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素材在舞剧中的应用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英歌是盛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集自娱性、功能性、表演性于一体的民俗表演,在长达三百余年的传承发展中,逐步从游神赛会走向专业课堂、剧场舞台,甚至在近年广东不少优秀舞剧作品中都能看到英歌飒爽豪迈的身影。研究讨论英歌舞素材在舞剧中的应用,有助于理解民族民间舞改编应用在舞剧中的作用,亦有助于民族民间舞的传播推广和传承发展。

关键词:潮汕英歌舞;舞剧;民间舞改编应用;

英歌是盛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集自娱性、功能性、表演性于一体的民俗表演,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广东普宁、潮阳、惠来、陆丰甲子、潮安等地最为兴盛,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完整的英歌表演由前棚英歌舞、中棚诙谐小戏、后棚武术展示三部分组成;随着前棚英歌舞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得到丰富与提升,如今的英歌表演大多只保留了前棚部分,中棚与后棚表演已逐渐失传。

作为英歌表演最主要的部分,传统前棚表演多由青年男子组成人数为偶数的表演队伍,从36人到108人不等;近年来在英歌舞表演场合与表演需求不断发展变更后,也出现了人数更为简练的队伍构成形式,甚至出现儿童队、女子队,但表演人数大都遵循祖制,设定为偶数。在内容方面,前棚英歌主要表现梁山豪雄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情节,或是群雄劫法场救宋江的情节;舞者们扮演成宋江、李逵、秦明、关胜、杨志、武松、鲁智深、孙二娘、扈三娘、时迁等,脸上以油彩勾画脸谱,身着与角色相符的、近似戏曲短打衣饰。舞者们大多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相互对击,配合特定的跑跳步伐,跃步向前,舞者分为左右两队向前行进,行至开阔的广场等区域,整个队伍会舞动变换成各种队形,如双龙出海、金龙穿水、麦穗花、半月莲、八字双金线等等,整个表演呈现出活泼利落、飒爽洒脱的气质。此外,英歌舞表演技法的丰富多彩与其独特的锣鼓节奏、配器、打法相关联,风格不同的锣鼓点是队形变化、动作变化的根基。根据表演节奏的不同,英歌分为节奏鲜明的快板英歌、稳健阳刚的中板英歌、风格古朴的慢板英歌,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展现出英歌舞在发展流变过程中丰富多元的面貌[1,2]。

作为广东地区极具特色的民间舞种之一,英歌舞从最初的游神赛会、乡镇街道,慢慢走上舞台、走进课堂。除了较为原生态的英歌表演偶尔被搬上舞台以外,专业编导们曾以英歌舞素材创作出多部小作品和精彩舞段,例如广州市歌舞团的《英歌武》、华南师范大学的《甲子•传》《英雄花》等等。

在大型作品方面,近些年广东涌现出的《沙湾往事》(广东省歌舞剧院出品,2014年首演)、《醒•狮》(广州歌舞剧院出品,2018年首演)、《潮•速》(广东现代舞团出品,2018年首演)中,都看到了英歌昂扬潇洒的身影。在这几部作品中,英歌舞改编段落虽然所占比重不多,但都确实在剧中起到了加强地方文化色彩、丰富舞剧表现力的重要作用。从具体案例着眼,讨论英歌舞素材在大型舞剧中的应用,一方面,有助于生动理解民族民间舞的改编应用在舞剧中起到的作用,如对舞剧剧情铺陈、氛围烘托、场景塑造、抽象意境打造等方面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为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大型舞剧提供案例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民族民间舞的传播推广和传承发展。

一、舞剧中的改编民族民间舞

在大型舞剧中,编导们选择贴合剧情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进行改编,融入剧中情节,以达到丰富舞剧色彩、烘托场景氛围的效果,这一创作手法可谓由来已久。

19世纪中后期大放异彩的“古典芭蕾之父”毛里乌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1818-1910)根据舞剧的剧情、音乐、场景需要,将多国民间舞蹈素材结合古典芭蕾的技术技巧,创作出许多流传百年仍被奉为经典的舞段。如在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佩蒂帕为“王子选妃”一幕设计的“各国佳丽殿前献艺”情节,集中展现了热情似火的西班牙舞、雍容端庄的匈牙利恰尔达什舞、轻盈灵动的波兰玛祖卡舞、俏皮欢快的意大利拿波里舞,既契合了剧情设定,又提升了舞剧的表现力。

40年代初步发展的舞剧体裁即已开始结合民族民间舞,梁伦创作于1945年的《五里亭》就融入了云南花灯和秧歌,剧中人物借用民间舞中常见的雨伞、折扇、手绢等道具以表达人物情感情绪;到50年代末更为成熟的舞剧《宝莲灯》中更为成熟的“扇子舞”“手绢舞”“霸王鞭”等民间舞素材的融入,使舞剧更显多彩,同时打造出生动活泼的乡村风貌[3]。

中国舞剧发展至今天,一代代编导不断总结、创造,使得各民族民间舞素材在舞剧中异彩纷呈,为中国的舞剧创作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在对舞剧发展史框架有所认识基础上讨论英歌素材在舞剧中的应用,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改编民族民间舞在舞剧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及适用场景。

二、有助于剧情铺陈与氛围烘托

广东省歌舞剧院推出的由周莉亚、韩真担任总编导的大型舞剧《沙湾往事》,以广东沙湾古镇一个音乐世家的命运和广东音乐的传承发展为引线,将《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著名广东音乐作品融入具体的时代背景,讲述了一个在家国遭遇外敌侵犯之时,广东音乐人“何柳年”及其家人、同仁们以生命守护作品的故事。

英歌舞元素在剧中出现了两次。

在第三幕中,侵略者日军大佐以全族性命为要挟,要求何柳年为其演奏广东音乐,何柳年怀着满腔愤慨,以大鼓击奏《赛龙夺锦》来表达内心的不屈抗争。编导们在这里创造了一段由何柳年、何少岩、日军大佐演绎的三人舞,将英歌舞风格独特的舞槌动作融入何柳年和何少岩激愤击鼓的段落中。何柳年双手紧握鼓槌,与堂弟何少岩一齐击奏《赛龙夺锦》,跟咄咄逼人的日军大佐形成角力之势;兄弟两人沉稳的马步和手上飞速转动的鼓槌形成张力,英歌的奋进激昂恰如其分地展现出角色铿锵有力、激烈对抗的情绪。这段三人舞将音乐家对侵略者暗潮汹涌的抵抗与斗争简洁精准地表现出来,成为剧情叙述的重要部分。

在全剧的结尾段,何柳年奏起象征不畏强权、坚韧不屈的中华民族气节的《赛龙夺锦》,将剧情氛围推向高潮。一艘龙舟,在无尽波涛中乘风破浪。编导们在此以群舞的形式,结合了英歌与划龙舟的动作,将英歌槌化为划龙舟者——同时也是在时代洪流中坚持传承的一代代广东音乐人、受到帝国主义侵压后起身反抗的广大炎黄子孙——手中的船桨,他们以英歌舞充满英气与震撼力的独特语汇表现出作为群体的广东音乐人在守护民族艺术精品过程中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气概。这段群舞完成了全剧主题总结式的升华,让人联想到广东音乐乃至传统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靠的是一代代人薪火相传、前仆后继的慷慨激昂投身其中,将全剧情绪推向心潮澎湃的最高点,成了“点睛之笔”。

三、有助于舞剧场景塑造

广州歌舞剧院2018年推出的由钱鑫、王思思担任总编导的大型舞剧《醒•狮》,在艺术成就、观众口碑和票房市场多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舞剧讲述了两位出身不同、曾有过节的舞狮少年“阿醒”与“龙少”,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来临时,放下曾经的私人仇怨,共同抗敌的故事,反映了大时代风云中南粤儿女团结一致、勇于抗争的精神。

《醒•狮》融入了多种南粤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南狮、南拳、蔡李佛拳、木鱼说唱、大头佛、鸡公榄、饮茶文化等等,当然也加入了来自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在第三幕“狮王争霸”中,出身舞狮世家的龙少参加狮王争霸赛的一段舞蹈,舞美设计巧妙,融合了英歌舞及武术元素,充满张力与视觉冲击,让人印象深刻。舞台上巨大的狮头骨架不断转动,站在骨架上的人仿佛大赛的围观者,形成瞬息万变的紧张感;五头舞狮相互角力,争夺挂在高处的红绸。围绕在赛场周围的男子舞起手中木棒,既融合了英歌中灵动的槌花技巧、腾跃动作,又结合了武术中棍术的刚烈果敢,一方面表现出狮王争霸赛争夺白热化的激烈场面,另一方面也外化了“龙少”一心夺魁而热血沸腾的内心。

这段群舞的设计让“狮王争霸”场面热闹非凡,塑造出万众瞩目、精彩纷呈的赛场气象,呈现出舞剧作品中较为难得的节奏紧凑的电影感。

四、有助于抽象写意心境形象化

由刘琦担任艺术总监、张晓雄担任艺术指导、吴建纬担任编舞的现代舞《潮•速》是中国境内首家专业现代舞表演团体——广东现代舞团于2018年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作品。全剧以充满写意抽象的浪漫色彩歌颂一个主旋律主题:靠海而生的族群、背井离乡的浪子、流露着憧憬的眼睛、随着列车车厢晃动的拥挤人群、在都市中邂逅和分离的伴侣……在充满机遇的浪潮中,有雄心,也有彷徨。《潮•速》展现的是这波澜壮阔四十年中的一幅幅“群像”。

在全剧的尾声段落,编导巧妙地安排了一段刚柔并济的英歌元素改编群舞:伴随着令人振奋的鼓点,所有指代着过往、当下的舞者次第登场。他们伸展的肢体、如潮水汹涌流动般的舞台调度,让人不禁联想起那个昂扬奋斗、弄潮逐浪的时代。现代舞流畅的身体技术糅合着铿锵洒脱的英歌代表性动作,即便舞者手中没有英歌槌,甚至没有道具,但那稳健有力的下肢、牢牢紧握的双拳、灵活挺拔的腾跃,依然把英歌与生俱来的勃发英气展露无遗,映射着改革开放四十年中一代又一代弄潮儿的精神状态。

以这段融合英歌元素的群舞作为全剧的最后一幅“群像”,其精妙之处在于:首先,从舞蹈风格上突出了作品的广东特色,表现了广东人民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英姿勃发、勇于创新的性格;其次,英歌的刚毅果敢切合了改革开放浪潮中人们勇于奋进、敢为人先的时代气质;再次,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舞蹈理念以及技术技巧;最后则是主创们对英歌舞与现代舞的深刻理解与高度结合,既保留了各自的性格,又相互映衬、彼此交融,是为现代舞融合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再创造的优秀成果。

五、结语

从古老的祀神傩舞到如今的年节庆典、舞台作品,三百年来,英歌舞在传承与发展中保留了原本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在新的领域中展露出独树一帜的英武与矫健,在一代代新人崛起的课堂中广泛传习,为创造具有广东特色的舞剧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笔者坚信,在吸收、应用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创作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地方风格的舞剧作品这条道路上,已然有珠玉在前,但未来的精品舞剧也会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深刻总结的不断推进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陈华南,王史风.普宁英歌(大型图文集)[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2] 隗芾,际云.潮阳英歌舞[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冯双白.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上一篇:法律案件中法理与情理下一篇: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