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级会计实务》教学中会计思维的培养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维是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会计思维是探索与发现企业业务处理、会计实践工作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概括性认知。

一、《初级会计实务》教学中会计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制造业企业的日常会计业务作为基本教学情境而展开。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已经改变了最初的以文字表述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采用了企业实际的业务凭证为载体展开教学。学生通过直观的业务凭证,更多地了解了企业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场景,提高了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当前业务会计分录编制的操作层面,而对业务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业务信息未来如何披露等缺乏认识,更难以将业务处理方法与企业管理要求结合起来。只停留在操作层面的学习无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往往以记忆为主要方法进行学习,一方面导致本课程的学习效果不能很好提升,另一方面导致后续的《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困难重重。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初级会计实务》的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会计思维的培养。

二、《初级会计实务》教学中会计思维培养的实践

在《初级会计实务》教学中,基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平衡思维、分期思维、报表思维和管理思维。

(一)平衡思维

(1)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原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被称为会计恒等式。它的理论依据就是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原理。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其实质是企业资金占用与资金来源的平衡,表现在具体经济业务处理上,就是要在会计核算中清晰反映企业资金的来龙去脉。企业资金来源以权益要素反映,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企业资金占用则以资产要素反映。资金以多种不同形态存在于企业,因而我们需要用不同的资产类科目来核算;资金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进入企业,因而我们需要用各个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来核算。而不论企业发生怎样的经济业务,都不外乎是资金的动态变化,会计实务就是要把这种动态变化用会计的语言表达出来。换句话说,企业资金的动态变化不是无规则的,它一定会体现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把这种变化用会计语言进行表达的实务操作也一定会体现这种平衡关系。

(2)借贷平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规律就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借贷双方必须相等,是在编制会计分录时必须遵行的基本原则。借贷没有达到平衡,会计分录一定是错误的。每个学生都能很轻易地背诵这一规律,但在实务操作中,却经常会犯借贷不相等的错误,归根结底,还是欠缺平衡思维的训练。

除了编制会计分录时借贷必须相等外,会计账户的记录从完整的单个业务过程来看也必须是借贷平衡的,这一规律在损益类账户和为某些特殊业务专设的账户中表现得极为明显。所有的损益类账户都要在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其实质就是要结平损益类账户。而“本年利润”账户就是为了计算企业本期利润而专设的账户,在利润计算得出结果后,要将利润结转到“利润分配”账户,也就是要结平“本年利润”账户。类似的还有“待处理财产损溢”、“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等账户。而这一规律也存在于其他账户的登记方法里。比如“应收账款”账户的登记,是应收款项发生时记入借方,款项收回时记入贷方,从某一笔应收账款的完整业务过程来看,记入借方的金额与记入贷方的金额必定相等。以现金折扣方式销售货物的业务,虽然销售时记录的应收账款大于最终收回的实际金额,但在编制的会计分录中应收账款收回时应贷记的金额仍应为销售时记录的金额,而其与实际收回金额的差额正是企业给予买方的现金折扣金额。

借贷平衡在教学里可以用T字形账户进行直观展示。比如上述现金折扣销售方式的应收账款核算就可以用如下图的T字形账户来直观表现:

应收账款

销售时,销售款全额收款时,实际收款额

收款时,确认的现金折扣额

如果买方在约定的折扣期内付款,在销售款全额中扣除其可以享受的现金折扣额就是实际收款额。即:

销售款全额-现金折扣额=实际收款额

也就是:

销售款全额=实际收款额+现金折扣额

T字形账户的左右两边相等,体现了借贷平衡的基本原理。

(二)分期思维

会计分期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离开会计分期,我们就没有办法进行诸如收入费用的归集、利润的计算、报表的编制等会计工作。会计分期将持续的时间人为地划分为各个会计期间。根据会计报告的不同要求,会计期间以月份为短期间,以年度为长期间,介于两者之间的则称为中期。

会计分期明确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区别,产生了收入费用归集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也产生了资产的期末价值确认业务。会计在进行业务处理时,大多数都是按一个月为一个会计期间进行的,比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营业收入确认、营业成本结转、期间费用归集等。当然,也有一些业务可以间隔更长的期间进行会计处理,比如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期末计价、各类资产的减值确认、长期负债的利息确认等业务,但最长的间隔期为当年度,也就是不能跨年度。

树立会计分期思维,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也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会计课程中理解会计估计变更、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特殊经济业务。

(三)报表思维

从一定意义上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对外提供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各类会计报表,包括内部报表和外部报表。内部报表是企业管理层根据本企业的管理需求而要求会计部门提供的,而外部报表则是企业外部使用者要求企业提供的有统一规范的会计信息。从这一维度来看,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结果的反映,可以理解为会计业务处理的目标。

“坏账准备”是《初级会计实务》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该账户的业务处理,尤其是期末计提金额如何确定往往会成为困扰学生的难题。树立报表思维,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困扰。“坏账准备”最终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应收款项”中,是应收款项的备抵项目。从这一角度理解,很容易明确:我们最终在报表中反映的会计信息不是“坏账准备”的期末计提数,而是该账户的期末余额。按期末应收款项余额一定比例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是最终需要在报表项目中反映出来的数据,是该账户的期末余额,再利用T字形账户就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期末应补提或冲销的金额。

树立报表思维,不只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业务的处理,还要告诉学生所有的会计核算都是在为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信息准备。当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计准则要做这样的规范,我们可以从报表信息披露的要求去思考,这样才能明白其背后的道理。会计核算所遵循的企业会计准则并非一成不变的,每次变动背后的逻辑都是市场逻辑,也就是要提供更符合资本市场需求的财务信息。只有有了报表思维,学生对未来变化后新准则才有更好的自学能力。这也是会计学生非常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管理思维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只会进行简单核算工作的会计人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被财务机器人取代。因此,我们一定要把管理思维融入会计教学过程中去,在培养学生核算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管理思维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至于完败。虽然《初级会计实务》是一门以会计核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但课程教学不能只重核算,而轻视甚至忽视管理。

比如: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可以选用一次摊销法、分次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采用一次摊销法,低值易耗品在领用时一次全额计入费用,该低值易耗品就在会计账面上消失了,其价值管理在领用当时即告终结。显然,这种方法虽然核算非常简单,但管理上是有欠缺的。采用分次摊销法,低值易耗品预估使用时间按月平均进行摊销,其核算相比而言是比较准确的,但如果本身价值不高,这样的核算方法就是不必要的。因为主次有别的重要性原则本身就是管理思维的体现,过度追求核算的准确性会不必要地提高企业核算的成本。五五摊销法是在领用和报废时各摊销其价值的一半。在低值易耗品报废前,会计账面上一直对它有所反映,也就能把其实物置于管理视野之内。整个使用过程里,只在领用和报废两个时点进行摊销,又大大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在这三种摊销方法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差别,体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管理思维。

会计的实质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体现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要求。相比实际成本法,存货核算的计划成本法能提供存货成本差异的额外信息。对这种额外信息的需求体现了企业较高的管理要求,同时,这种核算方法也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达到一定的管理水平,企业才能制订出合理的计划成本,才能对会计系统提供的存货成本差异信息进行分析和运用,为企业降低成本的目标服务。

综上所述,《初级会计实务》不仅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学生不仅应学会如何操作,还应在此基础上理解和应用知识、原理和规则。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仅只满足于学生学会了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更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会计思维培养。

摘要:《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会计分录编制的操作层面,对业务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业务信息未来如何披露等缺乏认识,更难以将业务处理方法与企业管理要求结合起来。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阐述了课程教学中会计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会计思维培养的主要内容,旨在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会计教学,会计思维,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霍中超.财务会计系列课程须以财务报表为逻辑主线,财会月刊2013(10).

[2] 刘金芹,张英.我国会计思维研究述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缺失下一篇:我国工程建设监理若干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