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宗教财产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

2022-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我国宗教财产法律保护的现状

事实上,我国有关宗教财产的法律法规并不少,譬如作为基本法的《民法通则》第77条之规定①;以及针对宗教的专门法律———《宗教事务条例》中第30、33、35、36、37条的规定;以及《关于汉族地区佛道教寺观管理试行办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而对于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而言,其中涉及到宗教财产条款的有浙江、天津、山东、北京、上海、吉林等省制定的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1] 。总的来说,我国对宗教财产的法律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随意侵犯宗教团体或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财产、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二)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可以接受社会人士的捐赠并自己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以取得合法的宗教收入[2] ;(三)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必须依法管理、使用宗教财产。(四)宗教财产与一般财产不同,其享受法律的特殊保护(譬如税收优惠),并且在涉及宗教不动产的拆迁中还需按照法律规定的特定程序给予特殊处理;(五)对于那些被认定为历史文物,并且依据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宗教财产,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仅享有使用权,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按照《文物保护法》履行充分的管护义务[3] 。

二、我国宗教财产在法律保护方面的不足

尽管上文谈到了诸多的法律法规对宗教财产的保护,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法律法规对宗教财产的保护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宗教财产产权不明晰

宗教财产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但是不少财产的所有权到底归属于谁,很多寺院的管理人员自己也说不清楚。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得知,对寺院房屋所有权的归属众说纷纭,有说是教会的,有说是国家、集体的,还有说是社会的等。出现这么多样的回答完全是因为我国的宗教财产产权不明晰所造成的,在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进行明确规定前,这种现象势必会一直存在。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通过立法来明确该财产的产权归属。

(二)宗教财产的管理方式和使用计划有待加强

据笔者了解,很多寺院虽然建立了相关的财产和人员管理制度,但是认真研究就会发现,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由于宗教自身的封闭性,导致跟社会产权有一定的脱节,寺院对自身的财产使用管理年初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年末也没有针对性的总结,这就导致财产的使用常常是有多花多,有少花少的情况,而缺乏一个长效的机制和科学管理模式,使得寺院的整体运行处于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

(三)缺乏外部监管

外部监管力度不够,不仅是个别地方宗教存在的问题,事实上也是全国宗教组织都存在的问题。原因在于:一方面宗教组织不是专门的政府职能部门,其自身(自治组织)和其财产来源(大部分来自信徒捐赠)都存在着提特殊性,因此就导致政府对其放任自由且无心监管;另一方面宗教组织又是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不属于市场经济主体,也不接受政府工商、税务等部门强制性的财会审计。所以整个宗教组织及其财产就游离于监管之外,在内外监管均缺失的条件下,问题的产生就不言而喻。

三、完善我国宗教财产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明确不同来源寺庙财产的归属

1. 信徒捐助的归属。

事实上,对于信徒的捐助我们完全可以看成一种赠与行为,但并不是一般的赠与,而是特殊的赠与行为。在实践中,信徒的捐助总会以各种各样的名义进行,譬如祈福、还愿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完成对自己所信仰的“佛”的敬奉。因此,信徒捐助理所当然应归寺庙所有,但对于这部分钱的使用应做一些限制性规定,比如可以限制该项收入的用途只能针对宗教事业发展或者其他一些公益性的事业。

2. 政府资助的归属。

实践中政府对寺庙的投入大多是对寺庙房屋的修缮,或者是对寺庙的重新规划。这从民法上来说应该算作附和,而涉及不动产上的附合,法律规定通常是由不动产的所有人取得该项动产的所有权。因此,若国家或政府投入资金对寺庙进行修缮和改建,虽然投资的金额往往并不少,但所有权的归属仍然不会发生改变,还是应属于寺庙所有。

3. 寺庙自养收入的归属。

寺庙通常一般都需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登记和许可后才能获得相关的经营和买卖的权利,而通过经营和买卖所得的收入,即“以寺养寺”②所得到的经济收益,其合法性毋庸置疑,当然应归于寺庙所有。

4. 僧侣个人行为所得收入的归属。

对于寺庙来所有的活动来说,其想要得到具体的执行必须依靠僧侣来作为,但是因僧侣的行为而获得的财产收入,其归属应该是怎样呢?笔者认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僧侣是依寺庙之托而进行的活动,所得收入当属寺庙;相反,若其所实施的行为完全是自己的想法,则其所得收入应属自己。但我们应该区分,其行为是否合法,若因其非法行为而导致侵犯他人或者国家社会的利益,不管他代表谁,都应勒令返还。

(二)对宗教财产的管理使用予以明确立法

由于立法活动是一项繁琐而严谨的工作,宗教财产是一种特殊的社团财产,首先应当通过法律赋予其宗教法人的法律地位,并且应该按照不同情况明确宗教财产的法律归属,统一宗教财产的权利主体,近一步实现合理规范的使用宗教财产。其次,宗教问题在我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因此在实践中,对于监管方面的问题,宗教管理部门总会因为有所顾虑而选择睁只眼闭只眼,并不会过多的介入到宗教财产的管理问题上,因此也就导致我国的宗教并没有像他国家像一样那样建立起健全的财务制度。但笔者认为,尽管宗教问题相当复杂,但我们并不能避重就轻的知难而退,从而选择放弃对宗教财产的监管。相反,我国应从法律上着手,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宗教财产管理制度。我们要做到,在不干涉宗教财产自由的基础上,对寺庙的宗教财产进行必要的审计和监督、以建立起完备得宗教财务管理制度[4] 。并且在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后,还必须做到严格执法,加强对宗教财产的保护。当然,其具体的财产管理方式应是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由僧人自己分工协作、共同负责。

(三)加强外部监督和信息公开

俗话说“阳光和监管才是最好的防腐剂”。在监管方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由政府机关依照法律规定来对宗教财产进行监督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防止宗教财产被他人或团体非法侵占和滥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监管的范围问题,应尽量避免过度干预,以防止影响到宗教活动的正常进行。此外,为了防止地方政府与宗教经营活动产生不良关系,还应明确规定禁止地方政府参与到宗教事务中,从而避免政教分离的情况发生,同时也能很好地保障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相处。对于信息公开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由宗教法人通过寺庙的公告栏主动向广大民众定期公开,这样才能使信教群众和政府部门对宗教财产的使用及管理状况及时了解并做到有效的监督。总之,国家和政府应当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宗教立法,并加强执法力度,从而为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和促进宗教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宗教事业发展迅速,不少寺院甚至悄然上市,宗教财产的归属、使用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生,宗教财产保护的法律措施显得尤为必要。文章就宗教财产的法律保护制度进行探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域外及其他地区宗教财产保护做法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现状,不足,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婧,刘晓朋.我国宗教财产权保护的法律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2(33).

[2] 吴限红.宗教性社会服务专业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5.

[3] 詹丽娜.我国宗教财产归属问题探讨[J].民风,2013(5).

[4] 杨柱平.我国宗教财产法律保护初探[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5).

上一篇:关于电力营销业扩报装流程规范化管理分析下一篇:浅析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