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题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题(精选11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题 篇1

A.竹筛zhú sāi 签赏jiàn shǎng绣像xiù xiàng

B.菜畦cài wā 渊博yuān bó脑髓nǎo suí

C.确凿què záo 盔甲huī jiǎ蝉锐chán tuì

D.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

2.选出下面加黑字注音、解释不全对的一项:

A.人迹罕至(hàn稀少)人声鼎沸(fèi水开)

B.拗过去(ǎo用力弯曲)敛在盒里(liǎn放)

C.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ò睡)

D.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

3.选出下面全是形声字的一项:

A.拥肿 轻捷 木莲 珊瑚

B.机关 斑蝥 消释 戒尺

C.和蔼 绅士 宿儒 方正

D.油蛉 蟋蟀 莲房 弹琴

4.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 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 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5.“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题 篇2

“啊, 这是我们可爱的校园———港闸区实验小学!”“瞧, 宇涵在观察日月广场的花儿!”“快看, 这是我在放风筝呢!”学生们一边饶有兴致地观看着在校园、田野、公园实地拍摄的录像, 一边欣喜地小声议论着。看完了录像, 我面带笑容地问:“小朋友, 在春天里你们有哪些新发现呢?”学生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 抢着要说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

镜头二:

“小朋友, 万物复苏之时, 春暖花开之际, 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你们想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呢?”“我想唱春天的歌”、“我要画一幅春天的图画”、“我给大家背春天的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 个个畅所欲言。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自由组合, 相互合作, 尽情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学生们纷纷投入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一个男孩即兴给演唱《春天在哪里》, 同伴们伴舞, 动作虽不优美, 但真情令人感动。

上完了“我心中的春天”这节公开课, 许多老师认为课堂设计颇具匠心, 从赏春到话春再到颂春, 环环紧扣, 层层递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他们对春天的喜爱, 对自然的钟爱, 对生活的热爱也溢于言表。反思自己的教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生活是关键所在。枯燥抽象的知识学习, 抹杀了学生作为人而拥有的基本人性和个性, 像一个典型的过滤器, 生产出一批批在知识学习面前丧失信心的学生。因此, 教学应当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和来源, 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常识等结合起来, 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 又同时具备感性挥洒的新一代学生。

为此,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遵循鲁洁教授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 带领学生从教室———这小小的“三味书屋”走出来, 走进大自然———这广阔的“百草园”中,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感官功能, 亲身体验生活中潜藏的乐趣, 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大自然的美丽。难忘学生们走出校园时那银铃般的笑声, 难忘学生们快乐探究时那绽开的笑脸, 更难忘学生们七嘴八舌争论时的那股认真劲儿。是什么让学生们如此愉悦?

1. 课堂的自然延展

在蓝天白云下, 在田野边, 在公园里, 我把学生带入了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充当他们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促进者;学生们在美丽的蓝天下, 尽情观赏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 身体与心智全部投入, 他们是观赏者、探究者、抒发者、学习者、创造者。我和学生们一起呼吸清新的空气, 共同经历探究知识的历程, 感受发现的挫折与惊喜, 享受着生命发展的乐趣这样的生活课堂是多么的美好与惬意。

2. 知识的自我建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知识建构放在了生活情境之中, 以生活为基础, 以生活为素材, 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建构来发展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就是说, 学生在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时, 并非如洛克所言, 是一张丝毫没有涂抹的白纸, 他们已经通过社会融入和活动积累了许多经验和知识。而且, 他们还能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进行事实推论和预测。有了课前的活动铺垫, 有了生活的积累, 难怪学生们在课堂上说“春天里的新发现”时个个跃跃欲试, 畅所欲言。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都是他们自己在活动中探索与发现的。

3. 关系的自由融洽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情感上的相互渗透、相互传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能够以爱滋养学生的心灵, 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活动中, 我是学生们的学习伙伴, 是一起分享成功喜悦的朋友。学生可以用自由、无拘地探究自然, 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激动, 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发现、探索、成功的喜悦。

4. 教育的生命意识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学生的生命价值。因此, 课程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材, 而应看作是有计划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 使学生参与活动, 增加体验, 获得发展。新课程中“参与、对话、交流、互动”等表述学习目标的词汇正是这种课程生活化观点的例证。课堂上,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难怪学生会兴趣盎然, 乐此不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3

近年来,带着对教育创新的执着追求和“以多彩的活动培育人”的办学目标,学校立足广阔的农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村德育资源,在“农”字上做文章,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实践体验活动特有的育人功能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体验劳动,收获快乐,再现田园生活

近年来,由于安全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被“圈养”的现象十分突出。他们在家校的“精心呵护”下,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得道德教育仍然停留在品德课堂上,了无新意。因此,学校结合生活实践,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

1.整理一块荒地。一直以来,学生的实践活动局限于校园内的观察,课外的调查、参观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就在两年前,学校决定把食堂东面的半亩荒地整理一下。在拉来黄泥填埋平整后,少先队大队部提出:如果在这里种上蔬菜,不是既能绿化校园,又能开辟劳动实践的基地吗?于是辅导员买来蔬菜种子和工具,利用空闲时间叫上几位六年级同学一起播撒下了菜种。当菜地长出新绿的时候,当初一起种菜的几位同学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许多学生下课后都三五成群地跑到菜地边来观看,一个劳动实践的新天地就在不经意间诞生了。

2.栽上一片新绿。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兴趣,一块荒地就被分成六小块,学校选择集体意识强的六个中队为“认养中队”,并要求六块地种的植物各不相同,由少先队大队部统一管理。兴趣一经激发,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到中午,总能看到一些班主任带领学生在种菜、除草、搭架子,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拿起了农具,菜地里不时出现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为使学生尽快学会这些“农活”,学校特意聘请了一位当地农民担任校外辅导员,手把手传授知识。

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收获的喜悦。随着时间的推移,奇迹出现了:紫色的茄子、红绿相间的辣椒、红灯笼似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修长的丝瓜、带刺的黄瓜在藤蔓下随风摆动。通过这一次的劳动实践活动,六个班级的许多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明白了不付出汗水就不可能有收获的道理。

为营造全校学生投身劳动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我们又通过组织参观菜畦、评选“劳动先锋”、主题征文、现场体验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田园生活中来,经过努力,想种菜、想参与劳动实践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这里得到了书本上、课堂中所无法比拟的收获和快乐,而一股爱劳动、讲节约、比奉献的氛围正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田园生活”逐渐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也给学校的德育指出了一条新路。

二、学做结合,劳动育德,散发田园醇香

体验田园生活并不纯粹是为了掌握劳动技能,而应该还原于生活的本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

首先,我们的着眼点是加强劳动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学以致用,学做结合。例如:每天观察种子的成长历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土地的丈量、蔬菜买卖中价格的计算,提高数学技能;每天填写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种子的生长周期,提高科学素养;用画笔描绘种子发芽、结果的过程,可以丰富想象力,更好地调动对美术的兴趣;运用网络查询菜苗、种子的生长特点,既学习了种植常识,又提高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劳动实践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给学校教学活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其次,努力拓展实践基地,积极发挥劳动实践的德育功能。原有的劳动实践基地由于“承包者”踊跃,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学校在2007年上半年租用了校外的半亩田地,让孩子们种上玉米、蔬菜等作物。同时,我们利用双休日把食堂后面的空地整理出来,作为花卉苗圃基地,融花卉的培育、种植、养护为一体,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为了发挥劳动实践的德育功能,广大辅导员下了很大的功夫。如通过热爱学校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从而产生了绿化、美化校园的动力;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培养了坚强的性格;挖掘劳动中的科学因素,进行科技教育;研究本地区特色,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利用田园风光、自然风光,进行审美教育;了解农村环境现状,进行环保教育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得以提高。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学校校园面貌在“田园生活”的行进中发生着变化:一些精明的教师开始从少先队管理员处购买学生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校园环境变得更幽雅,校园内不设一只垃圾筒,但每天从早到晚都能保持干净整洁;学生的剩菜剩饭少了许多……一股绿色文化潮流在校园内悄然流行起来。而更为可喜的是,原先校园中的“调皮分子”也变成了“劳动积极分子”,班级值日、校园大扫除成了他们的拿手好戏,课堂的发言中也有了他们的身影。

劳动实践除了带给学生汗水与欢笑以外,还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无形中改变着他们的劳动观、学习观、价值观。在校园内,田园生活正散发着特有的醇香。

三、田园耕读,书香飘溢,升华校园文化

劳动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范式。它需要文本、课堂,但又要超越文本,超越课堂,强调首脑并用的实践。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立体式地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多方位地展示能力、发展能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加强劳动实践基地自身建设,彰显它的育人功能的同时,又把文章做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书本上,尝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逐渐形成以“田园耕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为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使校园书香氛围更浓,学校着力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介绍读书方法,并在教师中开展了以阅读课程为主的教学研究。学校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演讲、写读书体会等,以学生劳动实践为素材的“田园文学社”、“野风摄影小组”也正在专人的负责下积极筹建。

在完善学校图书配置的同时,我们发动学生参加“为学校捐一本书”的活动,把学生捐来的书经过筛选统一编入图书库,使书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好的保证。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经过精心设计,在合理调整教育用房后,创建了六个快乐书吧,分别取名为“名人阁”“童话屋”“科幻苑”“名著林”“休闲吧”“智慧树”。在教师的积极配合与指导下,书吧由不同年级的学生专人管理,定期开放。学生可在书吧内自由阅读,享受一种随意放松的阅读氛围。

近两年来,学校开展以“田园耕读”为主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课堂的樊篱中走出来,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共同生活,学会了生存;让教师从传统教学的禁锢中学会放眼世界,考量实践;让校园里有了乐学的少年,多了绿色的生机。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县第五小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4

一、导入:

从《风筝》入手谈你心目中的鲁迅的形象。鲁迅一向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在远离童年许久以后,45岁的鲁迅先生满怀着对逝去岁月的深深怀念,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走进鲁迅先生丰富多彩的童年吧!

二、正课

1.默读课文。

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这两个内容不同的部分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过渡段。

3、朗读过渡段,思考:其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感情?(依恋、害怕)

4、深入揣摩:作者既然如此依恋百草园,是什么让他割舍不掉呢?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课文第一自然,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吧!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 乐”字起到概括第一部分的作用。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5、既然文章开篇就告诉我们,在鲁迅看来,百草园是他童年的“乐园”,那么,接下来作者就会为我们描绘,这个乐园到底有哪些“乐”事。那么,究竟有哪些“乐”事呢? 泥墙根的无限趣味(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神秘的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的乐趣。

6.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眼睛,一起走进那令人神往的百草园吧!我们先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鲁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景是儿童眼中的景!7. 真是优美而动人的文章,这么好的文章是不是要多读一遍,来体会它的妙处呢?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2段。2.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

不必说玩具柜中那可爱的小狗,憨厚的小熊,慈祥的圣诞老爷爷,雪白的绵羊,漂亮的洋娃娃和柔软的小白兔;也不必说墙壁上贴着的仙剑奇侠传,可爱的樱桃小丸子,帅气的林俊杰,美丽的张韶含。单是我那鱼缸里的鱼就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了。(生活化,有情趣)

不必说仙人掌在沙漠中伸出长满刺的手忍受着太阳的酷晒;也不必说蒲公英在风的吹拂下飘飘洒洒播下希望的种子。单是那一片小草幽幽地在风中摇曳,就可以使人感觉到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顽强的生命力。(内容积极,有思想性)

不必说百合花的清新高雅,让人心旷神怡;也不必说菊花的妖娆多姿,展示羞涩大方的魅力。单说杜鹃的的火红花冠,就能令你眼花缭乱。(用词美,发现美的眼睛)

不必说现代以来的中国白话小说,富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也不必说众多的名人传记,各种科普读物。单是语文书上选录的课文,就足以让我大饱眼福,获益匪浅。(结合语文)

不必说整洁的军服,闪亮的军刀,飘扬的军旗,也不必说整齐的步伐,行进的队列,威严的军官走在前方,战鼓声隆隆地传向远方。单是士兵们那坚毅的目光,就说明他们是不可战胜的。(气势雄壮)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这个故事与我在百草园中感到“快乐”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了我一些人生的教训,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 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 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前面写了春、夏、秋的乐趣,再写冬天捕鸟的乐趣,说明一年四季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二、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三.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快乐的日子总是特别的短暂,家里人要送我到书塾去了。“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家中的人是为了让我去读书,而我猜测则是因为我太调皮,所以家里的人以此来惩罚我。

仿照句式造句。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音乐。也许是因为听它优美的旋律可以放松心情,也许是因为哼唱着悦耳动听,也许是因为小时侯就耳濡目染、形成的爱好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就像活泼的音符一样快乐。

我不知道秋天为什么给人的感觉那么凄凉,并且还带着伤感。也许是因为树叶不得不脱离母体,盘旋、盘旋,最终融入泥土吧;也许是因为秋风萧瑟,吹到人脸上凉飕飕的吧;也许是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凉地演奏凄美的乐曲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崇拜明星,而且无论年纪大小。也许是因为明星们亮丽的外表吧,也许是因为他们有过人的技能吧,也许是因为他们特别的身份和个性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海洋那么吸引着我。也许是因为它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也许是因为它包孕着的无数活泼的小生命们,也许是因为海底蕴藏的神秘的宝藏吧……都无从知道。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我的”、“们”都说明我把百草园的每一样事物都看成是自己的朋友,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我离开他是那么不舍。这样文章似乎暗示我们,三味书屋可能就不是一个有趣的地方,我在那里的生活也许是很受束缚的。有人就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虽然写了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但鲁迅对这两个地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百草园是深深地怀念,但对三味书屋却是非常的讨厌。因为那里只有严厉的老师、枯燥的学习,毫无乐趣可言,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一种前后对比的关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读书生活无聊枯燥吗?学习进步的喜悦 糊弄老师的快乐

除了读书外,难道没有了游戏了吗?后花园的游戏

老师读书入神时的学生的游戏 对画册的怀念 “我”眼中的先生只是一个严厉的人吗?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恭敬,戒尺、罚跪都不常用等,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古板而可爱,是我快乐的来源之一。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8.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一二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童年就像珍藏在你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有晚归的牛 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泪珠也在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 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同学们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说出 来给大家听,让我们也一块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呢?

这些事情恐怕离现在很遥远了吧,可我们还记得这么清楚。这是为什么呢?天真、幼稚、欢乐、无忧无虑。这是段像黄金那样熠熠生辉的岁月,所以当它消失时人们往往会特别伤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5

2、课文容量大,难点多,但用于教学的课时却有限,这就要求处理好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关系,对教学难点的处理更要多斟酌。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是教学难点。难在两点:一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二是有些难解的词语。关于内容,主要是有些分歧意见。只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虑,见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3、本文的写景极为精妙,此中笔法,学生未必都能一一学会。但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诸如要抓住事物特点,有恰当的顺序等,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语),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6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执笔:郝宁 审核:语文组

七年级 班 姓名: 学号: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能读会写文中的生字词,能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2.能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并简要概括其内容。

3、能根据课文的标题和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能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并简要概括其内容。

2、难点:能根据课文的标题和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作者是,原名,字。我国现代伟大的、、。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 ;散文诗集。

2、整体感知,疏通字词 ①常用字 菜畦()收敛()脑suǐ()人迹罕()...至 蝉蜕()人声dǐng()沸 拗()..②辨析读音 确凿()攒()成 长()妈妈 系....()一条长()绳 宿()儒 ..③非常用字 桑葚()油蛉()斑máo()珊()...瑚()窦()厥()倜()傥()叵()盔.......()

3、结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 ②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③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后,真是人声鼎沸 ....⑤这是荒园,人迹罕至 ....

4、初读课文,你认为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拓展点:试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短文。

二、课堂探究

1、课前热身验收导入

2、听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并指出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 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 自然段—最后。过渡段是第 段。(2)、用简要语言概括每一部分各写了哪些事情?

3、再读课文,思考问题: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提示:先分析整体顺序,再分析局部顺序)

三、学练感悟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3、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四、课后巩固

熟读课文。

【学后记】

红彦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执笔:郝宁 审核:语文组

七年级 班 姓名: 学号: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词句并说出其表达作用。

2、能复述捕鸟的全过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能复述美女蛇的故事,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能复述故事并学会怎样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学习过程:

一、导课

二、课堂探究

1、品味写景状物(1)、品味特殊句式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式造句,说说它的作用。(2)再读课文第2段,思考: ①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

②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看图背诵课文第2段

3、细读课文第4段,复述“美女蛇”故事并分析“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4、品味动词准确性(1)、研读捕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7、8两段,用课文内容填空: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2)、品味动词准确性 细读课文第7段:填出描写捕鸟的动词,复述捕鸟的过程并思考动词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食,()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三、学练感悟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3、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四、课后巩固

1、回顾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后填空: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因为这里

有()的景物可以(); 有()的食物可以(); 有()的动物可以(); 有()的故事可以(); 有()的捕鸟可以()。

2、背诵课文第2段和捕鸟的全过程,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学后记】 红彦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执笔:郝宁 审核:语文组

七年级 班 姓名: 学号:

第三学时

学习目标

1、能通过两处不同生活的比较深入理解课文。

2、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评析三味书屋里的人物。

3、能通过研读,探究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学习重点:能比较两处不同的生活。

学习难点:通过研读比较探究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

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写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各自回忆了一些生活片段。那么这两处的生活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二、课堂探究

1、比较生活的不同

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和第一部分内容相比较,思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儿童生活,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写在一篇文章中?

2、评析人物(1)、评价寿老师

评析人物

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对寿镜吾先生的描写语句并评析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3、探究主旨 想一想: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想要表达怎样的主旨? 探究主旨

主题

一、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热爱大自然,追求自己快乐的儿童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探究主旨

主题

二、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活泼的天性和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无限留恋,对成年后所处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针对以上两种主旨,你更赞成哪一种呢?

探究主旨

请通过自己对本文的研读,探究本文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练感悟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3、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四、课后巩固

1、写作特点:

(1)、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2)、叙事写景,井然有序。

(3)、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2、再读感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题 篇7

现行教材对于本文的主题也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认识:

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 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作对比,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 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 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 对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那么, 究竟哪种认识更正确, 更能表达作者的意愿?如何正确把握它的主题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从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去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 是鲁迅1926年写成, 1927年编定的散文集, 只有散文十篇。当时, 作者境况很差, 辗转流徙, 心里颇苦闷。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 这时正“是剩下回忆的时候”, 于是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 “屡次忆起儿时”的“蔬果”, “从记忆中抄出来”, “反顾”旧时的“意味”。这十篇散文, 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 中三篇为去厦门途中所作, 后五篇成于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它们都记述了鲁迅从儿童到青年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片段。前七篇是作者回忆在家中生活和私塾里的学习情形;后三篇记述的是作者从绍兴到南京读书, 又到日本留学, 然后回到绍兴任教的见闻和感受。这些作品写作环境不一, 其思想内容也互有高低。有的可谓“投枪”“匕首”, 有较强战斗精神, 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篇, 文中叙事议论并重, 针砭现实, 反击敌人的诬陷和攻击。也有《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这类追怀往事、师长的篇章。后者虽然也饱含着作者的爱憎, 但更多的是他借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来自慰, 意在回忆中汲取力量, 从而得到前进的勇气。因此, 我们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时, 一定要根据当时的背景和写作者的本意来看作品的实际内容, 不能因集中充满战斗精神的篇章或持鲁迅这样的革命作家创作的作品定带有“火药”的偏见, 硬要去挖掘出作品中莫须有的那部分思想内容。

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叙述笔调去看。作者用轻松、愉快的笔触, 充满无限趣味地描写了百草园和自己在其间的戏耍和欢乐。但是, 作者也并未把三味书屋写成自己的炼狱。学生在读书之余, 可以去书屋后面的园内折腊梅花、寻蝉蜕或捉苍蝇喂蚂蚁;就是在读书时, 他们也有机会在下面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鲁迅则是画画儿;况且读书本身也是有乐趣的:“正午习字, 晚上对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 读倦了还可以欣赏先生读书入神时的音容笑貌。在这些书屋生活的描写中, 我们没有感受到他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丝毫厌倦和贬抑, 有的则是成年人回忆儿时读书生活的特有情趣和意味儿。可以说, 这种笔调与描写百草园的笔调是一致的, 不存在什么前褒后贬, 也没有形成所谓的对比。作者清晰地记得, 初入书屋时的新奇, 读书时的乐事、乐趣, 为在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自许, 为这些画儿被卖掉而惋惜。由此, 足以看出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和怀念。诚然, 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单调了些, 学生读的是他们难以理解的《论语》《幼学琼林》《易经》和《书经》之类, 先生的教法也很呆板, 然而, 三味书屋毕竟是私塾, 我们不能以为作者在着意描写私塾生活的枯燥无味, 也不能借此说它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损害, 要知道, 百草园还有比较无味的冬天呢!

从对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的态度去看。鲁迅告别自己心爱的百草园, 怀着对它的依恋来到三味书屋。先是对“黑油的朱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的画幅感到新奇, 而后, 很快在这狭小的天地中寻找到了与在百草园相似或完全不同的让人陶醉的乐趣。他对先生也很尊敬, 如说先生“和蔼”“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最初对我很严厉, 后来却好起来了”“我对他很恭敬”, 即使在问“何曰怪哉?”先生不高兴、有怒色、拒绝回答时, 他虽是失望, 但也没有丝毫抱怨, 反而暗责自己的不该问。先生读书入神时, “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向后拗过去, 拗过去”的神情, 在他今天看来虽觉得有些迂腐, 但在儿时却生羡慕, 以为先生是在读极好的文章, 这时也是开小差的好机会。“到园里去的太多、太久”, 先生才“大叫起来”, 叫回学生也总是“瞪几眼”, 很少用他那条戒尺或罚学生跪。由此可见, 作者虽在文中有对先生的微词, 但对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并没有什么贬斥和恶感, 三味书屋的生活没有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恐惧的阴影, 作者没有或至少没有有意去写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与损害。不要忘记, 百草园中不是因为长妈妈的“美女蛇”故事而使他“长的草里不去的”, 有夏夜乘凉的担心么?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8

通读整篇文章,无处不是妙趣横生。而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更是让我对那种生活充满了好奇与羡慕:菜畦、皂荚树、桑葚、蝉、黄蜂、叫田子、油蛉、斑蝥、木莲、覆盆子……数不胜数,光是这一长串名字,就已经把我带进了那个充满生趣的世界。鲁迅先生说起它们来精细生动,如数家珍,可见,“百草园”也真是个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就是在乡村长大的,每天可以在田野中奔跑,也可以在小溪里嬉戏;可以去给兔子割草喂食,也可以抓些昆虫玩耍;可以去河里钓大大的鱼,也可以在一片金黄的麦田中帮忙……这样充实而又美好的生活,是我从未见过的,也是我万分憧憬的。有时放了假,我也会去农村玩上几天。那里清新的空气、笔直的田埂、油绿的秧苗、成群的鸡鸭,以及朴实的人们都会令我惊奇。对于在城市的烟尘与楼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那确实是一幅画卷般的美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结合背景理解文章。

2、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4、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2、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教学重点:

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有些难解的词语。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9月18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故事新编》、《南腔北调集》、《坟》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文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于“三味书屋”(教参)

了解作者生平以及作者选编《(朝花夕拾》时的思想感情:

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6岁时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21岁去日本学医,寻求救国之路,后为拯救国民的精神,毅然弃医从文。他以犀利的笔,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于1936年在上海病逝。他给我们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文学巨著,成为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作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写的。鲁迅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来了呢?又为什么要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呢?

原来,“三〃一八”惨案以后,北洋军阀政府通缉鲁迅,他被迫离开北京到厦大任教。他在《朝花夕措》“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然而鲁迅一贯主张的却是:“……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因此,即使困守在厦门大学,也总要“做一点事”。做些什么呢?他针对着当时文化教育在全国泛滥的封建复古的逆流,如:“尊孔读经”,小学生必须读“四书五经”等,以追怀往昔来予以回击。鲁迅曾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鲁迅先生在“只剩了回忆”的困境下,仍在自觉地战斗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攒 拗 确凿 菜畦 桑葚 蟋蟀 臃肿 脑髓 相宜 书塾 方正 博学 蝉蜕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倜傥

2、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3、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为何,那一段又是过渡段,请探讨。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4、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明确: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第二课时

四、赏析课文,思考问题: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12岁前)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自由)

3、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明确:(1)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静态的事物)-----植物

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动态的事物)------动物

妙在: 从整体到局部,从植物写到动物,从静景写到动景,写作角度不断变化,而层次甚为分明。

(2)形容词如:“碧绿”(菜畦)“紫红”(桑葚)、“黄”(菜花、蜂);===从颜色上写[色美]

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 “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肥胖”(黄蜂)、“高大”(皂荚树)、“臃肿”(根)、“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从视觉上写

“长吟”(鸣蝉)、“弹琴”(蟋蟀)===从听觉上写[音美] “又酸又甜”(覆盆子)===从味觉上写[味美]

黄蜂肥胖何首乌藤与木莲藤缠络,形状各异。[状美](3)第二段妙在: 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桑葚、菜花是春末的,鸣蝉在盛夏,蟋蟀在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构思精巧)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

4、美女蛇的故事作用。(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对描述百草园产生了什么作用?)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

作用: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这段使用了什么手法?

分析:作者在记叙百草园的景物时,插叙了一段有关美女蛇的传说,使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这段传说引起了作者的担忧、幻想,也使作者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这些心理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因此使人感觉到百草园更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实际上百草园其实很普通,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提到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点拨: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可见童年的鲁迅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好奇、天真幼稚的孩子。

第三课时

五、合作交流,感悟探讨:

1、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2、学生活动,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你能用平面图画出来吗?为什么中年的鲁迅还记得这样清楚?

明确:(1)学生根据第10段的叙述来画。他记得这样清楚,可见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你认为他是一味怎样的人?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鲁迅对先生的态度是: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3)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4)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分析: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5)作者在这里读书快乐吗?(4人小组展开讨论)

明确:学生认为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或者认为这里的生活也让人难忘也有欢乐的,只要紧扣文章内容来谈,言之有理都可,应给于肯定。

如,认为枯燥无味,可从繁琐的礼仪、教学方式的单调、不允许学生提问、不准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等方面来谈。认为欢乐,可从老师较为开明、老师知识渊博、有机会便跑出去玩、老师读书入神可在座位上做游戏画画等角度来谈。

六、拓展延伸: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2、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课后练习题)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偏向)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明确: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3、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

分析:结论很明显,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

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七、写作特色:

1、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

2、写百草园重点写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

3、语言轻松愉快,幽默风趣,可读性很强。

4、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

八、课后作业:

1、理解课堂笔记;

2、写一篇作文(不少于400字)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一二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童年就像珍藏在你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有晚归的牛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泪珠也在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

同学们不妨把童年的趣事写出来,让大家一块来分享你的快乐,试试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试着也写一篇《难忘的童年》。

教学设计评析

《从》文第一部分教学设计能够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语文实践,教学具有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得以落实。整节课安排了学生自己初读课文,细读课文,质疑问难,小组研讨,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和组内、全班“导游”等活动,教师始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实践创造着空间和时间。组内评选“优秀导游”,并向全班汇报“导游”特点和各小组“优秀导游”在教室内导游,全班同学评价的设计,努力体现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学生读文前明确要求和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问题抓住重点,指导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对重难点内容探究的引导点拨,注重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事物对话,这些都表明教师发挥了教学的主动性。

2.教师发挥了教学的创造性。教学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科书内容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师用“导游培训课”的新形式设计教学,整堂课设计了“美点概览”“美点欣赏”“练写‘导游词’”和“课堂‘导游’”四个环节,巧妙地把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精读训练整合在教学中。此次,教师对课后“研讨与练习”作了独特的处理。“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1题和第三题,放在学生细读课文后汇报读书心得时处理,作为指导学生理解内容和词句的方法,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了表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把课文的重难点化作学生的说写实践:1怎样向游客介绍百草园春夏秋冬的景色?2你打算向游客讲述美女蛇的传说吗?学生讨论后,练习说、写、评“百草园导游词”,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作业设计把课内延伸到课外,既巩固了课内所学,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也具有创造性。

《从‘》文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在以下几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1.教学设计内容不完整。作为课时教学设计,本设计缺少学习任务分析、学生学习准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界定、教学资源配置等要素。教学过程设计,虽注意了对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媒体的设计,但相互之间的组合不够明显,尤其是媒体的使用几乎没有设计。

2.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没有充分体现。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在编写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单元有主题和阅读训练重点。《从》文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精读课文。第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为“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从》文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在“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方面做了精心的设计,而在“整体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方面做得不够,令人遗憾。

3.语文基础重视不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是语文教学姓“语”、体现语文特点的必然要求。识字写字、熟读课文、朗读背诵、揣摩词句、体会情味等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练习,一刻也不能忽视或淡化。《从》文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在这些方面存在的缺憾,反映了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流弊。

4.应注意学生阅读期待的激发。《从》文第一部分教学设计的“导语”和初读、细读的过渡性话语,起不到激发阅读期待的作用。比如,课始阶段,如果学校条件许可的话,教师播放百草园的观光片,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从《从》文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中,我们欣喜的看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已经开始化作教师的教学行为,语文课程改革正在期待的方向发展。其暴露出来的问题,足以清醒我们的头脑: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必须提高。

板书设计:

百草园

下)

美丽的风景

闷的)环境

神秘的传说 “怪哉”而不答有趣的游戏

读书时搞小动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过渡段结构上三味书屋

内容上(担忧私塾)

===迷恋百草园

承上启(沉问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积累有关字、词和文学文体常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这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儿歌《童年》,引起了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乐园,他的童年有什么值得回忆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学习目标(我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有关字、词和文学文体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课前已请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请大家拿出预习卡片,看第一部分作家作品知识积累,请一同学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四.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积累部分,老师请同学上黑板注音。)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宿儒sù

渊博yuān鼎沸dǐng攒成cuán东方朔shuò敛liǎn

竹筛shāi觅食mì  鼎沸 dǐng  锡箔bó 鉴赏jiàn 脑髓suǐ 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五.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扫除字词障碍以后,我们来学习课文,给三分钟时间大家快速默读课文,考虑问题。)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地点:(百草园、三味书屋)

2、学生探究:根据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内容可分哪两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六。合作交流,感悟探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后,我们来重点学习第一部分,请大家大声朗读第一部分,考虑)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景物(乐景);(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乐闻);(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乐事)。

2、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我们来看乐景)

作者写了百草园的多少种动植物,他们分别是什么?

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请用最短的时间背诵这段文字,并把背诵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明确: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七、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共同体会了鲁迅先生的童年之乐,让人回味无穷;同时我们也学习了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题 篇11

(在学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内容已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师:你们觉得文章什么内容最有趣,什么内容最无味?

生:(多数学生)美女蛇的故事最有趣,三味书屋师生读书内容最无味。

师:三味书屋读书真的那么无味吗?(决定先由这个问题入手)

[出示投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写先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的文章原文出自清代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金叵罗,颠倒淋漓,千杯未醉。)

师:通过对比,发现课文中多出了三个语气词:呢、噫、嗬,且句后还加了两个波浪线。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觉得,这是因为先生读书时太“投入”,完全沉醉其中了,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所以兴之所至就带出了三个语气词。

师:对,先生读书投入还体现在哪里?

生:先生读书时“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描写,活灵活现地描写了先生读书的语气、声调和神态。使少年鲁迅“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并留下极深的印象。

师:说得好极了!先生读书投入,且能深深吸引少年鲁迅是因为先生在朗读时对文章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补白,即按情感表达的需要增加了三个语气词。

师:如果我们读书时也能像先生一样读出神态动作,甚至带上自己的语言(语气词)来,肯定不会觉得那样乏味了。

(理解这个问题之后,学生模仿先生的神态和语气表情朗读这一段。读得很有味,同学们都笑了。)

师:回到前一个问题,刚才大家都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有趣的,从故事描写的角度来看这个趣味主要来自故事情节,我们试着也来作些补白,从听者的角度来描绘这种趣味。

[出示投影]

听长妈妈讲故事时,“我”的反应又是如何的呢?请在故事情节中适当穿插“我”听故事时的神情、动作甚至语言等。

[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我心里咯噔一下,微微皱了一下眉头,竖起耳朵,继续往下听……)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看,隐去了。

(“啊!”我抱紧长妈妈的腿,用余光瞄了瞄墙,嘴里却呢喃着:然后呢?)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真的吗?”我将身体更贴紧长妈妈,小心地咽下口水,按捺不住心底的好奇,压低声音问道:那……然后呢?)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哦”,我半信半疑,吊着的一颗心也就慢慢放了下来,微微呼了口气)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

(“呀”……心一下子又揪了起来,我赶紧闭住眼睛,仿佛美女蛇就在我眼前)

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我豁的站了起来,“好险哪!”……)

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美女蛇就这样死了?再后来呢?)

(长妈妈有些不耐烦了,厉声说道:没后来了,睡觉!)

……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讨论的结果,现在请一个同学来做长妈妈,一个同学来表演文中的“我”,两人一起演绎当时的情景。(两学生表演得入情入理,惟妙惟肖,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都鼓起掌来。)

师:再接着想象一下,那个晚上,听完故事的“我”会如何?

生:做了一夜的梦,梦里全是美女蛇,她喊着我的名字……

生:独自躺在床上,紧闭双眼,仔细聆听窗外的各种响声,心里不断想着床边要是有个金盒子,就什么也不怕了。

生:紧紧的搂着长妈妈睡了一夜,早上长妈妈说我说了一夜的梦话……

生:晚上睡不着,白天也不敢往墙上瞟,一听到别人喊我名字就吓得要命,不敢回头也不敢答应。

……

师:这才是“美女蛇故事”真正神秘的地方。不必说园子里的鲜美的植物,形象的动物,也不必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动物的低吟弹唱,“我”的调皮好奇,单是长妈妈故事中神秘的美女蛇,神奇的飞蜈蚣就让“我”魂牵梦萦,彻夜难眠……

(以上教学片断旨在通过了解“先生读书时对文章内容有补白”明白三味书屋读书生活并非没有一点趣味;通过“对美女蛇故事的补白”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百草园的趣中趣)

以上教学构思是鉴于通常情况下,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很多教师似乎更重视结构的分析,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作两个部分,并确定这两者之间是对比关系(笼统地认为百草园是快乐的,三味书屋是枯燥乏味的)。而教学参考书中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没有给教师提供固定答案,只给出三种提示让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持哪一种观点都是可以的。从中可以发现对此文的教学解读,已经逐步破除了过去以主题分析为主的解读模式,否定了“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说”,这种解读视角的多元化,给读者和作品之间提供了平等对话、彼此尊重的可能,使得教学解读在文章的主题、意蕴问题上,实现了向文本解读的归依。因此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者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解读,体验阅读的乐趣。

所以当学生普遍认为“三味书屋读书生活最无味”时,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发现先生读书时是有“补白”的,所以能深深吸引我仔细欣赏,从而明白“无味中的有味”;顺势通过对“美女蛇故事”的补白训练来休会“有味中的真味”即“味中味”,于是便形成了以上教学片断。

新课程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新的语文教材给予教师和学生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空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补白成了教学的点睛之笔。

一.在情感升华处补白,意真情更深。可以说选入教材的文章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意韵、情感和哲理。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激情处补白,不但能突破重点和难点,还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就如以上教学片断所示。

二.在主题深化点进行补白,意明旨亦深。如教学《观刈麦》,为了让学生走进那个“苛政猛于虎”的时代,在解读“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作者来到田间,他看到了 ,听到了 ,他想: ”这是有价值的空白点,教学中,抓住这一空白点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语言”和“精神”的融合。

三.在文本结尾处进行补白,意尽而韵长。为了使文章达到言虽尽而意犹在的效果,很多作者喜欢让文章留下一个令人遐想的结尾。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笔的终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教师可以对此来个及时练笔,如教学《窗》结尾的那堵白墙,是学生放开思绪,捕捉情感的蓄积点。教师大可在这里做好文章,通过对“那堵白墙”进行补白,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升华、发展情感体验。

另处还可以通过在情节高潮点进行补白,对标点符号处(省略号)进行补白,于文本背景处补白等,来进行个性文学解读,体现解读过程的艺术性、体验性和创新性。

文本包含着很多空白之处,“文本空白处”常常是文章作者不想点破的韵外之意,不可言传的独具匠心。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在课文背景的迷茫处、情感的空白处、理解的困惑处进行合理阐释,适时穿插,适度补白,就能给学生带来无尽的遐思,既能“拨开云雾见天日”,也能“笔探风雅无穷意”,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上一篇:秘书三级操作技能题下一篇:09年春季学期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