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法律教育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法律教育(精选12篇)

中职法律教育 篇1

一、中职生法律素质的现状

中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法律教育教学中, 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还不到位, 法制观念以及法律意识不强, 这主要是受到中职教育特殊性的影响。中职教育相比于其他普通教育是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的, 中职教育是以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 中职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条件是有限的, 他们基本上不了解法律概念与内容, 法律水平比较低, 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而且中职学生中, 大部分认为法律就是制裁和惩罚, 不知道还可以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由于受到年龄以及知识方面的限制, 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观念还比较薄弱, 有数据表明, 在我国的违法记录中, 中职学生要占到总数的4成, 这可以充分表明我国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淡薄[2]。而且由于中职学生的年纪比较下, 社会经验不丰富, 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以及因素的影响, 并且他们的意识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理念, 法律意识不强, 对法律中的内容持怀疑的态度, 并不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实际生活中, 中职学生的维权意识也不强, 遇到问题时, 一般崇尚暴力解决, 不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和捍卫自己的权益。他们做出违法的行为时, 还会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主要隐藏躲避的好, 就不会被法律制裁。

二、中职学校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定位不明, 重视不足

自2002年起教育部就提出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 然至今中职学校对法律教育仍未有明确定位, 没有把法律教育当作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法律教育缺乏领导组织机构, 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具体目标、计划安排, “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 甚至有些中职学校将法律教育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以甩包袱的方式把中职生推向社会, 这必然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的进程。

(二) 课程设置不当, 教学方法单一

现行中职法律教材几经修改, 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可读性较强, 但在课程设置上仍有缺陷。一方面, 课程形式过于简单, 重理论轻实践, 重讲授轻练习;另一方面, 课程设置未体现不同专业对法律的不同需求, 往往以一概全, 忽视了学生对法律的不同需求。在教法上, 很多中职学校仍停留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地接受, 枯燥乏味的讲学使中职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育实效不高。

(三) 师资薄弱, 专业性不强

中职院校在调整传统专业的过程中, 由于部分专业被取消, 造成部分专业教师闲置, 专业对口的教师不多, “双师型”教师比例更少。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法律教育者整体素质不高, 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法律课程基本上是由思政课教师担任, 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又缺乏实践经验, 甚至有教师以错误的教学观念误导学生, 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中职生法律素质提升的有效策略

(一) 加强法律教育重视, 完善法律教学体系

中职院校需要提高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 认识到当前中职生法律意识薄弱, 法律素质较低现状, 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重视, 在今后遇到问题时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职学校应加强法律基础教育, 认识到法律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渠道。在法律教育教学中, 加强教育资金的投入, 保证法律教学相应教材器具的提供, 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法律课程, 使法律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如果有必要还应增加法律课程的课时。

同时, 法律教师还应对法律教材的编写提高重视程度, 使法律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得到更新。当前社会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法律教育教学内容也应紧跟时代部分, 积极创新与改变, 使其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3]。由于中职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在选择法律教材时, 需要从设计实际出发, 使法律条文的实用性得到增强。教师也需要密切关注法律条文的制定以及修改, 将最近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避免沿用陈旧的观点, 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二) 创设法律学习氛围, 提升法律教育的实效性

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中, 为了实现更好的法律教育效果, 应积极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宣传, 使校园中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校园论坛、广播以及网络平台、条幅等形式加强法律知识以及文化的宣传, 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促进自身法律意识的提升。在法律教学中, 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 还能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将社会作为法律知识学习的第二课堂, 将法律意识以及观念逐渐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使学生能够受到积极的影响与启迪[4]。法律知识的学习不能进依靠课堂, 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 通过家庭教育, 补充中职学生的法律知识, 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更好的理解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法律教育效果

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中, 教师是法律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是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的法律素质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素养, 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职法律教育的效果, 应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努力强化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促进法律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法律知识的指导与教学。中职学校也应定期组织教育开展再教育工作, 为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使很多具有法律知识的教师能够走出去接受教育培训, 利用全新的知识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并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法律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模式的束缚,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积极开展模拟教学, 使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宽, 能够更了解法律, 强化法律意识以及观念。

四、结语

综上, 当前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法律知识和意识观念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中职学生是国家以及社会未来的建设者, 其素质能力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必须药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能够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职院校应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 转变教学理念, 完善教学课程体系设置, 创设法律学习氛围,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能力的提升打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中职教育是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职教育的开展旨在为社会培养初级的应用型人才, 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近些年来, 中职教育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中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 中职学生在未来社会以及国家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到, 中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诸多问题, 中职生的法律素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中职教育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就中职法律教育与中职生法律素质的提高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中职,法律教育,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李媛.中职法律教育与中职生法律素质的提高[J].教师, 2012, 23 (23) :87.

[2]莫瑞深.中职法律教育与中职生法律素质的提高[J].亚太教育, 2015, 17 (17) :149.

中职法律教育 篇2

学习法律知识是法律素质培养首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校的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 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就必须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高度重视,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近几年,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低, 法律意识淡薄, 尤其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 他们将来工作服务对象又是特殊的群体, 对学生进行必要法律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我们学校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列为学生必备素质之一, 学校除安排《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外, 还安排学习法理法规、劳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护士管理办法、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 、劳动合同等, 通过对这些法律知识的学习, 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 使他们知法懂法, 熟悉自己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性法律问题, 使他们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 为患者负责。

二、培养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 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 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 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 具备了法律意识, 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 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 这也就是法律素质“律己、维权、参与”的外在表现。法律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而是一个不断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反复强化一点点形成。比如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校其就业方向就基本确定, 他们的法律意识主要靠学校有意识来培养。

(一) 从培养学生责任心来培养其法律意识

从护理投诉案件:1998年2月~2007年1月投诉案件共42件, 以其性质分类:反映的问题可归纳为4个方面:责任心不强14件, 占33%;服务态度18件, 占43%;管理问题2件, 占5%;收费8件, 占19%。以事件发生部门分类:注射室10件, 占24%;输液室20件, 占48%;换药室4件, 占10%;急诊病房6件, 占14%;ICU病房2件, 占5%。从分类可明显看出, 投诉集中在注射室和输液室。从投诉事件原因分析可以看出护理人员中仍存在着对病人的权利及自身义务认识不足的问题, 不认为病人来院就诊便与医院建立了合同关系, 自己的行为是代表医院履行合同, 有义务按照规律和操作规程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另外, 护理工作中护患间不平等地位的特殊性, 使得病人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能力较低, 护士的行为失去监督, 从而助长了护理操作的盲目与随意。如:给糖尿病病人输液时, 误把胰岛素错配在5%葡萄糖500ml的溶液中, 当液体快输完时, 病人发现即复查示血糖升高, 病人当时便要求护士给予物质和精神赔偿, 护士未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已造成侵权行为, 还以病人多、工作忙为理由进行辩解。护士在操作中往往有完成任务的意识, 因而会强烈感受到护士在工作中的那种漫不经心。如:注射室病人投诉护士进行肌肉注射时与熟人讲话, 把空气给打进去了, 要求护士道歉。护士因工作量大, 责任习不强, 服务不到位。如: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肠道胃反应, 护士让其自行提着瓶子去找医生, 而造成投诉, 实际上他们还明显缺乏自身工作所承担的法律意识。

(二) 从加强学生业务学习来培养其法律意识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做为一名临床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敏锐的观察力, 熟练掌握抢救及常规护理技术, 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才能完成好护理工作。在一些与护理相关的医疗纠纷中, 有些是因为护士操作技术不过硬, 或业务知识缺乏, 对病人病情观察缺乏预见性等原因造成的。在病人对医疗需求不断增强的今天, 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 是无法满足病人要求的, 就可能造成医疗纠纷被投诉。因此, 护士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操作技术水平, 并能用预见性的眼光观察病人,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三) 从强化学生护理文书规范性来培养其法律意识

规范化的护理文件是病人获得救治的真实反映, 是评价治疗效果的科学依据, 同时又是医疗纠纷处理中的法律证据。事实说明, 一旦发生纠纷, 详实的护理记录常常是支持医院、医生、护士的关键证据;倘若不做好记录, 即使医生、护士没有过错, 一旦发生纠纷, 无确凿的证据为自己辩解, 也可能导致败诉, 造成记录者本人或医院不应有的损失。《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0条规定:病人可以复印自己的客观病历资料。在这些资料中与护理相关的有3种, 即:体温单、医嘱单和护理记录单。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准确、清楚、及时、客观地记录病人情况, 克服护理文书书写中的随意性, 使护士认识到护理记录是医疗事故、纠纷处理的依据, 也是病人救治过程中的真实反映和评价治疗效果的科学依据。因此, 护理记录质量越发显得重要, 既保护了病人的利益, 也保护了护士自身的利益, 护士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不仅应看成是自己工作的需要, 还要看到它作为证据的重要性。及时、完整、准确的护理记录, 带给病人的是安全, 留给护士的是平安。

三、强化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 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 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 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 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但职业道德兼有强烈的纪律性。纪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但它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规范。它既要求人们能自觉遵守, 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就前者而言, 它具有道德色彩;就后者而言, 又带有一定的法律的色彩。就是说, 一方面遵守纪律是一种美德, 另一方面, 遵守纪律又带有强制性, 具有法令的要求。例如, 工人必须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定;军人要有严明的纪律等等。因此, 职业道德有时又以制度、章程、条例的形式表达, 让从业人员认识到职业道德又具有纪律的规范性。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它总是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 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 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 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 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

中职法律教育 篇3

《报告》指出,目前,中职学生法制教育依然存在薄弱环节。法制教育专门课程受学生欢迎程度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喜欢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学生比例,最高的省份为79.1%,最低的省份为64.0%。这表明,还有不少中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偏低,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在中职学校已有的法制教育形式中,学生喜欢并认为有所收获的主要是:收看法制教育节目、观看法制教育影片、参加模拟法庭,但这类教育形式还不够普遍。此外,部分中职学生对基本法律知识的认知不够准确。调查显示,总体上仅有53.3%的学生能准确识别出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赌博等不良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中职学生对某些法律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准确。

为此,《报告》建议,整合中职法制教育资源,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是改进“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颁布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推进教材建设,加大有关青少年维权和自我保护方面的内容。

二是整合学校法制教育相关课程和活动。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会同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实习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禁毒日等时间节点集中开展相关的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不挤占、减少法制教育课时和法制教育活动时间。

三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机制。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四是加强网络等新媒体的应用。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提升学生参与法制教育的积极性。推进远程法制教育。

五是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力量。学校主要领导要负责学校法制教育,要有1名校领导主抓学生法制教育,聘用1至2名法制教育专任或兼任教师;要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法制教育培训,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

中职法律教育 篇4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____的特点。A:能否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B:能否充分考察教学情境 C: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D:能否更多地考虑班集体的建设

2、朱华一向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朱华属于()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3、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的影响。A:社会生活和群体 B:教育对象 C:教育法规 D:教育原则

4、关于“师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出于私情之爱

B: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关爱

C:严慈相济,既有母爱的纯真、慈祥,又有父爱的严格、庄重 D:师爱不具有育人的作用

5、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形象属于____ A:气质特点 B:情感特点 C:能力特点 D:性格特点

6、由于先前做了活动或经验、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称____ A:定势 B:原型启发 C:变式 D:同化

7、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表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即为知觉的__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8、整个教学方法体系中运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是()A:讲授法 B:实验法 C:讨论法 D:参观法

9、高水平学生在测验中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该测验____高。

A:孔子的《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C: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的作者是德国的梅伊曼

D: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10、现在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____ A:未来性 B:滞后性 C:连续性 D:广延性

11、通过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A:观察法 B:调查法

C:自然实验法 D:实验室实验法

12、国有企业员工李某经常在家酗酒后打骂孩子,对于李某的行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可由李某所在单位给予劝减 B:可由李某所在单位给予处分 C:可南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行政处罚 D:可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行政调解

13、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中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她开玩笑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____ A:焦虑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14、极大提高人类信息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率的是()A:语言媒体阶段 B:文字媒体阶段 C:印刷媒体阶段

D: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15、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性质是____ A:学校教学的唯一依据 B:教学的唯一工具

C:学生学习的客体和目的 D: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

16、教育的社会性表现为教育同社会()A:共存 B:共发展 C:共产生

D:共存、共产生、共发展

17、()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A:观察法 B:自述法 C:会谈 D:强化法

18、在价值辨析时,教师对学生说“你会把你知道的选择途径告诉你的同学吗”,这属于____ A:选择阶段 B:赞赏阶段 C:行动阶段 D:思考阶段

19、把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成为()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20、教师和学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的关系。A:上下级 B:平等 C:授受

D:相互促进

2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较易作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__。A.问卷法 B.谈话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22、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的是。A:生产经验 B:生活经验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23、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____ A:概括性 B:灵活性 C:具体性 D:抽象性

24、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失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____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25、()是教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A:教学实验 B:教学调查 C:教学观察 D:教学问卷

26、下列说法中,对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一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 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D:教育的发展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好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27、幼儿园开展幼儿发展评价工作,应以()为主要方式。A:考试 B:问卷调查 C:日常的观察 D:家访

28、教师和学生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获取信息,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A.反馈性原理 B.科学性原理 C.发展性原理 D.主体性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下列哪些不是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义务?()

A:按时获得薪水和报酬

B: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C: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D: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教师的__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A.权威 B.威信 C.角色

D.社会地位

3、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__ A.课程目标与课时日标 B.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 C.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 D.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

4、教学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关注对象应当面向__。A.问题学生 B.优秀学生 C.每位学生 D.个别学生

5、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A:联想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预测过程

6、、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A:普及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普及基础教育 D:普及国民教育

7、(2005年4月)“教育即生活”是教育哲学家的观点。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8、4岁儿童军军在拼图过程中,常会这样自言自语:把这个放到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对,就应该把它放在这里„„军军的这类言语属于。

A:游戏言语 B:问题言语 C:对话言语 D:连贯言语

9、我国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高原是指____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10、以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获得概念主要发生在()A:学龄期 B:学前期 C:成人 D:以上都是

11、____是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A:学前教育目标 B:学前教育手段 C:学前教育启蒙 D:学前教育内容

12、布卢姆等人在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又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形成价值观念是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重要等级,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形成价值观念的是。A:愿意改进与团体交往的技能 B:喜爱所学的内容

C:为发挥集体的有效作用而承担义务 D:形成一定的人生哲学

13、教育的特质至少有以下几方面__ A.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活动 B.教育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 C.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

D.教育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E.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哪几个阶段?()A:动作的定向阶段 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C: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D: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E: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15、对个别学生的教育__。A.就是要靠班主任

B.就是要靠集体活动来教育 C.是同集体教育相辅相成的

D.主要是对较差学生的教育工作

16、”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教育因素

17、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____ A:班级教育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

18、学会写“木”字后,有助于学习“林”字,这是____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负迁移 D:垂直迁移

19、德育过程是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必要()A:条件 B:途径 C:动力 D:内容

20、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__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21、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____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2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的科学。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

2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增加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____特点。A:主体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24、下列关于我国近代前期科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 A:洋务运动引进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海国图志》中有关西方近代科技的介绍

C: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全线通车

D:李善兰和徐寿合作试制出我国第一艘木质蒸汽轮船.标志着我国近代造船业迈出了第一步

2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A.原有知识经验 B.原有认知结构 C.相似性 D.共同性

E.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6、下列说法中,对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一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 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D:教育的发展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好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27、幼儿园开展幼儿发展评价工作,应以()为主要方式。A:考试 B:问卷调查 C:日常的观察 D:家访

中职护理教师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 篇5

关键词:法律意识,护理教师,中职

在教学过程中对护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及案例的讲解, 不仅可以规范护理行为, 还可以强化护生的职业意识和法律意识, 对临床护患纠纷的发生会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现将《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归纳总结, 调查分析中职护理教师的法律意识。

1 研究背景

1.1 我国的护理立法相对滞后

法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 护理法就是护士行为规范的准则。护理立法始于20世纪初。1919年英国率先颁布了《英国护理法》, 1921年荷兰颁布了《护理法》, 1938年德国也颁布了《护理法》。1947年国际护士委员会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护理立法的专著。195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第1份有关护理立法的研究报告。1968年国际护士委员会特别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 制定了护理立法史上划时代的文件“系统制定护理法规的参考指导大纲 (Apropos guide for formulating nursing legislation) ”。卫生部在1993年3月2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1], 2008年5月12日新的《护士条例》开始执行, 内容包括总则、职业注册、权力和义务、医疗卫生机构的责任、法律责任、附则。可以看出我国的护理法规起步晚, 有待在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补充, 这对我国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

1.2 我国护理人员整体的法律意识淡漠

由于我国的卫生立法不健全, 在护理行为中存在着诸多法律问题[2]。研究表明, 基层医院护士的法律意识函待加强, 相关法律知识匮乏, 难以适应新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实施后对护理的要求。病人对自己的权利认识较多;临床带教护士法律意识较差, 不能满足临床带教中对护生法律意识的培养[3]。有研究认为, 为了减少医疗纠纷, 有必要对临床带教护士进行短期系统的护理法律教育, 强化临床带教护士的法律意识, 增加带教中的有关法律知识, 建立护理缺陷汇报制度等[4]。但是对在校护理教师法律意识的调查还是空白。

1.3 护校教育中法制教育课开设状况

我国目前有124万名护理人员, 多数人员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很少接受法律知识教育, 随着护理任务和业务的不断扩展, 常会引发与护士有关的法律问题, 如安乐死、病人遗嘱处理、病人隐私权问题等[5]。许多学校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设置相关课程、举办讲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律相关知识的讲解等。但对护理教师的相关培训很少有提及。

2 相关概念的定义

2.1 中职护理专职教师是指有教师资格证, 中专院校在职, 从事护理教学的教师。

2.2 法律意识

人们对于法 (特别是现行法) 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本文从认知、行为、态度方面量化法律意识。

2.3 相关法律问题

是指《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作了归纳总结。

3 对象与方法

3.1 对象全国中职学校在职从事护理教学的专职教师。

3.2 方法

属非实验性描述性研究, 非概率方便抽样, 2008年8月利用全国中职骨干教师班培训机会, 本期接受培训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共26名, 由骨干班的教师分别将调查表带回各自学校发放并回收。发放100份, 收回82份, 有效问卷70份, 有效回收率70%。

3.2.1 研究工具

通过归纳总结《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 结合护理法律法规相关文献, 并与护理专家探讨后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由法律认知、行为、态度的3部分组成。认知调查分熟悉、了解、不清楚3个层次;行为调查 (即讲课时是否涉及相关法律问题) 分经常、偶尔、从未3个层次;态度调查为有关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法律意识教育必要性的5个封闭型问题。

3.2.2 资料收集方法

经由培训的学员采用统一的问卷, 对受试者测评, 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 时间10min内填完。

3.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

4 结果

4.1 基本资料

本组中职护理教师70人, 男4人, 女66人;20岁~29岁11人;30岁~39岁43人, >39岁16人;大专9人, 本科60人, 研究生1人;专业:临床教师26人, 基础护理学教师44人;教龄<5年9人, 5年~10年11人, >10年50人;职称:初级8人, 中级54人, 高级8人;有相关法律经历7人, 无相关法律经历63人;教育:学校学过37人, 单位培训过58人, 从未接触过0人。

4.2 认知行为调查项目结果

结果显示, 护理教师法律认知行为有待加强。三查七对、病人和护士的权利和义务、医疗垃圾分类处理、创造安全地护理环境等内容认知程度高, 授课中提及较多。特殊护理操作告知、医疗纠纷的物证处理、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医嘱的合法性、新护士条例等内容被调查者中不清楚的比例较高, 在授课过程中较少提及。护生法律角色和新护士条例的认知情况较好但是在授课中提及很少。调查显示多数教师有过相关培训经验, 但是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却有很多教师从未提及相关内容, 说明多数被调查者的法律意识还是欠缺。具体见表1。

%

4.3 态度调查结果

中职护理教师认为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法律意识教育非常必要。在被调查者中, 96%认为中职护理教师有学习法律知识的必要;100%认为教师的法律意识对护生有直接的影响;89%认为自己的法律知识有待提高;88%认为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 愿意讲解相关案例以增加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90%认为学校应该开设相关法律讲座。

5 讨论

5.1 中职护理教师法律意识低, 直接影响护生依法行护习惯的养成

教育学研究表明,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 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护理教师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 在讲课时将相关法律知识融入其中, 定会有利于学生对法律意识的提高;相反, 如果教师的法律意识淡漠, 其言传身教势必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护生[6]。护理教师是护生从学校进入临床的重要环节, 自己必须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教法, 讲课过程中运用案例将相关的法律知识渗透到课程中, 不仅可以规范护生的护理行为, 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保障医疗安全和人民健康, 保障护士自身的权益, 还可以加强护生的职业意识, 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 对临床护患纠纷的发生会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本次调查显示, 大多数护理教师对学习法律知识的态度很积极, 说明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由于本次调查对象中骨干教师比例较高, 故其态度积极的比例较高, 如果做普遍性调查, 可能对法律意识的认识要远远低于本次调查的比例。因此急切需要加强护理教师的法律意识培训。5.2中职护理教师的法律知识欠缺, 难以满足护生临床实习的需要有研究认为, 高校护生对《护士条例》知晓率低, 护生对《护士条例》中的部分内容的认识存在严重缺陷。实习前本科护生对临床问题认识不足, 掌握不深刻。法律知识主要来源是新闻, 其迫切希望从课堂获取法律知识[7]。有学者认为, 护生应重视对《护士条例》等法律条文的学习, 加强在校学习期间法律知识的教授, 加强临床实习前和实习过程中法律知识的学习,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实习前本科护生法律知识相对欠缺, 急需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 提高护生相关法律知识水平, 保证医疗护理安全[8]。以上资料反应出学校护理教师的法律知识欠缺, 没有能够满足临床的需要。如果能加强护生在校学习期间法律知识的教授, 加强护生在临床实习前和实习过程中法律知识的学习, 则可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本调查显示, 中职护理教师法律知识有待提高, 授课时应用法律知识的意识需要加强。5.3要加强中职护理教师法律意识的培养中职护理教师是护理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工作中, 临床护生操作失误或违反操作规程, 经常会引起病人的不满或投诉, 造成护患之间的矛盾甚至护患纠纷, 而护生操作的规范与否与其在校学习直接的关系。专职护理教师的法律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 势必会影响到护生乃至整个护理队伍的法律意识的整体提高。因此有必要对护理教师进行系统的护理法律知识教育, 强化护理教师的法律意识。

研究表明许多学校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设置相关课程、举办讲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律相关知识的讲解等[9]。对于护理教师的培训可以设立专门课程, 举办讲座, 案例教学, 相关法律知识的专门培训等, 都将有利于教师法律意识的提高。不定期的对护理教师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 督促护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法律知识渗透到讲课内容中, 以切实提高护理教师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光, 陈德春.护理法规的继续教育[J].理论界, 2001 (1) :18.

[2]周柯.临床教学中注重法律知识培训的实践[J].护理研究, 2005, 19 (7B) :1921.

[3]雷巧玲, 张茄英.陕西省25所基层医院护士法律知识掌握程度及学习需求现状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4) :27.

[4]丁亚媛.临床带教护士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12) :12-14.

[5]朱瑞芳, 韩世范, 赵红梅.我国护理本科生相关法律课程设置与法律知识需求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1) :28.

[6]王文茹, 高睿, 吕爱莉.护理本科生法律法规知识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 2004, 18 (8A) :1348-1349.

[7]陈瑞霞, 韩娟, 邵冬梅.实习前本科护生相关法律知识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7) :51.

[8]赖勤.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侵权行为表现与教师法律意识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6 (3) :21.

中职法律教育 篇6

初中毕业就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们,法制知识欠缺,法律意识非常淡薄,这也直接导致打架、偷窃等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毕业后工作违反合同规定的现象层出不穷;一旦受到不法侵害,不会行使法律给予的合法权益,很多学生甚至会采用一些非法的手段,导致悲剧发生。法律基础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行事、依法做人。因此,学习好法律基础知识,是学校德育教育内容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比较多,内容比较枯燥,容量又大,学生兴趣阑珊,所以进行一些探索和改革是相当必要的。

1 教学内容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中职学校的专业较多,像汽修、焊接、幼儿教育、旅游等,不同专业男女生的结构也不一样,而且毕业后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也千差万别,因此,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上要有一些适度的调整。

(1)根据实用价值,分期分批进行教学。一般的方法是不能引起学生对法律基础的学习兴趣的,但如果我们把教学的内容进行分解,不全都拘泥在一学期,可以分期分批地进行教学:比如,关于民法的这一部分可以调到学生毕业前的半年来完成,这半年里,学生们面临着走上工作岗位的问题,他们有兴趣去了解一些关于走上社会后哪些法律知识会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也可以在这方面给予适当的引导,让他们知道,摆在面前的知识已经不是他们可学可不学的了,而是像他们的技能一样必须要掌握的,再辅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必然会产生兴趣。而如果这一部分知识放在他们在学校的第一年统一进行讲授他们会觉得离他们很遥远而不加理睬。

(2)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甚至于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适当的取舍,增加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减少一些离生活较远的内容,只做大体的介绍即可。

2 教学方法手段注意多样化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概括性强、原则性强又抽象冰冷的法律规范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情况下单靠教师的讲授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的,枯燥感和无聊感会让学生的学习根本无积极性可言。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比如适量的案例教学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而模拟审判的教学模式也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有了活跃的课堂气氛,积极思考的学生,法律基础的教学才能顺利且有效率地进行。

适用于法律基础课的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有提问法、角色转变法、案例法,讨论法,实践法等等,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多方切入。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模拟法庭,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2)多种教学手段的引入。多媒体是法律课堂上最具有实用功能的手段,它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直观生动,易于学生接授,是提升学生兴趣的很好手段。此外,到司法部门进行参观学习也是使学生乐于接受的手段之一。总之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救出来,让他们带着浓厚兴趣的来完成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教学内容的考核应改革

法律基础课在许多中职学校属于考试课,传统的考试方法是答试卷,学生在考试之前需要背诵大量的知识,而这种记忆又大都是瞬间记忆,往往试一考完,学生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被,考试时或者是想用抄袭的方法蒙混过关,或者是干脆等补考,这样的考核无价值可言。

其实中职的学生他们将来从事和法律在关的工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要求他们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粗线条的,没有必要一字不差地背诵条款和概念等,只需要让他们大体上知道法律给予我们哪些权利以及对我们有哪些限制。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会知道,而哪些是违反法律的事情,他们也知道,必要的时候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等等。

因此,考核方式的改变对于学生学习的质量很重要。可以采用口试的形式进行考试,事先准备若干案例,让学生开卷回答,抽到某一案例要会用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什么人的权利受到了侵害,而哪个人又违犯了什么法律。这样一来,学生要想考试过关,就必须能够学透知识,明白内涵,整个知识体系就被激活了。学生可能在一开始仍是被迫学习,但进行到法律的世界中去后,兴趣的提升是必然的。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职学校的大型活动较多,为了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法律教师可以在学校开展一些以普法内容为中心的大型活动,比如演讲、联欢会、知识竞赛等,并尽可能扩大参与的范围,这也有助于形成整个学校大的普法氛围。

法律基础课的学习质量是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的学生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劳动者这对提升我们基层劳动者的素质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都是很重要的,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和法律意识,是我们每一个奋斗在一线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条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摸索中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钟懿妍.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5).

中职法律教育 篇7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中职教育的发展承担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 对于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倡导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深入到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以新课程中提出的学生主体性, 合作性以及积级性为指导观点, 全面地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即教学生学”。这符合了我国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即老师在教书育人时, 应教导学生方法, 而非单纯的结果, 其表现在法律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向学生传达法律原理的相关概念, 也应培养学生运用整个法律的原理进行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 使得法律成为处理社会事务的优质方法。因此, 在进行法律知识教学的过程中, 应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师的教学准备以及相关的活动过程, 打破整个课堂的沉闷气氛,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及责任感,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整个教学。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能动性。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能够主动地接受教学内容, 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 担任教学内容的主角, 打破以往存在的机械式的教育。有一句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再好的老师, 都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替代品, 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达到学习的最终效果。因此,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 改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中职学校法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对于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中也不例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教, 学生学的填鸭式模式占据了现代教育的主导, 学生的知识来源源于教师的讲学以及课本的教导, 老师直接将知识单方面传递给学生, 使得学生进行控制性的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而法律教学则侧重于实践经验的运用, 知识性的学习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 主体性教学观念的出现打破了一言堂的局面, 为学生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 使得学生在民主开放的空间下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天性。这种学习方式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能力, 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在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不同, 兴趣点不同,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改变以往特立独行的工作作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从案例分析的角度以彻底地建成民主师生关系。因此, 在教学中, 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 主动发现问题, 及时提出问题,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

(二) 充分挖掘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一切主观能动性的根源, 只有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才可以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地接受法律知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 教学方式一但触及了学生的情绪以及相应的意志领域, 并深入发掘学生的心理需求, 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会变得更加高效。在这种情况下, 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兴趣需求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的状态。深入了解相关的法律教程, 提高学生的专题调研的能力, 运用法律知识进行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深入的了解法律知识, 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老师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丰富, 彻底打消学生的厌学情绪, 灵活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 以学生自主式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纳案例式教学, 模拟表演以及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使学生能够自由学习, 自主学习。

(三) 评价主体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多元化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最主要的道路, 不能以学习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一种方法。通过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提升学生自信的主要的方法, 既有助于学校学科体系的建立, 也利于学生的主动性表现。而在现在的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 仍然采用考试这一主要的考评形式, 这种单一的形式使得整个教育的评价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有所用,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我国法治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同时, 当前的法律教育仍然以教育个人的评价为主, 而将学生的学习方法排斥在外, 但是学生之间对学习的评价往往更具真实性, 全面性。因此, 在新的教育体制下, 对于学生的学习提倡主体多元化, 进行学生的自评互评的活动, 将老师的评语与学生的评价进行一定权重的结合。

结论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学生有一个好的发展是整个教育的最终的目标。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看问题的角度过于单一, 对于现实生活的知识运用能力不足, 无法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难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以及才华的新时代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中职学校法律教学, 必须因人而异, 通过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关注, 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 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因此, 作为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传播者, 不仅仅是进行法律知识的简单教学, 而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主动精神, 能够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专业人才。

摘要: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质量如何提高一直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 自从国家的新版法律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出台后, 法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 深入地探讨了学生主体性对于整个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重要性, 从而提出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中职学校,法律教学

参考文献

[1]边素岩, 程晓华.如何使高职体育教学符合现代体育观念[J].辽宁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4) .

中职生应该学好职业道德与法律 篇8

【关键词】中职生;现代社会;礼仪;道德 ;职业道德;法律

1 职业道德与法律的主要内容

职业道德与法律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学习礼仪,讲究文明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涉及仪容、仪表、穿着、言谈、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礼是出自于人性的自然,是符合人生需要的行为规范。礼节的有无是人与兽类最主要的区别,也是社会和谐融洽的基础。以个人修养的方面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以交际的方面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门艺术,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尊重、友善并符合社会规范的习惯性做法。以传播的方面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沟通的技巧。大体分为国务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销售礼仪、涉外礼仪、职场工作礼仪等几大分支。

中职生密切相关的基本礼仪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以及未来要面对的职场工作礼仪等。校园礼仪,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及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礼仪。基本要求是: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校园公共场所要遵守秩序、纪律;同学间团结友爱;仪容仪表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学生对老师尊敬礼貌等。家庭礼仪,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基本要求是:家庭成员相互尊重、关心、体贴;儿女对父母等长辈恭敬孝顺等。公共场所礼仪,指人们在商场、电影院、车站、餐厅等公共场所应遵守的礼仪。基本要求是:不大声喧哗、遵守秩序、仪表整洁、讲究卫生等。

1.2 知荣辱,讲道德

道德是依靠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等维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良好的道德有利于促进家庭幸福、人生发展,社会和谐。

职业道德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它具有行业性、实用性、时代性等特点。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它有助于塑造企业、行业形象,提高其信誉,促进其发展;调节从业人员间及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使其职业生涯更为顺畅。

1.3 遵纪守法,当好国家公民

现代社会是个法治社会,自觉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尊严,是现代公民应尽的职责。尤其是中职生更应该了解掌握法律的基本内容、知识,学会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职生首先要尊法,崇尚法治理念、维护法制尊严。其次学法,了解哪些行为是法律允许的,哪些是禁止的。再其次守法,遵守法律、增强法制观念、做守法好公民。最后用法,通过法定程序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的重要意义

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可以让中职生了解并掌握礼仪、道德、职业道德、法律等基本内容。使他们不仅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还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通过学习,中职生明确何为礼仪,怎样的行为符合礼仪要求,什么样的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礼仪的基本要求:仪容仪表端庄得体,言谈举止真挚大方,表情自然舒展。及礼仪的重要作用:彰显个人修养,提升人格魅力,塑造良好形象,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明确何为道德、职业道德,其基本要求: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积极进取、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等;重要作用: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职业成功等。明确何为法律,基本要求: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当好国家公民;重要作用: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依法维护合法权益、避免违法犯罪。总之,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让生活更自由,职场更顺畅,人生更圆满,促进中职生全面健康成长。

3 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方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对中职生如此重要,那如何才能学好该门课程呢?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行相统一。

(1)认真学。认真学习礼仪,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掌握职业道德和法律的基本知识,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职业水平和法治水平。

(2)认同。认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增强学习其内容的自觉性,逐步将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转化为自我的信念,并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活动中得到体现。

(3)从小事做起。以道德、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有道德、守法的行为习惯,并长期坚持。

4 总结

社会生活要井然有序,就需要有规则。礼仪、道德、职业道德、法律等就是一些基本

规则。它们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生必修的德育课,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全面健康成长。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法律是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因此,无论对于个人成长还是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话说礼仪[N/OL].豆丁文库[Z].2012.

[2]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周娟.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Z].中国法院网,2008.

作者简介

蒋怀艳(1976-),女,安徽省蚌埠市人。现为现为安徽省蚌埠市职业教育中心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道德与法律。

作者单位

教育法律法规试题 篇9

1教师资格证书适用的地域范围是(A)。A.在全国范围适用 B.只在本地区适用 C.只在本校适用 D.在外国也适用

2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处罚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C)。A.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B.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C.可以依法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我国义务教育的立法宗旨是发展(D)。A.专业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基础教育

4中国人有句俗语说,“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D)。A.师生关系就是父子关系

B.师生关系基本等同于父子关系

C.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又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D.教师对学生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5在我国,明确提出实行学生申诉制度的法律是(B)。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6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为(D)。A.教师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家长委员会负责制 D.校长负责制

7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下列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人人力资源强国 B.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C.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惠普性,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D.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8新义务教育法修订的时间是(C)。A.1986年 B.1982年 C.2006年 D.1990年

9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秩序的,由(D)来处罚。A.学校

B.教育主管部门 C.家长

D.公安机关

10张某作为一名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不包括(A)。A.参加班级制定的活动

B.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D.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11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在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C)。A.教师的义务 B.教师的责任 C.教师的良心 D.教师的能力

12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不包括(D)。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要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他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13“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B)。A.《学校管理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4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D)予以保障。A.国家 B.社会 C.学校

D.人民政府

15我国现行从法律上对教师职业的规定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C)。A.私人职业 B.从属职业 C.专门职业 D.附加职业

16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A)。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严格责任原则 D.公平原则

17下列法律中含有规定我国学生法律地位条款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宪法》和《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8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规范和质量要求是(A)。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案 D.教科书

19(B)是一项专门保护教师的权益的法律制度。A.教师申诉制度 B.教育行政复议 C.教育行政诉讼 D.教育行政赔偿

20教语文的邢老师与教数学的程老师应家长的要求,利用寒假组织所教班级的十余个学生补课一周,每人收取了600元补课费,他们的做法(A)。A.违反市教委禁止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规定 B.符合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C.体现教师勤奋敬业认真负责精神 D.侵犯了学生的教育权

21班主任熊老师在翻看学生王强与朋友的书信时,发现王强对自己形象有调侃和不礼貌的描述,因此,要求王强放学以后不准回家,到办公室写检讨。熊老师的行为主要侵犯了学生的(A)。A.隐私权 B.人身自由权 C.名誉权

D.内心自由权

22某县要修水电站,县政府下发文件要求每个公职人员都要参加电站集资。某镇小学校领导按照文件要求,在领工资之前,从每位教职工的工资中分别扣除了文件规定上交的集资款。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校长侵犯了教职工的隐私权 B.侵犯了教职工的获取劳动报酬权

C.违反了国家要求的不得对学校和教师乱摊派的规定 D.侵犯了教职工的个人财产自主权

23班主任李老师在教室后边堆放清洁工具的角落旁边设置了一个特殊座位,离其他同学有几排位置距离,凡是班上调皮和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就安排在特殊座位听课。这一做法(A)。

A.是变相体罚学生的错误方法,侵犯了学生的人格权 B.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有效手段

C.是既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又履行了教学管理权的有效方法 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24下列不属于教育行政法规的文件是(B)。A.《学位条例》 B.《上海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 C.《教学成果奖励条例》 D.《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 25教师法定的最基本权利是(D)。A.管理学生权 B.进修培训权 C.科学研究权 D.教育教学权

26下列不属于教师义务的是(D)。A.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B.提高思想觉悟 C.提高教育教学水平D.保护学生人身安全

27某教师王某经常用不文明的语言侮辱学生甚至打骂学生,对于王某的这种行为,所在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D)。A.行政警告或拘留

B.行政强制或拘留 C.行政处罚或解聘 D.行政处分或解聘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A)属于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

A.赌博、偷窃,屡教不改 B.在网吧通宵上网,夜不归宿 C.向他人索要财物 D.打架斗殴

29下列哪种情形造成学生伤害事故,不是由学校承担责任?(A)A.自杀

B.学校司机接送学生的路上

C.学校知道学生有特定疾病但未注意 D.学校设备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30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这说明教师(D)的意识还很淡薄。A.因材施教 B.乐于奉献 C.热爱学生 D.依法执教

31教师张某在未经某学生同意的前提下,私自翻看某学生的书包、日记,这侵犯了学生的(C)权利。A.生存权 B.受教育权 C.受尊重权 D.人身自由权

32三年级学生小明擅自外出,2天2夜没有返校,学校在得知消息之后,应当(B)。A.与小明的父母或监护人取得联系 B.向当地公安机关请求帮助 C.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情况 D.保持缄默

33学生王强没有完成老师昨晚布置的作业,班主任用教鞭在王强手心打了5下作为惩罚。班主任的这种做法(A)。

A.错误,不应当对学生实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B.正确,有利于维护课堂教学秩序 C.错误,对学生的体罚应当适度 D.正确,教师有权对学生进行体罚

34学生李某在走廊里被同学王某恶作剧地用脚绊了一下,结果李某重重地扑倒在地上,头部也狠狠碰了一下,李某当时没什么异样。准备上课的老师看见了,批评了王某几句。几天过后,李某头部疼痛,父母将他送到医院诊断,经检查为轻微脑震荡。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D)A.李某 B.王某

C.李某的监护人

D.王某负主要责任,学校负次要责任

35在教育活动中,对于明知教育教学设施有安全隐患,却不采取措施,致使师生伤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应追究其(B)。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36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的法定起始年龄是(B)。A.5~6周岁 B.6~7周岁 C.7~8周岁 D.未作确定

37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B)日内作出处理。A.15 B.30 C.45 D.60 38下列不属于教师的权利的是(C)。A.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B.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C.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D.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39教师偷看学生的日记、信件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D)。A.受教育权 B.人格尊严权 C.荣誉权 D.隐私权

40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B)。A.制度保障 B.安全保障 C.经费保障 D.卫生保障

41既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也是教育类法律的根本大法的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首次对“素质教育”中“素质”的概念进行界定是在(C)规定提出的。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4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A)的原则。A.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B.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C.教育与惩罚并重 D.开除学籍

44被撤销教师资格的教师,自撤销之日起(D)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45下列情形中,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不能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的是(C)。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C.与同事相处不够融洽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46体罚学生、对学生使用暴力等事件的发生,违反了“以人为本”中(A)的学生观。A.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B.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C.学生是社会中的人

D.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

4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B)。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48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B)A.名誉权、荣誉权 B.公正评价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4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D)。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50(A)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规定是制定和执行教师素质要求的根本依据。A.《教师法》 B.《高等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 D.《教育法》

51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C)。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5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独自居住。A.十四周岁 B.十八周岁 C.十六周岁 D.二十周岁

53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享有的权利是()。A.参与民主管理权 B.教育教学权

C.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权 D.学生管理与学业评定权

54教师拥有专业发展的()。A.自主权 B.决定权 C.民主权 D.管理权

55教师不能因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关学生禁闭,因为学生具有()。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56现行法律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5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提出,立德树人,把()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民主法制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A.可以 B.不得 C.应当

D.自行决定

59突破了原先的由政府独家办学旧格局的教育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60下列选项中既属于教师的权利又属于义务的是()。A.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 B.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C.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D.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6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来处罚。A.学校

B.教育主管部门 C.家长

D.公安机关

62下列关于教育案例的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A.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故事加点评是核心要素 B.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教育案例 C.教学案例应该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探讨问题的教育事件 D.通过案例分析可增强教师对教学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力 63教师为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基本权利为()。A.教育教学权

B.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权 C.学生管理与学业评定权

D.获取劳动报酬和享受福利待遇权 64依法执教的重要意义不包括()。A.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B.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 C.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之必需 D.依法执教才能保证人权 65下列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内容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66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一步完善社区的管理体制,才能明确社区的社会职责;如果不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就不能满足居民快速增长的各种需求;社区管理的法规建设是社区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要前提,而加强社区基层的民主自治也有利于完善社区的管理体制。由此可见,()。

A.如果不能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就不能提高社区的服务质量 B.如果不进一步完善社区的管理体制,就不能明确社区的社会职责 C.只有加强社区管理的法规建设,才能明确社区的社会体制

D.只有加强社区基层的民主自治,才能满足居民快速增长的各种需求

67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第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6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公办学校的性质。A.变更 B.调整

C.改变或者变相改变 D.改变

69经济的良性循环是指不过分依靠政府的投资,而是靠经济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增长。近几年,我国之所以会出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是靠政府加大投资实现的。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只靠经济自身产生的投资势头和消费势头就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B.经济的良性循环是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的先决条件 C.某一时期的经济稳定增长不一定意味着这一时期的经济已转入良性循环 D.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 70教育法律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是()。A.教育部门和下属学校 B.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 C.教师和学生

D.教育领导和教师

71教师职业权利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获取报酬权、管理学生权和()等。A.民主管理权 B.名誉权 C.人身权

D.生命健康权

72男同学小陈平时自由散漫,学习不认真,一天在课堂上用手机给班上的女同学发短信“曾某,我爱你”,被上课的王老师发现。王老师收缴了小陈的手机,并将短信内容向全班同学宣读,同时指责其“思想堕落,道德败坏”。下课后小陈要求王老师归还手机,王老师说,这是罪证不能归还,要交给学校德育处。校长指出王老师:①未经学生同意翻看短信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②批评的话语侵犯了学生的人格权;③收缴手机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④作为老师不能以违法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你认为校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3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集中体现的是()。A.学校合法权益

B.教育行政部门合法权益 C.学校领导的合法权益 D.社区的合法权益

74义务教育实行()领导,()统筹规划实施,()为主管理的体制。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75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予以保障。A.国家 B.社会 C.学校

D.人民政府

76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或让学生分发试卷,此行为侵犯了学生的()。A.隐私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人身自由权

77设立“小金库”是很多经营单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小金库”主要支出项目是职工福利和执行费这两块。“小金库”的形成一是在供应过程中动手脚;二是在销售过程中,收人不全部入外账;三是在外账上虚增生产成本、经营费用。尽管这是违反规定的,但一些单位的领导还是认为只要自己不贪不占,账目清楚,总不会有太大问题。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观点?()

A.小金库支出开始用于一些不好直接下账的非正常开支,随后领导班子集体私分就顺理成章了

B.具有行政执法权的一个监督站,违规设立小金库50余万元,因不构成经济犯罪,此事件已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政纪处理

C.公款用于职工和单位就是个人变相违法

D.对公款私存怎样区分、制止,不是无计可施

7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

A.交通安全事故 B.人身安全事故 C.突发事故

D.食品安全事故

79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的方针。A.教育、感化、挽救 B.批评、教育、惩罚 C.说理、劝服、感化 D.教育、劝服、挽救

80受教育者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义务是()。A.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B.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C.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D.遵守校纪校规

81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应该遵循()原则。A.准确、完整 B.及时、适当 C.真实、公平

D.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

8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指导未来()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南。A.十 B.十五 C.二十 D.八

83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津贴。A.特殊岗位补助 B.生活补助

C.艰苦贫困地区补助 D.特殊奉献补助

8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A.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B.不承担责任 C.追究民事责任 D.追究刑事责任

8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教师实行每()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A.五 B.三 C.八 D.十

8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A.地方财政 B.社会捐资 C.财政拨款 D.学校自理

8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工资水平应当()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

A.相当于 B.不低于 C.略高于 D.略低于

二、材料分析题 30.材料

某市教育局于暑假前夕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任何小学和初中都不得以考试方式选拔新生。可在该市某县县城的几所学校,初一新生进行考试在当地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教育局出台文件明确提出,要“叫停”学校里的快慢班、重点班、尖子班、提高班、实验班、特长班、兴趣班等。可在该市的部分县城中学,却在初一新生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明了要设重点班。问题:

结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该案例。(14分)【答案要点】材料中那些学校的做法是违法的。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开设重点班和快慢班。

学校设置重点班、快慢班等,有两大弊端显而易见:

(1)不利于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根本方向,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接受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2)容易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问题。学校设置快慢班等,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以分数为重,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且,学生的心理压力会过大,快班的学生怕自己成绩下滑分到慢班,慢班的学生则可能出现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等情绪,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31.材料

教师王某在学校放学后,义务为其班级学生张某补习数学,但该生心不在焉,并多次顶撞老师,情急之下,王老师掐了该生的脸。事后,该生之父大闹学校,并带来当地“焦点透视”节目组的记者进行采访、曝光,大肆渲染。教育局迫于媒体的压力,局长当即拍板:对该教师马上解聘,并赔偿学生精神损失费3000元,要求该学校有关领导做严肃的检查,并通报全市各级学校就此事展开讨论,自查反省,引以为戒。问题:

结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该案例。(14分).【答案要点】(1)教师的做法不正确。他掐学生,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由于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成长阶段,因此人身权的重要方面受到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特殊保护。

(2)学生父亲的行为过激。我国《教师法》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师可以通过正当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家长不能仅仅把责任推到教师身上,家庭和学校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实施对学生的教育。

(3)教育局开除该教师的行为欠妥当。虽然教师有错误,但应以批评教育为主,而不是直接解聘。32.材料

小张在一所小学教数学。一年后,他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明显下降,学生都不喜欢他,强烈要求换老师。学校经调查发现,小张不认真研究本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校领导多次找他谈话,组织有关教师听他的课,但张某不接受学校对其教学工作的检查,甚至在成绩评定时,有意评低对他有意见的学生的成绩。学校经研究认为小张不再适宜担任该科教学工作,但又没有合适的科目安排给他,于是决定由他负责学校的治安工作。小张不服,认为自己是教师,应担任教学工作,学校的决定侵犯其教育教学权,于是向教育局提出申诉。问题:

学校是否侵犯了张某的教育教学权?为什么?(14分)【答案要点】

(1)教师的教育权是教师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权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专业性活动中享有的自主性权利。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权利,都属于教师教育权的范畴。

(2)学校没有侵犯小张的教育教学权。尽管小张拥有做一名小学教师的资格,但是其在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教学态度方面缺乏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因此无法正常履行教师的教育教学职责,学校让其离开教师岗位而从事管理工作的决定是合理的。33.材料

王丽是一名六年级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很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想退学到一家餐馆去打工赚钱。问题:

你认为王丽是否能够退学去打工?为什么?请用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进行说明。(14分)【答案要点】王丽暂时还不能去打工。

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国务院公布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规定,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在内的用人单位,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也就是童工;同时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义务保障其不被用人单位非法招用。

另外,王丽还是小学生,还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条的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因此,她必须继续学习,直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专家点拨这则材料较短,考生应抓住其中的关键点进行作答。关键点之一:年龄。王丽是六年级的学生,不满16周岁,而她想到餐馆打工,这违反了我国《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关键点之二:年级。王丽只是六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如果她退学,就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全面,尽量将重点全部抓住。34.观看视频,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题目:《罚款》

某班黑板旁边贴着一张班规:值日卫生不整洁者,每人每次罚款1元;上课教师提问回答不出者,每人每次罚款2元;上课迟到者,每人每次罚款3元;上课不专心听讲或交头接耳者,每人每次罚款4元;考试不及格者,每人每科罚款5元。罚款由生活委员统一收取、保管,由学习委员奖给每次考试前五名的学生。

钟某是该班的学生,其父在外地工作。有一天,他的母亲突然生病,为了照顾母亲,他上学迟到了,成了第一位受罚者。第二天,他以买笔为由,向母亲要了3元钱,“主动”交给了班上的生活委员。这条班规制定实施仅1个月,就有13位同学受罚。对此,学生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而老师们则认为对违纪者实行经济制裁,会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问题:

这样的班规合法吗?学校是否有罚款权?(14分)【答案要点】这样的班规是违法的,学校没有罚款权。

(1)这种班规会破坏教师的形象,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2)这种班规侵犯了学生及监护人的财产权,容易激化师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

(3)学校不具有罚款权。罚款是行政处罚,只有特定国家的行政机关才有行政处罚权。学校不是行政机关.对学生予以罚款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4)在班级中实施罚款制度,使学习成绩与金钱挂钩,有些学生为了交罚款对家长撒谎,这样会误导学生的思想,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班级罚款危害甚大,班主任应当坚决摒弃这种做法,改为其他更合理的方式鼓励先进生激励后进生。

35.王某从某师范院校毕业后,被某校聘为数学教师。一年后,其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明显下降,学生对他意见很大。领导多次找他谈话,但王某态度消极。在成绩评定时,王某还把对他有意见的学生的成绩评定为不及格。学校根据这种情况,经研究,认为王某不再适宜当教师,决定调他负责学校的治安、文件收发工作。王某不服,向教育局提出申诉。问:

(1)本案中,学校是否侵犯了王某的教育教学权?为什么?(8分)(2)通过这一案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6分)36.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学校的倡议及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一个“学雷锋活动小组”,共有成员16人,均是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某星期天,该小组组织全体成员去一个“五保户’’家做好事,事前未告知班主任及学校。谁知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女学生赵小娟在擦洗房间的玻璃时,失足从椅子上摔下来,造成左脚骨折。事后,赵小娟的父母要求学校赔偿部分医药费。但学校认为赵小娟摔伤是她自己不小心所致,与学校无关。问题:

(1)赵小娟摔伤,学校该不该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4分)(2)赵小娟的监护人该是谁?监护人在本案中有什么过错?(6分)(3)你认为学校有必要给予赵小娟经济补偿吗?(4分)

37、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的学校,发生了一件事。一年级新生格里沙,由于母亲工作忙,开学第一天来上课时,耳朵没有洗干净。在第一节课上,女老师发现格里沙的耳朵很脏,就叫他站起来给大家看,把他作为典型,教育其他学生要爱清洁讲卫生。老师的这种粗心大意的做法,给格里沙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在这以后,每当上这位女老师的课时,格里沙就感到似乎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他的耳朵,感到抬不起头来。这种反常的心理障碍使他无法集中精力听课,所以对女老师所教的算术和阅读课,格里沙都学得很差,女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措施所产生的后果却丝毫没有察觉。她不了解格里沙的痛苦,反而把他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罪于他上课精力不集中、不肯用功,并多次进行指责。这一切更加重了孩子的思想负担。

结果,格里沙的数学和阅读只得了2分。格里沙终于忍受不住了,他流着泪向母亲倾诉了自己的全部痛苦。母亲向学校要求调换班级。学校领导在了解了事实真相后,同意将格里沙调到其他班级。后来,就是这个被女老师认为学习不好的格里沙,到五、六年级时,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才能。问题:

(1)谈谈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6分)(2)结合案例,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分析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怎样对待学生。(8分)38、2006年8月13日,某市某小学学生王某(10岁)参加所在班级的课外野游活动,事前学校有倡导,班主任要求学生自愿参加。当日下午3时,班主任带领同学们来到海边进行户外活动,要求学生只能下浅水玩。王某与其他几名同学及一名男老师一起下水,由于当时风浪较大,王某游得较远,溺水下沉,被同学救土岸送至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试结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32、某小学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娇惯成性,组织纪律性差。某周三下午,在综合实践课教师王老师上课期间,学生朴某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无理取闹,王老师对其进行制止时,朴某又与老师蛮缠,下课后王老师将朴某叫到自己所住宿舍内批评朴某(只有两人在场)。学生不服,与其争辩。王老师便给了朴某两记耳光,并说要与学生玩命,以此表示自己将学生“管好”的决心,直至下午5点50分才放学生回去,致使朴某第七节英语课(上课时间为5:30)没赶上。回答问题:

(1)该案例中学生朴某和王老师各违反了哪些法规?(4分)(2)该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这种现象的出现?(10分)

39、李某女儿李霞11岁,系某镇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退学赚钱,于是暑假期间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女儿的去向,有时还恶语相向:“孩子读不读书是我家的事,你们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请问:该案例中是否有违法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违法主体是谁?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40、小芳的家住在农村,在村里的小学上五年级。一天,爸爸突然对她说:“明天你不要去上学了,到小卖部给你妈帮忙吧,你妈一个人忙不过来。”小芳听了后,伤心地哭了。她想念书,她舍不得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但是,她又不能不听爸爸的话,只好不去学校读书了。老师了解到小芳的情况后,找到了小芳的爸爸,劝他让小芳继续上学。小芳爸爸说:“女孩子比不得男孩子,读书多了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她在家里干点活呢。再说了,小芳是我的女儿,让不让她上学我说了算。”

请问:小芳爸爸的说法对吗?小芳爸爸的做法都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

41、某县小学五年级学生钱刚平时特别贪玩,人很聪明但却没有将心思用在学业上,还动辄与同学寻衅滋事,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最后。有一次钱刚瞒着父母逃学,在一家电子游戏厅玩了一整天。班主任得知此事后建议学校将钱刚开除,主要理由是钱刚这样的后进生很可能会对其他同学产生不好的连锁反应。学校采纳了这位班主任的建议,一纸布告开除了钱刚。钱刚的父母认为学校不能随意开除学生,多次找学校领导要讨个说法,并向当地法院提起了诉讼。

试分析学校侵犯了学生的哪些权利?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42、2011年12月15日上午,育才学校的教师刘某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小雨做错了一道很容易的题,并且这道题自己曾经讲过,这令刘某非常生气,于是朝小雨腿上踢了一脚,没想到一脚下去之后,小雨一直喊疼,被同学扶回了家。次日,小雨家长将小雨送往某社区卫生院进行诊治,后小雨因疼痛并伴有高烧于2011年12月19日转入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后来小雨家长和刘某的丈夫达成了给付全部治疗费2000元和其他费用3100元的赔偿协议。2012年3月19日,小雨因右腿疼痛加剧再次入住市人民医院,2012年4月5日被医院诊断为右股骨血原性骨髓炎。因为该病,小雨于2012年7月3日入住某部队医院进行治疗,前后共花去医疗费9425.43元。经法医临床司法鉴定,小雨右腿软组织受伤是血原性骨髓炎的诱因,二者具有因果关系。随着治疗费的增加,小雨的家长越来越感到此前签订的赔偿协议不公平,遂于2012年7月28日诉至法院请求撤销该协议,请求被告育才学校和被告刘某共同赔偿各项损失12380.69元。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刘某作为被告育才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踢伤原告小雨,这一行为与造成原告小雨血原性骨髓炎之间有因果关系,被告育才学校应承担被告刘某给原告小雨造成的相应损失。但鉴于血原性骨髓炎系原告小雨自身血液中带有细菌所致,且原告小雨受伤后,治疗的不及时、不彻底导致损失扩大,育才学校应承担全部损失17505.43元的30%即5251.63元,扣除被告刘某代为支付的5100元,应再支付151.6元。问题:

(1)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刘某的行为合法吗?为什么?(4分)(2)在这一案例中,学校为什么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4分)(3)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应该如何认识自己的职业?应当如何处理与学生的法律关系?(6分)

43、丁老师2008年从某师范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所民办学校担任小学英语教师。学校地处市郊,实行封闭化管理,平时不能外出且教学任务很重,不过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比公办学校的教师工资高出很多,这使她很欣慰。然而,随着寒假的到来,她才知道,学校有一个规定:寒暑假期间不上课,每人每月仅发500元的生活费。丁某很是不解,为什么公办教师可以带薪休假,而民办学校的教师就不可以呢?500元的生活费甚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

该学校的做法违法吗?丁老师该怎么办?

44、小刚今年12岁,很调皮,不爱学习,让班主任伤透了脑筋。于是老师针对“要不要小刚继续在校读书”的问题在全班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这给小刚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他再也不肯到学校读书了。小刚的父母觉得他继续上学也不会有前途,就送他到一家商场当服务员。小刚在当服务员期间,结识了一些不良青年,学会了吸烟、喝酒、赌博,而且还小偷小摸,曾偷了同事少量钱财,受到了商场的警告。9月份的某天晚上,他竟入户盗窃,因数额较大,触犯了刑法,在逮捕归案时,公安人员不开警车,不穿警服,不扩大知情面,对小刚进行了不公开的审问。问题:

(1)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分别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规定?(7分)(2)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规定?(7分)45、2010年夏,某县教育局实行机构改革,将原来的勤工俭学管理站改为县教育服务公司,并决定于2010年6月18日上午(星期四)举行挂牌仪式。为了营造热闹氛围,县教育局提前半个月通知县城内各小学腰鼓队排练节目,届时到场助兴。6月18日上午,教育服务公司挂牌仪式如期举行,县城7所小学的小学生共计两百多人参加典礼,一时鼓乐喧天、歌舞翩翩,县教育局的领导们十分满意,感觉效果好极了。问题:

中职法律教育 篇10

一、重视对教材中“道德”与“法律”两知识的相互渗透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道德与法律两部分内容各成系统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时应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和呼应,既不能把“道德”内容孤立于法律之外,更不能把“法律”内容单纯化。

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处理好课堂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不断融入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之中,不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教育技术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用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达到充实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中活动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及应用,实现教学现代化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声、图、像集于一体,使教学知识的来源更丰富,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的同时,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开阔。尤其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主要是计算机和白板结合)教学方式为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依靠教师和教材的单调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的不再仅仅是文字教材和教师板书, 还包括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及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的灵活宜动的现代教学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 通过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章节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结合电子教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的运用刑法制裁犯罪行为的第一个问题犯罪的社会危害”时,教师不仅要把知识点制成幻灯片,还要补充更多青少年刑事案件,以文、声、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课后要求学生讨论对“体验践行”中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彻底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重视对教材中“拓展阅读”、“相关链接”、“镜头”、“互动在线”、“名人名言”和“体验践行”的利用

在本教材中,编者安排了一定量的“拓展阅读”、“相关链接”、“镜头”、“互动在线”、“名人名言”和“体验践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其的利用。“拓展阅读”举出了个案或高度概括知识的精华,不仅能巩固所要学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对于“相关链接”知识,能把前面学过的知识与现在所学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进行对比及对一些相近概念的区别,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至于“镜头”的知识,多数是在所学知识前头的典型个案,为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提供感性认识;“互动在线”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结合起来, 是学生将外在知识内化的过程;“名人名言”把所学知识用某名人的言语高度提炼;“体验践行”是每一课安排在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进一步所要思考的问题或活动。现就以“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为例:在本节讲到犯罪的社会危害这一知识点时,编者安排了三个“镜头”,镜头一给学生出示了未成年人纵火的案例,镜头二和镜头三给出未成年人犯抢劫罪的案例。同时给出三个“相关链接”,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的内容;社会危害行为的两种方式(即作为和不作为)、社会危害性就其危害结果也有两种形式(即实害和危险);应受刑罚惩罚与是否实际受到刑罚惩罚。在讲到本课的“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内容时,安排了一个“互动在线”,目的是让学生搞清犯罪的刑罚惩罚性。在讲到本课 “防范职业 腐败行为 ”这一内容 时 ,引用了邓 小平的名言:“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最后在本课内容全部授完后编者设计了一个“体验践行”:(1)让学生谈谈如何才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2) 收集身边见义勇为的案例,谈谈当自己遇到犯罪行为时,该怎么做? 这两个问题都能紧密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提高预防犯罪和与犯罪行为斗争的思想。

中职法律教育 篇11

经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职高学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和表现欲强, 对法律知识感兴趣。然而, 偏重理论传授的法律课堂大大弱化了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热情。由于学生基础薄弱,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差, 对法律专业理论及规则条文等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因此, 学生虽然理解了法律知识, 但在行动落实上却易出现“说一套, 做一套”的现象。出现争议和纠纷时, 职高生往往采取轻率、冲动、不合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容易酿成不良后果。如何针对当代职高学生的个性特征, 挖掘法律课的实用功能, 提高法律课教学实效, 是目前摆在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

一、教学准备

笔者认为:如果能摆脱单纯依靠理论和案例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法律实践活动当中, 那么他们就能亲身感受如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好呢?简单且容易操作的模拟法庭活动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

模拟法庭亦称模拟审判教学,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不同的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当事人、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不同诉讼角色, 在模拟法官的主持下, 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在虚拟的法庭下, 对真实或者虚拟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进行模拟审判的一种教学活动。下面, 笔者就以“维权, 我能行”一课的活动设计为例来浅谈模拟法庭在法律课程中的应用。

1. 教材分析。

本课是《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让学生懂得当自己的权益受侵害时, 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解决纠纷,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落脚点。教材知识点浅显, 然而, 如果要设计并完成一节模拟法庭活动课, 不仅需要综合所学课本知识, 而且更需要到课外去搜集资料、整理、了解并掌握司法审判程序;同时, 学生们还要进行角色和任务分工与合作, 与老师一起亲自参与活动方案的设计、制定和修改, 更要亲自进行实战演练, 亲自尝试和体会严肃的法庭氛围和人物心境;甚至准备必要的服装道具。

2. 教学目标。

通过模拟法庭审判, 让学生了解法庭中的各项程序和各种角色, 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实践、体验和探究相关的法律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针对侵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 并通过模拟法庭形式体验“打官司”, 提高学生维权的实际能力, 使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而是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实践、体验和探究。同时, 以此教学为契机,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和探讨一些法律知识, 观看一些法律类节目, 关注身边的法律事件。

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提高依法维护劳动者

权益的能力;教学难点:分析案例情景, 模拟法庭审判, 为劳动者维权。

4. 教学策略。

(1) 情境创设。以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图片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当劳动者的权益受侵害时, 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法律方式来解决”;以案说法, 讲述“两次被裁的真相”案例,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以感悟和体验为基础, 诱发思考, 进行理论升华, 并用于指导实际行为。

(2) 活动探究法。以学生为本, 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以教材为载体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 设置教学情境;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生们还要进行角色和任务的分工与合作, 与老师一起亲自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设计和修改, 更要亲自进行实战演练, 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3) 小组合作讨论。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在模拟法庭角色设定后, 全班分为两组, 作为原、被告方的智囊团, 既能强化课堂的参与度, 又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5. 开展模拟法庭的准备。

(1) 案例准备。案例选择是模拟法庭的最首要的工作之一。选择案例一定要力求紧扣教材知识, 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学生身边发生的热点问题为备选的重点。笔者在本课教学中选取了一则题为“两次被裁的真相”的案例: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数控操作工李强见义勇为手部受伤, 公司却以李强手部受伤不适合继续从事数控操作工工作为由予以辞退, 后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决公司给李强调整岗位。然而, 等待工作中的李强不久却收到了第二封辞退信, 理由是旷工, 违反了公司纪律。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 李强一纸诉状把公司告到了法庭。主人公的职业为数控操作工, 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相近;案例故事曲折、离奇, 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作为模拟法庭案例非常合适。

(2) 角色准备。角色准备是最基础的准备工作之一。在学生自愿报名和学生推荐的基础上, 由教师确定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原告代理人、被告辩护人、证人及记者等的十余名同学。

(3) 道具准备。为了营造出一种真正的法庭气氛, 学生自制证人证言、司法鉴定书, 以及“审判长”、“审判员”等标牌, 准备好服装, 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4) 其他准备。在实务模拟前, 先组织学生观看模拟法庭的视频, 让学生近距离学习、观摩现实的司法实践活动。之后, 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知识, 分析案情。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整个庭审过程, 包括分析案情, 法律条文的运用, 起诉书、辩护词、判决书的规范化以及记者提问等一系列串词。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以下5个环节完成。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3分钟)

课前播放音乐《劳动者之歌》, 让学生感受身为劳动者的光荣和自豪。课上展示侵权现象图片。

第二环节:说案议案: (5分钟)

班级小记者播报案例故事《两次被裁的真相》。组织学生思考: (1) 公司是否有理由辞退李强?整个事件中李强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 (2) 如果你是李强, 你会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设计意图:了解案情, 组织学生在学习劳动合同法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相关知识基础上, 分析案情, 找出为李强维权的途径, 从而达到法律知识学有所用的目的。

第三环节:模拟法庭: (25分钟)

一部分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庭审程序, 包括: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退庭评议、宣判等。

开庭前的准备:书记员分别请法官、陪审员、原告、被告、双方辩护律师进入法庭, 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法庭调查:原告做自我介绍, 其辩护律师向法官讲述自己的当事人见义勇为受伤却遭到公司两度解聘的事实;被告做自我介绍, 其辩护律师向法庭陈述李强无故旷工的事实和公司的规章制度, 回答解聘李强缘由。法庭辩论阶段:双方针对李强是否无故旷工这一问题展开辩论, 并提供证据。合议庭退庭评审:法官和陪审员去另外教室,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讨论出审判结果。最后进入法庭审判阶段, 回到原先的教室, 请全体起立, 宣判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法庭审判, 让学生了解法庭中的各项程序和各种角色, 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实践、体验和探究相关的法律知识。学生们亲自尝试和体会严肃的法庭氛围和人物心境, 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活动形式, 起到多方面作用, 达到一种综合的实践锻炼的目的。

另一部分学生观看模拟法庭庭审程序, 并对模拟角色进行评价。在合议庭评审阶段, 展开讨论:法庭会怎样宣判?有的同学支持被告, 认为李强应该自动离开公司, 因为那里的环境真的不适合他在里面工作;有的同学支持原告, 认为外因造成的旷工事实不应成为辞退李强的理由, 要给李强工作的权利。这个阶段,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劳动纠纷的案子中, 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法庭中的各项程序和各种角色, 并通过这一环节,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客观评价。

第四环节:大家说法 (10分钟)

(1) 庭审后的记者采访时间, 安排“记者”对本案的旁听人员做采访。

(2) 教师点评, 总结提升, 要多学法、知法, 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有关庭审程序方面的知识, 让各方代表表达自己的观点, 链接法律知识, 激发学生懂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环节:课后延伸 (2分钟)

庭审后, 根据案件开庭情况, 组织学生写模拟法庭观后感, 在班级中讨论。

设计意图:巩固模拟法庭教学成果,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将法律知识学以致用, 做普法卫士。

三、教学成果

模拟法庭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尤其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主体意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激发其学习兴趣, 发挥了其聪明才智和个性能力, 培养了综合素质。整个模拟法庭运作进程是一种互动过程, 具有趣味性、实践性、随机性和亲历性。学生在扮演法官、当事人、检察官、律师等不同的角色时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对策。学生在讨论案情, 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时, 必然要加强合作和探究。其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思想启迪的意义。法律课以其理论性、枯燥性

著称, 通过模拟法庭活动可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法律实践问题, 将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具有可感性、实用性、操作性的模拟法庭实践, 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作用, 体会法律学有所用的乐趣。

2. 角色评价的意义。

通过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让大家明确各自在法律和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验职业内涵, 同时在操作中必须要对各自学习和协作活动进行评价, 如法官对当事人和律师的辩护评价, 当事人对法官判断的评价, 观众对整个模拟活动的评价等。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和互动性。

3. 能力培养的意义。

通过模拟法庭将无声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论辩和说理过程, 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辩论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会调查能力、资料搜集能力等,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良好平台。

4. 协作学习的意义。

模拟法庭是一项集体活动, 需要各个角色法官 (学生) 和律师 (学生) 之间、律师 (学生) 和检察官 (学生) 之间、表演者和观众间的密切配合。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团结协作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在互动中求发展, 在团结中求进步。

中职法律教育 篇12

关键词:中职教学;案例;生活;视频

以德育为首要任务是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课堂气氛容易沉闷、提不起学习兴趣是政治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它是一门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的学科,其科学性和思想性比较突出,趣味性相对缺乏,而中职学生又是这样的群体,他们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学习信心和兴趣,没有学习动力,逆反心理强且敏感。部分学生甚至对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的认识比较粗浅模糊,自控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课堂上散漫自由,旷课、打架斗殴、吸烟、不学习成为普遍现象,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有学生甚至在课堂上辱骂教师。面对现阶段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和心理特点发生的新变化,以及中职生学习现状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那种采取从观点到观点、从原理到原理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绝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多的是要尊重和顾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会有积极性。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政治课教学的关键。另外,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本身的理论知识难度不大,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认同并形成意识,那么,如何加强中职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谈几点看法:

一、用好案例、寓言故事,积极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职业道德与法律》每课都设计了多个案例,有的课还有寓言故事,这些案例、寓言故事精当、鲜活,很贴近中职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启发学生思维。若学生能融入案例、寓言以及故事中进行分析讨论,就会把学生引向教学要傳递的理论知识或道理中来。如在讲解“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理论观点时,教材设计的案例是一个企业招聘员工,条件苛刻,待遇优厚,一应聘者将一位坐在轮椅上准备上楼的老人送上楼才去面试,最后这位应聘者被录取了,聘用他的正是那位“轮椅”老人。就这一事例让学生分析说明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如果仅从理论角度阐述,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理论性较强且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结合材料我顺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年轻人是因为拥有超群的专业技能被录用的吗?学生回答“不是”,又问:那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是年轻人“优良的品德”。于是引导学生明确“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道德”的道理,这就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比费大量口舌讲空洞的大道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而且更有趣。

二、联系生活,用时政“热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政治课是说理课,融知识和思想为一体,德育功能特别突出。只有联系学生关注的问题和当前的“热点”才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中职学生从年龄和知识结构上说属于高中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认知能力。他们开始关注并思考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对于社会热点和全球性的时政热点比较感兴趣。鉴于此,我在讲述“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时,为避免从理论上单纯的空洞说教,就将伊拉克战前战后的人民生活给学生做了对比,战前伊拉克是海湾国家中数一数二的富裕国家,医疗教育完全免费,以前伊拉克一个小孩从出生到大学全部学费由政府出,人民生活安定富足。而现在,伊拉克国内因教派不同和恐怖活动长期战乱不休,老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随后又列举了叙利亚、利比亚、埃及以及今天的也门乱象等,由此讲到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民族大团结来之不易。

三、用视频播放真实鲜活的生活实例,以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兴趣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有相当部分属于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的特点在诱导,诱导的过程需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才会真正被学生转化为内心认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情感的诱导作用,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心弦。在这方面视频材料具有视听兼备、感染力强的功能,是口头传播所产生的导向功能无法比拟的,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关注和理解。

总之,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群体比较特殊,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更高了。政治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注重各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动脑、动嘴、动耳”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得到感悟,通过各种形式、手段和方法,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关注度,着力培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和兴趣,逐步形成一个愿学、乐学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情感得以陶冶、水平得以提高、观念得以树立、行为得以养成。

参考文献:

刘康.浅谈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J].学园,2009(11).

上一篇:长期投资者下一篇:体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