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探析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食品安全监管必要性研究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全为先。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演越烈, 足以暴露出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也是政府职能部门市场监管的重点和难点。食源性疾病和新出现的食源性危害的递增负担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食品生产、加工、行销技术的快速变化;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知晓愿望的增加和对食品安全信息需求的增长等诸多方面对食品安全监管发起了巨大的挑战。在食品安全方面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 并且要明确企业是第一责任人, 社会公众同时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中, 由此可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势在必行。总而言之, 监督管理是手段, 但防患于未然才是最终目的。

二、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借鉴

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这三个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分析不难得出, 要确保食品的安全, 使食品企业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政府监管有力, 其关键在于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健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虽然各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情况不同, 但其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1.具有比较完善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政策和一系列详细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

2.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对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划分、运行的机制和人员的资质等各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规定。

3.采取一整套先进的监控手段对食品的质量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

4.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服务信息系统。

三、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

(一) 构建食品安全法体系

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 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法》体系。首先, 制定严密的基本概念定义。其次, 健全《食品安全法》体系。

(二)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1.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我国已经完成了由食品高度匮乏短缺到极大丰富及快速发展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对食品进入市场的门槛设置过低。我国食品安全如何直面加入WTO后的技术壁垒。因此如何设置我国的技术屏障, 保护我国的食品工业, 必须通过开展一些重大科研基金项目来支持, 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水平, 严卡食品市场准入重塑我国食品安全在国际上的形象。

2.健全缺陷食品召回制度。对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具体规范手段进行调整, 也应推动企业主动召回为主, 责令召回为辅, 立法完善现有的制度。与此同时, 还要完善已有的法律。

3.建立食品安全强制保险制度。笔者建议, 《食品安全法》应规定食品安全强制保险制度。

4.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 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 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5.强化惩罚制度。

(三) 设立科学的监管机构和加强人才培养

1.成立跨部委联合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一个跨部委的全国统一的中国食品安全委员会来统一组织、协调和管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全部工作。

2.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人才培养储备。要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的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保证食品安全, 应当建立健全以科学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加强各级人民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和监督的领导, 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的执法力度, 俗话说“法行天下, 食者无忧”。建立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 就给了全社会成员以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 给了大家在受到伤害以后的寻求保护权、追讨赔偿权和提请惩处权。只有当食品安全隐患的任何蛛丝马迹都处在高度敏锐、无处不在的眼光注视之中, 只有当食品安全的任何疏忽遗漏都要有责任人付出代价的时候, 只有当涉及食品安全的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要被追究责任的时候, 政府才不敢懈怠, 企业才不敢懈怠, 食品药品安全才有了可靠的保障。这就是食品安全监管实现“民主促民生”的真正体现。

摘要: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 令不少公众谈“食”色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什么是食品安全监管并且分析食品监管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采用横向对比的方法, 借鉴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监管方法并进行分析, 通过比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和食品安全法律特点与我国国情相联系。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首要建立《食品安全法》体系再健全相关制度, 如: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缺陷食品召回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强制保险制度等。在文章的最后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与“民生”工作相联系作出总结。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完善,监管体制,食品安全法

参考文献

[1] 唐黎标.发达国家如何监管食品安全[J].杭州食品科技, 2007 (2) .155

[2] 唐钧, 李丹婷.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特征、根源与政策建议[J].公共行政, 2009 (4) .67

[3] 陈志成.食品法规与管理[M].化学工业, 2005.239

上一篇:大数据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下一篇:学生党支部“四位一体”党建工作模式——以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