋值法是进行家具指标权重相对合适的选择。主观赋值法的原始数据可以通过访谈问卷打分来获得。之所以采取访谈问卷的方式,是因为评价的各要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被访者需要借助访问者的解释才能使更好的理解某些内容,才能作出更为真实选择,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调查方式而言,访谈问卷所获原始数据的真实可信度更高。以下是权重调查问卷表格,整个权重比值为整数1,依次分为10个等级。

运用以上问卷表格进行进行调查统计,我们可以获得各要素的权重值。

假定各要素的权重为Wi (i=1,2,3,…,n),它们可以构成权重矩阵W=( W1 W2 W3 … Wn )。

(2)评判数据的采集:评判数据

评判数据的采集,同样可以以会议座谈、问卷送发、集中专访等形式进行,以该家具产品为评判对象,评判者通过使用该家具产品以获得的真实感受在评判表格上进行打分标记,

(3)建立指标权重的判断矩阵

对全部回收的评判表进行统计,计算评判值Sij(i=1,2,…,n j=1,2,…,5)。Sij表示对第i个要素关于第j个评判等级的评判结果。它等于对第i个要素关于第j个评判等级上打“√”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比重。各个指标要素在5个评判等级上的评判值构成评判要素矩阵S:

2.成本系数的确定

根据前面论述,家具产品的实际总成本由开发成本、原料成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成本五部分构成,这5个部分如果用函数来表示可以分别记为:Cl C2 C3 C4 C5以同类家具产品的平均成本和最大成本作为参考,将Cl C2 C3 C4 C5,五个成本指标采用分制打分法进行打分,得到成本系数,加权计算总平均得到总成本系数。

3.基于价值工程的家具设计评价模型

前文已述,本研究关于家具设计的评价模型是基于价值工程的公式表达,也就是说,家具的价值系数是功能系数与成本系数的比值,即V=F/C。

不过,对于家具设计而言,在运用公式计算价值系数时应该与一般工业产品有所区别,为了使计算更接近于客观,更趋于合理,我们在运用V=F/C公式时进行了适当拓展。考虑到指标体系由众多个可以量化的单个评价指标组成,对这些单个量化指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定。具体应用而言,可以结合专家和用户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分,把专家、用户两者评分的权重分别定为一定比例,家具设计价值(系数)为:

其中,W1 为专家评价的权重,W2 为用户评价的权重,F专家 为专家评价的功能系数,F用户 为用户评价的功能系数,C是家具设计的总成本系数。“价值”指的是一种“评价事物有益程度的尺度”。对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通消费者而言,价值高意味着该产品有益程度高、好处多,通俗的说就是性价比高;价值低则说明有益程度低、好处少,性价比低。从该模型的计算可以知道,对于家具的开发产生设计者来说,当V等于1,说明家具产品的功能与成本是一种合理的关系,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搭配,一般不需要作为价值工程改进的对象,家具企业和用户都能实现利益的相对平衡。V小于1,则说明家具产品的功能设计不够,或者说成本太高,对于消费者而言,整体价值不高,这种情况则需要企业花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改进,否则可能逐渐失去市场。V大于1,则说明家具产品的功能设计富余,对于消费者而言当然是性价比很高的商品,但对于家具企业和开发者而言则未必有利,也需要进一步分析,有可能是设计者在成本设计时所给予重要部件的成本未达到合理水平。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谭魏(1975- )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讲师,中南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设计管理、艺术管理、设计理论。

作者:谭魏

感性工学与价值工程论文 篇2:

基于“通感”理念的儿童玩教具视觉感官体验研究

摘 要:“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儿童在获益的同时也受到负面的干扰,由于该用户群体的特殊性,新时代背景下的玩教具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儿童读者对学习的渴求,还要让儿童在玩耍的同时有效提高自身鉴赏、创造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地感知身边的事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我们需要培养孩子们的全方位能力,所以,本文基于新时代背景在儿童玩教具中融入了“多元视觉感官”,即“通感”这一新概念,真正实现从视觉上的美到触觉、听觉、触觉、嗅觉的质的飞跃,给孩子带来更有价值、意义的感官体验。

关键词:视教具;多元视觉感官;鉴赏;创造;智力开发

“通感”是指大脑在听觉、视觉、触觉、前庭、身体等外部感官信息上的选择、接触和统一的心理过程,是人进行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基础。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孩子们处于烦躁的视觉环境中,各种视觉资源所传递的信息直接对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了重大影响,他们在获益的同时也受到负面的干扰。对于儿童而言,视觉信息的作用尤为明显,因此非常有必要提高儿童的视觉素养。因此,新时代的儿童玩教具中的视觉设计部分还承担了传播知识、教育下一代的重大责任。优秀的视教具可以让儿童在玩耍的同时有效提高自身基础素质,可是儿童玩教具的类型多种多样,如形象玩教具、音响玩教具、体育玩教具等,如何行而有效地统合各类教具,从而提高儿童鉴赏、创造的能力?从而如何有效引导他们正确地感知身边的事物,帮助儿童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本文将要探索的。

1 儿童对玩教具的色彩需求

形状和颜色构成了整个视觉世界的外观,但颜色相对能产生更直接和强烈的影响。好的色彩设计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能快速、生动和正确地传达出商品的信息。

1.1 儿童对玩教具色彩的生理需求

婴幼儿相对更需要纯粹而明快的刺激性色彩,由于他们的神经细胞生成的效率高,因而对外世的感知欲更强。随着年纪的成长,儿童的生理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色彩对他们的心理影响随之改变,对色彩的偏好渐渐向复色过度;换言之,年龄越大的儿童偏爱的色彩越趋于成熟。

1.2 儿童对玩教具色彩的心理需求

儿童大多喜欢鲜艳的颜色。婴幼儿偏爱的颜色为红色和黄色,四至九岁的儿童偏爱红色,九岁儿童偏爱绿色,七至十五岁的小孩偏爱的色彩次序依次为绿、红、青;女孩的偏爱则依次为绿,红,白,青。儿童偏爱高明度的玩教具,色彩明度是决定配色光感、响亮感的关键。

因而在面对受众年龄层小的玩教具色彩时应使用尽可能少的色彩结构;在儿童玩具设计中应避免采用低短、低中调等明不高的对比色,应多使用以红、黄为主调的高亮对比色,从而避免使儿童产生忧郁、低沉的情绪。我们要透过色彩的对比更好地传达产品信息,达到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目的,使儿童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以开发。

2 基于通感理念的儿童玩教具造型

儿童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而好奇心的满足能有效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形态过于理性化的玩具往往会使儿童感觉冰冷乏味,从而产生厌恶心理,而新颖、有趣的造型设计往往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过程中培养认知能力。

2.1儿童对玩教具造型设计的思维模型

儿童有一定的图形联想力,当他们接触到三角形、菱形等形态时,总会下意识和具象的事物融合以达到认识的目的,甚至会将不熟悉的抽象符号和具象事物联系起来认知,儿童很快会迷恋上自身熟悉的图形,并很快进行具体的场景想象,这是由儿童“现实型”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思维模型与定势。如何在玩教具设计中巧妙利用该模型是取得儿童注意力的关键。

2.1.1具象造型

兒童更加偏爱自已熟悉的造型,“具象造型”的玩教具来源于实际生活,折射了事物原型,这更契合幼儿时期的人类心理、生理的发展特点。这类玩教具往往提炼了人们的典型生活符号,使儿童更有代入感,更容易进入到场景。不过要在这类玩具设计中注意儿童的主题年龄阶段与性别差异。

2.1.2卡通造型

幼儿的后期的思维特征逐渐由“具象造型”向“抽象造型”过渡,从情感的角度看,是因为卡通形象更容易唤醒儿童的记忆场景,从而更容易消除儿童对新鲜事物的恐惧心理,产生亲近感;从认知的角度看,卡通形象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更容易突出事物特征,使本来不容易被儿童觉察的事物变得易于理解。因此我们应该在玩教具设计中适当少过于具象的元素特征,在适当的抽象元素中加入趣味性。

儿童的“现实型”思维模型决定了玩教具的基本设计原则,无论是具象造型还是卡通造型,都是来自于现实并高于现实的产物,儿童的思维特征逐渐由“具象造型”向“抽象造型”过渡,因而要依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属性匹配。

3 基于通感理念的儿童玩具质感

质感是由事物的内因、外因共同形成的结构特征,对人的触觉、视觉产生综合印象。质感的设计与功能相关,更与人的心理感知、审美紧密相联。

常见的玩教具材质有:布、木、藤、塑料、金属等。布材质质地柔软舒适,令儿童感到亲切、温暖;人与大自然有着原始意义上不可分割的融合性,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精华,因而人与大自然先天有着天然而深层的和谐,因而木、藤等自然材质的自然野趣对儿童的求真、求善、求美产生深远影响;透明、半透明、薄膜塑料是近年玩教具中的主流使用材料,原因在于该属性为可塑性强、着色性好、价格便宜。

触摸是儿童进行感知、记忆的重要方式之一,富有触摸体验、安全的玩教具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促进意义。同时,触感还起到暗示控制行为的作用。

4 结语

基于“通感”理念的优秀儿童玩教具是由色彩、造型、触感、听觉、嗅觉等感官因素共同作用、共同构成的感官体验综合体,各感官相辅相成又各司其职,同共的使命都在于高效触达儿童的“现实型”思维方式,使儿童更容易消除对新鲜事物的恐惧心理,深入进入预期的使用场景,使之在无形中、愉悦中提高自身的鉴赏、创造能力,从而促进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开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徐江,孙守迁,张克俊.基于遗传算法的产品意象造型优化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2007(04):53-58.

[2] 罗仕鉴,潘云鹤.产品设计中的感性意象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07(03):8-13.

[3] 苏建宁,江平宇,朱斌,等.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01):60-63.

[4] 钟周.感性与感性工学的理论分析[J].设计艺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01):117-120.

[5] 周俊俊.感性工学的应用与发展分析[J].大众文艺.2014(01):69.

[6] 钟周.感性工学与包装信息定位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7):273-274.

[7] 庄紫晶,张立巍.浅析欧洲设计中感性工学的应用——以德国和芬兰为例[J].设计.2013(02):144-145.

[8] 路易霖,贾敏,钟厦.基于感性工学的电子产品中的女性符号研究[J].现代装饰: 理论.2011(03):84.

[9] 李莉.基于感性工学的软床舒适性研究[J].包装工程.2010(08):26-27.

[10] 佗卫涛.基于感性工学的老年人用品设计[J].美术大观.2009(01):118.

[11] 崔军,刘苏.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需求挖掘[J].价值工程.2013(36):31-35.

[12] 蔡忠弟,金希.感性工学在日用玻璃器皿设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33):258-259.

作者:陈超宏

感性工学与价值工程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数控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企业对数控岗位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本文以企业需求、学生学习为调研基础,对现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法为核心的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

随着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高素质高技能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数控技术专业知识教学及岗位工作能力需求,本课题组深入高职学院和相关企业进行专题调查研究,为数控技術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根本依据。为进一步探索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我们必须明确:作为教师,应教什么,怎么教;作为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作为企业,需要毕业生具有什么样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院校,调查重点为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企业,调查重点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方向、岗位设置等。相关数据资料源自数十家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经统计分析,最后明确培养方向、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等。

一、实地调研

(一)企业调研

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天津市杰立信模具有限公司,天津龙舟工控设备有限公司,光电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显示器有限公司,中环三峰电子有限公司,东华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天津索思仪表测控系统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的数控技术专业的用人方向和岗位需求数据表明:目前,高职毕业生整体技能水平偏低、就业质量不高,不能在技能上适应企业的技术岗位。大中型企业对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与工艺、CAD/CAE/CAM设计、数控机床的维护与保养等。这也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院校调研

针对需求方向,分析了多所院校现开设相关职业技术课程如下:数控编程、数控操作、数控加工工艺、CAD/CAM(自动编程)、数控原理、数控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等。院校开设课程的合理性调查统计数据显示: 69%的被调查者认为“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为专业核心课程;41%认为“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应加大实践操作比例;61%认为仿真加工与机床操作的课时应增加;49%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最感兴趣的课程为数控机床操作;认为数控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知识在未来数控行业更重要的占被调查总数的42%。数据表明,围绕零件设计与加工及机床维修与保养等专业技能相关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与现存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安排有直接的关系。

院校教学调研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有: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趋于形式化。这就要求学校针对现行课程进行调整,将理论内容融于实际操作之中,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重视关键能力的提高。

二、调研成果初探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针对企业用人方向和现有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分为两方面:零件设计与加工人员,机床维修与保养人员。根据这一目标把本专业核心知识作模块细分: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在教学上改进单一的“理论+实训”模式,根据企业的技能需求,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改革实施

教师结合企业用人方向,制定教学目标,针对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模块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在数控机床维修实训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打开机床,自己动手拆卸零部件,认识各种零部件及其安装结构特点,先形成感性认知,后作理论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零部件做功能分类。先分出:机械部件、电器部件、液压控制元件等,再结合不同零件进行细化分析。机械部件又分为机床主体、主轴组件、导轨、滚珠丝杠螺母副等。与机械部分相关的理论,如零部件的工作原理、材料、装配关系、强度与刚度的校核等,尽可能在学生拆卸零部件环节中进行讲解。液压控制部件,主要明确液压系统的控制原理,要求学生能够看懂液压回路图,能分析执行元件的工作过程。电器部分在学生直观电器控制柜后,讲解柜中的所有电器元件的功能、作用以及电路的连接,要求学生看懂电路图。这样,可以将学科知识重新整合,将理论融于实践,使学生学有所获,迅速掌握专业技能。

例如,在讲解机床机械结构部分时,把滚珠丝杠螺母副作为教学的基本载体,演示部件运动过程,讲解其传动原理,再讲零件结构,及其它相关类型的机械传动结构并绘制其零件图,从而学习零件的测量与绘制,认识零件材料的区别及用途。有了实践动手经验,再加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再次让学生动手,将拆卸的机床复原。这样,将所学多门课程的知识融合于实践操作训练之中,达到获取知识有深度、培养技能有特点的综合目标,满足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模块化

课程改革中,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融合为一体,对陈旧的单科课程重新整合,改为模块化教学,建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突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制作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将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划分为五个核心模块: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每个核心模块涉及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面对不同的就业岗位。其中针对普通机加工人员,需要以机械制造基础为核心模块,包含: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普通机械加工实训(车、铣、钳工)、刀具与机床、切削原理等为基本知识与技能;数控加工人员,分为两个典型方向: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分别对应两个核心模块,包括:数控加工工艺知识、数控加工编程知识、数控仿真软件的应用、数控机床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零件设计与自动编程人员,核心模块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包括: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数控加工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UG三围造型与自动编程)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机床维修与保养人员,核心模块为数控机床的调试与维修,包括:电工基础知识(电器元件介绍、电路图的绘制与识读)、安全用电常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机床与数控原理、数控机床使用及维护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综上,构建了数控技术专业以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为实现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构建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由教育家杜威提出,其核心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即把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活动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遵循“三明治”精神,以“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组织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解决实践环节出现的一些问题,达到学有所用。

在机械制造基础模块中,新模式教学将原有的车工实训、铣工实训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深层次结合,将原有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点具体化。课程中先安排车工、铣工等实践操作练习,其间,学生认识机床、练习磨刀、加工小轴、六面体等,通过这些基本实操练习,学生了解切削加工的一般过程,理解刀具角度的定义及不同角度对加工的影响。先获得车削、铣削加工的感性认识;再学习切削原理知识,了解切削过程中的受力、变形、温度变化、刀具磨损等现象发生的原因,从而能够自己想办法,改变切削条件,控制加工过程,使得切削状态达到最佳,生产效率提高,加工质量提高等等。学习理论过程,结合第一阶段面临的诸如“抗刀”等实际问题,重点分析原因,明确加工条件的重要性,在方向上为第二阶段的实践练习奠基,从而提升下一阶段的实践操作练习的技能。通过知识迁移,会举一反三,学生根据零件质量要求,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刀具角度,加工出中等难度的零件,满足企业需求。

这种“实践--理论--实践”交替的“三明治”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证。学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够动手操作,凭借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研究产品的加工方法,改进生产技术,凸显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对接岗位需求,能够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

教学改革中注重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依据企业需求,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技能就像教材的骨骼一样,而知识是肉,要根据骨骼的状况来生长。传统教材以\"肉\"为主线,“骨头”居次,这样的教材基本是没有技能训练的。任务驱动型教材根据培养技能,分析学习需要,然后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并掌握这种技能。

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特点是以任务为载体,以任务实施过程为线索,将专业知识穿插到任务实施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从而掌握所学知识点,并具备实践操作能力。针对这五门核心课程,本着工学结合的原则,本课题选用企业代表性产品,编写了任务驱动教材,配合实际教学。

数控实训课程是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等多门理论课知识于一体的操作性很强的综合实训课程,是培养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核心课程。学生利用任务驱动型教材,不仅懂得了相关专业知识点,而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了解了企业常见的产品类型。任务驱动型教材使学生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实践技能的获得。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

调查发现,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因脱离企业项目和生产产品而流于形式。教师通过编写与企业技能需求对接的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展与企业生产相关的产品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开发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项目中包含来自生产车间的实际产品,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仿真加工,车间操作,实训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内容,要求学生从认识项目开始,结合相关知识分析项目、制定工艺、编写程序、仿真加工、机床操作等最终加工出产品。

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将课堂理论教学转为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营造了实践教学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建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逐步完善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通过调研明确了企业用人方向,确立了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进的途径,并结合用人方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实施“三明治”教学模式,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为项目教学法的深入实施提供了保证。真正做到:课堂与实训基地合一、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专业教师与实训教师合一,将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实践证明,这一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为高职院校培养数控技术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玉华,刘建超.提升产学合作层次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产学合作教育实践 [J].中国高教研, 2004(03):92.

[2] 于玲,董林福,赵艳春.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价值工程, 2013(18):103.

[3] 酈振.浅谈数控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 -2013(08):23.

[4] 王芳,李超.数控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1):82.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课题名称: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Ⅷ116,主持人:王军红。

作者:王军红

上一篇:安全上半年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护士半年工作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