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答案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答案(通用1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答案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言表现力,文章感染力。重点

2.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

3.把握鲁迅通过对两个童年生活场所中景物、事件的描述,逼真地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态,表达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怀念之情。(难点)

一、前置性自学(读课文2遍,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著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回忆性散文集《》;散文诗集以及多种杂文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2、注音或者写汉字。

确凿()攒()在一起收敛()人迹罕()至

蝉tuì()倜傥()菜qí()shānhú()yōng zhǒng()皂jiá()桑shân()油líng()bān máo()bǐ()谷 jí ling()kuī()甲

3、再次速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在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从”字和“到”字下打上深深的两点,思考这个“从„„到„„”的介词结构表示了什么?它与全文在结构上的关系是什么?请据此讲课文化分段落。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属于鲁迅童年的生活经历,时隔多年,作者回忆起来,感情更倾向于哪边?为什么?

二、研讨探究,合作交流

(一)品读“百草园”

1.轻声读第2节,圈画出你认为充分体现百草园乐趣的语句。

2.从这些景物描写,作者重点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那么冬季的百草园

“乐”在何处?

3.圈画出捕鸟时的动作,同桌二人一人有感情地朗读,一人则表演捕鸟的动作,然后互换。

4.教师物色两组上台表演,简单评价。

5.归纳百草园的特点:()的百草园

(二)品读“三味书屋”

1、浏览这部分内容,思考书屋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2、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在三味书屋呢?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画分析。交流:

3、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喜欢怎样的生活和知识?

(三)思考问题: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儿童生活,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写在一篇文章中?

三、巩固与应用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的石井栏,_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_______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_________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cuàn(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水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按课文要求在横线空处填词;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线的字注音。

2、这段文字对百草园景物描写:

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写百草园采用了_____顺序。先是由_____到____;再由____到____。4、文中加横线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原因,有下列几种分析,请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百草园中的各种景物的确美妙如图。

B暴露了儿童对封建社会的厌恶和嘲讽。

C、真实地再现了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遭遇。

D、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这里却依然一片苍翠的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说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得嫩黄淡绿得芽孢,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1.以上文字中所写的地点是鲁迅先生所描绘过的_____________。

2.文中表现园中景色总的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表现人们崇敬的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

3.文中用拟人手法,以_______和______两个词语,把棕榈比拟成____的人。

4.在文中用横线标出直接抒发作者总的感受的语句。

(三)模仿文中“捕鸟”片段,写一段你喜爱的活动,注意动词的选用,表现年龄特点。

四、知识视野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用的笔名。之所以取这样的名字,鲁迅解释说:一是母亲姓鲁,用母姓表示他的反叛;二是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远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将“三余”改为“三味”。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载有“诗书为之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太羹是不掺任何调料做的羹。以“太羹”之味来喻“诗书之味”,意谓读经诵诗,一般人觉得是枯燥无味的。但无味之中含着深味,即“寓至味于淡白”。俎的本意是

古代切肉的砧板或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这里是肉的代称。“史为杂俎”,即说史书之味犹如摄取各种肉食所含之味那样丰富、博杂。醯是醋,醢是肉鱼等制成的酱,均属调味品。醯醢并列,见其调味品种类甚多。寿家书屋“三味”之名可能据此而来。另外,“三味书屋”匾额两旁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清•梁山舟书)下联与“诗书为之太羹”是一致的。寿镜吾的祖父将“三余书屋”的匾改为“三味书屋”,正是为了使它与书屋中的对联相一致。寿镜吾之子寿洙邻写的《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认为,“三味书屋”中“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个回忆与上文所说还是比较接近的。

三味书屋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三味书屋”的匾和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斗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比较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其来历是这样的: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寿先生的批评,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的求学经历★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长达七年。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故事★

鲁迅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住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都很欣赏,后来大家都仿效起来。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了防止同学们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宽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

答案

3、(1)题目“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显然是一种“从„„到„„”的短语,很明白地显示两个空间的转换,所以一经点拨,学生很自然地把全文看作三大部分:百草园(1—8)+过渡节(9)+三味书屋(10—24)

(2)更喜欢百草园。因为文中说那是我的乐园,而其中的乐趣就是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写、听长妈妈讲传说故事、冬天捕鸟来表现的。

1、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重点写了四件趣事:

1).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2).翻开断砖玩蜈蚣、斑蝥

3).为了成仙,接连不断地拔何首乌根而弄坏了泥墙

4).摘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 在这之前,还从颜色、形状等方面略写了许多动植物(不必说„也不必

说„)

2、捕鸟

3、“景色优美,趣味繁多”

1、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因为先生执行的是呆板、令人生厌的教学方法:不准发问、“读书!”

灌输的是陈腐、晦涩难懂、不适合儿童的内容

过的是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而孩子们只能在乏味无奈中的消极抵抗:折腊梅、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等。

由此可见,这样的生活不能满足孩子对自然和知识的向往,当然就不会喜欢。

(三)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生活的对比,反映童年时热爱

大自然、向往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朝花夕拾》“朝”本指早晨,引申为童年;“夕”本指傍晚,引申为成年或老年,这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有些文章描绘了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片断。鲁迅46岁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都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童年的追忆和怀念,两部分加起来才是完整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1、略

2、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3、空间,低,高;高,低

4、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5、用宕开一笔的方法,突出下边“单是”句的内容,由一概全,表现出乐趣无穷,反映感受到的特有情趣。

6、D

1.百草园

2.苍翠葱茏;瞻仰

3.“伸开巴掌”;“数说”;“向瞻仰者数说家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答案 篇2

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 笔者是这样来启发学生的:文章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他在文中描绘了一片童年的自由乐土———百草园, 那里有让他喜爱的昆虫、植物和有趣的游戏, 又写了与百草园截然不同的呆板、枯燥的书塾生活。这是鲁迅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和个人思想感情的如实再现。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才能使文章显得分外有价值。

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 笔者抓住文中的第 (2) 和第 (7) 自然段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分析, 启发学生认真思考。

在引导学生分析第 (2) 自然段之前, 笔者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 然后思考以下五个问题:

1.怎样解释“轻捷”、“窜”和“攒”这三个词在文中的含义?并注出“攒”字在这段文字中的正确读音。

2.先把这段文字划分为略写和详写两个层次, 接着分析这两个层次的意思, 最后归纳出这段文字描写的主要内容, 并说说第 (2) 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这段文字中描写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时用到了有关声音、颜色、滋味和形状的语句, 请列举。

4.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三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5.说说这段写景的文字有什么特点?

这五道题, 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设计这五个思考题, 是为了让学生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 凭语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 培养他们进一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 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过思考, 在学生各自得出答案的基础上, 笔者因势利导, 充分肯定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所得出的结果。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更正, 最后给出符合课文内容的参考答案, 让学生从中获益。

第 (7) 自然段是一段优美的文字,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雪后捕鸟所使用的一系列非常准确、传神的动词, 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和描写的层次。在指导学生背诵时, 先搞清楚叙述的层次, 再抓住关键性的动词, 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形象, 学生就会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 教会学生识记的方法, 培养学生识记的能力。按照这个要求, 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之前, 笔者又设计了4个问题:

1.解释“鉴赏”和“人迹罕至”这两个词语。

2.说说这段文字中先抑后扬的写法。

3.找出描写捕鸟时的9个动词, 并说说使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4.背诵这段文字。

在学生分析、思考、表达之后, 笔者引导学生对前3题找出并归纳参考答案, 在分析讲解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完成第4题, 背诵这段文字, 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

在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时候, 笔者自始至终把教读的重点放在描写百草园的生活情趣部分, 在这部分中, 笔者又重点抓住上述第 (2) 和第 (7) 自然段, 启发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特色, 使学生从中能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鲁迅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束缚, 同时也抨击了当时在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下出现的封建复古逆流的现实。由此看来, 第 (6) 自然段是全文的难点。这一段是作者有意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正人君子”的, 意义深刻、含蓄。这层含义初中生还不易理解, 省略这一点也并不会妨碍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只是粗略地提一下, 并没有作过深的讲解, 其目的是不让学生分散注意力。至此, 这篇课文的难点也就突破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篇3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的一张张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图片,不经意间,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自己的童年。童年啊,犹如一幅五彩的画卷,飘过我们凝眸的双眼;童年,又如一曲优美的旋律,缠绵于我们多情的耳畔。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一起重游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起赏美文经典,品童真童趣。(屏显:赏美文经典,品童真童趣)

师:冰心老人有诗说得好啊,“童年啊!你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鲁迅先生的童年又是什么样子呢?那就让我们青春的脚步来到本节课的第一道风景——读美文,感童趣。

(屏显:读美文,感童趣)

师:这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读课文呗!但老师有个要求啊,就是要速读课文。请看老师的提示。(屏显:温馨提示:1.请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认真看提示。)

师:大家感受到老师的温馨了吗?

生(笑,齐答):感受到了!

师:那还等什么啊!下面开始速读课文。(生速读课文。师巡视。)

师:速读完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让老师知道。(一部分学生举手。)请放手,我们再等一会儿。

师:大家可以了吗?

生(齐):可以了。

师:我们看屏幕,这些字大家认识吗?同桌之间互相读一下,听一听。(屏显:读准字音:确凿菜畦蟋蟀缠络竹筛觅食渊博鼎沸绣像锡箔盔甲倜傥)

(生同桌之间互相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读一遍吧!我们横着读。(屏显:读准字音)

确凿(záo) 菜畦(qí)蟋蟀(xīshuài)缠络(chán luò)竹筛(shāi) 觅食(mì)

渊博(yuān)鼎沸(dǐng) 绣像(xiù)

锡箔(bó)盔甲(kuī)倜傥(tìtǎng)

(生按照注音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还想起这样的话,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脸上挂着泪珠也在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让我们带着浓浓的初读体验,步入本节课第二道风景——赏美文,品童趣。(屏显:赏美文,品童趣)(随后屏显:1.你最想问的问题。2.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感受。)

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家听说过吗?

生(齐):听说过。

师(幽默地):还有一位陈老师说过这样的名言,你的感受肯定与众不同,就是我说的。(生笑。)

师: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呢?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感受是什么呢?欢迎大家提出来。

生1:我想问,赤练蛇是什么样的蛇?(众笑。)

师(幽默地):这个问题挺难啊!哪位同学可以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2:是一种全身通红的蛇。

师:你告诉那位同学赤练蛇为什么是红色的呢?我怎么不知道?

生2:我也不知道。(众笑。)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红色的呢?你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2:我查字典了。

师:字典是不开口的老师,你问老师了,这很好。但是这位老师没告诉你它为什么是红色的。(这时,一女生举手。)那位同学有话说,我们听她说,好吗?

生3:通过“赤”这个词。

师:你以前学过“赤”是红色的意思吗?

生3:学过。赤橙黄绿青蓝紫。

师:你知道得真多。老师真佩服你。我们为这位同学鼓鼓掌,好不好?(生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举手了,请讲。

生4:我发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不仅写了地点的转变,还写了鲁迅由百草园顽皮的表现,到父母把他送到私塾。

师:老师能不能这样理解,百草园是个地点,三味书屋也是个地点,这是一个地点的变化。你想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生4:一个年龄的变化。

师:鲁迅小时侯在百草园,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到三味书屋了。这还是一个年龄的变化。好,请坐。

师:老师还想进一步地问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呢?(板书:从○到□)

师(幽默地):老师画的这个圆圈多像百草园啊!(众笑。)老师画的这个方框多像——

生(齐):三味书屋。(众笑。)

师(笑):真是从圆圈到方框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意味着时间的转变,还意味着地点的转变。请问大家,这个题目还包含着、隐藏着什么样的转变呢?下面分小组讨论,我们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最有想象力。等一会儿,各小组来展示。老师说清楚了吗?(生齐答:说清楚了。)下面开始讨论。(各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老师分别在圆圈和方框中标出1—6的序号。)

师:如果哪个小组讨论出来了,可以选一名代表,按照上面写的序号填写,上面的序号就是你们小组的序号,要对应着写。

(各小组纷纷派代表填写。其间,老师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最有想象力,注意看有没有错别字。各组的答案,1组:从顽皮到成熟。2组:从巢中的雏鸟到飞翔天空的雄鹰。3组:从自由到拘束。4组:从无忧无虑的乐园到知识丰富的学园。5组:从美丽、有趣到枯燥、乏味。6组:从自由的玩耍到严肃的学习。)

师:5组的同学写的是从美丽、有趣到枯燥、乏味,我想问一下5组的同学,从哪儿可以看出百草园的美丽呢?请5组的一位同学读一下。

生5(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师:你还不能坐下。老师通过你的朗读,还没有感受到美丽。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老师和同学们感受到百草园的美丽吗?

师:我们闭上眼睛想,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我们的想象中、在我们的身边向四周铺展开来,里面那百草清纯的香味和泥土温和的气息向我们氤氲而来,多么迷人,多么美丽!读——

生5(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师:“窜”应该是四声,请同学们把这个字标上声调。老师感到你的朗读进步很大啊,请坐。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块,边想象边朗读,把这种美丽展现出来吧,开始——(生齐读。)

师:老师感到2组的答案特别有想象力,从巢中的雏鸟到飞翔天空的雄鹰,应该授予最富有想象力奖,颁奖啦!(生会心地笑。)刚才有位同学问了赤练蛇的事情,但是我发现这里怎么没有蛇的事情啊?噢,是美女蛇啊。

师(对一位女同学):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想象一下,比如说今天中午你放学回到家,邻居家的老奶奶正在你们家串门儿呢,(师模拟老奶奶)我就是那位老奶奶,孩子,放学啦!(众笑。)

生6:是啊,奶奶。(众大笑。)

师:真有礼貌,真有礼貌!听说今天有一位陈老师来给上课,你学的啥啊?

生6: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可好呢!

师:听说里面还有个蛇,是吧?

生6:是啊,有美女蛇。

师:我想听一听这个故事,给我讲一讲呗!

生6:好吧!这是长妈妈给鲁迅讲过的故事,一个很用功的书生在老庙里读书……

师:停啊,我感觉有些地方听不懂啊,怎么还有鲁迅啊,老奶奶文化水平低,我就不知道鲁迅是谁,你不要用书上的话。再有,你声音大一点,老奶奶耳朵背。

生6:一个很用功的书生在老庙里读书,忽然有个人在叫他,他抬头一看,发现一个美女正向他笑。他非常高兴,就答应了一声。但却被来夜访的老和尚给发现了,识破了机关。老和尚说他脸上有妖气,一定是遇到美女蛇了。只要答应了她的话,半夜里就要来吃这个人的肉的。这个书生当然是吓得要命,浑身发抖。老和尚给了他一个宝盒,说只要把宝盒放在枕头边,就可以安心地睡觉了。书生就照做了。半夜,美女蛇果然来了,沙沙沙———

师(作惊恐状):太可怕了!(众笑。)

生6(笑):是啊,是很可怕!

师:对啊,我感觉我有点哆嗦!接着讲。

生6:沙沙沙———美女蛇就来了,来吃他的肉了。忽然,一道金光“嗖”地一声从枕边飞了出去,肯定是那个盒子的事。

师:对!

生6:后来,什么声音都没有了。书生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呢?老和尚就告诉他,那个宝盒里装的是一条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师:看,我的孙女口齿多清晰啊!(众鼓掌,大笑。)真是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同学们回家以后也给你爸爸妈妈讲一讲。

师:还有一点啊,在三味书屋这里还谈到枯燥、无味。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枯燥来呢?(见没有同学举手)我感觉不枯燥呢,我们看21段,你看这些学生读的书,你能读懂吗?

生(齐):读不懂。

师:读不懂,这些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书上的话。老先生读的话,读得懂吗?也读不懂。确实很枯燥,三味书屋确实有枯燥乏味的一面。但是,那么一帮学生读那么多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书,然后老先生也在那儿摇头晃脑地读,想一想,也确实挺可笑的,挺好玩的。这样吧,我们来演一演,你们就是那帮学生,我就是那位老先生。你们就读,读不懂是吧,那时的学生就读不懂,你们就随心所欲地读,开始!(生自由读。)

师(提醒):人声鼎沸嘛!(生大声读。)

师(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众鼓掌。)

师:这样读挺好玩,是吧!我们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地点的变化,也是时间的变化,更是同学们这些思想的变化,是同学们才华的展示。百草园确实自由、确实美丽、确实有趣,三味书屋有一些的枯燥、有一些的无味,但是枯燥中包含着有趣、有趣中也有枯燥,枯燥也好,有趣也好,它们都是童趣啊!(板书:童趣)

师:台湾作家林海音在她的《城南旧事》中写道:“不思量,自难忘。随着岁月的荡涤,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如此神圣么?”让我们飞扬的思绪来到本节课的最后一道风景——忆童年,说童趣。(屏显:忆童年,说童趣)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去捡拾童年生活中那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吧!

师(幽默地):我奶奶说过啊,小子皮啊,是好的;闺女皮啊,是巧的。你们童年调皮的事情,是又好又巧的。好,大家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有什么趣事呢?(学生思考、讨论,一位略胖的男生示意要发言。)

师(幽默地):我们这位重量级选手要给我们讲。

生1:那是我小时候,我住在我姥姥家。我们一帮小孩就在一块儿玩。那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玩肚子拱肚子。那时,我也比较壮……

师(插话):而且现在也壮!(众笑。)

生1:我就和一个小伙伴拱起来了,好几次我都把他拱倒了。后来,他就不干了,他一用劲就把我拱倒了。我就躺在地上,好长时间都没起来。后来,我们就在一起嘻嘻哈哈地笑。

师:不能大意啊!大意失荆州啊,关羽就这样。在学习上可不能大意啊!

生2:在我六岁的时候,我和我奶奶正在烧炉子。我不小心拿出了一根柴火,放进了作业中。作业忽然点燃了,我的手被烧了一下,闻起来有点糊。(众笑。)我叔叔和我妈妈急忙赶来,我叔叔把我背到医院去检查,我妈妈就在那儿救火,她是救火员。

师:以后同学们要注意,一定不要玩火。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童年趣事呢?

生3:我刚刚走出童年。在夏夜里,大人在乘凉,我们一大帮小孩在玩捉迷藏,有的藏在楼道里,有的藏在楼后面,我们玩得非常高兴。我不想离开童年,那是最美好的回忆。

师:老师希望你永远保持一份童心、一份童趣,好吗?

师:老师也想讲一个童年趣事。这个童年趣事,不是我的,是我的女儿的。我的女儿比你们大两岁。那是03年,我的女儿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当时我在外地,家里只有我的妻子和我的女儿一起生活。一天中午,我的妻子给我打电话说,放学很长时间了,女儿还没回家。我说赶紧找啊。最后问我们邻居家的孩子,说是摘枣去了。我的妻子就出去找,结果找了一大圈也没找到。我妻子给我打电话说,实在找不到,先在家等吧,孩子丢了!正在这时候,我的女儿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跑回来了。当时,我的妻子打了孩子一把,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啊!我的女儿哭了,从书包里拿出一袋元宵来。原来,我的女儿从同学那里借了五块钱,放学后跑到市里,买了元宵再跑回家,路程有六七里远。你想,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啊!我要告诉大家的,那一天是我妻子的生日,我的女儿是给她的妈妈买生日礼物去了。当时,她们母女俩是抱头痛哭,在电话另一头的我也是泪流满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女儿的一件童年趣事,但是我们现在拿来当趣事说、当笑话讲的时候,我们一家人脸上却是幸福的含泪的微笑。(老师讲得动容,学生听得泪水盈眶。)(热烈的掌声。)

师:我们这节课也快到结束的时候了。同学们,你们如此缤纷多彩、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让老师也特别感慨。同学们可曾想到,当年鲁迅先生独自一人躲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何等孤寂与苦闷。他只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拾来自赏,排遣寂寞。不管是美丽、神秘、有着无限趣味的百草园,还是童趣中有枯燥、枯燥中有童趣的三味书屋,都成了鲁迅先生获得些许温馨、慰藉自己心灵的美好回忆。

童心不老,染绿生命的本色;童趣无限,装点人生的行程!愿我们的生命——童心永远不老,愿你我的人生——童趣无限年轻!下课!

(屏显:童心不老,染绿生命的本色;童趣无限,装点人生的行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 篇4

1.①确实。

②菜地。畦,园里划分的小区。

③桑树的果实。 ④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2.不矛盾。从“最末次相见”来说,已经隔厂七八年,印象有些淡漠,所以用“似乎”一词。而追忆儿时的百草园确有一些野草,因而用“确凿”一词。

3.①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肥胖的黄蜂 轻捷的叫天子臃肿的根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③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要好得远

4.春、夏、秋季节的景色。桑葚、菜花是写春末,鸣蝉在树上长吟表明是在盛夏,蟋蟀们呜叫意味着秋天来临。

5.拟人。充满童真、意趣,蕴含着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6.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不必说雄伟的中山陵,明孝陵,秀丽的玄武湖,莫愁湖,也不必说凌空欲飞的燕子矶,霜叶红艳的栖霞山,单是城西三座小公园——清凉山、乌龙潭、古林就使南京够迷人的了。

8.融入了作者儿时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充满着对百草园的无限喜爱之情。

1.B

2.C

3.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孩子的语气显得天真活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答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描绘了童年生活学习的画面。作者用儿童的口吻叙述事物,以儿童的 视角反映其主观感受,通篇都以个人抒情为主。在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在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有快乐。阅读本文,会唤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学生会有很多切身的感受。学情分析

刚刚过完春节,许多学生都还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之中,对学习的热情尚需老师调动,而本课又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因此,老师要设法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尽快进入到对文本的赏析中去。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自身经历,体味文中情感。

3、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善良、淳朴的美好品格。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自身经历,体味文中情感。教学难点

1、景物描写的方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

1、导语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想到的是庄重、严肃,但打开鲁迅的童年之窗,那里却有另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2、作者作品介绍

3、作品背景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9月8日。朝花比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指回忆往事,《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被反动当局拟通缉在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中,因难以公开与反动当局作斗争,被迫应厦门大学之邀离开北京,当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从文章的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白草园是一个部分,三味书屋是一个部分,之间有一个过度段。两个部分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成长的过程。

2、作者先丛白草园的生活写起,写了百草园生机勃勃的景物,有——,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除此之外,还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情趣;还写了百草园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也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限乐趣。

3、作者围绕“乐”来写,是百草园充满了乐趣、生机与活力。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与快乐的心理。

4、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

先写私塾的陈设——体现了童年的鲁迅对新环境的好奇。

其次写了提问“怪哉”一虫是怎么回事,西汉的东方朔很博学,他知道这种虫,是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溶解了,我很想详细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去问先生,体现我有很强的求知欲,同时很敬慕先生的博学,但先生拒绝回答,他没有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不关心自然常识,是一种应试教育,反映私塾教学的落后。

再次,不许问此类问题,学生就只读书,但一找到机会就出去玩,寻求读书之外的乐趣。体现课堂实在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反映了私塾教学的单调。

最后是读书场面的描写,先生带领我们一起读,他读的很认真,将头仰起。。。但当他入神时,我们便在下面做游戏、画画。因为那些古书太难懂,要死记硬背,孩子们不感兴趣。私塾教学效率不高。

5、对三味书屋的描写既体现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美好回忆,也体现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6、总结感情

三、童年的鲁迅对本文先生的态度是怎样的?

1、敬慕知识渊博。(提问“怪哉”一虫是怎么回事)

2、喜爱。

先生方正、质朴、博学。

教学严格认真(鲁迅深厚的学养正来源于此)

他拿着戒尺,学生虽顽皮,但也很少体罚学生

读书很认真,以身示范。

四、重点段落赏析(第二段)

作者写了很多充满生机的景物,是怎样有序安排的?

1、对象

2、句式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段落分为了两层。“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指那些美丽的、显眼的景物,“单是。。”指泥墙跟一带单调、不显眼的景物。整个句式从整体写到局部。

3、观察的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4、这一段的语言生动、形象 修辞,形容词、动词。

五、总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答案 篇7

一、精心设计导语

(一) 故事导入法

中学生思维活跃, 情感丰富, 部分学生可能仍处于小学到中学转型的关键时期, 教师要注意利用他们的身心成长特点, 适时利用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基于本文的主旨在于——趣味阅读。笔者认为, 在利用故事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类比导入:如马克·吐温在发表完《竞选州长》一文后遭受到霍夫曼的言语挑衅, 他却利用自己的幽默才智成功地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但也要注意通过故事实现关联导入:如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他创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关联, 把文章的写作背景通过故事巧妙地穿插到课堂导入, 避免单纯的介绍背景, 引发尴尬的课堂沉闷现象, 从而实现趣味教学。

(二) 悬念导入法

要设置悬念, 先要明确行文思路和作者情感。基于此, 教师可以通过结构“温习鲁迅——重识鲁迅”这样一个小片段, 来更好地实现学生对作者的全面认知:即鲁迅的笔锋从犀利辛辣到含蓄温情的无限转换和延伸。具体的操作可以通过教师追问和学生讨论等方式实现, 如此一来, 既能活跃课堂氛围, 一起温习所学知识, 查漏补缺;又能直接有效过渡到本课时, 激发学生对温情状态下的鲁迅的期待和想象, 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二、倡导多元阅读

(一) 在录音中默读——摸索趣味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 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适时截取一些优秀的教学示范朗读片段, 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纠正字音 (如确凿、菜畦、蟋蟀、秕谷、鼎沸、竹筛等) ,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帮助他们从录音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起伏, 凸显文章的趣味色彩。

(二) 在角色朗读中阅读——体会趣味

分角色朗读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能帮助他们亲近文本, 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实施角色朗读, 应当注意:少而精。此文不像高中篇目《鸿门宴》《雷雨》, 具有纷繁的人物设置, 需要庞大的角色朗读阵容。此文少而精, 角色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切题、细致、准确地体会鲁迅先生儿时的那份纯真、自然、美好的童趣, 让自己的语言和先生的文字交融在一起, 能起到积极地感染人心的作用。

(三) 在对比中阅读——交换多元童趣

此类满载童趣的文章数不胜数, 语文教师可以择取其中的优秀篇目, 启发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后练习的对比阅读中拓展视野、丰富情感。学生在同类的阅读中会尝试着发现其中异同, 体会多元童趣。

三、坚持重点赏析

(一) 设计问题, 层层深入作者童趣

就本文而言, 最吸引人的无疑是描写百草园的部分, 因此, 教师要重点围绕这部分以点带面贯穿全文、解读文本;突出问题设计的操作性和覆盖面。要明确思索提问、小组讨论、小结作答这一教学流程。问题设计如:1. 大家探讨一下:第一部分的文眼是什么?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 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有无顺序?如果有, 请从文中指出并加以分析。3. 当作者在具体描述百草园时, 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 这起到了什么作用? 4. 作者在雪地捕鸟一段, 连续用到了哪些动词?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带着问题不断探索, 也就悄然激发了自己的阅读兴趣。

(二) 组织讨论, 发现延伸自我童趣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注意把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及时地切换过渡到学生特有的情感心路历程上来。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体验式、生活型、趣味化教学的目标, 从长远上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 教师要在课上给予学生相应的表达空间, 满足他们的倾诉欲望, 让学生在体验过作者的情感后, 能及时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换言之, 文本阅读 (是基础) 、对比阅读 (是巩固) 、自我发现 (是升华) 三者相互渗透,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换趣味。

四、合理使用课件

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 为语文教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教师可以在授课时截取一小段蟋蟀的叫声、播放蟋蟀图片、百草园的风貌等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 进而唤醒学生的童年记忆, 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 本文的趣味化教学:优质 (或幽默或故事或悬念) 的导语是前提;丰富 (录音默读、角色朗读、对比阅读) 的形式是基础;重点赏析 (体会作者写作顺序、情感起伏) 是关键;善用课件 (通过图片、声音、视频传递生动、形象的童真童趣) 是必然。此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趣味教学还可以通过:教师大方分享自身童真童趣和学生加强课堂互动;课后布置“我童年的那些事儿”等小作文巩固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方式来具体实现。

参考文献

[1]黄丽.浅谈中学语文的兴趣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10) .

[2]徐溪.语文“兴趣教学”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S1) .

[3]刘霞.中学多媒体语文教学与兴趣激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8 (5) .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篇8

要想避免误入作文训练的“死胡同”,就必需引导学生从“三味书屋”走向生活的“百草园”。

新课标中的写作教学明确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热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早在1924年,叶圣陶先生在《写作论》中的第三节《源头》一文中指出:“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的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他还以格言式的语言概括道“必须寻找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在这里,叶先生把生活视为作文之路,而写作方法是后来加上去的东西。生活是作文的前提,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根本途径,自然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作文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妇孺皆知,可有些人对它的理解却有失偏颇。一让学生写作文他们往往就叫苦连天“写什么呀?整天过的是‘三点一线’的日子,没啥可写”。像这实际上很荒唐。生活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正象胡风先生所言“生活就在你脚下!”有些教师认为所谓“作文来源于生活”仅是指生活为作文提供了事实材料。其实,生活不仅为作文提供事实材料,也包括情感与认识,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纯客观的,它体现着作者的主观精神,即情感与认识。生活的体验深,情感才强烈,认识才深刻。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让生活与作文紧密的结合起来,首先要突破固定文体格式的束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将作文训练锁定在记叙、说明、议论这些固定文体上,而丰富多采的生活不能用这种固定的文体模式去硬套的,这种急功近利的训练是一种狭隘的认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很不利。有资料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生活文、意见文、感想文(这三类作文属于认识性作文)和日记、报告、书信、广告(这四类属于应用性作文)等方面训练较多,这也正是日本中学生毕业后工作能力较强的原因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样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写作过程中形成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训练中突破固定文体限制,引导学生用日记随时记录生活的感受,用书信交流情感或向有关团体和负责人提出意见、建议,制定计划,安排生活、学习、工作,写调查报告,反映家庭、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写评论发表对畅销书或流行音乐的看法等等。

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现象,做生活的有心人。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欧阳修得到一幅“牡丹与猫”的古画。吴育细看后,说这是一幅“正午牡丹”。因为只有中午花朵盛开而花瓣干燥,花下之猫,眼睛像一根线那样狭长,而如果是早晨,花带露水,花瓣应该收缩而潮润,猫的里眼球则是圆的。这一观察结论应该说是到位的,我们也应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对自然现象要深入观察,同样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观察也不能忽略,如罗丹所说的善于观察人的体格的“双重的真实”包括“外部的真实”和“内在的真实”即人的“灵魂、感情和思想的真实”。我们的观察是全方位的:体育课上的一个漂亮动作,课堂上的一个精彩语句,马路边上的一个有创意的广告牌,街道上一个很有特色的店铺名称等等,都可以纳入自己的视线。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尽收眼底。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会有收获。

第三,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传媒,感悟人生,体验生活。学生生活空间小,校园生活单调乏味,而影视传媒就成为学生观察社会的重要窗口。教师要通过这个窗口引导学生观察、体悟,并且要求学生将结果诉诸文字。通过收看“新闻30分”、“焦点访谈”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一方面使他们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内开一口生活的深井,让他们自己去解说人生,剖析人生,为自己的写作打开思路,搜集和积累更多的素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态度,使他们积极地参与生活,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教育学生不做生活的旁观者,不做人云亦云的“应声虫”,从“三味书屋”中走出,融入生活的“百草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9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布置预习(不占课时)

1、看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及学习重点。

2、,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⑴ 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⑵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

引导:

⑴ 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

(两句)

⑵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

(百草园)

⑶ 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

(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⑷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

⑴ 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⑵ 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⑶ 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⑷ 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

⑴ 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⑵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

(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

(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

⑴ 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

(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⑵ 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⑶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9页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短时间完成)

引导:

⑴ 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

(不懂)

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

(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⑵ 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⑶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⑷ 课后研讨与练习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

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 (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⑴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喜爱)

⑵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依恋)

⑶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⑴ 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⑵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10

1、领会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感悟作者关注儿童健康生长的情怀。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丰富同学的词汇。

【教学思路】

初步感知──理性认识──深入探究──品味积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像一支动听的歌,又似一幅美丽的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身的童年乐园。鲁迅先生也曾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起他的童年往事,今天就让我们随先生一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简介鲁迅《朝花夕拾》,推荐课下阅读

三、同学自主学习课文

要求: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通读课文。

jiasuijiabo

荚 髓 颊 箔

缠络: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无味:文中指没有趣味。

同窗:文中指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考虑题:

⑴ 作者写了百草园的哪些事、物来突出“乐”的?

⑵ 作者写三味书屋时,又选取了哪些片断再现当时的学习生活?

⑶ 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两处生活的记叙,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⑷ 文中第九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四、教师依据同学学习情况和发言,适当予以点拨

五、作业

1、读熟课文,诵读第2和第7自然段。

2、依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想像,为百草园画一幅画。(不要拘泥于课本插图,我个人认为彩图应为现在修后的)

第二课时

一、同学互看互评画的《百草园》,比比谁画的逼真、画的富有想像力,这样便于理解、背诵,对同学更好地理解运用精彩段有协助

二、复述美女蛇的故事

(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

三、这篇课文同学们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是百草园,下面就请大家依照文中句式说说你感受到的百草园之乐

句式:不必说……不必说……单是……

如: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乐,也不必说夏夜纳凉听到的美女蛇的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色彩斑阑、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我很想详细地知道怪哉”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先生真的不知道吗?

2、课文写了小朋友们人声鼎沸的读书情形,你觉得小朋友们是读懂了念吗?为什么?

3、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小朋友们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4、课文为何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

5、寿先生是怎样一位教师?

(以上问题不必拘于教参,同学只要言之有理即予以肯定,教师应重点说说第四个考虑题,让同学明白对比的写法)

五、品读积累

同学细读课文,寻找佳词好句,归纳整理。(同学落实到积累本上)

例:一组精彩的动词:打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

一组精彩的句式:也许是因为拔何鸟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语文课本《过年》《思,在百草园》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11

通读整篇文章,无处不是妙趣横生。而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更是让我对那种生活充满了好奇与羡慕:菜畦、皂荚树、桑葚、蝉、黄蜂、叫田子、油蛉、斑蝥、木莲、覆盆子……数不胜数,光是这一长串名字,就已经把我带进了那个充满生趣的世界。鲁迅先生说起它们来精细生动,如数家珍,可见,“百草园”也真是个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就是在乡村长大的,每天可以在田野中奔跑,也可以在小溪里嬉戏;可以去给兔子割草喂食,也可以抓些昆虫玩耍;可以去河里钓大大的鱼,也可以在一片金黄的麦田中帮忙……这样充实而又美好的生活,是我从未见过的,也是我万分憧憬的。有时放了假,我也会去农村玩上几天。那里清新的空气、笔直的田埂、油绿的秧苗、成群的鸡鸭,以及朴实的人们都会令我惊奇。对于在城市的烟尘与楼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那确实是一幅画卷般的美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答案 篇12

生态写作, 是作文最本真、最自然的状态, 是教师作文教学困顿之后的超越, 是学生课堂写作山重水复之后的柳暗花明。

本着这一理念, 我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实践, 努力让学生走出“三味书屋”进入到写作的“百草园”中。

一、生态写作, 要让百草园物趣入眼———拥抱生活, 积累 素材

清晰地记得,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方儿童的乐土。这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紫红的桑葚、酸酸甜甜的覆盆子, 有长吟的鸣蝉、弹琴的蟋蟀、蹿入高空的云雀、喷烟的斑蝥……这一方乐园, 盛满儿童对大自然无尽的遐想和渴望。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学生的“百草园”, 如何让学生自觉地走进这些精神乐园, 让那些新奇、充满乐趣的事物在笔尖倾泻、流淌……

1.学校素材, 同中求异。学生一天中大半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只要留心, 就能捕捉到身边鲜活的写作素材。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练笔本, 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然后顺势给他们一个题目, 让他们把零碎的素材加工成活色生香的作文。比如在练笔本中看到以下这些描写时:大扫除中, 劳动委员拖地时大汗淋漓的样子;数学课上时, 班主任侧着身粉笔在黑板上潇洒地挥舞着;运动会上, 班里的体育健将200米冲刺时的模样;课间, 班里调皮男生喜欢做的那个经典搞笑动作, 我给学生一个作文题《最__的姿势》, 于是题为《最温暖的姿势》、《最潇洒的姿势》、《最感人的姿势》、《最可爱的姿势》等作文精彩纷呈。对住宿的学生, 可引导学生体会集体生活, 如《上铺的她》、《302的疯丫头》、《我的铁哥们》等一段段生活的真实写照常流淌在学生的笔下, 大家毫不费力地完成一篇篇真实感人的习作。

2.家庭素材, 朴中见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乐园 , 那里有一家人共享的天伦之乐和亲情关爱, 有居家环境的变化和变迁。但某些学生因每天都和父母接触, 麻木了和父母的情感, 找不出让人激动的事情。这时, 我就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他们动情的东西, 试着回家参加家务劳动, 学习劳动技能, 与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时, 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 或以肺腑之言表达感恩之情;每周和父母谈一次心, 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 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 享受到亲情, 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习作《童年时光》拴住了美好的回忆, 《妈妈的手》总是呵护着我, 《门口等候的奶奶》那么可敬可爱, 而《又搬新家》记录着岁月留痕……一篇篇作文精彩动人。学生从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的尴尬局面中成功突围。

3.社会素材, 真中显智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异常发达 , 社会动态、热点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思想、生活。我们决不能让学生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中成长, 而应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

环保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 与其在教室里和学生大谈道理, 不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亲眼观察, 亲身体验, 亲自发现当前的环境问题。于是, 我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考察长江、香山、暨阳湖、双山岛、东渡古遗址、杨舍老街等。在随后的环保征文竞赛中, 《让长江水更清》、《最美暨阳湖》、《双山岛———家乡的明珠》、《保护东渡古遗址之我见》等真实感人的作文纷纷得奖。汶川、雅安大地震、地球1小时活动、世乒赛、禽流感的来袭、母亲节活动等都能成为学生笔下感人的文章。我认为只要教师精心设计, 用心指导, 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镜头, 那么平凡的生活就可以成为灵动的写作素材。

所以说作文“百草园”里处处皆成景, 写作素材无处不在, 只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去思考、去体验, 充分挖掘生活中亮点, 就会像鲁迅一样沉醉于“百草园”中。

二、生态写作, 要从千姿百态的活动开始———体验活动, 激发兴趣

回头再看“百草园”,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 趣味从何而来? 缘于我不仅站着看, 俯身听 (油蛉, 蟋蟀) , 还用手按 (斑蝥) , 用力拔 (何首乌) , 放嘴里嚼 (覆盆子) ……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有高有低, 我调动了各种感官投入自然中, 作文教学不正是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吗? 如何让学生尝到写作的乐趣? 不妨通过各种形式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1.在口语表达课上叙述、表达。“口语表达”是在作文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 鼓励学生摆脱各种束缚, 主动表达, 自由表达。如开展“我给自己做广告”、“为义卖做宣传”、“我是解说员”等活动, 通过这些口语表达的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规范的用语和表达的风格, 让表达成为每个学生的常态, 这种常态的表达是生态写作最坚实的根基。

2.在随笔长跑赛中练笔、提高。无论是对于生活还是对于语文, 随笔都是一道风景, 值得细细回味。我鼓励人人记随笔, 天天写随笔, 写真情随笔, 写生活随笔, 写成长随笔。长期坚持写随笔, 对锻炼自己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3.在活动体验厅里体验、激发。“生态作文”提倡把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纳入课程, 通过游戏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 净化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 可以根据文本和教学内容设置各种各样的情景感受、活动体验, 引导生生、师生展开对话, 例如语言描述、角色表演、实物演示、情境还原、现场采访等。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 学生交流的主动性最易被调动, 在爱说、乐说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在创作大比拼中写作、成长。创作中不限制文字句段的小节, 更注重表达的淋漓酣畅;不强求篇章语法的指导, 更注重生命情态的激发。文章可长可短, 随意随心, 只要叙述生动, 富有灵动感, 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独到的感悟即可。

当写作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滋养时, 作文已经成为个体生命观察、感悟、思考、倾诉的第一需要, 写作文已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自然状态下一种自发的生命需求。形式丰富的写作活动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三、生态写作, 要有“美女蛇故事”一样的手段———激励评 价, 无穷诱惑

鲁迅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 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百草园让我留恋, 让我难以割舍, 因为百草园不仅美丽而且神秘, 美女蛇的故事让我心有余悸而念念不忘。

如何让学生写完作文后还牵挂不已? 就这涉及作文评改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 不必死守教师指导、评改的传统形式,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采取多种多样的评改方式, 如自主评改、小组互评、全班探究评改、版主评改等。

1.自主评改。自主评改绝不是让教师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学生, 而是教师在认真评判、分析学生问题的基础上,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 以及自我修改、自我完善、客观评价与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点, 教师应教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与互判、互评的原则。

2.小组互评。在小组互评作文时 , 应以两面性为原则 , 即无论是优秀作文, 还是“差生”作文, 都要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评判。评论优秀作文时, 既要让同学们学习优秀作文的长处, 又要鼓励学生大胆“挑刺”, 找出不足之处, 提出修改意见。评论“差生”作文时, 让学生用“放大镜”找“闪光点”。一个准确的词语、一句精彩的句子, 都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在这样的评论中, 可以对后进生产生极大的鼓励, 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

3.探究评改。这就是作文评改前教师对全体学生的作文进行通读, 挑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 全班评改。评改时将全班分成几个大组, 一个组的学生共同评改一篇文章, 组长集合大家的意见写习作评价单, 再进行全班交流, 这个组长是轮流当的。

4.版主评改。结合学生喜欢上网 , 喜欢网络语言的特点 , 可以在班中开展“我的地盘, 我作文”活动, 在班上公开招聘版主:评改其他学生的作文。当然, 在他们评改前, 要对这些小版主进行岗前培训。当学生写完作文后, 直接交给自己喜欢的版主评改, 老师对版主的评改意见加以审视后再返回给版主, 同每个版主进行点评, 期末评选最佳版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13

下午的课,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每个人都进行脑力劳动,就会改变那种无事可做的局面。因此用了一节课,人人练习,人人作笔记,教师检查,效果交好。

在分析第二段的美点时,层次美、动静美、句式美学生不能指出,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难点也变成容易点了。

问题在于:学生作笔记太机械,不动脑筋,为完成任务而做。

第三课时 多层次评说 感悟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结合文本信息和学生自己体验,合作探究,感悟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对第2段美点品评对美女蛇、私塾先生、三味书屋的评价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1.分四个小组,每一组选一个话题,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长的经历、体验,合作探究:成长中的小插曲——谈谈美女蛇的故事

成长中的启蒙者——评评文中的私塾先生

成长中的学堂——议议私塾教育下的三味书屋

成长中的启示——说说作者成长故事给我的启迪

2.学生对话交流,教师点评

(1)讨论分析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几种观点:

①这个故事充满充满迷信色彩,是为了吓唬孩子,因此,这里有批判迷信的意思。

②这个故事威逼利诱孩子“有志于学”,造成了儿童迷信、恐惧的思想。

③美女蛇是专门扮演善良面貌骗人害人的恶人,飞蜈蚣是制服恶人的力量。

④故事颂扬糟粕,寓意是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会披上漂亮的伪装害人。

⑤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

(2)找出写先生的文字,你对先生有什么看法?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他什么态度?

几种观点可供参考:

①“一个迂腐的老学究”,用自己深受其害的那一套“加害于儿童”。

②一个被批判的、被讽刺的、可憎又可笑的反面人物。

③先生即寿镜吾,“知识渊博”,“具有反帝爱国思想”,对鲁迅也很关心,鲁迅对他也很尊敬。

二.部分难点理解

1.“似乎”和“确凿”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似乎”是因为“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有些模糊;而“确凿”是因为“百草园那时是我的乐园”,因此记忆清楚。

2.分析第9段(布置作业)

①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

②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是什么样的感情?

③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面加上“们”?

④三个“也许”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⑤给这一段分层。

⑥第一句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⑦两个Ade能颠倒顺序吗?

三.拓展阅读

思,在百草园(节选)

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椹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尽管我来得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我以无限的情趣。

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教学反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 作者:刘绍棠)

历史的久远的鲁迅生活过的百草园现在成了人们游玩、瞻仰的地方,成了人们凭吊先贤、抒发感受的地方。教师如果将这种扩读所得介绍给自己的学生,他们也许就有穿越时光的隧道、看到历史与现实碰撞的感觉,他们将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学习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字词听写(家庭作业)

2.句子仿写:结合课文或自己的经历,写“如果说,人生是……那么童年是……”

提示:

在七年级上册《童趣》中仿写过: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现在的仿写深入了一步,例: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

附录三: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三个小故事——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他曾经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十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

书桌的右下角刻“早”的故事。

课后反思:

句子仿写要注意什么?

句子仿写作业收上来了,比较好的: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电影,那么童年就是最扣人心弦的一段;

如果说,人生是绚丽的一幅画,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笔;

如果说,人生是一棵茂盛的大树,那么童年就是上面最嫩绿的叶片;

如果说,人生是一篇文章,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富有情趣的一段;

如果说人生是四季,那么童年就是拥有无限生机的春天;

如果说人生是交替变换的昼夜,那么童年就是旭日东生的清晨;

如果说人生是一汪海洋,那么童年就是拍击礁石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一道风景线,那么童年是其中最眩人夺目的景物;

如果说人生是浩淼广阔的宇宙,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恒星。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童年就是前言,就是背景,通过它来了解人生的第一步。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音乐。也许是因为听它优美的旋律可以放松心情,也许是因为哼唱着悦耳动听,也许是因为小时侯就耳濡目染、形成的爱好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就像活泼的音符一样快乐。

我不知道秋天为什么给人的感觉那么凄凉,并且还带着伤感。也许是因为树叶不得不脱离母体,盘旋、盘旋,最终融入泥土吧;也许是因为秋风萧瑟,吹到人脸上凉飕飕的吧;也许是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凉地演奏凄美的乐曲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崇拜明星,而且无论年纪大小。也许是因为明星们亮丽的外表吧,也许是因为他们有过人的技能吧,也许是因为他们特别的身份和个性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海洋那么吸引着我。也许是因为它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也许是因为它包孕着的无数活泼的小生命们,也许是因为海底蕴藏的神秘的宝藏吧……都无从知道。

仿写存在的问题是:

(1)人生和童年之间的关系弄不清,如:

如果说人生是咖啡,那么童年是咖啡伴侣年—牛奶和糖;

人生是一片大海,那么童年是在海上的小船;

(2)令人费解,逻辑不明,如:

童年的动作是清洁的,是正直的,都显明他的本性;

人生是树,童年就是树上的果实;

如果说,人生是一座一座大山,要经历许多次失败,那么童年是一座一座的小金字塔。

我不知道这浩渺无际的草原有多大,而且也不知道在那草原生活的牛羊有多少,也许是远处像白云一样的羊群,也许是奔驰在碧绿的草毡上的骏马。也许是静静地俯下身躯吃草的牛群。

(3)格调灰暗或者毫无意义,如:

我不知道学习为什么那么没意思,也许是因为要面对,也许是因为生活的关系,也许是因为明天的阳光还在待着我们,到低是为了什么我不知道。(还有错别字)

人生是乏味无趣的,但是童年是儿时最美好的时光。

如果说人生是幸福的,那么,人生也是不幸的那么童年有不幸,也有不幸。

(4)不合理,如:

我不知道为什么北京人要住在一个没有秩序、有污染的环境里呢,而且还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也许是因为人类的得意忘形,也许是因为人们的文化底蕴太低,也许是人民的秩度还不够严厉。……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们保护我们的家园吧!(错字)

(5)三个“也许”不够。

上一篇:计算机二级考试:VB冲刺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平安夜作文500字:今天是腊月初一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