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孝星事迹材料

2022-04-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篇:敬老孝星事迹材料

敬老“孝星”王小平先进事迹

哈场敬老“孝星”事迹材料

王小平,女,52岁。从2000年开始,父亲就与其生活在一起,至今11年。家有一女,现年25岁,毕业于集宁师专,在东乌旗幼师学校实习。

2001年,爱人与母亲相继去世,这给她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而这之后在2006年又下岗,生活再一次陷入困境,家里的所有经济来源仅仅是父亲的退休工资、生活补助费及母女两人的低保。父亲今年76岁,身体一直不好,检查患有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前列腺炎。曾外出就医,但昂贵的费用实在负担不起,还要供女儿上学,所有的重担都压在她的身上。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她没有放弃,还是坚持照顾父亲,父亲每天的饮食起居她都悉心照料,饮食上,饭菜不仅要做到可口,更要易于消化,那些偏凉偏辣的食物她都尽量不让父亲吃。父亲的衣服也要定期换洗。父亲的年纪大了,感冒发烧这种小病也会让他卧床不起,她会给父亲及时去拿药,给父亲按时喂药,父亲怕她累,她每次都会笑着告诉父亲放心没事的。

物质上对老人的照顾是必要的,精神上对老人的关注更是必不可少的。这两点王小平都做到了,平日和老人在一起看电视,她一定给老人选他爱看的节目,并且陪他一起看。另外,还鼓励父亲多出去转转,多与邻居的老人拉拉家常。老人心情上愉快了,精神就不空虚,他对生活就会有热情。“笑一笑十年少”老人精神饱满,对身体状况十分有益处。生活中的普通小事,更能诠释“孝敬”这两个字。老人正是需要点点滴滴,二十年如一日的关怀。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用心关爱老人,日月积累,也就做了一件孝敬老人的大事。

深知父母恩,行孝不辞劳。王小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滋润老人的心田,她的孝心不仅是一种“大爱”,更是一种“艺术”,感染着每一个认识她的人,她是快乐的,因为她以孝敬为乐;她是幸福的,因为她的爱在传递着人间的温情,回馈她的是理解和关怀,她为子女树立了榜样,让爱世代相传。王小平这种可贵的行为,于平凡中见伟大,弘扬了社会孝心孝行的风气,她用平凡的故事,演绎着中华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第二篇:尊老敬老十大孝星先进事迹材料

**,男,现年39岁,是**市人民检察院一名极其普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里,他和别人一样,忠实地履行一名检察员的职责。八小时之外,他默默无闻地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在漫长的十六载岁月中,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无怨无悔地侍奉于父母双亲身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他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其他成员做出了表率,赢得了单位同事和亲朋好友的称道,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现代孝廉”的典范形象。

1990年,**的父亲被检查出右侧脑梗塞,随后,病情不断加重,语言不清、行动不便、性格孤僻等症状越来越明显。父亲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平日里性格爽朗,和蔼可亲,他在家时,家里总是欢声笑语。而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这一切,所有的家庭重担落在母亲和兄妹五人身上。俗话说:“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时的**,治疗脑梗塞尚无良方,只能靠吃吃丹参,充充血管,来延缓脑梗塞病情的蔓延。母亲不会骑车,**和大哥、二哥用自行车驮着母亲,访遍了**当时比较知名的内科专家,请教了赵志奎等许多老中医,查阅了许多有关脑梗塞方面的资料,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父亲的病情得以好转。经过大夫的积极治疗和家人的精心护理,父亲的病情逐步好转,尤其是肢体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又可以在长青路的树荫下看到**的父母一起散步的身影,有时他们还抱着年幼的小孙子和邻家孩子嬉戏。**和兄长们总算松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显出了久已不见的笑容。

谁知好景不长,6年后,父亲的病情又严重起来。1996年8月份的一天深夜,父亲躺在床上休息,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嘴歪眼斜,还拼命地咀嚼自己的舌头,弄得满口淌血。**见状,连忙用毛巾塞进父亲嘴里,以免他继续咀嚼舌头,造成更大的伤害。但是,又害怕引起窒息,只好抽出毛巾,用手指抠开父亲牙齿,让呼吸系统保持通畅。父亲不自主的咀嚼还在继续,**的手指很快就被咬破了,手指上的血和父亲的血混在一起,染红了枕巾。十指连心,痛彻心扉,可是再痛也抵不过对父亲的孝心爱意,他坚持着,支撑着,直到“120”救护车呼啸着赶来。

父亲住进了医院,以后的两个多星期,他一直处于昏迷之中。通过脑部ct扫描显示,他的右脑血管大面积梗塞。如不及时救治,将会留下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植物人。当时,父亲全身插满了输子,吃饭、喝水、大小便,完全不能自主。**和兄弟们轮流陪护,时刻守候在父母身边,与他们共度难关。两个星期里,**从未脱下过衣服睡觉,脸来不及洗,胡子来不及刮,整个人憔悴得不成样子。可是,每次回家做饭,双手都洗得干干净净,米淘过多次,菜反复择洗才能下锅,生怕父亲吃得不卫生、不可口。也许兄弟们的真情感动了上天,病魔再一次退却了。两个星期后,父亲转危为安,恢复了神智。

体力和肢体的恢复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经过两周卧床,父亲体内的大便已干结成块,依靠他自己怎么也拉不下来。**怕父亲由于排便用力造成脑血管壁破裂,便清洁双手,戴上薄塑料手套,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将硬块的大便从父亲体内抠出。父亲通畅地排完一次大便,成为**和家人们最快意的事情。此后的两个多月里,**和兄弟们轮流地架着父亲,在人民医院内科病房楼道里一步一挪地做着肢体恢复活动,开始20分钟一次,后来增加到40分钟。回到病房,他们还要给父亲用开水烫脚,做腿部按摩,请理疗科大夫为父亲做理疗。天道酬勤,这话一点不假。三个月后,父亲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医院的大门。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稳健,但和其他脑血栓病人相比,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的家庭并不富裕。那时,大哥、二哥已经结婚成家,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父亲、母亲和他自己。按1996年的工资水平,全家工资加起来,1个月也不超过2000块钱。父亲出院后,除单位报销一部分费用外,家里还要承担很大一部分医疗费。为了让父亲增强体力,需买一些营养品滋补身体,一个月下来,家里的收入所剩无几。1997年1月,**结婚了。之前,家里给他爱人的订亲礼是1000块钱,这对于那时已经是“万里挑一”的年代而言,确实是有点寒酸了。就是到现在,家里还看着10年前家里买的17寸海信彩电,家具还是10年前的简易木质沙发和床铺。直到XX年搬家时,才添置了一张餐桌和一台冰箱,那是为父亲吃饭方便、卫生才买的。除了这些,家里没有更多的摆设了。这些东西,摆在130平方的房间里,整个屋子显得很空荡。可是,这里面有和谐的家庭,有慈祥的父母,有和自己一样孝敬父亲的妻子和儿子,**觉得很充实,很幸福。

从1996年到现在,10年光景又过去了。在这10年间,父亲几乎每年都住进医院治疗一段时间,每次多则半年,少则一个月。住院期间,**在兼顾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身心陪护在父亲身边,夜晚住在医院,白天做饭、送饭,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医院和家庭之间。XX年6月份的那次住院是父亲犯病比较厉害的一次,一直到12月份出院,父亲也没有能恢复右侧肢体的功能,只有依靠别人支撑才能站立。为了更好地照料父亲,**毅然担当起照料父亲的责任,把父亲接到检察院家属院自己刚装修好的房子里,和父亲住在一起。每天,他和母亲帮父亲起床、穿衣、刷牙、吃饭、按摩、吸氧、烫脚、通便,每天重复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这几乎成了他两年来固定的生活模式。在母亲看来,**对父亲的孝敬最大程度地表现在他的细心上,父亲体温的高低、床垫的干湿、卧室的冷暖,他都时刻挂在心上,甚至是父亲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反映、每一个生活细节,他都毫不放过。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而且久病床前的孝子对父母的情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弥久弥真,最终化作传承美德、敦化民风的人间佳话,流传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从父亲患病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六年了。十六年,5800多个日日夜夜,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能不算作人生中的一段漫长经历。对于**,这段岁月承载了他从23岁到39岁的青春时光。在即将踏上不惑之年的门槛之前,他回首过去,仰无愧于生育自己的父母双亲,俯不悔于自己为孝敬父母付出的16载光阴。抬望前路,他又觉得身上的担子依然很重,因为父亲双亲还需要自己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圣人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为喜,一则为惧。”**的父母都已经是年逾七旬的老人了,光阴难留,岁月易老,怎能不倍加珍惜?殚精竭虑,安守孝道,尽己所能,回报亲恩,让父母度过祥和的晚年——这,就是**最大的心愿。

第三篇:敬老孝星道德模范赵有林先进事迹

三岔口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先进事迹材料

白石头村民 ——赵有林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察右前旗三岔口乡普通农民赵有林连续十四年给全村老人和乡敬老院送菜的善举,感动着他周围的人。

赵有林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菜农,现年55岁,汉族人,他从念书起,就怀着一颗爱老敬老的心,对其父母及村中的老者都非常孝顺尊敬,他经常说:“孝敬老人是我们能做的,该做的,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只要坚持不懈,人人都能对身边的老年人关爱孝敬,全社会就是一个充满爱和美的和谐氛围。”

今年55岁的赵有林和媳妇在家务农种菜,两个孩子在外打工挣钱维生。赵有林种菜在当地也很有名,近年来,由于农村老龄化的加剧,像赵有林这样的年龄,在村里算的上是比较“年轻”的劳动力。他每年种

五、六亩菜地之外还种些玉米、土豆、胡麻和莜麦等,一年四季忙个不停。可能觉得自己“年轻”,所以尽管忙,赵有林仍然把敬老当做自己生活中的大事,把自己家的菜分给老人们吃。

踏着改革开放的金光大道,勤劳致富,日子过的也不错。几十年如一日,赵有林依时按侯,无偿的供给敬老院和村民食菜的需要,逢年过节,他会开着自己的三轮车,拉着瓜、菜、月饼、麻花及时的给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去,让他们非常感动。平时在村中,他发现老人们的困难,都主动去帮忙,帮他们解决耕地、送粪、拉土、抹房、挑水、磨面等日常生活困难。年复一年,贵在义务坚持,充分体现了一辈子赵有林做好事的精神。老年人都夸他是“新时代的孝子”,现实中的“活雷锋”。赵有林常说:我不为名,不为利,只要老人们活的健健康康,能给我一个微笑,我就觉得很舒心、欣慰。

1998年夏天,白石头门前的河槽中,一辆拉沙汽车突遇疾风暴雨,两人被洪水冲走,其余三人被洪峰围困在车中,在这人命关天的时刻,赵有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二话没说,急忙回村召集在村年轻人经过一个多小时把三人成功解救上岸,其中一人以不醒人事,赵有林急忙把他送回家,请医生给予抢救,看到苏醒过来的年轻人后赵有林激动的留下了眼泪。

说起他总是为周边群众,特别是为乡里、村里孤寡老人送自家种的菜时,他却说“这没有什么好宣传的,我作为村里面比较“年轻”结实的人,照顾老人是理所当然的,我的父母也时常教育我们,孝敬老人天降幅啊!”村里也经常有人来找热心的他帮忙,就连他媳妇都夸他:“老赵在家里外头都是大好人。去年,我患病的弟弟和父母在外地无法生活,他二话不说,就把他们接到家里。现在,这么多人口在我家,他身上的负担更重了,可他从没有半句怨言,并且对我家人都照顾的非常贴心,这让我都很感动!”

李克强总理说:“说一尺不如做一寸”。孝敬老人也要从实际行动做起,把内心的亲和爱落到实处。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建成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我们全社会团结一致,发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祖国就一定会更加和谐美好!

第四篇:孝星事迹材料

“只会为公婆生活着想”

—孝星李洪云事迹材料

在台子镇沙窝村,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个感人故事:一个55岁的妇女照顾着两位年近9旬的老人,一个卧病在床,一个行动不便。这位55岁的妇女叫李洪云,是台子镇沙窝村的一名普通妇女,但她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1955年李洪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勤劳朴实,善良厚道,为人和蔼,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1977年,22岁的李洪云嫁给了丈夫李秀荣,结婚后自立家业勤俭持家,承担了家庭重担和内外事务。33年来从未与公婆吵过嘴、红过脸,从未让公婆受过半点委屈。在日常生活中,重活累活自己干,好饭好菜公婆吃。丈夫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她独自一人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起居生活的重任。

1993年婆婆患上白内障眼疾,为了给婆婆筹钱治病,李洪云做起了小百货生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筹集资金3000多元,为婆婆在章丘明水医院治疗眼疾,换上当时最先进的眼内膜镜片。

2002年婆婆患上了脑梗塞,她一直在医院守护在婆婆身边近3个多月,端屎端尿,直到婆婆康复,以后的日子她自己为婆婆购买治疗血压、血栓的药物维持,俗话说:“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时治疗脑梗塞尚无良方,只能靠吃吃丹参,充充血管,来延缓脑梗塞病情的蔓延。她就用自行车驮着婆婆,访遍了当地知名的内科专家,请教了许多老中医,请人查阅了许多脑梗塞的资料,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婆婆的病情得以好转。经过大夫的治疗和她的精心护理,婆婆的病情逐渐好转,肢体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又可以在村路口的树荫下看到李

1洪云搀扶婆婆一起散步的身影。在这期间,李洪云胜似亲生女儿,喂老人吃喝,帮她接屎接尿,长达一年之久。

2003年8月的一天傍晚,婆婆由于感冒躺在卫生室床上输

液,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嘴歪眼斜,还拼命地咀嚼自己的舌头。李洪云见状,连忙用毛巾塞进婆婆嘴里,以免她继续咀嚼舌头,造成更大的伤害。但是,又害怕引起窒息,只好抽出毛巾,用手指抠开婆婆牙齿,让呼吸系统保持通畅。婆婆不自主的咀嚼还在继续,李洪云的手指很快就被咬破了,手指上的血和婆婆的血混在一起,染红了枕巾。十指连心,痛彻心扉,可是再痛也抵不过对婆婆的孝心爱意,她坚持着,支撑着,直到“120”救护车呼啸着赶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洪云的精心呵护下,老人竟然又奇迹般的站立起来了。

2006年,丈夫因心脏病去世,一向健康的公公身体每况愈下,痪脑萎缩四处求医无效导致瘫痪,从此照顾公公的饮食起居又落在了李洪云的身上。除了照顾86岁的婆婆,还要照顾85岁的公公。在公公瘫痪的几年来,时常大小便失禁,尾骨患上褥疮,李洪云没有嫌脏臭,每天数次给公公翻身擦洗,按摩、上药等等,晒台上每天都挂满了衣裤、被褥和尿布等。在李洪云的精心照顾下,公公的尾骨褥疮好了,但胃口还很差,她就绞尽脑汁地烧制开胃口的菜肴,糕点、水果常备。劳累使李洪云头上增添了缕缕白发,躺在床上的公公心痛的说:“我这把年纪了,你就马虎一点,多照顾照顾孙女吧。”可李洪云却说:“爹,只要您健康长寿,开开心心,就算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李洪云丈夫的姐妹也经常来看望陪护老人,看着父亲每天都开心,她们都非常感激李洪云,都说:“有您照顾父亲大人我们一百个放心。”

李洪云为调理好公公的身体,每次事先用锅煮好一锅米粥,蒸饭时总在馒头中间放一团白米饭,这是她特意为公公做的。即使自己几月吃不上一顿肉,也要省一点钱,从街上买点肉来给老人补充营养,每次吃饭时炒一点放在公公的碗里,家里实在没肉时也要给公公炸上两个荷包蛋。老人手抖不听使唤,李洪云和儿子便轮换着一口一口的喂老人,从没一句怨言。

在平时,李洪云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可在孝敬公婆身上,她却非常的大方。公婆经常便秘,要想大便通畅,调节饮食很重要,李洪云就经常去杂粮店购买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的食物,象荞麦、糙米、绿豆、蚕豆、胡萝卜、集市上的芹菜、韭菜、白菜等等,总之她心中总是想着公婆的健康,想着公婆的生活质量,心里就是没有自己。婆婆每当和左邻右舍谈论起儿媳妇的事情时,总是深情地说,“我能有这样一个好儿媳妇,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啊!”。正因为如此她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好评,也因为她的孝心,她们家连续三年获得村“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好媳妇”等光荣称号。受到母亲的熏陶,李洪云的儿子也非常孝顺爷爷奶奶,在单位上班打电话回来,总要问候老人的身体,每次回来,都要给他们带一些营养品和一些零花钱。

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三年多了,一千个日夜呀!她何时有过片刻懈怠?我们看得出,今后不管还有多少日日夜夜,有着一颗滚烫孝心的李洪云会一直坚持下去。

第五篇:孝星 事迹材料

2014年新野供电公司“十大孝星”

先进事迹材料

杜杰,男,汉族,1983年12月参加工作,1985年2月入党,大专文化,现任上港供电所线损员。

该同志作为上港所线损员,在工作上不辞劳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上级领导及职工们的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上岗供电所所先进个人。

杜杰同志多年来能够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和国家、市、县等有关为老干部及退休职工的方针政策和具体规定,为他在工作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能够在为老干部及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和实践当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常说要做好离退休工作,要有耐心、有弹性、有磨力,对同志要尊重、称呼要得体,使同志感到心情舒畅,要耐心听取同志反映的问题,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听同志把话讲完,要有容量,同志的事能办的必须尽快办、及时办,不能推拖不办,要用情感温暖同志的心,用行动感动同志的心,要多为同志办好事、办实事,让同志满意。杜杰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也是他多年来工作经验的真实写照。他是一个细心的人,心里时刻装着一本同志情况的明细账,哪位同志身体不好生病住院,他都事必躬亲,前往探望、慰问、家访、祝福,给同志们带去组织上的关怀,使同志们

感受到组织上的温暖、同时又和同志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随时了解同志的生活、家庭、身体健康等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对长期生病住院的同志,家庭生活有一定困难时,杜杰同志总是及时地帮助解决。他虽未作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作为一名企业职工,杜杰同志不但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生活中更是以身作则,竭尽孝道。

孝道贵在心中孝,贵在持之以恒。杜杰同志用真心、热心和爱心谱写着敬老爱老的赞歌。在每一个平凡的家庭当中,自古都是婆媳关系最难处理的,作为一个儿子妇,他更是以真爱之心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对公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任劳任怨的处事方法,将家庭关系处理的非常和睦。作为一个晚辈,虽不能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但在工作闲暇之余,他都常常通过电话嘘寒问暖,了解长辈的需求,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默默地承担着这份责任与义务。

老母亲今年78岁,时常因年岁大,血脉不通,脚趾破了,他就为老人洗脚,烫脚,剪指甲,为老人捏腿,按摩,让老人的叫早日好起来。老人看到儿子这样照顾她,孝敬她,心里又喜又疼。每逢家里串门来人他就和家人说有他这样一个好儿子,是上天赐给他的,是他的福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再累也没有一句怨言,有时间就和爱人一起去老人

家里,给她讲笑话,拉家常。正事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老母亲的脚很快就好了,天天能坐在门口,临街的地方说话,聊天,看起来很开心。平常哪怕中午或到休息时间,他都赶回家悉心照顾母亲,老人想吃什么,他都亲自下厨做好可口的饭菜,送到老人面前;每天早晚稍有空闲,他都亲自搀着母亲到楼下小区内散步、聊天,把看到和听说的日常小事或新闻讲给母亲听,陪母亲聊天解闷,以便给母亲带去健康、快乐的生活。多少年如一日,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默默地承担着家庭这份责任和义务。在他的细心照顾下,母亲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身体硬朗,逢人必竖起拇指夸夸自己的好儿子。他深知父母恩,行孝不辞劳。用平凡的故事,演绎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北京精神。单位职工和邻居们都说杜杰同志不愧为一名好儿子。

2014年9月13日

第六篇:小孝星事迹材料

一鸣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一个普通三口之家,他从小就体会着爸爸、妈妈一边上班、一边照看他的不易,懂得了父母养育他的艰辛;看着爸爸、妈妈勤俭持家,家里日子越来越好的变化,一鸣也深受感染,学会分担家务,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不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小孝星事迹材料。不知不觉中,他成了一个善良、孝顺、懂事的好孩子,他学习认真,成绩优秀,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师,懂得尊老爱幼,经常因为做了好事、帮了别人而发自内心的高兴和快乐,事迹材料《小孝星事迹材料》。

他体贴父母,年龄虽小,家里的小主人翁意识很强。妈妈生病时他端茶送水,用稚嫩的小手给妈妈按摩额头,眼神里充满关切和忧伤,问:“妈妈好点了吗?”

妈妈中午歪在沙发上睡着了,一鸣会拿上小被子轻轻的给妈妈盖上;

爸爸喝醉酒吐了,一鸣忙给爸爸递水,不怕脏打扫卫生;

周末时,他有时主动的早起做早餐,用电饼铛煎鸡蛋、烙饼,吃着孩子这么小就给父母做的饭,心中的滋味无语言表。

他生病时从不找事,他怕妈妈着急、怕治病花好多钱、怕妈妈和他看病耽误上班……。

他从不乱花钱,即使是正常开销,也总是说:多少钱够吗?咱家有吗?

他尊敬老师,把老师看作亲人。有一次老师带病上课时不停的咳嗽,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放学就对妈妈说:“咱给王老师买点治咳嗽的药吧,老师感冒了。”妈妈说老师有病肯定自己买药了,咱又没什么治病的偏方,要不给老师买点梨吧。就这样,他和妈妈到水果店买了五六个大梨送给了老师。老师很感动,家长也为他和老师这么好的感情而感动。

他非常懂得感恩,懂得尊老爱幼。有一次他身体不好,姥爷亲自杀了一只老母鸡,说:“一鸣你吃了老母鸡,病就好了。”一鸣回家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里,并且趴在桌子上大哭了一场,说:“太感动了,咱以后再多给姥爷点东西。”

和邻居奶奶一起上楼,主动帮奶奶那东西;坐公共汽车,一鸣会因坐在里边没有给后来上车的人让座而深深自责;谦让年龄比他小的孩子,家长实在看不下去时,他却不温不火的说:哥哥不是要让负弟弟吗?

一鸣做的令人感动、受人称赞的小事还很多。虽然他还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他这种做了好事、帮了别人而发自内心的高兴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去学习。

上一篇:酒店节能工作计划下一篇:竞聘上岗后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