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阀与电动阀之比较

2022-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电磁阀与电动阀之比较

第2篇:电动二通阀和电磁二通阀的区别

浅谈电动二通阀与电磁二通阀之区别电动二通阀是通过电动机驱动阀杆,带动阀芯动作,电动二通阀又分(关断阀)和调节阀。关断阀是两位式的工作即全开和全关,调节阀是在上面安装电动阀门定位器,通过闭环调节来使阀门动态的稳定在一个位置上。电磁二通阀是电磁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力吸引克服弹簧的压力带动阀芯动作,就一电磁线圈,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只能实现开关;

电动二通阀和电磁二通阀的用途:

电磁二通阀:用于液体和气体管路的开关控制,是两位DO控制。一般用于小型管道的控制。

电动二通阀:用于液体、气体和风系统管道介质流量的模拟量调节,是AI控制。在大型阀门和风系统的控制中也可以用电动阀做两位开关控制。

电磁二通阀:只能用作开关量,是DO控制,只能用于小管道控制,常见于DN50及以下管道,往上就很少了。

电动二通阀:可以有AI反馈信号,可以由DO或AO控制,比较见于大管道和风阀等。

1.开关形式:

电磁二通阀通过线圈驱动,只能开或关,开关时动作时间短。

电动二通阀的驱动一般是用电机,开或关动作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模拟量的,可以做调节。

2.工作性质:

电磁二通阀一般流通系数很小,而且工作压力差很小。比如一般25口径的电磁二通阀流通系数比15口径的电动球阀小很多。电磁二通阀的驱动是通过电磁线圈,比较容易被电压冲击损坏。相当于开关的作用,就是开和关2个作用。

电动二通阀的驱动一般是用电机,比较耐电压冲击。电磁二通阀是快开和快关的,一般用在小流量和小压力,要求开关频率大的地方电动阀反之。电动二通阀的开度可以控制,状态有开、关、半开半关,可以控制管道中介质的流量而电磁阀达不到这个要求。

电磁二通阀一般断电可以复位,电动二通阀要这样的功能需要加复位装置。

3.适用工艺:

电磁二通阀适合一些特殊地工艺要求,比如泄漏、流体介质特殊等,价格较贵。

电动二通阀一般用于调节,也有开关量的,比如:风机盘管末端。

第3篇:佛法与科学之比较

佛法与科学之比较

王季同居士著

重印王小徐先生名著弁言 蔡序 自序一 自序二 佛法与科学

管义慈读了佛法与科学的瞎三话四 答管义慈

读‘唯物史观与社会学’ 科学之根本问题 王季同居士传

重印王小徐先生名著弁言

王小徐先生者,吾吴中友第一人也。家昔客芜湖,去苏州才数百里。以爱其山水,岁必一游,游必至留园,徜徉于水榭林亭,低徊不忍去。望虎丘寒山寺,想夜半钟声,辄悠然神往。吴中向乏友,有之,自先生始。民国二十三年春,因印光大师介,访之乌鹊桥畔。古木临流,矮屋数椽,即先生之所居。一见如旧交,互证宿契,殆前缘欤?

初闻先生习静虑,继而修净土。叩其原,乃曰:“余姓懒,罕出门,恒兀坐,作遐想。有时又胸无一物,殆入于无何有之乡,而不能述其妙。一夕,飧罢经行,忽仆地,弗省人事,久之复苏,自觉换一躯壳,心灵豁然开朗,境与虚空无二;大地山河,亦都非旧态。亟就询印光大师,师曰:‘尔前世殆一禅和子,参有悟而未了生死者。夫禅境固胜已,如未入无上三昧,犹不免于轮回,若修净则可带业往生,非乘愿不再来三界’。余服其言,遂顶礼求摄受。近虽禅净双修,但侧重净土,以其稳妥方便,了生死有把握也”。

嗣复诘其数学师承,笑曰:‘师与徒皆一体,盖冥授默契,不自知其所以然。西人之精研数学而蔚为近代科学之母者,创自牛顿,成于卜盎;绚烂则爱因斯坦之相对论。他如罗素移其数学之造诣,以冥披哲理,几可窥占未来;与周易之玄秘,佛法之神通,似名殊而实匪异’。余闻之,恍然有省。别后,履其地,必过从。及先生卧病,往视弥勤;诟冬来竟成永诀!今取其遗著‘佛法与科学比较之研究’而重印之,欲引科学家入佛,且纪念先生是篇者,将幡然悟道,破精神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鸿沟,开人世自觉觉他之道路;则宇宙可隳,海洋可竭,而先生救世之精神,永垂不朽矣! 窃尝向科学家略引声光天文诸学而言曰:楞严经云:‘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毗尼日用亦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在百年前科学人士闻之,未有不嗤为荒诞。迨近世收音机,显微镜先后发明,始确证佛言之真实。至于三千大千世界中含有百亿日月,为佛经中所习见者,持以质诸夙治天文学之王君,而知太阳不过银河系中无数恒星之一耳。银河系外尚有无数星云亦为恒星之集团。由此观上引诸经所说,在科学未证实前,人谁肯信?然科学重大发明,乃近百载事;犹赖其测天仪收音机显微镜诸工具,始能见能闻。若佛在二千五百年前,竟以天眼天耳等得之,何其神耶?从可知科学家多一发明,即佛说多一证据。向之目经文为神话者,其可废然思反已!

更尝闻科学家每穷究物质本性之所以,思路往往塞而不通。举常识,如电力之必需双线,原子之独具万能,辄自问何故何因,终不能得其答案。盖形下之器,与形上之道,至此始显露鸿沟。顾器也可以技巧构成,而道也不可思议究诘。若鸿沟泯灭,上下交流,则精神物质融会贯通。科学家大梦忽醒,转识成智,当恍然由小以见大,因显而知微,遂舍其矢人之学,以学函人,则未来之战祸可消,而世界之大同可现。夫迷之,则驰心逐物,颠倒重轻;悟之,则摄物归心,圆融内外,是则唯心唯物之转变,即在常人一念间耳!由是化幻缘假合之境,顿归于寥寂空虚;自知精神之运用,灵活无方,利己利人,靡有穷极。而回顾向者贪微尘物质,图自身享受,而不恤为害群之马者,盖大相迳庭矣!

今时过冬至,一阳复生;吾不禁拭目俟之,以期报小徐先生之运台灵爽。苏州山水佳丽,为宋范文正公父子之故里。当代印祖久化其邦,今先生复可祭于社。古德时贤,后先辉映;地灵人杰,信足征已。此亦无惑乎吾之好游斯土也夫! 民国四十三年甲午嘉平 佛成道日新学沙门本际于台湾中坜月眉山圆光寺怀柏山房。 蔡序

自孔德分人类进化为三级:由神学,而玄学,而科学;认现代为科学时代,于是有实证哲学的建设。未几,美国詹姆斯亦有实用哲学的标榜。这两派哲学,都把玄学上的问题,存而不论;把哲学作为现代科学的综合;并非再进一步,把科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设法解决它。然而科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精神与物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绝对的真理有没有?是人人所切望有一个答案的,于是不得已而由一部分的科学家来答覆它:就说精神是物质的作用,而宇宙不外乎物质;绝对的真理是有的,就是唯物论。这种说法,现代科学家与非科学家附和它的很多。而吾国科学家中,有不以为然而别寻出路的,就是王小徐先生。

小徐先生有数学的天才;二十岁左右,即有关于数学的著作,为前辈所推许。数学,一方面是科学的工具,一方面,又是玄学的导线;所以希腊的毕泰哥拉斯,法国的笛卡儿,德国的莱布尼兹,荷兰的斯宾挪莎,都是以数学家兼哲学家的。小徐先生以数学家治科学,尤长于电机工程,承认科学之所长,而又看破他能力的限度。以数学家治逻辑,认西洋之逻辑,仅能应用于科学,而哲学上非采用印度之因明不可。以数学家治玄学,认为佛法中相宗的理论,非特与科学不相冲突,而可以相成。既已认科学与佛法不相冲突,则科学家如有不能解答的问题,而可用佛法解答的,何妨利用佛法?此小徐先生所以有佛法与科学一书。

佛法与科学,对于一部分科学家‘物理外无心理’,‘物质绝对’等迷信,均根据科学,疏通证明。‘以子之矛刺子之盾’苟为真正科学家,应无不赞同。惟提倡佛法的理由,则以唯识论为基础,而以修观为方法,乃与现代柏格森的哲学相类似。柏氏假定宇宙本体为一种生命原动力,近于佛法上的阿赖耶识;以生命为‘绵延’为真的时间,因名之为‘生命流’,近于阿赖耶的‘相续不绝,喻如水流。’其认识法不恃理智而恃直观,近于佛法中之重现量;又闻柏氏亦用静坐观照法,尤近于佛法的修观了。

然佛法的不易为科学家所信仰,乃正与柏氏的玄学相等;其最要关键,即在超感觉的意识,尚未能积极证明。佛法的宣传,随顺众生根器,本无定法;欲为科学家说法,应用科学方法作积极的证明。

佛法的目的,在‘脱轮回苦而得涅槃乐’。苟能证明轮回为可信,则解脱轮回的需要,自然起信。今欲以科学证明轮回,照我所见到的,有下列各点:

一、通灵术的证明。此为现代灵学家的工作,但结果尚未圆满。

二、借尸还魂的证明。此为笔记上常有的事,然真伪甚不易判定。若于此等事发见之初,即经科学家详密考证,认为确有其事,则所谓超物质的精神,得一强证。忆十二三年前,山东有一农人,暑中猝死,不久复生,简直别为一人。对于妻子,若不相识;语言互不相解,索笔砚,自书姓名籍贯,为朝鲜某地崔某,并详其家世颇悉。乃一有田产而曾读书的人,非复如本人的赤贫而不识字的了。蔡君儒楷时为山东省长,曾令此人到省署试验,试令担水,几不能举步;然其先是能任劳作的,今已转为文弱书生了。又山东水道素多伏流,此人新有探流的技能,循其所指,掘即得泉;据说,朝鲜人习此者颇多;然本人则素无此技的。如此事果确,则是官体上后天习得的能力,也可附随于灵魂的移转而获得,岂非值得研究的事。可惜崔君的事,已成过去,但现在报纸上亦偶有借尸还魂的记载,若于发见的机会,为科学的探讨,不轻放过;积少成多,便可为有力的证据。

三、前生记忆的证明。记忆前生,在佛典上有多数叙述,现已无从检验。中国笔记小说中所记,亦复甚多;即小徐先生所记的苏州小孩,不习文字而能读历书,念招牌,识扇子上的字,一周岁左右,能看时报,就是一例。其他传闻所得,或重认旧居、或追寻墓地,尤与普通的早慧不同,而确为记忆的一种。苟其事果确,则灵魂的能经甲体而流入乙体,殆无可疑。若遇此等事实,而以科学方法探核之,也可为有力证据的一种。

至于六种神通,则其事尚在科学与玄学交错的限际。例如爱克司光的透照,无线电的播音,催眠术的疗病,在未曾普及以前,涉学稍浅的,何尝不斥为妄谈?亦惟于事实发现时,严密检验,始可断定有无。

其他若佛法各书,真伪的甄别,先后的考订,译文与原书的对勘,法语与寓言的疏证,均用最新的科学方法整理一番,也足以减少学者的怀疑,而引起其信仰。

以上所举,皆为介绍佛法于科学所需要的工作,小徐先生既以科学家的资格,为佛法与枓学一篇,以开其端绪,尤望积极提倡,促成种种科学的工作,以完成自度度人的弘愿,这是一个信仰小徐先生所要求的!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十五日蔡元培

[附注]校者按蔡先生序中所引借尸还魂的例子,以事过多年,只凭记忆,故于姓氏地点稍有错会处。我查得民国五年二月间的神州日报,对此有详细的记载,曾以告著者王先生。先生因现任江西高等法院梅撷云(光羲)院长深悉此中原委,为郑重起见,未愿遽信报章,嘱为转询。旋得梅先生八月十六日覆函,谓当时曾有信致上海狄楚青君,详及此事等语。现访得原信,先行刊布如后,以资证明:

山东省临尹龚积柄,因公来省,谈及一借尸还魂之事,玆以奉闻。山东聊城县人崔姓者,其家中曾有被盗之事;县官乃派委员前往崔姓家中,查看彼家之被盗情形。其时该家主有病不能出见官长,乃由伊子出见。委员遂问彼家如何被盗?乃彼开口答话时,语音不似本地之人。该委员问其何以口操如此之音?时有旁人在旁答曰,此即所谓借尸还魂之人是也。委员闻此,乃详加询间,则是如此云云之事也。(详在龚道尹笔记中,故不赘。)后此委员晋谒龚道尹,谈及此事。龚道尹者,乃佛教中人也,遂嘱此委员将此人带至彼道署之中,详谈一切云云。此次龚道尹来省,曾向各机关(将军巡按等处是也)言及。各机关颇欲一见此人,以资研究。数日之前,龚道尹果将此人送到济南。弟乃为之接待一切。弟曾见此人数次。此人与寻常乡人无异,毫无疾病。其说话,不但不似山东口音,且亦不似各省口音,颇有似乎福建人学说官话之意,又颇似日本人之学说中国语也。彼见弟时,亦知作揖拱手,然皆不甚熟惯;据谓是还魂后,(伊还魂已年余,特由乡间传至官场,今始得知耳。)在山东所学得者,伊并谓彼之本处不行此礼也。问其前身之籍贯?称是瑶州府山洋县人。问其何省何国?则伊亦不自知,据云,自少以来,未尝远行,只知自己本村名为刘家大坑,及其四邻之村名耳。问称官长为何?则曰称为上司。称皇帝为何?则曰称为人王。问有无年号?则曰公伙二十年。问如何纳税?则曰每年只纳米与红糖与官而已,其他无税也。问伊处有无外国人?则曰并未见过。问伊如何来此?则云当时被棉被热气逼极。(盖其时,彼家中人用棉被盖住伊身,又两头亦均压著,使伊不得动转,遂乃逼死耳。昏昏闷睡后,耳闻中有呼喊之声,开目视时,则已来此矣云云。彼处死时至此处生时,约五六点钟也。)弟细察其人,实非精神病者;且此事之发现,又非伊家自己报官者;且许久以来,均未尝藉此招摇敛钱,则其非有意作伪可知。惟伊本人不能自知其国籍;又无其他之知识;又彼所操之土音,此间复无人能知,殊为可憾耳。今将此人(乃是山东人崔天选肉体之照片,非瑶州府山洋县人刘建中之照片也。)之照片一张,及龚道尹笔记数张,奉呈大鉴。不知兄能使彼之家族来与彼通信否?兄或将此事登报,(登报后乞示知)作为一件广告,访问世间有人能知瑶州府山洋县否?若能查出此地名,则易通信矣。(龚道尹笔记中称彼为安南人者,盖就其所说之风土人情而断定耳。) 信中所说龚道尹的笔记,现因本书著者王先生抱恙,一时未得其同意,暂缓发表。读者诸君倘欲得一睹为快,请购阅医学书局出版的佛学撮要,见第二章十五页,叙述至为详尽。书局在上海梅白格路宏昌里一二一号。廿一年九月二日志。 胡序 (略) 自序一

我做这篇自序,有三重原因:—— 一因下面的‘佛法与科学’等文不是同时做的,各篇不相衔接,读的人不易融会贯通。所以做这篇自序,就算提要。 二因下面几篇文都是三四年前所作。我自己在这几年里亦有新的意见,所以做这篇自序,就算补遗。

三因佛法久已被人们认作迷信了。我现在虽做了这几篇文,替佛法辩护;然而一般人有真知灼见者少,随声附和者多。恐怕肯虚心读我这几篇文的人很少。大多数人见了这本小册子的题目,就要望废纸堆里去;甚至于要说我是反动,把这小册子看作反动刊物亦说不定。所以我决定请蔡孑民,胡适之二先生登做两篇序。因为二先生都是国内学术界泰斗,有了他们的序,至少不至于受反动嫌疑了。蔡先生的序还未曾交来,胡先生先说所见不同,不肯做序。后来我说:请胡先生尽不妨发表自己意见;但必要时,我或者要再做一篇自序。于是胡先生果然做了前面的一篇序。虽然嬉笑怒骂,淋漓尽致;但我有言在前,亦不怪胡先生。然而因为别事耽搁了,所以直到如今才履行了自序的约。这篇自序就算答辞。 胡先生说我做搭题八股。我想不到胡先生做了几十年的文章(虽不是八股,连题目都还认不清。我这篇文章明明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全部论语的大题目。怎么把它认作‘君夫人阳货欲’的搭截题呢?‘主观的我和客观的宇宙都不是真’那个结论是佛法的主脑,和基督教把上帝创造世界做出发点相似,佛教的经论都在那里边,略懂一些佛理底人没有不知道的。至于我用科学的理论来证明这个结论,那是我作文的自由。难道科学的理论科学家有专利权,只许他们用它来证原子构造,光线放射那些新学说,不许旁人用来证主观的我和客观的宇宙非真吗?我实在不懂胡先生‘拉拢来做搭题八股’,‘摭拾一二偶合之点’,‘够不上科学家所谓求真的戒律’那些话究竟何所见而云然? 胡先生这一篇序里的警句恐怕要算是‘佛弟子的立场是迷信’一句了。他在第四段里就这样说,末段复重言以申明之。然而何以见得佛弟子的立场是迷信呢?我以为胡先生说这句话定有他的充分理由,为一般人所见不到者。不料读完胡先生的序,使我大失所望!原来胡先生并未说出一些特别理由,证实佛弟子的立场是迷信。仍不过人云亦云的轮回神通未曾见过不可信等几句空话罢了。这几句驳论理由的不充足,我已经在‘答管义慈’一篇里驳过了。(参看‘答管义慈’论轮回神通一段,本册86面)倘使胡先生对于我那段驳论的驳论,认为理由不充足,就应当再驳我的驳论;这是逻辑上公认的辩难规则。现在胡先生把我的驳论置诸不理,而仍抱住已被驳的轮回神通未曾见过不可信的成见。粗心呢?不懂辩难规则呢?怎不使我大失所望呢?

胡先生诘问我,为什么能相信轮回神通?轮回神通里面那一项是我所亲历者?那一项是我人所亲历者?这几个问题的答语早已散见我的几篇文里了。(参看‘佛法与科学’论轮回神通数段,本册58面至62面;‘答管义慈’论轮回神通数段,本册86面至90面;‘答葛志亮君’论轮回数段,本册116面。)现在胡先生还要问了又问,我只好再汇拢来说几句。答第一问有二层说法:(一)理论,轮回神通可信的理由;(二)事实,轮回神通的证据。第一层又分二:(甲)消极的,他人认轮回神通为不可信者理由的不充足;(乙)积极的,轮回神通的理论。

(一甲)理论上认轮回神通为不可信者,无非说它们和科学抵触。但轮回和科学本无抵触地方。只有一部分近代科学家悬想了宇宙是唯物的;那种学说方才和轮回之说冲突。但唯物论理由的不充足,我已在‘佛法与科学’论客观的宇宙非实一段(参看本册50面至56面)及‘读唯物史观与社会学’论唯物论一大段(参看本册99面至103面)等处详论了。所以轮回与科学并无实在抵触的地方。神通和科学用普通眼光看来确乎抵触的;就是我从四十年前学了自然科学的时代直到十来年前,亦以为神通是事实上绝对不可能有的。然而经过了近年来仔细考虑,确知神通的可有不可有全系乎自然定律的有例外没有。祗因为自然科学家一向假定了自然定律无例外,所以才认为神通和科学抵触。然而自然定律虽在自然科学范围内已经屡屡发见例外了。如爱因斯坦相对论便是牛顿动例的例外;放射性原素便是道尔顿原子论的例外。那么神通何妨也是自然科学的例外呢?况且自然定律无例外的假定,不过是宇宙客观存在的假定大前提上一个或然的推论。现在宇宙客观存在的假定尚且不成立,(参看本册50面至54面)何况自然定律无例外的假定?更何况神通和科学抵触的疑问?

(一乙)精神不灭是各宗教和多数哲学家一致的主张。这种主张实在从人们自己对于自己精神现象的认识而起。人们从生到死对于自己精神现象的认识;和从千万年前经地质学上的酝酿,植物组织变成一块石炭时,到这块石炭被矿工采掘出售燃烧生热时,一个炭原子或炭原子里的一个质子在石炭里的情形没有分别。在人未生以前和既死以后r这精神现象的隐没,也和在植物组织未成以前和,和石炭燃烧以后,这炭原子或这质子的隐没有分别。只为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方才发见在植物组织未成以前,和石炭燃烧以后,这炭原子或这质子成为二氧化碳存在大气里。于是这炭原子或这质子的轮回被证实了。反之,自然科学只研究了自然现象,所以不能发见那未生以前,和既死以后的精神现象。然而不能因为用自然科学不能发见,就不许它和炭原子或炭原子里的质子一样地轮回。至于神通,不过是人们精神作用的特别发达现象。我们研究动物学,知最下等动物自幼至老行为上绝无进步。知他们只有感觉和反射作用,大概没有记忆。高等一些的动物便能由经验改良他们的本能,可见他们有记忆了;然而不能触类旁通,可见他们还没有推理的能力。惟有人非但有记忆而且还能推理;所以人的精神现象是更发达了。然而不能说推理便是精神现象发达的止境。神通不过是此推理更发达的一种精神现象罢了。就以一般人的精神现象而论,那个发达程度也很不一律。如天才的艺术家有感觉特别锐敏的,比方离娄之明,师旷之聪;或天才的侦探,能视于无形听于无声的,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之类了。如天才的文学家能曲曲领会他人的情绪,普通一般人所及不来的,就是他心通之类了。有记忆力特别优胜,读书过目成诵,逢人一见不忘的,就是宿命通之类了。有身手矫捷,技击超群的,就是如意通之类了。而且无论艺术,文学,强记,技击,也都要专心一志才能精到;佛说依定发通,也就是这个道理。 (二)轮回神通的例证,各宗教经典各国记载里多得不胜屈指。的确,里面也有不少靠不住的。然而研究经学不能因为古文尚书周礼等书是假,而尽废经;研究史学不能因为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书是假,而尽废史。怎好因为这些轮回神通的例证里面有一部分靠不住就一笔抹煞呢?(参看本册88面至90面)胡先生问,轮回神通可有那一项是‘我人所亲历者’?我不妨答,这些都是‘我人所亲历者’。胡先生又问,可有那一项是我‘所亲历者’。我也不妨答,我在‘答管义慈’一篇里所学几条,就中一部分是我‘所亲历者’;其余的虽不是亲历,然而它们的可信也和我‘所亲历者’相去一间罢了。(参看本册86面至88面) 除了轮回神通之外,胡先生序里所指为‘佛弟子的立场是迷信’的证据,还有陀罗尼(咒)。陀罗尼是密宗的法门,我未学过密宗,不能武断地答胡先生。但据我想来,声音感人是古今东西音乐家都知道的;那么陀罗尼怎见得一定没理由呢?

胡先生说:‘我是研究历史的人,在我的眼里,一切学术思想都是史料而已’。我非研究历史的人,不知‘史料’二字怎么解?大概胡先生的意思,以为一切学术思想都是‘某时代’的,不是永久的;都是依著进化论而进步的,没有止境的。胡先生有了这个大前提;所以用不著别的证据,就可以断定几千年前的佛法当然是迷信,当然不能和簇崭全新的科学抗衡了。但我要问问胡先生,一切学术思想既不是永久的;难道就中的一种学术思想——进化论——l独是天经地义永久不祧的吗?

胡先生又责我何不应用否认客观宇宙的论理条件来批评我自己的信仰?我可以答胡先生,我已用过很‘严格的论理’了。但宇宙是否‘客观的存在’是理论问题;佛及大菩萨是否证真现量,见轮回,获神通是事实问题。胡先生所引我的推理原则,适用于‘批评’理论问题,而不适用于‘批评’事实问题。批评事实问题没有别的方法,就是参互考订,去疑存信罢了。恐怕胡先生‘研究历史’,也不外乎应用这个方法;否则胡先生也未曾置身千百年前,‘亲历’古人的一言一行,怎样‘研究历史’呢?(参看‘答管义慈’论证据一段,本册88面至90面。) 胡先生又诘问我证过这种真现量没有?我也可以老老实实地告诉胡先生,我虽未曾了了证过真现量,但屡屡照著各宗修持方法实验过,自审颇有心得。学佛的朋友们也很推许我,以为不容易到这地步。即如我的几篇文里,述所闻的地方固然有十之七八,而抒所见的地方也有十之一二,实在就是这些工夫的效验。

胡先生又说,就我所举的例子看来,真现量不过是下等动物的知觉状态,有了又何足贵?这句话实在奇极了!胡先生不是下等动物,怎么就知道下等动物的知觉状态是这样呢?又说,即使有了这种真现量以为大前提,难道我们就可以证知轮回神通吗?这里面的论理关系实在想不通。我很容易答胡先生,神通本不过一种未被科学家发见的精神作用特别发达现象。只因一般人不曾得定,所以不能发通。好像水在流动,面上不平,所以照不出形像。佛及大菩萨证了真现量,那么神通就是真现量中的一种境界;而了了见众生轮回六道,又是真现量中神通境界的一种。

最后胡先生说,‘佛弟子......说我是妄,眼前的桌子是妄,手里的笔是妄。但他们却深信轮回六道是真,六神通是真,真现量是真,极乐世界是真。’这几句话不知胡先生从那里听来的?佛说我不可思议,宇宙不可思议......乃至极乐世界亦不可思议。然而因为众生妄执主观的我是实,客观的宇宙是实。佛要破他们的执;所以方便说主观的我非实,客观的宇宙非实;比方对牛有角可以说兔无角,其实‘实’既不立,‘非实’也没了。所谓言语道断,没有‘实’,没有‘非实’,也没有‘无实非实’。......但是依第一义谛说,虽然没有什么实非实。然而依世谛说,因为众生未断二执,一天到晚,误认主观的我和客观的宇宙都是实;那么造业受报,轮回六道,因果历然。所以佛又说念佛法门,教人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虽然也和六道一样的非实非非实。但众生生到了这个世界上去,受了阿弥陀佛和许多大菩萨的薰陶;一向误认主观的我和客观的宇宙是实的人,到此也渐渐能破除这二种执著了。谁说过那个是妄,那个是真呢?然而一般唯物论的科学家(包括胡适之先生)相信客观的宇宙是真。而且他们虽然说主观的我即是客观的宇宙底一种表现,却还是信那表现的表现——知识,文化,幸福,竞争,奋斗——都是真;还要纷纷扰扰大表现而特表现。自己表现不算;又著书立说,刺激那些‘物之一种表现’去肆无忌惮底表现得不可开交,表现得怨声载道。而他们却以为六道轮回是妄,极乐世界是妄。那么总有一天教他们虽要再说六道轮回是妄而不可得的日子就在后头啊!要明白这个道理,但看从前有一段故事:——

有人问西堂智藏禅师,有天堂地狱否?师曰,有。曰,有佛法僧宝否?师曰,有。更有多问,尽答言有。曰,和尚恁么道莫错否?师曰,汝曾见尊宿来耶?曰,某甲曾参径山和尚来。师曰,径山和尚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总无。师曰,汝有妻否?曰,有。师曰,径山和尚有妻否?曰,无。师曰,径山和尚道无即得。

懂了这段问答的意思,就不至于误解佛法的道理了。 胡先生又抓住了我‘佛法与科学’后面‘归依法不诵习外道经典,归依僧不听信异教徒之谬说’两句,说,‘依此标准,科学家虽有实证的知识,终不能入真正佛弟子的耳膜......’可是他未曾看见我‘佛法与科学’起头引瑜伽师地论的一段。老实说一句,佛弟子幸而有许多人去研究各种学说,所以从前印度论师能破九十六种外道;现在区区也还能和胡先生对垒。否则只好尽胡先生骂得狗血喷头,气也透不出了。至于归依三宝本来是学佛入门的初步。譬如教小学生作文,必须给他读昭明文选韩柳欧苏等古文;教小学生写字,必须给他临二王颜柳苏黄米蔡等碑帖,必须教他不要学那些恶劣的文章书法。归依三宝也不过是这个道理罢了。

总之胡先生一篇序里,仍只有‘佛法是迷信’,‘一切学术思想都是进化的’,‘轮回神通没有凭据’几句话。管义慈的‘读了佛法与科学的瞎三话四’里全有过了,(参看本册67面至76面)而且已被我驳得体无完肤了。(参看本册77面至92面)胡先生熟视无睹,跳来跳去还没有跳出管义慈的圈子。哎呀!大名鼎鼎的胡先生啊!你何至于教我失望到这步田地啊? 一般人大多数不能了解佛法,实在因为佛法本来比一切学问都难懂,再加了大多数人没有在里边用过深沉的工夫;所以怪不得他们不解。然而胡先生曾经做过‘中国哲学史大纲’,听说他狠读过不少佛书;可是他和佛法还这样隔膜,实在出乎我意料之外。胡先生这篇序未交卷以前,一天我在报纸上看见亚东图书馆出版胡先生校敦煌本神会和尚遗集。禅宗本是佛法的最上乘。神会和尚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及门弟子。我因为急于想知道胡先生对于禅宗的态度,所以就买了一本来读。关于胡先生所历举的‘史料’,因为我非‘研究历史的人’,所以不敢赞一辞。但读了他的‘荷泽大师神会传’等篇,似乎可以看出胡先生对于‘顿悟的教义’也颇相推许。然而什么叫做‘顿悟的教义’呢?据我所知,顿悟者没有别的意思,就是顿证‘佛及大菩萨之真现量’罢了。胡先生不信有真现量,而侈谈顿悟;我不知胡先生所谓顿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虽则我非‘研究历史的人’,不敢说禅宗的‘史料’那些是胡先生所认为可信的?但敦煌本神会语录三残卷是胡先生所考定的,总算得是禅宗可信的‘史料’了。那上面所载神会和尚的话决定是胡先生所承认的‘顿悟的教义’了。他答弟子此丘兀行问龙女刹那发心便成正觉说:——

......证此之时,万缘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等备。......(神会遗集一二一面) 试问不是真现量是什么?此外说真如,说般若波罗蜜的地方不一而足。试问真如,般若怎么解?难道像胡先生那样认佛法是迷信就算顿悟吗?那么古今来一阐提人(神会遗集三八面,胡先生荷泽大师神会传引高僧传语;胡先生自注:一阐提人梵文Icchantika是不信佛法之人)有多少?难道都是顿宗的大师吗?况且神会语录上也屡次说起佛菩萨。他答罗浮怀迪师问众生何故不能出离三界,还明明说:‘人不遇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识,何由得免轮回等苦?’(神会遗集一三六面)果然要像胡先生认佛法是迷信,轮回是妄,才算顿悟;那么神会和尚也何尝顿悟?

总之我们的认识上有二个猜不透的大哑迷。一个是精神和物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个是绝对的真理究竟有没有?因为这二个哑迷没人猜得透;所以哲学家(包括科学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各派都有他的理由,而同时又都有他的说不过去地方;所以各派都以为自己是对的,别派是错的;然而都不能折服别派。我对于这二个哑迷曾经下过极深刻的考虑,方才敢断定佛法是这二个哑迷唯一的答案。佛所说的真现量,轮回,神通那些话决不是欺人的。佛自己清清楚楚看见,实实在在做到的。而且我们只要肯信佛的话,依著他所教我们的方法去学;也都能自己清清楚楚看见,实实在在做到。我的考虑的方法,断定的理由,一部分已经在下面几篇文里发表了,一部分不是这本小册子上所能尽述的。现在只能为胡先生和其他读了下面几篇文还不了解的人们再简括的叙述一番。

第一派哲学认精神和物质二种现象都是独立存在的。他们的理由根据我们的认识,因为我们认识上明明有这二种现象;然而他们的说不过去地方在我们从没有找到过那一种现象单独存在。无论我们感觉或意想到一件事,感觉或意想的本身无非是精神现象,而所感觉或想到的无非物质的本身或是和物质有关系的事。

第二派哲学只认精神为独立存在,以为物质只是精神现象里面的一种幻像。他们的理由就根据二种现象的不单独存在,和认识上精神现象的比较直接。然而他们的说不过去地方在物质本身或物质间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规律,而且不像精神现象那样随著各个人而转移。

第三派哲学只认物质为独立存在,以为精神现象只是物质的一种表现。现在一大部分的科学家都相信了(也就是迷信)这一派哲学。他们的理由也根据二种现象的不单独存在,却因为物质有一定的规律,并且不随人转移;所以反乎第二派而这样主张。他们又把解剖学里所看见的事实,和生理学里的理论,再加上一些悬想贯串起来做精神可以是物质的表现的说明。然而他们的说不过去地方在他们忘了他们自己何以见得有这么一个物质世界?你不用精神现象的感觉做侦探,谁知道有这么一个物质世界呢?你不用精神视象的记忆做书记,谁记得有这么一个物质世界呢?你不用精神现象的推理做参谋,谁知道这个物质世界有一定的规律呢?现在怎么反而听信了一部分自然现象的一面之词,竟不信任你那亲信的精神现象呢?你说感光电池(Photo cell)和电话送话器(Telephone transmitter)的作用和我们的眼睛耳朵一样。而且感光电池的电经过续电器(Relay)和电磁铁(Electromagnet)可以做种种工作,和我们眼睛看见了面包,就用手抓过来向嘴里送也是一样。不错,我也承认我们眼睛看见了面包用手抓来向嘴里送,可以说是由感觉经过一种或一串中继作用而发生行为。但这个中继装置不限定是电线,续电器,和电磁铁;这个媒介物也不限定是电。例如张三要告诉不在面前的李四一句话;张三固然可以对电话送话器说了,用电流做媒介物,使电流传到李四那边的听筒里再发出声音来给李四听;也可以对另一个人说了,用他的精神作用做媒介物,使他传话给李四。然而张三也还可以对留声机记音器说了,把音波刻在蜡上,用蜡筒蜡盘做媒介物,把它

第4篇:《楚辞》与《诗经》之比较

《楚辞》与《诗经》二者都是我国早期诗歌中的杰作,《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奠基之作。,各具特色,二者之比较在于:

一、含义不同。

①《楚辞》是指我国战国后期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专用名称,即“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亦指西汉刘向辑录的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总集;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

②而《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被视为“经典”,汉设置“五经”博士,《诗》于是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

二、作者不同。

①《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大多是屈原)所作,有较为固定的作者; ②而《诗经》只有少量的篇目提及作者,但是不可信。从采诗说看,这些篇目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文官采师加以修订,经多人之手,故为集体创作。

三、篇目及分类。

①《楚辞》中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篇目,但未见其分类;

②《诗经》有三百零五篇,并其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每一类均有其侧重。

四、内容不同。

①《楚辞》主要描述屈原、宋玉等人的政治主张、爱国思想,而且其中多楚地巫风之事或习俗,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⑴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

⑵楚辞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以粗重的笔墨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宗教巫术作为楚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感情。

②而《诗经》是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⑴周民族的史诗。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⑵颂歌和怨刺诗。

其中的怨刺诗主要批评王道衰微、礼崩乐坏,人伦废丧的产物;颂歌则主要描写歌颂周朝的历史功绩。

⑶婚恋诗。

《诗经》中有大量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篇章,其中以《国风》最多,艺术性较高,它们大多产生于民间。许多诗歌坦诚、大胆地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相爱之情。它的基调健康、乐观,感情真挚、热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邶风.静女》。除了热恋的欢乐外,对相思的焦灼、失恋的痛苦,《诗经》许多篇章也有生动的描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表现妇女悲惨命运的,如《卫风.氓》。

⑷农事诗。

《诗经》中有很多诗歌是反映农事、畜牧活动以及祭祀、宴会情况的,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基本风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事物和生活,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既有较高的概括性又十分具体、生动。这种创作方法被后代称为"风雅"风格,当属《诗经》的艺术特色之一,不论是长篇的叙事诗,还是篇幅较短的抒情之作,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诗经》都显示了其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⑸征役诗。

在描写战争中,或表现为自豪乐观,或同仇敌忾,或仇恨战争;而徭役诗则侧重于揭露沉重的服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卫风.伯兮》。

五、语言句式不同。 ① 《诗经》

⑴《诗经》的语言,首先多单音节词的重叠使用。如“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⑵“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类词还有:参差、辗转等。

⑶句型以四言为主,节奏为每句两拍,“四言二拍”的形式适应了当时的节奏。

⑷《诗经》联章复沓,回环往复的特点,以适应反复吟唱的需要。 ⑸最后,《诗经》中的比拟、夸张、对偶、排比、拟声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

② 《楚辞》

⑴《楚辞》相比《诗经》,其辞藻更为华丽,富有个性。

⑵从句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七言为主的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诗体——“骚体”。

⑶“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吸收大量的楚地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⑷多用“兮”字,置于句尾或句中,隔句用,促成句式的变化。

六、表现手法不同。 ①《诗经》

⑴《诗经》具有直抒胸臆的特点,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一个源头,这种表现手法在《诗经》中很常见,如“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运用了坦率的表达方式。

⑵《诗经》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②《楚辞》

⑴《楚辞》则选择运用丰富的想象,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⑵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比喻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七、对后世的影响不同。 ①《诗经》

⑴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精神) ⑵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⑶推动后世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真诗在民间”) ②《楚辞》

⑴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骚体”诗,为后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⑵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 ⑶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⑷绚丽的文采。

八、补充说明。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楚辞》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堪称典范,以至在其以后的诗歌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与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相结合的优秀传统。《诗经》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5篇:陟岵与采薇之比较

吴秋明 生技102 说实话《陟岵》这首诗我之前并未读过,但是读完后感到了人生深深的无奈,以及对自由对亲情的渴望,而我也尝试着用我自己的话来翻译了一下。

陟彼岵兮, 登到山顶

瞻望父兮。 远望仿佛看到我的父亲 父曰:“嗟! 听父亲呼喊我:“唉! 予子行役, 我儿现在远在服役 夙夜无已。 征战行军不分昼夜 上慎旃哉, 万事都小心翼翼啊 犹来!无止!” 早回!别留在异乡!

陟彼屺兮, 登到山顶

瞻望母兮。 远望仿佛看到我的母亲 母曰:“嗟! 听母亲呼喊我:“唉! 予季行役, 我儿现在远在服役 夙夜无寐。 从早到晚不得眠。 上慎旃哉, 万事都小心翼翼啊 犹来!无弃!” 快回!别死在异乡!”

陟彼冈兮, 登到山顶

瞻望兄兮。 远望仿佛看到我的兄弟 兄曰:“嗟! 听母亲呼喊我:“唉! 予弟行役, 我弟弟现在远在服役 夙夜必偕。 从早到晚都辛劳。 上慎旃哉, 万事都小心翼翼啊 犹来!无死!” 早回!别葬在异乡!”

看完全部我的心情也十分低落,感觉像是一个迷茫的人在无声的呐喊,整首诗虚实结合,用词婉转,以第一人称的抒情主体,叙述自己登高望远、思亲恋土,眺望家乡和父母兄长,然后虚写耳边好像听见父母和哥哥对自己反复叮咛凡事要小心谨慎,要及早回家,别死在异乡。这种把自己的意愿写成对方的要求和希望的写法,不直接写自己想念父母,而是写好像听到父母的殷切叮咛和期盼,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和父母的无法压抑的互相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能否生还故土的深沉忧虑和对非正义战争的控诉。

而真正要了解整首诗的意境必须先要了解故事的背景,周朝时期的魏国地处山西运城市南部的芮城县一带,土地贫瘠,统治者又向人民征收双重税,而且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连年征战,致使老百姓如牛负重、苦不堪言。公元前661年(周惠王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所灭。其民间歌谣《魏风》多为反对兼并战争和强制性徭役,以及反对贪官污吏而富于战斗性。在这个环境下,《陟岵》亦被流传了下来。 《陟岵》的这种以委婉曲达和表现手法抒写两地的亲人互相思念的诗,对后来的诗坛也有深远影响。例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约813~约858)的《夜雨寄北》,诗云: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又如盛唐诗人高适(702?~765)的《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第二首诗是采薇,高中的时候读过,我也比较熟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大体意境呢就是在寒冬,雪花飘飘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现在来比较一下异同,作诗风格上采薇虽然出自小雅但却类似国风,而陟岵正是出自于国风,所以说从风格上它们属于相似之作,而且都是反映了年轻壮士渴望归乡之情,创作的背景也同是处于国家沦亡之时,从壮士数次登高回忆的场景来看,两者确实有相同的地方。 但是主要的是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叙述手法上,采薇采用的是倒叙的写作手法既是归途中的追忆,而陟岵采用的是虚虚实实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上,陟岵主要是写出来士兵的登高的幻觉,以幻觉加深他内心的归乡之情,而采薇更多的是采用直接描写,从边关士卒的“采薇”可以看出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采薇我认为写作的涵义更为深刻,不仅写出了士兵思念家乡的情感更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恸。包括直接描写了大作的霏霏雪花,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等等,让人很有代入感。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

总结来说,就是陟岵更像是一部科幻片,让人想象,情绪委婉。采薇更像是纪录片,片段不断的回放,让人带入。

第6篇: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XX学院 XX班 XXX 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是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型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艺术类型,从艺术形式上来认识,都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因其起源于不同地域,发展于不同地域,故彼此间又存在诸多不同。下面将以具体作品为例,比较中国戏剧和西洋歌剧在文化背景,艺术表演方式和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不同。指出中国戏曲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形成的时代背景的不同

艺术植根抵于人民生活之中, 而音乐艺术又都源自民族民间音乐中, 各有各的民族特色。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可见我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了独具特色的重要地位。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 经汉唐到宋金的发育成长过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多种唱腔。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而作为世界艺术珍宝的西洋歌剧, 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歌剧的主流。按其性质特点及流传时、区的不同,分有正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歌剧注重对声乐的掌控,并以此表达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来感染听众, 唤起对美的追求, 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二、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的唱法比较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西洋歌剧歌唱艺术属于美声唱法,其特点是追求声音效果讲究科学的发声方法与严格的声乐训练,注重运用华彩和装饰。较中国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剧有两种传统的演唱形式:宣叙调和咏叹调。它们不仅是表现歌剧作曲家写作技巧的主要渠道,也是展示歌剧人物角色歌唱才华、发展声乐技术的重要途径。歌剧作曲家往往在咏叹调的创作上倾注更多的心血,除了很好地表现歌词的意义外,作曲家还要把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咏叹调中有很多高难度的声乐技巧,既表现人物激动的心情,也可展示演唱者的才华。如威尔第的著名歌剧《茶花女》中第二幕女主人公维奥列塔感受到真挚的爱情,十分激动地唱起了《也许灵魂渴望的就是他》这首咏叹调,起初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憧憬、渴望,既而又对现实的冷酷感到渺茫,再由失望转向玩世不恭。这复杂的心情,通过音乐打动了无数观众,其中有激动优美的音调,有压抑悲伤的旋律,还有辉煌的乐段,华丽的花腔,生动地表现了维奥列塔大起大落的精神状态,这首咏叹调十分著名,常常作为演唱会的保留曲目。

相比之下中国戏曲虽也存在诸多唱腔,但总的来说其音乐体制是以简代繁、以一总万的“一曲多用”制。中国戏曲的音乐体制从总体上主要分为板腔体、曲联体、综合体三大体制。这三种体制都是“一曲多用”的简化体制即使如曲联体那样由多个曲牌联缀而成,其中的所有曲牌也均属于同一个声腔系统,即在腔调与演唱方法上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例如京剧主要由“西皮”、“二黄”两大声腔系统组成,而这两大声腔系统又在总体上属于更大的“皮黄”系统,仍有其相同或相似之处。

中国戏剧和西洋戏剧在唱法上的不同实际上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美学思想与不同的文化精神及其创作原则。“一曲多用”的中国戏曲音乐体制,实质上也就是“旧曲沿用”,这便使中国戏曲音乐形成了程式化特点;而“多曲多用”的西洋歌剧的音乐体制,突出个体性、独立性、创新性,没有一丝一毫的“旧曲沿用”的痕迹,主要是作曲家根据个人的艺术思维方式与美学思想,注重再现现实生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体现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作曲技巧。无论是西洋歌剧的“多曲多用”,还是中国戏曲的“一曲多用”都是源自对本民族精神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表现形式和主旨比较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剧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中国戏曲重在对内部世界的表现,它是一种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外部客观世界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所以戏曲在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而是努力地追求传神写意之美,达到神似。这与写实戏剧追求不同,传神写意的追求与戏曲的虚拟性是分不开的。戏曲把舞台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化做不固定的流动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如《三岔口》舞台之上亮如白昼却表现了一场黑暗之中的厮杀。这一切完全依靠于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来实现。因此形成了以桨代船、以鞭代马、宴会有酒无菜、有杯无筷等传神写意的表演法则。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而西洋歌剧史诗性的内容、结构、角色性格、场景以其再现性特点与中国戏曲的表现性大相异趣。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综合性歌剧融文学、诗歌、戏剧、表演、声乐、交响乐、舞蹈、舞台美术于一体,是最具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这种多重的审美视角,也使歌剧具备了既有经典性,又具有群众性的双重属性。其二,是音乐性。在歌剧诸多构成元素中,音乐是一种主体表现形式,是歌剧的载体,它的贯穿性与逻辑性,是歌剧的特征;音乐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所产生的巨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以极具个性的张扬,形成了歌剧的独有风采;歌剧以声乐为主体,以美声为其演唱风格,易于充分发挥它的歌唱性;歌剧的交响性拓展,使其音乐组成多层次多线条的构架,更易对欣赏主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总而言之,中国戏剧与西洋歌剧各有所长,都是源自对本民族精神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两种艺术形态的碰撞所带来的应该不只是激烈的冲突,还有互相借鉴下的体制的创新。如中国戏曲可以借鉴西洋歌剧“多曲多用”的体制,在形式上做出创新,而不仅仅是沿用前代的曲调,保持“程式化”的固定模式。中国需要创新,作为中国瑰丽艺术的戏曲文化同样需要注入新鲜血液。 只是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随着电视剧电影界的发展,戏曲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似乎越来越无足轻重。戏曲再不是跟以前一样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之乐,而是上升到了民族文化的重量级地位,逐渐脱离民众。这对我国璀璨的戏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是极为不利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流砥柱的中国戏曲艺术要如何在这个多种文化冲击的时代生存并有所发展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7篇:

上一篇:小学各科老师教学随感下一篇:学雷锋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