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2022-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研究

十九大后,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的战略地位被再一次提高,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也是认识与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举措。故本文通过对我国一二三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研究,科学认识产业融合的内涵,分析当前产业融合面临的瓶颈,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加强功能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科学选择。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理念,是合理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重要体现。故本文以一二三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化解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障碍,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发展,提升收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义

(一)产业融合有利于农村朝着正确有利的方向进行革新与发展

产业融合是因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因素而造成的产业边界模糊的现象。其中,包括了新技术、新模式、资源、要素等的整合或重组。主要路径是的渗透与交叉重组。产业融合可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内容、调整产业布局,因此是农村产业革新、进步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产业间的融合发展,达到相互增值的目的,引领要素在部门间的合理有效分配,推动农村朝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强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水准,推动农村供给侧改革,这也符合当下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国情。

(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借鉴国外经验的措施

我国最早的产业融合的理念是来自于他国。在国外的经验中,最广为流传的是日本今村奈良臣提倡的“六次产业”。即通过激励农民多元化生产,来促进行业间附加值内部化,进而增加农村发展活力。除此以外,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曾提倡“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使得三个产业的发展呗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注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农工商一体化的带动,进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三个产业的联合发展。通过学习他国的产业融合的思想和经验作为借鉴。同时结合本国独有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特色,发展适合当下我国产业融合的理论。

二、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现存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转化困难

每个产业的主要用途与功能不尽相同。首先,第二产业主要以标准化的加工为手段,因为为第一产业的发展引进了机器设备。而第三产业服务业主要提供了信息、金融资本等方面的支撑条件。在上述条件的助力下,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因而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生产同数量的农产品所需的土地数量下降、劳动力下降。从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安置的社会问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分流转化十分困难。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需要考虑两方面,一是产业的关联性;而是农民自身综合素质。

(二) 农产品质量不高

農产品质量提升包括了众多方面,从原材料种子的挑选、到生产加工、运输流通、保存等各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的高与否。除此以外。人为因素以外的自然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点,如天气气候、湿度、土壤成分比例等等。在供给侧的背景下,生产提供有质量的农产品是产业融合的宗旨。但实际生活中,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生产加工流程粗糙,未能达到预期标准与效果,因而农产品质量低下。如何规范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如何引进的技术,如何有效监控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除此以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产业发展也迎来了大数据的时代。农产品生产依旧循规蹈矩,不仅质量难以提升,还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手段,如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公共设施不完善,金融支撑不足

农村相较城市,发展滞后,缺少先进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平台,这也导致了产业融合的有力有效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水、电、垃圾处理站等公共产品的薄弱,资金投入力度小,同时也存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备破环的问题,维护力度不高;而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缺失则影响了信息、资源的传递交流,阻碍了产业之间资源的整合。此外,金融支持服务方面的不足与欠缺也是产业融合的一大困难之处。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更倾向于向亲友借款,向金融机构借款需求较少,同时,农民缺乏借贷相关的质押品,因此在资金获取方面能力明显不足。

三、政策与建议

(一)搭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创新能力的平台

中国大部分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尽人意,而且同质、雷同的问题十分明显。很多发展项目缺乏良好的自我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往往收益微薄,甚至入不敷出。这主要是源于创新意识的缺乏。我国农民普遍综合素质不高,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因此政府或者当地龙头企业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创新合作平台。一方面,对农民基础技能进行培训,提升能力,这也有利于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就业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引领市场发展,提供信息化服务,加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部门的沟通交流,保证生产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二)探索“农民、合作社、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加大对龙头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合作社三重培养的力度。作为产业融合的有力推动者,龙头企业在资源、资金的拥有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故合理对龙头企业的引导,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作为产业融合的参与者,新型农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已认定的职业农民进行教育资助、社会保险等补助,鼓励他们通过土地流转,标准化经营获取更高收入。作为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农民合作社常常承担着市场开拓、运输配送等职能,故通过政策引导解决初级阶段的问题。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因此探索出一个适合于三者协调发展的路径十分必要。通过发展新模式的探索,增强价值链,提升收入,带动产业发展。

(三)建立系统有效的财政、金融、投资支持政策体系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农民的资本力量薄弱,因而仅仅依靠农民自身多元化的经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实施激励政策。例如,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激励农民的同时,也减缓他们在资金方面的压力。通过协调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形成合理完善的资源配置有效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涵盖以下内容:一方面,形成稳健体系,保证产业的稳固扎实发展;另一方面,给予财政支持,形成鼓励产业创新的机制。此外,还有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防止行政过分干预。在金融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应切实做到“定位降准”,切实实施产权抵押贷款等金融政策,保证农业领域的资金具有充分的流动性。激励当地农民通过房屋产权、土地承包等形式加入合作社,促农民与产业间利益链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加大对产业园、生态发展园项目扶持与资金投入,切实强调农民在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保证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四)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对公共交通、通信网络、水电供应、停车场、垃圾处理、公厕与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大力财政支撑,同时鼓励和补贴自行建设相关设施的独立经营者。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财政贴息、建立基金等多项手段,增加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与质量,进而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与发展的均等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另外,搭建农村综合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包括乡村特色旅游、农产品价格信息、电子商务等服务,实现农业基础公共信息和资源在不同部门、行业、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和零成本共享;以政府补贴、降税、奖励等手段支持农村交易市场的建设,拓宽公共服务的传播范围和群众受益面,解决因缺乏有效平台造成的产业融合阻碍。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陈泠璇

第2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摘 要 概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概念、内涵及意义,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五种发展模式:农业内部融合、农业纵向产业链延伸、新技术横向渗透、产城(镇)融合、农业多功能拓展,并对这五种融合发展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探讨。

关键词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融合模式;理论分析;实践应用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以农业为基础和核心,主要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融合方式,实现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产业范围和农业产业功能转型,扩大了农业产业体系横向和纵向的辐射范围,丰富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了产业创新,改变了传统农业狭窄的发展领域,推动了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村经济传统农业转型升级。2016年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2017年12月农业部办公厅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培育一批产业融合先导区”要求,发布了关于支持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的意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让农民合理分享农村产业融合增值收益。2018年 6月15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举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明确表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途径,融合的重点产业是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融合的强大动能是创业创新。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低,融合主体带动力弱,处于融合初级阶段。国内外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对农村产业融合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广泛研究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发生机制、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路径等,而针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较为宽泛,因此本文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农业内部融合、农业纵向产业链延伸、新技术横向渗透、产城(镇)融合、农业多功能拓展五大方面进行系统探讨。

1 农业内部融合

农业内部融合模式是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发展模式。农业内部融合指種植业、畜禽养殖业、渔业、林业等各类农业子产业之间、或各子产业内部不同品种、不同生产过程之间以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生态优先原则进行融合发展,进而形成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农业融合状态。这种融合方式是整合农业内部产业间资源使各子产业可持续性产出的系统性融合,其融合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融合模式。

1.1 种养融合

种养融合之一是种植业与畜禽养殖业有机结合,种植业产生的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排泄物经过生物发酵成为高效肥料,作为种植业的肥料进行循环利用。这样的融合模式形成相辅相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1)经过生物降解的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粗蛋白,施肥效果比有机肥高,因此不仅可以用于蔬菜水果的种植,而且还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并有效改良土壤环境从而提高农产品品质。2)经过生物降解的肥料含有比例适宜的氮磷钾以及不含杂菌,可以作为理想的食用菌培养基,有利于人工菌种植的产业发展。3)生物发酵产生的能量还能转化为清洁能源,用于发电或取暖等。这样的循环发展促使营养素被充分利用且在动植物之间良性循环,既解决畜禽养殖业排泄物污染,保护了环境,降低了种植业的生产成本,又提升了各类农产品的品质,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种养融合之二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种植业与养鱼业有机结合,建立相互促进利用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效低耗。目前我国大部分生态渔业一般采用桑基鱼塘系统,运行由规模化种植桑树开始,桑叶养蚕,蚕沙和蚕蛹进而用于养鱼,鱼塘定期挖出塘泥再用于蔬菜水果的种植。这个循环系统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充分,每个环节联系紧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食物链系统,而且各个部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模式。

1.2 林养融合

林养融合模式在林区和山区比较适宜。在山区种植果树、杨树或其他经济林,在林下种植香菇、木耳等人工菌,同时放养家禽等其他畜禽品种,投入少量的农业生产资料如饲料,就能达到输出木材、水果、人工菌,畜、禽、蛋等一系列产品,资源得以充分循环利用。在这种模式下,养殖的动物如鸡鸭等,部分以林下的野生植物和昆虫为食,可以节约大量的饲料,也保证了畜禽产品的优良品质。同时,畜禽排泄物可以为林地提供有机肥料,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生产经营者收益显著提高,林下经济加速发展。因此林养融合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农业纵向产业链延伸

农业纵向产业链延伸是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重要发展模式。我国农业长期存在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滞后,大量农产品集中上市后容易造成价格下跌、产品季节性滞销。通过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资农具制造、农产品(食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储藏流通等,形成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及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串联与整合来实现农业产业链体系的增值,让农民充分享有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的增值收益。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不但拓展农业产业空间、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提高农业产业利润,还增强了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因此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必须途径,是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农业纵向产业链延伸融合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2.1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农产品加工营销的龙头企业通过与生产基地和农户联合,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整合农业产业链的物资、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组织。企业、基地和农户都是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他们之间以合同契约作为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联结方式。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或农户签订产销合同,规定双方的权责,企业对基地和农户提供全程服务设立产品最低保护价并保证优先收购农户产品,具有明确的扶持导向。农户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企业交售优质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工并出售成品。在这样整合方式下,农业产业链能够通过实现市场价格机制和非市场的组织机制相结合进行延伸,同时利益分配比较灵活,有利于通过龙头企业向农业引入资金和现代技术等资源。

2.2 中介组织发展模式

各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如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对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起到关键作用:1)中介组织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为农户提供专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与农户之间是通过组织章程及合同联结起来,不以盈利为目的,其收益主要是按合作组织成员入社的股金进行分红。这种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保护农户的利益,使广大农户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生产产生规模效益。2)通过合同等联结方式,加工营销企业或龙头提供收购、粗加工等服务,企业委托中介组织收购农产品,并支付给其一定佣金,有效降低了农户和企业的交易费用。3)通過股份制经济组织的形式,中介组织带领农户进入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将一、二、三产业有机充分结合起来实施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真正分享到平均的产业利润,并且整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链条,整个产业链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2.3 专业市场发展模式

专业市场发展模式是一种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根据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发展传统产业,形成区域性主导产品,建立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产销沟通联系的“市场基地农户”型产业发展模式。我国农业产业链构建处于发展阶段初期,专业市场发展模式没有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链延伸的主要形式,但这种发展方式能够使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真正通过市场化的交易量来随时调整价格,充分发挥市场引导的主体作用实现资源在农户和企业之间配置最优化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随着市场体制和市场设施的完善,专业市场发展模式将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3 新技术横向渗透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等不断向传统农业渗透融合,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成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决定性力量,甚至渗透到农业相关产业中,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农业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具有典型的技术结合创新性质,与技术集成创新相比,这种扩散、渗透和结合是产业融合中最为重要、效果最为突出的技术创新活动。现代农业科技的本质是全新的先进技术,其创新性技术超常规地改变了农业生产效益、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渗透融合,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在这种模式条件下传统农业技术发展成为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现代农业科技,如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互联网农业等。

3.1 农业生物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是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改良动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生产性状、培育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种、生产生物农药、兽药与疫苗等。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富挑战性的领域是农业,因此农业生物技术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3.2 农业信息技术

农业信息技术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农业信息技术克服传统农业的行业弱势,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及农业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3.3 农业工程技术

农业工程技术是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的基本建设与工程设施,如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农业动力和农业机械工程及农业环境保护工程等。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是农业工程技术不断发展又一大闪光点。

3.4 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农业可以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应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实现精准农业。互联网农业可以通过大数据采集、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农场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工厂化的流程式运作。这样的发展方式通过互联网重塑农产品流通模式,打开更大的农资产品销售空间,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新发展,打通传统农业一、二、三产业的隔离,纵向延伸了农业产业体系。

4 产城(镇)融合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空间、功能等多方面的融合,也是“产、城、人、文”四个维度深度融合。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且产生新的空间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之产城(镇)融合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农村新型城镇化为基础,驱动城镇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镇、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加速推进,小城镇中小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小城镇吸纳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充足的人力资源使得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因此产城(镇)融合的关键把农业产业化和人口的迁移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使农业产业与城镇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农产品贸易特色小镇是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指在农业产业带或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区吸引加工企業聚集,形成生产与加工、企业与农户相衔接配套的农业上下游产业小镇,并且功能完善、分工优化、特色突出。农产品贸易特色小镇指依靠某一特色农业产业和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农业产业定位、农产品贸易特征、文化内涵、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小镇。这些特色小镇创新了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是一种新的产业经济模式,是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实践。

5 农业多功能拓展

农业多功能拓展主要指将农业的自然资源、生产经营活动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发挥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传承民族文化功能、健康养老等功能,增加农业增值环节,拓展农业横向发展空间,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

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产生了观光农业。观光农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把农村自然风光、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农业科技运用等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经济资源、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的观光、娱乐、购物、餐饮等旅游服务融为一体,发展成为一种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业的多重功能,使农业发展在体现农业传统产品生产功能的同时融入了知识性、观赏性和参与性功能,使游客在观光休闲的过程中,了解农业生产技术,参与农业活动,从而发挥了普及农业知识、传承农业文明功能。与此同时,游客在农业旅游景区住宿、餐饮和购物等行为使农业经营主体收入来源从单一的农业领域延伸到了服务业,横向上增加了农业增值环节。

农业与创意文化产业交叉融合产生了农村创意文化产业。农村创意文化产业是指将农业完整产业链条与农村文化、艺术创意相结合,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及营销过程中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形成独特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资源配置优化。这样的融合模式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了由外延性增长向内涵型增长的农业转变。农产品与文化艺术的创意结合,促进了农产品由使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满足了人类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带动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发展。

农业与健康养老产业相结合,建设休闲农业与生态养老全方位一体的“城乡融合型”新农村是2018年农业提质增效的新趋势增长点。在这种田园养生养老结合的模式中,通过田园景观的打造和田园体验活动设计,给老年全体提供一种生态养生、回归自然、绿色健康的田园养生养老的生活方式,创新了新型养老体验模式,延伸了农业价值链和效益链,通过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和全面开发放大了系统性效益能量。

6 小结

综上所述,农业内部融合和新技术横向渗透的模式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农村发展新动能和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农业纵向产业链延伸有利于吸引现代生产要素,构建产业跨界融合的产业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产城(镇)融合和农业多功能拓展模式有利于激活城乡闲置资源、闲暇时间和闲散劳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实在在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作者:刘艳丽

第3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摘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举措。文章通过分析其模式、路径及其制约因素,并给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三农”的发展对于解决民生问题至关重要。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加快进程。所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的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的融合主体为引领,以利益机制为主干,通过多种形式将各种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及产业之间密切合作、协同创新,最终实现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农民增收。其中,重点是融合主体的建立,要素、市场和信息的融合、拓展、延伸、创新和为确保农民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的确立。

一、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融合的障碍

1. 农村第一产业即农业发展不足,现代农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礎有待夯实。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管理方式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大型机械化作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个特点是以现代生物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第三个特点是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组织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程度,第四个特点是用生态、有机等环保理念还原农业的自然属性。而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现状,在某些方面与上述特性还存在差距,如土地流转制度还在建立完善中,有些地方还无法开展大型农业机械的规模化生产;农业科技投入不足,高产作物品种还不够丰富;农业生产、物流、销售的管理、组织还不够精准,基于互联网的销售营销还有待开拓;部分农产品过度施肥和滥用农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生态农业理念的培育尚需时日。

融合的障碍来自于农产品的结构、数量和质量能否和农村第二产业即农产品加工业顺利对接。结构方面:我国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2324亿斤,进口粮食却高达2500亿斤。究其原因是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竞争力不强,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只好进库存。数量方面存在高端产品产量不足,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质量方面,由于污染,成本高启等原因,处于总体不高的状况。这都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其处于一种低端粗加工的状态,无法占领高端市场,只能大量依赖进口。

2. 农村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创新不足,导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不畅。到2016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达280万家,对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和开拓新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依然较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社会化服务支撑不足。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与普通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有待完善,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的增值收益还不能充分共享。

融合的障碍来自于农业高端品牌产品的生产需要的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支持、新型大型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组织运营和管理、农业科技体系的壮大及利于农民增收的利益连接机制的建立,只有如此,农产品的成本才能真正降下来,企业的信誉和农产品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基于互联网的物流市场对接的机制才能达成,产业的融合和产业链的延伸才能落到实处。

3. 农村第三产业方兴未艾,但大多未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如农村金融服务业,由于农业贷款风险较大,农民又缺乏抵押物,因此即便是有些地方的农村商业银行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也未全面开展起来,相反把资金投入了农村以外的地区;又如为农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农村科技服务业还未普遍形成产业,农民有相关需求时,只能依靠国家农业科研部门或者相关联的企业,供给相对不足;再如基于互联网的农村IT服务业也处于发展初创期,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环节的追踪、产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和组织高效的物流管理等都有待完善。当然,各地在将农业产业链向旅游业、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等等延伸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融合的障碍来自于农村某些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如有的地方与农村连接的数据基站建设还缺乏投入;和农村相关的某些制度供给不足,如涉及农村财产的资产评估制度、财产抵押制度和农业相关的保险制度等和农村产业相关的政策激励有待进一步加大,如果投入农业产业获得的投资回报率不高,那便无法吸引到社会资金的投入,如果没有设计好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则无法吸引农民的参与热情。

二、破除障碍、贯通路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源于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的“六次产业化”,农业的六次产业指农村一二三产业各产业之和,后修改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各产业之积,即若农村产业链条中有一个产业的产值为零,那么六次产业的总体效益为零,强调了只有以农业为基础,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如姜长云分析提出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六种模式:农业产业链向后延伸型融合模式、农业产业链向前延伸型融合模式、集聚集群型融合模式、农业农村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服务业引领支撑型融合模式、农业与互联网联姻型融合模式。

那么该如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呢,结合对前述障碍的破除,以贯通路径为核心,尝试探讨具体的对策。

1. 政策搭台,政府筑基。2014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又一次强调了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总之,这一系列的政策发布从总体上提出了要求,接下来的任务是要细化,从经验和试点的摸索中形成规范性的指导措施。同时,政府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供给这一块夯实基础。如加快农村公路、环保、物流、电网等建设,推动城乡互联互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4G、5G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巩固和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管理法修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搞好清产核资,建立以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法人主体,并促进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为股东,保障农民的收益权,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加快农村资产抵押制度、农业保险制度等的改革,使农民创业能获得相应的资金和基本的保障。另外,必须加大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严格制定与执行农村地区环保、生态建设,在保证农村地区青山绿水的同时,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2. 龙头企业带动引领。鼓励龙头企业主动和农民签订合同,建立科学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科技推广机制,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在源头上保证农业的丰产丰收及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将其发展重点引导到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农产品加工、流通和销售上,建立质量标准体系、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注重产业链的建设和供应链的管理,健全农产品销售网络,充分发挥其在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的优势,培育国际化的支柱产业。引导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集群,发展生态产业园,并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为支柱,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高度分工、空间重合、互联网链接的发展格局。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向后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农村功能,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丰富农业农村的环保、科技、教育、文化、体验等内涵。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对接,积极参与特色小城镇建设,形成“一企一镇、一镇一品”,用企业的产品和文化经营城镇,用城镇的发展壮大企业。

3. 社会投资寻优创品。在农业领域一直存在着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的特点,在政策供给方面也存在不足,但是目前这一状况已有所改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化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为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提供了明確的政策导向。同时,政策供给方面也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土地管理法正加快修改,支持土地自由流转、农业资产抵押等各种法规正在加速研究推出中。另外,在“三农”中,各种投资机会也逐渐增多,这主要源于我国农产品的市场是巨大的,高质量、品牌化的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业还具有休闲、创意、体验等多种功能,通过整体包装可以获取更高的附加价值,这些因素都对工商资本有强大的吸引力。相信只要找到优质的项目,创造独有的品牌,工商资本必能获得不错的收益。在保证工商资本投入农业能获得利润的同时,也要积极维护农民的利益,如探索设置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基金,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农民土地流转的权益等。

4. 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组织协调。鼓励农村成立农民合作社、农业科技协会、农产品协会等服务性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农民的生产、销售。通过推进农业分工协作、加强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发展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等方式,引导农业服务外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由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向覆盖全程、链接高效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网络转型。顺应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由主要面向小规模农户转向更多面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最终使农民在农业生产的所有领域,如育苗、播种、施肥、防病害、抗旱耐寒、收获、销售、保险等,都能找到并获得专业化的服务,进而促进农民扩大种植规模、优选生产领域、注重生产质量、创造品牌营销。

5. “互联网+”创新增效。借助“互联网+”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打造农村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村产业融合参加主体提供充分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信息,提高融合主体经营决策效率。同时,积极建设现代电商平台,发展淘宝村,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现代物流体系在网上进行产品销售,将农业生产与城镇居民消费直接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现代新型业态。另外,为解决农村消费市场产品同质化问题,可以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通过提高农村电商企业在产品上的原创设计能力,引导企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电商企业也可以利用电商平台构建自己的数据分析库,对消费者的偏好、行为进行收集分析,并对竞争对手在产品创新方面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研发自己的新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化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N].农民日报,2015-01-15.

[2]姜长云.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模式及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04).

[3]李 乾.国外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7(06).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中国财政年鉴)

作者:王文涛

第4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张天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面临的挑战之大、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爬坡过坎实现翻番的目标,必须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形成新业态、新组织方式、新商业模式和新经营机制等,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配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注重四个方面:

一是纵向延伸,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目前,我国农业产加销连接不够紧密,仍未形成高效完整的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业起步晚、基础差、技术装备落后、加工转化率低,特别是农产品产地预冷、烘干、储藏等初加工发展滞后,产后损失严重。农产品流通方式落后,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现代营销方式应用不普遍,运输流通成本高、损失大。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品牌意识欠缺,大路货多、精品少,效益不高。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就是要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推行产加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农业的有效联结,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支持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一系列积极行动,健全完善农业的产业链、就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效益。

二是横向拓展,挖掘农业价值创造潜力。农业除了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等基本功能,还有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这一鲜明特点在大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地域辽阔,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丰富且有特色。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观光休闲、农耕体验等需求日益增加,为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些年,许多地方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带动了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今后,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农业非传统功能的挖掘,最大程度地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要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支持和引导,培育发展一批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新产业,农村的绿水青山将会变成农民的“金山银山”。

三是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产业融合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它能够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我国探索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产业融合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简单化现象比较普遍,产业各主体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为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高度重视促进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将农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提高产业发展的统一性、协调性。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着眼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产业布局与环境保护,将产业与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创新体制机制,采取政策扶持、PPP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各方主体投入农业、加强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提高产业融合的规模效应;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产业之间的线上融合,增进经济效率。要通过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共同努力,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让农业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

四是创新制度,让农民成为共享利益的主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立足农业、依靠农民、惠及农村,任何时候都不能剥夺农民的主体地位。多年来,我国努力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尚未完全破题。比如,一些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后,代替了农民而不是带动农民,导致农民在农业发展中被边缘化。从基本国情和农情出发,一定要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要按照1号文件的要求,支持供销社创办领办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密切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建立农民入股参与农业经营、合理分享收益的长效机制;探索有效办法,实现财政支农资金帮助农民稳定分享产业链利益。要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农民利益作为推进产业融合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赢得农民的真心支持和广泛参与,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5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摘 要】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推进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共同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探索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等为核心,促进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融合;城镇化;新型业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生产经营合作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方式,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探索建立农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如何有效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

以产业为依托,围绕解决一家一户面临的土地经营零散、劳动力不足、社会化服务难等问题,通过生产经营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完整产业链。只有有效的整合土地、劳动力、社会服务、土地股份等要素,才能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实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享,实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推进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共同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围绕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等,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方式,强化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重点探索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农产品购销价格,逐步建立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保护农民利益,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充分分享产业链增值,价值链提升带来的更多收益。

三、探索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总结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的有机融合,稳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健康养老产业等新业态,既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又弘扬农耕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等为核心,促进融合发展

(一)农业产业纵向型融合

通过订单生产、承贷承还、贷款担保、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多种方式,建立有效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生产经营合作,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培育等环节的有机整合,增加农业附加价值,促进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管理智能化水平。

(二)农业多元化服务型融合

发展以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服务、产品营销、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总结推广农业综合服务站、信息服务平台、粮食银行、产业联盟等社会化服务有效形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运行市场化,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多元化服务的融合是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惠民、富民的重要举措。

(三)产业聚集型融合

建立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平台,引导从事种植、加工、销售的各类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向优势区聚集,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形成优质产业集群和品牌优势,提高种植效益。积极推进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推进粮饲兼顾、种养融合、循环发展。

(四)农业多种功能型融合

通过规划引导,重点围绕打造都市休闲农业带,建设提升一批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示范点,开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科技教育等多种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五、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六、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八、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九、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征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应转向精细密集农业.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5):16~20.

[2]梁晓东.我国的农业经营形式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13(4):15~22.

第6篇:三产融合 强农惠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

讨会 上海•金山”召开

时值三月,春回大地,地处杭州湾腹地的上海金山,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田野百花节,同时也迎来了一场关于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盛宴。

3月18日-3月20日,由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讨会”在上海金山这座海滨文化城拉开帷幕。作为全国首个以“三产融合 强农惠民”为主题的研讨会,也是上海市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落实两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此次研讨会特邀请了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代表世界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的先进国家的专家,也邀请了我国北京、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专家学者,来到金山共同研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路径选择、内涵外延、发展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并实地参观考察金山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示范点,一方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展示上海三产融合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共同推进三农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最终实现全面小康。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金山大力实施农业“接二连三”战略,在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先后发布多个文件,明确了金山区推进“第六产业”的发展道路,大力扶持农业“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交叉发展。

金山主动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发展“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四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以“一葡二桃三莓四瓜”为核心的优质特色地产农产品品牌,多次获得全市乃至全国专业评比金奖。

目前,全区已有23个农业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上海著名商标和218家无公害、绿色食品获证单位。金山注重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把传统的农业种养拓展到生产、加工环节,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附加值。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6家(其中6家达到规模以上),创成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201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达34.19亿元。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鑫博海“中央厨房”,一直积极探索农副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产业链发展,建成集净菜加工、冷冻干燥农产品及有机健康食品于一体的加工产业体系,年产值近4亿元。

利用深厚的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等传统农业资源,金山注重农旅结合、农文结合、农体结合,重点打造形成了枫泾古镇文化休闲旅游区、廊下郊野公园休闲集聚区、吕巷农耕文化万亩水果公园休闲区、山阳金山嘴渔村滨海文化农业休闲区,4个年接待能力50万人次的农业旅游集聚区。廊下郊野公园改建20个观光农场(工厂)及其他一批现成的景观,建成以生态、生产、生活为主题“多功能农场”,在上海首批7个郊野公园中率先开园。金山坚持农业资源和农时季节相结合、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相结合,每年策划举办田野百花节、草莓节、西甜瓜节、蟠桃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到金山采摘水果、体验农事、品尝农家菜、享受田园风光。围绕“互联网+农业”,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金山一直加强与1号店、菜管家、苏宁易购等合作,把金山优质农产品搬上知名电商平台,开设优质农产品金山馆。

在金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都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金山农业总产值达到34.9亿元,分别是五年前和十年前的1.1倍和1.5倍,金山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84元,分别是五年前和十年前的1.7倍和2.5倍,比上年增长10%,增幅位列郊区县前茅。

第7篇:中国摸索出多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赵建华

2017年03月20日18: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20日电 (记者 赵建华)中国财政部20日对外公布消息说,去年中央财政专项安排12亿元人民币,支持安徽、重庆等12个省(直辖市)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摸索出多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包括:

——农业内部有机融合模式。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以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一高三新”农业蓬勃发展,一些传统资源、农业废弃物被综合利用,农业潜力被激发。

——全产业链发展融合模式。从建设种植基地,到农产品加工制作,到仓储智能管理、市场营销体系打造,再到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行业集聚等,形成一条龙发展的“全产业链”。

——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

——农业功能拓展融合模式。在稳定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旅游村镇或乡村旅游示范村,积极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学校。

——科技渗透发展融合模式。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大力推广引入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引进先进技术生产栽培模式等,实现现代先进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

——产业集聚型发展融合模式。随着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逐步提高,特别是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产业发展呈现集聚态势,产业、产品品牌和价值不断壮大,实现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

财政部表示,通过试点,农村产业融合蓬勃发展,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农业功能加快拓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发展正在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热点和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显现。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农业部,创新思路方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另据去年初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希望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第8篇:广西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最新)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推进广西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纵深推进美丽生态乡村和幸福美好家园建设的客观选择。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精神,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理念引领,准确把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转方式、推融合、强产业、促跨越”为总体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突出绿色生态优势,突出产村和农旅融合,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为“两个建成”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村产业与特色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城镇协调推进,农村产业集聚与城乡规划发展统筹布局。坚持多种业态与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壮大,加大创新业态发展与培育新型主体力度,切实增强龙头示范带动与增加社会资本投入。坚持市场导向与利益共享融合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发挥新型主体带动,又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注重推进区域特色发展与农村产业链延伸,注重提升内生动力与机制体制创新能力。坚持平台支撑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着力于重大项目建设与财政倾斜支持,着力于信息平台建设与成果综合利用,着力于金融保险发展与人才科技条件支撑。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逐渐形成,推动我区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使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联系日趋紧密,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将农村产业融合与城镇规划建设有机融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集中。加强城镇规划标准建设、技术指导和市场开发,找准城镇优势基础,整合专项资金,依托企业投资,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观光、旅游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形成特色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的深度融合,带动上下游多个产业发展。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宾阳、恭城、田东、富川和灵山5个示范县以及一批乡级、村级试点示范工作。升级风貌改造工程,2016—2020年,结合旅游强县建设,全区组织实施20个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101个百镇建设示范工程。突出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进一步放宽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和其他设区市、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的进城落户的户籍准入条件,全面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人民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多措并举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公安厅、商务厅、农业厅、教育厅、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等负责)

(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推进农林牧结合和种养加一体,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千亿元大产业,带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绿

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着重抓好农作物秸秆、农田残膜、植物残叶和畜禽粪便等生态循环资源利用,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猪—沼—果”、“稻鱼共生”、“一蔗两用”等生态循环模式。大力发展广西绿色生态产业,开展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试点。加快推广生猪全程高架网床+有益微生物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按照限制近海养殖规模、拓宽外海养殖空间,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合理开发外海渔业资源,支持建设海洋牧场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统筹发展海洋渔业。鼓励发展林下养鸡、中草药等林下生态经济。完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全程监管质量追溯制度。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强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开发,深化桂台和粤港澳周边区域农业合作。(自治区农业厅、林业厅、水产畜牧兽医局、科技厅等负责)

(六)延伸农业产业链

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加工园区建设,建立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农业示范区和优势主产区集聚发展。鼓励扶持糖料蔗、果蔬、茧丝绸、茶叶、中药材、木薯、罗非鱼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构建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体系,加强水果、蔬菜等大宗时令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加快农贸市场建设规划,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力推广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和农校对接,鼓励支持企业开设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组织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等展销促销活动。(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供销社、农业厅等负责)

(七)拓展农业多功能

大力推进以南宁、柳州、桂林等市为代表的都市现代农业建设,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抓手,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创新推动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科普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探索形成以设施、生态、观光休闲、会展等为特征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广西长寿之乡众多、民俗民情多样、山水风光美丽等特色优势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开拓山水田园、农家乐、休闲养生、旅游互补、都市科普、渔乐休闲、节庆休闲等富有广西特色的经营模式,加快发展长寿养生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注重彰显桂风壮韵,实施500个乡土特色示范村建设,对250个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发展。推进“环南宁市森林休闲旅游圈建设”,积极开发建设各类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庄园、森

林人家,努力建成生态保护、资源培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性标杆。挖掘传承农耕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做好“那”文化、龙脊梯田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纵深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大力推进产村融合、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自治区农业厅、旅游发展委、林业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厅、乡村办、民政厅等负责)

(八)创新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创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农业云、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遥感航拍规划,对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实行全程监测,建立信息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建设一批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和一批商务配送中心,完善综合服务网络。推动发展大型机械租赁、乡村旅游设施设备和物业租赁等生产租赁业务。鼓励发展农产品定制服务、众筹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等新型业态。(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商务厅、林业厅等负责)

(九)引导产业聚集发展

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科学开展区域产业功能布局。加快开展“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引导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加大力度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含林业、农垦),2016年基本建成30个自治区级、100个县级和100个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大产业发展指导规划,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依托我区生态资源优势和农产品地理标识,突出针对果、菜、茶、药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广西生态特色、地域标识特色和民族产业特色的大品牌。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依托国家、自治区园区和整合农业科研院所、广西创新团队等技术力量,培育壮大一批育种育苗、栽培管理等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企业集群。(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科技厅、财政厅、商务厅、农垦局、林业厅,广西农科院等负责)

(十)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结合广西扶贫攻坚“十大行动”,重点针对5000个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行动,做好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各部门资金和资源等,大力支持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休闲农业、长寿产业、生态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和贫困地区电商,加强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农户更多参与产业增值收益分配。鼓励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扶贫办、农业厅、商务厅、金融办、旅游发展委等负责)

三、突出主体支撑,推动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经营

(十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开展乡村旅游、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电商销售等经营活动。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创建。鼓励土地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和鼓励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用于扶持的项目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直接补助、先建后补等方式直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至经营主体账户。支持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土地托管、联耕联种和种苗繁育、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实施龙头企业成长计划,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农垦、水产畜牧重点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大品牌,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自治区农业厅、林业厅、水产畜牧兽医局、农机局等负责)

(十二)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加快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经营体系、合作方式、农村金融体系、联合社治理机制等方面创新。深入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加快对网络空白和薄弱地区的网点布局。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辐射带动系统发展的社有企业,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全流程、综合性服务。创新发展新型业

态,搭建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经营服务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延伸,大力开展乡镇综合超市、农资配送中心、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新兴产业经营服务,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全区性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自治区供销社等负责)

(十三)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加快推动我区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改革发展。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培育发展工作机制,依法依规建设完善一批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行业自律、教育培训、品牌营销、组织交流、信息发布、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符合条件的行业协会承接政府转移、委托、授权职能和购买服务,将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品牌创建、统一营销等多种联盟方式建设。(农业厅、科技厅负责)

(十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广西特色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实行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可以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厅、商务厅、林业厅、旅游发展委等负责)

四、突出机制创新,建立多形式农村产业利益联结方式

(十五)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

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各地人民政府可探索制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厅、商务厅、工商局,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银监局,广西保监局等负责)

(十六)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与农业保险、担保等相结合,探索构建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巩固和完善“合同帮农”机制,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维护双方合法权益。(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司法厅、工商局,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等负责)

(十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引

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持。积极探索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等负责)

五、突出服务体系,提供多渠道农村产业支持条件

(十八)健全财税支持机制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各级财政要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保障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投入,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产业融合领域。(自治区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国税局、地税局等负责)

(十九)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田东“农金村办”模式,在行政村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室”,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推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全覆盖。加大财税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三农”,加大农业农村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实现涉农信贷投放规模持续增长。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含林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以产业链金融模式支持农村产业整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组建自治区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市县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加快推进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范围。(自治区金融办、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银监局,广西保监局等负责)

(二十)强化基础支撑

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推动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常态化、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着力推进

改房、改水、改厕、改能、改路“五改”工程。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旅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到农村创业。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科技创新。(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交通运输厅、教育厅、商务厅、科技厅、农业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旅游发展委、通信管理局等负责)

(二十一)落实主体责任

全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县级人民政府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有抓手有平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尤其要以“10+3”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行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糖料蔗“双高”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创建等载体为抓手,多措并举,落实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创造性地落实各项任务。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按照国办发〔2015〕93号文件和本意见要求牵头抓好试点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对本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每年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全区各级人民政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第9篇: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规划(20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农业部有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要求,我部研究编制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农业部

2016年11月14日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简称“产业融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条件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十三五”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2145万吨,棉油糖、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生产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6%和63%。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了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规模水平提高,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万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由1.7∶1提高到约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创新步伐加快,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了一批成熟适用技术。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地区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带动能力增强,建设了一大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原料基地,辐射带动1亿多农户。

3.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构筑了产业融合的重要支撑。到2015年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超过25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入社、订单合同、托管联耕等多种形式开展联合与合作,融合机制不断健全,融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供给、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4.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拓展了产业融合的新领域。2015年全国有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0多亿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涉农电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众筹等亮点频出,农产品市场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生产租赁业务、农商直供、产地直销、食物短链、社区支农、会员配送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暴发增长态势,2015年全国年接待人数达22亿人次,经营收入达44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10%;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

(二)重要机遇

1.一系列“三农”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调结构、提品质、去库存;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农业降成本、补短板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对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培育新产业,推动产业融合营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2.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对强化产业支撑,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消费结构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15年,我国人均GDP约8000美元,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的重大阶段性变化,对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对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产品消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市场细分、市场分层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农产品消费日益呈现功能化、多样化、便捷化的趋势,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重点;对新型流通配送、食物供给社会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服务消费不断扩大,均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4.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变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以农产品电商、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服务产业迅速兴起。绿色制造、食品科学、材料科学加速创新应用。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重构了产业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三)面临挑战

1.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产加销发展不够协调。农村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差,融合程度还比较低。农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土地、水等资源约束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信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市场化发育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被人为地分割在城乡工农之间不同的领域、地域,导致农业成本高、效益低。

2.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滞后,带动能力不够突出。与农业生产规模不协调、不匹配,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2.2∶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3~4∶1。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不足,一般性、资源性的传统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加工专用品种选育和原料生产滞后,农产品产地普遍缺少储藏、保鲜等加工设施,产后损耗大、品质难保障。融资难、融资贵、生产和流通成本高等外部环境制约依然突出。

3.股份合作数量较少,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农业集约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与企业之间订单交易普遍缺乏法律约束力,有些合同不够规范,履约率不高,双方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受风险防范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合作、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数量不多。

4.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国内产业融合不够充分。国内大宗农产品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同类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差不断扩大,进口压力不断加大,产品市场受到挤压。中美中欧农业投资协定正在加快谈判,国内企业发展粗放、产业链条短、融合度低,销售渠道和品牌效应与外资竞争面临更大压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要素集聚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交叉融合互动发展,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为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激发融合活力。把创新作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树立“大食物、大农业、大资源、大生态”观念,深入开展产业融合理论创新;大力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逐步推进产业融合制度创新;积极应用互联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现代技术,切实加大产业融合科技创新。

2.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把协调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推进产业交叉融合。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拓宽发展空间,促进城乡、区域、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3.坚持绿色生态,促进持续发展。把绿色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着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通过绿色加工、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降耗、环境友好,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模式,发展营养安全、绿色生态、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产业;遵循生产生活生态并重,发展培育新业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方式。

4.坚持开放合作,拓展融合空间。把开放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着力推动产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涉农企业参与双向开放,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搭建区域间、国际间投资贸易合作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5.坚持利益共享,增进人民福祉。把共享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产业发展为增进人民福祉服务,拓展产业功能,通过支持政策与带动农民分享利益挂钩,激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发展农民共享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使农民有体面的就业,有尊严的生活,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协调、企业效益有所上升、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持续增强。

——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质量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到2020年,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万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左右,其中粮食、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分别达到88%、23%、13%、17%、38%;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规模以上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基地拥有率达到50%,专用原料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加活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互联网+”对产业融合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拓展农业多功能取得新进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加活跃。到2020年,力争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到55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9.5%左右;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达到80%;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40%左右;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接待游客突破33亿人次。

——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产加销衔接更加紧密,产业融合深度显著提升,产业链更加完整,价值链明显提升。产业融合主体明显增加,农村资源要素充分激活,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更加多元,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增值收益不断增加。城乡之间要素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改善,产业融合体系更加健全,培育形成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

主要指标类别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长农产品加工业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万亿元)

19.4

26

6%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1

2.2∶1

2.4∶1

[0.2]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总体

65

68

[3]其中:粮食

85

88

[3]水果

20

23

[3]蔬菜

[3]肉类

17

[1]水产品

35

38

[3]加工企业自建基地拥有率2(%)

25

50

[25]新业态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亿元)

4300

5500

9.5%加工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3(%)

50

80

[30]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1500

8000

40%休闲农业年接待旅游人次(亿人次)

22

33

8.4%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亿元)

4400

7000 10%

上一篇:财产保全是申请书下一篇:计生协会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