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内容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内容(推荐8篇)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内容 篇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主人公鲁迅的童年,屋子后面有百草园,这是他童年最快乐的时候,通过美女蛇等故事讲述,后来主人公在私学的教育中长大,他把其称为为三味书屋,是他怀念的童年时光。这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文章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内容 篇2

其实鲁迅是个好玩的人。

陈丹青教授就认为鲁迅是个既好看、又好玩的人。如果我们不先把刻薄、尖酸这些并不正确的信息刻在脑子里, 而是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态去靠近鲁迅, 我们真的会发现鲁迅确实很好玩, 尤其是他的语言。

鲁迅的思想是深邃的, 但语言却充满了幽默和诙谐, 有人说思想是卷着的锦毯, 语言是铺开的锦毯。思想的解读需要阅历, 语言却是外衣, 初中的孩子, 要越过时代, 去理解鲁迅那本来就很深邃的思想, 难度确实比较大。而语言因为展开, 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欣赏其中的美。当我们卸下思想的包袱, 带着单纯的心灵去轻轻拨动鲁迅的语言, 我们会突然发现鲁迅的语言确实好玩得很, 因为他懂得写作的愉悦, 懂得词语调度的快感, 懂得文章的游戏性, 写文章不见游戏性, 观点便只是观点, 深不到哪里去。我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撇开了分析这篇文章是否批判封建教育这样一些比较严肃的问题, 而是直抵语言, 结果是真正给孩子打开了一扇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中学课本里的常青树, 语文教材历经多次变更, 但本文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讲析过这篇著名的作品, 大多数都从第二段着手, 从句式, 从视觉、味觉、听觉等分析, 直至分析得了无趣味, 或者去郑重地分析主题, 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就是主题的探讨。

教材的编者把它放在“童年趣事”这一单元, 其实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我们只要让学生觉得有趣, 就是成功了。童年趣事,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不断地写了, 但往往呈现出来的并不怎么有趣, 而鲁迅的这篇文章却让我们觉得那么的有趣。

其实就趣在语言。

我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第一步不是按大多数老师那样先分析第二自然段, 而是从往往被诸多老师忽略的美女蛇的一段进入。

美女蛇的故事应该是一个令人害怕的故事, 尤其是对于小孩, 但是鲁迅却把它叙述得妙趣横生。鲁迅的第一招, 也是他最擅长的一招就是他的“傻”。鲁迅可以称得上是“装疯卖傻”的天才, 他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 其实很“刁”。就像这第四小节, 鲁迅在叙述美女蛇这样一个可以说近乎荒唐的故事时, 就很完美地表现了他的“傻”。反应在语言上就是他的一本正经。美女蛇的故事是一个可信性很低、因果逻辑很不充分、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故事, 但鲁迅却是那么地虔诚, 那么地执着。叙述者虽然是童年的鲁迅, 但写的时候毕竟是成年的鲁迅了, 然而鲁迅在文章里却表现了异乎寻常的弱智, 比如在叙述完这个荒唐的故事后, 他竟然得出了一个极端普遍性的结论:“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 你万不可答应他。”我在教学时故意把这一句删掉, 让学生体会鲁迅这种为文的冷幽默, 他不但相信了这一荒唐的故事, 而且还郑重其事地得出了“教训”, 这样的“傻”真让人忍俊不禁, 鲁迅的智慧就藏在这幽默笑容的背后。虽然事情已经得出了教训, 但鲁迅并没有以此为满足, 所以他接着写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 夏夜乘凉, 往往有些担心, 不敢去看墙上, 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 也常常这样想。”这样, 他把故事写得越来越荒谬, 把自己写得越来越傻, 越来越可笑, 当然也越来越有童趣, 似乎都可以用漫画的笔法直接勾勒出来了。然而鲁迅还是不满足, 他继续发挥下去:“但直到现在, 总还是没有得到, 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 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几句的精彩在于把故事导向了更为荒唐的极端, 而且好像这样荒谬的故事, 作者竟然一直没有觉察, 连怀疑一下的智商都没有。每读到这里我就不由得猜想, 鲁迅在写下这一句话时, 他老人家肯定在那里捋着八字胡子偷偷地得意地笑呢。这种故做傻气的语言在鲁迅的文章里真是比比皆是, 如《阿长与〈山海经〉》里就有这样的话:“‘那么, 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 既不做门房, 也不是小孩子, 也生得不好看, 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哪里的话?!’ (注意这里用了两个标点) 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 ……’……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鲁迅亦庄亦谐, 亦真亦假, 每读这样的文字, 真有一种想去揍他一拳的感觉。

鲁迅为文之趣的第二招是他的举重若轻。他在叙述美女蛇故事时很吊人胃口, 让人欲罢不能。但是故事的结尾, 在叙述到老和尚把美女蛇敛在盒子里后, 作者突然来一句“后来呢?”———这也正是我们读者急切想问的一句话, 我们每个人都盼望有一个意想不到又精彩的结尾, 然而鲁迅却把结尾写得出乎意料的平淡:“后来, 老和尚说, 这是飞蜈蚣, 它能吸蛇的脑髓, 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这似乎并非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它太平淡, 平淡得似乎要故意扫我们的兴了, 但又令人不得不佩服他删繁就简式的清醒以及驾驭语言的能力。又如《琐记》的结尾在谈到那些办洋务的其实并不真通洋务, 他们郑重告诫后辈留日要带袜子, 鲁迅就带了十双中国袜, 最后作者就用了类似的句式:“后来呢?后来, 要穿制服和皮鞋, 中国袜完全无用。”鲁迅总是这样, 玩弄并欺骗着我们的阅读期待。又如《非攻》, 写墨子在得悉楚王要利用他的老乡公输般发明的机械攻打宋国时, 就千里迢迢地赶到楚国, 终于制止了一场战争。回国时他路经宋国这个刚被他拯救的国家, 却因为他的土头土脑而又寒酸而被警察两次搜检, 又遭遇募捐救国队, 连破包裹也捐掉了, “到得南关外, 又遭着大雨”, 一个为民请命的人, 一个拯救了他们国家的人, 想在他们的城门下避雨也被拒绝了。结尾鲁迅并没有按照常例控诉宋国人的无知, 也没有表示对墨子的同情, 而是简单的一句话, 来了一个冷幽默:“淋得一身湿, 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这真是一句绝妙的天才语言, 一笔宕下, 宕得如此漂亮又有趣, 这样的结尾既犀利又厚道, 不会将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推到极端, 弄得像在发高烧。而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故事离我们是那么的近, 那么的真实, 又那么的有趣, 而且一下子把前面的庄严感消解掉了, 举重若轻。就像《风波》里的那根辫子, 拎起的却是整个时代。而这样的智慧也充斥在鲁迅平时的语言中。如有一年, 他送书给刚结婚的川岛, 就在封面上题词道: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 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汇出一只手来, 接收这枯燥乏味的《中国小说史略》。读的人除了边读边笑, 还有什么法子呢?

鲁迅另一高招是运用插语, 即经常打断原来的叙述, 插入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调侃, 使文意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叙述美女蛇这样一个情节本来曲折的故事时, 叙述得非常干净。其中有一个插入语, 更显示了鲁迅对于故事中人物的嘲讽和为文的调皮, 那个书生, 拿了老和尚的小盒子放在枕边以后, “却总是睡不着, ———当然睡不着的”, 这句从叙述故事来说, 可以认为是多余的, 但是对于叙述语言的趣味来说, 可以叫做涉笔成趣, 流露出对于人物可笑心理的嘲讽, 营造了一种啼笑皆非又置身其中的味道:唉, 这家伙自讨苦吃。插语在鲁迅的文章里可以说非常普遍, 如鲁迅的记人名篇《范爱农》, 范爱农最后死了, “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 因为一经提议, 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 ———其实还没有这笔款, ———大家觉得无聊, 便无形消散了。”又如《阿长与〈山海经〉》一开始介绍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 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 ———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 就叫她阿长。”这一句插语把小孩那种天真、俏皮的神态活脱脱地展现在眼前了。

我与学生一起享受过这一段的事件之趣和为文之趣后, 再走进文章的第二段, 有了前面的铺垫, 学生在感受第二段时兴趣非常之高。我问学生:“你觉得哪里描写最有趣?”他们就非常踊跃。有的学生说“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 牵连不断地拔起来”这样的重复读来有一种韵味, 觉得很有趣, 而且写出了作者的投入;有的说一个“伏”字, 觉得黄蜂肥嘟嘟的, 可爱极了;有的说“还有班蝥, 倘若用手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拍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读来有一种情景感, 又很有趣, 如“拍的一声”, 文字很过瘾, 很痛快;也有学生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这些东西, 鲁迅写得五颜六色, 极有趣味。其实鲁迅本来就是个丹青能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最后一段就说到:“书没有读成, 画的成绩却不少了。”鲁迅在色彩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识, 据说一次萧红到他家做客, 鲁迅就指出了她的着装色彩上的不足。鲁迅在文章中也大量地泼洒颜色。比如在《故乡》中有“深蓝”的天空, 有“金黄”的圆月, 有“碧绿”的西瓜, 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 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 海边有五色贝壳, “红的绿的”都有, 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 角鸡, 鹁鸪, 蓝背……在这里, 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 明丽的, 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 以色彩的明丽展示了记忆中故乡的美好, 让人难忘。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 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 一点也不狭窄, 一点也不空洞, 这是鲁迅想象叠加的故乡。还有如《雪》一文“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江南雪景图!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白的底色中交织着血红, 白中隐青, 深黄色的花, 在色彩方面构成强烈的对比, 形成一幅青春、纯净、明丽的画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3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学习目的]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景物描写、对主题的理解和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正字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

竹筛shāi

觅食mì

渊博yuān bï 鼎沸 dǐngfâi

绣像 xi ù

锡箔bï 签赏jiàn shǎng脑髓nǎo suǐ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ï 倜傥tì tǎng拗ǎo 人迹罕至(稀少)

人声鼎沸(水开)

拗过去(ǎo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liǎn放)

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î睡).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

三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5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分析(如何叙事)

1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3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如何写人)

1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

4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选2)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2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五作业

六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选取自《朝花夕拾》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空间转移顺序

一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不必说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静景

春季

整体概貌(略写)﹛(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肥胖)黄蜂(伏)

动景

夏季

(轻捷)叫天子(直窜)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动景

秋季

木莲果实(莲房般)

静景

何首乌根(拥肿)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

雪地捕鸟: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冬季

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联想)——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二、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环境:

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状物:1抓住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2多角度写景

3融情入景

4状物有序,条理分明

叙事:准确、生动、简洁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不必说

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

2.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3.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后写,再写

;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再写

;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4.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答:

5.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6.模仿文中的比喻旬和拟人句各写一个句子。

比喻句: 拟人句: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补充作业:1.略 2.B 3.植物、动物、植物;整体、局部;

听觉、触觉、味觉。4.有无限趣味5.B 6.略

二、默读下边两段文字,完成练习。

这个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并品味其中形容事物、表述动作的词的准确性。(2)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1)颜色:碧绿、紫红。声音:长吟、低唱、弹琴。形状:光滑、高大、肥胖、轻捷、直窜。(2)可以先指导学生把握这种句子的特点和表达效果,然后造句。

三、熟读下边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对你写作有什么启示? 2.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是什么样的感情? 3.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边加上“们”? 4.三个“也许”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结构和过渡段的作用,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并品味语言。答案1.这段文字起过渡作用。2.对百草园喜爱、留恋的感情,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的感情。3.加上“我的”,表示与“蟋蟀”“覆盆子”“木莲”的亲密关系。加上“们”,是拟人化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4.三个“也许”是表示猜测、估计或不能肯定的语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4

一.基础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掌握。

确凿()菜畦()桑椹()轻捷()油蛉()斑蝥()缠络()攒()珊瑚()高枕而卧()豁()敛()脑髓()陌生()鉴()人迹罕至()觅食()竹筛()秕谷()系上()传授()书塾()渊博()蝉蜕()拗过去()盔甲()东方朔()倜傥()

2、解释下列词语 确凿—— 攒—— 敛 —— 人迹罕至—— 鼎沸—— 方正——

3、收集资料,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本名_______,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第一部白话小说__________。

二.跳读课文,体会感情。

1.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段落,并说出理由。

温馨提示:用我认为 ——————最精彩,因为——————————。(指导朗读)

2.文章插入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4.作者写在三味书屋上学时,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等的目的是什么?

概括主旨: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佳句积累,提升品味:

.背诵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2、7段)(小组间开展竞赛)

四.学以致用延伸提高:

1.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可描绘景物,亦可写场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5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用阅读通用学案,留给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在讨论阅读所得中学会参与、表达、倾听与讨论,获得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作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鼓励独特见解,引导明确: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3、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揣摩作者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指导学生写作,能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学生地主题阅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2、对文章主旨的主体领悟。

3、准确的表达。

【教学难点】

1、学生讨论阅读所得,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

2、准确表达的训练与运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与学生对作品的主体阅读与体悟。

〖教学程序

一、通用阅读指导

目的:重新明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要求和程序,为生成性阅读做好准备。

1、二步自读法指导及阅读要求。

2、分发学案。

3、重申学案填写的方法。

二、生成性阅读

目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宽松、没有太多的事先束缚的状态下,获得对本文文本阅读的第一手经验。

1、学生开展主体阅读,理解文本,感悟主题,揣摩表达,收集所得,提出疑问,自述理由。

2、碰到困难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或向老师求助。

3、教师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难题。

4、完成阅读后,与周围同学交流阅读所得,探讨问题。

5、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写,要注意味自己的观点准备理由,等待下节课参与全班的讨论。

三、阅读思路的拓展

目的:根据本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双向互动对话式阅读的方法,拓展阅读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主体阅读活动,为下一课时的讨论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作更充分的准备。

1、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猜测、联想、换位思维等方法,估测本文的写作内容、顺序安排和主要写法。

2、学生讨论。

3、归纳结论:

⑴从标题上看,作者必须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点转移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重点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自的样子和生活状况;两者之间必须安排过渡,过渡段要交代转移的原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可能形成对比。

⑵从上面的猜测可以看出,阅读本文,应先从整体上掌握4个问题: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为什么到三味书屋?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课外围绕猜测获得的结论,作进一步深入的阅读,准备下课时交流阅读所得,参与讨论,收获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交流阅读所得、讨论读后疑问、整理各自领悟、收获到的阅读成果;

2、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教学程序

一、交流阅读所得,探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1、出示上课时学生归纳所得的对文章整体把握必须首先解决的4个问题:

⑴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

⑵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

⑶为什么到三味书屋?

⑷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3、对有不同看法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地给学生时间探讨,不能急于下结论。

4、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的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悟解,要借助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明白: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要允许这种不同理解的存在。

二、交流阅读所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领悟

1、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成功的地方,或说出觉得作品写得失败的地方要求说明理由。

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一是引导学生说透,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百草园物事、雪地捕鸟、痛别百草园三个文段中语言运用技巧和情感色彩的表达的作用,达成第3、4个教学目标。

3、对精彩之处多形式朗读。

三、讨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激励深入或拓展式的探讨

1、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或陈述自己对答案的猜想。

2、教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探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碰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对学生实在莫衷一是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播;对课堂上解决不了,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并且存疑,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寻求答案。

3、教师在本环节中要高度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的情况,判断、选择、生成新的学习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

四、归纳形成结论

1、学生整理阅读和探讨所得,在学案上整理、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交流学习成果,谈学习的感受。

3、共同归纳学习成果,让学生形成必要的笔记。

4、教师强调:这些成果都是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和探讨中自己收获的,而不是老师讲给的。

五、语言运用训练

课后题二、三题。

六、作业

1、基础作业:

⑴生字词抄写、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解释;

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仿写;

⑶雪地捕鸟仿写:动词的准确运用。

2、拓展阅读:练习册课外文段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2、仿照课文第二段,描写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教学难点:

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描写一处景物。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充分熟悉课文第二段,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简要分析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方法,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本文写法,让学生觉得写作不难,发现身边的美景,展现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有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你能找到吗?对,是第二段,请大家用心朗读这一段。

(二)写法探究

1、关键词语──景物描写有顺序。

(1)圈出这个语段中结构上的关键词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这组关键词语,哪个是内容强调的重点?

预设:“单是”后边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突出了儿时百草园的趣味无穷。

(3)景物描写有顺序: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4)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都写了什么景物。

(5)你还关注到这段景物描写中的其他顺序了吗?

【预设】高低相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到高写,第二个“不必说”从高到低写;

动静结合:低处写静物,高处写动物;

远近结合:第一个“不必说”写近处,第二个“不必说”写远处。

【设计意图】从形式到内容的学习本段描写,熟悉语言材料,为简要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做准备。

2、修饰词语──景物描写抓特征。

(1)作者笔下的景物,各自有特征。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当然是离不开修饰词语的运用。找出第二段中的修饰词,体会景物的特征。

预设:石井栏“光滑”,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而且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玩耍的时候,一定用手触摸过,才有了这么具体的感受,写出了石井栏的特征。

叫天子“轻捷”,其实不单是写这种鸟的.轻快敏捷,还写出了一个孩子轻轻地从背后想去捉到这种鸟,不料这种鸟永远是那么机灵,很让孩子羡慕地高飞了。

(2)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景物的特征。

3、色形味声──景物描写多角度。

(1)调动起我们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2)用“我看见……”“我听见……”来梳理本段的景物描写。

预设:

我看见(颜色)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

我看见(形状)皂荚树的高大,黄蜂的肥胖,何首乌的臃肿,覆盆子的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我听见(声音)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

我吃到覆盆子又酸又甜。

我触摸到石井栏的光滑。

(3)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这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百草园。

【设计意图】在读读背背中,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如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为运用此种方法进行仿写做准备。

(三)仿写练习

仿照第二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二百字左右。

(四)当堂点评

预设:

(1)是否用上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用上了是为了突出“单是”后边的内容,要注意前后语意的重点。

(2)是否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一处景物?比如,描写校园的某个角落,看见了什么颜色,听见了什么声音等。

(3)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比如写校园里的树木,突出其高大、枝繁叶茂等。

(4)在景物的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欢、热爱。

(五)课堂小结

景物描写要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我们不妨就先仿照名家的作品去写,写出我们的精彩作品。

(六)布置作业

1、修改课堂上仿写的一段景物描写。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请同学们以《难忘的童年故事》为题,写一写自己童年的故事。

【设计意图】1、注意读写结合,关注作文的讲评与修改。2、从名家名篇中积累语言素材,养成背诵的好习惯。3、愿意将自己的童年往事与老师同学分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3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学习文章结构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⑵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⑶过渡段:第9自然段。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四、学习景物描写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⑴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⑵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⑶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⑶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学习民间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园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读 篇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 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 顾名思义, 是个荒凉的地方, 如作品所说,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可是, “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 其间就充满了童趣, 课文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 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 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 勾起无穷的联想, 那蝉的“长吟”, 油蛉的“低唱”, 蟋蟀的“弹琴”, 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 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 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 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 但见金光闪闪, 风声飒飒, 鬼影幢幢, 妖气重重, 恐怖极了, 又生动极了。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 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 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 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 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看, 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 文气贯通, 毫无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 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人们可以想象得出, 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从技巧上看, 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 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 百草园渗入人情, 就更具魅力了, 这实是一记妙着。

三味书屋的况味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对它理解不同, 因此对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鲁迅所勾勒的三味书屋是一个封建的囚牢, 禁锢儿童身心的场所, 因此论定作者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有的则相反, 以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一样, 都是表现儿童乐趣的。孰是孰非, 只有正视作品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方能得出比较恰当的答案。三味书屋是个私塾, 如课文所说, “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就很古老, 何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 “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 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 其次是拜先生, 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 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 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 “正午习字, 晚上对课”, 书慢慢加多, 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 “从三言到五言, 终于到七言”。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 也有罚跪的规则。总之, 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 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 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 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 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读这篇作品, 谁都会真切地感到, 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 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 这就是儿童的谐趣。有三幅明丽的图景, 值得注意, 一是“园戏图”, 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 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面玩耍;再就是“读书图”, 师生都放开喉咙读, 可读到后来, 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 以至静了下来, 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 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最后是“课嬉图”, 在课堂间隙, 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 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这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 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 反差很大, 但这恰是透露了鲁迅的创作意图, 于“严厉”的环境中, 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课时

主编: 彭晓媛

审核: 程月琴 审批 :齐国强

温馨寄语: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教学目标】

1、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2、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景技巧,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重点、难点】

1、过渡段的作用及划分原则

2、文章第二段的写景特点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3.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自主学习】

一、作者、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朝花夕拾》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朝”早晨,童年)(“夕” 晚上,成年或老年)(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给加点字注音 1 2016-2017学年下期七年级 语文 教案 编号:1 时间:2017-2-22

确凿()菜畦()桑椹()油蛉()斑蝥()缠络()攒()珊瑚()豁()敛()脑髓()陌生()人迹罕至()觅食()竹筛()秕谷()系()书塾()

三、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几个部分?课文按什么顺序展开记叙?

四、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

五、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我的三味书屋生活?

六、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小组交流】

【学生展示与教师指导】

三、百草园、三味书屋 空间变换

四、因为在百草园中不仅有春、夏、秋三季景色的美丽,还有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也变得别有情趣,所以百草园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五、陈设,礼节,教学内容,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

六、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当堂达标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确záo()

菜qí()

桑shèn()

斑máo()cuán()成 脑suǐ()

蝉tuì()

倜tǎng 2.填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写了——————的生活和————的生活,作者是————,他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家

3、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学生总结收获】 2 2016-2017学年下期七年级 语文 教案 编号:1 时间:2017-2-22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一、齐声朗读过渡段读后,讨论下面问题

1.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 2.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二、默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启蒙的地方,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 3.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断,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述 4.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5.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组交流】

【学生展示与教师指导】

一、让他学更多的知识他错误地认为是对他过错的惩罚

对百草园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

二、1A、三味书屋的环境;B、三味书屋的先生;C、三味书屋里的学习内容)

2、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一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3、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学生有机会就跑出去玩;趁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游戏、画画……)3 2016-2017学年下期七年级 语文 教案 编号:1 时间:2017-2-22

4、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5、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来衬托出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腐朽的、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的封建教育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当堂达标检测】

阅读课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拗过去”这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这个园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大,但也是一个“乐园”这里有哪些“乐事”?“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同“百草园”相比有何同异之处?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50分)

2、通读全文,好好体会“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探究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请分条列举(50分)【学生总结收获】:

【教学反思】4 2016-2017学年下期七年级 语文 教案 编号:1 时间:2017-2-22

《月迹》两课时

主编: 彭晓媛 审核:称月琴 审批:齐国强 温馨寄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和对生活的热爱;难点是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读熟文章。

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的寻月的过程。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其中《爱的踪迹》《腊月,正月》《满月儿》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二、给加点字注音(1)满盈()

(2)倏()忽

(3)袅()袅 ...(4)依偎()

(5)粗糙()

(6)面面相觑()...

三、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四、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五、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六深入探究:

(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2016-2017学年下期七年级 语文 教案 编号:1 时间:2017-2-22

【小组交流】

【学生展示与教师指导】

三、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五、课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

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失望---嫉妒---争执----满足

六、月亮美所以希望得到,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

天空是一个巨幅纸业,纸业上的作品为我所有,我是天空的主人。

七、奶奶了解、爱护并有助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如果没有奶奶就没有孩子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子心灵的升华,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当课达标检测】

根据下面提供的特定环境,填写相关的古代诗句:(40分)前几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了部分留学生座谈会。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同学们的发言先后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苏轼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王安石的诗句: “,明月何时照我还?”

【学生总结收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8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童年梦痕”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是作者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教学器材: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 鼎沸 dǐng 锡箔bó 鉴赏jiàn 脑髓suǐ 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2、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五。合作交流,感悟探究(百草园的生活)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 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6)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6、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讨论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三味书屋的生活)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3.分析对先生的描写

(1)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2)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三.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训练:回味童年。

童年在人生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请以“童年趣事”“金色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教学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童年梦痕”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是作者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教学器材: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 鼎沸 dǐng 锡箔bó 鉴赏jiàn 脑髓suǐ 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2、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五。合作交流,感悟探究(百草园的生活)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 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6)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6、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讨论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三味书屋的生活)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3.分析对先生的描写

(1)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2)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三.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训练:回味童年。

上一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解答下一篇:公司财务部门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