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物理课堂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优化初中物理课堂(共12篇)

优化初中物理课堂 篇1

一、讨论时间的安排

初中物理课堂讨论的展开, 一般要经过情景设置 (或背景材料呈现) ——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要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讨论时间。讨论时间空间需要多长, 没有定数, 过长会使课堂松懈, 过短会使讨论流于形式无法深入, 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第一, 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 对讨论问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映有一定的预见性。第二, 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问题, 通知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 在课外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相对“成熟”的见解, 然后在课堂上发言。这样, 既保证了讨论的质量, 也能激发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第三, 教师提出议题后, 要布置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 阅读教材和必要的参考材料, 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 这样才不会在讨论过程中出现泛泛而谈或即兴“胡言乱语”。以上几项工作, 不仅能节约时间, 还能保证讨论的成效。

物理教师还可以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 适时安排课堂讨论。

1.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展开讨论有助于知识的内化。

学习物理是学生在其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识和新经验的过程。因此, 物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置问题, 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学过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后, 再学体温计, 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有了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 就可以用它去测量在它的测量范围内的各种物体的温度, 因此也可以用它去测量人的体温。试想, 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人的体温合适吗?有哪些缺陷?应如何加以改进?这些问题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发状态, 可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2.围绕学习策略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策略的运用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就学习策略展开讨论, 并对各种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总结, 既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又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 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学习。

3.在问题的疑难处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教师应及时给予启迪和引导, 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如: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中应用比较广泛, 但却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概念。通常的情况下, 学生学习摩擦力的困难, 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课堂教学往往是在概念的字面上做文章, 或者只是举一些常规的事例。而事实证明, 这样的教学是不能够让学生理解、掌握并应用的。在教学中, 如果能够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汽车, 就汽车摩擦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与运动的关系和学生一起讨论, 他们往往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也容易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讨论内容的选择

物理课堂讨论内容的选择应改变单纯依据教科书和参考书的课堂现状, 把教材知识与学生实际、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以及科技发展动态结合起来。根据相关结合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恰当的讨论题;既不超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范围, 又不局限于已有知识, 保持适当难度, 并能引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 在课堂讨论前, 教师应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计多层次的问题, 使讨论活动成为学生交流的动力, 把知识的获取、规律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寓于物理课堂讨论之中, 真正把问题作为“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主动实践、合作交流”的载体, 从而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1.选准课堂讨论问题的角度

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既能为学生所接受, 又富有启发性、研究性, 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以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 一方面应充分注意选准课堂讨论问题的角度;另一方面应从同一角度去设计几个相似的问题, 引导学生用同一思维方式去思考, 以实现知识和方法的内化与迁移。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 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 根据公式R=U/I与I=U/R相似, 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 跟电流I成反比。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导体的电阻R会随着两端的电压U和导体中的电流I变化吗?”也可以这样反问:“密度公式ρ=m/V中, ρ与m、V的关系应怎样理解?”使学生通过类比, 借助已知的知识去理解和记忆未知的知识, 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2.把握课堂讨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设计的讨论问题要有尽可能大的广度, 即所提的问题要面向绝大数学生, 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问题的难度要控制在“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 也只有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 即所提的问题应遵循多数学生 (包括学习上的后进生) 经教师不同程度的点拔和引导后能答出, 少数“尖子生”经独立慎密的思考就能解答的原则。过易, 广度虽大, 但学生没有兴趣;过难, 不仅广度不够, 而且不能让学生品味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设计好课堂讨论问题的梯度

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推进, 使学生的课堂讨论积极、主动。对难度较大又不利于学生课堂讨论的问题, 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垫铺性的问题, 为学生铺路搭桥, “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优化初中物理课堂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当前,教学的侧重点应该在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上,因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不是只掌握知识不会解决科研问题的书呆子,而教学的主战场是课堂,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没有培养出来,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了什么,但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又与老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无疑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它把持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安排着各种学习活动,假如教师能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措施,那么,课堂的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培养。那么, 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怎样做好课堂教学的优化呢?我在此谈点个人的体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与学生同处在课堂里,师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 老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是忽视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总以为老师教好书,学生认真学习就行了,甚至某些人认为老师记不住学生的名字都没有关系,只要老师将需要讲解的知识讲完就行了。假如真的像这样的话,那就不要老师好了,请个会放教学录像的人就行了,向学生放放教学录像就解决学生学习问题了!事实上, 老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仅相互传递着知识,还进行着感情的交流。每个人都有情感,而这个情感的作用又非常的大,假如师生关系良好,学生就因为喜欢老师而愿意配合老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假如师生关系不好,即使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再完美,学生也不愿意参与,最多应付一下而已。 可见,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优化教学必须要认真的考虑师生关系,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不现实的。为了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主动的接近学生,让学生感觉老师是容易亲近的。 在平时辅导的时候,除了辅导知识以外,还要抽点时间与学生聊聊家常,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很关心自己的。师生关系亲密了,老师也自然能了解到学生的爱好与需要,从而能设计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教案来,进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优化教学的导入

教学导入是教学的起点,如同万事的开头。大家知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没有良好的教学开端,想取得整节课的高质量的教学是很难的。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下课时的松散状态,老师进入课堂后,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完全集中到课堂上来,假如没有好的教学导入,势必要耽误好几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每堂课的教学时间是固定的,今天耽误几分钟,明天再耽误几分钟,长时间下来会耽误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优化教学导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见长,因此,在进行教学导入的时候,要重视具体、直观,其中以小实验最为合适。比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中,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在一个电脑音响前,放了一些细纸条,当开启音乐的时候,问学生听见了什么?又看见了什么?然后再请几个学生来讲台前,亲手摸摸音箱,说说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导入简短而有趣,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聚集于课堂,还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了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优化学习方式

新时期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尽管初中阶段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在物理学中早有定论,但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索能掌握知识的获得方法,这个比死记忆学习要好很多倍。假如在实际的教学中,像传统的应试教学那样,老师直接将知识告诉给学生,也许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是加快了,但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知识的容器,就像书呆子一样,什么实际问题都解决不了,而未来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解决问题的人,并不需要只会背书的人。比如,在进行《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教学中,可以先请学生猜测一下有哪些因素。有的学生猜测是导线的粗细,因为导体如同马路,粗了就等于路宽了,行人就好走,所以导体越粗,电阻应该越小;有的学生猜测与长度有关,认为导体越长,电流在上面流动的时候损失越小;有的学生猜测导体的电阻还应该与材料有关,当然还有学生进行了其它因素的猜测。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猜测, 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需要选择的研究观点,舍去哪些不值得研究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的设计与实验的操作,实验完毕再请各小组汇报研究的结论。最后, 师生共同完成总结与归纳。这样能使学生完整的体验到一个物理问题的探究过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遇到问题是好事,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优化巩固练习

学习物理离不开练习的巩固,课堂内有巩固练习,课外也有巩固练习。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物理巩固练习都是书面作业,不少老师还对学生进行大剂量的训练,很多题目是换汤不换药,反反复复的出现,严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新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优化学生的作业是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其实,对于物理原理的掌握,未必需要做很多的书面作业,有时候可以做一些实验题, 或者完成一些实践活动同样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比如, 学习了功率以后,可以请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测试一下自己登教学楼的功率,这样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能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使那些本来不太喜欢物理学习的人,也产生了很浓的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 篇3

关键词: 课堂气氛;问题;教学

研究表明,制约物理课堂气氛的因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构建良好物理课堂气氛的各种因素,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整合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最佳的心理状态。

1、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

2、教学时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排除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物理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正确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物理教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将物理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用艺术的形式诉诸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学习需求。力求使陌生的材料熟悉化、乏味的材料趣味化,抽象的材料具体化,灵活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与进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时而出现疑问、时而得到启迪、时而产生顿悟、时而获得成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困惑、有惊讶、有焦虑、有激情、有欢乐的起伏跌宕的情感变化过程,成为一个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要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让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和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要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物理价值的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物理课堂中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创新的源泉。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让更多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应用十分广泛,从日常生活到卫星上天、嫦娥一号,物理现象无处不在。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调动他们这种停留在表面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转化为潜在的学习动力。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科学实验中隐含着许多实验现象。但在物理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提问,往往会出现两种局面:一是学生怎么说也说不到点上;二是学生的提问漫无边际。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教师需要先定位探究目标,再借助于现象明显的实验进行引导。

四、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物理课堂又是学生精彩学习、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渠道;课堂是生命、智慧碰撞的场所;这里流淌着思想、流淌着情感、流淌着生活,所以我认为应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战场,这也正是我校课改的亮点所在。我按照校长的课改思想,认真学习区物理教研室曹老师的课堂七个环节:“学道导学、自主学习、学道点评、学簇展示、学室展示、评价反馈、小结检测。”每一个环节必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学习的情况、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等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穿插、阶段或整体评价。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在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意与其他同学互助的良性制约机制是保证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对合作效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有没有比以前有所提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评价的着力点定位在学生能否不断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目标。

五、实验教学是构建物理知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课程实施要贴近学生生活和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所以,教师既要注重开发和利用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验教学资源,又要发动学生,使他们成为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这不仅可以开发和积累更多的新的实验教学资源,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

例如: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结合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①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其振幅的大小?②这一实验中我们应观察什么?如何记录实验现象?③你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同学们很好完成了本探究实验,并设计出了几种新的探究方案,而且还学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转换法(变微观为宏观)--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幅。因此,用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要有创造性地去探索和發现。

优化初中物理课堂 篇4

摘要: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不断推广,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远教资源的优势逐步体现出来。由于物理这门学科实验性、抽象性、应用性比较强,如何使物理问题形象化便成为学生学习的关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尽管教师做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并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解,但有时因实验条件的限制,物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学生无法清楚地观察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无法正确地理解抽象的物理问题。学生由于没有获得感性认识,对物理过程很难产生丰富的联想,因而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也就较为困难。要想在短短的45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适时而又恰当地运用远教资源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优化;物理教学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对物理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已成为一种组织现代课堂教学的手段。下面,我就“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1.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帮助学生提高物理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课程资源》中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媒体资源将具体的物理现象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情境,而且能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物理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变化的科学,在某些方面,用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表现物理学中 “动”和 “变”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难以理解而又抽象的概念,如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和磁一章中的磁场概念、电流的磁场,单凭教师语言是不易讲清楚的,这样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物理课件辅助教学,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拟相应的内容,使抽象的东西清楚地展现出来,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帮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接受知识的目的。

物理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课程资源》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可以运用《课程资源》中媒体资源的Flash软件教学课件以及将凸透镜分解合成和动画相结合的方法,巧妙地揭示出凸透镜和三棱镜之间的关系,使老师好教、学生易学易理解,突破教学难点,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2、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增强物理教学中实验模拟和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比如在《电和磁》一章中交流发电机一节,学生尤其对交流电方向随线圈转动的变化关系感觉到特别难以理解和掌握,恰当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供的教学软件,可以非常精彩的反映各物理量之间变化过程中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交流电的产生过程和变化特点,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情境,进一步促进学生认识物理本质、揭示物理规律,使各类物理情景都能够在动、静两种状态下展现给学生,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大大加快理解速度。

3、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弥补实验不足,增强实验演示效果。

在我们物理实验教学中,有些仪器可见度小,演示实验效果差。如在学习刻度尺、天平、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及读数时,虽然学校能保证学生手中都有这些仪器,但由于这些仪器刻度比较小,教师讲解示范起来非常吃力。此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或利用实物的放大作用,能让全班同学详细、全面观察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方法,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还有些实验只能在平面上做,可见度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观察掌握。如:教学生怎样连接电路时,只能在平面上演示,可视度很低,如果利用媒体课件模拟电路的连接,就能使全班同学都看清连接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花大量时间板书例题,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供的《典型例题》可快速显示例题内容。尤其在复习课教学中优势更明显,将复习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并设置一定的动画效果播放,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就可以利用节省的时间讲更多相关知识和现实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教学弊端,给学生较多时间复习;同时可利用《习题精选》中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而《扩展资料》中的知识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既优化了物理课堂教学,也增加了课堂的信息。

优化初中物理课堂 篇5

关键词:新教程,初中物理,课堂

传统教学模式中, 大部分教师更多的是注重于传授物理知识, 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教师应遵从新课程改革的中心理念, 突出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性, 达到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目的[1]. 本文结合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提出具有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策略

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 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上的学习过程[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自主积极的参与到物理课堂学习中来, 达到有效快速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时, 可以实施以下相关的策略.

1. 物理课堂中教师实现物理知识生活化,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是跟生活实际现象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各种现象的规律总结.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物理知识跟实际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 实现物理知识生活化. 当学生发现所学的物理知识跟自己的生活情境如此贴近的时候,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加学生学习好物理的信心.

例如, 在初中物理教学“力的摩擦力”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将力的摩擦力知识跟生活中的物体构造联系在一起, 如矿泉水的瓶盖上会有一些竖纹, 鞋底也会有很多条纹, 就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这样水拿在手中才能拿的更稳, 鞋穿着在路面行走才能不打滑. 另外减小摩擦力的原理就体现在机械手表如果戴久了就要上一些润滑油, 以达到减小摩擦力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带动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学生更加活泼, 更加快乐的参与到物理课堂教学中, 进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2. 物理课堂中有效的提问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性

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是否有效的提问起着很关键的决定作用. 教师有效的提问可以带动课堂的气氛, 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积极性, 开阔学生的思维, 给与学生去探索答案的正确思维方向,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拿出一张纸, 向学生提出“如何使这张纸温度升高”的问题. 学生会回答用火烤热. 显然, 这样的提问方式就不够清晰明确, 就是无效的提问方式, 那么学生的回答就会不够全面. 若教师改成这样的提问方式: “有哪四种方法可以使这张纸温度升高”学生就会回答: “用火烤”.“放在热水里泡”.“放在太阳下晒”. “放在手上搓热”. 这样的提问就具有清晰明确性, 能够带动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 给与了学生去探索答案的正确思维方向. 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清晰明确,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3. 物理课堂中师生关系转变, 达到以学生为主的模式

新课程的改革, 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为引导者的新课程改革模式. 在物理教学课堂中, 教师作为传授者, 学生作为学习者, 教师应跟学生建立彼此平等的友好式关系, 多注重跟学生之间的沟通,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肯定, 给予学生一定空间去思考. 研究问题的答案. 并且与学生一起合作. 一起发展. 一起进步, 使学生真正的成为物理课堂上的主人[3].

例如,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光的折射”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跟学生互换角色,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从而探讨出光是怎样传播的. 给学生准备烧杯、水和筷子, 当筷子放在空烧杯里的时候, 筷子是直线的. 而当筷子放在装满水的烧杯里的时候, 从烧杯外面看筷子是弯曲的. 那么学生就能得到这样的结论, 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 那么当光射入水中的时候则会发生偏折, 可以看到并不是一条直线, 这就是光的折射原理. 在课堂中教师发挥正确引导的作用, 以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研究问题的答案, 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二、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 学生为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思想观. 价值观. 人生观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新课程改革的中心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以教师为引导者, 学生为主体, 教师课堂有效的提问并把物理知识生活实际化.改变传统初中物理教学单一乏味的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汲取知识, 以达到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立窐.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及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 2013, 10 (12) :55-56.

[2]王建伟.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学周刊, 2013, 46 (1) :103-104.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优化探析 篇6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新思维, 因此, 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盲从教师, 不迷信书本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 我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讲些错误的知识, 让学生体会从中提出异议、表明自己的观点后获得表扬的那种快乐, 使学生减轻心理负担, 敢于向教师发问, 同时也明白不能迷信教师和书本。渐渐地,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自己解决问题。如通过观察一幅图, 可提出哪些物理问题?又如为了测出一石块的密度, 可用哪几种方法?如用天平和量筒测、用天平测、用弹簧测力计测、用量筒和小浮筒测等。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 敢于提问, 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意识。

二、创新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的加强, 为学生提供了特定的物理情境, 使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观察对象, 从而能对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 只要是有条件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 我都让学生亲自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课下, 还鼓励学生做一些小制作, 如制作小孔照相机、电动机等。学生在亲手操作实验、制造模型的过程中, 既培养了动手能力, 也增加了对科学的亲近。

教师还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创新实验设计与操作。学生利用课前精心准备的材料, 用灵巧的双手, 以小组的形式, 展示着各自的奇思妙想。在各小组长的安排下, 组员各司其职, 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一次次实验任务。在学生认真的制作期间, 教师仔细地观摩着, 不时为我们学生的奇妙想法而惊叹。实验完成后, 各小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物理原理和制作过程的展示, 学生不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还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认真的点评, 并给予了积极评价。这极大地鼓舞提高了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实验方案设计、器材准备、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有关技能, 提升了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这样的物理实验课程不唯课本知识, 体现了学校致力于课程改革、致力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决心, 将学生的视野、知识的外延向社会、向生活不断延伸, 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我们的课程不见得一定要有什么样的知识目标, 在创新实验中, 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了解了更多课本以外的物理知识, 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 对教学情境化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三、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理解性记忆

物理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 刚开始学生感到很新鲜, 但是学了一段时间后, 很多学生就会感到物理难学, 有的为概念的理解、记忆而犯愁, 有的为公式的推导、演绎而烦恼, 也有的为定律的运算而发愁。总而言之, 学生陷入了“教师一讲就懂, 可一做题就错”的学习怪圈。对于物理学中出现的概念、规律, 学生一定要理解性的记忆, 不能死记硬背, 因为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是核心。我们应该从实验事实出发, 在理解的基础上弄懂概念, 绝不能沦为机械记忆的机器, 这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 关于浮力的公式, 如果理解了效果力, 力的概念就好记了;对于物理问题, 还是需要对概念、规律的灵活掌握;处理实际问题时, 从基本规律入手, 把握好知识点。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思维

要学好物理需要具备良好的物理思维, 在初中阶段, 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渗透物理思维的运用,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物理思维方式。比如用物理语言教学就是一种可行的办法。由于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种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为了将物理规律简单明了、准确地表达出来, 常常需要借助很多特殊的方式, 这些特殊的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物理学“语言”。

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思维, 就要善于使用物理语言。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运用专业术语, 注意在描述物理问题时使用物理词汇来描述物理情境、实验过程。比如, 自由释放意味着初速度等于零, 静止就是速度等于零, 光滑就相当于摩擦力等于零。还有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把学习物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对一些生活现象能够用物理思维去思考解决, 比如开水做饭与热量的关系等。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更加得到重视和应用, 从而促进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教师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合理使用多媒体, 从而真正发挥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革以书本为主, 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 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鼓励将多媒体渗透于物理教学中”。例如: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死记硬背固然不行, 重新利用工具做实验也费时费力, 而且效果也不尽人意。而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模拟实验, 就能演示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一倍焦距的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 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 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李建新.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的实践[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3) .

[2]侯晓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与多媒体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0) .

[3]张小红.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 .

[4]刘小红.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3) .

[5]周燕新.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有效性--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J].吉林教育, 2011 (3) .

适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课堂 篇7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能使学生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开展某种活动, 对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情景和直观形象的演示情景, 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 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刺激,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实现“课始趣生”。在进行八年级物理《认识浮力》教学时, 需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我先引导学生设想一个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 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 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 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互相平衡的, 只有上下两个面由于所处水的深度不同, 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 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差, 但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述压力差时, 学生大都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所以我利用Flash软件制作了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面受到的的压强、压力相等, 小木块保持不动, 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 小木块向上移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 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很轻易就攻破这一难点, 同时为学习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铺垫, 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到的。总之,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受生活经验及知识水平的影响, 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可变抽象为具体, 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感知与表象, 把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向学生呈现出来, 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步, 学生闻其声、观其形、入其境, 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重点, 理解难点。对于微观世界的、学生无法亲身感知的许多知识内容, 即使教师讲述得再精彩, 学生始终缺乏感性认识。如果借助于网络, 只要从相关网站上下载一些相关的网页或其他相关内容, 就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从而轻松而高效地掌握许多相对比较抽象的知识, 如物理学科中分子运动、原子的结构等, 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也从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师与学生。

二、运用信息技术模拟物理实验, 能使学生获得直观感觉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现象是它的特点, 微观是它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些在现实环境下难以完成的物理实验, 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 增强物理实验的可见效果。

我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先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 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 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此时, 我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 演示物距从很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 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 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由此可知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 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 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 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提供帮助, 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 并把两者结合起来, 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

以往在学习测量大气压强数值时, 由于汞是有毒物质, 又无法改变教室里的大气压强, 教师无法给学生展示现象, 而运用多媒体后, 就能模拟这一过程。再如, 学习《磁是什么》一节时, 磁体“周围”存在磁场这一知识点, 运用传统的实验只能给学生展示一个平面上的磁场分布, 对于“周围”空间学生不好想象, 此时利用Flash制作一个可以转动的立体磁感线演示器, 一播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总之, 信息技术固然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但是教师若不加选择地泛泛使用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考虑运用信息技术是否恰到好处的问题, 而不要为了运用而去用。比如, 物理实验, 实验室里可以做的就不要用电脑演示, 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 得出的数据可以用电脑进行演算、作图等, 再让学生根据电脑演算得出的结论自己总结规律等,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既要利于教师的教, 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所以, 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价值, 即这堂课是否有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使用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 将信息技术引进教育领域将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 但也应看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深入研究、探索。我们确信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整合中将大有作为。让我们努力把信息技术适当运用到物理课堂中, 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赵聪颖.小班化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优化初中物理课堂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31-01

初中物理课堂在新课标指导下发生了新变化,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成为具体落实改革的焦点。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往往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学习的内容、讨论的问题引起的。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重视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上“光的直线传播”时,由于学生生活中对光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上课大可不必手舞足蹈,应该把表演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可以是带领学生总结评比各组实验的优劣得失,启发学生找出使演示效果更好的办法。这样上课,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学到了终生不忘的知识,而且培养了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锻炼了思维和创造力。

二、研究课堂教学特点,精选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一定的特点,教师要研究课堂教学特点,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利用教学设计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精选课堂教学内容。课堂上,不是教师讲的越多越好,也不是学生活动越多越好,只有当教师所讲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发生共鸣,与学生活动产生共振,才能使教与学生成最大的效能。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材特点,熟悉教材内容,精选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根据选择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既利于自己教又利于学生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与生活相关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即以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被教材所束缚,才能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三、以师生互动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物理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以实现教学相长。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流,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物理学习的促进者,由物理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为“导演者”。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思维互动”作为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

四、注重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的形象性非常重要,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特点是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思想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语言要注意严谨性、针对性,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不可,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需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体现了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还要考虑语言的直观性、趣味性,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性,运用语言艺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书面文字口语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也就是说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深入浅出,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五、优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能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得老师的教学技巧更加娴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不同学科的整合,学科互相渗透,共同提高。如分子排列和三种物态的物质特征探究,使物理和化学相互渗透。

总之,面对新课标、新课改,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新就是教材编排的更新,而应该是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更新,对学生培养要求的更新,以及对教师自己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孙威立,杨祖念:《物理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吴峥.中学物理新教材的研究[M].北京:化学教育研究工作室百家出版社2002.

初中物理课堂中物理小实验 篇9

物理小实验是指穿插在物理课中,或者习题中一些内容简单、操作简便的实验。

很多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部分内容,本文就物理课堂中的小实验,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物理课堂;小实验;教学

《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小实验也是物理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物理小实验,可以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这些实验内容简单、材料易得、操作容易,在教学中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安排。

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10

一、优化教法, 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很多都是“验证性”的, 很少出现“探究性”的实验, 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验时觉得单调、乏味。因此教师在优化教学方法的时候不妨增添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探究性实验。例如:在教学《三态变化》这一节时, 我先问学生:“同学们回想一下拉开冰箱门的瞬间有没有水汽冒出来?吃冰糕时会不会看到有水汽呢?”学生顿时觉得很好玩, 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课堂气氛立刻变得很热烈,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变得很浓厚。教师还可以经常在班级里举办一些制作竞技比赛。例如, 在学完电路那部分内容之后, 我用干电池、导线、单刀双掷开关还有灯座及灯泡组成了一个稍微复杂的电路, 然后请几名同学比赛看谁最先把灯泡点亮。通过开展这种竞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的趣味性,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增强演示效果

演示实验, 顾名思义, 就是教师利用一些实验器材向学生示范实验流程, 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方式,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有些实验变化很细微、迅速, 或者受条件限制, 实验没办法演示。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例如:在教学物态变化时, 因水循环的实验过于烦琐, 在课堂上演示势必会花费很多教学时间, 于是在教学时我用电脑模拟了一段水循环的小短片, 通过多媒体投影给学生观看, 让学生能够看清三态的变化。学生感觉很惊讶, 纷纷表示:“原来天上的云也和水有关啊!”还有的说:“水是自然界最宝贵的资源, 我们都离不开水, 所以我们要珍惜水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演示物理实验可以有效地增强演示效果, 让学生对实验现象一目了然, 对自然界中的云、雨、霜的形成有了深刻的认识, 同时还让学生树立了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总结实验心得, 使知识系统化

初中的物理实验都是配合教材内容而设置的,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实验基本思想,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实验思想, 让学生日后可以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例如, 在如何减少实验误差的教学中, 我给学生总结了几种常用的减少误差的方法, 如“替代法”“修正法”等。然后我问学生:“我们之前在做什么实验时就曾使用过替代法来消除实验设备不准确造成的误差的?”学生立刻就想到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那个实验的误差主要是由实验原理不完善以及实验设备不准确造成的, 使用替代法可以将这两方面的误差都消除掉。然后我让学生回忆一下替代实验的步骤是什么, 学生想了一会, 画出电路图, 并能够准确地说出用电阻箱替代电阻Rx以及怎样调节电阻箱, 这充分说明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把知识串联了起来, 学会了总结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 以便学生日后更好地学习。

此外,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不是教师口头传授或者是反复观察演示实验就能提高的, 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反复实践、勤加练习。因此, 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优化初中物理课堂 篇11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彻底改变学习方式, 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 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通过各种事实发现概念和规律的一种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1]。因此,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下面笔者就如何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情景教学, 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创设适当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如何利用情景教学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课堂表演等方法。例如, 在学习“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时, 学生总是很难弄清楚摩擦力的方向。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详细的幻灯片进行演示, 一遍不行还可以演示第二遍。幻灯片中还可以加入有趣的声音和图片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在学习声音时, 我们可准备一些乐器, 乐器的声音千奇百怪, 先吸引学生, 再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是如何产生和变化的;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 电灯发光, 但是我们并不能观察出它是直线传播的, 此时, 我们可以应用别的发光体, 比如手电筒。将教室的灯关掉, 打开手电筒就可以明显观察到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虽然简单, 但是要在大规模的背景下完成, 不仅吸引了学生, 还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习热情。

2. 以学生为主体, 开展探究性学习

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相比,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缺点是整堂课是教师的“独角戏”, 只是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 没有互动和过多的交流, 这样根本没法保证一堂课的教学质量。然而, 探索性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和创新[3]。

例如, 教师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 让学生当老师, 使整个课堂完全成为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场所。这样, 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讲课的同学会力所能及地把知识讲明白, 不仅自己学到了知识, 还练习了胆识, 锻炼了自我表达能力;听讲的同学可以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 也可以提出上面同学的不足, 帮助其改正。这样, 全班同学互相帮助, 互相监督, 不懂的问题共同讨论, 不仅都参与到了学习中, 还激发了学习热情, 调动了积极性。另外, 教师还要对该活动进行适当的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正和鼓励, 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3.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阶段, 也是关键阶段。要想利用探究性学习优化物理学习过程的作用, 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物理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很多物理实验,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实践表明, 探究存在于科学的前提下, 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科学是什么?科学不仅是大把大把的理论知识, 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物理作为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的一门自然学科, 它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观察力、一定的实践能力。然而, 思想和心态都不成熟的初中生该如何以正确的心态、科学的态度对待这门学科?可见, 初中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与科学的学习态度是互利共生的: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总之, 物理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综合学科, 学生应该做到实事求是, 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学习;自己独立思考、积极主动、脚踏实地地研究问题。

4. 把握探究性提问的方法和时机

探究性学习往往是在探究性问题的指引下开展的。然而, 教师在提出探究性问题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时机。例如, 在学习平衡力这一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 比如讲桌上的黑板擦是静止不动的, 教师就可以提问:为什么黑板擦在桌子上是静止不动的?它所受的力有哪些?这些力有什么关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平衡力的概念。相比开门见山就讲知识点更有吸引力,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 探讨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总之,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果不亲自参与探究, 学生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艰难, 无法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 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初中物理教师应切实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 注重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并对教学方法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 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

摘要: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 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 树立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作者根据实践教学经验, 就如何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 从情景教学、选择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及注重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魏世平.育人成才:探究性教学法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 2013 (6) :44-45.

[2]姚仁海.物理教学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能力[J].神州, 2012, (10) :146.

优化物理实验 提高课堂效率 篇12

【关键词】观察思索;教学情境;实验方法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稳健推进,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势在必行。实践证明:科学、合理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初步摸索出了优化物理实验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观察思索,夯实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功

学生学会观察是既是搞好实验的第一步,又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其实,观察是一门学问,作为教师务必引导好。譬如:我在选择测量工具时,首先自己要看清它的量程、分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其次,在实验中,积极引导学生针对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鉴别、电路的连接等作仔细的观察分析;如果学生有疑问,我就及时加以点拨,并让其在重复观察时透过现象看本质,直至弄懂问题为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切实夯实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功。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其实,创设奇妙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激活思维,强化记忆。学生只有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活动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我在创设高效实验教学中坚持走好两步棋:

其一,创设奇妙情境

成功的物理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一定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我在讲授《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复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的奇妙实验,从而让学生在心中荡起涟漪:“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为何气球不能吹起来,水也不会流出来?”此时的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提高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巧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实验时巧设问题情境,一定要注重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方法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已经认知的知识结构紧密相联时,才能让学生通过实验潜移默化的把握新知识,才能使情境教学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譬如:学生在学习“浮力”内容时,来源于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束缚他们的思维,导致部分学生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甚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为了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概念,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设问:“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但有时候竟然小到托不起一叶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长江驶向海里,浮力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如此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逐步找到了相应的答案——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

再如,我在讲授“杠杆的平衡条件”内容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感悟到“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不失时机的提问:“有些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其中有何玄机?”在学生充分思索和讨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从而使学生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有更深的理解。当学生学完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我就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当然,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事实证明:成功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学生以已知知识的情景为基础进入更新知识的情景,学生随着设置恰到好处的问题,进一步拓宽视野,找到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改进实验方法,切实提高实验功效

教无定法,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物理教师,务必锐意进取,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力求不断提高实验功效。我首先改进实验装置,用科学的合适的器材,增大实验的可见度。实验仪器必须要突出实验原理,符合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效果明显原则,对效果不明显的实验器材,可通过更换器件、改变结构等方法进行改善。针对较小的物件可通过投影进行放大,或者拿到学生面前进行观察。譬如:我在讲授“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时,把电磁继电器放到实物投影机里,使学生看清它的结构,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其次,合理改进实验途径。譬如:师生一般在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小车往往在斜面上向下运动时容易偏离直线,从窄木板上掉下来;斜面较短,小车运动的距离小,时间短促,计时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大胆进行了如下的尝试:让学生把实验桌一端垫高当斜面,用废弃的一号电池代替小车,彻底解决了原来的老大难问题。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假如酒精灯灯焰弱,水不容易沸腾,我就把一根长10厘米、粗1毫米的细铜丝折弯,插进灯芯里约1厘米,从而大大提高了灯焰的发热量,缩短了加热的时间,水沸腾时激烈的汽化现象也更加明显。

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之路还很漫长,我们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努力探寻优化物理实验的措施,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到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因素下一篇:聚焦渠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