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工作计划安排

2022-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工作中,计划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认清前进的方向,能让我们更顺利的实现目标,那么你会拟写计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研工作计划安排》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教研工作计划安排

今年劳动保障工作思路及主要安排

一、2008年劳动保障工作情况

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劳动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经济工作总体思路,围绕2008年度十个方面实事和改善民生工作要求,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推进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大部分工作指标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一)就业局势继续保持稳定。2008年我省就业虽然受到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但就业局势总体保持平稳。一是就业总量继续增长,就业结构有所改善。去年三季度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653.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1.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3%。前11个月,全省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3.68万人,帮助33.73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49万人,已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同时,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季度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已经超过第二产业8个多百分点。二是积极贯彻《就业促进法》。认真研究现行就业政策与《就业促进法》的衔接问题,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59号),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三是完善就业援助制度。以“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就建立健全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开展专题调研,结合调研成果,研究起草了《关于建立健全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意见(送审稿)》,已报省政府。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全省已建立县以上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106个,县以上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115个,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7975个。五是职业培训有新的进展。去年前三季度,已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7.3万人,其中新技师1.5万人;完成再就业培训14.37万人,跨省务工农民技能提升培训23.1万人。

(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推进。一是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抓住《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制度全面推行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二是全力帮助企业解困。针对当前企业经营困难的实际,在确保社会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和职工社保待遇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及时出台了相关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缴费负担。三是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省人大修订了《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意见》(浙政发〔2008〕36号),对我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进行了整体的谋划,对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障作出了制度安排,在制度上实现了我省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全省各统筹地区全部出台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文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运行。出台了《浙江省工伤保险储备金管理暂行办法》,提高了工伤保险基金抗御重特大突发事故的能力。四是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去年年初按月人均130元标准,顺利完成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已达1310元,位居各省区第一。最近,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的要求,经省政府同意后,确定了我省2009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已在全省部署调整工作并组织实施。

(三)劳动关系逐步规范。一是全力抓好《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全省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总体平稳,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明显改观,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二是大力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保障信访维稳力度。开辟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取消了劳动争议案件收费。三是全面构建多层次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工资支付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和农民工记工考勤卡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目前全省共筹集工资支付保证金27亿元,欠薪应急周转金1.5亿元,发放农民工记工考勤卡100万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拖欠工资行为的发生。省政府召开了全省防范处置企业拖欠工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与各设区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采取了5个方面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工资支付保障的长效机制。

二、2009年工作目标任务及措施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劳动保障部门将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再创浙江科学发展新优势”这一中心,以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为抓手,把“帮扶企业、保障就业、完善社保、促进和谐”作为工作重点,继续把扩大就业、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和参保城镇居民免费健康体检、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等工作列为省政府2009年度十个方面实事内容,加强对企业的扶持、解困和服务,切实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劳动保障工作进一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并举,确保全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1.努力稳定就业岗位。一是切实加强对全社会就业的分析监控。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报告工作,做好就业失业统计数据的监测、分析和研判,分析就业再就业情况和发展变化趋势,及时掌握企业关闭停产的动向,指导企业稳妥分流安置职工,调控企业规模裁员的数量。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支持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二是加快建立就业相关数据快速调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农民工返乡及外出、企业新的减员和岗位流失、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等方面的数据,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实施失业预防、调节和控制。三是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对符合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研究制定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政策措施,通过使用一部分失业保险基金结余,鼓励和支持困难企业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生产自救等办法减少裁员。

2.积极扩大就业容量。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紧紧抓住省政府增加4000亿投资刺激内需、加强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大型民生工程的机会,完善岗位开发机制,增加就业岗位。二是积极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空间。在农林水利、国土整治、生态环保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做好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促进就业工作。三是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要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开发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等公益性岗位,配合有关部门完善资金支持、金融信贷、社会服务等扶持政策,使之成为扩大就业的新支撑。四是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用好已出台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确保促进就业再就业资金落实,提高政策实施效果。五是完善就业援助。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意见》出台后,我们将抓紧组织实施,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全省城市50%以上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加强与教育、人事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对家庭困难和进行失业登记的大中专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援助,通过政策扶持、开展技能培训、建立就业见习制度、开展专项就业服务等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3.全面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切实落实鼓励创业的场地安排、租金补贴、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给创业者予以一次性创业补助,加大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利用现有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工作平台,引进各类创业咨询服务机构参与项目开发和后续服务工作,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政策咨询、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提升失业人员的创业能力。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制订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从事个体经营相关资金补贴、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抓住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创造强省的机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一是开展对各类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抓好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开展农村新生劳动力、农民工专项能力培训考核,继续加强对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农民、转产转业渔民的技能培训,逐步实现技能就业、素质就业。二是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从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推进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统筹协调企业、行业和群众组织开展的各类技能竞赛,开展职业技能大比武、技能大练兵活动。三是加强技工院校建设。进一步突出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办学特色,改革培养模式,加大实用技能训练的内容,重点培养适应我省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大局。

(三)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以“五费合征”为抓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抓好《关于调整用人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临时性下浮企业社会保险费缴纳比例的通知》两个文件的贯彻实施,加强分类指导、督促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竞争创造公平环境。在此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配合地税部门加快推行社会保险费5费合征,确保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持续扩大。

2.组织实施好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确保增加的养老金于春节前发放到位。并同步调整精减退职人员、计划外长期临时工、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生活困难补助费,让他们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3.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一是抓紧研究各类参保人员流动时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畅通省内转移渠道。二是研究制定我省省级统筹的实现形式和具体办法、做实个人账户的具体实施意见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办法。三是全面启动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省属、部属、公办、民办高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四是深入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间的政策衔接,确保参保人员可以随着身份变化参加合适的险种。

4.适时出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我省实施意见的精神,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修改完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适时提交省政府。同时,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先保后征”要求,不断规范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使被征地农民生活长期有保障。

(四)综合运用监察执法、争议处理和信访手段,稳定劳动关系。

1.坚持正面宣传引导,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宣传解释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把全社会的思想认识引导到全面准确理解和正确执行法律的轨道上来。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结合我省实际,从促进企业发展和劳动者权益保护出发,抓紧制定《关于贯彻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的若干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做到执法有度、平稳过渡。发挥各级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作用,化解劳资矛盾,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工业园区创建活动。

2.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健全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做到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及时处置重大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充分发挥企业调解、乡镇调解、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网络体系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内部调解机制,重在案结事了,重在问题解决,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3.强化劳动保障信访维稳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的群体性事件。按照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工作要求,提早介入、超前化解,对涉及困难企业特别是关停倒闭企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建立快速处理通道。切实加强与公安、工会、维稳、法院、工商、财税、银行金融机构等部门的协调沟通,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风险预警系统,研究制定相应的防范处置措施,防止大规模集体上访和突发事件的发生。畅通特殊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做好敏感时期劳动保障信访工作。

4.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切实做好防范处置企业拖欠工资工作的通知》精神,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一是在元旦春节前后,组织对企业工资支付情况开展全面排查,强化对工资支付不规范企业特别是欠薪企业的日常监控,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类隐患,坚决打击企业欠薪逃匿。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快速确认处理机制,保证农民工高高兴兴回家过年。二是全面构建以“两金一卡”为主体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将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逐步覆盖到租赁场地经营企业,切实提高容易发生欠薪行为的行业企业工资支付自我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欠薪应急周转金的应急保障能力,加大对动用欠薪应急周转金垫付的欠薪企业的强制执行和处罚力度,并建立应急周转金的灵活追加机制。三是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力量建设。逐步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在2009年底前基本建立覆盖全省工业发达乡镇的劳动用工监控处理体制,防范和减少欠薪行为的发生,确保社会稳定。

(五)改进和完善各项公共服务,扎实做好农民工工作。

一是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加强输入地、输出地之间的联系,引导农民工有序合理流动。二是加强农民工培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完善培训机制,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加快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改善对农民工的各项公共服务。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努力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四是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基础建设。充分发挥各级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重点市、县的农民工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完善农民工工作的机制体制。

作者:陈小恩

第2篇: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

2014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监管执法,着力消除风险隐患,坚决治理“餐桌污染”,巩固了全国食品安全稳定向好的形势。但食品安全基础依然薄弱,问题仍时有发生,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差距。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现就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作出如下安排:

一、严格监管执法,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一)加强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采取完善标准、制定行为规范、加强抽检、建立追溯体系等措施,着力解决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加大食用农产品监管力度,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严格管控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使用,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探索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研究出台指导意见。开展重点食用农产品联合治理行动。加强产地重金属污染、种养殖用水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治理。建立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严厉打击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病死畜禽收购屠宰、私屠滥宰、农资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监管。围绕婴幼儿配方乳粉、婴幼儿辅助食品、乳制品、肉制品、食用植物油、“大桶水”、白酒等重点大宗食品开展综合治理。针对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食品中检出塑化剂、食品标签标识不符合规定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大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企业的监督检查,规范对小作坊、摊贩、网络销售等的管理。继续打击无证无照、销售和使用无合法来源食品和原料、侵权仿冒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进出口食品监管和风险管控,严格进口食品准入和回顾性检查,严格实施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

继续推进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开展食品安全审计。

(三)加强重点区域风险防控。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食品加工业集聚区、农产品和食品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学校食堂、旅游景区、铁路站车等就餐人员密集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管,对农村集体聚餐进行指导,防范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开展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基本情况统计调查,摸清底数、排查风险。制定并实施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加大监测抽检力度,加强结果分析研判,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进一步规范问题食品信息报告和核查处置,完善抽检信息公布方式,依法公布抽检信息。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持证合法经营,督促其履行进货查验和如实记录查验情况等法定义务。

(五)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针对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强化刑事责任追究,依法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加快出台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指导意见,健全线索通报、案情通报、案件移送、信息发布等工作衔接机制,强化涉案物品处置、涉案产品检验鉴定、证据转换等工作的协调配合。继续推动公安机关食品安全犯罪侦查队伍建设,充实人员力量。

二、健全法规标准,完善制度体系

(六)推动立法进程。继续推进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修订出台,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做好食品安全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衔接。加快食品安全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管理的地方立法工作。

(七)完善制度规范。制定修订食品生产经营许可、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食品经营监督管理、保健食品注册及监督管理、食品召回和停止经营、食品标识、食品相关产品监督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等规章制度。研究制定食用农产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完善畜禽屠宰等相关规章。

积极稳步推进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改革,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体系。研究制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深化保健食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扩大备案范围。探索建立食品检查员制度,加大企业现场监督检查和现场行政处罚力度。研究建立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管理有关制度。推动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相关制度。

研究建立餐饮服务单位排放付费及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企业资质管理等制度,加大餐厨废弃物处理利用力度。

(八)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完成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整合任务,加强重点、急需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加快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通行做法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推进食品安全标准的贯彻实施,开展重点标准的跟踪评价。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修订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际、标准执行情况的有机衔接。

(九)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完善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操作流程,量化自由裁量标准,统一执法文书,统一执法标识,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和行政检查等行为。加强执法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执法活动全过程记录制度,依法公开行政处罚信息,推动执法联动和区域合作。全面落实监管执法责任制,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强化制约监督,加大问责力度。

三、规范生产经营,全面落实企业责任

(十)健全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扩大食品质量安全授权制度试点。推动食品企业完善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安全记录制度,加快形成上下游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查询、过程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的追溯体系。加大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力度。

建立食品生产企业风险问题报告制度。试点推行大型餐饮服务企业风险自查报告制度,在餐饮服务企业推行“明厨亮灶”。

(十一)完善企业主体责任体系。督促企业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制度,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首负责任,落实食品质量安全授权人员、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强化违法违规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責任追究,依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推进处罚结果公开。

(十二)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记录,探索建立统一的食品信用分级分类标准,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依法及时公布严重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相关信息,加大对严重失信者的惩戒力度,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

四、强化宣传和应急处置,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十三)加强风险交流。健全风险预警工作体系和专家队伍,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和交流工作机制,制订工作规范,加强舆情监测和风险隐患预判。积极发挥第三方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中的作用,拓展风险交流渠道。建立健全大型企业风险交流机制,强化行业预警交流。

(十四)强化宣传引导。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消费提示和风险警示,曝光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政策解读,大力宣传食品安全工作重大方针、举措和重要领域专项整治情况。加强与媒体沟通,妥善做好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舆情应对,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开展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等重点宣传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公益宣传和科普工作,提高公众食品安全科学素养。继续推进食品安全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和示范创建,强化食品安全科普网点建设。

(十五)提高应急能力。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应急协作与信息通报机制,加快建立覆盖全国的突发事件信息直报网和舆情监测网,建立健全上下贯通、高效运转的国家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及装备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和应急管理培训。督促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事故防范、处置、报告等工作制度。

五、完善治理体系,坚持依法行政

(十六)健全监管体系。加快完成市、县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任务,抓紧职能调整、人员划转、技术资源整合,充实专业技术力量,尽快实现正常运转。健全乡镇(街道)或区域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建立重心下移、保障下倾的工作机制,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完善基层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和责任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合理划分省、市、县、乡级食品安全监管事权关系。

综合设置市场监管机构的地方,要把食品安全作为综合执法的首要责任,相应设置内设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专业化水平,确保监管力量比改革前加强。

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监管员队伍。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整合充实执法力量。推动地方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责调整到位。

(十七)强化综合协调。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监督指导作用,督促落实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属地管理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综合协调力量,更好地承担食品安全委员会日常工作,健全部门间、区域间的信息通报、形势会商、联合执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事故处置等协调联动机制,凝聚齐抓共管合力。

(十八)完善社会共治体系。积极搭建社会共治平台,建立社会共治激励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落实举报奖励专项资金,调动消费者、新闻媒体、志愿者等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支持行业协会制订行规行约、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监督生产经营活动,交流沟通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加强行业自律。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纳入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发挥专家学者咨政启民作用。大力发展基层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等群众性队伍。促进第三方机构在检验检测、合规性检查和认证等方面发挥作用。

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探索建立政府、保险机构、企业、消费者多方参与互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

(十九)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健全重大政策、制度和重大事项的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机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治宣传教育,强化监管人员法治意识,着力提高基层监管人员执法能力。组织开展地方领导干部食品安全知识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工作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能力建设

(二十)落实“十二五”规划。抓紧实施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项目,加大预算内基建投资和转移支付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基层监管能力薄弱问题。

(二十一)持续开展“餐桌污染”治理。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加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

(二十二)提高风险监测和评估能力。继续加强风险监测网络和能力建设,完善食品中非食用物质名单,开展相关检验方法研究。制订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及未来五年工作規划,组织实施年度优先风险评估和应急评估项目。夯实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基础,全面开展食物消费量调查和总膳食研究。建立部门间风险监测数据共享与分析机制,提高数据利用度。

加强食源性疾病管理,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与溯源平台,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和有效防控工作机制。加大对新发风险、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力度,健全风险线索发现、分析、报告、通报和预警机制。

(二十三)加强技术创新和基层执法装备配备。开展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中危害物监测识别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研发一批适用于快速检测、应急监测的检测方法、试剂、设备,以及适合基层监管执法的移动执法终端。开展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工程,在珠海(横琴)等地开展区域性示范。按照“适用够用、填平补齐”的原则,重点强化执法车辆、执法装备、执法设施配备,加强基层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化建设。

(二十四)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根据食品产业布局和现有基础,统筹加强国家、省、市、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扩大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监管和打击违法犯罪工作需要。推动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指导食品生产企业加强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

(二十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设统一高效、资源共享的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加快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系统、重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等项目实施进度,推进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风险评估、日常监管统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利用,提升科学监管水平和监管效能。

(二十六)组织编制“十三五”规划。发挥专家智库作用,统筹规划、科学编制“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规划,研究提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措施,加快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七、狠抓督促落实,强化责任措施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职责,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投入保障。

(二十八)落实任务分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措施,细化任务分工,明确时间进度,认真抓好落实。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牵头部门要加强协调,其他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

(二十九)强化督查考评。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督查考评制度,将食品安全全面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相关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开展督促检查,根据任务分工和时间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按进度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十)严格责任追究。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严肃追究失职渎职工作人员责任。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供稿)

第3篇: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

2014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监管执法,着力消除风险隐患,坚决治理“餐桌污染”,巩固了全国食品安全稳定向好的形势。但食品安全基础依然薄弱,问题仍时有发生,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差距。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现就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作出如下安排:

一、严格监管执法,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一)加强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采取完善标准、制定行为规范、加强抽检、建立追溯体系等措施,着力解决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加大食用农产品监管力度,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严格管控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使用,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探索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研究出台指导意见。开展重点食用农产品联合治理行动。加强产地重金属污染、种养殖用水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治理。建立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严厉打击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病死畜禽收购屠宰、私屠滥宰、农资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监管。围绕婴幼儿配方乳粉、婴幼儿辅助食品、乳制品、肉制品、食用植物油、“大桶水”、白酒等重点大宗食品开展综合治理。针对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食品中检出塑化剂、食品标签标识不符合规定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大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企业的监督检查,规范对小作坊、摊贩、网络销售等方面的管理。继续打击无证无照、销售和使用无合法来源食品和原料、侵权仿冒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进出口食品监管和风险管控,严格进口食品准入和回顾性检查,严格实施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

继续推进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开展食品安全审计。

(三)加强重点区域风险防控。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食品加工业集聚区、农产品和食品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学校食堂、旅游景区、铁路站车等就餐人员密集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管,对农村集体聚餐进行指导,防范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开展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基本情况统计调查,摸清底数、排查风险。制定并实施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加大监测抽检力度,加强结果分析研判,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进一步规范问题食品信息报告和核查处置,完善抽检信息公布方式,依法公布抽检信息。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持证合法经营,督促其履行进货查验和如实记录查验情况等法定义务。

(五)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针对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强化刑事责任追究,依法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加快出台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指导意见,健全线索通报、案情通报、案件移送、信息发布等工作衔接机制,强化涉案物品处置、涉案产品检验鉴定、证据转换等工作的协调配合。继续推动公安机关食品安全犯罪侦查队伍建设,充实人员力量。

二、健全法规标准,完善制度体系

(六)推动立法进程。继续推进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修订出台,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做好食品安全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衔接。加快食品安全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管理的地方立法工作。

(七)完善制度规范。制定修订食品生产经营许可、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食品经营监督管理、保健食品注册及监督管理、食品召回和停止经营、食品标识、食品相关产品监督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等规章制度。研究制定食用农产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完善畜禽屠宰等相关规章。

积极稳步推进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改革,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体系。研究制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深化保健食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扩大备案范围。探索建立食品检查员制度,加大企业现场监督检查和现场行政处罚力度。研究建立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管理有关制度。推动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相关制度。

研究建立餐饮服务单位排放付费及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企业资质管理等制度,加大餐厨废弃物处理利用力度。

(八)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完成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整合任务,加强重点、急需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加快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通行做法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推进食品安全标准的贯彻实施,开展重点标准的跟踪评价。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修订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际、标准执行情况的有机衔接。

(九)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完善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操作流程,量化自由裁量标准,统一执法文书,统一执法标识,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和行政检查等行为。加强执法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执法活动全过程记录制度,依法公开行政处罚信息,推动执法联动和区域合作。全面落实监管执法责任制,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强化制约监督,加大问责力度。

三、规范生产经营,全面落实企业责任

(十)健全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扩大食品质量安全授权制度试点。推动食品企业完善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安全记录制度,加快形成上下游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查询、过程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的追溯体系。加大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力度。

建立食品生产企业风险问题报告制度。试点推行大型餐饮服务企业风险自查报告制度,在餐饮服务企业推行“明厨亮灶”。

(十一)完善企业主体责任体系。督促企业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制度,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首负责任,落实食品质量安全授权人员、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强化违法违规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追究,依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推进处罚结果公开。

(十二)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记录,探索建立统一的食品信用分级分类标准,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依法及时公布严重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相关信息,加大对严重失信者的惩戒力度,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

四、强化宣传和应急处置,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十三)加强风险交流。健全风险预警工作体系和专家队伍,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和交流工作机制,制订工作规范,加强舆情监测和风险隐患预判。积极发挥第三方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中的作用,拓展风险交流渠道。建立健全大型企业风险交流机制,强化行业预警交流。

(十四)强化宣传引导。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消费提示和风险警示,曝光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政策解读,大力宣传食品安全工作重大方针、举措和重要领域专项整治情况。加强与媒体沟通,妥善做好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舆情应对,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开展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等重点宣传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公益宣传和科普工作,提高公众食品安全科学素养。继续推进食品安全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和示范创建,强化食品安全科普网点建设。

(十五)提高应急能力。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应急协作与信息通报机制,加快建立覆盖全国的突发事件信息直报网和舆情监测网,建立健全上下贯通、高效运转的国家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及装备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和应急管理培训。督促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事故防范、处置、报告等工作制度。

五、完善治理体系,坚持依法行政

(十六)健全监管体系。加快完成市、县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任务,抓紧职能调整、人员划转、技术资源整合,充实专业技术力量,尽快实现正常运转。健全乡镇(街道)或区域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建立重心下移、保障下倾的工作机制,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完善基层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和责任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合理划分省、市、县、乡级食品安全监管事权关系。

综合设置市场监管机构的地方,要把食品安全作为综合执法的首要责任,相应设置内设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专业化水平,确保监管力量比改革前加强。

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监管员队伍。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整合充实执法力量。推动地方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责调整到位。

(十七)强化综合协调。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监督指导作用,督促落实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属地管理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综合协调力量,更好地承担食品安全委员会日常工作,健全部门间、区域间的信息通报、形势会商、联合执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事故处置等协调联动机制,凝聚齐抓共管合力。

(十八)完善社会共治体系。积极搭建社会共治平台,建立社会共治激励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落实举报奖励专项资金,调动消费者、新闻媒体、志愿者等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支持行业协会制订行规行约、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监督生产经营活动,交流沟通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加强行业自律。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纳入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发挥专家学者咨政启民作用。大力发展基层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等群众性队伍。促进第三方机构在检验检测、合规性检查和认证等方面发挥作用。

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探索建立政府、保险机构、企业、消费者多方参与互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

(十九)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健全重大政策、制度和重大事项的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机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治宣传教育,强化监管人员法治意识,着力提高基层监管人员执法能力。组织开展地方领导干部食品安全知识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工作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能力建设

(二十)落实“十二五”规划。抓紧实施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项目,加大预算内基建投资和转移支付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基层监管能力薄弱问题。

(二十一)持续开展“餐桌污染”治理。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加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

(二十二)提高风险监测和评估能力。继续加强风险监测网络和能力建设,完善食品中非食用物质名单,开展相关检验方法研究。制订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及未来五年工作规划,组织实施年度优先风险评估和应急评估项目。夯实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基础,全面开展食物消费量调查和总膳食研究。建立部门间风险监测数据共享与分析机制,提高数据利用度。

加强食源性疾病管理,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与溯源平台,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和有效防控工作机制。加大对新发风险、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力度,健全风险线索发现、分析、报告、通报和预警机制。

(二十三)加强技术创新和基层执法装备配备。开展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中危害物监测识别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研发一批适用于快速检测、应急监测的检测方法、试剂、设备,以及适合基层监管执法的移动执法终端。开展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工程,在珠海(横琴)等地开展区域性示范。按照“适用够用、填平补齐”的原则,重点强化执法车辆、执法装备、执法设施配备,加强基层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化建设。

(二十四)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根据食品产业布局和现有基础,统筹加强国家、省、市、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扩大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监管和打击违法犯罪工作需要。推动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指导食品生产企业加强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

(二十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设统一高效、资源共享的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加快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系统、重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等项目实施进度,推进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风险评估、日常监管统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利用,提升科学监管水平和监管效能。

(二十六)组织编制“十三五”规划。发挥专家智库作用,统筹规划、科学编制“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规划,研究提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措施,加快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七、狠抓督促落实,强化责任措施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职责,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投入保障。

(二十八)落实任务分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措施,细化任务分工,明确时间进度,认真抓好落实。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牵头部门要加强协调,其他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

(二十九)强化督查考评。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督查考评制度,将食品安全全面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相关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开展督促检查,根据任务分工和时间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按进度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十)严格责任追究。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严肃追究失职渎职工作人员责任。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供稿)

第4篇:教研室每周教研工作安排

第__12__周 (__5月__4日----5-月9日)

学科:高中政治

时间:2014年5月8日(星期四)上午8:30

地点:胶州市第一中学

内容:1.胶州市公开课

课题:《哲学复习模式课研讨》执教教师:刘欣胶州一中

2.互动评课研讨。

3. 各校交流一轮哲学模块的复习计划和复习模式。

出席范围:普通高中高二政治全体教师。

学科:高中地理

时间:2014年5月8日(星期四)上午8:30

地点:胶州市第一中学

内容: 1.课堂教学观摩:

胶州市研究课《中国的气候》执教人:房丽华

胶州市公开课《地理图表的判读》执教人:孙秀娟

2.备课组长交流三轮复习计划及静悟材料的编写与使用。

3.高考命题专家研究方向交流。

出席范围:各普通高中高三全体地理教师及高二地理备课组长。

学科:高中物理

时间:2014年5月8日(星期四)上午8:30

地点:胶州市第二中学

内容:胶州市物理学科三轮研讨会

1.胶州市公开课

课题:《二模试卷讲评》执教教师:张燕胶州市第二中学

2.互动评课交流。

3. 各校交流三轮复习计划及静悟期间相关做法安排。

出席范围:普通高中高三全体物理教师。

学科:高中历史

时间:2014年5月9日(周五)上午8:40

地点:胶州市第二中学

主题:青岛市公开课(研究课);交流学习山东省优质课心得体会等

内容:1.青岛市公开课、研究课

课题:《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执教教师:胶州市第二中学孙振成老师

课题:《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执教教师:胶州市第二中学李丽莎老师

2.互动式评课

3.交流学习山东省优质课心得体会

4.青岛市教研室张士方老师总结讲话

出席范围:

1.各区市高中历史教研员及青岛市高中历史中心组成员

2.青岛市市属中学和其他区市老师可酌情参加

3.胶州市高

一、高二全体历史教师

备注: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请提前与胶州教研室田彤凯老师联系,电话:13854237932

初中教研活动安排:

学科:初中地理

时间:2014年5月7日(周三)上午7:50报到

地点:胶州市第七中学

内容:青岛市初中地理教研活动

(一)课堂教学展示(市级公开课、研究课)

1. 课题:美国执教人:胶州市第七中学王彦力

2. 课题:埃及执教人:胶州市第七中学于清

3.课题:地理会考热点链接与解析执教人:胶州市第七中学朱德坤

(二)备考经验介绍

1. 注重地理素养养成,打造地理高效复习新模式胶州七中地理组

2. 创设愉悦氛围 构建高效课堂胶州八中地理组

(三)专题讲座

2014“考试说明”制定说明与复习建议青岛教研室王志先

出席范围:全体初中地理教师

学科:初中物理

时间:2014年5月9(星期五)上午8:30

地点:胶州市第八中学

内容:胶州市初中物理高效愉悦课堂研讨会

1.胶州市公开课:

课题:《组合实验》执教教师:胶州市第八中学魏彩虹

2.胶州市公开课:

课题:《电学综合计算》执教教师:胶州市第十八中学孙超

3.参与式评课。

4.《2014年物理中考命题原则》解读主讲人:胶州市第十二中学周玲妍

出席范围:实验初中、六中、七中、八中、九中、十中、十一中、十二中、十五中、十七中、十八

中九年级物理教师,欢迎其他学校九年级物理教师参加。

学科:初中化学

时间:2014年5月9日(星期五)上午7:50

地点:胶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内容:胶州市初中化学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一、胶州市公开课:

1. 课题:《试卷讲评》

执教教师:胶州市第二十三中学张燕

2.课题:《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探究与应用》

执教教师:胶州市第十七中学张高

二、胶州市研究课

课题:《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及其应用》

执教教师:胶州市第二十一中学董丽

三、参与式评课

出席范围:请实验初中、六中、七中、十中、十九中、二十一中、二十二中、二十三中、二十五中、

二十六中、二十八中、二十九中九年级化学教师参加。

小学教研活动安排:

学科:小学语文

时间:2014年5月7日(周三)上午8:20—11:50

地点: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胶州市深圳路1号)

内容:青岛市《小学母语课堂教学高效性和有效性研究---“翻转课堂---单元主题教学”》现场会

1.青岛市公开课

四年级下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匡少青

四年级下册 《黄河的主人》《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等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管延华

2.活动观摩:

①课间观摩:《国学操》、《以读为本.单元主题教学》研究资料、“和乐校园”文化景观

②诵读观摩:《家诗词曲大PX 》 表演: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 学生

3.专题汇报:《以读为本单元整合,彰显阅读教学本色》

汇报人: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徐瑞芳

4.总结点评:青岛市教研室张兴堂

出席人员:

1.各区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2.各区市课题实验校小学语文骨干教师10人;

3.胶州市各小学分管语文教学的业务干部。

学科:小学数学

时间:2014年5月8日(周四)8:30---11:30

地点:胶州市第五实验小学

内容:胶州市小学数学 “生本愉悦高效课堂”区片研讨暨骨干培训活动。

1. 观摩课

一年级 《两位数加两位数》执教教师:胶州市第三实验小学陈艳华

一年级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执教教师:胶州市第五实验小学张昕

2. 专题讲座:《如何指导一节数学课》。

3. 会议总结。

出席人员:

1.骨干提高班全体学员

2.西区片各学校分管数学的业务干部及一二年级数学老师。

学科:学前教育

时间:2014年5月7日(星期三)上午8:50---11:30

地点:华东院幼儿园

内容:胶州市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组织研讨

一、教育活动展示

1. 胶州市公开课华东院幼儿园金鑫

2. 胶州市公开课教工幼儿园王菲大班科学纸桌 大班科学电池本领大

3. 胶州市公开课机关幼儿园段婷婷大班语言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

二、交流互动

出席范围:各乡镇2013年毕业分配的新教师;城区幼儿园骨干教师各2名;各镇、办事处幼教辅导员,出课教师所在单位业务园长。

胶州市教体局教研室

2014-4-30

第5篇:七、教研工作计划安排

二月、三月

1.制订教科研工作计划

2.召开教师会议,了解本年度计划内容

3.利用远程资源等学习《课程标准》等理论知识

4.召开课题组长会议

5.各课题组制订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四月、五月

以远教课为依托,组织好各课题组的实验教师研讨课活动六月

1.组织教师对课题情况初步检测

组织好考试命题工作

3.总结本学期教研工作,制订下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九月、十月

1.继续对教师进行有关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的培训

2.深入课堂,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实施两阶段两反思 十一月 十二月

1.开展教学大练兵活动,全校性公开教

2.适时进行总结,评选优质课人员上观摩示范课

3.并对教研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第6篇:英语教研工作安排

2012年下半年英语教研工作安排

九月

1. 英语教学策略培训会

2. 英语过程材料督查

3. 三年级集体备课

4. 英语质量调查

十月

1. 英语讲课磨课

2. 参加县英语讲课比赛

3. 英语教学过程抽查

4. 英语质量调查

十一月

1. 英语教学专题会

2. 英语教学过程材料督查

3. 英语集体备课

4. 英语质量调查

十二月

1. 英语教学过程材料督查

2. 英语集体备课

3. 英语质量调查

4. 英语复习研讨会

第7篇:教研组工作安排

思品

一: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人一堂课活动,并做好记录及时评课。 二:每双周四下午第四节课进行教研活动组织老师集体备课。 三:积极参加教体局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

四: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力度,定期对其进行思想学习情况进行了解。 五:对指标生进行指导,使之更加突出,带动后进生。

语文

第一至二周:撰写教研计划,个人教学计划。 第三至四周:集体备课,举行一人一堂公开课活动。 第五至六周:学困生辅导研究。

第七至八周:一人一堂课活动阶段性总结。 第九至十周:其中学业水平检测分析。

第十一至十二周:优秀公开课展示,学生冬季学习热潮的研讨。 第十三至十四周:新老师优秀课展示。 第十五至十六周:教科研工作学期总结。

数学

第一至二周:撰写教研计划,学困生转化计划。 第三至四周:组织一人一堂公开课活动。

第五至六周:组织参与市公开课,老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 第七至八周:一人一堂课活动阶段性总结。 第九至十周:期中学业水平检测分析。 第十一至十二周:组内课堂教学展示。 第十三至十四周:新老师优质课展示。 第十五至十六周:教研工作总结。

英语

九月份:

1、教研组撰写教研计划,备课组撰写教学计划。

2、集体备课,举行一人一堂课活动,教学常规学习。 十月份:

1、积极开展镇市公开课和老师基本功比武活动。

2、一人一堂公开课活动,阶段性总结。 十一月份:

1、期中学业水平检测分析。

2、举行校级高效课堂师范课展示,教师基本功比赛,学生冬季学习热潮研究。 十二月份:

1、开展复习课交流研讨。

2、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3、进行期末测试,迎接期末考试。

物理

第一周:研究制定组教研计划。

第三周:研究“关注学生个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题在本组中的实施。 第五周:组织开展“每人一堂课”活动。探索本组高效课堂模式。 第七周:确立物理组课堂教学模式,在组内开展“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式的教学。

第九周:对本组内的教学模式实施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第十一周:其中检测,质量分析。

第十三周:以老带新,新老师课堂教学辅导研讨。 第十五周:本学期教研组工作总结。

化学

第一至二周:扎写教研计划,学困生转化计划,特长生培养计划。 第三至四周:一人一堂公开课活动。

第五至六周:模拟参与市公开课,老师基本功活动。 第七至八周:一人一堂公开课活动阶段性总结分析。 第九至十周:期中学业水平检测分析。 第十一至十二周:校级高效课堂示范课展示。 第十三至十四周:新老师优秀课展示。 第十五至十六周:教研组学期工作总结。

历史

第一至二周:撰写教研计划,学困生转化计划,特长生培养计划。 第三至四周:组织一人一堂公开课活动。 第五至六周:组织老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 第七至八周:一人一堂课活动阶段性总结。 第九至十周:期中学业水平检测分析。 第十一至十二周:组内说课比赛。 第十三至十四周:新老师优质课展示。 第十五至十六周: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生物

第一至二周:撰写教研计划,学困生转化计划,特长生培养计划。 第三至四周:确定各级部的教研课题。 初一:开放实验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初二:自主探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组织学校公开课活动。

第五至六周:“研究性学习”活动初探。案例:初一:以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初二:生命的起源。 第七至八周:集体备课的再探究。 第八至九周:阶段性总结生物实验教学。 第十周:期中学业水平检测分析。 第十一至十二周:组织老师基本功比赛。 第十三至十四周:学生研究性学习总结。 第十五至十六周: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

九月:

1、组织全组人员学习市教研室、学校工作要点并讨论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2、学习市教研室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

3、做好教材的学习和研讨工作。

4、补充更新教研组的工作要求。

5、参加市信息技术教研活动。

6、教学常规组织、准备与检查。 十月:

1、参加市教研室和学校组织的公开课评比准备工作。

2、做好学校校园网站维护更新工作。

3、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

4、教学常规组织、准备与检查。 十一月:

1、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活动。

2、组织学生模拟信息技术会考。

3、开展信息技术打字小组活动。

4、教学常规组织、准备与检查。 十二月:

1、做好期末考试复习工作。

2、征集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参赛作品。

3、教学常规检查。

1月,

1、做好期末的设备检查维护工作

2、整理信息技术相关档案

3、做好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音乐 第一至二周:组织本教研组老师撰写教学计划,特长生培养计划。 第三至六周:集体备课,新老师培养研究,举行一人一堂公开课活动,新老师骨干老师培养研究,组织音乐特长生的训练。

第七至八周:集体备课展示,检查音乐特长小组的组织开展情况。 第十一至十四周:依据新课题,举行高高效师范课展示,督促各老师做好音乐特长生的培养。

第十五周至第十六周:本学期老师工作总结。

体育

第一至二周:组织撰写教研计划。 第三至四周:选拔研究运动队。 第五至六周:组织每人一堂课,公开课。 第七至八周:总结公开课,展示集备。 第九至十周:组织开展学生群体性活动。 第十一至十二周:总结活动效果。 第十三至十四周:学生冬季学习运动热潮。 第十五至十六周:本学期教研活动总结。

美术

1、“愉悦的一节课”课题。

2、集体备课。

3、艺术生培养。

地校、自主活动

1、基本功比赛。

2、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3、推出特点课活动。

4、德育渗透研究。

5、研究性学习。

6、课程教学案例评析活动。

第8篇:教研室期末工作安排

教研室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工作安排

教研室期末工作要求如下:

1、每位教师应完成与本学期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设计一篇,1000字以上的教学总结一篇。

2、被培养的青年教师完成教学反思四篇,其他教师完成二篇。(注:每篇要求500字以上)。

3、每位教师需交一篇研究性教学文章,文章形式包括:①教学论文,②叙事性教学研究,③教学研究调查报告或实习调查报告,④任教课程改革或专业体系改革报告,⑤其他研究成果。

4、教学听课任务完成要求。教学督导组成员(教研室、教务科、教学部长、高级教师)完成10次以上,教研组长完成6次,被培养的青年教师完成10次以上,其他教师完成4次以上。

5、2014年7月5日前任课教师请交备课教案、学生作业(每科三本)或学生实习作业(包括实习报告等)或学生作品等资料。根据上课实际情况教案可交纸质教案或电子稿教案,电子稿教案要按照规定要求,每章节都要有题目、授课班级、时间、重难点、作业布置及教学后记等。

6、放假前教研组长请将本科组教研活动记录册、被培养的青年教师请将培养记录册交到所属教学部,教学部检查后交到教研室付强副主任处。

7、本学期有发表论文、课题研究、获得各种技能证书或参加各种技能竞赛获奖的教师请及时到廖健华老师处登记。

8、本学期末将召开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具体时间待定。请相关人员做好准备。

9、期末将召开学生代表工作会议,聆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时间地点请留意通知,参加人员包括教学部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校领导。请班主任通知学生代表参加。

10、按照广州市中职学校教师标准,每位教师一年累计需参加企业社会实践一个月,请教师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加企业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并做好实践记录。

11、学校校刊编辑部将在2014年8月底出版从化职校校刊第四期,希望教职

工踊跃投稿,稿件请发到教研室邮箱:chzxjys@126.com。

12、请每一教研组在本组范围内评选出一份优秀教学设计和一份优秀教案。

13、各教研组请根据学校优秀教研组标准,结合2013各教研组教研工作情况,期末评选出四个优秀教研组,将名单交到教研室。

备注:

① 电子教案、教学设计、总结、反思、研究性文章等资料请交电子稿。

② 所有资料请在6月30日前先交到教研组长(包括教学设计、总结、反思、研究性文章、听课记录等),由组长检查记录后于7月5日前将资料及检查结果一超交到各教学部,教学部在放假前将所有资料统一交到教研室。

教研室

2014-5-26

第9篇:2014.2小学教研工作月份安排

证明

我校张进容老师从2006年9月至今一直当任白塔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负责教务工作。

特此证明

白塔中心小学 2014年3月25日

上一篇:农民负担程度下一篇:中学生注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