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语文单元反思

2022-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部编三年语文单元反思

部编三语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

第三单元

去年的树

教学反思: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 3.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4.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这句话有所感悟;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鸟儿心情的变化,通过相关句子,读懂它的内心世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____________。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1.找出角色对话。用“

”画出小鸟说的话,用“____”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大树与小鸟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小鸟与树根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小鸟与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树嘛,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到那边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小鸟与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师: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3.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出示: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学生自读思考: 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第二课时

一、演一演

1.小组分角色表演故事,进行评价,评出最佳演员。 2.鸟儿明年还会来吗?续编故事。

二、写一写

1.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呢?请想一想,再写下来。 2.大家交流,评价。

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树与鸟儿相约 鸟儿寻找树

信守诺言 珍惜友情

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重点抓住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地,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学生从读中能有所感悟,懂得友情的珍贵。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要求:

1.会认“缩、茎”等7个生字。正确朗读理解“舒服、舒展、努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种子成长,树木用途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ppt。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ppt图片:种子破土而出,枝繁叶茂的大树,手推车,椅子,说说想到了什么? 2.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一棵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其中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在文中画出来。

2.小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交流大树经历的历程。

(板书:种子被泥土包裹——钻出地面——长成高大的树——砍倒做成手推车——拆了做成椅子——成为美丽的木地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大树的变化过程中,大树的心情怎样?(板书:舒服) 5.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划出来。边交流边出示ppt句子,各种形式读,体会感悟大树变化中的快乐。

6.课堂小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成长快乐,服务他人也快乐)

四、对比学习,感悟体会。 我们学过《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也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1.ppt出示《去年的树》,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 3.ppt出示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有感情地朗读两篇课文。

六、课堂练习 ppt出示练习题。 那一定会很好

舒服种子被泥土包裹 钻出地面

长成一棵高大的树成长快乐 砍倒做成手推车 拆了做成椅子

成为美丽的木地板服务他人 也快乐

教学反思:

课文无论是种子钻出泥土,成长为一棵大树,还是大树被砍倒后被人们做成手推车,做成椅子,铺成木地板,“很好”二字一直贯穿其中。要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这种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快乐的心态很重要。因此,教学中抓住含有舒服的词语的句子反复读、感悟、体会,效果还不错。《去年的树》这个童话故事,意在让学生感悟信守承诺的重要,两篇课文的不同点因为学生年龄小,说不全面,需要好好引导。

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重点指导书写、识记“胃、刚”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把握“答”、“应”、“骨”、“几”多音字的读音。

3.通过口语练习,让学生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的同时,获得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4.通过读课文,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5.培养学生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处事哲理。

教学重点:

结合文本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口语练习,锻炼学生的口语概括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外出旅行吗?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旅行后有何感受?(指名说) 师: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可谓是见多识广。今天吴老师也带着同学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旅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10课。

二、揭题。 1.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理解、区分“旅游”和“旅行”。(旅行重在“行”,主要指到处行走。旅游重在“游”,主要指观光、游玩。) 3.引导学生在读课题后质疑:读完课题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指名说。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 4.指名说说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是小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结合图片指名让学生写写“蟋蟀”,并说说识记方法。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共同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

三、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快速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看一遍,然后说说哪些小节讲到了这两个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己找到的信息。(1-7小节讲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8-18小节讲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过渡语: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 (二)创设情境,探究原因。

1.请三名学生表演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问题。(指名说说自己发现的问题) 2.学习多音字“答”。

课件出示多音字“答”,指导学生朗读。 3.探究原因。

同桌进行口语练习(用课件出示“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说说红头到牛肚子旅行的原因。) 过渡语:对于红头来说,这次旅行纯属意外。红头是怎样进行这次意外的旅行的?下面我们一起合作朗读课文的8-20小节。 (三)再读课文,了解旅行过程。 1.提出合作读书的要求:

(1)女同学读红头说的话,男同学读青头说的话,老师读旁白。 (2)边读边思考: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2.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1)课件出示多音字,学习多音字,相机指导书写“应”,指导理解相关词语。 (2)指名说说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A.指名说。

B.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3)口语练习:由于得到青头的帮助,红头顺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红头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请与同桌合作完成下列练习。

红头从________走到________,又从________来到了________。最后,在牛________的时候,随着________。

(过渡语:牛到底有几个胃?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 (4)指名结合画面内容完成以下口语练习。

牛共有________胃,前________,只有________。

四、归纳小结

1.初步了解科普童话小品的文学体裁。

师:课文用童话的形式,通过红头在牛肚子旅行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这样的体裁就是科普童话小品。 2.概括分析,明晓事理。

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如果没有得到青头的帮助,它也不可能顺利地从牛肚子里出来。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悟?(预设学生的回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遇事冷静不慌张) 是啊。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都不能紧张,一定要发挥聪明才智,冷静处理好事情。更重要的是学会互相帮忙,共同解决困难。请记住: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在牛肚子里旅行

旅游线路: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里——出来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要比上《那一定会很好》一课轻松得多。之所以会有这种轻松的感觉,全归功于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前,有老师特意提醒我:要注意处理好教学环节,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口语训练,预设前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点……可以说,这一席话让我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方向与思路,因此才会有如此的进步。但仍有诸多不足:如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教师说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对学生进行的语言训练活动量不足,忽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等。

一块奶酪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9个生字,认读“诱人”、“恼火”、“犹豫”等词语,掌握“处”“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蚂蚁群体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蚂蚁们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吃过奶酪吗?好吃吗?

面对一块美味诱人的奶酪,搬运奶酪的蚂蚁队长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一块奶酪”。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出示ppt朗读课文的指导方法,按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事。

四、精读课文,读出感受,读出感情。 (一)默读课文,思考:

1.蚂蚁队长的禁令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2.蚂蚁队长想吃奶酪吗?结合文中句子说一说。 3.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说说理由。

(二)小组交流讨论,把自己想象成是其中一只蚂蚁。

(三)全班交流,根据交流,出示ppt句子,边交流边读句子体会,师随交流板书: 蚂蚁们多么自律,多么有毅力!他们的心真齐啊!

蚂蚁队长严格遵守纪律,不违反禁令,严于律己,爱护幼小。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体会。

五、课外拓展,说一说。 结合课文的学习,联系生活中曾经遇到的这样有诱惑力的事,当时怎么做的?学习后觉得应该怎么做?今后在生活中面对诱惑该怎么做?

六、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蚂蚁队长的品质。

七、小组内演一演这个故事。

注意指导学生表演时的动作、神态,把蚂蚁们的心理活动演出来。

八、知识拓展。 出示ppt:

奶酪(cheese),又名干酪,是一种发酵的牛奶制品,类似酸牛奶,比酸奶浓度高,近似固体食物,营养价值更丰富。

板书设计: 一块奶酪

蚂蚁们:自律,有毅力,心齐 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爱护幼小

教学反思: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面对美味诱人的奶酪的小蚂蚁,随着文字走进蚂蚁们的内心世界,感悟体验蚂蚁群的自律,毅力,体验作为队长的蚂蚁的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从而受到教育。我要求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践行这些优秀品质。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课堂作为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

习作3 我来编童话 教学设计:

1.看图编写童话故事,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抓住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能了解童话故事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培养一定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简单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想象力的培养。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多媒体:(上课开始,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现白雪公主的画面。) 随着画面的出现,教师给学生讲《白雪公主》的故事。

2.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并板书课题: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精彩,让我们今天也一起走进童话世界。(板书:走进童话世界。)

二、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1.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白雪公主》的故事加以点拨,明白什么是童话。

2.教师讲解: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同时童话故事总是把恶和善极端化,通俗地说,就是坏人非常坏,好人非常好。 [出示多媒体:童话特点:(1)大胆的想象(2)有趣的内容(3)生动的语言]

三、自主审题,明确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读习作的要求。

2.小组讨论这次习作要求有几方面的内容。

四、观察动物,展开联想。

1.出示投影:有关动物活动的片断内容。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 3.指导写作:

(1)故事的人物不宜选得过多,可以是书上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选择的。

(2)想象“故事”要注意说清楚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么发生、怎么发展、结果怎样。 (3)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可以直接写出来,也可以蕴含在故事里面。

4.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1)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 (2)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写作。

二、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1.把写好的故事读给同学听,分享习作的快乐。

2.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3.学生修改作文。

三、学生把修改好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

如需下水文请点击:《习作3我来编童话》习作指导(含下水文)

教学反思:

要大胆地让学生去想象,创新,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而使学生体验创作童话故事的乐趣。引导学生在讲述故事时不必过于严谨,能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即可。

第三单元习作指导 我来编童话

写作思路:

1.审阅题目:本次习作主要是写童话。我们要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以事实为基础的有想象力的童话。 2.选定内容:

(1)故事里有哪些角色。

(2)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

(3)他们在那里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

4.表现手法:开门见山,首尾呼应。

5.结构顺序:先交代时间、事情的起因。接着描写啄木鸟看病和治病的过程,最后写治好病后的啄木鸟和树的心情。

下水文:

啄木鸟治病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小猴爸爸风风火火闯进了啄木鸟的诊室,慌慌张张地说:“我的桃树要死了。前一段时间还好端端的。可前两天开始,它好像快干枯了。眼看我就有鲜美的桃子吃了,这下可泡汤了。你快去我家看看吧。”

来到小猴家,啄木鸟医生看着那棵桃树,从容镇定地绕着树枝飞了一圈。啄木鸟一边飞,一边细心地观察:“这棵树啊,如果不是缺水,就是树虫惹的祸。”果然,他看见树上有许多小洞。于是,啄木鸟医生就用尾巴支着身子,用爪子抓住树干,稳稳当当地站在树干上,把它尖尖的嘴巴,伸进树洞里,把一只黑色的毛毛虫叼了出来,给猴爸爸看了看,然后吃了下去。

治完病后,啄木鸟说:“猴爸爸,你放心好了。我保证你会有桃子吃的。包你吃个够。”猴爸爸很感激啄木鸟医生,说他是森林好医生。

两个星期后,桃树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生机盎然。小动物们在树上玩耍,猴爸爸也收获了很多桃子,他拿出桃子和森木里的动物一起分享。

开头扣题,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用“风风火火”写出小猴爸爸的紧张的心情。 动作描写,写出了啄木鸟工作认真。 首尾呼应。

童话世界多么神奇啊!我们也来编一个童话故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三

教学设计:

1.以童话为内容进行交流,要讲清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从中受到的启发。

2.通过“减一减”的方法,认识一些新字。能自己发现这些字在读音和字形上的特点。 3.通过“读一读”对学生写字进行巩固,并能够自己发现这些生字与偏旁之间的关系。

4.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试着修改自己的习作。 5.积累一些谚语。

教学重难点:

1.能感受童话的奇特,和同学交流童话带给你的启示。 2.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交流童话的特点。 (1)童话世界里的人物、动物、植物都会说话。 (2)童话世界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2.说一说,在这些童话里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读完童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你打算在生活中怎么去做?

二、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

(1)同桌之间读一读。 (2)齐读。 (3)指明读。

2.如果去掉这些生字的读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读读这些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a.小组交流。 b.全班汇报。

这些字都有“口”字旁,说明都与口有关系。 c.你能在写几个这样的字吗?请你写一写。 d.比一比,看谁写得多。 2.学习修改符号。

a,认识什么是修改符号。

b.明确修改符号的具体意义。 c.学会运用修改符号。

4.巩固练习,修改符号的用法。 (1)爸爸尚班走了。

(2)妈妈穿着一件红裙子,一顶帽子。

(3)果园里有许多水果:苹果、鸭梨、黄瓜和桃子。 a.学生练习修改,并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b.小组内交流 c.全班交流

d.展示、评价。 5.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

2.学生随教师诵读。

3.说一说,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a.小组交流。 b.汇报。 4.生诵读。 5.尝试背诵。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引导发现时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即可。“日积月累”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2篇:部编三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

第六单元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望洞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 联想 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教学反思:

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海滨小城

教学要求: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3.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按不同角度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仿照某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又要到美丽南国来欣赏,地处广东海滨的一座小城的迷人景色。(板书课题:20海滨小城) 2.分析审题:海滨指的是哪里?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同学们,思考一下。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标清段的序号,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滨的,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城的?

2.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1-3)海滨的景色。 第二部分(4-6)小城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海滨的哪些景物?用“横线”标出来。(板书:大海 沙滩) 2.自由读1-2节,用“(

)”标出体现大海是美丽的词语,加以理解。 3.学生找句子——抓词语——谈体会(板书:蓝 棕 银白 白 灰 金黄) 小结:这两段主要抓住景物的颜色进行描写,表现了大海是迷人的,景色异常美丽。 4.自由练读——互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颜色的美,大海景色的迷人) 5.默读3节,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板书:贝壳 船队) 6.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1)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2)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7.二人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要分别读出海滩的宁静与喧闹氛围)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刚才学习了1-3节,了解了海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4-6节。 3.投影显示思考题:

(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

”标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 )”标出。 (2)抓住关键句体会:它们美丽在哪里? 3.讨论板书:

庭院——树多 花园——树茂 街道——干净 4.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5.指导朗读:作者把小城写得这么美、整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要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情感。 6.自由练读——齐读。

7.根据提示练背5节,投影显示:

小城的公园(

)。这里栽着(

)。一棵棵榕树就像(

)撑开的(

),树叶(

),可以(

),(

)。树下(

),每逢(

),(

)总是(

)。

五、总结。

1.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2.结合板书,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板书设计: 海滨

小城 海滨(1-3)大海 沙滩

小城(4-6)庭院 花园 街道美丽 整洁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并没有告诉学生此文的写作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同桌间相互交流,结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就给了我一个启示:很多事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讨才会加强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要求:

1.在读中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初步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和学习积累语言,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搜集的资料,揭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地出示课件(中国政区图,红点闪烁显示小兴安岭的位置),帮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位置。

二、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品读,析文悟情。

1.利用写春、夏美景的段落,渗透学法:

(1)默读2~5自然段,想: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你认为哪个季节的景色最美?划出有关的词句。

(2)按照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重点指导(次序不定)。 夏天(当学生谈到夏天时) ①出示夏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夏天的景色最美,是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学生自由感知,次序不定) •野花

学生自由读写野花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导读出野花的美。 •树木

你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树木长得这么密,怎么样能把它读出来,自己练习读。指名读,请小老师给他评一评。指名读。

②观看展示夏天美景的视频。提问:看了视频,你想什么了? 春天(当学生谈到春天时) ①出示描写春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这个学生谈谈为什么认为春天的景色最美。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重点指导: •写小鹿的句子

自己读写小鹿的句子。你能读懂了吗?谁能加动作读一读?全体学生起立加动作读写小鹿的句子。 •比较句子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树木长出新的枝条。

把“抽出”换成“长出”行不行?为什么?可以做动作体会体会。

②春天的这一段,老师也很喜欢,我想读读行吗?教师看着屏幕配乐读该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想: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指名配乐读该段。学生齐读,能背的站起来背。 2.总结学法,自主运用: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春、夏两段的方法。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学要求:

①看一看,

4、5自然段描写了秋、冬季节的哪些景物; ②想一想,这些景物美在哪,用“________”划出有关的词。 ③抓住划“________”的词反复读句子,体会景色的美。 ④读不懂的词句作上记号。 (2)学生自学。

(3)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要求:有不同意见的,一起讨论,看看哪种意见最好;在自学过程中读不懂的词句提出来,请小组内同学帮忙。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①这两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择机请喜欢野果、小动物的同学站起来读有关的句子,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

四、总结,深化认识。

1.学完课文,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2.带着赞美的感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继续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述:树多、景美 分述春夏秋冬

总结:花园宝库景色美丽 物产丰富

教学反思:

在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的时候,我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陶冶情趣为主:这篇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所以在学生反复读课文之后,可以直接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同时,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感。

2.以培养能力为主: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虽然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但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给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去收集想要得到的信息。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朗读、欣赏,与人合作的多方面的能力。

3.以发展个性为主: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赏析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小兴安岭的热爱。孩子们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各显其能,张扬了个性,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习作6 这儿真美

教学要求:

1.观察插图,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景物。

2.积累好词、好句,引导学生在进行描写时,适当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自己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写之前仔细观察,看看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能够详细的描写出来。

难点:写作的时候,尽量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

课前准备:

PPT课件。课本插图,风景画为主要素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大家为什么喜欢把书上图画涂上颜色?引入本次看图写话主题。板书:这儿真美。

出示PPT1(没有颜色),按顺序观察图中景物。1.学生说图中景物,引导学生注意听,并补充。

2.提问:能按顺序把图中景物说一说吗?

3.师板书引导: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 4.PPT演示先后次序。

天空、白云—群山—树林—草地、鲜花—小河。

二、补充想象,丰富画面。

1.出示PPT2,引导。PPT1缺少了什么,你想加上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颜色、动物……

2.少了它们你会觉得怎么样?(冷清、寂寞……)

三、学生练习说话。

1.出示PPT3,添加Gif图片格式的风景画。

说话要求:选一种景物,用“多么……多么……”句式练习说话。 2.欣赏PPT4,美丽的学校操场画面,感知整幅画面。(热闹非凡) 3.词语欣赏。

五彩斑斓 咯吱咯吱 清澈见底 绿绒大伞 五颜六色 浩瀚

自由自在 葱葱茏茏 热热闹闹 淙淙流水 嫩绿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成群结队 5.比较句子。

河岸边开满了小花。

河岸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

四、写话练习。

练习写话,写完后读给家长听一听。

如需范文参考请点击:这儿真美作文400字

板书设计:

习作6 这儿真美 按顺序 当成人 美丽 热闹

有的……有的……还有的…… 多么……多么……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时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阅历和体验较少,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但缺乏顺序重点,所以把“一句话表达一段的主要意思”,也就是写关键句列为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列为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即是运用教材所学到的内容,围绕“关键句”来写,尽可能使用最近学到的描写景物的词语。考虑到学段的要求,可能拔高了,所以定为“把想到的内容通过说表达出来”,从教学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达到。在观察方面,我把能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改为“能按一定的顺序”,这不是对目标的外延扩大,而是针对学情做了适当的调整,例如学生以小河为界,先中间后两边进行观察与叙述也未尝不可。

一节课下来,感觉到“如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设计上的定位,再落实到教学中的具体指导,没有课改的新理念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很难把握得住。

第六单元习作指导

这儿真美

写作思路:

1.审阅题目:我们周围有许多美丽的景物,如花香四溢的花园、硕果累累的果园,辽阔无垠的田野,波光粼粼的小河……让我们心驰神往,让我们流连忘返。请同学们从这些美景中选择一处介绍给大家吧! 2.选定内容:

例如选取“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这个内容。也可以选取一些你认为你想写的地方的美景。

3.表达方式:

“这儿真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所以在选定“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这个内容时,选择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并在描写的基础上适当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4.表现手法:

(1)抓住特点,大胆想象,景中有物,物有生情; (2)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表现手法。 (3)采取首尾呼应的手法。 5.结构顺序:

本文按照季节的顺序进行描写。首先在文章开头写出“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这一总起段,然后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花园四季特点,最后再与开头相呼应,总结花园美丽。

下水文:

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

①我们学校操场后面有一个小花园,这个小花园可真美!

春天来了,②沉睡了很久的小花园睁开了朦胧的睡眼,花儿的枝条抽出嫩绿的芽儿。迎春花不愧为报春的使者,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在枝头绽放,③像一只只黄色的小哨子,吹来了春天,为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夏天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小花园里葱葱茏茏。④月季花开了。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成群结队的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嘤嘤地呼朋唤友般唱着歌。我们在花园边赏花,边玩耍,真是其乐无穷啊!

秋天是个万物凋零的季节,可是小花园里却依然充满了花的芬芳。园丁爷爷亲手培植的各种各样的菊花竞相开放。大的像团团彩球,小的像盏盏精巧的花灯。我们从这些怒放的菊花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

冬天,小花园也安静下来了。花儿都被皑皑的大雪盖住了,准备在来年绽放得更加美丽。

我爱我们学校操场后面的小花园,它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美丽。

①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小花园的赞美之情。

②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花园当作人来写,表现了对花园的喜爱和期许。 ③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迎春花的样子。

④既是排比句,又是拟人句,表现月季花的种类和颜色多。 ⑤短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

我也能照样子写一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六

教学要求:

1.在交流平台上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了解本课新学生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3.在词句段运用中扩大见识、开阔视野。 4.在背诵中积累,增长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2.加深对偏旁相同的生字的理解。

3.学习ABB式词语,根据词语写句子。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4.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照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几个偏旁相同的生字词语:蝌蚪、飞蛾、螃蟹……

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二、引导学生。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 2.老师点评。 3.揭示发现:

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偏旁相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三、导入。

1.课件播放ABB式词语。

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让学生思考。 3.让学生自由朗读课件上面的词语。 4.指名读。

四、引导学生。

1.生自由选择两个词语造句。 2.师指名讲述。 3.老师点评。 4.齐读巩固。

五、扩展知识。

1.课件展示句子开头,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一段话。 2.老师点名,根据开头说一段话。 3.老师点评。

六、日积月累 1.师范读古诗。 2.师引导。 3.生模仿读。 4.比赛读。

5.师生合作、表演。 6.竞赛背诵。

教学重难点:

本次在教学识字加油站时我特地把带有“虫”和“鱼”的生字的动物图片放出来给同学们看,让他们自己说说这些图片都有哪些动物,同桌间互相交流,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的快乐。

第3篇:部编三语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及反思

第五单元

搭船的鸟

教学要求:

1.正确书写“搭、父、嘴”等13个生字,会认“父、啦、鹦、鹉、悄”五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师:你喜欢小鸟吗?说一说喜欢哪种鸟?(谈感受) 2.师出示“搭船”一词,问:你搭过谁的车或船?去过哪里?(生讲)师:一次,一只鸟就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它要干什么呢?这位小朋友心里怎么想的呢?让我们快去看一看吧!引入新课《搭船的鸟》。

二、检查预习。

学生读文,纠正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自读自悟。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开火车认读生词。

二、精读读感悟。 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鸟?这只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喜欢这只鸟吗?可以用铅笔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把你喜欢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1.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所画的语句,互相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班级内汇报。

三、重点句段指导。

1.你知道这只鸟长什么样子吗?(生说后,出示鸟样子的句子) 板书:嘴——红色 羽毛——翠绿 翅膀——蓝色

得出:外形美丽(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2.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的问句。 3.“我”发现翠鸟后仔细观察它可爱的样子,找到描写翠鸟样的句子后反复读一读。(生读) 4.“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 板书:一下子 没一会儿 得出:动作迅速、敏捷。

5.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师指导朗读。

6.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的老师。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7.小翠鸟居然敢站在船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四、拓展阅读。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同桌,可以说说为什么喜欢?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的翠鸟的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伙伴。

板书设计: 搭船的鸟

翠鸟 美丽

嘴——红色 羽毛——翠绿

本领高 翅膀——蓝色 一下子 没一会儿

教学反思: 《搭船的鸟》一课,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用浅近、朴素而又清新的语言,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文章语言虽然简洁,读起来却耐人寻味,不仅介绍了翠鸟的美丽,而且生动刻画了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灵动。在教学中设置相关提问:搭的是谁的船?搭船的鸟是什么鸟?它要做什么?为切入点作为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三个问题的提出层层深入,不仅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把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了文本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金色的草地

教学要求:

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

2.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板书:金色的草地)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自由读,检查生字:

(1)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立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这片草地在哪里?草地是金色跟什么有密切关系?

2.讨论交流:“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的位置。“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 3.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

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认真读一读。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样的游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探究“变色之谜”:

1.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2.分组讨论交流。 我的发现:

早晨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又变绿了。 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早晨,花朵(合拢),是(绿)色的,草地也是(绿)色的; 中午,花朵(张开),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傍晚,花朵又(合拢),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绿)色的。 3.为什么小作者这么厉害,能发现这个秘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有了这一发现之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

3.体会句子的作用:“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总结全文

美丽的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植物,课文里的小朋友正是因为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花朵与草地颜色的秘密,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透过一棵小小的蒲公英,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板书设计: 发 现

早晨

中午

傍晚

绿

绿

合 喜 爱

教学反思:

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通过阅读,学生对课前的问题已完全掌握,学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非最终目的。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范例。让学生去留心大自然中的事物,练习说说他们的新发现,享受发现的乐趣。

第五单元习作指导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写作思路:

1.审阅题目:本次习作的范围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缤纷的世界可以是写一种事物,也可以写一处景物。

2.选定内容:(1)描写一种植物——仙人球。(2)抓住仙人球颜色和形状进行描写。(3)描写仙人球的生活习性。

3.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4.表现手法:对比手法,首尾呼应,借物喻人。

5.结构顺序:先直接点题,告诉读者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并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仙人掌的特点——坚强;接着写仙人掌的样子;然后写仙人掌的生活习性,再借物喻人,赞美解放军叔叔;最后在结尾赞美仙人掌与开头相呼应。

下水文:

仙人掌

我家养了许多花,它们争奇斗艳,可是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虽然它没有玫瑰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娇贵,也没有九里香的香味,它总是默默无闻地站在那里,不会去引人注目,但我喜欢它的顽强。

仙人掌的颜色是墨绿色的,绿得健康,绿得倔强。一眼望去仙人掌像一个个绿色的手掌。它的叶子就是那一根根刺,你可别小瞧那一根根小刺,它可以不浇水,而且在沙漠地带有特别多仙人掌,听说它那一根根刺,可以给它留住水分和养分,让它更加滋润。只需一点点水,它就可以顽强地生活。所以我非常喜欢仙人掌的坚强。虽然它外表不好看,而且看上去有点可怕,但它身上有许多东西值得我学习。仙人掌可以药用,也可以食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健脾止泻,安神利尿等功效。

仙人掌对人无所求,但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像保卫国家的解放军叔叔,他们在严寒的风雪中站岗;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放哨。不正是仙人掌顽强的精神的体现吗?

我爱那墨绿色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仙人掌!

我以对比的方式开头,突出仙人掌的特点,和让我喜欢的原因。

接下来我描写仙人掌的样子和生活习性,突出它的顽强,为下文打下铺垫。 接下来我借物喻人,通过写仙人掌来赞美解放军叔叔,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结尾再次强调我爱仙人掌,与开头相呼应。

我能写一种我观察到的植物的变化过程,还能写得很有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5

教学要求:

1.能说出在日常观察中的发现;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比较完整地转述; 3.把话说清楚明白,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能真实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一)课件播放书中的“三幅图”

1.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发现了什么呢?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 2.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你一定有了新发现。那我们每个人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一个要求,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你要记住,你们小组的同学都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交流。) (二)好,老师特别想了解你们组的组员们都发现了什么?用“我们组的组员……”的句式说,看谁记得多。(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1.同学们说的真多,而且说得特别清楚,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当你要说很多个同学的发现的时候,不用说每个人的名字,可以用上“我们组,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还有的同学发现……”句式。(指几名学生说。) 2.听了同学们的发现,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发现可感兴趣了,那大家又对哪一个发现最感兴趣?(学生发言。) 3.如果你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就去问问他(发现者)到底怎么回事?(学生提问,学生解释。) 4.我们经过交流,就会越来越明白,因此老师提议,我们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人的发现,然后以他的话题,展开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组交流。) (三)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交流得特别充分,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植物。 1.指名让学生说出发现,然后其他学生提问,发现者解释。 2.老师适时介绍自己的发现。

3.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吗?(学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如果我们有机会亲自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植物,该多好啊!

二、总结下课。 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非常神奇,只要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如需范文请点击: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仙人掌作文400字

教学反思: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将重点都定在了发现一词上,大家都很积极,好像争着比谁的发现最多最奇,但把“观察中”忽视了,而怎么观察到的,自已观察时所做了什么,这个过程学生却大多数都是只字不提。引导学生将自已是如何观察到的,及观察时自已是否认真等过程说了出来,这就为观察的内容提供了真实性的证词。

第4篇: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形近字组词

形近字组词

斧(

)

锯(

)

免(

)

底(

)

难(

)

爷(

)

据(

)

兔(

)

低(

)

滩(

)

坪(

)

平(

)

坝(

)

辩(

)

瓣(

)

苹(

)

评(

)

贝(

)

辨(

)

辫(

)

耍(

)

劲(

)

假(

)

些(

)

钓(

)

要(

)

经(

)

暇(

)

此(

)

勺(

)

燥(

)

饿(

)

膀(

)

臂(

)

仰(

)

澡(

)

俄(

)

胸(

)

腹(

)

迎(

)

躁(

)

娥(

)

肠(

)

脊(

)

柳(

)

租(

)

遍(

)

密(

)

粗(

)

编(

)

蜜(

)

成(

)

胶(

)

秘(

)

杂(

)

旅(

)

城(

)

郊(

)

必(

)

朵(

)

族(

)

耍(

)

推(

)

究(

)

蜂(

)

记(

)

要(

)

准(

)

穷(

)

峰(

)

纪(

)

遗(

)

促(

)

异(

)

逢(

)

睛(

)

贵(

)

捉(

)

导(

)

缝(

)

晴(

)

拼(

)

村(

)

抖(

)

磨(

)

访(

)

并(

)

材(

)

蚪(

)

魔(

)

坊(

)

枚(

)

油(

)

紧(

)

扬(

)

洒(

)

玫(

)

邮(

)

系(

)

杨(

)

酒(

)

湿(

)

娇(

)

嫩(

)

适(

)

堂(

)

温(

)

骄(

)

懒(

)

恰(

)

党(

)

工(

)

尘(

)

拦(

)

境(

)

设(

)

功(

)

尖(

)

栏(

)

镜(

)

没(

)

按(

)

抓(

)

断(

)

孤(

)

蓝(

)

案(

)

爪(

)

继(

)

狐(

)

篮(

)

披(

)

拣(

)

壮(

)

赏(

)

现(

)

坡(

)

练(

)

状(

)

党(

)

视(

)

刮(

)

矛(

)

眉(

)

炮(

)

伸(

)

舌(

)

予(

)

盾(

)

泡(

)

神(

)

兵(

)

退(

)

挂(

)

锯(

)

难(

)

丘(

)

腿(

)

鞋(

)

剧(

)

准(

)

谦(

)

虚(

)

脑(

)

怒(

)

慌(

)

歉(

)

虎(

)

恼(

)

努(

)

荒(

)

朴(

)

受(

)

列(

)

投(

)

通(

)

扑(

)

授(

)

烈(

)

设(

)

勇(

)

励(

)

瓶(

)

茶(

)

险(

)

俩(

)

厉(

)

饼(

)

余(

)

检(

)

两(

)

堵(

)

欲(

)

买(

)

糖(

)

即(

)

绪(

)

谷(

)

卖(

)

塘(

)

既(

)

第5篇:部编苏教版三年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课 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多媒体,使学生了解正确书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方法,训练正确的书写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多媒体,让学生知道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正确的方法,逐步养成乐于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好毛笔字和钢笔字的兴趣。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文房四宝、毛巾、水桶 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

认真写钢笔字 认真写毛笔字

一寸 一拳 一尺 文房四宝

肯专心

有恒心 笔 墨 纸 砚

第一课时

一、引导新课

同学们,过去两年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许多学习伙伴,两年中我们有一个伙伴,它总是伴随我们,它就是铅笔。今年我们要结识一个新的伙伴,它将取代铅笔,时刻伴随我们经历小学、初中、大学……,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钢笔”。大家拿出自己的这个伙伴,我们来看看它。(教师讲解钢笔的组成。)

二、引导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教师过渡:认识了钢笔,你们知道怎样使用它么? 1.小学生上课时是怎样写钢笔字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同学们的坐姿,拿笔的样子。学生自己模仿,握笔坐姿,教师观察。以插图为范本指导纠正。

过渡:大家姿势都很端正,有信心写好钢笔字吗?我们来看看其他小朋友写的钢笔字。

1

2.看二页插图,欣赏钢笔作品,你觉得哪写得好? 学生学着自己写写,比较书上作品后,说说自己满意的地方,和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过渡:我们这个小伙伴,大家喜欢吗?怎样照顾它呢? 3.看第三页六幅小圈

你对钢笔的保护了解了什么? 总结:我们对这个小伙伴想说点什么吗?

三、练习

l.学生拿出钢笔和一张方格纸练习用钢笔写字(舒缓音乐播放) 2.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图

1.左上图

图上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2.左下图

图上都有什么?谁认识这些写毛笔字的工具?教师请同学将自己毛笔上的字读一读,讲解有不同的毛笔。

请班上有基础的小“书法家”,示范姿势。 3.右下图

小朋友在写笔笔之前蘸好适量的墨汁,在把纸铺平开始些毛笔?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利用各种资源,主动识字。

二、欣赏作品

1.欣赏第6页上图学生的书法作品

2.你平时都在什么地方看到书法作品?你看后都有什么感想。 小组内说,指名全班说。 3.你知道有哪些书法家?

过渡:我们班也有小书法家,展示作品。

4.现场写字,生轮流参观,激发兴趣,自己动笔写。

三、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钢笔和毛笔这两位小伙伴。它们将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与我们相伴,希望大家和它们好好相处,善于用它们。相信大家一定能用它们写出最优美的汉字。

2

课 题: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要求:

l.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句,体会“让我们荡起双桨”中儿童的欢乐心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自豪感和上进心。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让我们荡起双桨”中儿童的欢乐心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自豪感和上进心。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录音机及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多媒体 板书设计: l、让我们荡起双桨

看 海面 倒映白塔

四周 绿树红墙

感 我们愉快歌唱

问 幸福生活谁安排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让我们荡起双桨》作者乔羽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 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2.介绍北海: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范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指导看图。

完成以下问题:①水面上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他们在干什么?西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②范读课文。 ③ 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④ 学习课文的部分

3

生字。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导学生读课文。 2.出示句子。

"水面上………" "小船………" "四周…………" "我们………" 联系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 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

3.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从课文中找出:<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四、 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① 提问 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

② 课文中"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的是什么?

③比较"映"与"应"、"漂"与"飘"字的音、行、义。讲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⑤比较"迎面"与"迎着"的词义。

2、小结。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背诵第

一、二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习课文第三段

2.理解词义"尽情"。集体朗读

思考:①课文中"是水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什么?(读中体会)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②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 3.小结这一段。

三、指名读课文

四、齐读课文

4

五、指导背诵

①根据多媒体,指导背诵。相机板书

第一小节:"倒映 "、"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 "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课 题: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5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绪万千

长安 家乡

天各一方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2、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美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

3、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4、唐代有位诗人在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5、个别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

二、初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

(三) 再读古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1、佳节——重阳节(九月九日)

2、山东——不是现在所说的山东省,而指的是华山的东面。

3、茱萸——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三、初读课文。

过渡: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

(一)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6

(二)出示生词,指名读。

王维 重阳 扶老携幼 头插茱萸 手挽手 思绪万千 兄弟 兴高采烈

1、介绍王维

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2、兄弟: 这里指包括哥哥和弟弟。

3、兴高采烈:兴致高,精神足。

(三)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一)出示生字

(二)学生借助已有识字方法分析记忆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三)教师范写。

五、作业

(一)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二)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课文是以什么为题?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过渡:诗人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指名读第一小节。

(二)出示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2、“就”说明了什么?在这两年里,他会怎样?(王维年纪很小,常常思念家乡亲人)

3、是呀,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去长安求学,独自一人在外,难免会有孤独的感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7

4、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更加思念亲人)板书:倍

6、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

四、学习第

三、四自然段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你感受到什么?

2、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而心却早已飞到了家乡。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读第

三、四句

3、王维想了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

4、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5、王维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6、亲情是无法割舍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了诗人客居异乡、孤单寂寞的心境。

五、拓展延情

(一)、“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还有很多,读过吗?

(二)、诵读《静夜思》、《泊船瓜洲》

六、作业

1、用"兴高采烈"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8

课 题:

3、古诗两首

池上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2、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3、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 :《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1、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2、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4、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

9

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

10

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

3、介绍作者: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

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生字。出示:骑振蝉

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开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让我们听听古诗读得如何呢?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

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11

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A美美的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

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 配乐诵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B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C 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所见(迷人的田园风光图)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12

课 题:习作一 教学目标:

消除习作的神秘感,使初次接触习作的学生感到习作交不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拥有放松的习作习态,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教学重点:

学写作文,明确作文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把文章写通顺,意思表达清楚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资源: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升入三年级了。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写作文这项新本领了。与写话一样,写作文并不难,只要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了,就是作文。其实,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作文了。所以,作文并不神秘,也不可怕,相信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能写出非常精彩的作文来。

二、阅读例文,感受作文

1.阅读例文。阅读《好阿姨》

⑴ 自由读一读《好阿姨》,想一想,小作者笔下的阿姨“好”在哪里? ⑵ 交流、讨论:

好阿姨是怎样给小作者留下“热情”的“好”印象的昵?再仔细的读一读,与同桌讨论讨论。

⑶ 小结: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真实有序的写下了自己去商店买牙膏时的见闻和感受,动作、语言的描写反映了阿姨热情待客的特点。由此可见,作文是十分简单的,只要留心周围的事物,就能写出作文来。

13

阅读《例如我是一支神笔》

⑴ 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小作者有了神笔以后,他想做些什么? ⑵ 小结:小作者展开了想像的翅膀,写出了这篇生动有趣的作文,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的美好心愿。由此可见,作文可以写自己想象的世界,只要大胆想象,也能写出精彩的作文来。 2.畅谈感受

《好阿姨》《假如我有一只神笔》,你对作文有了什么感受呢?

三、明确要求,确定内容

1.确定内容 2.内容要求

今天我们就来试着写一篇作文。写什么呢:起床啦,刷牙啦,打电脑 啦,和小朋友一起玩拉……什么都可以写。你准备写什么,仔细想一想

3.交流构想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写做内容,拓展思路 4.其他要求

本次习作出了对作文内容的要求外,还有什么要求? (先打草稿,在朗读修改,最后誊写)

四、行笔成文,相机辅导

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内容自主写作。教师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内容:修改习作

一、自主修改

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文章认真的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地方加上去,删除不必要的语句。

二、相互修改

自己修改满意的作品读给同座听,征求别人的意见。

三、交流习作,师生评议

四、朗读习作

请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的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看她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14

五、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

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师生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他人的作品,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课 题:练习一 教学目标:

学用字词句、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和写字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资源: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学用字词句

一、第一部分教学

l.学生自己试读每个词语,不认识的字协作查字典。 2.理解词意

15

⑴ 根据词语中个别熟字的意思来推想整个词语所描绘的情境

⑵ 结合下一题中的图画,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词语所表现的优美意境。 3.朗读词语,多办法、多形式朗读(可由学生自主选择)

二、第二部分教学

l.学生在上一题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观察图画,自己试连线。 2.交流连线的结果,说说连线的原因。

三、第三部分教学

l.学生认真观察圈画,教师指导观察图画要有顺序,说说图上有哪些 景物? 2.分小组合作,收集描写这些景物的词语,可以是成语,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俗语。

3.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说。小组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词语丰富、用词准确。并加以鼓励。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1.审题,明确题意 2.指导学习词语

⑴ 生自读成语 ⑵ 指名领读,正音 ⑶ 小组合作,看图理解词语大意 ⑷ 指名说说词语意思 ⑸ 练习背诵 ⑹ 指名读,自由练读,同座互背 3.学习古诗

⑴ 师范读古诗 ⑵ 生看图,说说圈意 ⑶ 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⑷ 小组内互读,指名读。 ⑸ 说说古诗大意,指导有感情朗读。 ⑹ 练习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l.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⑴ 说说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⑵ 出示;味、塔、愉,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这三个字各是什么结构。 在写的时候,左右的比例怎样,哪些笔画要收,哪些笔画要放。

⑶ 出示“味”,指导书写

16

⑷ 说说“味”是什么结构,书空。

⑸ 教师范写,注意左部收右部宽,撇要缩。捺要伸。 ⑹ 学生练习在田字格里描红“味”,并临写。

⑺ 按以上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塔、愉”两个字。

三、学写毛笔字

1.介绍握笔姿势

“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2.学习横画

⑴ 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笔、行笔、收笔。横画也不例外。它的书写方法如下

① 向右上逆锋起笔;② 提笔圆转;③ 中锋向右行笔;④ 提笔圆转; ⑤ 回锋收笔。 ⑵ 师范写

⑶ 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⑷ 交流展示写得好的作业。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明确题意

指名读题,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二、指导

分组介绍自己最近读过的书。说清楚是本什么书,书的作者是谁,主要写的什么事。

1.每人在小组里介绍。

2.小组里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做介绍。 3.小组里选的代表向全班同学作介绍。

17

4.全班同学评议。

5.每个人把从书上摘抄下来的精彩语句写在字条上,贴到黑板上,供全班同学欣赏。

第6篇: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5单元教学反思大全

《我是一只小虫子》教学反思

我说:孩子们,读一篇文,尤其是读一篇好玩幽默的文,我的心情是高度愉悦的,可能会笑的不能控制。但是孩子们,不要因为它的好玩,忽略了它中间蕴含的知识性,和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出示所有昆虫的名字,你从文中能找到描写这些小虫子的句子吗,能从句子中知道关于昆虫们什么样的特点吗?练习读写画。如果让你描写你把自己想像成某种动物,写写自己可能会发生的经历,你会怎么写呢?请想一想。我觉得,在这样一节到处都是失控点的文中,我能找到这样片刻的宁静,去探讨思索,真的很难得了。

学习生字时,也是笑点不断。就让它尽情地失控吧。孩子们把这节称为“搞笑课”。我想不管他们过了多久,也会清楚地记得今天这一课。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收集成语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还使学生学会了区分成语故事和神话故事的不同。学生非常乐意去做,收集了很多,在课下也进行了交流。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先自己读文,再提出重点词语,再由重点词语引出句子,然后再回到文中去读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时态度的不同进行教学,针对 “第一次丢羊,养羊人街坊是如何劝他的?他是如何反应的?”“第二次丢羊时,他又有什么反应,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理解课文之后适时的出示课题,让学生很自然的理解课题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2、注重双基的训练。如对字词的指导,包括字的音准,字的演化,字的书写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学习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也很多:

1、教学目标制定得不细致准确,所以教师教学时对课堂的把握就不是很到位。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有些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4、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5、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方面是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有点牵学生鼻子走的心理,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教学真正落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课文并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首先,我从《揠苗助长》的课题着手,引导学生质疑: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文章内容。

其次,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等,联系上下文来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让学生做做动作,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例如: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什么叫“自言自语”?做做“喘气”的样子……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我让学生来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周围同学说说他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样子,这样在形象的展示同时通过说话练习就可以非常自然而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花长时间来说那些道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就紧紧扣住课题:《揠苗助长》这4个字,特别是“助”,抓住“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怎么揠苗?结果怎么样?”这3个前后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读文中明白揠苗人的“帮助”是起到了反作用,这都是因为他的帮助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

《画杨桃》教学反思

我主要从读的角度入手,以读为主,朗读感悟。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安排了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我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提出了为什么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人教版《画杨桃》教学反思人教版《画杨桃》教学反思。而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 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这样?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人教版《画杨桃》。

总的来说,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是最需要思考的。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希望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在指导朗读时,我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

当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记住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的话,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也不同,然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和表情,把课文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做,既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老马说的话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同样一条河,老牛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2.如果是一头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过这条河,问问你,你该怎样回答它们?在整个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知道了老牛和松鼠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忽视了小马的实际情况而下结论,它们说法不一,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处理问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断,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经验主义的错误。

总之,《小马过河》是经典的童话,它包容的东西太多,孩子们从中悟得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层面的。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只有给个性化的阅读交流的时间,我们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但是,我总感觉本节课上学生个性化阅读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每个学生个性化的看法表达不够充分。以后教学中,还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上多下功夫。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用朗读录音回味叶圣陶爷爷的《荷花》,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三、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让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在学完本首古诗后,我以一带一进行相关链接,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有关映日荷花的诗《古风其二十六首》,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

教学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快炙人口的诗词,全诗采用对偶句式,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临窗而望看到的窗外美丽的景色。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并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观伴着轻快流畅的乐曲,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诗兴喷涌而出,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与画面相关的诗句,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白描画面,引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作画配诗,以“画”为媒介,为学生“走”向古诗搭一座美丽的引桥。“画”仅仅是手段,目的是把学生领到诗人面前,完成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白描画面后,让学生图诗对照,对画进行点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也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上一篇:党的十八大名词解释下一篇:一年级折纸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