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并发肺部间质性病变的原因及临床诊治分析

2022-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类风湿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一旦发病后常会累及到身体的多个器官,眼部、心脏、肺部以及神经系统受累的比率均较大,其中累及肺部的比率接近50%[1],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受累部位,而其中肺部间质性病变是累及肺部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且一旦发生后严重程度较高,临床主要以气短、咳嗽、呼吸困难为表现症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予以诊治,对于及早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防止病情出现恶化增加治疗难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分析类风湿并发肺部间质性病变的原因及临床诊治情况,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期间该院类风湿并发肺部间质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类风湿并发肺部间质性病变的患者42例,列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该院接收的单纯性类风湿患者42例,列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8例,女24例;年龄在53~76岁之间,平均(64.3±3.8)岁;病程在2个月~28年,平均(8.7±1.6)年。对照组男17例,女25例;年龄在52~77岁之间,平均(64.1±3.4)岁;病程在2个月~26年,平均(8.2±1.4)年。

1.2 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所有类风湿患者均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予以确诊[2]。观察组排除标准:排除出现其他相关疾病的患者,主要有肺结核、胸膜感染以及肺气肿等。

1.3 临床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基本查体,类风湿因子、血沉测定以及胸部CT、胸部X线片检查,肺功能检查等。

1.4 治疗方式

观察组所有患者在均主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对炎症加强控制,并改善整体病情。

1.5 评价指标

(1)对两组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检查结果予以分析。(2)对观察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3)对观察组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6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主要检查结果

2.1.1 基本检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类风湿因子指数、关节肿胀程度、血沉水平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更高,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2 观察组患者临床其他主要检查结果

(1)胸部CT检查:42例患者中,检查显示异常患者14例,其中,6例网状结节影,2例磨玻璃阴影,4例小叶间隔增厚,另外,2例患者表现为蜂窝肺。(2)胸部X线检查:42例患者检查显示18例出现异常,其中,5例出现斑片状阴影,3例出现磨玻璃样阴影,8例出现网状阴影,另有2例患者出现蜂窝肺。(3)肺功能检查:34例患者弥散功能降低,22例患者出现通气功能障碍,其中,7例为混合型;患者的肺活量检测均出现异常。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情况

42例患者中,治疗后症状改善者28例,占66.7%;无明显变化者9例,占21.4%;进展者4例,占9.6%;死亡1例,占2.3%,均因呼吸衰竭死亡。

2.3 观察组患者致病相关因素

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中,基因异常、长期吸烟、C-反应蛋白水平偏高、具有免疫损伤、使用非甾体药物、细胞因子患者均在半数以上,表明以上几种因素与类风湿并发肺部间质性病变具有重要的相关性。见表2。

3 讨论

类风湿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一旦发病后会累及眼部、心脏、肺部以及神经系统等多个部位,其中肺部受累的几率明显很大,具有近50%的发病率,以肺部间质性病变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具体表现为气短、呼吸困难以及咳嗽等主要的临床症状,如不能及时予以合理诊断和治疗,容易因延误治疗时机而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严重者直接并发呼吸衰竭并至死亡。

单纯性类风湿患者在类风湿因子指数、关节肿胀程度、血沉水平方面会有一定的升高,但一旦并发肺部间质性病变后,以上几项指标的增高幅度明显更大,临床通过对出现肺部病变患者的基本检查,并参照单纯性类风湿患者以上几项指标的水平可尽早作出诊断;发生肺部间质性病变患者的血清C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性类风湿患者,通过对血清的检测也可对患者是否出现肺部间质性病变作出初步的判断。另外,胸部CT和胸部X线检查,可对患者作出进一步诊断,一般出现肺部间质性病变患者,胸部常存在不同类型的阴影,且少数患者会出现蜂窝肺[3];此外,对肺功能检查一般提示,患者肺活量存在异常,且多数患者弥散功能降低,并存在通气功能障碍。对肺部疑似发生病变的患者全面予以检查,同时结合临床病理组织学标准及早作出诊断,可为患者争取治疗时机。

临床对类风湿并发肺部间质性病变患者常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和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方式临床比较常用。环磷酰胺在治疗免疫性疾病中作用明显,对肺间质性病变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而地塞米松具有明显的抗炎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两者联合使用后可起到相互协同作用,增强整体治疗效果,且比较安全可靠。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此种方式治疗,临床整体效果明显,治疗后症状率为66.7%。

另外,类风湿并发肺部间质性病变的发病起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文研究显示,基因异常、长期吸烟、C-反应蛋白水平偏高、具有免疫损伤、使用非甾体药物、细胞因子异常等与该病的发生均具有明显相关性,与临床报道相吻合[4],临床检查中应对疑似患者及时作进一步检查,以对类风湿并发肺部间质性病变及早确诊和治疗。

摘要:目的 分析类风湿并发肺部间质性病变的原因及临床诊治情况。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类风湿并发肺部间质性病变患者42例,列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单纯性类风湿患者42例,列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相关的临床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类风湿因子指数、关节肿胀程度、血沉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并对观察组患者的胸部CT和X线片检查结果、肺功能检查结果分别进行分析,同时对观察组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在类风湿因子指数、关节肿胀程度、血沉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上较之对照组均明显要高(P<0.05);观察组胸部CT查显示异常患者14例,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18例出现异常,患者肺功能均存在异常;观察组治疗后症状改善率66.7%,无明显变化率21.4%,进展率9.6%,死亡率2.3%;另外,观察组患者发病与基因异常、长期吸烟、C-反应蛋白水平偏高、具有免疫损伤、使用非甾体药物、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相关性。结论 临床应对疑似发生肺部间质性病变的类风湿患者及时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发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加强检查,以及早对类风湿并发肺部间质性病变患者确诊和治疗,提高临床整体治疗效果。

关键词:类风湿,肺部间质性病变,原因,诊治

参考文献

[1] 周建清.类风湿关节炎所致肺间质性病变9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5):4533-4534.

[2] 杨洪军.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并肺间质病变26例临床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29(9):43-45.

[3] 马晓霞.类风湿关节炎并发肺间质病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48-49.

[4] 唐玉红,孙伟.类风湿关节炎并发肺间质性病变30例临床分析[J].工企医刊,2009,22(5):1-3.

上一篇:以全面预算为基础的公立医院财务管控研究下一篇:现阶段煤炭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晋能煤销临汾公司为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