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答案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答案(精选11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答案 篇1

(一)回答下列问题,理解第七自然段写了什么?

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比较的无味”是无味吗?“可”字有什么用处?去掉它行吗?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2.“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有人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多,要注意“所以”、“只好”两个词,说说这句写了什么?

3.“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养不过夜的。”这三句写捕鸟的过程,都有哪些记叙的要素?找出来。其中第2句用了多少动词写人的动作?有什么好处?如果将第2句改成:“在没有雪的地方,用秕谷做诱饵,用竹筛子扣鸟。”好吗?

4.此段各句间有什么关系?

5.总结一下这段话写了什么?

(二)比较阅读。送 暖(节选)

王叔叔一双大手端着几十块蜂窝煤,迈着大步走进院子。只见他工作服上沾满了煤灰,脖子上还搭着一条抹黑了的彩条毛巾。他一边走一边大声喊:“李奶奶,煤来了!”说着,“蹬噔噔”几步走到窗前,弯下腰,轻轻把煤板放下,接着把煤一摞一摞地码在长凳上。就这样王叔叔一趟又一趟地搬着、码着,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额头不住地淌着汗水。思考:

划出文中所用的动词,说说本文恰当运用动词对表现王叔叔这个人有什么好处?

答 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1.“比较的无味”不是无味,是和热天的百草园比,差一点。“可”字强调了感叹的语气,用在句中表示了对雪天百草园的喜爱。去掉它语气平淡,感情也就一般了。这句话写了雪天的百草园是有趣味的。

2.这句话写出了儿童的心理:要么让人鉴赏,要么自己玩得开心。在百草园捕鸟就能使心理得到满足。

3.写了时间(“雪盖了地面一两天”)、地点(“雪地上”)、事情(开始,扫开一块雪,发展,支筛、撒秕谷、系长绳、拉绳子;结果,罩住了鸟。)三个要素。其中第2句用了“扫、露、用、支、撒、系、牵、看、拉、罩“10个动词,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人的动作。捕鸟过程具体细致,显示了捕鸟人技术灵巧,也流露出回忆者的愉快心情。改成概述,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4.第一句总写雪天百草园也有好玩的。第二句是分述,把两种好玩的比较了一下,捕鸟更好玩。第3、4、5句写捕鸟的过程和结果。这三句是承接第2句的。

5.这一段话写冬天在百草园捕鸟是很有趣味的。

(二)“端着几十块蜂窝煤”还“迈着大步”“几步走到窗前”,这些动作,写出王叔叔是身强力壮很能干的。“弯下腰,轻轻把煤板放下”说明他干活小心翼翼认真负责。“一趟又一趟”“搬着、码着”,“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额头不住地淌着汗水”,表现了他帮别人干活不辞劳苦。

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概括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许是……都无从知道。”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①对被送进书塾的不解与强烈不满。

②对读书、学习的厌恶。

③对自己行为的自责。

④对家里的人破坏自己生活的愤恨。

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我”对__________的强烈的__________,在“我”的心中,它们是可爱的__________。

4.在文中()处,填上标点符号。

答案:

1.“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被送进书塾,“我”对百草园的一切无限留意。

2.①

3.蟋蟀们,覆盆子们,木莲们,依恋,朋友。

4.!

不必说_______的菜畦,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_______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_______的根。

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准确的词。

嫩绿 翠绿 碧绿

光亮 光滑 光洁

高耸 高挺 高大

粉红 紫红 深红

长吟 呻吟 沉吟

伏 趴 卧

升向 飞向 窜向

缠络 纠缠 缠扭

肥胖 拥肿 发肿

2.这段文字,是_______描写,读后给人鲜明的印象,主要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必说……也不必说……”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这样写,洋溢着对虫儿们的_______,是童年生

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写出了()。

①百草园的动植物的五彩缤纷。

②百草园的生活五光十色。

③百草园的自然景物丰富多采。

④百草园的各个角落美丽如画。

答案:

1.见课文。

2.景物,叙述顺序井然,条理分明;用词准确、生动、鲜明。

3.突出“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4.拟人,喜爱,“美好记忆”或“真实写照”。

5.④

一、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看,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 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1.找出长妈妈讲的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的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的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文中画“”的句子在文中起到的作用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连接上下文。B.对上文的说明。

C.过渡。D.交代结果。

答()

3.选出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B.告诉孩子百草园是不能随便去的。

C.百草园的景物虽美,但也有许多邪恶的东西。

D.长妈妈是宣传迷信思想的人物。

答()

二、①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②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③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④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1.调整句子顺序,将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了___________的作用。

3.文中用到了一个排比句“也许……也许……也许……”,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

C.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答()

4.“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我”有着天真活泼的性格,尽管我要离开百草园了,但我还会回来的。

B.“我”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已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但又不得不离开他们。

C.“我”清楚地知道“我”在做什么,尽管我喜爱这些动、植物、但是“我”已经长大了,应该与他们告别了。

答()

答案

一、1.先前 古庙里 读书人 美女蛇 老和尚;读书人看见一个美女蛇朝他笑,并唤其名而后隐去;被和尚识破机关,送给他小盒子防身;飞蜈蚣治死了美女蛇。

2.C

3.A

二、1.④①③② 2.过渡 3.C 4.B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根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说说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2.在原文上画出排比句,抓住关键词语谈谈表达了少年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上两个德语单词?选择正确答案。

()

A.表现少年鲁迅天真活泼的性格。

B.表现少年鲁迅对蟋蟀、覆盆子、木莲的无限喜爱和依恋的心情。

C.读起来有趣味,表现儿童的稚气及对百草园的依恋不舍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答案

1.这段文字是全文的过渡段,写作者离开百草园和对百草园的依依惜别的心情;为下文写三味书屋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答案 篇2

但是现阶段中学语文阅读课无视学生的阅读起 点差异,把学生对文 本的理解 导向僵化 与人云亦 云的模式。学生没有主动阅读文本的热情,也体会不到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

积极语用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快乐地阅读和主动 地表达,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们认为,理念更新是基础,回归文本是关键。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体,乐于探究文本。

一、基于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动机

美国凯勒教授在 他的“ARCS学习动机 模型”中指出,动机的激发包括四个部分:注意、相关性、自信和满意。这四个部分代表了一组激励个人的必要 条件。首先,这课程要吸引学生注意;其次要建立起相关性,即使好奇心被唤起,如果内容与学生没相关性,动机也会丢失;第三是自信,自信来自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成功的积极的期望;但要维持动机,第四个条件就要起作用,那就是满意,满意是指对自己的成就的一种积极的情绪,它意味着学生的成功得到了认可和认证,而这种成功支持他们内在的满意的情绪。经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课前要求学生写好读后感是激发他们阅读动机的好手段。课堂上我们就读后感进行小组以及全班分享。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我们印发了《朝花夕拾·小引》,要求学生熟读此文,再反复读课文,完成600字以上的读后感。

课前,检查学生们的读后感,大家对于 百草园的 看法是一致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我”获得了无限乐趣的所在。鲁迅先生把美丽的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写出了童年无限的生活情趣,充分体现了鲁迅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热爱探求知识的品性。

但是对于三味书屋的描述,大家有不 同看法,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种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陈腐的,严重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作者对它的不满和厌恶,以及对封建私塾的批判。另一种认为,三味书屋 和百草园一样,是作者甜美的欢乐的回忆,写出儿童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课上,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感,并挑选两 篇认为最值得交流的,在全班进行讨论。读后感的分享交流非常重要,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地阅读文本,努力地写好读后感。教师可从学生的读后感中发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二、基于体验,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从读后感可看出 不少学生 的初体验 还是浅层 的。很多学生受课后三种主题影响,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有的甚至是先选择一种,然后再去印证。在小组分享读后感时,持不同看法的同学争论不休,谁也不服 谁。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以读后感为基准,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四小组),探究作者写三味书屋到底是不满批判还是甜蜜的回忆。学生再次阅读文本,然后分组讨论。

这样的探究不同于对教师课前预设问题的探究,因为这是源于自己的体验,源于不同体验对照,源于学生的好胜和进取,所以学生能兴致盎然地认真阅读并思考讨论。归纳学生意见:

(一)认为三味书屋束缚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腐败的批判。其证据是:

1.文中,鲁迅逼真地描写了三味 书屋的陈 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再拜先生。2.童年鲁迅请教先生“怪哉虫”一事却碰壁,说明老师迂腐,也扼杀学生兴趣;课程刻板,只读经书;书塾设有打人戒尺和罚跪规则;师生关系不亲密。3.读的书晦涩难懂,大家课上 常溜去后院玩,或画画。总之,三味书屋是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气氛压抑,学生不自由,是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这与百草园快乐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二)认为三味书屋依然是作者对童年甜美的欢 乐的回忆。其证据是:

1.书屋的环境是 庄严、幽雅的。2.记忆中的 老师“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对学生的态度在总体上是和蔼 的。“他有一条 戒尺,……但也不 常用……”这说明他对学生是温厚的。先生读书情景更令人回味无穷:“他总是微笑着,而且将头仰起,……”老师是个可敬可爱的人。3.师生关系不很亲密和谐,但也没严重对立。“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学生跑出教室玩耍时他只在书房“大叫起来”,学生没感觉到恶意,所以对他还是尊敬的。文章结尾,作者还以 自己在三味书屋画画成绩而充满自许,为卖掉这些画而充满怜惜,从这我们也可看出作者的留恋之情。这些叙述都充满童真的生活乐趣。

在这些基于文本的讨论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积极主动的钻研,进入到作者所呈现的精神世界中,他们所获得的体验远胜于在最开始写读后感时的体验,这种体验更真切更丰富更有价值。这样的探究,对于那些缺乏文本阅读兴趣、只流于浅层次阅读的学生,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而深入地思考。

三、基于探究,重视教师引领启发

学生的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及对文本达到深层 理解的程度都有差异,这就要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用自身的丰富积累、开阔视野、独到见解引领学 生。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教师要正确评价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把握作者渗透于文中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是对文本有效解读的过程,才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自我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我组织学生更深入地研读:

(一)让学生再回到文本。找出文中描写先 生的句子,大声朗读,再赏析。找出文中对三味书屋的 细节描写,大声朗读,再赏析。

(二)提供几个材料供学生研讨、拓展。

1.关于写作背景。赏析任何文学 作品都离 不开作者所处的特定时代,及他当时的心境和生存状态。本文是《朝花夕拾》第六篇。《朝花夕 拾》文集写于 鲁迅辗转流徙从北京至厦门之时,当时,鲁迅先生见多了军阀政府的凶残,“正人君子”的下劣,他对世事感到厌烦,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来排解心中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在《朝花夕拾·小引》(已印给学生)中也有说明:“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

2.关于寿镜吾先生。在最爱的三位老师中,鲁迅对寿先生饱含着亲人般的感情。寿先生为人正直,甘于淡泊,不愿做官。他和蔼可亲,关爱学生,很少体罚。先生常帮助学生,鲁迅父亲 病重,亟须一种 “三年以上 陈仓米”,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先生。几天后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1897年离开三味书屋,鲁迅去南京东京等地求学,每次回绍兴时,都去拜见先生。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送挽幛致哀。

文中,鲁迅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 心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如果说有不满和批判,那也是针对封建教育下先生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而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

3.关于三味书屋。私塾乃我国古 代私人所 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对于传播文化,培养启蒙儿童等起过重要作用。三味书屋那时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之地。鲁迅12岁那年到 这上学,在这度过了人生重要的6年。多年后,他对书屋的陈设对后花园的玩耍记 忆犹新,对老师的 “和蔼”、自己的 “恭敬”历历在目,这是不满和批判吗?

师生基于文本的解读、研讨之后,得出结论如下: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家庭生活从小康落入困顿,很遭了一些人的冷眼,甚至被目为乞食者。但无论如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他却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那是他心灵中可自由停泊的两 处港湾,在那他保 留了纯真 烂漫的童心、诚挚自由的人性,这对他以后成为伟大文学家至关重要。三味书屋生活在鲁迅先生的心里,早已充满理想化色彩,早已超越了它的有限性和无意义。文中,鲁迅先生亲切回忆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情趣,叙述格调前后和谐统一。《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 屋》的纯朴自 然、善良美好,与眼前世界的 矫饰做作、邪 恶丑陋恰 成鲜明对 照。“显而易见,鲁迅先生自由自觉地超越了现实,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童真童趣,引为精神的依托,渡向世界的彼岸。”

综上所述,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是语文阅 读教学得以成功展开的前提;而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钱理群先生认为“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动机,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使学生每次上课之前,都怀着期待的心情。而 这种期待的心情,正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得以最充分展开的前提。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应在教师引领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体,乐于感受、探究文本。在积极语用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基于文本—基于体验—基于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具体阐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3

近年来,带着对教育创新的执着追求和“以多彩的活动培育人”的办学目标,学校立足广阔的农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村德育资源,在“农”字上做文章,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实践体验活动特有的育人功能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体验劳动,收获快乐,再现田园生活

近年来,由于安全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被“圈养”的现象十分突出。他们在家校的“精心呵护”下,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得道德教育仍然停留在品德课堂上,了无新意。因此,学校结合生活实践,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

1.整理一块荒地。一直以来,学生的实践活动局限于校园内的观察,课外的调查、参观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就在两年前,学校决定把食堂东面的半亩荒地整理一下。在拉来黄泥填埋平整后,少先队大队部提出:如果在这里种上蔬菜,不是既能绿化校园,又能开辟劳动实践的基地吗?于是辅导员买来蔬菜种子和工具,利用空闲时间叫上几位六年级同学一起播撒下了菜种。当菜地长出新绿的时候,当初一起种菜的几位同学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许多学生下课后都三五成群地跑到菜地边来观看,一个劳动实践的新天地就在不经意间诞生了。

2.栽上一片新绿。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兴趣,一块荒地就被分成六小块,学校选择集体意识强的六个中队为“认养中队”,并要求六块地种的植物各不相同,由少先队大队部统一管理。兴趣一经激发,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到中午,总能看到一些班主任带领学生在种菜、除草、搭架子,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拿起了农具,菜地里不时出现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为使学生尽快学会这些“农活”,学校特意聘请了一位当地农民担任校外辅导员,手把手传授知识。

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收获的喜悦。随着时间的推移,奇迹出现了:紫色的茄子、红绿相间的辣椒、红灯笼似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修长的丝瓜、带刺的黄瓜在藤蔓下随风摆动。通过这一次的劳动实践活动,六个班级的许多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明白了不付出汗水就不可能有收获的道理。

为营造全校学生投身劳动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我们又通过组织参观菜畦、评选“劳动先锋”、主题征文、现场体验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田园生活中来,经过努力,想种菜、想参与劳动实践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这里得到了书本上、课堂中所无法比拟的收获和快乐,而一股爱劳动、讲节约、比奉献的氛围正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田园生活”逐渐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也给学校的德育指出了一条新路。

二、学做结合,劳动育德,散发田园醇香

体验田园生活并不纯粹是为了掌握劳动技能,而应该还原于生活的本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

首先,我们的着眼点是加强劳动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学以致用,学做结合。例如:每天观察种子的成长历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土地的丈量、蔬菜买卖中价格的计算,提高数学技能;每天填写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种子的生长周期,提高科学素养;用画笔描绘种子发芽、结果的过程,可以丰富想象力,更好地调动对美术的兴趣;运用网络查询菜苗、种子的生长特点,既学习了种植常识,又提高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劳动实践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给学校教学活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其次,努力拓展实践基地,积极发挥劳动实践的德育功能。原有的劳动实践基地由于“承包者”踊跃,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学校在2007年上半年租用了校外的半亩田地,让孩子们种上玉米、蔬菜等作物。同时,我们利用双休日把食堂后面的空地整理出来,作为花卉苗圃基地,融花卉的培育、种植、养护为一体,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为了发挥劳动实践的德育功能,广大辅导员下了很大的功夫。如通过热爱学校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从而产生了绿化、美化校园的动力;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培养了坚强的性格;挖掘劳动中的科学因素,进行科技教育;研究本地区特色,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利用田园风光、自然风光,进行审美教育;了解农村环境现状,进行环保教育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得以提高。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学校校园面貌在“田园生活”的行进中发生着变化:一些精明的教师开始从少先队管理员处购买学生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校园环境变得更幽雅,校园内不设一只垃圾筒,但每天从早到晚都能保持干净整洁;学生的剩菜剩饭少了许多……一股绿色文化潮流在校园内悄然流行起来。而更为可喜的是,原先校园中的“调皮分子”也变成了“劳动积极分子”,班级值日、校园大扫除成了他们的拿手好戏,课堂的发言中也有了他们的身影。

劳动实践除了带给学生汗水与欢笑以外,还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无形中改变着他们的劳动观、学习观、价值观。在校园内,田园生活正散发着特有的醇香。

三、田园耕读,书香飘溢,升华校园文化

劳动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范式。它需要文本、课堂,但又要超越文本,超越课堂,强调首脑并用的实践。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立体式地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多方位地展示能力、发展能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加强劳动实践基地自身建设,彰显它的育人功能的同时,又把文章做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书本上,尝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逐渐形成以“田园耕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为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使校园书香氛围更浓,学校着力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介绍读书方法,并在教师中开展了以阅读课程为主的教学研究。学校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演讲、写读书体会等,以学生劳动实践为素材的“田园文学社”、“野风摄影小组”也正在专人的负责下积极筹建。

在完善学校图书配置的同时,我们发动学生参加“为学校捐一本书”的活动,把学生捐来的书经过筛选统一编入图书库,使书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好的保证。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经过精心设计,在合理调整教育用房后,创建了六个快乐书吧,分别取名为“名人阁”“童话屋”“科幻苑”“名著林”“休闲吧”“智慧树”。在教师的积极配合与指导下,书吧由不同年级的学生专人管理,定期开放。学生可在书吧内自由阅读,享受一种随意放松的阅读氛围。

近两年来,学校开展以“田园耕读”为主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课堂的樊篱中走出来,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共同生活,学会了生存;让教师从传统教学的禁锢中学会放眼世界,考量实践;让校园里有了乐学的少年,多了绿色的生机。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县第五小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答案 篇4

1、在甲乙两文中分别选择适当的形容词、动词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甲文】 A.肥硕 B.肥胖 C.轻捷 D.轻快 E.短短 F.长长 G.莲房 H.肥大 J.拥肿

【乙文】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捆

2、在甲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一组关联语句,其用意是什么?你能用上面的句式造一个意义完整的句子吗?

3、在甲段文字中,作者用欢快的语言追忆了在百草园的趣事,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把他们概述一下吗?

4、在乙段文字中,开头为什么先强调“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5、甲乙两段文字都是写百草园,体现百草园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阅读答案:

1、B,C,E,G,J

2、将整体的景物略写,而祥写局部景物,通过整体和局部相结合,重点突出局部景物的方法写出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样,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中心。不必说那些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3、百草园中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带给“我”无穷的趣味。

4、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了突出捕鸟带来的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答案 篇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百草园,绍兴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2.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3.文体资料: 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经”,所谓“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第二类为“史”,即《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第三类为“子”,指诸子百家的著作。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菜畦()桑葚()油蛉()蟋蟀()斑蝥()缠络()臃肿()珊瑚()攒成()收敛()脑髓()鉴赏()

觅食()罕至()竹筛()秕谷()渊博()鼎沸()

倜傥()书塾()宿儒()蝉蜕()拗()窦()锡箔()和蔼()厥()淋漓()叵()确凿()2.解释词语: 确凿: 轻捷:

人迹罕至: 觅食: 渊博: 宿儒: 鼎沸 : 高枕而卧:

二、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全文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朗读全文后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可用“ 的百草园”;“ 的三味书屋”的形式说出来。并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理由。

3.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4.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5.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过渡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哪些局限?

8.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9.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总结反思】

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和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

通过对比理解作者蕴涵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三味书屋的先生: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1849~1929年),名怀鉴,字镜吾,浙江会稽人。他20岁那年,考取会稽县的“学生员”(秀才),后因对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舞弊看不惯,不愿再去参加乡试,于是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直至1929年7月30日80高龄去世,整整教了60年学。寿先生博学、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对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腐朽统治极为不满,很同情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他甘于过淡泊的书塾生活,不愿出去做官,一生不用外国货,以免外国人骗钱。他为人耿直,和蔼可亲,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作为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尊敬。鲁迅先生后来在外面学习、工作,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寿先生逝世后,鲁迅还和先生的家属保持联系。课文中,鲁迅刻画、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感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作者批判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

【导学过程】

一、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写视觉的: 写听觉的:

写味觉的:

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

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二、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

2.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实践·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美丽做道加法

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响声,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

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在进行课堂练习。有初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男老师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踱步,看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写字声合成的音乐,他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

一个小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 “臭美!拌啥酷呀!” “上课怎么能照镜子?” “活该受批评。”

“看老师怎么办?” 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的每一句议论。这些女孩子呀,全十五六岁年龄,作为旅游职业高中的新生,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如一巢小鸟,三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男老师的心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

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他看到她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就照一照。借着阳光,一只蝴蝶形的淡黄色的发卡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蛋真是漂亮。

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适的话,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

“有反射作用。”这很简单,全班56个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呀,”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56位同学变成57朵花,有一个同学借着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镜片只能反射美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对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保持不变,我们惟一的办法是从另一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这加数是指:我们一次次做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次向我们的周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的春水再度平静。

当天晚自习时,照镜子的小女孩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1.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下面词语: ①小憩: ②酷:

2.文中“反射美丽”与“增加美丽”中的“美丽”一词含义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

3.文中加点的“灵感”一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写文章要前后照应,按要求作答。

① 找出与题目中“美丽”一词相照应的句子。

②找出首尾相照应的句子。

5.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对老师感觉的描写,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概括分析文中男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7.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①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

②给美丽做道加法。

8. 这是一则充满智慧之美,人性之美的课堂小插曲,在你的课堂生活中,一定也有不少让你记忆犹新的小插曲吧!也请你描绘出其中最精彩的一则吧!

二、相互合作,查阅有关书籍,理解“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含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6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写生活感受《这里有我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b)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三、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ân 轻捷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 陌生mî 鉴赏 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 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 传授shîu 书塾shú 渊博yuān 蟋蟀.....shuài 宿儒.rú 蝉蜕沸dǐng 窦士juã 拗ǎo 倜傥.tuì 人声鼎..dîu 厥....tì 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 绣像xiù 锡箔.....xī bï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百草园:[1]有趣的动植物(2)[2]神奇的传说(3-6)[3]雪地捕鸟(7-8)三味书屋: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2.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

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3.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作者笔下的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4.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作者的感情。(这节课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提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倾向第三条,最后一段话表现了对儿时生活的留恋)(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这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板书)。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

2、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板书)。(找出色、形、声、味及春、夏、秋景的词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⑤提问: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3、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板书)。先用两句“不必说„„”

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4、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板书)。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⑦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5、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合作探究,蛇的故事(突出这节的难点问题)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⑷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提问:这两段写了什么?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提问: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提问: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小结]: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六、引导分析第二部分。1.学生齐读过渡段。

①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③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④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研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

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②“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⑵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学生讨论,回答。)

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②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③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④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⑤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⑥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好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⑦第二部分表现三味书屋学习生活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⑧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存在对比?

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七、练习: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答案 篇7

首先鲁迅先生运用了一个堪称最为经典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将自己童年时生活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一下子总的“网络”了起来, 然后有条不紊层次井然地依照一定的顺序逐一加以描述。

先来看第一个“不必说”吧:鲁迅先生选用了一组漂亮的偏正短语来予以陈述———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组“静物写生”: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而鲁迅童年的乐趣就蕴含在这一组短语的修饰语里。试想一块块整齐的菜地如果没有碧绿的蔬菜生长着, 仅是光秃秃的毫无生机可言又怎会有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再说提着空菜篮跟在长妈妈的身边来到菜地里砍菜帮着拿菜不也正是孩子们最乐意做的事情吗?石井栏之所以“光滑”那绝对是童年的鲁迅及小伙伴们日复一日摸爬翻溜尽情玩耍的绝作。可以想见长妈妈在石井旁汲水洗菜透衣服时, 童年的鲁迅及小伙伴们不就在石井旁的栏杆边溜下爬上摸爬玩耍?成熟的皂荚挂在高大的树上那是很诱人的。不难想象这样一幅情景:长妈妈用长长的竹竿敲打着皂荚, 而童年的鲁迅则一蹦一跳忙着去捡起刚落下地来的皂荚, 然后满载而归用皂荚泡水洗衣服去。还有那看上去“紫红”了的桑葚, 怎不叫小伙伴们嘴馋流口水?说不定童年的鲁迅正缠着长妈妈在采摘桑葚一饱口福呢。

至于第二个“不必说”呢, 鲁迅先生则运用了一组并列语句来加以陈述———这完全又可以看作是一组“动态写生”。知了在树叶里长鸣, 听着这鸣声, 该会引起童年的鲁迅急欲捕蝉的多少快感。看见黄蜂伏在菜花上, 那肥胖的模样不知又会引发童年的鲁迅多少探求的欲望———它是在休息?或是在采蜜?还是在等待它的伙伴?……黄蜂到底是在干什么呢?走在草丛边, 忽然看到一只云雀叫着直冲向云霄里去了, 这也许又带给了童年的鲁迅意想不到的惊喜———就那么小的一只鸟为什么居然叫得那么响, 还竟然飞得那么高?

上述种种乐趣, 同泥墙根一带给予童年的鲁迅的乐趣相比只能是“不必说, 也不必说”了。这自然是依照由“轻”到“重”, 由“面”到“线”的顺序来描述的。那么就单看“泥墙根一带”带给童年鲁迅的“无限趣味”吧。

鲁迅先生首先采用拟人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场小型的“昆虫音乐会”———油蛉低唱, 蟋蟀们弹琴。有意思吧。不仅如此, 翻开断砖下面还有蜈蚣呢, 最有意思要数斑蝥了———可以人为地让斑蝥放出屁来———用手一“按”便“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来。孩子们的天性是最喜爱捉昆虫玩昆虫之类的小动物。不是吗?在三味书屋后面一个小园里, 童年的鲁迅觉得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这是昆虫 (动物) 带给童年鲁迅的乐趣。接下来是写野生的植物带给童年鲁迅的乐趣。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自然也是可以一饱口福的。

———听人说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可以成仙, 于是起劲地拔何首乌, 以致弄坏了泥墙也没有拔出像人形的何首乌根来。可以想象得到, 童年的鲁迅不仅弄坏了泥墙, 也该弄脏了衣裤, 定然额头是汗, 满手满脚都是泥, 简直像个泥孩子。至于回到家里又要被长妈妈说成是又玩皮又淘气恐怕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这不是真正的乐趣使之然又是什么?

———还有覆盆子呢, 它果实的外形不仅好看。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而且色味也好。

——又酸又甜, 都比桑葚好得远。只是要不怕刺才可以摘得到, 想必覆盆子色味的诱惑即便童年的鲁迅不小心挨了点刺又怕什么?快乐不是再一次地使之然吗?

据此, 这第二自然段的文字又是拿来指导学生训练作文而又易于操作的极好范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还叙述到了童年的鲁迅听长妈妈讲百草园里美女蛇的传说故事和冬天下雪时在百草园里捕鸟的有趣事儿。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8

通读整篇文章,无处不是妙趣横生。而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更是让我对那种生活充满了好奇与羡慕:菜畦、皂荚树、桑葚、蝉、黄蜂、叫田子、油蛉、斑蝥、木莲、覆盆子……数不胜数,光是这一长串名字,就已经把我带进了那个充满生趣的世界。鲁迅先生说起它们来精细生动,如数家珍,可见,“百草园”也真是个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就是在乡村长大的,每天可以在田野中奔跑,也可以在小溪里嬉戏;可以去给兔子割草喂食,也可以抓些昆虫玩耍;可以去河里钓大大的鱼,也可以在一片金黄的麦田中帮忙……这样充实而又美好的生活,是我从未见过的,也是我万分憧憬的。有时放了假,我也会去农村玩上几天。那里清新的空气、笔直的田埂、油绿的秧苗、成群的鸡鸭,以及朴实的人们都会令我惊奇。对于在城市的烟尘与楼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那确实是一幅画卷般的美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9

1、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geming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 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3、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二、阅读第2自然段做下面的题目。

不必说_____ 的菜畦,_____ _的石井栏,_____ _的皂荚树,_____ 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 ,肥胖的黄蜂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只______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______,蟋蟀们在这里______,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______,还有______,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 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______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 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根据原文将划线处补充完整:

2、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 )

A.由高到低 B.由静到动 C.由近及远 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四个方面来写的。

4、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A B C D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6、这段文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做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一块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将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2、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四、阅读第9自然段做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

1、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

2、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3、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用到了一个排比句“也许……也许……也许……”,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

A.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10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二、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提问学生)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1)原名及籍贯(2)地位(3)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4)本文的出处。

四、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

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五、注音。

六.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引导](1)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两句)(2)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百草园)(3)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乐园或是“我”的乐园)(4)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七、默读第二段[引导] 碧绿的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拦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 轻捷的叫天子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在这里弹琴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1)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喜爱)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不要求背课文)[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神奇)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节课我们共同分析。

二课时

7.齐读第9段(过渡段)[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1)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2)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3)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依恋)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55页第2──4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短时间完成)[引导](1)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2)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3)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4)课本56页,“理解?分析”第一题,指出哪种理解更确切,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答案 篇11

(在学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内容已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师:你们觉得文章什么内容最有趣,什么内容最无味?

生:(多数学生)美女蛇的故事最有趣,三味书屋师生读书内容最无味。

师:三味书屋读书真的那么无味吗?(决定先由这个问题入手)

[出示投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写先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的文章原文出自清代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金叵罗,颠倒淋漓,千杯未醉。)

师:通过对比,发现课文中多出了三个语气词:呢、噫、嗬,且句后还加了两个波浪线。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觉得,这是因为先生读书时太“投入”,完全沉醉其中了,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所以兴之所至就带出了三个语气词。

师:对,先生读书投入还体现在哪里?

生:先生读书时“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描写,活灵活现地描写了先生读书的语气、声调和神态。使少年鲁迅“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并留下极深的印象。

师:说得好极了!先生读书投入,且能深深吸引少年鲁迅是因为先生在朗读时对文章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补白,即按情感表达的需要增加了三个语气词。

师:如果我们读书时也能像先生一样读出神态动作,甚至带上自己的语言(语气词)来,肯定不会觉得那样乏味了。

(理解这个问题之后,学生模仿先生的神态和语气表情朗读这一段。读得很有味,同学们都笑了。)

师:回到前一个问题,刚才大家都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有趣的,从故事描写的角度来看这个趣味主要来自故事情节,我们试着也来作些补白,从听者的角度来描绘这种趣味。

[出示投影]

听长妈妈讲故事时,“我”的反应又是如何的呢?请在故事情节中适当穿插“我”听故事时的神情、动作甚至语言等。

[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我心里咯噔一下,微微皱了一下眉头,竖起耳朵,继续往下听……)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看,隐去了。

(“啊!”我抱紧长妈妈的腿,用余光瞄了瞄墙,嘴里却呢喃着:然后呢?)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真的吗?”我将身体更贴紧长妈妈,小心地咽下口水,按捺不住心底的好奇,压低声音问道:那……然后呢?)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哦”,我半信半疑,吊着的一颗心也就慢慢放了下来,微微呼了口气)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

(“呀”……心一下子又揪了起来,我赶紧闭住眼睛,仿佛美女蛇就在我眼前)

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我豁的站了起来,“好险哪!”……)

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美女蛇就这样死了?再后来呢?)

(长妈妈有些不耐烦了,厉声说道:没后来了,睡觉!)

……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讨论的结果,现在请一个同学来做长妈妈,一个同学来表演文中的“我”,两人一起演绎当时的情景。(两学生表演得入情入理,惟妙惟肖,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都鼓起掌来。)

师:再接着想象一下,那个晚上,听完故事的“我”会如何?

生:做了一夜的梦,梦里全是美女蛇,她喊着我的名字……

生:独自躺在床上,紧闭双眼,仔细聆听窗外的各种响声,心里不断想着床边要是有个金盒子,就什么也不怕了。

生:紧紧的搂着长妈妈睡了一夜,早上长妈妈说我说了一夜的梦话……

生:晚上睡不着,白天也不敢往墙上瞟,一听到别人喊我名字就吓得要命,不敢回头也不敢答应。

……

师:这才是“美女蛇故事”真正神秘的地方。不必说园子里的鲜美的植物,形象的动物,也不必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动物的低吟弹唱,“我”的调皮好奇,单是长妈妈故事中神秘的美女蛇,神奇的飞蜈蚣就让“我”魂牵梦萦,彻夜难眠……

(以上教学片断旨在通过了解“先生读书时对文章内容有补白”明白三味书屋读书生活并非没有一点趣味;通过“对美女蛇故事的补白”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百草园的趣中趣)

以上教学构思是鉴于通常情况下,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很多教师似乎更重视结构的分析,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作两个部分,并确定这两者之间是对比关系(笼统地认为百草园是快乐的,三味书屋是枯燥乏味的)。而教学参考书中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没有给教师提供固定答案,只给出三种提示让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持哪一种观点都是可以的。从中可以发现对此文的教学解读,已经逐步破除了过去以主题分析为主的解读模式,否定了“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说”,这种解读视角的多元化,给读者和作品之间提供了平等对话、彼此尊重的可能,使得教学解读在文章的主题、意蕴问题上,实现了向文本解读的归依。因此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者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解读,体验阅读的乐趣。

所以当学生普遍认为“三味书屋读书生活最无味”时,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发现先生读书时是有“补白”的,所以能深深吸引我仔细欣赏,从而明白“无味中的有味”;顺势通过对“美女蛇故事”的补白训练来休会“有味中的真味”即“味中味”,于是便形成了以上教学片断。

新课程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新的语文教材给予教师和学生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空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补白成了教学的点睛之笔。

一.在情感升华处补白,意真情更深。可以说选入教材的文章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意韵、情感和哲理。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激情处补白,不但能突破重点和难点,还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就如以上教学片断所示。

二.在主题深化点进行补白,意明旨亦深。如教学《观刈麦》,为了让学生走进那个“苛政猛于虎”的时代,在解读“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作者来到田间,他看到了 ,听到了 ,他想: ”这是有价值的空白点,教学中,抓住这一空白点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语言”和“精神”的融合。

三.在文本结尾处进行补白,意尽而韵长。为了使文章达到言虽尽而意犹在的效果,很多作者喜欢让文章留下一个令人遐想的结尾。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笔的终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教师可以对此来个及时练笔,如教学《窗》结尾的那堵白墙,是学生放开思绪,捕捉情感的蓄积点。教师大可在这里做好文章,通过对“那堵白墙”进行补白,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升华、发展情感体验。

另处还可以通过在情节高潮点进行补白,对标点符号处(省略号)进行补白,于文本背景处补白等,来进行个性文学解读,体现解读过程的艺术性、体验性和创新性。

文本包含着很多空白之处,“文本空白处”常常是文章作者不想点破的韵外之意,不可言传的独具匠心。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在课文背景的迷茫处、情感的空白处、理解的困惑处进行合理阐释,适时穿插,适度补白,就能给学生带来无尽的遐思,既能“拨开云雾见天日”,也能“笔探风雅无穷意”,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上一篇:2024年中学秋季开学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大瀑布的葬礼》优秀教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