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的博弈(精选9篇)
感性的女人和理性的女人,男人一般更看好前者,尤其希望有一个感性的情人或红颜知己。但身为女人,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如何取舍、如何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你一生的幸福。
女人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女人缺少感性寡淡无味。女人之所以吸引人,也就在于女人的柔与弱,妩与媚。因为感性,女人更娇媚,更可爱。
男人如山,女人似水。山总是避不开水的缠绵,挡不住思念的萦绕;水总是离不开山的守护,按捺不住向往的热情。没有山,水便失去了灵性;没有水,山便失去其精魂。恬静的水因为山的呵护方显妩媚;巍峨的山因为水的缠绕更富柔情。男人常常是理性的,这才引起女人苦苦思索,吸引女人对男人的景仰;而女人常常是感性的,这才使得男人琢磨不透,引起男人对女人的追求。感性的女人容易把男人作为终生依靠,失去爱情便失去一切。柔弱无助,用温柔和眼泪赢得怜爱,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理性的女人知道世界上最靠得住的是自己,失去爱情时会难过,但却明白悲伤无法挽留失去的爱,该离开的始终会离开。既不去征服男人也不去征服世界,只是坚强的生活,继续走自己的路。
感性的女人注重仪容,刻意打扮,粉面红唇,万种风情,总有一种朦胧的美吸引男人想去探其究竟;理性的女人素面朝天,注重内涵,鲜有妩媚,总透出一种精明强干让男人敬而远之;感性的女人有爱就是天堂,她的小鸟依人让男人充满自信和激情。感性的女人懂得不必处处表现坚强,会用柔弱给感性一点空间,营造一个水做的女人,适时巧妙的用眼泪赚足男人的怜惜!她可以让男人充分表现自己,让男人更像男人;理性的女人在爱的天堂里还会寻觅,她的精明清醒让男人不再强大,不再自信。面对一个充满理性和自信的女人,男人往往很迷茫,不敢去怜惜,也不知应怎样去怜爱。
感性的女人为情感而痴迷,有雨就浪漫、有阳光就灿烂。为一份小礼物而雀跃,为甜言蜜语而陶醉,你对她的一点点好,她都会感动。给她一点感动,她就是最温顺的小女人;理性的女人会思辨感情的真假,会为一份小礼物开心,也为甜言蜜语快乐,但更会提醒自己别太天真。
感性的女人遇到挫折怨天尤人,埋怨命运不公,把脱离苦海,远离不幸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理性的女人会在哭过后深思,懂得生活不相信眼泪,在挫折中坚强成熟起来,依靠自己走出困境。
感性的女人是敏感的精灵,因为她在用心感受这个世界;通过你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就能洞察你的心意。加 之,她的真诚,纯朴,柔情,她就是善解人意的尤物,有几个男人不为她神魂颠倒?
感性的女人是有情调的,她可以把连绵细雨读成诗,可以把漫天风雪描成画;她会为花开而欣喜,为花谢而落泪;为月圆而陶醉,为月缺而伤感。因此,她总有点淡淡的忧郁。正是这点忧郁赋予了她特殊的迷人韵味。
感性的女人是透明的,纯净的,她们会在高兴时开心的笑,悲伤时痛快的哭,她们的爱恨悲喜等常常会写在脸上,而不是深埋于心底,所以她们不会真正意义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世上如果没有了感性的女人,一定会比没有了理性的男人更糟。天空将不再下雨,窗外将不再有雨打芭蕉的美妙,生活将不再多姿多彩,世界只有精明算计。但是,一个只有感性的女人虽然可爱,但算不上好女人。因为生活是现实的,是需要理性的。只有感性的女人,往往容易流于平庸,容易成为悲剧性人物。真正的好女人应该感性、理性兼具,感性中不乏理性。
一个真正能够理性的女人,首先是知识的女性。知识越多,越容易最大程度上学会理性的生存。但是,一个只有理性或者说过于理性的女人反而容易走向一种极端,少了女性 应有的某些特质,一个总是习惯于理性思维的女人,更容易患得患失,处心积虑。所以,这样的女人,可能是女强人,但却不知不觉少了些女人味;还可能成为某种不可理喻的女人,比如乖张,尖刻,过分的自私,成了俗不可耐的人。因此,理性也需要适度把握,不要走入极端。
理性的做人做事,本该是一种素养。但是,作为女人,只会理性的生存生活,也未尝不是一种悲哀。女人,首先应该是个纯粹的女人,具备阴、柔的特质。女人是和风、是细雨、是温火。所以一个真正的女人,应该是感性理性并存、且感性多于理性的。感性可以使女人的种种特质彰显,使女人有十足的女人味。感性的女人可以想哭便哭想闹便闹想撒娇便撒娇,可以哭得梨花带雨让人心生怜爱,可以闹得鸡飞狗跳让人无可奈何,可以想撒娇便撒娇给你来个胡搅蛮缠让你哭笑不得。但这一切都要把握好“度”,像糖甜而不腻、如盐味而不咸,聪颖灵动善解人意,让爱你的人正好可以宠你疼你迁就你容忍你而不烦你躲你。而理性则可以让女人更加聪明智慧,给十足的女人味锦上添花。理性的女人应该能够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判断,果断的决择。在必要的时候宽容,适度坚持或者舍弃一些东西。
一、歌唱中的理性与感性
声乐大师夏里亚宾曾说:“我在台上演出时,有两个夏里亚宾在表演,一个是充满了激情,而另一个则控制着不要太冲动”。同其他舞台表演艺术一样,歌唱者在舞台上表演时都拥有两个自我,分别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并承担着各自的任务。一个自我比较感性,充满激情,随着作品中的情绪而喜怒哀乐;另一个自我则比较理性, 提醒自己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表演,以使自己的舞台表现不至于失控。声乐表演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正是在充分发挥二者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才使得声乐表演过程即情感充沛,又具有内敛深刻的艺术魅力。
二、感性的完美展示离不开理性的适度把控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舞台上所表现的情感是一种艺术化了的情感,应该和生活中的情感有所区别。如果不顾作品的艺术性而任意使其生活化,开心就放声大笑,悲伤就痛苦不已, 那么这种表演就肯定达不到应有的艺术高度。这时,就需要演唱者的理性意识及时作出调整,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在演唱中,理性因素还体现在对于声乐技巧的运用上。如果在演唱时情绪过于激动,就容易产生气息上浮,喉头不稳等等问题,我们对于声音的控制力就会大大降低。也就很难调动不同的声音色彩去表现作品中细腻的情感。比如,有一位学生在表演《黄河怨》这首作品时,完全被作品中痛苦绝望的情绪所左右,在唱到激动时竟泣不成声、无法控制了。虽然她自己受到了深深的感动,但由于声音、情感等都处于失控状态,使得观众没有感受到作品应该带来的震撼和魅力。声乐表演中演唱者的角色定位是对于作品的二度创作,是把作品中的内容和情感表现给观众的传递着,所以在表演中,既要有充沛的情感储备,又要理性地控制自己的声音和情绪,使之能够准确地将要表现的内容有效地传递到观众那里,这样的艺术表演才是成功的。
三、理性调控的最终目的是感性的完美体现
声乐演唱的成功之处在于演唱者通过准确的情感表达使观众得到艺术享受,歌唱者在表演时的身体、情绪状况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实际的表演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人在不同时期难免会出现不同的情绪波动。但是作为一名演唱者,在演唱当天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要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有意识地尽量做到心情愉快而精神饱满。否则,不良的情绪就会造成演唱时的单调呆板,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这样声乐表演的最终目的将不能很好的实现, 也可以说就是一次失败的表演。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曾经在一次演出开场前半小时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但是想到现场的观众,以及一名职业歌唱家的职业素养,迪里拜尔强打精神,用完美的表现结束了当天的演出,甚至比平时的演出效果还要完美。很显然,此时的理性调控是多么的重要。演唱者在理性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投入到一种情境中时,会使我们把与演唱无关的悲观情绪暂时抛开,更加专注于所要表现的歌曲情感当中,从而使作品的感性表达得到完美体现。
四、理性与感性有机配合,实现声乐表演的完美境界
声乐艺术是一门包含丰富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表演艺术, 其过程充满了复杂的生理运动和心理活动。感性与理性的相互配合,更是将歌唱带入完美境界的必要手段。首先,演唱者要将作品中所描绘的思想内容、情绪意境有感情地演绎出来;同时,演唱者的理性思维也要时刻监督者自己的激情演唱,不仅要根据作品内容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要注意歌唱时的音准、节奏、艺术处理、语言、伴奏的配合以及与合作者的交流等技术层面的内容, 以使得整个表演能够按照预先的设计圆满完成。在这样的表演过程中,演唱者的感性与理性共同工作,有机配合,共同帮助演出活动取得成功。但是,即使是事先设计好的表演流程也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音响出现问题、嗓子突然失声、忘记歌词等突发情况。这时,就需要演唱者的理性意识及时做出调整,能够尽量使自己不受外界的干扰,尽快重新投入到作品的演唱之中。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歌唱者一定要具备将理性和感性有机结合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舞台上做到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声乐表演的成功离不开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要想取得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演唱者就必须将自己的感性与理性意识适度、有机地配合起来。只有充沛真挚的情感与高度的理智完美集合,才能使自己的演唱迈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摘要:声乐表演的成功离不开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要想取得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演唱者就必须将自己的感性与理性意识适度、有机地配合起来。只有充沛真挚的情感与高度的理智完美集合,才能使自己的演唱迈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展览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设计,它的主体为展品。展览展示空间是围绕展品而产生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阶段性发展逐渐形成的并已经呈现出它的生命力。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氛围,不仅含有解释展品宣传主题的意图,使参观者和购买者能对展品有更好的认识。这就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素质,充分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去分析所要设计的空间怎样才能更好的突出展品,设计的基础是正确逻辑思维,但想要提高一层就需要有创作。形象思维是艺术设计这的灵魂,是展览展示设计中整体设计的重要思维。只有两种思维相互融合,才能让参观者和购买者,对展示的空间内容有具体深入的理解。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概述
逻辑思维具有多样性包括: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展示设计中增强各自含义的理解,有助于展示设计师对展馆的整体把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性。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展示设计中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参观者和购买者提供感官所能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所以形象思维是设计师对展馆内容的感性理解大方向的把握。
逻辑思维在展示设计中的重要性
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理性思维也是从感性思维过度而来得,可以说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人类的思维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思维由低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因而,人类思维的变化可以说明人类对设计的认知有了新的不同的方向.在人的思维体系中,三种思维方式各自发挥着作用,并无高低之分。对于不同的思维对象会形成以某种思维方式为主的情形,但其他思维方式也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其实这些看似简单无聊,可这足以证明今天的设计的变化和发展。是理性思维的进步,促进了设计的进步.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展示设计这个新兴的行业中,更为复杂的体现了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设计出的展示空间、展板、导视等乃至更细微的方方面面,都要对参观者和购买者在视觉上的、听觉上的、心理上的全方位思考,全面考验设计者的综合能力。展示空间的设计更突出美学和功能的结合的设计目的。
以展览内容的板式为例,要求设计师设计出符合展馆的内涵和展馆的延伸的形式,应当巧妙地运用理性思维挖掘所要展示内容的文化。毕竟设计的作品不应该仅仅是图形上的美观,而欠缺在意义上内涵,造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后果。
综上所述展示设计是综合能力的运用和体现,是与人们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紧密相关的活动,理性思维是展示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贯穿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发展。所以,促进中国设计的发展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加强个人的修为,善于思考,不仅懂得美也会创造美。
形象思维——展示设计中的感性需求
形象思维是不受限制和约束的思维,它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或者幻想,虚构的表达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浪漫色彩,不同于理性的逻辑思维。设计思维过程中必然包括直接、灵感、意象等的并发,人类追求美的愿望从没停歇过。一个好的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参观者和购买者对展品内容的理解,还要在理解的范畴之上给人们心灵的向往。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参观者和购买者。让参观中真正能融入其中,从视觉上、触觉上真正感受到艺术体现。要具有一种亲和力、感染力,使受众在展示空间中体验到造型、材料、实物、图像、声音等中介媒体都有了生命、活力、表情和情感,使展示空间有了像朋友聚会交流一样的感人魅力。
展示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融合
在展示设计中,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理性思考指导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通过深化、分化更好的去表现展示空间所要表达展品的内容和情感。
展示设计有限的空间要求以最有效的空间位置展示展品,运用逻辑的思维设计展示的秩序,对展区空间的合理分配也是有效利用展示空间的前提。展示空间的营造通过各种形态的组合表达,行程某种感受,设计师也必须将感情融入到设计中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恰到好处的融合到一起,从而形成富有创意的展示效果。
展示设计思维不能只局限在艺术设计领域进行思索和研究,要善于触类旁通,全方位、立体化、开放性的扩展设计思维得空间。尤其是随着新媒体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世界设计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宽泛化。展览展示设计的广泛性本质决定了它必须始终贯穿思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技能的思想,这是顺应社会文化发展,顺应展览展示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它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是认识的第一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是认识发展的第二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两种认识形式。在实际过程中,二者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人的感性认识总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感知对象,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借助自己已有的概念、判断等理性认识形式来表达。在感知某一事物时,人的大脑并非一块“白板”,总是有以往产生的理性认识掺杂其中,理性认识加强了感觉的明确清晰程度,并且由于理解而使感觉更敏锐、更深刻。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不仅已感性材料为基础,还总是通过感性形式的语言文字来说明。在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总是有感性形象带入其中,从而促进思维的活跃和贯通。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也往往要借助于感性形象。
我们常说请不要“感情用事”。其实也就是说不要过多的感性认识和处事,这在无意中就将感性认识打上了错误和不好的烙印,这很明显是不对的。理性认识让世界规范有条理如钢筋混凝土建筑,充饴着严肃和压抑感;而感性认识则让世界丰富多彩如木制雕梁画栋,神采飞扬,充满了生机和栩栩如生。诚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并充分的结合起来,来能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创新思维讲得较多,但是如何开发创新思维却众说纷纭,以至于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创新思维本身就是每个人头脑中所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只是由于我们受太多的权威思想影响,不敢越雷池一步,压抑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才会造成今天创新思维不畅的局面。也就是说,要开展创新思维,首先要破除根植于我们头脑中僵化的思维方式,还创新思维一个自由的天空。
比如,当我们看到公园中一尊栩栩如生的美女石像,内心不禁能体会到美的真实感和对于雕刻师的赞美之心,普通人都会怎么想。但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不会这么想,他会想,其实美女的形象就存在于一块顽石之中,雕刻师所做的工作无非是把覆盖在美女身上多余的石料去掉而已。好的雕刻师与差的雕刻师差异性仅仅在眼光和手法方面,但无论是哪一个雕刻师永远不可能把最美的形象雕刻出来。因为什么是最美,凡人无法知晓。这就是普通人与具有创新思维的人的差异性的一个例子。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美丽的花儿。花儿在种子时期就已“计算”好了将来开花的形状和颜色。只要种子保持纯种,那么每一代都能开出一模一样的花儿。这个“计算”就靠花儿的基因来完成。现代的仿生科学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这看似理性思维的方式,实质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类型。也就是说,创新思维与感性思维以及理性思维并不矛盾,或许只隔了一层薄纸。
区分这三类思维的标识在于,感性思维追求感观和欲望的满足,理性思维追求本质和直接利益的得失,而创新思维追求综合效用。而在现实社会中只有综合效用最实在和最实用。
那么创新思维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束缚的?事实上,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升华版,从感性思维也可到达创新思维,同样从理性思维也可到达创新思维,起点不同但最终归宿一样。但是由于世俗利益的阻碍,导致普通人的目光短浅,终其一生无论从哪条路径都无法最终开启创新思维之门,这就是人的不幸。
因此,究其根源,还是要从人具有两面性这一具有片面性的常识说起。这个两面性主要表现为人同时具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且相互干扰和混合。一般人遇到事情时分不清究竟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起作用,未必有能力选择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来正确处理事情。
也就是说,真正要做到“身心合一”较为困难,更谈不上“知行合一”了。往往在需要用理性思维时却偏向于冲动,在需要感性思维时又固执于理性思维而不够圆通。因此,总是容易被权威思想所引导,最终形成思维定势,并束缚于思维定势之中。所以,我们区分一个人或给人贴一个标签,往往会习惯地说,这个人做事比较感性,这个人做事比较理性。事实上这种区分不符合实际情况。感性的人未必不能理性思维,理性化的人未必所有的事都能保持理性。而权威思想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引导我们,让我们局限在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非此即彼的选择上。
事实上,对于普通人而言,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混杂在一起,不分彼此。只是哪方面多一点,或者哪方面少一点而已。一般而言,感性思维较偏重于欲望的满足,而理性思维偏重于利益的比较。但从思维能量消耗而言,感性思维明显比理性思维消耗能量来得少,感性思维相对比理性思维让人“比较”不伤脑筋。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喜欢感性思维而不太喜欢理性思维。感性思维主要通过人的各种感官来感知周边环境的刺激,无师自通,因而感性思维主要针对当下,追求短期效果。而理性思维主要通过精神分析,针对整体效益,追求中长期效果。但是,无论是感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总是局限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从不考虑这个问题值不值得去解决或在多大程度上去解决,从不考虑是否通过模式的转换将问题变成不成问题。
因此,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之间,说不上一定是谁超过谁,谁优于谁,而是同为较低层次的思维方式而已。人们会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价值观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有时候人们不得不进行理性思维的原因在于,遇到生命抉择、风险规避、胜败互争之时,必须依靠理性思维。而一般情况下,采取感性思维的方式居多,毕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理智的人占少数。因此,所谓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只不过是人的二种武器而已。当然,作为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换句话说,要真正能够掌握和运用理性思维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或磨难。但是,思维的高度远不止到理性思维为止。
当然,指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局限性,并非为了绝对地排斥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我们难以想象,当诗人一旦失去了感性思维,全部换上了理性思维,这个诗人还能否继续成为一名合格的诗人。同样,当一名严肃的数学家已经不顾及基本的逻辑关系,很难想象他是否还能够继续从事数字家的职业。因此,无论是感性思维或者是理性思维都有一个通过不断训练从而不断增强的过程,并非是人一出生就注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算不上是创新思维,也不是以理性思维替代感性思维这样简单,因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有固化的模式。但是,创新思维没有模式,它只有一条原则,这就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或自然规律,是否是最优化或最合理的模式。人们习惯于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所以有时候真正面对创新思维会视而不觉,因为即使是创新思维,粗看起来也是平平常常,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环境,创新思维就会发生不同寻常的光彩。从表现形式上,创新思维更多表现为相关元素的重新组合,比如集成创新就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方式之一。
不仅是在处理商务和技术等领域,其实在政务、思想和意识领域也存在创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有“鄙人索马”的故事,其中心思想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隐而不现的创新思维方式,讲究综合效用。现在我们看孔子的思想似乎是一些陈词滥调,但在当时又何尚不是那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创新?从根本上说,创新思维并不是为了显示思维方式的优越感,而是为了从最经济、最快捷的角度从根本上提出针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当创新思维成为一个人的本能选择,那么这个人就能脱离普通人的行列,跨入智者的行列。事实上,古今中外智者的本质就是这么一回事。
当代的商业案例中,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本是一个忠实的禅宗修炼者,本身就是一个感性的人,从而他会更真切地顾及了用户感受和贴近体验的需要,因而要求在苹果公司中工程师要围着设计师转,以服从设计师的意见为优先。虽然表面上是感性思维获得成功的例子,或者用户看起来仅仅是某一项单一产品的成功,事实上却是乔布斯对于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制造流程,服务创新所做出的最佳整合。事实上,有时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与实际存在的并不一致。而相反的例子就是台湾的例子,台湾的宏基、HTC等较为看重制造技术,仅关注于产品本身的创新,表现为设计师要关注工程师的意见,从而有意无意地疏远了用户,忽视了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制造流程、服务创新的整合,其后果是在市场上节节败退,市场区间逐步萎缩。这一点也表现在诺基亚和黑莓手机公司的运行中。表面上是过度的理性思维带来的失败,本质上是创新思维存在缺陷或对创新思维存在曲解。创新的根本是围绕用户的需求,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变,这就是客观规律。
事实上,当今时代再次进入了一个感性的时代,同时又进入了一个多因素系统的时代,多种诱惑丛生,前途迷惘,用户渴望参与和体验,并以此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方位,以此获得安全感。因此贴近和满足时代的需求,增强用户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显得尤其重要,这就是创新思维的根基。因此,要超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不要被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虽然创新思维与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有时确实有点难分,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就需要悟性。
一、薪酬管理的“理性”
薪酬管理伴随者中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有了初步固化的“理性”内容。
1、薪酬管理的市场导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薪酬其本质是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所以,任何企业的薪酬水平,都不能脱离了市场而孤立存在。薪酬水平高低,其决定因素是市场,具体企业选择领先型薪酬战略,还是跟随型薪酬战略,只是根据市场薪酬水平,所做出的或高或低的抉择而已。所以,企业在进行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外部薪酬市场调查是不可缺少的。企业规模越大,企业所跨的地域越广,外部薪酬调查的必要性也越强。
2、薪酬管理的企业支付能力约束
在咨询项目过程中,我们发现,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少有吝啬支付员工更高薪酬的,而只不过企业自身的支付能力强弱不一,以致薪酬水平有高有低。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也的确需要从企业的实际支付能力出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薪酬战略。选择超出企业支付能力的薪酬战略,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冒险,如果严重超出,则将成为企业的一项赌博,是不“理性”的行为。
3、薪酬管理的岗位价值导向
岗位价值是指各岗位所承担的责任、对企业贡献、工作难度大小,是企业内部各岗位薪酬差异的评判依据,一般通过系统的岗位评估,来实现对其大小的界定。随着中国管理咨询的发展,本土的咨询顾问将海氏岗位价值评估工具引进,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并且根据不同企业关注价值点的不同,进行个性化设计,从而提升了岗位价值评估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受到了企业家们、HR经理们的欢迎。这使得岗位价值评估,成为了企业薪酬管理的必备工具――一提到薪酬管理,就不得不提岗位价值评估。事实也证明了,岗位价值评估确实为企业的薪酬管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依据,让本来很“感性”的薪酬,一下子“理性”了很多。
4、薪酬管理的业绩导向
企业薪酬支付要与业绩联动,已成为企业的共识。这种联动,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公司薪酬总量与公司总体业绩联动,即让薪酬与公司的收入、利润等关键业绩指标联动,以引导员工个人关注公司业绩的达成;二是薪酬发放、调整与个人的业绩联动,即个人的工资发放要由受当期业绩完成情况调节,个人的工资调整,由个人总体业绩水平来决定,从而真正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有效引导员工建立一种“个人拿多少工资,由自己说了算,由个人的业绩说了算”的意识。我们一般说,“只有让薪酬动起来,才能更具有激励性”,薪酬与业绩联动,就是让薪酬动起来,以充分挖掘其激励作用的最重要手段。
二、薪酬管理的“感性”
1、薪酬管理要达到的感性目的――员工对“三个公平”的感受
按照经典的薪酬管理理论,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薪酬的激励作用,主要来自于员工的三个公平感:外部公平感、内部公平感与个人公平感。
(1)外部公平感。薪酬的外部公平感来自于个人与市场薪酬的比较。作为企业是通过外部薪酬调研,选择适宜的薪酬战略,与市场薪酬接轨来实现外部公平的,
同时,企业要在支付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实现薪酬管理的良性循环――企业必须支付有竞争力的薪酬,才能获得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才能创造更多的附加值,有了更多附加值,就能越有能力支付有竞争力的薪酬,从而形成了薪酬管理的良性循环。
(2)内部公平感。薪酬的内部公平感是来自于内部员工的相互比较。企业主要是通过岗位价值评估,确定岗位的相对价值,来实现内部公平。但是岗位价值评估,往往只能做到岗位价值的排序,而很难评估出员工之间到底差多少合适,所以,薪酬相对价值是“评”出来的,但其绝对数量还是“定”出来的。所以,在咨询项目过程中,我们一般建议企业采用“密薪制”,从而切断员工之间的比较,没有比较,则没有了产生内部不公平的来源,这也是几乎所有成熟外资企业的一贯做法。
(3)个人公平感。薪酬的个人公平感主要来自于员工与个人努力程度、业绩水平的比较。如果员工努力程度增加,而薪酬没有相应增加,则说明薪酬不具有激励性,那么员工的积极性也肯定会受影响。企业一般通过设置薪酬与对个人的业绩考核挂钩来实现,同时,通过宽带薪酬的设置,为员工提供足够的薪酬晋升空间。
2、薪酬定位中要考虑的感性变量――个人能力因素
“同岗同酬”曾一度被认为是合理的薪酬支付方式,但随着各岗位工种技术、知识复杂程度的提高,随着人们对薪酬管理认识的深入,薪酬管理中能力因素越来越被重视,“同岗未必同酬”正在成为薪酬管理的正统思想。企业在给具体员工薪酬定位时,除了要考虑市场、岗位价值因素之外,还要根据任职人的学历高低、能力大小、经验多寡对任职人的薪酬进行二次归位。考虑能力因素的原因,首先是在同样的岗位上,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所创造的附加价值,差异是很大的;其次,薪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要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安排,“让一头驴子和一头骡子同时来拉磨,从岗位价值以及在本岗位上创造的附加值来说,他们应该有同样的薪酬。但企业可能考虑将来战略发展的需要,用骡子暂时来拉磨,是做的一项人才储备,而如果用对驴子的薪酬支付给骡子,可能就很难留住骡子,从而导致了公司人才储备战略的落空。”
3、薪酬管理中要运用的感性手段――让员工对薪酬管理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前面提到过,我们建议企业采用“密薪制”,但保密的只是工资数额本身,而对薪酬制定的过程、薪酬制定的“理性”依据、薪酬的导向机制等内容,需要充分与员工沟通,让员工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以使薪酬管理激励作用发挥的最大化。
我们在咨询项目过程中,一般会让员工参与岗位价值评估;在薪酬体系设计出来后,要对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的思路及薪酬定位的方法,进行全员宣贯。通过以上手段的实施,让员工参与薪酬的制定,将公司的关注点、导向传递给每位员工,从而让每位员工认可公司薪酬体系,最大化的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4、薪酬变革中要注意的感性要素――尊重历史
企业引进咨询公司,设计薪酬管理体系,往往会以薪酬变革的形式进行。而涉及到变革,就容易冲击一部分人的利益,尤其是公司的创业伙伴、老员工,因为这部分人,很多存在知识老化、岗位价值贬值的状况。我们将员工薪酬与市场、岗位价值、业绩、能力等因素关联后,往往出现了要降低这批人薪酬水平的客观要求。但如果强行变革会让这些人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阻碍薪酬变革的正常进行。
在为企业设计、导入薪酬管理体系时,我们一般采取既尊重企业历史,又不影响薪酬体系正常执行的办法,比如在为某国有企业设计、导入薪酬体系时,我们采用了“薪酬归位时保持不变执行,将来薪酬普遍提升时,这些员工薪酬维持不动,直至其薪酬步入公司统一的薪酬体系为止”的办法,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人类认识活动中, 依靠各种感觉器官与周围世界发生着感性的、自然而直接的联系。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经过生存劳动和各种社会实践, 发展起那些能够确证自己是属于人的美的感受, 其中包括对于自然音响和对于作为艺术的音乐音响的美的听觉感受。感性认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它是认识活动的必经之路, 那么音乐欣赏也不例外, 它也必须经历感性认识阶段。音乐欣赏的感性认识方式具体有哪几种?下面将根据听众的差异、音乐作品的差异和欣赏目的的不同将其概括为三种感性方式。
1. 感知
音乐欣赏的第一种感性方式就是感知。人们在听到某些自然音响和音乐音响时, 会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一种愉悦。“当倾听某种歌声时, 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 就已经深深的感动了。有的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 有时会使人狂怒, 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们, 它会作为通向生动性情的美感的技法, 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因此, 音乐欣赏者通过感知音响和音乐表象的东西来进行欣赏, 这种欣赏所处的心理状态往往是一种感受层次。音乐感知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音乐欣赏者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音响效果及其音乐的感性外表上, 其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们耳朵的感性体验, 而对音乐音响之外的事物或者更深层次的音乐内涵却置之不理。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审美反射, 是来自于这些音乐本身的愉悦感觉, 正是这种感觉, 构成了音乐欣赏的出发点。音乐欣赏者在这种感性欣赏方式中, 被音乐的最基本的要素所吸引, 不由自主地被音流牵引而且在其中得到他们所想要的愉悦。处于这种感知状态的音乐欣赏者, 大多直接进行乐曲的体验, 品味乐曲中的微妙情绪, 但他们并不刻意去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义, 也不关注音乐的内容。感知的欣赏方式作为人们最普遍最直接的欣赏途径, 一般适合一些情绪比较鲜明的、结构比较简单的音乐, 比如背景音乐、音乐小品、轻音乐等等。而不适合那些精神内涵比较丰富、思想比较深刻的作品。当我们听一首音乐作品时, 无论是声乐作品: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夜莺》, 还是一首无伴奏合唱:如拉索的《回声》, 人们首先感知的是作品所带给他们的音响, 吸引其听觉和注意力的音乐才会使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
2. 理解和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的第二个感性方式就是理解。它侧重于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和理解。由于音乐欣赏的目标不单纯是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悦, 而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 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 使感官———感情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层次, 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完美地结合, 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而当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 就会向理解和情感方面跃进。这种音乐欣赏方式主要在于欣赏者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于音响的旋律之中, 同时还对这些音响的形态和运动规律进行简单的思维分析, 沿着音乐的运动旋律, 欣赏者不断的进行想象和联想, 并且根据他们所经历着事情, 如生活经历或者音乐经验, 从而对音乐的作曲人或者作词人所处的境界或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体验。对于音乐欣赏审美活动, 情感体验是其最为直接最为普遍的感性活动。可是, “还有很多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并不满足于停留在直观感受上, 他们还期望在直接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音乐作品进行观念上的把握, 也就是通过概念和逻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理解音乐”。依照这种主动的积极的音乐欣赏方式, 欣赏者将会对自己的音乐感受范围予以拓展, 同时也将自己理解程度进行加深, 从而实现自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时, 随着乐曲旋律听众会悲哀难过, 这是建筑在知觉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在知觉阶段已感受到音响不好听、不悦耳, 相信情感欣赏这一阶层是永远限制着我们。情感体验的发挥对于这一欣赏方式, 往往跟那些思想内涵丰富、结构较为复杂以及哲理性比较强的音乐作品比较适合, 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和奏鸣曲, 对于这种感性认识方式, 欣赏者往往是凭借其所具有的经验或者知识, 对音乐所表现的内涵进行解读。因此人们在欣赏时, 不仅仅局限在对于音乐额度感情体验上, 而要充分运用理性, 进行深深的思考。如舒曼的《梦幻曲》, 其曲调的优美、婉转能给人带来情感上、精神上的满足, 所以不论是何种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欣赏者应该对音乐作品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对作曲人的性格、经历、身世以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也要有一定的认识, 只有这样, 音乐欣赏者才能将其了解、体会到的音乐精神内涵与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融会到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中, 最终才能较完整地体验到音乐之美。
3. 综合体验
音乐欣赏的第三种方式就是对前两种欣赏方式进行结合, 即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方式。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方式主要是欣赏者对音乐相关的各要素及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而又全面的体验。这种综合体验其实就是人们感性认识晋升为理性认识的阶段。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性的感知、体验、理解之后, 将会进一步地对音乐所蕴含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东西进行探索和体验。这种欣赏方式往往跟音乐的艺术背景、人类情感等内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只有欣赏者对音乐所表达出的人类情感和艺术情操进行充分的联想和理解, 他才能获得完满的理性的音乐体验, 即达到理性目的。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 通过对其的了解, 可以发现有这样一句“通过斗争达到胜利, 从而获得自由”的内容, 它给听众一定的限定, 使听众进行丰富而又宽阔的联想和想象, 使其得到综合的情感体验。对于这种音乐审美方式, 它涉及到了其它文化艺术跟音乐艺术的互译互阐, 也融合了人类认识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审美过程, 这种欣赏方式能帮助欣赏者对各种音乐作品的真正理解, 实现其圆满的审美情操, 它适用于各种层次的欣赏者, 也适用于各种类别的音乐作品。
二.音乐欣赏的理性目的
前面已经提到, 音乐欣赏其实是一种审美的心理过程, 也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有着感知、理解、体验、综合体验等感性方式, 它们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理性的目的。其实在音乐欣赏的感性方式中, 也掺杂着理性的因素, 比如对音乐的理解, 对音乐内涵的分析和思考等等, 这些都是理性的因素。音乐欣赏中所发生的这些理解、体验等, 都是运用一些理性思维对音乐进行评价和审美的。当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发展到一定的程序, 它将会晋升为理性目的, 即人们思维活动的更多参与。音乐欣赏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音乐的理性认识, 即通过音乐的欣赏, 了解作曲人的生活背景、创作意图、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以及音乐所反映出的艺术情操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欣赏者通过理性思维进行理解和获知的。欣赏者除了直觉的收听音乐之外, 还必须对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作曲人所具有的创作思想和音乐中所应用到的方法、手段进行分析和了解。比如《江河水》这样一首民族器曲, 只有在听众进行理性的认识之后, 他们会感到悲哀, 而联想起乐曲中所反映的旧社会我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处境。再如肖邦的这样一首曲子———《b小调“革命”练习曲》, 对于它, 听众不但会产生出激动情绪, 同时也会对肖邦乐曲中所蕴含的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品会。因此, 欣赏声乐作品就常常从词与曲结合所创造的音乐形象的整体出发来进行分析和理解;欣赏器乐作品既要求欣赏者通过反复的欣赏加深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感情体验, 同时还要求欣赏者多学习和借鉴一些有关资料, 深入了解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
综上所述, 作为一种审美活动, 音乐欣赏是一项多层面的心理活动, 音乐欣赏不但有着一定的阶段性, 还有一定的连续性。对于不一样的欣赏者, 不一样的音乐作品以及不一样的欣赏方式, 其反映出的认识境界或者意境也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1]师玉丽.试论感性在音乐欣赏心理过程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 2009, (6) .
古意与雅致是我们为本案设定的风格基调。借由渐进的矩形条纹与方块屏风,形成层级式的空间解构,但在其间,又选用不规则轮廓的家具用品,以化解太过严谨的空间调性,让其充满着理性与感性之美。虑及屋主的个性审美,我们将古董家私植入现代居家中,较好地糅合了功能与审美的关系。
从空间布局而言,本案户型并不方正,圆弧边角、逼仄三角本当都是难点,但设计师趋利避害,巧妙利用建筑格局,并未在室内结构上进行太大的改造,借由圆弧的户外花园景观,居所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自然光线;在入门玄关的三角形区块,分门别类,巧加利用,动线分明地布置了储藏间、佣人房及公共卫浴等功用空间,使得其他一些重要空间,譬如客餐厅、休闲区、卧室等,都能被纳入方正、理性的规划中,一以贯之着本案设计的主旨——理性精神。
垂直水平的空间线条与自由弯曲的家饰轮廓,形成几何与有机以及理性与感性的形体对话。藉由渐层矩形天花板与方块隔屏造型,强化层级式空间与轴线的理性关系,自玄关的矩形背墙至客厅的天花造型,皆在营造层层递进的空间秩序;反观反射玻璃镜面墙与透空水波薄纱门,则能极大地引户外山景与天色入室,带出空间中的感性氛围。这一刚一柔的对比,比例恰当,不偏不倚地糅合了理性的严谨与感性的自然。
客厅与餐厅以一面不规则拼接镜面隔断墙进行区隔,而餐厅与厨房之间的隔断手法亦如是。设计师将空间关系严密规整,空间的连接、隔断、内嵌等种种方式在本案中皆有所呈现。大大小小的中介空间的配置安排,加强了空间的铺陈氛围,让私密与公共的关系不只是一门之隔,更是一种层级与过渡,也让居者在一步一趋的物景变化中有了心灵的转换空间。两间儿女房就藏在休闲区的两扇门内,强调了私密空间的界定。而特设的佛堂因功能的特殊性,隐于透空水波薄纱门内,为居者提供了私密的信仰膜拜净地。这种开放与隐蔽的空间处理,也彰显出设计师对空间功能使用的周全考虑。
屋主是一位古典家私的收藏者,为观照至居住者的身份、喜好,设计师将古典家私穿插运用,古佛、器皿、宫灯,或束之陈列柜,或揉入居室内,竟也为本案略显冷调现代的空间增添了几许温润与质朴;当然,在雅致的风格基调前提下,设计师也并非一味地怀旧,餐厅内的璀璨吊灯,光华亮丽,折射于各式镜面中,形成独特的当代与经典风格的对话,创造出一种冲突的美感,撞击出时尚的品味。
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商品生产者为了增加自身竞争力,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或商品已经不再是只满足消费者暂时的需求,而是满足消费者的长远利益,以及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这需要广告创意与此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通过广告的内容,体现出对社会的关心与爱护,这能赋予现代广告新的活力,是广告创意新的正确的方向。现在的广告想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现代广告不仅承担了促销的任务,同时还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广告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文化、审美,确立正确定位,研究感性诉求广告的新创意,创作出能造福社会的优秀广告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性诉求广告的概念
感性诉求广告是指在广告中融入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通过赋予商品生命力和人性化的特点,激起消费者的怀旧或向往的情感共鸣,从而能诱发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动机的广告。众所周知,人类拥有一个非常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它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商业广告便从人们的情感世界入手,激发人们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也可以说购买欲望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换句而言,商业广告为了提高销售收入,便利用感性诉求广告来刺激人们产生购买欲望。正常情况下,越强的情感活动,就越容易产生购买欲望,也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购买情况的产生都是因为个人的情感活动,感性诉求广告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诞生的。它不但包含了以前广告对商品本身的信息宣传,而且开始研究揣摩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并加以适当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策划,以引发消费者心理共鸣,引起消费者强烈情感活动,从而接受产品,达到最终的购买行动。
2感性诉求广告的特征
感性诉求广告是以商品的特点为出发点,经过适当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消费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刺激人们进行消费的行为。这与其它广告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广告的设计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形成概念化的手法来告知消费者商品的属性和内容,整个过程死板、生硬,很难吸引人的注意力。而感性诉求广告有以下两种特征。
2.1感性诉求广告的抒情写意特征
用抒情写意的手法,找到人们情感的切入点,将感情渗透其中,表现出一种意境,然后刺激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让消费者得到心理的满足,更容易接受产品,从而忘记隐藏在商品背后的利益关系。这样的感性诉求广告,增强了情感在广告宣传中的影响,激发了消费者的支出热情,实现了最终的购买行为[2]。例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从抒情写意的手法入手创作广告,松下电器的名字和形象也随着广告的抒情画面产生的视觉冲击对消费者的吸引而名扬天下。
[1]2.2感性诉求广告的真情流露特征
用真情流露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氛围,将真情流露渗透其中,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让消费者得到心理的满足。充分调动消费者的购买的欲望,实现最终销售的目的。例如凡客体宣扬的不媚俗、不装大牌、我行我素打动了受众。简洁、明快,爱憎分明、铿锵有声的文字成为其广泛传播的基础。凡客体的流行出乎凡客以及广告创意人的意料。
3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一般原则
消费者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施加影响的消极主体,而是一个具有一定要求、信念、定势和意向,有着判断是非标准的积极客体,他们对广告的内容完全是根据自己要求的价值标准加以摄取或排斥的[3]。人类具有易变、保守等相当复杂的感情,感性诉求广告正是以人的感情为基础创作出来的,所以它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但是,凡事都是有原则的,要想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感性诉求广告也必须在一定的原则范围内进行。
3.1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源于现实原则
消费者不会被随意施加影响,他们是有自己的要求,有自己的价值观,有美的判断标准,有消费定势的群体。因而,他们对广告内容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标准,进行评判,或是深入影响,或是排斥厌恶。但是,消费大众对于抒发真性情的广告,往往情有独钟。因此,抒发真情的广告,往往可以赢得大众,更容易被社会接纳。
感性广告的创作,往往以现实为基础,而又高于现实,是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对理想的表达,例如聚美优品的广告语: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将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就算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例如:图一)该则广告词,感情表达不但可以引起年轻消费者的共鸣,对理想的表达也会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从而得到广而告之的效果。
图一
3.2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轻松愉快原则
幽默虽然作为一个外来词,却被社会大众熟知并且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和剂。它可以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之中接受一些信息和否定一些信息。
幽默广告通过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等给人带来欢乐,创造出充满情趣的意境,可以让消费者更加直截了当的明白它所想表达的意思,给人营造出一种轻2 松欢快的效果,这一切都根源于一种独特的审美学,同时也是人们对其喜爱的原因。感性诉求广告可以通过幽默的手段来减化广告的功利性,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商品的一些信息,起到广告的宣传功能,从而达到最终购买的目的[4]。
3.3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合情入理原则
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感性诉求广告作品,具有创作的冲动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必须在广告中表现出激情。情感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一个重要的比例,因此,在感性诉求广告的创作中要重视情感的力量。我们知道,感性诉求广告与一般的艺术创作形式不同,它从被创作出来之时就已经被被创作者赋予了达到最终消费的目的,于是它的受众目标必须是消费者。感性诉求广告不能像自由创作那样,赋予情感隐晦的、深奥的,别人不理解的神秘色彩,它的要求比较直观,让人一看就知道想要表达的内容,使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被激发起购买的欲望[5]。所以在感性诉求广告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合情入理‛的原则,也就是鼓励在进行一定理智控制之下释放激情,只有这样它才能把主体内在的浓烈的情感作为对象纳入一定的视觉形式之中,使之对象化和物态化,成为有意义的形式。
3.4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艺术表现原则
感性诉求广告是针对人们日益增加的情感需要,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它向人们展示的内容是比较富有艺术化的商业气息。今天的人们已经不是当年那些纯粹追求物质满足的消费者了,广告现在的功能不仅仅只是告诉他们信息,还要具有娱乐和艺术欣赏的功能,以满足现代消费者情感上的审美需求,因此,广告不具备与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艺术感染力,是很难达到最终销售的目的的。众多的广告活动表明,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注意的广告总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对消费者具有导向作用[6]。因为它在使人愉快的享受艺术美的同时还使人获得了具体的广告信息,广告想要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就必须要具有一种勃勃生机、富于情趣的意境,这正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图二)蒙牛的广告往往都是以大草原为背景,体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表现出优质奶源,给人一种健康活力,让人喝着有放心感。
图二
4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理性剖析
由于消费者对于情感的需求,商业广告中才融入了感性诉求的元素,如何实现利用感性诉求的相关元素吸引消费者呢?在现在广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又如何脱颖而出呢?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感性诉求广告创意。
4.1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价值体现
感性诉求广告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打动人们的情感世界,从而达到最终的消费目的,因为感性诉求广告的目标是消费者。人类生存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中,人性是其中最富有内涵的主题之一,人生的酸甜苦辣、生命的交替以及感情的相互交融等都构成了生活中复杂而又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正常情况下成功的广告都把握住人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人们内心世界的需求与渴望,对人价值的肯定、对幸福快乐与和平健康的憧景等都成为了感性诉求广告要表达的热门题材,这些都是显示人们自身价值的一种诉求。
现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已经从对质量上的需求上升到情感上的需求。换句话是说消费者对表现自我价值的方面看的越来越重了,拥有该产品所获得的心理价值才是他们更希望表达的,也就是产品除了实用价值之外的附加价值,这也就是说明品牌的效益重要要性。寿司不再只是用来填饱肚子的食物,而是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拥有豪华高级的别墅不再只是拥有一栋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子,而是一种富有和高级社会地位的标志,是一个人成就的表达。同样,现代生活中的另一个永恒主题就是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这在我国就更是尤为突出了,在我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中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哪怕是西方这种家庭观念相对淡薄的地方现在也已经开始对家庭观念逐渐重视起来了。感性诉求广告要牢牢的把握住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以情感为主题来满足现代人对情感的需求,给人们树立一个美好的梦想,抚慰人们寂寞的情感,把他们带回新的健康的感情世界,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4.2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情感表现
在广告创作过程中,也可以从情感色彩和审美抒情这一方面为切入点,也就是将情调作为一个方面融入广告的表现之中。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人入胜,表达出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是情调设计的一种常见的方法。一个吸引人的广告,往往是创意、形象、情节还有艺术处理手法的相互融合,才能创作出来的,它可以给人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广告直接与消费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从而使消费者产生最终购买的行为。从感情入手,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召唤力,这样的广告才是一个优秀的广告[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层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层次,人有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想要创作出一个扣人心弦,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与回忆的广告,往往都是以情调为主题的广告。所以说,它仅仅是以一个视觉为出发点,却往往都能超越整个画面的视点,这就是感性诉求广告中从情调方面入手的优势,因为它基于普通,但却又能发挥出高于一般的意义,它所创造出来的意境,给人以源远流长的回味感。在广告中善于把握人们的情感变化,以此来营造出一种氛围,将情感的审美标准融合到广告创意当中,通过适当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消费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来实现最终的购买行为。
对于情感因素的利用,是现代的商业广告用来吸引消费者的重点,情调设计也经常被运用。大胆的创意与激情四射的活力融合在一起,是情调设计的成功之4 门,将自然与人类、理性与感性的思想融合组织到一起,运用合理的表现手法柔和而成。(例如:图三)日本的美能达复印机广告可视为是比较成功的,它采用滑冰者的艺术表演和游泳比赛的精彩场面来表现复印机具备的快速传达,并让精彩场面完美体现的优良性能
图三
4.3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自然元素
从19世纪开始,艺术家作品中添加了自然景色——辽阔的平原和连绵的山脉,还有安宁平静的乡村景色以及异域沙漠的沧桑色调。浪漫主义者以描绘大自然的伟岸与神奇为基础,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相当于中国诗人寄情于诗。在美国文艺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看来,其生理——心理基础就是心与物的异质同构,阿恩海姆系统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艺术现象,他认为对象的表现性的知觉才是对艺术创造的基础,他说:‚我们必须认识到,那推动我们自己的情感活动起来的动力,与那些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性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在现代运用大量自然景观为背景的主题,为了点缀目的而抽象化自然景观,把自然景观象征或简化,是现在平面广告设计师们的一个重要创意来源。
这既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界,又是复杂却精彩的世界,为了让身心在疲惫的状态下得到休整,暂时离开喧嚣与杂乱,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向往大自然,渴望受到大自然对心灵的洗礼,实现自己浪漫的梦想,所以休闲度假成为人们调节生活方式的消费时尚。正式如此,它才在感性诉求广告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成为其中的一个切入点。广告在创作的时候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夸大了景观的自然美,营造出一种轻快、浪漫又富有诗意的意境,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浪漫的渴望,进而引导消费者,使其产生购买的欲望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
4.4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曲线性表达
性感的曲线是一股能够吸引别人的个人魅力和一份可以恰到好处地展现内在和自身优势的智慧,是一种性格。‚在整个大自然中,人体比任何事物都更有性格,由于人体的曲线形态和它的力感,能引起多种不同一般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这是对罗丹关于人体美的一种描述。如果有一种事物能对情感作出诠释,能对力度进行完美体现,让人看着产生向往,那只有人体那动人的曲线了;如果有一种事物能对温柔、性感、蓬勃的生命活力进行完美的诠释,又能像水一般柔情、花一般的婀娜,那必定是女性的动人的曲线了。人体结构是人类审美学的一个完美的诠释,人体以标准的对称,以及完美的黄金分割比例,柔软的曲线,柔和的色调与温和的节奏成就了物质世界最完美的部分。由此可见,在现代的广告创作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运用这种诱惑是多么重要。
在如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女性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消费群体的同时加上她们天生具有丰富细腻的感情,她们拥有的庞大的消费潜力,早
[8]已经被商品销售者们看在眼里,并针对这一特点也展开了行动。因为如今女性具有更加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消费行为也经常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因此被广告诱惑的可能性要比男性大的多。女性对美的追求,几乎胜过了对其它所有的追求,这是她们的天性使然,一旦在广告中出现了一种美,她们就会想办法进行模仿,以期来增加自己的个人魅力。同样的,女性的曲线美对于男性的吸引力更加强大,(例如:图四)可口可乐公司的可乐瓶最初采用玻璃瓶制,是以少女的身体曲线加以抽象化得到。而可口可乐这一针对男性市场的饮料,也因此得到了非同凡响的效果,时至今日,包装瓶的材质几经换代,但形状却一如既往,是最初的设计理念。
图四 结论
【理性与感性的博弈】推荐阅读:
对自己鼓励感性的话06-22
敏感性皮肤10-16
理性与热情纪伯伦06-15
感性认识实习报告09-08
贪婪与理性(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感)05-26
理性思考的作用06-19
富有哲理性的故事06-14
对精神产品的理性反思07-23
中学化学教育的理性反思07-23
新时代的理性爱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