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力市场改革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国电力市场改革(精选5篇)

英国电力市场改革 篇1

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的不列颠群岛,人口6 400万,电力消费量达到359.4TW·h[1],约为中国电力消费量的1/15。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2015年第3季度达到了23.5%,仅次于天然气发电的34.9%。作为世界上少数的、私有化与自由度较高的电力市场,英国的电力市场将发电、输电、配电和供电4个环节均独立出来并由电力与天然气办公室(Ofgem)进行市场监管。

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讨论日渐活跃,在“还原能源商品属性”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电力改革再次出发。而英国的电力市场改革已经历经数十年,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本文简要概括了英国电力市场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历经4次改革,电力供应商逐渐形成,交易机制与监督机制逐渐健全,市场全面实行电力零售。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市场低碳化实施,电力市场更是迈入了转型期。本文对零售市场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未来的发展道路加以分析,希望为中国电力改革提供借鉴。

1 英国的4次电力市场改革

从1989年起,基于逐步完善推进的法规政策,英国实施的4阶段电力市场改革从英格兰威尔士地区电网逐步扩大到苏格兰及北爱尔兰电网,在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4个环节全方位地引入了私有化和竞争,建立了公平、透明和开放的电力交易市场。第1次电力市场改革的显著特征是以1990年3月31日成立的国家电网公司(NGC)为依托,创建了强制型电力库(Power Pool)模式。在此期间,电力零售市场随着电力供应选择权的分步开放而逐步形成。自1990年4月起,峰值负荷为兆瓦级的用户被允许从12个地区性垄断电力公司(regional electricity company,REC)中选择其电力供应者,这些地区性垄断电力公司是电力供应商的前身;到1994年峰值负荷高于100kW的用户均可选择其电力供应者;在电力库模式末期的1999年5月,电力供应自由选择权向剩余广大居民用户(即峰值负荷低于100kW的用户)开放,这标志着英国电力零售市场的正式形成[2]。在第1阶段的改革中,在电力零售市场首次将竞争引入到售电环节,打破了地区性电力公司对本地用户的垄断,从而引发了电力公司结构的优化和重组。1999至2000年度,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80%的兆瓦级用户,67%的中等负荷(100kW至1 MW)用户和38%的居民用户至少更换过一次电力供应者。然而,经过10年左右的运行,电力库模式暴露出几个显著缺点[2]:国家电网公司的职能过于集中,缺少物理合同导致的价格不稳定,无法反映逐步下降的发电成本,供电缺少保障等。在这种情况下,第2次电力市场改革以新电力市场模式(new electricity trading arrangements,NETA)于2001年3月27日的正式实行为标志拉开序幕。新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市场的细分以及新市场体系的建立:相比以往由少数发电公司设定统一电力库价格的情况,NETA赋予了市场成员合同自由权,建立了一个拥有远期、期货和期权、短期双边市场和平衡市场的3级交易系统。此次改革进一步开放了各类市场,扩大了用户参与度和市场竞争度,同时也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并适度降低了零售电价[3]。在新的机制下,国家电网公司随着电力库模式的取消亦不再负责电力库交易的运作和结算,而是只负责平衡市场以完成实时调度、阻塞调度和平衡合同的任务。在此次改革中,作为电力零售市场参与方,一个职能更加单一和具体的电力供应商概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通过与发电公司的合同约束,电力供应商被要求能够为满足用户负荷需求而确保足够的电力购入额度,提高了供电的安全性与可靠性。NETA阶段的电力零售市场同时也将售电环节的竞争进一步扩大,具体表现在由原地区性垄断电力公司改组而成的电力供应商在当地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了10%,越来越多的原2级电力供应者(从属于原地区性垄断电力公司)以平等的电力供应商的新身份进入电力零售市场[2]。

NETA模式下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电力市场改革成效显著,然而苏格兰电网却仍存在电力库时期的缺乏竞争、供需极不平衡以及电价居高不下等矛盾。单纯地将苏格兰地区的发电价格与NETA系统同步并不能打破本地区相对垄断的格局,也无法为苏格兰地区的发电公司尤其是新能源发电公司打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提供更为多样的用户选择。电力与天然气办公室提出了将NETA模式在不列颠范围内推行,建立统一的英国电力交易和输电协议(British electricity trading and transmission arrangements,BETTA)的改革设想[4]。BETTA模式的创新点体现在“统一”二字,即基于NETA模式的全国统一的电力交易、平衡和结算系统被建立起来,统一的运行机制使得不列颠电力市场能够实施高效率、低成本的扩张、运行、监督与管理。唯一的国家级操作机构(great Britain system operator,GBSO)全权负责起电力调度和系统运行,而国家电网公司则调整成为英国输电线路的拥有者之一。引入BETTA模式后,苏格兰地区的电力供应商能够进入竞争激烈的全不列颠电力批发市场,发电公司能够自由地与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电力供应商进行交易[5]。值得一提的是,苏格兰的新能源发电公司将能使用英格兰———法国中介商,将电力销往更为广阔的欧洲市场[4]。BETTA模式下电力交易和输电协议的统一,奠定了电力零售市场扩张至全英国的基础,也将竞争引入到苏格兰地区的发电和售电环节。

在筹备NETA来开展第2次电力市场改革的过程中,电力与天然气办公室考虑到原垄断企业如British Gas和地区性垄断电力公司所拥有的发电能力,以及配电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操控电力批发市场、干涉新参与者的机会,本着进一步开放市场和鼓励竞争的原则,对这些高度集成的垄断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拆分与改革。在2000年,即NETA改革启动的前一年颁布的电力和天然气法案中,将地区性垄断电力公司的零售业务与其发电能力和配电网络管理剥离,制定了统一的电力零售业务执照,标志着在法律上确立了电力供应商这样一个概念和商业实体[6]。在随后颁布实施的NETA模式中,允许用户更换原有电力供应商的相关政策增加了电力零售市场的竞争,促使电力供应商向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便宜的收费,为初具雏形的电力零售市场走向成熟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作用。在NETA正式颁布实施一周年时进行的调查显示,更换了电力供应商的用户所支付的电费下降了8%,而处在过渡期的、继续与原地区垄断电力公司保持合同的用户的所付电费亦有3.5%的小幅降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加剧使的电价下降且更能真实反映出发电成本,为广大改革地区的用户在电费上带来了可观的节省。同时NETA也对电力供应商在满足用户用电需求上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处罚措施,配合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的平衡市场操作,进一步加强了供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7]。

在2013年12月19日发布的英国电力市场改革方案白皮书[8]中,体现了正在进行的第4次电力市场改革的主题,即建立一个清洁的、多样化的以及低碳减排的电力市场。毫无疑问,如何在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情况下,保证市场的有序稳定,供电的安全有保障,并平滑过渡到一个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电力未来,将是此次改革所面临的挑战。经过前3次改革,现有电力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收费机制日渐一致,电力市场尤其是电力零售市场的自由化以及竞争的发展程度已趋于平缓。新能源发电公司在低碳化改革中的大量进入,将不仅对发电市场而且对电力零售市场带来冲击,电力供应商将拥有更多的购电选择,对收费机制的调整也势在必行,这就再一次激活电力零售市场的竞争。多样化的智能设备如智能表计的引入将使电力供应商对用户账单的计算更为准确,从而对收费机制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拥有例如太阳能板和微型风机的用户在此次改革中将由传统的电力用户身份转变为“发电用电一体户”(prosumer),电力零售市场需要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来容纳这个新群体。总而言之,第4次低碳化改革为电力零售市场的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处于转型期的电力零售市场能够包容并充分利用新能源的间歇出力来为电力供应商和用户创造价值。

2 英国电力零售市场现状

英国电力零售市场作为4次电力市场改革中的焦点,历经了交易机制的形成、健全以及在全国范围的覆盖,在近年来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市场低碳化的背景下已经进入转型期。

如表1所示,在英国4次电力市场改革的过程中,电力供应商的形成奠定了现今零售市场自由化和竞争的基调,它在市场中的行为阐释了英国电力零售交易的机理。其次,售电价格和消费者用电账单的分解是评估现今零售市场健康度的重要指标,能帮助了解用户更换其电力供应商的动机和新电力供应商加入零售市场的动机。换言之,售电价格和用电账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零售市场的竞争强度和多样化,例如针对可再生能源接入的上网电价机制就是在第4次低碳化改革背景下,对拥有小型新能源用户的直接鼓励以及对电力供应商改善其收费机制的间接激励。

英国国家电网公司(National Grid Transmission plc)是唯一的系统总调度(system operator,SO)。整个英国由3家输电网公司(transmission operators,TOs)负责区域性输电网络,分别是国家电网公司负责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苏格兰电力(Scottish Power Transmission Limited)负责苏格兰南部地区以及苏格兰水电公司(Scottish Hydro Electric Transmission plc)负责苏格兰北部地区和苏格兰群岛。在配电网层面,英国被划分为14个区域并由6大配电网公司(distribution network operators,DNOs)运营[9]。配电公司作为独立于输电和售电环节的中间人,通过运作其拥有的配电网络将输电网传输的电力分配给民用和工商业用户。但是配电公司并不参与售电的环节。

2.1 电力供应商

自电力零售市场全面自由化在1999年引入到英国后,不论是民用还是非民用客户均能够自由地选择电力供应商。与发电、输电和配电公司不同的是,电力供应商被定义为支付配电网络费用并从电力批发市场中购买电力,再以一定价格出售给自己顾客的商业实体[6]。它的职能包括:与发电公司签订合同来购买电力,与配电公司签订合同来输送所购电力,与用户签订合同来规定收费机制和服务内容等条款。虽然电力供应商不被强制要求提供确定额度的电力或服务特定区域的用户,但它的职责规定电力供应商必须拥有预测用户负荷需求的能力以及足够的资源来确保其客户的负荷要求得到满足[2]。有关电力供应商明确的职责约束和处罚条例保障了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规范了电力零售市场。

英国目前有100家公司持有民用用户的供电牌照以及39家公司持有非民用用户的供电牌照[10]。这其中,有六大电力供应商(Big Six)为99%的民用用户提供服务,瓜分了95%的零售市场以及70%的发电量[11]。他们分别是British Gas,EDF Energy,E.ON,RWE npower,Scottish Power和SSE。如图1所示,各家的市场份额大致维持在11%~25%之间。

六大电力供应商中,有4家都并不拥有或不负责运行任何输电网络资产。同时,虽然六大集团拥有各自的发电机组并占有英国70%的发电量,但这些发电机组所属发电公司却是独立于该集团下的电力供应商。在电力批发市场中,同一个集团下属的电力供应商仍参与竞争发电公司所出售的电力。电力供应商在零售市场中的单一职能即体现于此。

2.2 消费者用电账单与用电价格

消费者用电账单的信息能够真实反映电力供应商在其职能的3个环节中的表现:①批发成本反映了从发电公司购入电力的成本;②网络成本反映了使用配电网络输送所购电力的成本;③税前利润则反映了电力供应商在电力零售市场中与消费者签订合约所制定的收费方法所带来的盈利度。消费者的用电价格变化及每单位价格的分解作为重要的市场指标,能帮助更全面地评估电力零售市场是否健康发展,同时是启发下一步改革的切入点。

由图2可见,消费者的用电账单中只有不到一半的成本是电价的批发成本[12]。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建造、运营与维护输配电网络的成本,供应商运作成本,政府构建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成本,以及电力供应商的利润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而言,电力批发成本在账单中所占比例越高,意味着用电价格愈加真实地反映了逐步下降的发电成本,越符合消费者的利益。站在电力供应商的角度,税前利润所占比例的提高更符合公司利益,也能进一步吸引新参与者来促进零售市场的竞争。

如图3所示,2009年至2012年间,英国的家庭年平均电、气费用由1 095英镑增至1 232英镑,增幅达到24%。而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3.8%[13]。

用户的用电价格由两部分组成:①每度电的单价(unit rate);②每日固定费用(standing charge,可以为零)。其中,固定费用一般涵盖了电力供应商提供和维护电表以及接入电网的费用。2014年家庭用户平均电价为0.14英镑/(kW·h)以及每年70.04英镑的固定费用[14]。非家庭用户的价格一般更具灵活性。用户可与电力供应商协商签订用电合同。2014年平均价格约为0.10英镑/(kW·h)[15]。虽然单位电价相对家庭用户较低,部分非家庭用户会被强制安装智能电表。这些电表将提供半小时为单位的计量数据,电力供应商会选择在高峰期限制最高用电量甚至是对超额用电进行惩罚性罚款。

除了标准的单位电价外,部分安装了分时电价电表的用户还可以选择Economy 7或者Economy10等分时电价套餐。Economy 7的分时电价仍是峰谷电价,即白天电价高,晚上电价低。名称里的数字7,代表了以小时为单位波谷时间长度。分时电价的时间段会根据地区以及冬令时或夏令时而不同。以Economy 7为例,7个小时的波谷电价一般处于22:00—次日8:30之间。

家庭年平均电费的大幅增长不符合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第4阶段电力市场改革中对于将家庭电费约束在可支付范围内的要求。降低家庭用户用电价格的举措势在必行,然而此举亦不能对电力供应商在用户账单中的税前利润所占比例产生过大影响,否则会打消电力供应商在零售市场中的积极性。用电价格的降低可通过配电网公司降低电力供应商的网络成本,或由电力供应商积极响应政府所提出的诸如提倡低碳技术的规划来获得政策补助,从而降低其环境与社会责任成本。电力运营商自身通过企业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来降低运营成本也是降低用电价格的切入点。

2010年4月1日,英国政府正式引进了上网电价(feed-in tariff)[16]。该计划希望能够鼓励在大不列颠地区发展上限为5 MW总装机容量的小规模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发电。上网电价强制电力供应商支付符合资格的可再生和低碳能源的发电与上网费用,同时发电电价远高于上网电价。换句话说,可再生能源只要发电就能获利,就地消耗而不是将发的电上网亦取得更大支持。以家庭用户为例,普通家庭的最大太阳能发电功率小于4kW,此时的平均中等单位电价为0.124 9英镑/(kW·h),而上网电价仅为0.048 5英镑/(kW·h)[17]。

从图4可以看出,上网电价方案虽然在第二年的时候有过剧烈增长,但总体来说,在过去几年中增长速度较为稳健,且与英国能源与气候变迁部(DECC)预测相差不大[11]。

3 存在的问题

作为电力零售市场改革先驱的英国市场,至今仍暴露出了一些由市场结构引起或由实际操作产生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1]。

3.1 过于复杂和多样化的收费机制

自2008年起可选用费用套餐总数从225种陡增至390种,增长幅度达70%以上[11],而这仅仅只是收费标准的数量,如果加上用户可选的支付手段(如按月结算、按季度结算等),无疑给普通家庭用户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用户从过于复杂的收费机制中无法清晰辨明自己在各项服务上的支出,自然影响了用户做出最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决定,打击了其寻找更优供电合同的积极性。

3.2 少部分供应商的违约操作和行为

少部分供应商的违约操作和行为包括:模棱两可的合同条款,不合规范或不尽责的市场营销手段(包括电话营销和服务网点营销),对非传统供电地区合同的不公平性等等。

图5显示了从2008年起到2011年同期为止,由前地区性垄断电力公司重组的电力供应商对于传统服务地区(即原垄断公司所在地区)和新开展业务的地区所收取的平均电价差异。虽然在电力与天然气办公室的协调下此项差异已经逐年减小,但它的不公平性却是与电力供应商的营业规则相悖的。

3.3 不愿更换电力供应商的用户群体为新的垄断提供了机会

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或不愿意更换电力供应商的用户群体一旦占据了较高的比例,会减少新供应商进入零售市场的机会,同时也给已经占据大比例用户群体的六大供应商提供了操控用户合约乃至重新垄断市场的条件。

3.4 主要电力供应商采取相似收费机制和价位

如图6所示,从2004年起至2011年,英国六大电力供应商收取的用户平均账单差异区间由最初的每年400英镑降低至每年不足73英镑。价格趋于一致的趋势反映出六大电力供应商逐渐以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而不是用户反馈和满意程度作为高优先级的考虑因素。此趋势也会逐步减弱市场竞争,增加不愿更换供应商的用户群体,阻碍零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3.5 无发电能力的电力供应商面临更高的市场门槛

现行机制下,同时拥有发电公司和电力供应商的集团对于其在电力批发市场上出售的电力商品信息还未达到较高的透明度,导致该集团下的供应商在处理中等程度的发电不稳定等方面优于无发电能力的供应商。在电力批发市场上无法取得平等机会的供应商在零售市场的交易中自然会遇到掣肘,进而减弱了零售市场的竞争。

4 持续的深入改革

4.1 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收费机制

为了保证不同电力供应商收费机制的多样性,电力与天然气办公室提出对于目前的收费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主要表现在增加不同机制间的可辨性和停止部分冗余的机制。同时加紧制定新的补充条款,对每个供应商的收费机制总数进行限制并且颁布各类收费机制的统一格式和规范,对于家庭用户而言来增加费用合同的可读性且便于用户对不同供应商进行比较。

4.2 公开化、透明化电力批发市场电力商品资讯

该提案致力于公开化、透明化电力批发市场,以便于新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无发电能力的独立供应商更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以及是否进入市场的决策制定。电力与天然气办公室相信加大干预程度能有效提高市场竞争,防止新一轮垄断的产生。

4.3 增加对电力供应商,特别是“六大”的监督和规范

该提案延续了电力与天然气办公室定期执行的例如“Probe计划”的针对电力供应商的调查精神。任何在用户反馈服务、合同条款、不同地区收费标准、公司信息透明度等方面违反营业条例的行为均会受到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处理。如“六大”之一的RWE npower公司于2011年10月因不当处理用户投诉而被电力与天然气办公室处以两百万英镑的罚款[18]。保持有力的监督和干预能使电力与天然气办公室能够有效地规范电力零售市场,保持市场有序的运行。

5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简称5号文)明确提出的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要实现“厂网分离、主多分离、主辅分离、输配分离”4个阶段。在第1阶段“厂网分离”已经实现的情况下,中国初步形成了电力市场发电侧多元化的竞争格局。电改5号文发布后,中国电力市场的发展仍面临以下3个主要问题:①售电侧有效的竞争机制尚未建立,从而限制了发电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市场交易;②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现行电价调整往往滞后于成本变化;③各类规划协调机制和立法修法工作的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电力市场化和健康发展。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简称9号文)聚焦配电侧和售电侧,揭开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本次电改首个“放开”即落在售电市场上进行,在电改试点区内的具有竞争力的发电公司有望成为第一批售电牌照获得者。中国的电力供应商由此初见雏形,电力零售市场的自由化也将在他们的带领下迈出第一步。值得借鉴的是,英国电力零售市场逐步开放完善的模式———即从大负荷的工商业用户逐步开放选择权至民用用户,从英格兰威尔士地区逐步扩张至苏格兰,最后建立全英国范围的统一市场体系,适合中国规模巨大、层次繁多、呈多次树状结构的电力系统。英国经3次电力市场改革终而实现全国统一的BETTA模式的成功经验,也印证了中国在现阶段从6个省域电网开始试点,逐步增加试点规模的实施路径的正确性。

其次,9号文件的第2个“放开”是放开输配以外的经营性电价,即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发、售电价,让电价切实反映电力资源的缺和余。作为本次电改的核心内容,电价改革为推进中国电力零售市场化创造了条件。依据英国在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中从电力库模式转向NETA模式的经验,中国电力零售市场的细化和新市场体系的建立需要紧紧跟上经营性电价的放开脚步。与此同时,部分电力机构的组织和功能调整,以及对市场的新参与者在法律法规上的确认也势在必行。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中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职能的调整和电力供应商实体的形成就是可借鉴的例子。

在立法修法和电力改革节奏的问题上,英国在开展各阶段电力市场改革之前均对市场现状和前次改革效果进行了充分评估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来指导即将开展的改革,同时辅以对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的优化调整。例如NETA改革中以法律形式严格定义了电力供应商的职责,保障了日渐自由化的零售市场对用户供电在安全可靠性上的高标准。同阶段改革中取消对1,2级电力供应者的区分,而对英格兰威尔士地区所有电力供应商颁发统一执照的政策确保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彻底。在中国此次“1+N”模式的电改中,9号文件作为纲领性顶层设计的“1”指导了接下来一系列的配套方案。需要强调的是,电力市场改革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对于诸多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必须在法律法规的高度落实改革措施,预防市场紊乱和二次垄断的发生。

6 结语

英国电力市场改革 篇2

我国以1998年撤销电力工业部作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开始了“厂网分开, 竞价上网”的电力市场改革[1]。这样一个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的改革过程, 对电力系统提出了许多的技术、经济、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 同时对电力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更多要求。现阶段, 我国电力工商管理教学普遍存在教育观念滞后于专业发展、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等不足[2]。为充分适应电力市场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加强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电力市场改革给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带来的挑战

随着电力行业改革进程的推进, 我国电力行业必将逐步放开发电厂、电网和配电企业之间的环节。在纵向上, 电力行业将组成四大块:发电公司、输电企业、配电企业和电力零售商, 充分实现电力市场各环节的自由竞争。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 为电力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加强管理人才的专业创新能力。电力市场的变革将迫切要求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密切结合电力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找准定位, 把握发展方向, 努力拓宽专业口径, 形成鲜明的电力特色。同时在传统管理能力及技能的基础上, 增强电力工商管理人才的理论创新及管理创新能力。

2.要提升管理人才的市场应变能力。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 电力工商管理的背景将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驱动, 将面临更多的未知事物。因此, 电力市场改革对新时期的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新时期的管理人才要具备高水平的市场应变能力, 在现有知识基础上, 及时自我更新理论知识, 实现对新型市场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 新时期的管理人才要具备预知未来发展的动态思维能力, 加强风险掌控能力的培养。

3.要注重管理人才的理论应用能力。电力市场改革的整体路径是确定的, 但改革过程中可能呈现的具体问题是未知的, 需要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理论应用能力, 使其在具体问题面前, 能够及时选取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决, 并视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创新, 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的完美结合, 减小改革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三、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策略分析

为了与不断变化的电力市场环境保持步调一致, 电力工商管理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建立面向电力市场的动态培养模式, 形成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工作过程”为三重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 以专业建设为导向夯实教学基础

新时期, 为更好地实现电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创新, 首先要通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途径加强专业建设, 彻底夯实教学基础。

(1) 加强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本着“重视基础课程, 加强主干课程, 扩大选修课程”的原则, 明确专业定位, 突出电力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特色, 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2) 注重师资梯队的完备、师资学历层次的提高和职称结构的合理化;加大引进、培养的力度, 尽快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 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 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较高层次的专业进修。

(3) 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根据电力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基本文件内容, 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 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电力经济管理特色, 将教学内容改革与市场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反映电力市场发展动态。

(4) 加强实验室建设。围绕电力市场经济与管理的模拟建立电力市场交易与营销模拟实验室, 重视先进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 以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

(二) 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实现教学创新

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实现教学创新, 主要体现为积极开展“行动导向”的社会实践环节, 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提升自我。

(1) 建立健全关于实践环节的规章制度, 包括一整套量化的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可以从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四方面来构建, 并保证落到实处, 从而避免校内及校外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对于校外的实践活动, 增加电力企业共同考核部分, 改变以往只要交一份实习报告就完成任务的弊端。

(2) 与电力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将产学研相结合落到实处, 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避免以往实习接触不到实习单位核心内容和程序, 学不到有用知识的弊端,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将电力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题与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创业大赛、挑战杯赛等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素质拓展。

(4) 开展电力市场项目学习、情景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 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其教学内容是从电力市场经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适合教学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在以上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主要的行为者, 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 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可以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 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凸显职业教育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凸显职业教育, 旨在避免传统工商管理教学与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 主要内容如下:

(1) 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育作为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负责的个性的前提条件, 加强电力市场发展及改革进程背景下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 使教学内容指向未来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

(2) 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导向。新时期, 在电力工商管理教学内容方面, 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 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现从专业理论知识向工作过程知识的转变。

四、结论

电力市场的改革与发展要求管理人才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因此, 新时期电力工商管理教学工作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以挖掘学生能力为目标, 建立面向电力市场的动态培养机制, 尽快形成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摘要:电力市场改革为电力工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也为管理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电力市场发展对管理人才的新要求, 本文对新时期电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提出了基于“专业建设、社会实践、工作过程”为三重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电力市场改革,工商管理,职业发展,电力特色,特色培育

参考文献

[1]韩如月, 张利宏.“电力市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3) .

[2]孙忠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0, (2) .

[3]杨彩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培育问题的探讨[J].北方经贸, 2011, (11) .

[4]楚金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新乡学院报, 2009, (4) .

电力市场化改革应软硬兼施 篇3

其一,输配电价改革有效“放开两边”,发电方与用户双双解放。过去的电价机制是“管住两头挤中间”,发电侧的上网电价和销售侧的目录电价是国家发改委定价,中间留有模糊成本。输配电价获批以后则是“管住中间放两头”,相当于电网公司获准了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标准,用户方和发电方的价格可以全部放开,所有企业都可以进入市场实行直接购电,最终形成“多买方——多卖方”的市场结构,这也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为廉价的电力产品。

其二,“管住中间”但也激活了中间,推动电网企业转型升级。电网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原来统包统销的购销价差,转变为按照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对电网企业而言,过网电量越大,收入就会越高;而定价机制越合理,用电企业越会积极用电生产。如此一来,既能提高电网企业的运行效率,强化其成本约束;也能提升电网公司在过网定价环节形成良好机制的动力。尤其是能够促进电网企业“补短板”,加快推进电网线路输配能力的高速、高质、高量建设,提升电网基础设施创新升级。

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从制度上使电力市场有效竞争与自由交易成为可能。而特高压电网和储能产业,则事关电能的流通与储存,是电力市场高效、自由交易的物质基础。因此应大力发展特高压电网以搭建电能的高效输配网络,并尝试从应用端入手刺激储能产业发展,构建电能的低成本中转站。

一要大力发挥特高压电网技术优势。具体而言:首先,特高压电网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兼容性,对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技术要求意义重大。其有利于协调各级电网的发展,确保输电的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供应;其次,特高压电网的广泛运用有助于解决区域市场不匹配的问题。

二要从应用端诱发储能产业发展。储能公司可比作供货商(发电厂)及快递公司(电网公司)的仓库,其直接改变了电力即发即用的传统模式。储能公司越能发挥好仓储作用,就会有越多的能源载体从化石转化成电力来开展交易,同时储能能够实现平滑输出,消除昼夜峰谷差,满足新能源发电平稳、安全接入电网的需求,是涉及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性技术。

一旦相互开放、交易活跃、跨省区的全国性电力市场搭建成型,就会从需求侧激发储能产业创新行业技术,提升商业模式,最终形成可推广的储能技术及商业模式。

世界电力市场化改革 篇4

日本:稳步推进市场自由化

日本电力在1951年5月以后,放开实行民营化,就形成了区域垄断的9家电力公司,这9家电力公司在区域都是实行发、输、配垂直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由于日本的一次能源基本都是依赖进口,9大电力公司之间电源结构趋同,因此在国内不存在北电南送、西电东送问题和电源结构调整的问题。9大电网之间是弱联系,交换的电力和电量很少。

日本政府由通产省负责对电力实施管制。管制的主要内容是:电价、环境保护和规划。电价管制的原则:一是成本主义原则――按完全成本作为核定电价的基础;二是共同报酬的原则――合理的利润,最早的总资本报酬率为8%;三是公平负担的原则――采用成本加利润的办法。对环境保护的管制主要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对核电建设的环境评价;对规划的管制主要是对长期供求规划和核电建设规划要与电力公司共同讨论。

1999年出台的新电力法是为了促进竞争,实现电力自由化。它的主要内容:一是放开占市场份额30%的特别高压用户(2万伏,用电2000千瓦以上),允许这些用户自主选择电力公司,直接参与电力零售;二是新建电源项目实行招标。新电力法的施行,虽然放开了30%的电力市场,但到目前只有2%至3%的用户更换了供电商。

从2000年3月电力市场放开,实行自由化。政府计划到2004年对现行开放作一个回顾:首先要检查的是自由化以来的实际情况;第二,了解海外自由化发展状况;第三是要检查电力作为公用性事业,在保持其公用性方面做得如何,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自由化的范围是否要继续扩大,是不是要全面自由化。

美国:两种方案两个结果

美国电力改革的核心是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电价。1978年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出台,允许企业建立电厂并出售电力给地方公用事业公司。1992年能源政策法案出台,同意开放电力输送领域,并要求在电力批发市场引入竞争。1996年,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要求开放电力批发市场。厂网分开只明确必需进行功能性分离,分开核算。

美国在放松电力管制过程中,出现了加州大停电和电价飞涨、电力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样的重大问题,令政府惊惶失措,令世人震惊。美国的电力改革是从加州开始的,由于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市场能解决一切问题”,大部分照搬英国改革模式,改革方案中存在固有的缺陷:

一是强迫电力公司出售50%的发电容量,而同时没有要求电力公司和发电商之间签订长期稳定的供购电合同。二是要求电力公司必须100%从现货市场购电,没有期货市场,市场无法提供反映长期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价格传导机制,对最终用户的零售价格冻结,而批发市场价格可以大幅波动和上涨,使得处于中间环节的`电力公司无所适从,价格倒挂,最终申请破产保护。四是保证电网用电增长需要的供电责任不落实,将这一重大责任寄托于市场的自我调节。另外,环保主义者对环境保护的不切实际的苛求,也是造成加州十年没有建发电机组,投产新的输电线路的原因之一。

美国出现了加州这样的问题,但美国最大的东部PJM&127;电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纵向整合电力改革模式,获得了成功。具体做法是:

1?将各电力公司发电、输电、配电、供电进行功能性分离,财务分开核算。将输电分离交给系统独立运行者管理,不要求强制出售发电厂,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放开供电,用户有权选择供电商。

2?PJM负责输电系统经营,进行职能管理,&127;提出输电计划对发电厂进行调度,不拥有输电资产,公平为市场参与者提供输电服务和电力交易市场。

3?电力公司及供电商分别对用户供电负责,供电负荷要有发电容量保证并有必要的备用容量,不足将受处罚。

4?发电容量来源由三部分组成:(1)本公司电厂;(2)双边交易合同;(3)现货市场和一天期货市场。电力市场交易容量约占15%左右。

5?为反映电网内部能力限制和拥堵,电力市场实行分区边际定价机制。

在美国本土的48个州中,现在已有24个州正在制定和实施电力改革计划,其中弗吉尼亚和西部的一些州,已经根据加州出现的情况,决定放慢改革的步骤,内华达州已经决定将电力改革延期4年。

2000年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提出要建立区域输电机构,在跨州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创造一个中间没有隔离层、没有独断层的完整的输电经营系统。区域输电机构的重要作用,一个是集中精力把输电基础设施建设好,一个是监督系统的运行潮流。

英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始作俑者

英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始于撒切尔时代。1979年保守党赢得大选,撒切尔夫人坚信“市场万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廉价出售政府拥有的企业,进行了一系列国有行业私有化改革。并于1988年2月发表《电力市场民营化》白皮书,拉开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英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实行私有化和在电力市场引入竞争。1990年3月31日,按《电力法》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国有电力企业被分解为12个地区配电公司、3家发电公司和一家高压输电公司。供电商包括地方供电公司和二级供电商。英格兰和威尔士电力库开始交易,允许大于0?1万千瓦用户选择供电商。

1990~1996年上述各公司股票陆续上市,完成私有化。1998~1999年,允许所有用户选择供电商;新电力交易规则方案(NETA)出台;2001年3月27日,新电力交易规则施行,以多个市场和双边合同取代强制性电力库。

自行业改革以来,由于引入竞争,加强管理,减人增效,及成本低的天然气发电比重由1%提高到22%等因素,零售电价有较大幅度下降,居民用户价格下降28%;中型工业用户电价下降约31%。此外,政府为减少持续降低电价的压力,在改革之初将电价提高了约25%,为改革和电价降低提供了较宽松的条件和环境。

当不少国家纷纷效仿英国率先推行的电力库模式的时候,英国却又率先抛弃了这一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改革措施:

1.从2001年3月27日起取消强制性电力库,实行新的电力交易规则。新电力交易规则NETA是一个由双边合同形式主导的市场,合约双方包括发电、供电及交易商和用户;供电商和发电商可就将来任何时候买卖电力订立合同;允许电力合同的时间跨度从当天到几年以后,合同需要实物交割;国家电网公司作为系统运营商,接受电力的买卖出价,以平衡1.5小时以内合同交割中出现的供给和需求的差额,并解决输电网的堵塞问题;系统运营商调度电力直到满足需求,市场价格为系统平衡时最后一个发电单位电价;对合约电量和实际电量不符的市场参与方,将按系统平衡时接受的电力买卖的价格支付费用,并且支付系统运营商使系统平衡的成本。

2.纵向整合。供电公司购买发电商,实现发电和售电的自我平衡,目前英国五个最大的供电公司,发电和售电是基本平衡的。

3.横向整合。供电公司之间将出现相互兼并,平均每个供电公

司的用户规模将由300万户提高到500万户,实现规模效益。

法国:反对破碎化以实现规模经济

法国电力公司在电力行业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法电占全国总发电量和装机容量的94%,拥有100%的输电业务,自1958年起拥有75年输电网的独家经营权,拥有全国96%的配售业务,拥有100%的电力进出口业务,2000年全国发电量的16%输出国外,主要对瑞士和英国出口。在欧盟指令的推动下,法国制定并实施了《关于电力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和革新的法律》,即新电力法。新电力法明确公共服务使命及其资金来源,设立公共服务基金,加入电力价格中,由用户负担;确立供电市场开放时间表和有选择权用户;建立生产许可证制度;设立一个电力监管委员会,经费由财政负担;成立在管理上独立于发电的输电网管理机构;法国电力公司实行发、输、配账目分开;法国电力公司业务经营领域将扩大,允许对有选择权用户提供供热、供气等服务。

新电力法的实施,迈出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在2000年用电量1600万千瓦时以上的拥有选择权的1200个用户中,有20户更换了供电商。 法电对电力改革主张纵向整合,实现规模经济,反对破碎化;并要考虑长期发展战略。法电提出到2005年的四大战略目标:一是用户非常满意率达到50%以上;二是集团50%的营业额来自法国境外业务收入和境内非电业务收入;三是集团的经济效益跻身于同类能源服务的国际性集团的前三名;四是法电集团的全体成员与企业的观点和目标保持一致,处处体现企业价值。

尽管有来自欧盟的压力,但法国政府对法电的政策仍没有太大的变化:一是仍与法电签订三年的经济合同;二是没有将法电分解为若干公司的意愿,只是按电力法的规定将其发、输、配业务实现功能分离和财务分开;三是没有将法电私有化的意愿;四是没有要求法电裁减员工;五是没有给法电设定降低电价的目标。

欧盟:倡导建设统一电力市场

欧盟于1996年12月19日一致通过关于放宽电力市场的指令,内容包括:

一、有选择权用户可自由选择供电商,参与的欧盟及欧洲经济区13个国家必须依据时间表开放供电市场。

二、供电市场可采用不同的业务模式。

第三方接入:有选择权的客户和供电商可接入供电网络;允许采用纵向整合化系统,但必须将发电、输电和配电行业的会计账目分开;可采用管制价格或协商价格。

单一买家:有选择权的客户可与独立供电商签订合同,但所有电力均由单一买家供应,而单一买家则按约定价格向合约供电商购买电力。

三、对于发电市场,欧洲国家可选择采用招标机制或许可证制度来监管新的发电容量。

欧盟指令发布后,整体而言,市场改革步伐比“欧洲竞争指引”的指令所预期的要快得多,在2000年,欧洲市场已开放了80%,远远超过规定的30%。

欧盟指令对欧洲电力市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分开会计账目的规定迫使许多公司就发电、输电和配电业务成立不同的法人实体;行业并购和重组增加;公司开始从技术推动市场策略向以市场为主导的业务阶段过渡;消除了欧洲共同体间内部贸易的壁垒,竞争促进了价格的下降。

英国电力市场改革 篇5

关键词:东北地区,区域电力市场,政府规制

一、东北区域电力市场政府规制历史演进

(一) 第一阶段 (1980年以前)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严格规制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电力产业实行政府垄断经营的管理体制。电力工业部 (前身为燃料工业部) 既是电力业的经营者, 又是电力业的政府管理机构。

1948年成立东北电管局 (后改组为东北电力集团) 后, 电力系统生产、调度实行区域化管理, 即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

(二) 第二阶段 (1980——1998) 放松规制和市场化改革试验阶段

20世纪80年代, 由于国家的资金有限, 为改变缺电的状况, 国家实施了“省为实体”的电力改革, 以此来调动地方政府多家办电、集资办电的积极性, 鼓励地方参与电力建设, 加快解决电力短缺问题。省电力公司的自主权得到扩大, 变为一个独立核算的实体, 同时担负起办电的责任。在“省为实体”为核心的机构改革中, 东北电力集团被撤销, 改为国家电力公司东北分公司, 自身管理范围大大缩小, 电力业务分省下放到黑、吉、辽三省电力公司。

对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进行尝试,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其中, 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将电力产业管理职能和国有电力资产的运营职能相分离。原来电力工业部行使的行政职能移交到国家经贸委, 初步形成了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部门共同行使政府管电职能, 国家电力公司等电力企业自主经营,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自律服务的体制框架。

(三) 第三阶段 (1999——2004) 厂网分离电力市场试点时期

从1999年开始, 在浙江、上海、山东、吉林、辽宁、黑龙江“五省一市”进行“厂网分开, 竞价上网”的市场化改革试点工作, 探索破除垂直一体化垄断的可行途径。此外, 价格监管部门进行了上网电价改革的制度, 改“还本付息”电价为“经营期”电价, 向电价规范化管理又前进了一步。

2004年1月起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全电量竞争模式进行入模拟运行, 2005年5月开始试运行。

二、东北地区电力产业政府规制现状

东北地区电力产业政府规制主体有电监会 (东北电监局) 、国资委、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及地方政府各部门。其相关规制情况如图1.1和表1.1所示。

图1.1:东北电力产业市场结构及其政府规制示意图:

表1.1:主要规制部门及其规制职能、规制手段

(一) 电力立法滞后

《电力法》作为电力行业的基本大法, 不能为监管提供明确的法律基础。《电力法》的通过时间是1995年, 当时实行的还是政企合一的垂直一体化管理体制。而此后, 无论是电力管理体制, 还是电力行业结构, 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力法》中与电力监管相关的内容也已严重滞后, 不能适应当前监管的要求。

(二) 政府职能错位, 多头管理问题突出

各部门监管职能分散、责任不明, 综合协调能力不强, 监管的错位、缺位和越位并存;政策制定与监管职能不分, 影响监管的独立性和监管效果。

(三) 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与措施

首先, 缺乏有效的手段促进发电领域的竞争。目前, 发电投资、上网电价通过行政审批决定, 上网电量由政府计划安排, 缺乏形成竞争的机制。虽然提出要放松准入限制, 鼓励国内民价资本进入, 以促进有效竞争, 但无具体、公开的准入程序与规则, 导致虽然实现了发电主体多元化, 但仍然是国有企业占多数。而与私人经济相比, 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要困难得多。

其次, 缺乏保证调度公平与市场主体公平的有效手段。目前电网公司是唯一发电购买者, 并负责电力调度。但其自身还拥有发电容量, 做到公平调度存在利益冲突。因此监管机构协调厂、网关系、保证市场主体公平、对公平调度的监管, 都存在较大的困难。

此外, 也缺乏对企业成本与价格的有效监管。如, 输配电价的监管, 未能取得有效进展。输配电价一直采用从两头倒退的方法, 厂、网分开后, 矛盾突出, 电网公司的成本回收要求独立的输配电价, 虽已确定采用基于回报率方法制定独立的输配电价, 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采用成本加成的监管方法, 需要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监管, 但目前远未实现。

(四) 管理机构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缺乏监督的管理制度

电力监管活动涉及政府、被监管企业和电力消费者等各方利益, 因此, 电力监管的过程, 包括监管规则和重大决策的制定, 应广泛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与建议。同时, 还需要向社会公开监管信息, 如决策的结果和依据等, 以对监管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有些管理机构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监管过程尚未形成言广泛的社会参与。如, 制定重大监管规则时未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许多重要监管活动的决策结果与依据也未向社会及时公开。

三、对现有区域电力市场政府规制的建议

(一) 加快电力法的修订

实现依法监管, 需要解决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监管机构自身的合法性问题;二是监管行为的合法性问题, 包括是否有权进行这些监管?要承担哪些法定责任?实施监管时的程序是否合法?

明确各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能配置, 并根据权责对等原则, 规定其应承担的责任, 规定监管行为应遵循的一般性法定程序, 从而对监管进行有效约束与监督。

(二) 加快政府职能机构建设

针对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与“缺位”现象, 电力市场多头管理问题, 要加快电力监管职能机构建设, 优化政府职能部门设置。

首先, 需要加快电力监管纵向组织体系建设。东北电监局已经成立运作, 黑、吉、辽省级监管机构也已基本建立, 要加快设立市县级监管办公室, 配备充足的人力、物力等资源, 保证基层监管职能的履行, 落实国家电监会已制定的各项监管政策, 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其次, 优化监管人员结构。电力监管专业性强, 涉及微观经济学、管制经济学、法学、电力等多个专业领域, 为防止监管者被蒙蔽, 克服监管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需要监管机构由经济学家、和有关专家, 电力技术人员以及复合型人才构成, 以实行专业化的监管。

最后, 还要为监管人员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激励机制。要根据监管实际工作的需要, 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 不断提高其监管水平与能力。建立能调动监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励机制, 如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等。

(三) 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

东北区域电力市场采取全电量竞争模式, 逐步引入竞争。如放宽发电市场准入, 进一步培育其他竞争力量, 使非国有发电能力在总发电能力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不断提高发电领域的竞争性;推动大用户直购试点;同时, 还可以考虑在零售环节逐渐引入竞争。

由于电力工业特殊的经济技术特性, 仅仅引入竞争还不够, 仍需要规范市场秩序, 来促进公平、有效地竞争。这需要加快电力改革进程, 剥离电网公司发电资产;加快主、辅分离与输、配电独立核算;完善市场交易规则, 加强对电力公平调度的监管;加强对输电企业公平开放电网情况的监管;加强对发电市场垄断行为的监管;加强对发电企业股权转让、重组和兼并等行为的监管。

(四) 建立公开的信息披露机制

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向社会公开监管信息, 如决策制定过程, 决策的结果以及依据。并让公众广泛参与这些过程, 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这既有利于监管活动的改进与完善, 加强对监管的监督, 也使公众易于了解和接受各种政策, 进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执行。在监管机构的网站上发布相关信息, 并建立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平台。同时, 也要提高监管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周汉华.行业监管机构的行政程序研究:以电力行业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4 (2) .

上一篇:闭合治疗下一篇:宁心痛颗粒