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的治疗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风湿病的治疗(精选8篇)

风湿病的治疗 篇1

风湿性疾病是一类侵犯多种组织多系统和内脏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程度不同的免疫性炎症反应,可致成各种组织和器官损伤,严重影响其正常功能。甚至造成致命性损害。此外,大多数风湿性疾病都有关节症状;每个病人,同一种疾病,不同病程都有其特殊性。应该仔细评价,以制订出其个人的治疗计划。治疗目标应包括缓解症状,改善病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延续患者的生命。由于大部分风湿性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因此要争取病人的合作,长期坚持治疗。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理疗,休息及锻练,矫形及手术。要教育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配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

治疗风湿性疾病的药物可分为如下几类:

1.非甾类抗炎药NSAIDs:此类药物的作用,主要为解热,消炎和镇痛,而达到减轻炎症反应和目的。最早为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至今仍为治疗急性风湿热及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药物。后来生产出各种水杨酸类药物,常用的有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吡罗昔康,萘普生等,但各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不良反应各不相同,主要对胃肠,肾,肝和血液系统,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剂量,用法,副作用等。

2.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是指糖皮质激素,因为这类药物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有较强和快速的消除炎症及炎症反应带来的各种症状,如发热,关节肿胀和疼痛。所以对各种风湿性疾病,常被用为第一线药物。临床上应用的有短效,中效和长效等制剂。用法有口服,肌肉或关节腔内注射,静脉注射,可根据病种,病情作不同的选择。

3.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又称为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此类药物包括许多种类结构不同,作用各异的药物。它们的共性是起效比较慢,有一定蓄积作用,故停药后,作用消失也较慢,仍可维持一段时间。它们并无直接消炎止痛作用,但通过不同的机制可以起到抗炎及免疫或免疫抑制作用。因而,也可以改善关节肿胀,疼痛,僵直和减轻系统性症状,降低急性期反应蛋白,血沉。如使用时间较长,也可改善其他免疫指标,如RF,ANA等。

4.其它:其它治疗包括雷公藤多甙、帕夫林、云克等。

1云克: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胶原酶的活性,防止软骨分解和破坏,抑制破骨细胞。可消炎,镇痛。

2雷公藤总甙:抑制T、B细胞增殖,抑制T-细胞产生IL-2及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抑制前列腺素产生。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二、其他措施

风湿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对血中有很多循环免疫复合物,有高免疫球蛋白,可选用免疫吸附及血浆清除疗法;去除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和过高的免疫球蛋白,RF,等。如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过多,还可采用单个核细胞清除疗法。从而改善T,B细胞及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降低血液粘滞度,疏通微循环,可以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手术治疗

风湿病的治疗 篇2

1 资料以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风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7例, 女23例;年龄29~83 (53.2±5.2) 岁;病程2~13 (5.2±1.3) 年。观察组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31~85 (53.4±5.1) 岁;病程3~15 (5.4±1.5) 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行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 (1) 均经临床X线片检查得以确诊; (2) 未合并有心、肝、肾功能性损伤或衰竭等合并症; (3) 不存在血液疾病或全身感染等合并症。排除标准[3]: (1) 合并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的患者, 或者治疗依从性较差, 难以有效地配合治疗的患者; (2) 参与本次研究前2周内使用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或倍他米松片等药物的患者; (3) 对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药物存在既往过敏史的患者; (4) 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生产厂家: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H10980297) 0.25mg, 口服, 2次/d, 倍他米松片 (生产厂家:安徽金太阳生化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H34022028) 0.35mg, 口服, 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疗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膏药外敷疗法。药物包括:细辛5g, 白芷10g, 全蝎10g, 白僵蚕10g, 3条蜈蚣, 将上述药物均匀摊于风湿止痛膏上, 然后将其贴到患者的患处, 1次/d; (2) 中药熏洗疗法。药物包括:川乌头15g, 乳香15g, 川芎30g, 草乌头15g, 木瓜30g, 伸筋草30g, 威灵仙30g, 艾叶30g, 没药15g, 药物加入6000ml清水中, 浸泡1h后熬煮, 在充分熬制20min后, 将其放置在患者的患处部位进行熏蒸治疗, 时间为15~20min, 待水温降至30℃左右时, 给予患者以药液淋洗操作, 也可以将患处置入药液中浸泡, 时长为20~30min, 2次/d; (3)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本研究中使用上海民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离子导入仪, 以便于将中药药液导入患者的肢体内, 以对其进行消肿、镇痛治疗。1个疗程内共计7d, 两组均连续治疗5个疗程。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 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指标, 观察两组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皮疹) 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4]

显效:治疗后, 患者的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显著改善, 患者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好转:治疗后, 患者的关节疼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 但是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仍然有轻微的影响;无效:治疗后, 患者的疼痛等症状不存在任何明显的改善甚至加重, 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治疗有效率= (治疗结果为显效的患者例数+治疗结果为好转的患者例数) /总病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 风湿病这一常见疾病往往会累及患者的骨头、关节和附近软组织, 患者的病程缓慢, 往往会迁延不愈, 所以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 降低其生活幸福感。在以往治疗风湿病时, 西医常规疗法比较常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等症状, 改善其生活质量, 但是往往治标不治本, 并且由于其毒副作用比较明显, 所以治疗效果相对有限[5]。如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是81.7%,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26.7%, 充分证实, 西医常规疗法难以获得彻底的治疗效果, 且不良反应多, 效果有限。

近些年来,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对风湿病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医外治疗法在风湿病的治疗中的应用范围逐渐地扩大, 这一疗法以辨证论证为指导思想, 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外搽疗法、敷贴疗法、熏洗疗法、沐浴疗法以及蒸汽疗法等。本次研究中, 针对观察组中的60例患者, 我们给予其中药熏洗疗法、膏药外敷和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其中, 在中药熏洗疗法下, 我们给予患者的药物成分包括川乌头、乳香、川芎、草乌头、木瓜以及威灵仙等, 在这一药方中, 川芎、乳香、没药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活血化瘀;威灵仙的药理作用集中于祛风通络;草乌头、川乌头能够有效地散寒, 并兼具止痛之效;木瓜的药理作用主要是舒筋活血[6]。在膏药外敷疗法下, 细辛、白芷、全蝎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消肿止痛;白僵蚕、蜈蚣能够有效地除湿止痛[7]。中药离子导入疗法能够确保治疗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及时地渗入患者的患处, 所以有助于提高药物浓度和生物利用度, 可优化治疗效果。中药成分能够伴随机体新陈代谢被迅速排出体外, 所以毒副作用少, 安全性好[8]。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8.3%, 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就充分证实了中药外治疗法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提示, 在风湿病的治疗中, 中医外治疗法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研究与治疗中加以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周静, 张琼予, 王春霞, 等.中医外治辨证施护法对RA活动期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C].//全国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164-164.

[2]高立珍, 孟彪.赵和平应用外治法治疗风湿病经验[J].中医外治杂志, 2015, 24 (3) :64.

[3]周奕, 潘浩, 徐涵斌, 等.宋南昌治疗风湿类疾病经验浅析[J].中医外治杂志, 2016, 25 (1) :59-60.

[4]郭玲林, 袁维利.中医外治法治疗寒湿痹阻型RA的疗效分析[C].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129-131.

[5]温成平.风湿痹痛的中医治法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1) :42-44.

[6]刘健, 万磊.风湿病中医临证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6) :53-56.

[7]沈丕安.中医卫气理论与免疫性风湿病[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3) :41-44.

金明秀教授治疗风湿病的用药规律 篇3

【关键词】 风湿病;用药规律;金明秀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3.011

金明秀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从医40余载,治学严谨,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尤擅长风湿病的治疗。

风湿病多因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床表现为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麻木、酸重,甚至关节畸形、肌肉萎缩、皮肤顽厚等症状特点。笔者有幸成为金明秀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现将金明秀教授的用药规律总结如下。

1 凡关节之痹,非风药不可

风为致风湿病邪气之首,无论寒、湿、热,都易与风邪相夹。风邪所致关节疼痛,多有走窜不定的特点,且风邪无处不至,可累及周身大小关节,因此治疗关节之痹,离不开风药。风药不仅能祛风疏表,还有胜湿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在热痹治疗中起到宣散、发越的作用。《医方考》曰:“风胜湿……以风药而治湿,如卑湿之地,风行其上,不终日而湿去矣”。

金明秀教授治疗关节之痹多用风药,不仅行痹用之,寒、湿、热痹中亦常常佐入。常用药有羌活、独活、防风,三药为祛风主力,可发散解表,祛除经络筋骨中风邪。风寒湿痹常加用桂枝等以温经络,祛风邪;风湿热痹常加用络石藤、穿山龙、桑枝等祛风通络。

风药性温热、刚燥,能灼津耗液,用之过度会耗伤正气,使病情由实转虚,因此用风药时多配伍滋阴、养血分药,如甘草、芍药平肝敛阴,节制辛温、辛热之刚动。金明秀教授认为,风药发散,风湿病伴有汗出者,易致毛孔开放,故减量用之。

2 风湿病湿邪为患,巧祛其湿

湿为阴邪,积而为水,聚而成饮,凝而成痰,湿、痰、水同出一源,均为水液不归正化所致。湿未成痰时,表现为关节漫肿,按之柔软;湿聚成痰者,按之较硬,关节局部有痰核、硬结出现。肿、胀、僵硬及关节屈伸不利,均为风湿病的特点,与湿、痰有关。

金明秀教授在每个方中必辨证选用祛湿之品,湿邪在上、在表,治宜风药胜湿,如羌活、独活、防风;湿邪在里,治宜苦温燥湿,如二陈汤、平胃散之类;湿邪在下,治宜淡渗利湿,如猪苓、茯苓、泽泻、薏苡仁等;湿与热和,治宜清热祛湿,如黄柏、苍术。对于湿邪较重者,往往多法合用,上、中、下三焦同治,宣上、调中、渗下并施,以中焦为重点。但湿性黏滞,缠绵难愈,这也是风湿病的特点,在祛湿同时用健脾药,以脾健运,湿邪祛。金明秀教授除辨三焦应用祛湿药外,还喜用土茯苓、绵萆薢两药以祛风湿,利关节。在治疗痹病的疼痛、肿胀时,以治肿为先,肿消则痛止,这是金明秀教授的治疗思路,在临床上也每每获效。

3 善用虫类药搜风剔络以通痹

风湿病多顽固缠绵,即缘本虚,复加外邪侵袭,病久痰凝血瘀,痹阻经络,用草木药石之品祛风、散寒、逐湿、清热多不能效,必虫类药物搜剔经络,直达病所[1]。张仲景首创了虫类搜剔通络法,借虫类蠕动之力和啖血之性,走窜攻冲用自有益。

金明秀教授认为,虫类药物虽为血肉之质,但体阴而用阳,具有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动跃攻冲的特性,可以深入隧络,借“俾飞者升,走者降,搜剔经络瘀血”的特点通痹以止痛。临床上常用的虫类药有水蛭、地龙、全蝎、穿山甲、蜈蚣、僵蚕等。但虫类药辛散走窜,易耗散真气,有燥血之痹,应用虫类药时加入养血益阴之品,如熟地黄、当归以制其弊,缓其燥性。凡阴血燥者,金明秀教授常先滋阴补血而后用之。

4 取类比象,善用藤类药

《本草汇言》云:“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具有善走经脉、通达肢节的作用。根据取类比象原则,对于关节疼痛,尤其四肢关节疼痛,辨证加用藤类药物以理气活血,散结通络。祛风通络当用青风藤、海风藤、丝瓜络等,清热通络当用忍冬藤、络石藤、桑枝等,补虚活血通络当用鸡血藤等[2-3]。金明秀教授还常用一些藤类药对,如络石藤配伍忍冬藤,擅清热凉血、通络消肿,多用于治疗热痹而见局部关节红肿者。青风藤配伍威灵仙,在内可利水行痰、化湿通阳,在外可祛风散湿、通络止痛,常用于治疗风湿痹阻络脉而见关节疼痛者。若辨证准确,在复方中适量运用,藤类药祛风除湿通络的作用非一般药物可取代[4]。

5 扶正为主,兼顾祛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外来风寒湿三气,内应肝肾脾三脏。人必有肝、肾、脾之不足,然后风、寒、湿得以深入而成痹,故治痹之要,恒以扶正为主,祛邪为次。金明秀教授选用黄芪、芍药、山茱萸、甘草等补虚之品,扶助正气。脾虚者,加山药、白术健脾祛湿;寒湿盛者,以桂枝、附子之辛热胜寒;肾精不足者,加枸杞子、菟丝子、黄精等补肾填精。

从痹病的病理变化分析,其病位在骨和关节,肾主骨,肝主筋,日久必伤及肝肾两脏。若肝肾阴伤,则会出现关节烦疼,骨蒸潮热,腰膝酸软,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和肿胀变形,金明秀教授喜用山茱萸、芍药等以滋肝肾之阴,重者应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肝肾。若肝肾阳损,则表现为关节冷痛、肿胀变形,畏寒喜暖,手足不温,金明秀教授喜用淫羊藿、巴戟天以补肾壮阳,肉桂引火归元。又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又主四肢肌肉。因此,调整肝、肾、脾三脏的阴阳平衡是治疗风湿病的前提,对病情的演变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金明秀教授用药,一般药味较多,但多而不乱,配伍恰当。药味多可以弥补剂量之不足,同时可能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6 病案举例

患者,男,39岁,2013年9月20日以右踝、膝肿痛反复发作6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来诊。患者6年前出现左踝关节疼痛,局部红肿,未予重视,3 d后自行缓解,此后经常于饮酒后突然出现关节肿痛,疼痛剧烈,于当地医院检查,化验血尿酸590 mmol·L-1,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几年来曾口服西药及中药汤剂治疗,但效果不理想。此次发作持续1个月,右踝关节肿痛,夜间痛甚,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疼痛减轻,停药后疼痛明显,影响活动,半个月前出现右膝关节肿痛,患者来诊求中医治疗。症见:右踝、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大便秘结,饮食、睡眠正常。高血压病史2年,未系统用药治疗。脂肪肝1年余。否认糖尿病史。查体:右踝关节、右膝关节肿阳性,局部皮温稍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辅助检查示红细胞沉降率55 mm·h-1,C-反应蛋白36.5 mg·L-1,血尿酸605 mmol·L-1;尿常规示pH值5.5,镜下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湿热痹。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处方:黄柏15 g、苍术15 g、薏苡仁20 g、牛膝15 g、伸筋草15 g、忍冬藤25 g、络石藤25 g、地龙15 g、僵蚕15 g、萆薢20 g、土茯苓50 g、土鳖虫10 g、紫花地丁15 g、蒲公英30 g、金银花15 g。7剂,每日3次,水煎服。2013年

9月27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自觉右踝、膝关节疼痛减轻,停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后,关节疼痛未加重,肿减轻,关节活动较前灵活。舌脉同前,上方减伸筋草,加秦皮20 g。10剂。伸筋草具有通络活络作用,因关节症状减轻,故减停。痛风考虑与湿热邪有关,加用秦皮以增加清热利湿之功效。既往每隔8 d或10 d就会有一次小发作,服药期间,未曾发作过。2013年10月11日三诊,患者述自从服药后关节疼痛逐渐减轻,右踝、膝关节肿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较前自如。上方加白术15 g、山茱萸15 g健脾补肾,水煎,改为每日2次口服。患者服上方3个月左右,期间未出现新的关节疼痛。嘱饮食控制。目前该患者已随访近半年,无关节炎发作,一直口服汤药,大约每周服2剂。

按语: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引起,金明秀教授认为系湿浊瘀阻、停着经隧而致骨节肿痛之证,应搜剔湿热瘀毒,通络止痛,故以四妙散为基础方,加用萆薢、土茯苓祛风除湿,伸筋草、忍冬藤、络石藤通络止痛,取四妙勇安汤中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痛风日久,绝非一般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等草木之品所能奏效,必须借助血肉有情之虫类药,取其搜剔钻透、通闭解结之力,金明秀教授常选用地龙、僵蚕、土鳖虫。在急性期,泄浊化瘀,清热利湿,促进尿酸排泄,消肿止痛;在慢性期和间歇期,配合调益脾肾,恢复和激发机体整体功能,达到抑制尿酸,改善内环境的作用。

7 参考文献

[1]韩善夯,金实.痹证从络论治用药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6):538-539.

[2]韩尽斌,方樑.周学平教授应用藤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0,42(6):137-138.

[3]陈四清.运用藤类药治疗痹证[J].江苏中医药,2006,27(4):42.

[4]于静,高明利,姜兆荣,等.金明秀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思路探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51,55.

收稿日期:2014-12-17;修回日期:2015-01-20

治疗风湿腰痛的方法 篇4

1、湿敷法

方一 取吴茱萸、黑附子、肉桂、干姜、川芎、苍术、羌活、独活、威灵仙、土元、全虫、冰片各10克,细辛6克,红花15克,皂角9克,川椒30克。将上述药物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取生姜汁或酒调成膏状敷于患处。本方善治风、寒、湿三气所致关节痛。

方二 取丝瓜籽适量,研为细末,醋调成膏状,敷命门穴(背后两肾之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对的位置),上用塑料薄膜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湿热腰痛。

2、药酒拍打法

取桑寄生、杜仲、狗脊、川断、白花蛇、梧桐花、木香、当归、元胡、乳香及没药各等份,浸于45~70度白酒中,每日搅拌,半月后使用。用时在患处蘸上药酒,拍打腰部。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本方对外伤性腰痛、腰肌劳损及风寒湿痹所致的腰痛均有较好的疗效。

3、膏药

取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等,使用前将患处皮肤洗净擦干,贴于患处即可。贴的范围略超过病痛区域。如是固态的膏药,如狗皮膏、万应膏、损伤风湿膏等,先行烘烤,烊化后再贴于患处。有些软膏,如温经痛络膏、舒经活络膏、伸筋膏等糊状物,用时直接涂布于皮肤上,以看不见痛处皮肤为度,外加纱布并包扎,按使用说明或医嘱定时更换。

4、熨敷法

蜂针治疗类风湿的优点 篇5

蜂针疗法是指利用蜜蜂活的蛰针器官和蜂毒,刺激人体筋络皮部及穴位,刺激脑垂体产生抗体,以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的方法。蜂针疗法是蜂蜇治疗经验与针灸医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一针三用,是针、药、灸相结合的复合型针灸法,具有价廉、方便、疗效显著三大特点。蜂针刺甚至于不用消毒,也不容易引起皮肤感染。

蜂针治疗具有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为什么能治类风湿呢?因为它可激发经络穴位功能,使体内气血畅通、调整和改善机体功能和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发生的功能障碍逐渐恢复。更多优点如下:

(1)减少了针刺留针时间,并且一般病人在穴位注射后即可随意活动,但要注意保暖;

(2)具有针刺、注射药物对穴位刺激及药理作用的综合效能;

(3)中医蜂疗后,机体吸收需要一定时间;可在穴位内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误区 篇6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疾病的发展可造成关节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治疗的药物和方法是层出不穷,临床疗效也有了改进,不仅使许多患者症状减轻,也因关节功能的改善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误区:

误区一: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许多病人甚至医生也认为,关节痛加上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这是一种误区。因为类风湿因子本身是人体产生的针对变性免疫球蛋白G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由于首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血清中发现,所以被称为类风湿因子。5%~10%的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测出类风湿因子阳性,但滴度较低,只有滴度在1∶64以上才有诊断意义。同样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就排除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上有少部位病人类风湿因子始终都是阴性。

误区二:抗风湿治疗就是消炎止痛

很多病人包括基层医生也认为,抗风湿就是用消炎镇痛药。用些消炎止痛药物,关节不痛了,就好了。其实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键是防止关节破坏和畸形。目前治疗类风湿药除镇痛消炎药外,还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

误区三:自服“纯中药秘方、祖传秘方”

在这里尤其要提醒患者一定要警惕这些所谓的“纯中药秘方、祖传秘方”等,用药一定要正规,不要自行服用没有药品批号、禁忌症、厂家地址等的药物,要用有国药准字号的药物,以免误服激素,长期服用含有大量激素的中成药导致股骨颈坏死的病例在国内常有报道。一般在急性期、免疫抑制药物尚未显效时或小剂量使用。一旦出现骨质疏松、高血压等副作用,就需在医生指导下减量或停药。不能相信某些中药药酒,即使中药,也有毒副作用,其甚者可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危及生命。中医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上有独特的优势,当然也有缺陷,要取其利避其害,因此要在医生的医嘱的指导下应用中药治疗。

误区四:关节痛就不想动,不想动就卧床

类风湿病人要坚持适当的锻炼,可以保持体质和恢复关节功能,否则身体会日渐衰弱,四肢甚至全身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直、变形,成为终身残疾。病人在关节肿胀的急性期需要休息,过了急性期,可在床上做髋、膝、1

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也可理疗。逐渐增加穿衣、吃饭、洗澡等生活能力的锻炼,以防止关节变形。值得提倡的是在温水中活动,除了可以减轻关节疼痛、促进肌肉放松外,并可改善关节活动度、肌力及耐力。

误区五:症状缓解后,就自行停用药物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在规范、系统、有序的治疗下可以达到临床上缓解,使患者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因此类风湿患者必须坚持用药治疗,否则会使病情越来越重。

误区六:用药后不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特别是病史较长的患者,在长期用药的过程中,自己认为自己对病情的了解好于专科医生,在用药的过程中不注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认为自己的症状很好,无需做那些检查,花冤枉钱,其实那是极端错误的,任何一个患者的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都是片面的,都是先从自身的疾患开始认识疾病的,缺乏与疾病相关的系统性,有些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在出现症状之前出现。因此在规范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

风湿病的治疗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收治的老年风湿病病患者80例;其中男38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68岁;并发症状:晨僵至少1小时超过42天患者20例,关节肿胀超过42天患者21例,关节变形患者13例,类风湿因子阳性者26例;其中患类风湿性血管炎16例,结节性血管炎36例,变应性血管炎18例,硬皮病血管炎1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观察研究,分别为对照组(西医治疗)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各40例;随访1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从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西医治疗)病患口服肠溶性阿司匹林(福建晋江宝仁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71025),每天1~3g吲哚美辛(海南博大制药厂,批号:080117),每天20~50rag。而早期患者,应适当加用抗生素和改善血管透性的药物,随访1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2.2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采取清热利湿、化瘀通脉、滋阴强肾的方法进而开中药方,如:牛膝16g、川芎22g、当归22g、白芍16g、荆芥16g、防已13g、菝葜16g、黄柏13g、防风13g、薏苡仁16g、丹参22g、青风藤16g、夏枯草13g、麦冬13g。热重者加连翘18g、金银花20g;关节肿甚者加泽泻16g、车前子18g;痛甚者加元胡20g、威灵仙18g。每天一剂以文武火煎熬,半个月一个疗程。随访一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2.3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四肢皮肤温正常、皮肤颜色红润、红肿消退、局部瘀点、瘀斑和结节消失,关节疼痛消失;有效:患者四肢皮肤温升高、皮肤颜色红肿减轻、局部瘀点、瘀斑及结节明显减少和颜色变淡、疼痛缓解;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病理变化无减弱甚至加重。

1.3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中显效39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中显效1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45.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西医认为,风湿病属于局部或全身性的疾病,除有肌肉关节病变,还伴有血管的炎性改变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发生血管狭窄及形成血栓,最终导致血管闭塞。目前临床上认为与遗传、免疫反应、凝血功能异常、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有关。该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现代医学认为是感染原对血管的直接损害和免疫异常介导的炎症反应,导致肢体发生继发性缺血,继而出现皮温降低、肢体发麻、紫红或苍白及皮肤血管受累后出现的各种皮损。缺血严重时在患肢处会出现坏疽、溃疡。当风湿病患者出现血管炎症状加重时,其肌肉和关节的病变会处于活动期,血沉加快,加重关节肿痛和肌肉疼痛等。西医治疗主要以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及应用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效果并不理想,无法完全改善患者的毛细血管的各种变异性病变及病变部位血供,导致肢体缺血性坏死、脏器严重受损等,并且长期应用激素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

中医认为,风湿病属于中医的痹病范畴,由于机体正虚,内生毒热、痕血、痰浊,正邪相争或人体营卫气血失调,感受风寒湿之气,使血脉、肌肤、经络、筋骨及脏腑气血闭阻失于濡养,继而出现肢体酸楚、肿胀、疼痛、变形、麻、僵直及关节受限等症状,严重时可累及脏腑。其发病主要反映在内、外因两方面。外因指风、寒、湿三种病邪杂合而至,或风湿之邪与热邪相结而成。由于(1)气候严寒,饥饿劳累,冲寒冒雨,风寒乘之;(2)露卧当风、汗出入水、起居不慎、久居湿地等原因,导致风、寒、湿邪入人体,营卫不通,注于经络,痹阻经脉,留注关节,气血运行受阻。内因指正气不足,特别是营卫气虚,导致风湿。《内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也。”先天禀赋薄弱,元气不足,或后天营养不足,缺乏体育锻炼,或病后失调,或劳逸不当,以致奏理空疏,气血虚弱,营卫之气不固,易受外邪所侵,外邪侵入后,正不胜邪,风寒湿之邪进而深入留注于血脉、关节、筋骨形成痹,中医治疗以滋阴强肾、疏通经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主。

在风湿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变部位供血障碍的病理特性,应用祛聚、降黏、降纤的中西结合治疗,用于改善缺血肢体的血液循环。由上文统计分析可见,中医处方能起通脉止痛、活血化瘀、清热除湿的功效,并能增加肢体的血流洪应,明显的改善缺血症状,同时减轻患者长期服用抗风湿并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高兴华,陈楠血管炎的发病机制[J].皮肤病与性病,2008;30(1):12-13

[2]李兰庭,何泽军.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疾病血管炎性表现3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255-256

[3]蒋明,DAVID YU,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M].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109-1113

[4]李军霞.风温病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34

浅谈引经药在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 风湿病;引经药;临床应用

风湿病是一组主要侵犯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以及免疫系统等的疾病[1],因其主要以关节、肌肉疼痛、肿胀甚则脏器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将之称为“痹证”或“痹病”。目前现代医学对此类疾病治疗常采用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其中生物制剂是一种以细胞因子为靶向的高活性多肽免疫制剂,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中药的“引经药”。中医学认为,痹证的发生发展与经络密切相关[2-3]。经络既是人体津液气血运行的通路,也是病邪侵袭人体的通道。在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脏腑失调的基础上,风寒湿热之邪趁虚侵袭,或劳累过度感受外邪诱发,风寒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滞涩不通,脏腑、肢节气血运行不畅,疼痛由是而作。中医虽以“痹证”概括风湿病,但由于不同的风湿病,关节肿痛的好发部位亦各有不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恰当的配伍引经药物作向导,使药力直达病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疾病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引经药在风湿病治疗中的认识浅析如下。

1 头颈部

风湿病累及头颈部者临床并不多见,其中约8%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出现颞颌关节炎,表现为颞颌关节疼痛、张口活动受限等。由于颞颌关节部位属足阳明胃经循行所过之处,临床在辨证施治时可用白芷作为引经药,配合细辛、川芎等,以开骨窍,止疼痛。此外,类风湿关节炎及脊柱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亦可累及颈项部,可出现寰枢关节半脱位及颈椎活动不利,颈项部僵硬不适感,引经药可选用葛根、羌活、升麻,并可与芍药、甘草等配伍以柔肝舒筋,缓痉止痛。

2 四肢关节

风湿病累及四肢关节者较为多见,其中上肢部位常用引经药有桂枝、桑枝、羌活。桂枝味辛微甘,性温,气味芬芳馥郁,其枝柔嫩,其气轻清上扬,善走上肢,具有温经通络之功[4]。正如《药品化义》所言:“桂枝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桑枝味微苦,性平,祛风湿、利关节,善走上肢,尤以治肩背酸痛,经络不利为常用。《本草撮要》云:“桑枝,功专祛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痹痛。”此外,肩臂疼痛还可用片姜黄作为引经药,片姜黄“横行手臂”而长于治肩臂掣痛[5],《类证治裁》亦云:“片子姜黄,能引至手臂。”下肢关节可选用独活、川牛膝、海桐皮。牛膝味甘苦酸,性平,其走而能补,性善下行,具有补肝肾,强腰膝,利筋骨,通经络之功效。《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善治肾虚腰疼腿痛,或膝痛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之疾。”海桐皮味苦性平,入肝肾之经,祛风湿,舒经通络,常与独活配伍,适用于下肢关节痹痛以及腰膝疼痛等症。穿山龙味苦性平,舒筋活络,祛风止痛[6]。《陕西中草药》云:“治咳嗽,风湿性关节炎,大骨节病关节病。”其可作为髋关节、肘关节、膝关节等四肢大关节之引经药,并配合其他部位的引经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此外,下肢抽筋者可选用木瓜,足跟痛者可选用骨碎补、钻地风,痛风足踝肿痛明显者可选用防己、蚕砂等。对于一身上下关节皆肿痛者,亦可多药合用,各取所需,如《本草正义》云:“颐之师门,恒以羌活专主上部之风寒湿邪,显与独活之专主身半以下者截然分用,其功尤捷,而外疡之一切风湿寒邪着于肌肉筋骨者,亦分别身半以上,身半以下,而以羌、独活各为主治,若在腰脊背膂之部,或肢节牵挛,手足上下交痛,则竞合而用之,宣通络脉,更能神应……非以羌、独之善走宣通为治,则效力必缓。”在临床应用引经药时亦需注意药物的寒热属性,如风寒湿常宜用桂枝、片姜黄、羌活、独活,风湿热宜用桑枝、防己[5]。

3 躯干部(腰骶部)

风湿病中以强直性脊柱炎最易累及躯干部,尤以腰骶部明显。腰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循行的部位,引经药可选用羌活、独活、鹿角片、狗脊、细辛等。狗脊味苦、甘,性温,入肝、肾、膀胱经,能固髓填精、温少阴之经、引太阳督脉之阳气,又可作引经药之用。《本草正义》云:“狗脊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坚脊骨,又能固摄冲带,坚强督任、引经向导。”鹿角片味咸涩,性温,入肝、肾、脾经,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活血消肿,为强壮督脉之要药[7]。《张氏医通·脊痛脊强》云:“脊者,督脉及太阳经所过,项脊常热而痛者,阴虚也,六味丸加鹿茸。常寒而痛者,阳虚也,八味丸加鹿茸。”临床上多以鹿角片代替鹿茸[8-9]。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治疗风湿病时也常用鹿角通利督脉。细辛味辛性温,王好古谓之:“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4 小关节部位

清代温病学派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说,风湿痹证日久亦可深入筋骨,痰瘀胶结,可见关节肿大畸形以及类风湿结节等。虫类药最能搜风剔络,窜筋透骨,引药入络,如全蝎、蜈蚣之品。此外,藤类药亦善走经络,祛风湿,解痉挛,对于风湿病久病入络同样适用。《本草便读》云:“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盖藤者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本草纲目》亦云:“藤类药物以其轻灵,易通利关节而达四肢。”常用的藤类引经药物有青风藤、雷公藤、忍冬藤等。青风藤味苦性平,为治疗风湿痹病之要药。《本草汇言》云:“青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风病软弱无力,并颈强偏废之症,久服常服,大建奇功。”忍冬藤味甘性寒,清热解毒,凉血通络,善清络中虚热,对风湿热痹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者有良效[10]。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引经药应辨证使用,有的放矢,既要重视引经药的功能,又不拘泥于引经。引经药除引导药物直达病所外,尚发挥着主要的治疗作用。如羌活不仅可引药达肢体上部,又有祛风湿的作用;狗脊可引药入腰脊,但亦有补肝肾,祛风湿的作用;青风藤、忍冬藤不仅可以引药入骨节络脉,现代药理研究亦说明其有明显的抗炎止痛作用,可以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和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因此,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恰当地使用引经药,不仅可以引导药物到达治疗的部位,发挥治疗作用,而且可以起到精简药方,减药增效的作用。

5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97.

[2]雷正科,雷洪涛.娄多峰教授治痹病经验撷英[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2):73-75.

[3]吕东富.痹证用药规律研究——503例痹证临床资料分析[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

[4]郭亮,吴春宝.“颈舒汤”治疗颈椎病案[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773-774.

[5]施杞,谢兴文,李宁,等.引药在伤科中的运用[J].中医正骨,2005,17(6):1-2.

[6]邱德华,石仰山.石氏伤科对引经药的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2000,41(12):757.

[7]杨学青.阎小萍教授对“和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及组方特色[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1):70-73.

[8]刘宏潇,冯兴华.补肾活血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及抗骨化作用实验探讨[D].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

[9]阮志磊,李卫卫.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位病因病机之浅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4):57-58.

[10]张广辉,刘国丽,李坚.试述藤类药在风湿病中的临床应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3):32-35.

收稿日期:2016-05-06;修回日期:2016-06-16

【风湿病的治疗】推荐阅读:

风湿中医怎么治疗07-11

类风湿应注意哪些事项呢06-10

上一篇:向女友道歉的话检讨书下一篇: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