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通用10篇)

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篇1

二、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三、报告人应报告下列重大事项:

(一)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营建、买卖、出租私房和参加集资建房的情况;

(二)本人参与操办的本人及近亲属婚丧喜庆事宜的办理情况(不含仅在近亲属范围内办理的上述事宜);

(三)本人、子女与外国人通婚以及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的情况;

(四)本人因私出国(境)和在国(境)外活动的情况;

(五)配偶、子女受到执法执纪机关查处或涉嫌犯罪的情况;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

(六)配偶、子女经营个体、私营工商业,或承包、租赁国有、集体工商企业的情况,受聘于三资企业担任企业主管人员或受聘于外国企业驻华、港澳台企业驻境内代办机构担任主管人员的情况。本人认为应当向组织报告的其他重大事项,也可以报告。

四、报告的重大事项,应由报告人在事后一个月内以书面形式报告。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报告的,应及时补报,并说明原因。按照有关规定需要事前请示批准的,应按规定办理。本人认为需要事前请示的事项,也可以事前请示。

五、公司党委组织部门负责受理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的报告。

六、对于需要答复的请示,受理报告的部门应认真研究,及时答复报告人。报告人应根据答复意见办理。

七、对报告的内容,一般应保密。组织认为应公开或本人要求予以公开的,可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八、领导干部不按本规定报告或不如实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由公司党委、行政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责令作出检查,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等处理。

九、公司党委、行政及纪委要加强对本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部门要把领导干部执行本规定的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内容。负责受理领导干部报告的组织部门每年须将执行本规定的情况向公司党委、纪委报告一次。

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篇2

一、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适用范围

公司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的内容

1、本人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和持股情况;

2、本人、配偶及共同生活的子女营建、买卖、出租房屋和参加集资建房情况;

3、本人参与操办的本人及近亲属婚丧喜庆事宜收受礼金、礼物情况;

4、本人及其配偶因私出国(境)和在国(境)外活动情况;

5、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出国(境)留学、定居情况;

6、本人、配偶及其子女受到执纪执法机关查处或涉嫌犯罪的情况;

7、本人、配偶及其子女根据规定需要报告有关从业及其变更情况;

8、按照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向纪委报告的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其他重大事项;

9、本人认为应当向纪委报告的其他事项。

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的形式

1、报告可采取事前报告和事后报告、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事前报告为主。

2、报告的形式,一般应书面报送,按规定应该事前报告的必须事前报告,事后报告一般不能超过一个月。

3、领导干部本人应自觉、及时报告重大事项,若不按规定报告或不如实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公司纪委将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

四、几点注意事项

1、领导干部应按时、如实地报告个人重大事项。

2、不报告或不如实报告的,经查明情况后,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等处理。

3、党员、群众对报告人报告事项有反映,或报告事项与事实不符的,公司纪委责成其说明情况;仍不能说清问题的,一经查出,构成违纪违法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篇3

1、担任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副科级以上(含副科级)领导干部必须实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

2、报告内容:

(1)领导干部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营建、买卖、出租私房和集资建房的情况;

(2)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情况;

(3)领导干部本人及家属婚丧喜庆事宜操办情况;

(4)领导干部本人因公因私出国(境)情况;

(5)领导干部本人、子女与外国人通婚及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情况;

(6)领导干部家属受到执法执纪机关查处或涉嫌犯罪情况;

(7)领导干部本人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情况。

3、报告程序。报告人须在事前10日内报告,如实填写《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表》(并附必要的说明材料),由所在单位党组织或纪委签署意见后,呈报纪委备案。特殊情况事前来不及报告的,事后一周内必须报告,并说明情况。

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篇4

《关于税务系统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税发[1997]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培训中心,长春税务学院,局内各单位: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结合税务系统的实际,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关于税务系统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关于税务系统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实施意见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税务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根据《规定》的要求,结合税务系统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二条本实施意见所称领导干部包括: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担任副处级以上(含副处级)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国家税务局担任副处级以上(含副处级)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干部。

第三条 报告人应报告下列重大事项

(一)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营建、买卖、出租私房和参加集资建房的情况;

(二)本人参与操办的本人及近亲属婚丧喜庆事宜的办理情况(不含仅在近亲属范围内办理的上述事宜);

(三)本人、子女与外国人通婚以及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的情况;

(四)本人因私出国(境)或经当地政府批准组团出国(境),在国(境)外活动的情况;

(五)配偶、子女受到执法、执纪机关查处或涉嫌犯罪的情况;

(六)配偶、子女经营个体、私营工商业,或承包、租赁国有、集体工商企业的情况(内容包括企业名称、经营所在地、上级主管部门、生产经营范围、规模、条件、状况和依法纳税等),受聘于三资企业担任企业主管人员或受聘于外国企业驻华、港澳台企业驻境内代办机构担任主管人员的情况;

本人认为应当向组织报告的其他重大事项,也可以报告。

第四条本规定第三条所列事项,应由报告人在事后一个月内以书面形式报告。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报告的,应及时补报,并说明原因。按照有关规定需要事前请示批准的,应按规定办理。本人认为需要事前请示的事项,也可事前请示。

第五条 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由各级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受理。

(一)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副书记,局长、副局长,纪检组长,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的报告,由总局党组负责受理;

(二)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副处级以上干部的报告,由人事司或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受理;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国家税务局副厅级以上干部的报告,由所在单位党组审查并签署意见(特殊情况除外),报国家税务总局人事司;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国家税务局副处级以上干部的报告,由所在单位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受理;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局长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按当地规定呈报的同时,抄报国家税务总局。

第六条 对于需要答复的请示,受理部门收到报告后,七天之内答复报告人。报告人应按组织答复意见办理。

第七条 对报告的内容,一般应予保密。所在局党组认为应予公开或本人要求予以公开的,可采取适当方式或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八条领导干部应自觉、如实、及时地按照本实施意见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对不按规定报告或不如实报告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责令作出检查、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等处理。

第九条国家税务总局监察局、人事司负责对本实施意见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将领导干部执行本实施意见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领导干部要将落实报告个人重大事项规定情况,列入党组民主生活会自查自纠的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党组应在每年一月底前将执行本实施意见情况向国家税务

总局党组综合报告一次。

第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可根据本实施意见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补充办法。第十一条 本实施意见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

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篇5

近年来,在我国查办官员贪污腐败案件中,大案要案逐年增多,贪污数额动辄上千万,官员财产为何难以监控?2009年全国两会中,人大代表再提官员财产申报立法。之前,新疆阿勒泰于2009年春,在政府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千名官员财产收入:财产申报相当详细,包括工资、奖金、补贴、礼金、大额动产、不动产购臵、交易、租赁收入情况及资金来源等,尽管还存在令人不满和质疑的地方——千名官员在收受礼金栏的“零申报”,以及房产汽车等“秘密申报”,但总体而言,地方迈出了第一步。其后,一些地方政府在“阳光财政”上也开始“试水”。浙江慈溪要求政府官员申报工资收入以及大宗财产等内容,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进行公示,实现彻底地公开化。湖南浏阳在财产申报内容上借鉴“阿勒泰模式”,工资收入以及大宗财产实行彻底公开;在公示范围上,则借鉴“慈溪模式”,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有评论称其为“最彻底模式”,主要针对“拟提职”的政府官员,公示期为三天。推行财产公示制度,也并非全部人拍手称快,有反对声音,有说时机不成熟的。据网络一则报道,在2009年两会期间,某省高官作为政协代表被问如何看待官员财产申报,他反问:老百姓的财产怎么不公布?那些(私营)企业老板的利润为什么不向工人公布?”

今年(2010年)7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厅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的通知,规定不仅要求领导干部申报个人财产,还包括其配偶、子女的工作财产状况,是否在国外定居等情况。有评论认为,这是党中央和国家政府正面回应了党政官员的财产是否要申报,是否要受到监督,是迈向官员财产阳光的重要一步。

《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是否能成为遏制官员贪污受贿的一把利剑?如何看待政府一系列关于预防、惩治贪污腐败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民众关于财产公示的诉求真的是基于反腐败吗?财产公示是否有违公民的隐私权?这一新规定的出台,其背后展现了目前我国在公共政策领域面临的诸多矛盾与积极探索。

一、《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出台的核心价值

这一规定的出台,是我国党中央和政府从国家法制的层面肯定了官员家庭财产收入必须进行申报,使之处于公众监督之下。我们必须把官员财产申报和向公众进行公开视作两个问题,纠缠在一起讨论,则很难走出要么严重触犯公民隐私,要么难以实行财产监督两难的境地。

各国在有关官员提交的财产申报书是否向公众进行公开问题上,做法各有不同。美国强调申报书一定要予以公开,提交的申报书在6年里允许要求检查的任何人对该申报书进行检查,或者要求得到一份副本。而法国的做法则是接受财产申报 书的委员会——包括最高行政法院副院长、最高法院首席院长和审计院首席院长,每隔3年发表一份公告,公告只对财产申报内容做出评价而不公开申报书的具体细节。但是,官员家庭财产收入必须进行申报,使之处于公众监督之下的核心理念则是一致的。

在法理上,我国许多学者也对官员家庭财产申报进行了阐述。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焦洪昌认为:首先,官员与民众在身份上有明显区别。公职人员乃至官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公共财产,这种接触包括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机会或者权利,因此,法律上应该对公职人员的行为、责任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公职人员在这一方面上是不能“向群众看齐”的。

其次,高官无隐私。从隐私权的角度来讲,官员的隐私权范围比公众要窄很多,掌握公权力的人必须要让度部分私权,这是国际惯例,“高官无隐私”也是国际共识,这里面就包括了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必须公开。法律上确实规定了公民个人财产属于个人隐私,不需要公示,但是“公职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财产甚至生活方式等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开放,这也是公职人员必须放弃的私权之一。当然,公职人员财产公开要法制化,公开范围等具体内容需要再协商,但是公开的大原则是不需要讨论的。

至于“高官”的概念在法律上确实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来说,职位越高,接触、处分甚至获得公共财产的机会就会越多,所以,职位越高的官员其财产公开的范围应该更大,同时,高官们也应 该起到模范带头的表率作用,更广泛地将自己乃至家人的财产进行公示。

再次,公民与官员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公民要行使监督权就必须有知情权,官员在就职前、就职期间、离职后的财产状况都应该公示,这样才能保证法律赋予给公民的监督权利。

最后,一个法治国家,从政府廉政建设上也要求从制度上保证公众掌握官员的财产状况。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认为,民众要求、政府也在努力进行官员财产公示的改革,这说明我们国家政治、社会都很稳定。竹立家教授明确提出,只要是在公共单位工作、使用公共资源、拥有公共权利的人都应该进行财产公示,这是不应该被“本地化”的国际惯例。

笔者认为,建立财产申报制度目的,不仅仅是遏制腐败,更重要是保证政府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和优化政府的行政行为,为政府行政提供合法性基础。政府权力由公务员行驶,是作为自然人的集合,因此就有可能运用公权力谋求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公务员是受全体人民的委托来管理各种公共事务的,其权力和职责从实质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社会契约行为,公务员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就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所有国家公务员的国家性特征应当高于社会性特征,也就是说,从加入公务员队伍的第一天开始,所有公务员的一切行为,包括个人行为 都应受到广大民众的监督,都应该遵守“公意”的各项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可以叫做公务员个性的法定“自我丧失”,也正是这种个性的法定“自我丧失”,为公务员的财产申报制度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从国际上实施财产申报制度的情况来看,财产申报制犹如一把利刃,直刺腐败者的要害,为推动各国的廉政建设、净化社会风气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美国在实行家庭财产申报制后,因巨额财产来历不明而受处理的大小官员不计其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众议院议长赖特违反道德法规案。1989年赖特因在过去10年间先后69次违反国会对议员财产收入的法规而被迫辞职,成为200多年来美国第一个违法贪财而被迫辞职的众议院议长。墨西哥《信息公开法》通过后的第7天,1万名因未能及时申报财产的公务员受到处罚。韩国在1993年宣布实行《金融实名制》之后,1个月内包括韩国大法院法官在内的一大批高官先后辞职。

回头再仔细审视我国今年7月出台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新《规定》从内容上看,将1995年发布的《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2006年发布的《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的一些条款进行了融合。相比之下,在四个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一、申报范围拓宽了,把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及定居情况列入报告内容;

二、主体扩展了,将非党员领导干部纳入了报告主体范围;

三、申报监督管理者更明确,政府的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可以根据需要查阅;

四、违反申报纪律,不如实报告,隐瞒不报、虚报的处罚更严格了,增加了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的责任追究方式。

我们也期望该规定能够起到披荆斩棘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规定中一些容易被忽视遗漏的地方:

第一,财产申报核查成本过高,依靠党员干部自身道德素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存在一个难解的悖论,即贪官肯定不会将非法所得财产进行申报,而能够申报的财产肯定是合法收入。由于目前是组织部门、纪检部门、各自主管部门负有核查责任,因此有限的人手对所有申报材料逐一进行审查成本过高,工作量过大。因此,解决这一困境,一方面,只能依赖于党员干部自身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则通过定期检查的方式来发现问题。

第二,申报财产范围界定过于细致周全,非申报范围外延空间扩大。《规定》中,要求申报的财产内容包括官员本人的工资及各类奖金、津贴、补贴;从事讲学、写作、咨询、审稿、书画等劳务所得;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的房产情况;本 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投资或者以其他方式持有有价证券、股票(包括股权激励)、期货、基金、投资型保险以及其他金融理财产品的情况;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投资非上市公司、企业的情况;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注册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或者合伙企业的情况。这种将收入来源与财产形式混成一体的申报形式,琐碎而又缺乏可比性,而且过于详细的登记项目,反而给予其未列入登记的收入项目予以合理合法形式(法无禁止即可行)。应牢牢掌握官员“资产”这一线索,排除登记收入、支出等形式,只需要登记官员及其亲属名下资产(房产、存款、有价证券、公司、超过一定价值的贵重物品、汽车等)。这样逐年登记更容易掌握其资产变更情况。

第三,监督主体体制内自上而下,内部监督缺乏力度。这里存在两个层面的影响。第一个层面对社会公众,由于是内部监督,官员收入申报情况由组织部门备案,并没有指出要向公众公示,或者由组织部门定期向公众作综合性报告。这样等于将公众的知情权排除在外了,这成为了一份内部文件。那财产申报的基础性作用——为政府行为、行政人员提供合法性基础就无法产生。第二个层面是对官员而言。由于没有建立专门的权威机构受理申报,只是由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接受本单位申报人的收入申报,而申报情况又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申报材料报送相应的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不对外公布。对申报情况是否属实,亦无相应的核查措施和程序,这就使得制度 的执行缺乏严肃性,在实践中难免流于形式。

第四,问责机制量刑过轻,对官员缺乏约束力。《规定》对违反隐瞒个人情况的,依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责令作出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免职等处理;构成违纪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这里问责程度弹性过大,对党员干部缺乏约束力。应当健全问责机制,对故意隐瞒不报的,应责令其引咎辞职。对呗发现财产严重不符收入水平又无合理解释的,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因此,《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更重要的一是官员财产面向公众,以某种形式公开,重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二是发动舆论监督。这样有效降低了组织、纪检部门的压力,通过现代媒体,形成社会各界共同监督的态势。

三、分进合围、围追堵截式反腐的负效应思考

其实,关于党员干部个人情况和财产报告制度并不是新事物,早在1995年就发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2006年发布了《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同时,我国还出台了各种专项法律来惩治腐败,设臵了纪检部门、检察院、公安部门、反贪部门、组织部门等诸多机构来防止腐败贪污。当一项事物出现多重管理,多项规则、处处“黄线”的时候,这些规则的约束力则更加弱,因为规则太多,相当于没有可真正执行的规则。这一方面给一些贪官以政府监管 松散、规则是用以“作秀”的错误想法,另一方面,给普通公务人员处处碰线的感觉,在一次踩线越界之后,没有合适的修正机制,只能越陷越深。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股东方及时了解公司的安全生产情况和运营动态,使公司及时得到上级机关的指导,确保公司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依据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有关管理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报告内容

第二条 重大事项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基建管理事项、经营管理事项、安全生产及设备管理事项、根据本制度规定构成重大事件的其他事项。

公司发生下列重大事项之一时,须及时如实向股东方报告:

(一)基建管理事项

1.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方案; 2.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工作计划报告; 3.项目重大设计方案及其变更;

4.建设内容变更及子项估算超过总投资5%的投资; 5.项目整体工程网络计划及影响网络节点计划的事项; 6.年度资金到位及使用计划、融资计划;

7.项目单项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以上的勘察、设计、监理招投标计划及中标情况;

8.项目单项合同(或可以归类集中招标的各子项)估算价在50万元以上的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采购的招标计划及中标情况报告;

9.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以上的土建、安装工程招标及中标情况; 10.建设工程进度月报; 11.工程质量、安全事项;

12.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检查通报;

(二)经营管理事项

1.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发生的重大变化;

2.经营方针及经营范围发生重大变化; 3.内部组织机构或高管人员变更;

4.订立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重要合同; 5.发生重大债务或可能发生到期不能偿还的重大债务; 6.发生重大亏损或者遭受超过净资产10%以上的重大损失; 7.重大诉讼或法院依法撤销股东(大)会、董事会有关决议; 8.发生重大劳动纠纷; 9.遭受重大行政处罚;

10.公司内部发生重大刑事、经济案件;

11.法律、行政法规、集团公司有关规章制度规定的其他事项;

(三)安全生产及设备管理事项 1.人身伤亡事故;

2.火灾事故。设备、建设工地发生火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0万元以上或者引起停工停产的;

3.交通事故。发生己方主要责任,且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0万元以上者; 4.生产、施工、安全过程中发生重大疏漏或质量缺陷、事故;

(四)其它事项

1.董事会规定应向股东方报告的其他事项; 2.公司认为有必要向股东方报告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报告方式

第三条 重大事项发生后,公司须采取电话、传真等快捷方式立即报告,并在24小时内将重大事项的详细情况,以书面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报告集团公司资产管理二部和相关部门。

第四条 发生重大及以上人身事故,除向集团公司及其他股东方及时报告外,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省有关部门报告。

第五条 其他重大事项应在事项发生或明确可能发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集团公司项目责任人报告,并说明该事项发生的原因及已经或准备采取的相应措施。

第四章 附则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篇7

鞍山市双山医院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提高我院应急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保障全院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安全运行,构建和谐平安医院,根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法规,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接收集体伤害、严重工伤、重大交通事故、大批中毒(3人以上或有1例死亡)、及必须动员多个科室力量抢救伤病员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向医务科报告,医务科再逐级上报。

二、须上报的传染病,法定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属甲类管理的应2小时内,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由预防科负责上报上级部门。

三、重大手术、重要器官切除、截肢、首次开展的新手术、新疗法、新技术,术前报告医务科和分管此项工作的院领导,得到批准签字后方可实施。

四、需紧急手术而病员家属和单位领导不在现场,要立即报告医务科,医务科无法解决的立即报告院领导。

五、发生事故差错和纠纷时,立即报告医务科、保卫科和分管院领导。

六、损坏或丢失贵重器材、贵重药品、剧毒麻药和成批药品变质时,第一时间报告器械科、药剂科、保卫科及院领导。

七、收治涉及法律和政治问题以及有自杀迹象的病员时,立即向医务科、保卫科报告。

八、病人死亡需尸体解剖时,立即向医务科报告。

九、发生重大失窃、火灾、爆炸等灾害事故时,立即向保卫科、院领导汇报,保卫科向公安部门、消防局等部门汇报。

十、医院保障系统发生问题,如全院停电、停水等事件时,要立即向医务科、行政科、院领导以及相关主管部门汇报。

十一、重大事件报告可采取当面、电话和书面报告等多种形式,对危及医疗安全等重大事项,要用最快最直接的方式报告。

十二、其他涉及病人、医院员工或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首先向各有关职能部门报告,职能部门向分管院领导报告。

十三、各职能部门对职责范围内的重大事项要及时认真进行处理,并按要求及时上报院领导,不得推诿或隐瞒不报。

十四、不执行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医院规章制度对责任人进行处理,触犯法律法规者,上报卫生主管部门或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双山医院医务科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篇8

(二)报告人应报告下列重大事项:

1、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营建、买卖、出租私房和参加集资建房的情况;

2、本人参与操办的本人及近亲属婚丧喜庆事宜的办理情况;

3、本人、子女与外国人通婚以及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的情况;

4、本人因私出国(境)和在国(境)外活动情况;

5、配偶、子女受到执纪执法查处涉嫌犯罪的情况;

6、配偶、子女经营个体、私营工商业或承包、租赁国有、集体工商企业的情况。

7、党员领导干部应邀参与的民族宗教活动;

8、机关干部应邀参加社团组织活动及大型联谊活动。

9、办公室接待中反映出的社会热点、政治敏感问题及倾向性问题。

10、政协机关干部在场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和突发事件。

重大事项报告请示制度 篇9

一、报告内容

1、上级领导、机关交办的重要事项及完成情况;

2、总经理交办的重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3、下级请示、报告的重要事项;

4、突发性事件、事故、问题;

5、每月主要工作安排及完成情况;

6、领导干部发生违法违纪行为或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情况;

7、需要报告的其他重大事项。

二、重大事项报告程序和要求

1、*******全体员工要执行每项工作报告回音制度,做到事前有请示,事后又报告,保证领导对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实行逐级报告制度。请示报告要坚持分级负责,逐级报告的原则,凡属职权范围的工作,要各负其责,认真落实,凡重大问题本级无权决定的,要逐级报告,不得超越权限;

3、凡需要报告的重大事项由报告部门或个人用书面或其他形式报告,能事前报告的事宜要事前报告,事前无法报告的,事后应及时报告;

4、重大突发事件或事故应紧急报告,无论什么时间,必须在第一时间(1小时内)报告主管领导,一般事故要及时(4小时内)报告;可先用电话口头报告,然后再补报文字报告,来不及报送详细情况的,可先进行初报,然后根据事态进展和处理情况,随时进行续报;

5、凡领导交办的事情,都必须坚决执行,认真落实,不打折扣,确实遇到困难应及时报告,不能有抵触行为;

6、报告事项由受理人审批或请示有关领导后审批,管理制度《重大事项报告请示制度》。急事及时批复,其它事项三天内批复。特殊情况或按规定需要上报事项由总经理会议研究确定。

三、纪律与监督

1、上级负责人对下级报告的重要事项,属自身职责范围的要及时答复或处理,自身难以决断的,要及时上报,因自身答复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或应上报而没上报的,造成后果必须追究当事人责任。

2、报告对象必须及时按要求如实报告,并严格按批复意见办理,办结后将办理情况向受理人写出书面汇报或口头汇报。未按要求报告或未按批复意见办理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

3、对一些影响*******全局的突发事件,本部门或当事人无论什么原因,没有及时上报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追究当事人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4、重大事项报告情况,由质检部负责督办。并按有关要求,该上报的要及时上报。每半年检查一次执行情况,并写出书面报告。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重大安全事项报告制度 篇10

第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举报人)有权对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发现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向四川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第三条举报人举报的下列各类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属于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事先并未掌握监控,经依法调查核实,情况真实,性质严重的,依照本办法对举报人予以奖励。

1、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非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

2、有现实危险,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3、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弄虚作假的行为。

依照本办法给予奖励的举报人不包括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等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负有特定义务的人。

第四条 举报人可以采取书信、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现场举报等方式举报,举报人在举报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应向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线索或者必要的证据并留下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

举报人举报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应客观真实,并对举报事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虚报、伪报、谎报、诬告、诽谤陷害被举报人,违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知悉举报情况的有关人员应当为举报人保密,未经举报人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泄漏举报人的姓名、住址、电话、有关案情及接受奖励等情况,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理或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知悉举报情况的有关人员对举报人的实名举报置之不理或者向被举报对象通风报信,帮助其逃避惩处的,一经发现,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受理、核查处理、回复奖励等制度,并向社会公告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电话(传真)、通信地址(含邮政编码)、电子信箱等联系方式。

第六条对经查实的实名举报,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符合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具体奖励条件的,给予举报人不等的现金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及标准如下:

1、举报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不正确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情节严重的,奖励1000元至2000元。

2、举报生产经营单位特种作业人员未经专门的理论和实际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无证或假证上岗作业的,奖励1000元至2000元。

3、举报安全培训机构未按规定培训与考试,未保证培训质量,弄虚作假,骗取或帮助骗取安全生产特种作业操作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等证件的,奖励1000元至2000元。

4、举报安全评价、检测检验等中介机构,未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准则开展相应中介服务,出具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虚假结论报告的,奖励1000元至2000元。

5、举报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免费为从业人员配备合格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的,奖励1000元至2000元。

6、举报生产安全事故处理责任追究未落实的,奖励1000元至2000元。

7、举报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不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条件,严重危及从业人员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奖励1000元至2000元;

8、举报生产经营单位使用属于应当淘汰的或者严重危及安全的设备设施、原材料、工艺的,奖励2000元至3000元;

9、举报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的,奖励2000元至3000元;

10、举报生产经营单位新、改、扩建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未按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或同时施工或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导致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奖励2000元至3000元。

11、举报生产经营单位违抗停产整顿、停止作业(营业)、责令限期改正、关闭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政执法指令,擅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奖励2000元至4000元。

12、举报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或安全生产许可证件已经超出规定的有效期限或许可范围擅自从事经营、生产(开采)活动的,奖励2000元至4000元。

13、举报有现实危险,可能造成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安全隐患的,经论证核实后,奖励2000元至4000元。

14、举报重伤、10人以上急性工业严重中毒、死亡或财产损失10万元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谎报、瞒报的,奖励3000元至5000元。

15、举报其他有关安全生产方面重大违法行为的,奖励1000元至3000元。

应由市(州)、县(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具体奖励的.,奖励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自定。

第七条对应当予以奖励的举报人由受理举报的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奖励。

(一)受理举报的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向上级或下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核实举报内容、举报时间等有关情况,避免重复核查和重复奖励。

(二)安全生产举报实行首问负责制,第一时间受理举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按相关规定核查处理并对举报人进行奖励。

第八条 举报人就同一个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分别向两个或两个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举报的,只能获得一次奖励,奖励标准为最先受理举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

同一个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被多人多次举报且内容相同的,奖励第一举报人,举报顺序以受理举报的时间为准。

举报事项有交叉时,按单项最高额奖励,不重复奖励。

对两人(含两人)以上举报同一个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按一个案件进行奖励,奖金可以平均分配。

第九条 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通知受奖举报人领奖的时间、地点及领奖方式;受奖举报人自接到通知之日起60日内凭有效证件到通知地点领取举报奖金,特殊情况可延长60日,逾期未领的,视为自动放弃。

第十条 安全生产举报奖励金由受理举报案件的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预算的专项经费中支付并负责经费的管理、发放工作。

上一篇:寂寞的快乐作文600字下一篇:幼儿园招生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