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精选9篇)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篇1

文学常识: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诗歌集《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字词: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轻捷(jié)

油蛉(líng)

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 hú)宿儒(rú)敛(liǎn)脑髓(suǐ)

陌生(mî)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

(dîu)

蝉蜕(tuì)书塾(shú)渊博(yuān)倜傥(tì tǎng)人声鼎沸(dǐng)豁(huō)人迹罕至(hǎn)

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答:(1)本文的写作顺序,以空间的转换位顺序,从„„到„„;(2)提供了本文划分段落的依据:“百草园”、“三味书屋”。

4.主题思想: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课内语段阅读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段文字作为温州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方位),百草园的(名称),百草园的(变迁),最重要的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乐园)。

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从“最末次的相见”来说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漠,所以用“似乎”;而追忆儿时的百草园确有一些野草,因而用“确凿”一词。3.从本段文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我”对百草园的感情。(“乐园”。)4.这段的中心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2. 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

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5. 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百草园的(声响),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这里“指(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写出两条即可。

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分层 第二层景物描写主要围绕(趣味)一词来写的。

“泥墙根一带是特写镜头,作者写了四件童年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这段景物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的过渡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描写语言生动,作者用(碧绿)(紫红)来描写菜畦和桑葚,用(肥胖)(轻捷)来形容黄蜂和叫天子,这是分别从(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生动而形象的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现了自由快乐的儿童生活乐趣。

这段景物描写动物,其中用“伏”写黄蜂的(静)态,用动词“窜”“喷”写(叫天子)(斑蝥)的“(动)态。

14作者如此有兴致的描写百草园,有什么用意?

表达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怀念,也为下文封建教育制度的束缚进行对比。

15这段景物描写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

详写泥墙根一带,略写整个园景,以面烘托点,又以点照面,既完整,又重点突出,具体生动。

理解填空: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__静态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由低到高___________,“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__动态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由高到低____。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___整体_____的描写,“单是”则是_局部__性的描写。

请用//在选文上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答:

1、从整体来写春夏秋百草园的乐趣。

2、具体写了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的乐趣。18.这段文字从事物的颜色、声音、形态、味道、动作五个方面写出百草园里动物、植物的特色,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多姿多彩,乐趣无穷。19.结合文段内容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热爱自然的少年。

(三)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你性子太急,来不及等到它走到中间去。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A扫开

B打扫

C暴露

D露出

E支

F架

G拉

H牵

J撒

K投

I系

M捆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2.文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捕鸟,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作用:表现冬天的百草园依然乐趣无穷。3.文段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作用: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5.捕鸟之事一直是“我”的记忆中的乐事,闰土父亲说“我”太“性”而少得的话给“我”启迪:遇事要沉着镇定,所以难以忘怀(言之成理即可)。6·这段写了三件事: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7这段的中心: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也有无限的乐趣。

(四)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1.选文段第二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答:不知道。“也许是”表猜测的语气,连用三个“也许是”表现了作者告别百草园时的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心理。请说说选文②中用了“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对于离开百草园的感叹及惜别的不舍之情。4.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边加上“们”?

加上“我的”表示与“蟋蟀”“覆盆子”“木莲”的亲密关系。加上“们”,是拟人化的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

5.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是什么样的感情?

对百草园喜爱、留恋的感情,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的感情。①出门向东,不上半里......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选文②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人物的哪种描写方法?从中可看出老先生是怎样的人以及“我”对他有什么态度?(老先生给我的印象及我对他的态度。)

答:外貌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和蔼、极方正、质朴、博学。而我对老先生也是充满着恭敬,敬佩。

从选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读的内容没有标点,而老师读的内容有标点这说明什么?

答:说明了老师会读,而学生却没有读懂,所以乱读一起。请理解文章结尾说“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答:表达了我于那段生活的怀念、惋惜和惆怅之情。

4.鲁迅先生一直很尊敬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请从选段中找出能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答:“戒尺”“不常用”,“罚跪的规则”“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说明先生比较开明,他对学生是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先生读书入神时“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等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赞赏、尊敬,即使批评也是寓于幽默之中。如果你刚上学,老师就让你像文中学生所读的内容,你会感兴趣吗?为什么?你又会对教育部门提那些建议呢?

答:不感兴趣。原因是所读的内容艰深,脱离儿童的实际,建议有关教育部门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从儿童实际出发,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6.选文语言准确,传神、逼真,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说说其表达效果。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篇2

“啊, 这是我们可爱的校园———港闸区实验小学!”“瞧, 宇涵在观察日月广场的花儿!”“快看, 这是我在放风筝呢!”学生们一边饶有兴致地观看着在校园、田野、公园实地拍摄的录像, 一边欣喜地小声议论着。看完了录像, 我面带笑容地问:“小朋友, 在春天里你们有哪些新发现呢?”学生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 抢着要说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

镜头二:

“小朋友, 万物复苏之时, 春暖花开之际, 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你们想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呢?”“我想唱春天的歌”、“我要画一幅春天的图画”、“我给大家背春天的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 个个畅所欲言。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自由组合, 相互合作, 尽情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学生们纷纷投入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一个男孩即兴给演唱《春天在哪里》, 同伴们伴舞, 动作虽不优美, 但真情令人感动。

上完了“我心中的春天”这节公开课, 许多老师认为课堂设计颇具匠心, 从赏春到话春再到颂春, 环环紧扣, 层层递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他们对春天的喜爱, 对自然的钟爱, 对生活的热爱也溢于言表。反思自己的教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生活是关键所在。枯燥抽象的知识学习, 抹杀了学生作为人而拥有的基本人性和个性, 像一个典型的过滤器, 生产出一批批在知识学习面前丧失信心的学生。因此, 教学应当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和来源, 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常识等结合起来, 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 又同时具备感性挥洒的新一代学生。

为此,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遵循鲁洁教授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 带领学生从教室———这小小的“三味书屋”走出来, 走进大自然———这广阔的“百草园”中,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感官功能, 亲身体验生活中潜藏的乐趣, 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大自然的美丽。难忘学生们走出校园时那银铃般的笑声, 难忘学生们快乐探究时那绽开的笑脸, 更难忘学生们七嘴八舌争论时的那股认真劲儿。是什么让学生们如此愉悦?

1. 课堂的自然延展

在蓝天白云下, 在田野边, 在公园里, 我把学生带入了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充当他们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促进者;学生们在美丽的蓝天下, 尽情观赏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 身体与心智全部投入, 他们是观赏者、探究者、抒发者、学习者、创造者。我和学生们一起呼吸清新的空气, 共同经历探究知识的历程, 感受发现的挫折与惊喜, 享受着生命发展的乐趣这样的生活课堂是多么的美好与惬意。

2. 知识的自我建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知识建构放在了生活情境之中, 以生活为基础, 以生活为素材, 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建构来发展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就是说, 学生在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时, 并非如洛克所言, 是一张丝毫没有涂抹的白纸, 他们已经通过社会融入和活动积累了许多经验和知识。而且, 他们还能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进行事实推论和预测。有了课前的活动铺垫, 有了生活的积累, 难怪学生们在课堂上说“春天里的新发现”时个个跃跃欲试, 畅所欲言。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都是他们自己在活动中探索与发现的。

3. 关系的自由融洽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情感上的相互渗透、相互传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能够以爱滋养学生的心灵, 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活动中, 我是学生们的学习伙伴, 是一起分享成功喜悦的朋友。学生可以用自由、无拘地探究自然, 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激动, 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发现、探索、成功的喜悦。

4. 教育的生命意识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学生的生命价值。因此, 课程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材, 而应看作是有计划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 使学生参与活动, 增加体验, 获得发展。新课程中“参与、对话、交流、互动”等表述学习目标的词汇正是这种课程生活化观点的例证。课堂上,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难怪学生会兴趣盎然, 乐此不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3

近年来,带着对教育创新的执着追求和“以多彩的活动培育人”的办学目标,学校立足广阔的农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村德育资源,在“农”字上做文章,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实践体验活动特有的育人功能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体验劳动,收获快乐,再现田园生活

近年来,由于安全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被“圈养”的现象十分突出。他们在家校的“精心呵护”下,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得道德教育仍然停留在品德课堂上,了无新意。因此,学校结合生活实践,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

1.整理一块荒地。一直以来,学生的实践活动局限于校园内的观察,课外的调查、参观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就在两年前,学校决定把食堂东面的半亩荒地整理一下。在拉来黄泥填埋平整后,少先队大队部提出:如果在这里种上蔬菜,不是既能绿化校园,又能开辟劳动实践的基地吗?于是辅导员买来蔬菜种子和工具,利用空闲时间叫上几位六年级同学一起播撒下了菜种。当菜地长出新绿的时候,当初一起种菜的几位同学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许多学生下课后都三五成群地跑到菜地边来观看,一个劳动实践的新天地就在不经意间诞生了。

2.栽上一片新绿。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兴趣,一块荒地就被分成六小块,学校选择集体意识强的六个中队为“认养中队”,并要求六块地种的植物各不相同,由少先队大队部统一管理。兴趣一经激发,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到中午,总能看到一些班主任带领学生在种菜、除草、搭架子,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拿起了农具,菜地里不时出现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为使学生尽快学会这些“农活”,学校特意聘请了一位当地农民担任校外辅导员,手把手传授知识。

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收获的喜悦。随着时间的推移,奇迹出现了:紫色的茄子、红绿相间的辣椒、红灯笼似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修长的丝瓜、带刺的黄瓜在藤蔓下随风摆动。通过这一次的劳动实践活动,六个班级的许多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明白了不付出汗水就不可能有收获的道理。

为营造全校学生投身劳动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我们又通过组织参观菜畦、评选“劳动先锋”、主题征文、现场体验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田园生活中来,经过努力,想种菜、想参与劳动实践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这里得到了书本上、课堂中所无法比拟的收获和快乐,而一股爱劳动、讲节约、比奉献的氛围正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田园生活”逐渐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也给学校的德育指出了一条新路。

二、学做结合,劳动育德,散发田园醇香

体验田园生活并不纯粹是为了掌握劳动技能,而应该还原于生活的本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

首先,我们的着眼点是加强劳动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学以致用,学做结合。例如:每天观察种子的成长历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土地的丈量、蔬菜买卖中价格的计算,提高数学技能;每天填写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种子的生长周期,提高科学素养;用画笔描绘种子发芽、结果的过程,可以丰富想象力,更好地调动对美术的兴趣;运用网络查询菜苗、种子的生长特点,既学习了种植常识,又提高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劳动实践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给学校教学活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其次,努力拓展实践基地,积极发挥劳动实践的德育功能。原有的劳动实践基地由于“承包者”踊跃,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学校在2007年上半年租用了校外的半亩田地,让孩子们种上玉米、蔬菜等作物。同时,我们利用双休日把食堂后面的空地整理出来,作为花卉苗圃基地,融花卉的培育、种植、养护为一体,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为了发挥劳动实践的德育功能,广大辅导员下了很大的功夫。如通过热爱学校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从而产生了绿化、美化校园的动力;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培养了坚强的性格;挖掘劳动中的科学因素,进行科技教育;研究本地区特色,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利用田园风光、自然风光,进行审美教育;了解农村环境现状,进行环保教育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得以提高。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学校校园面貌在“田园生活”的行进中发生着变化:一些精明的教师开始从少先队管理员处购买学生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校园环境变得更幽雅,校园内不设一只垃圾筒,但每天从早到晚都能保持干净整洁;学生的剩菜剩饭少了许多……一股绿色文化潮流在校园内悄然流行起来。而更为可喜的是,原先校园中的“调皮分子”也变成了“劳动积极分子”,班级值日、校园大扫除成了他们的拿手好戏,课堂的发言中也有了他们的身影。

劳动实践除了带给学生汗水与欢笑以外,还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无形中改变着他们的劳动观、学习观、价值观。在校园内,田园生活正散发着特有的醇香。

三、田园耕读,书香飘溢,升华校园文化

劳动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范式。它需要文本、课堂,但又要超越文本,超越课堂,强调首脑并用的实践。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立体式地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多方位地展示能力、发展能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加强劳动实践基地自身建设,彰显它的育人功能的同时,又把文章做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书本上,尝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逐渐形成以“田园耕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为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使校园书香氛围更浓,学校着力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介绍读书方法,并在教师中开展了以阅读课程为主的教学研究。学校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演讲、写读书体会等,以学生劳动实践为素材的“田园文学社”、“野风摄影小组”也正在专人的负责下积极筹建。

在完善学校图书配置的同时,我们发动学生参加“为学校捐一本书”的活动,把学生捐来的书经过筛选统一编入图书库,使书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好的保证。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经过精心设计,在合理调整教育用房后,创建了六个快乐书吧,分别取名为“名人阁”“童话屋”“科幻苑”“名著林”“休闲吧”“智慧树”。在教师的积极配合与指导下,书吧由不同年级的学生专人管理,定期开放。学生可在书吧内自由阅读,享受一种随意放松的阅读氛围。

近两年来,学校开展以“田园耕读”为主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课堂的樊篱中走出来,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共同生活,学会了生存;让教师从传统教学的禁锢中学会放眼世界,考量实践;让校园里有了乐学的少年,多了绿色的生机。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县第五小学)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篇4

备课卡片 1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卡片一:

1.掌握下列词语。

确凿 轻捷 鉴赏 人迹罕至 方正 博学 渊博 人声鼎沸 倜傥

2.体味下列描写语言的精美之处。

①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提示:精美准确的形容词,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形象地描写了这些事物;排比又给人列举不尽之感,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提示: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儿童对这些事物的喜爱之情。)③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

(提示:在句式上采用短句,制造了一种紧张气氛;在内容上,调动儿童特有的想象,再现出故事中的紧迫情境,表现出故事的惊险。)

④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提示:一连串的动词,准确而完整的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的好玩心理。)

⑤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提示:寥寥数笔,一位年长、博学、亲切的先生形象就跃然纸上。)

卡片二:

过程一:熟读解析,感知内容

一方面用示范、联读的方式多读几篇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围绕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内容要点,同时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

①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作的?有没有关键的过渡段落?②如果要你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留给你的印象各用一个词来概括,你会用哪一个?③作者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写了哪些事情?④故事中,提到了哪几个人物?这些人物给你怎样的印象?⑤你更喜欢作者笔下的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

上述问题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只是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几个话题,以此启发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的意识,提高学生表达的条理性。

过程二:放飞童心,再现情境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留下深刻的记忆,鲁迅先生的这篇散文就向我们

展示了一幅童年美好记忆的画卷。让我们在阅读中放飞童心,用自己的感受再现文中的情境,去感受作者童年的天真美好吧。

以下是几位同学在阅读中的发言,请注意:他们都使用了“读到……,我想到……”这种说话形式。

①读到“碧绿的菜畦”,我想到:这是多么娇嫩、多么碧绿、多么整齐的菜地啊!我们忍不住要掐一片叶子嗅一嗅清香,忍不住翻开叶子去寻叶下的虫子,忍不住摘下一根葱管含在嘴里吹:“嘟——”

②读到“光滑的石井栏”,我想到:这里的石井栏是多么的光滑,那是我和小伙伴们的“杰作”呀!我们经常把它当滑梯,骑在上面,“哧溜”滑下去,多么有趣的游戏!我们不知道为此摔过多少次跤、磨烂了几条裤子、挨过几回训斥,但我们一样的钟爱这种游戏,乐此不疲。

③读到“高大的皂荚树”,我想到:在我们的眼里,那棵皂荚树是多么的高大,直入云霄,我们曾无数次在它的绿荫里游戏,在它的浓荫下荡秋千、追逐,在它的花香馥郁中捉迷藏。

④读到“紫红的桑椹”,我想到:那红得发紫的颗颗桑椹,是多么的诱人!我们有的骑在树杈上得意的品尝,有的踮着脚拽着树枝吃力的采摘,剩下的就只能仰望着又跳又叫。一个个染红了手掌、染紫了嘴脸、染花了衣服。

⑤读到“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我想到:坏了坏了!先生发现我们了!都怪你们几个人一下子全出来了,看先生发怒了,说不定又要挨戒尺打、罚跪呢!不回去怎么行?唉!慢点慢点,你们几个先走,我们几个后走,别让先生发现出来这么多人,惹得他更恼怒了。看先生拿着戒尺踱来踱去,真叫人害怕,说不定是在审视是哪个人带的头呢!不知道这回能不能免去罚跪……咳!一场虚惊,先生放过我们了,但他严肃的样子还是挺吓人的,快读书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些同学的发言,都准确把握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也渗透了自己童年的记忆。几个“多么”,几段自我生活经历的细节补充,把文章中儿童特有的“童趣”鲜活的展示在眼前;更有补充心理描写,把儿时顽皮的天性、惧怕先生的心理,真切的表达出来。这样就使我们的阅读有了意义:真切的再现了文中的情境,有利于我们理解文章中心。●.

请你也加入其中吧!你现在就是童年的作者,请放飞你的童心,结合文中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细节,再现当时的情境。

备课卡片

备课卡片 2 过程三:沉淀反思,归纳中心

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诸多争议,我们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并结合联系的读书感受来作出选择与评判。以下列出三种不同的观点,以及一位同学针对其中一点做的评判:

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失望之极)

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5.第③段连用三个“也许”构成排比,请揣摩这样写的作用。

读者评判:我认为作者写作的主要目的是表现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因为在作者的笔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有快乐的因素,只不过原因不同、程度不同。百草园生活的快乐,在于那儿有许多有趣的动植物,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有富有趣味的活动;三味书屋里的快乐,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和休息时的娱乐,这些快乐受先生严格要求的影响,程度有所减轻。从我们现在来看,学习也不完全是快乐的过程,也还有辛苦的因素,不是吗?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读者评判:

③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读者评判: ●. 同学们,请你也来谈谈对这篇文章主题的见解吧。卡片三:

【选文:文章7-15自然段】

1.选文写了哪四件事?请分别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在下面的横线上,并据此用“/”在原文中划分层次。选文依次写了:

、告别百草园、、。2.第①段开头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接着又说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不相宜”,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吗?

3.第①段中的横线处空缺几个动词,请补充完整,并体味此处描写的妙处。

4.第②段的几个句子中有“我”丰富的情感,请依照例子,分别用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做句子的注脚,填写在括号里。6.请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来说明下面的判断。(注意加点的词语,要力求准确。)

①“我”对百草园的一草一木格外依恋..。

②“我”有着天真..的求知欲。

③“我”对成人..的做法不理解。

④封建教育压制..了孩子的求知欲。

7.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百草园:

三味书屋:

8.文中说“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谈谈自己的见解。

卡片四: 童年的乐园 于樵

人总说杏花轻薄,可是在我童年的印象里杏花是那么绚烂。园里的杏树已经是三代同堂了:老树是老干拥新枝,苍劲而妩媚;成树硕果压枝,雄健而

自信;幼树新条初发,浪漫而娇怯。农历六七月间是杏子收获季节。初熟时,拿一根竹竿在树间逡巡,拣中意的打下来尝鲜;盛熟时,在树干上跺一脚,黄

澄澄的杏子就砸到头上,甚至风吹树摆,熟透的杏子也会掉下来。

从杏子成熟开始,园子里便开始了瓜果飘香的季节。吃罢红着脸的桃子、熟破皮的李子,就接上甜脆的沙果了。不经意间也许会有一股香甜飘过来,循着香气,径直来草堆旁,爷爷摘下的香瓜正藏在那里。当你扛着瓜向人炫耀的时候,爷爷会绽开脸上的皱纹骂你狗鼻子。那时你的嘴是那么刁,果子要吃红

备课卡片

备课卡片 3 透的,西红柿要吃开裂的,葡萄要吃黑透了还带白霜的;肚皮又那么好,吃不坏,吃不伤。

我是爷爷最小的孙子,所以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文革,也就是六到九岁吧,能常年泡在沟里跟爷爷在一起的只有我自己,因为大孩子上学了,只有在星期天和假期才会来沟里玩。也许是能爬树摘果吧,也许是能听鸟观花吧,也许是为了那清清的小溪水吧,也许是能在爷爷干活的时候能帮倒忙吧,总而言之这里有说不清的魅力,使我一日不来如隔三秋。其实也许最使人难忘的是爷爷讲不完的故事:从《水浒》的好汉到《聊斋》的狐狸精个个鲜活;从城里的电灯到海里的鲸鱼样样新奇。在我的心目中爷爷无所不知,好奇的我也当然也要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最开心的是爷爷在树下休息的时候,那时可以跟他在地上学写字,用草杆编蝈蝈笼,用树枝扎花篮,也可以在地上画上格子、拣几块石子下方格棋,玩得不亦乐乎。童年的启蒙教育就在这玩玩闹闹中进行着。

当时由于我还太小,家里难得允许在沟里过夜。如果哪一天破例了,那将是我最兴奋刺激的时候。傍晚站在沟顶上,看那沟底的溪流在落日的余晖中闪着金光蜿蜒西去,消失在暮霭之中。晚上的沟里,树枝在黑暗中沙沙作响,鸟儿们在梦呓,虫在鸣,蛙在唱,沟的深处还不时传来声声怪叫,所有这些使人感到异常的神秘而谧静。我不知道会不会从沟的深处杀出一个妖怪来,或者是一个骑着骞驴的“虬髯客”来投宿,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小狐狸精飘然而至。窑洞的油灯飘忽着,点上了驱蚊的艾绒,在爷爷的哼唱中酣然入睡,自然会做一个奇妙的梦。等到一觉醒来,枕头边少不了一些新奇的东西:或者是几颗早熟的果子,或者是一只硕大的蝈蝈,也可能是一个草编的小玩意儿。

啊,这就是我童年的乐园。它像我在窑洞里做的梦一样,神奇而瑰丽。然而快乐的童年又是那么短暂。上学了,自由自在的日子也就结束了,而同时我的乐园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消失了。

阅读方向标

1.从选文中看,作者之所以说“这就是我童年的乐园”是因为哪些原因? 2.结合全文内容,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能使你产生什么联想?

3.第二段中的“你”实际上指的是作者自己,全文都用第一人称,唯独这里用第二人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依照空间顺序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2、从标题感知文章运用比照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感悟鲁迅先生愿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

2、生动传神的语言。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2、掌握字词,体验文章第一部分生动传神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查字典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二、导语引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向学校生活这段往事,尤其令人怀念,这时候,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小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向往的纯真情感。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用一两个词来概括在这两个地方生活的心情。思考:

㈠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㈡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三、齐读第一段

(一)[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

(二)[引导] 1.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两句)2.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百草园)

3.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4.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三)[揣摩] 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四、默读第二段

(一)[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二)[引导] 1.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2.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3.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4.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三)[揣摩]: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除此而外,还有什么修辞手法?

(四)[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五、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一)[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不要背课文)

(二)[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

六、小声朗读7、8两段

(一)[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

(二)[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三)[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七、齐读第9段

(一)[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 1.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2.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3.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依恋)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八、家庭作业:背诵第2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描写私塾生活的片段,并体会其作用。分析我对先生的印象。

2、整体把握全文比照的方法,突出中心思想。

3、感受简洁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一)[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

(二)[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二、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一)[要求]:同学随意朗读49页第1段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做自己有感兴趣的事。(短时间完成)

(二)[引导]:

(1)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2)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3(3)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三、结合课文内容,全班讨论

(一)1.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3.你怎样看待这位私塾老师的?

明确:1: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一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2: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3:① 方 正、质朴、博 学;② 在 当 时 比 较开 明,不 打 骂 学 生;③ 对 学 生 既 和 蔼 又 严 格。但 在 封 建 社 会 里,他 的 教 学 内 容,教 学 方式 都 是 守 旧 的

(二)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四、家庭作业:

1、完成探究练习二

2、查资料,了解鲁迅的《朝花夕拾》。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写作指导。教学过程:

一、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一)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喜爱)

(二)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依恋)

(三)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不满)

实践运用:写一段话,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

二、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里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三、续写一种游戏,写下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例: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四、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一)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头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二)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五、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六、布置作业:

1、《同步导学》读准字音;

2、《同步导学》学习1;

3、《同步导学》学习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过程与方法

1.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入情入景的写法。3.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教学难点

1.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入情入景的写法。3.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写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他的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2.背景资料 1926年,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鲁迅被迫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到达厦门大学时正值暑假,还没有正式开课,鲁迅得闲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因而写下此文。

3.知识链接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那时的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确凿(záo)

.油蛉(líng)

.攒(cuán)

.脑髓(suǐ)

.竹筛(shāi)

.书塾(shú)

.宿儒(rú)

.人声鼎沸(dǐng)

.倜傥(tì tǎng)

..攒动chuán.

zǎn积攒.

菜畦(qí)

.斑蝥(máo)

.珊瑚(shān hú)

..

人迹罕至(hǎn)

.秕谷(bǐ)

渊博(yuān)

.蝉蜕(tuì)

.拗(ǎo).

金叵罗(pǒ)

桑椹(shèn).缠络(lào).敛(liǎn).觅食(mì).系(jì).蟋蟀(shuài).锡箔(xī bó)..盔甲(kuī).

豁然开朗huò

. 出性命huō豁.

(2)词语释义

云霄:极高的天空。霄,云,云气。.缠络:缠绕在一起。

高枕而卧:安然而卧,无所顾虑。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渊博:(学识)深而且广。消释:溶解。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儒,指读书人。..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沸,水开。.倜傥:洒脱;不拘束。(3)词语辨析

“鉴赏”和“欣赏”都有“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的意思。“鉴赏”需要先鉴定再欣赏;“欣赏”侧重领略观赏,不需要鉴定。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属于何种文体?

答案示例:散文(或:回忆性散文)。

2.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答案示例: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3.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第二层(2):写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第三层(3~6):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第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第一层(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第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第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第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第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4.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四、课堂小结

童年就像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有幻想、冒险„„而鲁迅先生的童年里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他在那儿留下了他的快乐!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__》。本文的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等。

答案示例:朝花除夕 鲁迅 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呐喊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二、新课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2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按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答案示例: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用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的顺序。2.作者为什么要插入美女蛇的故事?

答案示例:既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又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的情趣。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也与本文的写作思路相吻合:先写百草园的故事传说,再写百草园的游戏活动。从眼前到久远,从现实到传说,从人间到神圣,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支、撒、系、牵、拉、罩。

这些动词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我”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作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4.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答案示例:优美的景物——乐景;“美女蛇”的故事——乐闻;雪地捕鸟——乐事。5.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描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 答案示例: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虽然远不如百草园那样多彩有趣,却也是令孩子们开心的好去处。在这里,孩子们同样玩得有滋有味。

6.说说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示例: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矛盾。“似乎”是对这种断定有些踌躇,但是有点是肯定的:百草园里有野草;“确凿”是断定其中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因为在成人眼里,百草园就是野草丛生的园子,而对于儿时的“我”来说却是乐园。说明了孩子的天真无邪以及对自然的喜爱。

2.从修辞角度赏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

答案示例: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油蛉、蟋蟀以人的动作行为。“低唱”“弹琴”,生动地描写了它们声音的特色,也表现出“我”对这些昆虫的喜爱之情。

3.“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无味”,再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样就把儿童爱玩的心理表现出来了。

4.怎样理解“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一句?

答案示例:作者连用几个表推测语气的“也许”,说明“我”不知道被送进私塾的原因。作者其实并非不知道,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表现“我”对百草园的深情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5.怎样理解第15自然段?

答案示例:这一自然段议论含蓄地表达了“我”对大人们的不满和对旧式教育思想的批判。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段童年生活:在百草园自由自在、亲近自然,趣味盎然;在三味书屋充实勤奋,有张有弛,温馨快乐。文章表现出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孩子活泼可爱、天真自然的本性。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运用生动鲜明的对比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首先,标题是“从„„到„„”的格式;内容上,在强烈的对比中追忆了儿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另外,对比的手法还运用在:百草园中静与动、无声与有声的对比,有雪与无雪的对比;三味书屋中读书与游戏的对比,读书时学生与老师的对比,等等。本文鲜明的对比,不仅突出了不同事物、不同人物的特性,而且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感情。

2.举例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的?

答案示例:本文动词运用得十分精妙,如用“扫、支、撒、系、牵、拉”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从这一过程中透露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句式运用精当,如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确保了写景的详略得宜,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又如“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回忆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怎样看待这两种生活?

答案示例: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是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分别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

这两种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人生的经历。经历了,就是美好的。正是因为美好,所以这些回忆才弥足珍贵,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常常回味,从中体会生活的百般滋味,激励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这两篇文章中的“我”是一个人吗?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不是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我是作者本人,因为这是一篇纪实散文;《故乡》中的迅哥儿不是作者本人,因为它是一篇小说,小说带有虚构性质,“我”一般不是指作者。

四、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他儿时的一段成长的足迹,在思想与学习两个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教益。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童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景物描写——美丽的百草园百草园

“美女蛇”的故事——神秘的百草园

冬天捕鸟——诱人的百草园

老师

知识渊博,拒绝学生问题



教学认真,但不太束缚、体罚学生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三味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了解 新知识书学生一有机会便跑出去寻找读书以外屋 的乐趣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游

戏、画画儿

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篇7

现行教材对于本文的主题也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认识:

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 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作对比,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 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 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 对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那么, 究竟哪种认识更正确, 更能表达作者的意愿?如何正确把握它的主题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从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去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 是鲁迅1926年写成, 1927年编定的散文集, 只有散文十篇。当时, 作者境况很差, 辗转流徙, 心里颇苦闷。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 这时正“是剩下回忆的时候”, 于是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 “屡次忆起儿时”的“蔬果”, “从记忆中抄出来”, “反顾”旧时的“意味”。这十篇散文, 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 中三篇为去厦门途中所作, 后五篇成于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它们都记述了鲁迅从儿童到青年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片段。前七篇是作者回忆在家中生活和私塾里的学习情形;后三篇记述的是作者从绍兴到南京读书, 又到日本留学, 然后回到绍兴任教的见闻和感受。这些作品写作环境不一, 其思想内容也互有高低。有的可谓“投枪”“匕首”, 有较强战斗精神, 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篇, 文中叙事议论并重, 针砭现实, 反击敌人的诬陷和攻击。也有《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这类追怀往事、师长的篇章。后者虽然也饱含着作者的爱憎, 但更多的是他借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来自慰, 意在回忆中汲取力量, 从而得到前进的勇气。因此, 我们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时, 一定要根据当时的背景和写作者的本意来看作品的实际内容, 不能因集中充满战斗精神的篇章或持鲁迅这样的革命作家创作的作品定带有“火药”的偏见, 硬要去挖掘出作品中莫须有的那部分思想内容。

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叙述笔调去看。作者用轻松、愉快的笔触, 充满无限趣味地描写了百草园和自己在其间的戏耍和欢乐。但是, 作者也并未把三味书屋写成自己的炼狱。学生在读书之余, 可以去书屋后面的园内折腊梅花、寻蝉蜕或捉苍蝇喂蚂蚁;就是在读书时, 他们也有机会在下面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鲁迅则是画画儿;况且读书本身也是有乐趣的:“正午习字, 晚上对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 读倦了还可以欣赏先生读书入神时的音容笑貌。在这些书屋生活的描写中, 我们没有感受到他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丝毫厌倦和贬抑, 有的则是成年人回忆儿时读书生活的特有情趣和意味儿。可以说, 这种笔调与描写百草园的笔调是一致的, 不存在什么前褒后贬, 也没有形成所谓的对比。作者清晰地记得, 初入书屋时的新奇, 读书时的乐事、乐趣, 为在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自许, 为这些画儿被卖掉而惋惜。由此, 足以看出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和怀念。诚然, 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单调了些, 学生读的是他们难以理解的《论语》《幼学琼林》《易经》和《书经》之类, 先生的教法也很呆板, 然而, 三味书屋毕竟是私塾, 我们不能以为作者在着意描写私塾生活的枯燥无味, 也不能借此说它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损害, 要知道, 百草园还有比较无味的冬天呢!

从对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的态度去看。鲁迅告别自己心爱的百草园, 怀着对它的依恋来到三味书屋。先是对“黑油的朱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的画幅感到新奇, 而后, 很快在这狭小的天地中寻找到了与在百草园相似或完全不同的让人陶醉的乐趣。他对先生也很尊敬, 如说先生“和蔼”“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最初对我很严厉, 后来却好起来了”“我对他很恭敬”, 即使在问“何曰怪哉?”先生不高兴、有怒色、拒绝回答时, 他虽是失望, 但也没有丝毫抱怨, 反而暗责自己的不该问。先生读书入神时, “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向后拗过去, 拗过去”的神情, 在他今天看来虽觉得有些迂腐, 但在儿时却生羡慕, 以为先生是在读极好的文章, 这时也是开小差的好机会。“到园里去的太多、太久”, 先生才“大叫起来”, 叫回学生也总是“瞪几眼”, 很少用他那条戒尺或罚学生跪。由此可见, 作者虽在文中有对先生的微词, 但对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并没有什么贬斥和恶感, 三味书屋的生活没有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恐惧的阴影, 作者没有或至少没有有意去写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与损害。不要忘记, 百草园中不是因为长妈妈的“美女蛇”故事而使他“长的草里不去的”, 有夏夜乘凉的担心么?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8

通读整篇文章,无处不是妙趣横生。而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更是让我对那种生活充满了好奇与羡慕:菜畦、皂荚树、桑葚、蝉、黄蜂、叫田子、油蛉、斑蝥、木莲、覆盆子……数不胜数,光是这一长串名字,就已经把我带进了那个充满生趣的世界。鲁迅先生说起它们来精细生动,如数家珍,可见,“百草园”也真是个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就是在乡村长大的,每天可以在田野中奔跑,也可以在小溪里嬉戏;可以去给兔子割草喂食,也可以抓些昆虫玩耍;可以去河里钓大大的鱼,也可以在一片金黄的麦田中帮忙……这样充实而又美好的生活,是我从未见过的,也是我万分憧憬的。有时放了假,我也会去农村玩上几天。那里清新的空气、笔直的田埂、油绿的秧苗、成群的鸡鸭,以及朴实的人们都会令我惊奇。对于在城市的烟尘与楼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那确实是一幅画卷般的美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9

【教学目标】

1.从作品当中的童年趣事中领会童真童趣,体味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2.从作品的遣词造句中,领会语言的准确精炼、生动传神。3.了解掌握记叙文一定的文体特征(表达方式、写作顺序),以及记叙文概括事件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重点难点】

1.对叙事性作品文意的归纳概括及重点词汇语段的赏析。

2.对童真童趣的切身体会,并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组织材料、优美表达。【课时安排】

两课时 【重要问题】

1.通读课文,分析作者的回忆里主要讲了哪些场所、哪些趣事。(初步归纳,最后总结)百草园:园中风物、美女蛇故事、雪地捕鸟 三味书屋:询问先生、园中乐事、先生读书

2.精读课文第二段,分析关键词的写作效果和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了解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长吟:拟人化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灵性,亲切可爱。伏:与“肥胖”相照应,体现了黄蜂憨态可掬的样子。直窜:与“轻捷”相照应,体现了云雀轻灵矫健的特点。

低唱、长吟:拟人手法,将动物的叫声化为动听的音乐,不仅情趣盎然,也体现了作者丰富善感的心灵对这些小生物由衷的喜爱。

通过这些关键词的连缀,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副色彩鲜明、层次清晰、有动有静、有情有趣的百草园图景,充满童真童趣。

描写手法的作用: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

3.请同学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分析这则故事的写作效果,以及它运用了什么写作顺序。引导学生从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复述,理出故事情节:

书生偶遇美女蛇——老和尚识破机关——金光飞战美女蛇——相安无事得太平(补叙:金光原是飞蜈蚣)

神话故事的插入,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神秘气息,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也丰富了作者的童年回忆和文章内容。现在想来,故为虚诞,但儿童视角里的世界,是单纯明亮的,也是新奇生动的。它在作者的记忆中历久弥新,可见作者仍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仍不失童趣童真。

写作顺序:插叙。它是在文章叙述主要事件中,暂时中断原来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情节,不仅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情节更完整,也可以使叙述的节奏有张有弛,跌宕有致。

4.冬天百草园有哪些趣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趣事的?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但下雪之后情形则完全不同,雪地捕鸟就是一大乐事,作者通过一系列动词的运用,精炼准确、生动传神的展现了捕鸟的全过程以及这一事件给作者带来的印象深刻的体验。

扫、露、支、撒、系、牵、看、走、拉、罩

写出了捕鸟的条件、工具、方法,也写了捕鸟的收获和经验教训。过程的清晰呈现,得益于动词的准确运用,也源于作者对捕鸟经历的深刻印象和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

5.在作者与先生和伙伴们朝夕相处的读书生活中都发生了哪些趣事?从中可见作者对私塾生活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问先生问题:先生严肃而刻板,读书生活拘束少自由。后园中活动:忙中偷闲、严中有乐。

看先生读书:先生严厉也可爱,读书生活拘束中也不乏趣味。私塾生活虽然比较拘束,先生也比较严厉,但由于儿童的爱玩的天性和调皮好奇的特点,依然能够从中发现不少乐趣。私塾生活是严肃拘束而不乏乐趣的。私塾生活和百草园共同构成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愉快记忆,共同体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也都让作者为之追忆怀念。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童年是一座色彩缤纷的花园,有蜂舞蝶绕的喧腾热闹,也有悄然盛放的宁静喜悦,从这里,记忆伴随梦想一同起航。一路的风景万千,或许并不都惊天动地,也并非都刻骨铭心,但当你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些点点滴滴的趣事总是让我们津津乐道,回味无穷,那是我们的秘密花园,是我们相携一生的风景。今天,我们就跟鲁迅一起,去参观一下他的童年乐园,感受一下他的童真乐趣,他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就一起出发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背景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们今天常以笔名鲁迅来称呼他,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一生创作颇丰,还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本文就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2)从题目可以看出,我们的游览历程主要有两站,分别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那么这两站的起止点分别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段落的起止点,并留意我们的中转站,也就是文章当中的过渡段。

百草园:1-9 过渡段:10

三味书屋:11-25(2)文章结构理清了,我们就明确了路线图,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抵达第一站,发现你眼中的美景。百草园给作者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乐园。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乐园的?

1.静物描写,色彩鲜明、层次清晰(碧绿、紫红;由低到高)2.动物描写,精炼准确、生动传神(分析关键词的妙用)

3.活动描写,丰富多彩、妙趣横生(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3)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分析它对文本的作用

(4)时间匆匆来到了冬季,天寒地冻,百草凋零,百草园变成了荒原,但这里是不是就真的枯寂乏味了呢?作者在这里依然能找到乐趣,那就是捕鸟,你有过类似经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验一下雪地捕鸟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找出段落当中的动词,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扫、露、支、撒、系、牵、看、走、拉、罩

三、归纳总结、整体回顾: 归纳总结第一部分,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和最感兴趣的乐事,分析作者离开百草园时的心情。

各抒己见,用在百草园的种种乐事和愉快心情来反衬离别时的困惑无奈、依依不舍。通过“我不知道„„也许„„也许„„也许„„都无从知道”语气中充满困惑惆怅,也充满不舍留恋,总之,作者是要离开百草园了,总之,我们这一段的行程也要告一段落了,但是作者的童年生活还在继续,新的生活在等着他,新的旅程也在等着我们,请同学们下课熟读乃至背诵第二自然段,预习下面的文段,为我们旅程的下一个站点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答、复习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鲁迅这位大文学家,一起回顾了他的童年生活,百草园里的风物、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的情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还记得我们的路线包括哪两个站点吗?——我们已经走过了第一站,感受到了大文学家鲁迅并不只是像图片上看上去的那样,不苟言笑、严肃深沉,他的童年也有属于他的色彩缤纷,他的世界也有烂漫的童真童趣。当他把童年中的图景通过文字一幕幕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时,也借助了一定的表达技巧,比如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呢?修辞手法有哪些呢?写作顺序上有什么匠心安排吗?——今天,我们就继续跟随鲁迅一起,进入第二个站点的旅途,我们的目的地是三味书屋。

二、教师引导、课堂探究

1.书屋中的陈设有什么特点?作者对书屋中的先生有什么印象?最初对他的态度是什么?

书屋陈设:古朴简洁、井然有序,让人心生肃穆之感。(与百草园对比,如果前者是以浓墨重彩营造热闹氛围的话,这里就是疏笔勾勒,聊聊几笔,如在目前,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

先生印象:通过对他的外貌描写(高而瘦、须发花白、戴大眼镜)和别人评价(方正、质朴、博学)的叙述,作者对先生的态度是“很恭敬”的。

2.在作者与先生和小伙伴们朝夕相处的读书生活中,都发生了哪些趣事?从中可见作者对私塾生活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书屋中事:询问先生——先生不悦——我的感想(在私塾做学生问问题还是有范围限制的,那就是与学业相关的事情,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认为是自己错在不该问这样的问题,今天的我们在这一方面比起鲁迅还是更加幸福的,因为我们今天的环境鼓励大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和体验我们的生活。)

·后园乐事: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忙中偷闲)思考:先生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态度呢? 有各种惩罚措施,比如戒尺、罚跪,但是都不常用,不过就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由此可见先生对我们的态度是外表要求严格,内心关怀呵护的。

·先生读书:大声、微笑、摇头、晃脑、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思考:先生读书时有哪些举动表现?从中你对先生的性格特点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作者对先生的态度有什么转变吗?

举动表现:自我陶醉、可笑可爱、憨态可掬

形象认识:先生不仅是个严肃严厉、会瞪人几眼的冷面君子,也是个醉心学问、可爱可亲老年书童。

我的态度:从初见对他极为恭敬,到他关心我的课业,惩罚贪玩的学生,觉得他很严厉,到明白先生并非有意真心惩罚我们,看他陶醉忘我地读书,觉得他可爱可亲,成为我童年生活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思考:先生醉心读书的时候,我们有哪些活动呢?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出作者对于他的书屋生活有什么总体感受呢?

先生醉心读书的时候为我们做一些课堂小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因着爱玩好奇顽皮淘气的天性,课堂小活动也有不少种类,比如:指甲游戏、绘画等,给作者带来了学习之外的不少乐趣,整个私塾生活虽然有课业有约束,但还是可以忙中偷闲、严中有乐的。

三、归纳事件、分析形象、分析两部分关系

1.第二部分主要记述了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主要事件,说说先生形象,并做归纳。

主要事件:询问先生、后园趣事、先生读书(课堂小游戏)

先生形象:渊博儒雅、严肃严厉、可敬可亲(先生也有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有些问题不作回答,让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学生分析灵活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2.课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前后两个部分有什么异同?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前后两个部分的生活虽然迥异,一个是百草园里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一个是三味书屋里有课业有约束的读书生活,但贯穿其中的是作者的童心,具体表现在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好奇心强、求知心切、善于观察和发现,也善于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回忆的眼光总是美化了的,并不起眼的百草园和有些单调的读书生活之所以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一方面是运用了孩子的视角,一切都显得新奇生动,另一方面是因为一颗感怀的心,生活便可以蜕去繁琐沉重的外衣,显示出纯真本色的面貌,童年生活尤其如此,在作者的记忆中回望起来可以纤尘不染、妙趣横生。

在结构上,两部分是并列关系,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延续。在情感上,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共同体现了童年生活中的童真童趣,共同构成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怀念。

四、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上一篇:酒店实习人员报告下一篇:市场营销环境论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