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写作素材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文写作素材(精选10篇)

网文写作素材 篇1

玄幻:东方玄幻、远古神话、异术超能、变身情缘、王朝争霸、转世重生、异世大陆

奇幻:西方奇幻、吸血家族、魔法校园、异类兽族、领主贵族

武侠:传统武侠、历史武侠、浪子异侠、谐趣武侠、快意江湖

仙侠:现代修真

洪荒网文、古典仙侠

奇幻修真

远古神话

都市:都市生活

恩怨情仇

青春校园

都市异能

都市重生

耽美网文

同人网文

BL网文

合租情缘

娱乐明星

谍战特工

爱情婚姻

乡土网文

国术技击

言情:冒险推理

纯爱唯美

品味人生

爱在职场

菁菁校园

浪漫言情

千千心结

历史:架空历史

历史传记

穿越古代

外国历史

军事:战争幻想

特种军旅

现代战争

穿越战争

游戏:虚拟网游

游戏生涯

电子竞技

游戏异界

体育:弈林生涯

篮球运动

足球运动

网球运动

科幻:机器时代

科幻世界

骇客时空

数字生命

星际战争

古武机甲

时空穿梭

灵异:推理侦探

恐怖惊悚

灵异神怪

悬疑探险

网文写作素材 篇2

一.组合式处理

组合式处理形式多样:一是时间组合, 即把发生时间相隔较久的事放到一起;二是人物组合, 即把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事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三是事件组合, 即把没有关联的事联系在一起;等等。

如一学生在三篇随笔中分别写到了这样三个素材:⑴父亲的电瓶车车胎被路上的玻璃碎渣扎破;⑵上了高中, 学校离家远, 为了安全, 父亲决定骑车接送我。⑶弟弟把玻璃瓶随手扔在路上。这几件事, 很难单独成文, 即便成文内容也很平淡单薄。笔者引导学生将这几则材料组合起来, 改写成了这样一件事:中午, 父亲送我上学, 在路上电瓶车车胎被玻璃碎渣扎破;修车师傅拔出车胎上的玻璃碎片, 随手扔到路上, 父亲仔细找了好—会儿, 把那块玻璃碎片又拾了起来, 放进上衣口袋。看, 把这几则材料组合、充实后, 事件便有了意义, 也显得感人了。这种组合素材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的谋篇布局。在积累的大量的生活素材中, 选其所需为我所用, 组合式处理必不可少。

二.添加式处理

如果生活素材只是事件过程, 我们可以给它添加背景, 这样一来, 文章就会显得充实、感人。例如, 有学生写《我的邻居》这篇作文, 写“我”和父母回家时, 看见邻居王奶奶正在给“我”家的花浇水。这则材料体现了邻里之间的真情互助、和谐友善, 但学生只是叙述了耳闻目睹的事情过程, 情节平淡, 不能感染读者。经过笔者引导, 学生给这件事添加了这样的背景:当时正是暑假, 虽然天气十分炎热, 但我和父母还是出去旅游了十天, 王奶奶担心我家的花会枯死, 天天傍晚给花浇水。还回忆了去年王奶奶家的小狗跑到“我”家花坛乱踩踏花, 被父亲看见, 他气上心头, 从地上捡起拖鞋就砸, 结果把小狗砸伤, 为这事两家还发生过不愉快。这样的添加不但不失真实, 反而大大地提升了素材的价值, 人物形象鲜明感人了, 同时也使文章有了波澜。作文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但不能脱离生活。适当地加工素材是提升作文质量的突破之处。

三.细节式处理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很多时候, 学生作文的细节描写还不到位, 以致缺乏表现力。有一学生在随笔中写到了这样的一个真实素材:打扫卫生时, 手上不小心弄了个刺, 疼死了, 可我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还是妈妈细心, 她帮我挑出了刺。文章主要是描写妈妈的细心, 但在细节上处理还不够。笔者指导学生继续充实了这些内容:妈妈的细心是通过挑刺体现的, 要用微妙的描写感染人。后来学生改成了这样:“……妈妈让爸爸紧紧捏住我手指的两侧, 她看准刺的部位, 沿着刺的周围拨开皮层, 露出藏在肉里的刺儿。妈妈小心翼翼地一针一针地挑, 一针一针地拨, 刺终于露出了头, 妈妈手上的汗也露出了头。她用针尖朝上拨一次, 我便咬一次牙, 眉头拧成了疙瘩……。”亲身经历的生活素材, 通过这种细节式的处理, 描写将生动感人。

四.深化式处理

很多学生写到的生活素材, 常常只是事态发展中的某一阶段或过程, 如实写进文章中, 大多挖掘不够, 过于肤浅。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往下深入。如有篇题为《我是一个大傻瓜》的文章, 内容梗概是:别人都叫我傻瓜。一次店主多找了一百元, 我返身还给了他, 当我出店时, 听到顾客说我傻。在路上, 只要遇到乞丐, 我就会把身上的钱都给他, 同学们都说我傻。我后悔了, 决定以后要学聪明些。一次坐车, 见车上有个座位, 就连忙挤过去, 想当一回“聪明人”, 不料却坐在了一块口香糖上, 被旁边一位姑娘当“傻瓜”笑了一顿。此文生动有趣, 但实写到这里, 文章显得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经过笔者引导、启发, 学生延伸了这样一个结局:走下车, 我想到了一些事情, 那店里的顾客, 那围拢上来的同学, 那大笑的姑娘, 难道他们才算聪明?我真的是傻吗?唉, 人为什么要扭曲自己纯真的本性, 去获得些许“好处”, 甚至伤害他人图得几丝“快慰”呢?我并不傻, 想到这, 我轻松多了。这样主题就深刻了, 表现出对生活的内省与感悟, 表现出对美的积极追求。对审美价值取向的矫正, 使这件小事有了积极的意义, 文章也就不再小气浅俗了。学生的许多作文, 虽然素材来自生活, 但不懂得如何处理才会提升作文的价值。这就需要实实在在的引导, 特别是那些大众化的素材, 常写的素材, 更要帮助学生“深入一层”, 在深入中有所创新。

采用什么方法去处理生活素材, 只是一个技巧, 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领会到:作文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但不能脱离生活。适当地加工素材是提升作文质量的突破口。

摘要:高中生具备了一定量的生活素材, 但往往缺乏将这些素材进行思维加工, 将其转化为写作素材的能力。如何巧将生活素材变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时事素材写作指导 篇3

一、从“情”与“理”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情”是事件本身蕴含的情感,“理”是我们透过事件本身思索出的哲理或道理。例如奥运会上刘翔退赛事件,从“情”的角度上来讲,我们确实是惋惜不已,甚至还有些难以接受;但是,我们从“理”的角度来思考,却发现刘翔的放弃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体育竞技附加在其上的国家荣誉、拼搏精神等,应该建立在最基本的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刘翔是因为伤病而退赛的,倘若苛求他,让他继续参赛,其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放弃确实是一种摆脱了盲目狂热后的冷静、理性的选择。

如果对“刘翔退赛事件”再做进一步深度的理性思考,我们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体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赛前我们把期待和担心、宽容和溢美全部送给了刘翔,刘翔所承受的压力前所未有。冷静而理性地看待这一切,我们发现,我们让运动员本身承载了太多不属于体育的东西,过度美化甚至神话运动员,结果总会事与愿违,最后尴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二、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很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是缺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却可能是优点。例如经济危机,一方面它给我们的经济带来很多的麻烦,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危机与机遇是共存的,经济危机让全球投资者关注那些有长期增长前景的投资领域,如新能源领域。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能源效率的提高,因为提高能效意味着降低成本。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面对危机,我们不能因它的危害而裹足不前,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它的危害下面所蕴藏着的发展机遇。

三、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许多时事的背后,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例如近一段非常红火的“海派清口”代表人物周立波,创造了一个票房奇迹:“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自首演以来,场场爆满,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在这种演出火爆场面的后面,折射出的其实是观众对通俗文化的巨大需求。

当然,这几种分析方法往往是综合起来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地分开。

以温哥华冬奥会为例:

话题1:梦想——30年的梦想,18年的拼搏。我国冰坛夫妻申雪、赵宏博,以完美的表现征服了裁判,征服了所有观众,用一枚沉甸甸的花样滑冰双人金牌,给国人送上了一份新春厚礼。

花样滑冰既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冰上运动,又是一项需要体力和意志完美结合的运动,对于32岁的申雪和37岁的赵宏博来说,早已经过了运动的黄金期,多年的征战让他们伤痕累累,体力成了他们圆梦最大的障碍。但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这对冰坛夫妻付出了比许多运动员多几倍的艰辛和汗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辛勤的付出和执著的追求,终于缔造了今天的辉煌。当音乐响起时,申雪、赵宏博翩翩起舞,随之的每一个动作都高质量地完成。而对于过往的种种经历,申雪和赵宏博也用一句话说,“所谓梦想,就需要坚持不懈,希望大家想起我们,就能想起坚持的力量。”

话题2:方向与成功——重在参与,但对第一的追求我们永远都不会改变。面对强敌人,只要找到努力的方向,下定决心,成功就会到来。我国冰壶男队以2胜7负排名第八的成绩走完首个冬奥会之旅。离别温哥华之际,他们表示不仅享受了冬奥会的“盛宴”,而且找到了自身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冰壶男队是首次参加冬奥会,与加拿大的比赛中,由于技术能力的差距而结束了本次奥会之旅。但是,对于首次参加冬奥会,教练李洪臣表示:“冬奥会是冬季运动的顶级赛事,这次与世界冰壶人的大团聚增进了友谊和感情,同时也找到了我们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年轻的一垒臧嘉亮说,“我很享受这次冬奥会之旅。回去后我会继续苦练,坚信我们中国男队还会回来的。”

话题3:自信与信任铸就成功——唯有信任,才能让上下一心;唯有自信,才能创造奇迹。在本次冬奥会上,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凭借着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最终获得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18年来,中国短道速滑女队五次冲击冬奥会接力金牌,却五次饮恨。十年磨一剑,中国短道女队终于在温哥华一洗屈辱。在谈到这次获得成功的原因时,中国代表团秘书长赵英刚说,“无论场上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队员都始终充满自信,而且彼此信任,即使被韩国队赶超,也没有受到干扰。特别是交接棒配合很完美,最关键的是,队员们在比赛中一直表现出坚定的求胜信念。这是她们成功的基础。”

话题4:挫折使我们更加强大——短道速滑500米,作为中国队的传统优势项目,我们曾经三次与冬奥会金牌擦肩而过,但挫折只会使我们更加强大,期待着在未来的比赛中,中国队还会延续这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将连冠纪录继续改写!我们相信,中国短道健儿可以做到!

【作者简介】

朱曼雯,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2004年江苏省骨干教师,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

网文写作素材 篇4

一本书最重要的有几部分,就像男人欣赏美女,女人欣赏帅哥,一开始都是第一印象,而这个第一印象来自于书名和简介。

就像你看人一样,这个人邋里邋遢的,不修边幅你第一印象肯定会给他差评保佑怀疑态度,而小说的第一印象最基本的就是书名和简介。

当你们去看一本书,去拉一本书,如果这本书的书名和简介很烂,那么这个作者毫不夸张的说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不会写出一个好故事。

书名就像人的眼和脸,简介是一个人的简单轮廓身材,好的书名可以吸引读者点进去,好的简介会让读者去有点开章节阅读的欲望,一般一个书名会关系到读者对整本书的兴趣。

不要和书的章节内容有太大的出入,如果写都市,那么这个书名千万不要起什么乱七八糟的书名,通俗易懂有吸引力至关重要。

比如我自己,在审核书的时候看到一个书名叫什么屠光之城、影子变之类的书名,我基本兴趣就会不大,可能也会点开这本书看,但如果这本书第一章给我的兴趣不大,甚至看不到闪光点,那么这本书我基本不会再看第二章,更不用说第二遍。

也就是说这本书过签基本没有可能,而这个方法不仅是我,也是其他编辑差不多的做法。

所以一个好的书名和简介很重要,你们拉到书,有书看上去还可以,但书名简介很烂的一定要建议他们修改,因为这是给编辑最初的印象。

那么书名和简介这一步做好,编辑就到了要看文的时候。

毕竟文的质量才是第一位,而如何看文的质量,最基本的判定方式,是你们在拉书的时候学会去提炼。

你们每个人都上过小学初中吧!一定做过语文提概括与总结吧!

那么你们看这篇文就需要去概括一下,这个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们自己都概括不出来,感觉没东西概括,或者概括出来是一件你们都没有兴趣的故事那么这个文失败的可能就很大。

毕竟第一章是整篇文的开局,比书名和简介更重要,毕竟大都数人书名糟糕还是会抱着可能内容会不出的心态点开内容阅读。

如何第一章做不到吸引人,那么肯定留不住读者,既然留不住读者又怎么可能打动编辑去签下这本书。

一个好的可能非常重要,想要签约那么必须在头几张扔出亮点,一个让读者眼前一亮的情节,可以不是很高潮,但一定给人深刻印象,如果你们去拉书看到一本书开头四五章都很平淡,甚至不知道在讲什么,那么这本书拉到也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基本不可能过签。

而最近一段时间,咱们网站很多书无法签约,重要原因就是这点,一个好的开头都没有,讲故事都讲不出来,很混乱,你们自己可能都觉得很糟糕,那么就不用说看多了书的的编辑去看中这本书了。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书稍微好一点点,可能编辑偶尔会签一两本,但在咱们网站大环境下,这样的书也会很快太监,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咱们网站签约过的更难。

所以你们去拉书之前一定要看这本书,而不是随便的留言发评论,加QQ拉他们来驻站。

而编辑,即便咱们网站的这样的,也要一天看很多书,不仅是我们站自己的书,也有起点创世甚至17K和一些其他网站的书。

每天看那么多书,审核签约的时候肯定不会百分之二百的投入到一本书,尤其每一天还有其他的工作,尤其以后,以后我们编辑每个人的工作量都提高了两倍,所以去看一本书会更加的偏向于套路化。

那就是好的书名简介,还算出色的开头内容,那么这本书基本就会被签。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会被编辑签下,即便他们书名和简介内容都不还可以,那就是灵光一闪的亮点。

比如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特色的文字风格,好的文笔。

这些作者是有培养价值的,可能目前他们讲故事写书能力还不足,但只要有指导,作者肯学,那么很可能会在一两本之后出成绩,那么这样的书编辑是愿意签的。

讲故事,无疑就是你们概括总结,概括出来的故事,或者你们自己第一感觉,这个故事有趣有新鲜感,能让你们有兴趣,那么就可能让编辑有兴趣。

而有特色的文字风格就是不随波逐流,不像老套的斗破流,那种纯粹的模仿斗破,你们看上去也还行,但这样的书现在在哪里基本都不会被签。

比如目前咱们网站的我的女友是虞姬、一本更新巨慢到近乎太监的有种别跑。

一本我买下来的预付书超级兵王在都市,前者是搞笑恶搞,将现代化带入到汉朝,可能文笔啥的都不是很好,但读者会眼前一亮,有种别跑则恶搞的比较出色一些,和虞姬这本都是搞笑,但本质还是有不同,相对也更难写,但都是有特色的文。

所以尽管故事可能稍差,文笔稍差,但编辑愿意签下来培养,而超级兵王这本听名字烂大街,但文字很有幽默感,能让不少人看了笑出来,那这就是文字的特色风格,这就是这个作者的值得培养的卖点。

高考写作素材:“工匠精神”素材 篇5

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已经将卓越的能工巧匠视作具有“济世”之能的“圣人”。他们能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所谓“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对中国传统工匠给予这样的描述:“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在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内圣外王、修身齐家平天下主流价值之外,对能工者、善工者的勇敢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

清代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匚部》注解中说:匠,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又曰:百工皆称工。

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被中国的工匠们视作毕生的追求。除了庖丁,《庄子》塑造了大批匠人巧者的形象。《达生》篇里的承蜩者,“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粘蝉若拾;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6

一、观察生活

生活, 永远是写作的源泉。关键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要热爱生活。材料在日常生活中, 是自然的、静止的, 我们要把它写进作文中去, 必须经过作者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取舍和加工。面对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 我们要掌握观察的方法。比如观察人, 我们可以按年龄、性别、出身和个性等来分, 写出不同个性的人来;比如观景, 可按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山川江河等来分, 写出不同季节、不同时辰、不同地点的景色来。我们一定要遵循生活规律, 抓住其本质特征, 由表及里, 分类比较。把那些闪光的、符合人物个性特色的素材写进文章里。比如下雨, 在观察粗心的人眼里, 雨不过大雨、中雨、小雨, 描写起来, 无非是“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或“雷声隆隆, 大雨哗哗”, 并无什么特色。可下面这位作者写的雨却与众不同:

夜幕降临。汽车驶过湿淋淋的路面, 发出“吱、吱、吱”的声响, 车轮后飞出细小的水滴。车前灯总是弥漫着一团雾气, 车尾灯在地面倒映出一团团朦胧的红光, 跟着汽车向前驶去。还有高楼顶端的霓虹灯和千万只窗口射出的白光, 倒映在晶亮的地面上, 彩光与倒映遥遥相对, 绚丽极了。

可以看出, 作者对雨的观察不但细致入微, 而且抓住了生活中最有特征的情景, 描绘的有声有色。所以, 我们要时时处处留意生活细节, 注意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二、写生活札记

俗话说:“灵脑子不如烂笔头”。我们观察生活, 收集的材料多, 光用脑子是记不住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它用笔记本随时记下来。如某某人讲的故事, 看到的风景片段, 以及飞鸟走兽, 人物外貌、特征、鲜为人知的事件、大想法、小主意, 人物的争吵、对话神态和有意义的生活琐事。不管是有计划的系统观察, 还是在生活中偶尔发现, 大至一件事的概况, 小至一个人的特殊长相或习惯动作, 都可以采用写生活札记的形式, 随时随地的用几句话或一段文字记下来。

三、课内外阅读

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而书籍则是人类文明的知识仓库。观察体验, 写生活札记是积累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 而阅读学习乃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是综合性的, 作用是多方面的, 通过阅读学习, 可以培养兴趣, 陶冶性情, 熏染思想, 教诲生活, 积累知识, 获取材料, 学习技巧, 吸收语言等。现代文豪郭沫若指出:“作为一个近代的小说家或剧作家, 那差不多须得要你具备着一个百科全书的头脑, 虽不必是整套的百科全书, 而是要你在百科之中的某一科中的某一部门, 具备着专家的见识”。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每天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 通常在不列颠博物馆里阅读研究材料。巴尔扎克说他自己晚上彻夜写作, 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邻近的图书馆内看参考书。由此可见, 阅读学习, 积累知识, 对于写作是多么重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的基本功不好, 想写出高水平的习作谈何容易?指导学生多读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 并做好读书笔记, 将书中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 整理在笔记本上, 等到作文时充实到文章中去, 使文章增添秀色。我们更要从语文课本中积累。语文课本中, 有许多的名人故事、神话传说、民情风俗, 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凡人琐事都有涉足, 只要做一番整理归类, 不少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

每月写作素材荟萃 篇7

乍一看,这些悬挂在墙上的照片色彩斑斓,有的如桥,有的如花环,有的如陨石,每件作品散发出神秘的气息,殊不知,它们原本都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均置身于纳米世界。创作者使用了特殊的工具,在显微镜下“精雕细琢”,制成了一个个特别的艺术品,如纳米桥、纳米陨石、纳米星球等。

复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宜方介绍,纳米技术的诞生,给整个人类的生活和活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个人电脑、数码相机、手机、iPad、DVD、卫星导航系统等的应用,都是在纳米尺度(1纳米至1微米)下,不同结构所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所决定的。原先非常粗大笨重的一个元器件,通过纳米加工技术,被改进为肉眼无法看见的纳米尺度的半导体晶体管,使其放大率和灵敏度大大提高,同时功耗大大减少。这不仅是一种科技,也是一门艺术。

(摘自《新民晚报》)

【运用点拨】将科学技术以如此美妙的形式呈现给世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科技艺术展能让普通民众在获得新奇、美妙的体验的同时,走进科学的世界,对科技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一改沉闷、单调的呈现形式,让人觉得科技其实离我们并不远。该素材适用于以“科技与艺术”“别样的科普”等为话题的作文。

中国首次进行太空授课

在迄今为止最高的中国“讲台”——天宫一号上,三名航天员20日向地面上的千万名师生演示讲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等基础物理原理。

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太空举办科普活动,让高端神秘的航天工程走近普通民众。33岁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

10时许,授课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两名担任地面课堂教师的中学物理老师先播放了一段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短片。

之后,地面课堂与太空讲台连线。王亚平演示了太空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实验。

在演示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原理测量质量时,她让“助教”聂海胜固定在仪器上,启动机械臂拉他向舱壁运动,仪器测出机械臂的力量和聂海胜的加速度,计算出他的体重为74公斤。另一名航天员张晓光担任摄像。

地面课堂上,330余名中小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屏幕,不时回答地面和太空老师的提问。全国有8万多所中学的6000余万名师生收看了电视直播。

(摘自新华网)

【运用点拨】在太空中授课是我国在航天领域的一次全新的尝试,从社会反响来看,效果十分理想。在太空环境下演示物理实验有许多新奇之处,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探求真理的欲望。此外,太空授课也反映出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该素材适用于以“探索太空”“探求真理”“关注教育”等为话题的作文。

辨别信息真伪,考验人的理性

时下有一类电视节目挺受人欢迎的,就是邀请专家讲解怎样鉴别各种伪劣产品。比如,就在我写这篇评论时,一位专家就在北京电视台某频道上,在一堆瓶瓶罐罐旁边,告诉观众怎么鉴别好酱油和劣质酱油。

这类节目之所以广受欢迎,其原因地球人都知道,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混入市场,几乎影响到我们每天吃喝拉撒睡的各个环节,人们不得不靠提高自身的鉴别力来重建安全感。

而有一种东西,不像这些日用产品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却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法割离,那就是从不同的媒介、渠道涌进我们生活的各种信息。在媒介愈发多样、日渐发达的当下,信息就像货架上的商品一样琳琅满目,却也时常混入各种劣质货甚至假冒货。伪劣酱油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或许还有害健康;虚假信息则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往往有害一个社会的公共生活质量。

有些信息发布的背后隐藏着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的利益团体正当或不正当的目的和诉求,有时甚至是操纵之手。在一个利益多元、人人都应拥有正当言说权利的社会,如何甄别、判断、接收、利用媒介传播的信息,是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素养;而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越来越多的人从信息的接受者变为传播者的新媒体时代,这种理性的甄别判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鉴别那些虚假信息,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在看到各种能让你瞬间眼睛瞪大、嘴巴张圆的消息时,留个心眼儿,问一句:“真的吗?”说难也难,你如果不能核实,至少也得推敲一下它讲不讲论据和逻辑,看论据是否站得住脚,论证过程是否遵循逻辑。如果凭一己之力难以鉴别,那么至少可以选择多听几种声音和意见。在追求理性这件事上,至少可以做到反对狂热、抵制煽动、提防偏激、警惕激情。

(摘自《中国青年报》)

回归课本,积累写作素材 篇8

关键词:以读促写;学习描写;素材积累;谋篇布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59-2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作文占了七十分,比重不可谓不大。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作文训练,我发现我校学生在写作方面大多基础薄弱,表达能力差,知识储备少,课外阅读量远远达不到高中学生的要求。加上受到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写起作文来,常常出现无话可写,只有记叙而无描写,事例反复使用,文章结构单一等问题。有鉴于此,我想到教材都是经过筛选的经典篇目,各有所长,为什么不就地取材,将书中的写作方法、人物事例、布局方式变成学生学习写作的素材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新课改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因此,我开始尝试以读促写,把课本中的优秀篇目作为写作教材教学生写作。通过教学研究,我认为只要目标明确,有侧重点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并同步安排相关写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描写方法,积累文章素材,学习谋篇布局的方式,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用更少的时间、精力,学习到更多的写作知识。

一、学习描写方法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千人一面,不能选取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来描写;有的描写不能为文章中心服务,纯粹是为凑字数而写的;有的描写方法单一,通篇使用一到两种描写方法,使得文章枯燥乏味,不够生动形象。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學中我常常选择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描写片段,让学生分析其优点,吸取其长处,总结经验,再进行写作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描写水平。

在记人的作文中,学生一开始就会进行外貌描写,但是大多并不出彩,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所有笔下的人物都没有什么不同。于是在上《金岳霖先生》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对金先生外貌穿着描写的语句,然后合上书概括金先生外貌上的主要特征,学生立刻就回忆起来了:他常年带着一顶呢帽,讲课时也不脱,帽檐压得很低;患眼疾,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然后我提示学生,为什么你们记得这样清楚呢?学生明白了,因为金先生的这些特征是别人所没有的,可以体现出他“怪”的特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说他,仿佛亲眼见到金先生一样。接着我请学生反思,你们笔下的人物外貌描写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吗,让人一看就知道说的是谁?使学生领悟到平时外貌描写没能写出人物特点的不足之处。最后要求学生当堂描写一位老师和同学,写完后站起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判断片段描写的是谁。有的同学一读,大家就喊出被写人的姓名;有的同学读完了,底下的同学还在冥思苦想,他就知道特点还不突出。学完这篇课文以后,学生的外貌描写大有进步,不再不分巨细地把人物从头写到脚,而是有侧重点地把握人物的主要特征,明白了写不出特点还不如不写的道理,比我反复强调描写外貌要抓住人物与众不同之处,效果要好得多。

同样,学生也很喜欢进行环境描写。无论写人写事,开篇总喜欢描写天气或者周围环境。可是描写的内容与中心毫无关联,既不能突出人物形象,也不能表现思想感情,纯属无用功。所以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我选出“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两个句子,请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引导领会到之所以写路灯光没精打采的和蝉声蛙声很热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现作者内心的不宁静。由此学生逐渐领悟到每一段描写都应该有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交代环境,更是为突出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思想服务的,自己不应该毫无目的地进行环境描写。接着我趁热打铁,请学生以父亲帮助别人为背景写一段环境描写,学生大都懂得用暴风骤雨或者烈日骄阳来衬托父亲的高大形象。单纯地进行写作教学,往往枯燥无味。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云里雾里,即使听懂了也很少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的写作中。但是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自己体会到这样描写的好处,在记住课文的同时也记住了描写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运用于写作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叙文中,描写是最常用、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描写出色,文章自然会很精彩。然而水滴石穿,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写作教学上,不如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用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于点滴中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掌握好的描写方法,并能够灵活主动地运用于写作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积累写作素材

丰富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是写出优秀作文的前提。然而现在的学生,课业繁重,缺少阅读的时间,又没有养成主动收集素材的习惯。个别学生甚至一个经典事例运用于各类文章,从而造成作文空洞无物或事例陈旧乏味的现象。所以给作文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素材从哪里来呢?课本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

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被李白、杜甫、雷锋等人充斥,却不知这些人多年来已经被反复咀嚼,再尝不出一点新滋味。学生没有注意,其实社会底层具有高尚品德的平凡人,有时比名人、伟人更令人敬佩。所以我带领学生寻觅课本中的平凡人:《五人墓碑记》中,不满阉党暴政,自发起来反抗,不惜牺牲生命的车夫周文元等五人;《品质》中在机械化大生产的巨大压力下,宁可饿死也不肯降低靴子质量的靴匠格斯拉先生;《老王》里老病缠身,却不占他人便宜,感恩图报的三轮车夫老王……他们并没有接受过诗书礼乐的熏陶,却具有正义不屈的品格;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为温饱而奔波,却始终不曾放弃善良、诚信的美德;他们面对死亡的威胁,始终没有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这些平凡的人,常常被学生忽视,其实他们所具有的美德,是足以被写成文字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用一、两百个字概括这些人物的事例及其具有的品德,做成素材卡,并以《底层的光芒》为题,进行作文训练。课本是最好的老师,课文除了具有提高阅读能力,获得情感体验的作用外,更为我们准备了大量优秀的素材。只要在日常的文本学习中多用心留意,多阅读品味,多注意积累,就会有看似沙粒实则珍珠的素材被收入囊中,得到意想不到的财富。

素材是作文的血肉,没有新鲜生动的素材,就会令文章黯然失色。寄希望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搜集整理,不如把目光放在课本上,着眼于课内的文本。把握住课文内外每一个可用的人物、事例,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就可以得到更丰富的素材,为作文添砖加瓦。

三、思考谋篇布局

如果说素材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篇章布局就是文章的框架。一篇文章要写得精彩,巧妙的构思,新颖的形式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打不开思路,结构千篇一律,不知如何谋篇布局。

以记叙文为例,学生在写作时,常将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按时间、空间顺序依次交代。这样的结构中规中矩,没有大的问题,却也很难出彩,不够新颖。写作教学中我们教过学生叙述的顺序,可是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却很少想到运用顺叙以外的其它方法。《祝福》一文给了学生一个再次学习谋篇布局的机会。《祝福》以祥林嫂为主人公,文章交代了她一生初到鲁镇,被逼改嫁,再到鲁镇,最终死于祝福前夜的悲惨遭遇。学生通过复述情节,发现文章并不是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用了倒叙的手法,在文章开头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再回顾她的一生。学生一致认为这样的叙述顺序设置了悬念,比按正常的顺序叙述更能吸引读者。而祥林嫂被逼改嫁后,夫死子亡的经历,也是在她第二次到鲁镇后,通过插叙的手法,经他人之口叙述的。学生觉得这样既把祥林嫂改嫁后的情况交代清楚了,又让读者更加同情她的不幸遭遇。通过《祝福》的学习,学生明白了用倒叙手法先交代结果或者在行文中用插叙手法补充说明一些情况,只要运用合理,就会使文章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在之后的作文训练中,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占据了写作的半壁江山。可见只要让学生领会到不同布局方法的妙处,他们自然而然会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议论文写作也是一样。学生习惯于先陈述论点,再摆出分论点,接着用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可是学习了《拿来主义》之后,学生发现:鲁迅先生提出和阐述拿来主义之前,先驳斥了送去主义,说明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经过讨论,学生发觉点明送去主义的危害性,就更能突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而且由送去引出拿来,可以使行文更加自然,显得顺理成章。发现了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开始反思:我能不能这样写呢?我写议论文的时候也可以先批评错误的现象和看法,再提出和证明自己的论点。这不是比直接说明自己的看法更深刻,更有力吗?课文比教师更有说服力,学生眼见为实,逐步开始尝试文章不同的布局方式,收效显著。

新颖的结构布局可以为文章增色添彩。课文都是大家之作,文章的结构比其它的作品更加独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中发掘精妙之处,取长补短,收归己用,合理巧妙地为文章谋篇布局。

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篇9

《〈史记〉选读》中的素材非常丰富, 在高考的佳作中运用得很多, 像司马迁、周公、孔子、项羽、刘邦、管仲、韩信等人的事迹都有运用到。在教学中, 如果能够指导学生有效地去积累, 会让学生一饱眼福,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让学生积累素材尤为重要, 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

一.积累《史记》中的名句名段, 增加作文的文采

史记中有大量的名句名段, 如果学生能够把这些语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将使文章文采大增。所以在教学《史记》课文时, 可以指导学生对所学的每篇课文进行整理, 在作文指导时让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成语和名句进行写作。在教学中及时进行整理并把相关内容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记忆, 并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尽量运用。作文评讲时, 将学生用得比较好的句子进行展示交流,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史记》名句的兴趣, 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可整理如下:

《太史公自序》:

昔西伯拘羑里, 演《周易》;孔子厄陈蔡, 作《春秋》;屈原放逐, 著《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而论兵法;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此孝之大也。

《易》曰:失之豪厘, 差以千里。

《鲁周公世家》:

然我一沐三捉发, 一饭三吐哺, 起以待士, 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 毒药苦口利于病。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 给馈饷,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将军列传》:

《传》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孔子世家》:

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弗复也。

《诗》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管仲列传》: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

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

《屈原列传》: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项羽本纪》: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刺客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天雨粟, 马生角。

《魏公子列传》:

物有不可忘, 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 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 愿公子忘之也。

《史记》中的名句很多, 要学生全部记住很难, 所以挑选一些典型的句子反复运用到写作中去, 作文的文学味会明显加强。另外在运用名句时也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 应结合相关典故进行运用, 这样才会运用得准确、合理, 使《史记》内容成为作文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积累《史记》中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 丰富作文写作素材

高中作文教学以议论文为主, 学生对议论文的论据积累比较薄弱, 《史记》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无疑能成为议论文的优秀论据, 比如司马迁忍辱写《史记》, 可以论证“生与死”、“逆境与人才”、“残缺与完美”、“人生价值和位置”、“抉择”等话题;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论证“谦让”、“忠义孝顺”、“责任心”、“乐于奉献”、“万众同心”等话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史记》中一些典故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制作素材卡片, 比如以“屈原”为例:

素材1

屈原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 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被君王疏远、流放。虽遭流放, 但心里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 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运用话题:忠君、爱国、责任、忧国忧民……

素材2

屈原忠君、爱民, 矢志改革, 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 与顷襄王之弟令尹子兰和怀王之宠姬郑袖“作对”。他明知裙带风、枕边风的厉害, 明知尽忠的危患, 明知苟合取容于他们便会高官得做、骏马得骑, 但他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 不愿泡在大染缸里, 宁肯站着死, 不愿跪着苟活。

运用话题:气节、坚持操守、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

素材3

面对支离破碎的楚国, 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 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 屈原最终选择了死, 以死明志, 表明自己对操守的坚持、对理想的珍爱、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他作出了一个对自己的人格有提升意义的选择, 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他是舍生取义的生活强者。

运用话题:选择、位置、价值、舍生取义、走向高贵……

素材4

屈原追求美, 追求人格的高洁, 在整个世界都混浊的环境中保持自我的清白。他说,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笔下多用“香草”“美人”寄寓自己的高洁情操, 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当理想破灭后, 他为理想而殉身。

运用话题:高洁情操、高标人格、追求完美、献身理想……

素材5

渔父面对尘世的纷扰, 怡然自安。他来了, 乘一叶扁舟, 自然惬意;他走了, 留给世界的是飘逸的背影, 轻轻的, 不带走一片云彩。“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他按照自己的处世法则愉快地生活着。

运用话题:调节自我、恬淡自适、告别黑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归宿、诗意的生活……

以此为例, 再把其他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制作成卡片。如此长期积累, 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使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永远清澈丰盈、汩汩流淌。

三.学习《史记》中的写作方法, 提高作文写作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 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听得如堕云里雾中, 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的范文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把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 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 然后逐步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1、从课文中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1) 学习《史记》先抑后扬刻画人物的方法的。

在记叙文写作时, 学生往往不注意人物的出场, 刻画人物缺少立体感, 而《史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 比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 侯赢的出场, 是通过魏公子请侯赢赴宴的大量铺垫中刻画人物的。通过铺垫, 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这正是高中学生写复杂记叙文所需要的一种能力。

(2) 学习《史记》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高中学生写复杂记叙文不能很好地处理情节和人物的关系, 情节和人物经常是脱节的, 而《史记》能很好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叙写“完璧归赵”这一故事时, 随着故事的展开, 故事情节波澜壮阔, 而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等崇高品格随着情节的展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 学习《史记》在主次分明的描述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有详有略, 疏密相间, 既可使文章平添几分波澜, 又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学生在写作时很难对事件人物进行有效的详略得当的处理, 而《史记》中对复杂多变的人物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给学生写作处理详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比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合欢三件事情的叙述, 充分体现了作者叙述详略分明的特点。

2、从课文中学习夹叙夹议的语言风格

《屈原列传》中, 太史公“用情至深”, 在对屈原一生经历的叙述中, 动辄按捺不住情绪, 出来议论几句, 一抒胸臆。文章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鲜明地表现了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景仰与热爱, 也隐晦含蓄地表达了对汉武帝使他遭受屈辱的极大不满。学生在写复杂的记叙文的时候, 如能在叙述中适时地加入议论, 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很好地升华文章的主题。

积累生活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篇10

一、学会观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生活到处都有美,只是孩子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只有小学生对生活有了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话匣子一打开才会滔滔不绝,淌出源源清流。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有的同学提笔作文,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是其在积累上下过工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提笔“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就是不留心生活,缺乏生活素材,心中茫然。因此,观察是写作的前提条件。

在引导学生写《我最喜爱的……》时,我是这样做的:在写作课前,让学生准备实物,提出三个要求:1.向大家推荐一种你喜欢的或者是你觉得特别的东西;2.对你们推荐的实物作深入了解,知道它的性能、特点、来历和功能等;3.谁在介绍中说得最好,老师就去买这个同学推荐的东西。首先请几个学生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准备的实物的特点。接着,鼓励台下的学生大胆提问,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不同意见,纠正台上的同学在表述上不够清晰的地方。台上同学通过综合大家的意见,再次介绍,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进行自我修改,并总结写法:刚才几个同学虽然介绍了几种不同实物,但是他们在介绍中有相同之处,都介绍了实物的名称、形状、颜色、性能等。最后,根据以上要求,同桌进行交流和互评。引导学生对积累的材料进行二次加工和整理,使原本零散的语言形成较为清晰的脉络。在具体实施中,我注重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培养求异思维。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氛围中学生进行互改和自改,完成对实物的语言组织。

在这个环节中,由于不对材料进行具体限制,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材料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并提出适当的要求和期望,从而有效调动了学生自主习作的积极性。

二、善于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积累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思想上的、经验的、知识上的、语言技能上的等。厚积而薄发,只有有了一定的积累,文章才能文字优美、内容丰富。因此,有积累,才能表达,才能有感而发。在平时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搞搞摘抄,积累词语;读读文章,找到“写作的模样”。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抓住身边细微的“小事”,用心思考生活中一些引人深思的现象,抓住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细节,动脑筋思考,写成日记。这也是平时积累素材比较有效的方式。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积累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指导写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名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片段,积累课内外、国内外的优美诗文,积累文学文化知识,等等,并经常在课上交流,经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阅读、摘记、背诵,学生的语感有了明显提高,而且阅读能力大大提高,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学生写作也得心应手了。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积累呢?

(一)在“看”中积累。

学生天天看到的东西,变化似乎不大,在脑海里难以留下印象,即“熟视无睹”。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点拨,擦亮学生的眼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日常接触的人、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注意其发展变化,找出其特点。如写“我的校园”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学校新盖的一座白色综合楼,想象综合楼里美妙的音乐,神奇的科学实验。塑胶操场更是流连忘返的地方,有个学生这样写道:躺在操场上,衣服一点也没脏;摔在跑道上,身上一点都不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字里行间流露出学生对这座综合楼及塑胶操场的喜爱之情。

(二)在“听”中积累。

由于小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少,所看到的、经历的人和事有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听”取一些素材。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一些重大事件和周围的人和事,经常性地利用一些时间如班队活动,把一些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其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向家人、朋友了解一些生活周围的人和事。如在写《我尊敬的人》之前,我有意不让学生写老师和父母,而是布置学生回家打听其他人的事迹。这样就消除了写人物就写父母的千篇一律现象,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我还每天安排一个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讲一个令自己感动的事。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积累素材的渠道,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在“玩”中积累。

学生天真活泼,天性爱动、爱玩。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玩”,可以开阔学生眼界,积累素材。因此,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阅读有益书籍是有效的积累材料的方法。语文教师要不断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喜爱生活。比如:在学习了《观潮》这一单元后,习作写景点或景物,带学生走出教室,去看、去体会,学生体会到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我还带学生去芦洋农业生态园,到海滨度假村、三十六脚湖、南寨山……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写出了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三、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同时,还指出:“课内和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其他学科中的观察、参观、操作、实践等实践活动,有的可以作为作文的内容。”

学生的习作素材,大多来源于生动的活动,爱玩可以说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先让学生尽情地玩,再让学生写,会使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学校组织的许多活动、游戏往往给他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因而,平时,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活动,如跳绳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表演比赛等。把要做的材料准备好,让学生自己尽情发挥。让孩子们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丰富生活。一次比赛、一次游戏、一个活动等都是孩子们习作的好题材。如:在母亲节时,让学生为母亲过一个特别的节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同学们有的给妈妈做了精美的贺卡,写上了爱意浓浓的祝词;有的帮妈妈剪指甲;有的女同学到小饰品店给妈妈买了精致的耳环……读着那一行行娟秀的文字,那些事情似乎就发生在眼前。11月9日防火日,带学生到消防大队观摩,听讲座,让学生认识安全防火的重要性,并写写这次活动的经过……经常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丰富生活阅历,增加了习作的素材,加大了习作训练的密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体验,然后让学生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写出了孩子的喜悦,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个性,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习作的乐趣。

上一篇:加强基层思想文化工作的思考下一篇:社区未成年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