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教学案

2023-0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从百草园教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内容变化研究

1949—2019年,语文教科书经历了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嬗变与开新,文质兼美的散文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和主要篇幅。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下简称《从》)以9次入选频率,稳居人教版教科书散文选篇前列,其教学内容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内隐性、不确定性和增殖性。

一、教学内容的嬗变轨迹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静态的文选型教科书为依托,以编者的隐含意图为线索,在师生交互作用的场域下动态生成的过程。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是教学内容预设的基本土壤,其流变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

(一)教材编制反映的教学内容演变

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和叙事性散文的整体特点,聚焦练习系统中思想情感、篇章结构、语言文字、人物形象之间的动态关系,教学内容变化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一元定性理解阶段(1949—1966),课文教学在摇摆状态中实现了从文本到学生的中心转向,虽然思想情感层面的练习题由通過文本启发学生的学习态度(1956),到简析作者文中的爱憎情感(1961),转向教学对象“你”凸显,强调学生阅读印象,但是1956年教学大纲中“批判封建教育,肯定儿童身心应该得到正常发展”仍为唯一主题,[1]对比结构的认知窠臼为达成这样共识提供定性基础,学生接受灌输,失去话语权。而1963版语言文字题有关标点符号、语法知识的拓展,应是对当年《教学大纲》“双基”知识教学的回应。[2]

二元定性辨析阶段(1978—1991),思想情感结合篇章结构、语言文字设问,在原有主题理解基础上增加对儿童童年生活的回忆,可是“对比”“喜欢三味书屋还是百草园”这样的问题取向仍然使学生陷入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圈套。在阅读主体印象基础上追问中心思想内涵(1978)和作者思想感情(1982),再到彻底删除印象(1987),说明编者开始思考阅读文本、读者、作者三者关系,但是容易顾此失彼,没有实现内部整合。老塾师人物形象、三味书屋后园乐趣的发现,具有辩证分析色彩。语言文字方面要求以雪地捕鸟段落为抓手开展片段写作(1978),概括百草园、从行、色、状、味对其自然风物举例(1987),体现读写结合的追求和概括文意、提取信息等基础技能的训练。

多元假性解读阶段(1992—2000),编者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逐渐走向多元化,第一次给予“儿童”本位的关注,增设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故事作为辅读材料并附设四问(1992)。尽管要求就三种主题思想情感理解表达自己看法,提问中“比照意味”较“对比”比较程度更为含蓄,但是篇章结构隐性话语在练习系统中的运作,仍然限制了学生的阐释视野。这种思想内容分析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并没有深入文本的真正肌理,是一种假性的多元分析。

多元真性建构阶段(2001至今),1993版练习题响应了当时“工具理性”的历史号召,达到字数和题量的高峰。三种思想情感理解前增设衬托、对比、统一结构关系(2003),删去“嘲讽”“漠视”“残害”字眼,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学解读关系获得缓解。2006版采取“前后部分联系”笼统说法,直接打破结构的定式认识,防止对主旨情感的干扰,继而提出“三种说法可供参考”,既摆正了教科书的参考价值与地位,又不将既定的话语模式强加给学生,允许通过自己的阅读体会自主建构与自由表达。

(二)教学课例体现的教学内容变迁

教师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历史生成者和理论生成者,学生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现实生成者。[3]随着70年来语文教科书版本更迭,教师对于教科书的把握与认识,同样也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并逐渐丰富起来。

对应一元定性理解阶段,1949—1966年教学侧重主题思想情感,政教色彩表现浓厚。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指出《从》的主题是“批判封建教育,肯定儿童身心应该得到正常发展”,强调“百草园的草木虫鸟的描写。捕鸟的叙述。作品前后两部分的对比。”[2]佟乐泉(1960)按大纲的教学重点和对比原则,兼纳“对自然景物和童年自由生活的热爱”的中心思想。[4]当然,公共话语把控下也不乏突出重围的个性化声音,王西彦(1957)从文学的角度将《从》解读为“纯朴的诗”,认为“乐园不止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压抑和束缚在鲁迅回忆里实在是一种社会力量”。[5]这种不拘泥于主题和结构的解读在时代文化语境里对当时的教学的影响微乎其微。

二元定性辨析阶段的教学探索主要是主题结构的质疑和教学焦点的多元分散。胡曾伟(1978)、陈根生(1980)等人分别从封建教育、儿童生活等角度,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相承关系取代对比,[6][7]对封建制度的“罪恶”淡化成“不满”情绪(袁海仁、余伟光,1980),[8]魏顺国(1980)开创性地把“乐”作为文章主线,为理解百草园百草园与书屋生活提供了新的突破口。[9]书塾先生人物形象分析与美女蛇故事解读开始出现,围绕《从》有关文体的发现和讨论展开。蔡澄清(1978)以“散”为形式特点试图探讨散文教学的完整系统。[10]方伯荣(1978)把散文特点概括为“形散神不散”,提出了中心思想、选材组材、关键词句、表现手法四个方面展开散文教学。[11]

1992—2000年批判精神趋于淡化,“含蓄而深刻的批判”被普遍接受。教学中更加强调精讲多练,多以结构为切入点,思想主题不是绝对原点。例如模块化的教学(周章轼,1998)和中部过渡段切入“变序”式教学(余映潮,1997)。[12][13]方然(1995)间接吸纳西方叙事学“视点”理论,提出孩子的朦胧感知和作家的批判审视两个文本内部视角教学。[14]90年代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不仅深刻影响着文学解读,也推动着教学的创新。

新世纪课改的助力下,散文教学的实现路径不断纵深化发展,兼顾审美与育人的功能导向。首先是对话教学的普遍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刘春文(2008)引入接受美学“空白”“陌生化”“阅读期待”等概念,强调以学生阅读主体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来开展主体阅读。[15]其次是问题情境、言语实践活动的设计,建立学生临场感。例如以“情境体验”为中心(张超,2002),注重“以情唤情”,营造“在场体验”(刘均卓,2012)。[16][17]还有基于学情的准确把握,有效设计主问题,例如利用前测抓住学生疑惑、分歧之处切入教学,导入文本内核(张玲,2016)。[18]并且着力单元课文整体感知,强调方法步骤的引领,推动学生构建系统的学习图式。

二、教学内容变化基本特点

七十年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科书编制逐渐趋于稳定,走向优化、圆熟,教师在与教材、学生的交互中寻求新的契合和突破,教学内容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容格局由分散趋于整合,教学层次由单一走向丰富

《从》教学内容的演变从上世纪50年代侧重百草园,70、80年代关注三味书屋,90年代两或三个部分模块教学,最后到新世纪以后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在“面”的广度上由局部走向全面,由最初只注重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到篇章结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读写结合等分析全面开花。在“点”的深度上从言说对象、情感认知逐渐重视作家言语形式的揣摩,从而实现事实性、概念性知识向程序性、策略性知识转变。

(二)解读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主题理解由一元走向多元

对于《从》篇章结构关系的认识是解读思想情感的基本支架,对比结构的质疑可以引领了主题解读的转向,例如二元定性辨析阶段的课例表明,不少教师对于《从》结构认知存在与教材错位的情况,根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承的关系,主题解读相应推陈出新,出现“儿童对生活情趣与知识的追求”“乐”的文章主线说法,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三)呈现形式由僵化轉向灵活,本体、主体相关性逐渐凸显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显示出教师打破教学定势、灵活运转教科书的可能,90年代模块化、变序式教学比较有代表性。新课改后,这种创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教师们对散文本体和学生主体的发现和重视,不断加强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的相关性进一步提升。

(四)教学内容的预设具有内隐性,教学内容的生成具有增殖性

教材编制有关教学内容的预设隐没在练习系统深处,难以发现和把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没有具体内容标准的规定增加了对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根据表现性质,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带有“私人性、情境性、体验性和模糊性”[19],以1987版“喜欢三味书屋还是百草园”和1992版“比照意味”为例,题干深层反映出鲜明主题倾向,在这种良性结构问题中,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思考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赋予教学内容在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增殖可能。

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内容演变带来的教学启示

上述结合历时性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探究近七十年人教版教科书练习系统教学内容取向变化和历年教师有关教学内容解读与呈现的迭代,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管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内容的嬗变轨迹,总结其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仍然存在局限的地方,据此,我们对散文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注重课文及其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实现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思想情感、篇章结构、语言文字相融于课文,不宜肢解练习,聚焦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学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联系,不断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建构与教材相呼应的开放的教学格局,关注教学内容维度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重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衔接,例如可借鉴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成果导向的逆向设计,[20]促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保证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开展多样化、情境化的言语实践活动,推动教材原生价值向教学价值转化

教材具有双重价值,原生价值是作为社会阅读客体为了“获得信息”而存在的价值,教学价值是以学生为阅读主体为了获得“如何传达信息的信息”即“言语智慧”而存在的价值。[21]纵观《从》不同年代的练习和教学,对学习策略反思和高阶思维发展,仍然存在天然的缺失,言语实践活动定式化,缺乏评价、应用类题型,不少问题脱离学生实际,需要设计更具挑战性、真实的不良结构问题,推动教材原生价值向教学价值的转型。

(三)认真解读并合理看待教材,提升教学的适配性与灵活度

通过比较可知,编制与课例的教学内容由错位逐渐走向一致,教科书的编制受到时代文化语境、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它既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普遍引领,也可能对教学的多元探索形成规约,需要正确认识教材的地位与价值,实现“教教材”“用教材教”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则是驱动教科书灵活运转与发展的更为本质的力量。

(四)把握散文文体、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呼唤本体和主体的回归

根据78年后至91年的文献资料统计,将散文本体知识纳入到教学范畴的教师乏善可陈,对于散文本体的认知学界长期受“形散神不散”惯性影响。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代表的散文教学要做到因体而教,随文应变,不仅要重视与教科书之间的衔接,还要把学生的需求纳入到教学结构,加强课文教学的文体相关性、学生学习的主体相关性。

参考文献:

[1][2]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23-548.

[3][21]李海林.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06):94-99.

[4]佟乐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试教[J].语文学习,1960(05):4-6.

[5]王西彦.纯朴的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J].语文教学,1957(03):28-35.

[6]胡曾伟.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两个问题[J].安徽教育,1978(09):32-35.

[7]陈根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札记[J].语文教学通讯,1980(11):9-13.

[8]袁海仁,余伟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谈话法教学设计[J].语文战线,1980(06):4-5.

[9]魏顺国.状物·对比·乐和构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札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2):55-57.

[10]蔡澄清.鲁迅散文教学札记[J].安徽教育,1978(04):15-19.

[11]方伯荣.漫谈初中五篇鲁迅作品的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1978(Z1):37-41+36.

[12]余映潮.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J].中学语文,1998(07):19.

[13]余映潮.中部切入——教学设计艺术例谈之十五[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3):30.

[14]方然.三味书屋的丰富蕴涵及其教学处理[J].中学语文教学,1997(10):21-22.

[15]刘春文.三味书屋“味”如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重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2008(35):18-21.

[16]张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2(07):42-43.

[17]刘均卓,尤立增.“美”在“三味”[J].中学语文教学,2012(02):18-26.

[18]张玲.初中散文纵深化教学的路径——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6(03):22-23.

[19]张心科.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建设,2017(01):21-25.

[20]戴维·H·乔纳森.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M].刘名卓,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

单思宇,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思宇

第2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1-2课时)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2课时

教与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与学重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与学难点: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教与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2.检查预习情况

(1).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鼎沸 dǐng 锡箔bó 鉴赏jiàn 脑髓suǐ 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3、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 草园、三味书屋)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个性化修改

目标:

运用联系比较法,

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导入:生谈对童年的印象。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

意思是:

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 取,晚年了,回忆起

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 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百

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6)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2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 (1) 从句式上看:

3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6、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三、教师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四、板书设计

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五、教后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第二课时

教与学目标:

1、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

3、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三味书屋的生活)

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分析对先生的描写

(1)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4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5①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④有好吃的(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2)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3)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三.教师小结 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训练:回味童年。

童年在人生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请以“童年趣事”“金色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五.当堂训练

(一) 不必说______菜畦,______石井栏,______皂荚树,______桑椹;也不必说鸣蝉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_,轻捷的叫天子______。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______,蟋蟀们______,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______,还有______,若

6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叙述描写中渗透着强烈的爱憎。

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______,______。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木莲有______何首乌______。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 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

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______,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默写填空。

2.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 A.由园内到园外 B.由整体到局部 C.由概括到具体 D.由略写到详写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

4.本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______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二)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

1.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

2.删掉句中的加黑字好不好的,为什么?

3.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五.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上文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2.第一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捕鸟,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第一段的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

4.第二段写“我”和闰土的父亲同样的捕鸟方法,收获却不同,仔细品味词句,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得失的缘由”?

学后记:

答案: 一 1.(见课文) 2.B 3.颜色、声音、形状、姿态。 4.排比、拟人、比喻、反复。

5.C

二 1.排比、拟人 2.不好。因为加黑字表示推测,如果去掉,语气就变成非常肯定,不符合当时儿童的心态。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第3篇: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案专题

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 (人教版 )下册

课型:新授

主备:王修身

审核:

年级主任:

使用时间:2015年01月26日

编号:01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姓名

班级

小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积累“桑椹、油蛉、斑蝥、蝉蜕、倜傥、敛”等生字词。

2、能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标题,梳理课文脉络结构。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情感。 自主学习一: 【识记常识 了解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主学习二 【初读课文 掌握字词】

一、初读课文,勾画字词

二、巩固练习,给加点字注音

确凿( ) 菜畦( ) 蟋蟀( ) 缠络( ) ....觅食( ) 竹筛( ) 宿儒( ) 渊博( ) ....鼎沸( ) 珊瑚( ) 锡箔( ) 倜傥( ) .....脑髓( ) 蝉蜕( ) 攒( ) 盔甲( ) ....

东方朔( ) 敛( ) ..

二、重点词语释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高枕而卧:

自主学习三【整体感知

信息提取】

1、你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2、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哪段是过渡段?

【拓展延伸】阅读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你有什么认识?写在练习本上。

1、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2、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3、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课堂小结】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 (人教版 )下册

课型:新授

主备:王修身

审核:

年级主任:

使用时间:2015年01月26日

编号:01 【达标检测】

分数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3分)

C.教室 雪白 桌椅 电灯 D.昏暗 黑板 粉笔 作家

三、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2分)

确凿( ) 菜畦( ) 斑蝥( ) 倜傥( )(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敛.( ) 脑髓.( ) 桑葚.( ) 宿儒.

( )( 盔.甲( ) 拗.( ) 秕.谷( ) 锡箔..(

)(蝉蜕.( ) 鼎.沸( ) 攒.在一起( ) 人迹罕.至( ) jiàn( )赏 mì( )食 书shú( ) 和ǎi( )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迹罕.至 (稀少) 觅.食(寻找) B.敛.进(收拢,收缩) 鉴.赏(鉴定) C.人声鼎沸.(开水) 拗.(用力弯曲) D.攒.成(簇聚) 宿.儒(长久从事某种工作) (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都是名词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2分)

A.老师 学生 长江 船只 B.房屋 院子 操场 下雪

) 革命家。 )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四、(中考链接)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3分)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B.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

)

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

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 (人教版 )下册

课型:新授

主备:王修身

审核:

年级主任:

使用时间:2015年01月26日

编号:01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课时

姓名

班级

小组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百草园部分,学习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法。

3、作者在三味书屋写出了哪些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4、寿静吾是怎样的老师?你怎样看? 【巩固训练】

1、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 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

2、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 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态度,并理解课文主旨。

3、能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自主学习一】 (分析百草园 体会情感)

1、作者描绘了百草园的那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角度进行描绘的?

2、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3、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文章是怎样描写的,运用了哪些动

2、泥墙根一带的趣事有:(每件事的概括限七字以内)

3、这段话的描写角度多变,其中对“泥墙根一带“的描写角度依次是:听觉到 觉到 觉到 觉到 觉到 觉。 【拓展延伸】

百草园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终身难忘,在我们的童年时代,也有很多往事令我们记忆犹新,以《童年趣事》为题,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故事,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对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自主学习二】 (学习书屋 探讨主题)

1、第九段写“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有什么作用?

2、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 (人教版 )下册

课型:新授

主备:王修身

审核:

年级主任:

使用时间:2015年01月26日

编号:01 【达标检测】

分数

一、选出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 ) (2分)

1.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3.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4.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A.形容 拟人 比喻 比喻 B.排比 拟人 比喻 拟人 C.排比 拟人 比喻 比喻 D.比喻 排比 拟人 比喻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写于1926年,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C.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是作者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是作者当时的乐园。 D.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即早晨的花傍晚时拾起来,意即晚年回忆早年之事。

二、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2分)

五、(中考链接·龙岩)文学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A.“小人国”曾发生过很多可笑的事情:根据“怎样打破鸡蛋”而分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对他很不满。 成了大端派和小端派,为此引发了多次战争。

C.他没有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B.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作品有《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C.《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

三、写百草园时插入美女蛇的故事,分析正确的一项:( ) (2分) 的散文集。初中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都选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自这部散文集。

D.《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其中山东呼保义指宋江,河北玉麒麟指卢俊义。

第4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各听课老师的评论、指导,让自己感受颇深,对某些问题有了较深的思考。

首先,语文课是语言课。

记得刚开学的序言课上,我是这样对学生阐释“语文”的涵义的:语=言+吾,是我说,我想说,我要说。“文”在古语中同“纹”,意为雕饰,目的是增加美感。所以“语文”的涵义应该是:我要说,而且要把话说得漂亮。所以这堂课立足于体验,联系课文,激发学生曾有的体验,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学生有话可说,也想说,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在评课的时候,曹明老师问我,在冬季捕鸟这一环节上,为什么要安排五个学生发言。我想说的是:首先,这不是安排,这是满足学生想要表达的愿望,其次,我所要立足的不仅是分析课文,课文只是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来激发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现在学生想要表现自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与作者相通的感受并且想与大家分享,我

为什么不满足他们呢?

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种活泼、踊跃的课堂氛围,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因为老师才是激发活力的源头,教师自身必须有这种意识:让你的学生想要开口说话,并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在这方面,李阳英语给了自己一些启发,他之所以疯狂,就是表现在说,充满活力的说。在这种大声说的过程中,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以及自信,都能较大程度的被激活。联想到外教给学生上课,课堂里总能听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朗读声,可以想到此时学生们兴奋的神情,语言课就该有这样的氛围。自己接下来要做的是不仅激发学生想说,而且得慢慢引导他们会说,怎样说得有条理,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明确,怎样把语言说得再美一点,包括表达自己时的仪态、表情。自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相信不断地坚持,总会有收获。

其次,语文课不能疏忽情感的培养。

课后,曹明老师指出,在学习冬季捕鸟的内容上,老师疏忽了一点,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是非观,和敬畏生命意识的机会。老师如果是个有心人,只要捎带一句,提醒学生不要滥捕滥杀生灵,这是我们现在最起码的生态意识。事后再细读课文,觉得所言极是。当第二天引导学生重学这一内容时,学生从“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些内容里读到了“残忍”。这又让我忽然想起了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写战士们与敌人血拼后的场面,其实是极血腥和暴力的。显然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会发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责任在情感领域更积极的引导学生,这不是对老师的备课的要求,而是对老师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我这样认为。

第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下午的课,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每个人都进行脑力劳动,就会改变那种无事可做的局面。因此用了一节课,人人练习,人人作笔记,教师检查,效果交好。

在分析第二段的美点时,层次美、动静美、句式美学生不能指出,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难点也变成容易点了。

问题在于:学生作笔记太机械,不动脑筋,为完成任务而做。

第三课时 多层次评说 感悟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结合文本信息和学生自己体验,合作探究,感悟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对第2段美点品评对美女蛇、私塾先生、三味书屋的评价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1.分四个小组,每一组选一个话题,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长的经历、体验,合作探究:成长中的小插曲——谈谈美女蛇的故事

成长中的启蒙者——评评文中的私塾先生

成长中的学堂——议议私塾教育下的三味书屋

成长中的启示——说说作者成长故事给我的启迪

2.学生对话交流,教师点评

(1)讨论分析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几种观点:

①这个故事充满充满迷信色彩,是为了吓唬孩子,因此,这里有批判迷信的意思。

②这个故事威逼利诱孩子“有志于学”,造成了儿童迷信、恐惧的思想。

③美女蛇是专门扮演善良面貌骗人害人的恶人,飞蜈蚣是制服恶人的力量。

④故事颂扬糟粕,寓意是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会披上漂亮的伪装害人。

⑤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

(2)找出写先生的文字,你对先生有什么看法?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他什么态度?

几种观点可供参考:

①“一个迂腐的老学究”,用自己深受其害的那一套“加害于儿童”。

②一个被批判的、被讽刺的、可憎又可笑的反面人物。

③先生即寿镜吾,“知识渊博”,“具有反帝爱国思想”,对鲁迅也很关心,鲁迅对他也很尊敬。

二.部分难点理解

1.“似乎”和“确凿”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似乎”是因为“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有些模糊;而“确凿”是因为“百草园那时是我的乐园”,因此记忆清楚。

2.分析第9段(布置作业)

①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

②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是什么样的感情?

③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面加上“们”?

④三个“也许”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⑤给这一段分层。

⑥第一句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⑦两个Ade能颠倒顺序吗?

三.拓展阅读

思,在百草园(节选)

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椹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尽管我来得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我以无限的情趣。

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教学反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 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 作者:刘绍棠)

历史的久远的鲁迅生活过的百草园现在成了人们游玩、瞻仰的地方,成了人们凭吊先贤、抒发感受的地方。教师如果将这种扩读所得介绍给自己的学生,他们也许就有穿越时光的隧道、看到历史与现实碰撞的感觉,他们将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学习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字词听写(家庭作业)

2.句子仿写:结合课文或自己的经历,写“如果说,人生是……那么童年是……”

提示:

在七年级上册《童趣》中仿写过: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现在的仿写深入了一步,例: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

附录三: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三个小故事——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他曾经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十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

书桌的右下角刻“早”的故事。

课后反思:

句子仿写要注意什么?

句子仿写作业收上来了,比较好的: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电影,那么童年就是最扣人心弦的一段;

如果说,人生是绚丽的一幅画,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笔;

如果说,人生是一棵茂盛的大树,那么童年就是上面最嫩绿的叶片;

如果说,人生是一篇文章,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富有情趣的一段;

如果说人生是四季,那么童年就是拥有无限生机的春天;

如果说人生是交替变换的昼夜,那么童年就是旭日东生的清晨;

如果说人生是一汪海洋,那么童年就是拍击礁石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一道风景线,那么童年是其中最眩人夺目的景物;

如果说人生是浩淼广阔的宇宙,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恒星。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童年就是前言,就是背景,通过它来了解人生的第一步。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音乐。也许是因为听它优美的旋律可以放松心情,也许是因为哼唱着悦耳动听,也许是因为小时侯就耳濡目染、形成的爱好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就像活泼的音符一样快乐。

我不知道秋天为什么给人的感觉那么凄凉,并且还带着伤感。也许是因为树叶不得不脱离母体,盘旋、盘旋,最终融入泥土吧;也许是因为秋风萧瑟,吹到人脸上凉飕飕的吧;也许是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凉地演奏凄美的乐曲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崇拜明星,而且无论年纪大小。也许是因为明星们亮丽的外表吧,也许是因为他们有过人的技能吧,也许是因为他们特别的身份和个性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海洋那么吸引着我。也许是因为它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也许是因为它包孕着的无数活泼的小生命们,也许是因为海底蕴藏的神秘的宝藏吧……都无从知道。

仿写存在的问题是:

(1)人生和童年之间的关系弄不清,如:

如果说人生是咖啡,那么童年是咖啡伴侣年—牛奶和糖;

人生是一片大海,那么童年是在海上的小船;

(2)令人费解,逻辑不明,如:

童年的动作是清洁的,是正直的,都显明他的本性;

人生是树,童年就是树上的果实;

如果说,人生是一座一座大山,要经历许多次失败,那么童年是一座一座的小金字塔。

我不知道这浩渺无际的草原有多大,而且也不知道在那草原生活的牛羊有多少,也许是远处像白云一样的羊群,也许是奔驰在碧绿的草毡上的骏马。也许是静静地俯下身躯吃草的牛群。

(3)格调灰暗或者毫无意义,如:

我不知道学习为什么那么没意思,也许是因为要面对,也许是因为生活的关系,也许是因为明天的阳光还在待着我们,到低是为了什么我不知道。(还有错别字)

人生是乏味无趣的,但是童年是儿时最美好的时光。

如果说人生是幸福的,那么,人生也是不幸的那么童年有不幸,也有不幸。

(4)不合理,如:

我不知道为什么北京人要住在一个没有秩序、有污染的环境里呢,而且还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也许是因为人类的得意忘形,也许是因为人们的文化底蕴太低,也许是人民的秩度还不够严厉。……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们保护我们的家园吧!(错字)

(5)三个“也许”不够。

仿写要做到:严格遵照原句的修辞、几个句子,句子间有内在逻辑关系,格调好,减少错别字等。

第6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刚刚上完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这是篇优美的,经典的文章,深受师生的喜爱。我也同样如此,所以我备课特别认真,上课也特别用心,当然感受也很多。

鲁迅先生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在百草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鲁迅先生无忧无虑的童年,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离开百草园时,鲁迅先生心里恋恋不舍。这一段童年生活的记叙,读起来妙趣横生,学生很爱学习,但我们透过这种快乐看到了一种忧伤,深入的说就是“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第7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童年梦痕”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是作者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教学器材: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

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三.检查预习情况

1.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

鼎沸 dǐng 锡箔bó 鉴赏jiàn 脑髓suǐ 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2、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五。合作交流,感悟探究(百草园的生活)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

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6)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6、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三味书屋的生活)

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分析对先生的描写

(1)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2)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3)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三.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训练:回味童年。

童年在人生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请以“童年趣事”“金色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上一篇:教育部学籍电子注册下一篇:贯彻落实文件自查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